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推荐8篇)

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篇1

城市广场不仅只是民众聚集的地方,还是展现城市美与艺术品位的标志。其具有的独特文化已成为反映城市魅力的标志。 个性独特并富有当地特色的建设风格,可以增加群众的直接参与性和亲切感;合理的广场布局,增加了广大群众活动的空间,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丰富的广场活动,为群众的生活增添乐趣。

(1)

一、广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广场文化可将娱乐活动和思想教育融于一身,备受广大市民追捧,成了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标志。

但在建设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同时引起不小争议,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来源众多,影响极大,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一味效仿缺乏独有特色。

不少城市在广场建设中一味追求国际化,在广场建设中追求西式风格,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结合周边建筑,待广场建成后呈现突兀状态,毫无美感。

更有甚者,为了建设西式广场,将富有历史文化的建筑拆除,不仅破坏了当地独有的特色,而且劳民伤财,使当地文化无法得以弘扬。

而在建设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统一的模式,造成多个城市中的广场风格如出一辙,无任何个性特点。

而城市广场应该在较大程度上成为美化城市,点缀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布展格局无法展现城市独特的魅力,降低城市的可辨识性。

2.单独追求形式美影响生态平衡。

在广场建设时,执着的追求形式美,只为了创造曲径通幽的效果,开辟出诸多的小道,公园风格更为突出,失去了广场本身的文化特色和用途。

建设者缺乏相关意识,认为广场就应大面积的种植草坪,才能得到绿化的水平。

所以不结合当地气候和水源条件,就开始大规模的砍伐树木种植草坪,减少人们聚集的空间。

造成既无休闲场所,还要花费大量资金对草坪进行保养与灌溉。

在虫害季节还要喷洒杀虫剂,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在炎炎夏日没有树木能够遮阳,人流减少,会降低广场的实际应用价值。

3.缺乏广场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除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的文化外,在广场举行文艺活动时,展现出的文化也属于广场文化的范畴。

拥有高品质的城市广场,能将人类的行为活动与广场环境完美的结合,产生更多更好的性能与活力。

这样,广场本身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活力与生机,广场文化的品位随之升高。

如果文化活动比较缺乏,人员稀少,也是对城市空间上的浪费。

广场中一些大型的活动大多由政府部位组织并实施,市民自发组织的节目较少,导致场地的利用率降低。

二、对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结合当地特色建设独特风格。

广场可展现整个城市的品位,是大众文化中的独特表现形式,虽正处于发展阶段,但仍然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其具有的独特文化产业价值备受重视,成了大众文化的新来源,将整个城市中的文化品位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人民群众才是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广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全社会的义务。

因此,在建设中要把握广场文化的大众性原则,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

充分尊重并采纳来自群众的一些好建议好方案,将广场的功能性设计交予群众自行掌握,建设方了解群众的意向后再进行建设。

为发掘全方位的广场功能并进行深入创造留下充足空间,使市民的主导地位在城市的公共生活中充分体现出来。

2.增强空间设计反映广场文化。

不少城市在建设广场时,为增加美观性,从而加大装饰草坪的面积,这样既缺乏整体空间的层次感,也会减少空间变化的多样性。

虽具有开阔视野的效果,但群众只能在局部路面上行走,大大减少群众活动面积,违背了广场文化中以群众为主体的原则。

[5]广场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广场文化的发展原则,与时俱进。

同时要遵守自然规律,增加树木棵数,减少草坪面积,将生态效益全面提高。

在绿化方面要尽量选择当地树木,避免外地树木对当地环境不适应降低树木的成活率,这样既增加成本,也影响广场的美观。

但可引进天然的树种,以增加广场中植物的种类。

选择当地的树种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树木的成活概率,将生态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还增添了当地特色。

有些广场建筑独特风格鲜明,吸引众多的游客。

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如人流量增多,垃圾也随之增多,降低广场的美感。

因此在注重美观外还要加强广场的内部设施。

可在广场多处设置垃圾箱,垃圾箱可根据广场的风格特别设计,融入整体的设计中,从细节入手,既增加广场的实用性,也保护了广场中的环境。

3.增添广场文化活动。

良好的广场文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场中举行的大型文化活动大多数为政府部门组织,群众独自组织的活动则很少,大大降低广场的使用率。

因此要结合民众对文化的需求,拓宽文化道路,可增加文化活动的多样性,诱导民众主动积极地参与,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内优秀艺术作品的结合,也是促进当地文化崛起的有利因素。

建立广场的独立管理部门,并给予相关的权利,能更好地开展文化尝试。

在不违背道德与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将活动时的冠名权、广告权等进行出售,能够增加活动经费。

而今不少企业将广告投向广场文化中,客观上对公益活动进行资助并支持,实际上是宣传了企业本身。

如今电视广告不断泛滥,民众易产生抵触心理。

而在赞助广场活动的过程中,能成功地在民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使群众更好的接受。

企业与广场文化的成功结合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管理者也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去摸索建设广场文化的新方向。

三、结束语

城市广场不仅只是民众聚集的地方,还是展现城市美与艺术品位的标志。

其具有的独特文化已成为反映城市魅力的标志。

个性独特并富有当地特色的建设风格,可以增加群众的直接参与性和亲切感;合理的广场布局,增加了广大群众活动的空间,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丰富的广场活动,为群众的生活增添乐趣。

在遵循了城市广场服务于群众宗旨的同时,还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提高广场文化的品位,为了达到更高的标准而努力。

(2)

一、职业院校建立校园英语文化中出现的问题

1.1孤立校园英语文化建设。

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对校园英语文化的认识不足,认为校园英语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起到较好的作用,以至于校园英语文化在校园整体文化建设中被孤立,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校园英语文化完美地融入进校园文化的整体结构中。

导致学校在建立校园英语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依照学校自身特色来建设,无法按照学校自身办学方向来有针对性地建设,不能将校园英语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会使校园英语文化难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1.2职业院校建立校园文化手段过于单一。

多数职业院校对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手段继承了高级中学的`方式,方式传统单一,无法匹配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结构。

采用Englishcorne、英语广播等无法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在信息社会,高校针对大学生群体应该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将信息化变为营造校园英语文化的一种手段,使学生在业余生活中能经常感受到,为学生搭建一个互联网学习的平台;其次,职业院校应该将校园英语文化营造得更为实用,将校园英语文化扩大到企业环境中,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英语的作用,正确认知校园英语文化。

1.3职业院校建设校园英语文化没有针对性。

职业院校的发展较普通的高校更晚,能正确营造整体校园文化的职业院校少之又少,而英语文化更是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难点。

当前大部分有意识营造自身校园文化的院校大多只是模仿其他普通高校中的手段。

而普通高校较职业院校的英语文化更为深奥,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难以融入。

因此,如何正确针对职业院校学生营造合适的校园英语文化是目前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院校建立校园英语文化策略

2.1全方位构建校园英语文化。

全方位,就是使学生在一走进校园便能感受到学校有着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英语的影子。

