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人物分析(共7篇)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 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西》、《湘行散记》等
风格特征: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的意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贡献:创造了一种采用抒情笔调描写的具有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样式。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翠翠: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
爱的执著——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
爷爷:
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明的善良。
翠翠、天保、傩送:
《边城》中的“茶峒”山城是一个远离世间纷扰, 免受世俗侵袭的世外桃源。这里青山绿水, 这里环境宜人;然而这里淳朴敦厚、重义轻利的人性美远比那本就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更吸引人。[1]
一个来回摆渡五十年的老人, 一直勤勤恳恳地守着那个渡头, 守着自己的渡船, 默默的摆渡着一个又一个过渡人。他出力气、受公家报酬, 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也因此赢得周围人的尊重。过渡人好心把钱给他, 他却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安稳, 把别人无论是塞到自己手中的抑或是掷到船板上的钱一一塞回主人的手中;即使来不及追赶上把钱人, 也会将这钱用来买茶叶和烟草, 挂在腰带上, 待有人需要时无私奉上;唯独摆渡新娘时, 因为规矩才不得不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 但是却好像与钱有仇, 只是静静的守护着自己的这份职业, 从自己的劳作中感受生活的力量。他重义轻利, 人性至美。[2]
接受老人摆渡的过渡人因为了解长者的脾气, 敬重长者的为人, 总会强行的要塞给长者钱;老人退还时两者总是相持不下, 都不肯退让;更有甚者, 扔了钱人直接跑了, 只期盼着能把这钱给老人留下。就算留不下, 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加以偿还。比如那卖猪肉的一面要给老人钱, 老人不乐意;另一面要把猪肉最好的部分卖给老人。似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点跟钱过不去。殊不知, 他们只是遵从自己的良心, 守护那份重义轻利的美德。
二、祖孙互守的人性美
祖父疼爱孙女, 孙女爱戴祖父, 这样一对相互坚守、相互扶持的祖孙, 展现了人间最温馨、最动情的亲情画卷。
祖父夸赞自己的孙女, 无论是美貌还是内心, 然而似乎却不许别人关心翠翠的婚事, 一提此事便闭口不谈。其实殊不知, 这是祖父心中对翠翠的一种不舍与守护, 他不愿意翠翠到任何一个可能委屈她的人手上。可是时间不饶人, 祖父毕竟老了, 他需要为翠翠的婚事操心, 所以当大老托人说明对翠翠的心意后, 祖父告诉大老“车有车路, 马有马路”, 其实就是希望翠翠能够被疼爱自己的人名正言顺的娶回家去。可是当大老没了, 二老又不出对翠翠的炙热时, 老人急了, 他抹开脸面主动去探寻顺顺和二老的口风。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翠翠的好归宿。
翠翠是祖父一手拉扯大的, 她喜欢听祖父唱歌, 与祖父相依为命。“爷爷不去, 我也不去”“我陪爷爷”。一两句简单的对白就足以说明爷爷在翠翠心中的地位, 她要一直陪伴在爷爷身边。在渐渐地到了女孩对爱情懵懂的年纪, 她却总是在关键时刻似乎有所踌躇。其实她的踌躇除了与女孩子天生所带的羞涩有关, 更与自己的祖父有关。她不止一次地问自己, 也问祖父, 如果自己走了祖父怎么办?祖孙之间的相互守望, 相互扶持, 简单的日子中彰显出的是他们对于亲情最本质的把握。
三、坚守爱情的痴情美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 在《边城》里也是贯穿始终的灵魂。“茶峒”里的男男女女无一不在坚守着自己的爱情。
翠翠到了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年纪, 虽然不懂爱情为何物, 虽然不懂自己为什么脸红, 又为什么欣喜, 可是却在与二老的第一次对话后就相中了他, 并坚守着对二老的那一份从来没有对人明说的感情。只有祖父能从自己的言行中推测一二。大老托人说媒, 家里良好的条件, 也有俊俏的外貌, 结实的身体, 可是翠翠就是不愿。二老午夜歌声却能让翠翠在梦中摘得了“虎耳草”, 那种象征爱情的草。大老死了, 二老对翠翠的热情似乎降了下来, 翠翠也不管, 只是默默地等待。即使最后二老离家出走了, 爷爷也走了, 翠翠也只是在原地等待那个可能永远也不回来, 也可能明天就回来的二老。其实她等待的哪里只是一个人, 她只是在守护自己年轻的心中所燃起的那束爱情的火, 她对自己的爱情忠贞, 她坚守自己的爱情。[3]
坚守爱情的另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描述便是这个边城中的妓女。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多是对金钱极度向往, 因为他们甚至愿意为金钱出卖自己的身体, 哪里有什么爱情可言呢?又谈何坚守呢?但是这里的妓女不一样, 她们一样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也许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也许是受周围人文的影响, 谁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呢, 然而谁又需要理会究竟是为什么呢?不相熟的先交钱再谈生意, 相熟的钱或不钱已经无所谓了, 一旦相中了自己的意中人, 有了誓言便永不相弃。她们也全身心的为爱恨所浸透, 她们痴到无可形容。在约定的时间里意中人不来, 即使是在梦中也会与那意中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爱情在她们身上同样得到了坚守。
另外的配角, 翠翠的妈妈, 后来收留翠翠的杨马兵也同样是坚守爱情的角色。翠翠妈妈坚守自己对翠翠父亲的誓言, 翠翠出生后便到地下去找他了;而杨马兵呢?年轻的时候给翠翠妈妈唱歌, 虽然不得其欢心, 可是在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却一直守护, 在祖父去世之后, 更是承担起了对翠翠的照顾责任, 成为翠翠最为信任的人。谁又能说这不是他的一份对爱情的坚守呢?即使那个意中人对自己并无意, 也许这种坚守更值得人尊重和怜惜。[4]
四、结语
《边城》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是鲜活的, 有力量的。之所以鲜活、有力量就是因为这一个个人物的身上都有一种美德。无论是淳朴、敦厚, 还是不离不弃, 祖孙互守, 抑或是坚守爱情、终生守望, 这些都是他们身上展现的美, 展现的力量。他们没有一个不在用自己身上的美来真诚对待日子。
参考文献
[1]冯晶津.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
[2]杨婉玲.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3 (8) .
