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水的对话作文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与水的对话作文(推荐7篇)

水与水的对话作文 篇1

南京,长江南岸的`明珠,是苏浙那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给了明珠最灵动的光泽。抬眼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瞧,“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那里的“六朝旧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潇潇”。南京用那上天赋予的水,勾勒出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好江南”。

秦岭说:“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看那盛唐之时,谪仙借大块之文章,为长安涂抹出盛世风华。波斯的宝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经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阳的牡丹,衬得我是千娇百媚。谁说大山就没有绚丽多姿的青春?”

长江颔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当年,当中原的文明已繁荣之时,荆楚大地还未褪尽野蛮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里有如今的灵动飘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时的我,仍只是日夜没心没肺地流淌,许是在孕育着惊天巨变的暗流吧!”

秦岭续道:“江弟!你我都曾有过不一般的性格,可后人为何要为我们的性格贴上标签呢?说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我只能是沉稳无言,江弟怕只能是美丽洒脱。”

长江回答道:“正因为世人的标签,使得南京灵动有余,而沉稳不足。倒是缺乏你那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看那繁华似云烟的六朝啊,想来着实心痛。”

秦岭说:“我也正有同感。现今的西部大开发确实需要那种不拘泥俗规、勇往直前的精神。”

长江欣然道:“那我和你,南京与西安,肩负着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让水不仅灵动,而且坚韧,让山不仅沉稳,而且性灵。”

西安无言,南京无言,一个背靠秦岭,一个脚踏长江,却一起面朝大海,霎时春暖花开。

火与水的完美结合作文 篇2

今年的桃花开得并不多,不如往年的繁盛。虽说没有往年的多,但也不少了。尽管有些稀落,但也很好看。宜远观不宜静观也。远远望去,火灼灼的一片,很是美丽。我好像看到了秋日里的大红桃子,那桃花像桃核一样红。也好像闻到了那香醇浓厚的桃花酿那香气,醉人心田。

与之相反,去年只开了四朵桃花的两棵小桃树,今年却开了一树“芳菲”。小桃树长得并不高,到如今也才一米有余。都四个年头了。略显娇小的身躯吃力的托着小巧略显娇羞的小桃花。

两棵树的花开的差不多。但花色却截然相反。一颗是粉里透红的,远观火灼灼的样子。一个是粉白的,远观近观都白里透红颜色很淡。却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树桃花。

我看过的许多桃花都是粉红色的,火灼灼的。只有它也只有它。花多而密,却是那样白而淡。红的像火,白的像水。人们常说火与水是不能结合的,但在这里却结合的那样完美。任谁看了都会忍不住心生怜爱。

几年前他们刚长出来时。我说都长这么高了,明年要是开花了,后年应该只能结果了。春天它果真开花了。虽只有树顶一朵,却是美的。我很期待它来年能再次开花,并结果。来年春天,它果然又开花了,但只有其中一棵开了花,另一颗只有几片小叶。开花的这棵树也好不到哪里去,我去看的时候,也就只有四朵了,几片残叶衬残花。虽然有些失望,但我期待他秋天时候结一个果子。

秋天它果然结果了,满树的果子缀得树枝弯弯。它们结的桃儿是苦的,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你心的人会发现葡萄其实并不苦苦味过后是甘甜的味道。你可以说是苦尽甘来了。

水与水的对话作文 篇3

今天的实验是什么呢?好期待呀。原来要做的实验是分离食盐与水。

老师拿来三脚架台,上面有石棉网、蒸器皿、酒精灯和火柴。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我根本没有见到过。心想:这些东西怎么做实验呢?

