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是如何炼成的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师是如何炼成的(共8篇)

名师是如何炼成的 篇1

尊敬的王玉华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真挚的友谊来自于不断的自我介绍,我叫武永生,今年31岁,来自于河北省武安市第六中学,是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也是一名副校长,非常感谢王老师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我能向在座的各位专家名师学习提高,也非常感谢我们市教育局今天召开紧急会议,让原本给大家讲座的齐向东校长把机会让给了我,经过一夜准备和一路颠簸,我风尘仆仆地来了,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首先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的学校,武安六中始建于2004年,由磁山二街投资3600万兴建,地处有着七千年古文化历史的‚磁山文化所在地‛——武安市磁山镇,是一所同时拥有初中高中的完全中学。学校秉承‚领先一步,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实施高效课堂,形成办学特色,创建乡村名校‛为办学目标,坚持‚以尊重凝聚人心,以文化促进成长,以机制激发活力,以思想引导方向,以素质赢得素质‛为办学方针,形成‚人格健全,文理并重,多元发展‛的办学特色,以及三大办学模式,即‚成功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模式、学生自主发展模式。‛以‚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崇真人‛作为育人目标,同时确立了‚诚信、谦恭、宽容、弘毅‛作为校训。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课改名校、生命教育‚全国十佳示范校‛、全国特色学校、全国德育教育达标学校、邯郸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她身处山区,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却有一群富有激情和梦想的年轻教师;她没有一流的生源,却有一流的成绩。(尤其是高中学生,是被市一中、三中、十中的筛子筛过的学生。)

广告完毕,转入正题,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名师是怎样炼成的》,作为全国非著名教师的我,结合身边名师典范和自己工作实践与大家粗浅交流。齐校长曾经在大会上告诉我们,老师分为6类,第一是‚巫师‛,听听都觉得恐怖,巫师就是造孽的老师。我们经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殊不知,老师也可以是人类灵魂的‚刽子手‛,老师培养一个孩子不容易,可是毁一个孩子太容易了,网络上的那些恶毒教师应该是这个范畴的;

第二是‚庸师‛,以愚蠢教人,是善良的人所能犯的最严重的罪孽。(江南七怪与马钰教郭靖的故事)

第三是教书匠,所说‚教书匠‛的含义,多半和‚缺乏理想‛‚不会创新‛‚没有个性‛‚简单重复‛等等相联系。和教育家相比,教书匠也许有千般不是,但至少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朴朴素素,踏踏实实。

第四是能师,能师除了教好知识外,可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第五是名师,名师的人格特征=为人师表+举止优雅+追求完美+律己宽人 为人师表:名师都能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以人格力量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

举止优雅:名师往往具有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注重修养,处处给学生作出表率。名师言教辅以身教,身教胜于言教,其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会产生教育作用。

追求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名师的成功之路,是一条追求完美之路。名师常常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自我校正、自我监督、自我修炼、自我突破,完善人格形象和权威形象。

律己宽人:名师律己,在律己中走向完美;名师宽人,在宽人中达成信任。名师的宽人,像一缕阳光,让学生感到温暖;像一丝春雨,让学生感到滋润;像一粒爱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名师的教学特征=情知交融+心灵相悦+动态生成+真实有效 情知交融:在教学中,名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渗透,但名师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用情感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情知交流的空间中吸取养分。

心灵相悦:名师课堂的魅力体现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对话与分享,共同探究发现,共同面对疑难,共同成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的精神依托的家园、心灵净化的场所、生命成长的乐园。动态生成:名师的课堂是动态的,是多维、开放、灵活、生动的。动态的课堂建立在课前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学过程自然地生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师生收获精彩。

真实有效:名师的课堂,不是花架子的课堂。名师课堂应既是融‚基础训练扎实,思维拓展丰实,教学活动真实,教学质量有效‛为一体的课堂,又是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有机结合的课堂。

第六就是大师了,如今大师的称呼很泛滥,其实如今是个大师缺席的时代,许多所谓的大师根本不算是大师。名气很大不一定是大师,弟子很多也不一定是大师。真正的大师不一定名气很大,也不一定弟子很多。真正的教育大师是在教育领域里有大智慧大德行的人。如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

在通往名师的路上,我们做的也许还相差甚远,我理解的名师应该要有以下几点:

名师要有梦,哈佛大学做了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该项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和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 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远目标 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十分有意思,那 3%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改变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 们始终朝着一个方向不懈的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 社会各界顶尖级的成功人士;那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 会的中上层,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人才;那60%的 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虽能安稳的生活与工 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27%的人,他们几乎 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很不如意,且常常抱怨他人。中国人讲‚盖棺定论‛,临终墓碑上的墓志铭就是对一个人的终极评价,这个墓志铭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怎么做,最后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齐向东早早就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大家也许能通过他的墓志铭感受什么是目标和梦想。

在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棺里,安眠着齐向东先生。齐向东先生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教育理论家。齐向东先生的一生是幸福、快乐、创造、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自信、果敢、智慧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当代教育界的奇迹。他努力践行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服务的理念,并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为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

多年来,他献身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教育新思想,影响了几代人;他积极投身提高教师素质的科研与培训工作,先后引进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生活积极乐观,富有激情,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弟子三千,被誉为当代‚孔孟‛。

虽然他的生命离开了我们,但他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风亮节万世长存!

他的灵魂与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人。

齐向东先生永垂不朽!

齐向东先生精神永驻!

2008年4月

此处应该有掌声,齐校长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从9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梦想,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曾经在崔炉中学当校长的时候,同时还担任4个班班主任和4个班语文课,他有着丰富的学识和高超的教育智慧,他的成长经历一直鼓舞着我和我的同事们,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学校中层以上领导都深入教学一线,率先任主课,走近教师,走近学生,走在通往名师的大路上。名师不是生来的名师,而是通过不断学习提升的。一项针对特级教师的调查表明,有47.8%的特级教师在开始走向教师岗位时并不具备合格的学历,但他们最终都荣获了特级教师的称号,原因就在于他们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不懈学习。(王玉华老师的成长经历就是最具有说明力的)教育界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所以,二十一世纪,比的不是学历,不是能力,而是学习力

下面展示的是学校刘海波老师部分全国学习情况的明细和图片。所以,刘海波老师也是六中成长最快的教师之一,曾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的荣誉,并由国家领导人亲自给他颁奖。现在,六中的老师都知道一句话,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特别是王玉华老师在六中讲座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所有老师都特别期待能再次见到王老师。今天来参会的都是大家主动争取名额来的。我们夜里3点出发,没有一个老师有怨言的,反而觉得特别幸运。让我们把感恩的掌声送给王玉华老师!

