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泼水节.doc说课稿(精选11篇)
东明第二实验小学
裴瑞玲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欢乐的泼水节》,它是本册教材中“爱国篇”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祖国的民族风情。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对学生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格里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创设情境,学生全面热情参入,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
其中目标1、2是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我打算用三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教时:我将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这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第二课时:主要有“复习导入、精读感悟、设计作业,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第三课时:我将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整理思路,指导背诵;补充练习,拓展知识”这三个坏节深化文意,并且让学生巩固本课学到的基础知识。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一课时的授课形式,我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情感,引起需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所以一开始我就用带有浓厚傣族气息的西双版纳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第一小节,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情境当中,进而产生一种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的情感和需要。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该段第一层次1-2两句时,我紧紧抓住“互相 灌 泼”这些动作,(板书:互相泼水),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做,动一动,再读一读,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体验文本蕴涵的情感。
第二个层次3-4两句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打算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读一读、评一评、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积极创设傣族人民泼水的热闹情境,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从而实现小语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杨再隋教授说过:“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适时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突破傣族人民用泼水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别人表达着美好的祝福。这一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第三个层次第5句时,我采用自然、贴切的现场采访,让学生如临其境,深深体验泼水开始时人们急切的等待、泼水时的热闹和欢乐之情,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让学生充分表达。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D.生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3.详略交替,以读代讲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第二句,以声、像手段为烘托,让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原文本中画面,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教师应以读为本,积极营造一种以书声琅琅为主的课堂气氛。总结时我打算用激励性的语言:“小朋友,你们愿意用朗读,带老师去西双版纳过个快乐的泼水节吗?”来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5.设计作业,拓展延伸
课文学完后,我将布置两项作业,1、试着背诵课文,看谁第一个背出来。
2、查找少数民族的风俗节日。学生可以通过书籍、上网查资料,也可以问大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知识。6.板书设计:
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以简洁的板书来涵盖全文内容,突出主题“欢乐” 板书
欢乐的泼水节
互相泼水 吉祥如意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欢乐的泼水节》, 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第七单元的精读课文。课文紧扣“欢乐”, 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旨在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2.教材的教学重点
教学描写泼水的欢乐场面, 体会泼水的情景和人们欢乐的心情。教学难点:懂得泼水的象征意义。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生字, 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培养学生边读边思, 边读边想, 体检感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 情感体验, 学生热情加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三、说学情
1.说已有知识和经验
学生年龄小, 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同时因为民族差异, 学生对泼水节缺少了解, 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感情朗读、表演等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解除学习的疲劳。
2.说学习方法和技巧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场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3.说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自主性, 创造性, 让他们在动情的语文学习中积淀语感, 增强体验, 同时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四、说教法
主要是以创设情境, 体验情感, 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使儿童在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 享受生活的美。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
(1) 一系列欢度泼水节图片出示
设问:人们正在干什么?引出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这样做是让学生了解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春节, 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过年时的快乐情景, 以此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
