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精选5篇)
第一框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识记:
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矛盾动斗争性及其属性、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
(2)理解: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
列举生活的事例,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矛盾原理及方法论
2、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自主学习】
(一)知识网络
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源泉和动力
(二)预习导读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 和 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
(2)矛盾的 和 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3)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矛盾特殊性原理及表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矛盾双方,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双方共处于一个 ;二是
矛盾双方,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 的倾向和趋势。
(5)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以 为前提,没有,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
同一性之中,并为
所制约,没有
,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由此推动事物的、和。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即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即。(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 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我们都要,,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特殊性是指。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
;是 ;
三是。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 和、和 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一方面,寓于 之中,并通过 表现出来,没有 就没有 ;另一方面,离不开。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3、预习思考:
(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什么?如何理解两者的关系?(2)简述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3)简述矛盾特殊性原理。
(4)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论述: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合作探究〗
一、1、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问题探究: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2、漫画“他敢剪吗?”问题探究:他为什么不敢剪?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3、问题探究: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下面的话。
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是祸之所倚,祸是福之所伏
C.失败乃成功之母
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E.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问题探究:(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二、下面的漫画你能认出他们是谁?
问题探究:(1)看了上面四张名人的漫画,从辩证法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 〖巩固训练〗
1、医生让一病人多吃水果,可病人拒绝吃苹果、桔子、香蕉,并且喊:“我要吃水果。”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B.忽视了共性和个性的转化
C.夸大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
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2、瓦斯作为威胁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令人不寒而栗。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经过多年努力变害为宝,不仅降低了煤矿中瓦斯的含量,还将抽取出的瓦斯加以利用,使它成为清洁、方便的能源。这表明()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C.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能动作用
3、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王安石的错误在于()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4、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从这句古语里,我们可以体会到()①事物是对立统一的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看问题要坚持两分法
④事物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世界上的事物各不相同
B.世界充满了矛盾
C.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
D.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3、唐代诗人顾况曾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
④事物的变化发展杂乱无章,毫无秩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D.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凝固不变的
(二)简答题(布置作业)
背景材料:“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味道不上佳肴,一种颜色构不成绚丽,一种事物形不成丰富。
有人认为:万物莫不相异,任何两个事物不可能有共同之处。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导学案答案
讲授新课
1、看课本67页问题探究: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2、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参考课本68页的相关连接)
提示: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3、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4、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课后拓展案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随堂检测D AAC 课后拓展1--
4、BCBD
(二)简答题
(1)“万物莫不相异”的说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道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背景材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美国对我国包围圈由“V”型逐渐变为“C”型,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上,国防工业成就展。某处路面曾经非常泥泞、破烂,而今路基实在路面平整;锁具的不断升级换代得益于小偷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推进新课
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另一面。由此构成了矛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矛盾对立统一的结果。
板书: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把握矛盾的含义我们应注意: (1) “事物内部”是指一个事物的内部,也指事物与事物之间。 (2) 不能把哲学上讲的矛盾与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混为一谈。比如说某某同学和另外同学闹矛盾了,这里的矛盾只是我们哲学上讲的矛盾的一种具体形式,是矛盾斗争性的具体表现。 (3) 也不能把哲学上讲的矛盾与形式逻辑中违反逻辑规则,出现前后不一首尾打架的现象,即逻辑矛盾混为一谈。比如说“整个校园漆黑一片,只有一面窗户亮着灯”;“他是三好学生,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就是劳动不积极,时常浑水摸鱼;身体像林黛玉经常咳咳哈哈”。逻辑矛盾是在思维领域中主观上违反了思维规则出现的一种错误现象。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包括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矛盾,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吗?
高矮、胖瘦、强弱、有无、难易、进步落后、成功失败、运动静止、民主法制、自由纪律、化合分解、同化异化、遗传变异等。
板书: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板书:(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同一性的含义包括:一是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一方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胖和瘦也可以相互转化,胖要变瘦,条件是吃减肥药或参加体育锻炼;瘦要变胖,就多吃高脂肪、高能量的食品。进步如果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就会落后;相反落后者如果发奋努力积极进取就会取得进步。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说明了矛盾双方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过程略。
教师总结: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我们必须找出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更加的发奋努力才可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
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代表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是统治者、剥削者,而代表无产阶级的共产党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是相互斗争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启发与传授,学生的学是领悟与接受,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的。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上述材料说明矛盾双方是斗争的。
板书:(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这里的斗争是对立、区别、差异、冲突等的通称。
板书:(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这里的“寓于”,也就是存在于、包含在其中的意思,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特别说明:斗争性和同一性是指矛盾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性质,不能把它们就看成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板书:3.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既然事物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有对立的一层关系,又有统一的另一层关系那么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想问题、办事情就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问题探究: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违反一分为二的观点,片面地看问题的表现呢?
