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计算的准确性(精选14篇)
数学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一项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M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而计算的准确性是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计算准确性的关键时期,而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待提高,每次测试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计算题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点带面,马虎大意。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笼统、粗糙的,他们往往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他们对事物的感知缺乏整体性,在看题、读题、审题、以及抄写的时候,有时观察不仔细,看到一个自己知道的知识点就以为看懂了全题,因而获得的表象就是模糊的,这时感知的错误就使信息失真,致使学生把题目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26”写成“62”,把“+”写成“-”,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2、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上发展都很不完善。在做题过程中很容易被打断,比如,学生正在解答计算题时,老师的一句“请大家认真读题”,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导致计算错误。另外由于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常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所以,容易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漏写数字等错误。
3、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计算中,学生往往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错。例如,经常在练习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时,就会用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了。
4、容易出现类推错误。有些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也是由于感知上的笼统、粗糙,尤其在特殊数据的刺激下,被做过习题迷惑,一看做过,也不仔细看了,不去分辨符号,小数点是不是不一样,结果出现了错误。
5、虚荣心作怪。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并不薄弱,做题速度也很快,但也会经常出现计算错误。为了追求快,第一个算完,出现错误,这主要是学生的虚荣心在作怪,是意志不够坚定的表现。
6、缺乏认真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由于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平时的训练度不够,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
7、学习兴趣不高。有些学生对枯燥的数学计算没兴趣,随便乱做,也有些不愿动脑筋,计算时喜欢到同学处去偷看答案,抄错或看错。
出现了计算不准确这样的问题,我们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根据我从事教学的经验,我总结出了几个方法: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并且建立每名学生计算英雄榜,每次计算全对的就发一朵小红花,每月评比一次,期末表奖计算英雄。计算的难度渐进性的提高,面对的是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2、强化基础知识,纠正学生计算中的错误。要使学生计算中少出错误,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即考虑这道题运用什么数学概念、方法,运算性质等。比如,有的学生对于简单的乘法口诀都不熟悉,那么,在计算时,势必会出现计算速度较慢,正确率较低的状况。有的学生在计算25×(4+8)时,有的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还不清楚,便会出现25×(4+8)=25×4+8=100+8=108这样的错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有的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混淆的现象。这时,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知识迁移,不断深入。
3.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对于计算结果有个粗略印象。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计算19×46时,可以让学生大致说说积大概是多少,从而知道,积的位数,不至于出现较大的错误。
4、加强口算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又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牢记一些常用数据,如125×8=1000,25×4=100。每天坚持练习。
5、注重类试题对比训练。对于容易混淆的计算问题,或者为突出新知识的特征,一般在复习课中,安排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比帮助沟通与辨析,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的内涵、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能力,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看题,仔细解题的良好习惯。
6、重视错题分析,建立错题本。学生计算出现了错误,要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寻找错误的根源,及时改正过来。对于重复犯的某种错误,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既达到“治病”作用,又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同时要求学生建立一个错题本,把错过的题记录下来,没事的时候自己看看,加深印象。
7、专心校对、积极验算。要求学生凡是抄写的题目,都要及时校对,做到不错不漏。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8、家庭配合教育对策,针对计算容易出现错误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在家里进行口算训练和计算练习。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