职业院校在建立校园英语文化时,需要本着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而不能照搬照抄。

比如,职业院校在建设校园英语文化时,可以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宣传对应学生学习目标的职位需求英语的状况;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可以将设备上的操作说明与其说明书换成英文,再通过教师讲解;将学校各区域宣传栏中宣帖英语海报,海报可以包括时事、游戏、影片等,也能张贴英语名人名言;倡导学生在校园中使用英语对话等等。

2.2完善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制度与准则。

为何职业院校建立校园英语文化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困难重重,说到底是因为职业院校对英语的重视度不够。

对此,学校应该针对自身校园办学目标,制定适合学生的奖惩制度,适合教师的教学制度,使学校能将学生学习英语的行为进行一定量的约束,便于学校统一筹划。

2.3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教师。

目前,能合适胜任职业院校的教师满足不了职业院校的需求,职业院校师资十分缺少,导致职业院校英语教师授课负担大,使得学校需要聘请外教,而外教难以管理,也间接地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从目前职业院校英语教师的水平看,多数教师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施教,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对应专业的专业英语。

这便要求学校对学校教师进行一定要求。

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对英语授课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如果高校有一群具有深厚知识涵养、人文素养的教师群体,能极大促进职业院校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

三、结束语

职业院校不单是培养拥有专业技能的技能性人才,也要加强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综合型人才是必须掌握世界语言——英语这一门语言的。

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篇2

一、不注重内涵

纵观中学礼文化建设,一般都是重视形式,不注重内涵,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效果”,重“临时表演”轻“潜移默化”,重领导“意图展示”轻师生 “素质养成”,重“口号”轻“践行”。这样造成学校礼文化的内涵不足,社会化理念模糊。例如,培养学生“升旗礼”,学校层面提出关于 “升旗礼”的具体要求,并明确阶段培养结束评选“升旗礼”礼仪之星。 但是如何来训练学生,帮助学生把 “升旗礼”的要求内化为个体习惯, 成为个体长期持久的行为方式,训练的过程很盲目,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

二、目标不清晰

有的学校将“礼文化”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来对待,内容可以说很丰富。也有些学校依据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为学生设定了早上到校“问候礼”,班级上课“课堂礼”,做操集合“路队礼”等,但是各项“礼” 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表演的成分过浓。老师学生没有认识到,守规范、 讲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自我完善的需要。这样无法让参与者产生应有的心灵撼动和心理共鸣,因而无法唤起师生对“礼”的养成训练产生愉快的心理,缺乏“礼”文化融合的思想基础,从而造成时间、财物及精神浪费。

三、师生参与度不高

1.充分凸显学校“礼文化”功能。学校“礼文化”建设应该充分体现当代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创设情境,丰富内容与形式,以内涵丰富的礼文化,以唤起师生对其内容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积极引导师生充分认识礼文化所承载的育人意义,鼓励师生融入到学校礼文化建设的氛围中,自觉实践,滋养人生。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传统礼文化的影响下只看到了“礼文化”中的礼元素,而没有看到“礼文化”育人的目的,教育性应该成为“礼文化”存在的根本依据,所以,“礼文化”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基本功能——教化的作用,不应该只是一种装饰品,是一种形式,必须突出其育人的目的。充分凸显学校“礼文化”的功能,教化、 熏陶每个师生,凝聚全体成员,提高全员素质,增强全员凝聚力。

2.营造学校“礼文化”环境氛围。优美的环境文化,能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灵,发挥育人作用。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把 “礼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来设计,让 “礼文化”融入到学校环境中去,注重营造浓厚的校园“礼文化”环境。 比如,可以塑造“礼文化“主题墙, 把孔融让梨、孔子拜师、程门立雪等故事融入其中,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会礼让、学会尊师敬长。又比如, 在校园里铸有“彬彬有礼,走好每一步”、“和和气气,对待每个人”之类的大幅标语,可以时时提醒学生怎样走路,怎样与人交往。文化浓郁的校园环境是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营造一种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给学生一种良好的活动环境,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环境的濡染中, “礼文化”通过隐性的、间接的、渗透的方式浸润师生心灵。

3.构建学校“礼文化”建设体系。学校“礼文化”建设应该建立一个由核心价值和学校文化的灵魂延展出来的主体框架,形成学校“礼文化”的完整系统。我们可以把培养 “彬彬有礼的中学生”作为中学校园文化的出发点,从待人、集会、课堂、就餐、就寝等方面入手,全面构建学校“礼”的行为文化建设体系。 作为中学还可以开发“礼”方面的校本课程,从待人礼仪、集会礼仪、课堂礼仪、就餐礼仪、就寝礼仪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的熏陶,让师生有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体系从 “礼仪”拓展到“礼文化”,把学校很多活动融入进来,让学校“礼文化”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不断吸取新时期文化的新营养,升华学校“礼文化”的品味,让学校“礼文化”内容更加丰富。

4.注重“礼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有了“礼文化”建设体系,营造了浓厚的“礼文化”环境,学校“礼文化”建设需要完善机制,落实措施,让“礼文化”浸透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发挥其作用。

因此,学校要首先落实“礼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让师生对各种场合的礼节入脑入心,这样才有可能落实到行动中去。其次注重 “礼”的养成教育,加强日常考核, 比如,对“礼仪星级学生”的评选, 可坚持进行每周班级评选,每月年级评选,每期学校评选的制度。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电视墙等多种形式,播放“礼”的故事,宣传 “礼”的事迹,强调“礼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师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培养良好的礼仪素质。再次,围绕时令性节日,开展专题教育,比如“文明礼”、“爱绿礼”、 “爱心礼”、“劳动礼”、“尊师礼”、“爱国礼”等,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使师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受到 “礼文化”教育,陶冶其情操。

村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精神文明;村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浙江省兰溪市村级文化建设为例,该市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646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70.6万人,农业人口519243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3.5%,共有村级文化活动室124个,占总数的19%,97个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达到新建标准的有37个。87个行政村配备了体育健身场所和配套器材,占总数的13.4%。村级文化队伍38个,文艺骨干486人,通过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管”的问题;目前,村级文化建设没有专人管的问题依旧突出;全市16个乡镇、街道所属的646个行政村,共有文化站干部仅有31人,平均21个行政村1名文化干部,而且这些文化站干部还身兼多职,负责乡镇、街道安排的其它工作,无论从精力、时间上对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业务指导都无法得到保证。

“钱”的问题;虽然,村级文化建设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的增长而增长,地方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非常少。其次是业务经费难以得到保证,要搞一个文化活动,要进行一次文化创作,要创办文化活动室都要多次向各个部门争取。三是与其它行业投入相比,村级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

“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村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比较薄弱。一是人员少;多数的乡镇只有一名乡镇文化干部,除去处理乡镇、、街道各类繁琐工作,投入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时间极其有限,而大多数的村没有文化员或文化协理员,单靠乡镇的文化站干部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显然精力不够。二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无论在文化层次上、专业素质上还是业务能力上与当前村级文化需求、文化建设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思想上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各级文化干部对村级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深入基层解决群众文化需求还不够。

