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历史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历史(精选7篇)

教案历史 篇1

本课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时应从生产力角度提纲挈领地分析概况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方法指导:

为了更好地把握本课,课前要求学生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充分预习好课本知识。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历史。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层层剖析和比较,大胆回答,积极发言,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教材整合:

本课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至此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也成为主要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一种概括,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工具简陋,劳动者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集体耕作被小农经济取代,男耕女织成为主要生产的组织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放映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视频选段。歌词是“(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我挑水来你浇园。(七)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夫妻恩爱苦也甜。”提问学生,七仙女和董永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种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感知目标

通过整合教材,整体感知目标,并通过多媒体展示,1、早期的农业生产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把握本课重点。

讲授新课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1、请同学们看地图册《南北两大农业经济区的形成》,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农耕经济形成了南北两大经济区,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认识到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进行历史遗迹探究,通过展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马桥文化遗址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当时使用的工具是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分析归纳在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耕作方式。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采用列表的方法,按照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顺序,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农作物种类和水利灌溉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展示春秋战国以及西汉和唐宋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3、通过图表让学生明确我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方式,形成精耕细作技术的基础,分析出早期农业生产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使学生了解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关系,最后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使学生增强爱国意识。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展示小农经济的几个问题,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讨论某个问题然后各个小组有一个代表进行回答。第一小组讨论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第二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特点,第三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有利影响,第四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不利影响。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展示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答案:(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4)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历史地位、生产结构、基本特征、基本模式等几方面,小组讨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然后展示。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基本特征: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4、基本模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知识拓展: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展示:1.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2、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课堂小结: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中居于领先地位。在有利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中国农耕文明得到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基本模式。鉴古知今,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将有利于促进现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教学反思:

教案历史 篇2

一、“学教案一体化”模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学教案一体化”, 教师的教案就是学生的学案, 课堂教学中师生共用学教案。这样, 教师的教案相对学生来说, 是全透明的。学生提前介入新知, 在教师学教案的导引下, 提前进行自主学习, 拿下最基础的知识点。同时, 可以借助图书室、远程教育网络等先进辅助设备, 积累有关知识内容, 为课上的合作探究奠定雄厚的知识储备。课上师生重点研讨两大方向的内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疑问和教材的重难点。这种先学后教的模式, 对表现欲和好胜心都很强的初中生来说, 颇为适应。

二、“学教案一体化”模式, 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导演。“学教案一体化”模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 到主动地获取知识, 不能不说是一个飞跃。例如, 我在教学《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时, 将学教案提前一天下发给学生, 学生在领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的基础上, 按照“学习过程”中“预习导学”部分的索引, 认真地对教材进行了自主阅读, 了解了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史实、丝绸之路的形成和班超管理西域的史实。同时, 通过在阅览室和互联网查阅资料, 对西域 (今新疆地区) 、丝绸之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弥补了课堂时间、空间上的不足, 也为课堂上的深入探究积累了知识储备。

三、“学教案一体化”模式, 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教案历史 篇3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

分析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

了解对外开放的步骤,掌握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比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不同,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通过观看图片、讨论等方式,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认识

邓小平在历史上的贡献,

通过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体会改革开放和历史发展的艰难曲折。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影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会发现我们的生活跟三十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起源于一次伟大的转折会议。那就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么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一次伟大的转折?这次会议又做出了怎样的决策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十五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大转折的起点

1、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除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些?学生热烈讨论,发言。(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并让学生从转折会议中归纳规律:中国共产党能及时纠正自身错误,是一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接着,请同学们结合课本100页思考分析这次会议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转折呢?学生看书后回答:(1)思想路线: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此时教师提出人们是怎样摆脱左倾思想束缚的呢?由此引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此场讨论帮助人们摆脱了“两个凡是”这一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组织路线:健全民主集中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教师紧接着对比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三个方面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

3、然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表格,梳理知识结构。

4、最后,突破难点:这次会议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呢?学生讨论、合作探究。(1)使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20世纪中国的最后一次历史性巨变。)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

