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托教师管理制度

2025-0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午托教师管理制度(共11篇)

午托教师管理制度 篇1

一、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保证学生的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如因教师失职导致学生在午托期间出现问题的,需追究其责任。

二、午托班教师是午托学生中午吃饭、休息的管理者、组织者,午托班各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扎扎实实做好管理工作。

三、要以身作则,做到语言文明、衣着得体、举止大方,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

四、虚心学习,掌握必要的《教育法》、《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五、服从工作安排,上班时间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

六、热爱学生,组织学生吃饭、休息时,要认真检查学生人数以免漏接,防止学生出走,不打骂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遇突发事件及时处理,并及时反映情况。

七、要关心调皮生,想方设法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午餐、午休习惯。

八、要爱护集体公物、桌椅等,学生午托休息室的设备都是午托公物,要保护,不准故意损坏,损坏公物要照价赔偿。

九、工作要求:

1、开窗通风,擦洗门窗、桌凳。

2、做好饭前准备工作:拿好碗筷。

3、注意食物的保洁、保温。

4、组织学生用餐,保持良好的秩序,并保证每个学生吃饱吃好。

5、组织学生到休息室,学生午睡期间教师不能做其他事情,每班必须保证一人看午睡,密切注意学生的异常举动,睡前清点人数。

6、等学生去上课了,整理被褥及室内卫生。

7、下班前把门窗关好,电源拔掉、必须清倒当天的垃圾。

8、必须保证卫生每天一小搞,每周一大搞。

9、午托期间,学生出现违规行为,午托老师必须及时地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或问题严重的必须告知家长。

午托教师管理制度 篇2

英国中小学教师岗位分为一线教师和学校领导两种岗位, 校长等管理岗位不是单独的岗系, 而是教师岗系中的一种。一线教师岗位设有普通教师 (Main Scale Teacher) 、经验教师 (Post-threshold Teacher) 、卓越教师 (Excellent Teacher) 和高技能教师 (Advanced Skills Teacher) 四个职级;学校领导岗位设有校长助理 (Assistant Head Teacher) 、副校长、 (Deputy Head teacher) 和校长 (Head teacher) 三个职级。教师可在一线教师和学校领导两种岗位之间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通道, 两种岗位晋升通道互相融通。这种岗位设置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发展标准的基础上, 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激励和保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合格教师标准到90年代末引入经验教师、高技能教师及校长专业标准, 英国政府和教育部门不断探索通过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通道, 延伸教师岗级设置, 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策略。

以教师岗位设置为例, 最早出现的教师职级是合格教师, 于1989年随着合格教师标准和实习教师标准的建立而出现。合格教师标准主要用于规范所有公立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 后经2002年、2005年两次修订, 最终在2007年成为教师薪水支付和职位升迁的依据。其他教师职级则出现在1997年以后, 最早完整描述中小学教师职级发展通道的是1998年的《教师:变迁中迎接挑战》 (Teachers: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hange) 教育绿皮书, 该绿皮书强调要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将教师专业发展确定为:取得合格教师资格 (Qualified Teacher Status) , 进入入职期 (induction) , 申请经验教师评估 (threshold assessment) , 取得高技能教师资格, 获得校长资格等五个阶梯。2005年到2006年, 学校培训与发展署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gency for Schools, TDA) 进一步将中小学教师各职级的专业标准整合成一个连贯的 (coherence) 评估框架。2007年后, 英国这些标准才真正用于教师职级管理, 成为教师薪酬支付和职级晋升的依据。英国中小学教师岗位设置管理有五个特点。

1. 岗位设置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原则, 无编制限制

英国中小学一线教师岗位设置较为灵活, 按需设岗, 没有严格的编制限制, 对于岗位结构比例也没有严格的规定。每一岗级的设置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较强的针对性, 例如, 经验教师岗位为优秀普通教师提供了提高专业水平, 进入更高工资档的机会。而卓越教师岗位源自英国教育部推出的“卓越教师计划”, 旨在为教师开辟除成为高技能教师和学校领导之外的职业发展通道, 增加其晋升机会。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扩大学校自主权运动以来, 学校管理委员会和校长在学校治理方面 (其中也包括学校的岗位设置) 享有非常大的自主权。学校有权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设置教师岗位, 尤其是自主设置高层级岗位, 但同时学校也要考虑如何筹集设置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费用。英国中小学校的领导岗位设置有一定的比例限制, 通常中学设校长1名, 副校长若干名;小学设校长1名, 副校长或校长助理1名。学校领导岗位的薪酬水平与其所管理的学校规模和学生人数有关。

2. 岗位职责明确, 岗级与岗位职责挂钩, 岗级越高责任越重

英国中小学各级教师岗位都有明确的职责, 岗级越高, 职责越重。这种设计突出了岗级的分工差异, 为教师绩效考核提供了可靠依据。例如, 卓越教师除了作为优秀的教学实践者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外, 还要致力于满足本校其他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高技能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扩展性服务 (Outreach Work) , 即为学校的其他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英国中小学教师岗位职责一览表》总结了各级岗位的职责 (见下页表) 。