二、解决当前村级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政策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健全的法制作为保障。只有在机构名称、内部设置、人员配置、设施要求、经费投入、职能任务等方面从政策法规上进行规范和界定,使这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从整个结构框架上构建起村级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首先要健全领导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对村文化工作的领导责任,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村文化工作,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把村级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程项目列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把弹性任务变成硬性指标;三是把村级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進一步强化党政一把手对文化工作的责任心,使命感,确保村级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注重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人才,努力提高文化工作者素质

村级文化队伍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是带动整个农村文化蓬勃发展的排头兵。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效。但目前村级基层文化干部、文艺骨干偏少,文化工作者素质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引进力度,把一些有才能,懂业务,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人引进来,在各乡镇的领导班子中要配备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干部,文化管理队伍的组建中配备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工作人员。对文化工作人员的选拔要做到“广纳深挖、唯才是用”,可聘请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文化战线老干部,也可聘请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教师以及相应艺术院校专业的大、中专生充实到村级文化队伍,鼓励优秀人才为发展村级文化提供优惠政策待遇。同时,要充分利用,发挥,调动本土人才,要为农村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通过发现、培养,促进人才成长。

(三)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完善的村级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作保障,发展村级文化事业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政府部门在抓村文化建设上要如同狠抓经济建设一样发展村级文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平衡城乡资金投入,向农村适当倾斜。尽快改变农村文化站、文化室等基本设施,建立起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娱乐场所,为群众提供核心公共服务产品,为农村文化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还要在村级文化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政府有限资金的实际效益,坚决杜绝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其它建设。

三、加强村级文化建设要点

村级文化建设要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三大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农村经济、文化体系建设,实现两大体系联姻共赢;

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文化体系的构建,同样,农村文化建设又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打造乡土品牌。如浙江省兰溪市,近几年充分利用杨梅节、兰花节、枇杷节等各类文化宣传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旅行团、游客,这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构建村级文化工作者网络体系;

村级文化工作者只有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一个组织,工作上才会有活力,才会实现资源共享和人才交流,文化发展才会不断创新。构建村级文化工作者的网络体系,应该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村级文化骨干队伍建设,这支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相关业务指导部门要有培训计划,如腰鼓、秧歌、健身操,包括最近火热的广场舞。只有抓住了这支队伍,农村文化就会热火朝天。二是文化员队伍建设,目前,每个村还没有配备专职文化员,这对于发展农村文化是极为不利的。虽然有的县、市以农村文化特派员的形式作为尝试,也得了很多成果和经验,但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在村文化建设中生根发芽。

三是构建农村文化多元化服务体系;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者,在政策、经费上应发挥主导服务作用,这也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一致的。在政策上,政府部门要向农村倾斜,专项经费专项使用,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有体育健身场。

国办文化单位要经常性提供公益服务;如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文化服务机构要拓展服务领域,可组织文化流动舞台车,主动送书、送文艺节目下乡,开展动态的文化服务,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把“送文化、种文化”作为长期的一项日常工作来落实。

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家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深入,以及当前时期高校的发展,高校的改革也正在进行之中,学风是高校的灵魂,学风建设也是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当前学风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高校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于对当前乃至以后的高校学风建设提供帮助。关键词:当前时期、学风建设、问题、解决对策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1]。面对国家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发展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区,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高校近年来的扩招以及教育制度改革所带来的种种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依然是高校的重点,但新时期又有新的问题以及过去遗留的一些旧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深究。

一、近年来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大学生层面出现的一些问题

大学生作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核心人物,既是发起者又是执行者、收益者。大学的主体就是为了大学生服务,同时作为大学生也应该充分理解自己的使命以及肩负的责任。

1.1、学习适应能力差 我国的高校大都是“严进宽出”,同时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的高中生活一般都是较为枯燥的全天学习模式,来到大学对于大学全新的培养模式有些不习惯。有些学生甚至在高中就被老师灌输了一种思想—“你们现在的刻苦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大学放松,等你们到大学就解放了。”殊不知,大学学习的知识将会是影响他们以后职业生涯的东西。由此可见,有些中学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努力而给学生埋下了一粒不良的种子。面对大学秉承自由开放的学风,在没有老师的监管下,有些本身很优秀的同学竟然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没有自己自学的观念最终在大学里迷失、放纵。相反有的学生善于适应环境,在大学里如鱼得水,积极向上,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这正如青年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上较为流行的一句话,“来到大学才发现,班级的学霸高中时竟然是个学渣而班级了最颓废的那哥们在高中竟然是班级里积极向上的学霸。”

1.2、享乐在前,吃苦在后

新时期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娇生惯养的学生很多。并且在来到大学后并没有正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没有明白自己以后以及目前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有的学生则是在父母的过度安排照顾之下,到了大学后依然还像高中那样衣来伸手,没钱张口就要。更有甚者家长给学生灌输不良思想,让其在大学期间毫无压力,一味的贪图享乐缺乏担当思想。一些学生的家境并不富裕甚至较为贫困,但是来到大学之后有的收到身边同学的影响,跟着学会了放纵,有的则受不了来自外界以及自身的压力最终自暴自弃,贪图自己今天的“好日子”,逃避未来。

1.3、学习无目标,对于未来迷茫

当前的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没能有良好人生规划甚至是短期的规划。有些同学在上大学或者是填报志愿的问题上盲从他人,来到大学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跟自己的心里想象的专业有相当大的落差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基本上处于混日子的状态,并且自身为未能调整心态。有些同学来到大学只是做到了每天去上课,期末考试,然后就是在其他地方玩乐完全没有为自己的大学之后的生活做到合理规划,日子一天一天过,等到大四了,其他同学都在忙碌时才仓促的做出了决定。有些同学则受到了外界压力的影响,比如“房价”、大学生就业形势等,甚至怀疑自己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没能正确认识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反而抱怨社会导致了逃避现实的现象在高校存在。他们似乎想在虚拟的社交平台、网络游戏上找到一种短暂的满足感,却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

1.4、功利心严重

学生把一切的学习任务都与“好处”挂钩,为了满足入党、保研等条件而去学习。或者是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采取考前突击的模式,这也能从高校自习室考前爆满考后冷清的现象反映出来。

1.5、纪律涣散

学生把大学自由开放的办学理念当成了对放松生活的解释,无故迟到、旷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生活中的散漫与学习上的懈怠相互结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2、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在思想教育上有待加强

学校没能很好地在学生新入学时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没能正确地把学生引导上适合大学的学习模式。同时在学生入学后没有很好的进行跟踪教育,以及时刻帮助指引。

2.2、学风建设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的学风建设是整个学校的乃至社会都应该参与的一项大工程,而不是把学风建设归为某个学校组织或者某个群体去执行。同时学风建设机制缺乏深入大学生内部的调研,无法了解学生的新动向,导致有时做出的决定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的需求。

