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地域分析(推荐8篇)
目标地域分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我们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明确,竞争压力不大。我是四川人所以我希望将来我能够回到四川,我希望将来能够去成都双流机场工作。成都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希望我的将来能够在那个美丽的城市有着绚丽的一笔。成都是内陆城市,所以水利交通不是特别方便,但作为四川省会他同样有着发达的交通,航空方面的交通则成为了首选,即是说成都缺少像我们飞动毕业的人才。我相信我的将来如果在成都,那么我会有更好的发展。
牡丹江地处我国东部边疆,是黑龙江省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在黑龙江被称为北大荒的若干年代里,牡丹江境内的渤海古国遗址就以久远与深邃的历史,成为北大荒文化中的沙漠绿洲。
神秘的渤海古国是少数民族靺鞨族于公元698年建立的地方政权,名为“震国”。公元713年首领大作荣接受大唐帝国的册封,成为“渤海郡王”,首府为上京龙泉府,即今牡丹江宁安的渤海镇。大唐盛世中的“渤海国”是仅次于都城长安的东南亚第二大城市。是无数历史学家可以进行豪华猜想的一段历史,一段少数民族史,一段城市史,一段文化史……
公元926年后崛起的契丹族将渤海国攻灭。契丹人为了断却渤海人对故园的思念,放火将整个城市焚毁,渤海时期所创造的文明随之全部消失。历史的厚重与深邃,成了一个谜,今天的文化中有多少传承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考证。
牡丹江地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中有几个因素影响较为深远,主要包括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流人文化等。当然,文化的形成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影响,牡丹江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在文化中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记。
1 英雄辈出——自然环境造就品格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牡丹江地区多山,以海林最为典型。崇山峻岭,险峻陡峭,山峰连绵,冬季漫长而寒冷。生长在这里的人以超强的耐力抗拒慢慢冬日的冰雪严寒,这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勇敢、坚强、乐观、无所畏惧、忠贞不屈、刚毅的性格。透过冬泳,我们可以品味这种性格的涵义,那是敢于挑战自然的一种精神和品格。在寒冷的冬季,牡丹江总有一些冬泳爱好者,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凿开厚厚的冰层,他们脱去棉衣,跳到冰冷的江水中游上一游,试一试身手。
这样不畏艰难险阻的品格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得最为充分。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牡丹江时,人民自发地奋起反抗,涌现了一大批英勇不屈的抗联战士和抗日英雄。在革命组织的领导下,他们斗争意识更强,战斗更英勇、更顽强,不怕牺牲。历史上抗日的第一个战役——“墙缝战役”就是在镜泊湖边发生的,并且取得了胜利。
1940年以后,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由于日寇的长期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抗日联军经常露宿在深山密林,有时几十天吃不上粮食,只能吃野菜、树皮、草根,甚至连皮带、草鞋鞋底都成了充饥的食品。冬天的时候,许多官兵还穿着单衣,几乎每人都生了冻疮,鲜血经常从冻疮口流出来。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抗联战士咬紧牙关,勒紧裤带,坚持斗争不放弃、不投降,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解放前期,牡丹江一带土匪猖獗,形成了几大匪帮。解放军战士杨子荣和战友与匪帮斗智斗勇,穿行于茫茫雪原,战胜种种困难,最后肃清了土匪。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就这段真实的故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其中对杨子荣等有勇有谋的品格给予了真实具体的再现与弘扬。
清朝时期,沙俄侵略军多次侵入黑龙江下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清朝将军巴海率领宁古塔地区军民给予坚决反抗与回击,打退沙俄。康熙皇帝赐诗赞扬“旌麾到处销兵气,壁垒开时壮武功。尽使版图归化日,远数边徼被皇风。”
热情、好客是牡丹江人的又一侧面。牡丹江地区拥有广袤的森林,十分壮阔和旷远。森林深处有一个地方叫双峰林场,南下的寒流与日本海的洋流交汇,使这里的降雪量居全国之最,被称为“雪乡”。在林海与雪原之间穿行的人们,性情豪爽、热情开朗,好客、重情义。“雪乡”旅游区的发展与他们的热情性格不能说没有关系。大海林雪乡地处十分偏僻的林海深处,交通极为不便(发展旅游之前),最初到过那里的外乡人都能够得到热情接待,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吃上一餐乡亲们炖的山野菜,再饱览一下城里所无法见到的雪野,领略一下北方村庄的静谧与旷远,感受很是不同。久而久之,口碑相传,旅游的品牌就有了,旅游也就热了起来。这也正印证了学者们的研究结论:目的地的好客精神是带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牡丹江地区江湖众多,水系丰富,有我国著名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有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莲花湖,有蜿蜒曲折的牡丹江,有奔腾的海浪河。由于地貌丰富,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特征,因而同为一个地区,气候、温度和植被等也会有很大不同。牡丹江不仅造就英雄和仁人志士,也出产美女。
镜泊湖由火山喷发形成,号称百里长湖,沿岸自然风光秀美多姿,犹如一幅长长的画卷。岸边居民环湖而居,享用着大自然的赐予。牡丹江水沿着火山岩浆走势形成的河床蜿蜒流淌,象一条彩带,千百年来哺育着无数的牡丹江儿女,一代有一代,生生不息,成为真正意义的母亲河。
“九分山水一分田”的特征,使牡丹江处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水的流动性使得这里的人们灵动、聪慧、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海洋流调节使得局部地区冬季气温不特别冷,夏季也不特别干燥,相对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气候温和,又江湖水充足,因而夏季里满目青翠,花香四溢,镜泊湖畔的广大地区更是土肥水美的鱼米之乡,被赞誉为“北国小江南”。这一地区的女子皮肤普遍白皙、润泽、面貌姣好,秀美的山川培育的美女别有韵味。古时就有著名的美女海浪河畔的乌林答氏,后被尊为舍身成仁的金代昭德皇后;生长在牡丹江畔的黑妃,即康熙的贵妃。“十里长江出娘娘”—— 是对牡丹江哺育美女的一句赞词,黑妃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牡丹江人崇尚自然,对镜泊湖怀有特殊的感情,赋予她很多美丽的故事与传说,例如《红罗女》、《白石砬子》、《珍珠门》等,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将对美和善的向往寄托于故事中,希望通过美与丑、真与伪、善与恶的斗争达到惩恶扬善的愿望。
