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就业难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面临就业难问题----社会实践报告(通用12篇)

面临就业难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篇1

对于当今就业紧张,就业难的问题,不少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我在实践活动中深入调查,最终得出结论,学生自主创业分别存在着利与弊,对于利与弊,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将我们的分析向当地有关部门请教,他们一致认为我们在该活动中表现突出,应予表扬。我们一致认为学生自主创业有利亦有弊,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必须深入实践,积极向资深人士学习,扬长避短,挑战自我。

我们的实践活动时间较紧张,由于只有个把月的时间,所以活动衔接紧张,过程简要。分为撰写实践的准备和主要步骤,收集材料,拟定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

首先我们对学生自主创业进行了分析。当今社会,大学生人数所占的比重日渐提高,除了极少数人过独木桥当了公务员,大部分人是进入职场而自主创业之路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选择。

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理论性知识,也有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通过创业,可以认识外面的世界,提高接触社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同时还能发挥大学生年轻灵活,充满激情的创造力强的优势,这些经验会为以后的就业提高帮助。

2008年9月,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汪建刚和其他4名同学一起做股东,正式注册了“润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要为企事业单位进行活动的设计,策划和执行,汪同学说,自己在学校参加社团,一直都在做企业和大学的联系工作,积累了不少策划策划筹办活动的经验和客户资源,这也是他们创业的动力之一。依靠在大学期间社团活动中积累的老客户,公司的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他们给自己设定的最主要任务是开发新客户,加强内部管理和硬件建设。汪建刚说,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兴趣,能力,耐力,团队和时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非要千篇一律地堵死在面试的门口。有时候,脑袋可以稍微转变一下,可以给别人打工,为什么就不可以给自己当老板呢?

大学生创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调查后,我们发现该村大学生创业的占1%,其中,大学生占本村3%,可见其创业受到敢于探险的毕业大学生的衷爱,调查得知,常用成功的也有五六例.大学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作为受教育最高层次的我们也受到村民的看重,他们对我们都寄予厚望.而我们也没令其失望,努力带领本村的男女老少了解自主创业的利弊.并深入居民了解他们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以下是我们的整理:

利:1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并颁布相关鼓励创业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创业的资金难问题.2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敢于冒险大学生是受教育的高阶者,其思想具有先进性,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都较高

4海西建设的深入发展,为创业提供良好的契机

弊:1自身资金基础欠缺,一旦破产便会负债累累,令人窒息

2经验缺乏,难以与在商海中纵横多年的前辈对抗

3性格较单纯,看穿商海中的层层关系,并作出反应

4动手实践能力较弱

5耐挫能力较弱

对于其中的利与弊,我认为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非常普遍.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比重较低,其低的基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面临很多难题.但是大学生创业是潮流,不可阻挡.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的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

是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问题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因此,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有创业意识,创业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意识和目的的支配下进行的。增强创业意识,就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不同的创业目的与价格理念,体现出不同的人生目的也体现出不同的创业目标。处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应首先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日创立自己的创业目标。因为人的自我价值反映了个人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只有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才能体现真正的创业人生价值;只有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创业者,才能获得创业的机遇和成功。

对于大学生创业的不足和诸多缺憾也难以忽视。据调查,大学生自主创业85%是以失败告终的。有庄家分析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出了当前我国的社会创业环境需要改善外,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待于提高确是当务之急,大学生创业不容盲目乐观。

另外,创业之路是艰难而曲折的,很多人满怀激情的投入到了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中,结果却是屡屡撞壁,因此当你选择走创业之路的时候,一定要用理性的态度对待,既要有年轻人火热的激情,还要有老年人稳重的态度,更需要中年人准确的判断。

大学生要坚持挑战自己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一个人自小树立远大的生活志向,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这不仅是对生活本身的挑战,更是对人生的挑战,年轻人迈出校园的那一刹那,就接到了来自人生的挑战书,我们不应该选择逃跑,而应该选择迎战面对生活,你只有接受挑战。因为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击比赛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中国选手杜丽发挥得很不理想,痛失首金。真正能让他顶住压力赢得比赛的——只有战胜自己。杜丽在失败中坚强的站了起来,回味失败不是我的风格!2008年4月14日,杜丽重返赛场,在女子50米步枪3×20决赛上,她凭借690.3环的总成绩打破该项目的奥运会决赛纪录,摘得桂冠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本届奥运会的第19枚金牌。杜丽成功的挑战了自己,超越了自己,挑战是人生的真谛,超越自己。

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今已经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困扰,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准备厚积薄发,让自己的人生无悔。

面临就业难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篇2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大多都没有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 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工作专业本身能够提供的岗位少, 现在社会工作已经涉及到政府、民政、社区等领域中去了, 但是由于这些岗位所设置的门槛太高, 有些岗位还设定了公务员的编制, 使得我们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进入这些部门收到了阻碍。而在现在的一些招聘会或是人才市场中, 几乎没有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单位, 很多用人单位根本就不知道有社会工作这个专业, 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不得不一直在解释社会工作的概念性问题, 一般都会因为专业不对口的因素把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挡在了就业的门外, 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就陷入一种有专业无职业、学而无用的尴尬境地, 这也是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因素

社会工作教育是一种专业的训练,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要学生学习好理论知识, 还要能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到实践中去.根据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的规定, 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校外实习, 可是在当前的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由于人力、物力等原因限制了专业的实践教学, 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实习场所和专业的实习资源的高校少之又少, 很多高校的实习并不专业甚至跟本专业并不相关, 这就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获得专业化的实践经验, 导致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不强, 难以应聘到相关的社工岗位。

