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的主旨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陶渊明饮酒的主旨(推荐11篇)

陶渊明饮酒的主旨 篇1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创作背景:

陶渊明少年深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释义:

“结庐”,建造房屋;

“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

“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

主旨思想: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超然人生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让人回味无穷。

陶渊明饮酒的主旨 篇2

陶渊明的经历并不复杂, 但隐而仕, 仕而隐, 几经曲折, 终于他明白了自身的人生定位, 在饮酒与作诗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乐趣。先生的饮酒诗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体现了他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 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

一.隐居纵情之乐

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真实、淳朴、自然”。尽管出于生计考虑他常常不得不出仕为官, 但是他并不能纵情尽兴。他给自己的评价是“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认为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 可见诗人对于“吾生梦幻间, 何事绁尘羁”的轻松自在是多么向往。陶渊明每一首饮酒诗都从自然之景或者闲适生活中得出自己的领悟, 表明自己的心志。《饮酒》其一表明他已经参透了天道和人道, 所以并不将一己的穷达放在心上, 而能安平守拙, 躬耕自乐, 尽情追求内心的平静欢乐。他以故秦东陵侯邵平入汉成为瓜农的史实为例, 来说明荣衰不定之意。认为人道每如天道, 寒暑既有代谢, 人事亦有荣衰, 贤明的人明察时机, 誓将不再疑惑。又比如“幽兰生前庭, 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 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 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 鸟尽废良弓”, 以幽兰自喻, 希望有清风吹来。重复以往的的道路或许可以通达, 然终非良计, 鸟尽而良弓藏, 归隐才是唯一出路。其实, 清风难至, 任道难通, 幽兰终处幽谷, 贤人终当隐居。当陶渊明明白了这人生至理后, 他就捧起酒杯, 在饮酒中忘却了世俗的利害, 抛弃了名缰利锁, 即使所谓人之常礼对他来说也是多余的, 隐居就不需要卑躬屈膝, 饮酒就能释放心中的郁结。陶渊明放纵不羁的性格受阮籍影响很大, 但是较之阮籍, 他的思想平静得多, 显得更超脱, 也更真纯。

二.农忙稼穑之乐

陶渊明没有采取传统的隐居山林的方式。隐居之后没有避世不出, 他不像中朝名士那样或身居高位而不务实务, 或者占有山水庄园徜徉其间, 也不像江左名士那样有距离地欣赏自然, 而是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 在山水田园里体会稼穑之乐。“晨曦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偶有名酒, 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 陶渊明的农耕主要目的应该不是为了生计, 他想要的是那种寄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整日介于沉醉清醒之间, 开荒南山, 稼穑扶锄, 像一般农民那样在田间忙碌, 劳作之后“斗酒聚比邻”。尽管此时生计难以维持, 但诗人的心境眼界却是开阔的, 他依然说“恐此非名计, 息驾归闲居”。酒酣之时, 感慨韶华易逝, 人生苦短, 于是众人通宵达旦, 把酒共饮。正如孙人龙缉《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所言:“田家真景, 令人悠然”。此时的他不是一个居庙堂之高的高官, 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务农老汉, 与酒为伴, 体会着四季交替的简朴的快乐。在 《饮酒》诗中:“故人赏我趣, 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 数斟已复醉。父老杂言乱, 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 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 酒中有深味”, 醉酒后物我两忘是诗人毕生追求的人生境地, 所以可谓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劳作之中或之余, 与邻居村民在田间地头饮酒欢乐, 彼此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关系, 也不需繁文缛节。想喝多少就喝多少, 想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 毫无讲究, 不存在“不敬”之罪。这种劳动中建立起来的感情与乐趣, 纯而又纯, 没有互相利用之虞, 没有心机巧诈之虑, 但是这恰恰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与乐趣, 也包含着人生至理。在《陶渊明集序》中, 梁昭明太子萧统第一次说出:“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 亦寄酒为意焉”, 以其独特的视角道出了陶渊明诗中的深意。

