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居民收入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季度居民收入

季度居民收入 篇1

一季度石景山区经济运行走稳向好,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开局良好。据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初步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石景山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231.90元,同比增长10.3%,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643.55元,同比增长3.1%。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3%,城六区排名第一

一季度石景山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1162.11元,同比增长10.7%,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231.9元,同比增长10.3%。四项收入构成中,除经营净收入负增长外,其他三项收入均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一)工资性收入小幅增长,仍占主导地位

石景山区一季度人均工资性收入6700.13元,同比增长3.5%,占家庭总收入的60.03%,仍为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的主力军。增幅回落的主要因素为:一季度没有国家相关增资政策的支撑;同时受中央八项规定影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社区基层组织相比去年奖金均有所下降。

(二)受养老金政策带动,转移性收入增速最高

石景山区一季度人均转移性收入4014.45元,同比增长27.7%,占家庭总收入的35.97%。其主要拉动因素为北京市提高企业养老金标准,人均提高10%。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快,相比去年,离退休人员占比也有小幅增长,使得养老金和离退休同比增长23.4%,达到3458.33元。同时,随着子女回家探望父母修改进入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一方面从法律层面督促子女多关心照顾父母,另一方面也带动了赡养收入的大幅提高,同比增幅达到了48.8%。

(三)受节日因素影响,经营净收入呈现负增长

石景山区一季度人均经营净收入208.15元,同比下降17.9%,占家庭总收入的1.87%。经营性净收入主要来源为个体非农经营收入,其主体大部分为外地经营户,由于部分经营户春节回家过年,同时还存在部分经营户改行转业,导致经营性净收入呈现下降趋势。

(四)利息收入带动财产性收入增幅平稳

石景山区一季度人均财产性收入239.39元,同比增长13.5%,占家庭总收入的2.6%。近年来,各种理财产品的纷至沓来,在既保证高利率的情况下又保障了稳定性,使居民在投资方面具有更多选择性,也带动了利息收入的不断攀升。一季度石景山区利息收入同比增长65.8%,达到43.83元,在出租房市场受到地方调控政策影响情况下(出租房收入同比下降7.0%),带动石景山区财产性收入平稳提升。

二、人均消费性支出小幅增长,八大类消费“六升两降”

一季度石景山区人均消费性支出呈现小幅增长趋势,同比增幅3.1%。从各分项同比增长来看,除衣着和生活用品及服务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外,其他各项均呈现增长态势,整体增速平稳。

(一)金银市场火热,其他用品及服务增速居首

虽然相比去年,金价略有上调,但辞旧迎新之际,石景山区居民并没有吝惜手中的钞票,菜百商场内每天仍旧人头攒动,情人之间互赠定情信物,父母给孩子买金饰品,也使得首饰支出不降反增,带动其他用品及服务增速达到15.1%。

(二)交通、通信齐增长,增速排第二

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一季度交通和通信类支出触底反弹,同比增速达到16.2%,位居八大类之首。其中交通项为749.1元,增速14.3%,主要原因是旧车置换、添置新车等因素带动了汽车购买的大幅上升。通信项为242.32元,增速9.1%,随着2013年的结束,部分宽带到期住户开始扎堆办理宽带续费服务,同时随着电信运营商提供套餐的多样性,办理的便捷性,带动部分记账户也新开通了上网服务,直接带动通讯服务增速的快速提升。

(三)教育文化娱乐增速平稳,同比增长9.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资,除了正常的义务教育花费之外,各种课外班、兴趣班投入加大,一季度教育支出同比增长20.13%。随着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文化娱乐用品如:电视机、照相机、电脑等家用电器质价兼优,大大刺激了居民的购买欲望,使得一季度文化娱乐用品支出同比增长22.7%,带动一季度文化娱乐项支出同比增速4.3%。

(四)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呈下降趋势

季度居民收入 篇2

国家统计局15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指出,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8015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7元,同比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8.3%,经营净收入增长9.2%,财产性收入增长1 1.2%,转移性收入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871元,同比名义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6.5%,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3%,财产性收入增长27.0%,转移性收入增长12.2%。

中国居民收入个案调查 篇3

中国是如此之大,经济的飞速发展营造出的图景是如此纷繁复杂,以至于宏观的统计数据对我们每个个体而言,都多少有些抽象与距离。

要更为真切地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脉动,需要更为细微的体察与视角。

收入不仅仅是一个货币符号,更是我们生活最具体的写照。通过不同人群的收入,以及这些收入背后所蕴含的人生经历与感受,我们可以更近距离地、更加感性地去了解并描摹出普通社会群体的生活脉络。

于是在本期专题中,我们尝试让自己像探测镜一样深入每个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通过收入去解读一个个普通而又特殊的中国人的收入状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与喜乐悲欢。

