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课题研究报告(精选9篇)
,我校综合高中校区经过近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始了《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校本实验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高一老师边学习边探索,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之路,收获了一定的喜悦,也进行了有益的反思。
一、我们的实践
(一)借助学校计算机网,建立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与整合教学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学的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代表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集文字、图象、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了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抽象概念和内容具体化,不受时空的限制。它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界面,可以改变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下不争的共识。
我校在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方面是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宽带网、借助网络教室、课题研究相关的校园网络综合软件、人人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环境一应俱全。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教学软件等,为搞好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信心。
在课题立项前后召开全组教师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真正运作起来。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教师的技术培训;再则就是选择从高一年级开始,力争以点带面。
期间,我们力求突出网络资源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对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派多人次参加使用校园网、多媒体技术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页制作。使多数老师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软件,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发展自我的信心。
经过近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和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果。
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了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数学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
另外,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整合后的课堂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电脑和网络,目前仅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的工具而存在,而且已经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前的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拓展,成为了一个人类共有知识的平台。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来攻取各种知识,这大大扩展了信息来源,全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我们的反思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语文相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用了电脑,忘了教学环节的连续性、整体性等
总之,通过一年的研究工作,我校的语文学科整体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争取圆满、出色的完成课题实验!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 具有开阔教学空间、深化数学探究、强化个别化教学、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等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1]。
第一, 信息技术能够扩展数学课程教学的空间, 尤其是大大拓展了数学实验的空间。数学教学离不开思维的培养和创新, 因而必须借助数学实验的支撑,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例如“几何画板”, 能够为数学实验和各种猜想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
第二, 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数学探究的有力工具, 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从不断变化的数学现象中摸索出亘古不变的数学规律,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课件, 从而深化学生的数学探究。
第三, 信息技术能够使个别化教学得到有效地落实。个别化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切实需要, 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能够有效提高每位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促进学生得到快速、有效的成长。利用信息技术, 能够借助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分, 使同一知识点和问题以不同的结构侧面、解法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 从而使个别化教学得到更好地实现。
第四,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降低高中数学教与学的难度。数学是一门注重思维培养的学科, 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 这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为直观形象的问题, 通过一般到特别、概括到具体等类型的转换, 使学生的抽象、概括、推理等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第五, 信息技术可以使数学对象得到多重表示, 并且使各种表示得到相互验证。数学对象可以用文字表示, 也可以用符号或是用图形来表示, 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通常以数形结合来强化文字符号表示与图形表示之间的联系。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结合的实践策略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结合, 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结合, 下文将进行一一阐述。
(一)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方面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扩充和整合,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够使教学资源突破现有教材的局限, 使用各种高中数学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对课程教学进行丰富, 不仅有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 还有助于学生数学精神的培养。第二个层面是信息技术有助于数学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和一体化, 数学知识虽然分为各个部分、各个章节, 然而各部分知识有着一定的联系, 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传统教学中仅能依靠板书来总结、归纳知识点, 对数学知识的归纳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够全面, 而利用信息技术, 能够将相关知识全面地组织起来, 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二)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方面, 结合信息技术能够使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优势互补, 通过合理的整合、灵活的运用,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式方面的结合, 也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平台, 依靠数学软件将抽象的、难以讲述的知识点和数学问题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具体表现, 帮助学生感觉、猜想、证明、理解、表达。第二个层次是教师可以借助数学软件提高教学的效率, 改善备课的质量, 利用几何画板、函数作图器、Excel表格等软件平台进行高效、高质的教学。
(三)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方面, 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挥。学生不仅可以借助数学软件开展数学实验, 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和完备的探究条件, 对数学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究, 观察、发现、归纳、分析、掌握数学规律, 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2]。还可以借助数学软件研究面临的问题, 尤其是图形问题,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图形的规律, 进而发现数学规律和问题的解决方法。另外, 在高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中, 信息技术也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调研、数据收集、实验、模拟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使研究性学习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三方面入手, 积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 方可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超, 王志军.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标教材整合的比较研究——以人教A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 2011 (5) :10-1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