三.三教并存之乐

宗教一般是“不二法门”, 信奉了某一宗教就不得再染指其他类别的宗教。古代中国也有儒教中人诋毁释道的, 自然也有释道互相批评的现象, 但是对于陶渊明来说似乎“来者不拒”。陶渊明生活在玄学、佛学盛行的时代, 其思想以儒家为本, 同时也接受了老庄与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的浩然正气与安贫乐道、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 历来为众人所津津乐道。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学术界公认。陶渊明归隐后也潜心自然, 开创了田园诗派, 他也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信仰, “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表明了他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的影响。诗人对自然的追求是对形体和精神双重自由的渴求。生活在东晋的庐山脚下的陶渊明, 和当时的佛界领袖慧远关系甚密, 浓郁的佛教氛围对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渊明诗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空”, 这与佛学中的四大皆空具有相似性。陶渊明最终回归自然、走向田园, 固然有其道家因素, 当然也离不开佛教的影响。陶渊明平静看待生死, 这种人生参悟也极具佛教意味。佛的四大皆空、看破生死, 可以化解人生各种烦恼, 使人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 对生死。“虽留身后名, 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各养千金区, 临化消其宝”。陶渊明一生坎坷, 三仕三隐, 面对世事、祸福、得失, 能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泰然处之。特别是对于生死问题, 他能淡然处之, 不以生死为累。他认为人有生必有死, 这纯属自然规律, 人应该正确看待生死。而陶渊明虽然隐居, 却并不推崇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 他没有一味地追求超凡脱俗, 反而乐于与人沟通, 追求自然之乐。他于人世之间出而入, 入而出, 这种介于出入之间的状态正是儒道释三教并存无碍的境界。也正是这个原因, 陶渊明的饮酒诗体现了思想无界, 胸怀无限的无限阔大之乐。

陶渊明的饮酒诗诗风独特, 冲淡平和, 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把一生的感情都寄托在酒里。靖节先生人格之高洁, 襟怀之超旷为后代树立了典范, 也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至真至善的 理想王国。他诗中之乐几乎囊括了人生的所有方面, 蕴含着深邃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 中华书局, 2011年3月

陶渊明的饮酒其一 篇3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作品赏析

饮酒二十首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後,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 全)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从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10)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12)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译文]

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上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衰败繁荣无定数,

交相更替变不休。

邵平晚岁穷种瓜,

哪似当年东陵侯!

暑往寒来有代谢,

人生与此正相符。

通达之士悟其理。

隐遁山林逍遥游。

快快来他一杯酒。

陶渊明的饮酒读后感 篇4

陶渊明到底为何要归隐田园呢?有人说这是无奈,当时的黑暗到极点,入仕做官本是他的根本目标,但几次入仕失败后,他选择了逃避;更有人说这是他执着这追求人生价值的表现,因为他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选择了做“本我”,是高尚理想。

他是否仕看清了当时黑暗的社会险恶的官场,将自己锁于田园生活中,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曾有多少骚客名家扬弃鄙视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与人格,但在我看来他的行为有死好笑。何哉?因为他就是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而逃之夭夭雨田园之中,这是消极的表现。他可知:他的.才华可谓百年不遇,倒是的百姓、社会需要他这样淡泊名利的人,可他却选择避世,不敢直视与黑暗,不干与恶、险作斗争。试想,他若勇敢的像海燕搏击风浪那样的与黑暗作着永不停息的斗争,发动革命,唤醒人们的心灵。那东晋不也是历史的一大顶峰吗?若陶渊明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有海燕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写吧!”的勇敢坚定;由欧阳修的“乐其乐,醉能同其乐”的与民同乐,那一切就都会改变。