接下来分享一个小故事。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另一位是柳生,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师学艺时,他问宫本:‚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道:‚最少要十年‛。柳生说:‚假如我加倍苦练,则需要多久呢?‛宫本答道:‚那就要二十年‛。柳生一脸狐疑,又问:‚那如果我晚上不睡觉。日以继夜的苦练呢?‛宫本答道:‚那你必死无疑‛。宫本非常吃惊问:‚为什么?‛宫本答道:‚要当一流剑客,就必须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现在你两只眼睛只死盯着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呢?‛柳生听了,满头大汗,当场开悟,终成一代名剑客!

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叶兰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写信说到:‚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体会到‘永不知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博客:作为‚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博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信息交流世界,更为我们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通道。当今国内著名教育家,如朱永新、李镇西、李炳亭等都是运用博客这一平台来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我们学校有很多老师就是通过博客来总结反思一天的不足与收获,并且,齐校长特别鼓励老师们写反思提升自我,他告诉老师们,哪位老师的反思案例积淀到一定程度,由学校出资给老师出书。出书后,还用为评高级职称没有专著苦恼吗?

名师不光要在“道”,也就是思想层面有修为,也需要在“术”,也就是具体操作方法上有所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方法做起工作来自然事半功倍。(三横六纵一个圆,一根杠杆一支点班级管理机制)创建我的课堂运行机制,我将每个班分成4个小组,然后进行课堂表现、考试成绩、作业完成等多项项量化考核,定期总结,落实奖惩。我有两个“百宝箱”,一个叫“荣耀”,一个叫“担当”,开总结会的时候,课堂上表现优秀和成绩优秀的同学就可以抽奖一次,奖品有文具、生活用品,水果、与父母通电话表扬、与老师合影等等。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让学生享受了无比的荣耀。“担当”则是给暂时成绩落后和小调皮的同学准备的,有演讲1分钟、诵读《弟子规》、唱歌、与父母通电话表决心,小组成员反思发言等。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起到了警示作用。同学们心中时刻绷着一根弦,因为谁都愿意抽奖,而不愿意落后。通过这样的机制方法,我的地理中考成绩近三年来,取得两次武安第一,一次第二。说明这样的方法和机制是有效果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无论是管理上还是课堂上,遇到问题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霍懋珍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校影壁)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换位思考)

老师,请你相信:多年后记着老师的往往都是后进生。教育本身就是在做善事,那么关爱后进生更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这种成就感要远胜过培养出考上大学的学生。

名师是如何炼成的 篇2

一、扎扎实实打基础

这位名师的学历并不高, 只有中师文化, 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语文功底。靠什么?靠踏踏实实地夯实自我的语文“地基”。学历可以不高, 学问不可以不厚实。虽然现在的信息量惊人, 但语文的根基———汉语知识、文学理论、文学常识、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诗词艺术、中国儿童文学等语文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必须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为名师, 这些内容是他们专业的“奠基石”, 他们不仅领会了, 还能运用自我的体悟加以融会贯通。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人们所面临的诱惑太多, 名师要能耐住寂寞, 平心静气, 甘坐冷板凳, 打好语文教学的基础。有了这些丰富的学科营养, 再将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相关领域, 用勤奋来弥补学历的劣势, 用“真文化”来滋润挚爱语文教学的心田。这是我所看到的名师的共同点。学历低不可怕, 可怕的是虽然拥有高学历, 但一进入工作角色后就停止了学习, 知识的荒草在学历的后庭蔓延, 高学历也有可能成为一纸曾经的“老黄历”, 那才是真正可悲之事。

二、谦谦恭恭当“人师”

我身边的本地特级教师, 都是谦恭之人。在教学岗位上, 他是学生的好老师;在教学研究岗位上, 他是一线教师的好师傅。都说, 做学问者先学做人, 名师不是他自封的, 而是一线教师公认的。每次教研活动, 当主持人介绍他是———特级教师, 本土名师名家时, 他都会摆手予以拒绝, “在老师们面前, 我只不过是一位从事教育工作时间比较长的老教师。至于特级教师, 只是运气比较好罢了, 那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正因为他心中这样想, 所以才没有被“声名所累”, 而是知不足而后进。他常鼓励中青年教师, 今日的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环境已大好, 只要大家能积极进取, 将来大家的成就将会大不同。“我常在想, 当年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 课能上到你们这样的效果吗?我脸红了, 我不能!”这是对一线语文教师最真诚的提携与鼓励。当然, 对于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 他会很有艺术又很到位地予以指出, 是客观的不含糊地指点。不当“好好先生”, 而以一位过来人, 以一位对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热爱者的身份, 为一线教师现身说“法”, 让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深受教益。从名师身上, 我读明白了, 名师一定是师生的“人师”———因为他时刻都将如何做人, 做一个“大写的真人”摆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

三、认认真真写“功课”

笔者所接触的这位本土名师, 不管是在他退休前还是退休后, “装备”一点都没有改变。他有一个手提包, 提包里装一个水壶、几本教材、三个笔记本, 至少两支笔———一支黑色笔、一支红色笔。听课时, 你会发现, 他就像一位全神贯注的“小学生”一样虔诚地聆听、敏锐地观察着听课现场的一切。一支黑笔记录的是课堂的所见所闻, 一支红笔记录的是观课时的感悟与思考。就是课已经停歇了, 他还会静静地独坐教室一隅, 抓紧时间, 将刚才课堂上“只言片语”的思绪整理成“块状”。

另外两个本子, 一个是对教材的“解读本”, 一个是备课本。那一刻, 我傻了眼———没想到搞教学研究的名师是这样备课的。难怪, 每次听他评课、议课时, 总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这都是名师在课前做功课的结果。细看那个本子, 字迹工整, 笔法端庄, 一如名师方正的为人。第二天要来学校听课、指导, 事先他要求将课题告知, 如果手头没有教材, 他会叫人送去教材, 原来他是要提前阅读并解读教材, 这样到现场指导教学, 思考就会更深入, 问题的剖析就会更深刻。那一刻, 我明白了———名师的绝妙视角, 不是凭空降临的, 而是课前充分做好“功课”的结果。

四、勤勤恳恳做笔耕

一位语文教师, 必定是一位整天与文字打交道的人。语文教师承载着传播祖国优秀汉文化的神圣职责。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 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文字水平, 很难想象, 一位下文“千斤重”的教师会是一位好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应该“君子动口又动手”。名师当然深谙此道, 因为他们的大脑每天都围着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与未来作思考, 他们的手头占有着大量的一线教育教学信息, 他们也在与一线教师的互动中激发出更多的教育教学的灵感火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灵感转瞬即逝”, 留住思索与灵感、顿悟等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文字。因此, 名师们都有另外一个共同点———热爱写作, 写作是他们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写出来了, 发表出来了, 对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帮助面就得到了扩大。对某一教学现象的剖析, 原先可能只在一校一地有思考, 有反应, 通过期刊、网络等的传播, 受益面就无形中“扩大”了, 有时还可以引起教育教学的商榷与争鸣, 为他们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新契机。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上) 篇3

