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段落模式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议论文段落模式

议论文段落模式 篇1

① 中心句(段首句)??具体论述

② 中心句(段首句)??具体论述??中心句(段尾句)

如果段首句和段尾句是呼应的话,那么其之间的话必然是支持句,也可能反着说一下,但最终还是支持段首或段首主题句的。

③ 过渡句(段首句)??具体论述

④ 中心句(段首句)??具体论述??转折??具体论述

⑤ 具体论述??中心句(段尾句)

⑥ 句句展开式(无明显主题句)指比较短的段落。如只有三、四行的段落。这样就没有必要在段首给出一个中心,后面再展开。而是直接把事情给描述一下就可以了。

读文章时需特别留意的细节 :

① 举例、打比喻处

② 人物论段

③ 转折处后

④ 复杂句

⑤ 因果句

⑥ 特殊标点

⑦ 段首段尾句

最常出题的地方是:中心思想或核心概念。中心思想 + 细节 = 文章

独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 文尾的独句段所起的作用是??总结全文;

议论文段落模式 篇2

段落是小于语篇、大于句子、具有完整意义的结构单位。若干段落相互衔接,集中地表达某一主题,便形成语篇。语篇的结构单位和结构层次都依赖主题而发展,小句有小句的主题,句子有句子的主题,句群有句群的主题,段落有段落的主题,语篇有语篇的主题,但主题的类别及其表现方式不尽相同。

关于主题与段落、语篇的关系,中外学者曾有过研究。荷兰学者范·戴伊克(Van Dijk, 1980)认为,语篇结构的语义特征只有在篇章的最高层面,即宏观结构上才能体现出来,而篇章语义的连贯与主题密切相关。主题是表示语篇或语篇的一部分是关于什么的(aboutness),在语篇中,句串(a sequence o sentences)同属于一主题。任何语篇都有一个总主题(globa topic),总主题又由次主题(subtopics)组成,次主题又由更小的主题(atomic topics)组成。也就是说,主题具有层级性。语言使用者不仅可以围绕相关主题扩展语篇,而且还能转换语篇中的主题(topic-change),即每一句串都有一主题,句串中的每一句子必须直接或间接地满足这一主题,当句串中的某一句子不再满足这一主题时,就会发生主题转换。主题的变化为语篇的切分提供了条件,切分的直接结果就是段落。

关于段落结构与主题表现的关系,美国学者朗格克尔(Longacre, 1979)认为,段落内主题的一致性(thematic unity)可标志段落的开始和结束。主题的一致性在段落本身的表层结构特征上也有所体现。在不同类型的语篇中,段落都是围绕主题而扩展的。格道尔和斯洛克姆(Gerdel and Slocum, 1976)也认为,段落主题是段落层次上的特征,段落是围绕主题作为整体扩展的。从结构形式看,段落的主题可由名词、名词词组、小句或句子构成。他认为,段落主题不同于句子主题,主要有三点:1.段落主题在段落中必须至少提到两次,主题重提是以词语在段落中一次或多次出现为标志。2.段落主题出现于段首和段尾,表示主题的开始和结束,但它可能与其他词如指示代词或动词相互参照。

对于语篇中段落的界定,张静和郑远汉认为,段落组成应具备以下特征:

1. 单一性,即一段只表达一个中心思想。2.完整性,一个中心思想必须完整。3.均衡性,篇章中诸段的长短须均匀,不要长段太长,短段太短。有的人认为,作者或说话者是依据篇章布局安排段落的。以起始句为纲的文章,抓住它的起始句可作为划分段落的依据。还有的认为,段落划分按照事物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如果一个自然段清楚地阐述了某一方面,它就构成了一个意义段。彭宣维认为,主题句中的主题成分将被随后出现的一系列句子作进一步的发展,直至说话人或写作者把想说的话说完,听话人或阅读者可能没有疑问为止。这是典型的段落主题的发展模式。一个段落可能体现一个基本主题,也可能数个段落体现一个基本主题。

以上是中外部分学者有关主题、段落和语篇的基本观点。从中不难看出,语言文本和话语语篇是以主题为支点,按句子、句串、段落等层级单位扩展而成。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就是段落主题句,它是篇章主题的基点,为全段乃至语篇指明发展方向。主题句可出现于段首、段末或段落的其它位置,其位置不同使得段落的结构发生变化。在汉语语言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英语等印欧语言为形态语言,词、句、段、篇都有明显的形态标态,语言单位的联结以及层次结构重形合,为“形摄”语言;而汉语为非形态语言,语言单位无明显的形态标志,它以主题为中心组织语言的层次结构,因而为意合或“神摄”语言。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英汉两种语言中主题表现方式在语篇段落等层面上是否真的格格不入?语篇、段落等结构模式是否互相对立?本文通过对汉英语言事实进行比较,希望能对这些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汉英段落结构模式

