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工作计划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系工作计划(推荐8篇)

体系工作计划 篇1

为搭建集中、公平、公正、公开、规范的产权交易平台×××工作计划,我县于××××年×月成立县产权交易中心,为行政服务中心内设机构,与招投标拍卖大厅合署办公。×月份,我县招标投标中心成立,原产权交易中心职能纳入招标投标中心的产权交易部。我县产权交易活动按照“政府主导、统一管理、市场运作、集中服务、依法监督”的原则,加强组织协调,规范运作机制,突出优质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健康发展。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理顺运行机制,规范管理职能

县招标投标中心是统一交易的职能机构,将目前由各部门各自监督、分散开展的工程建设项目、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活动归并集中,形成统一的有形市场,实行统一进场、管办分离、规则主导、依法监督的运行制度。

随着县招标投标中心的建立,产权交易中心的各项职能并入招标投标中心产权交易部,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能也进一步理顺:招标投标中心负责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活动的具体操作;行政服务中心对招标投标中心和有形市场的工作进行日常管理和协调;各行业行政监督部门履行本行业相关市场交易活动的行政监督职能;纪检监察部门履行督促和行政监察职能。

二、制定配套文件,规范交易行为

县招标投标中心是我县进行工程建设交易、国有经营性土地和矿产资源开采权交易、国有和集体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及医疗器械等交易活动的具体执行部门。为规范交易行为,我们一是根据*市府办发[××××]××号文件精神,修改、规范并上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意见》、《**县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县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二是各个职能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分别在土地交易、房产交易等方面分别制订了土地分开交易制度、《**县城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县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等。

三、整合规范市场,构建交易平台

×、配备先进设施,建设交易大厅。县行政服务中心为交易各方提供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雅、公正高效的服务环境,交易大厅可容纳×××人,为国有经营性土地交易,国有和集体产权交易提供理想的交易场所。按照“高标准配备、高科技含量、高效率服务”的要求,不断加大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大厅配置了投影仪、摄像机、数码相机、中控系统等设备,还安装了通讯工具干扰系统,屏蔽了大厅内所有“空中信号”,保证交易过程信息保密安全。大厅不仅重视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的完善和规范,同时致力开标评标区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建设,进一步规范交易双方的行为。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交易场所。城南农贸市场建设是我县××××年十大体系建设重点工作和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自××××年×月筹建以来,就多次遭到原****职工的阻挠,工程建设被迫停工,通过县委、县政府多次召集国土、公安、经贸委、工商等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彻底解决了此问题,工程建设于****年**月中旬重新开工,其间又因天气原因,进展缓慢,工程建设于今年**月全面完工,现正对市场四周排水沟进行修复和市场后面路面进行硬化,确保农贸市场在××××年元月正式开业,为群众提供一个全新的农贸产品交易平台

四、着力规范运作,确保公平公正交易

为了确保交易活动规范、高效、公正运作,一方面在行政服务中心网站中开设了招投标专栏,并向市产权交易中心提交了申请成为其会员,与之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专栏网页内容涵盖了各类交易的信息公告、中标公示、法律法规、办事程序等,同时,产权交易信息的发布有着严格的程序,须经过申报、审核、领导审批后方可发布,使信息发布进一步规范统一;房管局设立了专网,用于发布我县的房地产信息、公布行政许可项目的办理程序、商品房的预售信息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房地产信息。另一方面,各类交易活动进入中心后,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和相关职能部门三个层面的统一监管,县纪委监察部门对产权交易中心履行职能情况,各类交易是否合法合规等进行监督检查;行政服务中心管理专门履行对招标投标中心的监管职能,相关职能部门依法认真履行对相关交易活动的行业管理和监督职能,通过三个层面监管,保证整个交易平台运作的统一、规范和有序。再三,各职能部门严格土地交易、房产交易的程序和规则,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交易,实行阳光操作,国土局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经营性用地全面实行招拍挂,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二级市场、搞活三级市场,截止××月底,我县共拍卖挂牌出让土地*宗,出让土地面积*****平方米,收取地价款***万元,办理土地转让***宗,面积约**万平方米;房管局将房产交易职能全部移交到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进一步

简化了交易程序、增强了办事的透明度、杜绝了违规办事的现象,至今共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户、商品房预售***户、房屋转让***户、房屋租赁备案***户、房屋抵押***户。

(二)存在的差距

一、原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产权交易职能尚待移交

交易职能移交后,各相关部门在产权交易活动中的职责尚待政府给予明确,使我县产权交易能按照政策、法规来规范交易行为,确保产权交易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二、招标投标中心力量薄弱,工作人员超负荷运行

现在整个招标投标中心只有两名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尚缺*名工作人员,目前产权交易部、政府采购部因机构改革,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从而造成工作人员超负荷运行。

三、部门配合要加强

针对房管局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遗留问题,建设规划、国土、房屋部门要针对存在的遗留问题协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的管理。

(三)××××年工作计划

一、政府牵头,将原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交易职能移交到县招投标中心,确保或县招投标工作实现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政监管,招标投标中心组织交易,纪检监察依法监督的运作模式。