《渤海故事》更是将镜泊湖灵性化、神话化,甚至妖化。故事中说大祚荣被武则天的大将追杀到镜泊湖边,大祚荣人困马乏,粮草断绝,恰在这时一位老翁来到,劝大祚荣向镜泊湖主求援。大祚荣听从了建议,写了一封信,投入湖中,不一会儿,就有无数条红尾鱼涌到岸上来。大祚荣的兵士吃了鱼之后势气大振,与唐兵一决死战,结果打败了唐兵,建立了渤海国。
2 一枝独秀——相对独立的朝鲜族文化
19世纪下半叶,关内连年遭灾,民不聊生,大量难民移居本区,朝鲜族也是从这时由图们江大量迁入。朝鲜族的民族特色浓厚,对牡丹江地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因而文化方面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在很多乡村和城市的社区里,都可以领略到浓郁的朝鲜族风情。
朝鲜族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服饰、居住、饮食和婚丧嫁娶习俗。每到节假日,在朝鲜族集中居住区里就会看到他们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为节日创造欢乐喜庆的氛围。
朝鲜族的居住也有自已的特点,在一些朝鲜族村镇还保留着进门就上炕的习惯特点。朝鲜族的房屋有多大火炕就有多大,大炕既是休息场所也是聚会的场所,同时也是娱乐的场地。每有亲朋来访,就在大炕上摆上饭桌,一边饮酒一边跳舞,十分欢快。
汉鲜民族女性在着装上相互借鉴,使本地区的女性更加爱美,喜欢打扮,她们有着独特的审美倾向和审美眼光,喜欢艳丽明快的服饰,虽色彩鲜艳,但并不俗气、妖冶。女性多喜欢头饰,头饰品可谓五光十色、五彩缤纷,为女性增添妩媚。
朝鲜族文化对牡丹江地域的影响还表现在饮食方面。朝鲜族的炝拌菜、泡菜被牡丹江地区的各族人民所广泛借鉴和喜爱。虽然算不上主菜,但它是牡丹江地区餐桌上不能缺少的小菜。本地居民冬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腌制朝鲜族特色的辣白菜、制作辣椒酱。在上个世纪,打糕、辣椒酱和辣白菜成为牡丹江地域饮食特色的标志之一。
3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满文化交融共生
牡丹江是满族的发祥地,上千年前,镜泊湖南端美丽的莺歌岭一带诞生的肃慎人是满族的祖先。肃慎文化是满族文化的起源与肇创,渤海文化、金源文化是其延续和发展。渤海文化、金源文化都是根植后来称为宁古塔(镜泊湖一带)之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宁古塔是满族文化积淀厚重的沃土。古代的渤海国、东丹国、大金国、东夏国、后金五个历史古国的兴起、发展、更始,都与宁古塔之地息息相关。宁古塔更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满族早期以捕鱼和打猎为生。曾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因为他们崛起于北方的深山密林,驰骋于广袤的荒原沃野。为了繁衍和生存,他们在马背上弯弓射箭,他们在山野间捕杀虎豹豺狼。特殊的生活环境,使满族人从小就练就了一身能骑善射的过硬本领,也养成了一种勇猛、强悍的豪迈性格。公元1644年,满族人就是从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间长驱千里,骑着快如追风的烈马,一路风尘,入关为王,建立了大清朝。
镜泊湖一带的鱼类繁多。渔民们根据鱼类“七上八下”的回游规律,采用一些古老的方式捕鱼,很快就可以满载而归。因此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民谣。由于镜泊湖鱼多,捕到的鱼一时吃不了,渔民便把它晒成鱼干,以备随时食用。在镜泊湖一带的渔村里,家家户户至今仍然保留着晒鱼干的习惯。满族的渔猎生活对满族人的生活习俗有着深刻的影响。满族新婚家庭的大门上常安上一只箭头向外的弓箭,寓意一射天灾,二射人祸,三射妖魔。
满族先民以渔猎为生,很早就开始养猪,主食鱼和兽肉、禽肉、家畜肉,菜主要是采摘山野菜,有蕨菜、薇菜、刺嫩牙等30多种。满族人喜欢吃粘食,黏豆包、豆面卷子、黏火烧等。酸汤子、白肉血肠、火锅都是满族人流传下来的食品。
“十七、八的姑娘叼个大烟袋”是说满族女子抽旱烟。由于早期的满族先民生活在山野之中,抽烟可以驱赶蚊虫蛇蝎。“养个孩子吊起来”也是满族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生活习俗。由于早期的居住条件为夏巢冬穴,因此,幼小的孩子放在地下极易遭到野兽蛇蝎的袭击,只有在空中才能保证孩子的安全。于是,聪明的满族先民便用桦树皮捆成一个摇蓝,将孩子放在里边,然后再用绳子挂在树上,叫“睡摇车”。满族人在饮食和服装方面的一些习俗也对今天的牡丹江一带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些生活习惯一直流传至今。今天的牡丹江有许许多多的地名都是由满语得来。“牡丹江”、“乜河”、“鹰歌岭”……
汉满文化的融合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的,清朝的“流人”,推动了这一进程。
清朝大兴“文字狱”,一大批文人、朝廷官员因此获罪,被流放到宁古塔。宁古塔成为“文字狱”的主要流放地。流放的文人层次都很高,这在中国流放史上也不多见。吴兆骞出塞前就被清初的文坛领袖吴梅村称为“江左三凤凰”之一,张缙彦是明朝最后一任兵部尚书,非常有名望。流人们带来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在这里广泛传播,使得满汉文化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包容。著名流人陈嘉猷、吴兆骞和杨越等人,都在宁古塔设帐教书,直接和间接地传播了中原文明。张缙彦和杨越更是把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入了宁古塔,被当地尊称为“五谷神”,以至于张缙彦和杨越病故时,全城百姓皆痛哭。流人不仅在这里种植粮食,还养蜂熬蜜,采药制药。中原先进的建筑技术在这里建筑当地真正的房屋,满族居住半地穴的时代从此结束。流人将《史记》、《四书五经》及儒家思想等中原文化精典传播到宁古塔,张缙彦等人在宁古塔成立了黑龙江第一个诗社——七子诗会。一些文人雅士还写诗著书,使这里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流人在经济、军事、文化、农耕、医疗、商业及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解放以后,大力推广普通话,满族语言逐渐消亡。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与汉族杂居共处,互相通婚,关系密切,经济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影响,汉族许多文化习俗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满族的一些文化习俗被汉族所接受,汉满文化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共生的局面。
摘要:牡丹江地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中有几个因素影响较为深远,主要包括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流人文化等。当然,文化的形成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影响,牡丹江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在文化中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记。
关键词:牡丹江,地域文化,特征,成因
参考文献
[1]张道葵.三峡文化论析[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4).