大学生自身现状因素

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 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有部分同学还选择了修读第二专业的课程来增加就业的契机, 而忽略了对本专业的学习, 导致了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并不是很好。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继续转变, 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 眼高手低, 择业心理期望过高, 而并没有从自身的条件出发, 也没有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做出明确的定位, 在择业时随波逐流, 因此往往错失良机。

2.解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国家要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拓宽社会工作的就业领域

国家要落实相关的政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决定, 构建和谐社会, 这对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阵地, 由于目前民办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刚刚起步, 数量少, 能够接纳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有限, 因此, 国家加大了对社会服务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 大力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

同时我们要改变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传统方向, 要促进社会工作向企业、学校等领域发展, 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巧, 解决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解决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

各大高校应加强对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专业实习基地, 同时健全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业、政府等之间的联系沟通与交流, 并逐步建立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各省地市人事部门电脑联网, 实现信息共享, 向他们宣传社工的理念、价值观, 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 保证学生充足的实习时间,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领会社工的价值理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快速有效的就业提供便利的条件。

4.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自身问题

社会工作毕业生应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要进行自我分析,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 更好地了解社会工作。提高专业知水平, 增强自己的专业实务能力, 通过各种工作和活动, 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 进一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加强各方面的能力。

5.结论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 本文的研究并没有进行深度的大范围的实践研究, 所以还存在一些未能提供和解决的问题, 文章细述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最后态度恳切描述系统的提出了对于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诸多对策和建议, 希望本文可以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一些支持和力量, 也能够为以后的有关此类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参考文献

[1]黎斌, 张福东, 邹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0, 30 (03) :64-66

[2]Jun Kong, Factors Affecting Employment, Unemployment, and Graduate Study for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Beijing[J].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209:353-361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问题 提问 篇3

请对方证明:

1、就业政策不适应和就业指导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是自身原因。

2、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使得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是自身原因。(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3、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是自身原因。

4、不完整的产业链,导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是自身原因。(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5、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的不匹配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是自身原因。

6、不规范、不健全的的人才市场机制,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是自身原因。

7、用人单位的错误用人观念,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是自身原因。

8、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是自身原因。

9、社会地域发展不均衡,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是自身原因。

10、高校扩招影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是自身原因。

寒假就业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篇4

我迎来了寒假,我也迎来了社区服务。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我想通过,亲身体验社区服务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区服务,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在现今社会,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为说不完的话题。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来到了一个小区,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巾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而,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业学小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学好学校业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在学校,只有学习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丁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

回想这次社区服务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的接受。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5

金融危机加重大学生就业难度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连续上升。

20xx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为115万,20xx年为145万,20xx年为212万,20xx年为280万,20xx年达到338万,20xx年为413万,20xx年为495万,20xx年为558万,20xx年为610万。据教育部统计,20xx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为34万人,20xx年增至79万人,20xx年与20xx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如果20xx年与20xx年的未就业学生与20xx年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起竞争工作,这个数字将高达860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20xx年9月以来,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它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外市场业务的缩减,二是国内市场需求受影响。这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数量矛盾更加突出。金融危机导致出现的失业属于周期性失业。一般而言,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创造一百万个就业岗位。20xx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保八,也就是说,20xx年我国可依靠经济增长为社会创造800万个就业岗位,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相对2400万劳动供给数量而言,劳动力市场仍然要面对严重供大于求的现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还存在一个滞后期。这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可能会表现为由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由外向型企业转向各类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向规模以上企业、由农民工转向城镇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劳动供给数量与劳动需求数量上不平衡可能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作为职场新人显然更易受冲击,从而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显出来。

重视总量失衡背后的结构性因素

时下有一种看法,将大学生就业压力推责于大学扩招。其实不然,扩招虽然带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扩招后的大学生即使不读大学,一样要就业。目前,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与我国13亿的人口总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大学生数量远远没有过剩。西欧国家适龄青年高校入学率都在35%以上,而且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就业难问题。那么,为什么我国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与大学生就业难相对应的,是技校生职场的走俏。但技校、职校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时,拷问的则不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出的是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重要产业仍停留在资本与劳动双密集阶段,世界加工厂吸纳的劳动力是蓝领工人,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相应的是,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白领岗位需求不足。这个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只占到全部GDP的36%-38%,而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该比例达到60%甚至70%。我国很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需要的只是生产工人和技术工人,且这些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不强,所以,金融危机给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从长远来看,只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才能解决更多大学生就业,当生产和消费达到了均衡,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便都能提供就业机会。当我国产业不再高度依赖于外向型,而形成自己完整的产业链时,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可能得到缓解。

就业市场中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经常是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抱怨招不到满意的人才。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业难说明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但在我国,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从制度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既是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市场上供求双方的行为所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还较为落后,社会对高等教育有强烈需求,大学生占适龄人口比例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配置不合理,本来不足的高等教育供给又出现了大量资源被浪费。现在,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关注就业难派生的新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会派生出不少新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首先,容易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将大学毕业生推向了市场。大学毕业生成为了一种资源―――人力资源,在就业市场上也要受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影响,要通过使用价值和价值来判断,与供求关系紧密相连。就业状况的变化,对培养大学生、实施高等教育的高等学府提出了新要求,也对社会应对措施提出了新考验。