要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有效整合,首先应该构建一个适合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我用的主要是《几何画板》。实践中我觉得它提供了数值运算、函数运算、平面图形、函数图象的绘制等强大的功能,它有简单、易学、功能较强的功能。下面是我运用多媒体软件整合高中数学教学作出的一些实验和尝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化静为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大家知道,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时尽可能利用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例如,我在教学《空间物体的三视图》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运用《几何画板》和《立体几何画板》动态的呈现由若干个正方体摆成的一个图形。分别让学生从左,从上,从正面观察:我让正方体组成的图案在立体空间转动,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并适时的拿掉一些小正方体,让学生说出想象中的三视图,然后老师引导学生从直观上加以理解!其实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过,可能从来没想过为什么,那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产生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为形成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在旋转体的定义教学中,用课件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圆柱、圆锥、圆台分别是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绕一边旋转而成。在“侧面积”教学中,通过课件可以展示各种多面体和旋转体的侧面展开图。在体积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斜棱柱与直棱柱、正棱柱之间的关系,展示圆柱、圆锥、圆台之间的关系。
二、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做数学实验综合训练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基本思维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实现三种思维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培养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高中数学《函数y=Asin(ωx+Ф)的图象》一节,教师可先创设好演示软件,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 ω、Ф、A 的不同值引起图象的变化,再让学生对ω、Ф、A 的值自由输入,得出相应的图象,再变换三个值的先后输入顺序反复实验、探索,学生很快发现规律。可以让个人自己实验,也可小组合作共同实验,再互相交流、探讨,每位学生都亲历实 。
一些优秀的计算机软件,如《几何画板》、《超级画板》、函数作图器,mathematical,Excel及统计软件等等,利用這些软件提供的平台对高中数学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甚至是无法达到的。 例如,我在讲授幂函数一节时,作了一次用《几何画板》上机教学的尝试。事先教会学生软件的基本用法(只需两三课时),上课在微机室进行,一人一台电脑。第一阶段是根据幂函数y=xα,指数的不同取值归纳出幂函数的图象种类,第二阶段是归纳幂函数性质。学生只要键入α的值,图象立刻出现,一时间每位学生的电脑上都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图象 ,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涨。很快有同学发现指数取奇偶数,图象是不同类型,接着,又有同学发现指数取小数(分数)对图象的影响,等等。学生通过自已的探索,并观察思考,印象深刻,回味久远,教师只要稍加引导便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与学生一同学习的合作者,如何把握新课堂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进行课堂演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从而降低教学难度
几年以前,我们学校还没有多功能教学平台,教学主要是靠讲解和板书。现在有了多功能教学平台,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旧的教学结构发生了改变,课堂容量增大,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以前最怕教的是应用题,题目要抄一大黑板,问题的背景难以说清,现在有了多媒体平台,题目用powerpiont或是几何画板在屏幕上工整地展示出来,既清楚又快捷,还可以配上图片和动画,问题的背景一目了然。
例如:如图, 直线y=与抛物线y=x2-4交于A、B两点, 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y=-5交于Q点. (1)求点Q的坐标;(2)当P为抛物线上位于线段AB下方(含A、B)的动点时, 求ΔOPQ面积的最大值. (3)求QP中点的轨迹方程。
我曾试用计算机技术(几何画板),在电脑上动态地显示轨迹形成的过程,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点动成线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揭示了轨迹问题的本质。
四、利用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发展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以问题共同解决、培养能力为中心并且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将深入人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
例如,在《概率》的教学中,有一个探究活动:“用模拟方法估计圆周率π 的近似值”,用计算模拟:向一个正方形内画一个内切圆,然后向其中撒芝麻,由落在圆内的芝麻数目和正方形内的芝麻数目比来探求π 的近似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
五、利用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进行知识复习和学习评价
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自己设计软件的同时,也可以借鉴和利用别人开发的软件,让学生在课后学习,比如:《洪恩在线》学习软件。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课件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同时提供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文、图并茂。学习者可以自己决定进度,针对自身情况逐步深入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还可以记录学生一个时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测试情况,列出统计图,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教育发展的趋势已由以前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发展为当今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如何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科教学已成当前数学教师急需研究的课题。
2.我校现已有局域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物理学科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三年了,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真正为教学服务,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识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即要重视主体的已有经验和内在动机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对学习材料的体验和金质奖独立思考,自行去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情景,让学生去发现、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索取”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探索、猜测、发现的积极性,如数学课中图形的认识、数学规律的发现等。
②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信息技术为教学创设真实的情景,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可能性,例如:通过在计算机中对图形的主体展示,以及色线的插入可提高学生对主体图形的认识,又如平移、旋转在计算机中的展示对学生探索特征有很大的启示,又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1.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2.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3.探索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有效途径。
(二)教育发展目标
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③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⑤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以及教科研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使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让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即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制定方案、实施教学,观察评价、反思改进、写出整合案例。
(二)研究步骤
①每个教师对前年教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研究,写出改进方法。
②以校内研究课的研究形式进行阶段性研究成果检验。
③与课题组内其他教师进行研究交流。
(三)总结阶段
