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州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推荐8篇)

广州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1

高一九班黄书豪 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and背景

2003年以后,大学生就业就开始遭遇寒冬了。这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000余人,比2002年增加了67万人,增幅达46.2%。从此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摆在了社会面前。

200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了68万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增幅达20.71%,这是我国自扩招之后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毕业生遭遇最强寒流;2006年大学毕业生总量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在20%以上,如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来计算,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总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依旧近20%,无法实现当期就业的人数将近150万,再那么2007年涌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总量则高达600万人,再加上2006年无法当期就业的120多万人,毕业生总数将多达600万,而与此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22%,但社会对毕业生的总需求却要下降近22%。

2006年,广州市市容环卫局下属事业单位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聘13名环卫工,286名本科生、研究生踊跃报名。其中一个终日与病死畜禽打交道的职位,居然引来19名本科生和7名研究生激烈角逐。最终,应聘者中的1名博士、4名硕士和6名本科生获得录用。

2007年,南京市六城区拟招聘460多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4 500余人报名参加竞争,其中研究生1 000余名,大部分竞聘中小学教师岗位。按照报名人数来计算,录取比例将达到1︰10。

2007年3月的一场校园招聘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家打着大学生创业园旗号的足疗健康公司向大学生伸出了橄榄枝,吸引许多学生驻足,该公司开具的工资单上,普通员工如文秘、收银等月薪1 300元起,足疗、刮痧等技师、学徒月薪2 000元起,招聘当天公司就收到了不同专业大学生投递的简历300余份。2007年4月,北京权金城集团旗下13家企业面向北京在校大学生招聘百余工种、千余个跨行业岗位,招聘搓澡工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招聘信息发出不久便收到5 000多名大学生的应聘材料,其中四成左右即2 000名大学生应聘搓澡工。西方各国的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从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和波洛尼亚大学等中世纪大学的创立历经近千年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二战前,欧美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但高等学校的大门并非向全体民众而敞开,其高等教育仍然处于尖子教育阶段,或称精英教育阶段。二战后,世界进入了科技革命新时代,高等教育也随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而中等教育的普及化又为高等教育的扩张解决了生源问题,同时随着大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其要求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这些因素的结合,决定了世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 • Trow)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根据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三个阶段: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大约在15%以内的为英才(即精英)教育阶段;大约在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根据这一理论,美国早在1940年就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二战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一场持久的运动,到60—70年代,西方各国都陆续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至此,高等教育大众化在西方各国得到了实现,它代表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晚且发展缓慢,直至晚清洋务运动以后才出现了首批新式学堂,即近现代高等学校。但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八十年代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年平均增长率为7.5%。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6月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达153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增幅达42%。因此1999年的高校扩招,如同1977年恢复高考一样,成为振奋全民族教育精神的重大事件,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此基础上,2000年高校再次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到2005年,我国适龄人口的毛入学率将达到15%,从而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下限。由此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解放后,尤其是80年代以后取得了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不久就可在我国得到实现。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人力资源的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为历史所明证,如今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无不从中受益,正如日本文部省调查局在它的报告书中所说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见、技术的熟练、生产者的才能等重要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增加物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大力开发人的能力,是促进将来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的能力的开发,则依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汹涌而来,我国只有加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是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的一种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对我国各个层面的渗透,民众对高等教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充分意识到了教育对人本身发展的价值。教育消费作为

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已经被普遍接受。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是势所必然,也必定能够实现。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我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有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145万,其中本科生63.6万,研究生8.8万,专科生72.7万,而接下去两年又将分别达到212万和250万,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可喜成果,但在社会总体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的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专科生的增加,又使供需矛盾日显突出,从而给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们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就业难”。但另据数据显示,我国每百人中大学生所占比例又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2000年,我国劳动者中大学和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仅为3.81%,因此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所以说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假性”现象。正是针对这一现象,2002年3月国家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该《意见》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发展,高校毕业生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地方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但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地区性的和结构性的。所以导致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就业难完全是传统的就业观念、就业制度得不到更新,高校部分学科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所造成的。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

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美国雇主接受大学毕业生所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态度、以前的工作经历、现任雇主的推荐、前任雇主的推荐、基于行业的专业技能证书、上学年限、面试时的分数、学校学习成绩、求职人学校的声望和教师的推荐等。当然,基本的计算机技能、高度合作技能、基本的性格因素如勤奋、守时、负责、值得信赖等,也是必须具备的。同时,自我导向的快速学习能力、处理抽象概念的能力及轻易解决广泛范围问题的能力,也不可忽视。英国32家企业认定大学生必须具备承诺、胜任能力、信心、创造力、奉献、热情等15种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越来越趋近外国雇主。不久前,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

中外雇主的择才标准告诉我们,社会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他们不仅看重专业因素,也看重非专业因素,而且对某些非专业的东西更加看重。综观中外雇主的择才标准可以看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非专业因素集中表现为——

观念——就业成功的先决因素

观念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比较稳定的看法,主要指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直接表现为择业观、职业观和工作观等。几乎所有的企业在招聘面试时都会向应聘者问及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来本单位工作”、“请介绍一下你自已”、“你有哪些业余爱好”等,这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生择业观、自我观、生活观的考查。

中国人民大学在对就业困难学生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初始期望值过高是这些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突出表明了大学生就业观与社会需要的错位。因此,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就业素质,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包括正确的择业观、工作观、职业观等,而要形成这些正确的观念,根本性的工作还是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品格——就业成功的核心因素

从中外用人组织的择才标准看,品格事实上已成为社会选择人才的核心要素。品格是做人的准则和范式,主要包括行为品格、情态品格、心理品格、意志品格。品格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诚信,中外用人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把道德和诚信作为选择人才的核心标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犯的道德和诚信错误主要是编造经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不太多,而企业又特别重视实践经验,于是一些学生就编造社会实践经历,以蒙混过关。殊不知经验丰富的考官一考核,便露出马脚来。一个在求职过程中就不诚信的人谁敢录用呢?

