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格林童话》有感经典(精选6篇)
《格林童话》是我最喜欢的一本童话故事书。《格林童话》中有许多故事,如《白雪公主》、《傻小子学害怕》、《小红帽》……这些故事都很好看,让人回味无穷。这里面有的故事让我感动,有的让我疑惑,又有的让我紧张。
比如,让我最感动的故事是《海的女儿》,在这篇文章中小龙女从小就向往着人类那动人的爱情故事,想象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那爱情故事中的女主人翁。她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在她能游出水面的时候看见了她心中的那个王子,于是她去求巫婆并用自己几百年的寿命和动听的声音换来了一双脚,在走路的时候却有百般痛苦,但不能说话;但是她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份爱情,独自承受着所有的痛苦。这就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为了追求完美爱情的那份执著。
让我感到疑惑的故事是《傻小子学害怕》。有一位呆头呆脑的傻小子,什么都不会,也什么都不学。他听见有许多人都说自己害怕,但是他不知道害怕是什么,以为是一项本领,于是他就要学害怕。一位教堂的执事带他到教堂去学害怕,执事以为他像大多数人一样会害怕鬼怪,于是他就装成鬼怪来吓傻小子,但是他没能吓到傻小子,却让自己送掉了一条腿。这事被傻小子的父亲知道了,就把傻小子赶出了家门。后来在绞刑架那里他也没能学到害怕是什么,于是有人叫他去国王那里,以为在那里能让他学会害怕,但是国王让他去魔宫也没能学到害怕,反而让他得到了公主和魔宫里面的宝藏。最后还是公主让傻小子知道了什么是害怕!这个故事让我感到疑惑的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害怕的东西,为什么傻小子还要去学害怕呢?
让我感到紧张的故事是《白雪公主》。白雪公主是个很善良的美少女,和所有的动物都很友好。但是,在她母后死后,国王娶了个会巫术的`女人来当她的新母后,新母后有一个可以知道一切答案的魔镜,可是新来的王后虽然很美丽,却很嫉妒别人比她更漂亮。在白雪公主小的时候没什么,但她长大以后就比她的新母后漂亮,这一切都被那个魔镜所知道,于是王后用尽所有手段来杀白雪公主。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手段一次比一次狠毒,每一次的杀害行动都让我紧张不已,胸口像被什么堵住似的,连呼吸都感到很困难。
像大海里的王族一样, 成年后的美人鱼都可以浮出海面观光, 拓展视野。杜甫这样的仕宦子弟, 成年以后也要离开家乡去游学。19岁的杜甫因有为官的父亲作经济基础, 那些日子过着“放荡齐赵间, 裘马颇轻狂”的快意生活, 并结识了李白、高适、严武、王维等一系列名流。他们纵情山水, 吟诗作赋, 畅谈理想。在登临泰山时, 杜甫写下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雄奇诗篇。一切都是美好的, 大海一片蔚蓝平静, 但船行必须要有方向, 杜甫也曾在漫游中参加了洛阳的科举考试, 24岁的杜甫第一次就遭遇了失败, 但他没有气馁, 如此的大唐盛世, 机会多多, 考试多多, 何争朝夕?