3. 教师专业标准是岗位任职资格的重要内容, 岗位晋级均以通过专业标准评价为前提

通过英国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申请相应岗位职级的前提条件。2007年, 英国学校培训与发展署 (TDA) 进一步完善了教师专业标准框架, 界定了教师在职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特征, 其中包括:合格教师、新入职教师 (Teachers on the Main Scale, Core) 、经验教师 (P) 、卓越教师 (E) 和高技能教师 (A) 等五类标准, 涉及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与理解、专业技能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应聘普通教师岗位需要达到合格教师和新入职教师标准, 应聘经验教师岗位需要达到经验教师专业标准, 竞聘卓越教师岗位必须达到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申请更高职级同时还需要满足其他条件, 例如, 申请卓越教师岗位还必须具备:领取U3 (1) 级的工资不低于两年;愿意承担卓越教师的专业职责;曾受聘于某所学校的卓越教师岗位, 或者已经达到了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等条件。[1]

4. 国家层面的校长专业标准和校长资格检定制度, 为校长专业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英国的中小学校长岗位属于教师岗系, 完善的国家校长专业标准 (National Standards for Head teachers) 和校长资格检定制度 (Nation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for Headship, NPQH) 是选拔校长和促进校长专业化的有力保障。英国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国家校长专业标准包括六个关键领域: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自我管理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组织管理、保证学生在教育中享受乐趣和获益、加强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与社会的交流。NPQH依据国家校长专业标准设计, 重点关注学校教育的改善, 是一种能力培育制度, 获得NPQH证书表示已达到国家标准、具备当校长的能力且得到验证。教师可以通过标准通道和加速通道两种方式来申请NPQH。[2]副校长、代理校长等有管理经验的人员可以通过加速通道申请, 任课教师则需要通过标准通道申请。完善的国家校长专业标准和校长资格检定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领导人才担任校长, 确保校长有效行使学校教师岗位设置的自主权。

资料来源:根据英国教育部颁布的整理而成, https://www.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standard/publicationdetail/page1/DFE-00516-2010, https://www.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e Ordering Download/DCSF-RR137.pdf, https://www.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standard/Teachersandschoolworkforce/Page11/Df ES%200755%202001, 2011-05-20.

5.学校和校长在教师岗位设置上的自主权, 确保了学校因需设岗的权力

学校有权根据发展需要来设置教师岗位, 尤其是自主设置高层级的岗位。校长在教师岗位设置管理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新任合格教师的实习考核、经验教师专业标准评价、高技能教师的初步评价都由校长主持。如果未通过校长审核, 新任合格教师的实习则要被鉴定为不合格, 申请高技能教师岗位的人员也不能接受后续的测评。在这种模式下,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调整教师的结构和比例, 校长对教师的聘用和晋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要求校长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 同时地方教育委员会要适当监督校长的权力行使。

二、我国中小学岗位设置存在的问题

1. 岗位设置管理脱离实际需要, 学校和校长在岗位设置管理中缺乏自主权和话语权

我国中小学教师岗位设置脱离实际需要,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学校没有师资配置的自主权。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并未将人事权下放给学校, 师资配置仍然由县教育局调配, 然而, 各学校在办学基础、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生源状况各方面差异较大, 其教师设岗需求也差异明显, 由教育行政部门掌握岗位设置管理的绝对权力一般很难适应这种差异。 (2) 教师编制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地方政府往往根据自身财力状况而非教育实际需要核定使用教师编制, [3]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 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教师编制仍多年不变, 学校受到编制限制无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各级教师的结构比例。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多年不变, 目前各地中小学岗位设置的参照依据是中央编办和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的中小学校编制标准, 而教师工作量的参照依据则是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教师工作量标准, 它们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差距较大, 急需与时俱进加以修订。 (3) 我国缺乏对中小学校长的鉴定制度和评估体系, 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岗位设置管理中难以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以及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 每一级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差异不明显

我国小学教师岗位分为6个等级, 依次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8级到13级;中学教师岗位分为9个等级, 依次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5级到13级。以小学教师为例, 小学高级教师1级岗位、2级岗位和3级岗位的职责均为: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 备课, 讲课, 辅导, 批改作业, 考核学生成绩;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担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 或组织、辅导学生课外活动;指导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或承担培养教师的任务。[4]可见高级教师的三个职级在职责上并无差别。再如, 小学2级教师岗位的职责为: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 备课, 讲课, 辅导, 批改作业, 考核学生成绩;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担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 或组织辅导学生课外活动;参加教学研究工作。[5]比较小学2级与高级教师岗位职责可以发现, 高低级别岗位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3.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岗位任职条件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教师岗位聘任缺乏科学依据。2007年, 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受聘教师岗位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 符合国家关于相应教师职务的基本任职条件。同时, 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 教育思想端正, 关心爱护学生, 善于学习, 敬业爱岗, 团结协作, 严于律己。其中关于“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是指1986年颁布的《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和《关于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意见》, 以上文件出台时间较早, 其中对教师学历、知识、经验的要求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而关于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资格的描述也很笼统, 不利于岗位管理的实施。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岗位设置管理的改革

英国对我国的启示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 完善编制标准, 增强教师岗位设置的灵活性

2001年, 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生源状况、经济和财政状况、交通状况、人口密度等自行调节。除了有编制制度规定教师的数量外, 国家还对不同岗位层级比例结构做出了规定, 教师高级岗位5级至7级的结构比例为2:4:4, 中级岗位8级到10级的结构比例为3:4:3, 初级岗位11级、12级的比例为5:5。学校无法根据自身需要增加或减少岗位, 岗位管理很难实现。英国中小学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决定本校教师岗位设置, 尤其是较高层级的岗位, 国家只提出岗位设置的计划, 增设或减少岗位由学校决定。我国可以在执行现行编制制度的基础上, 为特殊地区、特殊学校、特殊学科单独设置一定比例的编制, 由有需要的地区或学校自行提出增编申请。此外, 还应实行动态的编制和岗位结构比例管理制度,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走访, 及时掌握教师需求变化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编制计划。

