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的教学反思(共12篇)
语文课应该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重视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有限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领略美的,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得到情感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我的感悟是从“读”入手。
一、从读入手,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朱光潜:“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如可让学生读读全文进行整体感受,数遍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葡萄沟的印象,学生在此过程中自然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好在什么样地方?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结合理解“凉棚、五光十色”等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感受到葡萄成熟前和成熟时都是那么美;当有的学生提出他喜欢的句子“……准会让你吃个够。”时,全体学生读读此句后,提问:那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从“准”一字就会快体会到葡萄的多,也很自然体会到了葡萄沟人的人情美。(若学生体会不到,让学生反复读读此句话再理解)通过反复的读品味到作品语言的准确与精美。
二、从读入手,品味文章的思想美
1. 教材分析
本课题来自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模块中专题五第一节糖类。这节课的内容在必修2中已经出现,重点介绍了葡萄糖的分子式、葡萄糖的物理性质,以及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和葡萄糖与新制Cu (OH) 2的反应。本着知识螺旋式上升的编写意图,这节课的主题是根据已有的有机化学知识从定性、定量角度推出葡萄糖的结构,从本质上理解葡萄糖的化学性质。
2. 设计意图
学生已经学习了醇、醛、酸、酯的性质,对它们的结构特点和特征反应有了深入的理解。我们的教学除了落实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如果按教材中给出的方案求得葡萄糖的结构式,对学生来说,起巩固和提高作用的只是燃烧法计算求分子式和酯化反应的定量计算,但对以往知识的综合利用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二、教学过程
1. 引课
问题1:你知道自然界中利用太阳能最成功的反应是什么?
问题2:谁能告诉我, 葡萄糖为什么叫葡萄糖?
介绍柿饼上的白霜,让学生感知并回忆自然界中葡萄糖的存在,葡萄糖的物理性质。
问题3:分子式为C6H12O6的有机物就是葡萄糖吗?(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为下面葡萄糖结构式的探究做好铺垫。)
2. 难点突破
问题4:根据分子式猜测葡萄糖可能含有的官能团,并设计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1: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用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是否褪色来验证。
学生2:可能含有醛基,根据能否与新制Cu (OH) 2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来验证。
学生3:可能含有羧基,测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4:可能含有羟基,根据能否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验证。
学生5:可能含有醚键,检验方法不知道。
学生6:可能是酯类物质,可以通过水溶性及能否水解能验证。
……
问题5:以上同学的猜测是否有道理?他们的验证方法科学吗?
学生7:根据能否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验证是否有羟基是不对的。因为葡萄糖是固体,跟金属钠不反应,如配成溶液,则水会产生干扰。(设计意图:通过对葡萄糖结构式推测及验证方法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猜测不是随意的,必须是有根有据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知识的积累对成功的猜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的设计不仅仅考虑物质的特征性质,还要考虑实验的条件、官能团间的相互干扰等。)
问题6: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我们猜测葡萄糖的结构中可能含有羟基、醛基、醚键、羧基、碳碳双键。以上官能团是全部都有呢,还是只是含有其中某些?设计实验时是每一个官能团都一一验证,还是验证其中某一个就可以?(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9:根据不饱和度,醛基、羧基、碳碳双键、酯基只能有一种。最简单的是先测溶液的酸性判断有无羧基,如没有,则用银镜反应来判断有无醛基,因为醛基和碳碳双键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褪色。如果没有银镜反应,则再检验碳碳双键。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10:葡萄糖结构中有醛基。但有奇怪的现象,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新制Cu (OH) 2浊液,浊液消失,溶液变澄清,颜色加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老师演示实验:在甘油中加入新制Cu (OH) 2浊液。现象同上。(老师介绍:含有2个以上羟基的有机物与新制Cu (OH) 2浊液反应,生成绛蓝色溶液,由此说明葡萄糖中含有多个羟基。)最后结合书本上的数据,得出葡萄糖的结构式。(设计意图:从猜测到具体实验过程,实践中出现的意外很多,实验的局限和干扰使学生明白理想到实践是有距离的。要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必须严密思考,步步推理,多角度分析,找出最佳的方案。)
3. 性质推理
问题7:根据葡萄糖的结构,结合官能团的知识,推导葡萄糖具有的化学性质。
学生答略。分组写出葡萄糖与钠、乙醇、银氨溶液、新制Cu (OH) 2浊液反应的方程式。(设计意图:巩固官能团的性质及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通过对葡萄糖性质的推导,落实有机物的学习方法。)
4. 拓展介绍
(1)老师介绍葡萄糖的环状结构。
