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品行业发展趋势(精选8篇)

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篇1

从露露杏仁露北方的消费习惯延伸出其他类的蛋白饮料在北方有绝对庞大的消费群,核桃露的热销也在自然之中,相比之下,核桃露的口感更能让南方消费群接受。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剧增,核桃的补脑功能更容易让现代人接受,也必定是未来几年流行的趋势。

豆奶这几年的消费有所增长,但是主要还是以冲调类为主。近年来,豆制品饮料一直在区域市场中运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卖场的“杨协成”豆奶、山东和安徽的黑牛双蛋动力、东北的“好状态”大豆肽系列产品、西南的“蓝剑”、还有专攻早餐的浙江“祖名”豆浆。随着人们对豆制品饮料的健康认识越来越广,我们认为在未来的消费中,豆制品饮料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本次糖酒会的情况来看,这两类饮料已经成为本届糖酒会的两大主流,预计明年还会有更多企业介入这两个品类中。

两大潜力产品将成明年热点

蓝霉饮料早几年就在东北的餐饮市场精耕细做,在东北的餐饮市场中也算是一家独大。蓝莓饮料从去年刚刚走出东北在全国开始渗透。目前,在云南、广东、广西和山东等部分城市有良好的销售情况。今年参会的蓝莓饮品也高达十家左右,从华北地区的经销商反应情况来看,市场经过前两年的逐步渗透已经开始起量,

可以预料,蓝霉饮料也将成为未来饮料市场的新宠。

从沸沸扬扬的绿豆涨价和其功能性,可见消费者对绿豆的认识和喜爱程度已经很高了。山东“华一”绿豆饮料一开始就以领导者的姿态活跃在山东市场,并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向部分省市和卖场拓展。目前在东北和西南也有部分企业在上绿豆饮料,可以想象绿豆饮料将是饮料市场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从目前来看,绿豆饮品类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另外一些福建、江苏和浙江的二线饮料品牌也开始涉足这类产品。虽然这类产品在这次糖酒会上没有制造太大影响力,但是相信在明年的饮料市场上,该类产品一定会脱颖而出。

展会产品的两对老品新调

奶茶VS水果沙拉:两个产品一样都是从烦琐中走向休闲和方便性的产品。大部分食品企业都以为奶茶这个品类的品牌集中度已经很高了,除了香飘飘,优乐美等品牌以外,小企业难有空间,但是最新上马的区域性奶茶企业都赢利不少,所以整个奶茶市场又是一轮的新的竞争格局。水果沙拉最早出现在江浙一带,是水果罐头的衍生品。最早大面积出现是在左右。但是从整个市场来看,这个品类显然还没有得到普及,市场上出现的多个品牌的产品却在价格和质量方面已经接近崩溃,整体市场份额更是急剧下跌。看到奶茶的火热场面,也许我们现在泛滥的水果沙拉亦有春天重新到来的意味。

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篇2

食品是人们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 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当代社会, 十分关注到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时常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不仅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还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所以, 我国相关部门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强烈的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力度, 从根本上保证我国食品的安全。但是, 由于食品生产的环节十分复杂, 其问题可能存在任何一个环节, 所以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现状

食品安全检测及检测技术、仪器发展

随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加大加强食品检测力度, 并且积极的引用先进科学技术, 采取科学、合理的检测措施和仪器, 加强对我国市场上的食品检测。平常直接观察就是腐烂变质食品, 但是并不能直接辨别出是否具有着农药残留或者激素残留, 必须要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和仪器, 才能够真正的辨别出危害元素的残留, 保证人们食品的安全。

影响食品安全检测精确性的因素

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仪器都在不断的升级和加强, 但是, 在实践工作中, 依然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主体就是相关检测人员, 所以, 食品安全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是影响到检测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 而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 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专业编制的食品安全检测人员, 并且在对其进行培训的手段和模式也是十分的落后, 我国大部分检测人员并不具备着专业技术水平, 不能熟悉的掌握检测仪器的使用, 进而就会导致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的不准确。另外, 食品安全检测经费不足也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 无论是什么工作, 都必须要由经费对其进行保障, 我国关于食品安全检测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 所以就会导致经费不足, 为了能够保证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要对其进行加强力度。

食品检测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主要可以对细菌进行选择, 不需要分离直接对其进行免疫法筛选, 比如酶免以及化学发光免等技术。通过这项技术, 能清晰发现食品内的农药残留, 具有十分高的特异性以及准确性, 能够快速的检测食品内含有的农药残留以及转基因等。

生物传感器技术

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生物传感器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具有诸多优点, 比如多样化、智能化以及实时性等特点, 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目前, 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SPR生物传感器, 其具有着灵敏、快速以及准确等优点, 能够与高新技术进行紧密的结合, 是全新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以及仪器。

生物芯片及微缩芯片实验室

我国生物芯片技术主要就是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 并且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食源性病毒检测等生物芯片技术的平台主要就是仪器和试剂盒, 具有诸多优点, 比如高灵敏度以及快速、准确的特点, 在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快速发展, 生物芯片技术将会逐步的向现场、速测以及微缩芯片实验室方向发展。

特种电化学传感器

电化学传感器具有着诸多优点, 比如小巧、灵敏以及低成本等优点, 将其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中, 可以有效的达到快速检测的目的, 并且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 随着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 可以将其与纳米技术和电化学技术进行结合, 进而可以构建一种快速检测食品中有毒有害重金属的检测仪器。

光度法速测仪器

光度法速测仪器可以对多种检测目标试剂盒进行优化, 其采用了诸多高新技术, 比如集束式冷光源以及单色器等技术, 进而研发出具有高精度以及模块化的便携式比色计, 可以快速的检测食品中的诸多元素, 比如甲醛、味素以及地沟油等数据。这项快速检测仪器能够适用于基层食品检测机构应用, 符合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情况。