老师把盐和水混起来,变成了盐水。再把盐水倒进蒸器皿上,接着把石棉网放在三脚架台上,再把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最后把酒精灯放在三脚架台上,用火柴点燃。

不一会儿,盐水变成盐糊,好像是小坨的面粉一样。过了一会儿,盐糊又变成潮潮的盐沙子了。我们继续等。一分钟左右后,我们一看:哇,水和盐真的分离了,清楚地看见了白色的食盐。随之而来,我们发现水不见了。跑哪去了呀,老师告诉我们水蒸发了。

这个实验可真有趣儿,我回家也要试一试。

作者:刘若男

与水的名言诗词 篇4

2.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唐·白居易

3. 污水也能灭火。——英国

4.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宋·苏洵《辩奸论》

5.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慎热》

6.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礼记·乐记》

7. 死水滋生毒素。——威·布来克

8. 水是万物之首。——布来基)

9. 水可以洗涤万物。——葡萄牙

10. 水激则悍,夭激则远。——宋·李昉《太平御览》

11.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12. 善游者溺,善骑者附。——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13.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

14. 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15. 山无静树,川无停流。——《世说新语·文学》

16.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汉·刘向《新序·节士》

17. 柔软的雨水可以滴穿坚硬的大理石。——黎里

18.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9. 丘山积卑以不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庄子·则阳》

20.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21.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

22.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王昌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

23.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24.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25. 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汉·桓宽《盐铁论·复古》

26.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史记·滑稽列传》

27. 井涸方知方珍贵。——托·富勒

28. 金以刚折,水以柔成。——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29.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与水的童话故事 篇5

这天一只狐狸口干舌燥,正盘算着骗一瓶水喝。突然,他想起他经过小白兔家的时候,看到他架子上还放着一瓶清凉的水。于是他便去了小白兔家。

来到了小白兔家的门口,狐狸嬉皮笑脸的对小白兔说:“兔朋友啊,我能借一罐水吗?”小白兔听了生气的说:“你还真想的美!我才不借给你呢,上一回你把我弟弟的两颗白菜给偷走了,你还把我朋友的一箱胡萝卜给骗走了,我才不借给你!”狐狸看这一招不行又说:“白纸黑字写个借条,这总可以了吧?”借条的大概内容是这样子狐狸向小白兔借一瓶矿泉水两星期之内要归还两瓶矿泉水。兔子一见,马上心软了,于是就把水递给了狐狸。

一天、两天、三天、四天……第六天早上,小白兔望着借条末端那一句话发呆:两个星期之内还两瓶——————狐狸。现在现在都没看到狐狸的影子,小白兔后悔了,心想:我的心太软了,下一次一定要练出跟花岗岩一样的心。

最后一天的早上,小白兔正在望着窗前的美景。突然闪出一个黑影,是狐狸。他从怀中抛出两个眼药水大小的瓶子,里面装着一两滴水。小白兔一见,嚎啕大哭起来。狐狸坏笑着说:“哎,我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呀,我还了你水你应该高兴才对,而且我还的是两瓶。”说完狐狸便开心的哼着小曲走回家去了。

黄牛大伯经过此地,向小白兔问明了原委,想要好好教训一下狐狸。第二天黄牛大伯去向狐狸借水,也借到了,狐狸还特别叮嘱他说:“明天要还我两瓶哦!”

第三天黄牛大伯去还水。只见黄牛大伯拿出两个塑料瓶子递给狐狸,狐狸一见,肺都快气炸了:“你,你,你……你!”黄牛大伯假装奇怪的说:“你只说要两瓶,没有说要水呀!现在你知道什么时候能用小聪明,什么时候不能了吧?”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设计 篇6

将乐水南学校

陆广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通过加水的方法,继续溶解杯底的食盐,让学生巩固上节课的知识,明确食盐可以溶解于水中。然后,进行逆向思考:猜测如果加入的水蒸发了,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

第二部分:用加热的办法减少浓盐水中的水分,达到提取食盐的目的。学情分析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溶解于水是一种可逆的过程。难点: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智送食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盐 1 / 3 在水中会溶解,那么溶解在水中的盐能从水里分离出来吗?(板书课题: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

(一)食盐会和水一起蒸发消失吗?

1、出示老师课前配制的浓盐水,杯底还留有没融化的盐颗粒。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生:搅拌、加热、加水……)

2、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搅拌的方法。(搅拌无法溶解杯底残存的食盐)

3、提问:猜猜看,食盐无法溶解,有可能是什么原因?(溶度太高)

4、教师尝试加水的方法

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板书:盐———

溶解

——→水)

5、小组讨论:如果杯子里的水因蒸发减少,那刚才溶解的食盐会怎样?

