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精选8篇)
摘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改造力有多强。在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课中,我们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是带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极为重要。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教育事业受“应试教育”影响,培养的学生表现出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文化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毛病。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而实验操作更是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怎样让学生在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内科一学课的需求,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比较长时间的探究。我们发现生活很多物品可以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于是,我们提出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启蒙教育内涵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态度,认识科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经过的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5年3月)
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科学(新课标)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准备。我组学习了《科学课》、《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与仪器》、《科学教学与实验》等杂志。
2、实施及发展阶段(2015年4月 ——2015年10月)
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验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的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及生活中的物品开展实验和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在指导学生实验中,科学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汽水瓶、可乐瓶、矿泉水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牛奶盒、塑料袋、气球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1)、很多学生学会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雨量器、会设计制作一个保温瓶和鸡蛋保护器,并且能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生活中废旧物品,经过精心设计。变废为宝,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2)、大部分学生在家里会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科学实验:例如:五年级的潘立同学会利用家里的马铃薯、盐、水等生活物品,会做“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实验,刘菊同学会利用生活物品橡皮泥玩具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叶文亮同学会利用生活中废铁来做“金属的热胀泠缩”实验,老师对成功者给予鼓励,对于制作失败的,老师便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让他们经过多次思考,反复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对科学的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科学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老师在指导中得到了成长,增长了智慧,学生在激情中得到了成长,学到了知识。五年级的学生会解释生活中电线在冬天会下垂的原因;明白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会鼓上来的缘故,三年级的学生会利用生活物品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知道舞动塑料袋,袋子就会鼓起来,为什么气球会越吹越大的道理。六年级的学生知道打开可乐冲鼻的气体是何物。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掌握了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方法。四年级的学生知道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电击的感觉的原因,会解释脱下毛衣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成因。
对于那些酷爱科学实验课的学生来说,课堂四十分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有些学生在家里搞起了“破坏”,如把家里的录音机拆开来看一看,琢磨琢磨;把玩具飞机拆下来拼一拼等等。这些在家长们眼里看作搞破坏的行为,实际就是学生创新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过程,我们应该很好的保护他。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闹钟拼装活动,学生通过将散装零件拼装成钟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3、总结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
本课题在我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已经走过了一年的多时间,从2015年的申请立项、确定方案、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实验探究,到2015年年底成果展现、研究总结等等,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秉持以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为基地,紧密联系生活,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学习交流及在科学课教学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到与新课程最为和谐的交汇点,从而更好地开展新课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研究课题达到研究目的,多次请学校教导处对这个课题组进行指导、论证。课题组根据专家的意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并且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二)具体的研究行动
1、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我们围绕培养实验探究能力,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
(1)多看:当学生遇到疑问时,老师进行演示和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看了实验后解除心中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动手做实验是学习研究科学、不可少的手段。实验中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变化前、中、后的观察,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等)的功能,感觉所有现象。对实验中所需的仪器和操作方法、反应条件、以及如何判断新物质的生成等,都要引导学生观察。在做实验时教师可给出适当的观察点,使学生克服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并且要抓住实验的契机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演示操作要规范,给学生留下科学的、严谨的印象,培养正确
“多看”能培养学生用实验来研究科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多想:我们让学生带着疑惑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的设计,然后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实验事实说明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疑--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解决方法-师生共同解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明白理化的科学道理,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发现原有教科书中实验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掌握的实验仪器,根据某一课题研究去设计探究性的实验方案。改进的实验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进行交流,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表演,学生不仅享受到设计实验成功的乐趣,而且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空气占据空间》时,在课堂上,我出示矿泉水瓶两个,其中一个切去底、蚊香、等实验材料,提出问题:猜一猜空矿泉水瓶子里面有什么?有的学生猜没有什么,有的学生猜有空气,为什么猜有空气呢?怎样证明瓶子里有空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枯燥无味的试验变为直观形象的试验,学生记得快,记得牢。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准备好乒乓球、铁块、弹簧秤、细线、一杯水等器材,提出问题:乒乓球为什么会浮在水面?铁块为什么会沉到水底?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学生都跃跃欲试,说出许多想法,通过观察浸没在水里的乒乓球向上运动,感知浮力,又通过观察弹簧秤下的铁块在空气和水中示数的变化,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对浮力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后,又问:对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感觉和启发?有什么疑问和猜想要提出来讨论和研究吗?凭直觉思维,大部分学生有所领悟:铁块受到向上的浮力,看来浮力的大小与铁块排开水的重量或体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继而引导学生:如何测浮力的大小?如何测铁块排开水的重量或体积?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共同设计一个验证实验,并进行实验。学生始终在思考、操作、观察、总结,表现欲得到了发挥,在探讨新知识新方法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多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做:我们精心组织学生上好每次实验教学课,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课前提出预习要求,实验时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
“多做”让学生在实验中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在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从生活走进科学。
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进行简单器材的准备,例如用矿泉水瓶制成烧杯和量筒,用小瓶和管子制成潜水艇等。使学生了解一些实验操作要领,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演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遇到问题可通过分析讨论、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途径寻找对策。同时,开展小仪器和小制作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每一年,我校都举行实验操作比赛,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例如引导学生开展《空气占据空间》、《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和《鸡蛋撞地球》的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辅以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定的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1、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由于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而转化为一种学习行为,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并敢于大胆地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质疑。同时多种途径的多向交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加快了知识的理解过程,学习积极性明确提高,从对学习的外在兴趣,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2、学生喜欢上科学课,对科学及社会生活实际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科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3、“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已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教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人人参与教科研,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积极上公开课、研究课,个个撰写论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4、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2015年底我校通过了 “均衡化学校”验收。
5、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成长。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学更加重视课堂实验教学的开展,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实验和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获得学生的认可,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6、更新了教师观念、促进了教师成长,教师的智慧得到升华。