一、理解、掌握计算法则,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学生对计算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计算本身的理解,如六年级分数除法,实质上就是分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时我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乘以它的倒数的算理,学生在计算分数除法时,诸如4/5÷2/3=4/5×2/3,4/5÷2/3=4/5÷3/2的错误大大减少了。二是对运算方法的理解,如“乘法分配律”学生不理解其中的算理,就会出现“依葫芦画瓢”,缺乏自主运用能力,更不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运算定律中应用最广,变化最多的一个定律,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时,为了达到让学生理解,会灵活运用的目的,我创设情境,采用数形结合:
引导学生:要买5套衣服可以怎样算?生:65×5+35×5,显然学生是横向思维。接着引导学生:还可以怎样算?老师用手势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纵向思维。生:(65+35)×5。计算结果后问哪种方法简便?从演绎推理的角度,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68+52÷4×3=120÷4×3=30×3=90”仔细分析,学生问题出现在没有正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只是一味地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由此看来,理解、掌握正确的计算法则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二、重视、坚持口算训练,是培养计算能力有效方法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训练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基本口算。如低年级20以内加减法,它是中高年级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的基础,尤其是多位数乘除法计算中包含了2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大多数计算错误就是进位加、退位减结果不正确,所以20以内加减法要反复训练,达到脱口而出。
(2)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重在平时,贵在坚持。
(3)口算形式要多样化,如视算、听算、对口令、开火车等。
口算训练要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人人提高。
三、强化、指导笔算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的进行计算,而往往计算方法上不够合理、灵活,造成计算难度增加,计算正确率则大大降低。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验”,即一看数和符号;二想简算方法,如果没有简算方法,就想运算顺序;三认真计算;四算后必验。
1、善于观察
观察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它对于一个人的任何一件事情所获得的成功都起着重要作用。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如:14.2÷7/9+9/7×4/5-9÷7,引导学生观察,将14.2÷7/9、9/7×4/5、9÷7进行变形,则可以得到共同的因数9/7,使计算简便。即:
2、注重方法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计算题目进行分析、推理、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9/7×29/24×3/58÷9/14。如果学生选择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运算,则分子、分母的乘积会越来越大,增加了计算难度,错误率大大升高,而如果选择一次性约分,即
计算会随着约分过程分子、分母变得越来越小,直至直接口算出结果1/8,计算难度小,正确率很高。
3、熟记常数
计算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记乘法口诀表,常见分数、小数、百分数互化,如1/2=0.5=50%,1/4=0.25=25%......,1π—9π的值等,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如计算3.14×89,可利用8π、9π的值,错位加,即得结果。即:
四、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养成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有的孩子演算时为了省事,把竖式写在手心上、书皮上、橡皮上、桌面上,或数目再大的题目从不演算,“干瞪眼”瞎口算,这种学习态度是造成计算错误率高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孩子们认识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处处离不开计算,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小到填空,大到解决问题,计算也无处不在。
2、培养认真演算,书写规范的习惯
计算时要求学生做到格式规范,书写整齐,即便是演草纸,也要工整,字迹清晰,如写0像6,写6像8……,演草本与作业本分开,抄写数和符号无差错。同时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如作业批改及时、规范、准确。
3、培养学生认真改错的习惯
学生错题可能是认知性错误,也可能是习惯性错误,针对学生错误,教师要求学生善待自己的错题,不放过每一道错题,让学生自查,自改。自查仍有疑惑可请教老师,最终要把每一道错题一一改正,使学生明确错在哪里,怎样改,为什么这样改?
然而,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有不少学生思维敏捷,分析能力强,数学语言表达正确流利,但平时作业和测试成绩总不够理想,问题多出在计算的准确性上。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 “题海战术”使学生忙于应付。教师布置作业多,且重重复复,同类型题目不是二道三道,而多至七道八道,看起来易作,做起来需要花费大量宝贵时间。一次测试结束,不是科学地对试卷进行分析,而是布置学生抄写试卷重作。作业负担如此繁重,学生难于保质保量完成,只得草草了事。
其二,教师教学不得法。有的教师总认为计算题简单,一目了然,只要按法则运作即可,而认为解应用题难,必须认真审题,全面分析,正确列式。殊不知,一旦计算失误则前功尽弃。
其三,教师板书潦草不规范。板书是一门艺术,正确规范的板书,不仅是对学生情操的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而且会给学生创造一种正确计算的氛围。教师教学时,数字算式满板飞,横式竖式随意列,题号乱标,草算乱写,给学生一种杂乱之感。久而久之,学生仿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造成计算失误、题号的标法、横式竖式的恰当位置、阿拉伯数字的规范写法、分数线小数点的标明、运算符号的工整与否,等等。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切不可随手乱写。“严师出高徒”,书写正确了,也会大大减少了学生计算时的失误。
其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审题不认真,抄题出错,草算乱写,数字书写不规范。1与7,4与9,0与6、9,3与5、8,写得自己也难辨认。等号不写在合适的位置,小数点写得似有若无,竖式数位不对齐,“+”号与“÷”号混同。有的稿纸也不同,而在手背或桌面上草算,不宜口算的也可算。如此等等,计算怎能准确?
