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信息技术导学案(通用7篇)
摘 要: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尊重性、差异性也提出了要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分层教学法可切实改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如何提高分层教学的课堂效率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直到导学案的出现帮我突破了这个课题,本文就从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必要性、如何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两方面分析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题的可行性。
关键词:分层教学;导学案;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41-01
随着新课程的继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去年开始我校便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倡创建高效课堂,这为我一直在实践尝试的分层次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分层次教学能克服学生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兼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往往会降低课堂效率。而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训能达标教学模式,它是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因此,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是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必要性
近两年来,“高效课堂”理念在各校师生中已深入人心,导学案这种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效果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学生们在电脑上进行学习,以往有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上面屏幕广播式的演示教学,学生在下面模仿学习。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注意力难以集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就会出现“老师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甚至学得更少。而导学案能做到真正把学习的权力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有哪些任务,课堂上就会表现非常积极,学习起来就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因此,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与需求,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导学案非常有必要。
二、在导学案中实施分层教学
导学案模式下的分层教学就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现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在导学案中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建立适合分层教学的学习小组
1、建立学习小组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要提高分层教学的课堂效率关键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这与导学案的要求也是相一致的。在划分小组时以“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为原则,可以实现同一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互助,资源共享,又能促进组间的竞争,是一种既适合导学案又适合分层教学的分组方式。
2、“指定组长,双向选择”原则。教师指定好各组的组长之后,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这样能缩短学习小组内学生间的“磨合期”,便于小组管理,同时,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3、坚持不断对小组进行“微调平衡”原则。小组建成之后,不能一成不变,因为学生是动态发展的,教师要随时记录每个学生的变化,掌握每个小组的动态,随时做出微调整,这样既可以保持平衡,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不断提高的动力。
导学案设计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优秀层的学生来说,在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后,着重于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发挥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中等层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还应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后进层的学生,应促使他们打好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通过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落实,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有所收获,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信心。
自主预习任务的分层设计
每一次新课前,我们都要进行“导学案”的预习设计,我们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做不同的课前学习准备。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在自学课本相关章节后,完成预习作业,并试着向课外发展,如:完成课外拓展或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中等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初步了解章节内容,考虑预习导学和课文后的一些问题,如有时间和兴趣的则可以去查有关资料;而学困生仅要求他们能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努力完成预习导学上的基础题。
任务驱动的分层设计
在分层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渐渐失去兴趣;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又会感到吃力,渐渐失去信心。所以,教师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包括基础题、巩固提和拓展题。然而,导学案的重要特点就是能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导学案中的任务不但要分层,更重要的是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让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施教的分层
课堂教学过程应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围绕导学案中的设计分层因材施教。对于差生,课堂上教师要予以特别的关心,鼓励他们主动求问。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查学生学习之漏,补学生学习之缺,尤其是差生。教师既要注重“保底教学”,也要兼顾“培优教学”,不搞平均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主导既作用于中差生,也作用于优等生。教师对优等生的指导和要求应放在使他们“充分发展”的基点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引导,让优生充分发挥好在组内学习结对中“小先生”的作用,辅导帮助组内中差生,使他们在帮助中差生中提高自己,弥补教师辅导之不足。
参考文献:
[1] 张民生.《新课程教师必读文选》2010.8
[2] 吴兆涵.依托导学案成就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理论观察.2011.5
一、教学案, 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