虽然自己还年轻, 正常的生活毕竟要步入轨道。此时的玄宗已步入晚年, 更加沉溺于声色享乐, 将朝政大权交给了善于迎合的基本是文盲的宗亲李林甫。李林甫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次年的制举选拔中全票否决, 上表奏贺玄宗“野无遗贤”。而这些“遗贤”中, 就有我们才华横溢、志向坚毅的杜甫。此路不通, 另辟蹊径。为了投其所好, 在玄宗为自己祈祷长生不老的法事上, 杜甫直接写了三篇不同凡响的“大礼赋”献给玄宗, 文词华丽、气势恢宏。玄宗大悦, 杜甫在一日之内声名煊赫, 正如美人鱼第一次见到心仪的王子般心潮澎湃。玄宗着他去集贤院待诏, 让宰相再度其才, 可嫉贤妒能的李林甫借拖延之法, 将杜甫打入“待用”的冷宫。
杜甫报国无门, 欲哭无泪, 就攒足了劲儿写诗, 并过着“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但昏庸的统治者和捏权握势的权贵们, 怎么会把杜甫当回事?在表面强盛的大唐下, 黑暗中的奸佞小人让杜甫认识到仕途艰难, 此时父亲又病逝, 在长安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穷顿, 杜甫从贵家公子里脱落出来, 回归了生活的原色。
几经辗转, 几经波折, 杜甫终于得到了一个京兆府兵曹参军的职位, 芝麻粒一样的小官, 虽和他辅弼君王的壮志大相径庭, 但一家老小张着嘴要吃饭呀。工作确定后, 杜甫忙回去探望妻小, 途中看到百姓饥寒交迫而官吏横征暴敛的景象, 耳边飘来华清池袅袅的歌吹, 杜甫怒而写下了“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诗句, 尖锐的阶级矛盾溢于笔端。更让他没料到的是:不到一个月, 就在他返京赴任途中, “安史之乱”爆发。
此时的杜甫还没上一天班, 就被叛军抓获, 押回长安关了一年。面对国都破败的惨状, 杜甫写下了《春望》、《月夜》等大批忧国怀家之作。好不容易逃了出来, “麻鞋见天子, 衣袖露两肘”, 已在灵武称帝的肃宗李亨任命他为“左拾遗”, 杜甫终于可以伴在君主身边了。
离自己的理想好不容易进了一步, 但不到一月, 又因房琯之事仗义执言, 遭到肃宗怒斥, 放了他长假100天。政治上再遭冷遇, 还是缘于他的天真和书生的意气, 他一心只想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但他没读懂的是房琯之事是做了太上皇的玄宗与肃宗的政权冲突, 绝非一般的人力可为, 就像鱼怎么能与人谈情说爱、生儿育女呢?
带着满腹的苦闷和忧郁, 杜甫垂头丧气地回了家。一路上生灵涂炭、草木蒙尘, “安史之乱”并未结束, 大唐山河依旧风雨飘摇。但穷困又没有地位的诗人杜甫, 他还有良心, 还有责任, 仍然爱着他的君主, 他的国家, 他的亲人。
美人鱼失去了舌头又回到了王子身边, 杜甫失去了官职又回到了长安, 此时玄宗与肃宗的真正较量开始了。为了铲除玄宗党族, 肃宗将他们全部贬谪, 杜甫也被贬华州, 彻底被踢出了政权中心。他愤然辞官, 回到了汉中。面对灾难深重的百姓, 他的思想已完全融入到了广大的群众之中, 《三吏》与《三别》就揭示了一个强盛王朝的倾溃之势。
还没进家门, 就传来一片号啕之声。原来汉中连年大旱, 家中吃喝无着, 小儿子被活活饿死了。杜甫倚门长叹, 人挪一步活, 走吧, 逃荒去吧。一路走下去, 险山恶水, 狰狞崎岖。十一月的天气, 皮肉都冻皴了, 雪地里穿着过不了膝盖的短裤, 饿了挖山芋, 吃橡树籽, 曾经衣食无忧且一心想做宰相的杜甫, 此时成了一个越逃越荒、越逃越难的叫花子。
终于到了成都, 在大家的帮助下, 在浣花溪旁盖起了一间能栖身的“百家草堂”, 杜甫的后半生就这近四年的时间里比较平稳。可杜甫的性格绝不是不受风雨之苦就能承载的, 他的心在朝廷, 他要做济世的贤相, 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当他得知玄宗、肃宗先后故去, 代宗即位后, 他的理想再次鼓动着他回到长安去, 回到皇帝身边去, 就像那条美人鱼, 哪怕化作泡沫, 也要浮在海面上, 看着心爱的王子幸福地生活。年近六十的杜甫毅然决然地买船北上, 常年的颠沛流离, 长期身处潮瘴之地, 此时的杜甫已是百病缠身, 内脏俱疾, 再加上无尽辛苦的创作, 使得他最后在湖南湘水的旧船上, 在病痛的吞咬下逝去, 享年58岁。
他为后世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诗, 像朝阳下升腾的灵魂, 震撼着我们的心扉, 也影响着东南亚和欧美40多个国家的文坛。他的一生都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 却成为了劳动人民世世代代敬仰的圣人, 诗坛沉郁顿挫中的绝笔。
鱼说:“你看不见我的泪, 因为我在水里。”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格林童话》的书,这本书里有42篇童话,这些文章帮助我进一步理解了生活,从中也获得了许多快乐。
我看过这本书后觉得这里面有好多神奇的故事,故事中的宝物,魔力往往到最后都是属于好心而且淳朴的人们,在其他的故事里,正值而勇敢的人也总是会得到幸福的。里面可爱的白雪公主提醒我们当遇到陌生人时不要轻易地相信他,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讲话。要随时保持应有的警惕性不要掉以轻心;灰姑娘的故事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能有,我们都要以诚待人;渔夫和他的妻子提醒我们不要贪图荣华富贵,在荣华富贵中迷失自己,不思进取。
通过读书我知道了,要是爸爸不在家我该怎么做,遇到陌生人时我应该保持冷静,先不能开门,让他在家里有人时再来。我觉得看了这本《格林童话》很好,心情愉快的同时还从中学会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读书使我快乐!