[3]王倩.论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J].芒种, 2014 (11) .
【关键词】《边城》;人物美;老船夫;翠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重义轻利的淳朴美
《边城》中的“茶峒”山城是一个远离世间纷扰,免受世俗侵袭的世外桃源。这里青山绿水,这里环境宜人;然而这里淳朴敦厚、重义轻利的人性美远比那本就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更吸引人。[1]
一个来回摆渡五十年的老人,一直勤勤恳恳地守着那个渡头,守着自己的渡船,默默的摆渡着一个又一个过渡人。他出力气、受公家报酬,凡事求个心安理得,也因此赢得周围人的尊重。过渡人好心把钱给他,他却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安稳,把别人无论是塞到自己手中的抑或是掷到船板上的钱一一塞回主人的手中;即使来不及追赶上把钱人,也会将这钱用来买茶叶和烟草,挂在腰带上,待有人需要时无私奉上;唯独摆渡新娘时,因为规矩才不得不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却好像与钱有仇,只是静静的守护着自己的这份职业,从自己的劳作中感受生活的力量。他重义轻利,人性至美。[2]
接受老人摆渡的过渡人因为了解长者的脾气,敬重长者的为人,总会强行的要塞给长者钱;老人退还时两者总是相持不下,都不肯退让;更有甚者,扔了钱人直接跑了,只期盼着能把这钱给老人留下。就算留不下,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加以偿还。比如那卖猪肉的一面要给老人钱,老人不乐意;另一面要把猪肉最好的部分卖给老人。似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点跟钱过不去。殊不知,他们只是遵从自己的良心,守护那份重义轻利的美德。
二、祖孙互守的人性美
祖父疼爱孙女,孙女爱戴祖父,这样一对相互坚守、相互扶持的祖孙,展现了人间最温馨、最动情的亲情画卷。
祖父夸赞自己的孙女,无论是美貌还是内心,然而似乎却不许别人关心翠翠的婚事,一提此事便闭口不谈。其实殊不知,这是祖父心中对翠翠的一种不舍与守护,他不愿意翠翠到任何一个可能委屈她的人手上。可是时间不饶人,祖父毕竟老了,他需要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所以当大老托人说明对翠翠的心意后,祖父告诉大老“车有车路,马有马路”,其实就是希望翠翠能够被疼爱自己的人名正言顺的娶回家去。可是当大老没了,二老又不出对翠翠的炙热时,老人急了,他抹开脸面主动去探寻顺顺和二老的口风。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翠翠的好归宿。
翠翠是祖父一手拉扯大的,她喜欢听祖父唱歌,与祖父相依为命。“爷爷不去,我也不去”“我陪爷爷”。一两句简单的对白就足以说明爷爷在翠翠心中的地位,她要一直陪伴在爷爷身边。在渐渐地到了女孩对爱情懵懂的年纪,她却总是在关键时刻似乎有所踌躇。其实她的踌躇除了与女孩子天生所带的羞涩有关,更与自己的祖父有关。她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也问祖父,如果自己走了祖父怎么办?祖孙之间的相互守望,相互扶持,简单的日子中彰显出的是他们对于亲情最本质的把握。
三、坚守爱情的痴情美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在《边城》里也是贯穿始终的灵魂。“茶峒”里的男男女女无一不在坚守着自己的爱情。
翠翠到了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年纪,虽然不懂爱情为何物,虽然不懂自己为什么脸红,又为什么欣喜,可是却在与二老的第一次对话后就相中了他,并坚守着对二老的那一份从来没有对人明说的感情。只有祖父能从自己的言行中推测一二。大老托人说媒,家里良好的条件,也有俊俏的外貌,结实的身体,可是翠翠就是不愿。二老午夜歌声却能让翠翠在梦中摘得了“虎耳草”,那种象征爱情的草。大老死了,二老对翠翠的热情似乎降了下来,翠翠也不管,只是默默地等待。即使最后二老离家出走了,爷爷也走了,翠翠也只是在原地等待那个可能永远也不回来,也可能明天就回来的二老。其实她等待的哪里只是一个人,她只是在守护自己年轻的心中所燃起的那束爱情的火,她对自己的爱情忠贞,她坚守自己的爱情。[3]
坚守爱情的另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描述便是这个边城中的妓女。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多是对金钱极度向往,因为他们甚至愿意为金钱出卖自己的身体,哪里有什么爱情可言呢?又谈何坚守呢?但是这里的妓女不一样,她们一样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也许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许是受周围人文的影响,谁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呢,然而谁又需要理会究竟是为什么呢?不相熟的先交钱再谈生意,相熟的钱或不钱已经无所谓了,一旦相中了自己的意中人,有了誓言便永不相弃。她们也全身心的为爱恨所浸透,她们痴到无可形容。在约定的时间里意中人不来,即使是在梦中也会与那意中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爱情在她们身上同样得到了坚守。
另外的配角,翠翠的妈妈,后来收留翠翠的杨马兵也同样是坚守爱情的角色。翠翠妈妈坚守自己对翠翠父亲的誓言,翠翠出生后便到地下去找他了;而杨马兵呢?年轻的时候给翠翠妈妈唱歌,虽然不得其欢心,可是在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却一直守护,在祖父去世之后,更是承担起了对翠翠的照顾责任,成为翠翠最为信任的人。谁又能说这不是他的一份对爱情的坚守呢?即使那个意中人对自己并无意,也许这种坚守更值得人尊重和怜惜。[4]
四、结语
《边城》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是鲜活的,有力量的。之所以鲜活、有力量就是因为这一个个人物的身上都有一种美德。无论是淳朴、敦厚,还是不离不弃,祖孙互守,抑或是坚守爱情、终生守望,这些都是他们身上展现的美,展现的力量。他们没有一个不在用自己身上的美来真诚对待日子。
参考文献
[1]冯晶津.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2]杨婉玲.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8).