(2) 精读第二自然段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看一位教师是不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就要看他愿不愿意让学生自读体会, 入境悟情。
想到本校的研究课题, 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与语文课程整合, 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的活动, 发展学生的思维, 以至于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于是有了以下的新的设计:
2.准备泼水部分
重点理解“早早”, 这一词反映了人们欢乐、急切、盼望的心情。通过在情境中采访学生:“你是什么时候到的?还没到泼水时间为什么来这么早?”学生在情境中很自然说出自己一大清早就来了, 天还没亮就来了……因为泼水节一年只有一次, 很难得, 不想错过……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读懂了“早早”一词。
(1) 开始泼水部分
重点理解“笑开了花”。”
播放了视频, 让学生更深一层地进入情境中去, 受到录像中人们泼水的感染, 激发孩子想说想学的欲望;“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表达你欢乐的心情”, 孩子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互相追赶”“灌”“泼”这几个词语, 正是体现了《课标》中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2) 水的象征意义
充分利用视频的画面:“看, 图上这些傣族人民泼得多开心呀, 你希望成为图上的谁?为什么?”无论孩子想成为泼水人, 还是成为被泼的人, 都会说出自己的祝福, 以及得到的幸福, 不知不觉地说出了清水的象征意义, 理解了清水的独特含义, 再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机提问:“你想给人们送出什么祝福?”既得到了语言训练, 又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要想自己快乐, 首先让别人快乐”的含义。
(3) 学生活动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时, 引导学生找到了表示人们泼水的动作的词语 (端、泼、拿、灌) , 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做出相应的动作, 互相泼水, 学生们玩得快乐极了, 有泼的, 有灌的, 有撒的, 还有倒的……音乐结束了, 学生们还在尽情送出自己的祝福, 孩子们还在尽情地笑着, 闹着,
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将感情推向高潮, 进一步体会刚才所学的动作, 又达到课间放松的目的, 再一次在语言训练中感受课本用词的准确。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泼水活动结束了, 我们是不是也该结束今天的旅行了呢?为什么?课件出示赛起舟, 燃放焰火的画面,
学生体会傣族人民尽情沐浴在泼水节的欢乐气氛中。联系实际想学生过年, 除了春节晚会, 还有包饺子, 放鞭炮, 串亲戚……感受沉浸在快乐之中的感情。
4.总结升华
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你还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吗?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 然后老师随机出示图片, 一起欣赏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课堂学习内容。
5.习生字, 体验学习汉字的欢乐
本课有十个生字, 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的三个生字。 (屏幕出示:幸、肯、离)
二年级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坚持“字不义离词, 词不离句”的原则, 联系语言环境, 在读中感悟。
说课人:杨海青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
说课人:杨海青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难忘的泼水节》,我的说课内容分成六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难忘的泼水节》是新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学段的阅读课文教学是
区别于其他学段的。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着眼点。2.教材编排特点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学生了解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本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3.重、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4.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阅读情趣。由此,我确立了“情感和态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会认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三、学生情况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说教法、学法
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a)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识字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b)朗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难忘的泼水节》这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1961年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因此,它是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要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要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从插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引出新课,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让学生读课题,想想:为什么难忘?
(二)新课教学
1.听录音范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新词。(学生自读)3.全班拼读生字。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重点指导“凤凰”的书写
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5.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全班齐读)6.并思考:1961年地泼水节是怎么过的?
为什么这一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新课标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学会默读,现在就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默读思考了。)指名读一读有关段落 7.师结合学生所读词句,给予重点提示和指导。如:
(1)插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着什么?傣族人民穿着什么?他们表情怎样? 在此教学阶段,理解“满面笑容”,并练习说一句话。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强调重点词:端、拿、蘸、泼洒、祝福、欢呼、泼水、祝福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8.师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突出“泼水节”,第二自然段强调“特别”、“周恩来总理”和“一起”,第三自然段重点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最后两个自然段,“幸福哇”、“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的速度要慢些,第二句可必第一句读得更慢,好像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三)读中感悟