2.3、教师没能以身作则

无论在什么层面上,大学的教师对于一个大学的责任都是无比重大的,教师是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学生们在没有入学前,就无比向往大学的老师。然而某些大学教师并不能很好的正确教导学生,相反误导了学生。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懈怠教学,下课就走,从来在教研室找不到老师;在考试时为了保证通过率,在考前对学生进行划重点甚至划题;在课堂上甚至传播不利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的言论从而误导学生;在科研上投机取巧导致抄袭之风盛行。

2.4、正确的价值观宣传力度不足、负面思想盛行

学生没能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会很容易被不法分子乘虚而入,从而导致了负面思想、享乐奢靡之风等社会不良风气弥漫校园,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乃至祖国的发展都相当不利。

二、针对当前问题提出的对策

1、学校加强系统的思想教育

学校应该全面的针对全校范围进行思想教育,不仅仅是学生而且还有教师。让他们了解他们之中每一个人对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让教师与同学自觉排斥负面思想从而卯足了力量为学习、为科研而奋斗。

2、加强教师的培训

在欧美的一些名校里实行导师制度,对于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来说有点困难,教师并不能一对一辅导。但是我们应该借鉴导师制度中导师对于学生定期的引导作用。我们的教师应该在新生入学时期配合学校以及有关行政人员做好帮助学生完成从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到大学新的学习模式的平稳过渡工作,引导同学学习。必要时可以提前让同学了解自己的科研工作,这样的话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专业同时学生在基础教育完成后可以有针对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要兼顾自己上课方式与高中教师上课方式的结合,可以对学生实行由严格到让其自学的平缓过程。同时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兴趣有方向的讲解知识,多于学生沟通。

3、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

鉴于绝大多数的学生容易在大一迷失自己,高校可以在教学计划上有所调整,尽量让学生在入学初多学知识,保持高中求学的劲头。在往后的时间可以逐步调整放缓课程的进度达到让学生合理的过渡到大学学习模式。

4、加强对学生的心里教育

针对学生对于未来迷茫的现象,高校可以考虑请来社会上杰出的人才多给本校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对于一些学生对专业有落差的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每一个专业都有它的作用,都是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专业教师也要做好思想工作,教育学生。同时学生择专业也是学生的自由,专业老师也不必碍于专业发展强留学生,大可以在新生入学后得知学生非常不满意本专业时鼓励其转专业(因为高校转专业都要求学生的成绩比较高)。让学生有热爱学习的动力。

5、加强学风建设的机制完整性与科学性

正确的学风建设应该是发动全校而努力的,高校应该做好宣传工作,以及明确职责,同时需要深入学生内部调研,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以及让学生在学风建设中起到监督、举报、管理的职责。各行政人员做到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的全程记录以便于迅速解决问题。

学风是高校的灵魂,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学风建设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大学的水平。可以说高校的学风决定了高校以后的发展。所以它应该从整个高校出发,每个人都为之奋斗、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

[2] 张婷婷.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

[3] 赵治.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18期 总第169期

[4]杜德新.浅析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前沿 2014 年第7期

[5] 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3月 第27卷 第3期

乡镇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我市乡镇小康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丽水市委副书记 施基城

到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小康,是2000年市一次党代会上确定的奋斗目标。三年来,我市以乡(镇)村为基础,以县(市、区)为基本实施单位进行小康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到2001年底止,全市已有39个乡镇、1137个村通过市、县两级考核,达到了浙江省乡(镇)、村小康标准,分别占全市乡镇和村总数的20%和31%。通过乡镇小康建设工作,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得到了发展。然而,由于经济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数乡、村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生活条件较差。我市要全面实现小康将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认清当前小康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对策和建议,是我们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我市农村小康建设的主要做法

三年来,小康建设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稳步地推进了农村小康建设工作。主要做法有:

1、利用当地资源,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途径,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农村小康的实现,最关键的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才能增收,生活质量才能提高,小康才能实现。为此,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引导农民培育特色产业,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一是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丽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多是我市的一大特征。各地以山区资源为依托,做好“山”字文章,经过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了食用菌、茶叶、高山蔬菜、水(干)果、中药材、竹木等产业,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遂昌县三仁畲族乡,笋竹资源丰富,竹园面积达1.6万亩,人均近2亩。为了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该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施万亩竹林高效示范园区项目建设,聘请浙江林学院的教授及竹林专家为技术顾问,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生产,竹笋单产由亩均200斤提高到1000斤,亩均立竹量由60株增加到130株,经济效益明显。该乡的“小忠冬笋”荣获中国浙江国际农业2 博览会银奖,远销日本、韩国等地。2001年,该乡农民人均收入达3081元,其中竹业收入占35%,是我市首批实现小康的两个乡镇之一,也是全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唯一的小康乡。

二是发挥中介作用,调整农业结构。我市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市场、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户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努力,全市种植业结构的粮经比已调整为66.5:33.5,畜牧业的比重有较大提高,渔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区域布局进一步合理。莲都区的碧湖镇,是一个传统的产粮大镇,近几年来,他们发挥丽水市碧湖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社、莲都区庄稼人农产品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把莲都区碧湖镇的农产品销往上海、杭州、宁波、江苏、温州等地,解决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测算,全年种植各种蔬菜可使碧湖镇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三是龙头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市把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作为拉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来抓。出台了有关政策,确定了一批龙头企业,在资金、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据统计,全市产值超百万元的加工型企业有180家,超千万元的有48家。这些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庆元县的隆宫乡,以竹资源为依托,发展加工业,生产竹筷、竹席等系列竹制品,成品、半成品企业达40多家,还有二、三百家与其配套的家庭工厂,不仅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带动了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是利用区域优势,招商引资办工业。如青田县的温溪镇,利用毗邻温州的区位优势,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温州等地的企业。形成了鞋革、服装、五金、建材等为主的产业体系。2001年该镇实现工业产值12.5亿,农民人均收入达3208元。再如缙云县的新碧镇,利用毗邻永康的区位条件,主动接受辐射,通过兴办工业园区,加强服务,引进永康企业,带动全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

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各县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创业,劳务输出。云和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食用菌异地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引导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外出从事农业开发等,达到异地致富奔小康的目的。2001年,云和县有6000多农民,到黑龙江、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16个省(市)84个县,从事食用菌、茶叶等农业开发,年创产值7000多万元,创利3000多万元。龙泉市塔石乡南弄村,全村800多人,近一半人外4 出打工、经商;宝溪乡宝更村,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上海、石家庄等地开建材或服装店。据“五普”人口统计,我市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达35万之多,占总人口的14%。另据邮政部门统计,2001年从外地汇入的资金达6.38亿元,多数为劳务收入。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小康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体现,而且是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