全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进行了两次学案导学理论集中学习和反复的自主学习, 开展了一次以“学案导学”为主题的研究课, 目的是研讨“学案导学”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的可行性。在研究课后, 全区信息技术教师普遍认为, 相比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方式, “学案导学”教学方式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中要求的“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精神。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研究和推广是可行的。
接下来区信息技术中心组成员一起研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案的统一格式, 经过反复研讨, 制定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案编写格式”: (1) 电子档 (如图1所示) , 包括教学案、帮助材料 (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类型) 和学习素材; (2) 教学案格式 (如图2所示) 。同时还提出“学案导学”实施的简短建议:学生 (学习小组) 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组织、引导、参与、指导[1]。
在教学案的统一格式要求下, 由中心组成员首先编写出理论课和操作课的教学案范例, 然后全区教师参照范例编写3~6年级共8分册的教学案。从2009年2月起, 全区信息技术课堂开始使用统一的教学案, 并在使用过程中对教学案不断修改和完善。
教案向教学案的转变绝非仅仅是格式上的转变, 而是教学案编写教师、实施教师在教学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信息技术教学案、帮助材料、学习素材是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充分考虑学生差异性基础上编制的用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2]。它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怎样学, 而不是教师怎样教。在“学案导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观念逐步得到转变, 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运用教学案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他们在课堂中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保护先学后教过程中学生产生的一些奇特思维, 在课堂中讲演学生学不懂的疑难点, 适时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 对学生评价进行引导, 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
二、课堂,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合理运用教学案, 引导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自己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什么。由于教学案图文并茂, 简单明了, 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自主阅读, 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正确使用教学案, 不仅能对任务操作步骤自读自悟, 而且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教学案的运用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保持探究的热情和信心。学案导学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对有些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无师自通。
2. 学会掌控学习节奏, 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一般采用演练法, 课堂节奏由教师掌控。而在学案导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 由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 自己调控学习节奏。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或操作任务后, 完全可以先于其他学生进入下一个任务的学习中。当然, 他也可以对自己刚才的操作进行小结和反思, 还可以去帮助身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学会利用任务栏右边的电脑小时钟, 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调控。
3. 通过帮助材料超市, 及时获取帮助
帮助材料是教师根据本堂课重难点而制作的视频演示文件, 它根据知识点而设置和命名, 在演示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操作提示的作用。“帮助材料”文件夹就像一个提供帮助文件的“超市”,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求而自主选择使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学生获取帮助的途径有以下三种: (1) 看教材; (2) 使用相关帮助文件; (3) 请教教师或同学。比较这三种途径可以看出, 视频演示形式的帮助文件比教材更生动, 更形象直观, 比请教教师或同学更快捷, 运用更自由。对于某一项操作, 会的学生可以不用获取帮助, 而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帮助文件, 直到自己完全弄懂为止。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实现了学生的因需学习和分层学习。
4. 通过自我总结评价, 品尝成功感受
在信息技术教学案中设置了“盘点学习成果”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可以对照评价量规, 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评价量规表格项目根据本堂课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来设置, 学生可以对照量规自查知识的学习情况, 为自己比较科学全面地打分, 最后根据总分评判本节课自己的学习状况级别。这样学生不仅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了梳理, 而且通过自我评价,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更多地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功感, 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的动力受到有效激发。
在学案导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中逐步做到了学案让学生读, 规律让学生找, 操作让学生做, 帮助让学生选, 结论让学生得, 评价让学生评, 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能动的状态, 学生想学, 主动学, 乐于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导学, 教师教学能力不断增长
在信息技术学案导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们不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 教学能力也得到锻炼提高。从教学设计能力来看, 教师们在教学案格式统一要求下进行教学设计, 大部分教师能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信息技术学案导学的要求, 灵活地运用教材、组织教材和处理教材, 力求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 深入浅出地上好信息技术课。这一点在我区的几节学案导学研究课、示范课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以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计算机的发展和种类》学案导学理论示范课的教学设计为例, 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情况下,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学习任务的布置、书本材料运用、提供视频帮助文件等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为避免计算机理论课的枯燥感,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运用了图片、动画视频、基于Flash判断的选择题, 这些素材的运用大大增加了理论课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 学生积极交流互动, 使理论课不再枯燥。