[3]王倩.论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J].芒种,2014(11).
[4]白玛玉珍.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青年文学家,2015(21).
关键词:翠翠;成长心理;物欲;自卑;
蓝棣之先生认为:“《边城》这部小说最有价值的,是写翠翠作为少女的成长过程,写她是怎样长大的。”那么,成长究竟带给翠翠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一、潜藏的物欲心理
小说开头有一段翠翠形象的经典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俨然成了远离人间烟火的自然之子。那么,长于人间的翠翠真能不为这俗世的种种所濡染吗?来看翠翠去茶峒山城备办节货的一段描写:
到了买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一种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这里我们发现翠翠对“粉条,白糖,炮仗,红蜡烛”等城里的各种新鲜事物饶有兴趣,尤其是“行船”更是让她觉得有趣。翠翠看到这些大的行船自然而然便联想起自家的“渡船”来,在她看来,“行船”比“渡船”要“大得多”,要“有趣味得多”。这些看似平常无奇的细节里实则隐含了一些值得玩味的重要信息。笔者以为,翠翠对于城里各种新鲜事物的迷恋暗示了她在潜意识里对于渡头外面世界的向往之情。逐渐长大的翠翠在生命意识里进发出的对于新鲜事物的探求欲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了。渡头的空间毕竟狭小,逼仄,渡头的生活毕竟单调、沉闷了些。渡头难以装下少女所有的梦,而渡头外面的世界要广大、有趣多了。小说第八节描写了翠翠在第三次端午节时温习着前两次端午节的情景,她忽然想起了距茶峒两百多里路的白鸡关,接着又想象着由“三十二个人摇六匹橹”,“一百幅白布拼成”一片帆的大船过洞庭湖的情景。她并未到过洞庭湖,也不曾见过这样的大船,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却想起这个问题”。小说第十三节写“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这些细节其实都在暗示我们,翠翠并非一门心思全部浸淫在了渡头这方小天地,其内心难以抑制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渴望。无论是渡头外的事物还是渡头外的人带给翠翠的都是不一样的感触,且看小说关于翠翠在渡船上与来自城里员外财主家的女儿偶遇的情景描写:
那小孩……脚下穿的是一双尖尖头新油过的皮钉鞋,……裤子是那种泛紫的葱绿布做的,滚了两粒水晶球。神气中有点害羞,有点不自在,同时也有点不可言说的爱娇。……翠翠注视那女孩,发现了女孩手上还有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闪着白白的亮光,心中有点儿歆羡。船傍岸后,……翠翠……只望着这一行人中那个女孩子身后发痴。
这个来自城里的与翠翠年纪相仿的有钱人家的女孩完全俘获了翠翠的目光。翠翠潜意识里将自己与这个女孩做了一番比较,她发现女孩拥有的崭新衣裳和“麻花绞的银手镯”自己一样都没有,不禁心生“歆羡”,竞至于望着女孩远去的背影“发痴”。从中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到翠翠那颗爱美之心所发出的对于美好物质的渴望,小女孩身上“漂亮的新衣”和“闪着亮光的首饰”让她真切感受到了美的诱惑。这不禁让她有些失落,只能借歌销愁:
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簪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歌词里明显融入了翠翠强烈的个人情感。歌词中的有钱“团总小姐”是要被老虎咬的,“大姐”和“二姐”分别有金簪和银簪戴,而可怜的“三妹”却“只能长年戴条豆芽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成长至少让翠翠心理发生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成长使她对渡头以外的世界心生憧憬;二、成长让她对优越的物质生活产生了本能的渴望。那么,这种成长带来的心理变化与她爱上傩送是否存在某种隐秘的关联呢?显然,翠翠本能欲求的满足只有依靠有实力的人的帮助才有实现的可能,而傩送无疑是能够帮助她实现本能欲求的`最佳人选。
二、难掩的自卑与自负意识
翠翠是一个遗腹子,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不幸的身世,清贫的生活难免造成其自卑心理,尽管她看起来“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但这更多只是性格的表象,她在骨子里是既自卑又自负的。在渡船上与团总女儿的比照,让她看到了自己在身份地位,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的劣势;在顺顺家的吊脚楼上,妇女们议论团总的女儿用碾坊做陪嫁与二老结亲之事时的各种闲言碎语让她不忍卒听。小说这样写到:
翠翠脸发着烧走到另外一处去,又听有两个人提及这件事,且说:“一切早安排好了,只需要二老一句话。”又说:“只看二老今天那么一股劲儿,就可以猜想得出,这劲儿是岸上一个黄花姑娘给他的!”谁是激动二老的黄花姑娘呢?听到这个,翠翠心中不免有点乱。
二人的对话让翠翠心中“不免有点乱”。妇人们关于“碾坊”与“渡船”的议论让她明确意识到,在她与傩送之间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可能会严重威胁到自己与傩送的爱情。“碾坊”在只有“渡船”的翠翠心里罩上了一层阴影,让她在面对二老的问话时显得心神不定:
“翠翠,你来了,爷爷也来了吗?”
