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的目的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拓展训练的目的(精选12篇)

拓展训练的目的 篇1

如果说拓展是针对团队的训练,那么个人有些不一样的感受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还是应该给予尊重?

我想还是先说说军训,部队进行军训也会发生各种意外,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军训的价值。拓展训练也会发生意外,因此也不能否定拓展的价值。体操训练也会发生意外,竞技体育也会发生意外,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体操训练和竞技体育的价值。

拓展不需要谁去否定它的存在价值。

拓展有两个精髓,一是体验式学习,二是情景模拟。我们总是强调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其实这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前者没有后者,拓展的价值会打三折。我一直认为情景模拟才是拓展的核心价值。也是拓展的前途与发展之所在。

既然拓展的目的是有效,拓展的核心是情景模拟,那么凡是帮助我们达到有效之情景模拟是不是都可以设置呢?要不要考虑道德的底线?要不要考虑学员的接受度?

如果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在大家约定的情况下,我想我们可以尝试很多种方法。如果环境并不封闭,大家也并无约定,有些方法是不可以采用的。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拓展?是希望我们以较小的代价(训练费)通过情景模拟来进行体验式学习,让每个参训者明白自己的行为与心态是否符合现实环境(与情景模拟相对应的)的要求。从而强化我们的实战能力,建立我们的竞争优势。

如果现实对我们有某种要求,我们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去训练它,但可能与正常的道德不相适应,如为了训练销售人员的抗压能力而让学员去钻裤裆,是否是合适的呢?

我想这不能简单地评价。我只是想应该有另一种策略,为了达到同样的训练目的,我们可不可以找到一种大家都接受的方式?譬如说我们不去钻有人的裤裆,而是只以裤裆(无人)的形式去训练?可能震撼度小了许多,但争议也少了许多。

但我还是支持拓展是个大杂烩的观点。

拓展训练的目的 篇2

那么, 教学内容是什么才是合适的呢?在朱永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中:“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 富贵的还是贫贱的, 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 生理的还是心理的, 智力的还是情感的。”所以, 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这样一条:“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问题,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应当有开放的内容的同时, 更要要求教师必须明确选择拓宽内容的目的。这样, 教师不仅知道了要这样做, 更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 达到了“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在教学中, 我认为, 拓宽语文教学内容的目的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适当补充一些资料, 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 在教学文言文《狼》一文中,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 弄清狼的本性外, 还帮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狼再狡猾也没有人聪明。同时很多学生认为狼是坏东西, 如:成语“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大灰狼》《小红帽》的故事;课文《祝福》中阿毛的遭遇等都可以证明。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马上判定他们的对与错, 而是让他们看了这样一段话:“100多年以前, 在凯巴伯森林中, 活泼的鹿在林间嬉戏。在森林中大约有4000只鹿, 但鹿群后面常常跟着一群贪婪而凶残的狼, 当地的居民组成狩猎队, 杀掉了6000多只狼, 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鹿的总数超过了10万只。人们很快发现, 整个森林绿色在消退, 黄色在蔓延, 紧接着疾病像妖魔的影子在鹿群中游荡, 仅一个冬天, 鹿就死掉了6万只。”我还讲解了跟狼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 培养了他们的大是非观, 改变了他们狭隘的是非观。

二、拓展学生的视野

学生, 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 他们大多过着三点一线式的生活, 获取外界信息的时间和空间都很有限。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现代传输媒体, 适时引入能体现社会及时代的最新成就和重大事件, 如奥运会的赛事、甲型H1N1流感、六方会谈、叙利亚局势、日本核辐射、中菲军舰对峙、钓鱼岛局势等, 让学生处一室之内而知家事、国事、天下事。如, 我在教学《动物的游戏之谜》这一课时, 课文本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学生对动物为什么游戏的原因了解得不多。我在讲解课文之前, 先播放了三组图片:一组是学生平日熟悉的家禽游戏的视频, 一组是动物世界中老虎互相嬉戏的视频, 一组是学生自己课间活动打闹的视频。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当这节课快结束时, 我又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欧美一些贵妇人的一条披肩就需要杀死好几只北极狐;几盘鱼翅就需要杀死两三头鲸鱼, 他们往往把鲸鱼的鳍剪下后又把鲸鱼投入大海, 让鲸鱼在痛苦中慢慢死去;一个鳄鱼皮手提袋需要杀死两到三头鳄鱼;人们用锤子敲碎活生生的猴子的头盖骨, 只是为了吃到传说营养价值高的新鲜的猴脑……同时请学生对类似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他们或感慨动物的遭遇, 或谴责人类的贪婪, 或呼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原本觉得无话可说的学生都急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轻松地完成了本课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学生的变化只因为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他们在课堂上无法获取的信息。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接近语文, 从而喜欢上语文。新课程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最好的方法是时常让他们走出教室, 与阅览室、互联网、电视、电影、录音、科学馆相结合,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扩大他们的视野, 陶冶他们的情操,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 我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 激励他们将课本改写成课本剧, 然后组织学生选服装, 接着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 余下的学生做群众演员, 全班学生立即投入到活动中, 结果是演出效果出奇的好。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尝到了演戏的乐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又如, 我在教学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之前, 利用图文并茂的视频教学生演唱这首歌, 看看谁能最先学会。平日枯燥沉闷的语文课堂竟然可以唱歌, 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他们在学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当堂背诵的任务,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吟唱中身不由己地被承载着作者寂寞和相思之苦的旋律所感染, 此时不用教师过多的讲解, 学生自己就有满腹的话语要对别人倾诉, 课堂一下子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像李煜的《虞美人》、曹操的《短歌行》等我都借鉴了这种方法, 效果都非常好。教师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去完成教学任务,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有活力, 学生才能喜欢我们的语文课堂。