如果杯子里的水全部蒸发,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一起蒸发吗? 如何设计一个加热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二)酒精灯的使用

1、看书,想想书上是如何介绍加热实验的?(利用酒精灯加热)

2、介绍酒精灯的结构及微课演示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3、学生上讲台进行酒精灯的点燃及熄灭的操作。(师生共同进行评议)

4、强调操作要点:⑴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用已燃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⑵不准用嘴去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分两次将其盖灭。

(三)分离实验

1、书上除了介绍酒精灯外,还介绍了哪些实验器材?

/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介这些器材的作用

2、为了让大家了解更多有关加热的知识及方法,老师今天为同学们介绍另外一种更加简单快捷的方法-------汤勺加热法。(是出示实验器材汤勺)

3、学生分组设计汤勺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方案

4、汇报及师生共同评议方案

5、介绍实验记录单的填写

6、学生齐读温馨提示

7、学生动手,开始实验

(四)汇报结果,拓展延伸

1、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2、小结:通过加热的方法,可以从盐水里分离出食盐。(将板书补充完整)

板书:

盐 ———

溶解

——→

可逆过程

盐←—加热分离——水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种可逆性,从海水里提取出了大量的盐。请看视频-----(播放人们从海水里提取食盐的短片)

4、学了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愿意与大家分享?(学生谈收获)

5、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如果遇到了其他溶液你能分离吗?课外自制一杯糖溶液或味精溶液,试一试用加热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出来。

浅析沈从文创作与水的关系三稿 篇7

朱晓艳

摘 要: 水作为文学一个不朽的典型象征,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意蕴。沈从文笔下多水,本文将通过对他作品《边城》、《三三》的分析,走进沈从文水的世界,感悟他水边故事的神奇与美丽,水性人格的魅力,从而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水,更进一步了解作家沈从文。

关键字;沈从文水创作关系人生价值

水作为文学一个不朽的典型象征,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意蕴。“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暗示了时光的流逝;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带有一种连续不断的愁绪。更有温庭筠“梳洗吧,独倚望江楼,思妇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心境。在各民族创世神话里,宇宙最先往往是一片原始混沌的大水,“水”又象征着新的生命。基督教的洗礼仪式即是以水洗去原罪的污浊,获得精神上的新生„„一个平凡的水的概念却有着如此丰富的象征内涵,而沈从文则说从汤汤流水,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面。沈从文是一个对水描写最多、了解最深的作家,他把水写得极深透极富于感情,他的作品大多以湘西为题材背景,大多数都是水边的故事,如《长河》、《三三》、《湘西》还有我们最熟悉的《边城》,这些作品,都始终都贯穿着水的精灵。

我们审视沈从文以湘西题材背景的作品,就可以发现,他的作品大多并不是直接以水作为表现对象。在创作中,他所选取的往往都是河上,码头,水边的人生等。在许多作品中,水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主体,但他却成为沈从文创作灵感的来源和出发点,而且在更多情况下,他作品中的水都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场景而出现的,水贯穿着作品中故事的发展情节、人物性格、人生命运,这样大量写到水及水的故事与沈先生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本文主要从水之源头、水之故事、水之性格三方面来走进沈从文的内心世界,亲近自然,感悟他笔下水的世界。

一:水之源头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养分,失去水,我们可能会失去生命,是

这具有灵气般极普通极平凡的东西带给了我们面对新生活的勇气,是水孕育了我们的生命,孕育了我们的灵魂,孕育了整个人类。

我们知道湘西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多水的地方,那里河多如织,湘水、沅水、辰河,边流河水,而沈从文的故乡就在这里,是这块有着楚地精灵的边城世界为他提供了生命之流的根底,成了他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梦的依托。沈从文从小就生长在湘西,生于斯长于斯,又深爱斯地斯水的沈从文对水喜爱到了极点,那是因为他对于人性理想的想象力在湘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张,而且这山林水畔的湘西自古以来就与生命、人性有着不解之缘,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此时,我明白了,两千多年前的屈原,为什么会写出那么多美丽神奇的诗歌,或许他也只是来到这地方的一个风景记录人而已吧。