“教改的关键是教师。”曾有名人如是说。近年各地纷纷上马“名师工程”,显然是为了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推想决策者已意识到教师的整体素质对课程改革的成败举足轻重。

名师是怎样产生的?顾黄初先生说:在我国古代,道传得深刻,业授得扎实,惑解得透彻,因而在施教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便成了“名师”。据我所知,过去的名师都有很好的口碑,却没有官方授予的头衔。

事到如今,名师的产生似乎现代化了,也复杂了许多。有了头衔的名师是从中高考的战场凯旋的,是在各级课堂教学大赛中胜出的,是校长钦命的,还是学生选出的?还真不好说。

我1 957年开始当小学教师,1984年任高中校长,1987年到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窒任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员,直到退休。积五十多年教学教研之经验,从许多没有“名师”头衔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经历中,悟出了一点偏见:名师是读书读出来的。读书多的未必能成名师,但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的肯定成不了名师。当然因社会风气而捡到“名师”头衔的除一外。

一、如镂似刻钴古书

近来,我的书桌上有一部厚重的专著:《说苑译注》,(汉)刘向撰,程翔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16开本,565页,996千字,定价68元。1 963年出生,现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的程翔,是同龄人中成名最早的语文名师之一,曾被推举为全国青语会理事长。他此前已有《语文教改探索集》《语文人生》等七本著作出版,而这本《说苑译注》实现了从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向古文献研究学者的华丽转身。认识程翔,是在1 991年由首都师范大学饶杰腾教授主持的“全国首届语文单元教学研讨会”上。那时程翔还是泰安六中语文教师,已在山东省的教学大赛中夺魁。程翔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当晚,应山东省教研室吴心田先生之邀,饶先生、南京市教研室已故钱任初先生、顺德市教研室钟德赣先生和我,对这节相当精彩的课评头论足。两天后研讨会从北京移师泰安。程翔再次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五位老先生欣然发现,他的教学已更上一层楼,听课教师也给予更高的评价。此后近二十年,我与程翔多次交往,每次都谈到他的教学、读书与写作,常有后生可畏之叹。大约五年前我就知道他有译注《说苑》的计划,但当这部厚重的学术专著寄到手中时,我仍然大感意外。在给他的回函中,我坦言:原来以为只有二三十万字,想不到竟然是近百万字的皇皇大著!程翔在后记中说: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我每天下班后就坐在书房里,沉浸在书海之中,忘却了外界的一切。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坐冷板凳。看着这部沉甸甸的大书,我想象程翔钻进古籍中,爬罗剔挟,句斟字酌,冥思苦想,如镂似刻的情景,就像茨威格笔下的罗丹,一拿起刻刀就忘了一切——我油然而生敬意。

程翔承认他的工作环境是优越的。但环境同样优越的入,并不是人人能成为程翔。所以我认为当之无愧的名师程翔是读书读出来的。他是我的观点最有力的论据之一。

“名师是读书读出来的”,论据之二是一套丛书:“名师讲语文”,于漪、刘远主编,语文出版社2007至2009年陆续出版。顾黄初先生在丛书的《序》里列举了20世纪“工于文史”的六代名师的代表人物,第四代名师中就有这套丛书的主编之一于漪老师,而丛书选录的都是,“新生代”的语文教学名师。我读了中学语文名师的20本“讲语文”之后,曾作过粗略的统计:20位名师中,男17人,女3人;40后3人,50后4人,60后12人,70后1人;分布的地域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东起沿海各省市,西到重庆,中部有京、冀、豫、鄂、湘一线诸点,共涉及11个省市。他们确实可以称为“新生代”,而且颇具代表性。其中13位我都有过或多或少的直接交往、其余各位末见其人也大多读过其文。据说MBA教材很重视案例的分析,于是萌发把这20位名师作为个案研究的想法,并做了大量摘记。程翔的大著又促使我把计划付诸实施,于是有了这篇迟到的文章。

二、如濡似染沐书香

国外有学者指出:一个人小时候看见玫瑰,后来他就长成了玫瑰,看见野草,他就长成了野草,比喻幼年、童年、少年时的读书对其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丛书第一板块“我的语文人生”让我看到了名师们在读书中成长的人生轨迹。

肖家芸的祖父就是皖东南一带的语文名师,酷爱读书藏书,家里就是个小书馆,父亲、姑姑都学语文。他上小学二年级时,“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别的孩子不读书,他却在家临帖练字,还学会了查字典、背《论语》、听收音-机、学普通话。因照顾妹妹断断续续读到四年级,竟凭着半个小时写的一篇约600字作文破格跳到了初中二年级。高一时他读了三十多篇《史记》,又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高二读唐诗宋词,听、读、写、背四合一,得了“肖秀才”的雅号。1974年高中毕业后曾任大队文艺宣传队长,读了不少法国作家的小说,也尝试写小小说,还写过长诗,编过活报剧。1979年恢复高考,他的数学考了27分,是凭借读过的古今中外的那些书考进了安徽师大中文系。出生于教师世家的肖家芸,自幼耳濡目染沐书香,日后终于成了“名师”。

董一菲父母都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她出生在北国乡镇,在姥姥家长到6岁,回到父母身边后,在小油灯下跟着母亲认识了两千多汉字,而后背诵《长白山儿歌》,翻阅《草原上的鹰》,妈妈给了她买“小人书”的特权,还有机会翻阅父母劫后余书的《普希金童话诗》。1976年父母到农校任教,她也就“拥有”了学校的图书馆。刚上小学四年级,就享受到母亲抱回家的精神大餐,痴迷得忘乎所以,贪婪地读书,从而练就了读书的“童子功”。她喜欢老舍、萧红、沈从文、泰戈尔,喜欢《卓娅和舒拉》《青年近卫军》《静静的顿河》,有了自己的阅读个性。她读过萨特、尼采、弗洛伊德、米兰·昆德拉,虽然自己说读不懂,但我相信并没有白读,其实是为以后读美学、哲学和心理学打了基础,为当上“能读懂哲学的人”铺了莫基石。从小沐浴在浓郁书香中的董一菲,成了洋溢着书卷气的“玫瑰”。