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食品科学;现状;发展

1.食品科学简介

1.1定义

食品科学:借用Food Science (Norman)的定义,食品科学可以定义为应用基础科学及工程知识来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及生化性质及食品加工原理的一门科学。

1.2所跨学科

食品科学关键于跨学科,包括: 化学类(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分析化学等)、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微生物学、化工和食品技术、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蛋制品加工等。

1.3食品科学分类

食品科学大致分为食品化学、食品工程、食品微生物学等几个分支。 食品化学: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他们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销的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性影响的科学,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食品新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贮运技术、科学调整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控制及提高食品原料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的学科。

食品工程:食品工程是粮食、油料加工,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等工程技术领域的总称。一般会从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化学及应用、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检测与分析、食品分离与重组、粮食与油脂加工、水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果蔬加工、食品机械与包装、功能性食品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它是自工业微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卫生学中转化出来的,主要研究微生物与食品制造、保藏等方面内容的一门科学。

2.今天的食品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对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人们开始从健康、卫生、营养、科学的角度注重饮食生活。因饮食不当等种种原因造成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疾病已逐渐减少。

2.1发酵食品

是人类巧妙的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它丰富了我们的饮食生活。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腐乳、黄酒、啤酒、葡萄酒,甚至还包括臭豆腐,这些都是颇具魅力而长期为人们喜爱的食品。发酵食品经发酵后使一些不能被人体利用的物质(如乳糖、棉子糖等)转变成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物质,并使一些食物中有害的氰基化合物经发酵转变成安全无毒的物质,改善了风味和结构;对于酸奶发酵生成乙醛、双乙酰、3-羟基丁酮等,使其产生愉快的口感,具有柔软结构,而且发酵食品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增加保质期。发酵能提供种类繁多的组分、风味和结构的食品。

2.2方便食品

多指工业化大规模加工制成的,可直接食用或稍加烹调即可食用的食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兴起,省时省力的方便食品已是食品市场的“宠儿”,并逐渐成为市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现在最普遍最常见的方便面、各种饮料、以及方便米粉、芝麻粥、果蔬罐头、肉类罐头、速冻水饺、速冻面条等,种类繁多、风味各异,趋于大众化,是利于人们生活性很强的食品,它将成为食品中消费量最多的食品。

2.3冷藏食品

是抑制化学反应和酶反应,阻止微生物生长的手段,使其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冷藏食品是消费者喜欢并青睐的食品。人们把新买来的食品放入冰柜中冷藏,几天后还可以保持其新鲜度。在一些超市可以看到有些食品通过包装改变气体并与低温相结合,使食品有更好的保藏效果。食品的冷藏技术在我国已得到了高效快速的发展。

2.4水产食品

现在食品开发方向已由陆地发展到海洋、江河中。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鱼类、海带、浮游生物、海藻等海生动、植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库,这些食品资源将被大量利用,为人类生存和生活服务。

2.5辐照食品

是利用电离辐射(主要指60lor射线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或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对物质或食品进行加工处理的新型保藏技术。食品辐照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性和延长食品货架期的食品加工方法,和其它食品加工方法相比,辐照处理具有操作方便、无二次污染、安全可靠以及经济适用等优点。该食品主要应用领域是香辛料和脱水蔬菜辐照杀菌,谷物豆类辐照杀虫,作为一种处理方法,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2.6低热卡值食品

主要是由高甜度甜味剂、低热脂等代替原来食品中所用的糖、油脂所生产的食品,这类食品热含量少,pH 稳定,从而抑制了肥胖症、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一些疾病的产生。

2.7热处理食品

进入新世纪,远红外、微波热处理的开发被广泛用于食品的调和、融冻、干燥、加热、焙烤、杀菌等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2.8人造食品

通过非农业途径生产的单细胞蛋白质,,俗称“人造肉”,是一种微生物食品。目前美国生产的人造鸡蛋、人造鱼子、人造火腿、人造虾已畅销美国各个地方成为家常菜肴。日本生产的“人造海蛰皮”香脆可口,已畅销国内外。人造食品的前景广阔它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9绿色食品

是全球人类呼吁并重视的食品。指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它将是人类食品中最重要的食品。

2.10生态食品

指在没有污染的自然生态条件下生产的原料加工成的食品。如野蘑菇、野木耳、野山参、野水果、山野菜等,它们只依靠大自然所给予的条件生长起来。

2.11有机食品

指由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或少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生产的原料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是人类注重生态环境的产物,其价格比一般食品高50%-200%,其中水果和蔬菜类有机食品占有机食品市场的62%。

3.未来的食品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的食品将会发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变化。并且还会有许多食品不断的走上人们的餐桌。

3.1昆虫食品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昆虫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同时科学家已证明2000多种昆虫含蛋白质高达60%,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且纤维少易为人体所吸收,昆虫食品将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从现在的蚂蚁食品、蚕蛹食品、蚯蚓食品、蜜蜂食品、天蛾食品等功能来看,它已成为一座微型的营养宝库,具有抗风湿、抗癌、护肝、平喘、解痉、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多种药理功效,在西方国家昆虫食品已成为贵宾席上的美味佳肴,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将会涌现出一些品种各异的昆虫食品。

