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共15篇)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篇1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祖国》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的开关曲,此歌曲属于“交响诗套曲”的音乐体裁,属于大型器乐体裁形式之列《我的祖国》是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部分音乐主题填词而成的合唱曲。

学情分析:面对这类大型音乐体裁,初中学生很可能会遇到欣赏音乐以及认识其文化内涵方面的困难,另外对于民族音乐,特别是外国民族音乐知之甚少的他们在学习兴趣上也肯定不够浓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舒缓的呼吸,优美圆润的歌声,满怀深情的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用6/8拍的指挥和强弱规律体验这首歌曲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对交响诗之类的音乐感兴趣,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唱会《我的祖国》前四句的旋律,为更好的学习后半部分的旋律打好基础。

教学难点:《我的祖国》中气息 的掌握和弱起小节控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那些著名的音乐家吗?”

生:“聂耳”“冼星海”

“那国外的的音乐家们你们又知道多少呢?”

生“莫扎特、贝多芬”

“同学们太棒了,这些著名的音乐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音乐文化财富,今天老师在这些大家熟悉的音乐家后面再为同学们推荐一位捷克族著名的作曲家斯美塔那。”

1、简介斯美塔那

(1824-----1884)年,捷克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从小出生在一个酿酒商的家庭里,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六岁举行钢琴演奏会,八岁开始作曲,他的一生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民族歌剧的创作中,一生共创作了10部歌剧,他是捷克民族歌剧的奠基人,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和最主要的体表人物,被稍作“波希米亚新音乐之父”。

(1864---1874)十年中历经三个女儿相继去逝。1874年不幸耳聋,继续坚持创作,写下了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独立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

1884年由于受耳聋的折磨,因此引发了精神疾病病逝于布拉格附近的精神病院。

设计意图:利用作者的故事背景导入新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个人进面有兴趣了解这个人所写的音乐作品为后面的教学环节打好基础,二、新课教授

1、出示课题《我的祖国》,学生齐读歌词,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全曲聆听,学生感受整体音乐的情绪。

明朗、昂仰、赞美

3、歌曲介绍。

6/8拍,两部分,以叙事诗的形式赞美、歌颂斯美搭那的祖国,也倾注着所有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和真挚感情。

4、拍号的介绍,出示左右手的指挥图式。让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用指挥图式和练习告诉学生音乐的风格以及弱起小节的控制,并引出歌唱气息的掌握。

5、学生打指挥,教师范唱歌曲第一句,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演唱方法以及引出难点,找出换气的字头,并在书上标出换气记号。

6、教师引导学生学唱《我的祖国》前四句的旋律。

(1)先从前两句开始练习,熟悉后再向后进行

(2)跟教师模唱

(3)教师纠正第二句中“两条”的“条”的唱法

(4)配合6/8拍指挥,先让学生自行练习,然后分组练习,运用一组唱,一组打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于利用多样的方法反复练习歌曲的旋律,增强学生的记忆,为后继的练习打好伏笔。

(5)依照前两句的旋律练习后两个乐句,带而过

(6)完整练习

(7)两大组分开练习,至真旋律准确无误。

7、等完全掌握旋律后,再次加进左手指挥,更好的掌握旋律,以其中的一句旋律为主,进行体验。

8、两手溶合进行配合。

9、出示6/8拍的强弱关系,自由进行组合。

用击打身体的不同位置来表示强弱,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加深学生的印象。

10、再唱《我的祖国》将指挥与强弱关系结合起来再次配合。

11、播放音乐,对比原唱的速度与情绪。

三、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反思:

本课做为送教下乡的内容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在歌曲的内容上,学生的掌控和学习的兴趣方面的调动都是非常不易的,但是在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的进程中课堂效果良好。

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和设计思路很好的配合。

2、从读词到学唱无需教师逐句教授,学生均可模唱进行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在整堂课中,教师始终利用6/8拍的指挥贯穿其中,既增加了学生的学生主动性也使在学生过程中不至于单一和无趣。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篇2

一、学生中最常见的问题

(1) 审题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严谨, 不按要求解答;不能有效分析题目信息抓住关键。

(2) 理解能力差: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肤浅, 答题时仅凭感觉和印象。

(3) 实验能力差:仪器使用规则不熟悉, 特别是实验设计能力不足, 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4) 学科结合差:不能用其他学科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简单数学运算错误频出。

(5) 表述能力差:逻辑思维混乱, 语意表达不清, 计算式来历不明, 代入数据错误, 单位“鱼龙混杂”;书写不规范, 作图不严谨。

这些问题的出现, 我们教师一定要警醒、反思、重视, 否则学生中就会出现“一学就知, 一用就错, 一放就忘”的现象。

二、对教学的反思

(1) 反思教学目标。首先, 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把握教材和教学大纲, 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实现三维一体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要到位, 分析要透彻, 要让学生融会贯通。其次, 教学的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所选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 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非常明确。最后, 对一些基本知识, 我们应随时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让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第一, 要面向全班学生, 同时兼顾“两头”。对学习欲望强烈的学生, 要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做好个别辅导。第二, 注重学法指导。第三,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自身要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第四, 应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反思教学技能。其一, 物理学是一门有着严密科学性的学科, 要保证讲授正确, 推导流畅, 过渡自然;语言要简练规范, 充满激情, 富有感染力。其二, 板书工整精致, 体系主次分明;基本功扎实, 会画直线、圆、小人物等简笔画。其三, 教具的使用、实验的操作要熟练、规范。

三、提高教学成绩的策略

(1) 改善教法。要充分利用实验的教学功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感性知识;要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动手实践, 分组讨论, 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激活课堂气氛。

(2) 注重双基。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使其掌握获得知识的基本技能。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自己的结论, 让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 要讲清适用条件、范围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进行比较区别, 消除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模糊认识;在习题讲析中, 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挖掘隐含条件, 抽象物理情境, 找出规律列式求解, 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 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 分析、推理严密。

