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促进读写能力
——重庆九龙坡区谢家小学学习调研报告之三武胜县万善镇小学教科室主任 陈建东
苏赫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疾呼:“读书,读书,在读书”读书是教师发展和成长的需要,读书要成为教师的习惯,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重庆市名师李晓琼老师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是一条常流常新的大河。读书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份机智,多一份自如,多一份洒脱。不管教什么学科,都应该广发阅读,读教育理论,读文学,读哲学,博采诸家,才能厚积薄发。”“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第一次看见李晓琼老师在办公室看书,还不时的用自己的笔记本记录,那闲情、那雅趣,哪里看得出工作的劳累?那分明被滋润后的满足,是收获后的幸福。与之交谈,才知道她每天都会利用坐轻轨到校的这段时间看书,并在到达办公室后记录下学习心得或书中的经典句段摘抄在自己的学习记录本上。李老师到谢小仅有两年的时间,而在她的抽屉里却有厚厚的一摞读书笔记,大概有十多本吧。此时留给我的不仅仅是佩服、震撼,还有深深的反思,与之相比越发的觉得自己的懒惰、浅薄和无知。李老师告诉我,教师一天到晚备课、上课、改作业,十分辛苦,要想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每天阅读半小时不难,长期坚持,三五年后,就会发现,每天的半个小时会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起来、高雅起来、深刻起来。
刘西娅校长作为一位重庆市名校的校长、九龙坡区教委副主任,孜孜不倦的阅读任然是她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管理者,她读教育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的书籍;作为教师她读教育教学理论;作为女人,她读美学,读文学。作为校长的她,读书、学习,总是走在教师的前面,每学期他都会亲自挑选书目,并派发给每一位老师,要求老师们每天养成读书的习惯,学校也因此制定了先关的管理制度来督促老师们的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赋予了她大气与才气,与书同行,一路走来,从一个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科研型骨干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傅国亮老师也认为“要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现在的教师大都大学毕业,起点基本一致,但是为什么后来会有很大的差异?就是看在业余时间,是读书、学习充电还是做了别的事情。要改变师资队伍的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读书。读书的内容要有结构,理论、哲学、文学,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
“师者,人之模范。”“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些都是都是历代教育家对老师要求的经典概述。回想自己,在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教育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我不禁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
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傅国亮老师认为“不会写作,永远
成不了名师。”“应该让写作、总结成为一种常态。勤动笔可以把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后才能出现个性化的见解,你就离名师不远了。”
教师应该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应该有操笔为文的习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写教学反思应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写反思而写反思是毫无意义的。没有反思,就不会知道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成与败,就更不会改正错误,不断提高,那只能是一年又一年的机械工作的重复而已;没有反思,没有日常的感受和思考,没有日积月累的写作和记录,就不可能形成成果,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这样的老师永远还是原来的老师,永远不会成长,更不会有成为名师的可能。
笔者在平时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 它为学生构建了对话的平台, 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 特别是作文能力的提高。本文将就怎样抓住学生的兴趣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谈一谈看法。
一 从变换文体入手
1. 改变人称
这种写法在读写结合中经常应用。学生学了一些课文后, 我们可以把课文里面的人称加以转变, 第一人称可以改变为第三人称, 或者相反。如学了《新型玻璃》一文, 课文里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 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 用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这样,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变得有趣味性, 不仅有效检验了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 而且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圆满地实现了“读写结合、从读学写、文意兼得”的目标。
2. 改变文体
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 在教学中可以把它们改变为其他文体, 让学生加以丰富的想象, 说明文可以改为 (学生喜闻乐见的) 童话故事, 诗歌也可以改为 (生动活泼的) 小故事。例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学生初读诗歌感受最深的是诗人与友人送别的真情和深情, 可诗中却找不到一个“情”字, “情”隐藏在哪儿呢?教师可以这样讲:“看来, 同学们被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所感动, 被他们的深情、真情、友情所打动。可是我越听越有一个问题有点想不明白。感情深, 诗中有‘情’吗? (板书:情) 没有, 那作者到底把这些‘情’藏哪儿了?”教师先不急着说出答案, 而是擦去黑板上诗中的部分词语, 再说:“你们看, 现在整首诗只剩下什么? (留下板书: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 现在这首诗只剩下这四个词了。古诗语言精练, 诗中有画, 每个词后都有丰富的内涵, 都有美丽的画。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象这些词背后是一幅什么画, 画中有什么景, 有什么人, 在干什么, 说什么。”学生开始展开丰富的想象, 描绘这些词背后的画面, 感受惜别之情。这样一来, 学生很轻松地把诗歌所描绘的景色融进对话里面, 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又可以让学生训练写作, 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言意兼得。