要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针对上述种种不良现象,笔者认为首先要端正办学思想,要从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中解放出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业布置要少而精,体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搞“题海战术”,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完成计算题的准确运算。其次,教师要在重视相关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计算题的教学,计算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工程,教师要做出示范。语言要准确清晰,板书要讲究艺术,书写要工整不可潦草,对学生平时作业要从严要求。这样,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作用之大,不可估量。第三,学生要在教师的教育影响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要集中,抄题要仔细,审题要认真,列式要准确,法则定律要记牢,验算不可少,算式陈列要规范,书写要工整。这样,计算失误就可大大减少。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鄱阳镇五一中心学校)
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
2、想: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
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查。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
2、每天安排练习。
3、多种形式变换练。
三、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
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正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熟练”是计算能力的标志,“合理灵活”是计算正确熟练的重要保证。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加强口算
我认为注重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正确率和速度。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每天安排3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二.加强笔算
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所以在加强笔算时要牢记加、减、乘、除的笔算法则。在教学时要强调注意事项,就能很快掌握笔算,为四则混合运算做好铺垫。
三.加强四则混合运算
计算法则.算理、定律等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计算时必须遵循的法则,学生要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必须掌握计算法则与运算定律,才能提高计算能力。
在四则计算中,要求学生计算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这就必须要掌握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弄清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算什么、不算的该怎么办?让学生掌握书写格式,避免抄错数字和书写位置不当,才能确保正确度。但还有速度的要求,要重视运算定律的运用,引导学生发现特征,寻找规律。有些习题,通过观察,可以找出计算规则,从中总结出口算的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常练、多练,才能熟练。
四、加强记忆性训练
1.分母是2、4、5、8最简分数的小数值。
2.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计算结果不正确是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的造成,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寓教于乐,多采用多种形式训练,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要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1、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2、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3、养成良好检验习惯。
【摘要】本文以上海杉达学院就业工作为例,着重分析了如何统计就业率,可能影响就业率统计的因素,并探讨了如何保证就业率统计的准确性。
【关键词】就业、就业率、准确性、杉达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的情况下,高校更加需要认清形势,明确责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而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就业率更是关系到招生、专业设置的“生死线”;“就业不好没人报考”、“就业形式不好的专业无人报考”、“就业不好就是教育质量不好”,这些都是摆在各民办高校眼前的切实问题。
作为检验就业情况最直接的量化指标——“就业率”,就成为重中之重,而就业率的准确性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保证就业率统计的准确性就这样摆在了各高校面前,也摆在了上海杉达学院的面前。
第二学士学位(考虑到统计口径的连续性,暂列入就业统计范围)。(凭证:录取通知书复印件)
6)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工作等。(凭证:签证复印件)7)毕业生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凭证:项目主办机构出具录用证明复印件)
2、统计就业率的一般操作流程
以上海杉达学院为例,通过辅导员联系毕业生,了解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并上报给校就业办(指上海杉达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以下),由校就业办汇总再上报学生事务中心,一般操作流程如下: 1)辅导员负责统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按7种就业形式分类,并根据不同的就业形式收取相应的凭证,然后上报校就业办
2)校就业办根据辅导员上报的信息,将每个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输入“就业信息监控系统平台”
3)学生事务中心根据“监控平台”中的信息统计各高校就业率,并抽查各高校的就业凭证。
二、可能影响就业率的因素
教育部将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分为七类,并且规定了每一类去向的凭证材料,这些材料的是否齐全以及是否真实,就成为检验就业率准确性的重要依据。
首先,从就业去向的分类及凭证材料着眼,我们不难发现,7种就业类型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灵活就业,灵活就业的就业凭证是具有
对于灵活就业,虽然如实反映自由职业及自主创业这两种就业形式;但是考虑到这两种就业形势在上海的用工市场上所占比例并不高,因此,让灵活就业在就业统计中,保持一个较低的比例是相对合理的。2009年上海市应届毕业生灵活就业人数为14042,总毕业人数为15.8万,占8.89%,因此,民办高校将灵活就业控制在10%以内还是比较合理的。我校(上海杉达学院,下同)2010年,既规定灵活就业率高于10%属于未达标。对于签订《灵活就业登记表》的毕业生,除了正常的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大部分都是因为无法提供有效的就业凭证才只能签订灵活就业登记表。这方面就需要我们辅导员,要真正的关心我们学生,而不是为了单单最求高就业率,而是将关心学生就业放在实处。