例如, 光学作图教学时, 我就讲清了注意事项: (1) 要借助工具作图, 作图一定要规范; (2) 实际光线画实线, 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 光线要带箭头, 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 不要断开; (4) 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 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 (虚线) , 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这样, 学生作图就比较规范了。

(3) 尝试诊测。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特点与教学要求来提供诊测材料, 组织诊断性测试, 学生要根据课内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尝试性解答。诊测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概念以及识记类基础性认知目标的考察。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电化教学和信息技术等方法, 例如:可将幻灯片分发给学生当答卷纸, 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答案, 放在投影仪上, 当着全体学生的面, 现场批改矫正, 使全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诊测达标结果, 形成认知上的初次反馈。这种有目的、有反馈的有效学习, 能使学生积累顿悟的经验, 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 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尝试诊测的成功实施, 必将帮助教师检查学生认知上存在的缺陷, 帮助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 重视课外。课外实践活动, 主要是以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教师要恰当引导, 不让他们过多地碰壁而灰心丧气, 但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在碰壁中产生兴趣, 在挫折中收获成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随笔 篇3

关键词:教学;课文;肖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081-1

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了对学生阅读理解的训练上,毕竟语文的能力是从阅读中来的,而非死记硬背知识体系。但是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时,作者却遇到了一个“难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波澜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但是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情,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应该说这篇课文的主题很好的符合了第一单元的主题,即爱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在备课时,课文第一段就把作者和同事“难”住了。

课文第一段说:“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这段文字看似交代了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不得不”应该是个很重要的词语,看到这个词,自然而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呢?文字似乎在告诉我们:因为祖国已经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压迫。然而这个缘由却让我们更不解了:如此爱国的肖邦,为什么在国难当头的时候,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国家?为什么他没有留下来用他的音乐为祖国人民呐喊助威呢?这个“不得不”实在是说不通啊!

面对着这个教参里不曾解释清楚的问题,我和同事又上网查询了肖邦的生平,生怕因为自己的无知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结果面对着查到的资料,我们哑口无言。

作为极具音乐天赋的肖邦,在其父母的影响下,8岁就已经举办了自己的钢琴演奏会,并因此而成名,很快出现在各个大官贵族的官邸。他的父母为了给他更好的发展,把他送去专业老师那里学习,并且他16岁就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年仅20岁的时候就誉满华沙。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一些先进的思想,也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原来肖邦离开华沙并非“不得不”,而更多的是为了有更广阔的音乐创作空间。而课文则把肖邦的离开“强行”披上了爱国的外衣,牵强地以“不得不”来表现肖邦对祖国的不舍,这实在是难以说服身为教师的我们。

接下来的课文内容就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了,为了让肖邦对祖国的不舍和思念得到更好的彰显,课文有讲了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紧紧握住肖邦的手,送了他一只装着祖国泥土的银杯。而事实是,这杯泥土也是在为肖邦送行的聚会上,肖邦的朋友送他的。为了表达肖邦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课文写了肖邦在法国的“彻夜”创作。而事实上,法国时期的确是肖邦创作的鼎盛时期,在此阶段,肖邦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大多是爱国乐章,不可否认,肖邦用他的钢琴倾诉着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但是课文把这个创作的源泉仅仅归结为肖邦对祖国的爱和思念,这也是不切实际的。难道肖邦在法国18年的时间里,只有思念祖国才能给他创作的源泉?在法国肖邦结识了许多上层社会的人物,接触到了许多和他一样有着爱国思想的人,这些都给了他创作的機会。

课文最后说肖邦在法国为生计奔波,疲劳加上忧愤,最终结核病复发,死在异国他乡,并在弥留之际留下了“把心脏带过祖国”的感人遗言。而事实上,肖邦在法国名声大震,经常也是上流社会的座上宾,“为生计奔波”实在是没有必要。

在遇到了这么多矛盾的问题后,忍不住要问:是谁把肖邦变成了“政治英雄”?没有人否认肖邦对祖国的赤诚,但是我们既然要通过肖邦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至少我们要让学生认识一个“真实”的肖邦吧?

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篇4

1新设计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较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的差异,进一步领会一国两制的含义。

三、知识与能力: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意义。3学情分析

学生对港澳台问题有所了解,有印象,但要构建知识系统尚有难度,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另外对于一国两制的内容,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已接触了解,故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含义本身,而应通过其它方式比较分析加深理解和认识,立争全面准确把握。4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的内涵及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难点: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14课导入

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朝着神圣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着。活动2【讲授】14课

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的由来:引导学生回忆,教师补充。

2、澳门问题的由来:教师补充。

3、台湾问题的由来。

引导学生联系史实了解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有过哪两次分离?

4、思考: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性质上是一样的吗? 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

这一方针是谁在什么时候完整提出来的?你知道它的含义吗?“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

2.探究: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有何异同?

异: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二者自治权力大小不同。同:都行使自治权;都要接受国家统一领导。回归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两个《联合声明》怎样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原则?

2、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什么历史意义?P94 4、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祖国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

5.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阅读课文回答:

1、中国共产党为结束海峡两岸的人为隔阂局面作了怎样的努力?