[2]牡丹江市旅游局编写组.牡丹江旅游资源[G].1997.
[3]牡丹江市旅游业概况[EB/OL].(2009-04-02).牡丹江市旅游网,http:www.mdjtravel.com.
[4]宁安的历史名人录[EB/OL].(2009-05-06).宁安机关党建网,http://www.nadj.net/data3/lsmr.sht ml
[5]秦学.关于宁古塔流人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EB/OL].(2008-06-02).中共牡丹江市委党校网,http://www.mdjswdx.gov.cn/index.asp.
关键词:创意人才;地域;聚集
文化创意人才的特点在于依靠知识、智慧和创造力这一无形资本创造财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文化创意人才表现出一种地域聚集现象,他们大都聚集在一些中心城市或大都市,而且出现不同层级的划分,表明文化创意活动对城市具有较高的依附性。从职业特征来看,文化创意人士更具有自主创业的特点,他们在不同城市之间自由流动,以群体的方式聚集在这些城市。因为城市的文化设施、自由氛围、宽容精神和开放度会为创意工作带来各种发展机会,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开展。文化创意人才的地域聚集与环境要素具有密切关系,那些中心城市或大都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基本条件,也就是环境要素较为完备,如资源、知识、技术、金融、交通、通讯、市场、设施等,可以有效吸引各种优秀创意人才,形成环境要素与产业发展和创意人才之间的互动。环境要素越充分、越优越,越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之就会形成制约。
文化创意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形成一种社会分层现象,出现许多专门从事创意工作的人群,这些人群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智力资源去创造财富,实现其社会价值。美国学者理查德·弗罗里达用“创意阶层”来描述这一现象,凡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属于创意阶层,这个阶层包括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建筑、设计、教育、音乐、文学艺术、娱乐业等人士。这个阶层既包括那些个体职业的艺术家、作家、音乐家、设计师等拥有创造精神的人,也包括一群广义上拥有商业、金融和法律方面知识的专家,他们通过个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对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创意阶层的特点。弗罗里达认为,美国是创意阶层人数最多的国家,创意阶层人数占全部劳动力人口的三分之一,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占到全部经济价值的一半,并认为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创意经济时代,创意经济已成为美国经济新的驱动力。
创意阶层的突出特征在于它的地域聚集性,也就是在地理空间上表现出向中心城市或大都市聚集的特点。这种地域上的聚集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呈现为相对分散状态下人群的一种聚集。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在更大范围的地理空间中自由流动,可以不依附城市而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甚至可以远离城市。而创意阶层从事的创意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却要紧密依赖城市,因为只有城市,尤其是那些中心城市和大都市才可能为他们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提供最基本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信息交流、通信设施、基础条件、资金市场、政策环境、制度保障、教育培训、就业渠道、消费人群、消费市场等。当今全球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往往也是创意人才聚集度最高的区域,创意人才表现出向中心城市或大都市聚集的特点,而且出现不同层级和地理圈层的变化。与此相类似的是,中国的文化创意人才也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大都市,这些城市也是中国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体现出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的共同特征。从职业特征来看,文化创意人才更具有自主创业的特点,因此,他们流动性相对较大,就业比较自由灵活,不受体制的限制。
文化创意人才大量聚集在一些大城市,这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表现出它的共性,也是形成创意产业的基础。例如:在英国,大量的创意人才聚集在大伦敦地区、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位于伦敦东区的霍克斯顿,临近剑桥大学,聚集了500多家创意企业和大量创意人才,形成世界著名的创意产业聚集区。曼彻斯特也成为英国西北部地区仅次于伦敦的创意人才第二大聚集地,创意产业加速了城市的转型,使曼彻斯特从制造业城市变为创意城市,带来城市的复兴。
那么,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人才会形成在大都市圈聚集的现象呢?一种看法是,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从事的是相对独立的工作,或者是自由职业,他们會自主地选择居住的地区和城市,因为这些人的职业流动性非常大,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他们会自主选择在什么地方居住、在什么地方工作,是在洛杉矶还是纽约居住,是在好莱坞还是百老汇工作,因此这些艺术家和文化职业者在各个城市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在那些较大城市表现出集中度比较高,而在那些较小城市集中度比较低的特点。也有的认为创造力工作与地方具有密切关系,创造力工作需要一些特殊的视觉环境、密集的社会文化活动。一个地方的声誉和传统对这个地方是否能够创造新的原创产品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调研报告
教育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是国家实现中国梦的试金石,是国家综合国力比拼的软实力。总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教育的优劣决定着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然而,中华文化传承近五千余载,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东西横跨五千多千米的中国来说,一直都是一个值得探讨深思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地域性教育存在这么的差距呢?教育的成败究竟在于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在于教师死背硬记的积累呢?中西方的教育模式又存在什么样的差别呢?本人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研究,特作此调研报告。其报告如下:
一、调研时间:2014年12月-2015年1月
二、调查人群及对象:小学化教育倾向的幼儿园孩子、中小学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
三、调查目的: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及时整改教学过程中寻在的问题,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地行为习惯,更好的建设美丽富强的国家。
四、调研存在的问题:⑴幼儿园小学教育化倾向较为严重,导致幼儿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⑵孩子学习任务繁重,家长望子成龙施加压力过大导致孩子出现厌学心理。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不支持,认为学校的职责在于看管孩子并非是学习教育,导致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不能自己解决。
⑷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师的潜能未被激发出来,教态不正,教师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五、调研者:康文强
关于对地域性教育存在问题的
调研报告