20位名师中有家学渊源的还有余映潮,他老爸是

离休干部,84岁时还给他写过洋洋千字的《书法入门歌诀》,年近九旬还用五言诗体给他发短信、可以想见幼时对他的影响。

三、如饥似渴求书餐

李胜利也能找到书读。他是火车司机的儿子,可以不花钱坐火车到全国每一个通火车的地方,从小就到过北京、天津,读了一本本“无字书”,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他家算是富裕的,偶尔能从母亲那里得到一分、两分的零花钱,他就把这些小钱攒起来,去买《蔡文姬》《三毛流浪记》等连环画。到上小学,他的个人“藏书”已经有好几纸箱了。这在当时是可以炫耀的巨大财富。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了。上小学时,几乎读遍了学校的所有科幻书,他从二舅、姨姨、邻居手中得到几箱书,常常一个人钻进又黑又潮的储藏室,如饥似渴地读书,十岁前就囫囵吞枣地读了《高玉宝》《司马迁的故事》等能找到的书。上小学五年级时,“文革”开始了,所幸他的几位老师“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知,把人类文明之火‘盗’给了我和我的同学们。他们是新中国漫长的文化灾难时期的‘普罗米修斯’”。1 971年,1 6岁的李胜利开始了教师生涯。苦于找不到书看,他像饿兽一样,一头扎进废品站的废纸堆中,找了一大“军挎”的“供批判供参考的材料”,《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王安石变法》等书至今还在他家的书架上。他说:在那段文化荒漠的时光里,我无意间捡起了一些“卵石”,它们幸运地成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无独有偶,邓彤也是从废纸堆中“淘书”来读的。20世纪70年代初,他随军人父亲走到闽南山区,在军人家属造纸厂的原料库中,堆放着“文革”期间被视为“禁书”的各类书籍,让那群成天无所事事的孩子欣喜若狂。他整天泡在仓库里“淘书”。在那个民族文化的“冰川期”,他却有幸饱览“群书”。虽然当时懵懂无知,只知道读“小人书”“故事书”“打仗书”,而错失了数不清的线装书、“外国书”,但还是从大量阅读中受到精神的启蒙,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培养了对书籍的喜爱。鲁迅的《故事新编》《野草》,《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首》,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让他受益至今。

与高知、高干、工人、军人家庭出身的孩子相比,农民的后代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程少堂说自己没有游戏的童年,有的只是早熟的童年。他的外祖母生了11个孩子,其中4个夭折。他上有姐姐,下有一对双胞胎弟弟,为生计奔波的父母顾不上关爱他,他三岁就领略了人生的荒原感。他1971年上初中,1 976年高中毕业,正值“文革”后期,虽然他拼命读书,拼命争当好学生,但却无书可读。上课读俗称“八万八”(88000字)的“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四卷雄文”《毛泽东选集》’和1 8首《毛主席诗词》,此外是极少能看到课外书的。家里的几本课外书籍,都是学校发给他的奖品。一本20来万字的《朝霞丛刊》散文集,翻来覆去读了无数遍。《评法批儒材料》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两本奖品,成了他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唯一的渠道。于是他只好拼命背毛主席诗词和“老三篇”,拼命啃难懂的思想史。那是另一种饥渴,一种今天无法想象的饥渴,一种可悲的饥渴——无书可读的饥渴。

无书可读不只是程少堂个人的经历,而是时代的通病。

家乡在浙江宁海农村的褚树荣说: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有一种先天的集体的营养不良症。“营养不良”显然有双重含义,既指物质的贫乏,也指精神的贫瘠。在知识和经济双重饥荒的年代,他曾攥着三元钱步行五十里去买《中东历史》和《非洲地理》。童年、少年生活在皖西农村的陈军,上初中就住校,带米到校换饭票,一周十八餐,餐餐吃上家里带的成豇豆,就很不容易了。还曾为同学偷吃了成豇豆而大打出手。那样的农村中学当然谈不上读什么课外书。

生在江苏的黄厚江也说:我出生在物质最贫乏的时期,生长在精神最贫乏的年代。他庆幸自己在那个十分贫穷的村子里,居然读了几十部好书,其中有些还是名著,使饥肠辘辘的肚子里装入了不少精神的五谷杂粮,对语文素养的积淀起了奠基的作用。

山东的李卫东自称是一粒生长在贫瘠的土壤里的干瘪的“读书种子”。所幸的是,他母亲爱好读点书,并且也力所能及地鼓励他读点书。他曾从家里“偷”出十元钱,走了三十多里路,摸到城里的书店,买了大大小小一摞连环画。后来又捧起母亲的书读起来。家里的书读完了,又像猎人搜寻猎物一般四处寻觅。于是从两位真正的“读书种子”手中借来一部部大书,一本本文学期刊。

尤立增1 968年出生在渤海岸边的小村。早晨五点钟起床,先拾一筐柴禾才去上小学,放学后再去生产队干两个小时活,挣两分工(折合人民币8分钱,能买一个鸡蛋)。有时到河边捞虾,去田里挖野菜,捡废铜烂铁换几本小人书,晚上点着自制的小油灯在妈妈的纺车声中读《小英雄雨来》《红岩》《金光大道》,梦想有一天跳出农门。1983年考上重点高中黄骅中学后住校,一个大炕睡二十多个人,每天在学校吃玉米饼就成菜、啃大葱。但他遇到了许建国老师,学会了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他读鲁迅、老舍、巴金、冰心、沈从文、高尔基、契诃夫、莎士比亚,半生不熟啃《史记》,囫囵吞枣看《论语》,并开始尝试文学创作。

国外有句名言:为生存而阅读,在阅读中生存。程少堂们在双重贫瘠的时代,自觉或者说并不自觉地为生存而如饥似渴地苦苦寻求着精神的食粮。他曾谈到自己不太高尚也不太庸俗的读书经历。他小时候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不被同学们打,是为了超越因又瘦又丑而带来的自惭形秽,“为了超越这种自卑,我喜欢上了读书,废寝忘食地读,天昏地暗地读,在书中我不仅不自卑,而且快乐得很,自信得很”。那个时代的“读书种子”们,就是这样饥肠辘辘地生存下来,才有了后来成为名师的机遇。这与“文革”后脱颖而出的一代“知青作家”的经历颇为相似,梁晓声、赵丽宏们,也是在小油灯下埋头读书,开始创作的。

四、如鱼得水游书海

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改变了十多亿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改变了求知若渴的一代青年的命运。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们闯进了中等师范、专科学校,幸运儿进了本科院校,加入到80年代的读书热潮中,成了弄潮儿。而尘封多年后开放的图书馆、引进外国新书的大小书店,就成了他们畅游书海的启航之港。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979年肖家芸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酷爱四大名著,尤其喜欢《红楼梦》。1985年董一菲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在红学家张锦池老师掀起的红学热中也爱上了《红楼梦》。

