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万能写作模版:推荐信(通用4篇)
询问信
Dear______ ,①I am ______(自我介绍).②I am writing to see if it is possible for you to provide me with information regarding ______(要询问的内容).③First of all, what are______(第一个问题)? ④Secondly, when will______(第二个问题)? ⑤Thirdly, is______(第三个问题)?
⑥I would also like to inquire ______(将最重要的问题单独成段).⑦C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send me some relevant booklets on the above-mentioned aspects? ⑧Thank you for you kindness, and your prompt attention to this letter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Yours sincerely,Li Ming
第一节阅读概括的基本套路
“三遍四步法”
读三遍文章,分四步完成概括主要内容的任务。强调:阅读之前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申论写作套路万能模板
申论写作套路万能模板 第一节阅读概括的基本套路
“三遍四步法”
读三遍文章,分四步完成概括主要内容的任务。强调:阅读之前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材料看成是一个整体。脑袋里要装着问题: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不同的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关键句。那么什么是关键呢?有几个技巧:
1.首尾句原则:一般来说,写文章总是要讲究起承转合。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材料都是能从首句或尾句中找到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这个原则,在申论写作中也需要大家注意。
2.关联词原则:这一条在言语理解中也非常好。比如,转折连词出现的地方,强调的一定是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一定是应该选的答案。再比如,因果关系中,强调的原因的情况比较多见。“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然而、同时、于是、其实、还”
3.常见词原则:在申论考试的材料中,往往涉及事件或问题的表现、原因或解决措施等问题。因此,与此相关的常见词也是经常出现。只要我们认真反思和分析历年的真题,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词出现的地方就是关键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这些词保持足够的敏感性。我们既要有政治敏锐性,又要有材料的敏锐性。
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等等
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断、分析、强调、指出、认为等等。
第二步:总结段落大意。
这个工作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需要把握整体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我们没有必要对每一段材料的段落大意都进行仔细推敲,只需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对其进行简单标注几个关键词即可:比如可标注“原因”、“措施”等等。这样做,既准确,又节约时间。
第三步:分门别类
这一步很重要,千万不敢小觑。要按照问题表现、问题原因、问题对策三大类将材料进行划分。这个分类的过程也是我们整理思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整个材料有个总体的把握。
分类原则:横向: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正面和负面/成绩和问题/问题的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
纵向:问题的表现/原因/措施:
多层次的分门别类
第四步:概括主要内容。
这里又一个八股模式,或称万能模式,简称四句话。
1.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说明了一个重要现象:
2.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3.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何以如此呢?/原因何在?(注意设问句的使用)4.党和政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克服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防治应该是多方面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大多数时侯没有这一部分)
如果能够从这个思路出发,这一部分就不会失分太多。要按照这个模式,尽可能的把关键词写进概括当中,即使逻辑性差也不太要紧,这一部分完全是按点给分。一般有十个左右的要点,根据阅卷的经验,能找到6-7个要点已经是很不错了。因此,一定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多写关键词,而不是在组织文字上浪费时间。
第二节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
提出对策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要想提出正确的对策,决策的过程就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从理论上来说,决策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步,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目标;
第二步,收集尽可能完备的资料与信息,为制定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第三步,依据尽可能完备与可靠的信息,对发展的趋势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
第四步,拟定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
第五步,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与不可行性评价;
第六步,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第一步根据矛盾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
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通过分析特定事实的现状,主要是分析其存在的负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提出正确对策的前提和关键。更清楚地说,这里面实际上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要根据材料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这部分工作实际上在前面阅读材料和概括主要内容时已经完成。
其次,根据对这种消极负面影响的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一)因果分析——查找问题根源的基本办法
追根溯源的因果分析法是查找问题原因的根本方法。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深层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能够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和关键。
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辩证思维分析就是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看问题,而不是僵化静止地看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事物,而不是简单孤立地看事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是要坚持两点论,进行多项求异分析。在寻找问题根源时不但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事物的非主要矛盾;不但要看到内部性矛盾(内因),还要看到外部性矛盾(外因)。产生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等等。因此,要全面地、多方位地进行原因分析。根据历年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情况和对未来考试的分析预测,我们认为常用的因果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内外因分析
内外因分析是我们在提出对策和论证对策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其作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熟练掌握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迅速找到解题思路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关于“标本兼治”的提法实际上也是对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
2.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
利益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方法论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动因。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这就是利益分析法。利益分析法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根本方法。人的需要经过社会关系的过滤和渗透,就表现为人的利益。需求产生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利益目标。当行为主体的某个特定利益目标实现以后,则会产生新的需要,派生新的利益要求,引发新的动机并支配新的行为,导向新的利益目标,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人的思想行为源于利益而又指向利益的规律。利益分析法尤其适用于社会中利益矛盾问题的解决。例如,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构建有效协调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使用利益分析法的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3.多角度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多样的,产生某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当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矛盾的原因展开分析。其中要涉及到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要分析现实原因,还要分析历史原因;要分析内在原因,还要分析外在原因等等。总之是要全面地、多方位地看待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多维度的原因分析,并不是指一对矛盾中必须涉及到上述的所有方面,而是提醒各位考生对问题的分析应尽可能的全面到位。
第二步利用矛盾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不但具有特殊性,而且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不但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个性,而且具有与同类事物在本质上类属的共性或一般性。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依存,相互蕴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不能总停留在对个性的层面上,必须善于从事物的个性中升华出共性,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普遍性,这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认识,我们在借鉴决策学的相关理论,参考大量政府文件报告中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措施,对各种对策措施进行了归纳概括之后,提出了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这对于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来说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一)“万能八条”钟君详解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1)根据
一个组织中的领袖和权威在团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灵魂作用。领袖和权威对事件的态度对于事件的解决具有重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在我国,政府中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对于某件事情的关注程度更是直接关系到此事解决的速度。温总理为农民工讨薪,以及由此产生的“清欠风暴”就是最好的社会例证。实际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在任何时候,解决某项具体问题或某重大社会问题,领导重视都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思想是源头”,解决问题不但需要领导重视,更加需要组织中所有人对该问题提高认识,密切关注。
(2)具体措施举例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把„„纳入议事日程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增强„„的意识
倡导„„的理念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根据