笔者从汉英两种语言文本材料中随机选取说明文各50篇,从中再选出依主题扩展的中英文段落各300段。语料涉及面颇广,各种方式所写的说明文均包括其中,如解释、类比、比较与对比、下定义、叙述、描写、因果、逻辑划分、归纳与演绎、引用、程序分析等。英文语料主要选自7本当代英文选集,汉语语料选自6本当代汉语选集。

通过对英汉语篇材料的分析比较,笔者发现,在段落层面上,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主题句与扩展句的结构呈现出相同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1. 金字塔式。

在此段落结构中,段中主句置于段首,以领句出现,启领下文,对于作者来说,它限定了段落的主题,作者围绕段旨铺陈展开。段首是醒目的位置,能引起读者注意。所以,读者在段首能了解全段的中心,比较容易理解全段的内容。请看下面汉英两段:

(1)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 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 (3) 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 (4)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 (5) 将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不开来。 (6) 发达的西方主义国家有许多工人的工作就是按电钮,一站好几小时,这既是紧张,聚精会神的脑力劳动,也是辛苦的体力劳动。 (7) 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 Even when taking our leave it seems we English are victims of some strange deficiencies in our valedictory vocabulary. (2) The standard term“Goodbye”is both too formal and too final. (3) It may be just the job for...;but most leave-takings...are temporary affairs. (4) Perhaps in an attempt to escape implications of..., many people now say“Bye-bye”instead;others try to make this...baby-talk more acceptable by shortening it to“Bye”. (5) And in place of those many leave-takings which so easily accommodate the idea of another meeting———“Au revoir”, ...and so on, we have, alas, only such bad colloquialism as“So long”and“I’ll be seeing you”. (The Linguaphone Institute, Advanced English Course)

上面两段中,主题句都置于段首,引出段落的主旨,中文段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第 (2) (3) (4) (5) (6) (7) 句都为支撑句,解释说明段落主旨。英文段主题句为“即使告别时,我们英国人都缺乏告别用的词语”,其余4句扩展说明。这种段落模式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即主题句为上层,控制着其它句子。段落的形状犹如一座金字塔。

2. 倒金字塔式。

主题句在段尾,以结句出现,作为全段的收束。段尾在全段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位置,能引起读者注意。段落的扩展是先列举一些材料,后概括、归纳或引出结论,这样,主题句安排在段尾就显得顺理成章。例:

(1) 年轻的朋友,当你穿上时髦服装,穿行于街畔巷尾,置身于闹市人流时,你是否发现自己已悄然闯入服饰的美学大门? (2) 你是否感觉到在自己的周围,有这样一些年轻人:他们或穿着时髦而举止轻浮,或打扮较好而内心贫乏,或身姿优美却满嘴脏言……。 (3) 他们或许会以瞬间的闪光博得人们一笑,却难以赢得人们由衷的微笑。 (4) 究其原因,便会发现这些年轻人只注重服饰的外在美,而忽视了服饰的内在美。(金海,“当你穿上时髦时装”)

(1) When we watch a person walk away from as his image shrinks size. (2) But since we know that he is not shrinking, we make an unconscious correcting and“see”him as retaining his true stature. (3) Past experience tells us what his true stature is with respect to our own. (4) Any same and dependable expectation of the future requires that he have the same stature when we next encounter his. (5) Our perception is thus a prediction;it embraces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as well as the present. (Wittreich, W.J.Visual Perception and Personality)

上述两段中,阐述和支撑论点的句子在先,后概括总结,推理得出结论,主题句位于段尾,这种主题句的设置有利于段落的平衡过渡,使篇章能更好地衔接起来,其结构形状好似一个倒金字塔。

3. 钻石式。

信息含量较大,篇幅较长的段落,为使读者对段中主句增强印象,往往段落的开头有领句,段落的结尾有结句,这样前后照应,对主题反复申说,以加深读者的印象。例如:

(1) 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所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它是思维活动过程中的一种质的飞跃。 (2) 它像桥一样,把阻绝了的思路忽然沟通了起来,另外引向以至开辟一个新的境界。 (3) 诗人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常有“神来”之笔;哲学家科学家在构思的过程中,也常常有“顿悟”之时。 (4) 但无论是“神来”或“顿悟”,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平时的苦心经营……经过千锤百炼之后,熟能生巧,所必然会产生的触类旁通。 (5) 物质的运动可以从量的变化转到质的飞跃,为什么精神的活动就不能够同样地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破呢? (6) 因此,灵感并不神秘,她只是思维中所出现的一种看似不合规律但实际上合乎规律的现象。

(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灵感小议”)