2. 建立职责随职级而变化的职级管理体系, 职级越高, 岗位职责越重

岗位职责是岗位价值的重要体现, 岗级的变化要与岗位职责的变化相对应。我国现行的教师岗级设计在职责上差异不明显, 但岗位津贴却随着岗级的提高而增加, 由此出现同工不同酬问题, 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英国中小学的各级岗位职责呈现出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学到教学管理和指导教学的扩展与延伸。我国应该强化高级岗位的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指导教学方面的职责, 鼓励高级别教师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重大事件的决策, 同时, 还应要求他们继续留在教学一线, 承担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强调中低级岗位的教育教学职责, 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并鼓励他们参与以促进教学为目的的科研活动。

3.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为设定岗位任职条件提供参考

我国至今仍未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标准, 国家层面所规定的各级岗位基本任职资格也不明确, 这既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不利于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客观公正地判断。英国学校培训与发展署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是英国中小学确定教师岗位任职条件的重要依据, 它一方面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另一方面也能对学校的教师招聘工作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保证教师的质量。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尽快颁布各级各类教师的专业标准, 修订中小学校编制标准和教师工作量标准, 以规范各地的职称评聘、教师招聘、岗位设置与岗位晋升管理等工作, 开展以全国性或省级的专业资格评价取代职称评定的试点, 为各地教师质量的均衡提供制度保障, 并真正实现由教师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当然, 教师专业标准的建立应该广泛征询专家、校长、中小学人事干部以及一线教师的意见, 并根据教育教学的要求及时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4.合理配置岗位设置管理的权限, 促进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发展

在我国以县为主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 合理配置教师岗位设置管理权限的关键在于厘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在教师的选拔与招聘、绩效考核等环节适当地给予学校一定的权力。对学校的适当放权就必然会对校长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1995年, 英国国家教师署颁布《中小学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对校长提出了包括领导、交际与人际关系、分析判断、适应变化、解决矛盾、谈判和协调、人事组织和激励、传授知识等八项能力要求, 进一步提高了校长的专业化程度, 这为他们行使教师岗位设置管理的自主权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国要实现教师岗位设置管理权限的合理配置, 一方面要明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界限, 保障学校在教师岗位设置管理中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中小学校长选拔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增强校长的专业发展意识, 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 提高其领导、管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 以便其能有效行使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权。

摘要:英国中小学教师岗位设置以满足现实需要为前提, 岗位管理权限明晰, 岗位职责明确, 岗位晋级均以通过专业标准评价为前提。其对我国教师岗位管理改革的启示在于:尽快改革教师编制管理办法, 设计差异性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 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科学分配教师岗位管理的权限。

关键词: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岗位设置,岗位管理

参考文献

[1]Excellent Teachers Scheme:Explanatory Notes for Schools[EB/OL].http://media.education.gov.uk/assets/files/pdf/e/ets%20explanatory%20notes%20for%20schools.pdf, 2011-05-20.

[2]National Standards for Head teachers[EB/OL].https://www.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standard/publicationdetail/page1/DFES-0083-2004, 2011-06-07.

[3]韩小雨, 庞丽娟, 谢云丽.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和编制管理制度研究——基于全国及部分省区现行相关政策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8) :16.

午托班卫生管理制度 篇3

一、午托班安全卫生工作规范及要求 1.教师、保育员凭健康证上岗。

2.建立健全幼儿接送制度,教师必须亲自接送每名学生,保证学生的安全。3.须持健康检查合格证方可入托。

4.对幼儿床铺、餐具、用具、就餐场所、就寝场所定期进行清洗消毒。5.每周五进行卫生大扫除。

6.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内部管理制度,不准迟到、早退、离岗、串岗。7.室外活动期间,教师不能离开学生,学生也不准离开教师。8.发生意外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并与家长联系。9.按时开、关电源和门窗,增强防火、防盗意识。

二、食堂安全卫生工作规范及要求

1.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法》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2.严把采购进货关,严禁购进腐、霉、变质、过期和“三无”食品;对大宗食品定点采购,做好索证索票工作。

3.购进食品分类存放,加工食品前要清洗干净。4.对操作间的工具定时清理消毒。

5.工作人员一律凭健康证上岗,讲究个人卫生。6.食品操作间、储藏室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小学午托学生的管理规定 篇4

1.午休时间:中午12:00—2:10。

2.上午放学后,由各班的带班老师集中本班午托学生。要求学生排好队,由带班老师检查学生的到位情况,然后于11:30分把午托学生带到学生饭堂,组织学生有顺序进入饭厅,并指挥学生到指定的位置就座,学生就座后,要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

3.学生用餐期间由生活管理老师来管理,生活老师要做好学生用餐的管理工作,学生用餐时间要保持肃静,不得喧哗,做到文明用餐。要求学生要珍惜粮食,不得浪费粮食。

4.学生用餐后,学生只能在宿舍的前面或附近玩耍,不能到危险的地方玩耍,不能做危险游戏、不能互相追逐、打闹。在宿舍里不得互相追逐、不得在床上乱跳或用被子等物来打闹,不得乱接触电源、电线,不得擅自离开学校。若学生需请假的,务必有班主任准许的假条和由监护人向值班老师请假允许的情况下,学生方能离开学校。