开题一年多,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得到较大的提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15年5月叶崇辉老师制作的微课《热胀冷缩》获中山市二等奖;2015年11月叶崇辉老师制作的微课《神奇的电磁铁》参加镇级评先;叶崇辉老师撰写论文《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5月份举行的中山市中小学实验考核中得到巡视领导的好评。9月份在学校组织科技节活动,收获小发明、小制作作品一百多件,其中黄国超同学作品《多功能雨伞》和谭淦宁同学作品《人体感应灯》获中山市发明创新作品三等级。
我们科学课题组的工作是踏踏实实的,活动是积极而多彩的。我们的科研实验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又作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在取得的成效使学生们受益,使领导和家长们满意。“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研究成果作用于广大的学生,在学生的提高和发展中绽放光芒。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1、实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生活科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转变观念难度较大,致使他们有时在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努力方向: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
一、利用经典实验启迪学生
学会质疑。摩尔根是遗传学第三条遗传定律的发现者,然而他的成就却来自他的质疑。因为他通过许多实验,发现结果与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所提出的遗传规律不符合,于是就开始怀疑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同时,他对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不置可否,认为其没有任何实验依据,只是一种猜测罢了。于是,摩尔根就想通过实验来证明孟德尔、萨顿的错误。通过果蝇的眼色遗传实验,他证明了“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也证明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通过果蝇的体色、翅型的遗传实验,他发现了遗传学第三条遗传定律,这是继孟德尔两大遗传规律上的遗传学的又一大发展。在摩尔根之前,也有许多科学家发现了实验现象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符合,但出于对权威的崇拜或尊重,从而怀疑自己的实验结果,放弃了进一步的探究。然而,摩尔根的究根问底、敢于质疑的品质,让他为现代遗传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在学习摩尔根遗传学成就的时候,让学生感悟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优秀品质,这也是对学生问题意识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学会感动。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涉及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反应过程的发现等,教材中包含了1642年比利时赫尔蒙特的柳树实验、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和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的玻璃钟罩实验、1864年德国萨克斯叶片遮光实验、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水绵实验、1939年美国鲁宾与卡门和1940年美国卡尔文的同位素实验等。1642年以前,人们一直接受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植物增重来自土壤的观点,而赫尔蒙特的柳树实验颠覆了这一观点,从此科学家历经三百多年的努力,探索光合作用的规律和本质,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出了科学研究的艰辛,更是体现出科学家的钻研精神。从这些经典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为之献身的探究精神。
二、利用实验分析引导学生
学会观察与思考。观察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训练学生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是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学习恩格尔曼水绵实验,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在黑暗和光照两种条件下,好氧细菌在水绵周围的分布情况,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黑暗中好氧细菌均匀分布在水绵周围?为什么光照下好氧细菌集中在某些区域?这些区域与其他区域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思考,得出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引好氧细菌在其周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学会运用方法。教材以柳条鱼实验为例,归纳了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然而,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实验设计呢?学生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这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或者说科学素养的提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针对教材实验,教师自行设计了一个“温度对柳条鱼产仔的影响”实验步骤,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白实验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例如实验材料的选择,教材选的材料是“体长和健康状况相近的雌雄柳条鱼”,对比的实验步骤中选的材料是“从河中捕捉4条柳条鱼”,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同,并提出“为什么要选择体长和健康状况相近、雌雄性别不同的柳条鱼”,其意义何在?如果单一性别,如何研究鱼类的产仔?如果生理状况不同,在实验结果是否会出现不同呢?因此,在实验设计时,要注意科学性,避免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如教材中的实验写道:“分别用电热棒及恒温调节器调节水温保持在8℃、12℃、20℃、24℃,为什么取这个温度而不是取“0℃、10℃、20℃、30℃?”因为,实验设计也要有科学依据,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每年4月份的温度在8℃~24℃温度范围内。所以,在实验设计之前,要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考察等方法,充分掌握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这样,通过实验的分析,让学生从中明白科学实验的严谨性,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这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能力
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在生命科学的基础实验中,有许多基础的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由于科技的发展,中学生命科学的实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超净工作台、光照培养箱、数码显微镜等都在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给生命科学的实验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如原来用光学显微镜,学生在对光、移动装片、观察物像、测量等方面往往占用很多时间。而现在的数码显微镜带有内置式光源,学生只要调节明暗即可,不再存在光源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载物台上的装片移动装置,可以精确调节装片的上下、左右的移动,避免了靠感觉移动带来的不易控制感;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的显示屏观察物像,与同学、教师一起分享、研讨;设置好测量数据比例,用鼠标轻点,屏幕上就显示出所观察物像的长度。学生掌握了数码显微镜的使用,就好比掌握了微观世界的一把钥匙,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便捷。
问题解决,体现学生综合科技能力。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尝试去解决问题,确立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是课程标准中的学生基础实验,如尝试运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的原理鉴定不同浓度的溶液;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延伸,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植物去除顶端优势后,植物的侧芽如何生长,如何用水培法培养植物,同时观察植物的缺素症状等;可以来自学生的生活,如如何处理学校实验室废水,如何净化家居装修中的甲醛等。教师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一、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生物学中安排的学生实验中,其中单纯的观察实验占多数,而且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1.观察要有目的性
如,在观察实验《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时,先用肉眼观察鲫鱼适于水中生活外部形态,再解剖观察内部结构,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的轨道。
2.运用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客观的分析往往是通向科学发现的关键所在,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3.重复观察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如在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时,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反复多次进行观察。
二、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
综合实验能力不仅局限于实验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实验能力。它包括: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能力;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实验寻求解答疑难问题的能力等等。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培养熟练的实验技能,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成果。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心率的有关知识之后,从运动能够使心率加快,联想到当自己紧张恐惧时也会心跳加速,老师进行启发:“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到心率呢?可以做哪些测定心率的比较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讲开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列出许多比较项目。例如:饮食前后的心率比较、不同情绪下的心率比较、烟酒对心率的影响……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再稍加启发:哪些不同状况的人可做心率方面的比较呢?学生在经过交流讨论后,又提出一系列可比较项目,如不同年龄段或不同性别人的心率比较等。最后集中列出几个比较项目。而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认领一个项目,将其转变为实践性的研究课题,分工合作进行检测,并分析差异造成的原因,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所有的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后,召开答辩会,汇报研究成果,并回答其他学生的质疑。
2.实验中教师是启发者、引导者,学生是实践者
整个过程从实验课题的提出,设计方案到完成课题全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整个过程的实践者,体现了他们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在实践阶段,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分工明确。整个课题的完成,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汗水,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三、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未来的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科学方法教育的成功导致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设计一些可行的探索性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这类实验不给现成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独立地运用己有的知识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实施实验,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判断,最后得出初步结论。如:讲“茎的输导作用”时,这只是一个演示实验,假若按以往的实验方法,课前准备课后就有明显的效果,但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茎可以运输水分”,学生兴趣不大。我是这样做的:结合单元练习卷里面的一条关于“环切果树”的习题。先设疑,学生的兴趣性大增,让他们自己实际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和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并通过对亲自动手制作的实验材料观察到的现象,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在讨论和争议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师只要稍做归纳,就能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且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实验中多尝试,在探究中创新
