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给孩子立规矩(精选5篇)
我问怎么了,朋友指了指旁边的餐桌。那一桌的人在聚餐,看得出来,他们可能快吃完了,正在喝着小酒闲聊。朋友忌惮的应该是那桌的三个孩子,看起来最大的不过6、7岁的样子,围着餐桌疯跑。
果然,那顿饭我们就在孩子的追逐打闹声中度过。期间有服务人员提醒过孩子的父母,建议孩子不要乱跑,以免在服务员上菜时烫伤孩子,孩子的父母也会叫孩子到身边,说上一句:“你们几个老实一会”。但显然,对孩子的震慑力远远不够。
后来那桌人终于埋单走人,我们才落得个清静。朋友说:看看现在的孩子,我小时候哪敢这样,长辈不坐下我都不敢坐,更何况这么大庭广众下吵吵闹闹,东奔西跑的呢。
另一个朋友马上接口道:你可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现在的孩子可不是都这样。我邻居家的孩子,规矩定的可严了。食不言寝不语是最基本的,写错个字父母也要把本子撕掉让孩子重写,小小的孩子脸上连个笑模样都看不见,倒是宁愿那孩子能疯玩一会。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
其实,管得太少和管得太严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都不少见。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要面临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趁着现在还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放纵孩子一下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太严格的父母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不从生活细节上管教孩子,以后怎么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
这两种观点听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综合考量,而是在“爱孩子”与“立规矩”之间做起了单选题。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爱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礼貌不懂尊重;后者则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
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
民国年间,广东一位省长写过一本叫做《家庭教育》的书。书中写到“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
听起来很拗口,但理解起来却不难:“比如牧牛场,周围用铁栅栏起来,牛在栅里吃草喝水,东奔西跑,这叫做活泼,放牛的不好干涉它;如果跳出栅外,就是放肆,不干涉就不能了。不准牛出栅,这就是规矩;如果在栅里,也不准它吃草喝水,也不准它东奔西跑,定要把动物里的牛,变成植物里的木头,如此就是呆板了。”
我们的孩子不是牛,但道理却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给孩子的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与懒惰,让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与教养,那这种爱就是贻害无穷的。
相反,如果我们给孩子立的规矩,造成了家的淡漠和冰冷,让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和扼杀,那么这种规矩就是毫无作用的。家的本质是内心的归宿,需要的是真诚的关怀和亲近,需要的是人情味儿和同理心。家是应该是港湾,而不是监狱。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有人把英语中的爱“love”进行的拆分解读,“L”代表Listen(倾听);“O”代表Obligate(感恩);“V”代表Valued(尊重);“E”代表Excuse(宽容)。这种解读对爱的解读对待伴侣是合适的,其实对教育孩子也有几分道理。
倾听:在给孩子订立规矩之前,倾听一下孩子的想法。最好是跟孩子进行一次充分的讨论,而不是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进行控制。
比如孩子吃饭没规矩,东挑西捡,用手抓着吃、又或者孩子总是剩下半碗饭。家长完全可以耐心的询问孩子是什么原因。是因为食物不可口?不习惯用筷子?还是真的是因为吃不下了?
