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感悟的作文400字:生命诚可贵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命的感悟的作文400字:生命诚可贵(精选16篇)

生命的感悟的作文400字:生命诚可贵 篇1

我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什么呢?

早晨,我在树林里散步,偶然发现了一只甲虫正在追赶一群蚂蚁,试图想把它们统统吃掉。我在想,蚂蚁只有六条细小的腿,要是稍微放慢脚步,就一定会成为甲虫的美餐了。但是,我看到的却是这群不知疲倦地摆动着细腿,结队拼命地往前挣扎、奔跑,终于从甲虫的“魔爪”下成功逃脱。蚂蚁这种强烈的奋力求生的欲望,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清明时节,我跟着外公外婆到山里掏笋。不经意间,我竟然在一处悬崖边上发现了一株很大的毛笋,它的身体将近有一大半悬挂在空中,可它的根却像一只大手牢牢地抓住了悬崖边的一点点土地,并且长得十分茂盛。春笋这种永不言弃的顽强生命力,让我倍感惊讶。

海轮•凯勒,一个盲聋哑人,在她17个月时,由于一次急性脑充血居然夺去了她的视力、听力和语言能力,但她自强不息,乐观地面对生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读完大学,并且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撰写了几十篇巨作,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成功和欢乐。海轮•凯勒这种热爱生活的崇高品质,让我深深感动。

蚂蚁强烈的求生欲望、毛笋顽强的生命力量以及残疾人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无穷力量。我一定要珍爱生命,学习他们顽强的拼搏精神,努力发挥出自己生命的最大价值,让生命成为永恒!

顽强的生命

周末,我和妈妈来到花园,在那里,我看到了一株美丽的茉莉花,于是,我就折了一大枝上头开了许多茉莉花和未开的花骨朵拿来家里做装饰,我拿了一大个花瓶,把那枝茉莉花插到里面,倒了一些水让它散发香气,

我没以为它会活,但第二天我去看它的时候,它仍然笔挺挺地站在花瓶中,那些原来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现在全都开了,还散发出阵阵的香味。真是一个奇迹,我被它顽强的生命感动了,

我想,它的生命力那么顽强,我把它插进泥土中,它会不会生根发芽呢?我把着试一试的心情把它插进一个装满泥土的花盆中,并浇水。第三天,阳光很明媚,心想:它一定会枯死的。但我去看它的时候却一点也没变化。第五天,它上面的花开始凋谢,我有点失望,想它可能不会活了。第六天,我去看它,它枝上的叶子有点枯黄了……就这样,枝上的叶子全掉光了。我也不再对它抱有任何幻想了,就再也没去理它。再加上这些天总是下雨,我不再走到阳台去。

半个月后,我又再一次走进阳台,看见那一根干枯的枝干上,长出了一颗小小的嫩芽,我心里很高兴,于是,我马上给它浇水,小苗也很争气,今天长高了一截,明天长出了一片叶子……几乎每天我都会在惊喜中度过。又过了一天,裹着的新叶缓缓展开,最后变成了现在的叶片儿。

这一株小小的茉莉花给我的触动很大,它那渺小的生命却展现出坚韧无比的生命力。

敬畏生命

生命无处不在,任何活着的东西都有生命,可是,生命到底是什么呢?我一直弄不明白。

以前,我在家里养好了几条蚕,我非常喜欢它们,天天盼望它们快快长大,产下卵来。过了几天,我的桑叶已经不够了,可它们都还没有结茧,到了星期五下午,我便索性把它们扔在爷爷家里不管了。过了两天,我来到爷爷家,本以为它们都死了,可真正的情况令我大吃一惊——它们都还活得好好的,只不过瘦了一点罢了。看到它们这样顽强,我忍不住给它们放了许多桑叶。

公园里的草坪上有许多株小草,一到春天,都从地上探出小脑袋,绿油油的一大片,就像一块天然的绿地毯。可是一到夏天,它就变成了许多孩子的乐园,他们在上面踢足球、做游戏等。随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可爱的小草一簇一簇地倒下了。我原以为它们再也不能像卫士一样站起来了,可是过了十几分钟,奇迹出现了!这些可爱的小草竟然一歪一歪地站了起来,它们倔强地挺起胸膛手挽手,而且站得更稳了,更牢固了。

草丛中经常有一些蚂蚁匆匆忙忙地爬来爬去。有一次,我在草丛中挖了一个几毫米深的坑,又抓了几只来去匆匆的蚂蚁,把它们放进坑中,不等它们有任何逃出的时间,便用泥土把这个坑填得满满的,还用手把这个坑使劲按了几下,就喜滋滋地等起来了。心想:哼!看你怎么逃出来!过了一会儿,那几只蚂蚁竟奇迹般地从土中爬出来,依旧像往常那样匆匆忙忙地离去了,我吃惊地张大了嘴巴。

生命的感悟的作文400字:生命诚可贵 篇2

首先, 课堂上, 教师要树立全体意识, 即必须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 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当前的知识水平, 然后分层次地设置问题, 有步骤地开展课堂教学, 这样才有望唤醒一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后进生大多是学困生, 由于成绩靠后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厚爱, 甚至有时老师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和挖苦讽刺的语言, 这种做法不但不能转化他们, 反而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他们被冷落、被嘲笑, 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 丧失了前进的信心, 厌学甚至厌世。所以我们应该更关注后进生, 更赏识后进生。

其次, 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课堂上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要注意课堂的点拨和引导, 促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身体验与自我价值观, 能动地去认识知识, 并改造知识, 内化知识, 形成富有个体特征的知识体系。这样, 学习的过程才变得有滋有味, 有活力, 有生命, 进而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 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再次, 从阅读中珍爱生命。有人请教美国一位著名的成功学家:“如果我的事业失败了, 我该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如果我失业了, 怎么办?”他说:“你要提升自己, 你阅读吧。”“如果我失恋了, 该怎么办?”他还是说:“你阅读吧。”是的, 让学生爱上阅读, 乐于与书为友, 一直是我语文教学的追求!因为, 我觉得爱读书的学生不会孤独, 爱读书的学生向善, 爱读书的学生是文静的, 爱读书的学生是浪漫的, 爱读书的学生是富于想象的, 爱读书的学生是快乐的, 爱读书的学生在精神上是富足的!爱读书的学生对生命是积极的!在教学实践中, 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尽可能多地涉猎课外读物, 还要把所学课文 (除了要求背诵的课文外) 每篇至少读五遍以上, 并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阅读竞赛以激励学生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

生命的感悟 篇3

约翰·麦克,从小受家庭的艺术氛围熏陶,将自己的人生及生命的体验,以现代的绘画语言及主观的感受,与艺术自然的融合,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浓郁厚重色彩并以简单抽象的艺术,来体现他将对繁复的大干世界的理解。

约翰的作品代表着西方现代画派的流行趋势,代表着西方中年艺术家们对当代生活的理解。他的后现代画派作品的表现形式在欧美地区很受追捧。

欣赏约翰的作品是一种真正的哲学体验。

今天将他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和艺术界的同行们,希望我们东方的艺术家们能更深的了解和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西方近现代油画家们对生命及艺术的感悟。

访谈

《焦点》达舒:约翰·麦克,您好,很荣幸能采访您,特别喜欢您作品体现的那种深邃、那种人类对现实生命的感悟和回首。是什么因素和环境激励影响您的创作?

约翰: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并拥有自己本身的创作特色。影响我的绘画创作,不仅来自我的家庭,还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们和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更有我通过对人类学和陶瓷专业的研究。

我的画已不是一个有机的原始面貌。这些呈现在画面上的,是希望让人感受到人间万物的本质及历史的沧桑,画面中有许多内容似乎是从地上挖起来,冲到岸上或在洞穴墙壁上发现的。这些作品的性质实质上就是借助人类生命本性的创作欲望,给他们在土地上画,而且往往是半色调画。

对我来说,色彩的微妙演化协助旁观者看到了有关过去世纪的大变革,也满足了我对自己心理世界的追求。这种类型的转变,需要一个象征性的自我和生命本身的变化过程中的参与形式。每个艺术作品包含了生命元素,零零碎碎的,可以发现我们存在的解剖。

达舒:您的父亲丹·麦克是著名画家,您的家族成员还有谁执着于艺术创作。

约翰:我的弟弟也是一位画家,大家经常在一起切磋,对我的创作很有帮助。

达舒:在绘画的过程中您内心关注的是什么?