二、完善交易程序,确保产权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进行产权交易,对土地交易、房产交易等交易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规范,做到程序公开、工作有序,确保公有产权交易实现阳光下的操作。

三、为使产权交易市场健康的发展,加大对各项产权交易活动的监督力度,要通过强化管理,严肃纪律,对违纪违规行为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四、借鉴各省、市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使产权交易工作在完善管理的基础上,实现阳光化管理体系。

五、加强网络建设,实现产权交易信息网络化,并与省、市产权交易中心实现数据对接。

体系工作计划 篇2

中国学校卫生工作是体现“健康第一”教育思想,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可以追溯到150年前,在经历时代风雨和社会变革过程中为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做出了重大贡献。

1中国学校卫生工作的早期发展

1. 1辛亥革命之前的学校卫生工作 ( 1862年6月至1912年)1862年6月11日成立京师同文馆,开创了新式学校教育模式[1]; 同年8月制定的学生管理方法《同文馆章程六条》,内容包括考勤和作息管理、食宿管理等,并对学生就医也进行了规定[2]。随着学堂增多,强体、“无病的身体”成为 教育的目 标之一[3]。1904年1月公布的《癸卯学制》将学生的体质要求列入到教育宗旨之中[3],如《奏定小学堂章程》第一节:“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4],包含了德、智、体等方面的要求[3]。1898年7月3日开办的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前身) 设总监,下设监学官、斋务、庶务提调等职位,管理学生的疾病、生活、膳食、起居等事项[3]。此后,一些学堂设医官( 或称卫生官) ,负责学生诊病等,在中学堂一般同时负责管理学校各项卫生事项[3]。教会学校设校医或聘请校外西医到学堂兼职,如岭南大学1898年设校医,开启了我国校医历史[5]。《癸卯学制》也规定,中等及以上学校以及设寄宿的高等小学学堂都应有 食堂、盥所、浴所、养 病所、厕所等[3]。1901年《学校卫生学》翻译出版。1902年在培养中学师资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设博物,其内容除动、植、矿物外,也包括生理和卫生。1908年师范馆独立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并单开生理类课程[6]。

1904年拟定的《学务纲要》指出: “外省大小各学堂,建造屋宇,均宜求合规式,方能有益。查各国学堂,其布置之格局,讲堂斋舍,员役之室,化验之所,体操之院,实验之场,诵读之几凳,容积之尺寸,光线之明暗,坐次之远近,房舍联属之次序,皆有规制。一为益于卫生,二为便于讲习,三为便于稽查约束,皆系考验阅历多年而后审定者。凡游学外国者,固已亲见其规模式样。近来日本专绘印有学堂图,尤可取之模仿。若限于地势经费者,原可酌量变通。但其有关系处,万不可失其本意,虽不师其形,要求师其法”[6,7]。对学校选址、设计、教室布局、采光等提出要求或需要注意。

1. 2辛亥革命之后的学校卫生工作( 1912年至1949年9月)辛亥革命后,1912年学堂改称学校。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正式规定本科博物部设生理及卫生学课程。1918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规定,体育专修科设生理卫生,教育专修科设学校卫生。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规定,体育专修科开卫生学,教育专修科开学校卫生与设备[6]。日本学者大西永次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英、美三国的学校卫生分别称之为医学的、社会的和教育的3种类型,唐锡麟教授建议分别称为医学服务型、社会福利型和健康教育型更为贴切[8]。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 师范学校 教授、美国教 育家杜威 在1919—1921年间,先后到11个省宣讲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是中心”“从做中学”等学说。这种学说曾是我国当时主要教育思想,也是当时学校健康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9]。1925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当时的北京市政府警察局在东城合办卫生事务所,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其中包括在学校逐渐开展学生体检、健康检查、健康教育及预防接种等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卫生工作[10]。1929年2月,当时国家政府的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组织了学校卫生委员会,颁布《学校卫生实施方案》,要求在省、市、县卫生处局之下设学校卫生医员和学校护士; 同年11月以教育部、卫生部令颁布《学校学生健康检查规则》开展学生健康检查,规定每学年开学初“由地方卫生主管机关之学校卫生医员或校医行之”,或“由校长延聘其它医师行之”[6]。1935年又制定了“城市小学学校卫生沙眼方案”,供推广实施。但由于当时的国内经济基础薄弱,军阀混战,学校卫生工作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设施,医学院校没有设立预防医学专业,从事学校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很少,学校卫生工作几乎没有开展。

2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卫生工作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校卫生工作主要围绕实行“健康第一”的方针而开展,学校卫生工作在经历发展初期、停滞时期和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医学服务型、社会福利型和健康教育型并存的学校卫生工作体系。

2. 1“文化大革命”结束前的学校卫生工作( 1949年10月至1976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于1949年12月成立公共卫生局,公共卫生局下设保健处,保健处下设学校卫生科,任务是关于学校卫生之设计及改进事项[11]。1951年春,辽宁省沈阳市文教局成立了体育科,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教育部门较早建立的学校体育 卫生管理 机构[12]。1951年8月6日,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规定,各省、市、县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教育工会、青年团、学生联合会及当地医疗机关的代表,组织学校保健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检查当地各级学校的保健工作。