程红兵比他们更幸运。他中小学时代一直是学生领袖,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1 978年报考大学本不愿当老师,偏偏录取到第八志愿的江西师范学院。到了大学里一看图书馆居然有那么多的藏书,当时的感觉就是老鼠掉到米缸里,于是废寝忘食地走进经典。

李海林是1 6岁那年考上湖南师范大学的。当时

“文革”刚结束,人们好像刚从梦魇中苏醒,全国上下都在憋着一股劲,要把因“文革”损失的时间补回来,奋发图强,刻苦学习,一时成为社会风尚。大学里更是你追我赶,同学们都是比谁睡得更晚,看的书更多。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他在老师的鼓励下,啃起了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卷和《1 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读不懂时,干脆把9万字的《手稿》通抄了一遍。他的理论储备和思维训练,就是从这“两个半部书”开始的。

严华银生长于农村,小学未学拼音,中学没读文言。1 977年考大学前,“恶补”了一番。初试时数学考了89分,语文只有60分左右。一心想上数学系的他,被集体“易帜”进了中文系。没课的下午和大多数夜晚。他在学校非常简陋的阅览室里一直“泡”下去。三年师专期间,仅各种各样厚薄不等的现代作家的散文集,就读了上百本。

张玉新父母是地道的工人,少年家贫。1 981年考入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发现同学都愿意读现当代和外国文学作品。自认为在这方面是文盲,但他极有性格,偏不从众,选准古典文学和古汉语猛攻。他是班级公认的“铁人”,早起晚睡中午不休息,在图书馆总能占到好位置——来得早走得晚。学生书库不过瘾,他蹭到教师阅览室,等值班老师吃饭时替他值班,顺便得以读到学生书库没有的书。古典文学每学完一个段落,他强迫自己完成一篇“论文”。他认真分析重点篇章,完成了《孔雀东南飞》集注、《离骚》《天问》的翻译,背了很多古典作品,还背了《说文》部首。因写了一篇《诗经》的论文,得到老师的关注。正是凭着这样的“厚积”,他才抓住了面试的机会而“薄发”,于1985年6月1 6日幸运地被东北师范大学附中第一批选中,从而改变了人生。那年他22岁。

褚树荣1 978年考入宁波师专中文科。他曾引用赫尔岑的话:“图书馆是思想的公开餐桌,应邀者围桌而坐,各自寻觅所需的食物。”并说这正是我们那时候的真实写照。读那些成套的全集或丛书,类似于吃下西式大餐或满汉全席,读那些争相传阅的复印本或手抄本,则犹如随意小吃或街头点心。他说的“我们那个时候”,至少包括“文革”后大约十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专学生,自然也包括如今成为“名师”的那一代人。他说:书,不但拓宽了我的生命时空,也充盈了我的教学时空。现在有句名言说:“教师就是课程。”但前提是什么?前提是教师首先是一个阅读者,首先是一个书生,首先是一本可供学生阅读的活生生的大书。

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成就英才。80年代大大小小的高校图书馆,让这批爱读书的青年如鱼得水,有了畅游书海的机遇。也正是古今中外名著的熏陶,为他们后来的辉煌打上了浓厚的底色。

名师是如何炼成的 篇4

学习《名师是怎样炼成的》学习心得体会

执笔人:谢笑芳

“名师”似乎离我们这个偏远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们很遥远,然而何谓“名师”?顾名思义就是出名的教师,即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教师。通俗地说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老师。

通过学习《名师是怎样炼成的》讲座,在我认为要成长为“名师”应有五个要素。

一、职业理想是名师成长的动力要素

高度的责任心、崇高的事业心、强烈的敬业精神是名师的“师魂”。一个教师有了“师魂”,当他走上讲台或接触学生,一切烦恼、困难、痛苦等等都会抛到九霄云外,他的心中只有学生。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粉笔生涯有五大乐趣:首先教师的劳动是双倍收获的劳动,既收获学生的成绩和发展,还能收获感情和心意。其次,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可以出科研成果。第三,教师可以保持一颗童心。第四,教师关乎国家未来。第五,长期工作已经被职业训练出了适应性——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生如子等。确实,“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人生一大乐事”,它的终极目的令人激动不已,它的过程也使人快乐无比。

二、先进理念是名师成长的关键要素

可以说,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长出来的。我们李春学校在以吴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坚定不渝的进行新课改,以九门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为指导,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好适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变学生为主体、为教师为主导、变单向关注为多向关注、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等十大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如果安于现状,不与时俱进,就有可能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郝玉平老师、杨聪哲老师、曹慧娜老师是我校适应新课改的榜样,今后我要多听她们的课,向她们学习。

三、知识结构是名师成长的基本要素

作为名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有若干层次组成的网络系统:第一层次是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钱梦龙先生认为这是知识结构的核心。第二层次

是本体性知识,即大学所学的专业课程。据统计,一个人在校学到的知识只占全部工作所需的20%,其余的都得靠自己学习。第三层次是扩展性知识。即学科以外的广博的文化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都要懂一点。第四层次是实践性知识。如方法论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等,第三、四层次是外围层次的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多懂些,知识面要尽可能宽些。否则,与学生会缺少共同语言。当你停止学习时,你就停止了成长。

四、能力素质是名师成长的核心要素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顾泠沅认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

此外,教师还要通过科研来学习、提高。科研是名师成长的摇篮,是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的阶梯;会不会科研、搞不搞科研是“教书匠”与“专门家”的分水岭。平时,我们不妨在教研、说课、评课中逐渐锻炼。

五、环境氛围是名师成长的外部要素

名师的成长与环境氛围有很大关系。一方面,这个环境是指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名师成长也离不开宽松、舒畅的学校环境。尤其是教研、科研、学术的良好氛围,对名师的成长关系极大。

当然我们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自己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魏书生语)其实,好的环境和差的环境都能培养出名师。我们要走自主成长之路,毕竟,一切支持和帮助都代替不了教师自身的努力。

除了具备以上五要素之外,想成为名师首先就得从一点一滴做起,要立足本职上好

每一节课,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其次要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日益提高。

研究并不高远,只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做某件事情。比如一个学校的校医,他每一年都要为学生测量身高体重。他把这些详细的数字记录了十年,进行了比较,发现了其间的变化。他把这件事情写成了一篇非常好的论文,因此也为自己开阔了新天地。想起昨天遇见的王老师他的课题《关于中小学音乐老师状况的调查研究》也是一个虽庞杂但是并不高深的事情。这些人人都能做的事情,有的人做了就有了受益,有的人一辈子

不会做一件这样的事情。

还要注意收集资料,这是作为好老师必备的好习惯,比如语文老师保存自己学生的好作文,历史老师保存学生的优秀答案,把学生的这些东西用到后一届学生的课堂学习上,是多么现成的鲜活的材料啊!