倾听、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再给孩子制定规矩。什么时间开始吃饭、吃饭的时候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果再调整之后再吃饭没规矩,再约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感恩:这里不只是给孩子立规矩时需要一颗感恩的心,而是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都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发自内心感谢孩子的到来,才能让自己有勇气与无数的琐事和让人崩溃的问题抗衡,才不会被自己情绪的魔鬼所左右,才能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我们的管教。
前苏联教育家杰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孩子最喜欢爱她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他会努力听话,不惹父母生气。”
尊重:给孩子立规矩需要表达出你的尊重。
孩子做客的时候没规矩、见到别人家的主人不打招呼、喜欢乱动别人家的东西、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理所当然的索要、在餐厅追逐打闹、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等等。
我们要尊重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这个年龄段爱玩爱闹的特点,也要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约定俗成的礼仪。可以跟孩子订立规矩,告诉孩子在这些场景、场所,我们要保证不影响他人。
宽容:宽容不是溺爱,更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允许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
每个孩子都会有无知和调皮的时候,某一阶段某些事情上的“没规矩”,并不是天塌地陷般的灾难,也非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品质和人格。在孩子“不规矩”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心悦诚服地接受。
在规则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包容心远比强制力更能让孩子学到守规矩。
规矩和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杜布森博士在《勇于管教》中有一段话谈说规矩的:“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再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规矩)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我们终究无法陪伴孩子一生,终究有一天要目送他远去。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们能为他做,并且让他受益终身的事情,那就是给孩子我们全部的爱,并教会他做人做事的规矩。
一、规矩清晰易操作
①设立清楚可操作的规矩,而不是模糊的指示。比如“你在家里要懂事”就是比较模糊的指示,而“在家里不能尖口叫”就更加清晰,也能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行动。
②讲清楚不守规矩的后果。比如睿睿妈妈就明确告诉睿睿,如果睿睿不遵守约定,那么他“今天晚上就不能玩iPad拼图。
二、根据年龄设立不同的规矩
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应用不同的规矩,下面概括的一些原则可以帮助您了解:
一到三岁:孩子能够回应“不”字(“不可以打人”),也能了解他们不听话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你打人,你就要一个人去卧室待着?)。父母可以对乱发脾气、打人等不良行为以及碰电插头等危险情况设立规矩。
四到五岁:孩子更加清楚不守规矩的后果(“不准玩游戏”)及原因(“因为你打人别人会很,痛”)。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如何:善待朋友、回应权威、做家务等。
六到十一岁:孩子将精力更多投入到外面的世界,如学校、活动、朋友等。设立规矩将围绕着:学校的课业、找同学玩等(比如如果没有完成作业,就不能够出去找朋友玩)。
十二到十八岁:孩子更加独立自主,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自觉设立规矩。主题围绕着:人际关系、价值观、时间安排、长期目标等。父母还可以通过分析让孩子知道可能承担的后果是什么(比如如果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学习,就可能无法考上好大学)。
三、言行一致,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天生是个“模仿者”。孩子会观察父母的言行,并学习父母是怎么对待规矩的,然后不管好坏,照单全收地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违反规矩要主动承担违规的惩罚。让孩子意识到违规是要接受惩罚的。
四、帮孩子将规矩内化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三、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
(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四、要点提示: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再科学的语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说的都是不会有效果的;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
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
“亲爱的**,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爱你的爸爸”
当黄腾辉1990年在台中创立古典玫瑰园时,就定下种种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规矩和限制:店内全面禁烟(瘾君子怯步);禁止喧哗(喜爱高谈阔论者免进);6人以上不招待(呼朋引伴者莫入);12岁以下止步(儿童禁区);进店要换拖鞋(脚气患者的最怕)……
开店做生意,唯恐没有顾客上门,而黄腾辉如此拒绝顾客,初衷何在?
喜欢《小王子》这本书的黄腾辉却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最独特的玫瑰。我们的服务,就是从勇于拒绝顾客开始。”他的理想是开一家以浪漫为基调的店,而烟味会污染花香和咖啡香,喧哗声会破坏古典音乐的气氛,人多嘈杂会对其他客人造成压力,小孩多半好动,很难让他们安静,至于脱鞋则是为了让客人真正地放松,彻底融入店内的情境。
由于这种拒人千里之外的经营理念,古典玫瑰园的生意刚开始的确很惨淡,店里明明连一个客人都没有,黄腾辉还是将不合规矩的客人往外推。但慢慢地,很少数的客人一进店,就被其所营造的格调和气氛所吸引,口耳相传,就形成了口碑。此后,连锁店就一家家地开,十年后有了5家直营店,30家加盟店,营业额过亿元新台币。
时至今日,古典玫瑰园的分店遍及全球,北京、上海、福州及纽约、韩国等地都能看见它的身影。
无独有偶,河南省商丘市有家麻辣鱼头馆,对顾客也规矩多多,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生意竟火爆了十多年。
这家小饭馆老板姓张,经常光顾的食客都知道老张的脾气怪、有个性。这从他的“店规”就能看出来:不到营业时间,客人一律不得进门;每天只卖固定的量,卖完后关门休息;不接受电话预定,再熟的客人也不例外;不接受外卖,多加钱也不行;客人用完餐后要及时离席,不能闲聊占座位;不打折也不讨价还价,餐费少一块钱也不行;客人不得进后厨,到处走动……
出于好奇,我和三五个友人最近也去“忍受”了一下,还果真如此。这家小饭馆处在背街小巷,仅六十多平方米,一棵树遮住了门面,连块像样的招牌也没有挂。进了店里,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埋头在柜台内,想必就是老张了。他隔着老花镜看看我们,点好了菜,发张扑克牌算是序号,面无表情地说:“排队等吧!”然后便只顾忙自己的。店内早已排了很长的队伍,捏着张扑克牌按大小顺序一溜排在墙边等候座位,叫人好笑。等我们落座,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又过了半小时,那道麻辣鱼头千呼万唤才上来。和川菜的做法不一樣,他用的是三两重左右的新鲜鱼头,十多个整齐地摆在大大的盘中,浓浓的桔黄色的汤汁,很是诱人。吃到嘴里,肉质细嫩,鲜香可口,麻辣适中,让人无限陶醉!
