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策划案

2024-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联生活周刊策划案(共2篇)

三联生活周刊策划案 篇1

一、程春明案回放

2008年10月28日晚6时, 中国政法大学程春明老师径直走向课堂——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端升楼201室。讲课还没有开始, 该校一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大四学生手持菜刀闯入教室, 挥刀砍向程春明。程当场倒地, 血溅教室。这名学生神情镇定地走出教室, 随即拨打110自首。当晚6时57分,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院急诊室内, 程春明确认死亡。惨案发生后, 多家媒体报道称, 程春明遇害疑为感情纠纷所致, 凶手嫌女友与程春明有暖味关系, 该女生为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一名陈姓研究生。

二、程春明案的研究目的、对象及方法

《南方》和《三联》属于中国比较主流的杂志媒体, 它们的新闻作品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其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权威性, 并且在业界享有较高的评价。本文选取他们的报道作为分析文本, 进行定量的描述性分析, 得出两本杂志对该事件进行报道时, 表现的倾向性有何不同。以下简称《三联》、《南方》。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美国学者贝雷尔森1952年曾将其定义为:它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1) 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 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 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2) 定量:是用百分比、平均数和相关系数等数量概念表达分析结果。 (3)

三、对程春明案进行报道时《三联》和《南方》倾向性的不同之处

为了更加详尽地分析, 先把两份杂志中对两位主人公的报道文本按倾向性的分类标准分为:褒、贬和中立三类。褒:嘉奖、称赞, 与“贬”相对。 (4) 贬:给予不好的评价, 与“褒”相对。 (5) 中立:在双方或多方之间, 不倾向于任何一方 (6) 。然后, 在褒扬程春明的文本中, 把描述其与妻子感情好的文本设为A;在贬抑程春明的文本中, 把描述其生活作风混乱的文本设为B。数据表中A与B前面的系数表示A、B出现的频率。数据统计如下:

1、两家杂志对该事件作了较为平衡的报道

《三联》中程春明的报道比例约为:63%;付成励的约为:37%。《南方》程春明的报道比例约为:48%;付成励的约为:52%。从报道的比例分布来看《三联》大致为四六开, 《南方》约为五五开, 虽然两份杂志对事件报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选取新闻事实的数量看分布较为均衡合理, 不难看出两份杂志都对事件进行了平衡报道, 传达了多方的声音, 并没有仅仅为程春明抑或付成励一方说话, 反映了新闻事件的多个方面, 更加客观和完整的向受众展示新闻事件的原貌, 体现出媒体客观公正地对待新闻事件的态度。这样的做法遵循了媒介平衡报道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新闻报道中是值得提倡和坚持的。同时, 也是衡量一篇报道是否客观的指标之一。

2、两家杂志不同的倾向性表现在对客观事实的选择性报道上, “用事实说话”方式, “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三联》在选择客观事实时, 有关程春明的正面事实选取约为34%, 付成励的约为14%。关于程春明的负面的事实选取约为6%, 付成励的约为8%《南方》在选择客观事实时, 有关程春明的正面事实选取为10%, 付成励的约为32%。关于程春明的负面的事实选取约为18%, 付成励的约为3%。

由此可见, 《三联》倾向于塑造程春明的正面形象, 而《南方》倾向于塑造付成励。新闻媒介在向受众敞开一部分事实的时候, 也就不可避免地将另一部分事实遮蔽了。敞开事实是媒体表达自己观点、立场、价值取向的渠道, 被遮蔽的事实也许就是媒体不愿让受众看到的观点, 通过遮蔽的方式, 阻断与自己观点、价值取向相悖的观点的传播。新闻机构在报道时, 选用什么事实, 各类型事实选取的比例, 都是新闻机构主观加工的。新闻作品不可能提供整个事件的完全信息, 它是对事实素材的艺术加工, 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新闻媒介并不能记录所有的事实,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符合该媒体价值观的事实) 被完整而清晰地凸显出现。这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媒介通过议程设置这一手段, 悄无声息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即新闻机构所报道的事实背后隐藏着他们的倾向性。

3、根据报道事件的特点, 不同的倾向性表现在对特殊事件的选择和凸显上

该事件涉及桃色纠纷, 在事实类型的选择上, 《三联》选择描述程与妻子感情好的事实约占总正面事实的60%;而《南方》约为25%。而《三联》选择描述程生活作风混乱的的事实约占总负面事实的30%;而《南方》约为57%。

显而易见, 两家媒体对程春明的生活作风的肯定程度是不尽相同的。此事件涉及桃色纠纷, 所以对体现程春明生活作风的事实, 媒体会给予这类型事实更多的敞开或者遮蔽。《三联》更多地是把程春明塑造成好男人的形象。《南方》在是否把程春明塑造成好男人这个问题上, 它几乎是屏蔽了有关程春明与妻子感情好的事实。转而, 它选择的事实是在暗示程春明思想浪漫、生活作风混乱上。两家媒体通过人为地设置正反两方面事实的报道比例的手段, 给我们塑造程春明的媒介形象。所以, 新闻媒介传播给受众的事实不仅仅是事实本身, 还包括事实背后的媒介的观点。或者说, 事实背后的观点才是媒介所要表达的重点。