2、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海峡两岸有怎样的经济文化交流?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4、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 活动3【作业】14课

感恩祖国八年级作文 篇5

这些变化如此之大都是因为祖国变得繁荣昌盛。祖国创下了辉煌的成就: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申奥成功,“神舟六号”成功返航,奥运会举办成功,上海世博会为世界展示世界文明。这些事情都不能不让我们骄傲,不能不让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扬眉吐气,不能不让让全世界的人民震惊。

然而这些成就都归功于那些抗日英雄与伟人们。在抗日期间,中国那时是国弊民穷的,而且那时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被那些侵略者无情地蹂躏、欺压着。而中国共产党正拼死地战斗,收复我们的每一寸土地,使我们四万万七千万的同胞不再受敌人的残害,脱离那危险的魔掌。但那时也有一大群的汉奸与卖国贼为虎作伥,去帮助那些可恨的侵略者来欺压我们这些老百姓。但那时候也有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就像刘胡兰从、柳直荀、王小二、张嘎这些人一样,面对残酷的侵略者个个镇定自若、坚贞不屈,丝毫都没有动摇抗日的决心,勇往直前,决不退缩,以不屑愤怒的目光瞪着那些可恶至极的侵略者。解放后,中国人虽然挣脱了侵略者的束缚,但还是非常落后。大多数人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邓小平领导者的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人一步一步地富裕起来,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我们要让中国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繁荣昌盛。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感恩祖国,每一件小事做起。在生活中我们要珍惜每一点资源,保护我们的环境,尊老爱幼……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篇6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送别场景情真意浓,感人肺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爱国意。“爱国情怀”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无论是师友送行时赠送泥土的`“特殊礼物”,还是身处异乡时肖邦忘我的音乐创作,以及弥留时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长眠祖国的地下,都突出了这条情感主线——炽热执着的爱国情!给人以深沉而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精读训练时,我就牢牢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学生学习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习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行动和画面,学生有了这根导线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较好的,有很多细节都注意到了。比如说:“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应该说这个细节本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是有一个学生就说:“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在说:我最亲爱的祖国,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我一定会回来的。还有学生说:“泥土用银杯来装,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热爱祖国,珍爱祖国的一点一滴,泥土竟然用银杯装,而不是普通的玻璃杯或其他容器。”

中学八年级数学课程兴趣教学探究 篇7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高效课堂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具有直接影响。在实践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是开展兴趣教学的首要前提,明确教学主体地位———学生的综合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过重偏向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模式多半以“教师灌输、学生接受”为主要表现形式,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开展兴趣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力,并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全面建设。为此,教师需要正确定位课堂教学的实践主体,扮演引导学习的参与者角色,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为高效课堂提供实践保障。在中学八年级教学中,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利用空闲时间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制定更加详细的课程设计和备课方案,增加趣味性学习任务,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提升课堂的实效性。

二、注重教学情景,提升教学效益

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抓住青少年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时候,可以通过生活化、理论知识简单化等途径,将教材知识形象的展示出来。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中关于四边形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模拟四边形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首先可以请四名同学到讲台上,然后通过绳子将四名同学形成一个闭合的空间,这样通过指导学生的移动,就可以改变四边形夹角的大小,形成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知四边形组成和变化的过程。

2.巧设情境问题

通过情境展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已经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此时教师可以结合情境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设立不同的问题。例如在上述的四边形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四边形夹角的变化和什么因素有关、四边形对角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学生在参与情境演示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学习和认知。教师通过巧妙的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促进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模式。

三、开展教学活动,推进自主学习

数学学科由于其抽象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乏味感,这表现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较低上。在课堂上,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较低,学生容易走神。针对此种情况,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的设置,展开一些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八年级的学生在小组的内部进行一次解题速度的比赛,最后该小组的获胜者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解题速度比赛,让学生们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在解题速度比赛完成之后,教师可以乘此机会,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引导学生们课前预习。数学学科的知识带有一定的抽象性,提前预习的难度是比较大的,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的学风。针对一些数学学科上的学困生,教师可以在分组的时候把他们和那些数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内,让学生们能够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种学习的情境,很容易学生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第三,教师可以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引导。当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上去之后,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八年级的学生们在数学学科上找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在教师布置的作业之外,让学生们自主地去选择一些能够突破自己的数学题目。在八年级的数学中,有比较多的应用题,学生们对这部分题目普遍感到一种解题的吃力,教师可以针对这种情况,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自己去找一些应用题来做,从而培养应用题的解题感觉。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课程作为义务阶段的基础学科,开展兴趣教学活动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实质性作用。在兴趣教学中,注重“教学观念”、“教学情景”和“教学活动”等相关方面的实践内容,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思维能力提供保障,这也是目前素质教育重点倡导的发展任务,对实现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条件。

摘要:自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兴趣教学作为当全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目前教育教学体系中,初中数学教学作为义务教育基础培育对象,高度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优越的学习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以中学八年级数学课程为出发点,为兴趣教学的发展提供几点优化建议,以望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研究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初中教学,八年级,数学课程,兴趣教学,趣味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粉粉,赵华新.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6.03:27

[2]陈丽华.《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13-14+59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篇8

祖国这些年的发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就拿互联网来说吧,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互联网不但满足了工作学习的需要,而且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网上购物,这种购物方式和过去相比不知道方便了多少!我们现在只需在手机上下个订单,包裹就会自动送到身边。而以前呢?还需要起的老早去赶集,走上几公里的路,还不一定能赶得上呢!瞧!现在的购物多方便啊!还有,现在出门只需要带上手机就足够了,好多行业都支持手机支付呢!祖国互联网突飞猛进,为我们老百姓提供了好多方便,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我真为祖国这些年的发展而感到骄傲!

交通与航天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国家改进升级了许多交通工具,如:飞机、轮船、汽车等等。这既方便了我们的出行,又能派上很多的用场。我国的航天技术,也在不断提高。8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海军改装了前苏联航母“瓦良格”号的首艘中国航母平台 ,这对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从此,我国的人造卫星、航空母舰、宇宙飞船、火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渐渐有了能载人航天的火箭,可以清扫太空垃圾的卫星,可以去到各个星球的飞船,这样伟大的祖国,我怎能不为她骄傲?