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材编写的周期较长、编撰者的生活距离学生较远等因素导致了有些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挂不上钩的现象。这样学生对教材就有陌生感, 学习的兴趣自然也高不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如, 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 我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讲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表现手法等, 而是让平时常年住校不回家的几位学生谈谈节假日里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有的说节假日还未到, 室友就满脸幸福地收拾自己的衣物等着父母来接, 自己很是羡慕。有的说自己现在有些害怕过节, 街头处处欢声笑语, 自己却孤零零一个人, 吃啥也不香, 实在难受。有的说节日里自己感觉好像一个被抛弃的人……教室里大家都沉浸在他们的倾诉中。这时候我自然地谈起李清照写作文本的背景,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情感。有了前面的铺垫, 学生的心极容易与作者贴近, 马上主动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着、体味着, 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文本创设的情境中。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 剩下的教学任务便迎刃而解。

五、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能给学生传授多少现成的知识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教师能否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交给学生一些探究的方法。例如, 在学习《红楼梦》时, 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贾宝玉疯癫的这个情节?问题抛出后学生习惯地等着老师宣读所谓的参考答案, 我笑而不言, 而是让学生思考后记下自己的理解, 接着拿出从图书馆借来的七八本红学家的著作安排学生分组阅读, 然后先把自己的心得在阅读的小组里交流, 再把组内的意见在全班分享。虽然整个过程花了较多的时间, 学生的理解肯定不够全面和深刻, 但学生的探究意识开始增强了, 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接触了一些探究的方法。这恰恰是教师选择这个拓展内容的真正目的。

总之, 语文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的面非常广, 这就要求教师在有意识地去拓宽教学内容时更要明确选择拓宽内容的目的, 因为明确了拓展的目的, 选择拓展内容时才有方向和范围。

摘要: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其次才是怎样教的问题, 最后是什么时候教的问题。对于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要依据文本、学生、教师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拓宽, 更要明确选择拓展内容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重难点,视野,兴趣,距离,意识

参考文献

[1]严先远.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

拓展训练的目的 篇3

拓展培训起源于欧洲的生存训练,是目前社会上众多企事业单位进行团队建设的一个主要课题。拓展培训是一种户外体验式的学习,以自然为舞台,以项目为道具,以参与人员为中心,以亲身体验特定的情景模拟方式提升团队及个人情商,采用计划、实践、反思、应用的学习过程,将个人与团队在意志、充分沟通、心态、团结合作、执行力等方面全面提升。参与者将得到的启示和体会带到生活和工作中,从而达到熔炼团队、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的目的。

拓展训练给您提供的不是一次简单的户外旅行培训及员工聚会活动计划,我们给您呈现的是一个专业的团队建设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包含前期培训诊断调研、培训课程制定及实施、培训后期跟踪反馈等一些列完善的拓展培训流程。

拓展项目(部分)简介

1、信任背摔:信任是沟通的基础,是理解的桥梁;

2、电 网:摆正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理解统筹与协调的关系;

3、空中单杠:机会就在眼前,但它是流动着的,把握还是放弃;

4、断 桥:前进与后退仅只一步之遥,挑战并重新认识自我,方知潜能无限;

5、毕业墙: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度自我奉献是赢得团队新生的前提和保障;

6、孤岛求生:团队各组成部门在互动过程中,上层、中层、基层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7、盲人方阵:信息高保真的传递是决策得以贯彻的手段与基础;

8、齐 眉 棍:靠心灵的默契达成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9、穿越沼泽:困难中的互助,团结与协作是消除隔阂、建立友谊共同成功的良好途径;

10、突破雷 阵:突破思维定式,积累前人经验才能一举成功;

11、有轨电车:齐心协力才能步调一致;