教育一直都是家长普遍关注的大问题,教育的成败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部分家长盲目的择校导致地域性教育存在偏差,从而忽略孩子的学习兴趣及良好地行为习惯的养成,耽误了孩子的一生。已下几点是出现地域教育偏差的主要原因,本人在此特作如下评论:
一、幼儿园小学教育化倾向较为严重,过重的学习任务导致孩子出现厌学心理。
大家都知道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良好地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由此可鉴,幼儿园教育在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
幼儿园为做好的幼小衔接工作,在三年制教育的基础上额外增加其他学习任务致使孩子的学习负担较大,孩子在未形成良好地学习习惯时出现孩子厌学现象是导致地区教育差距过大的原因之一。
虽然有些幼儿园将三年制班级教育模式扩展为四年制教育班级模式,但依然不能使全部幼儿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致使教育个体的学习能力良莠不齐。这完全与幼儿园纲要中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总目标相违背,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这也是中西方教育的最大区别。
整改措施:幼儿园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培养幼儿良好地心态,杜绝小学化教育倾向。
二、孩子学习任务繁重,家长望子成龙施加压力过大是导致地域性教育存在极大地偏差。
很多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名校,总拿孩子优异的学习成绩来炫耀自己择校的明智之举,但他们的行为却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忽略了孩子的学习爱好,繁重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变成了一台冰冷的机器不停地运转,从而让自己的孩子输在的起跑线上。
其次就是在于家长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让孩子在接受青春期烦躁的同时压力倍增。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它让我们的孩子很快的适应了压力过大的学习生活环境,但却扼杀了孩子爱探究、爱思考、爱创作的天性。这完全与西方的发现式探索思维相违背,与其用言语告诉孩子不如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中西方教育方法的最大区别。
有一句话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是数学家,是艺术家,是音乐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上天赋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家长的一个决定就扼杀了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数学家、艺术家、音乐家,这能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而且过多的择校更会加剧地区教育差异极端化的发展,我们何不让孩子自己为他们的将来打算呢?
整改措施:让孩子自己选择未来的人生,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或许你会造就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不支持,认为学校的职责在于看管孩子并非是学习教育,导致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不能自己解决。
许多的家长都认为:教育孩子的任务是老师的职责,与家长无关,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家长才是始终陪伴孩子一路成长的守护者,是孩子教育学习的引导者。
如果家长的教不能引导孩子正确的学,那孩子也只能将教育者看成一个保姆,从而将孩子的教育毁的一塌糊笃;如果老师是看管学生的保姆,那家长则是看管学生的高级保姆,只是等到孩子成年后就让他放任自流,这能不让现代知识引领的社会所淘汰吗?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困扰自己的难题,如青春烦躁、失败抑郁、成功骄躁等等问题。如果家长不能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那对于孩子一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地困扰。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整改措施:家长应当与教师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共同解决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支持老师并理解老师。
⑷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师的潜能未被激发出来,教态不正,教师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教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孩子教育学习的引导者,也是教育的实践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师学习态度不端正都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好坏在于教师的教,更在于学生的学。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要向让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走的更远,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地行为习惯,更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就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只是为了祖国未来的发展。
整改措施: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注意教师的一言一行,端正教师的学习态度,更好的引导青少年为祖国的未来多做贡献。
我国的户籍划分采取的是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受这一制度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易受户籍制度限制。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农村毕业生对城市生活的熟悉程度以及视野开阔程度都处于劣势,因此在同等学历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更青睐于城市户口的学生。
2.1.2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易受歧视
受地理位置、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在加上知识、技能、语言等素质因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汉族学生。例如受恐怖袭击的影响,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愿聘用生于新疆自治区的维吾尔族毕业生,甚至对学习成绩好、能力强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
2.1.3地域标签现象严重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因此不少用人单位会根据互联网上对某一地区的人的大众标签选择应聘者。这些标签的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印象以及评价,进而直接导致了就业地域歧视现象的产生[2]。
2.2产生就业地域歧视的原因
2.2.1我国严格的户籍身份管理制度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改善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但城乡之间的差距难以打破。我国的城乡居民所享受的社会资源与公共福利上存在很大的`区别,例如农村新型合疗政策与乡镇医保政策的差距使得城镇户口居民比农村居民更有地域上的优越感,因此部分农村户口的大学生因无法落户而受用人单位的歧视。
2.2.2区域经济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港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较快,而内陆城市受地域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整体经济较为落后,所以使得社会资源、教育水平以及人力资源储备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往往对西北部毕业生有着严重的地域歧视。