(2)老师介绍葡萄糖生理作用,糖类的合理摄入,糖尿病人的合理饮食等。(设计意图:具备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思维,说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能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对自然事物和现象具有好奇心,能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他的科学素养才能不断发展,对事物的看法才能更客观、全面。)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深挖教材内容,从知识落实、能力立意角度设计教学过程,非常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探究式的教学是一种趋势,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进行,既不是老师把内容、活动、步骤都设计好,而学生只是傀儡的假探究,又不能没有任何铺垫的全开放探究。中学阶段的探究是有条件的探究,根据我们的实验条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是设计实验方案的探究,也可以是组成成分的探究,还可以是最佳实验探究的探究,等等。只要我们有心、用心,一切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出发设计教学,日积月累,相信我们的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逐渐提升。
参考文献
一、长文短教,以读带学
散文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嘴巴去读,唯有反复的诵读,才能欣赏其景、领悟其情。本文以月令体的形式介绍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我选择了学生比较喜欢的三月、四月、五月和八月进行诵读体验,在诵读中体味汪曾祺作品的语言魅力。
三月份我主要抓住“请葡萄上架”这一段落中的打号子扛起老藤这个细节去和学生一起感受,把口语的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尤其是劳动者的喜悦和满足感通过声音去传达出来。这种喜悦感在四月里也有,例如“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学生通过诵读,能读出劳动者在观察葡萄生长过程中有所发现的喜悦,感受到一种生命成长的愉悦。
五月份写的是喷药、掐须。“抽条”一节,抓住“瞎长”“结不结果”“劈劈啪啪”“绞”等口语,在这里,葡萄就像正在长大抽条的少年,而劳动者此刻就像是一位微笑着看它长大的母亲,所以要读出一种嗔怪的语气,一种爱多于责备的语气;“卷须”一节,特别注意“长出来就给他掐了”部分的反复,因为它能体现出葡萄的长得快、长得疯以及种葡萄人的勤劳。
八月写葡萄着色、成熟,全班齐读。重点抓住“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这一句,指导学生充分体会种葡萄人的喜悦,体味他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丰收的喜悦自豪,以及无私奉献的坦荡。
二、揣摩语言,探究写作特色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体会到了汪曾祺的亲切朴实、自然天成的语言风格,我进一步让学生阅读揣摩以及展开分组讨论,探究汪曾祺的语言自然流畅的原因。
首先是口语的使用。所谓口语,就是指口头交际所使用的语言,它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汪曾祺先生对口语的运用可以说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端午的鸭蛋》)
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让吃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这就是口语的力量。《葡萄月令中》有很多口语,读起来像家常话一样,口语的使用会使文章显得特别的活泼、俏皮、亲切,让读者分享到葡萄种植者的喜悦感觉。在口语运用方面,北方方言的使用,比如“然后,请葡萄上架。”“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葡萄成熟时的“磁棒、挺括”,这些方言词汇的使用,增添了文学的生活姿态和个性色彩,令人感到朴素而不平板,流畅而不浮滑,显得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其次是采用了许多短语、短句,加重了口语的节秦感,没有过多的修饰语,简洁明快,朗朗上口,一气呵成。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五月和六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简洁明快,言简意赅。一方面说明农事繁忙,另外一方面也体现出在这种繁忙的季节之中作为劳动者,有一种累并快乐着的喜悦感。汪曾祺对短句的使用也是炉火纯青的。例如:
“盆里的花渐渐萌发。九月,开了花,短干粉朵,闻闻,有酒香。浇以酒,则茂。”(汪曾祺《聊斋新义》之《黄英》)
语言凝练,寥寥数句,形色味俱全(短干、茂,粉朵,酒香);同时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于字里行间跳荡着一种音律之美,使人百读不厌。
在短句使用上,我补充了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让学生去充分感知长、短句之美: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聽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吧那冷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这样的比较,很直观地让学生看到短句短小精悍,简单明晰;长句子结构繁复,内涵丰富。长、短句结合使用,正所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造成结构上的美感,错综灵活,恰似如歌的行板,余韵绵长。
其实读文章,就像品酒,允许你有不同的爱好,你可以喜欢白酒的甘冽,也可以喜欢葡萄酒的先苦后甜,还可以喜欢锐澳鸡尾酒的简单轻松易入口。刘绍棠曾说,俗到家也就雅到家。我们读文章,就应该做到雅俗共赏。通过这样的比较,既能让学生对长、短句各自的特点有更直观的认识,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由文及人,知人论事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1959年,汪曾祺受“反右”政治运动的影响,被打成“右派”,下放到河北农村去改造,在农村劳动改造的时候,他亲手种葡萄。政治上受到牵联,排斥,本该是汪曾祺人生的坎坷和不幸,可是他却善于在生活中、在劳动中发现美、创造美,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在这里,我补充了大词人苏轼的诗词和生活经历。拿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心境与汪曾祺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汪曾祺就是用这样一种从传统里继承的、从劳动中汲取的豁达、乐观、知足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苦难的。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比较好的解读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能了解作品背后的人格之美。本堂课努力做到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再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近作者。但愿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学生能对生活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感动!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学找找课文的中心句,初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初步感知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并让学生充分朗读,感受“好地方”。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资料: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民族老乡十分热情好客。