① 收集课题组成员整合案例,编成册。
②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五、课题研究成效
这个课题在我校已有三年的研究。通过两年实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的平台,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两年中我觉得我们课题组共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
在研究中发挥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作用,通过多媒体演示手段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一年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几何教学中,图形的演示以及分解,图形的平移,以及旋转中。在这些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示学习情况,提供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同学间的使用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研究,在教学中总结摸索出一些教学课堂模式。
任务驱动
讨论学习心得
教师利用信息设置情景
学生提供
预习信息
总结学习内容
3、提高实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实验教师通过校本培训、实践、反思感悟,树立了新的教学观。他们在本课题研究中拟定实验计划、实施方案,注重各种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也写出了许多课后反馈日记,教学心得体会、文章等。即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教科研能力。
六、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
①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应是具有辅助功能,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教学应是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只有把新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整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内容提要: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语文学科,指出:“整合”是一场面向未来而又立足于现在的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力求把语文教学中许多该做却难以做好的事情真正做好,让过去一切宝贵成果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并真正实现共享。文章还以实践为例,详细说明怎样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验。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整个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地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师生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全方位着眼,又要一砖一瓦,从点点滴滴的实验做起。目前,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大致有两方面的实验,一是让学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这两方面的实验都很有价值,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结合得好,语文教学的整合就展开了有力的双翼,一定会鹏程万里。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知识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教《西湖》时,课文有几张配套的投影片,但仅靠这几张投影片不足以感受西湖的清秀奇丽。于是我在网上寻找有关西湖的煤体资料,找到有关西湖的一段录像,结合课文进行欣赏。这生动逼真的形象和视觉效果,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不仅有了西湖的全貌,而且对于其中的景点,如:白堤、苏堤、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等也有了印象,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对于其中的几个比喻句,如:“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本来很难理解,但一看录像才发觉,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飘带,缀结在西子姑娘的衣襟上,迎着轻风飞扬招展,是多么奇特,细腻地表现了西湖的轻盈香丽。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收到了出奇的好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也不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
如课文《飞驰在高速公路上》里有一重点句:“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书上没有相应的插图,也没有相应的投影片。为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我从网上下载来放大地图,上课时讲到这句话,电脑屏幕上同时出现反映该重点句的地图,同时用正常的语速简要地对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区的经济状况作补充介绍。学生边听边看,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这条路”上,于是就主动地揣摩句子的含义,教师不必再进行学习情绪的调动,结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弄清了“珍珠”、“黄金纽带”的比喻意义,加深了对沪宁高速公路建成的重要意义的理解。在对课文语言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来指导朗读,更能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觉得值得自己去主动参与和实践。
再比如,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汉字输入的窗口,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输入到计算机中。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以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必须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功能,不仅能实现课堂上积极的人机之间的交互,还能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机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煤体的交互或联机对话进行联系,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教师能够给予实时回答,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实时的语言、表情、动作交互;教师还可以监看每个学生的上课过程,可以让学生共享自己的屏幕信息,也可以将某个学生的个人屏幕切换与广播,作为其他学生的共享信息;此外,学生之间还可以直接交互,展开更广泛的学习合作,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方式,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合作与交流,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如《长城和运河》,当学到“长城景象的奇异具体表现在哪里?”时,教师可同时多媒体出示长城图,请同学们看图后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同学们从“蚯蚓”、“蟒蛇”、“火车”、“巨龙”这些想象性的答案中辩出了“巨龙”的确切,通过动画想象长城通过的地形,科学地争议长城如何地通过这些地形,最终给长城冠以“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美誉。虽然书上有现成的词,但同学们是在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科学研究中理解并获得了这两个词,知识真正属于了他们。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达到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协作精神。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有一定的优势,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接受批评意见,从而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在观点上较少走极端。
例如《赶海》这篇课文,写的是暑假里“我”跟着舅舅去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课文第三小节是记叙的重点,为了使学生们快、透、准,教师可多媒体出示舅舅带“我”来到海边赶海的图,分学习小组讨论:在海边,哪些事使“我”觉得很有趣呢?学生们在交流内化的过程中,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由学习,主动地获取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识,经过讨论,结果一下子就出来了:沙滩上好多人赶海的情景,“我”抓住小螃蟹,小伙伴被螃蟹夹住了手,“我”捉住了一只大虾,都使“我”觉得有趣。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强调抽象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能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呢?如何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训练的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如:《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一课,结尾是“笑容满面的周总理,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在对这部分教材进行再设计时,教师可把周总理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利用投影投放出来,让学生结合图片理解。学生们随即有了不同的认知:在照片上,周总理站在孩子们中间,这是永远不变的;周总理对孩子们的关怀与爱护,孩子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张照片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周总理和蔼可亲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孩子们的心上„„这样的设计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六.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其含义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再有这样的软件,就搭起了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整合”实验了。