现代的我们应如何?我通过读《读酒》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真意”!不是陶渊明的返璞归真,远离世俗,贴近自然,完全不问世事,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为己任。我忽然有了莫名的冲动——长大以后当官,进入尔虞我诈的工作岗位,下基层,为百姓分忧解难,推动农村又好又快的发展,能“乐其乐”也是一大幸事。

从陶渊明饮酒诗看其人生态度 篇5

一.抒发对世俗的积愤与批判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也曾心怀壮志, 积极入世, “猛志溢四海”, 想要有一番作为。陶渊明自幼熟读儒家经典, 志在天下, 而且他曾祖父陶侃是东晋股肱之臣, 对再造东晋皇朝功劳很大, 这些都极大地促使陶渊明去建功立业。但陶渊明生活的六十多年间, 社会动荡不安, 战乱此起彼伏,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互相厮杀;外族入侵, 皇室摇摇欲坠。社会政治黑暗, 民不聊生。特别是世家大族与庶族矛盾激烈, 如王谢这样的大族, 高官厚禄, 而出生于庶族的难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这位诗人发出“有志不获聘”的感慨, 于是退而求次, 归隐田园, 寻求身心自由。《饮酒》中“行止千万端, 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 雷同共毁誉。三季多此事, 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恶, 且当从黄绮”。此篇抨击世俗不辨是非, 雷同毁誉的丑恶现象, 其愤懑之情十分激烈。他生平对官场上的黑暗司空见惯, 却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遗世而独立, 保持内心的纯净。他关心民生疾苦, 却又无法扭转乾坤, 因此他只有借酒浇愁, 比如《饮酒》其一:“衰荣无定在, 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 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 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 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 日夕相欢持”。荣衰无定, 天道轮回, 世事都有其定数。所以既已参透天道与人道, 就不以一己之穷达为意, 而能安平守拙, 躬耕自乐。这首诗看是再说天道轮回, 实则在暗指世事更替, 诗人通过这首诗旁敲侧击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二.表现自然之乐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将自己融于山水之中, 成为自然中的一员, 心境与物境完全融为一体。在他看来, 自然中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和谐, 无需用过多的言语去赞美自然, 自然的美从他的心底流泻出来现于笔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这首诗历来都是备受推崇的佳作, 诗人以神来之笔描绘了一个恬淡自然的世界, 成为历代文人向往的“桃花源”。诗中的自然之境令人神往, 置身于此, 一切都是和谐美好的。正如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里评曰:“日夕之山气、相与之归鸟, 诸般景物仿佛不在外界而在心中, 构成一片美妙风景。此乃蕴藏宇宙、人生之真谛, 此真谛即还归本原, 万物莫不归本, 人生亦须归本, 归至未经世俗污染之真我也”。曾在仕途跌打滚爬过十几年, 陶渊明对当时社会的污秽虚伪非常痛恨, 来到清净自由的自然之中, 感受到心灵的自由, 精神的畅快, 身心与自然完全和谐一致。在这样的环境里, 陶渊明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愉悦, 人生的快慰, 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全然就在这饮酒赋诗闲情逸致之中。

三.表现了遁世避祸、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

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 朝代更替频繁, 天下长久分裂, 民族矛盾、世族与庶族争权夺利, 许多鲜活生命在战乱与政治斗争中枉送性命。阮籍开始了借酒避祸的先例, 而西晋至东晋不少士人不愿在政治斗争中成为牺牲品, 大多采取了借酒回避灾祸的策略。陶渊明生逢乱世, 王氏、桓氏、刘氏等许多军阀, 多次以大兵压境企图夺取大位, 所以他托酒以求明哲保身或借酒浇愁排遣忧愤在情理之中。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使他不得不用酒精来麻痹自己才能获得片刻宁静。诗人既然不愿意同流合污那么就必须让自己避开风口浪尖, 孤高的个性让他与黑暗世俗格格不入, 所以才借酒浇愁。正如“一士长独醉, 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 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 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 日没烛当秉”。陶渊明本欲有为者, 奈何世之所违, 不得已而隐退, 于是以醉者自许, 醉语中亦不乏愤慨之词。因此, 《饮酒》中虽没有明确表示借酒避祸的诗句, 但是陶渊明明哲保身的思想却很明显的表达出来了。