二 从仿中学写入手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作文不能模仿, 理由是模仿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其实,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仿写不是抄袭, 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搬用。教师不要怕学生模仿, 而是要教会学生模仿, 即在模仿的基础上提高、发展、再创造。正如郭沫若所说的“于无法之中求得法, 有法之后求其化”, 这才是我们提倡的仿写。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范例的章法为章法, 依章循法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通过对范例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 降低写作难度, 也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 从而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 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 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指导学生仿写可以提高学生三方面的能力。
1. 通过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
句式仿写如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等, 既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 笔者要求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 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 再进行仿写。这样既积累了知识, 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必须合乎语言规范, 应准确使用词语,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句式的模仿应注意初仿不脱离课文语境, 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言语实践, 深化文本理解与言语感悟;再迁移到课外, 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境, 达到运用的目的。例如,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顿时, 石头像雹子一样, 带着五壮士的决心, 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是一个由“带着”引导的复说句式, 读起来很有气势, 感情色彩十分强烈。可安排仿句练习:“带着……, 带着……, 我……”
2. 通过仿写段落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
学生刚开始习作时, 对一段话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很难把握。所以,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 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加, 教师应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 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 引导学生仿写, 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 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提高构段能力。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总分式构段, 有并列式构段, 有因果关系构段, 按时间顺序构段、按方位顺序构段等, 这些典型的构段方式, 是仿写的最好范例, 教师切莫放过。例如, 《开国大典》一文中有一段话介绍会场情况:“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 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 城墙中央高高耸立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一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 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作者以抓住中心辐射周围之法介绍会场, 景物关系一目了然, 语言表达条理清晰, 非常值得学习。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方法迁移。
首先, 读:从语段中找出景物, 绘制会场示意图。思考为什么要先写天安门广场, 明确顺序;通过引读、对着图读等多种形式完成“建模”。
其次, 写:运用这种方法介绍自己的教室或校园。
这样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 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
3. 通过仿写篇章增强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
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 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和布局谋篇。如教学《桥》这一课, 在阅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典型的短语表达方式与作用, 课后让学生模仿这种方法来写玉树地震。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哪种仿写, 教师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 表达真情实感。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 有利于学生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的习作过渡。
三 从拓展延伸处着眼
拓展延伸是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做进一步的挖掘。拓展延伸主要有补白、拓展、改写、续写、扩写等类型, 是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及生活经验, 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 以丰富感受, 深化理解, 满足内心表现欲望的一种读写训练形式。如学了《学会看病》一课后进行下面的课堂练笔:让生病的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 母亲经受这种感情的煎熬。如果有一天, 她想把自己的心声吐露给儿子听, 她会怎么说呢?请你以妈妈的身份给儿子写一封信。儿子收到这封信, 他又会怎样回信呢?也请你以儿子的身份给妈妈写一封信。
这既是对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 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 学生不但表达能力提高了, 而且对文章的理解领悟也提高了一个层次。
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或评优课、竞赛课、观摩课等名目众多的课堂教学,让人目不暇接:或多媒体课件,让人眼花缭乱;或大段大段进行深度挖掘文本的内涵(如人物形象、发人深省的启迪等);或拓展延伸,引用精心收集的丰富学习资源……多元解读、情感体验、人文关怀、小组合作……
数以千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数以百次的课堂教学观摩,精彩课例的赏析,引起我冷静思考:为什么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仍重人文性、轻工具性?为什么小语课堂教学耗费大量时间在文本的阅读理解上,以阅读理解为归宿?难道阅读理解了,学生的语言就发展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研读课标豁然开朗,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唯有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实现。“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