5.午休开始,学生要洗手脚后,方能上床休息。午休时间学生不得讲话、看书、做游戏等,务必进行午睡。

6.值周领导每天对午托学生进行全程管理,午休期间检查各宿舍学生的午托管理情况。生活老师管理学生的午休工作,并做好午休情况记录。

7.午托结束以后,要求学生自觉清理周围的清洁卫生,保证地面整洁无杂物。学生要洗脸、刷牙,并整理好自己内务。

8.学生午托期间须遵守纪律,屡次违反纪律且教育不改者,学校有权拒绝其参与午间的托管。

午托班应急预案 篇5

为及时妥善处理我托班发生的安全紧急事件,提高紧急情况处置的快速反应和协调水平,维护学生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我托班实际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指导思想:

建立托班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迅速、及时、积极的开展各项处置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有效保障学生及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托班正常运转。

二、组织机构:

成立托班安全紧急情况处置小组: 组

长:刘

鹏 副 组 长:李文晓

成员: 托班辅导老师及工作人员

三、各类事故应急预案

(一)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1、发现托班学生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时,应迅速拨打“120”电话或送镇卫生院进行处理。

2、迅速向中心校、学生所在学校领导及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3、做好所有食物食品取样工作,以备卫生部门检验。如是食用托班外食物所致,也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取样。

4、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学生名单,并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

5、及时通知家长并做好家长的工作。

6、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等工作。

(二)其他突如其来的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1、如社会人员到托班对学生造成伤害时,辅导老师及工作人员要及时制止,并拨打“110”报警。其他同学在老师安排下要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自己或疏散。

2、迅速向中心校、学生所在学校领导报告。

3、对伤者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4、迅速配合公安部门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做好有关材料的收集。通知受伤者的监护人。妥善处理事故。

(三)宿舍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1、发生火灾事故时,在向119消防指挥中心报警的同时,迅速切断有关电源。辅导老师迅速疏散学生,撤离到安全区域。

2、立即向中心校、学生所在学校领导报告,在保证自身安全情况下根据火情、火势,正确合理选择就便器材灭火。

3、在进行灭火的同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大火蔓延。

4、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后续工作。

午托教师管理制度 篇6

一、现状描述:教师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对于“健康”的认识, 联合国卫生组织于1989年作出了新的界定, 认为健康不仅是指肌体疾病与体弱的消失, 同时也包括心理的健全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于此, 心理健康首次被提上重要的地位得到关注。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首先是指个体没有心理疾病, 包括各种心理异常行为, 这是从消极的角度对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作出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 心理健康还指需要发展人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这是从积极的角度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应然状态提出要求。

在这种对心理健康做出认识的基础上, 研究者对中小学教师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调查, 其结果令人担忧。如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 中小学教师有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该报告是对辽宁14个城市167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调查后做出的。检测发现51.123%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 16.15%属于中度心理障碍, 2.49%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项研究从教师心理问题的构成方面, 指出了中小学教师排在前五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强迫症状、敌对情绪、抑郁心理、偏执人格和人际关系障碍等。

通过以上的研究活动所得出的结论, 可以对中小学教师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关注日常的教育新闻报道, 也可以从诸多的事件中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作出一个感性的认识。如各种校园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往往正是肩负着教书育人工作的各类教师, 因此也就有了诸如“禽兽教师”、“变态教师”之说。如此的“禽兽教师”“变态教师”虽然只是少数, 然而其暴露出来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二、问题思考: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

教师作为人类精神的培育者和灵魂的塑造者, 其自身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 后果不言而喻。一方面, 从一个合格的教育者的底限来看, 个别的“禽兽教师”和“变态教师”为了实现其个人的非正当目的, 把学生当成是其谋取私利的手段和工具。此时的学生在其眼中已经不再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而只是一个个任其玩弄的木偶, 此时的教育活动也只是摧残和伤害的代名词而已。教师这个职业在这里已经成了被亵渎的对象, 这些所谓的教师已经成为了“戴着眼镜的白眼狼”。另一方面, 从一个优秀的教育者的追求来看, 教学既是一项科学性的活动, 又是艺术性的活动。教育教学工作的艺术化应该是一个优秀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教学的完美和艺术化对教师的心理品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特定的心理品质, 才能真正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摆脱教书匠的命运, 才能真正地在自己的岗位中体验到教学生命所带给自己的满足和快乐。试想, 一个缺乏同情心和公正心的教师如何能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班级的弱势学生群体?一个缺乏爱心的教师如何能够在其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呢?