约翰: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尝试更关心自己,而不是技术方面的艺术情感内容。我表现的是没有文字的语言,我并不需要一个详细的解释,单纯依靠内部的情绪感受。

在创作中我试图捕捉这种情绪,并使我在绘画过程中实现。如果观众能感受到画里面反映的内容,那么我认为这是一幅成功的画,即使观众不是很明白它们是什么感觉。随着内部情感连接到每个艺术表现的细节,观众则可以开始发现绘画变得更有意义!它能表现语言和其它载体无法承担的作用。因此,现实是独特的情感感受和间歇的真正的个人。我努力创造一种艺术,试图以最准确的感受和表达,代表一种独特的体验的纯洁性。

达舒:您认为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包含什么?

约翰:我觉得每一个良好的绘画应该包含惊奇和神秘的元素。

我的作品主题很普遍,例如,生命与死亡,命运和环境,欢乐和悲伤,恐惧和焦虑,人际关系,宗教,图形符号,现代文化等。这些主题可以在许多不同级别中中断。能够超越的目标和寻求更深刻的认识,只有更多,然后才能寻找到答案,它涉及到更抽象的发现意义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只是为了自己,我们不仅需要来形容我们所看到的或感觉到的,而且我们也必须尝试和解释。比如,推理和想象大部分有效地影响了这些艺术品。

达舒:那您的思想和语言是怎样应用到绘画过程中的?

约翰:正如自己主观的解释,这些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和绘画一样多姿多彩。把一些构思,深思熟虑地体现在画面上。其他的内容和技艺在作品中就自然与它们一同前进。我总是引导着感受,让自己从原来的思想向另一个方向的内部偏离并展开。对我来说,画面表现的现实只是扮演了它们与之相关的事情的经历。

感悟生命作文400字 篇4

曾见过窗外的树,却没领略到它的婀娜多姿;曾见过窗外的鸟儿,却没领略到它的优雅自在;曾见过窗外的云朵,却没领略到它的闲情逸致……今天,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我终于感悟到了。树,乘载着鸟儿舞蹈;鸟儿在云朵的衬托下歌唱;云朵在风的牵随下飘扬……一切,都有生命存在,一切都蕴存着生活的琐事,要我们去领略,去感悟。

这普普通通的冬景,却意蕴着浓浓的春意……

树上。叶,飘飘。尽管是冬天,到树不忍心一下子就抛弃所有的孩子,她告诉轻风,要好好地、轻轻送到地面,用柔和的声音告诉她们:妈妈在身旁,不必害怕,狂风不会把我们分开的。其实这只不过是安慰罢了,狂风哪次会让叶子守护在母亲身边?树又在孕育着新的娃娃……

鸟儿在树上、白云、蓝天欢悦的地歌唱。灰的、白的鸽子展翅飞翔,花斑的麻雀叽叽喳喳的地闹着、嬉戏。突然来了一只青鸟。大群鸟团团围住,很快地,便认识了,在云里打云仗,好热闹!

云,在风的轻轻扶动下,慢慢地,见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山、最大的湖、最大的洲……悠闲地,愉快的。看他们虽远、走也慢,甚至弥留在这一刻,却不知道他们见过的最大和最小的,最长的和最短的。有机会问问他们,他们会告诉你的。不必担心,就在你窗外。

见过窗外的树,领悟到它的婀娜多姿;见过窗外的鸟儿,领悟到它的优雅自在;见过窗外的云朵,领悟到它的闲情逸致……这叫作领略生活、感悟生命。

感悟生命作文400字

他,没有高挑的身高,没有强壮的身体,却有一颗无比纯洁的心灵虽然只有22年的人生,但却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从45年前的道德楷模,到今天的励志榜样,他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他耀眼的光芒。

他,就是雷锋。

从小到大,我们都打着“向雷锋学习”的口号前进,但我们真的懂得要向雷锋学习什么吗?这常常引起我的深思,我到底要学习什么,又该如何学习,我到底从雷锋身上领会得了什么。暑假,我去新华书店购书,这本《向雷锋那样》深深吸引了我,我毫不犹豫买下了它。

慢慢品读这本书,我体会到了很多东西。

这是一本励志书,在书中,作者和多位专家们对“雷锋”这个新中国家喻户晓的着名士兵进行着全新独特的发现;在书中,雷锋这个名字的价值还将被重新挖掘;在书中,“雷锋精神”也将全面升级。

读完这本书,我眼里的雷锋不但是位完美的政治楷模,更是一个成功的励志榜样。在16岁小学毕业的时候,雷锋就为自己立下了与众不同的远大理想:他要做一个符合祖国需要的新式农民、好工人和好农民,只要祖国需要,他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由此,雷锋成为全校应届毕业生中唯一返回农村的文化农民,并且在此后短暂的六年职业生涯中,实现了自己的全部理想,而且实现理想的过程比他自己预想的还要精彩。

感悟生命作文400字

哪一个人不愿笑语长在,哪一个家庭不愿幸福美满,哪一个企业不愿兴旺发达,哪一个国家不愿繁荣昌盛。安全就如一根七彩的丝线把我们这一个个美好的愿望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稳定、祥和、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

国家的安全是国泰,民众的安全是民安。有了安全,我们才能以休闲的心情漫步在夕阳西下的田野上、小河边,低声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了安全,我们才能以坚定的意志去攀登人生的阶梯,放声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了安全,我们的企业才能象三春的桃李红红火火,有了安全,我们的国家才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稳步前进。安全就如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照亮我们整个人生,安全就如一根长长的纽带,联系着我们的生死存亡。我们人类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例如为了交通的安全,我们经常在路旁看到一些交通安全标志。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有些人员麻痹大意,致使飞机打顿儿、轮船沉底、火车亲嘴等等一系列恶性事故屡见不鲜、屡杜不绝、给人民带来了无以弥补的灾难性后果。

我们纺织行业和交通业一样也是事故的多发部门,我们纺织工人平时操作的一台台机器象一只只温顺的小羊,帮我们整径、穿扣、纺纱、织布、乖乖的为我们服务。一旦我们违反了安全操作规程,它就马上翻脸成了一只只恶虎,张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的吞食我们的肢体,轻着皮肉受苦,重者断筋折骨,甚至使我们命丧黄泉。

感悟生命作文400字

我相信你一定从报纸上看过不少这样的新闻吧;某人因为受了什么刺激,承手受不住打击而跳楼,割腕……自杀了。然而,这些自杀者往往是很有前途的大学生,就这样毫无价值的死了,实在是可惜

就我而言,我认为自杀是最可耻的表现,因为生命真的很宝贵。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大家应该珍惜。大家都知道要抓紧时间,把握金色年华,不要荒度人生,但人们可曾想过,要想拥有健康的体魄。也许大家并没有完全知道生命的重要性,而我却有很深的感触,因为我亲身经历过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我的外公在四年前去世,当时我才9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那份失去亲人的痛苦。外公只有我一个外孙,因此,他一向都很宠爱我,希望我快快长大,然而,这是一个普通的愿望。却没能够实现。外公很早就得了病,但为了省事,无论人家怎么劝说,他都不愿意去看医生,直到我一天生病了,外公带我去看病,妈妈劝外公也去检查一下,经妈妈的在三要求,无奈之下,外公只好去检查了,但检查结果却也令我们瞠目结舌,因为外公得了肺癌,而且已经是晚期,只要及时动手术就会好,可是外公却不去动手术。最后,不久后,外公就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因为只有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人的生命是需要自己去珍惜的,如果连自己都不在孚,那这生命还算是你的吗。就算你自己不在孚,也要想想亲人的感受。

感悟生命作文400字 篇5

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着无数驿站,在这一驿站中,等待你的,可能是鲜花与掌声,也可能是苦难与伤痛。一旦迷失在这两种境地,你就永远实现不了你美好的理想。

生活之路对每个人来说都充满荆棘与苦难,不管前方的路多么艰辛,只有勇敢的走下去才能安全驶向梦中的彼岸。任世人尔虞我诈,任世事沧海桑田,只视为粪土,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吧!