我国的体育事业也越来越好!在二零零八年北京奥运会举行开始,中国的体育发展也渐渐有了起色。我们每年也会举行一次奥运会,我们祖国的运动健儿,一次次努力,为祖国拿下了一枚枚闪光发亮的金牌,为国争光!他们默默地擦去汗水,是什么支持他们能这样不顾身体的奋斗?是他们的爱国热情啊!他们在台下勤学苦练,为的是他们的祖国啊!为了让祖国的体育更好,有多少运动健儿在底下受了伤,却依然参加比赛,带着病为祖国赢得了一次次胜利,他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却觉得,自己的一点疼痛能换得国家的荣耀,十分值得!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体育,才能百丈竿头,更进一步!我为有这样的中华健儿,感到骄傲!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篇9

班会时间:2013年10月25日

班会地点:八年级双(2)班教室

参加人员:八年级双(2)班全体学生

班会目的:

1、回顾历史,牢记中华民族曾经承受过的深重灾难,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2、正视当前现实,反对霸权,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发的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理性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爱国守法观念.

4、展望未来,要高瞻远瞩,以民族发展大计为重,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报效祖国.二、程序:

1、奏国歌。

2、男女主持人主持。

3、视频:日本侵略者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证。

4、爱国名人故事.、爱国格言、图片“神州七号”。

5、学生合唱《歌唱祖国》。

6、班主任老师作班会总结,学唱《我的中国心》

7、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结束。

三、具体步骤

主持人:全体起立,奏国歌。

主持人甲: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沉淀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主持人乙:五千年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中华儿女澎湃的热血。

主持人甲:历史的车轮驱散了战争的硝烟。

主持人乙:唯有一份份记忆在我们心头萦绕不去。

主持人甲:让我们重温历史。

主持人乙:请看视频《南京大屠杀》

主持人甲:同学看了之后有什么感谢?(学生谈感受)

主持人乙: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多少中华儿女甘洒热血写春秋。

主持人甲:让我们来讲讲他们的故事吧!

(爱国名人知多少)

主持人乙:历史上,多少中华儿女像热爱自己的母亲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主持人甲:屈原抱石投江,为的是祖国。

主持人乙:文天祥慷慨悲歌,为的是祖国。

主持人甲:请听他们的爱国格言。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收集到的爱国格言)

主持人乙: 这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主持人甲: 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主持人乙:六十x年,祖国建设日新月异。

主持人甲:六十x年,人民生活富庶安康。

主持人乙: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主持人甲: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主持人乙:经历一次又一次考验。

主持人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主持人乙:让我们记下祖国前进的步伐吧!

主持人甲:请看祖国建设新成就。

主持人乙:申奥成功、神州五号上天,是中华儿女献给伟大祖**亲的厚礼。主持人甲:千言万语颂不完祖国建设新成就。

主持人乙:千歌万曲唱不完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主持人甲:请欣赏歌曲《歌唱祖国》。(合唱:《歌唱祖国》)

主持人乙:我们的心中怀着凌云壮志。

主持人甲:我们的肩上担着浩荡乾坤。

主持人乙:新时代的曙光照耀着我们的征途。

主持人甲:21世纪的清风伴着我们自信的脚步。

主持人乙:让我们用坚实的脊梁托起明天的太阳。

主持人甲:让我们用稚嫩的肩膀挑起明天的希望。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篇10

一、运用乡土素材, 进行爱我家乡教育

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具有时代性、代表性, 课本的每一个单元、章、节都呈现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痛苦与荣耀, 情节又是一个个不同的乏味的、枯燥的截面, 如何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呢?只有从多反面获取知识, 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述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 结合课文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同学们用记日记的方法向长辈了解车桥镇在抗日战争期间, 具体发生了哪些事情?将同学们收集的材料, 与观看历史纪实纪录片《车桥战役》相结合, 向同学们展示抗日战争中, 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抗日的战场: (1) 、车桥战役发生的时间、经过、战果; (2) 、车桥战役是谁指挥的?纪念碑文是谁题写的?碑文的内容是什么?同学们发言后我及时点评:车桥战役描绘了老百姓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地狱般生活, 展现了新四军指战员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是一部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激励我们不忘国耻、为祖国的强大和民族尊严而努力学习。这样自然而然就将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融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热爱历史、热爱家乡。

二、选取典型人物、事件, 进行价值观教育

以往的课堂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单调、枯燥, 就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感受不到战争的残酷, 对战争的思考就会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深度认识。针对不足之处, 教师设置好重点教学内容尤为重要。授课时教师把准机会, 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例如:讲授《鸦片战争》课前, 设置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思考英国侵略者为什么非要将鸦片运到中国而不到其它国家销售?英国侵略者是为了赚钱, 还是毒害中国人?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本,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反对侵略、反对毒品的教育的目的, 让同学们铭记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巧设教学情境, 进行人生观教育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全获取更多知识。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 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氛围, 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 真正达到教师、学生、课堂高度融合、一致。例如:在讲授《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时, 通过多媒体技术, 和学生共同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像黄蜂一样飞过, 密集的炸弹下, 地面一片火海和残垣断壁;重机枪疯狂的扫向人群;刺刀在孕妇的腹部乱扎;侵略者挥舞军刀砍下一个个无辜的头颅……学生中露出悲伤、愤怒, 传出哭泣声。我关掉视频愤怒的说:“同学们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请同学们观看后, 谈谈自己的看法。”本节课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谈学习前辈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有的谈勿忘历史, 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要发愤读书;有的过激排斥日货等等。最后学生共同认识到:我们要牢记战争历史, 认识战争危害, 面向未来, 努力学习, 建设祖国, 珍爱和平。我总结到:我们国家以法律的形式,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不仅仅是对逝者的缅怀, 对生者的警示, 显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忘惨痛历史, 铭记深刻教训, 彰显了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 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维护人类和平与正义的决心, 不断推进人类和平事业向前发展。

四、以史为鉴,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完美的将情感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达到最终教学目的, 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1. 钻研教材、尊重历史

