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改正错误的几点做法(精选9篇)
高湾乡三场中心小学焦堂梅
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错误能让我们吸取教训,不断取得进步。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更要处理好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健康的成长。下面就我自己培养学生改正错误的做法作一介绍。
一、以身作则,勇于向学生道歉
记得一次上课时,教学生字的过程中,我把“养”的第五笔写成了竖,而且也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学生自己描红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养’的笔顺错了,当时我是满脸的尴尬,愣了好几秒.可随机我就向学生承认了错误,说:“对不起,老师刚才太粗心了,写错了字的笔顺。我向大家道歉。现在你们能当小老师教教我吗?”接着我让学生说笔顺我来写,写了两遍,后来学生书写时,我没发现有一位同学写错的。看来老师向学生承认错误是对学生最大的关爱和帮助,这样不仅不会降低威信,反而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二、低声调批评学生的错误
学生犯了错误,心中本来就有一种惧怕感,如果老师再大声训斥,更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这样做的结果不是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迫于老师的威力而违心承认错误。低声调批评学生,容易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低声调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
三、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犯了错误,作为老师不能惊慌,也不能老盯着学生的过失不放。我们在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同时,还要赞扬学生探求的能力和勇气。一个称职的老师,既不能一味的迁就学生,也不能用粗野的方式挫伤学生的心灵。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正确的分析,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爱的氛围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感化。
一、创设思维情境,注重思维诱导,培养创新思维的探索性
思维的探索性,即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
教师应建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
案例1:对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的探索,利用电脑软件强大的动态功能进行模拟数学实验。
(1) 利用软件在同一坐标系中, 当场绘制1, y=x2-1, y=2x2-1的图像,观察猜想抛物线的开口大小由什么确定?
(2)将上面函数解析式中a的符号变负,重绘函数图像,观察猜想抛物线的开口方向由什么决定?与y轴的交点又由什么决定?
(3)利用参数,改变a的符号和数值,验证猜想。
通过实验建立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的平台,使学生亲自经历与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对比、联想、验证,从而使复杂的动态变得简单、明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思维结构的综合性。
2. 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得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二、理清思维脉络,严密叙述推理,培养创新思维的正确性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的正确理解是思维的基础,数学思维的发展依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进行推理、论证和计算。因而教师应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概念、定理、公式的同时,能正确表达,并用它们进行严密的推理,做到步步有据。
案例2: (a>0)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那么求a的平方根和计算 (a>0)是否一回事?之间有何关系?如果学生对概念没有透彻理解,思维将处于混乱状态。
如果说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和正确而严密的表述是正确思维的前提,那么清晰明确的思维脉络则是正确思维的保证,因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顺序性显得非常重要。
案例3:如图1,射线OC、OD是∠AOB内的两条射线,那么由射线OA、OC、OD、OB构成的角(指小于180°的角)的个数是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角的概念,然后要确立角的总个数:先得从射线OA按顺时针数起,数出射线OA和其他三条射线构成的角,再从射线OC按顺时针数起……这样有序地数,便可不重不漏,正确得到角的总个数。掌握了这个顺序性后,再把问题加深:如果∠AOB内以O为端点,有10条射线甚至有n条射线,组成的角共有多少个?把问题变成:如图2,三条直线L1、L2、L3交于点O,图中的对顶角有多少对?这样既能训练学生按顺序思维的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克服思维定势,注重多向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总结某些题的常规解法,做到遇到问题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思维的灵活性。因而教师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案例4:已知两个不等实数a、b满足条件7a2-7a+1=0, 7b7b+1=0,求的值。如果按常规解法,先解一元二次方程,分别求出a、b的值,然后代入,计算将很复杂。如果采用逆向思维,逆用方程根的意义,便可得到简便解法:因为a≠b,所以a, b是一元二次方程7x2-7x+1=0的两个根,所以a+b=1, ab=
四、抓住问题本质,挖掘隐含条件,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
有些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挖掘不出问题中的某些隐含条件,思维仅处于较浅层次。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应注重对问题本质的分析,挖掘隐含条件,揭露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案例5:已知x=2y, z=3x (x≠0),求代数式的值。
此题目初看没有给出各个字母的具体值,但是给出了各字母之间的关系式,这时可以把其中一个字母看成已知数,并用这个字母来表示其他字母。因而得到了如下的隐含条件:因为x=2y,所以z=3xy=6y,把x=2y, z=6y代入原代数式得。这里的关键是对题目的深层分析,找出隐含条件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五、加强对比联想,引导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思维的广阔性
在教学中,为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教师应多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其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
案例6: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学生既可以用图像法解,又可以通过求方程组来解,从而既揭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
同时,教师在数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案例7:已知:如图3-1所示,梯形ABCD中,AB∥DC, AD=BC,延长AB到E,使BE=DC,求证:AC=CE。
证法1:如图3-2所示,连结BD,因为DC∥AB, DC=BE,所以四边形BEC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2=∠3。因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所以AC=BD。又因为AD=BC, AB=AB,所以△ABC≌△BAD,所以∠1=∠2,所以∠1=∠3,所以AC=CE。
证法2:因为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所以∠ADC=∠BCD。又因为DC∥AB,所以∠DCB=∠CBE。在△ADC与△CBE中,AD=BC,∠ADC=∠CBE, DC=BE,所以△ADC≌△CBE,所以AC=CE。
证法3:如图3-3所示,连结DB,因为DC∥BE, DC=BE,所以四边形DCEB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E=DB。又因为在梯形ABCD中,AD=CB,所以AC=DB,所以AC=CE。
证法4:如图3-4所示,作CF⊥AE于F, DM⊥AE于M,由题意知CD=MF,在△AMD与△BFC中,∠DAM=∠CBF, AD=BC,∠DMF=∠CFB=90°,所以△ADC≌△BFC,所以F为AE中点,CF为AE的重直平分线,所以AC=EC。
通过多种辅助线的作法,能得出不同的证题思路,用到不同的数学知识,这样能较好地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六、注意一题多变,加强思维发散,培养创新思维的创造性
哈尔莫斯说过:“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应该是问题解决,解题才是数学的心脏。”这是因为解题始终贯穿于数学各个领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发生作用,才能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如: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后,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
案例8:在方程4x2+4kx+2k-1=0中,k为任意实数,方程有无实根?