拓展训练的目的 篇4

五针松上海拓展是一家户外拓展培训的专业机构,带领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的人走进户外。通过大自然的熏陶刺激原本麻木的精神,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团队凝聚力,激发个人潜能。接下来由五针松上海拓展的小编来为您解读一下户外拓展培训实践的目的:

1、提高综合活动性。

五针松户外拓展培训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

2、积极挑战极限。

五针松户外拓展培训的所以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

3、寻找集体中的个性。

五针松户外拓展培训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野外拓展训练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

4、感受高峰体验。

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项目要求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5、进行自我教育。

培训师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告知学员,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总结中,培训师也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员自己来讲,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终身学习的目的 篇5

新技术革命带来知识的突变,不但知识总量增长速度惊人,知识的更新周期更是大大缩短。随着新学科的不断形成,知识门类大量涌现,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交叉,构成纵横交错的大知识群落,使人类社会进入知识时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使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存储与检索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概括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努,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等特征明显,21世纪的世界,将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可持续性发展的时代、终身学习的时代、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日益关注和开发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不得不去”学会生存”。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富尔为主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为主题的报告书,第一次强烈地提出了当代教育所面临的危机、挑战和面向未来的重大主题,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学习化社会的目标,以及信息时代的.学习。”学会生存”、”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等观念传遍世界。1973年,美国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迈向学习社会》一书,描述了学习社会的构想,解释了从传统学习向新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原则。1979年,罗马俱乐部发表题为《学无止境》的研究报告,提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问题的新方案在于改革面向传统或面向现在的”适应性学习”,实现面向未来的”创新性学习”。这种”创新性学习”以满足未来为目的的”前瞻性”和各个层面的”参与性”为基本的两个特征。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它告诉人们,当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时,它得以维系的基本前提是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应有的教育。这个全球性社会唯一不能浪费的资源,就是人的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进入90年代,欧盟发布《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的白皮书,用以指导欧洲终身学习年的各项学习活动。到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委员会发布德洛尔报告,即《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学习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这份报告通过宣扬终身学习和学会学习,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未来人类学习问题的理解,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学习宣言。

人类文明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富裕之门的钥匙。学习不仅仅关系到经济的繁荣。对社会而言,学习告诉人们影响他们生活的主要问题,使他们成为积极的公民,并全力以赴地投入自己社区的发展之中;对个人而言,学习使人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也提供职业发展和改善生活的机会。人人需要生存的智慧,学习为生存之道。学习的能力,就是你将来生存的能力、挣薪的能力。对所有人来说,终身学习都将成为一种回报无限的投资。

一、重新探讨学习的目的

既然学习已经关乎我们的生存,那么我们就必须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重新考虑人类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众所周知,人类的任何学习活动都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①谁在学?即学习的参与看。②学什么?即学习的内容。③在哪儿学?即学习的地点。④什么时间学?即学习的时间。⑤怎么学?即学习的途径和方法。⑤为什么学?即学习的目的。 在这六个因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为什么学习”。无论学习的其它因素如何重要,都要围绕学习目的来运转。学习目的是第一位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目的,不管这种目的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而每一个清醒的学习看都会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他的学习活动均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某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而是要从人类生行与发展的角度去讨论终身学习的目的,回答关于学习的最根本问题:为什么而学?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提出”学会生存”。年,教科文组织又发表《学习:内在的财富》,”学会生存”被发展成为教育的四个支往之一,”四个学会”成为国际社会关于学习与教育问题的一份宣言。

拓展训练的目的 篇6

1 电视节目收视率下滑的原因

现如今,曾经炙手可热的某一电视频道的特色栏目,经常被观众津津乐道、观看讨论的节目日渐衰落,风光减退。通过观看和对比,可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首先,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新鲜话题,社会的普遍关注度低。我国的电视节目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不断地摸索阶段。从其总体态势可以看出,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水平还不能达到让人很满意的程度,话题匮乏就是很突出的一个表现。虽然近些年来话题有所扩展,但是在有关社会形态的反应却比较少,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够。电视节目的功能不仅是传播信息,还应当有扩展人的视野的功能,但是现在很多的电视节目时代性和创新性不强,观众很难提起兴趣去观看,或者在观看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乏然无味,失去了继续观看的兴趣。加之,我国的一些制度对电视节目的限制,使得很多的电视节目工作者对话题的挖掘不够深入,电视节目发展出现疲态。而且,在现今的电视节目发展中,很多节目的内容大同小异,出现相互模仿的态势。

其次,话题研究浅薄,信息的传递缺乏有效性。很多电视节目在制作的时候只关心收视率的高低,而忽视了其最本真的东西。它们通常向观众传递的只是一些很简单、普通的信息,没有从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拓展和研究。电视节目更应该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让观众透过普遍的现象去观察事物的本质,让他们能够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有所认识、有所感悟。而这些就需要节目的策划者们通过对话题的整理和探讨,然后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再者,每个电视节目在开创的时候,就应有针对性的去定位自己,有自己的目的性和价值性。在确保节目有广度、有深度的同时,对节目内容进行梳理和加工,让节目所要表达的信息能够有效地传递到观众的面前。