同学回答(略)。
二、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基本属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点的方法论。同学们要重点把握矛盾的含义及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论。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三、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曹植七步诗的后两句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曹植和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植的才华和抱负就不能对曹丕的皇位构成威胁,曹丕也无须去“煎”他。丕、植两兄弟的真实关系应该是:“只缘同根生,相煎分外急。”由此可知()
A.矛盾双方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B.矛盾双方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
C.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2.2006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说:“形势稍好,尤需兢慎。”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唐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3. 古语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就要求我们()
A.要在对立中把握事物的同一性%%%%
B.要善于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
C.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看到事物的对立性
4. 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5. 图中的漫画,蕴涵的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矛盾是主观自生的
D.人脑是认识的来源
6. 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接它们的是创造力;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从哲学上看,这两句话都强调了()
A.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B.矛盾的双方对立统一
C.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矛盾的
本专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部分。基本概念包括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矛盾双方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客观性、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共性、个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内因、外因、量变、质变、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基本原理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
【知识精讲】
考点1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1)原理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即“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矛盾双方的统一,即“同一性”,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它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双方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2)方法论 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矛盾双方的统一中把握对立。
(3)热点点拨
中国现行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积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足。西方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过分追求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我们既要坚持我国教育的优点,又必须学习西方教育的长处。
中、西方教育存在差别,这是矛盾双方的对立;二者又有相通之处,这是矛盾双方的统一。发展中国教育,完全可以借鉴、消化、吸收西方教育的可取之处,在二者的对立之中实现统一;但又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跟踪练习:
面对目前中、西方的教育差别,有人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有人妄自菲薄,主张全盘西化。从哲学上看,这两种观点的共同错误是()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把对立、统一割裂开来D.把对立、统一等同起来
参考答案:C
考点2 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热点点拨
2007年9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近期投资者入市踊跃,一部分投资者尤其是新入市的投资者对证券知识缺乏系统了解,只看到炒股赚钱的可能,不懂得或忽视炒股赔钱的风险,市场非理性投资行为上升,风险有所积聚。
投资炒股,既可能赚钱,又可能赔钱。这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其一,投资者对此必须保持清醒正确的认识。
跟踪练习:
上述热点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事物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C.矛盾具有客观性,与人类无关 D.矛盾是不可克服的
参考答案:A
考点3 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 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热点点拨
科学发展观在新阶段有着新的要求。从过去“又快又好”到现在的“又好又快”,从“快字当头、快中求好”到如今的“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反映了国家领导人发展理念的新提升。
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就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及时、准确地调整指导方针,做到因时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跟踪练习: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D.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特点
参考答案:C
考点4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 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遵循正确的认识秩序,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3)热点点拨
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其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十分巧妙地将北京特色、中国特色和奥林匹克元素结合在一起,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在一起,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诠释。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正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跟踪练习:
第29届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在一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①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通过会徽表现出来 ②会徽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表现出来 ③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存在于会徽之中 ④会徽存在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②④
参考答案:B
考点5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1)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 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3)热点点拨
2007年4月《人民日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甘肃永靖县境内,到处是荒山瘠坡,土黄沙厚。但壁立于部分公路两边的“文化墙”却是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墙面统一涂成蓝色,并画上风景画,煞是悦目。当地政府称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探索”,而当地的农民指斥其为“遮羞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永靖县政府把修建“文化墙”当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探索”,颠倒了主次矛盾,这对新农村建设祸患无穷。
跟踪练习:
从哲学角度看,永靖县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修建“文化墙”的做法()
A.正确地解决了主要矛盾B.没有抓住重点
C.没有处理次要矛盾D.没有看到复杂事物包含着多个矛盾
参考答案:B
考点6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
(1)原理 任何矛盾都包含两个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 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3)热点点拨
当前,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原则,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党内确实也存在着一小撮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严重地败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的声誉。对此,全党必须保持高度警觉,要依照党纪国法从严惩治。
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原则,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流。一小撮党内腐败分子贪赃枉法、以权谋私,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支流。把握主流才能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重视支流才能纠正党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跟踪练习:
全党对腐败分子必须保持高度警觉,要依照党纪国法从严惩治的哲学依据是()
A.任何矛盾都有主、次两个方面
B.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C.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参考答案:C
考点7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原理依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2)内容 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热点点拨