3.2变态食品

是指在形态上与常用食物发生了很大变化的食品。如由原来的固态食品,现在加工成液态食品,或者把食品制成日常用品等模样的形式。日本生产的粉沫酒,加入适量水即可饮用。其色泽、风味与液态酒一样。美国最新研制的一种“空气食品”它是含有人体必需营养的一种悬浮颗粒。将其按一定比例调配好,装入一种特制的容器中,食用时将嘴对准容器的喷口,用手轻轻一按开关,马上就会有一股“风”喷入人的口中,人吸食后饥饿感立即消失,同时产生一种进食美味佳肴的愉悦感受。目前,我国这种食品还很少,但变态食品必将是我国未来食品的一种更有创意、更新型的一种食品。

3.3合成食品

副食品流通渠道发展趋势 篇4

自从改革开放后,经销商已经成为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厂商关系也成了营销人经常谈到的一个问题。目前,一些大型食品企业已经开始针对以经销商为代表的渠道变革,如变经销商为配送商,并要求经销商实行*度。而进行这方面调整的企业大都是行业领军企业,如康师傅、旺旺、今麦郎。

从大趋势看,扁平化是渠道模式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因此,出于品牌建设与维护的角度,大中型企业更愿意去直接掌控渠道,开发和维护市场,于是,收归或重新整合经销商的市场职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此,在品牌营销链条上,经销商的职能必将发生变化。但笔者以为,基于中国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复杂性,渠道变革不仅仅只是变经销商为配送商那么简单。

渠道变革,大势所趋但需掌控好时机与防范风险

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看,有这样一个共识,即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其中,“做品牌”是从“做产品”上升到“做标准”的毕竟阶段。由此可见,“做品牌”是一个希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的必做的一点。如何“做品牌”?不只是大力做做广告,也不只是做个VI,其实质上是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企业与目标消费群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使目标消费群形成对企业的统一形象认知。可见,渠道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传递通道。因此,企业直接有效掌控渠道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但事实证明由于经销商的存在造成了厂商、经销商与零售终端之间的沟通(即信息传递)经常会出现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经销商是具有独立经营意志的。前两年,世界日化巨头宝洁就因对经销商进行调整的事件就弄得沸沸扬扬,其中的关键矛盾就是经销商的专营与兼营背后所蕴含的冲突性。宝洁希望经销商能服务于其品牌的传播、维护,但经销商却因为自身生存压力或现实利益却在一定程度上为竞争对手提供了发展便利。于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就出现了。随着一二级市场的逐步成熟与饱和,宝洁实施直供配货的时机确实已经存在。

从实际情况看,宝洁所做的渠道变革或调整主要还是针对一二级市场,毕竟,三四级市场依然需要发挥经销商的更多作用。由于定位、目标人群、市场地位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不同其偶尔在渠道的运用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差别,甚至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上面提到的康师傅、今麦郎、旺旺无疑都是食品行业响当当的企业,市场覆盖面广,市场体系比较完善。这类企业发展自身配送体系,弱化或限制经销商的作用,就是基于现实的对未来渠道模式的一种探索。

借鉴宝洁,食品等快消品行业的大中型企业还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实际调整。比如,企业可以在自己的强势区域就可以采用直接供货取消经销商环节或变经销商为配送商,以有利于企业直接控制渠道,使品牌意志更好地在渠道上传递。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企业的营销系统的精力,将其重点转移到其他相对弱势的区域。

笔者以为,无论怎样变革渠道模式,在进行渠道变革中,企业应坚持两个原则,即投入产出比原则、风险预估与防范原则。以经销商环节调整为例,从运营职能看,取消经销商环节或变经销商为配送环节在实质上是将市场职能收归到企业手中并进行重新规划的过程,尤其是企业自建配送体系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有经销商的市场职能转变为配送体系去实施,往往会大大解放企业营销体系中重点资源,进行其他区域市场的开发或品牌建设。因此,企业应首先预估渠道变革后所可能带来的市场效益的提高与渠道变革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如市场风险)进行比较,若投入产出比达到一定标准就是可行的。在此种,企业需掌控好时机,同时提前制定措施控制并防范潜在风险,降低机会成本。毕竟,变革的风险甚至可能伤筋动骨。

渠道变革,找到战略实现途径是关键

针对渠道变革,首先是时机选择,其次就是实现途径的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针对食品等快消品来说,渠道可以分为很多类。因此,在渠道变革中,企业需有效把握渠道发展的趋势。

主动推进渠道变革大势

从大趋势看,K/A、社区便利店、连锁超市等大流通性渠道是未来企业终端资源的关键因素。基于与普通消费者的有效沟通,企业进行渠道变革也是理所当然的,但传统产业链或品牌价值传递模式依然是企业生存所必须依靠的。企业怎么办?那就是主动推进扁平化的渠道变革,提前动起来。

既然社区便利店、连锁超市等流通性渠道已经成为当下渠道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那么企业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或操控这类渠道。比如,前几年五粮液就对其专卖店升位升级,对加盟商进行培训,加大专卖店的开设力度,开到了国

外,甚至还曾要介入到餐饮渠道,建主题餐厅。这都是企业为了主动适应渠道变革形势所做的有益尝试,虽然其中或许会有失败,但这是探索之路上所必须经历的。

在渠道变革中,企业需有一个正确而积极的态度,即主动迎合与推进。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在未来渠道模式中占有有利地形。

帮助经销商转型,降低市场阻力

在渠道变革中,经销商是食品等快消品企业绕不过的一个坎儿。由于其在现有产业链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三四级市场,企业还需要处理好厂商关系。即使在变革条件成熟的一二级市场,要进行渠道变革,企业也应做好经销商的工作,降低市场阻力。其实,针对未来渠道模式,一部分经销商已经有一定认识,他们也有已尝试转型,以利于在未来不至于落伍。此时,企业应主动帮助经销商,将自身渠道变革与经销商转型结合起来,实现厂商间的互动与双赢。

