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家乡的四季作文(通用15篇)
家乡的夏天,虽然比不上美丽的春天,但也是有独特之处。各种虫鸣,各种鸟叫,都可我的家乡在湘乡市,这是一个四季分明,非常美丽的地方,现在让我带你见识一下我没有吹牛吧!
以体现出夏天的炎热。大树被热得东倒西歪的,知了被热得不停地叫,好像在说:“热啊,热啊,好热啊……”鸟儿在树枝上乘着凉,说道:“这鬼天气,怎么这么热啊。”在树下乘凉的人们边拿扇子帮自己扇风,边不停地抱怨道:“怎么会这么热啊。”这时天上漂来一行“热”字:“我了去……”
秋天硕果累累,鲜果飘香,秋高气爽,帅气极了。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步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古人常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一个“乐”字,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有“趣”才会“乐”才会“灵”。反之,无“趣”生“忧”,生“忧”则必“厌”。因此,我觉得在学生初学写作文的阶段,应要先多设置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情景,并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真实发生的事。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让学生们畅所欲言事情的经过和看法。同时要求学生进一步把说的这一切写下来,特别是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详细地写下来,再把写下的内容进行整理,就是作文。比如上学期我就让学生以《一件高兴的事》为题进行先说后写,结果我班有的学生内容就很丰富,也很具体,有写过生日的、游戏的,还有郊游的,等等,特别是班上的刘应波同学说道:“当老师告诉我们可以按课表如愿地上微机课了,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有的同学高兴地鼓起掌来,有的同学放声高歌,有的同学甚至跑过去抱住了老师……”把同学们迫切想上微机课(因为几周连续下雨而未上成)那种心情写的很真实、可信。总之,作文就是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知道,原来写作是一件开心的事、有趣的事。渐渐地消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
二、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源泉,要充分地让孩子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源泉”,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初步接触作文,往往会觉得无话可说,很多学生无从下笔,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让学生具体到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是一次手工制作,一次小实验或开展一次活动,进行一次竞赛,或者让学生操场上去观察景物,如花、草、树,蓝天、白云等。其次,还可以家校联合。周末或假期让家长带孩子去公园、逛逛花鸟市场、做做家务……让孩子充分感受自然,体验生活,从而让孩子收集良好的写作素材,也进一步拓宽了孩子的视野,培养了孩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比如我在三年级上学期的第四单元的观察日记教学中,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捐一盆鲜花”活动,让学生去买花,了解花,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亲自到校园观察自己喜欢的花,指导他们从远处、近处,不同角度地进行观察,并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嗅觉去感受花的样子、颜色、味道,用心体会花的美,然后再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写下来。这其中也不乏那些对花不感兴趣的学生,我就再一次要求孩子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观察花鸟市场的花鸟虫鱼,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下来,无形中把本单元作文素材外延增大,让孩子有话可说。因此,本单元作文中就涌现了蒋默晗的《泡黄豆》、胡诗睿的《水仙花》、许家文的《小蚂蚁》等优秀作品。同样的,在第五单元的作文训练中,要求收集本地传统文化或历史建筑、绘画艺术等,我也要求学生周末亲自去参观和访问、了解自己喜欢的相关的内容,于是,我们安顺的文庙、白塔、王若飞故居等安顺周边历史建筑都让孩子们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特别是伍佩佩同学的《布依族的习俗》,充分地体现了安顺布依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所以,事实证明了作文创作离不开社会实践这个万花筒,它也是为孩子们创造写作契机的聚宝盆。
三、注重学生写真、写实,能充分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由心生,笔随心动”,在作文的教学中,我一贯倡导学生写真人真事,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他才会记得住。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时,一般都让他们先简单描述真实的事或人、经历等,再抓住重点的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引导他们具体描述,并在写作的时候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独特的感受,因为是初学者,所以学生难免在语言表达和文字基础上比较薄弱,那么在叙述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降低目标让学生可以言简意赅地抒发自己的感受,逐步提高写作要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让学生先抓住事物的形,再去提神,接着狠抓特点,同时要注意不要人云亦云。例如,在写人的时候要符合实际,笔墨渲染稍微修饰一下,不要夸大实际地把人物都写成魅力四射的电影电视明星,并且要选用具体的一件事例或你认为最感动人的事例,通过语言来描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比如班上吴小莉的《我的妈妈》一文中就这样写:“我的妈妈是花鸟市场上普普通通的小商贩,每天一大早就蹬着三轮车出发了……”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人物的特点,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四、加强学生课内外的阅读和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年级的学生,在词藻和句子方面不是那么丰富,特别是不会应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描绘事物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因此文章往往显得空洞、乏味、不具体,语言不生动。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指导老师,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指导:
1.加强语文学科的课内积累。作为教师可以根据本年级的语文教材上要求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大量的摘抄、背诵等,并根据本年级的单元作文的要求,让学生进行仿写。