其实作为一名老师,谁都想成为受欢迎的好老师。那么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努

力塑造自己,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不断地历炼自己,定会结丰硕的果实,因而,名师并不遥远。

营销天才是如何炼成的 篇5

因此,你可以想象你像易趣公司首席执行官梅格・怀特曼(Meg Whiteman)一样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想象你能够像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那样指引整个行业的变化,或者像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那样以创新改变整个行业。想象你能够像斯科特・贝伯瑞(Scott Bedbury)那样为星巴克以及耐克建立强大的品牌,向宝洁公司首席营销官吉姆・斯登戈尔(Jim Stengel)学习他的效率。这些堪称为“天才”的人物都在人类商业进程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彼得・菲斯克用他那一贯鞭辟入里的语言风格告诉你这些商业巨擘是如何成为天才的。

学术界和哲学家很久以前就试图研究天才何以是天才。俄罗斯科学家通过对神童的分析,声称已经发现了“天才基因”,而其他人则说天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辛勤的努力,比如托马斯・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确实有一些线索,能够告诉我们天才来自于何处,以及什么因素让他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功。首先,天才不能泛泛地等同于聪明才智,天才也不能想当然地一定要拥有很高的智商,在8岁的时候就会讲15种语言,或者理解错综复杂的量子力学。事实上,天才既应当包括天分,也要有创造性思维,而且还要两者结合在一起。天分与创造性思维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所谓的天才。

天才能够创造性地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满足我们需求的任何东西。衣柜里塞满了衣服,厨房里有各种各样的食品,家里有各种各样的电器。但是我们仍然希望得到更多最新、最酷、最好的东西,

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比如温饱或者遮风避雨,我们都要用新的方式来不断地加以满足。那么,营销人员如何能够利用人们的这种欲望而做得更好呢?

看每个人看到的。

想没有人想过的。

天才是能够把学识与创造性结合成创新并将之用在关键地方的人。要创造与众不同,并吸引那些对传统产品感到厌倦的人们,伟大的创意能够证明和维护你的品牌,但是它们需要经常地更新以确保自己的吸引力。创意是价值的源泉,创意充满了新意,创意能够让营销变得更重要,能够让营销成为商业中最振奋人心的东西。

与冠军级别的运动员一样,天才必须要有某种天分。但是,就像那些不断赢得冠军的运动员一样,跟众多与他一起比赛的对手相比,这种天分必须是天生的、经过引导的、受过激发并得到拓展的。营销天才也同样如此,他必须从工作经验和市场经验中脱颖而出。

营销天才中的激发因素来自于外部,从客户洞察力到竞争性的行动中得到。它与具体是哪一种市场没有关系,比如,假设你是一个银行家,你能够从消费品行业学到什么?或者比如你是运动鞋生产商,你能够从手机制造商那里学到什么?事实上,任何东西、任何地点都可以激发天才的产生,可以是《发现》频道的记录片,可以是旅行期间不同寻常的经历,可以是你对一条普通评价的深层次考虑。

菲斯克不仅告诉我们天才需要具备什么,还详细生动地告诉我们天才怎样思考,怎样面对竞争,如何领导下属,在菲斯克的眼中,一个人成为营销天才,成为公司的明星营销人员,似乎并不那么遥不可及。他说,你想成为营销天才,你就能成为营销天才。

不管你能做什么,或者你认为你能做什么,那就去做吧。因为冒险就是有这样的力量,天才和魔力孕育在其中。

顶级销售人员是如何炼成的t 篇6

PPT内容:

我是怎样炼成的?

1、人人都是瞎子(允许客户有盲点);

2、个个都是禽兽(购买是为了趋乐僻苦);

3、四个买者(一个都不能少);

下面请看详细内容:

心理盲点理论:

盲点的概念是:一个人在看的过程中,或者在选择性的认知中,有失盲现象,他只能看到有限的可能性,因而,排斥了对某些信息的感知。

心态平和是关键:

客户是有盲点的,他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你产品的缺点反面,就会排斥对产品优点的感知。他拒绝我是正常的。经常这样想,心态就平和了。

兽性与生俱来:

人类作为一种动物,自然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客户不买你的产品,是因为购买你的产品能带来的快乐你没说够,失去这个产品所造成的痛苦你又没说透。四个买者:

搞销售的,不能只找经济买者,经济买者身边的那些人,也要处理好!否则,他们无论是谁出一个坏主意,就让你的生意做不成。

经济买者:一般指公司老总

使用买者:各阶层均有可能

技术买者:老总身边的亲信

教练:老总秘书或行政

销售人员16字箴言:

一网打尽(相关人士,特别是四个买家,都要照顾到),借力使力(当我们见不到经济买者的时候,就要去见技术买者或使用买者,借助他们的力量消灭威胁者),契而不舍(要把培养和发展教练当做日常工作,这是你销售之前的扫雷工作,否则可能出现雷区),适可而止(不要让教练做责任太大、压力太大的事);

如果你准备做一名出色的市场营销人员,或者你现在已经在销售的岗位,准备做的更加出色,那么强烈建议你下载本PPT进行观看。他会给你的销售工作带来新的启发;

好班级是如何炼成的 篇7

关键词:班主任,特点,好班级,教育教学,培养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一个好班级的建设同样也非一日可成, 我从事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 总结经验所得, 好习惯才能促成好班级, 要让班级有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 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团结互助友爱的班级氛围和遵章守纪的高素质。具体的做法是:培养一种好的观念, 走一条正确的路, 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 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学习平台, 掌握一门批评的艺术, 抓住一根主轴。

第一, 培养一种好的习惯。每个班主任在接手班级的时候, 要想法子让学生接纳你, 关注你。首当其冲的就是接纳思想和观念, 学生只有接纳了班主任的观念, 他们的行为才能不偏离主轴。