因此, 为了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免受伤害, 为了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名师所带给自己成长的帮助, 解决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迫在眉睫。笔者通过简单的检索发现, 有关这方面的相关论文相当丰富, 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如何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如有的研究者认为需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并列出了十种具体的措施: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供教师不良情绪的宣泄场所、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开展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加强心理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学会自我调试、给教师提供专业心理援助等。有的研究者从社会调适、自我调适和学校管理部门调适三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需要自己学会自我调节, 注重从热爱生活、悦纳现实, 乐于交往、悦纳他人, 自爱自信、悦纳自我三个角度做出阐述。药方开了很多, 服用此药也确实在实践中能够起到一定的疗效。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药方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他们大部分都是针对教师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之后进而提出改进的策略, 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都只是在亡羊补牢。

虽然说, 亡羊补牢, 未为晚也, 但是在教育活动这个特殊的活动领域内, 这句话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或者说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亡羊补牢, 其实已晚。因为一旦教师出现了心理问题并进而对学生造成了伤害, 这种伤害将是无法弥补的。任何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造成的伤害, 将可能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才能磨平。因此,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能仅仅依靠相应的补救措施来实现其目的, 而更需要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这里, 可以从教师准入制度开始, 通过严把教师准入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关, 争取在教师资格证书发放和教师人事录用这两个环节里利用严格的检测手段考察教师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程度, 使那些真正符合教师心理品质资格的人进入教育行业中, 同时也不让一个心理品质不合格者流进教师的群体, 这样才能从源头保证教师人群的心理健康。

三、对策建议:严把教师准入中的心理健康关

利用教师准入制度考察教师的心理品质, 严把教师准入中的心理品质关, 也就是意味着将教师的心理品质作为一项考核内容纳入到教师准入过程的考核范围中来。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教师资格证书的考核与确认的过程中做好教师的心理品质考核, 确定只对那些心理品质符合教师要求的人员发放证书。其次在今日教师全员实行聘任制的前提下, 用人单位在拟录用人员的时候也需要考察应聘教师的心理品质, 确保录用到心理品质健全的人进入教育领域。只有通过这样对于教师心理品质的双重考核, 才能保障每一个进入教育领域的教师都具有优秀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心理品质。

1. 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严把心理品质关

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自1993年的《教师法》第十条第一次明确提出, 后来经过试点和经验积累, 于2001年正式在全国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 改变了以往有了知识就可以做老师的局面,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教育的变革以及对教师素质的日益提高, 原有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中对教师的要求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已经捉襟见肘、漏洞百出。

现有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主要是建立在“教学的科学性”的假设基础之上, 认为教学是一项科学性的活动, 因此, 教师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就能够很好地胜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进行教师资格认证的过程中, 主要关注的也只是申请者外在的硬性条件, 如相应的学历、知识和技能等, 而缺少对合格教师所应具有的内在心理品质的关注。如现有的《教师法》对教师任职资格做出了这样的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 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有教育教学能力, 经认定合格的, 可以取得教师资格。”事实上, 在实际的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 也主要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进行确认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 并以此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符合教师标准的主要依据。

这种知识本位的教师资格考核方式在今天追求高质量的教育目标之下已经难以适应。因为对于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来说, 仅有相应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活动说到底还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 实践性的智慧才是决定一个教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有学者指出在衡量教师职业标准中应该采用实践思维的取向, 认为“必须在评价的指标中引入教师的实践能力”。这一思想与我们今天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关注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也是一致的。而考察一个教师的实践能力, 显然需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品质。因为没有合适的心理品质的参与, 教学生命至多也就是一堆堆枯燥的技能技巧的衔接和展示而已。教学的生命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殷切关注, 对教学工作的执着追求和热爱, 唯此, 教师才能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放光彩。

在这个意义上, 关注教师的心理品质在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的作用, 不仅仅是为了减少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造成的负面伤害, 同时更为重要的, 通过考察教师的心理品质, 真正的实现让那些适合从事教育工作, 并且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进入教育领域, 这既是提升教师教学生命质量的过程, 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2. 教师招聘任用过程中严把心理健康关

教师聘任制在我国中小学教育自2005年推行以来, 改变了教师铁饭碗和包分配的传统观念, 极大地活跃了教师在行业中的合理流动, 促进了教师质量的整体提升。伴随着这一制度的实行, 对于教师的考核也就由传统的一重考核 (只注重教师的资格证书发放过程中的考核) 变成了双重考核 (既关注教师资格证书发放过程中的考核, 也关注教师招聘任用过程中的考核) 。这就是从教师准入过程中对于准教师们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如果说教师资格证书发放过程中更多的考察和关注的是教师静态层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结构, 那么在教师招聘和任用环节中则可以说是更为关注教师动态层面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智慧, 后者可以成为前者在考核教师方面的有效补充。招聘环节虽然也关注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 但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智慧的掌握。同时也由于招聘环节相比起资格证书发放过程来说更易于实施和控制, 并且采用的是面对面的交流, 因此也能够更全面地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基于此, 通过招聘环节关注教师的心理品质就理所应当是考核应聘者的一个主要内容。

通过招聘环节考查教师的心理品质, 教育部也曾有明确的要求, 指出:“在公开招聘新任教师的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考核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凡是有不良行为记录的或者经严格测评存在心理问题的, 一律不得录用。”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局曾尝试采用上海市人事局资格评价中心所开发的16PF心理测试系统对新任教师进行测验, 并将其结果作为录取新任教师的判断指标之一。

四、结语

在教师准入的过程中, 无论是在资格证书认证环节, 还是在新任教师的聘用环节, 只有严把教师心理健康品质关, 才能真正地做到从源头上把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出现, 也才能更好地为培养健全人格的公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具体在实施的过程中, 由于人的心理品质具有隐蔽性特征, 因此如何制定出一套有效的标准加以考查和衡量, 通过何种方式来加以实施就成了需要重点关注和突破的课题。某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可以用数字来加以表达。这种对于人的心理行为测量的认识也许过于乐观, 但是无论如何, 通过量化的方式测量和检验也好, 或者是通过质性的方式加以观察和论证也罢, 只要在教师的准入过程中真正地关注到教师的心理品质问题, 并作出积极有益的尝试,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忽视而带来的种种教育伤害。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注教师准入过程中的心理品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振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2 (5) .