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 挖掘课本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中, 尊重史实真相, 切忌参杂个人的感情因素而影响学生。例如:《鸦片战争》一课我用沉痛的语调导入新课“同学们, 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也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流淌着多少华夏儿女不屈不挠抗争的血泪, 记载着多少侵略者疯狂侵略的残酷史实。让我们回到历史的1894年, 共同体会那段给中华民族带来苦难的悲壮历史。”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跟着我的情感进入到教材中。课堂上让学生用图表法列举中英《南京条约》内容, 从不合理条款中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同时教育学生反对侵略、反对毒品,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打破时空局限,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抓住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的契合点, 让学生穿越时空, 融入历史。例如:讲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 运用对比教学法, 从侵略者的暴行中, 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家强大, 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篇11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文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记述了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和他获得的荣誉。课文节选的是钱学森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钱学森有很多感人的事迹,但作者在文中能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咬文嚼字 1.字音 遨游(áo)眷恋(juàn)萌发(méng)诬蔑(miè)募集(mù)石矶(jī)......2.多音字

3.形近字

摇谣瑶遥动摇幕闭幕浆谣言墓墓地奖  瑶池暮暮色桨募募捐将遥远泥浆傲

奖励

熬船桨遨

将来傲骨煎熬 遨游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品评: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

2.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又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

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品评:“上海交通大学”“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拜读于”名师、“获博士学位”等,都说明了钱学森求学期间学习成绩的优异。3.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品评: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在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二、重点语段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至“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剖析:美国空军的赞扬和专栏作家的评价,则从侧面表现了钱学森在火箭技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1947年,经冯·卡门推荐”至“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用心

爱心

专心 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剖析:“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则说明了钱学森在更广泛的学术、科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攀登科学高峰方面的勤奋、刻苦和卓尔不群。结构简析

根据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可以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第(6—18段):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生的祖国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的志向。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6—14段),写钱学森夫妇决定返回并报效新生的祖国,为此遭到美国当局的种种迫害,但这更加坚定了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

第二层(第15—18段),写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亲自过问此事,促成钱学森一家胜利返回祖国。主旨探究

本文记叙了钱学森对祖国的眷念以及为回到祖国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他对祖国执著、赤诚的爱。

对本文的主旨,你有什么看法? 审美鉴赏

线索清楚 脉络分明

课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这是明线;以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一以贯之,这是暗线。抓住这两条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

课文选材精当,有详有略。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太多了,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选材。组织材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用心

爱心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篇12

-4-18,轮到我在组内上公开课,那天同科组的十几位老师全都到场听我的随堂课,我正好上胡适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课前我没有刻意让学生预习,也没有强调课堂注意事项。因为我觉得“旁观者清”本色的课堂才能反映出我平时教学优缺点,这样我的同事才能帮我指点迷津。

作为叙事散文,我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将教学重点放在归纳文章中心内容及认识人物性格上。课堂上学生们援疑质理,各抒己见,可谓秩序井然。在分析人物性格这一环节中,对,“我”、父亲、乔元贞、二黄毛等人物分析进行得也相当顺利,看法也几乎一致。但当讲到“我”将半本书给乔元贞而考不好及老师弄不成时,同学们虽然也有争议但最终都能求同存异,对这样的结果我也很满意。

这时一个一向不吭声的男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文中的“我”不是虚情假意就是大傻瓜要给书就给完一本,给半本明摆着害人害己。至于那个老师弄不成在你们老师堆中这样的人我见的多了。

学生们听了他的话后顿时哗然,我也意识到这个学生有严重的思想问题,但当时只想顺利的上完课,所以沉着脸严厉的问:你们认为他说的对不对?学生们见我不悦安静了下来,整齐而大声的答:不对。见没有学生起哄我也不在深究,而那个学生则倔强的看我一眼很不服的坐了下来。听课的老师有的在地声的议论着。接下来我只好硬着头皮按部就班的完成剩下的教学环节。节下来的.半节课虽然相安无事,但我总觉得不是滋味。课后我虽然做了那个学生的思想工作,但仍觉得这堂课我该好好的反思。

从语文的德育作用来看,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平台也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所以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常将教师至于被动的地,使人难堪,下不了台是在所难免的。我的这一堂课那个男生的回答虽然给还算顺利的课堂带来了些骚乱,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德育教材,可惜我一味追求课堂效果而草草处理了事。若当时我能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分析,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观点过于偏激,让他对人对事都有个辨证的认识。这不比平日里说教似的德育课来得生动深刻吗?当时我若能这样引导“勿以善小而不为”帮别人要尽己之力,方法要科学、合理。或引用某明星抛妻弃子盲目支助贫困生的事例,让他们站在这个明星妻子儿女的角度去评价其行为的可取性。至于他对老师的成见可让他凭良心评价自己的任课教师,让他们在对比中明白弄不成事件在我们生活中毕竟是少数。这样引导下来也许能引起更多学生去思考,也能让自己由被动转为主动。而那个学生的思想也许会慢慢转变。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篇13

歌曲《我的祖国妈妈》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反映时代主题、体现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思恋之情的代表作品。目前, 对这首歌曲的研究资料较少。在此, 笔者以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查阅的相关资料, 尝试在演唱处理方面对歌曲《我的祖国妈妈》进行研究和论述。

1. 作者的简介

作者施光南, 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他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获得“人民音乐家”荣誉称号的音乐家, 他是我们新中国乐坛上一位成就非常突出的作曲家。其创作领域非常的广泛, 其中, 歌曲《我的祖国妈妈》是作曲家施光南音乐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品, 同时也处于中国大地万物苏醒的时期, 是表现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深切的思念之情的代表作品, 同时也体现了作曲家施光南擅于侧面表达情感的创作手法, 在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歌曲《我的祖国妈妈》的创作背景

歌曲《我的祖国妈妈》是作曲家施光南创作于1979年, 当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都比较复杂。