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同时,应承担起学习语言任务,要积极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模仿运用文本规范的语言。”(刘仁增《为阅读教学“把脉”》)
在深思的同时,我也一直进行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促进语言转化实践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要优化阅读教学结构,读写结合,促进语言转化。
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就是“教学目标要简约,教学方法要简单,教学过程要简洁,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简练高效”。
所谓语言转化,通过读写结合,将学生“只能理解感悟的文本语言”转化为“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积极语言。”文本语言得到活化、转化、吸收和运用,以实现文本语言的“内化”,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从内容上看,语言转化包括文本语言中语句的转化、表达形式的转化,也包括文本语言向生活语言的转化;从途径上看,立足课内,延伸课外,真正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使生活成为语言转化的源头活水。
在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深刻理解感悟基础上的语言转化有以下常见的方式:词语的转化、句式转化、构段谋篇方式的转化、文本题材的转化、文本拓展的语言转化等。
1.词语的转化。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值得咀嚼、品味,以加深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同时,创设相似情境(语境),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词语,并转化为学生的语言。
2.句式转化。文本中旬子的句式不仅应被理解、积累、欣赏,更重要的是为生所用。如特级教师方利民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对“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一句中的“多亏……如果……”的句式,方老师要求用“多亏……如果……”说说驼峰和眼毛的特点和好处。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多亏我们背上长的驼峰,能贮存养料,如果我们的背也像小红马那样平坦,在沙漠里走不饿死才隆呢!”“多亏我们的眼毛长得长,如果我们的眼毛也像小红马那样只有一层,沙漠里风沙多,风沙刮进眼睛就糟了。”指导学生用“多亏……如果……”的句式,重组文本言语材料,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这是句式在文本中的转化。
3.构段谋篇方式转化。如《第一场雪》教后,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作者的表达方法,有:(1)按顺序写:雪前——雪中——雪后;(2)抓重点写(雪后景):远景——近景;(3)写景——写人……让学生学习某一方法描写某场景。又如《莫高窟》一文中关于壁画描述的片断即采用的是总——分一总的段式,教师可适机引导学生揣摩尝试运用,及时进行构段谋篇方式的转化。
4.文本体裁的转化。小学语文入选的文本体裁有神话、童话、诗歌、散文等。根据文本体裁的特点,可开展不同体裁间的语言转化。老师们经常采用的体裁转化形式有:(1)将理解后的古诗转化成记叙文,如《寻隐者不遇》改成记叙文;(2)将记叙文改成童话,给花草树木等物起名,赋予人的思想、动作及语言,完成童话的改编改写的过程,就是学生真正掌握童话体裁的特点的过程:(3)将故事转化成课本剧的形式等。学生兴趣浓厚,乐此不疲。
5.文本拓展的语言转化。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语需要拓展,以丰富其内涵,便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续写或补白也是文本拓展语言转化的常用方式。续写或补白语言转化方式不仅是文本内容的补充,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准确把握。正是在这样的语言转化的练习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日益增强。
(一)阅读教学中作文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阅读为写作提供范例。学生通过阅读开阔眼界,明白事理,掌握读写知识,积累语言材料,领悟写作技巧。写作技能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
1、观察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培养和锻炼才得到发展的。我在了解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指导和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即“观察要有序,比较抓特点,想象要参与,思维贯始终,言语要参加,结果记心中”。
2、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我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不同侧面进行设想,培养学生广阔、深刻、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
3、想象能力的培养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讲,丰富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同样会给写作带来无限生机。有了想象力,就可以使文思纵横驰骋,写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形象来,创造出种种美好图景与神奇幻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常运用实物、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相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或者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
4、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灵魂。在阅读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技法,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引导他们独立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造个性。
5、表达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作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从口语(说话)表达到书面(作文)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听话、说话训练。课堂教学中我采取复述课文、创编故事、口述见闻、交流信息、介绍人物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特定环境下,通过采访、即兴演讲、召开主题辩论会、即兴作文等方
式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书面表达能力自然水到渠成。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持久的动力。在作文训练实践中,克服和解决学生“作文难”的有效方法就是培养他们作文训练兴趣。我采用下列几种做法:
1、兴趣迁移法
对丰富多彩的活动充满兴趣,是小学生共同的天性。我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从学生的活动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再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作文训练兴趣。如在指导学生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的习作时,我没有直接布置作文任务,而是提前布置班级要举行一次“小动物表演比赛”活动,让学生先去观察小动物,再头戴自制的小动物面具准备表演。作文课上,先让学生表演,个个表演得活灵活现。表演后,我直接提出作文训练要求:能不能把自己表演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写下来?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了本次习作练习。
2、创设情境法
创设作文情境,即让学生作文前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让他们走进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作文要提前布置,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作文情境去观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激发起作文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指导学生写一处春天景色的习作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校园内春天景物的变化特点。有的学生观察到小草长出了嫩绿的小芽,真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娃娃,挨挨挤挤地探出个小脑瓜;有的学生观察到柳树的枝条变绿了,还吐出了嫩黄的芽包;有的学生感觉到土地变软了,嗅到了泥土的芬芳等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感觉、去思考、去想象,充分展现了春天校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校园的喜爱之情。下笔有神,妙笔生花。
3、课外活动激趣法
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寓之于各种语文课外活动中,不仅拓宽了作文训练教学阵地,更能激发学生作文训练兴趣。我坚持让学生办手抄报——《春笋》,组织学生轮流主办墙报、黑板报,坚持写日记,还定期到校图书室为学生借阅各类图书,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展览。这一系列课外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作文训练的兴趣。
(三)教给学生自改文章的方法
好文章不是一下子就能写成的,而是经过反复修改才改成的。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三种自改文章的方法:
1、多读。一是默读。不出声音,仔细研读,边读边想边修改。二是诵读。读出声来,要有语气,有感情。读给别人听是一种更好的方法。三是隔日读。文章写好后,隔一日、两日,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后再读,再改。
2、多问。问就是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看一看自己写的文章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有道理。
3、多对照。一是与优秀作文对照;二是与同学的作文对照;三是与教师的批语对照。从中找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后进行认真改正。
(四)改革作文批阅评价方法,重视作文的交流和赏析
在作文批阅中,我改变传统的批改方法,采取了“二次评议”法。实际上,“一次评议”是在作文指导课上进行的,学生根据大家的评议,修改自己的文章。这种批阅方法对学生作文指导意义极大。“二次评议”的特点是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评价。在评语中,我对学生多鼓励、多赞扬,保护他们的思维成果,委婉地指出文章中存在的不足,并告诉他们相应的改进方法。在一篇作文中,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一句话,只要用得好、写得好,我都热情肯定。同时,在学生之间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参与,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在交流中尝到作文训练的“甜果子”,体验到“作文成功”的喜悦。我还适时地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参加各类省、市、县乃至全国的作文竞赛,为学生表现自我的成就提供机会。
合能力
[内容提要] 课堂小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练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有效途径。课堂小练笔的切入设计要科学合理,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阅读经验,确定明确的训练目标,这样才能更有效。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课堂小练笔 切入设计
课堂小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兼具语言外化表达和习作内化积累的功能,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真正的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谓一举多得,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有效途径。
可是走进我们的小学语文常规课堂,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小练笔却并不多见,充其量也就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偶尔一见,就是为了走走形式而已。因为很多老师认为,练笔是作文课上的事,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会冲淡课堂。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没有平时的积累,作文就会出现“无病呻吟、无米之炊”的现象,再者说,课堂练笔不仅不会冲淡课堂,而且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能积累相关的阅读体验,真正做到读写结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课堂小练笔无疑是一种让学生获得方法的有效途径,而这种训练途径的关键就是要找好切入点。课堂小练笔的切入点,就是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创作的平台。
那么,如何把握课堂小练笔的切入点呢?课堂小练笔的切入设计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阅读经验,确定明确的训练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补充课文留白,充实文本内容。
我们的教材中,有的课文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叙述描写留有空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例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结尾处:
“„„(主席)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那么,主席这个夜晚是怎样度过的呢?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按照文中人物的描写方法,把想到的写下来。学生这样写道:“夜深了,主席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起身来到窗前,用颤抖的手点燃一支烟,透过玻璃望着夜空。唉!岸英,你就这样走了吗?眼泪不由夺眶而出„„”这样的空白补充,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对阅读空白的召唤,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训练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在写完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没有把这些写出来呢?你认为这种写法好不好?从而让学生明白这种“留白”的写法,体会作者语言的精炼。
2、拓展思维空间,充实故事情节。
细心的语文老师会发现,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课后练习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让我们把一首古诗编写成一个小故事。这种小练笔,把握好了,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大都是非常喜欢的。
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舟过安仁》,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编写小故事。学生写道:“有一天,诗人杨万里乘舟去看望朋友,来到安仁,突然江上有一条小船引起他的注意。船上两个小孩放下船桨,撑起伞坐在船头。他感到非常奇怪,天又没有下雨,他们为何这样做呢?于是上前询问,结果两个调皮的孩子竟然不告诉他理由,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经过认真观察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在借风行船。于是杨万里欣然提笔,写下了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这样的编故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习作材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训练契机。
3、运用发散思维,放大关键语句。
有些课文中隐藏了某些关键语句,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放大,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只是写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很多事,那么,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透过文章语句寻找,然后展开想象将它放大。“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学生通过仔细研读这段话发现,“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这句话中,交待了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出的贡献。学生想象战场情境后写道:“志愿军战士已经在阵地上坚持了三天三夜了,饥饿和疲劳威胁着大家的生命。战士们有的靠在战壕边,有的扶着抢休息,有的已经饿得直不起腰了„„突然,敌人又冲上来了,战士们立即忘记了疲劳和饥饿,马上拿起枪投入新的战斗„„”通过补写,从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如此深厚,加深对中朝人民深情厚谊的理解。
4、透过文字表面,感受人物内心。
有些课文,从文本内容表面看不到什么,但是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其实在文字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挖掘。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文章感人。仔细研读这一课,会发现课文中写小钱的两个相似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患了白血病,生命苍白,此时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透过文字背后,你想,他的内心会平静吗?生命垂危时,他有着对生命的渴求,他不愿意就此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可是又没有办法。后来,经过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帮助,小钱得救了,“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两处“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句子一样,但他的心情一样吗?是“静静地”的吗?此时他在想什么呢?我在此时设计的练笔,可以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感受他复杂“静静地”的背后“不平静的”情感世界。
5、延伸想象空间,续写课文结尾。
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结尾:“桑娜拉上了帐子„„”那么以后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这一家人的日子会过得怎样呢?我让学生续写故事。又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凡卡》的结尾,“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爷爷会收到他的信吗?凡卡悲惨的命运会就此结束吗?我让学生继续写下去。这样的续写小练笔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作平台。
6、挖掘词语内涵,丰满人物形象。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人物形象的聚焦点,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让学生在语境的沟通中理解词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荔枝》一课时就抓住了“筋脉突兀”这个词语。
“请大家想一想,母亲的筋脉突兀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母亲的手筋脉突兀,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请同学们接着写„„”学生写道,“母亲的手筋脉突兀,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手面粗糙,像老松树的树皮,手背上青色的筋脉高高绷起,这双手不正是母亲艰苦一生的写照吗?„„”引导学生借具体情境反映“筋脉突兀”的内涵,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这样一来,“筋脉突兀”给予学生的就不再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以后学生一旦遇到这个词语,与之相关的形象就会在他们眼前浮现;一旦遇到类似形象,与之匹配的词语就会在他们脑中自然出现。这样,“筋脉突兀”的词义和语像就变成了他们的活的库存。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我们的教材是编者经过筛选的中外精品文章,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凭借和写作指导的主要依据。无论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是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教材。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之典范,凭借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课堂小练笔的切入设计与提高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只要教师在解读教材方面多下一点功夫,就会找到进行课堂小练笔训练适当的切入点。只有经常进行这方面读写结合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并有效拓展学生的写作资源,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真正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05期