此外,网络视频的发展多电视节目的冲击很大。据调查显示,现在网络视频用户逐日增加,其中以年轻用户为主。很显然,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发现电脑网络和手机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它们或者用网络视频收看新闻,或者用它观看一些趣味节目和搞笑视频。而在电脑上观看视频,不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进行缓存,这些都是电视所不具备的功能。很多的网络媒体运营商更是采用多种手段推销自己的平台,并通过话题的推送显示去吸引电脑和手机用户的关注,从而提高自己网站的关注度。这种种手段都对电视节目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占据了电视节目的市场,使得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不断下降。

2 利用微信平台拓展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方法

传统的电视节目收拾率下滑是一个明显的现象。但是,美国有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竟然在借助一些社交媒体平台的作用下有所提高。原因其实并不难猜想,现在很多的电视节目都选择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节目预告,而手机和电脑用户在观看预告后就会被节目吸引,进而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当今社会,微信的使用人数在不断增加,各种微信订阅号和公众号也随着微信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发展的风生水起。而且,微信的使用人群广泛,不论是普通职工还是企业老板、城市工人还是农村农民,都开始玩微信。所以利用微信平台去拓展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针对这一想法,有以下几种办法可以实施:

建立自己节目的微信订阅号或公众号。目前,各种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各大电视台都有在各种网络平台建立自己的网站。所以在微信上建立自己的订阅号和公众号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在建立了自己的订阅号或公众号后,首先可以通过各种福利去吸引用户的关注。在积攒了人气后,就可以利用平台去发布关于节目的一些信息,可以设置让用户投票进行参与。还可以利用平台去发布节目的预告、福利彩蛋等,不仅仅会吸引用户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将节目的拍摄花絮、精彩预告制成小视频或者动图进行传播。很多的微信用户在聊天的时候比较喜欢发小视频或者动图,而这些生动有趣的视频和动图在发送出去后不仅会给人带来乐趣,也能吸引用户的好奇心,随后他们会去关注这些视频和动图的来源,这样就会扩宽电视节目的关注度。动图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发生链式反应,让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节目,进而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所以节目的剪辑师在剪辑视频时,要多加注意剪辑出来的视频的传播效果。

在微信上发起关于自己电视节目的讨论。一个电视节目是否受欢迎,不仅取决于其话题的受欢迎度和节目组的创作,还与嘉宾的选择、观众的定位有关。这些问题要想解决,就必须让观众加入到节目最开始的创作中来。节目组可以通过在微信上发布消息,让观众通过推荐的方式或投票选择的方式,来选出他们最喜欢的节目嘉宾。也可以通过微信留言的方式让用户写下自己对节目内容和表演方式的意见和看法。尽可能多的让观众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中来,做出令他们满意的电视节目,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3 结论

在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想使传统的电视节目不被其替代,就必须学会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利用新媒体的发展去扩展传统媒体的发展。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下滑,也是给我们的一记响钟。在新的时代,就应该寻求新的方法去不断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摘要:当今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大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也由原来的单一渠道发展的越来越宽广,人们不再受时空和时间的限制。在数字化媒体发展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实现与软件开发者或信息发布者的直接交流沟通。而近些年来,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正在不断下滑,如何提高节目收视率成为节目策划者思考的一大难题。现在微信使人数不断增加,微信平台的发展也越来越好。本文将着重分析电视节目收视率下滑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微信平台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关键词:微信平台,拓展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

参考文献

[1]黄俊凯.网络视频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的困境与出路[D].湘潭:湘潭大学,2014.

[2]曾军辉.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传播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3]刘峰.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举办亲子活动的目的 篇7

亲子活动是一种以亲缘关系为基础,建构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实施亲情影响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将游戏活动作为主要教育手段,教学活动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共同游戏与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父母获得恰当的先进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提高了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实现了幼儿学习、家长培训的指导思想,形成教师、家长与幼儿进行互动游戏的教学模式,这是亲子活动的最大特点。

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更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因此要组织好这样的活动,首先应让大家明确我们亲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游戏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

上海专业实习的目的 篇8

依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宏观指导,结合课程进度要求,计划安排2006级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和环境艺术设计大专班本学期到上海见习。具体按排如下:

一、实习的目的

实践性教学是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根据高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用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基本特征,我们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增大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比重,努力使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使学生具有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次实习的对象是2006级建筑工程装饰技术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68名学生,该次实习作为专业学习的必要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设计能力,施工知识,施工经验的一次大集训,同时对学生开阔视野,积极收集质料,拓展就业渠道很有帮助。另外有助于学生体验大都市的专业气息,吸收先进文化、先进理念、先进建筑创作,丰富阅历,更新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跟进意识、创新意识,为装饰设计及相关课程提供足够的实践内容,强化教学环节的衔接。