1953年,经政务院第167次政务会审议批准,在全国建立卫生防疫站,建立卫生防疫、监督监测、宣传培训、科研指导的中国卫生防疫防病体系,宗旨是预防为主、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省级及大、中城市卫生防疫站设学校卫生科,小城市、县级则设卫生科( 其中有学校卫生人员) ,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学校卫生工作,主管当地学校的卫生防疫工作。卫生防疫站代表卫生部门对校医、校护和保健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卫生防疫站的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属于卫生系统。1954年6月11日,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发出《开展学校保健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主动会同卫生、体育部门及其他有关单位组织“学校保健指导委员会”,确定该地区学校保健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交由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执行,并定期检查[13]; 《开展学校保健工作的指示》还对学校医务人员职责及校医、校护的工作范围做了规定,并要求“一般小学设保健药箱,由不脱产但经过短期训练的教师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校长对负责保健工作教师的工作时间应予适当照顾,酌量减轻其教学或其他工作[13]。”校医、校护、保健教师是属于教育部门的学校卫生保健工作队伍。1958年3月,教育部、卫生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保健工作领导的联合指示》明确指出,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保障学生健康是教育和卫生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把学校保健工作纳入工作计划,指定人员专管或兼管,督促检查; 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学校的卫生不良状况。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卫生工作机构被撤销,队伍被冲散,学校卫生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2.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学校卫生工作( 1976年10月至今)

2. 2. 1学校卫生工作全面恢复( 1976年10月至1990年6月)1978年4月14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恢复或重新制定学校卫生规章制度,恢复学校卫生工作。1979年5月15—22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江苏省扬州市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会议明确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不断完善规章制度,重视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1979年12月6日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 草案) 》,为全面恢复学校卫生工作提供政策法规依据。

1981年7月7日,卫生部工业卫生局改名为卫生监督局[11]41,1982年成立学校卫生处负责学校卫生的管理、制定卫生标准、组织卫生监测、实施卫生监督等学校卫生工作[11]9。1988年成立卫生监督司,下设学校卫生处,主要任务是监督检查学校卫生法规、标准的实施,参与监测学生健康状况,指导学校卫生保健工作[11]41。1987年教育部体育司更名为体育卫生司,增设卫生与健康教育处负责学校卫生管理[12]161。基本形成教育、卫生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和监督指导框架。

学校卫生工作网络在学校卫生政策及管理体系建构下逐渐形成。辽宁省1978年在省卫生防疫站成立儿少卫生科,各地、市卫生防疫站相继成立儿少卫生科,县、区站成立组( 科) ; 1980年省卫生防疫站将科发展为儿少卫生监测所,设发育、疾病2个调研组,由7名主管医师、5名医师、6名医士共计18人组成,全省共有儿少卫生专业人员285人[14]。1979年11月,沈阳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以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卫生保健和常见病防治为主要职责的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随后在辽宁省各市及所辖区县先后成立中小学卫生保健所[15]; 截至到1984年12月,辽宁省有中小学卫生保健所33个,专职人员271名,中小学校的校医( 护) 948名,保健教师1 103名; 有83% 的中学、43%的小学配备了校医和保健教师,67% 的城市中学、30%的小学还成立了卫生室[14]。北京市卫生防疫站1979年成立学校卫生科,有专业人员9名,区、县站专业人员有43名[16]; 1981年北京市东城区率先成立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很快覆盖19个区县[15]。全国各地在落实“扬州会议”精神和《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 草案) 》要求过程中,各级卫生防疫 站成立学校 卫生科[17],教育部门成立相应中小学卫生保健所[15],形成学校卫生工作网络。

1982年,由国家科委批准在北京医学院成立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承担儿少卫生科学研究、技术指导、业务咨询和人员培训的任务,成为国家级儿少卫生专业研究咨询机构,搭建了学校卫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平台。1981年中华医学会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会议,1986年中华医学会儿少卫生专业委员会成立,1987年转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任务是组织学术交流、普及科学知识。1985年卫生部卫生防疫司( 85 ) 卫防食字21号函《关于落实学校卫生标准具体事项移交工作的通知》指出,部长办公会议已明确将学校卫生标准委员会及组织制定管理学校卫生标准具体事项等交北京医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1985年11月在南京召开了“学校卫生标准研讨会”,交流了“六·五”期间的工作经验,讨论了“七·五”研制计划。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形成了以高等院校为主的儿童少年卫生研究团队,以卫生防疫站、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及校医为主的学校卫生工作网络,搭建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这一学术交流平台,组建了学校卫生标准委员会这一标准制修订组织,基本恢复了学校卫生教学、科研、实践、交流,促进学校卫生工作发展。