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当学生有了心得后,再读相关的段落感情就充沛真挚了。
(四)课堂小结 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你感觉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心连心,师板书)强调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幸福、难忘的节日,师板书。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心连心
周总理————————傣族人民
教学内容:
1、欣赏并试唱《欢乐颂》
2、音乐家介绍——贝多芬
一、说设计理念
本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与教材和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发挥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说教材
本课选自口风琴教材练习曲《欢乐颂》,是选自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曲子,通过学习贝多芬的《欢乐颂》,从中感受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情感及交响乐。
三、说教学内容
1、欣赏并试唱《欢乐颂》
2、音乐家介绍—贝多芬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试唱《欢乐颂》的曲谱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试唱《欢乐颂》,使学生感受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情感及交响乐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与试唱歌曲,感受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交响乐
难点:第三乐句最后一拍与第四乐句连线相加的时值,是演唱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三、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接形象地了解和学习歌曲,帮助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和感受音乐的作用。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视觉图象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都知道贝多芬是个音乐家,除此之外对他的了解却不多,而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贝多芬所创作的最杰出的曲子之一,为了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对作曲家有初步的了解从而有想学歌曲的兴趣。我向学生展示了贝多芬的图片,以及他的头像雕塑模型,让学生对作曲家贝多芬有初步的印象,接着讲解他的生平简介,再引入新课。
2、多媒体辅助————视听结合法:学生一般都听过或接触过《欢乐颂》这首歌曲,但对作品主旨未必理解到位。为了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和学习兴趣,我利用电脑课件和教学平台,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配以视频演示和音响欣赏,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主题曲。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唱”两个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通过跟随录音、电脑课件视频跟唱的方法,使学生更加直接形象地接触歌曲从而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验证结论。
五、说教学程序
一、教材分析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抖落掉历史的尘埃,翩然回归祖国。香港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所以教材选编了这篇课文。
课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丽和繁华。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体介绍香港被人们称为“璀璨的明珠”的原因,第二到五自然段分别从香港的市场、美食、海洋公园和美景具体介绍香港的繁华和美丽,第六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主题,赞颂了香港真是“一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与课文的开头相呼应,使文章浑然成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香港的繁华和美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1997年我们中国有一件特别振奋人心的事,一件人们期盼已久的大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看录象《香港回归实况》。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先后强迫清政府签定二个不平等条约,强行租借香港,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这个失散了百年的孩子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那么,香港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香港,了解香港。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香港为什么称为璀璨的明珠呢?(请看香港的图片展)
2、你体会到什么?
香港有这么多美丽、繁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看?让我们同作者一起随着优美的语言文字到香港去看一看。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小声读、也可以默读。读的时候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香港的?
读后指名回答。板书:
香港,璀璨的明珠“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夜色迷人
(三)学习词语、积累运用
同学们,这篇课文有很多美丽的词语,你认识吗?
出示词语:琳琅满目
应有尽有
物美价廉
佳肴
一应俱全
大饱口福
旅游胜地
举世闻名
夜幕降临
五颜六色
奔流不息
五洲四海
璀璨无比
(四)学习课文
香港好玩的地方可多了,那里有海洋公园、美食、世界各国的商品、迷人的夜景,你们想先去哪看看?(根据学生意愿:随机确定游览路线)
1、海洋公园
课文第几自然段描写海洋公园?海洋公园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海豚和海狮的表演)
海豚和海狮是如何表演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他们的表演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说说?
谁读得更好?看谁能把我们在座的同学逗乐了?(个别读)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海豚和海狮的精彩表演吧!(播放录像)
你想对海豚和海狮说什么?
2、“美食天堂”
课文第几自然段描写“美食天堂”?读一读。
香港有什么美食?你想说什么?理解“一应俱全”。
请大家品尝一下香港的美食。(播放录像)
你有什么感受?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万国市场”
课文第几自然段描写“万国市场”?
指名读
填空:来自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而且()。
理解括号中的三个词语。
用“琳琅满目”造句。
4、夜色迷人
看课件图,你脑海中出现了一个什么词语? 作者从哪三个地方描写香港的灯?