安利中国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张玉珠说,每个企业都希望招聘到有才能的人,但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人品。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再强,如果品格不好,用人单位是不会录用的。

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

方法——就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现代用人单位高度重视对方法的考查,主要是对大学生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的考查。比如,有些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进行思维能力测试,就是对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的测试;有些用人单位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请应聘者回答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对应聘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测试,也是对实践方法的测试;一些外企习惯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问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信息社会,知识和技能很容易过时,而方法却可以长期发挥作用。

对方法的重视,反映了用人单位对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视,而我国大学教学存在的某些不足恰恰是重知识传授而轻方法传授,以至于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

能力——就业成功的直接因素

能力因素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中外用人组织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表达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在对就业困难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也是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表达被誉为“敲开企业大门的第一块砖”:向用人单位递上一份简历,表现的是文字表达能力;与用人单位一见面,开口就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展示。武汉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的高层管理曾经很直

白地说,企业招进的每一个员工,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公司的形象。表达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善于表达,必定影响人际关系,影响自己其他能力的发挥。

二是人际交往能力。人们发现,有些学生在学校里成绩并不好,可他们在社会上却干得不错,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差生”有善于交际的特点。因为交际能力强,他们往往得到的机会更多,能更快地打开工作局面。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项工作能在孤立状态下完成,不会交往就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对一个集体或团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团结、和谐、力量和事业的发展,这正是用人单位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因。

三是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带领团队完成某件综合性工作的能力,包括策划、组织、协调、指挥、沟通、控制等多方面。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将走上管理岗位,即便未走上管理岗位,他们也需要很好地融合到某一个团队中去。四是适应能力。有65.9%的企业重视对大学毕业生环境适应能力的考查,可见适应能力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现代社会呈现加速度发展的特点,生活节奏加快,环境变化加剧,每个人相对固守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专业的机率大大减少,因此,大学生只有善于从旧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五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外用人单位无一例外地重视人才实践能力,不仅包括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也包括解决相邻、相关非专业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核心。我国传统大学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大学生中实践能力差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查的一个重点因素。非专业知识——就业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些用人单位到高校举行双选会,往往会对学生进行书面考试,考试的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诸如时事、社会知识、礼仪、经济、管理等非专业知识,且占的比重很大,可见社会对大学生非专业知识的重视。

大学生知识面偏窄的问题早已存在,主要是非专业知识的贫乏,甚至出现过文科学生不知爱因斯坦,理科学生不知曹雪芹的笑话。

非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性社会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科技知识、演讲知识、写作知识等多方面,这些知识既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广州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2

(一)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 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逐年的增加,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 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8年610万、2010年631万, 2011年660万, 2012年680万。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的一些热门专业, 如计算机, 土木工程等至今仍然是社会的焦点专业, 由此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而这些热门的专业由于报考人数过多, 导致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尽管社会对这些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 但由于扎堆现象, 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 使这些专业的对口人才已经严重饱和。

(三) 薪水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 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 刚刚毕业, 刚刚踏入社会, 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 考证存在盲目性

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 如今证书种类繁多, 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 企业面对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 相比证书, 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而大学生却在大学的学习中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上, 对真正专业知识的学习反而放在其后。由此造成了个人素质及专业技能的缺失。

(二) 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

相比于过去, 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 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 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毕业就业时, 没有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不明晰的同学在就业选择上也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导致就业的不顺利。

(三)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 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 各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 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 起薪较低, 升幅不大, 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 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 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 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大学生应该从实际出发, 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迅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同时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另外, 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 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 发挥一技之长, 走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的道路, 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 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 高校的改革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 使之与招 (下转第119页) (上接第97页) 生, 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 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并对教学质量不高, 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 减少招生数量, 直至停止招生。大学生在校期间, 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三)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 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此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四、结论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提高, 高校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 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中, 人们在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 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 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原因及对策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祝金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江林.浅论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广州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3

一、2015年1—3季度广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5年1—3季度,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下降了2.09%,城镇登记失业率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虽然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略有下滑,但就业形势总体基本保持稳定。自治区2015年就业工作目标得到稳步推行。

1.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92058人,1—3季度完成全年计划的98.01%,超过进度要求23.0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各市均已完成进度要求(见图1)。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4.jpg>[60

40

20

0][39.21][2015年1-9月][2014年1-9月][98.01%][39.21][0.79][1.99%][2015年1-9月

完成][2015年10-12月任务

][41.30]

图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执行情况(单位:万人)

2.全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7118人,完成全年计划的96.4%,超过进度要求21.4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各市均已完成进度要求(见图2)。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5.jpg>[10

5

0][7.71][8.25][2015年1-9月][2014年1-9月][2015年1-9月

完成][2015年10-12月任务][7.71

96.40%][0.29

3.60%]

图2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计划执行情况(单位:万人)

3.全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1151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7.76%,已经提前完成全年计划。分地区看,各市均已完成进度要求(见图3)。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6.jpg>[3

3

2

2

1

1

0][2015年1-9月][2014年1-9月][2.16][2.44]

图3 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计划执行情况(单位:万人)