2. 2. 2学校卫生工作法制化管理 ( 1990年6月至2007年5月)1990年6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10号、卫生部令第1号发布施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指导。第二十一条规定,经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以成立区域性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本地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开展中小学生常见疾病的预防与矫治,开展中小学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第二十八条规定,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行使监督职权。职责是对新建、改建、扩建校舍的选址、设计实行卫生监督; 对学校内影响学生健康的学习、生活、劳动、环境、食品等方面的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实行卫生监督; 对学生使用的文具、娱乐器具、保健用品实行卫生监督。《条例》也对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和监督指导的职责划分,学校卫生工作要求、管理、监督等做了明确规定。另外,教育部、卫生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和学校卫生标准,包括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学校疾病防控、学校健康教育、学生健康体检、学校卫生设施与条件建设、学生营养改善、学校卫生机构及人员管理等,使学校卫生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阶段[10]。

2002年各级卫生防疫站依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重新组建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儿少卫生/学校卫生分中心,部分省级及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学校卫生科( 室) ,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监测指导; 各级卫生监督所下设学校卫生监督科( 室) ,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监督。同时,卫生部疾病控制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处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监测指导管理,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处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监督管理[18]。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教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和加强学校体 育卫生工作 的意见》[( 87) 教体字022号]精神,及时了解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可能出现的新的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2002年教育部建立了经常性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在开展5年一次的全国性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基础上,每2年进行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主要健康问题的监测,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监测结果公告成为学校体育卫生的一项基本制度,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调研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19]。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由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站、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点学校组成。监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各地监测站的监测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与质量控制,对各监测站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与分析,拟订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公告,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拟定相应干预措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站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本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负责本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的汇总与上报工作,对本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监测点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本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各项组织工作,配合当地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站完成对学生的测试工作[19]。

2. 2. 3学校卫生工作新的机遇( 2007年5月至今)

2007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健康水平不但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未来的健康素质,必须把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促进他们的健康作为战略任务。《国 家中长期科 技发展规 划纲要( 2006—2020年) 》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的发展思路,将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和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作为发展的优先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目标是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儿童青少年健康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另外,加强学前教育,需要关注幼儿园的卫生管理、教育过程和教学形式是否适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农村地区教学网点布局调整,需要关注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常见病防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等; 西部农村贫困学生营养补贴,需要进行学生营养教育和营养干预,营养补贴政策落实及实施效果监测和评价。《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提出的“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 /6,控制儿童常见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 /3,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超重 / 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等”目标要求。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2014版) 将学校卫生工作相关要求纳入到卫生城市评价标准之中。这些政策和要求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将促进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发展。

中学德育工作体系构想 篇3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65-02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的社会思潮在不断冲击和考验着国人传统的思想体系以及传统的价值观,成长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的社会转型期中的当代中学生,必然会受到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一方面,他们聪明能干、积极乐观、善于幻想、独立意识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另一方面,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心理普遍还不成熟,易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表现出追求时尚、喜欢攀比、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意识不强等弱点。因而,在他们身上呈现出一种希望与失望、进取与消沉、奋斗与苟安交替迭现的特点。我们认为,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可塑性大,在他们的思想尚未成熟定型之时,正是我们对他们实施教育的大好时机;也说明学校的德育工作绝对不能表面化、简单化,需要我们通盘考虑,把握实质,合理规划,科学实施。中学德育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宏观上,从横向方面来看,它和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密切相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纵向方面来审视,它受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和小学乃至幼儿园的德育工作紧密相连,是小学德育工作的延续和发展。从微观方面来看,它又可以分为学校、年级、班级乃至学生个体等若干个各自独立的小系统。在此,我们试图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把中学德育工作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来研究,对它的组成作一番研究和探索。中学德育工作体系,主要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一、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体系

在德育工作的管理上,目前有不少学校仍存在着诸多盲区,比如教学与管理脱离、德育与智育脱离、专职思想政治老师与其他老师脱离、班主任与其他授课老师脱离等。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学校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学生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体系,使组成该体系的各个部门、各个层次能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努力让该体系中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该体系有如下特点:①中学校长或分管业务工作的副校长是该体系的主要领导者、决策者,其他各个环节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向他汇报工作,对他负责。②该体系既可以从上到下逐级输入或输出信息,也可以从下而上逐级反馈信息,形成一个动态的、可控的、相互关联的、完整的闭合系统。③政教处(不设政教处的初级中学可由教导处代行其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设办事机构,是整个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在校长或分管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在学校党支部、团委的密切配合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制订相关制度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交流信息,找出存在的问题,布置任务,协调行动。④该体系的最底层单位是德育工作班级指导小组,组长可由班主任担任,组员主要由授课老师组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靠他们来实施,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主要依靠他们来具体落实。

二、德育工作的实施网络体系

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他们对学生德育工作的认识和态度,是学校德育工作成败的关键。中学教师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普遍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在发挥他们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时,广大教师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潜心钻研“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甘于奉献;其次,教师在工作中还必须把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与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去,并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启迪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领导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同时又是实施者。一个学校领导层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整体素质,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敬业的精神,对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校职工在各个岗位上接触学生的机会较多,他们作为学校服务领域重要的一环,虽然不直接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品行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要想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应重视这些“不上讲台的老师”的参与。

各级各类中学应充分发挥领导和教职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把学生德育工作同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后勤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德育工作的实施网络体系。如下图2所示:

图2

三、德育工作的第二课堂体系

学校应充分发挥党、政、工、团、教研组、学生会、兴趣小组等各级各类组织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学生可塑性大、进取意识强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富有意义的活动,形成德育工作的第二课堂体系。如下图3所示:

图3

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如每天组织学生举行升国旗仪式,清明节由团委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服务社区的活动,举办业余团校,开展德育方面的专题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符合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易于被他们接受,从而使对学生进行的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多方面的教育寓于活动之中,逐步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德育工作的约束机制体系

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但任何教育的作用都不是万能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学生德育工作时,还必须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纪律制度约束体系,并且严格执行,使学生受到纪律约束,养成遵纪守法的品德和习惯。只有把教育机制和约束机制统一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思想教育为主,以纪律约束为辅,才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德育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从现实情况来看,现在确有少数学生是非不分,思想行为懒散,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尽管学校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为了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作用,保障德育工作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学生管理的纪律制度约束体系已势在必行。除了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纪律制度以外,各级各类中学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制订一些符合校情的具体的纪律制度,诸如“学生奖励制度”“学生评优制度”“学生违纪处罚制度”“考试纪律要求”等。此外,各个班级可根据班情制订相关的实施细则,从而形成学生管理的约束机制体系。如下图4所示:

图4

当然,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严格执行,那就成了一纸空文,所以,严格执行制度是关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办事。对于表现比较差的学生,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必要时可进行严肃而又诚恳的批评教育,甚至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适时给予表扬乃至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实践证明,纪律制度的约束不但不会削弱德育工作的作用,反而会增强德育工作的威力,有利于德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以上谈及的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实施网络体系、第二课堂体系、纪律制度约束体系等要素,虽然各自独立,但又彼此相关,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参考文献:

惩防体系工作计划 篇4

2013—2017年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山西省《实施办法》、州委《任务分工》和《22县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方案》,深入推进11乡行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州党代会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不移转变作风,坚定不移严明纪律,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建设廉洁政治为目标,从党的作风建设入手,坚决有力惩治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扎实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努力实现干部清正、党风廉政、政治清明。

二、工作目标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党风、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进一步增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制度更加健全,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更加有效,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具有11乡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基本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放在11乡工作大局中来谋划,融入到11乡各项建设之中,充分发挥体系建设在推进11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根据11乡反腐倡廉工作实际,按照各项改革举措都要体现惩治与预防腐败的要求,坚持与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保障11乡各方面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坚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以推进作风建设、有效预防腐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形成具有11乡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四、坚持不懈抓好党的作风建设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州、县有关要求,强化纪律约束,坚决反对“四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严明党的纪律,从严抓作风 11乡各级党组织要把管党治党作为主要职责和根本任务,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以优良的党风、政风、行风,带动社风、民风。教育督促机关及各村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生活准则办事,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各项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加强对党的纪律执行情况、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确保党的纪律和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

(二)强化正风肃纪,着力解决“四风”问题 依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及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公用房清理等相关规定,细化并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公车配备使用管理、因公出国(境)、办公用房等方面制度,严控“三公”经费和会议经费的支出。乡党委要切实负起抓党风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强日常管理。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八项规定”精神,自觉落实作风建设“一岗双责”。乡纪委要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加大正风肃纪力度,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有关具体要求的行为,发现一起、查纠一起,对典型问题要及时上班县委、政府,对违纪问题要严肃查处。

(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 认真落实《关于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作风建设的系列规定,制定出台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联村联户等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发挥表率作用。提升11乡党委在群众中的号召力,深化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强化行政监督,健全督查工作机制,加大违纪违规行为的问责力度,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健全作风建设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创新载体和方法,把乡机关、各站所及各行政村的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年度专项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五、坚决有力惩治腐败

把坚决遏制腐败作为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坚持“零容忍”,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一)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坚决惩治腐败

依法依纪坚决查处腐败案件。严格审查和处臵发生在11乡行政领域的违反党纪政纪、涉嫌违法行为;严肃查办11乡机关、各站所、各村两委及农村党员中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案件;严肃查处在惠民补贴发放、低保五保办理等工作中的违纪违法案件;综合运用党纪、政纪、行业惩戒等措施,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

(二)健全群众诉求渠道,提升惩治腐败工作水平健全案件发现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查处党纪政纪案件工作规程,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对工作中发现的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警示提醒、诫勉谈话,防止小错酿成大错。

(三)查纠不正之风,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纠风工作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坚决纠正违规收送礼金、有价证券、会员卡、商业预付卡等问题。着力整治工作散漫拖拉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执法和服务行为,建立执法信息公开、时限承诺、结果查询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执法质量。

六、科学有效预防腐败

扎实推进预防腐败工作,通过教育、制度、监督、改革多管齐下,着力形成科学有效的预防腐败体制机制。

(一)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11乡机关公务员、各院所及各行政村党员的党纪国法、廉政法规和从政道德教育,深化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风险教育。坚持乡党委每年安排两次以上党风廉政专题学习、领导干部带头讲廉政党课等制度,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至少要讲一次廉政 党课。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如开展普法进校园、进村活动。