1、十年____使中国农村经济备受打击,而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于是穷则思变,中国农民率先开始了艰难的改革探索。通过观看幻灯片,学生知道了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时间、地点、形式。(农村 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然后,思考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作用及为什么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明确了农民的责、权、利,遵循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规律。)并对比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种生产关系各自的利弊,以“鞋与脚”的关系浅显生动的阐释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自然得出农村政策的出发点: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最后,以探究材料题的方式切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意义和作用。

合作探究:

材料: 1987年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高中历史教案 篇4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答.①不是。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③是秦的暴政激起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教学目标典型例题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初中历史教案 篇5

一、目标

二、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指导

通读课文【共6分钟】

熟悉课文“”子目(3分钟);“”子目(3分钟)学习课前自主预习课件 请认真学习老师布置的“【课前课件】第2课 抗美援朝 预习材料”,结合学习材料分析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目标问题

三、先学

1、学生紧张自学,教师巡视

2、检测(1)提问

1、思考下列问题: A B

2、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A B(2)书面练习

四、后教

1、纠错

(1)公布答案

(2)准备纠错:统计做错学生,指导全班学生认真看书,背诵本节知识点。(3)讨论纠错:指明让做错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应该怎么办?

2、教师点拨:

强调易错点,方法指导

历史教学要亲近乡土历史 篇6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 降低难度, 增加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 把内容编排为正文部分和其他部分。正文部分讲述重大史实和史论, 为基本要求;其他部分主要是佐证史料和教学建议, 不作统一要求。这就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读史使人明智”留出了很大的空间,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第一次教学活动以学生根据教材观点搜集史料、交流讨论为主, 目的是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掌握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兴衰的原因。荣氏家族企业在中国百年经济史和当代经济中都独领风骚。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 曾经这样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 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 就只有他们一家。”荣家三代都是中国的首富, 荣宗敬、荣德生是第一代, 拥有26家企业, 资产超过亿万;荣毅仁是第二代, 当过上海市副市长、国家副主席, 组建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非常成功;荣智健是第三代, 已把香港中信公司经营成多元化的企业集团, 2004年荣登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首位。荣氏企业的近代产业主要在上海, 其首领是无锡人, 无锡有他们的家业、产业和传说、故事, 学生对无锡籍的名人素来有亲切感, 所以, 笔者要求学生搜集无锡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的史料, 在交流时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兴趣盎然, 上网查, 上图书馆找, 交流时互相补充, 从而比较准确地勾勒了无锡近代纺织工业和荣氏企业发展的主要过程。

19世纪末, 无锡开始出现近代纺织工业。1907年, 无锡荣氏家族开始投资纺织业生产, 荣宗敬、荣德生、荣瑞馨等七人集资开设了振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 大战结束后又忙于自身的恢复,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无锡棉纺织业在此期间有了较大地发展。无锡棉纺业共有6家工厂, 纱锭143886枚, 占全国华商总纱锭的9.55%, 布机804台, 占全国总数的11.88%。其中, 1919年集资200万元筹建的申新第三纺织厂至抗战前, 已拥有纱锭7万枚、线锭4192枚、布机1478台, 资金增长到500万元。无锡的纺织业可谓盛极一时, 在全国纺织业界地位举足轻重。

有的学生还介绍了荣氏家族在无锡做的三件大好事。一是创建江南大学。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美誉的江南大学现在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最早是荣德生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在解放前出资兴办的, 当时师资力量雄厚, 为江南名校。二是建造梅园。梅园是荣德生所建的私家园林。1955年, 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遵父遗愿, 将梅园献给国家。现在, 梅园面积近千亩, 集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名花异卉于一体, 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三是建设宝界桥。1934年, 荣德生六十寿辰, 以寿资办慈善事业, 造宝界桥。桥长375米, 60孔。1993年, 荣德生之孙即荣毅仁之子荣智健又捐资造新的宝界桥。新桥21跨, 长390.7米, 宽18.5米, 新老两桥, 称“宝界双虹”。宝界桥沟通无锡太湖风景区的陆上交通, 又是蠡湖一景。

