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论试题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邓论试题(推荐4篇)

邓论试题 篇1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根据是()。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C、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D、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过程

C、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在党的()上的讲话首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

十五大

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发展是硬道理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两手抓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城乡矛盾

6.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

A、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B、共产主义过渡时期

C、社会主义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与时俱进

D、坚持开拓创新

8.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是()。

A、独立自主

B、自力更生

C、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不称霸,“不当头”

9.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是()。

A、教育

B、科技进步

C、可持续发展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0.建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A、800美元     B、1000美元      C、3000美元    D、9000美元

11、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始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

改革开放的起步

D

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际

12、评价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制结构是否优越的标准是()

A

是否符合公有化程度下不断提高的要求

B

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

是否促进社会进步

D

是否实现共同富裕

13、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其核心问题是(A

人口问题

B

东西问题

C

南北问题

D

环境问题

1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

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A

改革

B

稳定

C

发展

D

创新

1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6、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民主党派是()

A

参政党

B

执政党

C

反对党

D

在野党

17、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A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C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D

市场经济是国家干预的经济

18、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A

共产党专政

B

无产阶级专政

C

工农联盟专政

D

新民主主义专政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

A

民主和法制两大方面

B

理想和纪律两大方面

C

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大方面

D

道德和纪律两大方面

2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A

所有人都享有民主

B

民主集中制

C

人民当家作主

D

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21、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

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

B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D

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2.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是()。

A、促进经济增长

B、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

C、扩大内需

D、发展对外贸易

23.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A、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B、中国共产党

C、广大人民群众

D、宪法和法律

24.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A、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

B、力求实现和平统一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坚持高度自治的政策

25.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6.推进党的作风(作风建设专题)建设的核心是()。

A、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B、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C、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D、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7.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是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其最主要手段是()。

A、法律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D、思想手段

2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

A、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文化

2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核心和首要原则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

30、“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是回答()

A

什么是社会主义

B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姓“资”与姓“社”的区别

D

姓“公”与姓“私”的区别

31、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做到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实现的转变是()

A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B

社会生产方式从内涵型转向外延型

C

经济从低速增长转向高速增长

D

社会生产从简单再生产转向扩大再生产

32、精神文明建设要贯彻的方针是()

A

重在建设的方针

B重在普及的方针

C

重在提高的方针

D

重在批判的方针

33.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A

工业化

B

信息化

C

新型工业化

D

可持续发展

3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

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A

高收入者

B

中高等收入者

C

中等收入者

D

中低等收入者

3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

A

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B

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决定的D

世界各国人民发展友好关系的必然结果

36、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A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

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

C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7、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A

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B

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C

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

D

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38、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

39、根据市场经济和WTO的通行规则,我国将对外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这意味着外资企业在税收负担上将()

A

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

B

继续实行现有的优惠政策

C

课以比民族企业更高的税负,以保护民族工业

D

与国内其他经济成分一样,公平税负,平等竞争

40、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

()。

A、什么是社会主义

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

D、怎样建设党

E、理论创新

2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特点是()。

A、低水平

B、高水平

C、不全面

D、全面

E、发展不平衡

3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包含的要点是()。

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社会公平

C、消灭剥削

D、消除两极分化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A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B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

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D

是党领导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E

是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转向发达阶段的重大举措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A

中国的权力机关之一

B

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C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

D

我国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

E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6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里的“不够格”指的是(A

我们搞的不是社会主义

B

我们还不具备条件去搞社会主义

C

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从理论上讲的那种高于资本主义的崭新制度

D

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只是处在初级阶段

E

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没有摆脱不发达状态

7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

A、着力加强第一产业

B、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

C、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D、大力兴建高新技术产业

E、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8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

E、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其重点是抓好(。

A、基础设施

B、结构调整

C、产业结构升级

D、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E、生态环境建设

10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66.8亿股份中,作为国有企业的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拥有40亿股,法人股和公众股10亿股,外资股16.8亿股。这种股权意味着该股份制企业:()。

A、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B、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C、扩大了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D、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E、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

()。

A、古为今用

B、洋为中用

C、为人民服务

D、为社会主义服务

E、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12之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它(A

是对根本制度的又一次革命

B

是对旧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C

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D

是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所起的作用而言

E

是从改革引起中国社会各方面变化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的13列范畴中属于经济杠杆的是:()

A

经济法

B

经济计划

C

经济政策

D

价格

E

税收

14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

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

B

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

公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D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E

公有经济在全国所有地方都占优势

15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即(A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B

经济发展由速度型转变为效益型

C

经济类型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

D

经济发展阶段由农业占主导地位转变为工业占主导地位

E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6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

A、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

D、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有机结合E、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7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主要应该看他们的()。