(二)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健全各项反腐倡廉制度,紧密结合11乡行政体制机制改革,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健全完善内部监督和惩处制度体系,加强内部监督制约和违纪违法行为预防。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党内民主制度、要领导不直接分管,制度和决策事项末位表态制度。制定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制度建设工作计划和责任分工,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干部问责范围,纳入惩防体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内容,对执行不力的严格追究责任,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促进权力规范透明运行 严格落实集体领导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谈话和诫勉、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制度,强化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强化行政监察,加强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推进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工作。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突出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探索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机制,促进规范、廉洁执法。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机制,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实施权力清单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动态预警。

(四)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优化职权配臵,依法公正行使管理权和执法权。推进干部工作信息公开,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各院所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必须全党动手,齐抓共管。

(一)强化党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主体责任 乡党委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担负起全面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把落实惩防体系各项责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支持和保证乡纪委认真履行职责,发挥监督执纪作用。班子主要负责人要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坚持“一岗双责”,根据分工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村党组织要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强化纪委监督责任和组织协调职能

乡纪委要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认真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协调各方形成反腐败的整体合力。进一步明确纪检监察工作职责定位,强化对党风政风的执纪监督。强化纪委对党委及其成员的监督,更好地发挥党内监督作用。落实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制度,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臵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树立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良好形象。

(三)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合力

建立由乡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各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纪委,专职纪委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承担《实施方案》工作任务的各站所,要把承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任务融入日常业务工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抓好任务落实。要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管理监督,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四)切实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

乡党委要抓好责任分工,加强检查指导,推动工作落实。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过程监管。注重研究探索,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 题,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完善督查考核机制,每年要对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责任职责,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并向上级党委和纪委提交工作报告。对工作落实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对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追究责任。

中共11乡党委 二O一五年四月十日中共11乡党委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13—2017年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为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山西省《实施办法》、州委《任务分工》和《22县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方案》,深入推进11乡行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工作计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其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格让降措(乡党委书记)副组长:卫东(乡人民政府乡长)成员:阿花(乡专职纪委副书记)李三宏(乡人大主席)

扎西多吉(乡党委副书记)雅梅(乡人民政府副乡长)扎西普措(乡人民政府副乡长)赵枢镁(乡文书}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乡文书赵枢镁负责日常工作。

中共11乡党委

二○一五年四月十日 中共11乡党委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13—2017年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因11乡领导班子调整,特修改11乡党委建立健全和预防体系2013—2017年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 格让降措(乡党委书记)副组长: 洪建林(乡人民政府乡长)成员: 阿花(乡专职纪委副书记)扎西多吉(乡党委副书记)

雅梅(乡人民政府副乡长)扎西普措(乡人民政府副乡长)肖 丹(乡文书}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乡文书肖丹负责日常工作。

中共11乡党委

质量管理体系工作计划 篇5

一、目的为了有计划地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推动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指标的完成,促进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保持,不断持续改进,增强顾客的满意。

二、工作计划

1、质量目标的分解:管理者代表应根据《质量手册》,结合公司组织机构的调整,对各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质量目标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分解、细化,制订《各部门质量管理职责》,明确各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权限和义务。明确质检员的质量管理职权,明确各部门质量目标的考核指标。

2、制订质量目标考核办法:在细化各部门质量职责和质量目标的基础上,企规办在2013年1月份对质量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明确、统一质量目标指标的计算方法,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系数。并根据各部门的质量目标分解计划,制订《质量目标分解、考核管理办法》下达给各部门,作为公司考核各部门质量管理工作、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贯彻的有力措施。

在汇总各部门上质量目标指标完成数据的基础上,对全公司质量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公布质量目标计划的执行结果数据,评估结果反馈公司领导和各部门,对没有完成的要做出相应的分析,并采取必要的奖惩应对措施。

3、加快内审员的培训:因内审人员调整,计划在2013年的3月份组织内审培训学习,增加内审员,满足质量体系内部审核需要。

4、内部审核和协助外部监督审核:由管理者代表牵头、质量部协助完成管理评审工作,包括制定详细计划、准备报告等,评审完拟写管理评审报告。计划在6月份完成公司内审工作,并在7月份协助完成外审工作,并督促完成在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的整改工作。

5、实施持续改进:在完成管理评审工作后,针对管理评审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结合公司组织机构变化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需要修订或换版。总结好的经验,弥补不足,持续改进。

6、完善体系文件,加强体系监督: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完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同时督促各部门完善第三层次的工作文件,重点在生产部,品质部的第三层次质检文件也要进行简化和完善。各职能部门对负责过程加强监督,收集真实有用的数据,从中发现不符合体系要求环节,做出相应的改善。也希望各部门大力配合质量部的工作,理顺流程,共同把好质量关。

7、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的统计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门专业学科。我们要以完善质量目标考核为契机,加强公司的统计信息体系建设,培养、锻炼队伍,规范、完善定期报表制度。为建立统一的反映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的信息反馈系统,制订公司的《定期报表制度》,通过批准后下达各部门执行。