在谈自己的感受时, 学生们很自然地接受了教材的观点, 国家独立自主是民族工业发展壮大的前提, 民族企业家是爱国的, 值得人民尊重。

第二次教学活动是学生小组合作采访无锡庆丰集团“从民族工业到现代上市企业”的变迁, 让学生在掌握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兴衰的原因的基础上认识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 庆丰集团就在学校附近, 我校不少学生的祖辈、父辈曾经或者正在庆丰集团服务, 因此, 组织学生采访庆丰集团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学生的采访得到了庆丰集团和学生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 他们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有份小报用图文搭配的形式介绍了庆丰集团, 文字部分为:“庆丰集团, 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庆丰纱厂, 历经一次次的变革, 90年代初率先尝试中外合资方式, 90年代末通过股权转让成为有限责任公司, 21世纪整体改制设立股份公司, 正式进入资本市场。庆丰股份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5亿资产, 集科研、原料生产、外贸进出口、纺、织、染、后整理于一体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联合企业。目前公司已成为我国高档弹力纱、弹力布和高支阔幅装饰布面料出口量最大的企业之一, 并被美国杜邦公司评定为最佳合作伙伴成员, 成为其在中国棉纺织行业设立杜邦莱卡实验室的首家企业, 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他的成果展示也是如此, 过去的事和现在的事了解得都不少, 成果展示却偏重现在, 可以看出, 学生更注重对庆丰集团现状的了解。这与笔者的初衷相反, 不过, 和学生沟通之后, 倒也觉得学生不是没有道理。学生说, 过去的事没有现在的事有劲。了解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在, 认识现在是为了建设将来, 这本来就是历史教育的目标之一。

这两次教学活动由于学生积极参与, 而且是联系当代生活, 和挖掘本土资源, 消除了初中学生与历史的隔阂感、陌生感, 学生既增加了历史知识的积累, 又初步学习了搜集史料和分析史料的技能。

九年级历史教案 篇7

一、从容说课

第一目,丰富多彩的文化(本课重点),在这里不需要给学生关于文化的严格的定义,而是要学生通过搜集材料,了解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这些节日中传统的食品;再搜集能够反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这些节日所表达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活动,指出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就是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的。

列举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东西,评选一些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探讨这些人物代表了该国文化的哪个方面,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形形色色的文化将我们的世界装扮得绚丽多彩。第二目,和谐的文化乐章,通过语言交流的故事引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认识到文化没有优劣之别,多元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通过一名意大利学生与中国同学的对话,引发学生思考: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对待这样的文化差异,我们该持什么样的态度?从而得出结论:我们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其他文化之间要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为下一框“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做准备。

二、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组织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节日习俗,探讨这些节日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学生的课前准备越充分,对文化的了解就越深入,从而认识到文化并不深奥,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就蕴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我们生活中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来语的影响,如“酷”、“巧克力”等。学生对于外来语的接受比较快,这里可以请学生事先查阅一些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

成龙,中国香港地区乃至亚洲、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影坛巨星,无论他出席国内还是国际上的一些较为隆重的公共场合,他总是身着唐装。当有人问及他为何总以唐装形象出现时,成龙说:“唐装代表着中国的文化,我想要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世界也因不同的文化而色彩斑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之旅。

(二)讲授新课

1、丰富多彩的文化(板书)(1)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活动一:节日文化

同学们,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有一些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流传至今,成为我们今天的节日,大家说一说: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烈的节日有哪些?它们都有什么意义?在这些节日中,有哪些传统食品? 学生讨论回答:(略)

(2)外国传统节日文化(板书)

活动二:议一议、说一说外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略)

小结:同学们,从这两个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是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因为很多的文化传统是独具一格的,所以它便具有了代表性,当人们一见到或听到时就会想到哪个国家和民族。

(3)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板书)活动三:说一说,评一评,请同学们将下面的国家或民族的事物与所代表的国家相联:

中国 篮球 美国 富士山 日本 足球 巴西 金字塔 埃及 长城 法国 艾菲尔铁塔

不仅如此,当你提起某个人名的时候,你就会联想到这个国家,如安徒生,就会想到丹麦;如甘地,就会想到印度等。如果要评选一些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你认为哪些人应该上榜?(评选标准:只要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会想到这个国家;不管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他都代表着这个国家;只有真实的人才能当选,文艺作品中的人不能当选。)

按照这一标准,你评选的结果是:

同学们:通过系列活动的探讨、评选,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不同,它们都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各个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被深深地打上本国、本民族的烙印,而同时正是这些代表人物把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大花园。

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国文化也光辉灿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国文化必然要发生交流与碰撞,他们能和谐相处吗?结果会怎样呢?