俗话说,“雄笔一支抵万军”,枪杆子和笔竿子都是政府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记者通常被称为“无冕之王”,正是由于媒体和舆论蕴含了无穷力量。媒体不但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孙志刚事件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就不会有我国救助制度的彻底改革;如果非典发生时,没有《南方周末》关于钟南山院士坦承非典真相的报道,非典造成的后果可能更加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共同关注》栏目对多名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可能就没有今年这么浓烈的关注贫困大学生、帮助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氛围。因此,要想使某个社会问题尽快的被解决,迅速的引起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除了依靠媒体,依靠各种形式的宣传之外,可能别无他法。党和政府历来也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力求牢牢地把握大众媒体和宣传工具的主动权。党和政府充分利用媒体传播面广、迅速及时、强大的影响力来宣传自己的宗旨、方针,通过媒体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以便于统一群众思想,提高认识,从而有利于迅速推动工作。
(2)具体措施举例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舆论关注
实行典型示范
社会示范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1)根据
人是各类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各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所从事的各类社会活动的成功与否。要想有效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就必须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素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要想有效提高各级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广大领导干部公共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业日益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对相关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素质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必由之路。
(2)具体措施举例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1)根据
“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制度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好的规则和制度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和整合;能够界定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能够促进经济效率和实现资源分配;能够为物质资源和精神价值提供保障;制度还有利于人们在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环境下,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特定的认知模式,从而有利于指导个人和组织行为。因此,依靠制度和规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例如,一个分粥的故事就能非常形象地说明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
辛向阳在《谁能当中国的企业家?》一书中讲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分粥故事。
有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想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在没有计量工具或有刻度的容器的状况下分食一锅粥。大家发挥聪明才智,试验了很多种办法,多次博弈后形成了以下诸种规则:
规则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成为专业分粥人士。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这碗稀粥中体现得一览无余。
规则二:指定一个分粥人士和一名监督人士,起初比较公平,但到后来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从权力制约走向“权力合作”,于是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分的粥最多。这种制度失败。
规则三:谁也信不过,干脆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又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人在—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一制度造成了资源浪费。
规则四:大家民主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开始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以后他就有意识地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大家一致认为,不能放任其腐化和风气的败坏,还得寻找新制度。
规则五:民主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主监督与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此制度效率太低。
规则六:对于分粥,每人均有一票否决权。这有了公平,但恐怕最后谁也喝不上粥。
规则七: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这就是规则。规则的确至关紧要,它比技术更重要。
而管理学中“热炉”法则则能说明制度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
①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警告性原则。领导者要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处。②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也就是说只要触犯单位的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③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④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公平性原则。
(2)具体措施举例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制度
利益相关制度
分工制度
规则制度
惩罚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1)根据 政府的管理就是要通过组织协调,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与整合,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的城管工作需要依靠公安、工商、税务、城管、市政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文明办网工作则需要依靠公安、文化、通信、工商等部门的齐抓共管。
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我们不但需要组织协调,更加需要形成机制。我们常说的与“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等,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为什么要形成机制呢?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所谓有章可循,机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例如,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意愿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所谓万众之法,机制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例如监督机制,它既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也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2)具体措施举例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等
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技术
(1)根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前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物质上的满足是民心和社会秩序得到保证的基础。相反,资源的有限性,物质条件的不足都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当前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
对于环境治理、节约能源等一些具体的、不可抗拒的技术性问题来说,依靠技术层面的具体措施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2)具体措施举例
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7.加强监管、全面落实
(1)根据
卢梭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之所以走向腐败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在很多情况下,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不是因为无法可依,而是因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由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往往在执行过程出现走形的情况,往往是“一个重点班倒下了,千百个‘特长班’、‘实验班’站起来”。因此,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称为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必备措施。
(2)具体措施举例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媒体监督(舆论监督)
领导(上级)监管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加大整顿力度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制权)
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1)根据
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自何处?无外乎来自自身或者外部。来自自身就是靠平时的积累、靠总结反思,正所谓人不可以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理性的人总是具有反思和忧患意识的,通过不断的试错积累最终获得成功;来自外部的经验就是借鉴他人长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具体措施举例
总结„„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二、关于“万能八条”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
我们提出的“万能八条”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矛盾的特殊性,在提出对策时要把辩证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相结合。俗话说,“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们在强调矛盾的普遍性,重视“万能八条”的同时,必须重视矛盾的特殊性,注意运用发散性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灵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万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要注意组合应用。实际上,所谓的“万能”应该这样来理解:“万能八条”其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万能八条”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在提出对策时,思维要发散,可以参照“万能八条”,但千万不能照搬照抄,使“万能八条”变成了一种教条,更不能被其束缚住我们的思维,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提出对策,“万能八条”中提到的内容,能用则用,如果不合适,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
第三节申论文章的写作套路
一、申论文章的类型
申论就是“申而论之”。“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明、引伸,“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申论就是针对特定事实提出对策并展开论述,表明自己观点或言论的文章。申论要求在准确把握一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必要的说明和引伸,然后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
申论文章是特殊的议论文。
二、申论文章的三要素
(一)、论点:
1.确定论点的方法和步骤(立意):
总的原则,整体性原则,把申论试题看作统一的整体,从阅读材料开始就要有问题意识,对于材料反映的问题现状、问题原因、解决对策有整体性把握。
⑴、仔细审题
①审明问题的类型方式:议论文/建议/报告/请示/讲话稿
②审出限制条件:论述的内容(重点分析原因还是对策)/虚拟身份/字数(不超过/多于/左右等等)
⑵、确定论点的原则
①高远:要有政治高度,结合理论热点
②概括:选择一个具有概括性的论点,不要拘泥于细节,大题小作,否则容易跑题、偏题。
③正确:坚持正确的政治价值选择,立足人民的政治立场。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起码要求。
④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⑤新颖:论点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但是这一点很难,不能强求,从阅卷的要求来说,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⑶.突出论点的方法:
前后照应
①文章的题目就是论点
②第二段单独成段,点明论点。第一段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紧接着第二段要点明论点。
③文章的每个分论点要扣住总论点,每段开头或结尾回扣总论点。
④最后一段总结总论点
当然,这几处照应最好不要单调地重复论点,应注意用灵活的语言进行表述。
二、论据:
事实材料: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和感受
理论材料: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三、论证:
1.论证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因果析理,或句话说,就是提出的论点就是一个问题,要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⑴、例证:最常用,从材料中找
材料要和中心保持一致/有代表性/引申材料,发掘材料的深意
⑵、引证:靠积累,有时也可从材料中找
⑶、理论论证:
演绎推理,找原因,讲道理
多角度论证:有利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对国家/社会的作用;
⑷、假设论证:(条件析理)非常好用
如果不„„,那么就会„„
只有„„,才„„
⑸、比较论证:
横向:此事和彼事,个别事物和一般事物之间的比较。识别是非优劣、论证论点和揭露或分析现实事物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有效的说理方法。
纵向:按时间,对事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联系和比较
对照:正反对照
还有比喻论证、归谬论证等方法,由于在申论考试中不经常使用,不再详细论述。
2.申论文章的结构一、三段式结构
提出问题(怎么了):概述材料、引出论点;1-2段分析问题(为什么):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怎么办):解决方案
二、总分式结构
总:概述材料,提出总论点;分:分论点;总: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三、起承转合式结构(总分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侧重只分析原因或措施的文章)
起:概述材料,引出论点;承:正面,展开,拓宽;转:反面,换角度;合:总述观点,结尾,扣题,收束全文这几个结构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内在联系的,三段式是总的思路,尤其适合于建议和报告的文体,总分式是具体的论证结构,起承转合式是总分式的特殊形式。
四、申论文章的五个得分突破点
一、提纲或框架
审题、立意后不要马上动笔,要进行充分的构思,写出提纲。即理清思路,建构框架,完成布局。这是最为关键的。考生成绩的高低在考场上能不能列一个写作提纲,我想各位要考出好成绩要先写好一个提纲,提纲是筋骨,提纲是蓝图,提纲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议论文的提纲第一是标题,标题是龙的眼睛,必须有神,反映文章主题的紧扣中心,这是好的标题。好处是:心里有数,便于控制;快速成文;不跑题。梳理思路,策划提纲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费时间的过程,但一定不能省略,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提纲的内容(文章的框架)
1.标题2.开头/总论点3.分论点及其对应的材料/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4.论证结构5.结尾
二、标题:标题必须是中心论点,或者反映中心论点。主题力求醒目、简练。
(1)回避总论点的万能标题
由„„现象引发的思考、„„问题引发的思考、„„问题带来的启示、对„„现象的反思、反思„„现象、透视„„现象、为„„开“方”抓“药”
例:《由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思考》、《对承德扶贫模式反思》、《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招商引资工作》
(2)表达总论点的题目:①介词短语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②动宾式:动词+宾语,如:树立„„观、开创„„局面
例:《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依法行政》、《多管齐下,切实维护社会公正》
③主谓式:主语+谓语,如:„„的核心是„„、„„的关键在于„„
例:《利用外资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追求有质量效益的速度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三、开头:最好是单刀直入,简单明快,开门见山,直接揭示文章主题。文章的成败,判卷老师的感受就是开头第一段的论点,最大的要求就是简单明快。
1.开头的结构:一般有三层,第一层交代文章的事件提起,根据材料得到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发生了某某事件,这样写非常自然具体。第二层、揭示主题,由某问题看出相当严峻。第三层、谈主题的影响或危害。第一层事件,第二层主题,第三层影响或危害。第三层视情况而定。一段也可,两段也可,最好是一段
2.开头常用的方法:1叙开(最常用):概述申论材料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引出文章。2引言:名人名言,引出论点。3设问:万能句式:近年来/目前/最近一段时间,XX现象/情况频繁出现/形势严峻,导致/造成„„。究其原因,则存在多个方面„„由此/针对以上导致„„原因,我们认为„„迫在眉睫/应当提上议事日程/应该重视„„/我们必须„„
四、结尾:结尾关键是言简意赅情真意切,给人回味。
常用词:综上所述/总而言之/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等等。
方法:三层:第一层概括总结,收束全文;第二层强调和深化主题,把第一段的话翻新,从反面来说也可以,不这样做的话怎么怎么样,三两句话总结全文:第三层提出希望或者发出感慨。结尾的万能句式: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过渡:
1.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说明了一个重要现象:
2.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3.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何以如此呢?/原因何在?(注意设问句的使用)
4.党和政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克服这些问题:
五、公文式申论文章
一、讲话稿1.特点:权威性: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实施本级的决定,对分管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思想性:领导讲话一定要有理论色彩;周全性:考虑到方方面面,讲问题要全面鼓动性:激励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象性:
2.结构:⑴标题(多为主题句)
⑵称谓(同志们/先生们、女士们/朋友们等,视具体情况而定,尽量全面)
⑶主体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简要概括讲话的背景、目的、任务
②为什么:分析所讲问题发生的原因
③怎么样:提出措施
④结尾:强调主题/表示态度/表示感谢/抒发感情/展望未来
二、公文:意见:无行文方向
报告:上行文(概述内容要详细)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经验
请示:上行文(请示内容要详细)
通知:下行文(通知政策要详细)
通用结构:⑴标题(多为主题句)、⑵主送机关(可以省略)、⑶主体
①概述问题②分析原因③提出对策⑷结尾:需请上级机关批准、批复或予以批转等
⑸制发机关与成文日期 申论80分万能模板
写 作 套 路
[题目]
1、简明扼要,抓住材料的主旨
2、从小切入,切忌假、大、空
3、长短合适,最好不要加副标题
比较好的题目[例]“处处留意皆民生”、“圆城市低收入家庭安居梦”、治理网吧既要治“吧”也要治“网”、“献礼工程”当休矣、网上扫黄要建立长效机制。
比较差的题目[例]“加快县域经济创新步伐”、“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正文] 文章第一部分
★开头方法:开篇点题,陈述现象、阐明危害和解决好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目前产生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强烈反响,如果该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和妥善地解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进而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套话要因情况而定)
文章第二部分
★第二段主要叙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从材料给出的现象从中分析就能得出结论,下面就近期热点问题为例加以说明,不外乎根据材料从以下角度进行展开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政策体制不完善。(结合材料)
其次,国家财政投入力度不够。(结合材料)
再次,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结合材料)
最后,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结合材料)
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特殊性和群众必需性,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以药养医,药厂和医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医疗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医疗服务市场化,利益驱动;医风医德有待提高;群众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欠发达,投入不够,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缺少专业人才,缺少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城乡二元化的历史原因;农民与城镇居民待遇不同;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覆盖到农民;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三难为题在农村体现尤为突出;农民工流动频繁,职业不稳定,收入相对较低,文化素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普遍不高;农村公共服务缺乏,农业受气候影响极大,收益难以实现保障,入不敷出;
贫富差距:区域性差异、行业性差异、城乡间差异、个体间差异;宏观政策、市场机制、法律体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导致;不公平现象
安全生产: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安全监督工作不彻底、执法检查工作走形式;重效益轻安全;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设备落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钱权交易;权利寻租
房价调控:土地审批、调控政策失衡;政府操盘;地方政府以扩大建设为政绩,为开发商充当保护伞,开发商无规划搞开发;信贷体系松懈;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房价上涨使一部分人以购房为投资导致房价上涨的恶性循环;炒房团
生态保护:水、大气污染;草皮、林区沙化;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淡水资源锐减;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均资源不足;
节约型社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能源需求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低效率、污染重;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现象严重;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
和谐社会:城乡不和谐;地域不和谐;阶层不和谐;城乡二元化;分配制度不健全;不公平现象;社会保障制度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资源与经济增速矛盾所决定的;生产力发展造成对生态破坏,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灾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弱势群体:自身条件所致;社会条件限制;经济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欠合理;保障制度不健全;法律保障不到位;监督监管不落实
循环经济: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必然要求;节能降耗(可参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依据材料进行分析)
文章第三部分
★第三段可参考以下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注意要以对应第二段提出的分析为主,以外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高度,把……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推进。。建设,并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严格责任落实。
2、要做好。文章,增加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机制的平稳运行
3、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行为予以严厉的制裁和处罚,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于。。行为予以一票否决。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发现问题即使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5、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的作用和意义,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6.加强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新闻媒体要对。。行为大胆揭露,公开曝光,使。。无藏身之地,要把。。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医疗体制改革:医、药行业分开,降低药价;院务公开,采取监督、举报措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医疗卫生服务队伍专业素质提高与思想道德建设并重;加大政府投入,以农村为重点;建立一个覆盖全民,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大卫生常识宣传力度,动员全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三农问题:摆脱户籍制度束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收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包括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在外谋生和生活的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便利的条件,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适时纳入城镇保障体系之中。