(1) The tool-making industry of early man also stimulated the growth of the brain. (2) The possession of good brain...enabled How to make tools... (3) But the use of tools became, ...a driving force toward...an even better brain. (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memory, foresight, and innovativeness...needed for tool making varied...from one individual to another. (5) Those who possessed them...were the practical heroes of their day;they were likely to survive and prosper, while the individuals who lack them were likely to succumb to the pressures of the environment. (6) Again these circumstances pruned the human stock, expanding the centers of the brain..., future actions were contemplated, and new ideas were conceived, (7) As a result,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brain grew larger. (Robert Jastrow, Man of Wisdom)

中文段为了强调灵感是一种客观现象,前有领句,后有结句,点明段旨,以加深读者的印象。英文段中领句点明早期人类的工具制造工业刺激了大脑的成长,尾句再次点明段旨,一代一代地人脑逐渐长大。这种段落,领句点明段旨,后加扩展阐述,再进行概括总结,段尾以结句结束,段落结构形式宛如钻石形状。

4. 哑铃式。

描写情景,叙述事故,或进行争辩时,作者先写支撑观点的句子,后加以总结,概括出主题句,随后再就这一主题进行扩展讨论。这样的段落中,主题句出现在段中,以腰句出现,阅读时,不是很容易辨认,但有时有这种必要,不得不这么写。如:

(1) 这样看来,党八股这种东西,一方面……,一方面也是……消极因素的继承,继续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东西。 (2) 我们懂得这一点有好处的。 (3) 如果五四时期……是必需的,那么……批判断八股和新教条主义也是革命和必需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1) We hesitated before we stepped into the garden, so overwhelmed were we by the odour of flowering quince. (2) And the garden took our breath away... (3) Our host, as generous as the was wealthy introduced us to his avocation. (4) He gave us a tour of hardy perennials, and... (5) He walked with us among flowering shrubs, among... (6) Our nostrils flared with tropical recollection.

(Herman von Kreicke, “The Migrant Swan”)

这种段落的主题句在段落中以腰句出现,它既是上半段的结论,又是下半段的前提,段落结构犹如哑铃形状。

三、定量分析与几点结论

笔者对50篇材料所有段落结构模式的数量及频率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那么,两种语言语篇和段落结构的相似度怎样?根据上面的统计结果,笔者实施了卡方分析,卡方计算公式为:X2=∑(0-E) 2/E (Evelyn Hatch, 1982:166),计算结果为X2=0.966,自由度为3,查X2表得知,X2 (0.05, 3)=7.81, X2小于X2 (ctitical),统计结果有效。这表明,汉英段落结构模式极具有相同性。统计结果还表明金字塔式出现的频率最高,因为主题句置于段首能较好地引导下文,段落能较好地扩展。此外,段落的结尾也是显著位置,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通常起着从一段过渡到另一段的作用,使语篇连贯地衔接起来。

此外,统计结果还表明,以主题扩展的中英文段落都能视为语篇的结构单位。“单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控制着中英文段落的组织结构,“单一性”要求一段只阐述一个主题;“连贯性”要求段落内上句与下句紧密连贯;“完整性”要求段落形式与意义的统一。以主题句扩展的中英文说明性段落都注重形式与意义的统一,以主题统领结构。显然,从语篇构成的角度看,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上面的比较分析结果,给外语教学也提供了启示。语言运用无非就是写作或说话,也就是组织语篇。段落在语篇组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写作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以段落入手,以主题句为中心,采用一定的模式扩展段落。在段落结构中,主题句和扩展句的组织与连接也很重要。段落有一个明确的段落中心,主题句是段落扩展的依据。主题句要能恰如其分地概括段落的内容,但主题句不能概括得太宽,也不能太窄;如果太宽,段落就会阐述不清,太窄,段落就没有展开余地。主题句该置于段落的何位置呢?教学中,可依据上面得出的几种模式,按照难易程度,进行模式训练。段落模式训练之后,再将段落技巧转移到篇章组织,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

本文仅探讨了说明文语篇和段落结构问题。汉英其他文本以及口语语体篇章结构层次与主题的关系,两种语言在多大范围以及多大程度上存在共性或差异,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还有待于对两种语言进行更全面的比较研究。

摘要:通过对汉英说明文篇章结构定量分析与比较, 从主题句和扩展句在篇章中的分布来看, 汉英两种语言有着类似的结构模式, 结构单位和结构关系也具有共性。从单个词语或句子结构看, 英语有显性的形态标志, 而汉语似乎更重“意合”;但从语篇来看, 它们都依据主题组织段落篇章, 篇章结构的语义特征与段落、句串的主题密切相关, 与词语的形态标志并无多大关系。因此从深层结构上讲, 认为“英语 (或印欧语言) 是‘形’摄语言, 而汉语是‘神’摄语言”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关键词:语篇,主题,段落,结构模式,汉英比较

参考文献

[1]Dijk, T.A.Van.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M].Vol.2, Dimensions of Discourse, Academic Press, 1985.