在这一层次,主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信息加工、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相比较来说,后者比前者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比如《蓝鲸》一课,鲸的种类可分成须鲸和齿鲸,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这些鲸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什么区别,我们也无从知晓。课文只学习“蓝鲸”,它属于哪一类却没有说。教师在备课时通过信息网就可以查到大量的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查到的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这样就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在学习《蓝鲸》后,有同学还想了解一下动物世界的情况,教师可指导他们打开校园网的电子图书馆去查,可互联网上搜索,可进入 “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百科大全”网站。漫游之后,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写入自己的文档,在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情感和交流写作的能力。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评价是为了改进”,“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要
用心 爱心 专心
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认识到评价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有丰富的临场经验,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闪光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融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
比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可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表格,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在计算机上完成下面的内容:
狐 狸 乌 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设计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有多个切入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教师可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给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电教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现代化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
上海市第六十中学陈越
在中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因特网固有的开放性能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利用这一开放性特征,我们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该网建立在Windows NT server 4.0+IIS 3.0+ASP+Access数据库的构架上,通过512Kb带宽的ADSL与因特网联接。“研究性学习支持网”由八个栏目组成,其栏目名称和相应的功能如下所示:
“研究方向”:学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供的课题研究方向;
“课程概述”:对研究方向的大致介绍;
“学习资源”: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
“网上交流”:老师和学生进行作业和成果的交流和展示;
“课程管理”:教师和学生管理自己的研究方向,学生申报自己的研究课题; “提交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和研究成果;
“成果评价”: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角;
“在线帮助”:指导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通过“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中这些栏目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主要阶段(即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研究成果的评价阶段等)的学习要求。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则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三个阶段之中。
一、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学习支持网提供的“研究方向”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之后,学生可以通过“课程概述”阅读这些研究方向的“综述”,大致了解 1
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再通过“学习资源”由校园网访问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因特网址,从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同时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中查阅有关的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找到有关的参考书目,“研究性学习支持网”提供了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查询功能,并且设臵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地区图书馆的链接,学生可以在这些大型图书馆的网站中进行书目和全文查询。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到相关的网上资源,“研究性学习支持网”还提供了一些具备全文检索功能的搜索引擎的链接。因为只有建立在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课题才能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也才能顺利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学习支持网中的“研究方向”是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和兴趣爱好提出来的,有三十多个,涉及学校的各个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综合,但并不涉及具体的研究课题。学生需要在查找资料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中发现问题,最终确定自己课题。
除了教师提供的这些课题研究方向以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自己提出一些研究方向,并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资料,包括内容简介、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上传到“研究性学习支持网”的“学生研究”中,供其他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其他同学也可以在学生自己提出的研究方向中确定课题。
当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中发现问题并基本形成自己的课题后,就可以在学习支持网中注册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与进行类似课题研究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
由于学习支持网的使用,参加同一研究小组的同学,不再局限于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往往一个研究小组的同学来自好几个班级甚至两个年级,由于相同的兴趣爱好,在学习支持网的帮助下走到了一起,这使同学们充分体验到了信息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全新的网络合作的工作和学习模式。
同时,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对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要求。
“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实时讨论交流,更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BBS技术,按照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BBS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该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BBS对有兴趣从事该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BBS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后,指导教师可以将与自己指导的研究方向有关的讨论内容整理以后,加入研究
方向的“课程概述”中;也可以把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加入研究方向的“学习资源”中。
通过“研究性学习支持网”,师生就能随时随地针对研究方向进行交流讨论,较好地解决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在开展研究性课题过程中的交流障碍问题,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课题研究方向的有关知识,从而为他们最终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课题实施阶段。
一般来说,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开题”、“研究”、“答辨”。在这三个阶段中,需要分别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