我的生命就好像针尖上的滴水,卑微,弱小。总要给后人留下什么,才足以证实我们生命的存在。是留下千古传颂的英名,还是遗臭万年的罪名,这只看你自己。

有人说生命就象回声,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如何让短暂而渺小的生命焕发光彩?唯有拼搏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熠熠生辉。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些靠乞求来维持生活的人,我们不必同情他们。他们有双手,有精力,却不努力拼搏。变成这样只因为他们愿意自甘堕落。

感悟生命-抒情作文400字 篇6

在乡下爷爷奶奶家时,时常会有许多亲人来拜访。我的姑奶奶今年一清早就来到爷爷奶奶,但只送了一些食物便走了。直到一个月之后,姑奶奶的眼睛瞎了,我才知道原来那一天,姑奶奶的眼睛受伤了,她为了不让爷爷奶奶担心,所以立刻就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爷爷犹如五雷轰顶,好几天眼睛都湿湿的,过了两三天,大家决定去看望姑奶奶。来到姑奶奶家,我以为姑奶奶会因为自己的眼睛瞎了而伤心,没想到她却非常乐观。每天早上,她还是会和其他人一起上街买菜,虽然走路还是不方便,但在手杖和亲人的帮助下,走起路来已经不那么害怕了。过了个把月,差不多已经可以自己走盲道了。

现在,姑奶奶还会让家人买几本盲书,兴致勃勃地让我来念给她听。爷爷奶奶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

感悟是写作的生命 篇7

高中语文教材以容量大、视角新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每篇文章都释放着折射生活的色彩。但由于学生在感悟上存有差异, 产生的效果就各不相同。如:诸多学生在观看同一景物时, 有的灵感顿生, 有的却一片茫然;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 有的百感交集, 有的却无动于衷;在面临同一个问题时, 有的思如泉涌, 有的却木然无知……感悟能力强的人, 耳聪目明, 时时留心, 处处在意, 遇事敏感, 善于发现生活的美, 善于激发心中的情, 写作富有“灵性”;感悟能力弱的人, 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 万事不感兴趣, 一切无所用心, 遇事迟钝, 没有感慨, 没有激情, 没有见解, 视写作为畏途。

感悟能力是由人的各种素质 (如心理、文化、智力等等) 综合而成的。在写作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世界, 从平平常常的小事到惊险奇特的大事, 都能以一份好奇去体察和思考, 以几分细腻去寻觅平凡生活的真善美, 以多样情怀去挖掘生命的智慧和哲理。

一、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感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文学或学术工作通常总是渐渐使人离开那个所谓平淡无奇的社会方面的直接生活。可是这些方面却是生活的根本要素。一切灵感、道德、美感等等的生活根本在这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一点, 有必要对高中生给予引导, 使之领会。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 基调清新明快, 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记忆犹深的是这样一段描写:“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 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一大片, 她好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隆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花香。”在这里, 作者将单调枯燥的劳动给诗话了。这“女人”仿佛成了一位仙女, 生活在充满诱人清香的玉宇琼阁之中, 从而衬托出人物洁白无暇的心灵之美。很多同学对这段描述有异议, 认为残酷的抗日战争环境中怎么会有这样美的生活, 这是否真实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我在教学中引用了文艺理论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论述, 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原则, 引导学生弄懂了孙犁的作品是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对真实的抗日生活的描写。

这种“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手法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了, “美”的事物就从周记作文中表现了出来:从普通的同学交往中感悟出了友爱的珍贵;从不屑一顾的常规检查中感悟出了责任的意义;从师生磨擦的插曲中感悟出了“忘年交”的真诚等。

二、生活矛盾与立意新颖的感悟

高中学生从哲学中知道世间万物中无不包含着矛盾。契诃夫说过:“我为你把这生活真实的, 也就是艺术的写出来, 你就会在那里看见你早先没看见过、没有留意到的东西、生活的反常, 生活的矛盾。”

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写出这种矛盾, 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 而能生动感人。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观察和积累中增加思考和感悟的兴趣, 调动起灵感思维, 使文章立意新颖, 且有深度;使中心主题高屋建瓴, 发人深省。在一次叙写亲情内容的写作课上, 大多数学生对至爱亲朋的关怀照顾、对身边无时无刻不享受到的关爱已有些麻木, 甚至厌烦, 因此觉得无从下笔。其实, 琐碎的细节, 家庭的冷暖正是构成生活矛盾的基本条件, 平凡孕育着令人意外的惊异。有一位学生在文章中描述了一次晚自习后回到家中的情形:

“……今天的面条还放辣酱吗”妈妈从厨房探出头来, 关切的问。

“随便, 随便。”正被电视里十强赛迷得神魂颠倒的我不耐烦地挥挥手中的遥控器。

“还要卧个鸡蛋吗”厨房里又传来喊声。

“要, 要, 这样的事老问!”我不高兴地嘟囔着, 厨房顿时安静下来。

“来了!”妈妈把一大碗面端了上来。我拿起筷子, 挑了几下, 夹起一挑塞进嘴里, 便又转向电视。

“怎么样好吃吗你不让呛锅, 我没敢弄, 你看, 清汤的, 鸡蛋, 你爱吃的那种, 行吗”

“超一流绝代无双。”我机械地甩出一句。

“这孩子, 真这么好吃吗”妈妈竟孩子般地笑起来。

我有些惊愕地抬起头, 妈妈一边在围裙上使劲搓手, 一边直直地望着我, 我突然间有些感动, 认真地吃了一大口说:“真的, 不骗您!”

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以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折射出当今望子成龙的父母鞠躬尽瘁的言行表现, 反映出当代中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压力下难以解脱的无奈。当这篇文章作为范文在班上读完后, 触动了大家的情怀, 家人的形象在孩子们的眼里变得丰满了, 高大了。这一例不但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 也促进了家庭代沟的弥合, 还增加了学生为报亲恩而激发出的学习热情。作为老师, 我也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悟到一点人文教育的真谛。

三、审美品鉴与价值观念的感悟

个性写作是学生根据自己经验对事物的理解认识, 以及对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的分析舍取所形成的最终结果, 而在某些方面作文又是学生感觉意识的相对外现与思想情感的部分折射, 然而这种折射又基本上来自于学生所学的教材。如新人教版《语文》第三册把文言文《劝学》和《师说》共同放在了第三单元, 这样的篇目设置就可能让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向更高的水平提升。因为教师在讲解完之后, 如对学生进行理解两篇文章关系的引导, 学生就必然会思考老师和学习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作为在校学习的自己如何发挥老师的“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能, 同时自然而然地将对教师或好或坏态度联系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上。应该说, 这样的文章能引起学生深刻的反思, 并能激发他们的感悟能力, 那么我们对教材的引申就是成功的, 对于学生的引导也是正确的, 同时对学生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也是有利无害的。然而这两篇文章虽为文言文, 但是学生不会因为它的文体和年代而对其产生冷漠甚至排斥的态度, 那么这对于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也是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审美阅读能力的一个基础。因此对于审美阅读品评鉴赏和感受体悟不同, 就必然引起作文的文体、立意、语言和主旨的不同, 然而如何让学生对已经仔细阅读并深入理解的东西加以回收利用则是感悟的重要方面。

每一天学生都在进行着大量的阅读, 教材的文本, 课外的读物, 练习的文章, 新闻和报刊, 涉及面多, 延伸性广, 应该说为学生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审美评价基础, 而学生通过阅读或讨论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则很有可能成为学生作文中的思想根基, 所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则成为了需要研究的对象。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像《读者》《青年文摘》《格言》等带有鲜明价值取向的杂志, 还可以阅读《作文报 (高考版) 》《学苑新报》等贴近教学的报纸, 还可利用课余时间提倡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借阅优秀的中外古典和现代的优美文章,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感染, 从中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另外练习中的阅读也是学生形成崇高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 无论是科技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一定是具有某些与众不同之处, 可以是文体, 可以是思想, 可以是结构, 可以是立意, 可以是表现手法, 总之可以从各个角度指引学生去进行写作, 而且还有一个潜在的优势, 就是学生一定要在练习中重视并认真分析, 教师也一定要加以指导, 这样学生对此类文章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运用起来也会灵活自如。当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凝练真挚思想情感或正确高尚价值取向, 由此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品评的能力, 还能正确审视生活中的真善美, 一举三得, 何乐而不为!