尝试实验仪器的新用途,尝试对现象加以解释,尝试改进、创新实验装置,尝试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探究问题。善于分析其优劣和总结规律,善于采用多种实验事实,证明有关观点、结论,并探究其中的规律。如“观察叶的结构”这个实验,按教材要求发给学生一种植物叶片,我在实验中则有意识发出多种植物叶片,有菠菜叶、槐树叶等。让学生去实验哪种叶片最容易做出装片而且观察到。通过实验,学生徒手切片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得到了啟发,实验还可以进行改进甚至创新。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是科学技术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初中生物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要积极普及现代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教师要进一步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汾城初级中学)
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小课题结题报告
成果摘要:
总优势:本项目研究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开放式、个性化、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是教与学的大改革。
1、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创新的课堂教学。通过开拓创新的课堂教学,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改革的观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学习的乐园。重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写作意识的研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主动地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把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写下来,使作文生活化。
2、教师的教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激发兴趣,注重教法的新颖性;创设情景,创造认识的冲突性;反馈调控,突出教与学的针对性;体验成功,强化求知的进取性;民主合作,建立师生关系的和谐性。逐步营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3、学生的学活了。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表意见。逐步形成了独立活动、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使学生能 勇于质疑、释疑,善于发现规律,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延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创新的课延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能力、动手制作和创新能力。
5、学生们一方面实现了“厌倦写作”到“主动参与写作”的转变;另一方面又实现了“无话可写、无事可记”到“言之不尽、言之有物”的转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我校语文科组一直在对作文教学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并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既要突出主题,又要围绕中心富有教育意义”的作文教学思想指引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侧重在写作技巧、写作方法、思想升华的指导上,致使不少学生作文兴趣乏然,作文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作文形式满篇的照猫画虎、千篇一律。“依样画葫芦”式的写作,让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因而谈不上写出优秀的作文。正在我们为此而寝食难安的时候,国家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因此,我们就可以以它为指南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根本上摒弃“模式作文”的传授,组织实践活动,发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作文返朴归真。并使他们明白“作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作文就是‘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的活动。
英国教学家洛克曾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著名教育家皮亚杰又说:“所有潜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小学作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激励教育,兴趣培养,从心理上调动学生作文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兴趣,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这样我们提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课题。
二、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项研究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写作心理的一般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立足个体成长,努力探索作文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及评价标准,进而让学生 “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兴趣,有所创新。
三、实验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整个实践研究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能力,发展个性,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2、“真实性”原则:写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兴趣培养的实践一定要与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将作文兴趣纳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中,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3、“实践性”原则: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学生作文兴趣与各种写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掘兴趣,发展个性。
4、“因材施教”的原则 :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探索出适应自身特点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模式。在研究中既注重全体学生的稳定发展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训练,再结合教师的分层指导,学生就能向着自己不同的学习目标发展,人人有追求成功的动机,个个有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的内容
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写好一篇作文,除了有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来源的材料之外,还需要有浓厚的写作兴趣。那怎能激发写作兴趣呢?因此,根据本校实际,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围绕这一主课题,我们还设定了以下八个子课题: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事物的兴趣,写好观察日记。
2、培养学生参观、记录的兴趣,写好参观记录的一系列作文。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比赛的兴趣,写好比赛纪实作文。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写好劳动实践作文。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购物实践活动兴趣,写好自我体验的作文。
6、培养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实践的兴趣,写好调查实践作文。
7、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读书活动的兴趣,写好读书笔记。
8、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好想象作文。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方案的理论化
1、准备阶段
听传达,学理论,明确课题意识,制定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责任人及组员,形成完整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按计划开展研究实施方案,并进行搜集和积累有关资料,组织实践研究的教师上公开课,开展相互听课,共同研讨活动。
3、总结阶段
整理实验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迎接专家鉴定,结束第一轮课题研究。
(二)具体实施过程
1、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有高平素、洪敏捷。
2、明确阶段目标。我校“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课题得到镇教联校的批准,在专家课题组和学校领导的潜心指导下,我们把开展教育科研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作为新一轮课程标准的理念,靠兴趣吸引,引导学生愿写、乐写、会写。
3、注入“源头活水”。我们是一所乡镇的农村小学,条件非常有限。但是,学校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学校、家庭、社会三线齐上,通过阅读、欣赏、参观、实践等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生活。我校每年利用 “六一儿童节”“教师节”、“ 国庆节”、“中秋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或举办歌咏、演讲比赛,或举办手工制作、书画展览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学生十分乐意参加,既丰富了学生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为其写作提供了素材。使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4、突出研究重点。我们认为这一课题研究的着力点是如何促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在研究中,我们努力使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做到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求活— —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着重写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把求真、求实、求活、求新作为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5、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围绕上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的着力点,我们写作训练时,尽量少用命题作文,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细致观察,用心感悟,真实表达”,再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赏一赏的方式,达到“活动——写作—— 互评——体会”的良性互动。切实培养全体学生写作兴趣。评改适宜,赏识个性。如果老师能给以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可是,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教师只有学会赏识学生,才能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主动写、积极写的热情。说实在话,有时学生作文,某些教师拿上来一看就头痛:错别字一大堆,更别说语句通顺、词句优美了。可静下心来细细一看,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再加以认真批改指导,一篇篇好作文便渐渐产生。
6、搭建展示平台。兴趣是作文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增加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我们觉得仅仅班内交流、评赏是不够的,还必须为学生搭建起展示才华的更大的的舞台。
(1)开展语文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2)、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设计语文手抄小报。
(4)、活跃师生课余生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他们热爱生活。因此,在严谨的课堂学习之余,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余活动,如美化校园、观察植物、决战篮球、拔河比赛等。这些活动,既帮助学生劳逸结合,又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还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5)、开辟班级“学习园地”。我们的班级“学习园地”,其实就是各班教室里的黑板报。因为在这块黑板报上,有学生们工整的字体,有趣的故事,感人的心得,社会的经验和科学的知识等等。学生们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自己,学习同伴;胸怀祖国,面向世界。他们在几平方米的希望园地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5)合理利用“红领巾广播室”。学校每周五次通过“红领巾广播室”广播学生的优秀习作,不定期通过宣传橱窗公布发表学生习作的情况,加大对学生写作的宣传力度,效果十分明显。
7、提倡教师“下水”。如果一个老师自己基本不写文章,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的。我们觉得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写文章,不仅可以体味作文甘苦,不会对学生过分苛求和指责。还能体会写作得失,指导学生作文更得法,更能一语中的,批改学生作文更能切中要害。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信任度,使其指导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三)研究结题阶段