1)帮助经销商养成主动适应厂家调整的心态

从品牌经营看,经销商是实现品牌价值传递的一环。经销商的传统特性决定其自有利益需求方面可能会伤害到品牌价值的传递,虽然部分经销商有时也会采取一些方法去降低这种负面影响。于是,在厂家居于品牌高度进行渠道政策调整时,一旦伤害到既有利益,经销商认为厂家这种行为就会有过河拆桥之嫌,厂商之间的矛盾自然就会出现。

因此,厂家需要未雨绸缪,在实际经营中要做好客情关系,尽量在厂商合作的亲密期,为经销商打预防针,给他们时间去适应,甚至是出钱出力。在方法上,企业应尽量避免使用激进的方式,以避免厂商之间的分歧彻底激化,可能使本来合作关系亲密的经销商反而成为敌人。虽然厂家可能不在乎,但毕竟是多个朋友多条路。

2)引导并帮助经销商向有利于自己品牌发展方向的转型

从经销商特性看,经销商阶层已经今非昔比,经销商品牌化、企业化运作已经被其中有志之士所采用,比如金六福集团就从原来的一个酒类产品代理商发展为一个集生产、销售等各方面于一身的大型企业。因此,企业也需要正视经销商的这种做强做大的需求,帮助经销商设计转型模式,以利于经销商适应厂家的调整,反而加强了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从企业品牌角度看,所谓经销商转型在实质上是经销商在品牌经营体系中功能的转化过程和最后结果。因此,要帮助经销商转型,必须先弄清楚经销商的功能,然后根据每个经销商在各个功能上的优劣势,进行相应调整,实现转型成功。

从品牌经营角度看,经销商功能主要包括网络分销、仓储等物流体系、本地化人力资源管理、一线市场企划、市场调研及信息反馈、销售促进的整合推广、本地化的公共关系资源及维护、目标消费群的拓展与维护等功能。但由于每个经销商能力不同,优势不同,其最终的转型目标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在此,基于企业品牌建设与维护的前提,笔者列举以下几种方式,仅供参考。

首先,向零售终端转型。目前,很多经销商由于经营压力开设自己的零售终端,大部分是一些门脸型的小型便利店。当然,这类经销商更多是一些二批商,由于渠道扁平化,他们的业务发展越来越难。但笔者以为,诸如区域总经销之类强势经销商也可以进行零售终端的操作,如开设连锁性便利店或超市。由于具有很强的二批商等网络优势,他们完全可以联合下游合作伙伴,将自身体系直接延伸至消费者,而避免与K/A等零售体系的谈判。北京朝批商贸就有京客隆的背景。

在此中,作为经销商的上游,企业应做好业务支持,利用所多年对K/A、便利店等大流通渠道的了解帮助经销商。比如,上游企业可以联合一些厂家形成联盟,并聘用对零售终端操作了解的人士进行操作。在具体形式上,厂家联盟可以成立独立于其企业之外的股份公司,也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就是说,在经销商的连锁性终端中,只有这些企业的产品在销售,或以他们的产品为主。为了屏蔽对手,厂家可以将竞争对手排除在外。

其次,向服务型转型。从经销商功能看,尤其是区域总经销等大中型经销商在市场理解等软性资源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优势。笔者就认识一些经销商,其领军人物有很多都有着高学历,在企业干过销售,甚至位居中高层,其麾下也有着一大批经过市场洗礼而积累下的人力资源储备。虽然他们在所处区域有着很好的分销网络,但最实质上其立足的最重要资源还是这些软性资源。另外,区域总经销商之类的大中型经销商都有着较广的公共关系资源,这都是经销商的核心资源,也是上游厂家所需借重的。因此,这些经销商完全可以针对厂家的调整,向服务型转型。比如,成立市场调查公司、咨询策划公司等,完全可以把原有上游厂家

作为直接客户。虽然经销商由于厂家调整而可能面临现实损失,但这种服务转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销商的损失。另外,如果经销商能有着与厂家良好的配合态度,厂家也愿意帮助经销商转型,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合作,实现双赢。其实,现在已经有这样一些经销商做出了这方面的尝试,比如西北地区的天驹实业就有自己的专门策划公司,甚至办了自己的杂志。

再者,向专业型转变。变经销商为配送商,其实就是向专业型转变。渠道扁平化是一大趋势,经销商避无可避。此时,为实现品牌聚集效应,厂家肯定会回收原来经销商承担的一些品牌或渠道资源,即“收权”,经销商在市场方面的直接影响力肯定会缩小。此时,经销商完全没有必要与之正面对抗。如果厂家要求经销商向配送商转变,经销商完全可以把一部分物流资源调集到一个平台之下,然后将之独立于其他经营体制外。一些大型食品类经销商就尝试分品牌运作,比如山东宝真实业就对其旗下的水井坊和舍得进行分开操作,分别在不同公司下运作。当然,为了满足上游厂家专一性要求,经销商完全可以在物流、人员等体系各个方面完全分开,以避免给上游厂家以口实。