首先是加快人口集聚,提高资源共享率,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各地把小康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通过以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建设为载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居住环境较差的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迁居,支持他们下山脱贫、下山奔小康。云和县到去年底,已有2600户、9400人下山脱贫。龙泉市的锦溪镇坚持“方便生产、就近搬迁、自愿搬迁”的原则,调整村镇规划,引导高山自然条件恶劣、致富门路少的自然村农户和已脱贫的农户向集镇、中心村移居,为奔小康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三年来,以小康创建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采用“以奖代补,积极引导”的方法,进行 “一治、五改”,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据遂昌县统计,几年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1670多万元。莲都区在小康村建设过程中,新建机耕路63条120公里。2001年验收的66个小康村,大部分村的主要道路修建了水泥路,在2000、2001两年间,共迁移粪缸4000多口。交通、卫生条件的改善,给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缙云县在2001年验收的92个村中,新安装自来水15个村,新安装有线电视43个村,新开通电话45个村。龙泉市在小康建设工作中,提出每个创建乡镇、村都要为民办好十件事。通过创建小康,各级政府扎扎实实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广大群众说:“这样抓小康我们看得见,摸得着,非常满意。”

3、党委、政府“有为”,稳步推进小康建设。

小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党委、政府加强协调,部门大力配合,群众积极参与,才能顺利地推进。

一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市里成立了以分管书记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和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了事业心强、懂业务的同志组成小康建设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监测、考核等工作。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还联合下发了文件,提出了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6 整体规划和具体的措施要求。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农村小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以党委、政府领导为正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了小康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负责日常的各项工作,把小康建设落到实处。机构的建立,从组织上确保了小康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部门帮扶,形成合力。小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市里专门发文,明确了小康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小康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市本级和龙泉、遂昌、云和等县(市)还建立了部门挂钩乡镇帮扶奔小康工作制度,共同参与所联系乡镇、村的小康创建工作,并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龙泉市要求市直部门所挂钩的村达到“五好”目标,实现“四通”。遂昌、龙泉还从挂钩单位选派了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小康村担任村干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有力地促进了小康村建设工作。

三是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小康建设涉及面广,只有大家认识到位,共同配合,步调一致,工作才能落实。为此,市、县(市、区)两级每年都召开会议,对小康创建工作进 行总结表彰和部署,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体,宣传小康内容、目标、意义和小康示范典型,以此来提高广大群众对小康工作的认识,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

四是加强督促,狠抓落实。为了避免小康建设工作流于形式,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层层建立督查联系制度。做到经常督查,严格考核。市委、市政府督查室2001年先后两次对全市的小康建设工作进行了督查,各地也采取了县(市、区)领导亲自督查,定期召开有关小康建设工作例会,小康办工作人员经常到乡(镇)、村检查、指导,刊发小康工作简报。遂昌县还制定了《小康村动态管理》办法,对已达标的小康村采取不定期的抽查,对指标较上有所下降的进行警告,问题严重的撤销“小康村”的称号并作相应的经济处罚。

二、农村小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乡镇小康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1、对小康建设工作认识不足。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存在畏难情绪。我市一部分乡(镇)村由于受交通、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基础较差,群众致富门路缺乏,小康建设工作难度较大,干部群众对实现小康信心不足;还有一些干部、8 群众把小康建设神秘化,认为小康生活是高不可攀的。二是把小康建设与扶贫脱困工作对立起来,有的担心达到小康以后,争取不到扶贫资金,反而吃亏,产生了“宁可戴贫困帽子,不要小康铜牌”的思想;还有一些干部群众认为小康建设是上面布臵的政治任务,是“数字文章”,于是消极应付,工作缺乏主动性,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给钱办事,不给钱不办事。三是对小康建设缺乏宏观思考,缺乏产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的宏观指导,就村论村,就指标论指标,没有站在一个乡镇、一个县乃至全市的角度去考虑,没有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去思考。

2、农民增收渠道少。由于我市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不快,农业人口就业不充分,非农收入比例不高。据统计,2001年我市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从乡村企业得到的收入只占了20%。再加上一些乡(镇)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缺乏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产业,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2001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2740元,比全省低1842元,只有全省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60%;与3200元(现价)的小康值相差460元。另据2001农经年报统计,农民人均收入在小康值3200元以下的有181个乡(镇),占全市196个乡(镇)的92.3%,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 元的还有12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6.1%。

3、基础设施水平较低。虽然省里近几年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地方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由于我市地处山区,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仍较低。如青田县公路通车里程百平方公里不足20公里,全县仍有96个行政村缺路少桥,特别是农用车、三轮车禁止客运后,农村行路难问题特别突出;全县还有l86个村,l5万人饮用卫生水困难;部分乡村电网十分落后,供电成本高、可靠性差,完成改造需投资7000多万元;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同时,从我市村落分布情况分析,其特点是“面广、点多、分布散、人口少”,据统计,我市每百平方公里有村21个,每个村的农业人口平均为583人,而全省每百平方公里41个村,每个村农业人口平均数为830 人,分别是全省平均数的50%和70%。导致我市小康建设成本比全省平均水平高,资源共享率较低,客观上增加了我市小康建设的难度。

4、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是影响小康建设的难点之一。土地承包经营以后,一些村原有的集体耕地、山林以及其它一些集体资产分给了农户,或进行出售,没有了集体资产,村集体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据统计200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1453个村,占全市村总10 数的40%;1至5万元的1369个,占了村总数的37%;两项合计占村总数的77%。另据遂昌县统计,纳入今年小康达标验收的34个村,有20个村人均拥有集体可支配资金在100元以下,占验收村数的58%,其中人均拥有集体可支配资金最低的只有50元。村集体经济薄弱,不利于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开展,相应地影响了农村的小康建设工作。

5、小康建设工作机制存在问题。机构改革后,小康办基本上设在农业局(农办),由科室干部兼职。而小康创建工作涉及面广,协调量大,工作又具体,目前的机构设臵显然与所担负的工作不适应。另外,农村统计基础比较差,存在漏报、瞒报等不良现象,给指标考核带来难度。

三、乡镇小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浙江省小康建设标准要求,县(市、区)要实现小康,需要有6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小康,按此测算,到2005年全市至少要有2198个村达标,今后几年全市至少还要达标1061个村。为如期完成我市小康建设任务,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小康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是要正确认识小康建设的重要意义。农村小康是指在 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农民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是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我市由于经济基础较差,落后于全国全省的发展步伐,正是基于此,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市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到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其目的就是通过小康建设这种有效载体,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为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小康建设对于我们欠发达地区来说,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的历史意义。我们的各级领导对小康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小康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志,它具有客观性,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小康的概念具有确定的内涵和现实的要求,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它具有全面性,既包括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又包括生活环境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好转;小康又是一个相对概念,从富裕程度来看,它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它还具有共富性,既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我们要树立信心,端正认识,既要克服“现在都提现代化了,还要建小康干什么?”的不顾实际,急于求成心态,也要克服畏难情绪,消除小康建设是“数字游戏”等错误认识。二是要充分调动群众建设小康的积极性。农村小康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小康的积极性,变“要我建小康”为“我要奔小康”,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他们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为此,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宣传奔小康的目的、意义和具体内容,使群众真正了解小康的内涵,达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增强致富奔小康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树立和宣传小康建设过程中的示范典型,让群众看得见小康所带来的变化,以避免小进则满及一味等待上级扶持等不良现象。形成一种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机制。小康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小康办的建设,县、市机构改革后,要及时调整、配好、配强小康办组成人员,以便能够担负起组织、协调小康建设工作的重任,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在人、财、物上积极支持小康办。要完善部门联系制度,充分发挥部门的优势,为农村引进项目,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班子既是农村奔小康的决策者,也是直接实施者,班子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小康建设的进程,实践证明,在条件相 同的情况下,哪里的班子有战斗力,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快,小康建设也就越容易。