[2]Longacre, The Paragraph as a Grammatical Unit[J].TalmyGivon, Syntax and Semantic, Discourse and Syntax.Academic Press, 1979, (12) .

[3]张静, 郑远汉.修辞学教程[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0.

[4]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Evelyn Hatch&Hossein Farhady.Research Design and Statistic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M].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INC.Rowley, Massachusettes, 1982.

议论文段落模式 篇3

近年来,通过高职类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中职生的欢迎。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加强对学生作文写作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多年来,广东“3+证书”高考材料作文虽然一般要求“文体不限”,但明显偏向于考查议论文的写作。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辅导学生材料作文教学的固定模式“七讲”:(1)材料作文如何准确立意(提炼观点)?(2)如何巧拟标题?(3)如何设置并列式分论点?(4)如何选择素材(论据)?(5)如何进行分论点规范段落写作?(6)考场作文结构模式如何?(7)教师下水写作示例。这些问题,大都属于较为宏观的“面”上的写法指导范畴。

学生作文训练固然需要“面”的把握,但更需要“点”的深入与突破。最能体现议论文文体特征的是分论点段落,它是议论文展开论证推理的段落,是具有说服力的关键,是议论文全篇的缩影。当前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议论文的段落训练,特别是分论点规范段落的训练。由于没有打好“规范段”的基础,学生在写作上的毛病往往发生在段落里,他们在段落中的论证不能充分展开,不知道怎么摆论据和分析论据,致使行文拉杂,思维紊乱,既没梯度,又没深度。

通过摸索、实践和总结,笔者认为,分论点规范段落写作作为“可操作的方法”应当成为当前破解材料作文(议论文)写作教学“只有原则性的引导或要求”难题的一种积极手段和有效做法。那么,如何进行议论文分论点规范段落的写作训练与指导呢?

一、中职生分论点段落写作的现状

分论点段落的写作一直是困扰中职生作文的一个难点。有不少中职生往往以叙代论,写成一个“观点+事例+总结”的段落。例如:

不要妒忌他人的成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高龄孤寡“五保”老人刘盛兰,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地超出了自己的想象。每天清早,他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17年来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他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也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他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可见,他的爱心何等广大,胸怀何等宽广。所以说,不要妒忌他人的成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

这个段落,从形式上看,叙大于议,喧宾夺主;从内容上看,它更像一个写得蹩脚的一事一议的段落,显然不能够起到有力支撑中心论点的作用。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3+证书”高考作文教学经验,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分论点规范段落的写作思路。

二、分论点规范段落写作的思路

分论点规范段落可以包括三个部分:起始部分、展开部分、终结部分。

起始部分:概括地提出本段内容或中心,确定全段涉及的范围或中心意思;这一部分可以包括观点句(分论点)和阐释句。

展开部分:围绕起始部分确定的中心,提供材料并展开分析,使中心意思充实可信;这一部分可以包括材料句和分析句。

终结部分:由展开部分引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重申中心意思而又避免用语雷同;这一部分可以包括一个结论句。

这样,一个分论点段落就可以包括观点句(分论点)、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等几个句子。但在“3+证书”高考考场作文中,由于字数的限定,一般要求考生不写阐释句。

例如:

勇敢面对挫折,微笑常伴左右。(观点句)冰雪为容玉作胎的张丽莉,孩子,别哭,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材料句)试想,如果张丽莉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危险,而只顾自己的安危却不去考虑学生的生命安全,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在往后的日子里,她会自责,她会后悔,她的脸上不会再现微笑……(分析句)由此可见,勇敢面对挫折,微笑常伴左右。(结论句)

这个段落结构匀称,叙议协调,分析透彻,论证有力。根据论述的需要,材料句与分析句还可以交替出现,以增加论述的层次性和深度。

三、分论点规范段落写作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写作中,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也不太好写。学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

(一)观点(分论点)含混

观点句最重要的特点应是简洁、明了。在写作观点句的时候,却容易写得含混不清、啰唆冗长。例如,有学生这样表述自己的观点:“人生难免磕磕绊绊,有的人在挫折面前沮丧、退却,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乐观、勇往直前,但是我认为在挫折面前要勇敢、乐观,让微笑永远跟随自己。”其实这个句子完全可以表述为“勇敢面对挫折,微笑常伴左右”。

此外,虽然观点句(分论点)作为规范段落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段首、段中、段尾这三个地方,但是在考场作文中,为了突出观点句(分论点),我们要求把它写在段首。