我每当成为班主任时, 都会帮助自己班级的学生树立五种观念:1.团队观念。全班同学团结一致, 像家庭一样, 共同努力建设好班级。2.责任观念。学习和做人都是一种责任, 学生既要学习知识, 也要学会做人, 树立了责任观念, 才能学会担当。3.竞争观念。竞争是进步的动力, 只有树立竞争意识, 学生才能不断进步。4.效率观念。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好的学习方法, 能让学习事半功倍。5.自立观念。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更多地靠自己的能力妥善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树立了这五种观念, 班级管理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第二, 走一条正确的路。俗语说:“有才有德干大事, 有德无才干小事;有才无德干坏事, 无德无才无所事事。”学生在中学受教育阶段是为他们走向社会作准备的重要阶段。提高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同等重要, 所以走一条指引学生求知之路、做人之路是必需的。刚当上重点班的班主任时, 我产生了个错误的观点:重点班学生的品行应该没问题, 只要抓学习就行了。但后来证实是错的, 普通班和重点班都应该同时两手抓, 既要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下工夫, 也不能忽略了他们的品行方面。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主持了一系列的主题班会, 如“我承诺, 不为明天留遗憾”“明天, 你拿什么来推销自己”“你离目标还有多远”等等, 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三, 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班级管理工作比较细微繁琐, 事事都由班主任亲力亲为的话, 确实力不从心。所以, 培养优秀的班干部, 为班级管理工作尽心尽力显得十分必需。在刚成为班主任时, 我会与班级的同学进行接触沟通, 让他们民主推荐出班上的“过渡政府”, 试用了一段时间之后, 再开班会正式民主选举品学兼优的班级干部, 和班主任一起管理班级。

第四, 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学习平台。学习需要交流沟通,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同样需要沟通。我的具体做法是:1.班级日志。每天记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班主任每周做一次检查。2.周记。每位学生备有一个周记本, 不强求必须交, 但有问题可以反映出来并交班主任处理。3.学习交流本。学生对各科有好的学习心得可以记录在交流本上, 供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习参考。同学之间也可交流讨论, 学习交流本定期由各学科代表交学科任教老师查阅。

第五, 掌握一门批评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特点主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而定,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 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对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学生, 班主任应采取温和的批评方式, 引导他们积极发言, 积极融入班集体中;对自我意识强的学生, 班主任应采取商讨的批评方式, 让他们看到自身的缺点并及时的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对初次犯错或无意冒失的学生, 班主任应采取容忍的批评方式, 低调地把事情处理, 以免事态变大;对屡次犯错不改的学生, 班主任应认真分析原因, 做到对症下药, 不让每个学生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班主任要掌握批评学生的艺术性, 就需要认真去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个性, 做到批评艺术的灵活性。

第六, 抓住一根主轴。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导者, 同时也是班级管理中的主导者, 初中学生对外界信息敏感, 容易受到影响, 思想也起伏多变。这个时候, 班主任就需要从学习到生活全面引导, 既稳定情绪, 疏导心灵, 又传授方法, 指点迷津, 使学生的人生之舟沿着正确的航线, 驶向成功的彼岸。

高端是如何炼成的 篇8

但怎样让消费者愿意购买贵几倍的产品?什么样的产品消费者认为是高端产品?高端产品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高端产品的基石——出众的产品品质

高端产品定价高、利润高,这是高端产品的外在表现,本质上一定是产品品质相对较高,否则,事情就会变得像沃尔玛卖的假冒有机猪肉。没有过硬的产品品质,就谈不上品牌,更谈不上高端。高端概念形象的打造不是空口说大话,而要以事实为依据,选择最有力的价值支撑。

高端产品的支撑——挖掘价值

散装鸡蛋一个卖5毛,德青源卖到1.2元。为什么这么贵的鸡蛋很多消费者会争相购买?因为消费者买的是安全生态鸡蛋,这就是高端价值给德青源鸡蛋带来的溢价空间。塑造价值就是寻找差异点,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打造高端产品强有力的支撑点。通过市场上一些高端产品的运作思路及我们以往的服务经验,高端品牌价值的支撑点可以从八个关键点进行深入挖掘。

产地支撑:一方水土出一方名品,很多地方的产品由于受到当地独特的土壤、气候、水质等因素而造成其独有的口感、营养价值或其他特色。像山西老陈醋、新疆和田大枣、阳澄湖大闸蟹等等,如果能够将这种独特的产地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将大大提高产品的品牌高度和溢价能力。蒙牛“特仑苏”就做到了这一点,将产地作为自己最有利的支撑点,打造出乳都核心区——“和林格尔”。和林格尔在哪?不知道,之前根本没有人关注过。但经过蒙牛的教育,它就是优质产区概念,不仅成功阻击了竞争对手,也让和林格尔一下子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乳品天堂。

文化支撑: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每一个地方特色产品都是有故事的。就像沁州黄小米,因为康熙皇帝的极度热爱,被奉為宫廷御粱,皇家贡米,赐为“四大名米”之首。可以说,康熙皇帝是沁州黄小米最好的形象代言人。通过巧妙的方式将这些特色的文化历史故事融入到产品中,一方面要切合消费者追求高品位文化的消费心理,同时将产品文化底蕴进行全面诠释与包装融为一体,烘托出品牌的文化气息。抢占文化特色的制高点、做厚品牌的价值和溢价能力,是打造高端品牌又一重要方法。

标准支撑:就一般产品而言,从产品原料到加工到成品,差异点并不明显,消费者也无从感知。做品牌的最高境界是做标准,做标准的企业往往在行业内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什么是标准?绿色?无公害?有机?标准是竞争的制高点。缺乏标准,领军企业要自己设立标准,同时在行业中牵头,积极做标准的引领和普及工作,同时促进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把行业标准建立起来,占领制高点,让全行业跟着自己跑,同时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话语权。就像德青源建立好鸡蛋的标准:“吃绿色玉米、喝山泉水”。

工艺支撑:特色的加工工艺能够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尤其是很多传统工艺、祖传秘法,如果能够将“特殊工艺”拥为己有,并将工艺概念用简单的话语提炼出来,其将成为品牌最有竞争力的支撑点。鲁花一直主打“5S物理压榨”,有效的与浸出工艺区分开来,价格也贵上不少。乌江榨菜将传统涪陵榨菜做法进行提炼抢占“三清三洗”、“三腌三榨”,一下成为正宗涪陵榨菜的代表。

安全支撑:三鹿奶粉、苏丹红、塑化剂、瘦肉精、染色馒头等等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挑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安全健康已经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是产品做品牌、做价值、做高端的最为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不得不做的重要手段。肯德基安心油条何以敢叫价三元?修炼安全和健康的内功,让消费者食用放心,是高价油条背后的王牌!