学生集体读感受一下香港这个不夜之城。今天我们游览了香港,她不但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读一读这一段)
我们为祖国有这么一个繁华和美丽的地方而感到骄傲、自豪。我们用自豪的感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总结。
1.说教材
1.1 教材内容
本节课介绍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1.2 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本章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相反意义的量、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能结合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对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化”的过程和提高数形结合、数学表示、语言表达、抽象与概括、类比等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在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学会有理数乘法的同时,感受类比和
化归思想。
1.3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难点: 有理数乘法中异号两数相乘以及负数与负数相乘的法则.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学力的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通过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数与形的联系,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明确知识的本质。
(3)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提高抽象和数学表示能力,体验数学源于现实又作用于现实;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新课程标准纲要,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的教
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在“数学化”过程中,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2 能力目标
(1)通过“举一反三”,提高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技能;
(2)通过沟通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之间的联系,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感受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
殊的思想;
(3)通过个别学习与合作交流,体会探究性学习方式;
(4)通过“举一反三”,提高观察、概括能力、类比能力,感受归纳思想、化归思想和模型化思想.2.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在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说教法
3.1 教法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研究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操作样式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意在通过教
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借助电教手
段,生动直观地分析问题,从而获取感性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3.2 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类比归纳,最后抽象出有价值的理论和知识,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本节课的教学标。
3.3 教学手段
为了更形象、直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
学,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说设计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主要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诸环
节的标题与顺序见下面的各小标题):
4.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个环节共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首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小虫沿一条直线爬行的动画过程)问题1:(1)如果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向东爬行,那么它在到达A
点之后2分钟的位置在A点的哪个方向?距A点多少米?
(2)如果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向西爬行,那么它在到达A点之后2
分钟的位置在A点的哪个方向?距A点多少米?
(3)如果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钟3米的向东爬行,那么它在到达A点之前2分钟的位置在A点的哪个方向?距A点多少米?
(4)如果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向西爬行,那么它在到达!点之前2分
钟的位置在A点的哪个方向?距A点多少米?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研究乘法法则创设探索的情境。
4.2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如果说上一环节解决了如何引出的问题,那么本环节将解决如何认识的问题。本环节共设置了五个教学活动:
4.2.1 讨论研究,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允许相互讨论),五分钟后,师生共同给出结果。
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培养个别学习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反意义的量。
4.2.2 数形结合,数学表示
(1)问题的图形表示
问题2:能否把问题1的结果,用图形表示出来?
(建立适当的数轴,讨论结果略)
(2)问题的符号表示
问题3:能否把问题1的结果,用符号表示出来?
讨论结果:规定位移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速度向东为正,向西为负;时间某处之后为正,某处之前为负,则问题1中:
(1)的符号表示:(+3)×(+2)=(+6)①
(2)的符号表示:(-3)×(+2)=(-6)②
(3)的符号表示:(+3)×(-2)=(-6)③
(4)的符号表示:(-3)×(-2)=(+6)④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表示能力,增强“三种”语言相互转换的意识,感受模型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4.2.3 归纳特点,引出法则
问题4:观察上述等式: ①、②、③、④,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让学生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乘法法则。
设计意图是培养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感受归纳方法和化归思想。
4.2.4 指导应用,以理驭算
教材第36页例
1、例2
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再进行合作交流,同时教师参与评价,并强调有理数乘法与非负有理数乘法的区别与联系,运算时必须先“定号”后“计算”。
设计意图是熟练运算技能,加深对乘法法则的印象。
4.2.5诠释式子,逆向思维
问题5:有意义的实际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式子,那么数学式子能否赋予一定的意义呢?请你给数学式子(-4)+(+2)赋予不同的意义,提出尽可能多的意义不同的问题。
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同时教师参与评价,必要时做些修改。
设计意图是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模型化思想,培养发散能力和创新精神,深刻理解乘法法则。
4.3 变式训练,熟练技能
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和掌握,及时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第1、2题。
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课堂巡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针对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加以强调和总结:比如运算时必须先“定号”后“计算”。
设计意图是效果反馈,及时纠正。
4.4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小结以提问的形式出现:
问题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学们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这种小结的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新旧知识有着内在联系,数与形有密切的关系,数学与现实世界也有密切联系;学习需要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结合;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可以相互转化;看到实际问题要善于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去解决,看到数学式子要善于赋予它一定的实际意义。
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本课所用的思想方法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新的感悟。
4.5 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除了布置课本上的习题并要求全体学生独立完成之外,还补充了一道课外拓展题:
(1)请你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给数学式(-20)×(-4)赋予不同的意义,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设计意图是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说评价
龙道炽
一、说教学内容
《几种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是本人根据九(3)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及实际生活的需要而自编的教材,是新课改中教材改革方面的一个尝试。
在本课中,本人结合学生当前实际,给学生提供了几种应用文写作的范本。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内容:几种常用应用文的写作:启事、通知、领条、借条、申请书
教学目标:
1、熟悉常用应用文的书写格式
2、学以致用,适应生活需要
教学重点难点:启事和申请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法
教学过程:
(一)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二)设置生活场景1、2、3、4、5、某公司招聘员工,需写一则招工启事 某公司中秋节放假,需写一则放假通知 某公司发放奖金,员工需写领条 某员工向公司借款,需写借条 某员工想辞,需写一份申请书
(三)由学生扮演公司负责人和员工,写作上述应用文
(四)应用文写作参(见《几种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教案)
二、说教法
九(3)班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对于枯燥乏味的应用文,更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样,就不能照过去的老一套来进行教学,必须进行教法上革新。我想,情景教学法,对于本课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法。根据需要设置几个有相关联系的生活场景,把知识内化到生活当中去,在生活中提供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便容易提起学习的兴趣。具体方法教案中的“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说课流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
↓
二、教材分析
↓
三、学情分析
↓
四、教学目标
↓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
六、教法与手段
↓
七、学法指导
↓
八、基本教学流程
↓
九、教学效果的预计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1、按照学生生理和心理变化设计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注重身心健康。
2、加强球类单个技术教学与实战的联系,增加篮球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的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3、以“生动、自主、愉悦” 为主旋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原地双手胸前接球是最基本的接球方法。接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球,然后进行传球、突破、运球和投篮。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接球意识和技巧,做到“球到人到”,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情分析
北市区百楼乡蔡庄小学
吕惠敏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六年制小学语文教育出版社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课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即让人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俗特点。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以读代讲:“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美丽的画面的引领下,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朗读的欲望,更加深入、形象地感受、理解课文内容。
2、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教学时我常以课文为载体,给学生渗透一些学习方法,本课教学的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有哲理的散文,在理解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结合上下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拓展中——入情。
教学开始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在学生多次读课题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从练习内容的变化中感受付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样进入课文,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为下文的展开做了一个好的铺垫。
(二)、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能感受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自由读全文,欣赏课文插图,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让“花”这个形象去撩开学生的视线,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对平日里所见的“花”有一个新的认识。
(三)、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悟情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教学时我让学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画上直线。
预设:
学生回报:“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
1、这几句在具体的写德国人“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起读读。(指名读)
2、再默读这段话,想想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3、理解脊梁,德国人养花自己看到我的额脊梁,而最美的花朵却朝向别人,你体会到了什么?(我紧抓“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问题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会我为人人的道理。在学生的回答中尽显德育的渗透)
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这就是的德国特有的民族风情。(板书奇特的民族)
这个奇特的民族家家都在养花,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种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哪些语句具体在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画上波浪线。预设:
学生汇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
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们一起读读。
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看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字典解释。
2、透过字面意思,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还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
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这一环节主要采用了想象与欣赏相结合,让花的美丽形象陶醉学生的心灵。这里的花美,养花的人更美。让学生透过这多姿多彩的花去感悟人的美好心灵,对学生渗透爱的教育。)
预设二:应接不暇
1、字典中的解释。
2、抓住课文插图,创设情境。师用语言描述:同学们走在德国大街上真能让认应接不暇吗 ?走,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看图)同学们你们正走在德国大街上,你们看,这里的花非常奇丽。你们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3、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
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
自由读——指名读:xx你能用读把我们带近德国的接头吗?你想重点读那些词语,你想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同学们,我们来到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从这一段中你读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在读中让学生再次感悟到花的美源于人的心灵美。)
(四)、在朗读中——抒情。
教材有情,学生有情,“教材——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教师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悟情,抒情。这一环的教学主要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文本内容来完成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我为人人。)
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课件:后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现)
“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
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多么值得仔细体味呀。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你认为文章中那些语句是在具体描述人人为我,哪些语句是在具体描述我为人人?