4.9月底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7%,低于年度控制数1.53个百分点,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年度计划目标4.5%以内。分地区看,各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年度目标内(见图4)。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7.jpg>[3.20%

3.15%

3.10%

3.05%

3.00%

2.95%

2.90%

2.85%][2014年9月底][2014年底][2015年3月底][2015年6月底][2015年9月底][2.97%][3.01%][3.14%][3.15%][3.15%]

图4 城镇登记失业率计划执行情况

5.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60.84万人次,完成全年计划的101.4%,已经提前完成全年计划。分地区看,各市均已完成进度要求(见图5)。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8.jpg>[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2015年1-9月][2014年1-9月][68.49][60.84]

图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

计划执行情况(单位:万人次)

(二)就业创业培训促就业作用体现明显

据统计,1—3季度全区职业培训累计217957人,培训后实现就业92979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为17.62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85357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28万人;创业培训2.89万人,同比增加8.99%,培训后实现就业7622人,成功创业4491人。

(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全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已完成自治区、市、县(市、区)三级联网,并不断延伸至基层平台,目前,全区共有1150个乡镇(街道)、1263个行政村(社区)、274所培训机构实现联网,依托广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广西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全区就业创业失业登记、公共招聘求职、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资源、各项补贴申请等实现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下降,就业压力有加大趋势

今年上半年,广西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初步核算,上半年广西生产总值6769.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0%。但是,就业压力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中有增大趋势。1—3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39.21万人,同比下降了2.09%。同时,根据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67%,需求人才数比去年同期下降8.15%,求职人才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23%,三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外部市场不景气传导到国内,波及出口产业,用工需求减少;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受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环保成本激增、产品国际价格走低、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减产、停产或向境外转移,造成岗位流失;三是广西沿海地区核电、钢铁等重大项目仍在前期建设中,预期的促进就业作用未能完全显现。

nlc202309021802

(二)人力资源市场求大于供,结构性矛盾突出

2015年1—3季度需求总人数110.45万人,同比增加4.67%;登记求职人数79.58万人,同比增加7.63%;求人倍率1.39,同比下降0.03,人力资源市场总体呈现求大于供。1—3季度人力资源供求矛盾比较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严重。全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普遍存在着季节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缺工。如1—4月是蔗糖企业生产旺季,对普工需求量较大,造成季节性缺工。制衣、制鞋、电子元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行业性、结构性缺工依然突出。

2.“招工难”和“求职难”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一方面企业用工条件要求与求职人员自身素质存在差距,不少求职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特别是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短缺,但另一方面,新成长劳动力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较好,求职期望普遍过高,倾向到工作环境比较舒适、工作体面、收入较高、就业条件更好并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就业,表现出“求职难”与“招工难”现象同时存在的困境。

(三)重点人群就业压力大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民工就业、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压力相互交织的基本状况仍将长期存在。以2015年情况为例:一是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2015年全区高校毕业生接近20万人,比2014年增加1万多人。二是一段时间内受产业优化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影响,部分产业工人难以适应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可能陆续成为新的失业群体。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区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67家,涉及在岗职工1.57万人。三是老一代农民工是企业裁员的主要对象,这部分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返乡后难以重新就业,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困难,就业及养老问题存在很大隐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基金以本人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这样就造成了返乡农民工的实际利益受损;同时,务工输出省区将面临未来长期的资金支付压力,部分地方甚至存在不愿意为返乡农民工接续养老保险的现象。

三、对2015年全年就业形势的判断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判断,可以认为,2015年第4季度广西城镇就业持续趋稳,对实现2015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就业工作目标持乐观态度。但也应看到,201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广西就业工作面临经济新常态、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的叠加考验,就业形势仍然严峻。新增就业减少、就业结构性矛盾、重点人群就业困难会同伴相随,问题的复杂性也会有所加大。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和有效的应对。

四、应对失业风险的对策建议

根据对2015年1—3季度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对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就业走势的判断,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1.建议国家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降低企业负担,解决农民工养老的后顾之忧。

2.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一是在项目数量及资金安排上给予更多的倾斜,提升基层就业服务能力,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均等化”和“零距离”的服务,促进劳动者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使其在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的价值。二是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逐步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充分的问题,促进劳动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

3.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的有关政策规定,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作用。一是将失业保险稳岗补贴的政策覆盖面扩大到所有积极稳岗、增岗的困难企业。二是加快《失业保险条例》修订,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给予地方对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一定权限。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性失业预警制度,建议将广西纳入失业预警试点地区。

(二)自治区层面

1.加大就业优先支持力度,积极稳定当前就业岗位,鼓励与支持新增就业。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给予新增就业岗位的企业相关补贴。二是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提供更多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公益性岗位、社区工作者等新增就业岗位。

2.加大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放在整个就业工作首位,加大力度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继续开展就业见习,加大对困难毕业生帮扶的力度,对重点就业群体实行跟踪服务,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3.加大扶持农民工创业工作力度。在落实好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扶持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完善有关政策,加大农民工创业扶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主要有:一是加大农民工创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从“水、电、路、厂房”等方面入手;二是简化创业场所登记手续,推进“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改革;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措施,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力度;四是加强创业培训,将返乡农民工等纳入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4.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培训促进就业。在原有资金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基础上,统筹使用好各部门现有培训资金,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和定点培训机构,突出劳动者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训,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确保参加培训后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中级职业技能。

5.继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全区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加强农民工境外就业服务工作,继续推进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力争今年年底前全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全覆盖,逐步向乡镇、社区(行政村)延伸。