从国际情况来看, 1979年世界处于冷战时期, 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 形成了东、西方两个阵营。中国当时的状况使无数不在国内的海外游子们格外的担心、焦急, 迫切地想要回到自己的祖国, 为自己的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 显然, 对祖国的想念之情更加真切。

从国内情况来看, 开始出现了新的迹象, 开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群策群力,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从作曲家施光南本人来看, 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 也正值他歌曲创作的高峰时期。他结合当时国内和国际的时代背景, 创作了歌曲《我的祖国妈妈》, 充分的体现了无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表达了无数海外游子最真实的心情。

3. 歌曲《我的祖国妈妈》的曲式结构和主题的分析

歌曲《我的祖国妈妈》以24的节拍, 在b E大调上陈述, 由弱起引入主题。a乐句由7小节构成, 旋律线条平稳进行, 伴奏织体采用柱式和弦, 音区集中在小字一组到小字二组, 音色较明亮。b乐句由6小节构成, 旋律音上行, 强弱变化随旋律音进行的变化而变化, 推动情感的表达。a乐句和b乐句共同组成了A乐段。a1乐句由6小节构成, 采用了乐句a的材料, 与a乐句构成了派生对比, 伴奏为分解和弦, 情感变化更加热烈。c乐句由9小节构成, 旋律线条呈波浪状进行, 力度变化丰富, 渐强、渐弱的运用较多。a1乐句和c乐句共同组成了B乐段。d乐句由7小节构成, 旋律音级进上行, 在渐强的力度推动下达到音乐的高潮。d1乐句由8小节构成, 采用d乐句的材料, 力度变化更加明显, 情感表达更加饱满。d乐句和d1乐句共同组成了C乐段。最后11小节构成了歌曲的尾声。

综上所述, 歌曲《我的祖国妈妈》是一个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表达了激动、深情的歌曲主题。

二、男声演唱时候的技巧处理

1. A乐段的演唱处理

全曲由弱起引入, a乐句歌词部分的演唱咬字声母都要有力, 注意每个字的归韵要短, 要有力。强弱的变化比较巧妙, 力度由弱起到弱收结束, 是比较大的渐强渐弱的变化, 这种节奏的收音要轻, 气息的走动要快, 配合力度的变化来推动情感的表达。在第四小节处有一个气口, 要吸足气, 为更好的演绎下一句做准备。第五小节也是弱起节奏, 但是这里可以做渐快的处理, 节奏可以稍显自由。第五小节切分节奏的重音处理比较特别, 重音放在后半拍上, 也就是在“妈”字上, 所以“妈”字的声母要更加有力, 使声音更加厚实, 表现出内在的对祖国妈妈的无限眷恋之情。最后一个长音要非常注意气息的控制, 力度上做渐弱的变化, 使情绪平稳的过度到下一句。

b乐句以同样的节奏进入, 第一小节与第二小节处在音程上有六度的跳进, 演唱时要比较的自然, 重音落在第二小节的第一拍“妈”字上, 这个字的咬字不仅要有音头, 而且要比较柔和, 不能太亮。在第二小节处有一个小的气口, 换气要轻, 调整情绪进入下一句。后四小节与前两小节的歌词一样, 但是力度发生的明显的变化, 由mp变成mf。这就要求气息的流动要更快, 情绪更加激动。重音在第五小节的“妈”字上, 声母要更有力, 音头要更强。最后一个长音“呀”要注意归韵的时间, a母音的演唱腔体一定要饱满, 声音要从掩鼻发出, 咬字要掉到胸腔里。同时力度上做了渐弱的变化, 使情绪变得柔和、平静。

从整体上看, A乐段的基本节奏型都是弱起进入, 力度上都是“先渐强再渐弱”的大的弧线的变化, 强弱变化明显, 在男声的演唱上气息的控制和流动以及胸腔的共鸣要求比较高。

2. B乐段的演唱处理

a1乐句采用了a乐句的材料, 旋律音的进行基本相同, 但是歌词做了大的变化, 增加了许多情景, 更利于情感的流露。a1乐句第一小节的“儿”字咬字要十分注意, 儿化音的咬字要卷起舌头, 所以要特别注意要打开腔体, 声音同样要饱满。力度整体较弱, 气息要走的很快, 但是要更加柔和。在第四小节处也有个明显的气口, c乐句情绪转变, 力度增强, 咬字加重, 用“大雁”和“花”这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对祖国的思恋之情。

c乐句的第三小节中出现了波音, 波音的演唱要轻巧, 用喉咙有节奏的、有意识的控制气流, 使发出的声音像波浪似的大小快速变化。第六小节有了装饰音的运用, 并且处于强拍, 这就要求气息和咬字很好的配合, 使声音既轻巧又有较亮的音头。第七小节中有半拍的空拍, 旋律断开但是气息不能断, 要使整体的音乐保持连贯。力度上做了大的渐弱, 前后两句的力度对比比较明显。

总的来说, B乐段整体的感情色彩比较柔和, 歌唱语言更贴近诉说的语气。演唱的技巧运用较多, 如“波音”、“装饰音”。B乐段更多注重的是情感的处理, 气息的控制辅助力度的变化来表现歌词中的情景。

3. C乐段的演唱处理

d乐句与a、a1乐句一样, 弱起进入。d乐句的第3、4小节是1、2小节的上行摸进, 力度做了较大的渐强变化, 由mp进行到mf。重音都落在“听”字上, 歌词使用了问句, 情绪表达更加激动。演唱要注意支点的力量, 声音要浑厚。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中间有一个小的气口, 第三小节中间的半拍空拍也作为一个小的气口处理。最后一个长音的演唱, 要加上腰部力量的运用, 最后的归韵要迟, 要短。

d1乐句采用了d乐句的音乐素材, 旋律音进行几乎一致, 情感更加的热烈、饱满。d1乐句的第六小节中波音的运用与c乐句中的波音的作用有所不同, 它主要是加强的音乐表达的语气, 同时又处于强拍的位置, 所以在演唱时气息要沉下去, 腰部要给力。最后的长音的力度变化要明显, 从f到mf到mp再到p结束, 使情绪慢慢的平静下来, 气息和力度的变化都受情绪的影响。