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篇5

时间:2010-09-06 17:31:52文章来源:中华机械网

中国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据专家预测,全国食品工业到2015年总产值将达10万亿元以上,位居各行业之首,成为真正的天字第一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食品工业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如何挖掘具有较快发展潜力的市场,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健康观念的变化,食品更多地在风味化、时尚化的基础上,迈向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低糖、低盐、低脂、低热量、高纤维是一个发展趋势,功能食品、功能饮料层出不穷,并逐渐走上国民一日三餐的餐桌。大众食品功能化,功能食品产业化正在成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遵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我国食品工业要坚定不移地走“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的道路,才能又好又快地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食品优质化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优质化,就是要求食品企业要生产品质优良的安全食品。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也就是说,食品安全不只包括卫生安全,还应包括营养安全,要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绝大部分质量稳定,产品合格率一年比一年高。但是应该承认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①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②食源性疾病和群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较多;③食品质量不合格、不达标问题比较突出,食品安全隐患仍大量存在;④食品、保健食品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的现象比较普遍;⑤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今年7月1日,《小康》杂志总第107期刊发的《中国人安全感大调查》一文指出,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职业安全、医疗安全、婚姻安全等11项安全问题中,食品安全以高达72%的比例成为我国消费者的最大关注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这不仅让老百姓吃起东西来小心翼翼,而且也成了我国政府的一块心病。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上述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我国食品工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小作坊、摊贩较多,90%以上是中小企业,增加了监管难度。二是食品行业自律约束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守法诚信意识不强,质量安全措施不落实。三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监测检测评估预警体系建设等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技术支撑不足,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法监管能力较弱。四是食品安全监管仍存在薄弱环节,部门协调合作难度大,监管边界不够清晰,基层监管力量不足,一些地方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措施不得力。对此,我们要对症下药,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在实现食品优质化,切实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政府高度重视、部门齐抓共管、协会积极推动、企业认真履行责任、专家积极建言献策、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消费者广泛关注等方面。

实现食品营养化要大力发展营养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营养保健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接受,“花钱买健康,送礼送健康”已成为一种时尚。由此将导致饮食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要求食品工业及时作出反应。同时,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我国居民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双重营养不良问题,由此引起的营养性相关慢性疾病呈高发状态,中国目前有2亿6千万慢性病患者,而且还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加,客观上给营养产业发展“预留”了巨大的空间。同时,中国贫困人口营养缺乏的问题也很值得注意。发展营养产业,是中国食品工业开拓发展领域、实现升级换代、提升竞争能力和增值潜力,迎接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也是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要把握时机、应对市场发

展要求,生产满足人民营养健康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应尽快列入国家规划、产业部门和相关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发展营养产业。我国具有数千年的饮食养生文化,开发营养食品具有一些天然优势。一是主要原料来自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二是食物产品消费具有很深的文化根基,不同地域不同人群需求各异,本土化的特性鲜明。因此,营养食品必将发展壮大,成为现代中国食品工业的一大门类。三是发展营养产业增值空间巨大。营养食品的生产必须应用营养科学、食品科学、医药科学和工业加工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综合性强,横跨一、二、三产业,容易结合高科技、医药化工、农牧业、制造业的各方优势,促进高新技术的应用,带动农业、机械制造、包装、运输和餐饮等相关产业群的崛起和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今后,我国营养产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①“全”营养食品。根据中国居民的营养标准和膳食平衡的原则,开发满足一日三餐营养需要的制成食品,实现餐桌食品工厂化和营养方便化。最近被热捧的“全能营养餐”,就是按照七大营养与四大类别的营养科学理论设计的。②营养专用食品。如孕妇食品、婴幼儿食品、军用食品、临床专用食品等。③营养强化食品。如营养素强化面粉、大米、食用油、碘盐等。④富营养素食品。如富纤维食品、高蛋白食品、富硒食品等。⑤营养补充剂。开发生产蛋白质、维生素、多糖、脂肪酸、矿物质等营养素类的单体和复配体的补充剂食品。⑥牛奶和大豆制品。总之,我国营养产业潜力巨大,前途光明,实现食品营养化大有可为。

实现食品功能化积极开发保健功能性食品

根据国际生命科学学院对功能性食品的最新解释,将其定义为:已被证实具有令人满意的一种或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能的食品。“功能性食品”除了要具有适当的营养作用,还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改善人体健康状况及降低患病风险的作用。“已被证实具有令人满意的功能”的解释是:当以正常的日摄入量食用某种食品时,只有有证据证明它有益于人体健康,或者以有效摄入量摄入某种食品时,其有益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这样的食品才能被称为功能性食品。功能性食品包括特殊膳食食品(简称“特膳食品”)、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配料和天然营养保健食品。我国的功能性食品年产值约2000多亿元,约占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其中保健功能食品约占50%。

2000年以来,人们开始讲究“上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保健功能食品逐渐火热起来。“非典”、“SARS”和H1N1(甲流)给老百姓上了一堂深刻的预防保健课,人们愿意把更多的钱花在预防保健上。今后,保健功能食品市场的走向必定以宣传“养生”为主导点。目前,中国的人均寿命已达到了73岁。2009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了1.67亿,占总人口的12.5%。按照国际标准,如果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超过7%,这个国家或地区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国际

标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有人说,中国最供需两旺的市场,当属老年人保健品市场。因为老年人闲居在家,加上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子女又疏忽照料,因此他们比一般人更加关注健康,对保健功能食品情有独钟。这是我们食品工业研究发展的重要领域。

正常发育的婴幼儿只要不挑食、不偏食,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一般不需要服用营养保健功能食品。但是,在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个大人只有一个孩子的“六一”家庭里,许多年轻的妈妈受广告影响,爱子心切,常常不惜金钱大量购买保健功能食品和饮料给孩子吃,希望子女身体健康,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婴幼儿滥食保健功能食品利少弊多,甚至有害无益。但是,如果发现孩子某种营养素缺乏,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适当补充营养保健食品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体弱多病的婴幼儿,在儿童保健专家的指导下,选择服用营养保健食品更有必要。

一般讲,男人要补肾、女人要补血、老人要补钙、儿童要补脑、亚健康人群需要补健康。在注重一日三餐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保证健康的前提下,特殊人群需要的营养保健功能食品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光明的前景,实现食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是安全的、可靠的发展之路。