从教师对学案导学材料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 他们对教学案及材料的使用并非按部就班, 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调整, 对教学素材的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在五年级信息技术课堂中, 有的教师针对教学案中帮助材料演示过快、学生不易了解和部分学习素材准备不够充分、学生练习过于单一的情况, 结合教学案合理地穿插增补了一些内容, 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学习。又如:有的教师会和三年级学生一起观看直观生动的视频帮助材料, 这样学生感兴趣而且接受起来也容易得多, 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笔者在课堂中也会创造性地使用学案导学材料, 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截取屏幕上的画面》一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介绍键盘上的[Print Screen]键 (屏幕拷贝键) 的使用。上课之前笔者观看了学案导学中的帮助材料, 因为生成帮助材料文件的屏幕录像软件只能录制操作过程中屏幕上的变化过程, 无法录制计算机操作者的手按下键盘上[Print Screen]键的过程, 所以这段视频演示文件恰恰没有演示到最关键的步骤, 如果直接拿给学生用的话, 学生会对操作步骤感到茫然, 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对于这个有缺陷的帮助文件, 笔者想到了一个巧妙运用的办法。上课开始, 笔者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 把你们喜欢的纸牌游戏界面变到画图程序窗口里来。”然后播放这个缺少关键演示步骤的帮助文件。学生对“纸牌”游戏窗口突然自己“跑”到画图程序窗口感到大为惊奇。笔者又说:“你们想知道这个魔术的秘密吗?今天学习了《截取屏幕上的画面》一课, 你们也能变这样的魔术。”学生带着神秘感和探究欲望, 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发现原来键盘上的[Print Screen]键就是这个魔术的关键, 因为它具有神奇的作用, 能截取屏幕上的画面。在认识了屏幕拷贝键后, 学生争相对它操练起来。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网上论坛和网上讨论》时, 当学生都兴高采烈地按照学案上的指导蜂拥登录基于互联网的“中国学生网论坛”时, 网络却像老牛拉起了破车。面对这样的网速不给力的问题, 笔者想到把BBS架构在学校自己的服务器上, 创建了一个能在全校范围内使用的班级论坛, 学生只在局域网内进行访问, 不会受到外网网速的限制, 交流就变得非常畅通。笔者先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学生网“学生社区”和主题发表的注意事项, 再带领学生访问了“班级论坛”, 由于没有外网网速的干扰, 学生们很快完成了注册和登录。进入班级BBS后, 学生们讨论话题, 分组交流, 对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复, 课堂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学科实施“学案导学”四年多以来, 无论是课堂面貌, 还是师生观念, 无论是教学形式, 还是教学效果, 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这种转变也必然促进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蔡晓富.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实施“学案导学”的探究[Z].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信息的表格化,掌握表格处理
2、掌握求和函数、平均函数、最大值函数等常用函数的应用,能灵活运用自编公式进行数据计算、会进行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应用科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求和函数、平均函数、最大值函数等常用函数的应用,自编公式进行数据计算、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知识链接:
1、阅读excel表格中SUM、AVERAGE、MAX、MIN这几种函数的帮助。
2、数学学科中及格率的算法。
3、excel表格中“数据”菜单下的排序和筛选。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演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自主学习:
思考:1. 如何计算出每个同学的总分,平均分
2. 如何筛选出语文成绩大于75分的所有同学
3. 怎样才能找到总分最高的同学
自我评价:我得了 颗★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 颗★
合作探究:
1、如何筛选语文成绩大于或等于70分且小于或等于100分的所有同学。
2、如何计算各科的及格。
形成结论:由于数据里只有20条记录,所以形成了以下几个结论。
1、人工数出及格人数和总人数,再用传统算法算出及格率,再将结果填入相应的单元格。
2、通过排序找出及格人数,再自编公式计算及格率。
3、通过函数“COUNT”和“COUNTIF”嵌套求出及格率。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
达标检测:
每小组将完成的作业保存在教师指定的位置,教师通过阅读各小组作业给出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整体设计合理,知识目标明确具体,能力目标操作有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全方位。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建立了联系
导学过程: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建立了联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分析归纳、合作交流,将以前的被动、个体、接受的学习方式变为现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教学目标设立了3个自学习的问题就和1个合作探究的问题,合作探究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再次提,内容具有发散性、迁移性,可激励学生发现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學效果:从12个小组上交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每个小组都能熟练地运用“SUM”、 “AVERAGE”、“MAX”这几个函,但在计算各科成绩的及格率上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由于数据里只有20条记录, 有人工数出及格人数和总人数,再用传统算法算出及格率,再将结果填入相应的单元格。也有通过排序找出及格人数,再自编公式计算及格率。还是有通过函数“COUNT” 和“COUNTIF”嵌套求出及格率。
教学反思:
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和公式,对本节内容普遍存在困难,因此教学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有助于学生掌握数据处理过程。同时结合教师的分析和归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数据处理,同学们能较好地掌握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备注:
课堂设计理念说明:
一、学生基本情况: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信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上高中之前还没接触过电脑。
教材:教学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4.2.1表格数据的处理。
三、课时安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科地位,本小节安排了两个课时,第1课时对EXCEL界面作了介绍,并对函数及公式的应用作了简单的演示。
四、素材的选定:选择比较贴近学生学习成绩表作为素材,学生探究起来比来有兴趣。
五、合作探究问题设立的出发点:
合作探究共设立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不是课本里的内容,第一个问题主要是想结合数学逻辑关联词提高数据筛选的多元化。第二个问题的设立主要是想在函数的使用上能做到举一反三,为终身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实施的难易预测
1、由于第一课时作了一些演示,对于自主学习的那三个问题多数小组能合作完成。
2、对于探究的那两个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引导,不然学生找不着方向。