2、《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叶圣陶/刘国正编著
3、《中西教育史》 [海外中文图书] / 洪祥编著
读 写 结 合 课
------《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小学 张柱德 教学目标:
1、回顾课文《夜莺的歌声》主要内容。
2、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3、赏析例文,巩固学到的写作方法。
4、学生自由写作。
5、赏评习作,修改文章。
教具准备:录音机、歌曲《七子之歌》和《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设计:
一、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二、旧知回顾
1、内容回顾:
(1)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我们炎黄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梦想与心声。一曲《长江之歌》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与依恋。那么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夜莺的歌声》又传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塑造了一个什么英雄形象呢?指答。
(2)几次歌声,各有什么作用?(一诱敌上钩
二、麻痹敌人 三、四暗送情报
五、再引敌人)
2、总结写法: 课文为了表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运用了大量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师生交流:
(1)外貌(2)语言(3)动作
教师总结: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为下文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文章的结构特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赏析相关例文,巩固写法。
读文章,感受战争的危害。
看书听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并讲一讲里面主人公的故事。
交流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四、学生自由写作。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战争年代,英雄少年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甚至生命保卫着祖国,在和平年代,在战争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有没有舍己为人的小英雄呢?课下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了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少年的故事,请你用最快的速度写一个你最感动的小英雄的故事。写作时要运用上今天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
五、赏析
根据学到的写作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赏析。
六、学生交流收获。板书设计:
夜 莺 的 歌 声
外貌 写 刻画人物
语言 推动情节 作
动作
结构:首尾照应 布局合理
教学反思:
读写结合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教会学生读书,教师要在两处着力点上舍得花气力,一处是阅读教学的深层次理解环节,一处是每两周一次的评赏、评改作文课。下面,以《太阳是大家的》为例,谈谈深层次理解环节中如何抓好读写结合。
首先,要教会学生阅读。对小学生而言,就是在识字的基础上,能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读懂文章内容,进而正确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太阳是大家的》为例,这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玩耍。这首诗歌文辞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字面意思,但诗歌的深层含义及诗歌的语言魅力则不容易领悟,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我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质疑问难),自己理解字面意思。上课时用10—15分钟的时间,围绕着“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各抒己见,汇报预习心得。课堂上,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之后以我的范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
其次,还要学生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这样才能把读写结合落实到位。以《太阳是大家的》为例,学生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让他们思考:课文的内容是怎样写出来的?然后引导他们理解生字新词以及重点词句表达的意思。之后,让学生仿写第二节诗,想象太阳在别国的活动,通过仿写进一步感悟诗歌中所描写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领会到只有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下,各国的小朋友才会有这样的快乐。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大胆去说他们所能想到的,然后出示几幅森林、海洋、公园……等美丽的图片,让他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打开思路,感受太阳带给我们的充满生机的世界!学生的思路打开之后,我又让他们动笔去写自己心中所想,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在短短的五六分钟内,大部分学生能写出一天中太阳做的好事。有的学生写:一天中太阳做了很多好事,她把阳光布满大地,她把温暖送到人间;她把美丽的火烧云给我们欣赏,看着我们兴奋地叫好……也有的学生这样写:一天中太阳做了很多好事,她把金光往小草上洒,她把庄稼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去上学,听他们充满童趣的谈话……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比如,教完《太阳是大家的》之后,我通过课后的泡泡“我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几句话……”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看图之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此时的想法。课后我让学生进行练笔,让他们把课堂上没说完的话写下来。第二天学生交上来之后,我发现学生写的都很不错。有的学生这样写:亲爱的别国小朋友,你们好!美好而又温暖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它也一定会给你们带去无穷的欢乐,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太阳是我们大家的,世界也是我们大家的,让我们一起在同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吧!让我们为拥有这样快乐的生活而欢呼吧!