[2]王金道.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标准与对策的思考.教育探索, 2004 (5) .

[3]吴延玲, 宿正文.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调适对策.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7) .

[4]王加绵.谈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之一、二、三.河南教育, 2003 (4, 5, 6) .

[5]姜勇, 康永祥.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改革与启示.高教探索, 2007 (5) .

午托部调查问卷总结 篇7

2015年2月5日学校向午托部学生家长发放了《午托部有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共发放174张问卷,于2月6日回收,共收回150张有效问卷。此次调查,家长们密切配合,认真填写有关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一、对午托部整体印象比较满意,三家满意率均在80%以上,其中:新佳苑午托

部满意率达94.4%,童馨午托部达到87%,嵩博午托部满意率达到85.3%。二、三家午托部都能够较好的按照学校要求服务好学生,无体罚学生现象。

三、主要建议:

1.午托部应配备饮水机,督促学生喝水。2.把好食品原料关,确保食品安全。3.应加强安全教育。4.就餐要多样化。

5.配合学校做好文明礼仪教育。6.建立图书角,别让学生老看电视。

四、主要问题:

共性:

1、大部分家长与午托部没有签订《安全责任书》。

2、各种证书不全。

3、引导学生养成饭前洗手习惯。

嵩博午托部:

1、电话信号差,沟通不便。

2、人多做作业时吵杂。

3、午休环境不太好。

童馨午托部:

1、上下楼梯学生乱跑。

2、消毒设施存在不用现象。

3、有短时周托现象。

新佳苑午托部:

1、养成良好就餐习惯,教育学生不要乱跑。

午托机构整治工作总结 篇8

事件一:5月30日,郭舒寒和徐依凡因受到学校老师的指示对惠静舒进行作业上的监督,但是由于孩子的作法欠妥,这种监督演变成一种管教和欺压。

解决方案:针对这一情况,我和郭舒寒以及徐依凡的家长进行电话沟通,郭舒寒的家长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表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她做好自己的作业,适当对同学进行帮助而不是过分的管教。但是徐依凡的妈妈态度有些抗拒,表示出了这样的问题,与徐依凡无关。

后续:郭舒寒在其家长的引导和教育下不再处处欺压惠静舒,但有时仍然出现针对情况。徐依凡则不再继续来马承托管班。

事件二:6月6日,因下大暴雨没有及时和家长沟通询问孩子是否带伞,而导致了没有去到校内接未带雨伞的葛欣怡。葛欣怡妈妈在没有及时没接到孩子的情况下对我托管班产生不满,在午托微信群内斥责我们没有去接孩子,从而引发了其他不明情况家长的附和。

解决方案:首先承认自己的工作确实没有做好,安抚家长的情绪。

其次向家长解释我和吴阿姨在孩子放学时会一个在班内等孩子回来,一个去校门口接孩子,是让其明白我们是全方位的考虑孩子的安全问题,不是像他们误以为的那样不去接孩子。

最后,特意向葛欣怡的妈妈解释,道歉。

以上的沟通全都是在微信群内进行,目的是为了让其余家长都能了解明白情况。

后续;这件事得到了圆满解决,我也知道了四实小关于下雨天的规定。这样的情况以后会避免再发生。

事件三:惠静舒因在校内长期受到老师的训导和其余同学的管教的同时,在托管班仍然继续受到同学的针对和孤立而导致心理上的惧怕,在6月7日当天中午放学时躲在学校内不愿来到午托班。

解决方案:在没有接到惠静舒的情况下,吴阿姨又再次去学校附近寻找惠静舒,但是仍未找到,于是便及时和其家长联系。在经过一番周折,最后发现惠静舒躲在了学校教室。当天下午,惠静舒家长便针对这个情况质问我们为什么孩子在这会出现这个情况,要求我们给一个说法。在校长、王阿姨和我的解释下,其家长知道了问题根源所在以及我们在前期已经做出的努力。在我们的建议下以及校长的安排下。惠静舒家长直接和其余郭舒寒的家长以及学校的老师进行了沟通。

高校教师管理中的柔性管理 篇9

一、柔性管理的概念

当前我们讲求的柔性管理主要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所提出来的。其在管理过程中, 应用的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以文化、价值观和精神氛围为依据, 施行人格化的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 此种管理方法是在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通过施行非强制性的管理方式, 从而在被管理者的心理形成一种潜在性质的说服力, 进而将部门组织意识逐渐转变为个人内心中一种自觉行动的管理方法。高校教师管理中的柔性管理, 其被管理对象是知识型的员工, 同其他类型员工相比, 该类型员工普遍自身素质较高、自尊心比较强[1]。所以, 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够使得民主、人性化和平等的管理理念贯彻到高校的教师管理工作中, 从而尽可能的调动起教师在工作上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使得教师的工作潜力能够被全面的挖掘出来, 提高高校教师管理的效率。