接着可将问题做如下变化:
(1)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值;
(2)若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的值;
(3)若方程两根的绝对值相等,求k的值;
(4) k为何值时,方程两根都为负数?
案例9:抛物线y=-x2+(m-1) x+m与y轴交于点(0, 3)。
(1)求出m的值,并画出这条抛物线;
(2) x取什么值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3) x取什么值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4) x取什么值时,y的值大于0?
(5) x取什么值时,y的值小于0?
七、注重知识重组,构成知识网络
数学学习的创新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精要”处理,重新组合。因此,在数学复习中,教师应特别注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把握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甚至学科界限,总结结论,形成规律,把学到的知识构成网络、形成体系,从而提高他们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教师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整理、学会总结和归纳的方法,这样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很好的导向作用,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广阔的场所。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引入数学开放题,指导学生撰数学小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一份耐心和宽容,允许学生尝试乃至失败等多种途径加以培养。
八、注重开放探究,形成创新习惯
近年来,新颖脱俗、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开放题的出现进一步打开了中考数学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或复习中,应紧紧围绕大纲、立足课本,在认真研究中考开放题的基础上,积极慎重地把教材中一些封闭式的例题改造为起点低、有坡度、难度不大但层次分明的开放题,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当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绝一朝一夕之功,但我们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改之路、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站在新的高度去确定教学目标,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效果,培养创新思维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让每一节课允满活力,就一定能让数学教育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教育.2006.
一、听力的培养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听力的训练应从最简单的听音开始。听音主要注意清、浊辅音,元音弱化,音变等,接下来可以听单词、简单的句子,再由短句子向长句子扩展,进而再扩展到语段。这样由易到难坚持下来,就能达到积累、扩展、提高的效果。
二、听力的培养方式可多种多样
1.听教学录音与师生口语对话要坚持不懈。
教师应经常给学生布置听主题对话和课文录音的作业,让学生在对所学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按照“合书听两遍录音——找自己听不懂的地方——听老师讲解——再次带着问题听录音——回答老师的问题”的方式学习。这样一轮下来,学生既练习了听力,又加强了对课文对话内容的理解,学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其次,每天课堂上,教师都要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口语对话,可以是关于时间、天气的,可以是关于家庭、学习的,也可以是关于上一课所学的主题。总之,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听辩能力及理解能力的效果非常好,长此以往,学生与教师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听说的惯性,只要上课学生就有说的欲望,听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2.学生间的听说练习也要常练常新。
听说练习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①教师提问,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做出判断和反映;②火车接龙,即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提问与回答;③一个学生复述(也可转述)对话或课文的主要内容,其他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其复述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出现。这样,可使学生有积极参与的热情,容易集中精力,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3.经常选择一些难度相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听力方法的训练。
材料可选用旧教材中的对话或课文,由老师以适当的速度朗读出来,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在听的过程中,如有听不懂的单词,可让学生把它略过,把注意力集中在下面的内容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句子的主干,比如说主语、谓语。如果具体到人物或事件,就应把听的重点放在时间、地点、人名、地名、数字、年代等中心词上面。这样就能抓住材料的精髓。当然,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中心词、关键词进行简单的记录。
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畏惧心理,使学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俄语学习,在口语表达及听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听说前学生是否有信心、注意力是否专注很重要。有些学生因缺乏信心,往往造成考试时听力的失分。因而在每次训练听力时,教师都要以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并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第2课课文《Мы путешествовали по России》时,教师可以这样说:Ребята , вы уже много знаете о России.Но я думаю, вы обязательно хотят путешествоватьпо России.Внимательно слушайте ,какие места стоят посмотреть?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自然会集中注意力。如果遇到较难的听力部分,教师可就听力的相关内容做简单的引导,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识。总之,学生在听力上受挫的机会越少,越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
四、要多向学生渗透文化、国情知识
语言离不开国情,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对话也是如此。因而要想使学生听得更轻松、更准确,就要多向他们渗透文化、国情知识。文化、国情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国情基础,即使遇到生词,也会根据上下文猜出它的意思。
这几天一直在忙于北部四镇“小学数学科儿童核心素养培育专题研讨”活动。听取了黄杨镇中心学校方启贵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 》,也听了宽阔、青杠塘、太白等中心学校选派教师上的几堂课以及各个执教教师的简要说课和大家的评课。结合我前此时候在网上观看了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专题讲座。我对“数学核心素养”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数学,意味着掌握一种用现代科学语言构建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掌握一种理性思维模式和数学技能;获得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意识或数学习惯,即数学观念;养成数学品质。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数学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其二是数学思想,是一条暗线。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尤其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情景+问题串的形式,如果不去深入挖掘教材,往往不知给学生教什么,要学生学会什么。如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集中渗透了函数思想.正比例、反比例概念中揭示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函数关系。这部分教材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角度研究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小学生能接受的形式和表达方法介绍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教师处理这部分教材时,应通过画图、列表等直观方式,画龙点睛地强调量的“变化”,突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所必须的,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让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