当前,即使将大学生失业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绝对数量上依然会有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流入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根据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冲突是随着准群体转化为显群体而最终爆发的。原来的失业大学生可以说是社会冲突形成过程中的准群体,他们把失业主要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没有共同的利益认知,整个群体处于一个松散的聚合状态;而现在,大学毕业生已经开始把失业的原因集中认知为社会因素,并且开始有了共同利益的认识。大学生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具有明确的利益要求,年龄又不大,容易冲动。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保障问题,是值得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的。

其次,扩大教育差距甚至社会差距。在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大学毕业生从事一般性工作的几率开始增加,这与传统的就业观相背离。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对于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绝对是高投资。一些家长认为,好不容易把孩子供出来,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好的工作,有好的待遇,这才对得起多年的苦读和家庭的投入。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并不是因为原来经济条件不好,就更容易接受或暂时接受不理想的工作,相反,一定程度上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到读书的高成本要求必然的高回报。因此,他们面对的社会压力与心理压力更大。根据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一个行动的发生,是行动者通过交换的方式对资源进行调配,最终去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因此,如果投资没有产生回报,势必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投入,一些青少年将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基础教育。这不仅对我国社会的总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会拉大社会差距。

面临就业难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篇6

一、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各类农民工的问卷调查, 笔者了解到农民工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首先, 由于农民工学历层次较低, 在打工的过程中他们难免会遇到侵权的事情。其次, 由于常年在外打工, 夫妻之间的感情难以维系, 由此可能导致婚姻的破裂。另一方面, 由于生活的需要, 很多家庭是夫妻两个外出打工, 这就有了相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针对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汇总调查结果, 可以做如下总结。

1、学历层次较低。

由这个称呼我们可以看出来, 农民工这一个群体, 他们没有好的出身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这也就注定他们要想在大城市发展自己, 就必须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同时, 还会导致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危害时, 不懂得用法律这一有力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大家热议的河北农民工讨薪六年未果, 央视曝光后三天解决问题。其实我们都知道何师傅的这条漫漫讨薪路走得谈何容易, 我们更清楚的知道在这条道路上走着的不仅仅是何师傅自己, 而是中国两亿多的农民工。由于他们的学历层次较低, 因此当他们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该怎么维权。

2、婚姻破裂。

农民工的婚姻破裂, 从表面上看, 是由于农民工收入过低, 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城市的消费水平太高, 夫妻长期不能交流等原因造成的。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 到现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户籍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的限制条件下, 农村和城市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社会。两者之间很难进行流动, 正是由于这种不平等的存在, 农民工天生就被贴上了‘不平等’的标签。他们为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劳动, 但是由于他们的户口在农村, 不能平等的享有城市人所享有的待遇, 一定程度上也给他们的婚姻造成了影响。从微观上看, 主要是个人自身的原因。由于农民工的学历层次较低, 在城市中, 他们从事的都是比较低端的行业, 理所当然的他们的收入水平就不会太高。由于农村的生活模式都是男人出来打工, 女人在家照看老人孩子和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当收入水平低于他们的消费水平时, 难免会给他们的婚姻蒙上阴影。另一方面, 由于农民工长期在外, 居无定所, 他们的婚姻基础较差, 在城市中也难免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当有第三者的插入时, 很可能导致婚姻的彻底破裂。

3、留守儿童问题。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 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重要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农村的家里, 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该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孩子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近年来成了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向大城市, 在广大农村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根据权威调查, 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 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 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 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二、解决农民工所面临问题的政策建议

针对农民工的学历问题, 婚姻破裂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 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势在必行。针对农民工出现的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 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1、提高农民工的学历水平。

农民工自身可以在经济等各方面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参加一下知识培训。通过各方面的学习, 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 同样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 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其他人群也应该给予力所能及的尊重和支持, 很多农民工的求知欲很强烈, 但是顾忌到自己的出身和年龄的一系列问题, 他们对知识的态度是“可望不可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样是一个很大的导向。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一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如果政府可以从财政上拨款来支持农民工的学习, 这同样也会很大程度的促进农民工学历的提高。

2、促进农民工和家人之间的交流。

通过对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调查, 很多人每年在家的时间加起来都不足两个月。他们常年在外务工, 自然与家人之间的交流减少, 长时间的夫妻分离, 很容易导致婚姻的破裂。解铃还须系铃人, 从农民工的角度来说, 不能只为了提高家里的经济水平就常年在外打工, 要给家人留出一定的时间。除此之外, 还需大家的齐心协力来促进社会的公平。机会是否均等是影响农民工婚姻的一个重要因子, 因为它直接决定着农民工能否找到好的工作和提高经济收入。政府要做好进城农民工的安置与疏导工作。政府要引导全社会正确对待农民工, 消除农民工与市民的矛盾, 使他们自愿为城市发展服务;各地区要保证进城农民工能得到相应的权利, 要在条件许可的地方为进城农民工建立“夫妻房”“农民工公寓”等, 尊重和满足农民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3、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根据调查, 大多数的农民工家庭模式都是男人常年在外打工, 女人在家带着孩子和赡养着家里的老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首先需要解决农民工的生活问题。如上文所述, 留守儿童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他们也有获得爱的权利, 这就要求政府要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尽量的满足他们的父母可以在家的附近劳动, 从而获得可以支撑家庭的收入。其次, 我们都应该认识到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孩子未成年阶段, 父母在给孩子提供尽量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要倍加注意孩子的思想动态。最后, 社会也要给予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足够的尊重和帮助。