翠翠脸还发着烧不便做声,心想:“黄狗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二老又说:“怎不到我家的楼上去看看呢?我已要人替你弄了个好位子。”
翠翠心想:“碾坊陪嫁,稀奇事情咧。”
沈从文 设计设想:
苏教版必修二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第六部分,在节选中主要展现的是“翠翠”生活的茶峒的环境;翠翠与傩送的初次见面;翠翠见面后的心理变化;爷爷为翠翠婚事的着急。
专题的要求是“永远新的旧故事”,围绕专题的要求,《学科指导意见》列出了教学目标:“从自然、社会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鉴赏小说《边城(节选)》的美感”“ 体会沈从文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所作的理想化的表现”。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如果我们按照《学科指导意见》中的教学建议去实施教学,至少要两课时才能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如何优化课堂结构,在一课时中尽可能实现教学目标,就得对文本进行简略化处理,用一条线索贯穿全文。本设计我对文章作了自己的解读,借用本节选“情窦初开”的情节来突破贯穿全文。爷孙之间的亲情则舍去不教,作为补充作业。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沈从文的边城中的风俗美、人情美。
2、理解翠翠爱与美的背后所隐含的哀愁。
(二)教学难点:理解翠翠爱与美的背后所隐含的哀愁。
(三)教学过程:
由黄磊的《等等等等》营造氛围
一、导入。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多年以前,看到描绘乡土文字的作品,心头起伏的情绪就像情窦初开时节在路上遇到心仪的男生。那时候,我的文字也摆脱不了那种不可言说的快乐和忧伤。西曛下忘归的小羊,村头袅袅的夕烟,一条平缓无波的溪流··这种淡朴宁静能把你心头萌动的情感荡涤得纯净而朦胧。翠翠在茶峒对着一片云,一颗星凝眸时,也是有这样小小的心思吧!
没读过《边城》的人,翠翠这个名字大概只能让他联想到东北穿着红绿印花棉袄的乡村二妞,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大概都是不能忘怀这个名叫翠翠的湘西少女的吧!
沈从文的小说世界中,湘西女性是最温柔的核心。有开旅店的黑猫,有在城里替人帮佣的王嫂,她还替著名哲学家老金饲养大公鸡。有在吊脚楼下的船上做妓女的老七,有为爱自杀的媚金,那是整个白苗族最美丽风流的女人。可是,在形形色色的湘西女子中,我想翠翠这个美丽清纯的湘西少女应该最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因为她跟你们一样,都恰好处在一个情窦初开的年纪。情窦初开(板书)
描写“情窦初开”的小说有千千万万,为什么很多人会被沈从文的《边城》感动呢?今天我们就试着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了解故事梗概,了解故事背景。师:说了什么故事? 待生说后一起读注解。
本文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第3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4节 1
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的情景。第5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宝的情景。第6节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船,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投影)
从刚才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几章情节主要围绕一个什么传统节日展开的?(端午节)一共写了几个端午节?(三个)哪三个?(两年前、上一年、现在)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师:节选部分主要描写了翠翠在一个端午节巧遇傩送后,情窦初开。其实,所谓的 “情窦初开”就是说 “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
三、了解边城的环境 ▲合适的地点
师:合适的年龄就不要说了,合适的地方。我们来看一下为翠翠和傩送种下情苗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是怎样的一种爱情土壤?
1、自然环境(本选文没多去写,但我们可以看到那边的一些景物“吊脚楼”“码头”“山”“小城镇”,补充原文关于白河自然环境的描写: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板书
自然环境 风景美
2、人文环境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端午节赛龙船,追鸭子,吃粽子)除了端午节,文中还写到了边城哪些节日?(有中秋节,春节)。这些节日,边城人们又是怎样度过的?(中秋夜晚赏月,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要送给船夫红包。)。
沈从文用他的锦绣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花流水般的风俗花卷,充满着泥土的清香。我们当地有这么多全民参与的有趣的风俗吗?在各种传统习俗逐渐淡去的今天,读着沈从文笔下的端午盛会,我们只能无限回味了。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一种自古相袭的淳朴的民风。我们国家现在大力弘扬民族传统,过去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现在也都作为法定假日了,意在呼唤淳朴民风的回归啊!
补充:对歌(我对湘西唱山歌求爱的民风非常感兴趣,文中描写不多,找一篇《月下小景》中的山歌,给同学们一番)当地年青人中唱歌圣手的傩佑,唯恐惊了女人,惊了萤火,轻轻的轻轻的唱:
龙应当藏在云里,你应当藏在心里。
…………
女孩子在迷胡梦里,把头略略转动了一下,在梦里回答着:
我灵魂如一面旗帜,你好听歌声如温柔的风。
他以为女孩子已醒了,但听下去,女人把头偏向月光又睡去了。于是又接着轻轻的唱道:
人人说我歌声有毒,一首歌也不过如一升酒使人沉醉一天,你那傅了蜂蜜的言语,一个字也可以在我心上甜香一年。
女孩子仍然闭了眼睛在梦中答着:
不要冬天的风,不要海上的风,这旗帜受不住狂暴大风。
请轻轻的吹,轻轻的吹;
(吹春天的风,温柔的风,)
把花吹开,不要把花吹落。
小砦主明白了自己的歌声可作为女孩子灵魂安宁的摇篮,故又接着轻轻的唱道:
有翅膀鸟虽然可以飞上天空,没有翅膀的我却可以飞入你的心里。
我不必问什么地方是天堂,我业已坐在天堂门边。
女孩又唱:
身体要用极强健的臂膀搂抱,灵魂要用极温柔的歌声搂抱。
砦主的独生子傩佑,想了一想,在脑中搜索话语,如同宝石商人在口袋中搜索宝石。口袋中充满了放光眩目的珠玉奇宝,却因为数量太多了一点,反而选不出那自以为极好的一粒,因此似乎受了一点儿窘。他觉得神只创造美和爱,却由人来创造赞誉这神工的言语。向美说一句话,为爱下一个注解,要适当合宜,不走失感觉所及的式样,不是一个平常人的能力所能企及。
“这女孩子值得用龙朱的爱情装饰她的身体,用龙朱的诗歌装饰她的人格。”他想到这里时,觉得有点惭愧了,口吃了,不敢再唱下去了。
歌声作了女孩子睡眠的摇篮,所以这女孩子才在半醒后重复入梦。歌声停止后,她也就惊醒了。
(傩送也曾在有月光的晚上在后山上为翠翠唱了一夜的歌,翠翠梦中仿佛被月光浮起来,摘了一把虎耳草。翠翠的母亲也是唱山歌认识了翠翠的父亲。)体会风俗美——板书 人文环境 风俗美
师总结:这种环境就是翠翠生活的背景。也是她爱情产生的地方。
问: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其他的环境(如革命年代战火纷飞的战场)也是可以产生这种爱情的土壤的,但沈从文为什么把人物置于这么美的环境中呢?是不是他有特殊的目的? 师:沈从文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过:美,是我一直在意的,如果爱能在美中产生而不是通过刻意的安排来展现,则会显得更符合人的本性。▲合适的时间:
师:为什么在三大节日中,沈从文只选择了端午节?而不选择“中秋”和“过年”?