我喜欢《格林童话》这本书。因为它给我带来了快乐,而且还给我带来丰富的知识,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灰姑娘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她的继母特别不喜欢灰姑娘,还有两个姐姐嘲笑她,讽刺她,她们的心都特别地黑,特别地怀,可是灰姑娘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改变她的善良,而是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生活,最终获得了幸福。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你只要把自己大胆地展示出去,你就一定能更上一层楼的!
我喜欢白雪公主的善良纯洁,她的继母开始很喜欢她,可是她不想任何人比她美丽一点点,白雪公主越来越美,越来越白,最后继母想杀死她,却被远方的王子救活了。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人类不能起忌妒之心。
《渔夫和他的妻子》故事告诉我做人不要太贪心,否则一无所有;《青蛙王子》故事教导我做人要诚实守信;《小红帽》故事则让我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还是做好人好......《格林童话》中的故事个个精彩。
我读了《格林童话》里的《金鹅》,故事中主要讲了从前有一个人,他有三个孩子,最小的儿子忠厚老实,干什么事情都不怕吃亏,于是大家拿他开玩笑,叫他傻子。
一天,大儿子要去森林里砍柴。临行前,母亲递给他一块蛋糕和一瓶葡萄酒,给他做午餐,大儿子接过蛋糕和葡萄酒就出发了,他走到森林里的时候,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朝他走来,“你好,小伙子!”老头向他打招呼说,”我非常饿和口渴,你可以把蛋糕和葡萄酒送给我吗?“大儿子回答:“你想得到好,都给了你,我吃什么喝什么啊!”说完,就离开了,大儿子在一棵大树前面停下来。拿起斧头砍起树来,结果树没砍倒,反而弄伤了自己的手臂,他只能闷闷不乐的回家了。老二看见哥哥受了伤,就嚷着也要去砍树。母亲没办法,只得准备好面包和葡萄酒让他上路,二儿子也遇上了那个老头,也拒绝了老头的要求,也受到了同样的惩罚,傻子看两个哥哥都受伤了,便自告奋勇地对父亲说:“爸爸,让我去砍树吧。”父亲只能答应。
母亲给他准备了烤饼和酸啤酒,出发了,他也碰见了那个老头,当老头向他要吃的喝的时,傻子爽快地答应了,还拿了出来,不过发现烤饼和酸啤酒变成了蛋糕和葡萄酒,老头还给了傻子一只金鹅,到了晚上,傻子住进了旅店,老板的女儿看上了傻子的金鹅,想拔下来一根羽毛,没想到被粘住了,晚上傻子迷迷糊糊的醒来,就出发了,又粘到了五个人,走着走着就来到一座城堡,上面有个纸条,写着如果谁能让公主笑就可以娶公主为妻。突然,公主出现了,他看见傻子抱着一只金鹅,后面还跟着好几个人一连串的粘在一起,忍不住笑了起来,傻子看见公主笑了,说:“公主,你既然笑了,那你就得信守自己的诺言,跟我走吧。”公主说:“不行啊!国王不同意一个傻子做她的女婿,除非你能找到一个能喝一地窖的葡萄酒的人才行。”傻子想:也许老头能帮我。于是傻子来到森林里找老头帮忙,恰巧老头正坐在树林里发愁,原来他喝了附近所有的水,但是还是口渴,于是傻子领老头来到地窖,对他说;“你放心的喝吧。”老头不一会就喝完了,傻子报告国王,国王又说:“如果你能再找出一个能吃一堆大面包的人,我就答应你娶我的女儿。“傻子又想:也许老头还能帮我。”于是他又去找老头,这次老头又说:“我已经吃了满满两炉子面包,但是还是不够塞牙缝。”傻子说:“我带你去个地方,保证你吃个饱。”说完把老头带到面包堆前,老头看见面包大口大口的吃起来,很快又把面包吃光了,傻子去报告国王,国王又耍起赖来了,又难为傻子说:“如果你能找到一艘既能在水里驾驶又能在陆地行驶的船,而且坐着它回来,我就答应你。”傻子去找老头,老头说:“你帮我解除了饥饿和口渴,我要送给你一艘能在水里驾驶又能在陆地行驶的船。”傻子高兴极了!坐着船回到王宫,国王只得为傻子与公主举行婚礼,国王去世后,傻子当上了国王,他把国家治理的很好,真是好人有好报啊。
《格林童话》中,我最喜欢《灰姑娘》和《海的女儿》。灰姑娘是一个命运十分砍坷的女孩,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而父亲又娶了妻子使灰姑娘一直被欺负。嗨!真是可怜啊;《海的女儿》正如成年人的世界中,永远不知道童话的意义——第一次读了《海的女儿》也许你只听到了优美和伤感,长大后你才明白其中包含着爱的代价和无言的牺牲……
啊!《格林童话》真好看啊!也许对大人来说这不算什么,可是对我们小孩子来说真是义意非同啊!
一、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写于1845—1846年期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篇著作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历史中的人的地位的深刻思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两种生产, 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 一方面是由人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 另一方面又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 因为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形成了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不能只从人的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考察。人自身的生产, 即每天生产自己生命的人又生产另外一些人, 形成人口的敷衍。在这个过程中, 形成了夫妻之间的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家庭。家庭关系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后来当需求不断增长, 社会关系日趋复杂时, 家庭关系才逐渐演变为从属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精辟地指出:“生命的生产, 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 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 就立刻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 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 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 则是无关紧要的。”[2]
二、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实践性