中央电视台前些年做过一则公益广告:一盏灯只能照亮一个家庭, 但是每一家都开一盏灯足以把这个城市照亮。如果每个人都迈出一小步, 社会将迈出一大步。农民工和留守儿童, 他们本身就处于弱势群体, 他们本身就需要社会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工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中国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只有农民工的面临的问题的到了切实有效的解决, 我国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良性发展。

摘要:就当下形势来看, 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已不单是他们这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 而是牵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大问题。本文在了解了一系列的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基础上, 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黄进才, 程利敏.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探究[J].农业经济, 2013 (6) .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报告 篇7

王玮 中文系2008 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寒假社会实践论文一等奖获奖作品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骤增。从2002年毕业人数的145万,到2008年的559万人,到2009年的610万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翻了两倍,预计2011年又将有更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上部分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利用寒假我对此进行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专题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调查 专题与分析 大学生 就业难 建议

一、基本情况

对铜川市第一中学2008级(已毕业)的两个普通班共13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如下

1.性别: A男 B女

2.学历: A本科B专科

3.您目前的就业状况如何? A已就业 B未就业 C其它

4.您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怎样? A十分严峻 B有点严峻 C一般 D不了解

5.您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如何抉择? A就业 B继续深造(考研□公务员□)C创业 D其它

6.您所学的专业在你找工作过程中作用大吗? A很大 B一般 C不大 D很少 E没有用

7.您对你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值是多少? A 3000元以上 B 2000-3000元

C 1000-2000元 D 1000元以下

8.您最期望的就业单位?A国家机关 B事业单位 C公有制企业 D非公有制企业

9.您一般通过哪些途径获取招聘信息? A学校招聘会 B互联网 C同学、朋友、熟人 D报刊杂志 E 其它

10.您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选)A招聘会信息不充分 B对就业政策不了解 C缺乏求职技巧 D难以对自己准确定位 E用人单位存在学历“高消费” F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 G其它

二.专题分析与思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有社会的问题。

从客观上说,有以下主要原因:

(一)1.人口与人力资源严重供过于求。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因为连年大规模扩招,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攀升。3.大量下岗和富余职工转化为公开失业。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5.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且增幅较大。

(二)就业需求严重不足。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形成“剪刀差”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却提供80-100万个就业机会,21世纪90万个就业机会,经济增长给就业机会带来的推动力越来越小。

(三)从国外来看,国际经济面临衰退的趋势,使全球的整体就业压力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总之,要从国内、国际、城市、大学毕业生、下岗工人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防止片面性。

事物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主要矛盾,还有很多次要矛盾。

(一)用人单位的原因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1.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观,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

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才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3.过分注重工作经验。经验不只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是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注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大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二)大学毕业生的原因

1.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2.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仍旧束缚着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受;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高。

3.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三)高校的原因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专业知识面狭窄;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

(四)社会的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城市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体质性障碍仍然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这样造成了沟通不畅。

三、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分析,这里,我从哲学的角度,站在大学生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一)主观能动性

唯物论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一是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二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所以,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危机感和挫折消化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广阔视野,拓宽就业途径,我们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事物是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的时代,因此现在不可能每个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很多人都要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逐步锻炼。在“大众化”的条件下,应当认可大学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还能够做好。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要求我们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在找工作时,我们要从自身实际和社会环境出发,要找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不能眼高手低,尤其是现有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果失去机会,对于我们以后的择业也是一种损失。

总结

中专生就业难问题探悉 篇8

近些年来,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于高学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情况下,某些中专毕业生难以就业成了实问题,跨分配现象比比皆是。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设法拓宽就业渠道,使中专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这不仅关系到在校中专生思想稳定,学习质量能否保证,更关系到众多中专学校发展前途,以及教 育资源合理利用的大问题。

应该承认,市场经济给中专学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中专生就业带来了一系列障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片面追求高学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不仅要求各产业结构有一个适当比例,各行业与企业技、队伍中,高、中、初级人才数之比也应有个最合理的结构。在发达国家,工程技术人员的高级与初级人才比一般为1:3或2:5。在不发达国家,经济与技术的相对落后,各类企业知识密集程度相对较低,初级人才之比例应大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在我国广大地区,众多用人单位片面理解人才质量,把文凭与水平和能力等同起来,加上社会片面地从人才层次与数量看这些单位的实力,导致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忽视中专生在人才层次结构中的重要性,造成中专生在大中专毕业分配中处于最不利地位,即使是最优秀的学生,求职道路也不平坦。

二、用人环境尚待优化。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仍然存在任人唯亲、唯关系、唯眼前利益的问题,使毕业生在分配过程中出现了不公平竞争,尤其是许多行业和企业,比如铁路、邮电,受沿袭已久的子女顶替就业政策的影响,把安置本企业职工千女就业作为职工福利的一部分,人为地造成劳动就业不能平等竞争,不能优生优分,本来属于优秀毕业生的岗位被其他人挤占。

三、以前的中专生就业岗位出现了众多竞争者。许多用人单位强调本科文凭,使得大专层次的人才滞销。随着大专学校规模扩大,毕业生逐年增加,造成了许多适宜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被优于中专学历的大专毕业生挤占,势必造成中专毕业生比大专生更滞销。另外,近些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职业中专的办学水平提高很快,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可与中专生媲美,有的还超过中专毕业生水平,在专业技能方面更有优势。随着用人体制的转变,企业用工采取合同制、聘任制的形式,使得不包分配的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毕业生与中专毕业生以同等