本文的教学中我着重抓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如:“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民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透过朗读,感受葡萄沟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乡之好客,从而体会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支撑,在课上让学生欣赏各种颜色的葡萄图片,体会葡萄的多和美。透过欣赏各个地方水果丰收的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好像去葡萄沟游览了一番,从整体上感受到葡萄沟水果多、景色美、人热情。
另外在文本的赏析中,一个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汇“五光十色”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把握好的话,学生的情感将被充分调动。“五光十色”除了颜色多,还写出了这些葡萄很有光泽,甚至能够联想到这些晶莹剔透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透过该词的学习孩子们对葡萄的美感受更深了。
本课的遗憾之处是:文本解析的不够透彻。在本堂课中,老师说的太多,以致学生留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时间少了一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多留时间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展示热情。
课后,我主动找朗读课文的两个小男孩谈话,他们受到的伤害比我想象的还要深。案例中的两个男孩说:事实上,我们认为自己读得很好,这是我们的最高水平。可老师为什么要拿我与别的同学比呢?只要进步了,就应该表扬。人比人,气死人。
听了他们的话,我满脸愧色,沉思良久,然后豁然开朗:是啊,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孩子,根本不会考虑他们的心情如何。我们这些为师者总是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对学生耳提面命,却忘了蹲下来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新课程指出:我们的教育应该从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和管理所有的学生中走出来,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在评价和管理学生时,既要看学生的学科成绩,也要看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更要看学生的特长发展。教育者的职责是挖掘孩子的潜力,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只要孩子有进步,就应该得到老师的表扬。人人都是有自尊心的,我们怎能不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而妄下结论呢?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记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
教师:蔡永蓉
《葡萄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尤其是葡萄最受人们的喜爱,那里的葡萄干也很有名。
新疆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既遥远又陌生,同时又充满着好奇和向往。对于诸如“葡萄沟在哪里?”,“梯田是什么样的?”,“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等问题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解说就能解决的。在让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对帮助学生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本节课中,我主要抓的重点词句有:
1、品读美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描写的语句中了解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再学习葡萄沟好在哪些方面。我引导学生试着抓住重点的词句,来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如:(1)“葡萄沟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一句,出示葡萄沟水果图片,充分体会“盛产”的意思并想象出葡萄沟水果真是又多又好。(2)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3)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2、在语境中识字,联系生活识字。如:
(1)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认识“梯田”的“梯”。(启发学生编字谜:如,弟弟站在木头边。你见过哪些 “梯”?如电梯、木梯、阶梯、梯田等。)什么是梯田呢?一起来看图片。(出示图片,同时讲解)梯田是在山坡上开辟的农田,样子像楼梯,一级一级的,边缘筑有田埂,以防止水土流失。
(3)学习“蜜桃”的“蜜”时,通过课件启发学生识记,帮助认识“蜜”与“密”。出示蜜蜂采蜜,人们酿的蜂蜜等,让学生知道“蜜”与虫有关,表示“甜”的意思。“密”表示多而拢,像山上的树林一样多。组词比较,读一读。指导书写:“蜜”与“密”。
2、字词教学,采用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交*教学的方法,既重视课堂效率,又重视课堂教学的情景性。在读课文之前,我先给学生读生字卡片和屏幕上的生词。随后,在课文教学中再对于出现的生词进行随文教学,希望通过反复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巩固生字词,同时在文本中学习字词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意义。
3、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待学生反复朗读段落后,出示课后的“按课文内容填空”一题,让学生看着填空题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我发现,学生在前面的不断有感情朗读段落之后,很快便能够看着提示背诵了,这是不是也无形中渗透了“熟读成诵”的学习方法呢?