2.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加强课外阅读,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并且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做好“每日一摘”。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教师要定期检查与督促,培养学生善于从身边去寻写作素材,做写作的有心人。
五、写作方法指导
三年级是学习作文的起始阶段,在指导写作时,难度大、比较费时,加上学生对于作文的格式、要求,往往弄不清楚,篇章也不会把握,没有条理,其实作文只比低年级的写话提高了一个层次,在字数、段落、语言上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效果不是那么理想。针对这种状况,我也摸索出几点方法。首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利用范文填空的形式,初步训练学生掌握作文的相关要求,再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具体可参照如下写人的方式进行:我的(%%),今年有(%%)岁,(%%)的头发,(%%)的脸,看上去很(%%)。(%%)是个(%%)的人,(%%)性格很(%%),记得有一次(%%),……以上这种方法只限于初学者,但它对于作文基础好的学生不是那么适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相对于作文障碍大、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却可以让他们“顺藤摸瓜”,奠定一定的作文基础。其次,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写作的指导。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本中,有很多讲读课文语言优美,结构分明,条理清楚,写作方法值得借鉴。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精读课文,再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学习课文的结构方式;学会文章的记叙方法;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充分地让学生体会过渡句、总起句的作用,并且活学活用。比如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就让学生根据“围绕一个中心句”按“总—分—总”的结构仿写片段,分别以“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来进行训练,学习效果比较明显。第三,教会学生审题,使其学会组织写作材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拿到一个作文题,不知道从何下手,也不知道写什么,因此,作文跑题的现象非常严重。鉴于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应该让学生认真读题,(至少三遍以上)具体弄清楚作文要求,先在心里自问: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等等,充分地读懂题意才可下笔。并试着组织材料,拟一下提纲,计划具体分几个自然段去写。第四,指导学生养成修改好习惯。作文写好后,要指导学生对作文的句子、字词、标点进行修改,看看句子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有没有语病,标点是否正确,然后再工整地誊写下来。
六、充分发挥赏识教育教学效应,也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赞扬,是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是浇灌学生进取心的甘泉。因此,在培养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要充分看到学生的进步,肯定孩子的成绩,善于发掘和捕捉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一个用得准确的词语,一句通顺的话,一段观察细微的描写,都能激发孩子创作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批阅学生的文章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适当降低写作目标,时常鼓励,并把学生用得好的词、句、段或文章标记出来,及时累计,及时进行表扬,用小红花或发奖品去激励他们,并且用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教学效应,让学生的作文水平逐步走上新的台阶。
这时,秋阿姨急急忙忙地赶来了。她的到来,使落叶唱起了歌儿,“哗嚓,哗嚓”,铺下了一条条金色的小道。大森林也有点伤心,因为,花草树木都枯黄了,不过,桂花和菊花还是那么美。有些游人为它们拍照,有的来闻桂花香,把枯黄的落叶踩得“沙沙沙”地响,这像是一首有点悲伤的歌。
最后,冬爷爷迈着沉重的脚步来了。北风唱起了歌儿,“呼啦,呼啦”,雪花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孩子们非常开心,因为他们可以尽情地玩乐。他们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看!那个雪人已经堆好了,它戴着红帽子,长着红鼻子,红嘴巴,身上还披着红纸衣,真是满身红啊!到处都是欢乐的笑声,大自然唱起了欢快的歌!
春天,树木吐出新的嫩芽,溪水叮叮咚咚地带着快乐跑下山去,投入到大地妈妈的怀抱。溪边桃花开满了枝头,瞧·它在春姑娘的伴着下跳起了舞蹈,那优美的舞姿得到了小草的赞扬。
夏天,树木长得很茂盛,那密密层层的树叶像绿色的小伞为人们乘凉。田里的西瓜长得圆溜溜的,玉米·黄瓜·辣椒……成熟了,是个瓜果飘香的季节。
秋天树叶变黄了,纷纷飘落下来,像是金黄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秋天的葡萄非常可口,有绿色的,紫红色的。田里成熟的稻子弯着腰,真像后羿射日一样。
冬天,北风呼呼地吹,雪花飘落下来,树上·地上·房檐上白茫茫地一片,像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银白色的冬装。
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春天,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沂河里的冰融化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向我们报告春的消息。春天,像一位美丽的小姑娘,翩翩向我们的大山走来。
夏,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夏天,鲁山上的树木长的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树叶把森林遮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夏天,知了、青蛙和蝈蝈唱起了动听的歌曲,人们在树阴下乘凉。夏天像一个吵闹的婴儿,姗姗向我们的树林爬来。
秋,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秋天,果园里,“沂源红”苹果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朋友的小脸蛋;梨黄黄的,像一个个小葫芦。田野里,金灿灿的玉米一片片地,像铺上了金黄的地毯。棉花地里,棉花一簇簇的,像是枝头有一团不会融化的雪。秋天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暖暖地给我们带来丰收的喜悦。
冬,是一个安静的季节。冬天,窗户上有一幅画,这是冬天的礼物。雪给果树穿上了银装,给小麦盖上了又厚又软的被子。一场大雪过后,我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橇,用雪做各种各样的图案,还可以在雪地里画画。冬天像一位仁慈的白胡子老爷爷,静静地在等待春天的到来!