让我们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美好的境界吧。
接读课件:
正是因为德国民众具有这种我味人人的奉献精神,所以他们才做到——: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于是就有了这令人感动的人人为我的和谐现象。———(人们)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德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呀!)此时我故意发问:德国人有这样的思想境界,难道我们没有嘛?让小组合作交流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这互爱共享的美好境界。德育的渗透由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
小结:此情此景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难怪他会由衷的赞叹到——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当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它又看到什么景象?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又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齐读——课件)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堵满了鲜花。
所以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师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指什么?(鲜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这也是没有改变的。
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令作者无比惊叹。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奇丽的景色,走进这奇特的民族!请看大屏幕,我们一齐完成这道填空题:
四五十年过去了,美丽依然──没有改变,家家户户依然──都在养花,迎接我们的主人依然──莞尔一笑,满街的窗子前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境界依然──颇耐人寻味,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在你们的朗读中,我仿佛漫步在德国街头,欣赏着花的海洋,感受着德国的民俗风情。
在你们的眼睛里,我仿佛看到了你们心中涌动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四、总结课文——颂情。(1分钟)
教学目标:
⑴学习本课生字,学习“泼”并与“坡”做区别。⑵理解重点词语:瓢、傣族、象脚鼓、西双版纳、凤凰花等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利用朗读品悟、合作探究、观看视频等方法感悟泼水节的盛况。⑵用图片理解词意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0课——手指课题(欢乐的泼水节)1.“泼”是本课的生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1)“洗发”这个方法好,一洗头发就想起这个字。“发大水”给人留下印象很深刻,一下子就记住了。编字谜的方法真有趣。
(2)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一写:三点水有点弯,第二笔靠外点,右边发字宽一点,撇要高才好看。
(3)谁来给他们找找朋友?大家同意吗?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小老师当得不错。2.师:为什么说是欢乐的泼水节呢?这份“欢乐”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同学们读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生词多读几遍。书立起,腰挺直,捧起书来小点声读一读吧.二、检查生字
很多同学读完以后就用自己的坐姿告诉老师,这是多好的学习习惯呀!1.同学们要把课文读好,先要读好课文中的词语
互相 幸福 水桶 意味 吉祥如意 不肯离去
(1)生1:不错,每个字音都读准了,就像他这样读一读,读准每一个字音。(2)生2:你能做到看准每个字再读。
(3)开火车读,如果他读对了,请大家跟读一遍,读错了及时帮他纠正。2.下面这些词都不多见,你还会读吗?
瓢、西双版纳、凤 凰 花、傣族 象脚鼓、(1)瓢,指名。(出示“瓢”),这个瓢右边是什么字。知道为什么是个瓜字旁?(因为瓢是用瓜做成的。)师:因为原先就是用像葫芦一样的匏瓜一切两半,变成几个瓢?一起读读这个字。同学们看,借助图片理解词语多方便,多形象呀!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后面的几个词。
(2)傣族,象脚鼓,指名。(出示)这是能歌善舞的傣族人民,他们身上背的这种打击乐器,就是象脚鼓,这鼓一米多长,像大象的脚,(演示)所以叫象脚鼓。演奏时,斜挂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发出的声音激昂深沉,再把这两个词读一遍。
(3)西双版纳,指名。在我们祖国的云南(地图)穿越大半个中国才能到那里,(视频)看!高大的椰树,宁静的村寨,精巧的竹楼,高高的佛塔,这就是西双版纳。读读它的名字,西双版纳,多美的名字。你读,多美的地方一起读。(拖出来西双版纳)
(4)凤凰花,指名。每年四月,是云南春暖花开的季节,这时候西双版纳的凤凰花开了。凤凰花你见过吗?(出示)这就是凤凰花。看看图片,你来夸夸它?(美丽的、鲜艳的、火红的、)的凤凰花,你抓住了它的颜色,真会观察。再读一读,记住这种花的名字。
(5)湿淋淋,指名。湿淋淋是什么样子?一滴一滴的往下滴着水,所以“湿淋淋”还能说成──?(水淋淋!)那如果一滴一滴地流着汗呢?(“汗淋淋”)。那我一滴一滴地流着血呢?(“血淋淋”)同学们读一读。
三、精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出示)1.师: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就跟我们汉族的春节一样。想想过春节什么心情?那你高兴地读一读。
2.“一年一度”是什么意思?师:泼水节一年只有一次!(出示)就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
3.盼啊盼,想啊想,终于迎来了。齐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从哪些词句能看出人们非常欢乐?划出相关的词句来,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1.出示:(这一天……有的撒上花瓣。)你体会到什么?