把人单纯的只看作是自然的人而忘记了人是社会的人, 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批评的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主要错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是一种自然关系, 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同时生产过程又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 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差别。前者是人的自然属性, 后者是人的社会本质。因此,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以前德国最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但由于他对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的误解, 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而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费尔巴哈所说的人, 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是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抽象的一般的人。虽然他把人看作感性的、物质的存在, 但这种人只是自然的感性, 而不是社会的感性。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虽然也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理想, 但却沉溺于一种抽象的“类的平等化”, 把认识与改变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仅仅局限于理论范围, 停留于空洞的道德说教。[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只是一个提纲性的文件, 但却包含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萌芽。马克思阐述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同以前的所有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实践的意义, 主张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要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马克思不仅批评了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 还批评了法国启蒙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爱尔维修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这样, 环境和教育决定了人。这种观点比费尔巴哈前进了一步, 强调了人受制于社会环境的一面。但在马克思看来, 这样的认识还是不够的, 还没有认识到人的实践的本质。因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 教育者本人也要受到教育。不仅社会生活是实践的, 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其产物, 离开了实践, 也失去了意义。各种思想、观念, 是不是真理, 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嘲笑以往的哲学家, 认为他们费尽心机的构建一个宏大的形而上学的体系去解释世界, 但他们忘记了最根本的任务在于通过实践改变世界。马克思把他的哲学作为精神武器交给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 让他们去为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而努力奋斗。
三、无产阶级肩负着“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
人是具体的人, 社会的人, 在现实社会中, 受特定的经济关系的制约, 人必然会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利益集团。近代以来, 当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 一个新兴的阶级即无产阶级也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曾经伪装成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的代表, 但一旦掌握了政权, 他们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就尖锐化了。资产阶级曾经提出一些革命的口号和词句, 例如自由、平等、博爱等, 但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根本不可能成为社会的现实。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把资产阶级的革命称为“政治革命”, 资产阶级实现的解放只是狭隘的“政治解放”。[5]在资本主义社会, 虽然从形式上来看, 无产者与资产者有法律上的平等, 但这种表面的、形式上的平等却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在资产阶级积累财富的同时, 无产阶级却积累着贫困。因此, 资产阶级是不可能完成人类解放的任务的, 他们所实现的只是少数个别人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早期的无产者, 多数来自于农村, 他们大都在类似于英国的“圈地运动”的冲击下, 被迫背井离乡, 来到城市。通常他们居住在城市郊外的贫民区中, 生活困难, 饥寒交迫。当然, 就是因为他们受苦受难, 一无所有, 所以他们革命要求最强烈, 革命性最坚定。他们是一个被锁链束缚的阶级, 挣脱锁链是他们内在的愿望和渴求。在机器工业的时代, 大生产把他们组织起来, 联合起来, 他们的力量逐步壮大, 革命觉悟日益提高。如果说17世纪和18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多数都处在自发的状态, 那么,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 即19世纪中上叶, 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已经逐渐走上自觉的阶段。当时欧洲的主要国家, 如英国、法国和德国, 工人阶级的罢工、起义此起彼伏, 互相呼应。一旦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他们, 无产阶级将迸发出惊天动地的革命力量, 人类解放的事业就会由他们来完成。为了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条件,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进行了剖析。1843年到1845年,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 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 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就是雇佣劳动制。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 马克思指出资本有一种盲目增长的趋势, 但资本愈增长就愈意味着生产资本的劳动者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受剥削的经济根源,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如果不解体, 无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无产阶级要获得自己的彻底解放, 就必须铲除资产阶级的经济制度, 从根源上获得无产阶级所要求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实现全人类的解放。[6]