一、适时小结, 片断练习
小学阶段应该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类记叙文写作: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和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以人为主, 重点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描写, 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品行特点;以事为主, 则要体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突出事例的完整性。从三年级开始, 习作教学中就要抓这两类记叙文的训练, 而且要抓住时机, 巧妙地进行方法小结, 并落实针对性的片段练习, 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如, 在一次习作练习中, 笔者要求学生写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草稿交上来之后, 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的外貌描写只写了一点或两点。笔者抓住时机, 以自己为对象, 以“如何写人物的外貌”为重点, 上了一节习作指导课, 并让学生进行了外貌描写的片段练习,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学会观察, 大胆畅想
学生写作无话可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会观察。观察要有顺序、有方法, 但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 主要是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让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留心”, 感兴趣, 其中最有效的办法是坚持写日记, “典型引路”。每天笔者都坚持看学生的日记, 只要发现一点“新鲜”内容, 便当即读给学生听, 并提示学生要留意生活, 像那些会观察的学生一样, 每天写出不同的内容来。如, 一个学生写了“好心的老师”一文, 文章大意是:下午活动期间, 一只小狗跑进了校园, 同学们都围观, 吓得小狗“吱吱”叫唤, 高老师给小狗馒头吃, 还让同学们不要欺负小动物, 表现了老师的“爱心”。有一个同学听了后受到启发, 通过观察写了一篇“爱心组长”的文章, 写的是他们一组的组长给组员整理桌椅的事, 很有新意。当然, 在学会观察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让想象真正成为学生智慧的翅膀, 给习作教学提升活力。一是写看图作文, 让图画与生活建立联系, 勾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二是续写课文, 按照自己的理解, 写出不同的故事结局。三是鼓励写“放胆文”, 让学生天马行空, 思维任意驰骋, 我笔写我心。这一点特别重要, 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写出出人意料的好习作。如, 在一次写想象作文的练习中, 一个学生放开胆子, 结合他们喜欢吃零食的特点, 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未来的一切, 都和食物有关。在学校里, 所有的书本是用食物做的, 看完一页书, 或是写完一页纸, 就可以撕下来把它吃掉。在家里, 床是用松软的面包做的, 枕头是用五颜六色的冰淇淋做的。”可见, 学生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多彩。
三、兴趣引路, 成果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练习写作终归是“我笔写我心”,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可以用“成果展示”来引路。今年全县上下都在抓学生兴趣小组的创建, 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效果很好。笔者结合所长, 在学校成立了“写作兴趣小组”, 一方面给学生教教写作的常识, 另一方面以此为平台, 鼓励学生创作, 最终完成了全县农村小学的第一份校报———《春芽报》,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在当地产生了强烈反响。可见,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并适当给学生以鼓励, 能够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 促使学生更加热爱写作, 积极投身在写作中。
我的家乡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那里有四位四季使者,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我去见一下他们吧:
温柔的春姐姐来了,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迎春花赫然成了春的使者,迎接着春的到来。小花、小草换上了新装,跳起了春的舞蹈;风儿沙沙,唱起了春的歌谣。大人、孩子们也都活跃起来了,老鹰、燕子、蜻蜓等各色风筝漫天飞舞,好不热闹!