综上所述, C乐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 演唱时更加注意情绪的掌握, 气息要沉下去, 要使用腰部的力量来推动气息完成强弱力度的变化。注意口腔咬字要清晰, 每个字都落到胸腔里。

4. 尾声的演唱处理

尾声使用了C乐段的材料, 在第五小节处有个大的气口, 力度变化更加细腻, 在一句中就出现明显的强弱变化。气息一定要拖住, 最后结尾的时候小腹要再给一次力, 强收结束。

三、女声演唱时候的技巧处理

歌曲《我的祖国妈妈》从整体上看旋律音都集中在小字一组和小字二组, 旋律音进行的跨度不是很大, 音域也不是很宽。所以, 根据普遍女生的生理条件以及音色条件来看, 笔者认为女声在演绎这首歌曲时在F调上陈述会更加合适, 更能诠释歌曲的感情。

1. A乐段的演唱处理

与男声演唱相比, 女声的演唱在进入音乐的时候速度要稍微慢一些, 声音更多的是带着叙述和说话的色彩, 流畅而连贯, 要保持一致的声音线条。在起音的时候要较男声更加柔和, 呼吸稍微深一点, 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咬字的口型不要太僵, 咬准声母以后口腔迅速打开, 使声音舒缓而明亮。在感情的表达方面, 男声的情感表达比较直接, 而女声的情感表达则更婉转、细腻。

b乐句女声在情感表达的处理上, 除了对“祖国妈妈”的思念之情外, 还多了向“祖国妈妈”撒娇的情绪。所以, 女声在表达较强的力度的时候也要将气息控制好, 声音要尽可能的柔和, 但是气息还要拖住, 要柔而不虚。与男声演唱相比, 女声演唱更加注重的是头腔共鸣, 声音要更加明亮, 气息的流动要快, 但更加注重的是气息的巧妙的控制。

2. B乐段的演唱处理

a1乐句的歌词更像是女儿在跟妈妈说心里话, 与男声演唱不同的是, 女声演唱时的咬字可以拖一点, 声母用的时间可以长一点, 但要把每个字都唱清楚, 同时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a1乐句的旋律进行与a乐句相同, 但在演唱时要有前后的对比, 所以女声在演唱时要更加注意强弱力度的变化, 所以气息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一个长音可以拖一点, 气息要吸足, 使进入下一句的时候更加从容。

c乐句女声在演唱时, 不仅要注意旋律进行中的节奏美, 而且要把握歌词中这些个别的形象表达的含义, 情感表达要层层递进, 在自己内心情感的推动下, 逐步达到高涨。c乐句的旋律中也有“波音”、“装饰音”的演唱技巧的出现, 与男声演唱不同的是, 在这两个地方女声演唱的节奏可以稍显自由, 稍微拖一点, 同时力度也要加重, 既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3. C乐段的演唱处理

d乐句的歌词以两个重复的问句将情绪推向高潮。在演唱时“听”字要特别强调一下, 注意头腔的共鸣, 这时的声音可以完全放开, 声带要拉紧发出明亮的声音, 让情感充分的宣泄出来。女声在演唱这句时与男声不同的是, 这句在音色、力度、音量、速度上的演唱处理要与前面的演唱形成鲜明的对比, 女声在前面的演唱都比较柔和、婉转, 而这句的演唱中声音则更加明亮, 情绪更加激动, 并且声音的变化发展要控制好, 要在气息和感情的共同推动下, 自然、合理的过渡。而d乐句语气可以稍微缓和一点, 强音也在“收”字上, 咬字可以稍微重一些加以强调。

d1乐句采用了d乐句的材料, 歌词和旋律进行都与d乐句保持一致, 只是在力度和感情的表达上发生了变化。女生演唱时气息一定要拖住, 气息走动的更快、更急。

4. 尾声的演唱处理

尾声的材料来自于C乐段, 女声演唱时要注意力度的变化, 先渐强再渐弱, 收尾的音要唱的轻一点。与男声演唱不同的是, 女生演唱最后七拍的长音时要以渐弱慢慢结束, 气息要拖住。

四、结语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2.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

3.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和平之旅”。

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历史意义。

运用: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阅读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的有关讲话,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其实践。

2.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纪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

2.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重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教学难点】

1.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2.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直观演示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课前3分钟时,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播放乐曲《我的中国心》,同时并在课件上展示台湾风光图片。

多媒体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和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作品《七子之歌——台湾》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七子之歌——台湾》 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教师提问:余光中在《乡愁》中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希望台湾回到祖**亲的怀抱,今天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 学生回答:强烈的思乡之情;台湾还没有回来。

教师过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人为地造成了现在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台湾问题”。建国五十多年来,台湾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历史的使命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时,我们要怎样才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呢?怎样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情境营造:遥远的海岸,北归的候鸟,于右任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意在突出这样一个主题——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祖国统一。

教师提问:为完成我们祖国的统一大业,党和政府殚精竭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什么方针呢?

学生回答:“一国两制”。板书: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多媒体播放:《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的看法》。

教师提问:(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也就是说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学生回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教师提问:什么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理论形成的过程如何?这一理论又是怎样得到实践的?