七、课堂小结: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学习重点和难点】
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习方法】
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学习过程】 a.自主学习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概念及类型
1.日常生活中,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_______等称作_________。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信息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通过_______ 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是指通过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等传递的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____________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生态系统中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知识点拨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概念及种类 比较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运动,反复利用双向传递 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 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二、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1)根据各种植物的光周期特性和经济器官不同,人工控制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在花卉上应用很多,如短光照处理菊花使其在夏天开花供观赏。在育种上利用光照处理调节不同光周期的植物,在同一时间开花进行杂交,培育优良品种。利用作物光周期不同,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产量,例如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养鸡业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
(2)人类种植农作物,有许多是要收获果实,而动物的传粉对于许多农作物的结实不可缺少。实际上,地球上许多被子植物的传粉都是由动物完成的,如果能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3)世界上每年有大面积的农田、草原和森林遭受病虫害、鼠害、鸟害。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例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典型例题】
例1.在田间定点投入适量的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可防治某种害虫,其原因是该激素()a.能杀死这种害虫 b.干扰这种害虫的正常交尾繁殖
解析:b 性外激素的主要作用是吸引异性昆虫前来交尾,在田间定点投放性外激素,干扰其正常交尾。
例2.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在适当时期()
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b.适当提高温度 【反馈矫正】
1.下列属于探究化学信息传递的是(多选)()
a.观察动物对电视图像的反应 b.用录音机记录鸟类繁殖时的呜叫声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存在着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当一只母猎狗呼唤它的幼崽时,发出的吼叫声属于()
3.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a.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 b.蛾类具趋光性
4.母鸡发现虫子后会发出“咯咯”的叫声,致使小鸡马上跑过来。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母鸡发出“咯咯”的叫声属于()
5.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间
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 6.下列有关信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传播的消息,情报 b.许多指令,数据 7.下列哪一种是物理信息()
8.下列哪项不属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a.生命活动的维持者 b.作用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9.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蚕蛾扣在笼子里,周围撒满樟脑。尽管外面风狂雨骤,但还是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说明()
a.昆虫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无线电波 b.昆虫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因为昆虫都具有趋化性
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 10.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个事实说明()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11.生物能接受光的信息并产生相应的行为。下列生命现象主要与光变化有关的是()
①菊的秋季开花 ②我国植被的东西分布 ③动物的换毛 ④飞蛾扑火 ⑤青蛙的冬眠 ⑥鹿的繁殖
12.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可以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13.2001年,科学家们在研究植物与草食性昆虫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请回答:
(1)资料中的信息能够将几种生物联系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烟草释放的信息激素,在白天和夜间是否都使它本身受益? _________。
(3)由此可以看出,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资料中显示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②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在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种间关系。(各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稻田三重营养关系中,水稻通过______________信息引来天敌、防治害虫。
(3)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虫害问题,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4)画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不考虑与人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自主学习
一.1.信号; 信息 2.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光; 声; 温度; 湿度; 磁力; 物理过程; 生物碱; 有机酸; 性外激素; 同种; 异种; 行为特征
二、种间关系; 稳定; 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与种群的繁衍;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反馈矫正
13.(1)4种(2)是(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14.(1)捕食:虫吃水稻(或杂草),或鱼吃虫(或其他草食动物);
竞争:水稻(或红萍)与杂草竞争;寄生:病菌寄生在水稻上;互利共生:红萍与蓝藻共生(2)化学(3)昆虫会进化(或产生抗性)(4)见图
课后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提示:通过跳圆圈舞来传递这一信息。
(二)思考与讨论 提示:参见本节参考资料。
(三)资料分析