二、实习地点及进行方式

地点:上海

方式:参观、工地讲解、高校交流、参加上海第三届室内设计节活动参与往界毕业生座谈、参加人才交流会、现场写生以及总结相结合。

三、实习时间安排

本次实习时间用时两周,具体时间为:

2008年3月30日----2008年4月6日(第六周)

四、实习日程安排:

3.30启程

3.31到目的地上海,安排学生住宿,学生休整。4.1 到人民广场——外滩。

4.2 到东方艺术中心参加室内设计节活动。

4.3 参与室内设计节活动和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实习内容。4.4 参与室内设计节活动和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实习内容。4.5 准备返校。

4.6 学生返校,并整理作业完成实习总结。

五、实习内容:

1、参观、观摩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象力,完成论文《都市印记》。

1、摩城市发展的历史之脉,欣赏城市规划的新成果,学习并吸收城市规划、环境设计、景观规划的相关内容,完成一些摄影图片作业。

2、赏著名建筑的外部特征、装饰装修以及较先进理念、装饰风格、规模和相关知识。

3、参观一些较高级的商场、宾馆、办公、展示空间等内部空间的装饰装修,完成速写作业。

4、参观较知名的设计公司,和往届毕业生交流座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择业观,积极就业新渠道。

5、进入装饰工地,观摩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加大学生感性认识,弥补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六、实习作业:

装饰专业结合《装饰设计》课程完成作业

1、收集装饰柱子设计案例20个 要求:(1)设计说明,用途、材料、色彩、与环境的关系。

(2)速写图例,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要照片。

2、发现并纪录新材料10种

(1)技术新、用途新。

(2)了解材料的名称、品牌、价位、产地等信息。(3)了解材料的优越性和发展趋势。

3、案例分析

结合某一场馆的室内装饰装修,在专业角度上对该作品进行综合评析。要求:(1)图文并茂

(2)在功能、美观、安全、持久、环保等方面,分析具体、科学。

4、结合学术交流活动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专业认识性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结合《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完成作业

1、收集公共设施图例30个以上,如:垃圾箱、凳子、报刊宣传栏、灯具、建筑小品等。要求:(1)设计说明,用途、材料、色彩、与环境的关系。

(2)速写图例,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要照片。

2、发现并纪录新材料10种

(1)技术新、用途新。

(2)了解材料的名称、品牌、价位、产地等信息。(3)了解材料的优越性和发展趋势。

3、认识并纪录一些植被的名称、色彩、质地、肌理、株型和习性等。

4、案例分析

结合某一公园、道路、广场、绿地,在专业角度上对该作品进行综合评析。要求:(1)图文并茂

(2)在功能、美观、安全、持久、环保等方面,分析具体、科学。

5、结合学术交流活动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专业认识性论文。

七、实习纪律

1、依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学生无特殊理由,必须参加本次见习安排。

2、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认真完成安排规定的实习内容。

3、认真做好实习记录、并及时进行资料整理,收集的资料要真实、客观。

4、严格遵守国家法令,注意安全,听从指挥,杜绝一切意外事故。

5、严格遵循交通规则,保正实习时间,不早退,不迟到,不旷课,不吸烟饮酒。

6、虚心请教,礼貌待人,体现较高的素质修养。

7、学生外出见习中必须听从指导教师的总体安排,保证本次见习的圆满成功。所发生的一切意外事件,根据学院相关制度、规定作出处理。

8、根据见习的相关要求,由带队指导教师认真指导、完成见习任务。

9、本次见习是结合装饰设计课程要求,记入装饰设计课的考核范围内。见习成果结合本学期计划安排,进行展出、评比。

10、因特殊理由不能到上海见习的学生将由教研室统一安排,完成有关学习任务。

11、未尽事宜,由装饰教研室作出补充说明。

八、成绩评定

实习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具体成绩评定标准如下:

1、优秀:能全面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日记完整,实习报告不少于3000字,遵守纪律,服从安排。

2、良好: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实习日记完整,完成实习报告,遵守纪律,服从安排。

3、中等: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实习日记基本完整,基本完成实习报告,遵守纪律,服从安排。

4、及格:尚能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有实习日记、实习报告,遵守纪律,服从安排。

5、不及格:有下列之一者,评为不及格。

(1)没有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2)没有完成实习日记、实习报告。(3)不服从规定,或出现严重违纪现象。

建筑工程系

2008年3月10日

漯 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建筑工程系

专 业

认 识 实习计 划

使用范围:建筑工程装饰技术

学习的目的?! 篇9

孩子, 当你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 你一定会说, 老爸, 你终于思考这个问题了!