(撰稿人:吴仕瑛)

广州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4

1、高学历,却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本科生遍地都是,硕士生也没那么稀罕,博士都扩招了,所谓的高学历还能在市场上所向披靡吗?不看学历看能力,学历只不过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很久以前人们这样说。时过境迁,曾经被人们看好的高学历在今天似乎怎么也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

根据麦可思对2010年考研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34%的人选择考研的理由是“就业前景好”,在众多考研理由中位居榜首。然而,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真如学子们想像中那么好吗?在51job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发表了“我是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 的帖范文网[]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其他网友的共鸣。在2009年各大媒体不时爆出研究生找工作屡吃闭门羹的事件,学子这边手持高学历期盼企业能够多看自己一眼,企业那边挑挑拣拣到头来还是弃之门外。

就学历来讲,研究生在求职中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同样在51job论坛上,一位HR这样说:“我们公司只有研发部门才招研究生,其他的岗位还真是没有这个必要;如果要读研究生,那就读到博士,这样出来才会有„销路‟。”

选择考研,学子们本想以此为就业拓宽道路,期待获得可以给自己增重的学历砝码。然而,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现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大大缩水。

招聘洗碗工,要求本科学历

2009年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要招聘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网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藐视!”虽然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招聘方修改了苛刻的招聘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网友还是“穷追不舍”。相比之下,有范文网[]些网友则显得“淡定自如”,51job论坛网友“时间换空间”回帖说:“听到这样的消息,15年前愤怒,10年前麻木,5年前呵呵一笑!” 另有网友则在高唱“你伤害了我,我一笑而过,你要求贪婪我只能懦弱”。

这一事件,不仅直射学子就业难,同时也使学历贬值的问题凸现出来!

学历贬值,大学真的无用?

莎莎课件站国内著名的免费课件及范文交流平台

莎莎课件站国内著名的免费课件及范文交流平台 当所有看似残酷的事实集中呈现我们眼前时,人们很容易草率的得出结论,读完大学,有了学历依然很难找到工作。学历贬值、大学无用论便在学子们的脑海中应运而生。

前不久,“熊猫烧香”的作者李俊提前出狱,国内一些知名IT公司得知消息后纷纷向他发出邀请函。李俊因“毒”得“名”,“熊猫烧香”虽不是为“名”而作,却让大众看清这位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水泥工艺技校生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天赋。早年李俊曾课件下载[]在北京、广州等地闯荡过,无一例外地被数家网络安全公司因学历低而拒之门外。在51job论坛上的一项调查显示,43%的人曾遭遇过“学历歧视”,位居各种常见就业歧视的前列。

高学历敲不开企业的大门,除了埋怨社会的不公,企业的苛刻,大学生能否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敲门”方式存在的问题呢?在采访德勤华东区校园招聘经理胡艳红时,她一再强调:“德勤非常看重应聘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许多大学生以学不到东西为由挥霍四年的青春时光,或者为拿一纸文凭而晃晃度日,面对HR的“火眼晶晶”,这样的学生定会“原形毕露”!

高学历敲不开企业的大门的原因之一,不是学历贬值,而是学历的“含金量”降低!学生在校不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实习时不积累为人处事能力,再高的学历对于企业来说只是一张象征意义的白纸而已。

2、就业难,纷纷回炉短训

2009年9月末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即学即用的技校培训PK“华而不实”的大学教育,学子们心寒之余,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加入“回炉”培训的行列。

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课件下载[]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

技校生受宠,大学生“回炉”,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需要技校的“镀金”才能真正发射光芒。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时说:“技校、职校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时,拷问的不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出的是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完善导致一些重要产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白领岗位不足。”

3、有工作,却与农民工同酬

挣扎在职场中的大学生千辛万苦找到工作,还来不及庆幸自己拿到了众人相传的2000元薪酬的市场价,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无疑又一次刺伤了学子脆弱的心灵。

莎莎课件站国内著名的免费课件及范文交流平台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都是“千元档”,甚至范文网[]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社科院的这一统计也许是无心之举,可已经觉得倍受歧视的学子们这下似乎又被揭了伤疤。媒体上沸沸扬扬的炒着“大学生与农民工同酬”,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也表示:“部分青年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较早,积累了经验技能,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可能会与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就业竞争关系。”

4、学子就业难,难在哪里

学子说,求职难

金融危机让企业招聘慎之又慎,在大学生供过于求的职场上,企业当然更亲睐与岗位最匹配的求职者。于是,危机下的求职变得更为艰巨。一位网友在51job论坛上发帖说:“每次去找工作,都被人鄙视没有工作经验。可是一个刚刚出校门的人哪来那么多范文网[]工作经验?”应届生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无薪实习叫卖自己,可企业并未因此抛出橄榄枝。没有工作经验,这样的理由把许多应届生挡在企业招聘的大门之外。

企业说,招聘难

企业在招聘中一看能力,二看潜力,这两点都是根据应届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来判断。在51job论坛上一位HR说:“有些同学既没学习成绩又没实践经历,还总渴望企业先给他一个机会,他会在进入企业后好好表现。企业可不敢打这个赌,要想拿到Offer,学生必须首先证明自己的能力。”

一些大学生不重视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面试时一些基本的行业问题都不了解。EMC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狄巧告诉51job:“在校园招聘中我们会从应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参与的研究课题来判断应届生汲取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在第一轮面试中我们对于专业知识的考察会极为详细。不合格者即被淘汰。”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职业定位模糊,踏上工作岗位后又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试用期还没过就想着跳槽,这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给企业带来损失。这也是企业聘用应届生的忧虑。