二、应用柔性管理的措施

(一) 尊重和关心教师

教师作为高校开展制度管理的主体, 所以, 在应用柔性管理时, 教师在高校这一行政组织中的地位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首先, 由于高校领导者开展管理活动需要依靠教师的支持, 而要想激发其教师的敬业精神, 使其能够主动支持高校管理工作的展开, 高校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领导者需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去主动的关心教师。对于高校管理工作来讲, 只有保证教师和管理者关系的和谐性, 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工作环境, 才能够调动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其次, 在管理教师的过程中, 领导者需要学会“放权”, 认真且虚心的听取教师提出的一些意见, 鼓励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之中, 从而使得学校的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尽可能得到更多教师的支持, 进而提升学校的凝聚力。

(二) 制定柔性化和考评和工作制度

高校教师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高, 其日常的工作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完成, 所以, 其工作的复杂程度相对较高, 大部分属于创造性劳动者。正因为受到高校教师工作特殊性的影响, 使得其在制定管理工作制度的过程中, 应该讲人性化管理放在首要地位, 通过施行松散式的管理方式, 赋予教师更多能够自由支配和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并且, 在衡量教师能力时, 不能只以教学时间和科研量化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而是要考核和评价教师的综合能力[3]。与此同时, 当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 管理者需要赋予教师自行安排工作计划的能力, 允许教师按照自身的工作习惯和性格特点进行工作, 不需要过度的强调集体办公, 从而提高教师完成教研工作的效率。在柔性管理的过程中, 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还应该要施行弹性的工作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工作制度的合理性, 高校领导者可以不定期的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对其近期的工作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从而及时发现当前教师教研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从而保证教研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三) 完善激励制度

对于高校管理工作来讲, 一个完善且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学校的工作活力, 促进学校和教师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校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完善激励制度来推动柔性管理的有效应用。对此, 高校管理者为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研工作, 推动教师个人的发展, 高校领导者可以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的方式来健全激励制度。首先, 由于高校教师思维模式的活跃性、自尊性比较强, 所以, 高校管理者在完善激励制度相关内容时, 应该加强同教师的沟通, 了解当前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 以此作为物质激励的基础, 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措施为教师创造优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4]。其次, 除了要给予教师物质上的满足之外, 还应该要重视精神激励的重要性, 通过定期考核教师教研成果并给予及时评价、表彰与晋升机会的方式来激励的调动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结束语:总而言之, 在高校的教师管理工作中, 由于柔性管理和高效管理制度之间不存在相互排斥的关系, 能够相互兼容, 所以, 施行柔性管理方案是提高高校制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就当前我国高校未来的发展前景这一角度来看, 在高校教师管理过程中应用柔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是高校管理制度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 高校领导者在进行教师管理, 需要利用柔性管理来完善相关的制度, 通过以教师为管理中心, 尊重和依靠教师, 全面发展教师潜力的方式来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高校的教师素质。

摘要:伴随近些年我国教育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 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 使得加强教师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部门急需完成的一项事业。作为我国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和高级的人才资源, 教师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将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此, 本文以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为立足点, 通过柔性管理概念的分析, 从而找出对教师进行柔性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师管理,柔性管理,概念,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拴女.论高校教师的柔性管理[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1 (06) :108-110.

[2]夏娟.论柔性管理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 (综合研究) , 2011, 06 (03) :75-76.

[3]蒋天策.试论柔性管理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模式[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12, 01 (01) :20-23.

[4]叶引姣, 何晓艳.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J].管理观察, 2009, 13 (05) :180-182.

午托班与家长签订责任书 篇10

为了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严格责任界限,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安全责任书。凡在校外午托部托管的学生均需签订本责任书:

1、校外午托部非学校开办,学生参加校外午托部属家长及学生自愿,与学校无关;

2、学生及家长已经明确了就托午托部的安全、饮食、接送等情况;

3、结合我校作息时间,学生在校外午托部时间为中午11:30---13:30和下午16:30放学后,入托学生每天上学、放学应由午托部派专人在校门口家长止步线以外接送;

3、学生在校外午托部托管期间,出现意外安全事故,责任自负,均与学校无关。

4、家长已经仔细阅读以上内容,并明确责任归属。此责任书一式二份,签字后立即生效,双方各执一份。

学校(盖章)

学生签名:

家长签名:

午托教师管理制度 篇11

文号:深卫规〔2009〕3号

各区卫生局、光明新区社会事务办、市卫生监督所:

根据《深圳市校外午托机构管理办法》第九条的规定,我局会同市教育局制定了《深圳市校外午托机构食堂餐饮服务许可指引》。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卫生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四日

深圳市校外午托机构食堂餐饮服务许可

指引

一、行政许可内容

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自行配餐的校外午托机构食堂的餐饮服务许可(含餐饮服务许可的变更和餐饮服务许可的延续)。

二、设定行政许可的法律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第二十九条;

(二)《深圳市校外午托机构管理办法》(2008年12月31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99号发布)第九条。

三、行政许可数量及方式

无数量限制,符合条件即予许可。

四、行政许可条件

(一)校外午托机构食堂的餐饮服务许可条件:

1.选址:应符合《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卫监督发〔2005〕260号)第五条;《深圳市校外午托机构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要求;

2.建筑结构: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第二章、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及第四章;《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第六条;《深圳市校外午托机构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要求;

3.面积:应符合《学校食堂与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2002年9月20日教育部卫生部令第14号)第六条第(一)项;《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第六条第(六)项;《深圳市校外午托机构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要求;