A、有没有财产

B、有多少财产

C、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

D、财产是怎样得来的以及怎样支配和使用

E、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18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A、制度化

B、规范化

C、法制化

D、程序化

E、公开化

1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有机地统一

()。

A、坚持党的领导

B、以德治国

C、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D、人民当家作主

E、依法治国

20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是否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

E、是否有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1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观点的有

()。

A、民主是一个多义词,首先和主要的是指国家制度

B、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民主就其本质而言是多元主义的D、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E、民主就是承认人人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22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A

工业

B

农业

C

能源和交通

D

教育和科学

E

第三产业

23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是(A

抓住机遇

B

深化改革

C

扩大开放

D

促进发展

E

保持稳定

24海峡两岸直接“三通”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这里的“三通”是指()。

A、通邮

B、通商

C、通电

D、通航

E、通报

25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点任务是()

A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B

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研究

C

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促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

D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E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6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各国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的新安全观。()

A

互信

B

互利

C

平等

D

协作

E互惠

27属于按劳分配的有()

A

国有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

B

乡镇企业劳动者个人通过投资入股获得的报酬

C

个体户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

D

科技工作者凭借其知识产权获得的报酬

28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完善的政府职能包括()

A

经济调节职能

B

市场监管职能

C

经济管理职能

D

社会管理职能

E

公共服务职能

29体生产经营收入,按其性质来说是()

A

按劳分配收入

B

劳动所得

C

包含有一定的资产收益

D

包含有一定的经营收入

E

个体私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30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完善的政府职能包括()

A

经济调节职能

B

市场监管职能

C

经济管理职能

D

社会管理职能

E

邓论小论文 篇2

家乡变化大

我出生在一个不怎么富裕的小农村里,记得小时候,村子里全是土墙,因为没有人会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去花钱盖好房子。大人们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辛苦劳作,但尽管是这样 如果收成不好,还会面临着亏损的局面,而且还要为农业税发愁!

我们小孩子呢,上学的地方也十分简陋,有的教室下雨时还会漏水。衣服呢,一年就两三套,有时候大人心情好了,发个5毛一块的我们都会高兴老半天,攥着钱在小卖部徘徊,想着怎么用这么一点钱买更多的零食1

慢慢的,政策好了,农业税取消了,农民的收入高了,家家户户盖起来新房子,村子里的 土路也不见了,学校翻新了,村子里的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彩电,冰箱,洗衣机,一些以前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家电也走进了人们的家里!

邓论复习案例材料 篇3

题目整合:

1.案例思考: 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的教育是什么? 2.请根据以下材料,阐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3.请根据一下材料阐释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4.请根据以下材料,思考如何看待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5.关于“三农”问题

6.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问题

7.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 —— 政协抨击假大空现象

8.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本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原理,针对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联系实际论述,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重要性及构建途径与方法。9.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10.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1. 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本课程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原理,联系实际论述,应如何看待我国的高铁发展问题。12.历史“周期率”

13.阅读下列材料,运用相关原理分析我国现存“三农”问题。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下列材料分析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辩证关系 15.阅读下列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

16.阅读下列材料,运用中国外交原则的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 17.阅读下列材料,运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1.案例呈现:

案例思考: 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的教育是什么? 案例分析:

(1)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

(2)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请根据以下材料,阐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分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为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打下物质基础。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

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着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3.请根据一下材料阐释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分析:“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上述材料表明: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和本本出发,并且努力排除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要反对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见的经验主义。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没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是主观的随心所欲,而必须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判断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必须有解放思想的精神和勇气,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总之,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拥抱生机的源泉。要解决上述材料中的各种问题,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

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强大的精神动力。4.请根据以下材料,思考如何看待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

1、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1)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

(2)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3)效率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

2、正确认识收入差距问题:

(1)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是经济发展的双刃剑,合理拉开差距可以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过大的差距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

(2)所谓公平虽然包含着十分复杂的因素与方面,但在现在的中国,从社会整体来说,就是由于贫富分化造成的“不公平”所引起的公平问题。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果说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发生很大矛盾时优先公平,则肯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如果在这个矛盾中选择效率,则会使经济得到增长,但不顾及公平问题最终也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的增长。因此公平也必须围绕着效率来进行。高效率最终也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利益,因此也是“立足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总之,“立足公平”要有长远思想,要看到效率极大提高后所获得的大公平,这样它才有深远意义。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平均主义是小生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观点是完全不相容的。实行平均主义只能打击现金、鼓励懒惰后,严重挫伤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会破坏社会生产力。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实行邓小

平提出的这个大政策,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入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越好,越大越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实行这个大政策,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分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公平问题不只是再分配要解决的问题,在初次分配中同样有一个要解决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只有在初次分配中使效率和公平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再分配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更加注重公平的功能。