专家说,这个问题很复杂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报告 篇5

姓名:郭双全

(珠海广播电视大学 级 专业)

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从而圆了80后每年浩浩荡荡的学子梦,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调查的目的:

1.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讲又占这些原因中的多少呢?这是我们本次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2.了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后,提出改进方案,使我们自身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求职之路增加砝码。

3.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已不单影响大学生自己,这一问题已慢慢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4、大学生就业难自然会有其自身问题的影响,我们从这些问题中也可以反映当今教育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改革教育体系,使学生能更好的受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调查的意义:

1.我们的调查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即将踏上求职之路的大学生还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在走出校园的那一刻起迅速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臵。

2.对于社会来讲,这一问题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急需一个解决方案的提出,而我们的调研正是针对这一问题从大学生自身出发提出的一个解决办法,毕竟社会不会因为大学生的连年增加就降低对于人才需要的标准和要求,那么只有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找原因了。我们相信没有人会认为中国已经发展到了不再需要人才的程度,大学生只要知道了怎样提高和完善自己还是有就业机会的而我们的调研也正是为了这一问题而寻找答案,伴随着问题的解决社会的发展自然也会更健康、有序和稳定。

3.最后是教育意义:大学生是教育出来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自然逃不了干系。我们的调研就具体提出了对教育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意见及建设加强教育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教育关起门来搞是没有前途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适应社会的教育才是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教育。调查的价值:

1.使大学生能更好的给自己定位,使大学生活过得有意义。毕业后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社会更好的发展,学习与工作结合,促进社会的发展。3.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为社会做贡献。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一半来自乡村和城镇,另一般半来自城市,35.17%的学生是干部,调查显示,绝大部分(92.86%)的人没有仔细而有条理地规划过自己的就业目标。国营企业是他们的首选目标,只有不到0.1%的学生愿意在毕业之后选择自主创业。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普遍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应变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但竞争能力和团队精神稍显缺乏。针对就业难这一现实他们仍希望工作能一步到位,不太愿意接受“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新观念,大多数人(62.29%)的人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方面的信息不是很了解。在自身事实方面,大多数人表示,他们参加过关于就业方面的相关培训,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全部拿下这些证书。例如:只有39.97%的人通过了最近一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67.13%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不够扎实。85.2%的人承认自己不能经常去自习。通过访谈调查,我们也了解到大学生的自身的素质和形象以及表达能力在就业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以上所收集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很到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率。结论与讨论:

根据上述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将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自身因素分为四种:

(一)知识方面:

在校期间,虽然绝大多数人参加过或有打算参加与考证有关的培训和考试,但通过率较低(仅以最近一次全国计算机考试为例,天津师范大学参加考试的通过率仅有39.97%),还有一些含金量更高的考试(如英语专业八级)通过率就更低,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67.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不够扎实,这直接影响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程度;加之,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导致就业率下降。

85.21%的大学生承认自己不能坚持经常去自习,自主学习能力下降。只有在临近考试时自习出勤率才有所上升,这直接导致大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学习态度不端正,影响学习质量,导致硬件就业竞争力不高,就业率下降。

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高、可塑性强;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由此可见,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所谓合理,是指毕业生所拥有的各类知识的比例要恰当,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要兼顾并重。建立起既博又专,文理兼修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灵活多变的需要。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如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学能力、运用外语和电脑等现代技术的能力等,只有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才能把所学知识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事实也一再证明,就业过程中,拥有各种证书,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总是倍受青睐。部分毕业生出于多种原因自身素质难以符合工作的要求,难怪相当多的用人单位以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为由,不要应届毕业生。

(二)能力方面: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的能力有竞争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些正是当今社会求职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缺乏这些能力就会失去很多就业

大学生应该多参加集体活动,住集体宿舍。这样有利于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学习如何相处与人友善。多读书,这样可以增广见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水平,拓展思维可能的话参加实践活动(例如打工)。现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独立能力差,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办事能力,积累经验对以后参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三)就业观念:

大学期间就业目标不明确,绝大多数人没有明确规划过就业目标。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公司类型比较单一,64.29%都选择国营企业,极少人选择自主创业,视野比较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大学生往往愿意选择职业声望较高的职业,重视其职业地位上获得的评价和社会认可,缺乏职业平等和吃苦耐劳的意识和精神,就业心态不够平和,从而导致就业率下降。大多数人期望工作能够一步到位,不能很好接受先就业,后择业这一全新观念。择业观是大学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和决定择业行为的产生和结果。

一是在价值主体上个人取向增强。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追求上社会价值观淡化,他们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很少考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二是在价值目标上注重经济价值,功利主义较突出。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臵,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三是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比如奉行“稳定高于一切”,看中的是单位姓“公”还是姓“私”,或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这加剧了艰苦贫困地区人才缺乏的状况。事实上,与前些年相比,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而广袤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却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到最需要的地方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新的积极的就业观念,即无论到哪里工作,只要能适应,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只要有利于自己成长,在哪里工作都一样。对年轻人来说,人生的路还很漫长,一次就业,并不是定终身。

(四)其他:

大多数人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方面的指导不太了解,没有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就业方面的资源;

学校应该少点理论多点时间改变教育放行和方针,现代学生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自己在书本上所学的东西和现代社会形势接不上轨,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中的各个企事业单位都需要既有理论又有时间能的人才,但往往录取的人不能很快适应情况,缺少基本的应对能力和良好的实践技巧,因此,还要从新培训,既浪费时间精力,又浪费人力物力。总结:

据介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

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

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

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课外调查问卷 篇6

1.认为现在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难 B.形势正常 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D.不了解

2.在大学里你感到过就业压力没有?()

A.没有 B.有 C.一点点 D.目前还没有

3.请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4.自己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吗?()

A.有,而且很具体,是我今后求职的重要依据

B.以前做过,但有些空泛,感觉不切实际,似乎就业意义不大

C.现在求职这么难,个人规划太自我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5.在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心理压力有否对自身的进步起到作用?()

A.没有B.有C.一点点D.目前还没有

6.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有想过如何奋斗吗?()

A.没有B.有想过C.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D.目前还没考虑过

7.你对基本就业程序了解吗?()

A.是 B.否 C.一般

8.你学习是么专业______你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

A.很有前途 B.较有前途 C.无所谓D.较无前途 E.很无前途

9.你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

A.很好 B.强 C.一般 D.较弱 E.很弱

10.你认为在就业时,什么最重要()

A.专业 B.学校 C.个人能力 D.其它

11.请问您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A.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B.先就业,后择业C.不就业,继续深造D.自主创业

12.毕业生基数大,竞争激烈,是否考虑过降低就业目标?()

A.没有B.有C.目前还没考虑过

13.大学生对职业的定位较高,就业态度颇失端正;你存在这些问题吗?()

A.没有B.存在C.目前还没考虑过

14.对目前所学专业相对的现实就业状况有了解吗?()

A.没有B.有C.有一点

15.高校扩招,用人单位招聘数量有限,加上金融危机, 对你的心理压力有没有加重?()

A.没有B.有C.有一点

16.大学毕业生越多,竞争越大,可有相对同等学历的同学没有的相对的个人优势?()

A.没有B.有C.正在努力培养

17.对未来的发展,有否多做社会实践活动,是否有过工作实习?()

A.没有B.有过很多次C.有试着做过

18.你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吗?()

A.是B.否C.不知道

19.如果专业不对口,你会选择跳槽吗?()

A.会B.不会C.不知道

20.你有选择第二专业吗?你认为重要吗?()

A.有,非常重要B.有,但不怎么重要C.没有,重要D.没有,不重要

21.你想过自主创业吗?()

A.是 B.否

22.如果是自主创业,你认为你最需要的是()

A.资金 B.政策支持 C.技术 D.其它

23.您就业会优先选择的城市()

A.回出生地B.经济发达的大城市C.中小型城市D.大学所在的城市

24.你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去发展吗?()

A.是 B.否

25.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是否能接受?()

A.乐于接受B 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C 坚决不接受

26.您就业时的择业方向是()

A.政府机关 B.国有企业 C.民营企业 D.外资企业 E.创业

27是否有出国深造的打算吗?()

A.是 B.否

28.您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经济收入B.个人发展机会C.专业知识的应用D.工作的稳定性

29.您认为怎样找工作最有效,您会通过何种方式就业?()

A.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B.在就业网站投放简历

C.招聘会现场D.由学校推荐E.熟人介绍

30.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A.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B.沟通协调能力C.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D.相关工作或学习经验E.专业知识和技能

31.您能接受的月收入水平是()

A.800-1000元B.1000-2000元C.2000-3000元 D.3000元以上

32.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A.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B.沟通协调能力C.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D.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E.专业知识和技能 F.其他

33.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

A.专业技能 B.诚信、职业道德 C.综合素质 D.逻辑思维能力 E.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

34.请问您对自己从事何方面、何种工作的态度是什么?()

A.没有特定的目标B.待遇好稳定

C.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D.与专业对口

35.请问您最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就业信息的?()

A.校学生就业网站B.报纸C.专业性就业招聘

D.校供需见面会E其他供需见面会

36.请问您将通过何种方式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

A.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B.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C.由学校推荐介绍

D.招聘会现场E.寄发自荐材料F.在就业网站发布就业材料G.通过熟人介绍 H.其他

37.你欲选择什么样的单位就业()

A.国有企业B.民营企业C.外资企业D.合资企业E.政府部门F.自主创业

38.到目前为止你是否自己找到过实习工作或工作单位?()

A.有,就业问题已经解决B.还在洽谈中C.还没有找到过D.在找工作中

39.请问你认为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哪些证书比较重要()

A.英语四、六级证B.计算机等级证C.奖学金证书

D.体育文艺类获奖证书E.报关、报检员证

40.怎样看待就业问题。

A.就业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一辈子的幸福,自己当然要全力以赴

B.就业无非是人生面对的又一次挑战,认真做好应对的准备,心态要好

C.就业以后不再依赖于别人,自食其力,回报父母

D.用心对待每一份求职的机会,体验过程,看淡成败,这是一次真正的职业心理测试E.只有被人轻视的职业,没有人会真正得不到工作的机会

41.你认为就业问题上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要寻求哪些人的帮助? 多选()

A.父母和家人B.老师和同学C.社会资讯机构D.朋友

42.对于就业还需要什么帮助?()

A.清晰的就业理念B.介绍一个具体的工作机会或求职方向

C.协助分析和纠正就业准备过程中的误区和盲点D.评价自己的就业准备和心理状态

43.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抱有怎样的心态呢?()

A.非常看重,要精挑细选B.干什么都行,自食其力,积累经验

C.在哪工作不重要,做什么很重要,毕竟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开始

D.并不急着挣钱,但很在意第一份工作对自己职业之路的积极意义,享受职业乐趣

44.对自己今后就业抱有怎样的态度?()