但是,虽然我在备课时动脑筋想了这些教学环节,使我的课堂更加实在。可是对于课堂及时生成的教学点,我却不能够及时捕捉。例如:
1、在出示课题教学“沟”这个字的时候,我问学生这个字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字比较像。有一个学生说到“钓”,我当时急着出现“钩”,便把上纠正了。后来想想,那个学生的语文能力还算班里非常好的学生,她都说成了“钓”,说明没有区分好“钓”和“钩”。那么,可能班里还有一部分学生也不能正确区分这两个字。当时,虽然课件上没有打出“钓”字,但是既然学生混淆了,还是应该抓住这个生成点,在黑板上写一写。
2、在教学“五光十色”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我问了一个问题,“五光十色”能不能换作“五颜六色”。当时学生的反映是楞了一下,有个别学生说不能。但是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可能是觉得老师这样问,应该答案是否定的吧。他们在揣摩我的答案。但是经过师傅的提点,我也恍然大悟。其实“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都可以形容葡萄,甚至其他形容颜色的词语也可以用,只是课文中的“五光十色”最贴切,因为它还写出葡萄的光泽。这两个词只能说哪个更适合,而不能说哪个能用,哪个不能用。回想一下,课堂上其实有些学生是觉得“五颜六色”是可以用的。当时我应该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然后带到句子中读一读,感觉一下,再通过图片的观察,学生就能明白“五光十色”是最贴切的了。课堂上也不用绕很大一个弯路了。这样,也能够渗透一个写作的方法,有时候同时可以用多个词语,这时候就要选择一个最贴切。
3、在随文学习“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时,我出示了一张中国地图,把这三个地名打在地图上。这个时候如果学生再齐读一遍,那么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中,了解小狗吃葡萄的整个故事情节,懂得吃东西不能太快,要慢慢吃的道理。
2、在观察理解中,知道小狗“吐、跳、翻跟头”等图符的意思,并愿意大胆的用语言或非语言进行表达和表现。
3、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大屏幕、多媒体课件、话筒,图片三张
活动过程:
一、激趣教
师:最近,我们认识了许多水果,那么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幼儿泛讲)
教师:(出示大屏幕上的小狗形象)有一个动物朋友,它也很喜欢吃水果,看看它是谁?我们跟小狗打个招呼吧,小狗你好!(打招呼)小狗特别喜欢吃一种水果,你们来猜一猜可能是什么水果?
教师:(出示大屏幕:葡萄)这是什么水果?
二、说说讲讲教
师:小狗很喜欢吃葡萄,一天,狗妈妈给小狗买来很多葡萄。小狗啊呜啊呜大口地吃着,越吃越开心。可就在这个时候……(话外音:哎呀,不好了,呜呜呜,我把葡萄核吃到肚子里去了。呜呜呜……)
教师:发生什么事了?小狗为什么哭呀?
★小狗怎么会把葡萄核吃到肚子里去的呢?(动作体验)
★现在葡萄核吃到肚子去了会怎么样?这可怎么办?
过渡:教师:刚才你们想了那么多好办法,真聪明,不知道我们的小狗会想什么办法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三、自主阅读图片
★幼儿自由阅读三张图片。
(阅读后)教师:刚才你们看到小狗用了什么办法?(小狗跳、吐、翻跟头)教师:从哪里看出来小狗在吐、跳、翻跟头?(同步)小狗为什么要张大嘴巴吐啊吐?
小狗为什么要用力地跳啊跳?
小狗为什么要使劲地翻跟头?
小结:是呀,小狗张大嘴巴吐啊吐,可是葡萄核没有吐出来,小狗用力地跳啊跳,可是葡萄核没有跳出来,小狗使劲地翻跟头,可是葡萄核还是没有掉出来。(师生共同讲述)教师:这个时候,小狗怎么了?
(话外音:小狗:呜呜呜,妈妈、快来帮帮我,呜呜呜,妈妈、快来帮帮我,……)教师:妈妈会想什么办法呢?