四、生活底蕴与情感态度的感悟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 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 在成熟到呼之欲出的时刻, 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 就不可抑制地产生了通过文字倾泄心绪的写作冲动。这样的写作, 对学生有一种宣泄的快乐和轻松, 而不是外来压力下的额外负担与沉重。如此从胸中流淌出来的作文, 必然神满气足, 情韵生动, 激荡人心, 是血肉生命转移为另一种具有高品味的生命存在形式。传统的作文教学过于强调行文的基本规范, 注重谋篇的应试技法, 着力结构的模式套路, 久而久之, 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 钝化了学生萌发生活思维的“触角”, 以致制造出来的作文缺少灵性的跳动, 看不见个性的张扬, 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偏离了真诚, 无法观察到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

会考过后, 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写到:“……我失败了, 回到家中, 盯着我的是家长那恨铁不成钢的敏感眼光;镜子中折射着自己恼恨的泪花, 那已不是往昔充满自信的我。不知不觉已走出家门, 一个人走在凄清孤寂的小道上, 天正下着蒙蒙细雨, 丝丝柔柔地飘落在我的身上, 一种伤感涌上心头, 让自己的心在雨中颤抖着。当雨水泪水将我周身冲洗之后, 我自责, 我凄然, 我悲伤, 此刻我的心情就如这黑夜一般漆黑一片……”在尽情坦露真情的表述中, 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凭借文字抛洒各种心迹, 既可以热烈昂扬地憧憬灿烂理想, 也可以沉静地抒发着对清风冷月的独特感悟;或淡淡地吐露因学习和生活的错失而引发的迷惘惆怅。只要是从自己的心灵体验出发直面生活的本色, 就会有着赤子之心的感染力和冲击波。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双眼睛就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锻炼出来的感悟能力。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 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 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情感, 那么, 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加强, 他们就会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感悟是写作的生命 篇8

第一,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只有拓宽了学生生活的空间,让他们亲身实践、切身感受,才会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在教学中要打破“躲进课堂成一统”的封闭格局,要引导他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春天燕子婉转的啼唱、夏夜青蛙欢乐的蛙鼓、乡镇小贩大声的叫卖,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让他们能分清主次,有目的、有顺序、认真细致地对事物进行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

第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联想和想像。

俗话说,多想出智慧。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不但用心去观察,而且能勤动脑,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话,那么必将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

想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合情合理又符合科学的想像是有利于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的。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作文既源于生活又超出生活,既联系生活又审视生活,既培养了作文能力又深入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展示个性飞扬的生命活力。如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仔细观察,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说说它像什么。安静的教室里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了,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上碰撞出一道道闪亮的思维火花:“它是一个零”,“它表示一个伟人掌握的有限知识”,“表示一种圆滑的处世哲学”,“表示和谐的完美”、“它表示一个黑洞,一个陷阱”,“它表示急转的旋涡”,“它表示虚无的梦幻”……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气氛,我连同同学们那思绪的火花在这艺术的殿堂里享受、升华。

第三,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深刻感悟人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听觉的、视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器官去直接感受生活,并且要以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真情去仔细地体味人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触发自己的灵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真切的感受,才会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如:见到飘零的落叶感悟到这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开始;由凋零的冬季感悟到那是生命的孕育,冬的寂寞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蓄势;由喝茶感悟到人生就是一杯茶,品茶就是品人生。

第四,要引导学生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

叶老曾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新教材选文一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我们学习写作的范本。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揣摩、研读,学习课文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教学时将读与写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找寻生活、发现社会、感触人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作者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和艺术美,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

感悟生命四年级作文400字 篇9

比如蜜蜂,它的生命只有3个月左右的时间,它用这3个月的生命在为人类做贡献,它每天坚持采蜜,一刻也不停歇。它采出的蜂蜜可以成为营养丰富的补品和一些药材。蜜蜂也十分勇猛,在有敌人攻击自己的蜂蜜时,会勇敢的出击,击退入侵者。

还有家家户户无人不知的大英雄----雷锋。他的事迹中,帮助别人的事情最多。他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为社会服务,而且从来都不留下名字。雷锋就是这样一个默默付出而从不要回报的人,毛主席还说过:“向雷锋同志学习。”

生命的感悟的作文400字:生命诚可贵 篇10

世上有很多生命,例如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昆虫的生命、鱼的生命、包括我们人的生命,可是我们却把他们视而不见这是多么可耻。

我小时一直玩儿蚂蚁可是我并不知道被玩儿的滋味,有些蚂蚁竟在我泼的水中拼搏,和死神做较量,也不愿意死掉。原来生命是多么的可贵,俗话说“生命是无价的。”但我却像蚂蚁中的死神一样夺走那么多的生命,自己却不倾家荡产。 所以我们需要珍惜生命用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善待生命

一天,上特色班的时候,我的手崴到了。

我急匆匆的去上特色班,因为那时候已经上课了,再加上对游戏的渴望,我非常快的跑着去上特色班,而且那时候还玩酷,在石阶上“走钢丝”。由于是走钢丝,再加上跑的快,一个空缺,就把我给绊倒了。突然,我的大脑不知道为什么闪出一个意识:不要摔到手!我就猛地把身子一翻,可是,到底还是犯了个圈翻回来了,于是,我的手就像骨折了一样,“嘎巴”,一声,手崴了。我这才知道,就不应该跑,以后的日子,我在也没有过好,知道手好了以后。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命,不能随便损坏,损坏一处,你就要把其他的时间,来弥补损坏的那一处。”

知识守护生命

度过了漫长而有意义的暑假之后,终于迎来了新的学年。今天一大早没等妈妈叫我,我就早早地起了床。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学校,又见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熟悉的笑脸。一整天我都特别兴奋,开始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生活。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今天晚上还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知识守护生命》专题电视课。主持人和许多明星们一起为我们讲述了潜能,坚持,团队三堂课,知道了这是守护生命的三大法宝,还记录了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

感悟生命的神秘与美丽 篇11

影片中有两个年龄、外貌完全相同的青年女性─一个波兰人、一个法国人,她们都叫维洛尼卡,生活习性完全一致:她们都爱好音乐、擅长歌唱,有着相同的举止和习惯,并且都有家族遗传性心脏病。她们之间时空揆隔,没有血缘关系,没有来往接触,但她们彼此能感觉到对方的存在。当波兰的维洛尼卡死去时,法国的维洛尼卡感到悲伤,似乎自己正在被埋葬。影片中有许多细节表现两人间的神秘联系,她们都喜欢随身携带一个玻璃球,法国的维洛尼卡在梦中,球体竟然映出了已经逝去的波兰的维洛尼卡离家时同样的景象。

情节、人物的神秘性是许多影片用来吸引人的叙事因素,但《维洛尼卡的双重生活》并不“耸人听闻”,其叙事风格是散文化的,淡淡的带着些许忧伤,总体格调则呈现着温馨的暖意,这是由其影调风格带来的。全片都在使用金黄色滤镜片,所有的场景,包括波兰的维洛尼卡的葬礼都笼罩在一片暖色调中。这种主观性的光效很大程度上凸显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立意,他不是要简单地叙说一个神秘的故事,而是要通过这个极致化的、带有寓言色彩的故事,让观众去参与一个发现。影片的片头是两个婴孩时期的维洛尼卡分别在母亲的引领下,或仰望浩瀚星空,或俯视一枚春天的新叶,于是一个认识世界和生命的过程开始了。不仅是这部影片,几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所有影片都在引领观众感悟生命、体察人生,他的艺术中洋溢着人类生命的灵光,并将其罩上了一层神秘的、有时甚至近乎神圣的色彩。所有影片中的人物都是彼此纠葛的,由此构成戏剧性情节;但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的人物通常不是依靠情节设置,而是通过生命中难以言说的神秘联系走到了一起。

基耶斯洛夫斯基这样独特结构影片的方式表现出强大的人文关怀,他是很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艺术家,他的影片充盈着日渐失落的人类最宝贵的内涵:情感的慰藉、人性的关怀、爱的启迪和对世界与未来的巨大悲悯。可是,面对残忍的现实逻辑,这种人性关注的声音常常显得弱小无力,常常被淹没在更为狰狞强悍的“血雨腥风”中。199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基耶斯洛夫斯基带来了试图以“爱”拯救世界的《红色》,他如同热情莽撞、孤军奋战的堂吉诃德,固执地以信仰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冷漠状态。而美国的“神奇小子”塔伦蒂诺带来了枪弹横飞、鲜血淋漓的《低级小说》,那是一个人性迷失、无爱的暴力世界。结果,后者取得了胜利,人们承认了残忍的人性法则,向暴力伸出了棕榈枝。而基耶斯洛夫斯基也就此引退,《红色》成为他为人类在世纪末进行的最后绝唱。

撰写这篇文章时,内心充满忧伤,1996年3月13日是一个令世界影坛黯然失色的日子,基耶斯洛夫斯基猝然离世。他去世后所留下的缺憾是无法弥补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对被痛苦现实困扰的人类表现出了真诚的眷顾和脉脉深情的怜惜,并且尝试以艺术的温情弥合心灵的创痛,他为人类构筑了一个可以舒展疲惫身心、寄托灵魂的精神家园。今后的日子,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大师吗?