我校有位学生在一家日资企业工作,日方负责人不愿意签订就业协议书,一定要等毕业后签订劳动合同,这样我们学生在毕业前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证。我们辅导员,就一次次的去企业,做日方负责人的工作,告诉他们办理信息登记号之后可以在学生事务中心的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扩大企业知名度。经过多次努力,终于愿意与我们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书》,保障了我们学生的利益。我们的工作人员只有这样真正关心学生的就业、帮助学生,实实在在的提高就业率。
对于我们辅导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规范问题,首先我们不能因为个别辅导员在操作中的规范,否定我们各高校重视就业、鼓励就业的措施,“一把手工程”、各种奖励措施都有效的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身利益的工作,我们要把工作落到实处,真心的去关心学生就业,从实处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像我们的很多辅导员,可以为了学生就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奔走于各个却像的职业介绍所;奔走于学生就业的企业,规范企业行为,促使企业与我们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只有这样,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切实关心、帮助我们的学生,使学生不具有抵触情绪,愿意将自己的就业情况告诉学校,我们也才能真正的了解就业情况,保证就业统计的准确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正确率,提高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可是多年教学实践却让我发现了这样的现象: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 小学生数学计算的正确率却逐步下滑。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不是看错数字, 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 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 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 乘法做成了除法。这严重干扰着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曾有人把这些错误归咎为学生的“粗心、马虎”。其实不然, 这种现象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通过分析大量的错误案例后, 我发现错误是由计算法则未掌握造成的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不良的心理素质和不良的计算习惯则是计算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个发现, 我对症下药, 改进了教学方法, 改变了一些教学要求,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养, 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 进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做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把握源头——计算错误率高的成因
(一)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因为多种原因, 不少学生在计算时没有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写数字时字迹潦草, 0、8不分, 2、1、7互变的现象时常发生。还有的学生甚至连一块橡皮、一支魔笔或涂改液也没有, 在写数字时胡乱涂改, 不仅造成卷面十分脏乱, 还经常会发生误看误写的错误。
(二) 缺少自我控制的心理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真地观察了学生的计算过程, 发现很多学生计算后从不验算。究其原因, 有的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很好, 过于自信, 所以从不验算, 进而导致计算错误率较高;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计算正确于否则完全没有把握, 多数情况下要依赖于家长的检查或等老师的批改;还有学生则因为只想尽快完成作业或试卷, 对于对错根本就不看。
(三) 计算习惯存在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计算时从来不打草稿, 很多学生在计算时喜欢口算得出结果, 无论数大数小;还有的学生虽有草稿, 但却是在这写写, 在那画画, 弄得乱七八糟, 最后连自己也不认识了。这样的学习习惯, 肯定会导致计算的经常性错误。
二、活水清泉——计算错误率高的有效纠正方法
(一) 激发学生对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强烈愿望
为了让学生产生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我在测验之后, 首先让学生自己做下面两件事:第一, 自己统计由于计算错误而失掉的分数;第二, 自己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通过统计和分析, 使学生发现他们计算错误大多都不是计算方法错误所造成的, 而是由于审题不仔细、不验算等不良习惯。然后, 给他们传阅计算正确率较高的学生的试卷、草稿本。让大家懂得许多人成绩好不是他们聪明, 而是他们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多次的对比和分析, 使计算正确率低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强烈愿望。
(二) 养成学生打草稿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 我不断地强调草稿的作用并对草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都要有专门的草稿本, 要求字迹必须清楚, 并定期检查学生的草稿本, 作为成绩评定。在考试时, 我不仅对试卷进行评分, 还对草稿进行评分。对学生来讲, 由于草稿也成为了作业、考试的要求, 不管什么时候, 他们都能认真地打草稿, 质量不断提升, 计算正确率也随之提高。
(三)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过程
当学生产生了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并在认真地打草稿的同时, 教会学生提高正确率的方法就容易了。而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而合理的操作过程。我让学生牢牢记住操作程序, 然后通过定向训练, 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自觉地执行操作程序, 并能体验到操作程序正确的优越性, 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 最终掌握正确的操作过程。
综上所述,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首先要使学生产生提高计算正确率的积极愿望, 然后在教会学生打草稿的基础上,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程序, 使学生树立正确计算的信心, 在学习中主动寻求计算的准确, 从而养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 进而提高他们的计算正确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肖春梅.实习数学教师知识对数学教学的影响研究.数学教育学报, 2009, (1) .[2]肖春梅.实习数学教师知识对数学教学的影响研究.数学教育学报, 2009, (1) .