四.表明自己清高孤傲, 不愿入仕的决心

陶渊明以“靖节”之名流传后世。此谥号虽然是私人所授, 其实更加能够体现当时士林对他的评价。《饮酒》其三中“道丧向千载, 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 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 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 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 持此欲何成”!可见陶渊明要反其道而行, 在人人都顾惜名声的时候纵情饮酒, 这样才是真性情的流露, 充分表现了他不随波逐流的决心和清高孤傲的个性。历史上有人借隐居沽名钓誉, 但是陶渊明与这一类“假隐士”有着天壤之别。他隐居之后是真的彻底断了与世俗官场的联系, 意志十分坚决。《饮酒》其九中“纡辔诚可学, 违己讵非迷”意谓回驾从政固然可学, 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岂非迷误乎?诗人脱离官场就与以前的朋友断了来往, 在他看来要想不同流合污。保持品格的高洁就要远离官场这个是非之地。由此可见, 陶渊明的气节流传至今也是因为他高洁的品行。

陶渊明与酒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酒使得陶渊明更为洒脱自然, 陶渊明也赋予了酒更多地文化韵味。其人格之高洁, 襟怀之宽广都令后世文人津津乐道;其诗文之朴实, 感情之真挚, 也令世人争相效仿。万物终将流逝, 然靖节先生之高风亮节必然是高山仰止, 万世长存。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人, 尤其是《饮酒诗》20首, 更是诗人晚年的佳作, 其中不仅包括了诗人安然处世的生活态度, 还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人借酒托兴, 抒怀写意, 真正将酒作为表现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 使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的内在之物。通过饮酒诗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人追求自然本真的理想和刚正不阿的品格。

关键词:陶渊明,酒,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 中华书局, 2011年3月

[2] 、逯钦立, 《陶渊明集》, 中华书局, 1 979年5月

饮酒陶渊明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寓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

3、听音频范读。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① “人境” :人聚居的地方。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超脱尘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

②“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六、主旨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陶渊明饮酒诗 篇7

1.《饮酒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2.《饮酒 其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3.《饮酒 其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4.《饮酒 其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5.《饮酒 其五》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饮酒 其六》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7.《饮酒 其七》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8.《饮酒 其八》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9.《饮酒 其九》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10.《饮酒 其十》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饮酒陶渊明参考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诵读涵咏法;批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远离世俗名利,回归自然、田园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钟嵘在《诗品》中称一位诗人为“古今隐逸是人之宗”,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陶渊明)

请结合书上注释1和课外阅读材料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陶渊明。

名潜,子元亮。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性嗜酒,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东晋朝纲混乱,世人向往世外桃源。《桃花源记》

高风亮节,愤然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饮酒》。请人来黑板写一下酒字。

二、读诗韵

自由朗读本诗。从句数、押韵、对仗思考本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

为古体诗: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找出本诗的韵脚(an),自由读一读。

请男、女两位同学各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书本划分本诗节奏。然后一位同学上台划分。

有可能有疑问的地方:1.何。则进行释义:怎么,为什么,突出疑问语气,故单独划分。并指导疑问语气的朗读,学生读,师范读,全体读。2.相与。释义:一起。故划分时不能分开。

展示全诗节奏:齐读感韵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品味悠然

本诗的感情基调可以用诗中哪一个词来概括?(悠然)

自由读全诗,找出蕴含“悠然”之意的词、句或意象,思考你从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仿照示例进行批注。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示例:我发现“庐”和“篱”中蕴含着作者的悠然之意。“庐”是简陋的房屋,“篱”是田园农家常见的篱笆。从中我感受到了安于田园简朴生活的陶渊明。