总之,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方面的实际,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抓住一两个读写结合点,把抽象的写作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既是读写结合的着力点,也是语文教师展示自身语文功力的试金石。
【关键词】阅读 写作 感悟 模仿 续写 改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128-02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读”是“写”的基础,是“写”的源头之水,只有通过读,才能激发想象;只有通过读,才能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写作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读书的多少。只有重视阅读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写”。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忽视了对学生“写”的训练,导致学生产生“畏写”情绪,以致在高考作文中吃大亏。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读写训练。
一、阅读要广泛
阅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许多著名的作家都是爱读书的典范,李清照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词人,是因为她对知识的渴望,对读书的痴迷,她常常因得到一本好书而不食不眠;金庸是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说自己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读书。因为有广泛的阅读,才有他们的传世佳作。
教材是学生最宝贵的作文素材库。教材的篇目基本上都是经过专家精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中有大量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句、别出心裁的构思、灵活多样的笔法、丰富动人的情感,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及时积累,要求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作为写作的素材。如学生可以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奇特而新颖的通感手法,动静结合浓淡相宜的描写手法。苏轼的《赤壁赋》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开始时他的思想是愤懑的、痛苦的、消极的;最后,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找回了自我,增强了信心,表现了旷达乐观的性格。苏轼的例子就可以用来论述有关“勇于面对挫折”、“乐观的心态”、“坚强”等作文话题。李密在《陈情表》中陈述自己辞不就职节孝难全的苦衷,特别是他对祖母的拳拳爱心,感动了许多人,他的事迹可以用来论述“感恩”、“孝顺”等作文话题。
学习语文要树立大语文观,不仅要注重课内阅读,也要注重课外阅读。
曹雪芹生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最终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不朽作品《红楼梦》;老舍先生是一位爱好广泛的文学家,如打拳、唱戏、养花、相声、赏画、念外文、养猫、旅游、收集珍宝等。不可否认,他们作品的丰富性、可读性与他们丰富的生活有关。因为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虽然作家的写作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但更多是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生活,思考生活,多看网络、电视、书报、杂志等,获取更多的信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阅读要有目的,做摘录,说感悟
作为高中生阅读并不少,但读完之后许多东西如过眼云烟,不久便忘得干干净净,结果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少写随感有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不仅要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也要品味文章优美句段、写法以及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构篇章。在读的过程中引领他们把重要的句段、名言名句和精彩的篇章勾画出来,做好笔记,反复玩味,读后及时表达自己的感悟。
例如在学习《伶官传序》时,笔者要求学生找出该文的中心论点,思考论证的方法,并勾画出名言名句。这样学生就有目的地去阅读了。结果学生根据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得出该文观点就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明显看出文章用了例证法、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勾画出这些名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名句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某同学感悟:“爱迪生一生为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但他晚年变得骄傲固执起来,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最终导致研究的失败。这说明自满的害处。据说徐悲鸿有一次在画展上评议作品,一位乡下老农说他画里的鸭子画错了,徐悲鸿接受了批评,并向老农表示深深的谢意。正是他的谦虚,才使他的艺术达到巅峰。”“唐太宗懂得忧劳,勤于理政,虚心纳谏,爱惜民力,使唐朝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繁荣景象,但后期却贪图享乐,最后丢了江山……”
其实学生在读一篇文章之后,一般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但是很多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自己一味地讲,完全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果我们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后,让学生把自己感悟写出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当然,对于学生的感悟、评论,我们应更多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尊重、得到认同、得到提高。
三、阅读学会借鉴,进行模仿
有些人一味反对模仿,主张创新。创新固然重要,但模仿也不能加以否定。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模仿,说话需要模仿,写字需要模仿,画画需要模仿……作文训练也应从模仿开始。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作文》一文中写道:“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像莎士比亚那样的大作家初学写作都从模仿开始,中学生学作文也可以从模仿开始。”
美的文章往往能激发我们阅读的兴趣,让我们犹如徜徉在百花园中,心旷神怡;让我们犹如享受一顿美餐,过后依然回味无穷。对于美的作品,我们可以模仿作品的标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手法、作品的语言…… 如2012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全国卷贵州一考生的《放下灵魂的枷锁》,题目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凸显文化底蕴;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彰显文章清晰的思路;选取庄子、嵇康、梭罗等古今中外的典型例子或用排比或用反复手法进行论述,有力地增强文章的气势;语言富有表现力。这样的文章就很值得我们模仿。又如《荷塘月色》语言很美,用了不少修辞,这样的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学习模仿的。