资历进入企业。

四、中专学校有些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些学校对社会人才需求缺乏准确的预测。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学校管理方面与社会需求不吻合。有些学校专业设置严重落后寸时代的发展,有的业后不能学以致用。有的学校轻视技能训练,一味地强调理论教学,造成学生毕业后缺乏动手技能,影响上岗。

五、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中专生中约有70~80%的学生来自农村,为毕业后户口不再返回农村,不惜一切代价地加入到城市待业人口的大军中。同时,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不顾目前的客观环境,在择业过程中过份强调个人选择,希望找到工作轻松,效益较好,有较大发展前途的单位,挑肥拣瘦,往往延误了就业机会。从调查情况看,缺乏人才的地方还是基层单位,尤其是广大农村,落后的边远山区和艰苦行业:毕业生的择业观往往趋向人才饱和的地方,增加了就业难度。

在目前中专毕业生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值得每一位职教工作者深思。解决好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题,依托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只是一方面。

件为教育部门、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决不能被动地、消极地适应,而应从深化改革中找出路。

一、从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与传统的培养模式,注重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全面地适应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目前,有的高等学校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以修文化基础课为主,最后两年根据市场行情设置专业,减少了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同样值得中专学校借鉴。同时,中专学校要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力学,切不要忽视现有师资、设备条件而设置不适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

二、行业、企业办学要有计划,随着大中专学校招生并轨,在招生过程中计划限制将进一步削弱。专业性很强的部门与行业办学,如邮电、铁路等,其主管机构,一定要根据行业发展规划与地区差异对人才的需求,指导学校有计划地招生。若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毕业时不能充分就业,会造成所剩人才在社会上无法选择专业较对口的岗位。

三、加强中专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更多的中专毕业生有必要接受继续教育,以提高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合理转换岗位的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强中专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为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四、做好中专学生的就业指导与人才输出工作。就业指导一定要队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当前及今后社会对各种层次人才要求出发,结合本校、本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择业创业以及尽快适应职业生活。学校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尤其是拓宽通往农村、乡镇企业的渠道,鼓励中专生到乡镇企业施展才华,到边远地区创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 篇9

在笔者看来, 大学生就业难是复杂的问题复合体, 它是由多种因素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互动造成的。就业难问题的形成既与当前的教育政策、体制等结构性因素有关, 也是与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分不开的。下面, 本文针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几个问题进行几点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几个结构性因素

(一) 大学应不应该扩招?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连年持续下滑:从2005年的76%降到了2010年的65.6%, 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为解决毕业生就业不足的问题, 教育部呼吁大学生应该把自己定位于普通的劳动者, 就业要面向基层、面向西部, 社会舆论也往往把大学生就业难的矛头指向高校扩招。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 教育部2006年放缓了高校扩招的步伐。表面看,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校的扩招, 但从深层次上看, 高校扩招并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统计结果显示, 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CED) 国家25~65岁人口中大学文化的比重在20%左右, 而我国2005年该年龄段人口中大学文化人口只占7.2%, 只有中等收入国家的65%。从人均教育年龄来看, 我国2005年人均8.3年, 低于世界同期均值11年。1999年扩招以前, 我国适龄青年的大学入学率不足10%, 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甚至低于许多与我国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 这样的高等教育规模, 不仅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长期以来, 我国具备大学文化的人口比重的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与国外相比, 我国高等教育仍有很大的扩招空间。

在世界各国, 尤其是发达国家, 大学生失业是很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但在我国之所以就业难问题得到如此的关注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步伐过快, 家庭对子女工作的期望值高, 导致高校扩招前后就业反差过大, 社会反应过于强烈的结果。因此, 高校扩招, 不仅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也是在普及初中教育后, 我国针对高中 (或同等学历) 教育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偏小的矛盾做出的历史性决策, 高校扩招是历史性的抉择。

(二) 城市工作单位的二元对立结构是目前大学生就业率低的根本原因。

上大学就是为了在城市能够找到一分正规的工作, 而当前工作单位的二元对立使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这种愿望落空。这里所说的工作单位的二元对立主要是指城市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的对立。从各个部门劳动力所能享受的待遇来看, 中国城市就业单位不是一种结构, 而是一个二元结构。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是高工资和享受完备的福利, 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一般是低工资和享受不完备的福利, 这两种部门存在巨大的收入和福利差距。

当前最能吸引大学生的是石油、电信、铁路、电力、汽车、金融等行业, 但是这些大部分是垄断行业, 在招聘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模糊性。并且当前这些部门近亲繁殖严重, 招聘劳动力存在不公平性。加上现在正规部门的相对规模在下降, 本来雇佣的人会减少。另外, 国有企业为了保持其竞争力, 在新增职工中, 也以合同工、临时工的名义雇佣劳动力, 只招收少部分享受高工资、高福利的正式职工。并且是进入正规部门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 从过去的中专大专, 到现在的本科, 甚至硕士、博士;从过去的一般大学毕业生, 到现在的重点大学毕业生, 甚至海归生。现在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在下降, 也就是说, 读了大学也不一定能进入正规部门就业。

另一方面, 本应该吸收大量大学毕业生的非正规部门, 由于没有健全的用工制度、合理的工资和福利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 其待遇对大学毕业生还是没有什么吸引力。大学毕业生迫不得已才去民营、私营单位就业。调查显示, 2010年毕业的已就业的大学生, 只有16.3%到私营企业, 9.5%到三资企业就业。截至2010年底, 我国目前有4.7%的本科毕业生和2.7%的研究生到私营个体企业就业, 而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5年, 非公有制经济 (含外资) 在我国GDP中的比重约占65%, 随着近些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这个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这些数据说明了本应该吸收大量劳动力的非正规部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