4.厨房和饮食制作间:应符合《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2000年1月16日卫生部令第10号)第十四条;《饮食建筑设计规范》第三章第三节;《学校食堂与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十条;《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第七条规定的要求;

5.食品加工用设备、工具和食品容器:应符合《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九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第八条规定的要求;

6.餐具清洗消毒的卫生设施:应符合《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学校食堂与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第八条、第九条;《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第七条第(十一)项规定的要求;

7.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四条;《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六条;《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卫监督发〔2005〕498号)第十四条第(一)、(四)项;《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深圳市校外午托机构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的要求。

(二)校外午托机构食堂《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变更许可条件: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变更。

法律依据:《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广东省卫生厅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粤卫〔2006〕247号)第二十五条。

(三)校外午托机构食堂《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延续许可条件: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延续。

法律依据:《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广东省卫生厅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

五、申请材料

(一)校外午托机构食堂餐饮服务许可的申请材料:

1.在申请校外午托机构食堂餐饮服务许可时,首先应提交下列材料:

(1)《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申请书》、《深圳市餐饮服务许可证申请表》(原件各1份,加盖申请人公章);

(2)由依法获得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的专业技术机构出具的《建设项目选址设计卫生学评价报告》(原件1份);

(3)经营场所合法证明(如房屋租赁合同、房产证等)(复印件1份,验原件);

(4)经营场所的总平面图和设备设施布局平面图(复印件各1份);

(5)食品卫生质量保证体系情况(包括卫生管理机构、人员培训、卫生管理制度和内部卫生质量检验制度等)(各1份);

(6)申请单位经办人应提交企业授权委托书(原件)、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验原件)。

法律依据:《食品卫生监督程序》(1997年3月15日卫生部令第50号)第十八条;《广东省卫生厅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第九条;《深圳市校外午托机构管理办法》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深圳市卫生局食品经营企业卫生许可和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许可实施办法》(深卫规〔2007〕2号)。

2.在申请校外午托机构食堂项目竣工验收时,还应提交下列材料:

(1)由依法获得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的专业技术机构出具的《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卫生学评价报告》(原件1份);

(2)《深圳市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基本情况登记表》(原件1份);

(3)本单位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证(验原件)。

法律依据:《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第十九条;《广东省卫生厅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第九条;《深圳市卫生局食品经营企业卫生许可和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许可实施办法》。

(二)校外午托机构食堂《餐饮服务许可证》变更(不含地址、许可项目的变更)的申请材料:

1.《深圳市餐饮服务许可证申请表》(原件1份,加盖申请人公章);

2.《餐饮服务许可证》(原件);

3.申请单位经办人应提交企业授权委托书(原件)、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验原件);

4.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同意变更意见(复印件1份,验原件);

5.所在区的民政部门变更登记后核发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登记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登记证书》(复印件1份,验原件)。

法律依据:《广东省卫生厅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深圳市校外午托机构管理办法》第十五条;《深圳市卫生局食品经营企业卫生许可和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许可实施办法》。

(三)校外午托机构食堂《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延续的申请材料:

1.《深圳市餐饮服务许可证申请表》(原件1份,加盖申请人公章);

2.《餐饮服务许可证》(原件);

3.《深圳市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基本情况登记表》(原件1份);

4.本单位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证(验原件);

5.所在区的民政部门核发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登记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登记证书》(复印件1份,验原件);

6.申请单位经办人应提交企业授权委托书(原件)、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验原件);

7.食品卫生质量保证体系情况(包括卫生管理机构、人员培训、卫生管理制度和内部卫生质量检验制度等)(各1份);

8.由依法获得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的检验机构出具的近一年内的卫生检验报告和评价报告(复印件1份,验原件);

9.卫生监督机构的卫生监督意见书(复印件1份);

10.凡遗失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及时登报声明作废,并提供具体情况报告和登报原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广东省卫生厅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七条;《深圳市校外午托机构管理办法》第十条、第十二条;《深圳市卫生局食品经营企业卫生许可和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许可实施办法》。

六、申请表格

(一)申办《餐饮服务许可证》需填写《深圳市餐饮服务许可证申请表》和《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申请书》;

(二)《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变更和延续需填写《深圳市餐饮服务许可证申请表》。

上述表格可到各区卫生局免费领取,也可在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网站上免费下载。

七、行政许可申请受理机关

校外午托机构食堂的餐饮服务许可申请的受理机关为该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区卫生局。

八、行政许可决定机关

校外午托机构食堂的餐饮服务许可申请的决定机关为该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区卫生局。

九、行政许可程序

申请--受理--审查--决定。

十、行政许可时限

(一)餐饮服务许可的时限:

1.在受理申请后10个工作日内对校外午托机构食堂项目选址和设计进行卫生审查(包括资料和现场审查),并发放建设项目设计卫生审查认可书或卫生监督意见书;

2.在受理校外午托机构食堂项目竣工申请后的20个工作日内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或《不予批准通知书》。

(二)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变更、延续行政许可的时限:

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

十一、行政许可证件及有效期限

《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为4年。

十二、行政许可的法律效力

校外午托机构(不自行配餐的除外),必须先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方可申请设立登记。

法律依据:《深圳市校外午托机构管理办法》第九条。

十三、行政许可收费

无。

十四、行政许可年审或年检

上一篇:房地产项目管理策划下一篇:为我心中的那片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