2、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

小康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的收入问题。我市属欠发达地区,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农业收入。因而,如何做好农业的文章,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非常现实而迫切的任务。要解决农业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以改变单一的农业结构模式和传统农业仅停留在生产环节的状况,按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通过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连接大市场,延长产业链。既可避免千家万户面对市场生产的盲目性,又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作为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它可以把市场上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给农户,引导农户按照市场的要求,组织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近年来,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存在着“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而市场竞争力较弱,附加值不高,带动能力差。为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14 的指导和管理,制订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明确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途径,加大培育的力度,使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在量上能有较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选择、资源流动、逐步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二是要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建设。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引导广大农民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连接的有效载体。在我市莲都区、缙云县等地涌现出了这样一批组织,对促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丽水农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基层供销社、农技部门、贩销大户等联合起来,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促使他们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各有关部门也要在业务上加强指导和服务,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由协会对这些专业组织进行协调、管理,以避免发生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同时,通过协会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打响丽水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行业协会的建设可以选择县市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是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我市是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的一块“净土”,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单元和生 态屏障,生态环境优越。要积极引导农户,利用好这一独特的资源。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织,以订单农业、建设示范基地等方式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为奔小康创造条件。

3、小康建设要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相结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我市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化滞后。2001年工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低于全省16.9个百分点,与温州、金华、台州等市分别相差19.9、19.4、21.9 个百分点。由于工业经济不发达,一方面反哺农业的能力不强,同时,农村工业化水平低,也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相应地制约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因而加快工业化步伐也是加速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也提出了加快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要求。因此,一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业发展氛围。要积极宣传发展工业的意义以及有利条件,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市情,增强发展工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降低工业企业进入成本。要对现有的审批制度作进一步改革,取消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建立承诺制,对每个环节都要作出承诺,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全程办事代理制,真16 正树立起为业主服务的思想。三是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创办工业园区有利产业集聚,并在集聚中获得优势。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外部的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集聚有利于减少公共设施的投资,提高资源共享率;集聚有利于分工,形成专业生产与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集聚企业之间竞争压力表面化,有利于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因此,创办工业园区,是形成我市块状经济,培育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此,对工业园区要根据产业状况进行合理的布局,积极探索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同时,要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利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省里政策扶持的有利时机,把握机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把工业园区办成我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和主要增长点。四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鼓励在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农业机械化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人口集聚。要做好城镇体系规划。根据区域经济要求、自然条件特点,对行政村进行适度调整,适当扩大行政村的规模,使其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配臵优化。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村集聚,实现异地奔小康。要加大对农业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当前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比较薄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一是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每年集中一定的财力,有规划地分期、分批帮助解决农业和村镇的基础设施问题;二是要积极做好项目的包装,充分利用省里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加强与省里沟通,争取省里对我们更多的支持;三是利用好土地等公共资源,筹措建设资金;四是要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筹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发动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农村面貌。这样通过几年的努力,农村的基础设施状况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小康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为此我们制定奔小康规划和小康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做好与现代化建设的衔接工作。在村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等等都要为现代化发展留有充分余地。

4、积极引导劳务输出。

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就业岗位不足。劳务输出就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我们要积极加以引导,并建立起相应的机构,进行组织、管理,为他们外出创业提供方便和帮助。同时,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以提升其就业技能,拓展其18 就业空间,以适应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当前劳动力市场上,一边是急需用人的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劳动力,另一边是众多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这反映了有一技之长的人太少,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新需求,也反映了我们的劳动力培训与市场脱节。因此,一是要在农村初中阶段教育中,增加一些实用技术教育内容,使初中毕业生有一技之长。二是要充分发挥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强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为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是要有针对性地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建设。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我市实现小康的难点之一。为此,要因地制宜用好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一种比较稳定的村集体资金来源渠道。设想可以利用上级的扶持资金、土地补偿资金或盘活集体资产参股经营小水电,或者在集镇、县城购买店铺出租,将所得作为村集体资金;可以通过将村集体山林、茶园等集体资产进行转租,收取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可以采取“返租倒包”的方式,将外出打工农户的土地承租以后,经过整理倒包给业主,进行规模经营,村集体从中收取一部分管理费,作为村集体资金;还可以通过有关部门扶持上一些村集体项目等等,以解决当前 村集体资金无来源的状况。对于确实无法解决的,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为村集体注入一部分资金,确保村两委工作的正常开展。

我市乡镇小康建设工作目标非常明确,任务也很艰巨。全市上下一定要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扎实工作,为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小康而努力。

───────────────────────────

送: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市委常委,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正副主席,市委、市政府正副秘书长,各县(市、区)委书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县(市、区)长,市委特约调研员

发: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委办公室

───────────────────────────

签发:李卫良

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篇6

陈岑,李玉美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18)

摘要:班级是高校的基本组成部分,班级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重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必须仔细研究目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开拓不同的视角,为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班级文化;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陈岑(1985-),女,上海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玉美(1981-),男,安徽砀山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作为高校系统内的一个个小集体,是高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健康的班级文化,不仅能促进学生顺利健康地成才,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也依赖于此,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但目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尚存在一些问题,亟须开拓不同视角,为解决当前问题、为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思路。

一、高校班级文化

高校班级文化,是指高校班级全体成员在校期间在长时间的共同学习、生活、交往、成长及历练中,逐渐形成了高校班级全体成员都普遍认可、广泛接受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表现为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的总和。一般来说,高校班级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高校的班级并无固定教室,很难形成教室环境文化,因此宿舍环境文化便构成高校班级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高校班级制度文化一般以学校的相关规定及班级的“公约”为基础,形成以班规等为载体的文化环境;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落脚点则是班级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班训、班级口号、班徽、班歌、班旗、班服等物质载体上。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迅猛发展、文化“百花齐放”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当代大学生主体的“90后”甚至是“95后”,其个体、群体的心理变化较其“前辈们”有了明显的变化,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制度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等并未能随之及时调整到位,再加上作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引导者―――班级辅导员或班主任未能及时、科学地引导班级文化建设,使得本就班级概念模糊、班级意识弱化的学生无法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使班级成员士气降低,进而使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形成恶性循环。

1.物质文化层面。高校不同于中小学,虽有相对固定的班级建制,但因课程设置等原因,学生在上课时需要经常更换教室,无法形成班级的教室环境文化,使学生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起到提高班级凝聚力的效果。因此,学生宿舍便成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宿舍环境文化主要包括宿舍的布置、卫生、安全状况等。目前看来,绝大部分高校都能建立起较为严格的宿舍卫生检查及评比制度,并能开展宿舍“硬文化”评比活动,来推动学生宿舍环境文化建设,但学生并未意识到建设宿舍环境文化的积极意义,大部分的学生宿舍对其宿舍环境的建设仅是为了应付学校卫生检查,因此,在实践中,宿舍环境文化也无法有效形成。