贫富差距: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限高保低;税收杠杆调节;公平分配;公平竞争;消除贪污腐败现象;消除不公平现象;完善监管制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安全生产: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普及安全常识和技术知识;规范生产单位生产行为;规范相关行业(安全评价、咨询、检验检测等)行为;执法监督;定期与不定期检查、专项治理整顿;舆论监督;安全保障制度;安全纳入企业绩效评价标准;
房价调控:严格审批土地征用,控制土地一次性出让规模;提高信贷利率;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抑制高价位住房开发;对房产开发、保有和交易环节提高税率;杜绝形象工程;提高房产市场准入门槛;加强房产市场整顿监管,清理建设相关乱收费项目;控制建筑成本;规范销售行为;信息引导;价格检测调控
生态保护:人口管理;资源管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监督管理;退耕还林;畜牧业采取游牧方式;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节约型社会: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约意识;抓住薄弱环节,依靠技术进步,推进系统优化,节能降耗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不合格、超标行业加强清理整顿;加强监督管理;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的企业、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能耗标准纳入其中;
和谐社会:制度创新;调整社会结构;利用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和谐;实现阶层间和谐;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口和资源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经济兼顾环保;环保与个人利益冲突;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弱势群体: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机构;监督监管;法律保障;社区扶持作用;经济杠杆调整分配比例;缩小分配差距;建立稳定、发展、和谐的发展机制;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宣传力度;相关知识普及;科技投入;全民动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文章第四部分
一.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
(1)细审“题干”,抓住“关键词”“修饰词”“限定词”
描述
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简述
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说出
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阐述
“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 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例析
“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 评价
“有利+不利”;语言格式:有利:1、2、3..。不利:1、2、3..分析
“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
语言格式:有利:
1、因为..所以(导致)..2..。不利:
1、因为..所以(导致)..2..比较
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语言格式:因为A..,以A比B...意义
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它地区(事物)意义 影响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它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措施
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当地措施+合作措施 判断
理由+结论。语言格式: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变化
体现“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思路 关系
思路:A导致B导致C..。体现“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 结构
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
(2)列出“模板”
(见下文)
(3)仔细“筛选”
根据限定词筛选; 根据所在地区筛选; 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 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
(4)酝酿“语言”
“先自然,后社会经济” “先主要,后次要”
“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
(5)书写答案
“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 “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 “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
“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 二.常见答题模板
地形地势
1、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 ②经纬度位置;
③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④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⑤经济和军事位置;
⑥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②地势起伏(大、小)
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3、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 哪里高,哪里低。
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4、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什么地形即可。(注意和第1种问题的区别)
5、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①等高线的分布 ②河流流向
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
6、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②云贵高原:崎岖不平③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④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⑤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7、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 三江平原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②河流较多,植被茂密;
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青藏高原
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②冰川积雪融水较多;
③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 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①降水丰富;
②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
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气候
1、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纬度高低(决定因素)。
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②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③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⑤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⑥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⑦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2、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1)气温日较差
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2)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
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3、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②天气系统因素——
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③洋流因素:
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④海陆位置:
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⑤地形地势:
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4、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
①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②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5、西风带的风力夏季弱冬季强:
(可用于解释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的原因之一)因为冬季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夏季反之。
6、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①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②降水少。
③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7、海洋性气候特征:
①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
②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8、干湿度影响因素:
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
9、雾、霜的影响因素:
(1).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3).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
10、风力的影响因素:(1)气压梯度力大小;(2)距高压中心远近;
(3)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4)植被多少;
(5)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
河流
1、河流的水文特征:
①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②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③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④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⑤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⑥凌汛
2、河流的水系特征: ①发源地、长度、入海口 ②流向;
③流域面积大小;
④落差大小(水能); ⑤河道曲直情况; ⑥支流和支流形状; ⑦有无湖泊沟通。
3、河流水量大的原因:
①地处什么气候区,降水丰富; ②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广。③支流众多,水系庞大。
4、河流的补给:
雨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5、河流与地下水和湖泊水的补给关系:
丰水期河水补给给地下水和湖泊水,枯水期反之。
6、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流量变化与气温有关,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7、河流有凌汛的条件: ①由低纬向高纬流。②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
地球的运动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②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等)
③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美国西部内陆、澳大利亚中西部等)④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
2、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①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反之则雪线高)
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
②气温(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中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线低)
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纬度:相同海拔,则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②海拔:相同纬度,则海拔越高,带谱越复杂
③热量:阳坡帯谱多且位置高、阴坡带谱少且位置低
4、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拉伸、挤压)、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等三个方面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5、怎样分析理解不同海区盐度的差异成因?