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正是展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观点。如学习23-7退位减法时,让学生在桌子上摆23跟小棒,然后让学生摆动小棒,设法得出计算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均得出结果16。他们各自讲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的讲:先借1捆,10-7=3,再将3和13合起来是16根;有的讲:个位3不够减7,取一捆与3根合起来是13根,13-7=6,将一捆加上6根就是16根;有的讲:„„ 学生在亲身感受下,能有条理地讲述计算方法与过程,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出声思考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途径。在操作中,学生必然会思考;如何摆放、移动,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如何移动最好„„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从而帮助学生是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只要按照操作的过程讲出自己的想法,从中既获得了知识的内涵,又较容易地有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样自然结合,学生学得有趣,讲的有劲,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自于生活,当数学和儿童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是激发儿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老师应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而不是与实际脱节,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无形之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人人能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种苗棵树,计算行距,株距„„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劲头,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五)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交流,今天,我就着重讲一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交流。
1、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内涵和意义
(1)、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
每节课里都有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人和媒体之间,还包括教学内容、环境等随着教学的进程,通过对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和过程。
真正的互动,一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比如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考,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要想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要对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使学生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学生要先会倾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立思考,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驳,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两个人互相受启发,如果最后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2)、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
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既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学生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互相的促进。它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教学实施中,要改变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就像领导训话的时候,是不容易互动的。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真正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让学生产生安全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它的本质就是相互的尊重,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如果真的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其实就已经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把它付诸于教学行为的时候,它就能促进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的转变。如说单向交流,基本上是老师来说,你来做,表层的好像是一种交流,但是没有实现。要把孩子们的意见反馈回来,作为教师也要思考,应当是双方之间的这种交锋,就是说你有观点,我有观点,包括师生之间,包括生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定得有交锋,如果没有可能就是我传递下去了,你来做,而没有真正实现互动的交流。
使静态交流向动态交流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使学生由接受到创新。实际上就是把过去学生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综合的素质教育转变,可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还有方法的,教学策略的,包括人格的,情感的等等,这样才能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里有所收获,这样他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一点一点地教学相长。
2、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
(1)、师生互动
包括师生之间相互的问答,相互的反馈,激励,合作,以及师生角色和地位的互换,也就是互相质疑。
有的时候得在课堂里边装点“傻”,真的,“装傻也是一种教育智慧。”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老师可以并常常明知故问:“我怎么没想明白呢?”“真的是这样吗?”这样,教师先产生疑问,把教师的思考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在想,产生交锋。只有对起话来,学生才能受到触动。老师讲,学生可以反驳、可以坚持。但是,真正的互相质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选好话题。
(2)、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主要是通过经常用的小组讨论,学生互相评价。其实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就是一种智慧共享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自我反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评价别人。评价时多数是以正向评价为主,学生从中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
我们的数学课,绝不仅仅是只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反思,学会修正自己,通过这样一种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以及良好的生活态度,使得他们更好的进步和成长。
(3)、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类型
(1)、外互动和内互动
外互动,主要指的是师生与外界信息传递的过程,那么要想使课堂教学能够取得实效,决不能只限于师生的这种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的活动,我们特别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特别是教师、学生与外界,比如说刚才讲的媒体、环境、内容等之间的一些互动。通过它的互动扩大学生信息来源,提高信息质量,也帮学生开阔眼界。整个课堂的“含金量”,学习的有效性,实效性增强。
很多学校提倡课前参与,也就是在还没上的数学课,孩子先对这个内容收集了一些信息。
比如,讲圆。孩子把这个事已经弄的很明白了,而且还知道,通过计算机π已经算到了什么什么程度。各种各样的信息拿到课堂上,这一堂课的信息就非常大,有时简简单单的一个触动是不花时间的。
又比如,讲统计。特别是统计意识的培养,像数据的收集,其实很多都是在课前完成了,那么在他们一个具体的情境当中收集信息、数据,然后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他们的信息来源已经不仅仅拘于课堂上的例题,而是大量的生活空间。
再比如,讲钟表。认识钟表之前,学生先做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钟表,或者从家把一个小钟表拿来,这时他已经看到了很多的信息,对于课堂上的互动也是很有帮助的。
内互动,主要指的是学生个体内部信息交流的活动。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就是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它是外部环境在人内部积极能动的一种反映。比如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一张白纸,他有自己先前的经验,像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他们对外来信息有着不同的内化建构的过程和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同样的信息,经过不同学生的互动交流之后,再次用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给他赋予了新的含义。
如:“盲人摸象”的故事。