其实我也知道, 就算我返老还童, 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这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关。

我们这辈人初进校园时, 正赶上“学工、学农、学军”的年代, 我随着你爷爷奶奶“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一所乡村小学, 我接受了启蒙教育。当年的课文都是些口号和语录, 课余时间, 我们不是顶着烈日脱土坯, 就是冒着细雨插秧苗。记得有一天, 天很热, 到中午吃饭时, 打开放在田埂上的午饭, 一股酸味扑面而来, 饭盒里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蚂蚁。老师常常在鉴定里写下一句:“该生学习目的明确。”我看了不明白, 就去问老师, 什么是学习目的, 老师说就是为什么学习。又问, 那我学习是为了什么?将来做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民!听了老师的话, 我有些失望, 心想:新农民还不是要下地劳动, 我应该去遥远的地方学工, 或者学军。但这样的想法却始终不敢说出来, 说出来怕老师不高兴, 因为老师是队长的媳妇, 而队长管着你爷爷奶奶的工分。

上初中时, 我跟你爷爷奶奶回到了城里。当时许多人都从农村回到城里, 这些人都是青壮年, 被称为“知青”, 也就是知识青年的意思。这些“有知识的青年”回城后就忙着“考工”, 就是找一份工作。

这段时期你爷爷常常对我说,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否则连“工”都考不上, 只能去做“待业青年”。在那个年代, 我最不爱听的就是“待业青年”, 只要一听到这个词就觉得肩膀沉沉的。记得院里有个女孩比我大几岁, 人长得很漂亮, 走到哪里都会有小伙子含着手指朝她吹口哨。女孩从来不理会, 背着书包急急忙忙躲进家门再也不露面。后来听说她高中毕业既没有考上大学, 也没有考上“工”, 再后来就看到她在街上卖小锅米线。不知什么原因, 我从来没去吃过。因为一走近她, 就感觉她周围布满了热辣辣的目光, 那些目光很快会把我的脸“烧”红了。我常想, 她应该好好学习, 如果考上了大学, 就不用低着头煮米线, 承受火辣辣的目光和热腾腾的蒸气, 那种滋味一定很难受。

孩子, 虽然你老爸为不当“待业青年”而努力学习, 但毕竟造化弄人, 高中毕业时, 我们这个重点班只有四五个同学成为天之骄子, 当时社会上都是这么称呼大学生, 更多的同学像我一样上了中专。

一眨眼, 你出生了。为一代要比一代强, 你从小就被我压着学习, 我坚决奉行“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 但棍棒底下一定能出学子”。你上幼儿园时, 我问你, 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你说, 做听话的好孩子。上小学时, 我问你同样的问题, 你回答说, 做老师的好学生。上初中时, 我还是这样问你, 你毫不犹豫地回答“考好高中, 上好大学”。

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临行前你突然问我:“爸, 您说我上大学为了什么呀?”我边为你装行李边气喘吁吁地说“考研究生。”

“然后呢?”

“出国留学。”

“再然后呢?”看着我语塞的样子, 你又追问了一句:“您说, 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学知识呀。”看你还是若有所思, 我又补了一句:“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

“那学知识是为什么呢?”

《教育的目的》读书感受 篇10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说的多好啊!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多年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教授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在轰轰烈烈地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方法,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实际需求,越来越多地激励其思维,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怀特海教授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师生们为了丝毫的分数之争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那些“无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极。我们绞尽脑汁给学生传授知识,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即使搞一些实践,做一些拓展,也是因为考试中有这样的题,我们在这些活动中关注的不是学生到底有什么真实的思想,他的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他当下生活的改变,而是他是否经过活动得到了考试中能得分的素质和能力,虽然有时候这也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考试必须具备的思维和能力可能我们老师也没有真正弄懂。教育沦为教师生存的工具,文化根本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列,或许我们自身就是一个没有方向的人,因为我们当初受的教育和我们给予学生的教育都是一样的。经常遇到学生问我学习有什么用或学习某个具体的知识有什么用,而我们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学习是为了考上重点的初中、高中,再考上重点的大学,找到更好的稳定而舒适的工作。教育目的的庸俗使我们无论怎样折腾,教与学的过程都必然是索然无味的,教与学的方式都必然是枯燥无趣的。

因而,搞清教育的目的至关重要,它是根,它决定着一切。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自己就要充当一个“过滤器”的角色,自然就得想到首先要评价知识,即对学生理解当下的生活是否有用?怎样讲述或学习才能对当下的生活有用?然后我们就会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的评估进行改造,教育才能在一个良性的轨道上发展。我们就会在每一次学习教程中重视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表达,去与他自己的感觉、情感、希望和思维相联系,从而感到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老师就不会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相剥离,学生也不会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相区别,它们本身就是一体化的,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生活就是教育的全部源泉和内容,或者说,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学会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的。