4、两家杂志倾向性不同表现在报道的措辞用语以及报道篇幅的数量上

《三联》:生命之轻:法律与爱的道德;程春明:“10·28”悲剧的主角;迷途付成励:成长是一种痛;程春明的前法国生活。《南方》:一个好学生的悲剧;一个大学教师的非正常死亡。

以上是两家杂志对该事件报道的标题, 可以看出它们的措辞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南方》它用了褒义词:好学生, 表明它已经将付成励界定为好学生。观点立场表露无遗。《三联》站在同情程春明的角度, “10·28”惨案是个悲剧, 而程春明是悲剧主角即最惨不过程春明。《三联》对该事件的报道共有三篇, 但关于程春明的报道占总篇幅的三分之二, 给了程春明更多的篇幅也就给了程春明更多的话语权。另外《三联》中两次将付成励冠以杀手的称呼, 而《南方》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称呼。

5、从两家杂志报道的措辞和用语、报道的篇幅、报道事实的选取比例上看, 两家媒体在报道的过程, 并不是简单传播新闻信息, 不顾效果的传播

例如:《三联》并没有把报道的重心放到对两位当事人孰对孰错的争论上。它选取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报道角度:“生命之轻:法律与爱的道德缺失”, 引导受众思考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 使受众更加理性、冷静、透彻地看待这一事件。从人文角度出发, 把传播的长期社会效果统筹于把关体系。表现了媒体对舆论功能的良好把握。

四、两家杂志产生倾向性的原因

追究媒介在报道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倾向性?原因之一为:受众的需求所致。传播学者李普曼认为普通的民众没有能力明白周围的世界并理性的决定自己的行为。 (7) 他们需要权威性的主流媒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同时, 新闻媒介为了满足受众的不同情感或理性需求, 在挑选新闻事实时必然带有倾向性。正如杰克·富勒所说:“人们不觉得纯中立的报道是多么有趣, 因为陈述干巴巴的事实可能令人厌烦, 而且留下太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忙碌的人们期待他们的报纸为他们做大量的分析工作。中立式写作让人们很难看到这个报纸的个性, 也难于听到他们心驰神往的一种不同凡响的声音, 因而破坏了报纸与读者的关系。” (8)

五、结语

通过对两家杂志报道文本进行内容分析, 可以形成以下的基本看法:

1、这两家媒体报道的倾向性主要是通过:把关、议程设置两个渠道来实现的。每经历一次新闻事件的报道, 媒体不仅受到各种的考验, 并且总能向前跨进一步。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维护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

2、《三联》以程春明为报道主体, 主要站在将程春明看做好老师、好丈夫的角度报道。《南方人物周刊》则是把付成励塑造成好学生的角度报道。两家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体现出倾向性并不相同。但是, 至少在有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 即:两家媒体报道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价值取向即倾向性。

3、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倾向体现了媒体在报道时的媒介理性。

摘要:本文选取2008年11月17日《三联生活周刊》和2008年11月17、18日《南方人物周刊》中, 关于程春明案的报道文本。本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了分析, 以期管窥两家媒体在对同一事件进行报道时, 倾向性有何不同。并对媒体报道产生倾向性的原因作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程春明案,新闻报道,倾向性

注释

1 Belelson, B,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Free Press, 1952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 第284页

3 戴元光:《传播学研究理论及方法》,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9, 第111页

4 《辞海》 (上) , 上海辞书出版社, 第826页

5 (6) 《辞海》 (中) , 上海辞书出版社, 第3278页、第3220页

6 (7) 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0, 第82页

三联生活周刊策划案 篇2

一、生活气息浓厚, 文化味道十足

《三联生活周刊》将新闻、文化和生活融合为一体。《三联》一直强调“生活”二字, 其主编朱伟说:“我们说的是一种生活观, 作为一个新的时代里生长的新型的知识分子, 在这样新的时代里他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观。”《三联》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来自母体的文化特质, 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和知识分子情调。

以2009年6月29日刘君梅的《普罗旺斯的集市和汤》为例, 文章通过对普罗旺斯露天集市和“普罗旺斯家宴”的细致描写, 展现了当地的“集市文化”和“饮食文化”。文章描写的是当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却生动地反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并运用文化的力量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生活观。文章不是仅停留在对集市、美食等表面符号的描写上, 而是用集市和美食传达出轻松、健康的生活理念, 教会人们领悟生活、善待自己、感恩自然。普罗旺斯简朴平凡的生活被描写得浪漫高尚。结尾一句“一锅非常有原则的汤成就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更是点睛之笔。《三联》报道中的普罗旺斯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名, 它同时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诠释, 这正符合《三联》的口号——“一份杂志和它倡导的生活”。