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将从事相似课题研究的学生组织成课题小组,在课题小组中开展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而学生更多的时间则可以继续利用“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上资源进行交流讨论、查找资料。如果学生对课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或自己上网查询。
指导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练习”中建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库,供有关学生测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研究性学习支持网”还为每一位学生的研究课题设臵了一个专用的“课题档案”,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撰写的三份报告上传到自己专用的“课题档案”中,研究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每位学生的“课题档案”中查阅学生的三份报告并在报告后面附上意见或建议,其它学生可以相互查阅、彼此共享成果,同时也可以发表意见,帮助其他同学完善各自的报告。
每位学生通过各自的“课题档案”可以及时了解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所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吸收后,可以对报告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对于报告内容中指导教师和同学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澄清和说明。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比如数据的存储和格式化、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统计、图表分析等。在信息科技课中,我们就及时地进行电子表格软件的教学,指导学生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并着重介绍了软件中提供的大量函数和数据图表化功能。通过在研究过程中的实际使用,学生们体会到,运用这些软件,可以帮助大家提高课题研究中数据处理的质量和效率。
有些学生发现,还有一些问题靠现有的软件无法解决,这时,我们就引入了程序设计的概念。在信息科技课上,我们给大家介绍了程序设计的思想,学习用VB编制一些简单的程序。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对VB进行了深入学习,并用VB编制应用程序帮助其解决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每位学生都要将研究成果以研究报告(WORD文档)或研究成果网站的形式在学习支持网上,向全校展示。
三、研究成果评价阶段。
在这个阶段,每位同学都要制作一份答辩报告在学习支持网上展示,在答辩过程中,其他同学和老师看了答辩报告后,可以在网上提问,答辩的同学也在网上回答。答辩结束后,答辩同学对自己的答辩进行自评,指导教师给出一个评分并决定是否推荐为优秀课题,其他同学也可以对答辩同学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和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一般用得比较多的演示报告形式是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我们在信息科技课中对如何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答辩报告进行了指导,每位同学都及时地将答辩报告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并上传到学习支持网中。
四、有关安全问题。
由于校园网的开放属性,在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否则,就会在校园网上引起混乱,造成损失。
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中采用分级权限管理,学生只能查阅“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上的资源,只有经过身份识别后,才能上传资料、发布信息,因为是用于学习目的,一般不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不允许匿名发布信息。
同时,在校园网中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防范计算机病毒对服务器上重要数据的破坏,在校园网与因特网之间架设“防火墙”,防止校外的黑客对校园网的恶意攻击。为防止意外,我们还及时备份“研究性学习支持网”的重要数据。
此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高效、守法地使用校园网和因特网,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
以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为平台,我们在对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整合的探索中,深刻感觉到,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通过研究性学习支持网得到整合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大为提高。本来一个学校只有20个左右的学生课题,现在一下子发展到超过100个课题,课题研究的水平也有一定提高,多名学生的课题成果参加省市级和地区级的展示。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在一个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是自己很感兴趣的,彻底改变了苦读书的状况,学生们在课题小结中纷纷表示希望今后多开设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通过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我们实现了两者的全程融合。学生在每周一节的研究型课上主要是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讨论,统一进度,进行操作实验等工作,而学生在信息科技课上则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交流讨论、处理数据、制作研究报告、网站和答辩报告等,完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大部分学习任务。我们只以每周一节的课时,就完成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效率,而离开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此外,研究性学习课程还为信息科技课的教学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案例作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给信息科技课的教学也带来了生气,高中信息科技课的教学
要求,全部得到了贯彻。学生带着真正有用的任务来进行学习,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本来,两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在一个学期就能全部完成,多出的课时则又给研究性学习课程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同时,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在上海市统一进行的信息科技三级考试中,我校学生全部合格,一个小时的考试内容,许多同学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
校园网和研究性学习课程都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阻力还相当大,在教学中时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不适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放性,总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统一学生的想法,不能摆正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地位。
其次,教师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输入汉字和进行网络浏览,影响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水平,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再次,由于技术的限制,许多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尚不能使用,如:动态影像的实时传送;许多基于网络的因特网服务功能(ASP)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于对研究性学习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如:现在尚未有一家ASP能提供基于WEB的中外大百科全书的全文检索、查阅功能;一般中学中,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还不能实现“虚拟现实”技术,那就对学生研究一些近、现代物理化学等方面的课题产生极大的制约,如:不可能研究原子核方面的课题;由于要考虑网络的安全问题,就要用“防火墙”将校园网与因特网隔离,这样,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就很难得到社会上专家的及时指导,交流的范围只能局限于校园内,虽然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得到专家的帮助,但不管怎么说,校园网与因特网交流限制,使课题研究的开放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最后,由于经验不足,在进行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如指导教师的安排、场地和时间的调配、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等,特别对一些学生自己确定研究方向的课题较难把握,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人们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网以至于因特网在高中研究性学习乃至所有课程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一个网络化的数字校园时代即将到来。(http://)
附:
以50套计算机为例,建设一个简易校园网的大致费用如下:
1.硬件。
网卡60元×50=3000元;
网线3箱×650=2000元
RJ45100个×2=200元
10M交换机2个10000×2=20000元
ADSL代理共享器3000元
辅助材料1000元
计:29,200元
2.人工费2000元。
3.ADSL安装费1200元。(上海地区)
以上合计:32,400元。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 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带来了阅读方式的变革, 大容量、快节奏、多元化的网络文献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平台, 它打破了传统阅读以文本为主、按部就班的课文学习。信息技术支持下阅读教学变革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见表1) 。