因而本质上说,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工作单位的不合理分割和就业单位的二元对立体制, 他们导致经济快速发展的部门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去就业, 缩小了大学生的就业去处。

(三) 高校体制的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第一, 高校层次的设置和定位不合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和定位不太清晰, 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和跟风现象,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高等学校不顾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盲目地要把大学“升级”, 由专科要升级为学院, 由学院要升级为大学, 把学校的主要力量都用在了建设高楼上,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容纳更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各个类型的学校都努力地争取硕士点和博士点学科, 纷纷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 定格为所谓的研究型大学, 因为这样才能够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和所谓的“大学排名”、才能够得到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因而部分高校往往不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 所培养的学生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形成人才“相对过剩”。按照国际惯例, 人才培养应符合“金字塔形人才结构规律”, 即塔首少量人才为研究型人才, 塔中及塔基为技能型、应用型、操作型人才。但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却正好相反, 趋向于倒金字塔形人才结构。此种趋向对国家经济发展及大学生就业都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 高校的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当前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 但是大学的专业设置还有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 行政力量在专业设置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行政化对专业设置的高度渗入导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市场对专业的需求, 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差距, 大学所开设的专业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总之, 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十分的滞后于市场的需求, 使得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偏差, 这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个人因素

就业是社会的事情, 同时也是家庭个人的事情, 个人的基本素质对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当前一些落后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

(一) 就业观念的落后。

计划经济统招统分政策已经成为了过去, 现在只能是进入市场进行“双向选择”, 但传统的就业观念仍在影响着现阶段的大学生,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却仍停留在“精英化”阶段。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学而优则仕”一直没能从当前的文化中消失, 一些大学生或者家长总是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地要当国家干部, 或者成为国家的公务员, 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稳定的工作, 只有去了公有制企业才算真正找到了工作, 如果去了民营企业等是很丢脸的事情。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有业不去就”、“想去的单位不要他, 能去的单位又不去”的就业难局面。

笔者认为, 出现当前就业难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对接, 大学生的期望值太高, 而社会实际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无论是精力、时间还是经费, 大学生都投入了很多, 因而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 大学生希望找到薪水更高、待遇更好、工作更轻松的职位。大多数大学生都努力扎堆在人才资源丰富的东南部城市, 而不愿意去有大量需求的西部边远地区, 都希望留在中心城市而不愿意去基层接受锻炼, 因而这些观念带来了大学生就业中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难现象。

(二) 毕业生个人素质存在问题。

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偏差。从近年来的人才招聘情况来看,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较高, 对一个大学生评价不只是看你的文凭, 加强了面试的环节, 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自身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用人单位主要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的精神、诚信的品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由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 只是注重知识传授, 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因而培养出的学生有专业知识不够宽广, 文、理、经、法不能交融, 能力偏弱、适应性不强等缺陷, 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另外, 由于生源质量等原因以及当前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没有定好位, 还处于精英的概念化思维中, 在大学中没有好好地锻炼自己, 缺乏应有的素质,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严重, 认为自己什么都会, 经常要求一到公司就要担当重要职位, 而不愿意踏踏实实“从零做起”, 这样的学生自身素质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造成用人单位不愿也不敢招聘应届的毕业生。

三、小结和建议

总体上说, 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 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 就业困难只是地区性和结构性的。这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只是一种暂时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和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 这种问题将会逐步解决直至消失。在经过社会转型、观念更新等复杂的社会过程后, 大学生就业问题慢慢会变得淡化, 当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时, 也就不会成为热点的问题了。既然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上普遍认可的社会事实,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

根本上说要大力发展经济, 特别是大力推动吸收劳动力多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 实际情况是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红头文件和各类自由裁量权等仍对非公有制经济形成特别限制甚至歧视, 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对劳动力特别是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的吸纳力。民营企业想要进入传统垄断经济领域还存在巨大的障碍, 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而, 一定要在体制上给民营企业“松绑”, 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长、壮大, 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这是解决大学就业的根本途径。

(二) 主管教育的政府:

大学扩招构不成社会问题, 而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是扩招要适应市场的需求, 加强职业技术学院的扩招, 对扩招高校的精英教育要有所限制, 明确人才的层次化, 并不是层次越高就越容易就业, 在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中, 能否就业主要看人才的市场适应性。

(三) 学校:

完善大学生培养机制。要面向市场, 对那些基础学科, 国家要加大投入, 应用学科的发展要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市场需要去设置, 要逐渐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

(四) 大学生:

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大学生不能仅仅只是满足于学好专业知识, 还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还要有正确就业定位, 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 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 转换思路, 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

参考文献

[1]刘向锋.周加刚.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16.

[2]高树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透析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6.