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篇6

来源:仪器信息网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是指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仪表。目前在食品分析检测中,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可进行光谱扫描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均得到了普遍应用。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仪器分析的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更加明显,多种技术的结合与联用使仪器分析应用更加广泛,有力推动了食品仪器分析的发展,使得食品分析正处在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从市场需求规模来看,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需求规模达到300多亿元,近几年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

前瞻产业研究院结合未来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发展,分析认为未来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发展将呈以下趋势:

◆ 产品将向高效、便携等方向发展

《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对食品安全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测项目将包括: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食品的卫生要求;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等。

项目的检测手段将更多的依赖食品检测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市场需求将更加大而具体。仪器设备生产企业将向客户研发、提供专业化程度更高、高效、便携、功能集成、方便客户应用的产品,方便用户应对日常的食品安全检测和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检测工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基本、快速的技术保障。

◆ 国产仪器将逐渐取代外资产品

目前,外资企业技术实力雄厚、产品成熟稳定、品牌知名度高;但产品价格高昂,维护维修费用不菲,可供选择的低配型号不多,对国内的设备采购方来说负担很大,不利于国内机构检测手段的提升。随着国产中低端检测仪器的市场和产业化形成强势突破,国产仪器的性价比优势势必加速作用市场的多层次检测需求,提升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手段的整体水平。

◆ 企业资产重组兼并加快

中国食品追溯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7

追溯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食品追溯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 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等, 不同的利益主体追求的目标不同, 加大了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立的难度。

食品追溯体系源头建设有待完善

食品追溯体系源头即为食品的生产者, 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准入门槛低, 普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大多数食品企业内部难以实现信息化建设, 企业中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 很难熟练使用现代化工具采集和录入数据, 难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虽然国家要求食品企业必须在食品药品监督网注册, 便于监管追溯或出现问题后的查询, 但并不能保证食品在运输、储藏、销售等中间环节的安全, 这就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的约束力,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企业的利益是建立在消费者对产品安全信任的基础上, 但很多企业担心追溯出现的问题时会被制裁曝光, 使企业自身的利益受损, 因此建立完善的食品追溯体系首先要完善我国的保险信用体系。此外, 企业是食品的提供者, 承担食品溯源的责任, 但企业就要为实施食品溯源付出额外的成本。食品溯源是一项复杂且周期较长的工程, 短期内可见利益较小, 这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符。

监管追溯体系不完善

建立有效的追溯体系可预防食品药品安全隐患, 但食品药品安全要坚持依法监管, 健全的法律法规才是食品药品安全依法监管的前提。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41条中明确提出要建立食品全程追溯制度。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应按照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的规定及时更新和完善, 否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法律法规规定不一致, 甚至相互冲突的情况。

在食品可追溯体系中, 政府起引导和调控作用, 对食品企业进行监督和规范,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消费的环境。但我国食品追溯体系起步晚, 与食品溯源相关的法规及制度仍不系统、不完善, 导致食品溯源系统的法律支撑作用不强, 使各地政府在追溯执行上缺乏有效的保障, 阻碍追溯系统的执行。

国家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平台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主要面向全国生产企业, 实现产品追溯、防伪及监管, 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建设及运行维护, 由政府、企业、消费者、第三方机构使用。国家平台接收31个省级平台上传的质量监管与追溯数据, 完善并整合条码基础数据库、QS、监督抽查数据库等质检系统内部现有资源;通过分析与处理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数据, 实现信息公示、公众查询、诊断预警、质量投诉等功能。到目前为止, 我国各地均已建立各种类别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可追溯系统, 主要有中国产品电子监管网、国家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平台、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国家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中国牛肉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世纪三农“食品溯源安全管理系统”、追溯与召回公共服务平台和无公害枸杞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等。以无公害枸杞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为例。田金琴等通过分析无公害枸杞果的生产关键点, 建立溯源系统的信息采集点, 对溯源码进行设计和编码, 构建了无公害枸杞果产品溯源系统。

对追溯体系认知不足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使消费者对食品企业失去信任, 建立可靠的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系统是重获消费者信任的有效途径。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各地区的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同和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程度也不同。主要有5点认知误区: (1) 认为麻烦; (2) 不懂得通过扫描溯源码的方式了解食品生产的全过程; (3) 购买食品只关注品牌; (4) 不了解食品溯源的概念及用途。 (5) 可追溯食品由于生产成本的提升, 售价也会提升, 导致低薪的家庭无购买能力。因此, 消费者对安全可追溯食品的认知不足及购买力的因素是实施食品溯源的难点之一。此外, 关于食品溯源的宣传也不到位。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体系的发展趋势

强化政府监管

政府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有效监管是食品追溯体系建设顺利运行的保障, 随着新的《食品安全法》修订, 在监管方面, 政府改变了原来多部门监管模式, 统一由监管主体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行监管, 即由食药监部门一个部门行使监管权力;为有效提升监管效能, 县级人民政府食药监部门可在乡镇或者特定区域设立食药监派出机构, 将食品监管服务延伸到乡镇街道等基层。同时, 将食品药品部门监管餐饮环节、工商部门监管流通环节、质监部门监管生产环节进行合并, 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由市场监管局监管, 实现主体明确、责任明确。

强化企业追溯主体责任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本质是企业作为控制风险点、明确责任的要求, 因此, 企业追溯体系建设是食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目前, 全国已有1.5万多家企业建成肉菜追溯体系, 覆盖经营商户32万余户, 初步形成辐射全国、连接城乡的追溯网络, 打造一条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过程信息化追溯链条。初步实现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打造放心消费渠道。物联网技术的建设为企业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现阶段建立比较成功的有枸杞、茶叶以及猪肉可追溯系统, 对乳制品的追溯监管尤为严格, 蒙牛奶粉和特仑苏有机奶也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程可追溯体系, 物联网技术将在我国未来食品追溯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追溯体系中的广泛应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 食品追溯体系的实现成为可能。物联网技术追溯系统常用到的技术有二维条形码识别技术、物流跟踪定位技术 (GIS/GPS) 和射频识别技术。同时, 生物信息学技术也开始应用于食品追溯体系。