我们过去一说“盲人摸象”都认为是贬义,就是说,你这个人片面。大家都可能上过五年级“数的整除”的复习课,这节课一直以来被很多老师认为这是概念最集中,最枯燥,最抽象的一个单元。有人管它叫“文言文”。其实,我们在这堂课上可以让孩子们各抒己见,那么多的数的整除的概念,经过老师的点拨:“不求全,你们自己试试看。”结果学生仨一群俩一伙的把那些零零散散的概念,整理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图。这个互动的过程,开始的时候,一个学生只说了质数,合数,另一个学生可能说了奇数、偶数,每一个人看到的可能是一部分,但是这就处于盲人摸象的程度,我摸到大象腿的时候,很粗,像个柱子。请问老师们,片面吧?片面,大象怎么想柱子呢,可是您再想想,对这个个体来讲,他只摸到了大象的腿真实不真实?是真实的。我们说这是片面且真实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是处于摸象的这样一种状态,那永远是片面的,所以呢要组织说象。在这节课上,同学们一个一个小组进行汇报的时候,三言两语,同学互相补充,说着说着,完整的知识网络图就出现了。经过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大象基本上就出来了。说象的过程是什么过程呢?实际上就是孩子们互相启发,共同分享的过程,就是一个真正的互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智慧再分享的过程,也是一个孩子们再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反思的过程。成象给学生什么呢?本来是零零散散的,最后是我们大家自己你一言我一语,我们这些下里巴人们,草根式的人物自己完成的,它有一种经过了学习以后的成就感,那么这种自信心、自尊心都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了建立。它对一个孩子未来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最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抽象,那么抽象,就是在概念的比较过程当中,去发现他们的内涵、外延有哪些不同,使每个孩子能够对数学的概念有新的,更加深刻的、理性的思考。从摸象到说象到成象到抽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好的内互动的过程。
(2)、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
早在80年代的中期吴正宪老师就写过一篇文章,后来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发表,这篇文章里边特别谈到,课堂教学一定是两条主线在互动,一条是知识的主线,另一条是情感的主线。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它在认知活动过程当中,必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映。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在课堂教育当中是绝对不能截然分开的。
比如,在上“平均数”课时,就是让学生去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最大的数大概是1300,最小的数700,共5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很多同学猜1000,900,1100,980,1050,突然间有一个学生冒出来2000,当时吴老师没动声色,2000,接着猜。但是这时候,吴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你们猜的,准不准呢?”孩子们马上说:“我们自己试试吧!”试的结果平均数
正好是1000。一般情况下呢,老师们就可能会说那个学生:“怎么会是2000呢?最大的数才是几?你先坐下吧。”吴老师没有这样做,吴老师说:“哎,2000那位你在哪儿呢?你问问同学们,人家怎么都是1000,1100,900呢?”他也挺有意思,问道:“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其他学生反问他:“你看看最大的才是几?1300。”老师就要这样挑动学生,促使他们之间产生互动。老师们看学生问话多好:“最大的才是1300,那平均数可能是2000吗?”他说:“哎呀,我错了!”挠挠头“我错了!”吴老师问:“为什么错了?”那位学生说:“平均数不是多的给少的,少的长高了,匀乎匀乎的那个数吗?对呀,那怎么可能比最高的还高呢?”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它的区间,通过孩子的对话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但是这个时候吴老师还特别关注了情感的交流,吴老师没让这个孩子尴尬的回去,也没有让他很难为情的坐下,而是对他说了一句话:“名明你们的思考有根有据,不过今天吴老师呢,更要表扬我身边刚才说错的同学。”吴老师看看他继续说:“正是由于你的问题的出现,才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很有价值的讨论,你看看,通过你们的问题的交流,互动,你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思考,我们才知道,原来平均数必须得比最高的少一些,比最小多一些。这是刚才你说的,人家都在这里边去转呀转呀,你跑外边溜达去了,你看你的这个思考,你的这个问题,不是带来了我们很好的思考吗?这就是你今天对我们数学学习的贡献,大家把掌声送给那个同学!”这就是典型的情感交流。
(3)、正互动和负互动 正互动,主要就是讲的师生双方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当中进行的积极的认知和情感的互动,这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互动。
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愿意跟老师交流,愿意跟同学们交流,积极参加一些讨论,问答,表演,思维很活跃,最大限度的能够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那么教师呢,又能够灵活自如的去指导,调控学生的学习,这种相互促进,主要是正面影响,它是一种积极的互动,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负互动,就是消极的影响,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时候出现错误了,或者学生之间关系不太友好,相互排斥的,或者老师的控制不当,相互传递错误信息了,等等因素,造成了不利影响,这时候互动就感觉到无效或者是有消极的影响,这就是负互动,也是教学里头应该尽量去避免的。
(4)、平等互动和不平等互动
平等的互动,就是说老师对任何孩子都不偏爱,不轻视。有些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经验,可能是都是不同的,但是老师能够允许他们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用不同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来达到他们对学习知识的一个共同的认识。老师要民主,营造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多种思想观点共存。
比如,有位教师讲“圆的认识”。老师讲了什么是直径,然后问学生:“你来说说什么是直径?”学生呢,由于刚刚接触到这样的一些语言和概念,于是他边指边说:“那就是直径。”他指着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里边的直径,老师说你还是用语言说说吧,结果孩子说了,他说:“就是从这过,这头跟这头吧,都不能出去,也不能缩进来,都得在这边上待着。”当时老师的表情就挺难看,说你回去吧,你们谁来说说什么是直径,又一个学生站起来了,他仍不随着老师的话说,而是
接着这个学生的话说,他说:“老师,就是在那个边上待着的时候得这样对着待着,而不能歪着,还得是直直的,不能弯。”请问老师们,您说他们说的是直径吗?正如吴老师所说:“这叫做不严格的理解。”老师把书上的黑体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读一读。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书上的语言强加给了学生。应当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会有很多方面去思考。
建议老师们:第一,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他们对数学概念,公式这个意义的理解;另外,老师应当帮助学生不断的完成对接,让学生在对接的过程当中,体会着数学语言的简洁之美,严谨之美,概括之美,允许孩子们用他们不同长短的时间,来完成对接;第三,等待,让孩子们能够用他们的经验,用他们自己习惯的语言来表述他们对数学意义的理解。就是说“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让每一个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一种平等的互动,我们这样认为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当中他们的积极性的发挥,学习潜能的发挥,那么谈到平等互动,就有不平等互动。
其实刚刚我们的例子当中已经说明了,就是教师绝不能表现出自己权威的倾向,一切都要以自己的观点,或者以课本的观点为准。我们应当让学生能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当中,有机会参与讨论,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这里特别强调,不平等的互动往往是在课堂上有些好学生交流学习的时候,几乎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占了,就是他一个人在讲,然后向全班汇报的时候,还是他的观点,那么那些胆小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者反应慢一点的学生,就没有机会参与这样的交流、讨论,那么这样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掉队,那么这就是由于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这种不平等的这种互动,或者老师忽视了这样一个弱势群体而造成的。我们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尊严的生活在集体当中,多一些平等的互动,多一些让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思考的机会。
4、课堂教学互动调控的基本原则
(1)、人文化
是说教学过程里要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给孩子亲切感。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是从心底流出的声音,尊重每一个学生,这个尊重不是挂在口头上的,应当发自内心,对学生给予尊重。
有一次,在万寿上教研课,在研讨会后,一个学生等了近1个半小时,手冻得红红的,她见到我说:“老师我叫梁小燕,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这是我最喜欢的。”这是农村的孩子,也没什么玩具,就用纸折了一个喜欢的动画人物送给了我。还有的孩子下了课以后,不愿离开教室,还想继续上我的数学课,他感觉自己是主人,受到尊重,他有一种学习、交流的欲望。这背后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起作用。
(2)、情景化
小学生心理受到外部事物和环境的影响是很明显,因此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的设计教学情景,用情景去影响学生,然后调控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这种设计好的特定的教学情景里,积极主动的调控自己的心理。