2.2.3用人单位受利益目标驱动
众所周知,企业开展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盈利,受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影响,用人单位在选择职员时往往会更偏向拥有社会人脉关系、生活稳定、地理环境熟悉以及语言熟练的本地人[3]。例如,北上广的大部分用人单位都会录用本地人,而只有在供小于求的时候才会选择外地毕业生。
2.2.4缺乏法律约束
内容提要:票据防伪行业中的金融票据防伪细分行业存在一定的季节性特征。一是各商业银行每年第四季度为完成全年的票据防伪产品推广任务,通常会加大推广力度和购买力度;
1、周期性
由于在票据领域应用信息防伪技术是一个长期和系统化发展的过程,因此票据防伪产业也遵循一个伴随行业应用而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随着票据防伪技术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票据伪造技术的不断演进,使得票据面临的防伪问题日益复杂、多样化。票据防伪行业本身不存在市场周期性变化的特征。
2、地域性
从目前来看,票据防伪行业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区域不均衡性。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较大,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东南沿海十二省份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据中国人民银行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资金流动总量占全国总量的56%左右。因此,本行业主要市场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京、沪、广、深等中心城市。
3、季节性
票据防伪行业中的金融票据防伪细分行业存在一定的季节性特征。一是各商业银行每年第四季度为完成全年的票据防伪产品推广任务,通常会加大推广力度和购买力度;二是各商业银行考虑到次年的预算,通常也会在第四季度扩大支出;三是由于考虑到第一季度长假较多,各票据防伪公司通常会加大对主要核心部件芯片的采购,以避免产品的销售断档。因此,企业的相关产品销售也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特征,通常第四季度销售会较好于其他季度。
一、补习教育的形式及相关观点
(一)补习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
补习教育(supplemental education),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或者身体、文化素质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相对于那种由政府或公众负担办学经费的学校教育而言的,因其由私营企业主或个人为营利目的而提供,故又称为私人补习。补习教育有两种主要形式———非正式组织的家教(private tutoring)和机构化的校外培训(cultivate/training)。
家教,这种在学生家中或老师家中进行的一对一的教育形式产生由来已久。与早期的贵族家庭教育形式有所区别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城市家庭父母为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请老师或大学生到家中辅导孩子,成为中国现代“家教”的起源。一直到现在,这种教育形式仍然散见于部分学生之中,但已经被更广泛的小组和大班制的校外培训所淹没。
校外培训,主要有作文、数学、英语、科学之类的培训,以及音乐、美术、舞蹈、体育运动等专业项目培训。这种培训,不再是一对一,而是一个老师面对数量不一的学生群体,少则三四个,多则几十位甚至上百位;培训的组织者不仅仅有非机构的单个任教老师,还有正式的专业机构和专职教师,并且后者的发展已大大超过前者。国内习惯称校外培训为“培优”、“辅导”,或者“代管”之类的动听或不敏感名称;在一些英语国家,人们经常使用“私人教导”(private tuition)、“课堂”(classes)之类称呼,组织补习教育的机构称为“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re)、“专业学校”(academies)或“学习所”(institutes)。
(二)补习教育的影子性质
国际学术界把家教和正规的机构化的校外培训班统称为“影子教育系统”,即主流学校教育投射的一个影子。马克·贝磊(Mark Bray)认为把补习教育比喻成影子教育是很贴切的:“第一,教育补习仅仅因为主流教育的存在而存在;第二,当主流教育系统的规模及状态改变时,补习教育的规模与状态也会发生改变;第三,几乎在所有的社会,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更多地关注于主流教育系统而不是它的影子;第四,影子系统的特征不如主流系统明显。”[1]
实际上,“影子教育”已经难以准确概括近年补习教育的特征和性质了,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乃至中国这种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国家,补习教育已经走出主流学校教育的“阴影”,机构化、规模化、产业化等特征明显,取得了合法化或半合法化的身份,发展成为一个正式行业、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甚至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当社会公众普遍接受这种教育时,它实际上已不再是“影子”,而是主流的一部分了。
(三)补习教育的社会性质
一些社会研究者极为关注补习教育的社会含义。如马克·贝磊指出:“教育补习看上去成为了一种维持社会不公平的机制,并有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公平。有一些地方教育补习的类型比较极端,它们可能对整个社会的稳定都产生了威胁。”[2]索思盖特·达比(Southgate Darby)也认为,补习教育是扩大社会不平等的一条通道,它具有社会复制的特性,可以分隔和排斥那些没有接受补习教育的学生和家长。[3]但唐海安和罗杰斯(Hai-Anh Dang&Rogers)认为,没必要夸大补习教育的社会不平等效应,因为那些富裕家庭不一定要通过补习教育,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保持其优越地位;甚至政府可以利用补习这一工具(政府和NGO出资的补习)来提高社会的公平。[4,5]尽管补习教育普遍存在且社会意义深远,但直到目前为止,很少受到国内的研究者和教育规划者的关注。(1)
二、补习教育的地域延展
(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补习教育状况
补习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已经相当普遍,不论在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还是在那些相当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到处可见各种形式的补习教育。马克·贝磊[6]以及唐海安和罗杰斯曾对一些分散的研究加以整理,开放社会所的教育支持项目(ESP,2006)对中东欧9个转轨国家的情况予以了披露。[7]
研究显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美国,校外补习是以特许权形式给大公司,由这些公司提供标准化服务以及更广范围的项目,校外补习已成为一种专业的服务行业。2000年调查显示,在美国近700万小学生接受补习。在英国,被调查的6、11、13岁学生中有27%接受私人补习。在日本,2007年调查显示,小学和中学生中有15.9%的小学1年级学生在塾中补习,以后年级学生比例更高,直至中学3年级为65.2%。韩国和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学生参加补习的比例更高。韩国2003年调查样本显示,83%的小学生、75%的初中生和56%的高中生接受过补习,韩国教育发展部估计全韩73%的学生参加过私人补习。香港官方统计,2006年有34%的中小学生接受过补习。中国台湾1998年对397名高中生调查,有81%的学生正接受补习。
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补习现象也非常普遍。例如,肯尼亚关于小学6年级学生补习情况调查显示,接受补习的学生比例从1998年的69%上升到2000年的88%。津巴布韦1995年对全部9个地区的2,697名6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61%的学生接受过校外课程,各地比例从36%~74%不等。斯里兰卡1995年调查了5年级学生,其补习比例为78%。柬埔寨1997~1998学年对77所小学进行了调查,城市学校中接受补习的学生比例为60%,小学之后的年级比例更高;农村比例为9%。越南1997~1998学年对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34%的家庭送孩子参加补习;参加补习的比例,小学生为31%,初中学生为56%,高中学生为77%。