让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根据教师提示的五个关键词“雏形”、“萌芽”、“提出”、“确立”“运用”,归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过程。学生找出答案后,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打出答案,肯定学生的回答。

提示:雏形——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萌芽——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提出——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构想;确立——1982年《宪法》第31条;1984年六届二次人大正式通过;运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教师提问:“一国两制”下,对港澳地区与对台地区的细微差别是什么? 提示:可以驻军与否是差别所在。港澳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所以外国军队必须撤离。而台湾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所以在保证对大陆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台湾可以驻军。(接着,教师可以就此话题点出下一个教学子目,虽然一国两制是首先针对台湾提出,对台湾也有很多优惠,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构想还是首先在港澳地区实践。)板书: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多媒体展示:香港、澳门的区旗和区徽,并附简单意义分析。并打开轻微的背景音乐《东方之珠》《香港,别来无恙》。

教师提问:香港问题的由来是怎样的?其领土是怎样被割让与租借的?香港问题的解决过程如何?香港回归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用小动画的形式简单演示香港岛、九龙司、新界被割让与租借的过程: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根据画面内容归纳“一国两制”在香港走向实践的步骤。

提示:1982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在此处可向学生解释“主权换治权”的实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0年,人大通过《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06年,展望香港“香港明天更美好”。教师提问:香港的回归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香港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另外,香港的成功回归,为澳门回归、台湾统一提供了借鉴意义。

多媒体展示:共同欣赏澳门的象征标志《大三巴牌坊》以及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名?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教师做简要的旁白,向学生介绍澳门问题的由来以及“一国两制”构想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为澳门回归提供了范例,1987年,中葡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回归当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澳门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欢乐之情,而回归后的澳门也继续保持繁荣,成为“一国两制”实践的又一个成功范例。请大家记住这一天,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家了。

教师提问:香港、澳门回归有何伟大的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A.洗雪了百年耻辱。B.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C.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D.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教师讲述: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但是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在香港、澳门的大致方位贴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指

出现阶段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教师讲述:明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教师提问:为争取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在党、政府和广大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的发展如何?台湾问题的前景如何?现阶段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学生阅读书本,归纳分析,教师列表总结。多媒体展示:

1979年,大陆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1980年,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缓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开始被打破;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并在经贸往来、学术交流上采取更加松动弹性的做法;1988年11月,台湾当局又决定有条件地允许大陆同胞赴台湾探亲,“三通”限制逐渐放宽,这是两岸关系出现缓和的突破性进展。1992年汪辜会谈;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2005年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板书:

三、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教师过渡:虽然台湾当局仍在很多地方设置障碍,但是两岸同胞冲破层层阻碍,交往越来越密切。这些行为告诉我们:“台湾,也想回家!”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A.1990.9李登辉声称“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B.1999.7李登辉提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国与国”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两国论”C.2002.8陈水扁首次明确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与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D.2003.9.28陈水扁在民进党十七周年党庆晚会上第一次亮出“台独”时间表,声称要在2004年“完成历史性首次‘公投’”,„„于2007年实施“新宪法”。材料二:台独活动的图片“公投”与“军事演习”。

材料三: 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执政上台。半个月之后,美国批准售台价值3.56亿美元的F-16战机装备的先进导航和电子反制系统。9月28日,美国又售台价值13.66亿美元的中程空对空导弹、“鱼叉”舰对舰导弹等。这一年美国对台三次军售就达19.82亿美元。美国东部时间2月19日,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举行了“美日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会议”(简称美日安保会议)。会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对1996年制定的《美日安保协议》做

出重大修改,第一次公然把台湾海峡列为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日本也首次宣称关注台湾,台湾不仅仅是美国问题,也是日本问题了。

结合当代时事政治材料三段,加强学生联系教材和台湾当今实际讨论:当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阻力有哪些? 怎样解决台湾问题?政府的观点?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提示:A.国际反华势力

B.“台独”势力(认识“台独”的实质及危害,结合2005年12月3日台湾地区“三合一”选举蓝绿阵营变化说明台独不得人心)

情景设置:图片——飞机,大炮,海军陆战队,潜艇等,面对嚣张的台独势力,怎样解决台湾问题?难道“让鲜血染红台湾海峡”?

多媒体展示:“解决台湾问题的紧迫性”(介绍党和国家关于台湾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相继提出的“八项主张”及“十六大”报告的有关强调和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教师提问:怎样认识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紧迫性——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还存在,台独势力猖獗,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导致两岸关系紧张。

课堂总结: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此方案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随后澳门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迅速。台湾问题虽然比较复杂,但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采用“一国两制”方案,台湾会早日回到祖国环抱,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课后探讨:“运用所学知识,你认为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我国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解决台

四年级征文我爱我的祖国 篇15

承德市兴隆县北三岔口小学

四年级

曹莹

指导教师:刘杰丽

今天我认真的阅读了《历史的选择》一书,深深地被书中的故事感动,被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由小及大的顽强精神感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2011年7月1日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日子了,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由弱变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遭遇过强大的敌人,面对过严峻的困难,但他们没有退缩,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有执着的追求,他们始终坚信闪耀着夺目光芒的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就在他们的坚持下,中国共产党打败了最强大的敌人,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的面貌,中国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改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独立自主,中国人民吃饱饭了,逐渐走向繁荣富强,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世人惊叹!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交通更加方便。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人人安居乐业,中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的祖国坚强不屈,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可以看到受灾人民坚强的意志,救援人员的英勇与奉献,都体现出中国的优良传统,地震给我们造成的损失我们无法计算,但是我们的祖国在灾难面前无所畏惧,面对灾难,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有着最强大的凝聚力。看到这时,很多人被感动了,中国人感动了,世界的所有人都感了!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中国健儿以出色的竞技能力与勇于拼搏的精神,为祖国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创造了历史的最好成绩,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让世人了解到,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标志着中华民族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就在祖国生日几天前——九月二十五日“神舟七号” 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航天技术又迈入新的里程碑,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神奇,多么有智慧!

作为成长在21世纪的我们,应当怎样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自豪,同时也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学习,今天的我们必将成为明天的生力军,我们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繁荣、富强。

教师简评:本文记叙了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的过程,描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和为祖国争光的决心。感情朴实、真挚。

上一篇: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下一篇: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