在开展作文兴趣培养实践教学探索中,我们注意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认真总结学生生活源泉与作文兴趣培养的教学经验,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创造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学生作文兴趣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课题组每一位成员至少拿出了一篇作文教学案例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撰写了一篇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在此基础上,完成结题报告。
六、实验研究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实施“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师生作品在镇、县、市大赛中多次得奖。
(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兴趣培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
(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这几个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作文园地、社会活动等,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写作兴趣逐步增长,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兴趣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利于阅读教学。
(四)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首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其次,大量的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看画册等,发展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办手抄报,给习作配插图,习作内容表演,开发了学生大脑的潜能,闪现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可喜的创造力。
(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师生的作文水平。我校语文教师在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教学活动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和教案,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
七、实验研究的思考和设想
(一)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兴趣作文的途径。生活是作文的广阔天地,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先丰富其生活。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历、感受,教给他们再多的写作技巧,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经验是:要想让学生喜爱上作文课,就必须使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具体来讲,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明白写事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样能触发“独特感受”。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挖掘生活的真谛。三是感悟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作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真实记录上,只有创新的东西,有新意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个性化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夯实想象力的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创造出新的形象。
(二)彰显个性是作文兴趣培养的方法之一。
1、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既熟悉又有感情,内容自然就与众不同了,往往能彰显独特的个性,让学生写自己的东西,兴趣自然就来了。
2、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情感真挚是个性化作文的内涵。作文要写出个性,首先就是要敢于说真话,真实地写人记事,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和生活,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真实想法。抒写真切的生命体验、感受、感悟。抒写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唯其如此,才能使文章增加厚度,展现出亮丽的个性光彩。
3、立意新奇在于思维。因此,在作文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存同求异,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一篇篇富具想象力的作文来。
(三)体现生活,洋溢趣味是我们的作文评价方式。
以赏析为主,体验成功乐趣。①多给学生一些自我评价。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总是给与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在“习作园地”中进行自我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多得到些认同,少感受些失落。②多给学生一些赏识评价。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要以赏识肯定为主,寻找作文中的优点。
八、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生活的真实与文章的价值取向问题。在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真实得没有丝毫水分,但确实没有多大价值,该如何解决?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九条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倾听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能力。倾听,可以使说话者会因为对方聆听的态度而感到心情舒畅,为进一步的沟通打好了基础;倾听,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赖,表露内心的事,可以消除两人之间的误会、隔阂、不信任与敌对,使两人之间关系更为密切;倾听,可以改善周围环境的气氛,有利于获得身心健康与成功。倾听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的途径。
然而,当我们聚焦课堂时,却发现课堂现状不容乐观。往往是教师明明指出这样说是不可以的,可学生发言时却是我行我素,照说不误;一个同学发言结束,让别人复述时他却是不知所以然,只好硬着头皮另起炉灶乱说一通;有时老师苦口婆心说上个三五遍,问大家是否明白时,大家是异口同声说明白,但当老师叫起其中的某位同学问他明白了什么时,他却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即使回答了,也是胡编乱造,前言不对后语。以上种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是屡见不鲜,纠其原因,都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专注地倾听惹的祸。可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显得是那么的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倾听能力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本功。美国青年研究中心将“注意听他人讲话”当作学生合作学习成效的决定因素——社交技能之一。在如今活跃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光会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只有这样,学习效果才能最优化。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既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的不足,又能让学生触类旁通,萌发灵感,还能使他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的今天,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有效的倾听,使我们的学生拥有“倾听能力”,真正 掌握“倾听”这种金钥匙,从而深切体会到学习语文的
无穷乐趣,真正地爱上语文。倾听是我们接受社会、学习,取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正确的语言表达,更需要人们用心地倾听。它也曾给人类感情的沟通产生了巨大的魅力。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一半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向的互动过程,学生要学会文明地进行沟通和社会交往,首先要学会倾听。听与说同样重要。在新课程大潮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孩子会表达了,课堂热闹了,但我们也该清醒地看到:在经历了这么一场深刻的改革之后,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和水平是否达到了预想的要求吗?是否给课堂教学、课堂效应、教学效果产生了下面的影响吗?是否给孩子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带来了良好的时机吗?我想其实不然。纵观如今课堂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归结:孩子们很活泼,胆子很大,课堂非常地活跃。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趣了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指名一个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老师的赏识.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当老师布置作业时,学生往往审错题意,没有按要求做.更让人担忧和伤心的是:有些课堂还存在着乱班现象,即使老师敲破了讲台,也还是无济于事.一个没有倾听质量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一个不能让孩子们用心倾听的课堂,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不会很理想.同一个班的学生刚入学,学校提供了两样的师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贫富"差距之大,倾听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对策,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不倾听或不会倾听的不良习惯.必然影响他的学习,甚至终身的发展.所以提高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势在必行,义不容辞。
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当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时,学生们有的总爱插话,抢着说自己的想法,有的不甘示弱,在下面悄悄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表情沮丧,在唉声叹气中遗憾,有的好像与自己无关,在那玩弄文具、学具等,有的端端正正的坐着却从不发言,还有的站起来发言的内容是重复的。这些不正确的倾听方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迫在眉睫。一个会倾听的学生能在瞬间捕捉、筛选信息,并随即展开联想、想象,形成个人评价。这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均需在瞬间完成,这种能力也是必须经过训练 的。学生听力理解、记忆方面的能力差别,教者应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学生听说差异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培养其倾听能力,从而缩短这一集体环境下的学生之间倾听水平的差距,促其懂得倾听、乐于倾听,最终善于倾听,提高倾听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国外研究者认为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它还包含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国内研究者把新课程改革与倾听习惯教育实验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形成了许多相关的理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从本质上讲,本课题的研究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是一脉相通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有创造性的人。不同之处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学科、内容、方法具有个体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了解影响学生倾听的因素(学生自身方面的、学习环境方面的、教师教学方面的),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掌握指引学生倾听的教学策略。
2、学生方面
在老师的训练与指导之下,了解影响自己倾听的各种不良因素并加以克服,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有一定的倾听能力,并通过有效倾听,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成绩。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有意注意品质的培养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有意注意品质的形成,帮助学生提高注意的稳定性,克服并尽可能避免注意的分散性。帮助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形成有意后注意。
2、教师的语言魅力研究
教师的语言魅力是影响学生倾听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要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语调的变化等引起学生倾听。幽默风趣的教师语言,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表达能力;语调的变化既有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也应有琅琅上口韵脚等。
3、倾听能力的专项训练
复述式倾听。重点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话或者同学的发言,然后进行复述。
转述式倾听。重点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话或者同学的发言,然后用第三人称进行转述。