影响学生计算准确率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感知不准确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笼统、粗糙的,他们往往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他们对事物的感知缺乏整体性,在看题、读题、审题、以及抄写的时候,有时观察不仔细,因而获得的表象就是模糊的,这时感知的错误就使信息失真,致使学生把题目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35”写成“53”,把“+”写成“-”,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2.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生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上发展都很不完善。比如,学生正在解答计算题时,老师的一句“请大家把字写认真些”,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导致计算错误。另外由于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常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所以,容易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漏写数字等错误。
3.思维定势的干扰
计算中,学生往往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错。比如,经常在练习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时,就会用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了。
4.被假象迷惑
有些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也是由于感知上的笼统、粗糙,尤其在特殊数据的刺激下,被假象的“好算”或“简算”迷惑。如将14×5/7÷14×5/7误算成14×5/7÷14×5/7=10÷10=1。
5.虚荣心作怪
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并不薄弱,做题速度也很快,但也会经常出现计算错误。这主要是学生的虚荣心在作怪,是意志不够坚定的表现。
6.学习习惯不好
部分学生由于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平时的训练度不够,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
7.学习兴趣不高
有些学生对枯燥的数学计算没兴趣,随便乱做,也有些不愿动脑筋,计算时喜欢到同学处去偷看答案,抄错或看错。
针对以上因素,我认为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透彻理解基础知识,纠正学生计算中的错误
要使学生计算中少出错误,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即考虑这道题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性质等。比如,有的学生对于简单的乘法口诀都不熟悉,那么,在计算时,势必会出现计算速度较慢,正确率较低的状况。又如,在计算0.25×(40+8)时,有的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还不清楚,便会出现0.25×(40+8)=0.25×40+8=10+8=18这样的错误。当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有的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混淆的现象。这时,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知识迁移,不断深入。
3.在教学中,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计算39×486时,可以让学生大致说说积大概是多少,从而知道,积的位数,不至于出现较大的错误;在简算3.74×9.8=?时,学生经常出现3.74×9.8=3.74×(9.8+0.2)的错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估算,3.74×9.8两个因数分别是两位、一位小数,则积一定是3位小数,末位4×8=32,则积的末尾一定是2,可见,结果肯定是错的,再分析原因,问题就解决了。
4.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又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牢记一些常用数据,如125×8=1000,25×4=100。每天坚持练习。
5.注重对比训练
对于容易混淆的计算问题,或者为突出新知识的特征,一般在复习课中,安排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比帮助沟通与辨析,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的内涵、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能力,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看题,仔细解题的良好习惯。
6.重视错题分析
学生计算出现了错误,要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寻找错误的根源,及时改正过来。对于重复犯的某种错误,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既达到“治病”作用,又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7.认真审题
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却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在教学中,分三步走: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以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8.专心校对
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写的题目,都要及时校对,做到不错不漏。试想,题目都抄错了,结果怎么可能正确呢?但在计算中,学生抄错数字或符号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对学生的抄题要有严格的要求,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如果作业有连续五次得优秀,就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满五颗五角星就可以奖到一本本子;刚开始,如果哪一次作业中出现有三次或以上抄错现象,就把那次作业从头至尾抄写一遍。以后,则提高到出现一次抄错,就从头再来。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醒学生抄题要格外小心,做到及时校对,以免出错。
9.积极验算
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例如,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作为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编顺口溜:抄题写数立即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10.及时订正
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免今后再出同类错误。学生还可以自己收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察看,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
11.家庭配合教育对策
选取计算容易出现错误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在家里进行口算训练和计算练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朗朗上口的儿歌都会使相对单
一、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从而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新课改的计算教学,既要在具体情境中导入,体会各种运算的含义,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材编排中,计算和应用进行了合并,很多地方没有了老教材的应用题章节,运算循序总结性章节。教材练习安排中,基本题量太少,很多是应用和扩展题,这样就造成学生基本计算技能下降的现象,如何两者兼顾,既保证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上学期我已总结:“结论1:抓住加、减、乘、除含义,展开计算教学,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论2:加强基本口算训练能提升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本学期既有口算,又有估算和笔算,在坚持上学期观点的前提下,针对本学期计算教学内容又总结了以下观点:
结论1:加强基本口算训练必不可少,要让学生说得清楚,算得简便。在教学笔算乘法和除法时,是需要在加强基本口算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计算技能,比如238÷619×19,计算时都要以原有的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作为基础。且还总结了以下经验,1、老师讲完,不要忙着让学生全体单独做,先指名几位上台板演示范,其他同学评判后,再练效果会更好。
2、少讲,让学生多练。
3、说明笔算乘法和除法是一种程序化劳动,要一环扣一环,马虎不得。
在教学口算除法时,口算除法算法是否一定要用书面数学语言描述呢?学生往往知道怎么算?也会用自己的话来说:如600÷3先不看600未尾的2个0,先算6÷3所以600÷3=200。240÷3想3×()=24,24÷3=8,240÷3=80,从学生的这些回答来看,学生已经会算,但只是不会用书面术语来说;我花了不少功夫来训练学生说:6个百除以3等于2个百,所以600÷3=200,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所以240÷3=80。从效果上来看,学生说得还是很辛苦。应该
怎样对待这种情况呢?我想了很久,想到了一个拆中的方法,算的时候,就照学生的去做,如600÷3先不看600未尾的0,先算6÷3所以600÷3=200。再解释,不看未尾1个0就是把这个数看作多少个十,不看末尾2个0,就是把这个数看作多少个百。不能平白无故的少看0。通过这样的解释,就把算和说分开了,让学生说得清楚,算得简便。