在中东欧转轨国家,也存在较高比例的补习参与率。在2002~2003学年对大一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各国参加过补习的学生比例分别是:阿塞拜疆,93%;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娜,57%(其中32%学生每周参加4小时以上补习);克罗地亚,54.5%的公立学校初中学生和48.7%的私立学校初中学生至少参加1门课外补习;格鲁吉亚,79.7%;立陶宛,61.9%;蒙古,70.7%;波兰,66%;斯洛伐克,84%;乌克兰,80%。
(二)补习教育的国别比较
索思盖特·达比还提供了一个相同时点和来源的国别资料的比较。[8]他利用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2003年对41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调查数据,研究了世界各地的补习教育情况。补习参与率最高的希腊达到74.9%,最低的挪威为8.2%,有10个国家参与率低于20%,19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率在20~40%之间,7个国家参与率超过40%;29个OECD成员国平均参与率为27.0%,7个OECD伙伴国平均参与率为37.6%。(1)这组数据与贝克等对1994~995年“第三届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41个国家8、9年级学生参加数学课外补习的比例相比,(2)各国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状况在蔓延。
补习教育现象在全球各地蔓延,说明补习教育已经不再是“影子教育”,已经走向世界,走向公开,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效率”优势成为现代公立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9]不管各国政府基于“公平”还是“效率”目标,对补习教育加以禁止、限制或放开,都不能掩盖其“补充”本质、市场选择的结果以及大众化教育的事实。[10]因此,各国政府(包括中国教育部门)要遵循补习教育发展规律,科学处理补习教育的“效率”和“公平”问题,使它的补充功效发挥到最大。
三、补习教育的社会复制与社会分层效应
(一)补习教育的社会复制效应
补习教育在全球流行的同时,也展现出国别和地区差异。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平状况与教育补习参与率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总体上,经济相对发达、社会福利水平高的国家,学生参与补习的比例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公平状况恶劣的国家,补习参与率较高。挪威、瑞典、丹麦等北欧福利国家,学生参与补习的情况较少。
索思盖特·达比利用PISA数据计量分析了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与补习教育之间的关系。他发现,SES对补习教育的影响存在国别区别,有21个国家(3)的SES与补习教育存在着正比例影响关系(即58%的样本国家中发生通过补习教育参与的阶层复制现象),每一单位的SES增加,会带来补习教育的参与概率也在增加。SES对补习教育的影响,低的有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捷克,另18个国家呈现较高的比例,如奥地利、德国、英国、卢森堡、斯洛伐克、匈牙利、乌拉圭等,SES每增加1%,这些国家的补习教育参与概率就会增加100%~150%。然而,瑞典显示负相关关系,SES每增加1%,补习教育参与概率下降8.8%;剩下的样本国SES对补习教育参与没有显示统计意义。[11]
补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之间呈现正比例关系,说明补习教育具有社会复制功能。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社会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状况,是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具体映像。特别是在那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国家和地区,对补习教育的需求量很大,其发展空间也较大。这一点与正规学校教育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地区的需求量和发展空间是一致的。补习教育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一个缩影。
(二)补习教育的社会分层效应
教育传统上已被认为是实现向上流动、导致不平等代际传递的一条通道。[12]补习教育也不例外。它的发展不仅使得教育获得本身不公平,还使一代乃至多代人的社会流动条件优于非补习者,成为维护和加剧社会不平等的一个具体机制。在初始条件决定下,贫富家庭的孩子参加课外补习存在差距,导致孩子在未来的学业成绩、素质培养、机会获得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进而在孩子一代复制父母一代的贫富状况。从理论上说,教育补习已是贫富差距在代际间维持和传递的一个重要通道,成为代际贫富的维持力和推动力。
补习教育还通过文化融合和排斥来实现社会分层。在补习教育盛行的国家和地区,课外补习已经形成一种流行文化,学生可以在此接受培训、演讲汇报、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形成融洽关系。那些没有参加补习培训的学生没有经历这种青少年风尚,无法与同龄人分享共同的教育经历,他们被排除在学生文化之外。对于父母而言,通过教育补习而创造的排斥和分隔效应,也会错过他们同龄人的共同经历,这对他们的社会资本形成和扩大也极为不利。
四、补习教育的社会响应及政策选择
目前的一个事实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补习教育没有被监测,或者被关注,更少人批评其社会复制和社会分层效应。特别是在中国,大多数人聚焦于基础教育(正规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忽视了在它之外的补习教育问题。因为对补习教育的性质、功能、正负效应的认识不同,各国政府对补习教育的态度和响应政策也不尽相同。
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补习教育被当作对低分或者能力欠缺学生的一种帮助,这种额外的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本的一种形式,是对公立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因而政府对各种形式的补习教育并不禁止,允许成立大公司进行市场化操作。也有一些国家,如韩国、日本、土耳其、中国等,视补习教育为升学晋级、超过他人的一种方法,逐渐演变为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教育形式。政府当局认为它是对公立教育的一种威胁,因而加以控制或禁止。
马克·贝磊总结了一些地区政府对补习教育的政策,有鼓励和利用的(如新加坡、中国台湾)、有规范与控制的(如香港)、有完全禁止的(如韩国)等。不论这些国家政府的态度和政策如何,但都阻挡不了补习教育蓬勃繁衍之势。究其原因,是由补习者的自然需求属性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补习教育的补充功能决定了它为群众需求,无需鼓动,难以干涉,市场化法则运转自如。因此,在中国教育市场化大潮下,当务之急不是单纯禁止公办学校及教师参与补习,而是要规范补习教育,进行有效管理,特别是对补习供给者的管理。
五、结论
1.补习教育的产生是一种社会和市场共同选择的结果。社会分层和流动选择机制,是它产生的基础;市场机制则加速其形成一种教育形式。在当前倡导市场和自由的经济体系下,中国必然会产生各种形式的补习教育,无需大惊小怪,必须承认它是公立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
2.补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该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提高教育之外的福利水平是促进或者协调补习教育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在中国,包括教育补习在内的教育不公平,是社会福利低的一个结果。
3.消除补习教育的负面社会效应,要从社会福利改进入手,也就是把它产生和发展的最根本机制抑制住,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不一定只有通过补习教育这种方式来实现。当然,政府最根本的决策是努力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和福利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只有如此,才能比较理想地消减补习教育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2]MarkBray:TheShadowEducationSystem:Private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ers.Paris,UNESCO 1999(First edition,)2007(Second edition),17.