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出生于波兰,1969年毕业于波兰洛兹电影学院,1970年至1978年在华沙纪录片厂任导演,先后拍摄了《工厂》、《小孩》、《初恋》、《生活故事》、《医院》、《年龄不同的七女子》等13部影片。1975年,他执导了首部剧情片《人员》。此后,又拍了《疤》、《影迷》、《无止无休》等影片。使他取得国际声誉的影片是1987至1989年间为波兰电视台拍摄的10集系列故事片《十诫》,其中“关于杀人的短片”和“关于爱情的短片”作为电影单片发行,前者获得198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和欧洲影展最佳影片奖。

1991年的《维洛尼卡的双重生活》是在法国拍摄的,影片中维洛尼卡的扮演者伊莱娜·雅各布作为一名欧洲演员,与眩目喧闹的好莱坞明星形成鲜明对比,含蓄的美中有种恒久的气息,在噪杂矫饰的都市熏染下仍保留着难得的宁静、恬淡,不能简单地用类似“纯洁”、“善良”、“美丽”、“沉静”等字眼来形容她的气质,只能说她是现代社会中难得的一个“纯正”的女人,既有女性的激情,又有母性的慈爱,既现代,又传统。雅各布的表演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出色导演技巧共同完成了一部艺术杰作,雅各布本人也因此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的奖誉,她后来又主演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另一部影片《红色》。

1993年至1994年间,基耶斯洛夫斯基完成了再次轰动国际影坛的《蓝·白·红》三部曲,影片立意源自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它们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三部影片依次阐述了三个主题。在这三部曲中,基耶斯洛夫斯基依然延续一贯风格,用包蕴着哲理性内涵的叙事场景表达对当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理解。

最后想提及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生涯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在《红色》中,女主人公瓦伦蒂娜在红色背景下,面含忧郁的注视。这也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我们永恒的注视,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希望、也给我们思考……

王宜文

生命的感悟的作文400字:生命诚可贵 篇12

作为建筑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念。柯布西耶的建筑表达了他打破传统, 创造新形式的建筑理想;安藤忠雄的建筑体现了他对空间和材料的质感的玩味;柯里亚的建筑包含着浓郁的民族精神和地域气息。世界著名的建筑师们留下的优秀作品无不体现了他们对建筑理念的追求。而高迪的建筑, 则在建筑之外体现了另一个世界, 那也许是高迪心中的梦, 一个梦想的世界。

人, 不是简单地活在当下的。从童年时对童话世界的向往, 对于梦想世界的追逐, 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 即便在一步步走入成人的现实生活后, 对于很多人来说, 这个梦仍然可能一生都不会消失, 而潜藏在我们的心底, 成为内心世界里美好的体验。我相信,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的国度, 尤其是对于那些富有才华和创造力的艺术大师们, 这简直是毋庸置疑的。而他们丰富奇妙的想象力和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正是来源于其内心丰富的生命体验, 从而构筑了大师们梦想与现实联系的桥梁。

令我产生这种感悟的, 首先是那栋著名的巴特罗公寓。在巴塞罗那, 要想找到巴特罗公寓, 只要朝着加泰罗尼亚广场走就能看到, 绝对不会错过, 因为门口有无数崇拜者围绕着在拍照。整个建筑就是一个艺术瑰宝, 他营造了一个神秘愉悦的世界, 里面无数精巧的细节设计, 充满了想象和趣味, 有人说像一个高雅而又现代的梦境。除了建筑屋顶延续了西扎很多建筑作品的不规则形状的特点, 建筑的室内设计也充斥着曲线和曲面。高迪认为自然界没有直线存在, 如果有, 也是一大堆弯曲线造型转换而成的, 人就是应该活在自然里, 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巴特罗公寓的外墙全部是由蓝色和绿色的陶瓷装饰的, 那种拼贴的组合远远看去很像是海底世界里升起的五颜六色的气泡, 萨尔瓦多·达利曾经将这面外墙比喻为“一片宁静的湖水”。巴特罗公寓的入口和下面二层的外墙面开窗处仿佛在模仿溶岩和溶洞, 上面几层的阳台栏杆做成假面舞会的面具模样, 屋脊如带鳞片的兽类脊背, 屋顶上的尖塔及其他突出物体都各有其怪异形状, 表面贴以五颜六色的碎瓷片。它的外墙缀满了蓝色色调的西班牙瓷砖, 屋顶像龙鳞片亮亮的脊背, 左边是立体十字柱象征一把剑, 而窗台则是骷髅的变形。在加泰罗尼亚地区流传的“乔治屠龙救公主”的故事是建筑设计灵感的来源。这座充满神秘气氛的房子, 在晚上观看更为奇妙, 高迪自己激动地称它“看起来像是一座天堂的房子”。

这栋公寓现在仍然有人居住, 只对外开放了一层楼以供参观。房间内的门、窗、吊顶、天台全是波浪形的曲线, 形成诸如漩涡等奇异的形态, 就连楼梯两侧的防护玻璃也被定做成波浪纹以配合整体气氛。房间内的灯具和一些家具是高迪亲自设计的, 以便与房间本身的风格相协调。下面几层的室内墙面多铺设了菱形瓷砖, 那种青蓝色有突出质感的瓷砖彼此各不相同、深浅不一, 充满了变化。而那些未经铺设饰面砖的白色墙面又因将其中丰富有韵律的结构支撑的形态显现出来, 通过光影变化而独具另一种纯粹却绝不单调的美感。

巴特罗公寓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艳丽缤纷的色彩, 丰富多变的曲线。虽然这些要素确实无处不在, 充斥着整个建筑, 甚至也可以说建筑本身就是由它们构成的, 但是, 同其他的建筑作品不同, 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并不只是任何一个建筑要素或是设计手法, 甚至不是一个建筑, 而是一个世界——一个有灵魂的空间体验。

高迪1852年6月25日诞生于离巴塞罗那不远的加泰罗尼亚小城雷乌斯。父亲是一名铁匠, 母亲在家操持家务。他们敦厚善良, 是虔诚的教徒, 过着简朴、平静甚至有些寂寞的生活。从幼年时起, 高迪的整个身心就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爱, 还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患有风湿病。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只能一人独处, 他惟一能做的事就是“静观”。哪怕一只蜗牛出现在他的眼前, 他也能静静地观察它一整天的时间。

可以想象, 地中海边的弗拉·盖马拉山地上, 天空永远湛蓝, 空气稀薄透明, 气候炎热干燥, 好像永远是夏天, 人们生活简单, 头脑清晰, 思维特别活跃, 贫瘠的土地呈现黄褐和土红色, 山坳与山峡中生长着栎树, 橄榄树, 橘树, 柠檬树, 柏树, 这样的地景蕴含着神秘和安详的宗教精神, 容易令人耽于幻想, 是适合艺术家生长的土壤。在那个地中海西岸的美丽小城镇中长大, 优美的成长环境培养了加泰罗尼亚人天生优秀的审美品位, 而古老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也势必给热爱那里的人们带来得天独厚的艺术熏陶。再加上从幼年时期养成的独自一人安静思考、细心观察的习惯, 也许正是为何在高迪的眼中, 一切灵感来源于自然和幻想:海浪的弧度、海螺的纹路、蜂巢的格致、神话人物的形状, 都是他酷爱采用的表达思路。

了解了高迪的成长历程, 再回到巴特罗公寓, 也许我们就能够更深刻地从这个建筑中体会到高迪的精神世界。建筑中自然的曲线和怪异的形态, 不正是高迪脑中的奇异世界的构成吗, 借助一个古老传说, 高迪将脑中的梦幻场景再现在这个建筑当中。在这个亦真亦幻的奇妙空间里漫游, 我们也变成了一个个天真的孩子, 就像当年的高迪, 用眼睛观察着彩色的变幻, 用手指触摸着自然的形态, 用心感受着异想的世界, 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天真灿烂的笑容。

就是这样, 高迪用一条条看上去衔接如此协调的曲线来诠释他对建筑的理解, 然后用这些内心世界中的色彩建造属于他的建筑, 他理想中的巴塞罗那。

高迪的建筑艺术几乎成为了巴塞罗那的标志, 除了它独特张扬的建筑风格之外, 他的作品数量也颇丰。在巴塞罗那的地图上, 会特地标出高迪的建筑, 并一一作以介绍, 引导外来的仰慕者。这些绝对会勾起人内心不同的生命体验的作品中, 除了精致美丽的巴特罗公寓, 最震撼的莫过于圣家族大教堂。