2、和谐的文化乐章(板书)(1)文化有差异性(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8页的插图故事: 看谁译得好:

①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成英语。

“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please go upstairs”(“如果你想看得更多,请上楼”)

②把“无风不起浪”。译成英语——

“where there is fire , there is smoke ”(“有火的地方就有烟”)想一想:

①古诗和成语翻译上的困难说明了什么?(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差别。)②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的例子吗?

酷(cool)、巧克力(Chocl Late)、沙发(sofa)、咖啡(caffee)、英特网(Internet)、坦克(tank)等。

教师小结:语言是一种文化,语言存在差异,不分优劣,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如果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不复存在,世界将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有人说全球化就是标准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但经济全球化不应导致文化的单一,世界的发展更趋向于文化多元化。如果全球化就是变成大家都讲一种语言,只允许一种文化存在,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世界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它就会像一个百花园变成了只有一种花卉存在,很单调乏味的、缺乏色彩感的花园。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的局面。

(2)文化的差异就会造成不同的待人处事方式(板书)幽默故事 步骤一:出示一则故事:不是东西。(概述:一个自称为中国通的外国教授给学生讲什么是东西,说只有无生命的才叫东西,所以我不是东西,你也不是东西)学生笑。

步骤二:提问:你认为这位外国教授是哪国人?为什么?学生纷纷猜测,并说出理由。教师参与。

步骤三:提问:如果是你遇到了这位外国教授,你可能会采取什么态度。学生一种是尊重,一种是排斥。

步骤四:教师归纳:面对文化差异,我们正确的是尊重,平等交流,互相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9页的插图故事,并想一想:

①得到别人的称赞,你认为哪一种回答更加得体?你更习惯于那种回答?为什么?

(引导学生看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中国人含蓄、谦虚,意大利人直爽。)

②导致中外沟通障碍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障碍会对彼此的交往产生什么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处世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就容易产生误解。)

③这种沟通障碍有可能跨越吗?如果有可能,谁该为此做出努力?该怎样做出努力?

(有,对待这样的文化差异,我们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其他文化之间要平等交流、互相学习。)教师总结: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我们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其他文化之间要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不能一味的排斥或全盘照收。补充资料:欣赏世界各国风景图(大屏幕展示)。

(三)小结新课 同学们!面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尊重各国民族、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坚持为我所用、博采众长的原则,全盘排斥和全盘收取都是错误的,而是要在批评中继承,加强沟通了解,尊重双方的文化价值,应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四、教学反思

在进行这节课的内容时,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资料,如图片、画册、音像资料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提示。

课本上的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反思我们的文化背景使得我们在面对别人的赞扬时,习惯于做出怎样的反应;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我们该持怎样的态度。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探讨。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教师还可对资料进行补充。

张小澜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知道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和应对方法。

能力目标:逐步掌握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同时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能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拥有开放的胸怀。

教学过程:

教师:请大家先欣赏这首歌曲,说出是哪个国家的,它的歌名?

(师生欣赏)

教师:这是一首风靡了全世界几十年的印度歌曲《吉米,来吧》,一提起印度,我们就会想到什么?想到阿娜多姿的印度舞蹈,想到辉煌灿烂的宗教文化,想到以纷繁诡谲著称于世的印度神话,想到印度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他们各自的语言、风俗等等,之所以一提到印度会想到这些,是因为什么?因为印度文化的„„

(板书:独特性)

从印度河文明到现代印度,印度文化一脉相承,具有十分鲜明、强烈的民族特色。只有印度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吗?咱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5000年的文明史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播放幻灯片)

事实上,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洋溢着各自动感的文化气息,让我们流连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世界文化之旅,感受多姿多彩,璀璨迷人的世界文化。

(板书:世界文化之旅)

请大家翻开课本56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

大家注意,课本首先讲到了世界文化的哪一个方面?

节日(板书:节日),为什么呢?