结论2:计算教学应重视运用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也应重视相关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简单小数加减法,是在前面所学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在教学中,我就先练习了2道3位数加减的笔算,问: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进行小数的计算,对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得出小数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了,数位就对齐了。由于有了对比,迁移,学习效果不错。
还例如在乘法教学中,从35排,每排29人,700名学生进场,座位够坐吗?解决实际问题开始导入,说明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3种计算方法的对比,找到估算的最好方法,既又好算,又接近准确性的那种就是最好的方法。由于从解决实际问题导入,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掌握计算方法也就有了更好的动力。
在笔算乘法教学中,也是从实际生活情景中导入,比如算围棋盘有多少个交叉点?19×19,一开始我问有哪些学生知道围棋有多少个交叉点,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再通过计算19×19,对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探讨,得出计算结果,由于计算结果是学生特别想证实得到的答案,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反过来也就更为深刻。
乘法教学中,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就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去体会乘法的含义,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掌握也会跟更牢固。
还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单元中,也突显了一个计算问题,两步解答的应用题一定要列综合算式吗? “合并成综合算式的能力学生一定要掌握吗?”,教学解决问题重点应放在分析应用题上,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由于教材在例题1有合并成综合算式安排,在例1教学中我也花了些时间讲了怎样把两个相关的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5×50=250(人)
250×6=1500(人)
合并方法就是用第一个算式中的5×50代替第二个算式中的250。在例2.练习过程中,我也注重培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体会列综合算式的优越性,但随着综合算式的增多,有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括号,什么时候不该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不清?需要复习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教材和教学大纲中在时间上没有安排这一个内容,然而通过对本册以前数学教材的调查了解,也没有这一内容的单独安排,由于课时的原因,我到底教还是不教?在教应用题时为这个计算问题花费太多的时间到底值不值呢?“合并成综合算式的能力一定要掌握吗?”通过讨论也得到了正确处理,加了一课时总结复习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结论3: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下称标准)在第二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教材中大量的估算教学,开放的教学理念,让我倍感困惑与压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是我在教学中所思考和研究的,下面我就自己几年的估算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与做法。
一、充分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低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其实,估算作为一种能力和意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点滴渗透。在平时教学中,要借助教学情境,结合生活实例,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在低年级教学数的概念之前,我首先会让学生对出示的实物估一估数量,再数一数,让学生逐步建立数的概念,增强估算能力。在教学“长度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练习。如一根跳绳长约(),操场长约(),一支钢笔15()等。
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如,125÷2378÷5 你认为估算应该是多少?当然许多学生是把125看作120,把375看作350,350÷5=70,这符合“凑整算得快,与精确结果相差尽可能小”的估算策略,可仍有许多学生把125看作124,124÷2=62,把378看作375,375÷5=75。于是我组织孩子进行辩论,让他们自由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教师再适时评价,学生的估算能力无形中大大增强。
二、根据教学情境需要,灵活合理运用估算策略。
“标准”在第二学段中强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情境是衬衫68元、短裤34元,妈妈带100元钱,买这两样东西够吗?绝大多数学生依然采
用是“四舍五入”法:68+34≈100答案是够了,只有几个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让这几个学生说一下自己的想法,一个学生说:我估算完又准确计算了下,发现买这两样东西要花102元钱,所以我觉得不够;还有个学生说:买东西的时候钱多带一点钱,带少了人家就买不到,所以我就把68估算成70,34估算成40,加起来是110元,这样带100元就不够。从此案例看出,估算时要结合具体的情境,不能单纯按照纯粹的求“四舍五入”法求结果,而是要联系生活实际采取灵活的估算策略。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一桶矿泉水约58杯,小明一天至少要喝5杯水,大约这桶水够小明喝几天?答案是11。按照常规的估算方法,58更接近60,应该是12,更接近准确数,是合适的答案,但是后面题目中有一个附加条件(小明一天至少要喝5杯水),也就是到除数最小是5,那么根据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要求,要采用除法估算中去尾的方法,答案就是11。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估算情境,合理渗透估算,采取灵活多变的估算方法。让学生自觉运用估算,提高估算兴趣,形成估算意识,灵活调整自己的估算策略。
三、充分发挥估算的作用,挖掘估算教学价值。
估算作为新课标重点改革添加的内容,自然有非常广的实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每个家庭要计划自己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这一个商场,它的营业额是多少,它的利润如何,这都需要估计。其实估算为判断计算器算得是否准确,包括孩子们口算、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也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生活需要,渗透在点滴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估算的作用,形成先估后算再估检验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我往往也进入一个误区: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估算方法的练习,而忽视对估算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其实我认为
教学中对估算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对学生估算方法的评价比交给他们估算方法更重要,学生的估算策略就是在老师的不断评价、分析中形成的,新课程强调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重视对估算结果的分析评价,应结合生活具体情境,判断出估算结果和精确答案的大小关系,即“估大”和“估小”的问题。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会估算方法,灵活运用估算技巧,还学生一个自由、愉快、发展的数学天地。
关键词:中职学生 计算机 兴趣 操作 教学研究
当今的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在这个时代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职业学校的一名计算机教师我感觉到自己的担子非常得重,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实践操作性非常强。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学习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一、学生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了,他们在小学和中学都已经学过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现在几乎家家也都有计算机,大部分学生都会操作一些基本的计算机软件。比如:Word和Excel,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比较差。他们可以把计算机的一些组成用文字描述出来,但是如果真正拿出实物他们就不知道是什么了。例如,计算机的组成包括:主板、CPU、内存、硬盘等,他们都知道这些是组成计算机的元件。但是如果真得拿出硬盘他们就不认识了。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要让学生多实践,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可以拿出这些实物来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一台计算机,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了,学生应学会判断和排除故障。另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除了缺少动手机会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个人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有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不能积极地解决,这样大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
计算机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他们适应社会需求。