圣家族大教堂被人称为高迪对人类文化史上的最大贡献。它是一座象征巴塞罗那或加泰罗尼亚人身份的教堂。高迪自1885年起设计第一张圣家族大教堂的草图, 1914年后则以全部精力投入建造, 直至1926年去世。在生前的最后12年, 不再接任其他新的建筑设计工作。高迪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圣家族大教堂。他每天从居埃尔公园步行十几公里到圣家族大教堂工作, 直到最后因为年迈不得不离开格尔公园的住处, 住进大教堂的工作室里。这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最伟大的建筑, 也可以说是他心血的结晶、荣誉的象征。

整座教堂只完成了东西两侧塔堂, 这座建筑物大部分至今仍在建造, 也许还得花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

这座造型奇特的建筑物看上去像是用松软的粘土手捏制造的。但实际上它是由真正的红色石头建造而成的。从墙上伸出各种怪兽滴水嘴、蜥蜴、蛇和蝾螈, 还有其他许多雕塑。这个立面用了超过100种具有原始意味的动植物造型进行装饰, 表达基督降临人间所带来的希望。立面共有三个入口, 中部最大的入口是“爱之门” (La Caritat) , 描述耶稣的诞生。左边是“希望之门” (L’Esperan a) , 以耶稣受难为主题, 描述了“希律杀婴”、“逃往埃及”、“圣约瑟驾舟”等圣经场景, 在石船上方象征圣山的叠石上还有“拯救我们”的文字。“爱之门”右边是“信仰之门” (La Fe) , 以耶稣复活为主题, 描述圣约翰得到天启的场景。在这三个入口之上, 高耸着4座107米高、装饰着彩色马赛克的尖塔楼, 每一座塔的四周都雕梁画栋, 极为精美。塔身四周有许多方形或椭圆形的窟窿, 在塔楼的中间部位, 可以看“Sanctus, Sanctus”的字样, 这些闪闪发亮的字母有时顺序是颠倒的, 代表赞美上帝的宗教信条。尖塔最顶部的彩色装饰就像是主教的法冠, 而整个尖塔又像是主教手持的法杖……通过这一切元素, 高迪把圣家族大教堂的宗教意义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

这座教堂给人第一印象最大的感觉就是宏伟和巨大的体形, 但是仅仅是外形的高大并不能将它同世界上的其他高层塔楼区分开来。圣家族大教堂最令人震撼的地方更在于它的繁复精巧的形体设计。也许正是这极其复杂的构造大大延长了建筑的施工时间, 导致它成为世界著名的几乎无法完成的建筑作品。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得高迪要这样费心思地对待这座建筑的设计, 又是什么力量支持他全身心地在这座建筑当中付出了自己的后半生呢?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由得又引发了我对高迪内心世界的另一种感悟。

有人说, 高迪的心灵沉溺于潜意识引起的幻觉之中, 既有天真的一面又有魔幻的色彩, 浑身洋溢着无比才情。而同时, 高迪又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笃信他的教会, 为圣经上的经文而着迷。甚至他作为保守的地方主义同盟会成员, 在巴塞罗那反教权主义运动高涨的时期, 参与了一场对异者的暴力镇压运动。圣家族大教堂最初建立的目的在于使其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 同时也是城市社会活动中心。在设计教堂内部装饰时, 他想方设法把《圣经》故事人物描绘得真实可信。为此, 他煞费苦心地去寻找合适的真人做模特。譬如, 他找到一个教堂守门人来描绘犹大, 又找了一个有6个指头的彪形大汉来描绘屠杀儿童的百夫长。那些入口门上雕刻的细致生动的圣经故事场景和有象征意义的典故, 也显示出在高迪的设计背后存在的根深蒂固的、虔诚的宗教思想。高迪将教堂的三个立面分别以隐喻的手法象征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诞生、受难与复活, 并将教堂原有的方塔改为圆塔而且增加到18个, 分别代表耶稣的12个信徒、4个传教士和圣母玛利亚, 而中央最高的一个塔尖象征着耶稣。不仅是塔尖的数目具有一定的含义。高迪还打算从12门徒的尖塔处设聚光灯将光线汇聚在代表耶稣的高塔上, 意味着“上帝就是光明”。高迪通过隐喻和装饰把教堂的纪念性推到顶峰。

仔细观察教堂的一个个细节, 感受无论是建筑的构造还是空间, 都会给人一种深深的宗教体验, 俨然置身于凡界之外, 如同聆听神的教诲。这一切深深震撼着来此的每一个人, 而这种超越凡俗的生命体验, 正是来自于高迪倾注在教堂设计之中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他的信仰, 他的灵魂。

有人说:到巴塞罗那前, 我知道毕加索和米罗, 却根本不认识高迪。但是, 在去了巴塞罗那之后, 我会永远记住高迪这个名字。如果说, 毕加索是以自己的绘画, 米罗是以自己的雕塑, 让巴塞罗那生辉, 那么, 高迪比他们两位还要醒目而让巴塞罗那高高矗立在人们的面前, 因为作为建筑师, 高迪更是以自己辉煌而至今无人超越的建筑让巴塞罗那整个城市不同凡响。

生命的感悟的作文400字:生命诚可贵 篇13

它的名字叫做果冻。我记得它小小的,捧在手心里,暖暖的。那时刚上一年级,“冻”字都不会写的我,在削笔刀上刻着“果果”,每次削铅笔,都希望别人问起来这两个字,我可以骄傲地说:“它是我的狗……。”

我们都爱它。爱它在草丛中蹦蹦跳跳,爱它在阳光下打滚玩闹,爱走路时一回头看到它紧紧跟随,爱叫着它的名字,和它一起奔跑。

这样美好的日子,过了一个多月。

果冻丢了。

听到这个消息前,它正和姑姑一起住在郊外。平时我们忙,没时间照料它,就送到了姑姑那里。“听说那附近有偷狗的。”爸爸说。

“它这么小,不会被人吃的。”妈妈安慰我。我点点头,心有余悸。

从此不再关注狗,却格外痛恨偷狗的人,我不敢看狗狗被残忍杀害的新闻,我害怕下一个镜头对准的会是那个熟悉的身影。

久了,果冻也就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模糊,它的叫声和我对动物的热情一同淡去……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三只小狗。

它们趴在主人的车筐里,等着人来买走它们。可能是那脆生生的叫声吸引了我吧,走上前去,注视着三个不安的小家伙,忽然想起第一天带果冻回家的情景,离开了妈妈的它,呜咽着一夜没睡,我也没有合过眼;想起第一次喂果冻喝奶,那时它还不会舔,我用小勺一勺一勺地喂,看它咂着嘴,染白了自己的“胡子”;想起和爸爸一前一后叫它“果冻,果冻”,它就会乐此不疲地跑来跑去,细细的绒毛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暖融融的……原来我一直没有忘掉它。

第二天再路过那个卖狗人的车子,看到筐里只剩下两只小狗——已经有一只被幸运地接走了,我不自觉地微笑,心中默默说:“祝你找到个好人家。”

以后再遇到的世间万物,总是充满了温情。也许是因为我已有爱在心中。

生命的拔节,总是伴随着温暖。

倾听生命的拔节 ,你会听到——爱!

作者:张奕笑

生命的感悟作文450字 篇14

.net欢迎联系站长

生命的感悟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养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我相信生活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例子。下面我就给你讲一个发生墙角下的故事。 去年的二月,在我家小区的围墙墙角下,有一朵白色的小野花,谁也不知它从哪来,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 它小巧玲珑,被一堆青青的小草挤着,在它还没有高过小草时,不仔细看,就不知道这里还有一颗小生命。它也和别的花儿一样美丽,尽管它没有松软的土壤,没有充足的水份,没有温暖的阳光。二月的天气真冷,许多花儿都枯死了,唯有这朵小花冒着寒风生长。 是什么能让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呢?是它对生命的热爱,它之所以那么热爱它的生命,最因为它不想它的一生留下任何遗 憾,它要完成一朵花的使命,它也要享受生命的美好。 有些人动不动就要轻生,他们不觉得惭愧吗?只不过是遇到了一些小挫折,而那些残疾人都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强地活下来,并让自己活得有价值。 要知道生命是自己的,你必须热爱它,珍惜它,让生命更加光彩绚丽!