(学生可能答不出来,引导端午都安排什么节目?端午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的重要节日;了解那是湘西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恋爱季节)
四、了解傩送(分析见面的片段)▲合适的对象
师:东方的《诗经》说: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西方的诗人说:他望了她一眼,她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那个纯净得如春之河流,秋之云空一般的美丽邂逅!他们的交流主要是对话,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对话,请学生男女对读第四部分12——25段。师:从对话中,你觉得是什么让两颗心彼此贴紧?或者说,彼此都喜欢上了对方的什么东西? 教师可以换句子来引导 翠翠
“我是翠翠。”——应该是“你是谁?”——内心极其着急,希望能有人认识她(板书纯真)“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找我的。”——换成:不要乱说,你才喝醉了酒呢?
“以为欺负了她,就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袋壳的!——骂人骂得好可爱哦(板书可爱)傩送
言行中(带笑说;放肆地笑了等细节)分析——纯朴 幽默(带笑)在分析傩送的性格时插进沈从文的话引导学生理解他的性格(“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总结:还记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阳台相会吗?他们对着日月星辰起誓,含蓄而又热烈。而翠翠傩送见面却带着古典东方的爱情美。也是展现了一种人性之美,没有任何的功利。这种纯净的爱情,现在有些人已经不能理解。时间的灰尘遮盖了我的心灵,我也已经太久太久没有想起过他们了。看看我们的专题:永远新的旧故事。故事虽旧,但它们曾经发过光,并且在它们的光辉里获得了永恒。时代虽然不断改变,可是有些情感有些追求却是亘古不变的。时代变化越快,情感越复杂多变的时候,人们越会去追求简单纯净得东西。我想,这大概就是《边城》如今依然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吧!现在我们是不是能了解沈从文小说的一些魅力所在了?正是这种近似绝迹的环境中有着绝迹般的爱情描写,造就《边城》的魅力。或者说,沈的成功恰恰是避开了常见的表现爱情的很多因素,选取了“人性”的角度来表现一种“深层的文化隐喻之美”(板书 人性之美),这在阶级斗争的年代,确实是不被人所容忍,但它所散发出来的东西却是永远的。
五、师:“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情窦初开的翠翠终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节选小说还有一个很值得大家去欣赏的地方,那就是翠翠喜欢上傩送后所带来的变化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找到一处,读一读。
“但是另外的一件事情,属于自己不关于祖父的,却是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中不如那个端午节所经历过的事情甜美。”
“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听得清清楚楚”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以前的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 ……
师:这种少女心扉初开的害羞,这种害羞所展现出来的美感,它不仅属于15岁的翠翠,也属于任何一个情窦初开的心灵世界,它是那么的忧伤却显得甜蜜,这种感觉可以超越了时光,抵达我们的心灵世界,给我们阅读的快感,反观今天的爱情快餐,我们在情感中还剩下什么呢?其实,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边城。
六、爱与美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哀愁?
这个故事当时让沈从文饱受了批评,在民族危机的关头,美化了社会,作品被批为“是一部远离阶级斗争的作品”作者被称为“在角落里独自做着美梦的小资产阶级”。然而批评者真的读懂了边城,读懂了沈从文吗?
沈从文笔下的每一个充满自然人性之美的女子,似乎都没有一个美丽的命运。三三刚刚朦胧地懂得了恋爱,那个城里来的白脸少年却得病死了,巧秀的娘守寡几年,后来爱上外族的一个木匠,却被本族人沉潭而死,巧秀长到18岁,也跟一个吹唢呐的私奔了,下落不明;傩佑和白衣少女无法冲破蒙昧的旧习俗,双双服毒自杀······沈从文说“美丽总令人忧愁”,翠翠是爱与美的化身,可是这背后,又隐含着什么样的哀愁?
身世凄凉,爱情无望。
七、给人温暖的作品,最后为什么处理成悲剧?
我记得电视剧《岳飞》中,有一段韦娘娘和金国四太子的对话。太子说:听说娘娘在宫 5
中,每天必看一遍《清明上河图》,说一日不看就不知民间疾苦。可是我看这图,只见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宫苑巍峨,民屋纵横,男女百姓比肩接踵,软红十丈,只有日丽风和,淑气迎人,全无半点民间疾苦。韦娘娘回答:我看这幅图,不是看作者的技艺,而是把握画者的抱负与情操。一个疏忽居安思安的人,怎么会看到隐藏在背后的残垣断壁和烽火战乱?