[3]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 2007.15.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10

随着多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接受教育的女性大幅增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社会各界对高校女生就业歧视却日趋严重,“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日益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和女大学生个人密切关注的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给女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心理压力,还可能助长部分女大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女大学生就业难还直接导致女大学生考研率高,然而,即便是拥有了研究生学历,她们也得不到应有的公平的待遇,女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就业歧视在我国呈现出日益普遍化的趋势,所谓的就业歧视是特定的经济关系在人们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它深刻、完整地反映了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中最严重的是性别歧视,即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所谓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各个环节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大生的录用标准从而导致女大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的情况。1

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但是,关于何谓歧视以及法律要反对怎样的歧视,我国法律并无任何明确界定。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开宗明义反对就业歧视,在总则的第三条明确写到:“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但也没有就就业歧视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现实生活中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在现实择业过程中,男女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目前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就业过程中,“女硕士=男本科、女本科=男专科”,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男生一般投2到3份简历即可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而女生要得到一次面试机会,要投8到10份简历。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每年女大学生考研比例高于男生,考研也成为女生逃避就业的一种方式,可是就算一路考到博士,仍然对就业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甚至造成女大学生“赢在考试输在就业”的现状。女大学生就业前途惨淡。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资源条件下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对用人单位而言,即利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组合追逐利润最大化。总之,用人单位要全面衡量使用某种劳动力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等,使得“女牌”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牌”劳动力,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女大学生对工作期望、要求较高。

女大学生一般都会认为自己经过多年的苦读,且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对未来的工作都有一个过高的期望:不希望工作流动性太大、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高、对劳动环境的要求也较高、不能从事劳动强度高的工作、有些工种也不适合女性、还有人身安全问题,这些都需要用人单位给予额外的关怀和照顾,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这些要求无疑也限制了女大学生的择业范围。

3、女性家庭角色的局限。

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做怎样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该事件的态度。调查表明,大多数女性认为女人应把妻子的角色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母亲,第三位才是工作,因此,婚后的女大学毕业生家务劳动仍是其主要职责,这必然会导致她们工作时精力分散,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此外,女性较重家庭的观念也会使用人单位不好安排工作,而男员工却可以随时待命、随时出发。

4、女大学生自身特点。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这是众所周知且无法选择的。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

三、解决女大学就业难问题的相关对策

现如今,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需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以支持,还需女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一)女大学生自身应如何应对

1、女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端正择业态度。

女大学生首先应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其次应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努力发展自我、提高自我,以自己的实力、能力赢得社会的认可,从容应对社会的不公正待遇。

2、女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女性心思细腻、有耐心、忍耐力强,这些性格优势使她们能够从事一些枯燥单调的工作。女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更能接受新事物,更好地适应新工作。此外,女性天生的亲和力、善解人意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社交和人际协调方面显示出极大地优势。

3、树立维权意识和敏锐的社会认知。

女大学生要树立维权意识,树立敏锐的社会性别意识和权力认知,善于发现和抵制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同时树立良好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就业中的不公正待遇,并积极、从容应对。

(二)政府的应对策略

生育行为是人类繁衍和文明延续的基石,是事关民族、国家的大事,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女性肩负这一神圣职责,却因此在就业中遭到歧视,所以,政府应采得力、务实的措施将这一成本社会化,而不应由女性这一弱势群体承担,也不应完全由用人单位承担,应多方共担。

1、给企业以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弥补其“性别亏损”,鼓励企业雇佣女大学生。

2、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家务劳动市场化,使女大学生从家务中脱出身来,从而专注于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反歧视立法,把对女大学就业的保障提升到法律层面,并严格执行。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把就业歧视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学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的就业指导,特别开设女大学生求职技能培训和

心理辅导班,培养她们的求职能力、化解就业焦虑;帮助女大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就业信息,降低女大学生的求职风险和求职成本。

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 篇1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社会转型大背景的原因,也有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归根到底,是毕业生个体未能取得社会化的“毕业证书”。从本质上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应该淡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常态现象。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的群体,大学毕业生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经济 发展、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毕业生及其家长的普遍关注,人们不禁要问,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难道高校毕业生真的是供过于求了吗?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一、就业难的大背景:社会转型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性难题。当前 中国 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 社会转型的加速期,表现为从 政治 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这种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社会环境、教育 体制、就业体制、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对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首先,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组,特别是传统产业比重的下降,致使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结构难以跟上这种变化,出现了人才市场上的供需矛盾,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

其次,在转型的社会中,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稀缺性相对下降,表现为中国传统的就业渠道吸收毕业生的能力在下降: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在历次政府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人事改革和经费紧缩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精简的问题;现代 企业 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减员增效的措施,使得过去作为接收毕业生的主渠道变得越来越窄。

再次,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够健全,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人力资本价格机制还没有形成,造成就业信息不灵,就业成本高,难度加大。

最后,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要求,除常规的科研、教学、机关外,更主要集中在城镇基层、农村、西部和非全民所有制等领域,但在现实上,要真正使毕业生进入这些领域,在执行层面上还有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要革除。加之毕业生在观念上一时难以接受而不愿意到这些性质的单位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油然而生。

二、就业难的外因:社会风气的影响

首先,社会舆论是在心态上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舆论中所反映的倾向是:只要在大城市,就算先委屈一下,也比较容易成功,而到了中小城市、基层农村,就要更多地强调牺牲、奉献,这使得众多大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社会舆论往往更加关注结果和成功本身,而不是为了成功所需的种种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成功所需的良好心态。社会舆论要做的是正确引导大学生平视成功,重视过程,但显然我们的舆论并没有做到。社会不能正确地向学生传递成功的所有信息,仅仅是现象而非本质。年轻的大学生紧跟潮流,只知道盲目释放热情,盲目地评价自身,缺乏艰苦奋斗的必要准备,导致就业上的心理失衡。