.net欢迎联系站长第3篇

生命的感悟的作文400字:生命诚可贵 篇15

何大草的小说《刀子和刀子》中杜撰了一个“泡桐树中学”, 描绘了一段耐人寻味的高中生活。这样的故事不必详提, 要提的是中学的校训———像泡桐树一样茁壮成长。看到这样的校训, 家长非得破口大骂不可, 要知道泡桐树成年后逐渐纵裂, 长不成良木。所以这句校训绝对是骂人的话, 这与家长对孩子的期许是绝对相悖的。

而今的“得分”教学就是在教唆学生去做一个最符合社会规范的螺丝钉的过程, 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核心。教育被这样无辜地嵌入一个激烈争斗的社会机制中。在巨大的物质和欲望面前, 年轻人都变成了充满嫉妒、仇恨和绝望的个体, 生命在孩子们看来变得不值得思考, 每个人的青春变成一张盗版的光碟, 在厄运面前不堪一击。

如何前行?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无比珍贵, 教育应该给孩子以信许, 而不应任由他们在荒野里流浪, 颓恨着度过一生。

本文就以高一语文 (苏教版必修一) 中张洁的《我的四季》, 敷演出现实的困境和几句经验。其实世界上可说的事情并不多, 但生命本身所焕发出来的东西———“四季”, 是可以有更多的诠释的。

二、不起眼的角落, 体认真实的生命

《我的四季》首段是起笔, 也是全文的主旨句:“生命如四季。”我认为对这句话的理解, 是引领我们全文阅读的步伐和方向。自然里有春夏秋冬, 而文章安排也是按季节更替, 那么是否人生的度过也如四季更替顺序呢?

回眸过往和即将来临的日子, 四个景色分明的季节, 我们是否可以把每一个季节单列开去, 并将之领会成个人这一辈子里特定的某一个时段呢。

或许今天是春天, 万物萌新, 或许从明天开始的一整年、一辈子都处在夏天里, 有突如其来的暴雨和惊雷, 是惊喜也是折毁。有时人生就是这样无法预感地发生着, 譬如春天意味着人生里播种理想的时候, 夏天意味着人生里拼尽力气在奋斗的时候, 秋天意味着生命收获的时节, 那么冬天就是反思人生的时候。

由此我引导学生去认识生命的四季指向, 告诉他们其实生活并非一定要或者根本不会按照自然更迭的秩序变化着。这样的顺序从来都是不定的, 正如人生的无知无常, 它从来不会按规律出牌, 历程有时也意味着温情和敬意, 有时却无情和冷酷。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时遭遇挫折, 有时收获果实, 有时做一些事情去安慰别人, 或者伤害自己, 可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这个我们正在经历并将继续进行下去的人生。

三、用希望去体验世界

自然力的春天, 是用来播种希望, 这是我们对世界的最好的期许了, 然而我们在春天里又收获了什么呢?

文章的第二至四节展示了这样的画面。在“紧扶锈钝的犁耕作”的场景里, 有“细瘦的身躯”、“驽钝的工具”、“深埋的磕绊”、“成倍的消耗”。这里没有春的气息, 有的只是苦厄惨烈的场面迎面而来, 那样切实实地堆在了我的眼前———“处境”是艰难的, 孤立无援。

如此不堪里, “而我懂得了, 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紧实地扣住这句并请学生谈谈看法, 各人的心灵都获益良多, 如众多的生命一起蹚过同一条水流, 但在各人的身体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水痕。

学生谈及的词语颇为动人———“一致”。述说这样的道理给我听:生命与责任是一致的, 我们常常在拥有一个生命的同时也就拥有了无法推卸的责任, 履行了生命的同时也就是在履行义务和责任。有一学生说她去超市买咖啡, 可是店家搞活动偏要连带赠杯一起卖, 捆绑式的买卖让她很不情愿, 于是忍着没有买下两件套, 后来她明白了, 人收获了一种欢喜的东西的同时有时也不得不付出一些不太喜欢的东西的代价, 也许这就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也许是政治理论在生活里的生动演绎, 但这更是鲜活的生命哲理。我们的生活不正是由这样无数的矛盾组成的吗?

对生活能有这样深切的洞察力让人惊叹, 如同与学生一起携手完成了生命的探寻。

此外, 有学生还梳理出另一条生命的道理———倔强的精神。课文里这样写道:“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 因为在这世界上, 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有他自己耕种的土地。”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 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即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人生行进的过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做什么, 生命的质量是要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的。

蔡康永先生在《有一天啊, 宝宝》里告诉了宝宝, 也是在告诉读者:“有些人的生命是没有风景的, 是因为他只是在别人造好的, 最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 流过去。你不要去理会那些水管, 你要真的流经一个又一个风景, 你才会是一条河。”

我们在这样的文字中读出了生命的真谛、体悟成长的快乐:拥有希望, 不放弃。我们领略到一个人必须自力更生, 真正从苦难里走出来的人才是坚强的人。

四、生命力在心间

人只有在拥有信念, 有所向往的时候,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奋斗。于是在充满苦难的夏天, “我”遭遇了人生的苦难。教到这里, 自然要提问学生作者到底遭遇了哪些人生的苦难。学生学会去正视那些苦难背后的痛苦, 才能用客观的良好的心态去更好地面对以后的人生。

第一次, “雨滴啊, 那是怎样焦灼地盼望, 望眼欲穿, 望眼欲穿啊, 可一阵风过去, 吹到了另一块地上了。我恨, 我妄想, 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阅读时看到这样的文字, 心里琢磨着作者是如何经历这番痛彻的过程, 一字一句饱含着自不量力的可笑, 更渗透着深深的可悲———渴望得到的得不到。

第二次, “我”没有充分准备地上路, 即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依然不可避免地得到惨痛的结局, 而且知道“真正痛心的是并非不能”———可以得到的要放弃。

第三次, “我”最后眼睁睁地看到初长成的谷穗被无情地打击, 剩下的是永远不曾尝到的成熟的滋味———唯一拥有的遭厄运。

这是怎样的接二连三的人生坎坷。陷于诡谲的生活悲剧中, 人要如何自处, 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 也是学生迄今未多深想的态度。这里作者给予了明确而真实的经验, 我也只是带领学生去理解并汲取这样的好句子:“重新开始吧”, “强者会留下, 继续走完自己的路”。于是在课堂上学生和我一起体会这些句子背后的不平凡的力量:每个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 那些惨痛的教训, 那些与机会擦肩而过的瞬间, 或者与美好感情相遇无缘的时分, 都是人生应然的片段, 重要的是人要提起勇气, 振作精神, 重新开始。用尽万钧的力气告诉自己:“重新开始吧!”因为生命唯有重新开始, 坚强面对。

作者告诉我们一切生命的法则皆能在自然中找到, 所谓狂风、暴雨、冰雹, 这一切的困难和厄运都有过去的一日, 风雨有时, 彩虹有时, 有时我们需要的只是安心地等待日子的过去。也许那些不被人待见的困苦, 换个角度来看都是无比珍贵的经验, 这些经验只能在痛苦里获得, 而人的一生里, 任何的经验都是有用的, 于是“我把它们捧在手里, 紧贴着心窝, 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了。

生命力不在别处, 在我们微笑的时候, 在我们落泪的时候, 更存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即便没有雨露, 没有泉水, 我们还拥有自己的生命, 度过了这些苦难也就度过了人生。

五、自我的救赎

在收获人生的秋天, 继续走向生命的冬日, “我”没有迎来丰硕的收获, 也没有迎来该获得的褒扬, 得到的只是“干瘪的谷粒”和毋需“哀叹和寂寞”的自我解慰。那些“干瘪的稻穗”其实根本就算不得收获, “寂寞的屋子里, 仍然会有刻薄的人敷演出利剑将我一条条的切割。”在困惑和难过里, “我”是如何获得自我的救赎, 或者说“我”所认为的幸福的、值得的人生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值得学生去讨论。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发言, 值得思考, 也确实引起了广远的探讨。饱满、充实的生活, 有血有肉、有起有落的人生或许更加值得一过。有时过程和感受要比结果来得更加重要, 即便有时我们感怀付出远多于我们的收获, 但我们至少可以骄傲地谈起过往, 微笑着含着泪光说起“我经历了人生”, 这便是一种获得, 一种值得。“真正的尺度”就在于“认真地活过, 无愧地付出过”。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留笔:“悲欣交集”, 以此作为人生完美之境, 这样的结语让学生与我都受益良多。

六、结语:阅读使人善良的信念

作家毕飞宇在谈及阅读的意义时说, 阅读使人善良, 善良并不意味着要学会婆婆妈妈, 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眼眶必须拥有丰盛的内分泌。善良也许意味着我们更愿意并且能够面对生活的真相, 不论这个真相存在于历史、现在或未来。善良的人首先必须是自立的人, 目光不会被自己的泪水所淹没, 不容易被瞒过去, 更不容易被骗过去。