春姐姐走后,调皮的夏妹妹又趁家里不注意,偷偷跑来捣乱了,她把太阳公公气得头顶都冒烟了!她又淘气地在大地上乱画,弄得大地满是裂痕;她还对小鱼实施恶作剧,把河水弄得滚烫滚烫,使得小鱼不得安身。
和蔼的秋伯伯得知夏妹妹在人间捣乱,他把夏妹妹送回了家,让农民伯伯尝到了丰收的喜悦;他还为大地披上了金黄的新装;为人们送来了阵阵凉风。
不多久,秋伯伯累坏了,于是,他请来了老伴儿冬婆婆来接班。冬婆婆一来,她的雪花孩子们就立刻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孩子们纷纷戴上手套,穿上棉衣,出来打雪仗,堆雪人;就连大人们也忍不住出来观赏雪景。
秋姑娘乐呵呵地收获着一大袋东西,有挂在树上的大红灯笼一样的柿子 ,有露出红彤彤的脸嬉笑着的苹果,有穿着花衣惹人眼球的小红枣,有火红火红的一串串的辣椒,有金黄金黄的低头熟睡的谷穗,有吊在藤架上荡着秋千的小苦瓜,反正是多种多样,色彩缤纷。坐在田野边,秋风带给你成熟的气息,田地讲述着收获的故事。不觉之间,许多树木换上了黄色秋装,有的执意不换仍旧夏装依然,但无论怎样却始终挺拔腰杆。
冬姑娘像一个高冷的模特,洒下片片雪花为大地披上一件纯白的冬衣,给油菜盖上厚厚的白被子。她向来不喜欢颜色杂乱的风衣,她一味地追求着单纯的雪白。寒风嚷嚷着赶来凑热闹,吹在人们的脸上,胡子、眉毛挂着冰晶,雪花在头发上、衣服上留恋不舍,通红的手搓着通红的脸,让人们情不自禁的双脚蹲地蹦蹦跳跳。这寒风就是如此的调皮,如此的任性!墙脚傲雪而开的梅花,孤独地吟唱自己心爱的曲调,不期然把那一丝幽香随风带给遥远。
温柔的春唤醒万物,热情的夏激励万物,勤劳的秋带来丰硕的收获,冷酷的冬传递出别样的美丽。
一、重新确立一种意识——三年级的作文应姓“小”
一位三年级作文阅卷教师,他的阅卷标准有两个:(1)看开头和结尾;(2)看篇幅的长短。凡是篇幅长一点的,作文分相应的高一点。其实这位教师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作文的优劣不在于篇幅的长短,更不应该用篇幅的长短去苛求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属作文的启蒙阶段,本人觉得: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应姓“小”。
说到三年级的作文应姓“小”,本人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不应从篇幅上去苛求学生,三年级的学生积累的素材少,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根本写不出长篇大论之作。(2)要看内容,一些繁杂的细节、深奥的议论,三年级学生是写不出的,只要他们能写出几句通顺、上下连贯的话就足矣。(3)让学生自由地去写,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开放式作文。
二、适当地从童话作文开始
“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都喜欢去做。那么,三年级的作文起步,我们何不从童话作文开始呢?
如何从童话作文开始呢?从幼儿到三年级,学生积累了不少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把印象最深刻的童话故事讲出来、写出来。对于这样的作文,他们一定写得不错。等他们会写这样的作文之后,教师还可以要求他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编写童话故事。等再过一个阶段后,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一组事物编写童话故事或根据课文内容编童话故事。例如,小语第六册的作文要求就是根据一组音响编童话故事;学完《猪八戒吃西瓜》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写《猪八戒第二次吃西瓜》。
只要学生能多写多练,相信他们一定能在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写作文的方法,提高写作文的能力。童话作文起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范文引路尤为重要
“范”,就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三年级学生年龄小、涉世浅,教他们写作文,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范文,对他们来说,将是最直观、最简单的方法。在三年级阶段,范文引路尤为重要。
高质量的范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所写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切忌把与学生无关的话题带进作文。(2)叙述语言必须“儿童化”。教师是成人,他们的语言一般都有深奥、丰富、生动的特点,对于范文,教师的语言必须显得幼稚、简单、生动,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儿童的生活。绝对不能出现让学生无法理解的字、词。(3)范文篇幅要短,只要把事情写清楚就可以了,切忌长篇大论。
春雨慢慢地下着,小溪缓缓地流淌。冰雪消融,春回大地。柳枝吐出了嫩绿的芽儿。各式各样的小草、小花都慢慢苏醒了。看,那边的小草绿了,瞧,那边的迎春花开了。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轻轻闻,不禁回忆起往事来。小桥流水的场景总是令人回忆,而春天的美好更令人畅想。走进森林里,喊一声,喊出自己对春天的期望。饮口泉水,怎能不叫绝,甘甜得会使你赞叹,赞叹春天的神奇。鸟儿欢快地叫着。雏鸟叽叽叫着。这欢快与喜悦常常喜欢跑进人们的耳朵里,让人们感到无比高兴。溪水哗哗的流淌着,轻纱一般缠绕在山间。小鱼轻轻跃出水面,似乎在为这春天的到来而鼓掌,而青蛙则从石头缝里钻出来,呱呱叫几声,再去给他它找吃的东西去了。
夏阳炎炎。阳光火辣辣地赤烤着大地。犹如在蒸笼里一般,人们热得流出了汗,小狗热得吐出了舌头。荷花尽情地展现着它粉懒的容颜。荷叶成了它最好的朋友,为它挡着热,而它呢,则羞答答地在下面,好像羞涩的少女。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抖动的水珠落在荷叶上,晶莹剔透,好像水晶珍珠一般。小青蛙跳在上面呱呱地叫着,好像给池塘里的生物开会一般,把嗓门扯得老大。冰淇淋成了夏天最好的食品。红的、白的`、黄的,各种口味任你挑选。桃花鲜艳极了,红得那么美丽,那么自然。柳树的辫子也长长了,一直垂到了水中,照着镜子,梳着头发,有时不小心有鱼儿打碎镜,她也不着急,等镜子重合时继续梳理发辫。