其次,“关系就业”风干扰了就业市场,双向选择受到了局限。用人单位的“近亲”结构造成的就业排外性,干扰了就业市场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一些单位只认领导、亲戚、朋友递来的“条子”,不管专业是否对口,能否胜任工作,只要有“来头”,有“关系”,就照收不误,搞“黑箱操作”,致使公开招聘也成了“幌子”,人员早已“内定”。在关系就业中,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等级错位现象层出不穷,一些缺乏专业技术能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关系户”占据着职业岗位,排斥着有专长的毕业生上岗,人为地造成就业困难。地方高校毕业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既没有经济基础,又无社会关系,面对无形的“关系网”,他们更多地只能是无奈与茫然。

再次,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之风,要招就招高学历,“虚荣心”在作怪。虽然这几年用人机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门槛过高、人员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动辄打出非本科、研究生不要的招牌。相当多的用人单位特别看重工作经验,希望招来即用,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这对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的大学毕业生来说,选择的自由完全交给了用人单位一方。部分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生的外在形象,有的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身高、五官等外在条件提出过分要求。对外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内在水平和能力,这给一些形象一般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可以说,转变用人观念对用人单位而言,还仅仅是一句口号。

最后,学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也是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个原因。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许多大学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如出现国际贸易热、会计热、计算 机热等,热门专业一直热到产出与需求不成比例,出现了严重的“短视现象”。其中一些学校在根本不具备开办新专业的情况下匆匆上马,师资、教材穷于应付,换汤不换药。太注重市场需求而不考虑办学 规律,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部分“空壳”现象,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此外,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着某些不足,甚至存在一些重大缺陷,如“驯化”、“模化”教育方式,导致学生成为“听话”的安分守己的规矩人,成为一个个“标准件”,缺乏个性,缺少敢闯敢冒和独立不倚的精神,满足不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就业中的“塞车”和“撞车”现象正是这种教育模式弊病的最好注解。功利主义性质的教育理念换来了“人才滞销”的尴尬局面。

三、就业难的内因:社会化水平不高

许多毕业生慨叹“就业难”,但是,为什么有的毕业生就业如鱼得水,有些毕业生却举步维艰?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笔者以为,问题的根源出在大学生自身,归根到底,是毕业生个体未能取得社会化的“毕业证书”。

关于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篇12

近几年来我院招就工作的动态曲线

上个世纪末, 由于煤炭行业的困难, 学院传统的煤炭类专业 (采煤、地质、测量、机电等) 失去了行业的支撑, 市场需求几乎为零, 导致了招就工作的空前困难。学院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 增设了一系列新专业, 如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热电、机械电子, 艺术师范及语言师范类专业。由于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结构, 使新增专业逐年扩展, 出现了招就两旺的局面, 使学院规模稳中有长。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类专业, 成为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热门专业。2002年以后, 国家产业调整, 煤炭行业开始复苏, 传统的煤矿类专业人才需求逐步转暖。学院迅速恢复了采煤、机电、地质、测量、电气化等煤矿类专业的招生。近几年, 我院传统长线专业招生连年上升, 尤其是采煤、测量、机电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定单式培养应运而生, 采煤、机电专业成为省级师范性专业。

高职教育的市场空间

人才市场给高职教育提供了发展空间, 这个空间既是广阔的, 又是变化的。高职教育的市场空间有规模空间和质量空间两个层面。从规模空间上讲, 我国经济健康、高速、可持续的发展, 必然提供稳定、持续增长的人才需求。一方面对各类传统长线专业人才需求会交替持续增长;另一方面, 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会带动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产业, 为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与扩展提供空间。从质量层次上讲, 高素质是人才市场对职业教育的终极要求, 招就工作的成败是高职学院人才质量市场化的标志。从这一层面上会为各高职学院之间的竞争提供足够的空间, 形成高职学院自我发展的竞争动力。

高职教育存在着同人才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环节和因素, 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1、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综合素质不容乐观。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 引起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过度的规模扩张。过度的规模扩张一方面降低了生源的质量 (也许这是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 另一方面是教育资源不足而超负荷运转, 导致教育教学过程的粗放化。 (2) 高职教育投入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各学校不得以扩大规模来获取资金, 而获得的资金又不得不投入到教学基本建设上, 从而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大楼林立, 内涵空洞是高职学院的普遍现象。高等职业教育是成本比较高的教育, 仅靠学费收入来建设显然不够, 尤其是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直接导致学生教育质量的下降。 (3) 从教育教学环节上看,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也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瓶颈。师资队伍一方面是数量不足, 另一方面是质量不高。另外, 高职教育理念的滞后, 素质教育推行不力等因素也是高职毕业生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2、专业结构、专业建设同人才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传统专业教学内容滞后于生产实践的发展, 教师忙于应付日常教学任务,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现场学习和实践。新生产业、专业建设也严重滞后, 结果造成了人才专业结构同社会需求结构脱节, 有的专业人才没有需求, 有的专业人才没有供给。这其中有学校的原因, 也有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不力的原因。3、学生自身因素同人才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一方面, 学生受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等消极因素的影响, 普遍学习动力不足, 学风不正, 思想价值观念非主流化, 给学校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无奈。另一方面对人才市场缺乏深刻的了解, 自我定位过高、就业愿望脱离实际、没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念, 也是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当然从客观上讲, 学校就业指导不到位, 人才市场不规范, 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其中, 加强人才市场规范化, 发挥政府在就业市场中的导向和服务作用, 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上凸显重要。

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的对策

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中, 不同专业及男女性别的“结构性矛盾”是就业工作的主要矛盾。同时, 随着工科类长线专业就业形式好转, 毕业生就业因选择余地增大而违约现象增多, 使得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任有所降低。

为此, 今后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上一篇:老子第七章原文及翻译下一篇:制作环保袋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