A.乐观B.很悲观C.迷茫D.有难度

45.就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你认为是什么?()

A.人际关系B.能力C.学历D.较多的实习经验

46.选择就业,更看重的是什么?()

A.收入高低B.稳定职业C.体面的职业

D.挑战性要强 成长空间大E.能够积累工作经验的47.你现在有着怎样的就业准备?()

A.完成学业,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B.关注社会动态,做好就业策略

C.很焦虑,很迷茫,没有打算D.为自主创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48.你认为解决当前就业局势的关键在哪?()

A.提高职业技能B.调整择业期望值C.寻求就业指导D.合理规划职业生涯E.加强实习等多方面措施 了解各大企业策略

49.对于理想与现实,你更倾向于哪边?()

A.理想B.现实C.尽量平衡,不得已则坚持理想 D.尽量平衡,不得已则选则现实

50.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对应届毕业生需求总量减少

B.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

D.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

广州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7

会展行业作为广州市十二五产业规划中大力发展的行业, 这些年经历了快速但不规范的行业发展规律。随着广州市商贸会展业的迅速发展, 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人才需求问题日益凸显。广州地区高职院校近年来陆续开设了会展专业, 加大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但是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符合会展行业、会展企业需求, 这是院校在开设专业之初就应该十分明确的。由此, 开展会展行业-专业-就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对广州地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内容及设计思路

1.1 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内容及对象主要为三类:一是广州地区会展类及相关类企业, 着重了解会展行业发展情况及企业的用人需求;二是针对广州地区开展会展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 了解其专业建设规划及会展专业课程开设情况;三是针对高职会展专业毕业生开展调查, 了解其就业情况及职业规划, 分析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开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的协助和推动下, 对会展业行业协会的近百家会员单位采取发放调研问卷、访谈、电话调研、走访企业等形式, 开展调查工作。并经过后期团队对调研问卷回收梳理、资料整理分析, 最终得出研究结论。

1.3 资料来源与分析

本次调查资料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一手资料, 通过问卷、访谈、电话等形式收到的一手资料; (2) 来自会展企业、会展行业协会等机构提供的二手资料; (3) 由第三方调研机构提供的资料。通过对各类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和审核, 根据调研费方案和项目设计目标, 得出调查结果并进行分析。

2 广州会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

2.1 广州会展行业发展状况调查及结果分析

我国会展业虽然起步晚, 但是发展迅速。得益于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广州会展业的发展成绩卓著。2005年广州市政府成立了会展工作领导小组, 在2008年制定《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广州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城市”的目标, 有力地推动了广州会展业发展, 2009年制定了加快会展业发展若干意见并设立了会展业发展基金, 2010年制定了《广州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提出了发展目标和思路。政府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广州从2006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活力会展城市”称号, 各层次的会展中心齐全, 7大会场展馆室内总面积70多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108.6万平方米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 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国际展览中心。加上中洲中心、保利世贸博览馆、广州国际采购中心、南丰国际会展中心等, 形成琶洲国际商务会展核心功能区、流花会展区、白云新城会议功能区三大主要会展功能集聚区。

据调查, 目前广州市专业展览公司及相关类型企业共计1000多家, 至2013年广州市从事会展专业企业400多家, 5年以上的企业占60%, 其中成为全球展览业协会 (UFI) 会员的有中国对外贸易广州展览总公司、广东智展展览有限公司、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广州保利锦汉展览有限公司、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事务局 (中博会) 、博闻广州展览公司、广州闻信展览服务有限公司8家。广州地区会展企业的展会数量和展会质量在不断提升, 截止到2012年年展览面积在10万平米以上的大展16个, 2万平方米以上的品牌展览达50个, 10年以上的展会30多个。目前获得UFI认证的展会有“中国锦汉纺织服装及面料展览会”、“中国锦汉礼品、家居用品及装饰品交易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广州国际表面处理展”、“广州国际涂料展”、“广州厨卫设备、建材及五金、家用电器展”、“广州编织品、礼品及家居装饰品展览会”。广交会、广州国际照明展规模位居全球同类展会第一。广博会、美博会、茶博会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发展潜力。

2.2 广州会展企业人才调查及结果分析

据调查, 截止2012年会展企业营业收入86.2亿元。全年会展业拉动的旅游消费达265.26亿元。但专业人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州会展产业的发展。广州会展的专业人员甚至不如深圳多。目前广州直接从事会展业人才总量仅6000人左右, 且82.61%的人员没有专门培训, 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 复合型高级会展人才不到100人。 (数据来源:广州市会展行业协会)

尽管每年会展专业毕业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从本次企业调研情况来看, 目前的会展专业人才的供给远远没有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

本次在被调研企业中, 企业认为急需的人才类型分类为:专业性人才 (28%) , 通用型或复合型人才 (32%) , 创新型人才 (30%) , 技能型人才 (10%) , 没有一家企业对当前招聘人才感到非常满意, 认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占到48%。本次调查结果也真实反映了企业存在迫切的用人需求。

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用人考虑的因素以及企业认为目前会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设计相关的题目。

根据调研, 企业用人考虑的因素, 结果显示如图2。

被调研企业中认为目前会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果显示如图3。

会展企业在用人考虑的因素中, 学历和资格证书并不是最重要考虑的因素, 反而对员工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更高。企业普遍认为目前高职会展教育存在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差, 这一比例达到了47.83%;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 这一比例达到了50%。