教师:葡萄核拉出来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葡萄核拉出来了,妈妈会对小狗说什么?
妈妈还对小狗说:“以后吃东西要慢慢吃,不能太快了”。
教师:喜欢这个故事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遍吧。
四、完整欣赏。
教学反思:
从幼儿的活动情况来看,孩子们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能积极自主地与图片进行互动,并构建自己对图片的理解,可见在集体教学中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权,不仅能尊重幼儿的喜好,而且还能为不同能力、不同思维方式及习惯的幼儿,依据自己的经验构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当然,由于幼儿阅读经验的贫乏,幼儿在基于自身经验基础上获得的阅读感受可能是零散的、片面的,但幼儿其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个性却正是在这种点滴积累中不知不觉地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1、学习朗诵儿歌,感受儿歌的节奏美。
2、学习发好“采、花、编、圆”等音。
活动准备:
观看图片,了解野花的特征。编织好的花环及儿歌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带幼儿到草地上玩。让幼儿自由地采集野花、野草。教师启发幼儿观察比较: 草地上都有什么花?什么草? 哪些花儿大?哪些花儿小? 草地上的花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闻一闻,你采的花香不香? 你最喜欢什么花?
二、基础部分。
1、出示花环,师幼共同交流采野花的感受。
2、学习儿歌。
师示范朗读。
幼儿学念儿歌。(注意儿歌的特殊节奏,着重学习“采、花、编、圆”等字音)
三、结束部分。
活动目标:
1、认识紫色,能大胆地使用颜料进行用手指点画葡萄。
2、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获得愉悦的情感。
3、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4、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保持桌面干净。
活动准备:
一幅图,画有葡萄叶的白纸(幼儿人数),若干紫色的颜料盘,擦手的毛巾
重难点:
能认识紫色,并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能大胆地使用颜料进行手指点画。
活动过程:
一、观察一幅图,引起兴趣。
老师: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幼儿回答)老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了一样好东西过来,瞧!这是什么呀?(出示图片--葡萄)老师:啊,原来这是一串葡萄哦,诶,你们有没有吃过葡萄啊?
老师:那谁来说说葡萄是什么味道的?(幼儿回答)---哦,葡萄是酸酸甜甜的老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手上的这串通葡萄是什么颜色的?(幼儿回答)老师摘下一颗葡萄:你们看一看这颗葡萄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回答)总结:哦,原来葡萄是紫色的,圆圆的,一颗一颗紧紧地挤在一起。
老师:这串葡萄真漂亮,我们一起帮它拍张照片好不好?(幼儿一起做拿起相机的动作)一起来“咔嚓”.老师:老师照这它也画一张好不好?
二、示范作画过程
1、老师示范手指点画:伸出拇指,亲亲颜料宝宝,点个葡萄
2、指导幼儿:葡萄宝宝们一个挨着一个,所以我们要把它们画在一起,紧紧地靠在一起。
三、交待作画要求,幼儿操作
1、一颗颗葡萄要紧紧地靠在一起
2、作画前先长袖变短袖,不要让颜料粘在自己和别人的身上。
3、注意桌面的清洁四.展示幼儿作品,幼儿互相讨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了解了葡萄不仅是圆圆的,还是紫色的,一颗挨着一颗的,幼儿基本掌握了这些而且学会了自己清洗葡萄以及如何点画葡萄。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团纸粘贴的方法制作葡萄和葡萄串。
2、学会亲“出自:屈;老.师”手制作皱纹纸粘画。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彩色皱纹纸团若干和报纸团若干。
2、白乳胶,牙刷若干。
3、画有葡萄形状的画纸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教师出谜语请幼儿猜。
师: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先来猜一谜语,小朋友们你们可要仔细的听好了呀!“出自:屈;老.师”“弯弯的树,弯弯的藤,弯弯的藤上挂珠珠,串串珠珠酸又甜”打一种生活中常吃的水果。小朋友们你猜到了吗?
幼:葡萄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
二.讨论葡萄的特点及形状特征。
师:那你们见到的葡萄是什么颜色的?
幼:紫色,绿色,红色······
师:那你们知道葡萄是什么形状的?
幼:三角形。
师:那我们现在来看一看葡萄是不是你们所说的那样。
三.观看葡萄图片,激发幼儿制作兴趣。
1.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看。
2.教师再次强调葡萄的外形特征。
四.出示示范作品。
1.引导幼儿观察示范粘贴画。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串葡萄和你们刚刚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的?