8、严格质检程序、把好质量关:质量部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在做好日常的质量检验、计量管理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a、对所使用的计量、检验设备定期送国家质监机关按标准要求进行检定、校准;并对公司重要的原材料的质量情况,进行一次供应商调查,必要时进行质量验证检验。

b、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利用考核机制等加强执行力;采用培训、实践、考核等多种方法提升检验人员的检验技能;

c、为提高产品质量,发现产品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对产品进行一次型式试验,将产品样品送客户认可的国家质检部门,进行一次型式试验,取得试验报告,以改进、提高产品质量。

9、加强培训:培训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员工的质量意识、岗位技能的提升,也直接关系质量好坏。因此在今年要加大管理培训和质量培训,重新组织学习产品标准,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文件,并逐步加大外部培训方面的投入,希望能从外面联系专家给予指导和交流。

10、增强顾客满意:经营部门要组织对重点客户进行回访,了解、征询客户对我公司产品、服务的意见,考察市场同类产品的趋势、动态,调查主要竞争对手的经营、促销做法。对顾客的抱怨、意见和反馈,要认真研究,分类排队整理,提出改进的措施,并由生产部牵头,质量部协助逐项解决落实。

2011年体系管理工作计划 篇6

一、按q/sy1002.1-XX年标准,组织体系文件的换版工作

XX年7月公司体系文件发布以来,组织了两次局部修订,但由于“四个体系”共有一套管理手册,在兼容要素的表述上还存在缺项,作业性文件还不完善且与程序文件的对应关系不清晰。因此今年公司将成立骨干班子,认真研究各标准的差异,结合公司实际,按q/sy1002.1-XX年标准要求,组织体系文件的换版工作,提高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操作性。进一步加强机关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职责,组织各部门按职责分工,编制好相关程序文件。加强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的修订、整理和汇编工作,完善各项作业性文件,并处理好作业性文件与程序文件的接口。

二、进一步组织好公司各专业风险辨识和评价工作

2011年公司将组织钻井、试油、机修、钻具井控、技术服务、车辆服务6个专业进行全面风险辨识和评价,分岗位按工艺流程编制风险辨识表,由一线班组员工参与识别,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价。风险评价的结论将作为制定hse目标指标、管理方案、修订应急预案、制定培训计划的依据。计划1月组织现场调研,编制各专业风险识别清单,2月组织各专业技术骨干培训风险辨识和评价方法,3至4月开展全面辨识工作,5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价,分级制度控制措施。

三、进一步加大管理体系宣贯培训力度

公司成立以来举办hse管理体系宣贯培训班3期,累计培训专兼职hse管理人员321人,举办内审员培训班2期,培训内审员28人,但通过两年内外审发现,管理体系宣贯、培训的效果不佳,培训的内容缺少针对性,每年集中培训的方式有待改进。2011年公司将抓好以下三方面hse体系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内审员的送外培训,学习q/sy1002.1-XX年标准,做好换证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挥体系运行先进单位的积极作用,分片区组织各单位到先进单位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同时结合现场实际进行体系知识的宣贯和培训,以点带面,推动体系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施工现场体系培训重点:岗位风险辨识与评价、“两书一表”、应急预案的编写。三是强化公司管理层hse的培训力度,提高领导干部hse体系管理意识,切实加大hse体系的执行力度,计划2011年4月组织一期公司领导、机关部室长管理体系培训班,培训重点:体系标准、体系文件结构、体系建立运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各部门的职责分配。

四、完善各项基础资料强化体系执行力度

一是按照q/cnpc124.2-XX《石油企业现场安全检查规范第2部分:钻井作业》编写钻井作业现场岗位、班组检查表,结合公司岗位考核的相关内容,将岗位记录、基础资料、安全设施的检查分解到岗位,明确到检查表中。二是进一步规范“四类18册”的各项记录,特别是作业许可、hse设施管理、变更管理、新增风险控制等内容,要结合实际,逐步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管理模式。三是进一步细化和完善《qhse管理体系实施工作指南》,为基层单位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试修作业队和各二级单位要借鉴钻井队“四类十八册”的经验,规范基础资料。

四、进一步加强体系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力度,提高内审的效率

公司每年集中组织一次内审工作,规模大、时间短,现场指导力度不够,2011年公司将在集中审核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内审员进行滚动检查,每季度分别抽查6-10个钻井队,1-2个后勤单位。一是对各钻井队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通过编制专项检查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组织部分内审员进行现场指导,逐步提高体系管理水平;三是季度抽查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作为内审的重要依据和审核重点。

五、继续抓好内审和管理评审

继续抓好内审和管理评审。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内审员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强内审员的选拔和培养,规范内审员资质,实行聘用管理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内审员队伍,为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人力保障。公司将以捆绑审核、滚动审核的方式开展内审工作;今年审核的重点是XX年年未接受内、外审核的单位,具体的内部审核工作按审核计划进行,各单位体系内外审情况将与绩效考核和季度、年终评比挂钩。同时公司还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有针对性的细化管理评审工作。

六、做好外部审核的迎审工作

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研究 篇7

一、建立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的必要性

调研发现,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 在思想和行为上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面对这些新特点, 作为教育者, 只有把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学习生活方式、性格特征等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切入口, 帮助大学生逐渐掌握自我评价的标准, 才能形成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能力, 使其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并将正确的信念和行为动机付诸实践, 真正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