①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②在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洋流的影响和径流稀释作用。
影响因素 影 响 气候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海区的封闭度
影响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
6、怎样分析赤潮成因? ①温度和降水:
一般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也时有发生。(温度高,降水少易于形成赤潮)②风和海流:
赤潮的形成、分布、集聚和分散直接受到水体运动的影响,赤潮容易产生于一些港湾就是这个原因。(风小,海流弱易于赤潮的形成)③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不断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废水等排人海洋,过度的海产养殖,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7、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分析: ①纬度位置——决定了山麓基带类型
②相对高度——决定了水热状况变化的程度(以上两点决定自然带数量)③阳坡、阴坡——影响植被分布的高度
④迎风坡、背风坡——影响降水多少与雪线高度
能源
1、能源按来源分类:
①来自地球内部:地热和核能。②来自天体引力:潮汐能。
③来自太阳辐射:上述三种以外的,均是。
2、水能:
优点:清洁,可再生,发电成本低,积累多,收益大。缺点:季节变化大。
①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②水电站的作用:
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旅游、供水、防凌、减淤。③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a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容量大)
b地质条件: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上游 中游 下游 其它
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部分河流: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加强天气监测、预报;鼓励参加灾害保险;学习抗洪知识技能;提高防洪意识 c淹没区大小(移民和搬迁;文物淹没;农田淹没)
3、核能:
优点:能源巨大,燃料运量小,地区适应性强。
4、能源短缺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常规能源缺乏(储量、种类);(2).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1).消耗量大(人口、工业、农业);(2).利用率低(浪费);(3).能源消耗快速增加;
(4).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5).石油储备体系健全。治理措施
(1).能源多元化战略,实施跨地区调配、进口能源;(2).提高利用率,节约能源;(3).控制高能耗工业;(4).能源循环使用;
(5).开发新能源,完善能源结构;(6).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人口与城市
1、人口分析要素: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人口变化趋势、人口迁移方向和原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给当地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巴西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墨西哥高原);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②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③河流(供水、水运功能); ④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①交通条件; ②政治因素; ③军事因素; ④宗教因素; ⑤科技因素; ⑥旅游因素
4、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大城市的环境质量下降。②乡村和城镇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③交通发达。
5、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
④失业人口增多,就业困难。⑤社会秩序混乱
6、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7、卫星城的作用: ①分担大城市的职能。
②缓解大城市的土地和交通压力。③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环境。④促进城市合理发展。
8、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便利的交通条件;
②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③广阔的市场; ④地价
中心商务区(CBD):市场最优,零售、高端、耐用品(人口密集、消费者众多)大型批发中心: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9、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①地形(山区、平原)
②地质(地质构造、岩石特点)
③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大雾、大风、台风飓风)④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社会经济方面:
①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适用于:地方公路)②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高速公路)
③远离重要文物古迹(震动、尾气污染等)4.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植被破坏、避免噪音污染扰民
10、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①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②加强地区交流和联系,促进当地和沿线的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当地资源外运,所需产品运入 ④巩固国防、民族团结
农业与工业
1、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①土地(地形、土壤)
②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温差)③水源(灌溉水源)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 ②交通
③国家政策 ④劳动力数量
⑤科技(基因、保鲜、冷藏等)⑥工业基础
注意:
①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②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③从春、夏、秋、冬等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季节时段)分析。
2、港口码头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①水域条件:水深、岸陡、避风 ②陆域条件:地质、地形、坡度 社会经济条件:
①经济腹地条件(服务范围大小、客货流量大小)②城市依托(城市规模大小)
③交通联系(与河流、铁路、高速公路联运)④政策条件
3、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①地形(水流速度)
②气候(流量,季节变化,结冰期)
③河道(宽度,水深度)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数量密度、经济水平,运输需求量
4、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降水、蒸发、风力)②地形(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5、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①大陆架情况(面积广阔、海水浅)
②水温情况(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搅动)③河口处(丰富的营养盐类)④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
6、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天气晴朗,降雨稀少,大气透明度高;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影响初始发射速度,影响燃料消耗和发射成本
(3).地势:平坦开阔,便于跟踪和搜救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不造成伤亡和破坏(2).交通:交通便利(沿海、沿铁路)(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和保密需要
7、隧道的选址条件:
①地质构造(在背斜处、避开断层):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天然穹形构造,不易塌方。②岩石性质(坚固、不破碎、不松软)
③长短(造价成本)
8、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长途汽车站
(1).站前路况(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沿主干道)(3).地价和土地面积 市内公交站(1).与其他站台近且错位;(2).距道路交叉口近;(3).靠近商业点;
(4).避开十字路口
9、飞机场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①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排水); ②地质:地基稳定; ③气候:少云雾。社会经济条件:
①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②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 环境要求:
距市区有一定距离,附近不能有学校、医院(疗养院)、养殖场不能有高大建筑物和山峰。
10、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①地理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靠近发达地区)②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③农业因素:提供农副产品和消费市场
④交通因素:沿交通线分布,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原料,也便于产品的输出 ⑤市场因素:消费水平、消费意识 ⑥科技因素:大学、科研单位
⑦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 ⑧历史因素:工业基础
⑨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⑩环境因素: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产生污水的企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应远离城区。
11、工业区位条件评价:
有利条件: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不利条件: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协作配套条件
12、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a.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b.因地制宜,合理、综合开发各类资源; c.消除污染,减少三废排放;