有的老师经常用喜羊羊,灰太狼,他们一出现学生的眼睛一下就亮了。其实关于创设数学课堂的学习情景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课程改革以来的小学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老师,都在积极的去创设情景,包括我们的教材。老师用心的把一些现实的,有趣的,这种生活的情景,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有思考意义的学习情景中去学习,他们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当然不仅仅是生活情景,还有数学知识本身的教学情景,也包括制造思维冲突的情景,还有一些语言直观的情景,游戏的情景,故事的情景,等等等等。正如苏小天老师所说情景是教学的承重墙。
(3)、科学化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所处的生活经验,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是讲老师脑子里的数学,而是讲儿童需要的数学。你比如说年龄特征,低年级适合什么样的学习,什么样的学习的调控,什么样的学习的这种互动,那么到了高年级又需要怎样的,他的年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创设的情景,所采用的互动的方式,方法也都不同的,所以这样呢,能够更加科学化。
(4)、全程化
把关注学生的心理环境,创设良好的互动,和对课堂教学从始至终的调控,应当贯穿于课的始终,让孩子能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探究,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从始至终的互动,调控,包括留作业,包括课堂练习也可以让学生产生新的思考,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题方法、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完全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使学生们更加智慧。
(5)、整合化
调控可以是老师的调控,也可以是学生互动进行调控,也可以是学生个体的自主的调控。但是在这些调控中,老师还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各种调控的层面,科学的组织起来,就让课堂的心理环境调控更为有效。在课堂上,不能顺着一个学生的思路“跑”,大部分的时间都去研究与本节课目标无关的内容,这样就缺乏科学性。所以我们说呢,调控时老师的主导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科学的把这几个层面的调控有机的组织起来。
(6)、自主化
都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调控是为了让学生慢慢的学会自主调控,老师重在引导培养学生,增强自主调控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5、教师在课堂教学互动调控中发挥的作用
首先应当去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去进行互动,调控,才是一种积极的导向。具体说:
(1)、角色的转变
课堂上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他们发自内心的独立思考,以及互相提问,接纳,辩论,质疑的学习过程,就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质量的互动课堂,老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既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
我经常在课上说:“谢谢张老师,你的这个想法我可真的没想到!”学生的自信、学习兴趣就显得特别的凸显。教师跟学生真心的交流,彼此的沟通,互相的分享学习的成果,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我们特别提出,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要给自己定好位。
(2)、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真正的去发展学生。在互动的课堂里,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鼓励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潜能来实现自我。当然,真正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的在集体当中生活,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对困难的学生,要给他空间,相信他,让他用不同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慢慢的去理解。要帮助学困生在互动学习当中去获得成功。
大家都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节课到了课堂练习的阶段,大部分同学都可以顺利的过关了,但是有个别学生要想解决今天课堂的问题,但他前边还有一个知识遗漏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大家都选择放弃了。但我们可以把这个学生请过来,花一点时间,给他一点关注,多一点了解,多一点交流,帮他堵上了知识的遗漏。
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调控。吴老师多年的教学工作过程当中,坚持给学困生制造成功的机会。
比如,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冯强,在学习三位数乘法时两位数乘法还不会呢,他怎么能自信呢?于是,我就制造他成功的机会,利用一周的时间给他补两位数乘法。再上课,他把手举得老高,就让他来试试,果然做对了,同学们给他热烈的鼓掌。这时,就马上说:“冯强,你不仅会做,还能把道理讲得这么清楚,一定能学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他那节课那种饱满,那种投入,那种期待,和往常课堂上都不一样,那么他那天就在同学们的掌声当中结束了他的封闭自卑。学困生,需要重新建立自信。让学生真正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同时,其他的多数孩子,在学习让别人建立自信。
(3)、关注学习过程
我们不能只关注结果,而过程更重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的参与学习互动。
比如,数与形结合的学习过程,眼,脑,耳都来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多种感官的参与。要注意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反映出来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策略,及时的组织大家进行互评,调控,来共同的分享同学们的智慧,适时、适度的进行评价,它是引领了孩子互动的方向。互动的课堂,应当是开放的,真实的,多维的。它应当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多元的对话的过程,它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充满智慧和挑战的课堂。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把握关键,提高课堂效率,使互动,调控,真正有效。
(4)、互动的课堂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想法,才能交流。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争论当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为我们的课堂注入生机,活力。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时学生想学,让学生乐学并且会学,最后达到一种爱学的这样一种良性循环。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我们建议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并预设开放的,动态的教学空间,特别是敢于追求真实的课堂,让学生敢于追问真理,敢于追问,敢于质疑,甚至对课本上提出的观点,对教师提出的观点,都敢于大胆的提出追问和质疑。吴老师和几个工作站团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烙下数学的印”,其中第一个印就是要求真求实,去伪存真。数学是严谨的,是科学的,怎么去烙下这个印,要搭建互动的平台。
总之,只有有了交锋,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而这种互动是相互之间有影响,相互之间发生作用,这才叫有效的互动。
刘
永
强
烟庄街道办事处驻地中学
关键词:学生错误教师教育批评宽容
道理情绪
内容摘要:“改正错误不重犯”应该是我们教育犯错学生的预期目的。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而不是适得其反,这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我觉得,达到让学生“改正错误不重犯”的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一、二、三、四、五、批评学生所犯错误时要讲明道理 对学生的错误要快慢结合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用温柔的方式批评犯错的学生 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错误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和实际行动来对其进行感化和教育,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坚持对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批评教育。
如何让学生改正错误不重犯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特别是对于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时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更是不可避免的。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让他们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不重犯”应该是我们教育犯错学生的预期目的。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而不是适得其反,这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我觉得,达到让学生“改正错误不重犯”的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错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唤起人进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