只要我们重视,正确引导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加强模仿的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定会不断提高。久而久之,要学生写出切合题意、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而又富于文采的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在阅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续写、改写
(一)续写
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于原文做延伸。续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预知事物的能力,又能增加他们对课文的了解以及训练他们的文笔。同时,续写具有的趣味性也深受学生欢迎。学习《祝福》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以“祥林嫂之死”展开续写,比较多的学生写祥林嫂是饿死的、冻死的,还有被人骂死的、被人打死的……下面是学生续写的一段文字:“自从祥林搜被四叔赶走后,她便成了一个乞丐,白天她出去讨饭,善良的人们会把一些残羹冷炙施舍给她,晚上住在一个破庙里。现在正是寒冷的冬天,她身上只是披着一件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旧的衣衫,脏兮兮的;冻得黑紫的脸毫无表情,眼睛陷得更厉害了;先前花白而稠密的头发已变得稀稀疏疏了,紧贴在头上,似乎很久没洗了;干瘦的手依然拄着破烂的竹杖。今天她乞讨了一整天,却毫无收获,无可奈何,最后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破庙里过夜。过了几天,人们看到的是她僵挺的尸体。”
在这段续写文字中,作者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对于祥林嫂之死有个合理的交代(很明显她是冻死的、饿死的),想象合情合理。
(二)改写
有人改写过这么一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洒下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当然这样的改写把孟浩然笔下春天恬静优美的意境给破坏了,我们不主张这样格调不高的改写,但不可否认,改写确实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人过目难忘。在学完李煜的《虞美人》之后,笔者让学生改写这首诗。有学生这样改写:“春花秋月不会了,往事记多少。校园昨夜又春风,朋友可堪回首月明中。深情厚谊应犹在,只是岁月改。问君能有几多思,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诗改写得很有意思。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尝试引导学生改写,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读”是“写”的基础,“读”是吸收、是积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重视学生的“读”;“写”是倾吐,是情感的释放,是检验读的结果的一个表现。“读”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练习口才;“写”能增长才干,拓宽视野,挖掘潜能。语文教学中“读”和“写”密不可分,没有读,就没有写作的灵感之源;没有写,就不会有读的深刻感悟,二者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语文:八年级上册[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
[2]孔有君.2006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赫学颖.2012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M].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2012
[作者] 安徽东至县东流小学张宾/马渝生
[内容]
――谈三年级段的训练
段的训练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由句向篇过渡的桥梁。教材对段的训练要求是:能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段。学会分析理解自然段,并懂得一些基本常见的段式。要注重练习写片断,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连贯。要达到教材对段的训练要求,必须扎扎实实地抓住关键的两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增强网络意识
明确段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教材,达到教学要求。三年级上学期段的重点训练目标是:注意句子的联系,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三年级的教学目标,它是由诸多个小目标组合而成,经过编者的精心设计,通过具体的课例,形成一种体系,即课例目标→训练组目标→学期目标→年级目标。
这种体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形成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每个训练组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如:第七训练组目标是“读懂一段话”。该组的课例有《瀑布》、《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我和企鹅》和习作题“观察事物写一段话”。这些课例虽然也有各自的目标,但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紧紧围绕“读懂一段话”这个目标去安排的。钻研教材时,必须考虑到各篇课文在本训练组中的功能和地位及其相互联系。《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例,是按“总→分→总”的布局去描绘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美丽,在构段中基本上采用了并列关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例虽然也是按“总→分→总”的布局去描绘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但它主要是按方位顺序去写的,而且在构段方式上灵活多样,有因果、有并列、也有总分。这两课课例功能不同,但它们通过不同的训练点,形成了一个网络,目的是要解决“怎样读懂一段话”,这段话中的几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从而达到异曲同工的功效。因此,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训练目标,以及目标与目标间的联系,增强网络意识,各个击破。否则,训练就难以达标。
二、读写有机结合、掌握构段技巧
三年级教材中,最常见的构段方法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因果式、点面式、概括与具体式等多种形式。而这些方式也正是三年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过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规格练习。”叶老的话充分强调了“讲”后之“练”对形成技能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在段的教学中务必做到精讲多练,认真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具体做法可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点拨。即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1] [2]
【读写结合促进读写能力】推荐阅读:
探索读写结合新思路11-27
浅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07-11
读写结合有效性初探12-09
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初步探究09-08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10-08
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06-26
浅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09-19
小学读写教案09-11
大量读写计划09-16
五年级读写方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