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 主要依托多媒体、网络为教学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 通过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 从而提高信息加工和应用能力以及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结合表1分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首先, 创设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或网络, 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 刺激学生多种感官, 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的情感参与, 使学生先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 再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人下一环节。其次, 自主学习与协作会话。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 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文字,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多媒体阅读具有超文本的结构特性, 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 可以通过“热键”随时在计算机上查阅他所需内容,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安排学习, 学生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 在搜集的过程中, 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 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 进行信息的初步筛选、整理。此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人机交互自主独立学习, 掌握学习重点,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后, 要在应用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呈现给学生,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现有信息资源做更进一步的学习。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发现问题, 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完成了前面的“情境创设”和“自主学习”环节后再通过“协作会话”使学生互通有无, 彼此激励。可采用小组讨论、总结汇报等形式, 使同学们自我探索的成果为学习群体所享用, 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
信息时代的阅读较之传统阅读资源更丰富、效率更高。信息技术为阅读教学提供资源丰富多样的主题资源库、专题学习网站, 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可高效浏览多样的国内外文献, 然后通过筛选精读。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尤其适用于泛读的教学内容。电子阅读能力与传统的阅读能力一样, 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电子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作文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但学生的作文要做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就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真实的感受。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空的限制, 学生难以突破自身局限性。而信息技术在写作工具、写作过程和形式上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带来了变革 (如表2) 。
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情感是作文的原动力, 没有激情写出的作文必然平淡无奇、枯燥乏味。结合表2分析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第一项就是通过多媒体和网络为学生创设的一定的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冲动。多媒体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以动态的画面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 学生耳闻目睹这些“真实情境”很容易产生兴趣, 触发内心的激情和想象力。网络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名山大川、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可尽收眼底, 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让学生“观古今于须臾, 扶四海于一瞬”。教师可根据写作目的与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指导学生浏览古今中外名人佳作, 激发创作激情。
有了创作激情, 就需要进一步的作文框架的构思。构思虽然是一种个人内省的心智活动, 但是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激发彼此的思想火花, 促进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呈现作文成果时与传统写作不同的是, 除了可以将它以书面文本的形式提交以外, 学生也可以将它用电子形式展示, 即上交电子版。电子写作的优势在于提高了写作效率且内容充实 (图文并茂) 。由于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可以是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的。即可以随意增、删, 既保持了作文的整洁又节省了学生重复抄写的时间。书写的高效为学生多写多练又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学生电子写作的同时教师可随时通过教师控制台的监控检阅学生的成果, 了解学生的进度及遇到的困难, 及时得到学生写作的反馈信息, 并进行有效地调控和个别化辅导。
多媒体网络环境具有反馈及时、交互性强、效率高的优势, 作文的评阅由传统的教师单一评阅转变为大众评阅。每个学生都是“小老师”, 既是作者又是读者, 教师也只是读者中的一员, 不再是最后的裁定者。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相互评议和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作文, 教师可以选择出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通过插入“批注”的方式注明文章的优缺点, 进行赏析和评议并反馈给作者和教师,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这种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作文教学的评议批改, 由于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 能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 完全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 (如BLOG) 让学生进行习作交流, 进一步地拓展学习。教师可将学生的作品提交到BLOG上, 让学生们相互之间随时可以评阅他人作品, 借鉴优秀的写作方法, 摒弃存在的缺陷。此外还可以接受除老师同学之外的网友们的评论, 集思广益有助于作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在BLOG中可收集一些精彩的文章供学生们鉴赏, 拓展学生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延伸至广阔的网络空间。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蕴涵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也是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学习一定的古诗文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 (尤其是高中语文) , 古诗文的学习占了很大的比例。然而, 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和时代的变迁,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课堂情境, 再现古人情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人通过作诗来抒发情感, 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语言文字中, 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是有效学习和理解整首诗的基础。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 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 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思维材料, 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真正体会到诗人作诗时的心境, 更有效地理解该篇诗文。
古诗文的语言凝练, 用词非常讲究, 是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的结果。诗文的朗诵一直是古诗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多媒体手段的介入, 教学中放映直观形象的录像, 配以旋律优美的音乐, 在此情此景中吟诵可体现出诗歌的意蕴和情韵,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去理解诗词, 学生的记忆也会十分深刻。古诗文与现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字词含义。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和计算机高效的检索功能为学生理解字词提供了便利。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可通过点击热键链接或在古文电子字词库检索而快速得以解决。
古诗文教学中知识扩展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新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生态环境, 为他们提供可以自主学习的资源和平台, 如:学习资源库或专题学习网站、网络教学平台、多功能课件等。虽然学生只面对一台计算机, 背后却有无数的教师和海量的信息资源的支持, 使得探究式的教与学在信息资源的海洋里更加游刃有余。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探索、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形式。