评价式倾听。重点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话或者同学的发言,然后对他们的话语进行评论(尤其是同学的发言)。
倾听弦外之音。教师选择一些内涵较为丰富的词句内容,通过不同方式的表述,要求学生理解表达内容的含义,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在班级进行实践运用,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辨别与选择,选择适合班级学生的成果,实现以很少的时间达到促进学生倾听的效果的目的。
个案分析法
选择学习效果好、学习效果一般、学习效果差的三类学生的典型代表,运用个案分析法,建立个人档案,对其进行跟踪分析研究,探究其产生不同倾听效果的根源,推广倾听效果好的学生的经验和方法,帮助效果较差的同学学会倾听。
实验法
对对学生倾听效果可能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进行积极假设,根据假设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按照实验方案运用假设结果在学生中开展实验研究,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或推翻、或肯定。对不利的、消极的因素予以克服与屏弃,对有效的、积极的因素进行分析论证,总结提炼为教学策略并加以推广应用,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倾听。
(一)了解学生倾听习惯、倾听能力的差异。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是否学会倾听,直接影响了各种认知信息吸收的效果和效率,简单地讲,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应从了解每一位学生倾听能力的差异入手。
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教育方法的不同,使得孩子一进校门,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根本无法进入学生角色,表现为坐不住,腿、眼睛、耳朵、手都随自己的喜欢而去注意自己的东西,跟不上课堂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深层次地了解孩子在家里、在低年级学段的表现,分析产生上述表现的症结所在。如有的学生在上幼儿园期间,一贯以身体不舒服为由,不去上学,每学期在幼儿园的时间还不如在家的多。上了小学,他们还是一副老样子,上课无精打采,经常不听也不看,说自己不舒服,呆呆地坐着。连基本常规都不懂,不知道听,不知道写,不知道记,上课经常眼睛看窗外或玩自己的东西……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根据调查的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制止像在幼儿园时的放任自流,提出要严要求,杜绝惰性;因生活环境所致的,提醒父母多与孩子接触、引导;因身体健康引起的注意力特别差的,提醒父母注意孩子的营养,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
(二)进行耐心、专心倾听的专项训练
1、听说一句话训练
让学生听说一句话是培养低年级学生倾听习惯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把自己编的学生喜欢听的、较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实际生活的句子报两、三句。说一句,让学生马上复述。如:“我是一(1)班小学生。”“我爱我的班级。”“学校是 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小鸟在林间唱着动听的歌。”“我是校园的春天。”“我看见花儿张开了笑脸。”等等,句子由如前面较简单的逐步加大难度。给听得认真、说得好的学生及时奖给五角星。
通过操作,发现学生在听记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努力记忆的学生面在不断扩大。
(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谦虚、积极的倾听态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良好的行为。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是养成教育的前提。因而进行广泛的形象化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明白认真倾听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让学生引起重视。如讲生活中的小故事:一个小孩,家里没醋了,妈妈让他去买,他接过妈妈递过来的钱拔腿就往小店跑。可跑到小店,想不起妈妈刚才说要买什么。因为没有认真听妈妈讲话,只好回家再问妈妈。搜集发生在家里或学校里的正反两方面的故事,让学生听听评评说说,强化思想教育,有助于促使学生认真倾听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上好每一节课,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
课堂教学是进行习惯培养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讲解。
1、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喜欢我们的课。
作为学生,他们渴求老师的爱,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这是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迫切需要。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一科,也就会做到认真倾听他的讲课。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每一节课教师都面带微笑,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当孩子们认真倾听,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亲亲他们的小脸,摸摸他们的小手。这时候的孩子们笑得是多么的甜。营造的充满师生情感的课堂,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乐在其中。
2、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低年级的教材中,引入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诱发学习兴趣。借助文章题材,或以故事导入新课,或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再根据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故事贯穿教学始终,并且鼓励学生多讲多说,注意力便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小组合作,互帮互学,把自主探索的权利还给学生。
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的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活动。全体学生都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而且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
(五)开展活动,积极评价。激发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1、角色换位,让学生当好小老师。
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经常组织学生当同伴的小老师,同桌或小小组成员相互倾听同伴朗读、背诵、读词语、讨论回答问题等等,及时纠正同伴的错误,提出自己的意见。被给予帮助的同伴要向小老师说声“谢谢××老师”,及时表扬负责
任的小老师。孩子们觉得自己是一位小老师,觉得特别光荣和骄傲,听得也特别认真。教材中某些新知识有的学生已掌握,这样的内容,我也大胆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课。学生上讲台介绍他们的方法时讲的头头是道,下面的学生听得十分认真。
2、实行奖励制度,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很多课堂纪律问题是由于教师没有注意强化学生的优良行为而造成的。当学生感到教师在对待好行为和不良行为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行为就会增多。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并在这些优良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积极评价,设立奖励措施,满足学生被肯定的需要,刺激强化,巩固良好的行为。如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学生倾听习惯养成的活动,评选“倾听小绅士”“倾听小淑女”等有效的激励手段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长期强化训练,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就会稳定形成。
(六)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模仿训练中形成良好习惯
初入学的孩子,他们的模仿力很强,客观因素容易在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下,对他们步入人生的思想品德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小学生心目中偶像的老师,从第一天上学接触起,老师就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而,一开始,老师就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当学生找老师谈话或是课堂上学生发言时,老师首先要认真倾听,诚恳地提出意见,做学生的好榜样,以产生良好的模仿效应。同时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同伴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在班中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对这些学生多表扬,多鼓励,树立他们在同伴中的威信。让这些孩子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学习的榜样。不知不觉中,其他学生的行为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
(七)以活动为载体,落实目标
针对学生特点,把规范化的行为训练搞得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受到熏陶和锻炼。如组织学生举行“捎口信”“击鼓传话”等活动,比比谁捎的口信最准确。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认真听记同伴要他带的口信,而且也从中明白了要是不养成认真听的习惯,在生活中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或产生严重的后果。
(八)家校联系
在认真倾听习惯训练和养成过程中,注意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培养。第一步,把训练学生认真倾听的重要性,说给家长听,在思想上认识一致。第二步,请家长紧密配合,在家里也要注意培养孩
子学会倾听。父母跟孩子讲话时,要求孩子要用心听。孩子在跟父母说话时,请父母也要认真倾听,做孩子的表率。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1.准备阶段(.11—.12)
确立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和实验,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设计课题研究方案,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2.实施阶段(.1—.12)
(1)年1月---6月,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把握学生外在的倾听表现,培养良好的倾听品质。
(2)年7月---12,月研究教师语言魅力,通过幽默风趣的教师语言和语调的变化等,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乐意倾听,促进倾听能力、学习能力和谐发展与提高。
(3)年1月---6月,进行提高倾听能力的专项训练,具体包括复述式倾听、转述式倾听、评价式倾听以及倾听弦外之音,让学生在不做任何努力的情况下就能专注课堂,倾听师生交流,形成倾听能力。
(4)年7月---11月,综合运用研究的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倾听,提高学习效果。
3、总结阶段:年11月,形成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推广引导学生有效倾听的策略。将实验报告上报有关教科研部门,接受上级教科所的鉴定。
八、课题具体落实措施 低年级(活动创意:)
1、开展以“说说倾听的好处”“学会倾听践行动”为主题的讨论会(树立倾听的意识,明确应该怎样去做)
2、课堂上做个“会倾听的学生”,开展“老师讲课我会听”“我是神耳朵”“我是文明小听众”等活动,看谁得的红旗多,调动学生认真倾听的积极性。
3、课外做个“会倾听的好伙伴”,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做“击鼓传话”“学说绕口令”“猜谜语”“听故事讲故事”等游戏,虚心、认真倾听别人说话。
4、在家做个“会倾听的好孩子”,以问卷调查、倡议书、反馈表等形式取得家长的配合,发动家长监督、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倾听,帮助孩子形成倾听的好习惯。
5、定期开展“学会倾听我最棒”的评比活动,根据上述表现进行表彰奖励。
中年级(活动创意:)
1、前期问卷调查(就倾听的态度、习惯设计问题,学生填写)
2、评选“安静倾听小绅士、小淑女”(培养“课前做好上课准备,上课铃响在教室内安静做好”的好习惯)
2、活动课“你说我评”(自觉地用客观标准去评判对方的语言,或者用自己的观点与之比较)
4、课堂倾听笔记展评(能摘抄老师和同学的讲述重点,学会做笔记)高年级(活动创意:)
1、开展听写速记比赛(听写学生感兴趣的诗词、数学公式、英文短语等,培养学生调集最大潜力去倾听的能力)
2开设英语角,组织诗文诵读及角色扮演朗读比赛,进行听说训练。
3、开展主题演讲比赛:你会“倾听”吗?(组织学生进行评议、交流,与演讲人一起对内容进行质疑、评论。)
4、开辩论会。(就校园新闻、热点问题进行辩论会,评选最佳听众、最佳评论员)
5、角色互换:我当一次老师(5——10分钟,科目自选)
九、课题研究的成效
1、学生学会了认真倾听,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实践操作,参与实验的五个实验班,通过听课、学生家长反馈等评价手段的实施,我们发现,学生的倾听习惯在逐渐养成,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保证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
2、学生学会了尊重,懂得了谦虚礼貌。在倾听习惯的养成训练过程中,学生渐渐懂得了尊重,当别人说话时,有耐心地听完,再发表意见,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养成了良好的交往习惯。
3、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倾听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用赏识的目光善待每一个学生,用激励的措施巩固行为,开发潜能。学生不仅能做到认真倾听,还能做到边听边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在高年级体现的尤其明显。
4、语文综合能力的逐步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听力的培养,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听、说、读、写