幼:葡萄有好多种颜色。(幼儿自由回答)
师:漂亮不?
幼:漂亮。
2.教师讲解示范作品的制作方法。
师:你们知道这串葡萄是怎么做的?
幼:把小纸团粘上去就好啦。
师:你们看一看叶子是用什么粘的?
幼:报纸团。
师:那葡萄呢?
幼:皱纹纸团。
师:小朋友们真棒。
3.教师介绍作画的工具和材料。
师:这是皱纹纸团和报纸团,还有白乳胶,还有你们拿来的牙刷。
五.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幼儿亲手做的时候,教师要巡回指导。
2、提醒幼儿粘葡萄的顺序,画面整洁。
3、提示幼儿葡萄的外形特征是上多下少成个倒三角形。
六.作品展示
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
七.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投放相关的材料,让幼儿课后便于操作。
教学反思:
手工课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门课,手工课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手工课可以为孩子们创造练习技巧的能力。在活动中,我拿出葡萄吸引了幼儿的观察,通过观察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
活动目标:
1.学会用皱纹纸团纸的方法。
2.学习用团纸粘贴的方法制作葡萄和葡萄串;
3.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几串葡萄实物;
2、紫色和绿色皱纹纸若干;
3、胶水、硬纸板(每个幼儿一份);
4、音乐《蜗牛与黄鹂鸟》;
5、葡萄架背景墙;
活动重难点
1、学习用团纸粘贴的方法制作葡萄和葡萄串
2、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
学习用团纸粘贴的方法制作葡萄和葡萄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用《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律动导入活动。秋天来了,让我们跟着小蜗牛一起去旅行吧。
二、观察实物,讨论葡萄的特点。
1.出示葡萄,让幼儿观察葡萄的形状,颜色;(圆圆的、有紫色,有绿色。)2.请幼儿观察葡萄串,发现其特点:上宽下窄、上密下疏、像一个倒放的三角形。
三、向幼儿介绍制作葡萄的材料,引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教师:秋天到了,葡萄架上结满了葡萄,你们想不想让咱们班的葡萄架也结满葡萄?(想)教师:皱纹纸能变成葡萄吗?怎么变?引导幼儿发现把皱纹纸揉成一个小球后很像葡萄的样子。
教师示范制作葡萄,引导幼儿把皱纹纸团揉成一个很像葡萄的样子。
请个别幼儿示范,教师进行指导。
四、幼儿自己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自取皱纹纸,团揉成球。并提醒幼儿用双手食指、拇指、中指一起团,用力把纸团紧,要从上往下粘贴。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每个幼儿团揉10颗葡萄粒。
(4)教师引导幼儿把葡萄粒粘在硬纸板上做成葡萄串。(提醒幼儿要从上往下粘,葡萄串上面要紧,下面要松,上面的葡萄要多些,下面要少些。)
五、作品展示。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挂在葡萄架背景墙上。
教学反思:
在活动前,从材料选择上尝试用手揉纸、瓦楞纸和皱纹纸对比,发现手揉纸质感太软,不利于成型,瓦楞纸揉搓不够紧而且不利于黏贴,还是皱纹纸效果最佳且利于黏贴。在底版设计时,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差异来考虑,对葡萄底版的大小进行尝试与调整,为普通幼儿提供想同大小的底版,而能力较强,操作速度快的幼儿提供了大一圈的葡萄底版。通过PPT与儿歌相结合,来帮助幼儿观看制作步骤图,了解、掌握制作葡萄的方法和黏贴一颗颗葡萄的过程。尝试揉搓纸团粘贴葡萄,发展小肌肉动作。巧妙地借助篱笆制作成葡萄架做展板,让幼儿的作品一一呈现,展示效果更佳。在教师示范的时候,可以提供一张手揉纸,每个人跟着老师来试一试,比一比谁搓的葡萄最紧、最圆?幼儿制作的时候更能心中有数。
【葡萄沟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葡萄沟教学设计及反思06-16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葡萄沟》教学反思02-02
小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葡萄》11-03
小班健康活动《小兔摘葡萄》反思11-11
新疆的葡萄沟作文11-20
12狐狸和葡萄教学设计07-15
《葡萄沟》评课稿02-03
葡萄的施肥方案10-14
葡萄与葡萄酒文化论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