2007年4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完成了一次“融冰之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日两国面临着需要共同解决的许多课题,加强双方的合作处于主要地位;在一些具体利益和某些问题的看法上,还存在着分歧,但处在次要地位。
中日双方既要合作又存在分歧,体现了两点论;加强双方的合作处于主要地位,体现了重点论。处理、发展、改善中日关系,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跟踪练习:
下列各项能够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是()
A.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利弊共存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C.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D.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参考答案:B
考点8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1)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方法论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3)热点点拨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纪念日。10年来,香港经济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香港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繁荣稳定是香港展示在全世界面前无可辩驳的事实。
香港各界的共同努力,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内因;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外因。香港回归祖国1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
跟踪练习:
中央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是香港回归祖国10年来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这告诉我们()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B.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对外因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D.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参考答案:C
考点9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原理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方法论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①要坚持适度原则。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③要重视量的积累。
(3)热点点拨
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反垄断法》。从列入立法规划开始起草到最后通过,这部被称为“经济宪法”、旨在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律经历了13年的时间。
13年的论证、调查、讨论、修改,是量的不断积累;终获通过,是实现质的飞跃。材料充分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跟踪练习:
《反垄断法》历经13年终于获得通过,这启示我们()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要重视量的积累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质变才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B
考点10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方法论坚信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对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挫折。
(3)热点点拨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先后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禽流感、国际反华势力恶意挑衅等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禽流感、国际反华势力恶意挑衅等各种困难和挑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中国人民先后战胜了这些困难和挑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征程,正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跟踪练习:
上述材料充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
A.总趋势B.道路C.前途D.途径
参考答案:D
考点11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方法论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3)热点点拨
2007年12月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下转第79页)(上接第40页)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草案)》。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0天增加到11天,取消“五一”黄金周。这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之后做出的重大决策,有利于社会进步,改善民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是我国政府坚持唯物辩证法思想,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解决我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生动体现。
跟踪练习: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原因在于其()
①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状态 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学习目标:
1.识记含义,理解关系,学会运用;
2.通过训练,提升比较分析、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维训练目标:运用思维导图、双气泡图、CAF等训练归纳、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矛盾的概念、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思维导图将在上课时展示;
2.回答问题时拓宽思路,用好CAF工具;
3.运用ABC进行分层教学要求
4.探究应用、自我提高结合双气泡图进行比较;
【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预习案
一、借助课本探究,初步梳理知识点。(课堂任务有涉及,预习越到位,完成越顺畅)
二、根据课本探究尽量用原文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目的:初步认识矛盾,上课多人展示)
参考导图
【圈定问题,有备而来】
预习中你的困惑与收获:
【课堂互动,合作研讨】
探究案(AB)
探究一:深入理解矛盾的概念及基本属性(本活动,2分钟小组讨论后黑板展示所找关系并口头表述观点,老师点评)
播放视频《篮球比赛》(2分钟)
思考:(1)从篮球比赛中找出几组互为相反的关系?(利用CAF工具-考虑尽可能多的因素)
(2)分析找出的几组关系如何体现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探究二:从学生身边的物入手,体验矛盾的特点、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本活动,3分钟小组讨论后黑板展示所找关系并口头表述观点,老师点评)
请以教室为场景找矛盾(CAF工具-考虑尽可能多的因素)-体现处处有矛盾
参考导图:
2、请以“粉笔”为情境找矛盾(CAF工具-考虑尽可能多的因素)-体现时时有矛盾
参考导图:
【探究应用,自我提高】
探究: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势下探索改革之路和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试验区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通过试验区的改革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问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如何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双气泡图)
【当堂训练,固本培元】
训练案(ABC)
1、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 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下列情形符合同一性的是( )
A.矛盾着的双方呈现分离聚合的趋势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C.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D.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
①矛盾双方渐趋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4、瓦斯作为威胁煤矿安全“第一杀手”,令人不寒而栗。山西晋城煤业经过多年努力变害为宝,不仅降低煤矿中瓦斯的含量,还将抽取出的瓦斯加以利用,使它成为清洁、方便的能源。这表明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的能动作用
5、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C.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6、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京剧演员在表演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又要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这一艺术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 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中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材料、不同特点的中华美食,让观众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礼仪、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中国美食的特有气质,让观众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从唯物辩证法看,这种呈现形式( )
A、表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B、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说明物质与精神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D、表现了事物的主次矛盾各有其特点
依据“巴纳姆效应”,人往往具有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星相学”正是钻了“巴纳姆效用”的空子,让部分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平均描述”的陷阱。从哲学上看,这些中学生( )