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5、更加关注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的质量。当前,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学生生命的灵性,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孩子们动(脑、口、手)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课堂上讨论声、表扬声、鼓掌声不绝于耳。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们也发现一些课堂“热闹”现象之下隐藏着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太过于强调新颖,强调不拘一格。试问,在某些气氛热烈的课堂上,学生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的质量究竟有多高呢?经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均对此引起了重视。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来说,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十、存在问题与反思
1、面临问题
课题研究两年多来,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我们知道还需进一步作深入的研究,有些问题还有待于大家讨论:“小学生活泼好动,特别是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课堂上根本就没有注意听课的意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愿意听,乐意听,成了现在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反思
上课专心听讲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作为自控力不强的小学生,尤其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长期的指导、训练。
3、措施
(1)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训练,培养良好的听话习惯。
(2)课堂上引导学生把话听完整,把握主要内容,提出疑问。(3)鼓励学生多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在实践中培养听话能力。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科研能兴校的信心。在对本课题结题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总结,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而加以完善。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提
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水平,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到新的课题实验中,同时我们更期待专家对我们的研究给予关注和指导。
平阳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课题组
课题结题报告
秭归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姜勇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界定为:品德课的主题活动是指以预设的意义和生成的意义为指导,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改造现实生活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主题活动设计”就是为了将“活动”赋予“主题意义”的设计,也是从“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出发,寻找恰当活动方式的设计。《小学品德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是基于以下三个需要而提出的:
1、品德教学现状的需要。通过听课、调研等活动,我们发现教师重视了教学的预设,但是有些情境教学活动的创设不恰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导致了课堂的生成有效性不高。我们认真分析了老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决定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创设各种“有效”的主题教学情境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以课堂的动态生成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2)品德教学特点的需要。品德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教育已经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只有通过设计实施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活动,才能真正落实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3)学生品德发展特点的需要。学生品德的发展离不开活动,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儿童只有通过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才能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激发真情实感,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基于三个需要,我们启动了“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工作。三年来,我们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探索和践行,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以学生品德发展为中心,以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全面开展了课题研究,提高了品德教学实效。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综述
我国自1981年在全国开设小学品德课以来,在教材、教法的建设和改革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加强了教育的基础性,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层次性,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品德发展的全面性,对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知行脱节”、“道德两面人”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品德教师积极探究出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把道德品质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脱离开来,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轻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和意义建构,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使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活动性、实效性。因此,目前国内正在积极开展品德教学有效性研究。
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改革在品德教学中贯穿活动化的教育理念也有涉及,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课程目标引领下的深度教学、如何设计和实施主题教学活动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开展“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的探索将努力尝试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主题活动情境,促进儿童在这种活动情境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梳理出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在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总结提炼有效的、具有推广意义的主题活动设计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师设计和实施主题活动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主题活动中体验感悟,自主养成习惯,形成良好品德。4、编辑主题活动案例集,为全县品德教学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梳理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
2、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3、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四、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建章立制,保证课题研究开展
为了促使课题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我校成立了以品德学科组长负责的课题研究小组,由教学副校长主持,课题组成员包括学校校长,县品德
教研员,校外的品德骨干教师等,以保证执行力度和业务引领。拟定了课题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有明确的奖惩规定。制定了详实的研究计划,做到人员、内容、检查督促三落实。通过制度的保障和约束,使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管理更加科学、实施更加规范,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2、突出重点,有序推进课题研究
(1)课堂问诊,寻找课题研究问题切入点。课题主持人召集四位县、市品德骨干教师和专家,组成了课堂问诊小组,认真聆听低、中、高年级的品德常态课,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思考与总结,撰写出 “课堂诊断情况报告”,找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深层剖析课堂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使品德教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真问题”。课堂问诊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2)名师引领,实现课题研究示范。特级教师游刃有余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学习的范例,课题组提出了“解读名师课堂实录,探索主题活动设计”的教科研方案,制定了“观、悟、移、省”四步走策略,首先通过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宜昌教育云等平台学习名师课堂教学技巧,然后品德老师与名师同课异构,录制课例进行研磨。为了查找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们反复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录,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自觉改进,夯实自身内功。课题组还聘请了杨庆华、张光富、邓正平、赵小燕等名师到校进行讲学活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为我校课题研究传递新信息。
为了加大教师横向交流,课题组还在县内开展了与梅家河、两河、沙镇溪、泄滩、磨坪等乡镇中心小学跨校教研活动;县外与宜都市陆城一小、宜昌市伍家区东山小学、当阳东门小学、宜昌天问小学等跨区域学校教研活动。品德老师们在跨校交流活动中汲取了更多的新鲜养分,拓展了课题研究的空间。
(3)子课题研究,扎实课题研究过程。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每学年,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总目标,给实验教师提供课题研究子课题目录,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提供了5个子课题研究方向:本册教材核心素养要点研究、准确制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研究、不同年段主题教学活动类型研究、不同类型主题活动实施策略研究等等。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主题活动设计,研究问题细而小。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需要选择研究子课题,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困惑,让课题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现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有机整合。
为了让老师们明白子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目的,课题组还进行了“微型课题产生及研究”的专题讲座,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就什么是微课题?微课题产生的原因?怎样进行微课题的研究等作了解释说明。老师们根据讲座内容,围绕学校大课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一个研究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并展开研究活动,学期结束时,课题研究实验教师根据开学的计划进行本学期课题研究小结,总结自己研究成果和经验。做到研究有计划,研究有过程、研究有总结。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立足课例,挖掘课题研究深度
课题研究以课例研究为主,真正做到“行动研究”,将课题做成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课题。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学校的“示范课”、“达标课”、“竞赛课”,县、市品德协作区的研讨课,“一师一优课”等。每个课例都按照“三备两磨”的流程开展研究,即执教者第一次独立备课——执教者第一次试教——课题组集体研课备课——执教者第二次上课——课题组集体研课后执教者第三次备课。课题组全体成员观课议课,通过“阳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学生课堂素养观测记录表”等评价量表,采用课堂观测、课后观察访谈等方法,对教师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方法、思维参与状态、信息收集整理、合作探究与沟通交流、自主解决问题与创新意识等情况及时进行发展性评价,教师根据评议情况改进主题活动设计的策略,不断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五、课题研究成果
1、研制了主题教学活动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课题组从三个维度九个方面评价主题教学活动。
活动设计评价:指向性(目标导向)、自主性(课堂开放)、生长性(德行建构)活动实施评价:综合性(学科整合)、参与性(面向全体)、实践性(生活践行)活动结果评价:生活性(基于学情)、体验性(亲身经历)、实效性(知行统一)