答案预设: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一句自问自答。因为心远离尘世的喧嚣,所以即使身处闹市,也觉得是置身在幽静偏僻之所。从中我感受到了内心安宁,自得与田园隐居生活的陶渊明。请同学再读这种自得之意。

菊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的诗句,可以看出菊的品性暗合了陶渊明的心性,是他的精神寄托之一。从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与世无争,自然朴素,坚贞高洁”的陶渊明。

同样运用象征手法的意象在本诗中还有吗?(飞鸟)读一下描写飞鸟的句子,你能生动地描述这幅美妙的画面吗?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与我结伴而还。飞鸟象征着在官场闯荡多年的,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远离名利纷争,心灵如飞鸟自由自在的陶渊明。

“悠然见南山”。引导分析炼字:悠然望南山好还是见南山好。见是看见的意思,望是远眺,前者是无意间看见,后者是主动寻求、刻意去看,体现的心境不同。前者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是似真似幻的酒后之境,别有一番潇洒。后者显得刻板拘谨。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寄情田园、寄情诗酒,获得心灵解脱的陶渊明。

教师总结“炼字”题答题方法:1.字义不同 2.作者情感、情绪的不同

四、读真意

再分组读全诗,读出悠然,并说说你读懂陶渊明心中的真意了吗?

生轮流说。

师总结:·远离官场,回归田园;·远离世俗名利,回归自然。

五、课外名句欣赏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伤,不匆忙追求富贵。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勇猛的斗志始终存在。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年少时就没有随俗的气韵,天性是热爱自然。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身体托付给大自然罢了。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优秀的文章大家共同欣赏,遇到不同观点一起讨论分析。

板书设计:

远离官场 回归田园

远离世俗名利 回归自然

悠然 真意

(象征,炼字)

《饮酒》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篇9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饮酒 陶渊明拼音版 篇10

咏荆轲陶渊明拼音版,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一起学习一下咏荆轲陶渊明拼音版吧!

咏荆轲陶渊明拼音版

yǒng jīng kē

咏荆轲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yàn dān shàn yǎng shì , zhì zài bào qiáng yíng 。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zhāo jí bǎi fū liáng , suì mù dé jīng qīng 。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jūn zǐ sǐ zhī jǐ , tí jiàn chū yàn jīng 。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sù jì míng guǎng mò , kāng kǎi sòng wǒ xíng 。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xióng fà zhǐ wēi guān , měng qì chōng cháng yīng 。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yǐn jiàn yì shuǐ shàng , sì zuò liè qún yīng 。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jiàn lí jī bēi zhù , sòng yì chàng gāo shēng 。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xiāo xiāo āi fēng shì , dàn dàn hán bō shēng 。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shāng yīn gēng liú tì , yǔ zòu zhuàng shì jīng 。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xīn zhī qù bù guī , qiě yǒu hòu shì míng 。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dēng chē hé shí gù , fēi gài rù qín tíng 。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líng lì yuè wàn lǐ , wēi yǐ guò qiān chéng 。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tú qióng shì zì zhì , háo zhǔ zhèng zhēng yíng 。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xī zāi jiàn shù shū , qí gōng suì bù chéng !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qí rén suī yǐ mò , qiān zài yǒu yú qíng 。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咏荆轲陶渊明翻译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超群的勇士,这一年底招募到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嘶鸣,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饯别宴,就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只可惜他剑术尚欠精湛,盖世奇功竟然没能建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咏荆轲陶渊明赏析

饮酒陶渊明扩写 篇11

饮酒注释的作者是陶渊明。那么小伙伴们有尝试过扩写饮酒吗?下面来看看饮酒陶渊明扩写!

饮酒其五陶渊明扩写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作者介绍】

1、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2、作品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3、《桃花源记》的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上一篇:煤矿实操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读冰心文章《繁星 春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