(二)材料烦冗

在论述中,学生多用事例材料,而对事例材料的叙述又往往拖泥带水、啰里啰唆。这样的写法有一个“凑字”的心理在起作用:学生总怕字数写不够,不能完篇。但是,叙述烦冗,显然会削弱论证的力量;而对于大家熟知的例子,如司马迁忍辱著史、屈原投江等,冗长的叙述还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所以,对于事例材料,冗长的叙述是不可取的。

对于惯于以材料来凑字数的学生,建议多以排比句的形式来写一串例子,如:

大隐于世,厚积薄发。古今中外,众多成功人士都善于此道。姜太公耄耋之年领大周相印,却揭开了周王朝800年不朽传奇的序幕;朱元璋最后才称王,却开启了大明300年的繁华盛世;邓小平75岁才主持改革开放大局,却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侯为贵60多岁才正式接管中兴通讯,却让这个传统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哈兰·山德士退休才创业,经历了1009次失败才留下了如今风靡全球的肯德基……一时的迟滞,不是挫折,而应细致观察,认清形势,储备能量,一旦时机成熟,成功将会来得热烈而持久。

在这个分论点段落中,作者将五个事例以排比句的形式串联起来,既丰富了段落内容,也增加了文采,还使论证更加有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当然,以排比句串联事例论据,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做到的,也需要学生在平时多多练习。

(三)分析缺失

对材料的分析,是分论点规范段落的亮点,也是写作议论文的难点,而学生却往往无话可析,在列出材料之后,直接写结论。其实,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用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阐释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

平时,我们可以限定观点(分论点)和事例,尝试着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例如:

观点句:不要妒忌他人的成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

事例句: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的刘盛兰,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1.因果分析法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知道,刘盛兰老人之所以拥有博大的爱心和胸怀,是因为他有着一颗为人服务的心,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仍然没有妒忌其他人比他生活得舒适,而是起早摸黑,走街串巷,捡回破烂垃圾。可以看见,刘盛兰老人的博大胸襟,也和他这种不妒忌他人成功的高贵心灵密不可分。(分析句)所以说,不要妒忌他人的成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结论句)

2.假设分析法

试想,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制约下,如果刘盛兰老人没有这种宽广的胸怀,高贵的心灵,为人服务的心,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他是不会起早摸黑,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捡回破烂,把换来的钱全部捐给贫困学生,而对自己却吝啬到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分析句)由此可见,不要妒忌他人的成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结论句)

3.阐释分析法

“五保”老人刘盛兰,年老体衰,却起早摸黑,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捡回破烂,把换来的钱全部捐给贫困学生,而对自己却吝啬到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他的助学行为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他的心灵何等高贵,他的胸怀何等宽广!难怪他最后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分析句)所以说,不要妒忌他人的成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结论句)

4.对比分析法

与之相反,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虽然万贯家财,但是对钱财一毛不拔,最终为众人所耻笑。而“五保”老人刘盛兰的助学行为、葛朗台的“守财奴”形象,告诉我们,不要因他人的成功,而放弃了自己的大爱之心和宽广胸怀。由此可见,不要妒忌他人的成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分析时要掌握几种分析方法的关键词,如因果分析法的“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分析法的“如果……那么……”、阐释分析法的“难怪”、对比分析法的“与之相反”等。以这些关键词为抓手来分析事例,就会易于下笔,分析也常常能够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此外,不得不强调的是,写好分论点规范段落的前提是分论点必须服从于全文的中心论点,而且各个分论点之间要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在写好各分论点规范段落的基础上,让作文获得高分。

材料作文(议论文)规范段落写作教学最终是为很好地完成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服务的,因而,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能忘了站在完整篇章的高度来训练规范段落写作。总之,议论文写作初始阶段,从经典议论文的规范段落的研读和训练入手,是写好议论文迈出的坚实的一步,很有价值。它为学生进一步写好一篇完整的优秀的议论文提供了基本保证和坚实基础。

议论文段落模式 篇4

中国营销传播网,2009-12-29,作者: 黄文恒,访问人数: 267

中小白酒企业的特点是销售规模小,在营

销管理上面对的直接问题是人才匮乏,营销

人员待遇低,激励不够,队伍干劲不足,部门

人员之间相互扯皮;在发展压力过大时,企业

领导往往盲目招聘职业经理人,这种方式风险

很大,稍有风吹草动,造成团队不稳定,业绩

就会收到很大影响,企业的人才模式问题成为

一个重要的问题;企业领导往往身兼数职,工

作繁忙,在一些场合承诺的政策因为没有书面

文件而无法跟踪,造成了对营销人员和客户的承诺兑现不及时,或者不兑现,无形中造成了

一些市场遗留问题。中小白酒企业的营销管理面临着很多现

实问题,有些关键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笔者在长期的咨询工作中,和企业高层沟通交流,深深体会他们在工作中的苦恼。本文力图通过对中小白酒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归纳,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形成模式,以帮助身在其中左右迷茫的中小酒企领导觅得良方,找到办法,帮助企业走上健康之路。当前中小白酒企业营销管理的典型现象是企业小,缺人才,下属能力不够,反映在业务能力上就是企业营销团队能力不足;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没有人真正为业绩负责。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营销管理问题。其管理根源是少数有能力的领导在领导着大部分没有能力的下属在干基层干不了的工作。