生意好了,老张没有扩张,没有搞多元化,而是按规矩照顾着这家小店和他的麻辣鱼头。
看来,对于开店做经营,重要的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这样的经营者,往往能比什么都做的人走得更远。
自知理亏的恶人先告状
在中美军机南海遭遇事件发生3天后,美国五角大楼和几大主流报纸开始集中释放舆论气球。按照它们的说法,中国战机“拦截”美军P-8A“海神”反潜侦察机的动作“非常近,非常危险”,“就这种不安全、非专业的拦截行为,我们向中方表达了强烈不安,因为这种行为对(美军)机组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构成了威胁,并且不符合国际法惯例”。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奥巴马政府3天后才正式公布此事,部分是因为需要观察中方的反应。而由于中方一直反驳美方的抗议,美方才决定公布此事,以防中国军方“重复同样的做法”。
为了驳斥美方的谬论,中国军方很快发布了权威信息。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说,此次事件发生在距离中国海南岛220公里处,不是距离夏威夷220公里,更不是距离佛罗里达220公里,因此事情的是非曲直显而易见。他同时强调,“同那些让本国军队飞行员每天在别人家门口飞来飞去的国家相比,我们更加珍视人员安全和装备的安全”。因此,中方飞行员的相关操作是专业的,并与美机保持了安全距离。美方对中方的指责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美方对中方大规模、高频度的抵近侦察才是危及中美海空军事安全、导致意外事件发生的根源。
P-8A在中国家门口挑衅,就连一向帮美国说话的日本媒体都发出了批评声音。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刊文,敦促美国停止向中国大门口派遣侦察机。
不能让“海神”肆意妄为
但是,表面谈合作、背后大搞危险动作的行为无论如何是缺少诚意的。指望正处在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初期的两个最大国家一夜之间商量出“行为准则”不太现实,但坐下来谈判之前,雙方至少需要把真相说清楚。而这个真相恐怕是美国最不想提起的。
事情得从本次事件的“肇事者”P-8A反潜侦察机说起。该机以波音737喷气式客机为平台改装而来,最大起飞重量8.5吨,飞行高度可达1.2万米。P-8A拥有5个内挂点和6个外挂点,可装备鱼雷、水雷和浮标声纳等反潜武器。今年7月31日,波音公司向美国海军交付了15架P-8A反潜机。据悉,美国海军将总共采购117架该型机。五角大楼已开始为驻日本的美海军反潜机部队装备P-8A,这将大幅提升美国海军在“第一岛链”以西海域的反潜作战能力。
至于P-8A此次要在海南岛附近干什么,各方舆论已经给出了大致相同的答案。彭博新闻社在此问题上毫不隐讳,“P-8A的主要任务就包括跟踪中国潜艇”。一位中国海军专家表示,P-8A反潜机靠近海南岛,很可能是来偷窥潜艇和航母基地的,这已对中国军事和战略安全构成威胁。
据专家介绍,如果新式常规潜艇、核潜艇在部署、试航时,P-8A飞来刺探情报,潜艇的敏感信息就会泄露。另外,P-8A还可以发射“鱼叉”反舰导弹,如果放任其接近重要军港,后果不堪设想。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推荐阅读:
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11-14
关于教育孩子的想法11-15
关于激励孩子学习的话09-14
关于妈妈鼓励孩子的励志语录07-07
关于国外教育孩子的方法09-16
精选关于父母对孩子的寄语09-25
关于孩子成长教育的发言稿07-24
关于女孩子友谊的优美句子12-06
关于孩子的生活习惯的杂文随笔12-14
精选关于12岁孩子脑筋急转弯题目及答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