[3][8][11]Southgate Darby:Determinants of ShadowEduca-tion:A Cross-National Analysis,Dissertation of the DegreeDoctor i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9.
[4][9]Dang Hai-Anh and Rogers,F.Halsey(2008a):Howto Interpret the Growing Phenomenon of Private Tutoring:Human Capital Deepening,InequalityIncreasing,or Wasteof Resource?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Paper,WPS 4530.
[5]Dang Hai-Anh and Rogers F.Halsey(2008b):The Grow-ing Phenomenon of Private Tutoring:Does It Deepen Hu-man Capital,W iden Inequalities,or Waste Resources?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2008,23(2.)
[6]Mark Bray(2009):Confronting the Shadow EducationSystem——What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What PrivateTutoring?Pari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Planning(IIEP.)Or Japan Ministry of Education,Sci-ence,Culture and Sport(2008):Report on childrens’out-of-school learning activities.Tokyo:Ministry of Edu-cation,Science,Culture and Sport[in Japanese.]ScottDavies,Janice Aurini(2006):The franchising of privatetutoring:a view from Canada.Phi Delta Kappan,vol 88,no 2.
[7]Iveta Silova,Virginija,Mark Bray(2006):Education in aHidden Marketplace:Monitoring of Private Tutor-ing-Overview and Country Reports,Budapest:EducationSupport Program(ESP)of the Open Society Institute.
[10]Baker David P.et al(2001):Worldwide ShadowEduca-tion:Outside-School Learning,Institutional Quality ofSchooling,and Cross-National Mathematics Achieve-ment.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vol.23,No.1,1~17.
研究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应用的目的在于了解地域文化对于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找到符合中国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本文介绍了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的关系,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应用现状,并对具体的应用提出措施如下:设计的多样化;保护的本土化。
地域文化通俗地说即是文化的地域性,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民族的划分后,由于同一民族基本上生活于同一地区,使用相同的语言,经由长期共同生活在习惯与风俗方面达成共识而严格遵守,于是从性格到思维到心理诸多方面愈发趋同,在这样基础之上形成的文化就产生了地域性。地域文化影响范围极广,由于同一地域中的干湿度、气温、地质条件等自然环境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产与劳作。人们的日常作息、思维方式逐渐向相同或近似的模式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近似的信仰、传说、艺术等文化形式。
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景观设计早已突破了传统上只侧重设计视觉景物的范畴,扩大到承载人类理想和对更高级精神世界追求的层面。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人口审美意识的再现与审美需求的反映。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类型经历了五千年持续不断的发展,拥有着极其繁荣昌盛的地域文化。而景观设计作为源于西方的重要设计专业已发展了百年,在时间的历练中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文化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文化的地域性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性元素。
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1.地域文化使景观设计更加富于生命力
ICOMO在其2005年发表的《西安宣言》中明确指出,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存中的景观遗迹的保护不应当是孤立、静态、个体存在的,而应当将其置于现实社会中经济与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动态和发展变化的视角结合视觉感受、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加以关注。从这样的提法中不难看出,景观已经成为维系人与自然、人与文化、自然、社会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了丰富的生命活力。景观设计已经不是传统中单纯而孤立的设计、建造、管理、保护的过程,而是越来越和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地域文化经由历史产生出厚重的积淀,日益产生出对景观设计至关重要的指向作用,而景观设计者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因素创造出既有个性又与周围环境水乳交融的作品更成为现代及未来的流行趋势。
2.地域文化使景观设计获得更高的认同
同一地域文化中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言语服饰、性格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趋同发展使这一区域内的人对于同种文化具有高度认同。因此,以地域文化为指导进行的景观设计可以使这一地域内素不相识的个体在景观中找到熟悉的文化元素。个体因而由景观结成群体,个体在这样的景观中与其他个体达成精神上的共识,结成拥有紧密关系的群体,个体产生的景观感受不再仅仅是孤立的体验,而成为群体性的共识、足以唤起记忆的共鸣。在具有地域文化因素的景观中,个体因为有了与其他个体相同或类似的精神体验而彼此间更加容易理解,由于对相同的地域文化的认同而更易相互凝聚和团结,进而使原本孤立的个体找到在群体中的归属感。
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应用现状
1.存在简单模仿现象
中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随着改革开放让“城市化”进程飞速提高,规模与范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得到加速扩张,景观设计人员的数量急剧增加,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是,设计意识、理念、风格等属于文化层面的核心与精髓部分却没有相应得到提高,大量照搬照套西方模式的设计作品屡见不鲜,不同地域的设计经常出现极为雷同的设计效果。对于西方设计的历史传承、本质特征等并没有完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又没有对自己所处具体环境的自然元素、人文属性、地域文化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排查、摸索。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简单模仿甚至生搬硬套西方的既有设计方案,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得到的只是一堆与周遭自然环境格格不入或者与当地人文氛围大相径庭的人造物体。
2.地域文化中优秀传统继承不足,缺乏在继承中的创新