总之,我们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要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5.关于“三农”问题 回答问题:

(1)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的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的比重? 答案要点:

(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50%的劳动力仅创造15.9%的GDP,城镇化水平低,只有3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2253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若列举出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其他合理措施,也可酌情给分)6.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问题

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从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答案要点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7.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 —— 政协抨击假大空现象

案例讨论 :(1)结合本案例谈谈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

案例点评 :(1)和谐社会一般意义上 是指社会成员能实现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能够良性互动,利益分配能够公正,社会能够实现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一种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社会形态,既然是一种状态,它就可以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也可以体现在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相适应,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和以追求更高和谐状态为理想的新型的和谐社会。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我国社会活力大大增强,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但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都面临着不少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如何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如何

有效地整合社会关系,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如何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何建立健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体制和机制;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和技术的合作与竞争等,就成为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而提出来的。

8.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本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原理,针对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联系实际论述,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重要性及构建途径与方法。要点分析:

(1)必须构建完善我国社会的诚信体系。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重要性。诚信体系建设总体上属于社会道德建设范畴。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3)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途径与方法。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把广泛开展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9.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案例讨论

(1)什么是“以人为本”?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案例点评

(1)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不同呼声,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第三要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充分满足不同利益集团合理的利益诉求。第四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要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做好群众工作。10.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案例讨论:

(1)如何正确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战略意义?

(2)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各方面都容易接受的、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方式? 案例点评: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反映了时代的特点,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各个地区的和平、安定、经济繁荣,已成为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一个国家内部社会制度的不同的地区,由于共同的民族利益,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消除隔阂,和睦共处,实现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创造性地提出统一祖国后,香港、澳门、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主体则继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这一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具有非常不同内容的新思维、新观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是当今世界最富想象力和最具时代特征的全新的政治思想之一。它是指导我们完成国家和民族统一大业的重要的理论基石。

11. 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本课程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原理,联系实际论述,应如何看待我国的高铁发展问题。阅读材料,依据本课程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原理,联系实际论述,应如何看待我国的高铁发展问题。要点分析:

(1)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发展必须科学。“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暴露了一些部门在现代化建设中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安全、脱离实际发展能力和需求的问题。

(3)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并立即付诸实践,体现了党和政府实事求是纠错、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12.历史“周期率” 案例讨论:(1)何为历史“周期率”?

(2)历史“周期率”对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有何借鉴和启迪意义? 案例点评:

1945 年 7 月,褚辅成、黄炎培等六参政员访问延安,毛泽东多次同他们进行倾心交谈。本案例是毛泽东同黄炎培的一次谈话的部分内容。应该说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所有的政权几乎都经历了始兴终亡的“周期率”,黄炎培先生看到延安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感到很高兴,同时也提请中国共产党人注意始兴终亡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极为重视和正在探索的问题,毛泽东把实行民主,看作打破“周期率”的“新路”,正是抓住了人民政权同历史上任何一个剥削阶级政权的根本区别。一代伟人毛泽东走了,他所探索的始兴终亡“周期率”的历史课题并没有结束,跳出这“周期率”的探索过程是曲折的和长期的,打破始兴终亡“周期率”也是不能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曲折长期的过程。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由于权力因素的增加,新的条件下党同群众关系会出现若干新的情况。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说,它也将在实际生活的发展中发生变化,可能因为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而变得更好,可能相反,甚至造成历史的暂时倒退。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开辟的打破“周期率”的“民主新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13.阅读下列材料,运用相关原理分析我国现存“三农”问题。

根据阅读材料,运用相关原理分析我国现存“三农”问题。分析要点:

(1)主要明确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的大问题。

(2)分别阐述“三农”问题及解决思路:

第一,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应遵循市场规律,健全农业产购销体制。产供销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一供一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如何彻底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况,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富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第二,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第三,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增收两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民问题首先是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个别农村甚至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富民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次是农民增收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农业现代化问题。因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3)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做到 “四个必须”。

第一,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

第二,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第三,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解决好“三农”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下列材料分析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辩证关系

分析答案:根据材料内容看到我国逐年提高最低工资收入标准,是在实现社会公平,使百姓共享改革成果的集中表现,也是在贯彻收入分配的

基本原则,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正确处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1)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

(2)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3)效率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

2、正确认识收入差距问题:

(1)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是经济发展的双刃剑,合理拉开差距可以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过大的差距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