营销高层在人才问题上一定要有正确的判断。坚信企业里面是有人才的,这是很关键的态度。要着眼于用好现在的人,而不是急于从外部招聘能人或聘请职业经理人。

那么企业里的能人在哪里,怎么找到能人呢?一般在中小白酒企业里,多少有点本事的人都被提上了领导岗位,他们大部分可能处于部门领导位置。这就是中小白酒企业的现状:有能力的人在领导位置上,自身业务骨干作用没有发挥。领导在抓管理,而事实上因为企业总体的业绩不太好,造成了事实上的无事(无大事)可管。部门领导因为无事可管而造成互相扯皮,没人来对业绩真正负责。针对上述管理问题,解决办法从下面五项展开:

一、以“干”代“管”。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人才,充分发挥领导的业务骨干作用。所有领导都必须有自己的“责任田”。这样做有三点好处:一是领导直接面对市场和客户,真正赢得了客户的尊重,掌握市场一线信息,快速反应;第二能够带动下属工作,亲自教练,提高基层销售技能;第三,通过提升整体企业业绩,让大家都忙起来,扯皮的事情也就少了。

营销领导要真正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原来领导的主要作用是在分析研究不全面的甚至错误的市场信息,“正确”地做着不正确的判断,领着一批没有能力的人干活。而现在要真正转变为亲自垂范,通过干出来业绩的示范作用,以“干”代“管”,先“干“后“领”。自己率先成为“生产队长”,而不是指挥员。

团队打造的核心是团队领头羊选择问题。团队的负责人首先是企业总经理,对于企业的营销总经理,老板要敢于放手使用。如果从外边请进来高级职业经理人,在企业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可能发挥不出来,对双方都有很大的伤害。企业的人才来源有两大途径,一个是外部引进,第二是内部培养。对于中小白酒企业来说,主要靠自己内部培养,个别岗位和特殊阶段可以考虑需要引进高级职业经理人。

领导要一插到底,减少管理环节,降低管理幅度。在中小企业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客户更需要企业足够的尊重,特别是营销总经理或者老板的亲自接见或关照。只有作为最有业务能力的领导亲临前线,才能起到对客户的尊重问题,客户才能感受到被重视。而客户在和大企业合作时,可能经常接触到的层次是业务代表或区域经理,中小企业的总经理来和大企业的业务代表来竞争,自然会赢得客户尊重。这也是和大企业竞争时的一种“田忌赛马”机制。中小企业的领导只有亲自操刀,才能真正避免下属能力不够的问题,避免企业资源不足带来的人才匮乏问题;只有领导亲自垂范,以身作则,亲自带队,才能给客户和基层销售人员以极大的鼓舞。这就解决营销队伍能力不足的问题。也从根本解决了企业因为业绩不好,在部门领导岗位上的“能人们”之间互相扯皮推诿的现状。

二、现场管理

因地制宜,快速反应,是中小白酒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一项重要营销能力。大企业的市场地位以及竞争对象是相对固定的,在面对大范围市场竞争时,更需要统一的指挥和动作。而更多的中小白酒企业的情况是一个市场一个竞争对手,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因地制宜,快速反应,成为了中小白酒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一项重要营销能力。领导只有在一线才能发现问题和快速解决问题。这也是小企业战胜大企业的速度效率所在。大企业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复杂,环节较多。而中小企业更容易实现领导亲自挂帅,亲临前线,现场指挥,现场领导,快速决策。通过现场管理,将小企业的劣势转变为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映能力。一些企业领导,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学术派,更多的是学习和接触的是西方的管理理论,坚持什么管理流程,逐级反映,岂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丧失了战机,错失了市场机会。这样做的另一结果是官僚之风盛行。我曾服务过的一家销售不超过一个亿的白酒企业区域经理,动辄“亲自去了哪个市场”,“亲自拜访哪个酒店”,让我听

了以后都忍俊不止,写出来都成为管理界的笑资!本身就是份内之事,没有什么“亲自”,而是必须。

三、目标责任制

大企业一般都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内部激励和晋升制度。而中小企业普遍是内部职工激励不足,在人才上是有能力的人引进不了,对现有人员又不敢施加很大压力来管理,现有人员的收入不够稳定,收入没有保证,全年收入水平也没有吸引力。结果是团队内部人心浮动,人浮于事,效率不高,缺乏积极性。