在语文教材的学习中, 由于语文知识的复杂性, 课文内容常常会涉及到很多与之相关的未知领域, 因而产生教材未涉及、课内无法或无时间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 便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开展课外语文研究性学习。
以前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起来很困难, 学生要查阅各种书籍, 花费大量的时间。信息技术的介入为研究性学习开拓了广阔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教学过程的任务驱动性等特点, 这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探究式学习如出一辙。信息技术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最有力、最便捷的支持。如:网络上无限丰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资源, 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和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功能, 能帮助学生解决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资源, 网络的开放性符合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要求等。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 已出现了多种探究学习方式, 如:WebQuest、ThinkQuest、MiniQuest、BIG6、基于问题的学习、主题学习等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网络探究模式开展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已不是难事。
五、小结
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固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然而在推崇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如麦克卢汉所说人类的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既是对自我的延伸, 又是对自我的截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中“技术在解放人的同时也带来奴役人的可怕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当或教学理念的偏差导致了一些误区, 如:过度追求技术新潮, 忽略教学内容、学生主体地位的绝对化倾向、教师依赖媒体, 丢弃传统教学手段等等。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整合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和不断观察以获取更有效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刘建华, 曾淑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种方式[J].江西教育, 2004, (15) (16) .
[2]徐燕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探微[J].中小学电教, 2006, (11) .
[3]李军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研究[D].硕士论文.江西师范大学, 2006.
[4]余胜泉,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5]张四洋, 尹作友.信息技术与高中写作课程整合的研究[J].教育探索, 2007, (11) .
【关键词】语文;信息技术;整合;实践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足不出户我们可以纵览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可以饱览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可以随心所欲欣赏你喜欢的音乐视频等等。生活在这样一个高科技时代是孩子的幸事,也是我们老师的幸事。语文课程本身就是美的享受,如果我们的语文只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三尺讲台,那样的语文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是要培养创造性人才,知识目标的实现是基础,能力目标及素养目标的实现才是根本,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适应时代的需求,而语文是基础学科的基础,它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在培养高素养人才的目标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用信息技术走进我们语文课程,走进学生的生活,这是时代的需求。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语文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1.课前预习文本
这个工作以前都是老师独立完成,老师在备课时充分寻找资料,然后在课上公布给学生,这个环节在以前教学中味如嚼蜡,让人感觉枯燥无味。那时主要是因为电脑和网络并没有普及,当这些普及之后,我们应该把这个资源有效地运用起来,让学生知道电脑不只是他们休闲的工具,它更是学习的帮手,学习应是他们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也为终身学习的意识打下基础。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不是放羊式的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寻找,老师应该布置明确的任务,明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布置就要有检查,并形成激励机制。我一般在课前展示,以小组为单位,以得分制的形式奖励。比如在教学胡适《我的母亲》时,由于学生对胡适不是太了解,而且我们过去一直是褒鲁迅,贬胡适,认为胡适是一个走狗文人,右派文人。现在教本中选用胡适的文章这是我们教育的一大进步,胡适无论是在作文还是做人上都堪称是一个大师,课前我布置学生们查找胡适其人,要求以“胡适是一个____的人,他______”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课上同学们各抒己见,有同学说胡适是一个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思想深刻,有的说胡适是一个好人,他曾主动帮助过许多人,有的说胡适是一个思想家,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启迪了后人等等,这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胡适在他们的印象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课堂的气氛也非常活跃。
2.课上创设情境、渲染氛围、揭示重点
我认为语文文本自身就是一篇篇美文,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形象性是其一重要特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走进美丽的画卷,身入其中,调动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尽情享受文本带来的美的感受。美的感觉需要学生切身感受,美的哲理需要学生切身体悟,这需要我们创设一个个情境,让学生自主体会。比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月下荷塘的美,我在网上寻找了一些月下荷塘图,再配上美妙的音乐朗诵,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时而闭上眼睛,尽情享受此时作品带给自己的“幽静,空灵”的感受,“幽静,美丽,月光如水,清澈”等等,这些词自然从学生的身心中流淌出来,言语中无不饱含着他们对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喜爱,按照过去教学的程式,我们会要求学生朗读文本,概括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学生掌握了阅读写景散文的方法,但没能领悟到真正的美,学生的阅读思维僵化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得不到激发,这也违背了语文的学习规律,语文是感性的,它不像数理化那样理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关键的词语或语句,我经常通过白板的形式或由学生自己板书,或由我以板书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提醒学生注意,做到重难点突出。
在教学每一个环节设置中,我都精心考虑,能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些美丽的图片,一首动听的歌曲,一段重要的视频等等,它们都将可能成为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3.课后布置课后作业
我创立了一个博客,只要是我的学生都可以登录,并且我每年都刻意培养学生写随笔的习惯,文字可长可短,内容不限,可以抒写自己阅读文本之后的感受,可以发表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等等,有时我也布置一个主题,让他们围绕这个主题去抒写,这种方法比过去逼迫他们写日记和作文效果好很多,这一方面学生锻炼了自己表达事物的能力,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得到很大提高,学生找到了抒发自己心情的窗口。对他们的看法和见解我们在网上热烈讨论,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主人。
记得在教汪曾祺的《我的父亲》这篇课文时,我班就进行了“好父亲”的评比,学生在博客上记录了自己的父亲,其他学生把自己的父亲作对比,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会了为人父的不易,还有自己作为将来的父或母亲该如何去做。学生的看法老师只是一个看客,你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不能命令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效果适得其反。有时同伴的力量不可估量,我们只要正确引领方向就行,做一个掌舵者。