育”“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比惩罚更强烈。”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从心理上想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要依靠教师和父母。所以学生犯错后一味的打击、压制,只能让他们感到反感,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如果我们采取宽容的态度,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和内驱力,实现自我教育,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发展个性的良好空间,按照良好的道德标准去自然发展。
通常情况下,教师对犯错学生的宽容,最能引起学生心中的愧疚感,使他们产生感激之情、悔改之心,从而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当学生犯错误之后,我们决不能 “一棍子打死”,使学生放弃改正的想法,自暴自弃。我们应时刻牢记:宽容决不是姑息、放纵,更不是向学生低头认输,而是对犯错误学生的理解、尊重,给予其反思的时间和改过自新的机会,是要让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犯一次错误不要紧,关键是不能再犯错误,特别是再犯类似的错误。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教育打架学生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牢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而宽容是爱的甘露,宽容是教育犯错学生的一剂良药。
二、用温柔的方式批评犯错的学生
学生犯错误以后,大多数老师往往会非常生气,跟随而至的就是狂风暴雨式的批评,把学生批得一无是处,甚至会把学生以前所犯的错误全翻出来,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吸取教训、改过自新,因为我们都认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俗语是十分正确的。我也曾经这样做过,结果收效甚微,甚至毫无作用,相信大家也有同感。这时,我想起了另外一句俗语“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在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时,教师应巧妙的用“顺耳忠言”温柔的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变指令为参谋,变对立为友善,拐弯抹角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当我发现有学生不交作业时,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在上课时这样说:有些同学看老师改作业很辛苦,就不交作业,以减轻老师的负担,我非常感动。但在感动之余,也恳请各位看在我下课后闲的无聊的份上,多交一些作业吧!这让学生在感到可笑的同时,也教育了不交作业的个别学生,从这以后再没有人少交作业,这远比在课堂上发火、恶言相加效果要好的多。因为,学生犯错误多半是因为一时不能自控或一时心理困惑而造成的。他们犯错误之后,一般都会出现后悔、懊恼、不安、害怕、恐惧等心理。这时候,我们首先要分析原因,了解造
成学生犯错的主客观因素;指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去看待所犯的错误,让学生明白犯错后最重要的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迪,让错误变得美丽而有意义。这时,温柔、善意的语言,远比暴风骤雨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所以,在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时,教师不妨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说法,这样会更容易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还可以借此密切师生间的关系,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批评学生所犯错误时要讲明道理
我们批评学生的不是伤害学生,而是要帮助他们明白事理。让学生知道自己做错了很重要,而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更重要,讲道理是教师开展思想工作的有效方法,同一件事同一个犯错的学生,批评时道理讲得透不透,学生的感受不同,由此产生的效果也不会一样。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没有充足的、恰当的理由说服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反思和领悟,以至于学生要么不接受教师的教育,要么就与教师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把戏。这样的批评教育对学生毫无意义。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讲明道理,只有道理讲得明,批评才会有成效,学生才会心悦诚服的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批评学生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他做与不做分别会产生的不同后果,在比较中帮助学生认识对错,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也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错误的言行不仅会有不好的直接后果,还会产生更深程度、更大范围的负面影响,从而引起学生的深思,进而改正自己的错误言行;还可以给学生讲明因果关系、连锁关系等。总之,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能总想着用老师的权威和优势地位来逼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而应懂得用讲道理是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教育,从而让他们用正确的言行来要求自己,改正所犯的错误。
四、对学生的错误要快慢结合当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应先分析一下错误的具体情况,看一看应立即处理还是应暂缓处理。初中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控制力较差,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知”与“行”的脱节,有许多错误属于成长中的“调皮”或“淘气”行为,如迟到、上课讲话、不完成作业等,他们在事后也会很后悔,发现自己做错了。这时,教师就应该“快”刀斩乱麻,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决不能抓住一个问题不放,一拖就是两三天,老师也为这一个学生一个问题拖得精疲力竭,对于学生来说,势必会加深其思想压力,非但错误没有改正,反而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后,教师不妨试着慢处理,即然我们的批评教育成为晚点的班车、迟来的春天。因为,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后往往会存在抵触情绪、逆反心理,甚至会出现 “破罐子破摔”的极端思想。这是学生因极度的烦躁不安而出现的一种现象,这其中有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也有极大的担心和恐惧。这时,如果立刻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学生必然会坚决抵制,轻则达不到教育效果,重则可能引发跟严重的后果,那么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慢下来。慢处理不是不处理,而是让学生先冷静下来再作处理,这样效果会更加明显。
五、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一个人对事物和客观现实的一种最直观、最不用脑筋的一种情感反应。它只是从维护个体的自尊和利益出发,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往往会使人处于不利的位置上。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作为教师,无论是否有较好的教育能力,都应具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让情绪牵着自己向前走是不明智的,这往往暴露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势必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伤害学生的心灵和师生间的关系。所以,作为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太冲动,特别是在要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先让自己冷静一下,同时也给学生一个思考、反省的时间,再找合适的时机与学生交流沟通,这样才不会和学生发生冲突,从而达到预期的批评教育学生的目的。
那么,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理智调控法。即主动调动理智的力量,冷静的分析自己对学生的认识是否正确,考虑是否周全,想一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主动调整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控制自己的情绪。2.注意力转移法。当我们的情绪激动时,为了使它不至于爆发和难以控制,我们可以采用注意力转移法,有意识的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是自己的情绪得以缓解。如:想想学生可爱的一面、想想其他听话的学生等等。3.还可以用换位思考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或者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醒自己来减少愤怒的情绪,还可以用他人的事例来警醒自己等。总之,教师应急主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学生的效果。
面对学生的错误,应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惩罚犯错误的学生事时,不能搞连坐式的惩罚,即一人或几人犯错受到处罚的却是多个甚至全班的学生;对犯错学生的惩罚和处理要有依据,即要先制定好一些规则制度,而不是在出现问题后再去想如何进行惩罚,这样可以起到防微杜渐、惩前毖后的作用,也可以让学
生心服口服;还可以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即先听听他们自己当时的想法及现在的看法,再与之平等地交换意见,师生敞开心扉,逐层剖析前因后果,使学生越来越理屈词穷,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等等。