1. 当代大学生重视自我发展, 主体意识增强。

在调查中, 笔者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读大学的动机时, 倾向性地选择了“提升自身素质, 出人头地”和“拿到文凭, 找份好工作”。虽然其他几项也有不少选择比例, 但这两项的选择人数非常集中。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当代大学生在行为的目的上十分明确, 希望通过就读大学, 提高个人素质, 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 他们非常重视对自我的培养, 对个人素质要求甚高, 极其强调个体意志。在调查中, 就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 笔者设计了诸如“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您认为个人的成功是什么”等题。在这几道题的选择中, 虽然都有明显的倾向性选择, 但是从大体上看, 每一题几乎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 这说明就价值取向方面, 已经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和答案, 不同的个体趋于不同的想法和目的, 呈现出了多元化的选择。

2. 道德认知强, 实践弱。

新时期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上反差较大, 道德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一方面, 他们强调个人权利, 尊重个人生活, 认为婚姻、爱情、家庭、价值观等都属于私人生活领域, 不该受到干涉, 应尊重他人的选择, 在道德观念上持宽容态度。另一方面, 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关系上又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偏差。即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观念在行动上无法做到, 知行难以统一。例如不少学生存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 修改实验数据的现象。所以说,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识深刻, 道德认知能力较强, 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较弱。

3. 内心情感丰富, 心理承受能力弱。

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上的日趋成熟, 自主意识的确立, 他们开始用自己特有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去观察事物, 体验各种复杂的情感变化。在实际生活中, 他们缺少磨炼, 在心理上过分依赖家长和学校;他们没有挫折体验, 经不起新环境和困难的考验, 意志薄弱, 承受能力差。在高校中, 每年都有个别新生由于成绩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而轻生。另外, 相当数量的贫困生主要是农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子女, 心理压力过大, 强自尊与强自卑并存, 敏感与脆弱并存。

二、服务型学生工作的定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服务。它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 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体现人生价值。

1.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时代的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除了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外, 更要有全面的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要求一个人不仅要有强烈的上进心、责任感、丰富的知识, 有参与竞争、正视挑战、团队合作的优良品质, 更要有自主、自强、自立、自信、创新的能力。人本管理思想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努力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引导他们主动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性专长, 善于塑造并敢于展示自我良好形象, 把自己塑造成为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优良素质的社会主体, 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这种管理模式立足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能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其能够自主地为自己确定目标, 并为实现这些目标选择合适的手段, 充分满足自己的需要,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管理模式认为, 规章制度是实施学生管理的中心环节, 这种管理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如果学生管理离开了学生的参与, 再好的管理制度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学生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制定、实施相关的规章制度来指导、规范、约束、控制学生的行为, 但这只是影响学生管理的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等内部因素才能让学生在主观上认同, 内心里接受。学生管理不能把社会中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直接移植到学生身上, 而要让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树立自立、自强、自律的观念。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正是强调学生是管理的主体, 围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体现和发扬学生的主体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3. 树立管理的服务意识。

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篇8

近年来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一是城市市场、农村市场快速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建设改造农家店约60万家,覆盖75%的行政村,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市场网络。城市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区、社区商业规范有序发展。累计培育了568家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支持1500多家社区菜市场建设改造。

二是产区市场、销区市场相互衔接。推动建立产销链条,整合产地、销地、集散地资源。累计支持了400多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增交易面积400万平方米,建设改造检验、检测中心485个、加工配送中心320个、电子结算中心52个、冷库824座,新增库容340万吨,所支持的市场交易额占全国市场交易总额的60%。

三是有形市场、无形市场相互促进。2010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有4940家,交易额达7.3万亿元。许多地方建立了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了由一点对一点的分散交易向多点对多点的集中公开交易转变。现货市场快速发展,为无形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零售的快速发展。

四是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相互联动。苏宁在境外通过收购建立了40个网点,诚通集团成功收购了俄罗斯国贸中心项目,义乌市场在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并在海外发展国际营销网络。

我们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三个方面的有力支撑。

规划引导能力不断增强。《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即将出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国家级内贸发展专项规划。一些地方发布了本地内贸“十二五”规划。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均已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四分之一的城市正在主动开展新一轮修编。县级市规划编制完成率已经达到60%。上海等地注重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手车、危险化学品等专项规划制定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市场制度环境逐步优化。立法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出台了一批部门规章,《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已经公示。南京、无锡颁布了《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市场标准框架基本确立,重点标准陆续出台,发布了蕃茄流通技术规范等120多项农产品流通标准。

政策支持实现较大突破。财政部、商务部已累计安排57.9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国办发[2011]59号文件在财政、土地、税费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消费促进政策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已累计销售下乡产品2.48亿台,拉动消费近6000亿元,家电企业已经在农村建立了20万个销售网点。通过实施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累计淘汰老旧汽车94.6万辆,拉动新车消费近千亿元;累计支持258家二手车交易市场、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改善了汽车消费环境,提高了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我们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着商品市场布局不尽合理、商品市场功能不够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法规标准工作滞后、市场监管比较薄弱等问题。

上一篇:如何来策划网站的下一篇:爱国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