1.如果没有信息传递,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飞行,莴苣、茄、烟草种子的萌发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2.通过信息传递,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保证种群的繁衍。3.将烟草、蛾和蛾幼虫的天敌三种生物联系起来。4.是。
5.信息传递对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练习基础题
拓展题提示:(1)利用光信息调节和控制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根据各种植物的光周期特性和经济利用部分的不同,人工控制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
(2)利用各种昆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大量消灭害虫,减少对农作物的破坏。(3)家禽饲养,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4)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等的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5)释放过量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6)利用植物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完成种间的竞争,也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群的内部结构的特点,将能够相互促进的植物一起种植,避免将相互影响的植物一起种植。例如,作物中的洋葱和食用甜菜、马铃薯和菜豆、小麦和豌豆种在一起能相互促进;若是将胡桃与苹果种在一起,将会对苹果起到毒害作用。
一、编写导学案的原则
1.编写导学案是要以课时内容为标准,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要使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入到导学案中,可以把教材中的内容巧妙的融入到导学案中,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3.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导学案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导学案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无论是设置问题还是解答问题,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便可以及时的解决学生的疑惑之处,在导学案中要将一些方法暗含其中,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做到授学生以渔。
4.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导学案必须要注意因材施教。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深入,使无论什么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得到进步。
二、导学案教学的要求
导学案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每一个环节都要其不同的要求,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师的要求
(1)备课环节,导学案的备课不等同于平常意义上所说的备课,它要求教师提前备课,提前备课又和传统备课有着区别之处,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掌握自己学生的能力和层次,做好因材施教;在备课环节又要做到集体研讨,这是与传统上最大的不同之处,传统上的备课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而导学案的备课,要求教师全体共同商讨,集齐众智;导学案在课后也要进行备课,也就是课后反思,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反思,在科研讨论时,教师们可以相互的进行交流,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案例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促进共同进步。
(3)课后环节,课后作业是教师通常使用的手段,我认为在导学案的使用
后,课外作业时不需要布置的,但是必须要认真的引导学生使用导学案,而且为了督促学生,必须要对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批改,一方面是为了督促,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教师备课。
2.对学生的要求
(1)导学案中会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根据课本知识以及学习实际情况设置出来的,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并且自己找到导学案中问题的答案,把其中不会做的题,做标记,在课上要和学生以及教师做好交流环节,共同找到答案。
(2)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课堂笔记的记录,我一直认为,做笔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课堂笔记记录的是教师的思维,做好笔记,可以方便我们日后复习,并且在学习完每一节课程时,要把知识点罗列出来,并且标出自己掌握和未掌握的部分。
(3)导学案是教师们智慧的结晶,对于导学案,要注意搜集,最好可以把导学案装订起来,在复习中,这可以作为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复习。
3.其他要求
(1)导学案的发放,导学案必须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使用导学案,帮助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而且在学生预习之后,教师要将其收回,作为自己备课的资料,这样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找到学习知识的盲区,在讲课时,抓住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自主的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知识的盲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自己的能力,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三、导学案教学注意事项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上课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不同教师的个性、学习经历、教学经验的不同,上课会带有自己个人色彩,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学案与自己个性色彩的关系。
四、小结
导学案是新课改后教学方法的一种,是新课改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导学案也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导学案的使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很有效的一种教学模
式。当然,这种模式也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地改进了。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讲,需要教师辅助一起学习导学案。
篇二:对小学数学导学案实施的反思论文
现代教育理念昭示着我们,高效课堂是和谐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基础。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著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的实施,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实现课堂高效性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很多时候也是困难的,针对个人教学实践,我从学案导学的角度对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进行了思考。
在创设“高效课堂”的口号下,教师们都采取课前布置预习学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学案导学”的课堂常出现课堂效率更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效课堂的实施。
1.实施学案导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导学抑制了自主探究
常见的数学预习学案由以下内容组成:预习题、探究题、巩固题、拓展题、检测题。当然,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版本的预习学案,但呈现的都是一片试题的“泥潭”,学生拿到学案导学往往不是首先去认真看书,而是浅尝辄止,急于做题,在概念原理都不甚理解的情况下对照例题等直接解题。