沈从文在《我所生长的地方》中说: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沈从文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不只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可从时间、文化上理解,“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现实。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后人。
多少个端午已经过去了,不知到那个英俊勇敢的少年是否已经回到家乡,继续赛龙舟,不知道那个明慧温柔的少女是否依然孤独地守着渡船,等侯那个俊美少年的到来。我想把这一首诗送给他们,祝福他们能一起幸福地生活在那个如梦般美好的田园里。
(男)一条溪,淌了千年,却冲不淡那一份幽柔的情。
(女)一首歌,唱了千年,却道不尽那一段缠绵的爱。
(女)一个是豪放豁达,(男)一个是美丽温柔,(合)却同是一种相思,一处哀愁。
(师)而愁的对面,却是一份割舍不断的手足深情。
碧溪水清纯而柔韧,茶峒山淳厚而坚定。
依山傍水的缘啊,却是生生世世的宿命一场。
(男)唱一夜传情曲,摘一把虎耳草,你,却在梦里流了泪。
(女)坍塌的白塔,挡不住坠落的流星。
一生的亲情啊,也随着这一场浊雨落入碧溪远去。
(合)不曾回来的歌声啊,是谁为你把灵魂浮起,是谁为你把命运固锁。
(师)是这一溪碧水,是这一片翠竹。
来来回回的渡船只做着一个梦
———找寻那一片温柔的馨香,可终究离不了那摆渡的绳索,只得翘首远方的凶滩,守望一生的迷梦。
八、作业
1、本文中还有一个人物值得大家去赏析,那就是他爷爷,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伟大的亲情,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分析,自己去看。
2、有机会阅读《边城》全文。
板书
一曲美丽而哀愁的牧歌
沈从文
合适的年龄
合适的时间
翠翠
合适的地方
自然环境 优美
人文环境 和谐 情窦初开
社会环境 安宁
合适的对象
翠翠
傩送
作为中国的“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俚语俗话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娴熟的驾驭力, 其作品处处渗透着魅人的乡土气息和异域风情。奈达 (1993:110) 认为对翻译而言, 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还重要。由此可见, 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举足轻重。该文以戴乃迭和金介甫译本 (以下简称戴译本和金译本) 为研究对象, 探讨《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传译。文章发现译者文化意识影响其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选择。
1《边城》中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
“文化负载词指有一定文化背景或深刻文化意蕴的词语, 包括在一定历史阶段沉淀下来的谚语、典故、特殊的人物名称等, 以及现行的熟语、习语。” (方梦之, 2004:121) 奈达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 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 (1964:91)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背景之下, 文化学派挣脱了传统语言学研究范式的束缚, 瞄准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关系网络, 凸显文化因素在跨文化语境中对于译作的影响。笔者在将《边城》原文及戴译本、金译本对照阅读后, 对戴乃迭、金介甫在各自译文中如何处理原文蕴含文化信息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梳理。按照奈达对文化的分类, 我们选举一些实例来详细探讨。
1.1 生态文化
[1]有人带了礼物到碧溪岨。掌水码头的顺顺, 当真请了媒人为儿子向渡船的攀亲来了。
(沈从文, 2009:119)
[a]Sure enough, someone comes bearing gifts to Green Stream, the go-between sent by Shun Shun to approach the ferryman on behalf of his son.
(Gladys, 2009:118)
[b]A man arrived at Green Creek Hill bearing gifts.Dockmaster Shunshun had indeed asked a matchmaker to go to the ferry to seek matrimonial relations for his first son.
(Kinkley, 2009:89)
碧溪岨是撑渡船的祖孙俩——翠翠和爷爷居住和生活的地方。这里门前有小溪, 屋后有白塔, 四周为蜿蜒曲折的山路所环绕, 故而得名“碧溪岨”。仅此三字, 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泼墨画。其中“岨”为行声字, 表示“需要加把劲儿才能翻越的山”。戴乃迭在翻译时, 删除了该文化负载词, 将其直接译为“Green Stream”, 未能实现对原文审美品质的传达。金介甫采用直译, 将其译为“Green Creek Hill”, 从内容与结构上都忠实再现了该词所蕴含文化元素。
1.2 物质文化
[2]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 有大把的粉条, 大缸的白糖, 有炮仗, 有红蜡烛, 无不给翠翠一种很深的印象, 回到祖父身边, 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
(沈从文, 2009:13)
[a]All she sees in the grocery impresses the girl:the stacks of vermicelli, the huge vats of sugar, the fire-crackers and red candles-she will talk about these for hours when she gets home.
(Gladys, 2009:12)
[b]What she would see in the general store—big pile of thin noodles made from bean starch, giant vats of sugar, firecrackers, and red candles—made a deep impression on her.
(Kinkley, 2009:9)
粉条又称粉丝, 是由豆类、大米、薯类等原料加工制成的丝状或条状干燥淀粉制品, 营养价值丰富, 爽口宜人。按形状可分成圆粉条、细粉条和宽粉条等。戴译采用文化替换的方法将其译为“vermicelli”, 迎合了目标读者的阅读性与接受性。而金译采用意译的方式, 将其译为“thin noodles made from bean starch”让目标读者窥见了这一富含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词的制作工艺, 充分再现了原文的文化元素。
1.3 社会文化
[3]傩送美丽得很, 茶峒船家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 只知道为他取一个诨名为“岳云”。 (沈从文, 2009:29)
[a]And Nuosong was such a fine-looking boy that the Chatong boatmen nicknamed him Yue Yun. (Footnote:Son of Yue Fei, a brave patriotic general of the Song Dynasty, who fought against invaders.Yue Yun is presented on the stage as a handsome and courageous young fighter.) (Gladys, 2009:28)
[b]Nuosong was exquisitely handsome.The boat people of Chadong were hard put to find words for his good looks.The best they could come up with was the nickname Yue Yun.None of them had ever seen Yue Yun, that most handsome warrior of the Song dynasty a thousang years earlier, but they thought they saw a resemblance to the dashing Yue Yun figure who appeared onstage in local opera. (Kinkley, 2009:22)
此处是对主人公之一——船总小儿子傩送的描绘,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其中包含社会文化词“岳云”。戴乃迭采用了音译加脚注的方法, 一方面保留了源语形式, 顺应了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通过脚注, 将人名所含社会文化意义, 宋朝抗金英雄岳飞之子——一位品貌非凡、慷慨忠勇的中国古代武士形象呈现在目标读者面前, 准确再现了原文文化元素, 传播了中国文化。金译本亦采用了音译, 为便于读者理解, 加入了“that most handsome warrior of the Song dynasty a thousang years earlier”这一额外信息, 在保证目标读者阅读完整性的同时, 阐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从而使目标读者享受和原文读者同样的审美愉悦。
1.4 宗教文化
[4]过了四七, 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 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 作为二老的媳妇。 (沈从文, 2009:211)
[a]Four weeks after the funeral, the wharf-master summons the groom back to town and proposes again that Emerald should move to his house. (Gladys, 2009:210)
[b]When the fourth week of mourning had passed, Fleetmaster Shunshun sent a man to ask the horseman back to town.He proposed that Cuicui come to his home, as the future wife of No.2.