(一)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实际操作的知识讲解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接着讲解新知识,这样学生会听得比较仔细、认真,非常容易接受新知识。计算机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法会更好地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例如:在讲解Photoshop中的“锐化工具”时,可以告诉学生,当我们在照相的时候出现了魔幻状况,那么我们可以通过Photoshop中的“锐化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这种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的效果会比平时好很多。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可视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图像和声音都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把在课堂上的文字用图像和声音来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时,如果只用语言来给学生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并且会产生厌烦感。这个时候我就用多媒体技术把该知识做成Flash动画,把计算机拟人化,通过计算机到医院看病的经过,来讲解故障的诊断和维修。计算机通过其语言(文字和声音)和医生(用户)交流的过程就是故障排除的过程。出色地讲解、立体地演示、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一个出色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的课程也结束了。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节约了教学时间。
三、课堂举措
我们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和其他学科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同,我们广大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我们要进行分层次教学,这样的教学是对我们课堂教学的一次重大的改革和更新。我们以往的教学没有针对性,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极差。分层次教学指的是教师把每节课的内容和时间进行划分。分层次教学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使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理论基础知识的时候,对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细致的解讲,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听懂、学会,夯实他们的计算机理论基础,有利于他们计算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作业根据讲课内容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上机操作时,由底子好的学生辅导底子差的学生,结作互助小组,使他们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加鼓励,个别指导, 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把题目做完。这点对全班的学生都有一个促进作用,是非常好的方法。
总之,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高需要广大教师的耐心辅导。针对当今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现状,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缺点。计算机的学习要多实践,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切身实际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解和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以认数和计算为主线而设计的, 包括运算的意义、运算法则以及运算的规律和性质, 这些数学知识一方面加强了对数的认识, 另一方面又为其他数学内容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可以说, 离开了数的运算, 数学内容就难以组织, 数学教学就难以有序展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感悟,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充分感知理解算理, 从而探索、提炼算法。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 教师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算理。
计算是重要的数学应用技能, 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问题, 经常需要进行计算。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结合教学实际, 我认为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加强和改进口算教学, 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口算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一切计算的基础, 口算直接关系到学生笔算能力的提高, 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是提高学生计算水平的重要途径。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学时必须扎实地抓好“知识———训练———技能”各个环节。口算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开火车、抢答、对口令、小组接力等, 简便易行, 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的机会, 巩固和深化口算能力。根据口算训练重点, 要选取较为典型的口算题, 计算后再让学生说出算理, 这样把学生想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 有利于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二、强化基本口算, 加强估算意识
在估算方面则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养成估算习惯。许多学生在计算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 如计算28×32结果为696。如果事先估算28接近30, 32接近30, 30×30=900, 28×32的结果应该在900左右, 比900小一些。就不会出现696的错误了。练习中的错误暴露出学生估算能力薄弱。估算对学生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重要作用。计算前, 可以用估算来判断结果的大致范围, 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计算后, 可将估算作为检验手段, 对结果进行估算。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提高计算水平
计算教学中重视算理和算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算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每一步骤在教学上的理由和操作过程的合理性。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 学生学习计算时, 教师适时点拨, 只有明确算理, 掌握算法, 才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
计算能力包括计算的准确性、敏捷性、合理性、灵活性。而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又是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审题, 多思善想, 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差异, 常出现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如在教学24×12时, 放手让学生试算, 学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有根据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有把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有直接列竖式进行计算的;教师要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倾听其他同学的解法, 进行小组交流。这样的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 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愉悦, 学到不同的数学。
计算学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无论数学学习还是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结果都应该正确,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变换练习形式, 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要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 运用有趣的数据、巧妙的算法、新奇的形式设计计算练习。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从而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等学生算法多样化后, 教师要适时优化, 让学生学会有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同时, 要充分利用例题或“试一试”中的“可以怎样算?”“在小组里说一说”等问题,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后, 组织学生讨论比较, 指导学生提炼优化算法,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一起去留学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这里提出我的几点方法,望同仁指正。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批改小学数学作业的几种策略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1-04-01 08:50:40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作业论文,小学数学论文的文章。批改作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用得不好,也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这里介绍几种批改作业的策略,供同志们参考。