湘西在沈先生眼里或许是另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政治纷争,没有尔虞我诈的凶险,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和谐,这个还不曾被工业文明所侵蚀的“另一国度”,环境优美,人民淳朴,生命的自然与本性得到了最大化的展现。沈先生对“水边”故乡的热爱即是他对这“另一国度”的向往,对湘西自然风光的依恋,在此背景下,沈先生的生命之梦才能得到更加完满的实现。他一生几乎与水相伴,从出生到从军前这段岁月,是家乡沱江养育着他,在故乡的怀抱中度过了他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童年。从军后,他随军队在绵延千里的沅水流域辗转了五六年,这些日子,他几乎都是在桥头、渡口、码头、轮船、河街上度过,这一经历使得沈先生对故乡的山水风物有了更广泛而深刻的了解。从他离开故乡来到都市的这段岁月,‘无论是在海潮来去的吴淞口,还是黄浪浊流急奔而下的武汉长江边,以及天云变幻碧波无际的青岛大海边,乃至景物明朗民俗淳厚沙滩上布满残骸的滇池边’①,水始终不离他的左右。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中沈先生写到:“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离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河水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面。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或对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条河水。这条河水有多少次差一点儿把我攫去,又幸亏他的流动,帮助我作着那种横海扬帆的远梦,方使我能够依然好

好的在人世中过着日子。① 数十年来,水无形之中不仅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沈从文的生命和生活,而且也进一步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这或许是他的幸运。所以沈先生说:“檐流,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地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的是水,我对于宇宙的认识得深一点,也亏的是水。我有我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可以说皆从孤独的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①

正是有了水的相伴,才有了水边发生的美丽动人的故事。二:水之故事

仔细考察沈从文的创作,可以发现他对水是那样的情有独钟,几乎他的每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说都是水边的故事,如《湘西》、《萧萧》、《三三》,还有我们最熟悉的《边城》无不具有水边的影子。

《边城》一部以湘西为题材背景的佳作是一曲优美和谐的歌。它的故事发生在湘西名叫“茶峒”的小山城,城外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息的流淌,摆渡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就生活在这里。“老船夫摆渡摆了五十年,本来应当休息,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翠翠在风里雨里长大,天真活泼,善良纯真。每天与祖父摆渡,无忧无虑。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朴实。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山人,那人笑着说:“不要拦我!„„”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卖皮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上,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商人于是全笑了。②这点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工作的敬业和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人性美。在沈先生的笔下,老船夫朴实、善良、憨厚、勤劳、忠于职守、克尽本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老船夫这一形象似乎有些愚昧,但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乡下人特有的淳朴,善良。在沈先生看来,乡下人虽愚昧,粗鲁,但却对人生充满热情和勇气,安于现状。《柏子》里有这样一段话;这是船夫之一,名叫柏子,日里爬栀子唱歌,不知疲倦,到夜来,还不知疲倦,所以如其他许多水夫一样,在腰边板袋中塞满了铜钱,小心小心的走过跳板到了岸上,目的是河街小楼红红的灯光,灯光下有使柏子心开一抹化的东西在。③ 柏子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非常努力的工作,为的却是那个单纯的目的。柏子这样的人生简单而真实,他是个愚昧的人物,对于自己的处境从来没有任何忧患意识,且对自己的未来也不抱任何希望,但他从未绝望过,更没有对这样的生活方式表示出半点的怀疑。这一切都是乡下人才有的特性。乡下人的生命存在形态是一种新的、健全的、理想的生命存在形态,其内涵是一种纯洁、勤劳、朴实、善良、热情对爱情的忠贞,自主的把握着自己人生之舟的航舵,这一切都代表着乡民特有的淳朴本色,拥有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图景。

