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读后感

2025-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读后感(推荐2篇)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读后感 篇1

——题记

没有人给时间一个定义,因为时间是那样的抽象,那样的飘渺;就像没有人给生命一种定义,因为他看似随时流动在我们血液里,跳动我们的胸膛;可我们始终不能知道他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但我们将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时,我们看到了在时间的流逝中,生命如何凋谢的过程,一个健硕的小伙子,一根二尺的拐棍;我们也感觉到了当生命远去的同时,时钟滴答作响,仿佛在给你的生命敲下一根铁钉,直到钻入那三尺的黄土。时间与生命仿佛永远是成正比的,而且时间总是大于生命。像宗璞在《紫藤萝瀑布》里说的“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在冯志的文章《一个消逝的山村》里,我同样看到了一个感觉历史的人,一个感受生命的人,一个让时间与生命完美融合的人。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与两个不同的历史空间中,现在与过去。一切都起始于一条“没有历史负担”的石路上,作者由此引出了一段关于在这条石路上,以及这条石路通往那个消逝的村落的故事。

全文的结构是相似,总是将思绪徘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段首首先描绘出真实的山村形态,段尾又牵引出自己对这个消逝山村的联想。使整篇文章显得层次清晰,同时又形成了这个村庄现在与过去鲜明的对比,不仅也流露出了作者的一个疑问:“消逝的村庄,那么没有消逝的什么呢?”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句话给了我们答案。这句出自李之仪《卜算子》的诗词,本指恋人两地相恋,这中间巨大的空间距离;此处却被暗喻为这历史长河间的时间距离。还是那澎湃的长江水,还是那片青山翠林,还是那我们看到那条石路。东西还依然在,只是看到人不同了,看到这优美景致时的心情也不同了。在第七段时,作者还运用“菌子”作为连接这两个时代的媒介,用“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的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又一次论证了历史空间观。

如此的美景美致,被作者一段插叙所打断,“战争”是这村落消逝的真正原因。人口骤减,房屋倒塌,成堆的尸骨,现在早已不能寻见,连“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正是这巧妙的描述,又一次论证了作者的想法:人类文明史中必定充满了杀戮与野蛮,但大自然会用其最大的宽厚与仁慈来化解这一切。所有的生命在大自然中都有过存在的痕迹,也许你会在人类的文明中留名青史,但在大自然看来,所有的人都享受这同样的待遇。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读后感 篇2

46亿年前,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诞生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她是那样地美丽。那就是我们的母亲--地球。

46亿年后的今天,她虽风华正茂,但却不会意气风发,因为她最小的孩子--人类,很不争气。

就在人类刚刚诞生时,美丽的母亲还是那样地高兴,因为他有着别的孩子所没有的智慧。但她万万没有想到,不久以后的今天,她会被这些曾视为骄傲的孩子折磨成这个样子。

她那美丽的长发--流水,已被人类的废弃物涂得污秽不堪,那是因为人类的“聪明才智”所致,他们想事半功倍,于是人类把那难处理的废物抛给了母亲,而自己去享受;她那美丽的衣衫--森林,已被人类撕得所剩无几,那是因为人类为了自己暂时的享受和实惠,却不顾母亲已蒙羞;她那细嫩的皮肤--土地,已被人类的“白色”物品和各种药水染得粗糙无比,寸草不生,只有那无边沙漠慢慢爬上来;她身边那迷人的气息--空气,已被人类发明的汽车弄得连眼都睁不开,虽然她在早期已经告诉过人类那把遮阳伞的重要性,但她那任性的孩子还是肆无忌惮地享用那些带氧氯烃的玩意,毫不顾惜自己和兄弟们的性命。

更可怕的是,他还为自己的利益残杀其他生命,看着四处散乱的雏鸥残骸、不能孵化的鸥蛋和遗弃的鸥巢,看着卡特加特海峡的安霍尔特岛四处漂荡着的海豹尸体„„可怜的母亲已泣不成声,但她却束手无策。

可怕的人类,应该醒悟了,不要再执迷不悟了,不要再让母亲继续伤心难过了,因为她是你最亲的亲人。

可怕的人类,该醒悟了,不要再伤害兄弟了,如果有一天你真正地失去了所有的兄弟,那你也会因为寂寞而死去。

上一篇:文明礼仪班下一篇:强迫症的心理咨询与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