(一)分项评价一篇好的作业是多……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
(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
(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
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载体和工具,在各学科的学习及日常工作中应用之广、作用之大,已为人们所深知。计算机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是它的发展和更新速度极快,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
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传授给学生太多的知识,大部分知识的学习还得靠学生课外自学。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不复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计算机学科特点,经过不断研究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
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的一生大部分知识的掌握,其实都是靠自学获得的。从古至今,一些有成就的人士之所以能够在一生中有所作为,是与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分不开的。学习不是学生时期的阶段性行为,而是一生的事。曾荣获最高数学奖――沃尔夫奖的著名数学家、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院士,九十岁时还在书房读书,研究他一生热爱的微分几何学。教师可以通过讲道理、举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明确每个学生都要根据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和掌握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明白,要想有所作为,只有经过自主学习和不懈努力才能使理想变为现实。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计算机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来学习掌握。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不能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学科特点少讲精讲,重质量,重效率,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兴趣才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学生对计算机一般都有一种神秘感和好奇心,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如在讲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我将课前制作的一个带有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的演示文稿给学生播放观看,学生感觉神秘有趣,产生了好奇心,于是自己也想动手尝试制作。学生通过看书、想象、讨论及教师指导完成了各自的作品。继而我又组织同学将各自的作品在展台前放映,相互对比,让他们思考如何设计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好胜心促使学生进一步动脑思考,查阅资料,与同伴协作研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采用目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我定向
所谓目标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教师每一节课前与学生共同探讨和确定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方法。设定的教学目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让学生明确下一节课的任务,安排学习程序,制订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例如在讲述windows资源管理器时,我给学生设定的目标是能够熟练运用至少两种方法进行文件的选取、复制、移动、查找和删除操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学生很快抓住了重点,做到了有的放矢。经过多次训练后,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3.重视实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只靠看书学习,不去动手操作,那就是纸上谈兵。因此计算机课堂不该成为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主创新的乐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大胆探索、敢于发现、敢于创新的意识。在讲授如何使用WindowsXP附件功能时,我引导学生使用画图软件绘制出精美的图画,使用录音机录制自己的声音文件,这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为了提高上机的质量,我还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如在学习“Excel”数据处理软件时,我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各科成绩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尝试用“Excel”菜单功能算出总分、平均分,按平均分进行排序、单科分类汇总、筛选出及格与不及格学生名单等。这些看来只有教师才能做的事情,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动脑思考。通过创设这样的主动学习的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我经常在实验课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和讨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自学计算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学生最初学习的知识是零散的,如果不将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们就不能全面透彻地掌握并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如在学完每一章节后,采用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每一章节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抓住重点,把握难点,使知识系统化,力争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5.合理运用辅助教学软件,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其实,提高学生计算机自学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机房开放方式,在机房里安装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辅助教学软件,学生在上机时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学习,既提高了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给学生自学计算机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目前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有提高汉字录入速度的《五笔高手》,学习使用flash的《Flash学习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将开发的计算机教学课件、测试软件放在网上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的辅助教学软件自学,并可利用测试软件对学习效果做出评价。
三、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除了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外,还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充分施展才华、展示自己新奇想法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就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竞赛,通过表彰奖励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想培养出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首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新的、好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07-09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06-08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06-08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10-13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2-31
浅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09-19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10-30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11-03
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