d.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加强生态建设; e.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f.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13、产业转移方向、原因: 劳动密集型工业 高耗能高污染工业 发达地区→落后地区
城市→乡村;东部沿海→中西部内陆;→中国大陆;欧美→港澳台、日韩→中国大陆;中国→非洲、拉丁美洲 原因
劳动力和土地廉价;自然资源丰富;转移污染;环保成本低
14、产业结构评价、调整方向: 结构评价
结构比例;结构变化(演化)、对比相关地区结构;优劣评价(当地发展阶段、当地条件、可持续发展方向)调整方向
低耗能低污染;调整三大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
旅游
1、旅游条件的评价:
①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②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④地区接待能力; ⑤环境承载量。
2、旅游价值的评价:
①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景区的等级、称号)②集群状况(数量多、密集)
③地域组合状况(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旅游景观丰富;历史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④与周边旅游资源组合(不雷同)
3、区域环境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答题思路: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而找出该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该环境问题的分布与危害,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治理措施。
4、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资源开发(如山西能源开发等)分析思路: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先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然后针对该区的优势条件,针对性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5、农业区开发问题(如东北农业开发)分析思路: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先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对优势条件,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治理。
6、问某地有什么生态环境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荒漠化(干旱地区)。
③土壤盐碱化(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④滥砍乱伐森林。⑤草场退化。
⑥物种减少(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⑦湖泊萎缩。⑧湿地减少。⑨滑坡、泥石流。
7、我国各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①东北:森林减少、黑土冲刷(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②西北(含内蒙古):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③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⑤南方山区:水土流失。⑥西南:地质灾害多。
⑦青藏高原:土地荒漠化、湿地减少,湖泊萎缩、草场退化、物种减少。⑧宁夏、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
要答好地理题,你一定要熟记以下地图,这是做题的基础:
1、经纬网,各大洲和各主要国家和各主要地形区的经纬网图,因为这些年高考很多都是只画经纬线出来让考生来做题的。
2、世界地形图。注意各主要经纬线经过地形区的地形剖面图。
3、世界气候分布图。
4、世界海陆轮廓图,包括主要河流、湖泊、海洋、海峡、岛屿、半岛分布图。
5、世界洋流分布图。
6、世界自然带分布图。
7、板块构造图。
8、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及其气候类型。
9、世界主要工业区、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分布图。
10、中国各地形区的经纬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秦岭,台湾岛,海南岛,北回归线、25°N、30°N、40°N、45°N、90°E、105°E、110°E、115°E、120°E、125°E穿过的地形区)。
11、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12、中国地形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13、各种光照地球图的判读方法。
高考英语作文万能公式
难点1 不定代词的固定表达
例:I’ve got another three books.I’ve got three more/other books.2.—Why don’t we take a little break?
—Didn’t we just have________?
A.it B.that C.one D.this
(NMET2000)
知识依托:one代替单数可数名词,但泛指物。
错解分析:A项选择迷惑性较大。因人称代词it和不定代词one都可以代替单数可数名词,但it指特定事物。
解题方法与技巧:答语中用one泛指第一个对话者询问的a little break。
答案:C
5.few,little;a few,a little的用法
①few和little表示没有多少,含否定意义;而a few与a little表示有一些,有几个,含肯定意义。另外,few与a few修饰可数名词,而little与a little修饰不可数名词,它们在句中常用作定语、主语和宾语。例如:He knows a little English.(定语)
He has many books.But few are interesting.(主语)
I know a little about Japanese(宾语)
②a few,a little可以用quite或only修饰,few和 little则不能。例如:
—How much water is left?
—Only a little./Qutie a little.—How many books are left?
—Only a few./Quite a few.难点2 亦有规律可循的介词
解题方法与技巧:of在此表示“……中的部分/全部”,与名词little连用。该句为一个含有感叹式宾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连接代词what修饰的是在从句中作主语的名词,little提到从句之首,little前无冠词表示否定,意为“少到几乎没有”,如: I understand little of his speech.他的讲话我几乎没有听懂。
●锦囊妙计
介词比较复杂,注意以下表示原因的介词。
①because of表示引起结果的直接原因,意义与连词because相同。例如:
He retired last month because of illness/because he was ill.上个月他因病退休了。
②for表示内在的、心理上的原因,常与表示喜、怒、哀、乐等情感名词连用;还可表示某种动作或结果的起因。而连词for则表示某种结果的补充理由或显而易见的原因。
例如:He trembled for fear.他怕发抖。
Thank you for your help.谢谢你的帮助。
When he was still a young man,he was forced to leave his homeland for political reasons.他还是青年时就因为政治原因离开了他的祖国。
③by表示外部的,尤其是暴力的或无意中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例如:
Her body was bent by age.岁月使得他的腰也弯了。
The general died by his own hand.将军自杀了。
She took your umbrella by mistake.她错拿了你的雨伞。
④at表示某种情绪或动作的起因,多与“喜,怒,哀,乐”等义的词连用,常译作“听到……”,“看到……”。例如:
The whole nation was in deep sorrow at the news.听到这个消息,全国人民极为悲痛。
He jumped at the news.听到这个消息,他蹦了起来。
⑤on表示能作为依据或条件的原因,常译为“依照……”。例如:
He has given up smoking on medical advice.他遵照医生的劝告已经把烟戒了。
⑥of和from表原因时常与die或类似意义的词连用。die of指因疾病、饥饿、寒冷,或害怕、羞愧等内因或外因造成的死亡结果;die from表示因伤、事故等外因或不明原因造成的死亡。与疾病名词连用时,二者均可。from还可表示懒惰等造成某种后果的原因。例如:
His son having been killed in the war,the man died of a broken heart.儿子死于战争后,老人也因伤心过度而亡。
In big cities during cold winter months,many old people die from the polluted air.寒冷的冬天,大城市里的许多老人死于污染的空气。
She died of /from cancer.她死于癌症。
He wasn’t ill;he stayed in bed from laziness.他没病,他躺在床上只是偷懒。(整理:胥桂苓)⑦with指生理上或情感上的外界到内心的原因,意为“随着……。”例如:Gessler turned red with anger.盖斯勒气得脸都红了。
⑧owing to,相当于because of,多表示引起某种不良后果的原因。例如:
Owing to the rain they could not come.都是因为那场雨他们才没能来。
Owing to his lacking of experience,John failed this time.因为经验不足,这次约翰又失败了。
注:owing to也可表示“欠……钱”之意。How much is he owing to you?他欠你多少钱?
⑨thanks to表示引起某种幸运结果的原因,常译为“幸亏……,多亏……”。例如:
Thanks to the timely rain,the farmer had a good harvest.多亏那场及时雨,农民才有了个好收成。
⑩out of表示动机的起因,常译为“出于……”。例如:
He asked the question out of curiosity.出于好奇,他提了这个问题。
He did it out of pity.他做那事是出于同情。
难点3 句子倒装重在看其结构
●锦囊妙计
1.高考中对于倒装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否定词位于句首时的倒装,如:hardly…when…
(2)so 与neither ,nor位于句首时的倒装及不倒装时的含义。
(3)only位于句首时和as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的句子倒装。
在处理这些有关倒装的习题时,关键是要真正了解和掌握引起倒装的结构,这样才能运用自如。在此简单总结一下引起倒装的原因及相关句式结构:
(a)语法结构需要
There is nobody in the classroom.She is a teacher,so is her brother.Away ran the prisoner.(如主语为代词则不倒装:Away he went)
(b)强调性倒装
Only by working hard can you succeed.Never can you change my mind.Nowhere else can you find such a beautiful place.(c)为了使句子平衡而使用倒装
Gone are the days when they could do what they like to the Chinese people.Present are Mr Li,my best friend ,Dr.Wang,my boss and his wife.(d)表示祝愿的句子
May you succeed!