秋风瑟瑟。叶子不禁往下落,那样凄凉,那样孤独,化作泥土。不禁下起了霜,不禁让人想起了往日的痛与伤。感觉好悲伤。小河似乎凝固了一般,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了。上面飘起了一层朦胧的纱。果子熟了。苹果笑嘻嘻的,高粱涨红了脸。香蕉笑弯了腰,葡萄变成了晶莹的紫色,农民伯伯笑呵呵的。枫叶红了,好似被胭脂涂了一般,那么美丽,那么可爱。青蛙打了个哈欠,把嘴一张,呼吸了最后一口空气,跳到树洞里睡觉去了。
冬雪飘飘。她舞动着冬天的歌。树的叶子掉光了。自然而然地把房子变白了,好像冰雪城堡一般,地上被人们的脚印踩出了一幅美丽的图案。人们堆起了雪人,红红的长鼻子,胖胖的雪身子,看了令人不禁哈哈大笑。树上的雪堆成了小熊的样子。小河被冻住了,好像水晶手环。冰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人们滑起了雪,冰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美丽极了!
春天时,我的家乡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紫的,黄的,红的,粉的……什么颜色都有,应有尽有。等到花儿全部盛开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花香,让人陶醉,让人着迷。
春天,我家的小树长出了“绿油油的宝石”,大树也吐出了新枝芽,小树依偎在大树身边,画面十分和谐十分融洽。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仿佛是一张张绿色的地毯,青的逼你的眼。我家后面的那片竹林更是妙不可言了,在竹林里,竹笋兴奋的从土地里探出头来,他们激动的向外面的新世界四处张望,他们吮吸着大地的乳汁,一天天的长出嫩叶出来,并且迅速的成长起来,大竹子也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幼竹,像是一位细心的母亲为自己的孩子遮风挡雨,美得无与伦比!
夏天来临,阳光映照着天空显得格外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碧空如洗的天空悠悠的飘着朵朵白云,有的几片连在一起,像海洋里翻动的银色浪花,真是美妙绝伦。
秋天的`到来让我们收获了美味的果实,有晶莹剔透的葡萄和松软可口的猕猴桃。硕大的猕猴桃,汁多且果肉松软,紫色的葡萄酸甜可口。到了收获的季节,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都会去采摘果实,颇为壮观,这也是秋天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说起冬天,那可是村里一年四季最美丽的季节了。“呼一呼”冬的信使悄悄的来到人间,他用浑厚的声音呼喊道:北风来了!寒流来了!白雪天使来了!冬天不像春天那样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没有郁郁葱葱的小草,不像夏天那样骄阳似火,不像秋天那样有丰硕的果实,冬天一片洁白,就像给大地裹上了一件厚实的棉袄,这样大地就不再惧怕寒冷了。
冬天挺拔的大树也失去了往日的婀娜多姿,叶子全部洒落在地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它们为春天的万物储备了足够的养分!青松腊梅在这银装素裹的冰天雪地里,郁郁葱葱的成长着,迎着寒风傲然绽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 就如“无水之源”, 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促使他们自觉自发的经常练笔, 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 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因此, 我在揭示每次的习作题目前, 总是以有趣的谜语、动人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教学《习作2》“我的自画像”时, 我先声情并茂地描述了本班一位学生的特征, 让同学们猜是谁, 大家的兴趣一下就来了, 纷纷举起了手, 我趁机出示本次习作要求, 给自己画张像。如果大家根据你的描述猜出是谁, 那就说明你的习作成功了。接着,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镜子, 仔细观察自己的外貌, 再想想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写下来。要求不出现自己的名字, 写好后交给老师。老师念, 学生猜, 结果大多数学生写的都能被猜中是谁。这时, 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对于那些学生猜不出的作品, 仍要鼓励, 师生一起共同修改, 直到满意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消除作文的畏惧情绪。
二、指导观察, 积累素材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 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 就让他们去描写, 去评论, 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学生来说, 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观察, 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 仔细观察事物, 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 写作时才有话可写, 写的文章才能真实生动。因此, 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或从上到下, 或从远及近, 或由表及里, 或先人后景。