2、梳理了各年级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1)一上《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适应学校新生活;第二单元“小学生守规则”: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纪律;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第四单元“冬天的快乐”: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四个主题内容基于学生生活视野,主题活动简洁、清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从儿童熟悉的小事情入手,有利于儿童通过心灵体验、感悟、实践,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淡化了生活与学习的痕迹,寓教育与无形之
中。
(2)、二上《品德与生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生日的祝福”:感悟亲情,有集体意识,有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美丽的秋天”:亲近秋天,有保健常识,正确预防疾病;第三单元“动手动脑更聪明”:爱动脑,探究新事物;第四单元“你好,人类的朋友”:保护动植物。四个主题内容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梳理了学生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和道德冲突。教材强调活动的主题性与创造性,教材活动丰富有趣,为儿童的思维和道德创造性发展留下空间,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3)、六上《品德与社会》素养培育要点:第一单元“珍爱宝贵的生命”:珍爱生命,自护自救;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知法守法,对集体和社会负责任;第三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关爱地球,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第四单元“探索人类文明的足迹”:探索文明成就,崇尚科学精神。四个版块主题活动相对独立,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以个人为起点,为学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丰富的主题活动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3、总结提炼出了主题活动的主要类型
(1)、低年级开展“生活性开放性”主题活动,培养文化基础素养。如:一下第5课《我的眼睛明又亮》,一是设计了三个游戏感悟“眼睛作用大”,先用眼睛去看美丽的事物,再闭上眼睛画画,然后观察猜测图片上提供的各种眼睛表情。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了眼睛除了能看东西,还可以“说话”,表达一个人的思想,眼睛的作用可真大!二是设计“名医教我护眼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护眼方法。从专业的角度,请医生给出实用性强的建议,并通过儿歌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边读儿歌边表演,很快掌握了用眼护眼方法。
(2)、中年级开展“实践体验”型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如:三下第九课《让我说声谢谢你》,课前准备时,让学生看《环卫工人的一天》的视频谈感受,学生对环卫工人的劳动有了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者的辛苦,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品德老师和班主任一起带领学生开展了“洁城”活动。同学们带着自备的清洁用具,把街道清扫得干干净净,路人也纷纷伸出大拇指赞叹。活动后,孩子们纷纷谈起了劳动的感受:“我今天只劳动了半个小时,感觉好累好累,环卫工人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比我们更加辛苦,太不容易了”;“以后我要讲究公共卫生,尽量减轻环
卫工人的负担”。生动的“实践体验”主题活动的开展,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更让孩子们在社会参与中学会负责任地生活。
(3)、高年级开展“合作探究”性主题活动,培养自主发展素养。如:六上第八课《地球上的人们》中的《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一课,充分运用“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学生猜想出很多原因!老师顺势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人的肤色与地域气候的关系”,孩子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地球上五个气候带的划分及其气候特征。(2)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情况。(3)生活在温带、热带与寒带的不同人种有怎样的体征。然后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情,根据学情适时引导学生相互进行学法提示,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逐步养成了有序、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4、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改变了课堂、发展了学生。三年来,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师在省级及以上发表论文8篇,县级以上获奖论文18篇,县及以上示范课、竞赛课、研讨课13节、录像课5节。主题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促进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激活了,课堂中学生动起来了,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中迎刃而解,难点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师生阳光自信,和谐发展。
六、课题研究困惑: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锻炼, 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1]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这种独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校是在毕业设计 (论文) 阶段进行的, 通过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一次具体的科学研究活动, 并取得理想的成绩来获得。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由于学生没有先期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一般都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面对一个研究题目, 不知如何开始, 不知采用何种研究方法;面对纷繁的实验设备, 不知道如何选择和使用;面对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测量图表, 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得到适当的结论。而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事件, 如实验偏差、操作失误、环境改变等, 更不知道如何解决[2]。因此, 在学生开展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之前, 在所教授的相关专业课程中, 有意识地补充相关知识, 培养相关实验技能, 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能够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 开设综合实验课, 预演部分或者全部的科研工作过程, 使学生能在综合实验过程中掌握科研工作的要旨[3], 明确科研工作的真正内涵, 就可以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讲授“信息材料测试与分析”课程过程中, 利用进行实验“半导体材料电阻率测量”的机会, 拓展介绍了热历史对半导体硅单晶中杂质行为的影响, 引导同学探索热历史对硅单晶电阻率和电子寿命的影响[4], 设计了“热历史对半导体硅单晶电阻率影响”的综合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体验并预演了一次科学研究过程[5], 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切入点
在电子工业中, 约80%的电子材料是硅材料, 包括硅单晶和硅多晶, 因此,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就从研究硅材料的性能开始。本文选择基础的性能参数———电阻率, 作为研究的目标, 开展相应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电阻率是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 是材料最重要的电学性能。其定义是, 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1平方毫米导线在常温下 (20℃时) 的电阻, 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 (Ω·m或ohmm) 。
1. 普通材料电阻率的测量方法。
由电阻率的定义可以得知, 如果能在实验中测量得到确定长度和横截面积材料的电阻, 就可以得知该材料的电阻率。对于导电的金属材料确实可以用测量电阻的方法得到材料的电阻率, 但对于半导体材料, 使用测电阻从而获得材料电阻率的方法, 却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因为材料电阻的测量通常都是使用直流电路, 利用欧姆定律原理, 测量出电阻两端的电势降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强度计算出材料的电阻。而当半导体材料接入电子回路时, 半导体材料的表面和金属导线间存在着较大的接触电阻, 该接触电阻远大于半导体材料本身的电阻, 此时, 通过电子回路测量得到的电阻不是半导体材料的真实电阻。通常情况下, 半导体材料电阻率的测量, 需要特殊设计的测量仪器。
2. 半导体材料电阻率的测量方法。
半导体材料电阻率的测量有三种常用的方法:单探针扩展电阻法、两探针法和四探针法。四探针法是操作简单适应性较好的测量方法[6], 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次实验, 就采用了四探针法测量研究所有单晶硅样品的电阻率。共有11组同学进行了该项实验。
3. 影响半导体材料电阻率的因素。
硅单晶是由多晶硅原料经熔化结晶冷却形成的, 由于单晶体在不同的温区停留了不同的时间, 晶体的结晶状态、缺陷状态 (包括杂质缺陷、结构缺陷、施主受主缺陷等) 和最终的物理化学性质, 都受到热历史的影响, 因此, 研究硅单晶的热历史, 将硅单晶置于不同的热场条件下, 可以达到去除缺陷、改善性能的目的。不同的热处理工艺是改善硅单晶性能的重要手段。
热历史的研究, 一般可以分成两种:一是当硅单晶处于不同的温度时, 对硅单晶进行急冷处理, 保持硅单晶在该温度点时的状态, 研究硅单晶在不同温度点的性能。二是当硅单晶处于不同的温度时, 对硅单晶进行缓冷处理, 研究硅单晶从某一温度点冷却到室温时, 性能的变化情况。急冷可以研究硅单晶的高温状态, 但高温状态下对硅单晶进行急冷操作, 需要较高的实验技能, 需要严格的保护措施, 适合由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 不适合无经验的学生。缓冷研究, 可以考察硅单晶在低于某一温区的条件下性能的变化, 因为是常温下的操作, 比较容易进行, 所以, 本课程选择常温缓冷条件, 研究热历史对硅单晶性能的影响。
三、综合实验的设计
1. 总体思想。
根据硅单晶在450℃温度停留较长时间后, 会产生热施主效应这一事实, 考虑新生施主会影响硅单晶中载流子的种类和数量, 另外, 硅单晶在空气环境中的热处理, 会导致单晶内部氧杂质的状态发生改变, 也会影响到单晶表面的羊杂质状态, 因此, 当硅单晶在450℃停留较长时间后, 随着热施主的出现和氧杂质状态的变换, 单晶硅的导电能力会发生变化, 表现为材料电阻率的变化。据此, 我们设计了本次综合实验。
2. 实验过程。
具体目标是:考察450℃条件下热施主效应, 此效应可以通过硅单晶电阻率的变化得到验证。具体工艺是:将测量过电阻率 (ρ0) 的单晶硅片水洗醇洗烘干后, 放在石英舟上, 放入电阻炉, 快速升温 (600℃/h) 到450℃, 保温4小时, 断电, 自然冷却到室温, 测量样品的电阻率。将测过电阻率的样品表面一层 (约10微米) 研磨掉, 再测电阻率。
3. 数据研究。
选择典型的实验数据, 指导学生对四个样品的四组电阻率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找出或推测影响材料电阻率变化的可能因素。确定实验数据产生误差的原因, 判断实验技能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
四、结果与讨论
共有11组同学进行了实验, 根据对实验过程的监测和实验结果的研究, 笔者选择了四组典型的实验数据汇总。然后, 按照这些电阻率测量数据, 对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进行了指导。
首先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 对数据进行描述, 热处理前、热处理后和热处理再研磨掉表层后, 样品电阻率的变化情况, 只进行客观的描述, 再将数据汇总。其次, 启发学生回忆与450℃阈值相关的载流子的状态, 尤其是热施主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热施主, 热施主产生的物理基础是什么, 硅单晶在450℃热处理为什么会产生热施主, 热施主的电学效应, 等等。第三, 选择四组典型数据进行形象化处理, 制成图形, 再请同学们分析研究这几组数据的异同点。为什么同样的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却不完全一致呢?提示他们, 影响电阻率的因素, 例如样品本身氧含量、样品的清洁程度、样品的厚度 (形状因子) 、四探针测量仪的适用范围和产生误差的原因等。第四,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和推测, 进行归纳总结。经过一系列启发、演示和引导后, 学生终于理清了实验数据并进行了研究分析, 给出了适当的结论, 最终完成了实验, 达到了本次实验预期的目的。
五、成果
在此次综合实验中, 经过一系列的启发、讲解和逻辑推理过程的演示, 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初步知识, 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研究, 还可以设计进一步的实验, 采取多种研究手段对问题进行研究, 对结果进行推理和猜测, 在反复验证的基础上, 才能获得确实的结论, 完成科学研究工作, 达到科研的目的。
综合实验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第一, 让学生复习了相关的载流子、电阻率、电阻率测量、误差分析等知识, 从而在理论知识上有了提高。第二, 让学生进行了样品制备、清洁处理、电阻率测量、热处理炉操作等实验工作, 掌握并提高了实验技能。第三, 对实验数据进行的示范性处理和分析, 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明白了测试的目的和对测试结果的分析研究方法, 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针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缺乏的现状, 在教授“信息材料测试与分析”课程中, 借助开展“半导体材料电阻率测量”实验的机会, 增加了实验内容和测量数据总量, 引入了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内容, 使学生在完成一次综合性实验的同时, 预演了一次科学研究过程,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实验,预演
参考文献
[1]马元魁.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2) :95-96.