2.制度文化层面。成熟的班级制度可以为良好班风的形成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因此,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班级制度一般分为成文的制度和不成文的制度两种。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班级自行制定的管理制度等,如各种校纪校规、宿舍卫生评比制度、班委选举及管理制度等,可以用来约束全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得班级建设更为规范,但在实际施行中,大部分的学生会认为学校及班级的规章制度并非由亲身参与制定,在某种程度上仅反映管理者(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辅导员、班委等)的意志,即使学生遵守,也并非出自真心,而是迫于压力服从,导致这些制度形同虚设。

3.精神文化层面。班级“软文化”是班级文化环境的核心,也最能体现一个班级的个性,班级文化建设得如何最终将取决于班级“软文化”是否健康。一般来说,班训、班级口号、班徽、班歌、班旗、班服等是常见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起始点,()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其设计活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不仅能发挥娱乐的作用,还有导向、育人的功能,其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学生团结合作,进而提升班级凝聚力。目前高校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其中不少都是高校强制性的班级活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虽然已经在活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往往因为活动偏“主旋律”,在追求自我个性发展的“90后”、“95后”的学生眼中,这些活动“假、大、空”,无法体现他们所追求的人性化、自主化、时代化,于是挖空心思逃避班级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班级活动被赋予的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班级文化是高校班级发展的灵魂,体现了一个班级的外在形象、内在个性,同时也代表了班级发展的文明程度,又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比拟的。根据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尝试解决目前高校班级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坚守宿舍教育阵地,拓展宿舍文化建设新领域。(1)利用各种新型网络工具、使用新兴语言体系来提高学生对宿舍文化建设的认识。传统宣传工具已无法引起“90后”、“95后”的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可结合其“机不离手”的特性,利用新型手机APP进行信息发布,如微博、微信、instagram等,并使用容易被现在的学生接受的其特有的语言体系进行信息编辑,使其由原先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关注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兴趣及认识。(2)尊重学生自主权、重视学生需求,鼓励学生主动建立健全宿舍规章制度。现在的学生对是否受到尊重尤为敏感,渴望能“做自己的主人”,据此,在此时,应支持宿舍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各宿舍根据自身情况形成本宿舍独有的规章制度,形成宿舍特色制度文化。(3)重视宿舍精神文化建设,发挥示范效应。目前,有不少高校里涌现出一批“奖学金宿舍”、“党员宿舍”、“公益/志愿者宿舍”、“考研宿舍”等,这些宿舍的成员共同进步,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政治信念和审美情趣,也为周围宿舍树立了优质榜样。在宿舍精神文化建设中,应注意挖掘有这种“潜质”的宿舍,并积极培养、重点支持,发挥其示范效应。(4)整合资源,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或资金支持。目前,高校要求学生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时,尤其是宿舍环境文化建设时,宿舍成员需要“自筹经费”,参与评比获奖后可获得一定的奖励,一般以生活用品为主,未必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设立宿舍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宿舍常用装饰物及现金相结合),学生宿舍可根据情况填写申报表申请基金支持,建设初期可先给予最基本的支持,验收成功后再予以奖励。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宿舍文化体系,还应引导其在班级内发挥辐射效应,从而建立起健康、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2.健全班级管理制度,提高班级制度建设水平。引导学生树立“班级第一”的集体思想,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建立科学、合理、适合各自班级又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应先确立一个基本的行为准则,在此准则内鼓励班级全体成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在反复论证后形成“草案”,在此过程中,可借鉴“听证会”制度,使其符合全体成员的基本需求,班级管理制度一旦形成后,即“交付使用”,逐步实现班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3.依托物质载体及班级活动,强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在班级形成初期,辅导员应调动全班成员积极参与,策划并设计属于自己班级的班徽、班歌、班旗、班服、班级吉祥物等班级形象文化符号,使其成为班级文化的显性载体,设计完成后,应通过各种比赛、班级活动、年级活动、校级活动等各种场合适时展示,在其感召下引发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向心力、提高班级凝聚力,从而建设出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班级精神文化。在开展班级主题活动时,尽量使用“时髦的外衣”包裹住“主旋律的内核”,用新颖的游戏、拓展训练等形式完成。同时,可以设置主题活动“承办商”,每次活动由班级成员自由组合成一个个的“承办商”策划组织,轮流交替,并设立明确的奖励制度,借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团结一致,还能更广泛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又尊重了其自主意识、突出了其主体地位,最终实现提高班级凝聚力、强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

4.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打造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各班级不仅应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还应着力打造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富有专业内涵的班级文化,则能使学生准确认识、理解专业,培养专业兴趣、提前树立专业意识,从而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打下扎实基础。专业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学生专业发展的领航人,应鼓励其利用专业特长为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 班级文化”[DB/OL]

[2]王自华,孙素梅,苑帅民。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J].科技风,,(04):213.

[3]杨水华,姚玮。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13,(06):107-109.

[4]南江辉。关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也学报:社会科学版,,(12):1247-1250.

[5]徐玉莲。高校班级文化面临的现实困难与主要问题的解决[J].学理论,,(14):226-227.

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篇7

一、当前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识上不到位, 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群众文化建设中, 一些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对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 “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在他们看来, 群众文化建设既不能当饭吃, 更不能当衣穿, 根本无法与经济建设相提并论。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 相应的管理机制无法得到完善, 很多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困难重重, 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二) 缺乏文化活动经费, 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群众文化活动要想正常开展, 经费是重要的基础和保证。但在当前的群众文化建设中, 并没有固定的专项经费来保证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具体来讲,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 活动经费来源渠道不广。目前, 县级以上大型节庆文化活动主要采取企业冠名、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 经费来源渠道不广。其二, 文体设施建设不足。不可否认, 在当前的群众文化建设中, 各地“三馆一站”的设施状况和人员配备状况仍然是阻碍其开展的主要方面。

(三) 文化形式单一, 文化活动匮乏

当前, 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 人民群众的娱乐方式除了看电视, 就是打麻将、斗地主, 文化形式落后且单一。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审美需求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在这一形势下, 传统、单一的文化活动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文化滞差”现象极为突出, 人们对文化形式更新的呼声越来越高。

(四) 文化从业人员缺乏, 队伍素质偏低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 相关的从业人员一直不多, 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其一, 文化站人员不足, 活动开展缺乏指导, 尤其舞蹈、剧本创作、导演、舞台美术设计、音乐设计等方面人才更是紧缺;其二, 民间艺人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 老龄化严重, 后继乏人。

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 转变思想, 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要想切实抓好群众文化建设, 各级党委、工会、宣教部门和文化宫俱乐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具体来讲,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 建立运行机制, 保证群众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领导组织机制上, 应把群众文化建设列入到各级基层党委、工会的议事日程中, 把群众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考核内容来抓。其次,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和奖励专兼职的基层文化工作者积极下基层为群众服务。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 基层群众文化部门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形势,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为群众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而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 即对不能完成任务或完成得不够好的工作者给予惩罚;对出色完成任务的工作者给予适当奖励, 并将他的经验与其他的文化工作者分享, 实现共同提高。