2).课堂失去应有的魅力
实施学案导学,更多的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表达各自的意见,但同时,这样的课堂变成了师生核对答案的讲堂,学生失去了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数学一旦失去头脑的思考,必然变得乏味。
3).师生精神失去了家园
较长时间(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导学案,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受到挫伤和压抑。长此以往,师生的激情消磨殆尽,课堂气氛再度沉闷,持着对“导学案”的怀疑,教学方式很有可能重回原点。
2.实施学案导学的有效策略
1).设计主观的导学学案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预习应该按课标要求去掌握概念、理解例题、会模仿例题完成课本练习题。应使应试式的学案回归生态化的学案,使
试题式的学案回归问题式的学案。更多的时候,主观一点的问题,更容易让人发挥大脑的思考,尤其在小学生“减负”永远完成不了的情况下,问题式的学案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使身心得到放松。
2).传递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
在“学案导学”教学方式中,学案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但通过学案直接传递有形的知识,而且还要把尽可能多的无形内容调整在有形知识之上,传递给学生。学案除了为学生疏导知识、辅导探究外,还应该具有指导学法的作用,这也是学案导学的预期优势。体现在指导学生在关键和重点处有所突破,在学案中往往以“建议”“注意”“提示”等加以提醒。
3).学案导学要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虽然学生的预习是一个自主化的过程,但由于思维受到学案导学以及书本的禁锢,会使他们产生共同的视角和基本知识的把握。所以,学生预习中产生的新奇的想法或问题,都可以预料。因此,教师们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了解学生学案完成的“成果”,做到 “心里有谱”。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超前”生成,最好利用学生的发言,“相机行事”,智慧引申,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①.教学流程与学案导学相顺应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流程与学案相顺应,不仅能极大地推动学生的预习,而且能点燃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反之,学生通过学案获得的成就感将消减。
②.教学流程因学案导学而调整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预习后差异更大,因此,教师要“以学定教”,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内容、要求和节奏。对于预习之后就能掌握的,可以少讲甚至忽略,而对于一点就通的可以以点拨为主的指导,把最多的时间用在有一定难度的知识面上。
3.教学反思
学生不是玩偶,让做什么就只做什么,没有主动性;学生也不是容器,让装什么就装什么,没有思维。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有能力也必须学会自己预习属于他们的书本。学生预习的成效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学案导学能够达到辅导学生自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并把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成一种学习知识的能力。
一、我校信息技术导学案的模式
导学案既是教师教学的“脚本”, 又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自主探究、课后知识巩固的指南,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唯导学案而教学, 否则我们的教学将直接束缚在导学案的框架下而无法施展。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点、我校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现阶段考试模式, 在不断的尝试实践过程中, 我们把信息技术导学案分为两种结构, 一种比较适合学生纸笔考试, 另一种比较适合学生上机考试, 即笔试型导学案和机试型导学案。
笔试型导学案内容主要呈现为四个模块, 分别是知识要点、基础过关、典型例题、提高练习。“知识要点”以呈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主要内容。“基础过关”以核心概念、方法的直接运用为目标, 能让学生感觉到明确的思维方向, 以面向全体学生为起点, 以架设理解核心概念为主, 适度控制难度。“典型例题”细化为三个环节, 分别是探究思考、基本运用、提升拓展。探究思考关注地是知识的发生, 基本运用关注地是知识的理解与同化, 有层次地获得知识的“生长点”, 提升拓展关注地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理解。“提高练习”以概念和方法的具体化、目标的明确化运用为设计方向, 形成对核心概念、方法运用中的学科基本能力、方法应用和充满思维张力的学法指导。
二、我校信息技术导学案面临的问题
1、难以全面有效兼顾到“差异性”
目前, 高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很不均衡, 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现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均开设了信息技术, 从理论上讲, 高中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中学生一般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城镇, 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各不相同的, 就导致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起点也是各不同的。关于这点, 笔者在教学中感受尤为深刻, 一般来讲, 城区学校毕业的学生基础明显高于乡镇学校毕业的学生。
对于学生存在的差异性, 可以采用分层教学, 它也符合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但很多知识点往往都需要在课堂上讲解, 如果教学起点太低, 是对基础好的学生一种教育重复, 必然会使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 若起点过高, 教学就只能为少数优秀学生服务, 这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致差生越来越差, 两极分化现象越严重, 苦的是中间的学生, 降低了整体教学质量, 这样的教学收到的效果甚微。因此, 在信息技术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 若要完全充分考虑到每个班级学生间的这种差异性, 基本上很难将导学案编写下去的, 我们只能在导学案中的基础过关、提高练习两个环节中进行区分。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就要采取“基础过关”的原则, 但也要能确保自己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过关练习, 同时在上机操作时, 根据他们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 给予积极指导。当然,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我们就采取“提高练习”的原则, 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 尽量鼓励他们完成导学案中的提高练习。
2、容易让课堂演变成放羊式学习
“导学案”模式实施以来, 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正在逐渐减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的学习方式得以普遍应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也经常会犯一个无形的错误, 往往是捧着导学案进入课堂从一而终开始上课, 先讲导学案知识点的内容, 然后进入到学生上机操作模式, 往往自认为完成了导学案的内容上完了, 这节课的任务也完成了。这种看似很合理的教学环节, 其实我们的大多老师在学生自主上机操作时仍然缺少适时的“收”, 常常在课堂上看到“躲猫猫”现象, 老师来检查了, 学生赶紧切换屏幕, 佯装正在操作老师布置的任务, 老师一旦离开, 仍然我行我素。这样一堂课下来, 不仅老师感到身心疲惫, 学生也不会得到有效的指导。最后的结果往往导致想“收”时却“收”不回来了, 也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三、我校信息技术导学案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