例如, 写一处秋景时, 我先组织学生有目的的参观校园。虽然校园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但让他们直接说出有什么特点, 还是无从说起。因此, 我带领学生有顺序的观察, 重点指导观察校园的花坛。从花园的位置、形状, 花园里花的种类、姿态、颜色、气味及自己的感受等方面边观察边指导, 教给观察方法, 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逐步养成留心周围事物, 细致观察的习惯。除此之外, 我还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 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并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 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 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 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针对这实际, 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写, 而是花一些时间与学生一起开展体育比赛、游戏、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有了亲身经历, 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实感了。通过以上训练,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 写起作文就有内容可写了。
三、学习例文, 由仿到写
苏教版教材每次习作都安排有例文, 例文起着指导学生写作的任务。例文都用的是孩子的语气, 写得是孩子的生活, 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 篇幅短小, 格调清新, 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作文起步, 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放的过程中, 抓住例文的特点仿写。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读懂例文, 明白例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把学例文落到实处, 使例文起到范例作用。如:《习作6》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文具, 教学时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出示几种文具的名称,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读懂例文。学生通过自读思考, 分组讨论, 交流汇报, 教师点拨, 明白小作者通过仔细观察, 抓住了铅笔刨刀的形状、结构、颜色等特点和它的用途, 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进行自我介绍, 语言生动形象。通过例文学习, 学生明白了写好一个物体就要仔细观察, 抓住事物特点, 介绍清楚它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同时要运用适当的叙述手法。接着, 让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一种文具,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 说说它的特点和用途, 教师相继出示一些词语供学生借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表达。可采取自由练说, 小组交流, 相互补充, 代表发言, 师生共评等方式练习口述。最后起草作文, 修改誊写。
四、读写结合, 读中学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人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 让大家知道, 或者用嘴说, 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 吸收和表达, 一个是进, 从外到内, 一个是出, 从内到外。”因此, 语文教材中的几十篇范文, 是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好材料。这些范文可是学生习作的好例子, 要抓住这些例子的一些契合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将范文中生动的词语, 典范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描写原野的热闹非凡。为了让学生学会这种自然的总分写法, 我就让学生以“田野里好一派丰收的景象”为开头写一段话, 描写自己眼中的秋天丰收的景象, 巩固内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再如, 学了《三袋麦子》, 让学生续编故事。学了《石榴》一文, 让学生学习从外到内, 由视觉到味觉的方法写一种水果, 可用上文中的一些词语。这样读写结合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内化课堂知识, 发展语言, 还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注重讲评, 激励为主