总之,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和实际行动来对其进行感化和教育,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和改正错误,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对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批评教育,学生总会错途知返,走上健康快乐的发展道路,因为学生也明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学生也愿意改正错误不重犯,学生也渴望自己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师能力学》罗树华 李洪珍主编
2.《山东教育》2012年1—4期
3.《班主任工作之友》2008年8、10期
汉语中的成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所表达的内涵又极其丰富,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和丰富的思想。利用成语典故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增加学生古典文化的积累,陶冶学生的思想,但教学实践中,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是小学生的薄弱环节,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不管是就学生日前的语文学习来说,还是从学生在生活中应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积累的过程来讲,积累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果为了“积”而“积”,离开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我觉得这种做法是不妥的。特别是机械地抄写训练和反复的听写练习,来强化记忆,即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一定说明这个办的学生词汇量很丰富吗?这种做法有没有起到积累成语的作用呢?肯定有,但我认为机械的强化训练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出于对成语重要性的认识,我以课外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成语的收集积累,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成语积累上的做法。
1,结合课文内容拓展阅读。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教师可以设疑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出:你想知道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以后,是怎样建功立业的吗?让学生找一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来读,教师同时推荐一些让学生读。这篇课文所在的那个单元练习上有一组反映诸葛亮一生的成语:“初出茅庐、屡建奇功、足智多谋、独木难支、回天无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生便会联系所读故事进行熟记,有利于对成语的理解和积累。
2,按照成语内容分类阅读。小学语文课本的单元练习上就有把意思相近的成语放在一起让学生读读背背的练习。如“天伦之乐、其乐无穷”,再配以图画,使学生理解这些成语都是反映长辈对晚辈的哺育之恩的,使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受到孝敬长辈的教育。如,描写春天景色的成语:“春暖花开、春雨绵绵、百花争艳、春意盎然、万紫千红、万物复苏、含苞欲放、花枝招展”。再如,用来描写人物外貌、神态、举止有“目不转睛、神采奕奕、眉开眼笑、眉清目秀、笑逐言开、身材魁梧、仪表堂堂、举止文雅、心花怒放”。根据所表达的内容去积累成语,越积越多,这样,在表达运用时,我们就不会愁眉紧锁,不怕无词可写了。
3,理解成语意思赏析阅读。因为成语有相当部分是古诗文,对这些古诗文的赏析、阅读、背诵有助于理解成语意思,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柳暗花明”来源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悲欢离合”来源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再如“源头活水”来源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拘一格”来源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
4,活动中积累。这种积累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即开展一系列活动来达到在活动中积累成语的目的。如成语接龙,由老师或一名同学说一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作为下一个成语的开头一个字,往下说,看谁能“接”得最长。例如“千军万马”“马到成功”“功成名就”“就地取材”。再如成语故事会,要求学生能讲一个或几个意义深刻的故事,这个故事必须是一个成语,看谁讲得对,讲得好,例如“守株待兔、亡羊补牢、杞人忧天”等。如观察中积累,老师可让同学在生活中观察,并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件事。例如,天要下雨了,乌云布满天空,越发阴沉,天暗了下来,没多久就下起很大的雨来,到处一片汪洋。可以用“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总之,教师可采用多种有趣活动来帮助学生积累。
5,把握特征,趣味积累成语。如,“一目十行、两全其美、三言两语、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六神无主、七嘴八舌、八面玲珑、九牛一毛、十拿九稳、百战百胜、千变万化、万无一失”,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些成语都含数词。读一读,背一背,十分有趣。再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等等。
6,其他学科的教材中也有可供学生积累的素材。比如数学教材中也有成语,如田忌赛马、朝三暮四。品德教材中就更多,如凿壁借光、孟母三迁,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深刻形象的典故讲述一些道理。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我认为这并不是与教学无关,而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深刻地理解并熟记这些成语更能促进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一、让学生脑子 “动”起来,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要开拓思维空间,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就要多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 教师要多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 给学生思维以自由遨翔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训练学生展开逆向思维, 训练学生根据想象画出图画, 或根据图意想象写作, 或根据课文进行想象表演等。例如, 在教完《北风和小鱼》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北风还会向谁吹一吹, 谁发生什么变化, 让学生了解气候与人们的紧密关系。又如, 学习了《大海睡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 听课文的朗读录音, 通过情境激发想象, 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朗读中, 产生丰富多彩的想象感受, 来体验夜晚大海的平静。想象后学生议论纷纷, 畅所欲言, 抽象的语言变成了学生脑海中充满乐趣的形象。
二、让学生眼睛 “动”起来,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学生因为知识面有限, 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好奇心, 从而引起他们的超常注意力, 并使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事物。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只有有了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他们才会去探索事物和发现事物, 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如, 在教学《看菊花》一课时, 教师提供图片, 引导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观察书中插图,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观察得更加细致、认真。这样能把观察和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 使观察更加全面、细致, 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三、让学生思维 “动”起来, 使他们敢于说、问、答
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做学问”, 而不是“做学答”, 是让学生主动求学, 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机会, 引导学生从批判的角度质疑, 敢于说、问、答。如, 在教学《大森林的主人》一课时, 有的学生提出:猎人虽然能在困境中想出办法, 克服困难, 但他任意捕杀野生动物, 又在森林中生火, 对生态环境极为有害, 所以他不能被誉为大森林的主人。这种不信书、敢想敢说的批判精神, 正是创造精神的一大体现, 教师要给予呵护和疏导。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动嘴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后解答疑难, 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争辩, 敢否定教师或他人的意见, 使学生的独特性有机会得到显示, 这无形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四、让学生的双手 “动”起来,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的小孩, 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动手操作, 既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又是促进感知思维的途径。因此, 教师要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手, 即使是语文课, 也可以让学生多圈圈、划划, 也可以让学生把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动手画出来。如, 学了《东方明珠》一课文后, 可以让学生动笔画画自己知道的东方明珠, 还可以让学生把吴江的新变化画出来, 既激发了学习兴趣, 又得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让学生嘴巴 “动”起来, 在品读中悟出新意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语文时要细细品味, 不能“囫囵吞枣”, 文中的深意要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领悟出来。如, 在教学《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时, 教师可以出示句子“亲爱的树先生, 你身上有病, 我在给你捉虫呢”, 要求学生读句说意。学生通过三遍的品读, 分别悟出三层意思:一是啄木鸟在为大树捉虫;二是大树身上有病;三是啄木鸟特有礼貌。如果教师满足于第一种意思, 则是其对教材钻研不透, 训练不到位, 如把后两种意思全盘托给学生, 则又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培养。对此, 教师要让学生的嗓子“动”起来, 在品读中悟出新意。