1、授人以“渔”, 更待授人以“欲”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其实在笔者看来, 授人以“渔”, 更需授人以“欲”, 只有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 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一节课的学习, 笔者认为首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高一就应瞄准学考, 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以学考大纲为基准, 在一开始教学中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重心, 要呵护好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 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自己的意见, 要充分地与他们交流和沟通, 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练习设计, 做到“有的放矢”
每一节课的导学案编写过程中, 其基础过关、典型例题、提高练习中的练习设计尤为重要, 要既能满足学生对本节课的基本概念、操作等进一步理解, 又能通过练习使他们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因此, 要想有高品质的练习, 在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能够“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 多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两方面去考虑, 准确把握好重难点, 要适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 重复性的练习要尽量减少。为此设计的练习一定不能只求练习数量和难度, 还要顾及到练习的难度和层次, 尽量由易到难, 由巩固到发展。同时设计的练习既要让学生体验练习带来的成功感, 又不至于因练习太容易又重复而失去认真练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朱艳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2]张斯琴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过分强调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学习者的独立人格、自主探索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培养,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案导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使教学方式从传统的授受式转为学习者主动建构,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同时,我们在规范办学行为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加而教师授课课时减少,出现课堂内容多、任务重而学生却不知如何利用自学时间的问题,学案导学模式正可较好指导学生利用好自学时间,增强学习效果。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是与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探索过程、学法指导、学能测试、矫正反馈。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率。
二、高中信息技术学案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其学案有不同之处。
1.学案多种媒体呈现
常规学科的学案主要呈现方式是纸质,以文字为媒体展示。信息技术学案可采用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如在学校局域网服务器中放置学生自学的视频,学生可在自学时间里观看视频后完成纸质学案上的相关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晦涩难懂的内容。
2.学案完成方法多样
常规学科由于课时较多,给学生完成学案的时间少,一般借助纸笔完成。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学生有较长的时间完成学案。针对课程中技能操作部分,学案内容需要学生课外实际体验完成,学案中给学生相应的指导,学生据此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学案使用方法各异
上课前教师可收集学生的学案,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据此安排授课内容,挑选学案完成有特色的学生讲解其完成情况,这样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又使教师的讲解有的放矢,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针对学困生个别辅导。
三、高中信息技术学案教学注意事项
1.信息技术学案应避免成为操作手册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中有较大部分操作技能的训练,容易出现在学案中直接给学生提供具体操作步骤的情况,这是应该避免的问题。信息技术学案应是结合教学主题方针对关键技术进行的提示与建议,应注重在过程、方法上的引导,防止重新步入教条地操作模仿的误区。
2.学案导学教学法应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
在学案中应多呈现活泼有趣的学习案例,使学生乐学、易学、活学、会学。同时,通过师生的课堂双边活动,加深师生情谊,尽量多地关注信息技术学困生,有效抑制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较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3.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案教学,要根据课程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倡导学习方式的革新,绝不是用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而是倡导学生由单一性学习方式向多元化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高中信息技术学案教学的评价
1.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
学案教学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提高教师导学技能,增加学生自学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
2.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学案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明确,学习要求明确,可有的放矢地听课。学案可使教师明确学生不同情况,及时调整讲授内容,减少不必要内容的讲授,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
3.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学案教学可使信息技术教师从繁重的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指导,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基础教育、终身教育,社会信息化发展迫切要求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法,要克服把教学内容进行习题化的倾向,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空间,由浅入深设计问题链,指导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解答每个问题。同时,教师要及时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林静.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11):56-58.
【小学部信息技术导学案】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05-24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方案07-19
小学信息技术表格教案09-12
四川小学信息技术教案09-15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09-20
小学信息技术答辩题11-01
小学信息技术说教材专题06-05
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06-15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06-21
小学信息技术设备管理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