Long live the king!
2.做题时要抓住各种句式的不同结构要点,关键词的利用,更好的判断句式,选择正确答案。
难点4 不可错位的形容词排序
熟记规则:多个形容词修饰同一名词时的顺序是固定的,其顺序为:
①冠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物主代词+②序数词+基数词+③一般性描绘形容词+④大小、长短、形状+年龄、新旧+⑥颜色+⑦国籍、出处+⑧材料+⑨用途、类别+⑩最终修饰的名词或动名词。
例如:a beautiful little red flower
一朵美丽的小花。
those four old-looking,grey,wooden houses
那四间显得很旧的灰色的木屋。
●锦囊妙计
1.记住规则。
2.多阅读、多体会增强语感是关键。
3.实质上多个形容词的语序是与被修饰的名词关系越密切的词越靠近名词。(整理:胥桂苓)高考英语作文万能公式
1.开头万能公式一:名人名言
有人问了,“我没有记住名言,怎么办?尤其是英语名言?”,很好办:编!
原理:我们看到的东西很多都是创造出来的,包括我们欣赏的文章也是,所以尽管编,但是一定要听起来很有道理呦!而且没准将来我们就是名人呢!对吧?
经典句型:
A proberb says, “ You are only young once.”(适用于已记住的名言)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we cannot be young forever.(适用于自编名言)
更多经典句型:
As everyone knows, No one can deny that…
2.开头万能公式二:数字统计
原理:要想更有说服力,就应该用实际的数字来说明。
原则上在议论文当中十不应该出现虚假数字的,可是在考试的时候哪管那三七二十一,但编无妨,只要我有东西写就万事大吉了。所以不妨试用下面的句型:
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 about 78.9%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anted to further their study after their graduation.看起来这个数字文邹邹的,其实都是编造出来的,下面随便几个题目我们都可以这样编造:
Honesty
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大学生向老师请假的理由当中78%都是假的。
Travel by Bike
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85%的人在近距离旅行的时候首选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Youth
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在某个大学,学生的课余时间的70%都是在休闲娱乐。
Five-day Work Week Better than Six-day Work?
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98%的人同意每周五天工作日。
更多句型:
A recent statistics shows that …
结尾万能公式:
1.结尾万能公式一:如此结论
说完了,毕竟要归纳一番,相信各位都有这样的经历,领导长篇大论,到最后终于冒出个“总而言之”之类的话,我们马上停止开小差,等待领导说结束语。也就是说,开头很好,也必然要有一个精彩的结尾,让读者眼前一亮,这样,你就可以拿高分了!比如下面的例子:
Obviously(此为过渡短语),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good manners arise from politeness and respect for others.如果读者很难“显而见之”,但说无妨,就当读者的眼光太浅罢了!
更多过渡短语:
to sum up, in conclusion, in brief, on account of this, thus
更多句型:
Thu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refore, we can find that…
2.结尾万能公式二:如此建议
如果说“如此结论”是结尾最没用的废话,那么“如此建议”应该是最有价值的废话了,因为这里虽然也是废话,但是却用了一个很经典的虚拟语气的句型。拽!
Obviously,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took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这里的虚拟语气用得很经典,因为考官本来经常考这个句型,而如果我们自己写出来,你说考官会怎么想呢?
更多句型:
Accordingly, I recommend that some measures be taken.Consequently, to solve the problem,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写作的“七项基本原则”:
一、长短句原则
工作还得一张一驰呢,老让读者读长句,累死人!写一个短小精辟的句子,相反,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如果我们把短句放在段首或者段末,也可以揭示主题:
Asa creature, I eat;as a man, I read.Although one action is to meet theprimary need of my body and the other is to satisfy the intellectualneed of mind, they are in a way quite similar.如此可见,长短句结合,抑扬顿挫,岂不爽哉?牢记!
强烈建议:在文章第一段(开头)用一长一短,且先长后短;在文章主体部分,要先用一个短句解释主要意思,然后在阐述几个要点的时候采用先短后长的句群形式,定会让主体部分妙笔生辉!文章结尾一般用一长一短就可以了。
二、主题句原则
国有其君,家有其主,文章也要有其主。否则会给人造成“群龙无首”之感!相信各位读过一些破烂文学,故意把主体隐藏在文章之内,结果造成我们稀里糊涂!不知所云!所以奉劝各位一定要写一个主题句,放在文章的开头(保险型)或者结尾,让读者一目了然,必会平安无事!
特别提示:隐藏主体句可是要冒险的!
To begin with, you must work hard at your lessons and be fully prepared before the exam(主题句).Without sufficient preparation, you can hardly expect to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correctly.三、一二三原则
领导讲话总是第一部分、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第二部分、第一点… 如此罗嗦。可毕竟还是条理清楚。考官们看文章也必然要通过这些关键性的“标签”来判定你的文章是否结构清楚,条理自然。破解方法很简单,只要把下面任何一组的词汇加入到你的几个要点前就清楚了。
1)first, second, third, last(不推荐,原因:俗)
2)firstly, secondly, thirdly, finally(不推荐,原因:俗)
3)the first, the second, the third, the last(不推荐,原因:俗)
4)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second place, in the third place, lastly(不推荐,原因:俗)
5)to begin with, then, furthermore, finally(强烈推荐)
6)to start with, next, in addition, finally(强烈推荐)
7)first and foremost, besides, last but not least(强烈推荐)
8)most important of all, moreover, finally
9)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适用于两点的情况)
10)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thing(适用于两点的情况)
建议:不仅仅在写作中注意,平时说话的时候也应该条理清楚!