根据调研, 广州会展行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 会展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并且对关联行业影响力大。尽管会展行业基础优良、硬件设施先进、品牌发展迅速、会展效益大,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会展专业人才的缺口较大, 尤其是适应企业需求的基础性的会展专业对口人才紧缺, 这部分会展专业人才恰好是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对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院校培养的人还没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 这一点需引起院校的高度重视。作为高职院校, 在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时, 一定要考虑到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不能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 同时院校在知识传授时, 要更多考虑到技能的培养, 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加强会展人才培养能促进广州会展业健康发展。

3 广州高职会展专业就业调查及分析

3.1 毕业生调查情况

据调查, 广州高职院校培养的会展专业人才一般都能对口就业, 以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为例, 我们调查了该校2012、2013届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结果如表1。

本次调研主要对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2012届31名和2013届47名毕业生进行调研, 通过学生毕业时提供的邮箱发送调查问卷, 其中2012届学生有效邮箱23个, 有效邮箱覆盖比例74.2%, 问卷回收14份, 样本回收率为60.87%, 答题率60.9%。2013届学生有效邮箱45个, 有效邮箱覆盖比例95.7%, 问卷回收42份, 样本回收率为93.3%, 答题率81.3%。

从调查结果看出, 毕业生在国有性质单位就业比例为14.28%, 相对较低, 85.72%的学生在其他性质的企业就业。这也符合目前广州会展行业的实际情况, 会展企业主要以私营、合资企业为主, 国有性质的会展类企业所占比例较小。

3.2 毕业生行业发展调查

从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2012、2013届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行业及职业类型调研结果看出, 2013届毕业生在会展企业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比2012届毕业生增多, 两届学生都从事行政业务与商务服务岗位的人数较其他行业和岗位增多。

参照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3.3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对该专业在校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调查显示, 2012届、2013届毕业生对在校学生的建议中, 毕业生认为在校学生最应该学习和培养的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专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主要集中在服务能力、谈判沟通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方面;专业最重要的核心知识主要集中在服务、营销、会议组织等方面;专业最应该具备的素质主要集中在诚信、抗压、团队协作等方面。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了解到, 目前广州会展行业、企业发展及高职会展人才就业及培养中存在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有: (1) 广州会展行业发展迅速, 企业数量较多, 但是行业缺乏统一规范, 真正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并不多, 真正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展会还有所欠缺。会展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进一步整合资源, 推进展会品牌化发展, 解决目前企业实力不强, 展品品牌同质化等问题。 (2) 企业人才需求较大, 市场提供的可用、合适的会展人才不多, 会展人才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会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企业文化对员工有比较个性化的需求, 尤其是对员工职业素养、自我学习能力、实操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因此院校在进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时一方面要加强对实操能力的培养力度, 缩短专业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过程,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职业素养、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让学生有在院校中就要养成一个职业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3) 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充分利用行业和企业资源, 通过资源整合, 开展各阶段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从而推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更适应行业、企业需求。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州地区会展行业企业发展、会展人才需求状况、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与分析, 得知目前广州地区会展人才在培养方面存在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实操能力欠缺, 院校传授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现象严重, 会展对口就业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人才需求,就业需求,调查及分析

参考文献

[1][2012]412号.广东省会展业“十二五”发展规划[S].粤经信生产涵.

[2]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http://www.gzceia.com/.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 篇8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就业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参加工作,从事经济或其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就业指导一方面是指高校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顺利实现就业所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指高校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学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其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新形势

(一)我国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

现实上看,我国高等教育仍没有能解决好类型、层次、科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人才市场结构之间的协调问题,高等学校纷纷趋向学术型,学生及其家长存在着强烈的“高学历、高学位”的追求情结,学术型人才培养过剩和创新能力不足、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足和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在实践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难、难指导就业的现象。

(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

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局面。

(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素质。

由于我国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然而,大学生们的精英情结并未完全淡化。一方面,大学生们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多大学生吃不起苦,在现实利益中更多地优先考虑物质生活条件,就业取向趋于“功利化”。另一方面,这一情结也造成了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人才的过剩,因为大家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把留在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作为自己职业方向的首选。

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都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一)更新就业指导观念。

首先,必须明确就业指导工作是以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工作。指导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工作的性质,端正服务观念,转变管理意识,切实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应是大学的最后一课。用人单位在录用时注重人才的质量而不单是文凭。要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其竞争力,仅靠毕业前的临时教育是不行的,而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所受到的培养和指导中。

最后,就业指导工作应具有完整性。大学生就业后,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完全终结,还需要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大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用以指导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正确定位,成功就业。

(三)就业信息服务。

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信息的取得。搜集信息、分析和预测信息,把准确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帮助他们确定求职方向和目标。学校应加大投资,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因特网上设立本校主页,介绍大学生情况,并鼓励学生设立自己的网页,进网择业。

(四)大学生自主意识。

高校就业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要教育大学生破除“等、靠、要”的旧的思想,使他们明白,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等、靠、要”是统招统分体制下的一种陈旧思想,是一种缺乏竞争与激励机制的传统体制,它使大学生养成了单纯依附国家、依赖社会、被动等待分配的不健康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竞争和机遇并存的就业环境,一些大学生不是激流勇进,而是思慕起过去的那种落后的体制。

四、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培养机制的滞后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素质等原因,使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新的形势。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大学生本人的事情,它关系着高校办学的质量与效益、关系着学校的兴衰和国家的稳定。因而,考虑从政策教育、就业观念指导、信息服务、强化大学生自主意识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是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国敬.大学生就业指导[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上一篇:服务承诺书(投标)下一篇:写字教学“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