(二) 加大经费投入, 完善文化设施

经费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保证。在开展群众文化建设中, 充足的经费可以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使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化、经常化、多样化、制度化。首先, 加大投入, 做好保障。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 支持文化部门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如适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向社会推出活动项目, 积极吸引当地重点企业参与重点文化活动, 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共享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资金投入机制。其次, 夯实基础, 完善文化设施。在完善资金的基础上, 各级主管部门还应统筹文化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布局, 在项目建设上体现人文、公益、绿色观念, 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 为人民群众免费开放, 与此同时还要将这些设施的维修及更新等费用足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三) 创新文化载体, 丰富文化活动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传统的群众文化必须做出改变, 力求在普遍中求特殊, 在共性中表现个性, 将工作做到小型化、多样化、具体化和实用化, 以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文化需要。首先, 抓牢节日文化。在我国, 传统的节日一直深受人们重视。鉴于此, 如果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能够紧紧抓住节日文化, 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文化活动, 一定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彻底改变以往低俗、单一的文化想象。其次, 抓好常年文化。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在工作中应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保证持续开展各种大型活动, 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日常文化需求。再次, 抓好本地特色文化。鉴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绝不能固步自封、一味守旧, 而应结合当地特色文化, 创立文化品牌, 这样才能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真正的帮助。

(四) 提升相关人员素质, 壮大基层文化队伍

鉴于文化从业人员紧缺、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的存在, 各地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展开工作。首先, 完善专业文化队伍建设。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从自身做起, 严格制定文化单位从业人员资格条件, 严把人员入口关, 配齐、配足工作人员, 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同时, 还要有计划地将一批现有的专业人员送至高等学府进行系统培训, 不断提高文化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 壮大民间文化活动团队。在民间艺人的帮扶方面, 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对优秀的民间艺术团队或传承人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 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鼓励他们建立更多的音乐、舞蹈、曲艺、书画、摄影等业余文化团队和发展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进一步壮大文化队伍, 辅助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之, 要想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实施, 我们必须多方努力, 借助一切外部条件和措施,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这样, 才能开创出管理有序、活动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徐金辉.和谐社会视角下群众文化建设的路径[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7) .

[2]李向阳.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J].中国商界 (上半月) , 2010 (12) .

[3]燕海荣.浅论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途径[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2 (18) .

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篇8

【关键词】机房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074-01

【引文】

一、规划、设计和配置的不合理

机房工程的规划、设计人员,在设计和规划机房建设期,由于对机房建设的重视不足,规划设计相关人员对机房设备,和机房管理的不太了解,只从单专业领域来设计规划机房,没有从多专业领域中进行详细的探讨和规划,导致建成的机房利用率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机房前期规划阶段是我们整个建设和管理当中的重之重,做好他的初期规划,根据具体需求和业务发展的速度和未来发展的规模,做好机房IT整体规划。经过IT规划后再来做机房基础设施的规划。

前期的规划、设计机房工程是多专业、多学科、技术含量高的综合工程,所以在规划、设计时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完成。在智能建筑工程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必须明确机房工程的重要性才能做好机房建设。

二、机房环境滞后。不重视机房的扩展性要求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数据传输的数量不断增加,但随而来的新问题是分散在各地的中小机房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又出现了隐患。这样在各个行业及先关部门均开始大规模的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机房,对数据的处理、存储进行集中管理,以提高数据的稳定性、安全性并有效降低了运行及维护成本。各数据中心机房采用高速网络相连通,使各数据中心形成强大的机房群,进一步的提高了机房的可靠性及设备的使用效率,并建设统一的冗余备份成为可能。但由于环境滞后、设计、配置的不合理,大多数机房在运行时为了散热单一采取排风使机房内产生负压,造成机房内灰尘洁净度严重超标,导致机房里部分IT系统的不稳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机房建设往往最开始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不考虑以后添加新的服务器,导致机柜内配电存在很大问题,以后无法增加设备,扩展性很低;相关线缆的长度不考虑实际施工时的一些不能走线的位置只看图纸,导致机房内到处都是插线板、电缆线,像蜘蛛网,使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机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认真作好用户需求分析,如果只根据经验进行组建,那么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针对功能需求、设备数量进行相关设计,容易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这样通常导致机房建成后不久就要进行机房改造来满足新增设备的需要。

三、服务器选用和业务系统不均衡

选用服务器,我们不仅要考虑所运行的业务系统,还要应考虑使用稳定性和适用性去选择产品,而不是一味降低成本,或一味的追求高性能。要考虑到业务系统在不同时间段里的负载,选用的服务器和业务系统要达到一个均衡,要保证业务系统在繁忙的时间段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行,不然弄出的服务器拿到机房经常死机,后期管理员维护起来很头疼。

很多中小型企业的技术人员在选择服务器的问题上存在这样一个疑问:究竟什么样的配置可以支持所运行的业务系统。这个问题虽然是从所运行的业务系统上来寻找答案,但需要从业务系统上详细分析:例如同是运行网站业务系统,因为每个网站使用的Web系统都不一样,有些用IIS+ASP,有些则是用Apache+PHP,这在脚本的执行效率上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网页系统编写的复杂程度和优化程度也极大的影响着服务器能够承载的访问人数,大部分的新闻资讯、下载类网站都已经使用了静态页面来减少Web系统对服务器处理能力的依赖,但是仍然有不少例如论坛、商城一类的系统需要大量动态代码的支持,所以笼统的从业务系统上来需选择服务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必须具体的从业务系统上来分析该选择哪种服务器。

四、系统性、可用性不高

机房建设一个不仅集建筑、电气、安装、网络等多个专业技术于一体,更需要丰富的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的综合工程。现在的机房建设已成为一个由多个专业组成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智能建设工程的各个专业,主要包括:装饰系统;电气系统;接地及防雷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PDU配电系统;屏蔽工程;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设备及环境监控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KVM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背景音乐及广播系统;总控中心系统(ECC)等。机房整个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应该遵守木桶原理,木桶原理其核心内容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木块,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木块。用这一原理来检视机房,我们可以看出,机房其实也是一个“木桶”,机房的可用性,尤其是机房动力系统和环境的可用性,更适合用木桶原理来阐释:“机房动力系统与环境”整体可用性的大小,不是由可用性最大的设备决定的,而是由可用性最低的设备决定的。机房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多个系统协同工作来实现的。但有的用户无限制地抬高某一系统的可靠性,而忽视了机房整体性能的平衡问题,最终导致机房因其他系统的薄弱而出现问题,导致影响机房系统的稳定运行,机房中的设备种类繁多,系统性强,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每个设备的可用性提高了,机房的整体可用性才能得到提升。

五、总结

上一篇:拥抱宋词作文下一篇:总结人生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