不管是《边城》中登场的人物形象,还是《柏子》中的柏子,都是愚昧却又善良而淳朴的人们,即使他们的生活贫苦,孤单,但却充满了智慧,人情味,就即便是那些为生活所迫的妓女们,她们也善良、朴实、浑厚,这一点是沈先生所极力赞美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沈先生生活的那个物欲横流,缺乏温情的都市空间与这种人生形式是格格不入的。

三:水之性格

水的特性是清凉,洁净,常作为纯洁、静美、柔韧等人性品质的象征,沈从文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坚韧,从表面看,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无坚不摧。①《边城》中老船夫是沈先生笔下典型的“乡下人”形象,沈从文将生命力旺盛及健康的湘西人独有的品质通过老船夫这个形象表现出来,诚实、善良这就是沈先生所要赞美的湘西人的品性,在老船夫身上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不满,更看不到他为生存而进行竞争,他每天都忠实于他的摆渡,全心全意为渡客服务,却从来不思索自己的得与失,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全部献给了这山那水,像水一样终日不停地流淌着,而他却对这样的生活和人生感到了满足。老船夫这个典型乡下人的性格形象正是通过他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清晰的展现的。翠翠,一个水一般的名字,是沈先生笔下最清澈,流淌得最远的一条溪,在水边长大的翠翠,享受着故乡的自然风光所带给她的朴实、清新、自由和快乐,大自然赋予她天真活泼的性格,有一种淳朴的秉性。“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可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慈祥的祖父去世了,健壮如小牛的天宝淹死了,美丽的白塔坍塌了,翠翠的情人出走了,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善良天真的翠翠在挣扎不脱的命运中在一次面临了母亲的悲剧,翠翠那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不得不独自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独自承担那茫然未知的命运。造化弄人,这样一个诗意的神话破灭了,即使溪水仍在流,青山依然苍翠。不过翠翠的内心始终保持着一种恬静、纯净、忠贞、善良,这正代表着湘西人的人生形式——优美、健康、自然。

历经世间沧桑的沈从文在湍流不息的水势前,感悟了人生,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亲身体验了城市空间的挫折和苦难,在那丑陋而又肮脏的都市里无法呼吸,于是他在水中寻觅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处,在茫茫大海中访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故乡湘西是他唯一思念的地方,故乡的河水教会了他思索人生,体验人生,教给他智慧品德。沈先生说:“水教会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故事,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过普通个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①

“三十年来,水是我的良师,是我的诤友”;“ 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①

从这一句,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水是沈从文文学的渊源,生命的根源,是他人生和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个由水孕育而生孕育而长的人,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水成就了一个对故乡对自然有极深厚感情的“游子”,他的创作灵感全得益于水,不管文学也好,历史也好,人生也好,沈先生写水写了一生,水的哀愁也跟随了他一生。在他的文字中,铭刻着人们对于故土自然地眷念,在现代化大潮流的冲击下,唤醒人们心中那个理想的故土天国,那条源于同根的河流。沈先生对水的思考,则是给予了生活在现代文明下的我们以智慧的思考,对人生的诠释;给在都市生活而茫然不知所措的,屡遭“痛打”的现代农村人以精神的支撑。沈先生笔下的水,令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体系,让我们重新肯定人类的高贵与神圣的存在体系。他笔下的水教导我们在急变的世界潮流面前怎样去经营我们的人生,以何种心态接受社会的考验,面对残酷的现实。你如果理解了沈从文笔下的水,那么你就真正了解了沈从

文。

注释:

①沈从文.《沈从文自述》(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9-103页。

②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边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306页.③沈从文.《柏子》沈从文文集),第2册,花城出版社,1992年,第98页.参考文献:

[1]沈从文.《从文自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 花城出版社,1992年

[3]沈从文.《沈从文自述》{M}.河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王路.《沈从文评说八十年》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

[5]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 北岳出版社,2002年

[6]张欣颖.《沈从文精读》[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7]凌宇.《从边城走上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5年

[8]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9]杨炯硕.论水的意象在沈从文小说中的意义[D].人文社会科学院

上一篇:2024-2025社区实践活动方案下一篇:我心中的半命题作文-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