(Kinkley, 2009;160)
烧七又称“斋七”、“做七”、“守七”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丧葬礼仪中的一俗。从死者卒日算起, 每七天一祭, 依次至七七, 丧家逢七烧纸祭奠, 为亡者修福, 俗信可以超度亡魂, 使之免入地狱。其中“三七”、“五七”最为重要。过了“三七”, 亲人们不必呆在家中守护亡灵。这一宗教习俗反映了忠孝的民族传统心理。对本例中所含文化负载词“四七”戴乃迭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将其译作“Four weeks after the funeral”, 与该词隐含文化信息不符, 更没能传播这一独特的丧葬文化。金介甫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将其译作“When the fourth week of mourning had passed”, 较为准确地传达了该词隐含文化元素。
1.5 语言文化
[5]边地俗话说:“火是各处可烧的, 水是各处可流的, 日月是各处可照的, 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沈从文, 2009:127)
[a]There is nothing strange in these parts, where folk have a saying:There is no place on earth where fire cannot spread, water flow, sun and moon shine, or love make its way.
(Gladys, 2009:126)
[b]A common saying in the borderlands was:“Fire can burn and water can flow anywhere;sunshine and moonshine also reach everywhere;and so, too, does love.”
(Kinkley, 2009;97)
茶峒人爱情自由, 此处所引俗语足以为见。该俗语用“火”、“水”、“日”、月”四个众所周知、易于理解的意象类比爱情, 句式工整对称, 节奏感强, 富有韵律,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生动再现了湘西人民古拙的文化色彩。戴乃迭和金介甫不约而同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其中戴译将四个排比句构成的俗语, 译成包含一个定语从句的简单句, 句式简炼, 但违背了原文风格, 未能再现这一俗语的美学特质;金译相应地采用了排比和“So does...”句型, 句式工整, 既愉悦了预期读者, 又成功再现了湘西语言的异域色彩。
[6]翠翠自言自语说:“人那么多, 有什么三脚猫好看?”
(沈从文, 2009:115)
[a]“All this fuss about nothing?”she mutters.
(Gladys, 2009:114)
[b]Cuicui mumbled to herself:“Why all the commotion?Did somebody find a three-legged cat?”
(Kinkley, 2009:86)
又一个端午日, 翠翠受傩送之邀到他家吊脚楼上看龙船竟渡。心中本是无限期待, 却碰上以碾坊做陪嫁、准备上门提亲的乡绅母女。于是翠翠思绪万千, 再无看热闹之心。俗语“有什么三脚猫好看”恰当地传达了翠翠当时嗔怒之情。此处“三脚猫”比喻新奇罕见的事物。戴乃迭将其意译为“All this fuss about nothing”, 准确再现了该文化负载词的内涵。金介甫将其直译为“a three-legged cat”, 忽略了该文化信息, 与原文背道而驰。
2 译者的文化意识对其翻译策略的影响
查尔斯·泰勒 (Charles Taylor) (1989:28) 认为, 身份问题与意义和价值相关, 对于个人的身份认定会导致个人做出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个人的行为取向。就翻译活动而言, 译者的文化身份 (包括性别、语言、民族、职业等) 必然对其译介产生决定性影响, 并导致不同的译介行为和译介结果。 (付文慧, 2011)
以下笔者仍从《边城》戴译本和金译本所选译例出发, 总结各自翻译方法, 从文化角度, 探讨翻译策略的制约因素。戴译1) 文化替换, 如例[2]中的“粉条”;2) 删除原文化词, 如例[1]中的“岨”;3) 意译, 如例[4]中的“四七”和例[6]中的“三脚猫”;4) 直译, 如例[5];5) 音译加文外作注, 如例[3]中的“岳云”。金译1) 音译加释意, 如例[3]中的“岳云”;2) 直译, 如例[1]中的“岨”、例[5]和例[6]中的“三脚猫”;3) 意译, 如例[2]中的“粉条”和例[4]中的“四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二人在译文中对文化负载词通译或阐译的程度略有不同:杨译本倾向于归化, 而金译本则是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但无论是戴译本还是金译本, 从笔者考察的这些译例中, 却难以发现一以贯之的翻译策略。对于这些现象, 笔者认为,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首先, 戴乃迭和金介甫均为母语为英语的译家、学者, 从文化角度而言, 他们的英语文化意识必然占据主导。众所周知,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 从语用的经济原则出发, 双方达成一种默契, 对共有的文化背景常常是“不言而喻”。这一现象被我国学者王东风称之为“文化缺省” (cultural default) (1997:55) 。当文学作品被译入其它文化系统的文字时, 这种默契便不复存在, 为弥补阅读时的意义真空, 译者势必对原作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策略上的补偿。对于《边城》的两英译者——戴乃迭和金介甫都能从英语文化的角度出发, 较易洞察原文本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并在译文中做出相应地补偿性尝试。
其次, 需要指出的是:1) 戴乃迭的双重文化身份。英语虽是其母语, 但长达半世纪旅居中国的生活, 使其文化身份悄然发生改变。多重文化立场使她能立于文化比较的高度, 从文学审美角度而非政治意识形态层面, 译介不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主流文学所接受的作品《边城》。为英语世界读者打开了观察与思考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窗口。2) 金介甫的特殊文化身份。他是美国圣若望大学历史系教授、汉学家。作为沈从文研究专家, 他从1972年开始研究沈从文, 第一个给沈从文以明确的崇高地位。他曾七下湖南, 十多次拜访沈从文, 写出了长达三十多万字的沈从文传记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 (徐敏慧, 2010)
戴乃迭和金介甫因各自独特文化身份在《边城》的译者中独树一帜, 但无法改变居于主导地位的英语文化意识。故而忽略或误解了原文本中一些文化元素, 如金介甫对例[6]中的“三脚猫”的处理和戴乃迭对例[4]中的“四七”的传达。