出口支撑:出口产品往往被认为是质量过硬的产品,所以,出口资格也是价值的有力支撑。外销企业完善的生产基地、先进的生产技术、严格的品质控制、全球领先的质量标准等都能取得消费者的高度信任,可以快速有效地在消费者心中竖起高品质印象。比如,国联对虾用“国联虾,世界标准,好虾龙霸,源自全球对虾样板工厂”迅速抢占对虾品类高端市场;华圣苹果用“有护照好苹果,周游21国”彰显高品质的品牌形象,迅速走红全国。

健康支撑:消费者日益关注饮食健康,卖健康已经成为食品企业打品牌、做价值的重要手段。鲁花“不含胆固醇,关爱心脑血管健康”,以健康用油的形象征服人心,价格比调和油贵上一大截;东方树叶“0卡路里”,低热量饮料抓住了很多消费者眼球,成功进入高端市场;仲景香菇酱更是用“300粒香菇21种营养,真香真营养”,成功开创了营养佐餐新品类,与老干妈等开胃酱形成鲜明区隔。

原料支撑:品质源头在哪里?原料!对于食品行业,优良原料的选择是其高品质的根本保障,也是高端产品对消费者最为直接有力的保证。湾仔码头只选用猪的前腿肉,而且只用整块前腿肉,以避免一般散肉的淋巴、血污等,充分保证食用安全,让广大消费者买得放心。南方黑芝麻三度精选,保证每粒黑芝麻的黑色度、饱满度、蛋白度,保留了黑芝麻的原生滋养和原生浓香,提起黑芝麻,自然是南方。

高端产品的形象——个性包装

高端产品要“三有”:有看头、有说头、有品头。首当其冲就是有看头,也就是产品的外包装,第一眼就要让人感觉到品质、品味和特色。

很多时候消费者并不能直接从产品本身了解其本质,往往都是借助于包装才能感觉到。包装就好比人的穿衣打扮,是给人的第一感觉,好的包装也会让人眼前一亮,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建立起高端形象。高端产品的包装无论从形状、选材、色彩等等细节设计上都要符合“高端”的定义。切忌“一流产品,三流包装”。

做高端产品包装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在包装创意设计上要与竞争对手形成鲜明的区别,并且消费者在购买时能够一眼看出来。棒棒娃牛肉干用牛皮纸包装,藏文暗纹,自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朴实粗犷。

中国市场不缺好产品,如何让自己的产品从中跳脱出来,那就要打造自己的产品特色,这也是包装设计的最高境界。

包装吸引眼球,首先品牌定位要鲜明,是生态的、还是时尚的、或者其他什么,要明确清晰;其次在产品包装上要标新立异,有自己的特色。

在北京超市买鸡蛋,一定会注意到德青源,除了包装精美,材料质感高端,大打“生态安全”外,仔细一看,这些鸡蛋的身上还带有“身份证”——独一无二的彩色喷码。这些编码代表着生产时间、批号、序列号、质检员工号、鸡舍号、鸡笼号及产蛋鸡龄等信息,可以查出每枚鸡蛋的各种信息,甚至可追溯到产蛋的母鸡。喷墨也是通过了美国FDA验证,安全可食用的。

高端产品的销售——高端渠道

随着市场的细分,渠道也在不断分化,利用渠道彰显高端身份,是打造高端产品的重要一环。

高端产品不同于普通产品,它不会全渠道的进入类似超市、便利店、小卖部等场所,主要应是活跃于高档娱乐场所,像高档餐厅、会所等,还包括大型K A连锁、专卖店等特定消费市场。因此,对于想做高端产品的企业而言,建设独有的销售渠道是拓展高端市场的必要保证。像论道·竹叶青的销售渠道为直销、专卖店以及机场、星级酒店等特殊渠道,以低调的传播尽显奢华,以特殊渠道制胜高端市场。

高端渠道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大众高端渠道:KA连锁卖场,像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等;品牌连锁超市,像屈臣氏、物美等;

自建高端渠道:专卖店,像獐子岛海参专卖店、双汇专卖店等;店中店或专柜,像御食园、汪氏蜂蜜等;

特殊高端渠道:机场专卖、星级酒店、高端美容院、高尔夫私人会所等,像阳澄湖大闸蟹机场已经建点;

网销渠道:在网络渠道里建立自己的品牌旗舰店,与知名品牌网络渠道建立合作关系,像京东商城、一号店、中粮我买网等。

高端产品的宣传——上天入地

健康的好产品要让消费者知道,让消费者信任,这就要求传播到位,上天入地,全面突破。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纸媒广告以外,新兴的网络、终端媒体、公关传播能够快速进入消费者的视野,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上天”指在传播策略上,立意要高,高举高打。做大传播、大公关,大新闻,抢占行业、品类至高点,树立行业品牌和渠道影响力。例如战略性上权威电视媒体,与行业媒体战略合作,搞行业公关和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花大价钱。

仲景香菇酱在西峡“香菇之乡”的背景下,立志要做香菇酱产业老大。聚焦资源,靶向投放,与《梨园春》这一档河南卫视王牌栏目展开深度战略合作,通过赞助、贴片、植入等形式,用足用透这一河南收视致高点,配合地面攻势,迅速引爆根据地市场。

“入地”指除了做广告、高举高打外,也要学会系统整合,地面推进,低成本地做品牌。“集中优势兵力,资源聚焦”是最朴素最实战的取胜原则。越是相对小的企业,越是要在战术上聚焦,聚焦资源,聚焦在相对小的区域市场,形成绝对优势竞争力,保证必胜,培育战略产粮市场。

一方面要做好精品终端建设。终端不再简简单单的只是销售的载体,他已经成为品牌宣传的全新媒体。广告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单方面就品牌、产品资讯向消费者发出的情书,而终端销售,则是品牌、产品与消费者的第一次邂逅。情书可能让消费者心动,但不能让所有收到情书的人都形成购买。而约会地点——终端,消费者可以面对面地感受品牌、产品,深刻认识到产品的价值,形成购买。

精品终端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统一整合的传播工具、道具;特色个性的产品包装;生动化的终端陈列;经过深度培训的一线销售人员。

另一方面,体验营销也是一种重磅战术手段。要让消费者看到、尝到、体验到,让好产品自己说话。参观基地、对比品尝、捆绑赠送等都是产品展示,拉近消费者的好机会。德青源免费派发近百万枚鸡蛋,让消费者直接体会产品的高品质,创造了刚入超市就被抢购一空的奇迹。仲景香菇酱在终端推广上采取大规模试吃活动,直接感受产品的品质,仲景香菇酱上市第一年即在部分区域市场异常“吃香”,周边市场也开始闻香而动。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很多品类都存在高端产品缺失的问题,任何一个消费品品类中,都有一两款高端产品的生长机会。从肉制品到果蔬,从调味料到大米白面,从休闲食品到饮料乳品……高端产品市场是机会,更是趋势。越是成熟品类,越是竞争激烈的市场,做高端市场的机会就越是显著。谁能率先抢占高端,谁就掌握了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作者系福来品牌营销顾问机构总经理。

上一篇:云南省人才培养下一篇:轻盈的近义词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