A、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B、看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转化
政国学院
2011级学科教学(思政)
邵志萍
201130200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教学重难点】
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事先收集准备视频,flash小动画,材料
学生:预习教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让他们凭空去理解矛盾这个深刻的哲学概念,还是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创建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深刻的哲学道理。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以及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采用新的顺序讲授,期望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矛盾。【教学过程】
一、矛盾的含义(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都到了吗?没来的请举手。
老师先出个题考考大家,南北朝诗人王藉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你认为哪句更贴切,为什么? 学生:(因学生还不理解哲学上的矛盾,所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是从语文的角度进行的)此句诗用“鸣”更体现了山的“幽静”,生动的表现了夏日山林的意境。
教师:为什么老师抛出这两个疑问给大家,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两个疑问都体现了矛盾。但是这两种矛盾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矛盾是生活中的矛盾,我们称之为逻辑矛盾。所谓逻辑矛盾,就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
而王藉诗句中的“鸣”和“幽”体现的则是第二种矛盾——辩证矛盾。所谓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辩证矛盾属于哲学上的矛盾,即在哲学世界中,我们所说的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就是矛盾的概念。
教师:既然,王藉的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体现了矛盾,下面找同学从哲学上分析一下诗句是如何体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学生:“鸣”和“幽”是相互排斥的,它们是对立的。同时鸟的“鸣”更体现了山的“幽”,“幽”和“鸣”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夏日山林的意境,因此“鸣”和“幽”又是相互统一的。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教师:同学们,前面几章我们学习过联系和发展,我们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所以,我们说,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二、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及辩证关系(情境延伸)
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汤姆和杰瑞》 探究:猫和老鼠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猫和老鼠自古以来就是“老冤家”,一个追、一个逃,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学生活动:根据矛盾的“斗争性”含义填空。善一(恶)悲一(喜)攻一(守)深一(浅)强一(弱)
攻击一(守卫)吸引—(排斥)战争一(和平)高兴一(悲伤)民主一(专政)教师:以上知识中悲与喜、攻与守、吸引与排斥等都是对立斗争的具体表现,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能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呢?如果不能,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此例子。学生:(讨论、举例)师总结: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多媒体展示:一根木棒在不折断的情况卜,怎样才能使它变短呢? 学生讨论回答:找一根长的木棒与其相比。
师总结:问题说明矛盾双方一方面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学生活动:根据矛盾的“同一性”填空: 教(学)相长
虚中见(实)唇寒(齿亡)小中见(大)乐极生(悲)居安思(危)祸(福)相依
教师: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也有斗争性。同学们伸出右手,跟我一起体验“手就包含着矛盾,大拇指朝一个向,其余四个朝一个方向,这样才能握得紧,才能劳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悟,归纳出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学生:(答案略)教师归纳总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三、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方法论(情境延伸)
教师:同学们都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
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就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教师: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多媒体展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的是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就某一家庭来说,有父母之间的矛盾,有子女之间的矛盾,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等。在家庭的诸多矛盾中,每一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家庭矛盾时,注意区分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同一个矛盾中的不同方面。探究:(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①“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个家庭区别于其他家庭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如:在孩子上学、走上工作岗位、结婚等不同阶段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家庭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③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如“父母矛盾、子女矛盾、父子矛盾”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在家庭中,父母有对孩子的期望,孩子也有对父母的期望”,说明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
通过这个事例来讲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都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四、矛盾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情感升华)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谈到“相异律”时说,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王不信,马上派卫士和宫女到御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指出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后来,他讲“同一律”时又说,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国王又派卫士宫女去找,结果找来的树叶总是被指出它们的共同性和一般性。
材料二: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探究:(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2)材料二中,白猫、黑猫与猫是什么关系? 学生:(答案略)
师总结: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白猫、黑猫是特殊性,猫是普遍性。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又离不开普遍性,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师:想一想猫在什么范围内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黑猫、白猫 猫 动 物 生物(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师总结: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教师: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么? 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播放视频:农村医疗改革试点、推广 背景资料:“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大方向的决议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从2004年下半年起就已经开始探讨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并在2005年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方案研究设计工作。同时,一些由地方主导的试点也在陆续展开。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并明确2007年将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一两个市,进行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启动,2008年总结试点经验、继续推广,预计到2009 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探究:(1)试解释农村医疗改革试点推广体现了什么原理?
(2)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抓好典型”的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农村医疗改革从试点到推广,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情感升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完全正确的,就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普遍性、共性,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特殊性、个性。我们做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课后小结(总结提升)
【教后反思】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推荐阅读:
什么是矛盾周记09-28
一件事物的启示作文12-04
喜欢的事物作文500字12-16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中考满分作文10-19
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05-27
平凡事物中的美的作文06-22
平常事物中的美作文09-10
事物的两面性初一作文02-05
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10-01
观察的作文:你留心观察的事物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