签订全年目标责任书,把大家思想统一到一个行动上来。考核和激励就是团队价值趋向,就是工作标准,真正让干活的人和不干活的人拉开差距。营销目标的制定要遵循SMRT原则,尽量量化,切实可行,责任明确,确保营销人员收入要在本地中等偏上水平。

考核时采用“无借口结果考核法”。考核时坚持惟结果论,不考虑理由。杜绝所谓的客观原因,促使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也督促大家除了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协助其它部门工作。避免了相互扯皮、互相拆台和指责。企业的高层包括总经理(即使是老板)也要承担目标责任书,这样从最高权威上确立了目标考核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证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考核要以销售增量为基本对象。只有增量才是企业发展向前的唯一标尺。将增量作为目标考核时的基本对象,将全年目标分解为每个阶段的细分目标,确保全年的目标实现。考核时坚持全员营销的思想,所有人员的收入都与业绩挂钩。

四、领导者自身能力提升

中小企业的很多管理方法与大企业是恰恰是相反的。大企业里讲究流程和制度,其前提是企业有足够的资源和管理能力。中小企业在自身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更需要讲究个人魅力。中小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者一定要有足够的个人魅力,善于描绘企业远景,依靠个人魅力,采取人性化管理,激发员工的干劲。动辄流程制度,搞框框主义是不懂中小白酒企业管理的真谛所在的表现。真正成功的企业领导者都非常有魅力,中小白酒企业的表现更为突出。

五、领导者兑现承诺

在我们接触中小企业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企业领导者乱许愿不兑现的问题,这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积极性,也透支了个人品牌。作为领导者,无论何时,都要坚信信诺是金。说到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千万不要说。同时,积极做好沟通工作,如果做不到的话,在兑现前给予合理的解释,而不能回避问题,更不能胡乱解释,无力压制,解决不够妥善。

上述针对中小白酒企业营销管理的解决模式,就是黄文恒营销工作室经过长达10年潜心研究,在服务数家企业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5X”模式。五管齐下,并重发力,中小酒企一定能做实发展的基石,走上稳步发展的康庄大道。

议论文段落模式 篇5

一、问题引导模式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1.课程简介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审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个体———厂商和家庭为研究对象,主要讲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更新扩展。《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完整性、抽象性、实用性、灵活性等特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和提高大学性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经济学基础课后续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2.研究性教学的目标

在传授经典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培养低年级学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兴趣、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树立严谨、踏实的作风,锻炼学生描述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的技巧,培养学生从现象中提炼规律的能力。

3.问题引导模式的应用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中,首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和总结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供求理论、消费偏好理论。用问题引导学生教学可以有效降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风险,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兴趣。其次,鼓励学生组建小组发现身边的经济现象,并抽象出问题,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感性认识开始学习探索未知、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把经济生活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生活场景中,如设计一个买卖场景再现交换和定价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经济学家从现象中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探索知识的乐趣、经济生活、经济研究的魅力。

二、小组竞赛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中的应用

1.课程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统计学两学科的交叉课程,是统计学在社会经济应用的一个分支,也是企业进行定量管理、定量分析的工具。课程内容主要阐述了一些实际操作问题,各章之间为并列关系,有利于以小组开展学习和竞赛。

2.研究性教学的目标

在《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这门专业课程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的理念,以激励学生参与课程研究为核心,改变传统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教师点拨,师生相互教学,可让学生基本具备自主研究的能力。

3.小组竞赛模式的应用

为了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教学并获得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设计上进行系统控制。首先,将所学课本在开学之前发给学生,并将所有章节按小组分配,小组的分配必须是随机的,如姓名的`首字母等,不能按照传统的分配方法,这是为了保证小组成员的不熟悉性。其次,每组根据自己所分章节进行人力资源统计调查,并着手准备改组的课堂成果展示,要求每组每人5分钟的展示,期末成果也从该组选题中得到,分别计入小组成绩。再次,对于每组课堂展示的研究成果,任课教师本人及随机抽取的其他两个小组进行评价,说明理由,并给出分数。在单组展示之后,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插入需要补充的专业知识,并展示一篇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生进行对比。最后,对学生与教师共同呈现的研究成果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讨论。

三、游戏体验模式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1.课程简介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2.研究性教学的目标

把研究性教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增强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效能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终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形成健康人格,确立和巩固良好的师生关系。

3.游戏体验模式的应用

设置游戏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知识、总结知识,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如《组织行为学》中有关“冲突”的内容及其解决办法,采用以下游戏模式。事先根据班级人数分成6个或4个小组,每组设立组长,组长负责活动的开展、总结和情况反馈。各小组以抽签方式抽取与“冲突”相关的内容,如冲突的性质、冲突的类型、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冲突的行为后果等,教师给与指导,并适当参与各小组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多幅多媒体关于冲突的图片引出本节课内容,并通过团体互动游戏让学生理解怎样解决冲突才能提高效率并取得长期利益。