1.二维码技术

二维码技术已在食品质量追溯体系中应用, 我国二维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茶叶等食品追溯。陈孝庆采用我国商品条码系统进行标志编码, 并通过相关扫描器, 数据载体, 数据结构, 形成茶叶产品的可追溯体系。栾汝朋等利用条码技术, 对加工的白茶进行标志, 跟踪白茶的生产加工过程, 实现白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网络化管理。陈志雄对厦门茶叶每个批次进行编码设定, 追踪茶叶的生产流程和追溯信息制度, 可建立完整的质量信息记录档案。王琛等将二维码中QR码的应用于枸杞产品溯源, 提高枸杞产品追溯系统设计水平, 确保了枸杞产品的可追溯性。2015年10月深圳市已完成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信用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开发, 并进行小范围的试点, 消费者利用公众APP进行扫码查询, 可获知所购食品基本信息及产品追溯信息。

2.物流跟踪定位技术

物流跟踪定位技术即GIS和GPS技术, 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 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 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相关数据, 并采用地理模型的分析方法, 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GIS和GPS技术具有功能多、精确度高、实时定位速度快、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等特点, 可为食品追溯体系构建一个运输定位系统, 从而监管和定位食品。许多可追溯系统已被用于家畜和饲养场地理位置的引用信息和相关分析功能, 在动物疾病暴发时提供更多辅助决策信息。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物流跟踪定位技术应用于航空食品中。

3.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 通过电磁信号自动识别监测对象并获取数据的电子通讯技术。它可以标志食品原料的生产, 加工、储运及销售等环节的对象, 并将其标志信息衔接, 然后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进行追溯。郭少杰等以传统技术结合RFID技术, 建立了茶叶安全生产可追溯信息系统, 实现茶叶安全监管与追溯, 不仅能保障消费者生命健康, 而且为提高茶叶质量和促进外向型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黄友文在建立茶叶溯源系统中应用RFID及物联网技术整合供应链数据, 规范和高效管理茶叶, 为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借鉴。射频识别技术在中国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 其发展潜力巨大。

4.生物信息学技术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发展趋势研究 篇8

关键词:监管模式;统一机构;安全信息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25-03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是指国家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采取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它是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1]。从目前情况来看,世界各国根据各自国情通过立法建立了不同类型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各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体系虽千差万别,但基本模式可总体归结为三种:第一种是由中央政府各部门按照不同职能划分进行共同监管的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而我国的监管模式于此非常接近;第二种是由中央政府的某一职能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负责协调其他部门来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监管,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加拿大;第三种是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由其全权负责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2]。学界介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文章很多,但几乎全部都集中在与美国或加拿大监管模式的对比。很少有文章去分析在不同监管模式、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法律基础下,不同的监管体制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同时又由于食品安全治理的主要问题和环境都会随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技术或实施条件,而发生较大变化。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形势,要求我们再次审视我们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但在这之前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发展趋势,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一、不同监管模式主要代表国家监管特点对比分析

1.美国

第一种监管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由中央政府各部门按照不同职能共同监管的模式。在1998年,美国政府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该委员会是由农业部、商业部、卫生部、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环境保护局、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等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主席由农业部部长、卫生部部长、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共同担任。目前,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形成了由一个委员会协调六个部门分管,即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总体协调,卫生部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动植物健康检验局(APHIS)、环境保护局(EPA)、商业部的国家渔业局(NMFS)、卫生部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对各自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经行分管。以这种模式为代表的还有日本,也建立了类似的监管体系。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实行的是从上到下垂直管理,采取品种监管为主,即按照产品种类进行职责分工,不同种类的食品由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而且部门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既分工,又合作[3]。

2.加拿大

第二种监管模式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单部门为主导的监管模式。加拿大1997年3月通过《食品监督署法》,将原来分别隶属于农业部、渔业海洋部、卫生部和工业部等四部门中的检验业务剥离出来,在农业和农业食品部之下设立一个专门的食品安全执法监督机构——加拿大食品监督署(Canada Food Inspection Agency,CFIA),统一负责加拿大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中食品安全项目包括对乳制品、鸡蛋及鸡蛋产品、鱼类及海产品、新鲜蔬菜和水果、蜂蜜、标签、肉类及家禽产品、有机产品、包装材料及非食品化学品、加工水果机蔬菜、零售食品12个方面进行管理。动物健康项目包括兽医、生物、人畜共患疾病以及饲料的管理。作物项目包括作物保护、种子和化肥方面的管理[4]。

这样一来加拿大形成了由CFIA主要负责食品安全工作,卫生部主要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在与CFIA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共同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体系。农业和农业食品部部长负责为CFIA提供全面地指导工作意见并对议会负责。CFIA将全国分成四个区域,分别设立办公室:大西洋区域办公室、魁北克区域办公室、安大略区域办公室和西部区域办公室。在四个区域办公室下又设有18个地区办公室,21个实验室,185个办事处及400多个派驻生产企业的办公室[3]。加拿大的这种监管模式从过去的多部门监管到现阶段将食品,动物和作物的执法检查整合到一个政府部门,形成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相互合作的机制,减少了机构的重叠和重复执法现象,提高了服务质量,加强了责任感。