一、激发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盲目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随即提出问题:“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便“变苦为乐”。如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只有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
二、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是技能课,是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文学科。识字不但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而且识字过程本身就是接受祖国文化熏陶的过程。写一手好字,不仅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门面”,还能受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感染,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本质功能是理解文字承载的意义内涵,是接受特定文化的浸润,是与文章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背诵、默读、浏览、精读、研读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影响,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终身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功底。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创作、有创意地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样地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大量时间、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利用写字、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不断优化语文素养,取得可喜的成效。
三、从语言材料积累中提高语文素养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好语文无非是两条途径:一条是课内、一条是课外。课内,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朗读、背诵、积累、感悟、体验优秀的古今中外名文名篇,培养良好的语感;课外,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大环境中学习语言。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社会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要让学生在母语环境中不断积累语言、习得语言机制,自然而然地提高语文素养。语言文字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心灵和生命的活动。学生在不断接受祖国优秀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熏陶感染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材料。每当优秀的语言材料内化成为学生生命个体的一部分的时候,学生广义上的语文素养也就得到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课内和课外获得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能够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催化剂的作用。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开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活动,使学生在积累展示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的过程中发现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2)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结合我校的“经典诵读”的主题活动,在班内不定期开展诵读活动、朗诵会。结合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谈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大量的经典诗文,又锻炼朗读记忆,还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深层次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3)开展阅读文学经典书籍活动,倡导国学育人。向学生推荐精选的古代经典书籍,指导学生阅读,培养文学素养。(4)指导学生办手抄报、进行调查访问等。办手抄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调查访问则可以实地演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会交流,读书交流活动是一种读讲结合内化阅读体验的实践活动。这样多种活动并举,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从冰箱里拿牛奶时,奶瓶一滑掉在地上摔碎了,牛奶洒了一地。妈妈闻声赶到厨房,没有责备,没有教训,更没有惩罚,只是拿来海绵,叫孩子一起把地板上的牛奶收拾干净。随后,妈妈和蔼地说:“打碎一瓶牛奶没关系。重要的是下次不再打碎。现在,我们去给一个空瓶子装满水,看看怎样才能抓得牢?”在妈妈的指导下,孩子很快发现只要两手握紧瓶颈部分,瓶子就不会掉了。这个孩子就是后来著名的科学家斯蒂文·格伦。
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常遇到学生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作为班主任,应该像斯蒂文·格伦的妈妈一样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共同寻求避免犯同样错误的方法。面对学生的过错,班主任在采取教育措施之前,一定要客观仔细地了解学生犯错误的真实原因。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行为。有时会好心办坏事。班主任只有了解学生行为的真实原因,并采取合乎情理的措施,才能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昨天上午学生上完体育课后,班上一位女生告诉我,她带来的MP4不见了,虽说我以前多次强调过不要带手机、MP4等一类的贵重东西,但有的学生还是好偷偷带着。出现了这种情况,我心里既着急又生气,甚至想大张旗鼓地追查这个“小偷”。但转念一想,拿东西的肯定就是本班的同学,因为这节课上体育课的就我们一个班。如果我把这个“小偷”当场找出来,给他的将来的人生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学生也会对此议论纷纷,他们也会把这件事记一辈子。冷静过后,我平静下来,对大家说:“MP4对于你们这样年龄的孩子来说,的确让你很喜欢,但我们一定要记住,再好的东西也是别人的。我们再有一个多月就要毕业了,你希望在小学就留下这样的回忆吗?我不希望你们的人生有任何污点,也不希望你们给老师留下这样的回忆。可能是哪位同学想听歌,把这位同学的MP4拿去了。爱唱歌、听歌都是好事,同学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爱好,但是老师希望这位同学听完之后能主动悄悄地把MP4还给主人。或者放在我办公室的抽屉里”。随后,我让学生都回家了。
中午到家后,我也没有吃好饭,心里沉甸甸的,不知道这位同学的MP4能否找回来,也不知道我上午在课堂上说的那一番话,那位拿东西的孩子是不是能听进出,是不是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下午,我早早来到了学校,坐在办公室里,等着奇迹的出现。可等到预备铃响。也没见人影。我很失望,心想:完了,什么都完了。我慢慢地走向教室,想再在班里讲一讲这件事。进班后,丢东西的学生高兴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找到了,找到了,我的MP4找到了。”我欣喜地问到:“是吗?”“是,放在了我的抽兜老。老师,还有一张承认错误的小字条呢!”。我真的很高兴,对同学们说:“现在,是谁拿的不重要了。我高兴的是这位同学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把东西还回来。这种勇气值得表扬。人一生当中难免犯错误,能及时改正就是好样的。就冲着这一点老师也要为你鼓掌!不过,今后咱们班同学今后不要带这么贵重的东西了,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好好复习,为我们的小学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当我的掌声响起后,全班同学也使劲地鼓起了掌。
【培养学生改正错误的几点做法】推荐阅读:
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质量的几点做法11-29
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点滴做法07-25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几点尝试09-10
对我校学生实习的几点建议11-23
培养年轻干部的具体做法10-21
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12-15
对高师学生音乐会的几点思考06-17
关于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09-19
引导学生做好中学物理疑难实验的几点尝试10-06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内容摘要06-3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