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情很感兴趣, 还在内心起到激励作用, 于是对这件事情就会更加关心, 想再试试, 更希望提高自己。因此, 作文讲评要尽可能用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闪光点, 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文, 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在每次的作文批改中, 只要学生能把句子写通顺, 错别字少, 符合习作要求, 我就给高分。学生哪怕只有一个好词, 一个好句, 我就给予表扬, 肯定他的成绩, 并在评语中写上“你有进步了!”“不错, 继续努力”等激励性话语。这样能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厌烦心理, 不那么怕写作文。
总之,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探索, 更新教育理念, 认真、扎实的抓好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学, 为高年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 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三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如何进行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呢?
春天,我的家乡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大路两旁的花开了,有粉红色的桃花,有雪白的梨花,有淡淡的丁香花……花香吸引来了很多人,有的人在散步,有的驻足观看,还有的在花树旁留下倩影。
夏天,太阳热得就像一个火球,炙烤着大地。清澈见底的小河在微风下,荡起了鱼鳞似的波纹。河岸边那婀娜多姿的垂柳摆动着它那茂盛的枝条。
悄悄地秋天来了,苹果树、梨树纷纷结满了果子。如果你站在高处向下望,你就会看到一片绿油油的森林。那看一眼就让你眼馋的苹果,还有那红得让你流口水的石榴,剥了皮,就会见到晶莹饱满的.“珍珠”,咬一口,鲜嫩多汁,别提有多美味了。还有那籽粒饱满的玉米,猫着腰拖了根“狗尾巴”的谷穗,都笑盈盈地为人们呈上丰收的果实。
冬天来了,整个大地都穿上了一袭洁白的服装,地上铺上了厚厚的地毯,像是走进了另外一个神秘的世界。
春
春的绚烂,春的生机,春的柔和,春的流畅,我顷听过,春的气息,春的和谐,我体味赤。春是一个让人长久向往、迷恋并难以忘记的季节。
在我每天上学,回家的路上河堤上春风吹了过来,招引子小鸟止不往的歌唱,蜜蜂密密私语,倾诉着对春天的思念。白蝴蝶扇动白羽,在天空中快乐的舞蹈。羊儿们在河边吃草,花儿在睡梦中醒来,河水欢快的流着。这一切的生机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
夏
夏的热烈,夏的调皮,夏的助人为乐,我体味过。夏是个对花草,对动物的一种考验。
在我每天是学,回家的路边的河堤上火辣辣的太阳照射河水。河面上闪闪发光,忽然,我看到了两三株荷叶,婷婷玉立像个美丽的少女,在烈焰的炙烤中,轰隆一声下了大雨,把他吓哭了。
秋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是凉爽的,秋天是温柔的,秋是一个让人兴奋而高兴的丰收季节。
在果园里,熟透了水果,数不胜数。有苹果、梨、菠萝,在河堤上,一阵阵风迎而扑来,它是舒适的、它是凉爽的。他带着篮子摘下了能飘千里之外的果香的果子。他没有知疲惫的摘下果子做成月饼献给月亮。才使中秋的月亮双大又圆。
冬
冬是一个孤单的孩子,更是一个只会画白色的画家。
冬天时,河边一个也没有,只有孤零零的小草在河堤上站着。风是河堤呼呼的吹着,偶而能看到行人匆忙的走着。啊!下大雪了,冬哥哥在画画了。画白了天、画白了地、画白了小溪、人家。冬哥哥急了,别急!别急!小朋友们出来了,他们穿着五彩的衣服。给雪白的画增添了色彩。冬哥哥笑了。
一、“理”在作前———各个击破解难题
作前准备, 是起步作文教学不可疏忽的重要一环, 也是“砍柴”之前的“磨刀工”。这里所说的“理”, 是指分理, 理清。对于三年级学生, 需要跨越的作文门槛很多, 比如, 最容易犯的就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毛病, 很难写出“特性”, 写出“与众不同”。自然, 这些入门之槛, 不可能一夜消除, 而是要从长计议, 各个击破。
1. 重在平时———缺啥补啥。
海南师范大学张所帅先生曾尖锐地指出:“由于作文教学周期长、投入多、要求高、见效慢的特点, 很多语文教师对它怀有一种胆怯、懈怠、逃避的心理, 在平日教学里能应付就应付, 能回避就回避。结果是, 最需要动脑筋、费心思的一项内容, 教师真正投入的精力和智力却可能是最少的。一旦面对考试, 在功利心的驱使下, 语文教师又往往会传授给学生一些‘投机倒把’的招数, 结果‘真功夫’没教多少, ‘歪门邪道’倒是教给学生不少。”
作文是一种功夫活, 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疏忽;尤其是起步阶段, 更要一步步地引领, 做到:理清思路, 缺啥补啥。比如, 写开头结尾的功夫、写片段的功夫、写过渡段的功夫、直至布局谋篇的功夫等。这些功夫, 靠的是“作前”, 也就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 唯有铢积寸累, 才会水到渠成。须知, 作文教学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
2. 迎难而上———活学活用。
在倡导学生自主的前提下, 如今, 有的教师有些“怕”指导, 其实, 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黄艳梅老师曾指出, “放手让学生去写”的同时, 不见写作方法的指导, 就算有, 也往往简单引导一下, 就让学生动笔去写, 学生作文处于一种规范不足、自由泛滥的“假性自由”状态。
笔者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 选取了“人物描写”这一重点, 对学生写作进行重点指导。在教学《我的自画像》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篇习作) 时, 为了降低难度, 在这篇习作前, 我总会要班上的学生完成一篇小作《我们的李老师》。目光聚集在我一个人身上, 便于方法指导的渗透。而把老师当一个写作观察的“靶子”, 无疑又增加了学生写的动力与乐趣。尤其在说到我的“瓜子牙”时, 他们更是嬉笑成片。在教学第三篇习作《野外春景》时, 可以结合第二组课文的教学, 在练笔中重点抓好“比喻、拟人、排比”三个修辞的句式训练, 那么在完成这篇习作时, 写好“景美”就会显得十分轻松。