一个人要在心地里下功夫, 这便是身心的修养, 也是学问的最终目的。《论语》里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说的便是人是不会在一顿饭的短时间里就违背做人的境界, 忘却生命的信念。有创造有作为需要“仁”这个信念, 有颠沛有倒霉的时候也需要这“仁”的修养而安然处之。得意了, 要依仗一个信念去成功;失败了, 也要依靠这个信念去安稳。

“乐坛好孩子”王筝唱起青春的“雅歌”———《我把我唱给你听》, 那里有关乎青春的美好期待和无法按捺的情怀。她唱道:……趁现在年少如花∕花儿静静地开放∕装点你的岁月我的枝桠∕谁能够代替你呢∕趁年轻尽情地爱吧∕最最亲爱的人啊∕路途遥远我们在一起吧∕我把我唱给你听∕把你纯真无邪的笑容给我吧∕我们应该有快乐的∕幸福的晴朗的时光∕我把我唱给你听∕用我炙热的感情感动你好吗∕岁月是值得怀念的留念的……

在阅读中感悟生命的美好 篇16

永不言弃

——读《这也是一切》有感

陈冰婷

我喜欢在闲暇时翻阅舒婷的诗集,诗集中有一篇《这也是一切》总让我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之类的佳句,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永不言弃!

这让我想起了千年之前的汉代,司马迁用他手中的笔书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纵使身心饱受摧残,司马迁也不轻易向命运低头,他忍辱负重,将痛苦化成力量,才使得这纵横古今的《史记》问世。(表面上看是由诗歌想起了司马迁,但至于是从作品的哪些诗句引发的这种思考,却没有写出来。)

读着诗句,我想起了白手起家创立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他从一个穷小子跻身全国第八的亿万富翁之列。但因决策失误,他的巨人大厦轰然倒塌,他负债累累,一下子成为全国最穷的人。史玉柱不甘心让自己心血溶成的巨人公司去申请破产,于是带领几十名员工移师上海,重头再来。四年后,脑白金上市了,并创下销售奇迹。史玉柱还清当年的债务后又成为身家过亿的名企业家,蜕变后的巨人大厦重新竖立在人们面前。(离开了原作,自然就称不上读后感了。另外,这里只是素材的简单呈现,没有将素材与作品结合起来进行解读与感悟。)

黝黑的肤色从小给奥巴马留下不可抹灭的阴影。种族歧视让他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中学时他曾一度颓废过。在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后,他决定面对现实,重新振作。为了实现儿时当总统的梦想,奥巴马从底层的社区服务做起,凭借着勤奋和真诚,他在议员中脱颖而出,最终冲破美国的政治种族限制,当上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当他获选时,他的努力和付出都有了回报。(最后一句虽然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可大家或许会发现,这种感悟是来自于这则素材,而不是诗人的《这也是一切》。)

每当生活向我亮出黄牌时,我总能听见一个坚定的声音:“一切现在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诗歌里的这些佳句在这里虽有展现,但由于前面缺少照应,也就显得不太自然。)

轻轻合上书扉,被我折起的这一页似有余温。在这饱含艰辛的求学岁月里,我相信“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失去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我将勇敢地担起生活这个苦难与幸福的统一体赐予我的考验,向成功迈进!

【失误问诊】

表面上看,这篇文章语言通畅、材料丰富,很有议论文的特点。尤其是首尾的自然照应与流露出的理性思考,不失为精彩之笔。但作为一篇读后感,存在不少明显的硬伤。

这种失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见“阅读”的收获。作为读后感,“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让所读之内容打动了自己,才会触发你的写作兴趣,引发你的思想感悟。纵观全文,除了首尾两处点到原文里的内容之外,主体部分几乎都脱离了舒婷的《这也是一切》。读者无法从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自然也就无法認同你的想法。二是不见“感悟”的理性。写作读后感,最容易出现两种问题,有的满足于讲述原文,忽视了感悟的表达;有的满足于表达感悟,忽视了对原文的解读。本文偏向于后一种失误。还值得一说的是,引入的几则素材,看似是在阅读过程中引发的思考,其实缺少理性的解读。

升格时,不妨从两方面努力。一是引入诗歌的精彩佳句。如讲解司马迁这一事例之时,可以从原作中的“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引出;讲到史玉柱的故事时,可以从“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来引出;讲到奥巴马的经历时,则可以结合“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来阐释。唯有将读与感自然交融,读后感的独特亮点才会得到呈现。二是挖掘自我的深刻感悟。要知道,不管是原作中的佳句,还是引入的素材,都只是写作的基础,关键是我们要学会透过这些内容,表达自己的感悟。如通过“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这样的佳句,引出司马迁的曲折人生,感悟出“风暴,不仅没有折断他的生命,更让他拥有了坚强的灵魂”“你若足够地坚强,便可凤凰涅槃,亦能化茧成蝶”这样的哲理,我们的文章就会真正闪现阅读的美好与智慧的光彩。

【升格佳作】

永不言弃

——读《这也是一切》有感

徐家杰

舒婷的诗,一直是我的最爱。那首《这也是一切》更是让我百读不厌,心绪万千。每每诵读,心头总会悄然涌起一股力量。它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永不言弃!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想起了司马迁。千年之前,他所遭受的苦难,可不是常人所能体会与理解的。可纵使身心饱受摧残,他也从来没有轻易地向命运低头。在世人的讥讽之中,他忍辱负重,紧握笔杆,成就了那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风暴,不仅没有折断他的生命,更让他拥有了坚强的灵魂。(从原作中的佳句引出,在理性感悟中收束,这就有了读后感的特点。)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不由想起了史玉柱,想起了他白手起家创立的巨人集团。谁也不会想到,一个研究生毕业的穷小子,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竟然跻身亿万富翁之列。我们更不会想到,当“巨人大厦”因负债累累而轰然倒塌时,他竟然没有倒下。他带领几十名员工,依靠“脑白金”重新崛起,并创下了销售奇迹。史玉柱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再次站到了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的前沿。由此我们或许会明白,并非所有的深渊都是灭亡,你若足够地坚强,便可凤凰涅磐,亦能化茧成蝶。(“你若足够地坚强,便可凤凰涅槃,亦能化茧成蝶”这一感悟,将作家诗歌的魅力展示得美不胜收。)

诗歌还说:“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读到此处,我的心不由一颤,想起了肤色黝黑的奥巴马。在那样的国度里,种族歧视曾让他一度颓废。可经历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世人开始看到了他脸上的笑容。为了实现当总统的梦想,他从底层的社区服务做起,凭借着勤奋和真诚,在议员中脱颖而出,最终冲破美国的政治种族限制,当上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让人们懂得,努力和付出,终将获得回报。(用类似的结构来呈现,文章结构有了别致的美感。这种结构上的亮点,让这篇读后感平添了亮点。)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舒婷用短短几十行的诗歌,给予了我心灵的震撼。每当生活向我亮出黄牌时,我总能听见一个坚定的声音:“一切现在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引用顾城的名句对舒婷的作品进行解读,巧妙而又精彩,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轻轻合上她的诗集,被我折起的这一页似有余温。在这饱含艰辛的求学岁月里,我相信“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失去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简评】

这篇升格之后的读后感,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新颖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精美的行文结构。文章以诗歌中的精彩句子为思绪的触发点,引出一个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切入角度极为巧妙。主体部分的三个段落,以类似的形式引出,脉络清晰,行文别致,让文章在结构上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二是深刻的哲理感悟。行文过程中,作者紧紧扣住诗人作品中的精彩佳句,逐一展开,每个部分由理入事、由事及理的解读,不仅符合读后感的写作要求,还将自己的丰厚积累与对诗歌的独特感悟展示得入木三分。像“你若足够地坚强,便可凤凰涅槃,亦能化茧成蝶”之类的解读,让文章流淌出了理性的清泉。

【升格启示】

有时你读完了一本厚厚的作品,却没有一点收获;有时你只细心地品味着一句话,却被深深地震撼住了,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读书的人。一首简短的诗让作者再一次回味的时候,感悟到了不少人生的哲理。看来,写读后感与写其他文章一样,先要在构思上下功夫,力争用新颖的角度、内容巧妙地抒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悟;另外,在语言上也要精益求精,或自然引用原文,或巧妙引入名言警语;或用比喻增添亮色,或用排比增添气势。这样的读后感,读者才会爱不释手。

上一篇:六年级英语集体备课下一篇:护士节授帽仪式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