四、短语优先原则
写作时,尤其是在考试时,如果使用短语,有两个好处:其
一、用短语会使文章增加亮点,如果老师们看到你的文章太简单,看不到一个自己不认识的短语,必然会看你低一等。相反,如果发现亮点—精彩的短语,那么你的文章定会得高分了。其
二、关键时刻思维短路,只有凑字数,怎么办?用短语是一个办法!比如:
I cannot bear it.可以用短语表达:I cannot put up with it.I want it.可以用短语表达:I am looking forward to it.这样字数明显增加,表达也更准确。
五、多实少虚原则
原因很简单,写文章还是应该写一些实际的东西,不要空话连篇。这就要求一定要多用实词,少用虚词。我这里所说的虚词就是指那些比较大的词。比如我们说一个很好的时候,不应该之说nice这样空洞的词,应该使用一些诸如generous, humorous, interesting, smart, gentle, warm-hearted, hospital 之类的形象词。再比如:(整理:胥桂苓)走出房间,general的词是:walk out of the room
但是小偷走出房间应该说:slip out of the room
小姐走出房间应该说:sail out of the room
小孩走出房间应该说:dance out of the room
老人走出房间应该说:stagger out of the room
所以多用实词,少用虚词,文章将会大放异彩!
六、多变句式原则
1)加法(串联)
都希望写下很长的句子,像个老外似的,可就是怕写错,怎么办,最保险的写长句的方法就是这些,可以在任何句子之间加and, 但最好是前后的句子又先后关系或者并列关系。比如说:
I enjor music and he is fond of playing guitar.如果是二者并列的,我们可以用一个超级句式:
Not only the fur coat is soft, but it is also warm.其它的短语可以用:
besides, furthermore, likewise, moreover
2)转折(拐弯抹角)
批评某人缺点的时候,我们总习惯先拐弯抹角说说他的优点,然后转入正题,再说缺点,这种方式虽然阴险了点,可毕竟还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呢,我们说话的时候,只要在要点之前先来点废话,注意二者之间用个专这次就够了。
The car was quite old, yet it was in excellent condition.The coat was thin, but it was warm.更多的短语:
despite that, still, however, nevertheless, in spite of, despite, notwithstanding
3)因果(so, so, so)
昨天在街上我看到了一个女孩,然后我主动搭讪,然后我们去咖啡厅,然后我们认识了,然后我们成为了朋友…可见,讲故事的时候我们总要追求先后顺序,先什么,后什么,所以然后这个词就变得很常见了。其实这个词表示的是先后或因果关系!
The snow began to fall, so we went home.更多短语:
then, therefore, consequently, accordingly, hence, as a result, for this reason, so that
4)失衡句(头重脚轻,或者头轻脚重)
有些人脑袋大,身体小,或者有些人脑袋小,身体大,虽然我们不希望长成这个样子,可如果真的是这样了,也就必然会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文章中如果出现这样的句子,就更会让考官看到你的句子与众不同。其实就是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宾语从句的变形。
举例:This is what I can do.Whether he can go with us or not is not sure.同样主语、宾语、表语可以改成如下的复杂成分:
When to go, Why he goes away…
5)附加(多此一举)
如果有了老婆,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再讲某个人的时候,她会插一句说,我昨天见过他;或者说,就是某某某,如果把老婆的话插入到我们的话里面,那就是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或者是插入语。
The man whom you met yesterday is a friend of mine.I don’t enjoy that book you are reading.Mr liu, our oral English teacher, is easy-going.其实很简单,同位语--要解释的东西删除后不影响整个句子的构成;定语从句—借用之前的关键词并且用其重新组成一个句子插入其中,但是whom or that 关键词必须要紧跟在先行词之前。
6)排比(排山倒海句)
文学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此,如果非要让你的文章更加精彩的话,那么我希望你引用一个个的排比句,一个个得对偶句,一个个的不定式,一个个地词,一个个的短语,如此表达将会使文章有排山倒海之势!
Whether your tastes are modern or traditional, sophisticated or simple, there is plenty in London for you.Nowadays, energy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various sources such as oil, coal, natural gas, solar heat, the wind and ocean tides.We have got to study hard, to enlarge our scope of knowledge, to realize our potentials and to pay for our life.(气势恢宏)
要想写出如此气势恢宏的句子非用排比不可!
七、挑战极限原则
既然十挑战极限,必然是比较难的,但是并非不可攀!
原理:在学生的文章中,很少发现诸如独立主格的句子,其实也很简单,只要花上5分钟的时间看看就可以领会,它就是分词的一种特殊形式,分词要求主语一致,而独立主格则不然。比如:
The weather being fine,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went to climb the Western Hills.Africa is the second largest continent, its size being about three times that of China.如果您可一些出这样的句子,不得高分才怪!
文章主体段落三大杀手锏:
一、举实例
思维短路,举实例!提出一个观点,举实例!提出一个方案,举实例!而且者也是我们揭示一个观点最好的方式,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无法继续文章,不管三七二十一,尽管举例子!
Inorder to attract more customers, advertisers have adopted everypossible stimulative factor in making ads, such as sound, light,colours, cartoon films and human performance.For instance, toadvertise a certain food, advertisers will ask an actor or actress tosit at a table and devour the seemingly delicious food while they fimehim or her.rast
更多句型:
To take … as an example, One example is…, Another example is…, for example
二、做比较
方法:写完一个要点,比较与之相似的;又写完一个要点,再比较与之相反的;
世界上没有同样的指纹,没有相同的树叶,文章亦同,只有通过比较,你才会发现二者的相同点(through comparison)和不同点(through contrast)。下面是一些短语:
相似的比较:
in comparison, likewise, similarly, in the same manner
相反的比较:
on the other hand, conversely, whereas, while, instead, nevertheless, in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compared with …, …
这个对 compare and contrast 题型很有用
三、换言之
没话说了,可以换一句话再说,让你的文章在多一些字,或者文邹邹地说,是让读者更充分的理解你的观点。
实际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下面的句子实际上就三个字 I love you!
I am enthusiastic about you.That is to say, I love you.I am wild about you.In other words, I have fallen in love with you.或者上面我们举过的例子:
【高考英语万能写作模版:推荐信】推荐阅读:
2024考研英语推荐信万能写作07-13
高考英语作文万能10-21
高考英语万能句型101-17
高考英语作文开头万能句06-22
高考英语写作复习03-09
高考英语写作专题04-04
英语四级万能作文模版04-09
人教版高考英语写作10-22
高考英语写作专项训练10-30
高考英语作文写作练习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