二、“活”在当下———巧妙运用显轻松
这里所说的“活”, 是指灵活, 不生搬硬套。唯有灵活运用, 才能化繁为简, 化整为零, 从而拆毁学生写作难以跨越的道道门槛。笔者通过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即合理地有所取有所舍, 让教更有效, 让学更轻松。
1. 重组, 让习作目标更清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八篇习作, 分别是“自由作文”、“我的自画像”、“野外春景”、“秋到人间”、“动物名片”、“介绍文具”、“编写童话故事”、“写研究报告”。从安排上来说, 线状的顺序有点乱, 对学生掌握一种写法来说是不大有利的。因此,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最后一篇“写研究报告”, 它是属于一种报告类文体写作, 与一般的写作有差别之外, 我将其余的七篇习作重新整理了一番, 归纳为三组。第一组, 写好一件事 (“自由作文”、“编写童话故事”) ;第二组, 写好一个样 (“我的自画像”、“动物名片”“介绍文具”) ;第三组, 写好一处景 (“野外春景”、“秋到人间”) 。这样的重组, 训练的目标性更集中, 指向性更明确, 延续性更流畅。
2. 添补, 让习作内容更丰满。
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安排的第一篇习作“自由作文”, 编者的用意是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件轻松的事, 想写啥就写啥, 写作是一片自由的天空。殊不知, 很多学生在写这篇习作时, 也是困难重重, 绝大多数学生的“杰作”只是憋出来的干巴巴的几个文字。这不能怪学生, 小学阶段重点强调的就是“记叙文”这一文体, 而在这一册中, 写事的就只有两篇习作, 这个力度是太显单薄。所以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写好一件事”, 在平时的小作中我分别渗透了以下三组内容。第一组, 《吃西瓜》、《买菜》、《花瓶碎了》、《文具盒里的争吵》、《呀, 怎么又是粥》, 这五篇指向人物的语言描写;第二组, 《啊, 鸡蛋浮起来了》、《洗衣服》、《吃蛋糕》, 这三篇指向人物的动作描写;第三组《受骗以后》、《紧张的三分钟》, 这两篇指向人物的神态及心理活动描写。我认为, 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前半个学期, 若能把这一系列的习作作为重点, 对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曾指出, 当前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对作文教材照本宣科的较多, 未能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上下工夫, 所以学生的写作平庸敷衍者居多, 没有明显提高。若教师能脚踏实地, 精益求精, 摒弃照本宣科, 唤醒生命灵感, 方能唤醒学生潜在的写作潜力, 学生也会因此乐写、能写。看到莘莘学子轻松跨越道道作文门槛的轻松局面, 怎能不让人心悦诚服?
三、“趣”在笔先———心湖翻腾见自由
当代作家毕飞宇先生曾深情地说:“ (孩子们) 怕作文, 骨子里是害怕表达的方式不符合别人的要求。他们有许多话想对别人说, 他们还有许多话想在没有人的地方说, 他们同时还有许多话想古里古怪地说。”“古里古怪”地说, 自由自在地说, 也许, 这就是孩子们所青睐的“趣”。
1. 指导要“善变”, 让学生对习作怀有期待。这主要指教学内容和指导方式要多变。
同样以上面的三组小作为例, 十篇写作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有课堂上的吃和做, 有回家后的实践活动, 有材料作文, 有想象作文等。而这些内容的设置, 又是把学生写的兴趣放在第一位的。因此, 每次小作或是大作, 学生在课前就会在讨论:下节作文课, 李老师又会玩什么花样了!
指导方式的多变, 主要是指教师要放掉“说教”的形象, 而全程参与到习作过程中。我常对学生说, 我们是边玩边写的。举例说, 在《吃西瓜》这篇作习作指导时, 我抱来两个大西瓜, 在教室里现场切开, 一起吃一起聊;在指导《呀, 怎么又是粥!》这篇习作时, 我站在孩子们的中间一起跟“妈妈”吐槽一番;在《紧张的三分钟》这篇习作的情境创设时, 一上课, 我一改往日的笑容满面, 而是一本正经地装出十分生气的样子, 用怒气冲天的神情及掷地有声的话语, 让孩子们经历了忐忑的三分钟。就这样, 指导全都无痕地渗透在活动中, 学生写起来自然是情趣盎然。
2. 激励要“出新”, 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喜爱。
赏识教育已深入教师心间, 其好处已不需要一一赘述, 在习作上通常体现在“优秀”加五角星和鼓励性的评语两个方面。这些做法的确是能很好地增加学生写作的愉悦感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我总觉得这份愉悦感保鲜期不够长, 因此, 始终无法激发大多数孩子对习作的一种喜爱之情。于是, 在最近带的一届三年级学生中, 我借鉴了管建刚老师办《作文周报》的积分活动, 制定了如下的奖励制度: (1) 奖项设置:作文高手 (10000分) , 作文能手 (6000分) , 作文水手 (3000分) , 作文新手 (1500分) 。 (2) 分数设置:优秀100分, 得一颗星加100分, 良好扣50分, 及格扣100分。 (3) 额外奖励设置:作文新秀, 和李老师一次拥抱, 并加150分积分;作文水手, 免做一篇日记, 加300分积分;作文能手:免做一周语文作业及两篇日记, 加500分积分;作文高手:和李老师一次合影, 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加3分。
【三年级家乡的四季作文】推荐阅读:
欣赏家乡的四季三年级作文07-08
家乡的四季-四年级作文05-28
七年级作文:我爱家乡的四季06-28
家乡的变迁三年级作文06-06
三年级作文家乡的柳树11-26
几年后的家乡三年级作文06-21
三年级作文:家乡的田野 30012-02
家乡的臭豆腐(三年级)作文07-25
美丽的家乡三年级优秀作文550字06-05
三年级作文未来家乡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