同时作为译者, 在实现文本旅行的过程中, 必然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 生活年代以及对原文本价值观的认可度。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 在戴乃迭译介《边城》之时, 普通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 当然更谈不上认可《边城》的内涵或价值观了。在此情况下, 若译者仍坚持将对受众而言陌生的文化元素全盘移植到译文之中, 定会适得其反, 产生文化隔阂, 在阅读时使目标读者有挫折感, 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如上文例[3]中的“粉条”戴译采用了文化替换, 而例[1]中的“岨”则干脆删除。但无论是文化替换还是删除文化词, 都是她从跨文化身份出发,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而做出的尝试。在全球化的今天, 随着中西交流深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英语世界读者品位有所变化, 他们更期待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有鉴于此, 金译与戴译相比更倾向于采用异化策略。如例[1]中的“岨”、例[3]中的“岳云”。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二个译本的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1) 两译者对于《边城》中文化负载词采取了不尽相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从而呈现风格迥异的文本风格;2) 译者不同风格与译者的文化意识休戚相关。了解译者的文化身份、所处时代和面对读者群, 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戴译并非单一的归化, 金译也不是从一而终的异化, 两译本均是兼而有之。由此可见如何再现原文本的文化元素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 只有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来通盘考虑, 才会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故而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传译, 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M].DellHymes:Allied Publishers pvt.Ltd, 1964.
[2]Nida, Eugene A.Lange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Taylor, Charles.Sources of the Self:The Making of the ModernIdentit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4]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付文慧.多重文化身份下之戴乃迭英译阐释[J].中国翻译, 2011 (6) :16-20.
[6]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 1997 (6) :55-60.
沈从文大概是中国作家中最为独特的一位,这种独特依着他个人的气质与别样的语言而深化着。沈从文自称是“乡下人”,这样的身份意识一直贯通着他生命的始终。而因着这身份所形成的乡恋情结,在他的作品里亦处处可见。
我读沈从文的文字,常常感慨于他的质朴与淳厚。因为我们很难从他的作品里读到诸如道德的律令、阶级的斗争、人世的凋敝等社会现象,似乎他的写作仅仅是纯粹于生命本真的袒露。他是用婴孩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的,因而是非善恶的观念都在他素朴的语言里淡化了。
来自边城凤凰小镇的沈从文用他“乡下人”的笔调,不断地帮我们将爱与美的信念牢牢树起。读他的文字,我们很自然萌生了对城市化的敌意。或许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当一种异样的审美生活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更会引发我们的追慕与遐想。
《边城》的苍凉
读《边城》,不需要太理性的思考,太多的理性会戕害我们读沈从文作品的感觉。
一个秋日的午后,叶子在微风里慢慢飘落。我一口气重读完《边城》,忽然有了一种旷远的感觉。而这正是沈从文所带来的意境:淡远而苍凉。《边城》无疑是美的,这种美在朴素平实的语言里和含蓄隽永的意境里强化着。沈从文仿佛一位老拙的山水画大师,有时轻轻勾勒、淡淡点染,有时却又浓墨重彩、撩人眼目。
《边城》既是写生活的,也是写自然的。那里面的人纯乎自然,没有受到任何人性恶的沾染。我们在《边城》清奇灵秀的湖光山色里,看到了人心地的清澈透明。无论是小说主人公翠翠,还是那些普通的水手渔民甚至被我们视为低贱的妓女,一到沈从文笔下便显得格外的质朴与善良。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深具着“野气”,这野气依傍着灵秀的山水而自然散发。这正是乡村给予沈从文最宝贵的财富。
《边城》的叙述像流经边城的河水一样平静而从容。沈从文用自己独特的气质贯通着小说的始末,让我们总能在苍凉的背后读出美来,仿佛是在夜晚聆听着优美的小提琴曲《梁祝》,哀婉低沉中自有一番和谐。
读《边城》需要的是感觉,这感觉是来自生命内在的底蕴。我们所有的怅惘,都在《边城》里生长着。
《边城》之外
沈从文创作《边城》一文,主要来自个人结婚前后的一段生活感悟。沈从文和其妻张兆和的爱情,大概是文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佳话之一。沈从文经过数年的艰苦追求,在众多文友的帮助下终于抱得美人归。这时候的沈从文无疑是幸福的。然而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美丽总使人忧愁”“我要的,已经得到了。名誉或认可,友谊或爱情,全部到了我身边。……可是不成,我似乎还有另外的幻想。”
也许在作者眼里,完美一旦进入了现实生活就不再有完美。作为一位理想主义的作家,沈从文为了走出“失落”的现实,于是拿起笔塑造出了《边城》里的“翠翠”形象。天真活泼,心地善良的翠翠的出现,似乎一下子就能把我们内心的想念给召唤回来。
【《边城》的人物分析】推荐阅读:
《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01-23
边城情节分析09-12
边城中的人性美-边城读书笔记07-08
《边城》的阅读答案09-17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10-11
沈从文边城的读书笔记06-01
边城的读后感600字10-04
沈从文《边城》的三重结构01-07
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07-22
边城的阅读心得体会700字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