四、结束语

议论文段落模式 篇6

【摘要】

高效课堂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历史课灌输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兴趣,这样就需要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新鲜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智慧。

一、问题的提出

大力推进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们在如何落实教学高效性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我个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主要在以下这几个方面感到困惑:

1.初中历史学科地位尴尬,学生和家长不重视,因此学生往往在常态课堂上表现出学习情绪懈怠,不愿积极思考。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造成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仍是大量被教师所主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亦步亦趋,高耗低效。在小组合作讨论环节,学生参与率低。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虚假繁荣”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未能真正参加讨论,只扮演了 1

看客的身份,自然也就不能实现学生间的有效合作。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根据以上阐述的那些困惑,我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探索:

(一)引领学生接近历史,认识历史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历史是一门“副科”的观念,根深蒂固,由来久矣。我们经常强调“学习历史很重要”,也很耳熟“历史为现实服务”,但它们更多时候是摆在场面上的语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接近历史、认识历史,从而使学生抛开功利思想尽可能低发自内心热爱历史这门学科。因此,在初一新生第一节历史课上,我并未急于教授历史知识,而是设计了两个问题,1什么是历史?2历史有什么用?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发表意见。

第一个问题学生普遍回答的是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我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过去发生的真实的事都是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唐宋元明清的事是历史,暑假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也成为历史了。经我这样解释,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了,纷纷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列举出来,有的说“钓鱼岛问题”、有的说“美国大选”、有的说“中国嫦娥刘洋”等等,课堂气氛一时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近历史。

第二个问题学生在思考时显得颇费脑筋,有的说“以史为鉴”、有的说“丰富知识,了解世界”、有的说“可以了解古代的事”、有的说“喜欢历史中的英雄人物”等等。确实在这个物欲横流、众声喧哗的时代,历史这门所谓的“副科”到底有什么用?这一点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今后的历史课堂上就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内驱力。因此,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丰富知识”那是因为学习历史可以延长你生命的宽度;“了解古代的事”那是因为学习历史可以延长你生命的长度;“喜欢历史中的英雄”那是因为增加你生命的厚度。

通过这两个看似普通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帮助他们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为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效课堂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历史课灌输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兴趣,这样就需要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新鲜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1.五分钟展示活动

为了给学生创设展示的舞台,我将课堂的前五分钟留给学生。每节课有一名学生到讲台进行展示,内容主要是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点或历史人物简介等,形式可以是演讲也可以制作成ppt展示。

比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上台展示的学生呈献了他自己截取制作的《大国崛起》中的一段视频,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还有一位同学在《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上以饱满的感情朗诵了惠特曼的那首《啊,船长!我的船长》,一时间感染了所有的同学并为他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这项活动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个活动的展开突破了课本内容的局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学生从多途径获取知识和表达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很多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欣赏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2.导学案和二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另外,高效课堂当然也离不开学生间的有效合作。鉴于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尝试一种以导学案为依托的二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通常也是分组合作学习,但我并没有大动干戈地重新摆桌椅把学生分成十人左右的大组,而是依据教室学生的实际

布局将同位的学生结合为二人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两个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整体评价。比如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我布置每个二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导学案包括“知识梳理、知识升华、知识小结”三部分内容,不同的学习环节我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知识梳理”主要是要求同组的两个成员互相配合从教材中搜取有效信息,以表格和填空的形式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要点进行归纳;“知识升华”中像“在新时期如何发扬五四运动精神?”之类的开放性问题,我鼓励两个学生间展开讨论;“知识小结”我建议两个组员各自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不拘泥形式,然后进行交流。就这样,每完成学案中的一个环节我就会随机选择一名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果这名学生未能阐述完整,他的合作伙伴可以补充回答,我再结合二个学生回答的情况作出整体评价(一般是为两个人记录一次共同的平时成绩)。

从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种以导学案为基础的二人组合作学习模式基本可以避免大组合作学习出现的流于形式、华而不实的弊端,既符合日常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又能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真实有效的合作探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产生“1+1>2”的效果。

3.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课堂学习形式

在初

一、初二这样的非毕业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是很重,我会精心选取一些适合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课堂学习形式。学生的智慧使历史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一个吟唱“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进士”,一个进谗言的“奸臣”,一个勃然大怒的“皇帝”,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使文字狱的残酷性鲜活地呈现在课堂上;“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该不该放?”的激烈辩论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民族大义面前中国共产党的高风亮节;一张张从家里拿来的老照片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偶尔穿插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激发出学生在表演、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篇:基于元认知理论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下一篇:计划生育协会18年工作总结和18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