3.英国

第三种监管模式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在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由其全权负责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的监管模式。英国政府根据《食品标准法》于2000年成立了食品标准署。它取代了农业、渔业和食品部对食品安全立法的主导权,这是英国食品安全体制的一大变革。该部门是不隶属于任何内阁部门的非内阁部,是独立的食品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事务和制定各种标准,代表英王履行职能,并通过卫生大臣向议会负责。该部门设有一个最多由14人组成的非执行理事会负责决定食品标准署的大政方针,该理事会设有一名主席,成员分别由卫生部国务大臣、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方政府的卫生大臣任命,一位首席执行官在执行管理理事会(Executive Management Board)支持下主持全署日常工作。食品标准署在全国各地都设有机构,目前有2 200多名雇员,全部属于公务员。在食品标准署下还设有执行机构肉类卫生服务局(executive agencies),负责涉及肉类的检查和执法,目前有1 400多名雇员。食品安全的具体执法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和口岸卫生执法部门承担。食品标准署根据有关地方政府食品安全执法框架协议和《食品安全法》下的操作守则对上述部门的监管情况进行监督[3]。英国的监管体系纵贯“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横跨所有食品部门,整合了所有食品监管的资源。

二、各种监管模式发展的趋势分析

1.从分散监管走向集中监管

最近十年,世界食品工业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这样使得一直采取以第一种分散监管模式为主的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纷纷表现出:各个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或者职能空白;各个监管部门按照不同标准检测结果冲突;没有统一协调管理机构,使资源利用低等问题[5]。为了应对第一种监管模式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各主要代表国家开始改革自己的监管模式,将原先的由多个部门进行分散监管模式变为由单一部门或少数部门进行监管的集中监管模式。加拿大1997年3月通过《食品监督署法》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执法监督机构,统一负责加拿大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2011年1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FDA食品全现代化法》。从新法推出的改革来看,美国正在改革自己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法将过去的多部门协调管理逐步变更为由一个部门主要负责加多部门协同配合的监管体系。日本在2003年通过了《食品安全基本法》,对其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6]。在改革后新的监管模式改变了原来政出多门,结构繁杂的状况,使得监管机构权责分明,提高了监管效率;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全国统一规划食品安全战略;使各种检测统一了标准,充分体现了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正规性。

2.完善的检测体系是监管的技术支撑

食品安全管理虽然是以法律为主体,但所有食品安全的预防、处罚都是要有一定依据的,而这些依据的形成要求有完备的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食品安全检验体系是政府实施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承担着为政府提供技术决策、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的重要职能,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7]。在完善的检测体系下应有大量的实验室、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完善的检测标准。美国根据不同的食品类别来建立全国性专业机构和分区域的大区性食品检测机构,同时美国还建立了完备的监测体系,其建立了商品检验、农药残留物检验、污染物检验、兽药残留物和激素检验等。欧盟及各成员国设立官方的检测机构,同时一部分私立检测机构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德国检验分为:企业自主检验、中介检验、和官方检验三个层次。加拿大则依靠16个实验室提供与食品相关的专业检测[8]。无论采取哪种检测方式和体系,建立完善的监测监管制度都是一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的首要目标。在监管检测体系建设中,发达国家集中表现出:检测体系健全、检测方式合理、检测设备先进、从源头监控、统一检测标准一致、法律依据充分的特点。

3.完善配套的法律规范

食品安全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任何一个单一的法律能够完全解决,同时随着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表现出很强的滞后性。世界上主要的三种监管模式在法律建设上都集中地表现出:第一,鼓励食品企业和行业协会不断加强自我监管能力。三种监管模式都体现了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制定一系列食品企业通用管理规范,由食品企业自愿采纳并融合到自己的管理体系中,同时要求行业协会经行自律性监管,维护本行业的整体利益。第二,大量制定统一的食品管理标准。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在积极整合和颁布统一的食品安全分类标准,以促进实现食品安全管理的统一和协调。第三,不断完善与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监测方面、食品企业认证体系建设方面、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进出口方面。特别是近十年来,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为保障不断出现的生物技术健康发展,还陆续建立了各自的基因工程生物安全的管理法规。食品安全法律也随着新的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4.独立的风险评估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9]。食品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是对以预防为主,以源头管理为主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的一种落实。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完备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美国多年来对食品中化学危害的管理的重视,制定了许多关于添加剂、药品、杀虫剂及其他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和物理危害的法规。这几年联邦政府更加关注微生物致病原的风险,通过关注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的安全性来降低微生物致病原的风险,重视这个方法是基于风险评价的结论:“微生物致病原的风险是确定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欧盟2000年发布《欧盟关于食品安全白皮书》在第二章食品安全原则中认为,风险分析必须成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础。在日本2003年颁布的《食品安全基本法》指出在制定有关确保食品安全性的措施时应对人体健康带来损害的生物学的、化学的或物理的要素或状态,食品本身含有的或加入到食品中有可能带来损害的物质,在摄取该食品时有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进行“食品影响健康评估”[10]。

参考文献:

[1]倪楠.论食品安全法中的分段监管原则[J].西北大学学报,2012,(5).

[2]倪楠.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法律制度特征探析[J].陕西教育,2012,(5).

[3]李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1).

[4]刘艳琴.浅谈加拿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J].食品安全,2007,(8).

[5]苏立.英国食品安全立法体系及其启示[J].理论探索,2010,(2).

[6]马伟锦,张正军.日本的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营与管理,2010,(10).

[7]范柏乃,喻晓,张骞.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构与政府行为分析[J].行政与法,2008,(10).

[8]汪兴太,刘东辉,庄辉.美国食品安全保障系统及其改革方向[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6).

[9]黄薇.《食品安全法》解读[J].法学杂志,2009,(6).

上一篇:地面变电所值班电工岗位责任下一篇:我的心爱之物作文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