随之而来的第二点也非常重要。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急功近利,总想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实现终极目标。怀特海教授紧接着就谈到了教育的节奏和自由与纪律的节奏。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的阶段时采用”。目的正确,而方法操之过急,结果适得其反的事情我们做得还少吗?我们可能受到一些不加分析的励志故事的影响,比如巴金十岁就能背《古文观止》,冰心十多岁就能通读《红楼梦》,所以认为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做到这样,于是,孩子小小年纪就背这学那,使有些孩子苦不堪言;或者看到某些人大器晚成,就认为孩子小时候不用管,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所以小时候孩子变成“任我行”,可劲玩耍。这两种想法和做法应该说都是盲目的。首先,没有注意到智力发展是有周期的,每个阶段都有要做的事情,错过了就永不再来。提前做和拖后做都是不对的,正确的是按照智力发展的节奏,按照个体自身的特点,在正确的时间内去干正确的事情。

“浪漫——精确——综合”是智力发展三个阶段,浪漫阶段是开始领悟的阶段,精确阶段是对知识系统精确阐述的阶段,代表知识的增加和补充,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接受一种特定的分析事实的方法。而综合阶段就是知识已经成为背景,人们在做事情时,不会再去想程序和方法,而且是自然而然地按照正确的程序和方法去做,精确训练的目的正是要达到这种结果。这个阶段不仅是从宏观上讲人的智力发展的阶段,而是我们认识事物、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必然经过的阶段,一节课、一学期、一次活动、一个教育主题等都遵循这个循环周期,一个周期的终点构成下一个周期的起点,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按照这三个阶段进行教育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怀特海教授还告诉我们: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智慧,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也很容易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那么,何为智慧?智慧如何获得?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直觉经验更有价值。智慧高于知识。通往智慧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时保持纪律。自由和纪律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因此,在学生刚开始接受教育时,我们应该更注重自由,当然这是外在的自由,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做到守住底线就可以了,不要过多地干涉,以免影响到他对智慧的好感。因为,此时学生是茫然的,很容易把老师的纪律要求看成是知识和智慧本身,当纪律要求过严时,学生会对知识和智慧产生恐惧感。当学生对智慧和知识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而且学习进入相对精确的阶段时,就需要加强纪律的约束,因为此时学生容易被外在的,与智慧发展无关的东西所影响,加强纪律要求,保证他(她)们的全神贯注。但是一定要注意,纪律的约束还是外在的力量,它必须为学生获得智慧服务,不能以纪律本身为目的,在加强约束时,要时时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感,自觉地去遵守纪律。当学生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后,老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舞台,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智慧所带来的无穷的乐趣。或者说,学生是否遵守纪律关键是老师是否提供了让他们感到愉悦的获取知识的正确方式和渠道,这是学生能否自觉遵守纪律的前提所在。

通过知识培养智慧的渠道是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明显地感受到知识的作用,就不仅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智慧就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得以发展形成。所以,在英语教学中,综合性学习如果内容选择恰当,组织得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是非常显著的。因为综合性学习着眼点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并在活动中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单纯为学习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通过获取知识、技能并且运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有些老师三年都没有组织过哪怕一次像模像样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生接触的综合性学习只是在考卷上,这和综合性学习本身的要求差之千里,还是在为学习无意义的知识而努力,学生怎会对语文、英语感兴趣?学生怎会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怎会有对文学作品和生活的领悟力?

正如怀特海教授所说:“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去探索;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领。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后市场的目的及出路 篇11

就后市场价值链而言,基于前端市场的销售情况,后市场的贡献之一就是促进新机销售,处理客户手上闲置资产,为客户提供很好的融资渠道。此外,后市场价值链里面最重要一环就是零配件。在一个制造系统中,逆向物流以及供应链的工艺流程是不可或缺的流程。而我们暂时所做的只是零部件的库存优化和渠道。通过后市场价值链,我们要将零部件最大程度流转起来。

后市场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再制造,我们现在只切入其中三部分,就是维修前的检测、维修后的检测和维修过程中的检测。维修前检测为零部件置换提供依据,维修里面旧件是很大的问题,零部件是否要换,以什么方式换都要提供依据;零件检测,还是要作几何尺寸精确测量,以及材料性能检测,其中主要是零件耐久性做一个实验;维修后的试验检测,主要是维修质量的承诺,就是给客户一个放心的应用。

最后我们讲代理商、制造商等资源一定要整合。其目的就是把现在再制造面临理论困难还有现在具有的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把再制造再往高推一点。要整合高校资源,在高校资源里面有理论,也有业态方面的研究;还要整合客户资源,维系使用机器十多年、几十年的老客户,任何设备都要面对施工现场,施工现场的各种各样条件都会通过用户资源所得到;最后整合协会资源,做产品、做平台,做跨行业融合。