2、师:来,让我们也提着桶,端着盆,到大街上去吧!(齐读)
(1)泼水活动还没开始呢?你怎么来这么早?拍一下生的肩膀(兴奋地睡不着觉,就早点来了。)特别激动吧。那你读一读。
(2)滴上香水,撒上花瓣,这清水可真讲究啊!读。评:你读出了人们迫切的心情。师:滴上的是香水,撒上的是花瓣,一切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了。我们一起读
预设二:
1、师:
1、还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这份欢乐的? 出示:“开始泼水了……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2、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生1读“开始泼水了。”
师:停一下,想一想,等了一个早上,终于开始泼水了,激动吗?你再来读。师: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村的人。(生2读)师:谁来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远方的朋友。(生3读)师:让我们一起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所有的人。齐读。
师:就是这样的感觉,带着这样的感觉接着读,生4读完这句话。
3、师:怎样才算互相追赶?如果能用上“也”就更好了。
(你追我我也追你)这就叫做互相追赶。傣族人民你拿着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瓢往你身上泼。这就叫做“互相泼水”,生活中,你帮助我,我也帮助你,就叫——
4、话中有几个表示泼水动作的词,你找一找?拿、端、灌、泼。(1)那什么是灌?(视频)
(2)咱们来看一段视频,去体验体验那份幸福和欢乐。
(3)想不想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你们是想站着来还是坐着来,两手端起盆,你愿意泼向谁,就泼向谁。
评价:泼水中你玩得最欢了。你读
(4)中你高兴得连盆都泼出去了。你读。泼水可真快乐呀!齐读。
(5)泼水节真高兴,可把我们乐坏了!看看图,还有谁笑了?师:谁来读。评:读着读着,你脸上都笑开了花了。
(6)老人笑了,孩子笑了,姑娘笑了,小伙儿也笑了,男女老少都笑了,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这真是一个——(欢乐的泼水节)!
5、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从头到脚全身湿淋淋的,为什么脸上却笑开了花呢?
6、真正的傣族人不是这样想。赶紧读读课文,再去找一找,为什么身上湿淋淋的傣族人民,脸上还笑开了花呢?
出示:生: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
【预设】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呢? 7.你提的问题很好,送你一颗探究星。
(师讲述)关于泼水节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火魔,使原本美丽的傣族家乡变得寸草不生。火魔接连抢(qiǎng)走了七个年轻美貌的姑娘,其中最小的一个叫侬(nóng)香,聪明伶(líng)俐(lì)的浓香奉承(chéng)火魔说:“大王,水、火、刀、剑、哪一种武器都不能伤害你,你永远活着该有多好呀!”火魔说:(播放视频)(1)师:这水不是普通的水,它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引读“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2)这句话的后面是什么号?小小的感叹号说明多快乐呀!(生1)(3)这是祝福的水,这是象征幸福的水。我们一起来读。
8、你打算把这幸福的水送给谁呀?