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透过节日,我们可以更充分认识到各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渊源。

你知道咱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烈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他们是怎么来的?注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有请第一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

(第一组同学,幻灯展示)

教师:嗯,很好,给我们着重介绍了中国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节日习俗。从中我们既可以了解到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同时还说到了即使同样的节日,比如中秋节,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庆祝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将来无论你们走得多远,都不要忘了咱们的传统节日,不能忘记养育咱们的亲人和祖国。

刚才我们说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其他国家和民族有哪些特色节日吗?

(学生普遍回答)

(愚人节、慕尼黑啤酒节、巴西狂欢节、泰国宋干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我们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啊)、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父亲节(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在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你们给父母送礼物了吗?祝他们节日快乐了吗?)、情人节(知道咱们中国的“七夕节”吗?冲击了咱们自己的情人节阿)、圣诞节。

(阅读书上57页,相关链接)

不同的文化除了通过节日表现出来,还有哪些表现呢?有请第二组同学:

(4段小视频)

欣赏视频的同时,思考:反映了哪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和什么有关?

1、埃及 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板书:建筑、雕塑),(反映了古埃及帝王的墓葬习俗和神奇的建筑、雕塑艺术技能)

2、西班牙(板书:斗牛比赛)

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西班牙人认为斗牛既是艺术技能的展现,也是人与动物的较量,是勇敢和英雄气概的表现!当然也有许多人认为它虽刺激却很残忍。

3、印第安人 服饰 舞蹈 仪式

4、中国 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料理、法国料理和意大利料理并成为世界三大料理。

人物(看到梅兰芳,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国粹京剧)

戏剧

教师:非常生动形象,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板书:丰富性和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第三组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互动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

谢谢第三组的同学让我们知道了文化还可以通过这么多形式表现出来。

大家想想,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这么多风格迥异的文化,同时存在于我们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地球村,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

请大家看向屏幕,阅读几个小故事

1、他这是什么吃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有趣的事情?咱们中国人怎么吃饺子?饺子是中国特有的吗?不同地区吃饺子的由来、寓意、时间、什么馅、怎么做都是不一样的。中国水饺就更有讲究了,这个我们就不说了。这种饮食习惯的不同,充分体现了?

各国文化的差异。(板书:差异性)

2、(英汉互译)说明了什么?中国古诗词浩若繁星,读起来很有韵律和意境,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无法替代的。当然,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本身也具有语言美,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同样散发着无尽的美。世界上有2000多种语言,你觉得哪一种语言更好呢?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老师用法语深情的写出“法兰西万岁”的时候,他是多么不情愿放弃自己的语言呀!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文化。我们也一样,我们觉得汉语好,是因为我们也爱着我们的祖国和语言文化。但是语言有优劣之分吗?(板书:语言)语言有差异,但是没有优劣,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而不同民族的语言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人类各种语言是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丰富发展的。

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或者外来语吸收汉语的例子吗?语言的千差万别也使得世界文化充满生机。

3、课本59页

如何跨越:加强沟通和交流。

这种沟通和交流中国自古就有之,比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文成公主进藏,昭君出它本身也具有语言美,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同样散发着无尽的美。世界上有2000多种语言,你觉得哪一种语言更好呢?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老师用法语深情的写出“法兰西万岁”的时候,他是多么不情愿放弃自己的语言呀!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文化。我们也一样,我们觉得汉语好,是因为我们也爱着我们的祖国和语言文化。但是语言有优劣之分吗?(板书:语言)语言有差异,但是没有优劣,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而不同民族的语言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人类各种语言是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丰富发展的。

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或者外来语吸收汉语的例子吗?语言的千差万别也使得世界文化充满生机。

3、课本59页

如何跨越:加强沟通和交流。

这种沟通和交流中国自古就有之,比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文成公主进藏,昭君出塞,鉴真东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国文化也灿烂辉煌,在“全球都市”的今天,各国文化更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交流与碰撞,他们能和谐相处吗?结果会怎样呢?

我们请第四组同学介绍:(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视频)

从中反映出开放的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我注意到其中有一句话:“整个世界看到了开放的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包容。”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对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持什么态度呢?(幻灯)

花儿因竞相开放而色彩缤纷,世界因相互交流而共同发展。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搭起世界文化的桥梁,如何做一名中外友好往来的使者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和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上一篇:猜字谜五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2023年上半年地籍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