二、叙事方式温和, 情感共鸣强烈

《三联》的所有人物报道均要求有鲜活的人物故事, 文字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 强调与读者的交流。

2005年7月19日费多多的《普鲁斯特, 在时光里妩媚》一文, 讲述的主人公是“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人物马塞尔·普鲁斯特。文章将普鲁斯特作品中的很多经典语句、其他文化名人对普鲁斯特的评价与普鲁斯特的人生联系在一起, 具有浓厚的创新色彩和文艺气质,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生病成了普鲁斯特的好借口:‘请您帮助我, 因为我体弱、笨拙……’”这句话借用普鲁斯特的著作《追忆逝水年华》中的经典语句, 来描写作者一生深受疾病折磨的事实, 突出普鲁斯特“刹那芳华永恒绽放”的传奇人生。机智巧妙的写作方式将文化人物塑造得立体、鲜活, 让读者在“温文尔雅”中达到情感共鸣。在一份周刊的快节奏运作环境里, 《三联》的文字却是闲的、放松的, 读《三联》常有被感动和会心的地方。《三联》人正是用这种独特的、温和的叙事方式实践着他们所倡导的品质生活。

三、深度报道给力, 人文关怀凸显

《三联》对事件的报道先会将事件的前因后果、纵向联系讲述清楚, 又会以事件为中心, 横向分析相关的人和事。这样的深度报道方式, 不仅能够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揭示事件的实质和意义, 而且能够反映出深层的社会现实, 揭露出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和弊端。

以2002年9月26日王星的《移民的马赛》为例, 文章在讲述马赛移民问题的基础上, 分析了移民这一社会问题与法国政坛不同政治势力博弈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章通过对多位移民的采访, 分析了极右翼领导人勒庞在马赛得票最多的原因:“他们已经受够了在这个犯罪率和失业率不断升高的城市里‘没有安全感’的生活,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相信勒庞的宣传, 只是想给当权者一点颜色看看。”此外, 文章还提到了地域文化隔阂等现实问题。《三联》的深度报道关注的问题与实际相连、与生活相贴、与民众相近, 真正体现出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社会担当。

四、选题视角独到, 品质追求执着

《三联》拓展新闻思维, 选题视野宽阔, 视角新颖。善于从历史题材中去寻找有意义的人和事。《三联》的文化报道通常不会停留在对现象本身的描述上, 而是着意挖掘人物和事件的历史文化价值, 用文化的态度讨论、评述事件和人物, 对事件和人物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阐释。

2008年1月14日的《追忆1968 ! 40年前的先锋者们》结合1968年“五月风暴”的历史背景, 讲述了著名音乐家塞日·甘斯布和超模崔姬的故事。从文章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两位人物, 而且还能够追忆1968年的那段燃情岁月。“法国人一直爱着甘斯布, 还因为他身上的‘左岸’气质, 他也是‘布波’族的典范, 雅致和不拘一格的品质在他身上并存。”《三联》的文字, 无论写什么, 都彰显了《三联》人对人生品质、文化品质以及精神品质的鉴定和追求。

中国不少媒体对法国社会文化的报道在内容上有着局限性, 报道集中在时尚、娱乐、艺术等领域, 将大量篇幅用在描述电影、时装、美景、美食、红酒等具有标志性色彩的法国文化符号上, 很少触及法国文化中的深层次问题, 对法国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提及较少。同时, 倾向于将法国文化神秘化、朦胧化, 过多地渲染其中浪漫、美好的一面, 表现出一种倾慕的心态。《三联》同样关注美景、美食、奢侈品等大多数人眼中的法国文化符号, 但它不仅关注这些文化符号光鲜亮丽的外表, 还注重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并运用文化的力量去引导人们健康的生活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从总体上看, 《三联》以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思考和一贯秉持的人文情怀, 在中国媒体中独树一帜。《三联》立足生活、注重文化, 追求品质。正如主编樊希安所说:“我们有自己的文化坚守,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着我们的理想:传承文化精神, 追求真理与新知。”

摘要:《三联生活周刊》立足生活、注重文化, 追求品质。本文以《三联生活周刊》对法国社会文化的报道为例, 分析归纳了《三联生活周刊》文化报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旨在为其他媒体的文化报道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三联生活周刊》,法国文化报道,生活,文化,品质

参考文献

[1]赵允芳.“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生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访谈[J].传媒观察, 2006 (1) :18-20.

[2]袁丽娜.与文化携手的生活[N].中华新闻报, 2004-05-10 (008) .

[3]郑岩.以先进文化引领群众生活之初探——浅析《三联生活周刊》的文化追求[J].今传媒, 2015 (03) :9-10.

上一篇:让家长爱上家长会-家长会下一篇:教师节感恩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