(2)所谓公平虽然包含着十分复杂的因素与方面,但在现在的中国,从社会整体来说,就是由于贫富分化造成的“不公平”所引起的公平问题。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果说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发生很大矛盾时优先公平,则肯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如果在这个矛盾中选择效率,则会使经济得到增长,但不顾及公平问题最终也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的增长。因此公平也必须围绕着效率来进行。高效率最终也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利益,因此也是“立足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总之,“立足公平”要有长远思想,要看到效率极大提高后所获得的大公平,这样它才有深远意义。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公平问题不只是再分配要解决的问题,在初次分配中同样有一个要解决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只有在初次分配中使效率和公平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再分配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更加注重公平的功能。

总之,我们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从分就业,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要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5.阅读下列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 分析要点:

(1)“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3)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4)每个人都重视个人品德建设,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个人品德既是社会道德原则的内化,也是个体作为主体对社会道德的认识、选择及实践的结果。个人品德提高了,就可以“内德于己,外德于人”,促进整个社会道德的进步。16.阅读下列材料,运用中国外交原则的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 分析要点:

(1)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2)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不可动摇。(3)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在捍卫祖国领土主权方面是一致的。(4)中国政府在外交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绝不等于软弱可欺。17.阅读下列材料,运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分析要点:

电大邓论论述题 篇4

业进行到底.因为邓小平理论为实现我们的事业提供着理认清社会主义本质是明确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前提。(2)1.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答:(1)从历史发展论的指南.精神的动力和智慧的启迪,提供着最重要的思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它是社会主看,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想保证.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化中的根本理论问题;第二、它是国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从法

1.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答:中国共产党必须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第三、它是我国社会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主义建设必须搞清楚的首要问题。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3)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1为什么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其中1.党要始终代表中国答:1在一定社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会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总是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家的长治久安。

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有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它是社会基本矛盾,既生产力和生2.试论我国政府在解决和发展两岸关系上坚持的原则。坚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推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表现.2在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和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促群众的生活水平。2.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后,剥削阶级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剥削阶级作为一使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争取实现直接三通。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个完整的阶级因此已不再存在,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3.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党的16大必须努力体现法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其对象,范围,方式和总趋势都发生了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之所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重大变化.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由我国社会这么说,是因为:在这一构想下,可以做到国家统一的前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提,作为主体的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党要始终代表中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间的矛盾.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的经济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答:将真正以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可以利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益大陆市场大、生产成本低等有利条件,实现经济结果的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优化和长期繁荣,两岸经济可以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台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湾同胞可以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共享

2.怎么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党的16大报告还指出:的最新成果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3我国现实的国情决“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展的最新成果主要表现在1.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4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贯彻八项主张,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和方法论,为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的推进我国社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一前景。”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2.它坚持党的最高纲领3怎样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答:1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概括.2经济建

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3.它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答:邓小平讲争取世界的和平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目标”和在“首要任务’,并认为完美确立的政策要”立

4.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坚持马克思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离不开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3四项基本原则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论视野。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4两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

3.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业。”提出这个宗旨是因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和平思想答: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主义的实践 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产2.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答:(1)1995年,党中历史的历史潮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由中国的历生极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央和国务院正式制定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2)科史和国家性质决定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国之所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2.它是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教兴国,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以提出促进共同发展,是因为:发展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南3.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的利益,还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维护和平,促进发大理论武器。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党和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经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目标的顺利实现。(3)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大,一国经济的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构和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它是生产力诸要素中主要推发展同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至同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业的长远发展,因而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动力量.(4)发展科学技术,有赖于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联,共同发展成为各国的一致利益。

1.怎样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的精髓?答:(1)的提高,因此必须抓教育,从培养人才入手。教育和科学,2.怎样理解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进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答:(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程,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是邓小平术的现代化。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理论建构的方法论(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1.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答:(1)“三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我们党的拒腐防平理论的每一个重大问题,成为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个有利于”标准继承、发展了生产力标准,回答了“如何建变的能力;(2)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要坚持用加强马克的指导性线索。(3)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在义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的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要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每一重大问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3)“三个有利于”标准要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题的核心和灵魂。求我们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跳出来,以一种新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

2.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观念、新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在改革开放中放开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答:(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手脚,大胆地试验。(4)“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衡量经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培养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3)济工作的标准,也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答:(1)社心的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密切联系群众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探索永无止境。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2)的优势,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1.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答:(1)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3)社会主义文3.试述党的十六大关于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建设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答:(1)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2)不断提高驾的事业中依靠人民群众,首先的和最主要的就是依靠工1.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很实现御市场经济的能力;(3)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因为: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4)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5)不断提高总揽全局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法理依据。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一的能力。的根本力量。(2)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3)依靠新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时期的统一战线(4)依靠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2.什么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它与“生产力标准”有何联系1.试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答:(1)发展答:(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1992年邓小平提出的: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生产力是一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

上一篇:医院志愿者服务工作方案下一篇:CCTV杯英语演讲赛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