生:我把清水泼向老人,祝愿他
身体健康。有心的孩子!
我把清水泼向孩子,祝愿他
。善解人意的孩子。
我把清水泼向
。多么美好的祝福。
生:我祝爸爸妈妈平安幸福。孝顺的孩子。懂事的孩子。
9、师:你们的这些美好的祝福,就是象征着吉祥如意,它代表着你们美好的愿望。板书:吉祥如意 完整第二自然段:
1、师:泼出的是一盆盆清水,送出了一份份祝福,此时此刻,大街上弥漫着香气,萦绕着最美好的祝福,这真是一个——(生:欢乐的泼水节!)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泼水活动结束了,泼水节的欢乐还在继续呢!这一天,人们还举行了很多喜庆活动呢!大声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有哪些活动?
2、交流,(出示视频)生:象脚鼓的画面。
生:人们在唱歌跳舞。(载歌载舞多么欢乐。)生:烟火升上天空
生:划龙舟(场面很盛大,气氛很热烈)
3、师:如果我们在现场,会听到哪些声音:(号子声、掌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喝彩声、锣(!鼓声咚咚锵咚咚锵)这些声音交汇在一起,就是一支欢乐的交响曲,这真是(欢欢乐乐的的泼泼水水节节))!
4、快乐与兴奋让人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时间,让我们再来齐读第三自然段。
5、让我们在词串中记住这份快乐
西双版纳 凤凰花 一年一度 泼水节
提桶端盆 互相泼 吉祥如意 幸福多 不肯离去 笑开花
评价:你不仅读得正确,还很有节奏。谁能像他这样再读一读。
6、我们一起边拍手边说词串。好不好?
四、拓展
1、学习生字:
师:孩子们你们课文读得美,相信你们字也一定写得美。
出示三个字。你们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带有一个口。)口还有什么不同?(口的位置不同。)
3、师:是啊,位置不同,大小不一样,写法也不一样。(播放视频)
4、下面我们在练字纸上找到这三个字写一写。写字之前要记住(三个一)
5、展示并纠正。
6、同学们,我们祖国有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一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咱们一起去看一看(视频)
我学《欢乐的泼水节》的故事早就听说傣族人有泼水节,我特别想了解!前些天,终于学了这样的一篇课文——《欢乐的泼水节》,在羡慕他们的同时,我的学习过程也很快乐!上课时,我积极举手,告诉老师我可以领读,结果一张嘴,就把“西双版纳”读成了“西版双纳”,教室里立即笑声一片,老师也憋不住了。
回家后,一进门,我就得意地对妈妈说,“我已经会背今天新学的课文了!”妈妈说:“那你背吧!”我马上开始背,可还没完了第一段,妈妈就要我重背,我又开始,结果,还没说了一句,妈妈就说:“我觉得,你不但没有背会,你上课都没有认真听讲!”我大喊冤枉,妈妈立刻反问:“傣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叫什么?”“西版双纳!”一说完,我就钻回自己的房间里了,听爸妈在外面哈哈大笑。
晚上洗澡,爸爸说:“咱俩玩泼水节吧!”话声一落,我的浑身上下就湿完了,爸爸还不停地说:“谁身上泼的水多谁就得到的幸福多!”“爸爸,你也要幸福啊!”我一边说一边也向爸爸反击过去,妈妈进来准备让我们停止,结果她也被泼了一身,爸爸和我一起说:“妈妈一定会很幸福的!”卫生间里传来了我们一家人的水声和笑声。
【欢乐的泼水节.doc说课稿】推荐阅读:
《欢乐的泼水节》课文优秀教案11-26
快乐的傣族泼水节作文:充满欢乐的泼水节07-24
泼水节的作文1500字:傣族的泼水节07-14
有趣的泼水节作文400字:泼水节的滋味07-05
有趣的泼水节作文12-17
《难忘的泼水节》课后反思01-04
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10-06
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11-04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课例10-30
课文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设计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