[2]王明权.加强高职学生科研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9) :265-267.
[3]戴波, 纪文刚, 刘建东, 张立新, 刘娜.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6) :136-140, 168.
[4]刘沛津, 张俊利, 徐英鸽.面向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电工与电子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5) :206-207.
[5]刘翠红, 陈秉岩, 王建永.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 :151-152.
摘 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对知识进行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实验室气体制备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实验中的现象与结论,灵活运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改进,培养学生知识构建、实验探究等能力,形成研究及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实验室制备气体;实验改进;科学素养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的要素内涵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六大要素。化学实验不仅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而且还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可见,化学实验具有培养科学素养的功能。
化学实验涵盖的内容很多,其中改进实验恰当地对实验进行了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励他们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探求知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对实验装置、原理等的探究。为此,本文选取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两个气体制备基础实验为例,在自主性实验选题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一、目前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突出
在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学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等。虽然学生有参与实验的过程,但往往也是在老师讲清楚实验步骤后,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而已。例如,氧气的制取实验,它是学生接触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而且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以往的教学中,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一般方法是老师教给学生实验操作方法,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高锰酸钾,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产生,然后教师直接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加热能产生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教师往往感到尴尬,学生根本没有看到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由老师直接灌输给学生,这对实验原理的探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后续的学习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生成物写不全、区分不开锰酸钾和高锰酸钾等。再讲到氧气的收集方法时,应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基本上都是教师先给知识点,然后再给学生讲解选用的原因,这样学生的感受不深,容易出现问题。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实验中,一般都会采取类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认识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装置、操作步骤等方面;但在此基础上对发生装置进行进一步探究较少。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装置及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2.教师对基础实验的功能与地位认识不够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部分明确指出了中学生需要完成的八个基本实验。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中考的压力下,往往只考虑学生如何才能得到高分,而忽略了对化学学科本质的探究。对于小组实验,因为场地和课时限制,往往会被忽略,而转变为教师演示实验,对于现象和结论比较注重,但是缺乏更多的原理分析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整个教学过程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二、基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基础实验教学改进
为改变教学中的不足,我们基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角度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增强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具体的做法如下:
1.改进实验,探索生成物
眼见为实,直接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体会。从生成物的角度分别设计实验,一一验证,充分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例如,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学中:(1)氧气的检验:把带火星的木条接近导管口,复燃则是氧气。(2)锰酸钾的观察。本身锰酸钾是绿色固体,很容易看出来,但是在本实验中,前有高锰酸钾(剩余)的紫色干扰,后有生成的黑色的二氧化锰的干扰,造成观察生成的锰酸钾很困难。所以,我们采用了一些简单可行又不费时间的方法加以解决。方法如下:步骤一:首先取两个相同的集气瓶,分别放入100毫升水,一个备用,另一个把水倒掉。取少量的高锰酸钾溶解倒入有100毫升水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紫红色,两个集气瓶都留待后用。步骤二:取一药匙的高锰酸钾于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在导管口检验氧气。继续加热稍长时间后,撤掉酒精灯,把试管中的部分残留物倒到没有水的集气瓶中,学生能很清楚地观察绿色的锰酸钾。用集气瓶是因为底部向内突出,后倒入的固体药品会往底部四周扩散,遇到残留的水,很容易就看到了锰酸钾的绿色,排除了高锰酸钾的干扰,一次没有成功,可以重新做,直到基本没有固体残留,如果还没有观察到,可以往试管中到入一毫升水,稍加振荡,就能清楚地在试管壁上看到绿色的锰酸钾。最后,教师拿绿色的锰酸钾固体展示给学生。(3)二氧化锰的观察。向加入固体残留物的集气瓶中倒入100毫升水,振荡,和前边的加入高锰酸钾的集气瓶对比,学生会清楚地对比出有残留物的集气瓶中明显有黑色物质。我们可以继续验证二氧化锰。方法如下:把纸巾对折、对折、再对折,有一定的厚度,然后用滴管吸取少量混合物到纸巾上,很快液体被吸走,看到了残留的黑色物质二氧化锰。也可以课下利用小组活动,通过过滤的方法把二氧化锰提取出来,留待双氧水制取氧气时进一步检验。
2.改进实验,探索收集方法
向上和向下排空气法的教学,教师一般都采用直接讲解和画图并用的方法,讲解起来很是费劲,学生因为无法看到进入瓶中的氧气,也无法观察到排出去的空气,所以,造成部分学生理解有困难,只能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用了收集二氧化氮气体的对比实验。实验都是在实验室的通风橱中完成,并录像在课堂上展示。
对比实验一:向上和向下排空气法的对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氮气体时,学生看到了明显的红棕色气体进入集气瓶后,气体不断从瓶底上升,将空气排出,直到所有气体集满整个集气瓶。在向下排空气法时可以看到密度大于空气的二氧化氮气体会直接从瓶底向瓶口流动,无法收集满一瓶较纯净的气体。
对比实验二:导管深入集气瓶底和集气瓶口的对比。学生看到长管进入时,气体直接在瓶底富集,将空气排出,而从短管进入时,观察到气体不断向瓶底流动,很快与整瓶气体混合,不能有效地将空气排出瓶外。
对比实验三:排水法和排油法收集二氧化氮的实验对比。学生清楚地看到有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很快消失和水产生反应,而排油法可以收集。从而得出能和水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同理能溶于水的气体也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等等。
通过对比实验,学生不仅能很容易掌握排气法收集气体的原理,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在化学实验中灵活运用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实验的设计到具体实施,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第一单元的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加热胆矾固体,清楚地在试管口看到了产生的水珠现象,如果操作不当,就会造成试管炸裂。学生就很容易分析试管口稍向上倾斜引起回流问题。另外,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的过程中,如果试管口没有塞棉花,高锰酸钾进入导管就会出现紫红色。依据这一实验问题分析,学生对固体粉末的加热实验,操作上就会考虑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中,学生可以进一步设计实验装置,通过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发掘不同仪器的相同功能,进行简单替代,并赋予装置更多的功能,如,能控制反应随开随停以及生活中一些用品的再利用等等,实现对简单装置的改进。
4.增强实验题目的自主性、实用性、综合性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学生的实验能力在不断提升,可以继续推出一些贴近生活,综合性强及可操作性强、学生感兴趣、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基础化学实验。例如,日常食品中干燥剂成分的探究,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化妆品中铅含量的测定(快速检测试纸),松花蛋的制作等实验。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发新的实验题目。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加大,求异创新的思维就会被激活。实验中涉及概念与技术的要点很多,例如,样品处理技术、实验方案设计、溶液的配制、干扰消除分析与实践、实验结果的表达与数据处理、推断化学组成、实验报告书写、相关实验设备使用与维护等。这种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过程很受学生欢迎,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创造了条件。在审阅学生实验设计方案以及与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还应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研讨氛围,师生关系要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技能等科学素养。
总之,通过对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改进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对制备物质的原理研究以及物质制备的装置选择研究,而且在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完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功能。但在一些新开发的实验功能发挥上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阻碍着化学实验在完善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方面重要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姚元芝.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J].化学教育,1998(11).
[2]刘贺芝.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3).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推荐阅读: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05-24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09-19
物理实验中的能力培养05-24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论文06-23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10-28
家庭小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