新时期下的景观设计人员在接受系统教育时一般会采用更具国际化视角的教材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本土景观设计理念,这些更多来源于西方的设计指导思想与国内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尽管国际化设计教育培养出了思路更加开阔、模式也不拘一格的设计人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设计者对于本土设计的地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元素相对继承不足,对于“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等设计手法处理上还不到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景观设计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度,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景观设计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一部分设计师认为“现代化”下的景观设计就应当抛弃传统本土设计思想,这部分设计人员没有从本土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为自己所用,还没有足够意识到立足于地域文化的设计思路才能与本土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契合的重要性,也难以成为这一区域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景观设计作品。所以这些问题是景观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景观设计中融合地域文化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技术、技巧上,更多的则涉及到人文、哲学范畴,例如古人在景观设计上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原则等,现代设计中缺乏这一环节的文化渗透。这也造成一些设计者很难达到在继承基础上适度创新。当下,有一些本土景观设计作品比较侧重于技巧展示,即便是仿古类景观设计也往往流于表象,内在文化底蕴却相对薄弱。
应对措施
1.设计的多样化
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基于相同的人类特性产生的文化趋同性和由于生存环境迥异造成的文化差异性的二者叠加,景观设计中受到差异性影响的比重更大。然而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又造成了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景观融入文化产生推动和抑制作用的交替进行,地域文化发展到不同阶段时,对景观的文化渗透会出现轻重不一的现象。某些时间段中的地域文化发展会促使景观融入文化因素日渐活跃,而另一些则正好相反。在这样无法预料的文化发展变迁甚至冲突中,景观呈现出了千变万化的丰富性。由此,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并非现代风尚或潮流,而是历史的必然。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质以对景观设计作出个性化指导,进而实现丰富地域文化活力并景观设计高品质的双重目标才是未来景观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的最优方案。
以穆尔西亚市政厅(Extension of Murcia Town Hall)为例,西班牙Murcia Town的市政厅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Rafael Moneo对于古罗马“叠柱”式设计风格进行现代演绎的经典案例,该市政厅在最初建造时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而颇费周折——建筑基座位于“CardemalBelluga”广场上一处巴洛克式住宅的遗址之上。但广场东面“Santa Maria”教堂是十六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南面是建于十八世纪的“The Cardinal Palace”,北面则是属于现代资产阶级的建筑群落,市政厅建筑基地是历史遗迹因破损而空出的一块地。这块地既破坏了“CardemalBelluga”广场的封闭性,又让广场浓郁的古典艺术风格和周遭的现代化建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感。为了让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确保广场始终保有历史景观的完整性,当地部门不得不开展了一场设计竞赛,最终由设计师Rafael Moneo将古罗马“叠柱”式建筑特色进行极简化现代演变,在完成市政厅的设计的同时也挽救了广场。设计师将原本复杂的“叠柱”进行简化处理,不再拘泥于底层的“多立克”式、二层的“爱奥尼”式及三层的“科林斯”式,而是全部统一成矩形的柱体结构,从上到下各个柱体保持相同宽度,并维持在同一平面内。只是在选择修砌石柱的材料和设计的“反复”性时隐约可见“叠柱”的身影,而为了避免等距离设计的单调性,设计师将柱间距进行了“韵律”化处理,通过在图纸和模型上反复推敲,并综合建筑使用者与游览观赏者双方的感受。柱子不再仅仅起到承重墙的作用,而是被“解放”出来,成为既可承重又具有相对灵活性的设计元素之一。
2.保护的本土化
现代社会对于景观保护的本土化不是局限在坚守既有的古老形式,而是以创新形式外化传统环境或自然条件,使之作出符合当地习惯与风俗的象征性解答。因此本土化景观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绝非照搬历史,而是遵循在继承中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通过不断修正和结合时代特色赋予景观既传统又现代的文化元素。
北京香山饭店正是这一设计理念下的经典,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在设计香山饭店之初就定下了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的基调,采用了“中轴线”这一具有华夏文明永续生命力的传统平面布局,将饭店的大堂、前庭与后院安排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轴线上。而在入口的设计上则采用广场式处理方法——少绿化、着眼于饭店未来的旅游功能,这一点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中没有的。作为香山饭店主要庭院的“后花园”,则被安排为“三面被围”、“朝南敞开”的形制,既具有江南园林的“精巧细致”,又具有北方园林的“开阔大气”,同时在后庭中间的“常春四合院”里布置了一汪水池、一座假山与绿竹若干,让前庭与后院的设计风格产生了连续性。在香山饭店的装饰色调上,贝氏基本上只采用三种色调——作为主基调的白色、仅将于主基调的灰色、起点缀作用的黄褐色,让现代建筑具备了中国山水画的恬淡意境。此外,饭店内部装饰装潢方面则体现了“天圆地方”这一具有朴素辩证法色彩的古代阴阳学说的观点——大门、窗、漏窗、花格、砖饰、壁灯、楼梯栏杆灯等都是正方形或立方体。而在月亮门、茶具、灯具、前廊墙面装饰甚至房门的分区号码都用到了圆,将方与圆两种最简洁的几何造型叠加、重复,让一座现代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设置都充分揉合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文化元素,成为景观设计巧妙融合传统地域文化的不朽之作。
结束语
地域文化的应用在景观设计中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关键因素,但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出现了被边缘化和碎片化的危局。中国作为延续了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家,其景观设计应用地域文化不仅是延续华夏文明的要求,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景观的需要。中国的景观设计者应当避免对西方设计的抄袭和模仿,充分挖掘本民族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创造出融合传统与现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景观设计作品,才是实现国内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模式。
【统计学地域分析】推荐阅读:
统计学差异性分析10-11
税收统计分析10-14
乡镇统计分析范文06-03
乡镇统计分析报告07-15
统计分析试题答案10-09
企业统计分析工作10-26
数理统计案例分析09-11
人工成本全年统计分析10-17
质量环境绩效统计分析11-21
多元统计分析期末论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