四、人的解放包括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
从历史上来看, 马克思并不是首先提出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家。比较早的关于人的解放的观点, 表现为宗教神学中的关于个人的救赎的说法。例如基督教、佛教宣扬禁欲主义, 认为只要放弃尘世间的一切欲望, 人就可以脱离苦海而得到幸福。马克思认为, 宗教神学只不过是套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精神枷锁, 是麻醉人民群众的鸦片。马克思还批判了19世纪上半叶德国思想界的种种唯心主义的错误。马克思认为, 不铲除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 怎么可能铲除宗教观念呢?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 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只有彻底改造现实, 彻底改造社会, 铲除宗教神学赖以滋生的土壤, 人们才有可能粉碎宗教观念的精神枷锁。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深入到物质层面, 进入历史活动的深处。[7]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先进的理论必须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旧制度的存在是客观的, 是一个物质的存在, 因此它最终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才能摧毁。物质产生精神, 但精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物质。理论可以走在实践的前面, 指导实践, 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方向。[8]为了创造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致力于把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历史进步的“为人”的目标统一起来, 并展望了共产主义的远大未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能把共产主义只看作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事物, 共产主义就根植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现实的革命运动中, 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 也就是人的彻底解放的实现过程。
五、联系实际的几点思考
今天, 我们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诲, 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在揭示历史客观规律的同时, 全面地肯定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仍然存在“误读”, 把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决定论”, 把经济指标的完成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尺度, 热衷于上大的工程, 搞大的投资, 经济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大跃进”式的思维。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1. 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要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把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下大气力构建“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文化环境, 形成社会正气,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使人的才能能够充分发挥, 人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展示, 人的创造力能够充分实现。
2. 要扎实工作, 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我们党今天讲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因此,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仍然是衡量我们各项工作成败的准则。在经济工作中, 要把生态环境、社会利益、百姓生活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经济规划中不仅仅只考虑现在, 而且要考虑到将来, 考虑到我们的子孙后代。
3. 要重视社会建设和制度设计, 下大气力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的解决, 不仅靠思想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领导者要开动脑筋, 做好各个层面的制度设计, 特别是要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就业、医疗、养老、生育、住房等问题。在鼓励先进、人尽其才的同时, 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缩小社会差距, 创造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才能为每一个人的个性的自由地全面发展, 创造历史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7.
[2]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0.
[3]陈先达.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24.
[4]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5]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
[6]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5.
[7]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4—75.
【读《格林童话》有感经典】推荐阅读:
读名著《格林童话》有感11-15
格林童话经典章节读后感12-09
格林童话经典的故事读后感10-30
读童话故事《小王子》有感10-02
读安徒生童话有感400字11-03
小学作文:读《安徒生童话》有感11-29
读安徒生童话有感六年级600字12-21
格林童话推荐10-15
格林童话有答案06-06
《格林童话》读书心得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