语文目标的检测,不是组词或造句,而应该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主要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较好的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践过程中,我初步尝试了一些,教学效果得到了很明显的提高,我仍在孜孜不倦追求着,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者应该追求的,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教师为了省事,仍然使用原始的教学方法,我们终将被时代所淘汰,这是自己的悲哀,是学生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我们不能麻木使用,不能顺手拈之,或者只是把原来的教学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任何教学模式的选取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选取素材时,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图片,音频,视频等有效地运用到课堂上,使语文课堂更直观更有效,只有我们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效整合起来,这才是遵循教育规律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让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有机的整合,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便是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之一。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 整合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决不是勉强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拼合”在一起,而是真正“结合”在一起,国家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语文——作为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把信息技术与它很好地整合起来,将会大大地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和个性化,使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会大大发展教师的业务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好了,将会大大的推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指导思想
1、在课程整合中,需要深刻地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与局限性,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将信息技术看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现有的资源设施为基础,熟练应用信息化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2、在课程整合中,立足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教育理论指导下,探讨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课程整合不等同于课程混合,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强调教师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提高学习效果。
3、在课程整合中,对于学生来说应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语文
教学。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信息技术是一种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基本认知工具。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信息素养。搜索、筛选、传播等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能力。培养这种能力,语文教育责无旁贷。语文课程和信息化的整合,能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具有选择和鉴别信息的眼光,在大量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储存和记忆有用的信息,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传递、发布、交流信息。
2、有利于提高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了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导致阅读方式发生如下变革: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从利用图书馆到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之下,写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媒体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3、有利于改变学习方式。在人、机、网络、教学资源高度整
合的环境下,学生通过协作、探究、讨论、交流、互相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这样,学生就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信息化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信息资源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交互性和教学的个性化、社会化、生活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应用
1、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形成学习动机。现代信息技术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参加思维,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儿童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动画以及视频图像等进行适时处理,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对小学生而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形象化的教学材料,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特殊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增加教师的教学魅力。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形、音响、声音、动画集于一体,既不受时空限制,又可大幅度增加课堂教学中的信息输入量,倍受师生青睐。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大教学密度,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学魅力。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多得的有效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在短时间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一方面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易于引导学生进入一定情境,活跃思维过程,丰富想象空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信息技术,重视情感因素,构建情感课堂。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情感对于心智正趋向成熟的小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小学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教师也应当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或创设情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情感因素,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以多媒体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并能随时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辅助教学,就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进入语文教学中,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从受压抑的心态中解放出来,达到学习心理的开放自由;可以使封闭狭窄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不再受到限制,学生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可以改变知识水平的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可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大语文教学思想。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突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读、写写、想想、练练”的传统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教学贯穿于“团结合作、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查找、取舍、收集、交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使之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参考资料
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蒋华程、赵淑贞:《信息技术如何整合于学科教学》
【《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课题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09-16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初探10-1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总结报告07-2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05-2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与设计10-14
感悟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07-16
谈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整合论文07-26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09-17
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论文11-14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研讨会心得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