高中命题作文:秩序的目的 篇12

每个人都必须承认,社会的稳定需要秩序的维持。但是正如在中国,借书过期不还会被课以罚款的惩罚,而相同的行为在美国却是用读书时间抵消罚款,以示惩戒。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方式建立起秩序,我们不是政治家,无从谈论其中的孰优孰劣,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们唯一有权评论的是:生活在特定的秩序背景下,自己的生活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毕竟作为维持社会稳定的代价,秩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以个人自由在可接受范围内最小的牺牲,换取绝大多数人对于特定事件的普遍认识。

谈到秩序,就不由得使人想到了法律,自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以来,现代意义上的法律便开始以各种途径影响到各种意识形态的政府对于自身国家的治理,由此而形成的,便是法制观念的深入人心。但是,在中国,与其将这种治理的方式称之为法制,倒不如认为是法治比较妥当。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同咬文嚼字,吹毛求疵又有何异?事实却是,这两个词的读音虽然相同,代表的却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理观念。

法制更着眼于“制”,即通过特定的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稳定,这种规范被称之为“制”的意义在于,维持其自身的主要动力,并不是人类的主观修正,而是历史潮流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人类的思想顺应着生产力发展的趋势,那么这种“制”就永远不会过时。当十八世纪英国第一个进入现代化社会时,这种制度有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生活权利的无视;对于资本主义压榨剩余价值的过度纵容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也转变为一种更倾向于维护社会基本生活权利,并且提倡个人升华自身素质的制度。这也正是西方国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和文首提到的读书时间抵消罚款的规定的推动力。

因此我们得以看出,正是这种对于外在修正的不倚靠,使得法制从一开始就不需要特定的人群以高于法律的权利去实行对其维护的责任,从这一方面而言,法制并不会产生一个特殊的,高于法律的阶级,与其说这一阶级的存在性并不是法制所必需,倒毋宁说法制本身不允许这一阶级的存在,因为高于法律的人,必然会有意或无意的违背客观的发展规律。

而相对而言的是法治,“治”在《汉典》中的解释是“管理,处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法治本身的存在,就需要一个特定的人群作为其维护并且实施其规则的力量。这个特殊的阶级或许在被创造出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高于法律的权利,但是一旦其参与到了维护“法治”的进程中时,会发现自己的作用使得自身拥有超越规则存在的能力。

在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高出法律的权利的运用在设置之初就是被有意识的安插于整个制度中的,在此我们姑且不论需要特殊地位阶级承担起跟随社会的演进制定新的规则的任务,从而必然使得其需要有超出法律的地位;单就法治的历史成因来看,这一方式的建立,应当上溯到春秋战国的法家思想,而众所周知的,这一思想本就是创设出来,为封建统治阶级,尤其是皇帝所服务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的客观身份已然由于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而成为了可以超脱法律的存在,因此与其认为是法治创造了高于法律的阶级,倒不如说是历史的特定遗留使得这一阶级在封建统治被消灭后仍然存在。

至此,我们或许应当稍稍的回过神,思考这样一个较为形而下的问题:罚款与鼓励读书的措施,哪个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更小?或者说,哪个更有利于我们长期的生活习惯?我相信,任何一个受过相当教育的人,都会认为后者对于社会的整体建设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但是,为何在绝大多数人民都如此认为的前提下,“法治”的社会却仍然要采取一种相对较为落后的规则去加于惩戒呢?

我想,这或许正如之前所讨论的——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高于法律的阶级的存在。只要作为人类,都会拥有一种名曰欲望的事物,但是客观生活的压力和主观上对于欲望的认识使得绝大多数的人不可能无休止的宣泄自身的欲望。而特权阶级的成员却不必要考虑这些:他们的行为能够不受法律的约束,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成为法律的标准,因此他们的欲望无限的扩大,法律成为了他们攫取利益,满足自身欲望的工具。

中国有个成语,叫上行下效。普通人虽然不具有成为特权阶级的能力,但是他们的行为却能够激发起常人心中对于欲望的更深层次追求,继而使得人通过各种手段攫取利益。然而,凡人同特权阶级的区别决定了即使自身想要取得更多不属于自己的权利,也不能够逾越法律的“准绳”,因此只能更低一层的各种规则的制定入手,试图订立有利于自身的条款。

故而,法治的最终结果,是任何人都不遵守法律,因为这种法律是人制定的,因为有人能够逾越这种法律的限制,因为人类的欲望的作祟„„或许,我们应当庆幸,因为,一种旧制度的破产,必然伴随着一种新制度的诞生,当我们意识到人治的不可靠之时,才能够建立起真正可靠的社会秩序。

上一篇:安全三同时流程下一篇:地理教学计划实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