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生来不是大富大贵之辈,衣食无忧之身:一户普通的城镇人家、一个在城市打工的寻常小伙、一个极其平常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每天挤地铁上班的白领、一个在办公室写材料的公务员……说他们特殊,是因为每一个平凡人的背后,都有丰富的人生体验。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 篇4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每到过年,大家都会把过去一年的生活盘点一下,那么2010年全国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国家也做了盘点,国家统计局随机抽选6.8万个农村住户和6.5万个城镇住户,直接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其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那么对于收入的变化普通人有什么亲身感受呢?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家庭消费逐渐多样化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条胡同里,住着傅民一家。傅民是小学老师,丈夫王盛辉是一家企业的员工,他们11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自从2008年,傅民家被国家统计局抽中做住户调查后,傅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对家里的收支做详细的记录。大到工资收入,小到买的零食都在记账之列。在傅民的账本上,记录了她这几年工资的变化:2008年12月的工资2700多元,到了2009年12月份是2900多元,2010年12月份3400多元。

傅民告诉记者,2010年9月,北京市给她补发了一笔11700元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按照政策,从09年1月开始给教师职工发放义务教育绩效工资,这是傅民以前没有的一块收入。

傅民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夫妻二人的工资,妻子傅民的工资每年都在涨,而且增幅有逐年扩大的趋势。那么在企业工作的丈夫王盛辉呢?王盛辉说,2009年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2010年月收入提高到5000元,今年随着公司效益的增加,也会有20%左右的提高。

记收入也要记消费支出,只有计算了消费支出,才知道自己收入的增长有没有跑过消费的增长?那么支出又如何能做到笔笔不落呢?傅民说,比方去超市买东西,回家后就照着购物小票一项一项来记,像去市场买菜等花销,回家后都会及时记上。

像这样的收支账本,傅民家每月都有一本。调查员每月20号来收账本。以09和10两年为例,09年傅民全家可支配收入是89568元,10年是104824元,增长了17%。他们一家的收入是增长了,那么消费支出呢?据了解,傅民家09年总支出57062元,10年是68688元,增加了11626元。王盛辉告诉记者,这多支出的1万多块钱主要用于小孩儿利用假期去韩国、云南大理旅游。他认为,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跟家庭收入的增长密不可分。

同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杨谦家,也是被随机抽中的调查户。家里只有杨谦和老伴儿罗小芳两个人,他们都是企业退休员工。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老两口的退休工资、妻子退休后被返聘的工资和房屋的租金。2009年,剔除集中提取住房公积金75000元的影响,杨家正常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是104626元,2010年是126504元,同比增长20.9%,也就是增加了2万多元的收入。

杨家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是国家对离退休金的调整,这也是促进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杨家消费性支出从09年的6万多涨到了10年7万多,增长了11.1%。这和收入增长的20.9%相比,杨谦感到很满意。他说,收入增加了就有钱在体育健身和其它娱乐活动方面进行消费了。

杨谦家和傅民家增收的主要原因,分别来源于养老金、离退休金等转移性收入的上涨和

工资性收入的上涨。他们两家消费支出的增长具有共同点,都花在了健身、旅游等改善生活质量的方面。这两户是城镇居民生活的缩影,那么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整体状况如何?呈现怎样的趋势呢?

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处工作人员杨守国介绍,总的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低收入群体增幅要快于平均水平。统计图表显示,低收入群体2010年的可支配收入是13692元,比09年增了13.2%,这个增幅比平均水平要高出4.5个百分点。

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比较大,不仅是北京市,也是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的特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

那么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收入怎么样呢?记者走访了以农业收入为主的黑龙江省。张亚文家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前进村的普通农户,一家三口还有位90岁的老母亲。她告诉记者,2009年她的家庭总收入是27260元,2010年45560元,增长了6成多。其中粮食收入增加了近2000元,增加原因是产量和收购价格的提高;牛具费增加了近5000元,增加原因是家里马匹出租率的提高;另外就是她和丈夫赵海农闲时打短工的收入也增加了2000多,增加原因是打工工资的提高。

扣除生产经营成本后,张亚文家2010年人均纯收入是7934.76元,比09年上涨46.7%。

同村的沈继辉家以种粮和养殖蛋鸡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253.6元,比09年上涨42.7%。

除了调查户之外,为了看看农户们的普遍生活水平,记者又随机走访了几家农户。发现不少家都有电脑、大屏幕液晶电视和汽车,有的甚至一家就有三台车。相比之下,两个调查户的收入在这个村里也就是个中等水平。

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种地不花钱,政府还给补贴钱。另外现在还有医疗保险,这跟收入都有直接关系。这几年农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国家统计局住户办主任王萍萍说,总的来看10年城乡居民收入是稳定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其中一个特点是农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这是1998年以来第一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教授认为,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缩小这样一个迹象。特别在农村内部,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超过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出现一个缩小这样一个现象。城市内部也出现了这样一些同样的现象。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低收入人群能够分享到一个增长的成果。

季度居民收入 篇5

情况分析

一、2017年第一季度收入完成情况。

今年第一季度,我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373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8613万元,同比增长16%,非税收入完成5125万元,同比下降16.8%。税收比重85%。

二、影响收入变化因素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县财政收入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仅从数据可以看出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1、一次性因素影响较大。一次性收入的减少对我县财政收入的影响较大。车船税同比下降50%,减收1050万元。但耕地占用税的增长较多,这属于一次性因素。

2、收入结构极不合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等主体税种同比下降11.8%,收入仅占税收收入的30%。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资源税等小税种同比增长45.5%,占税收收入的70%。

3、房地产业税收不容乐观。我县产业结构单一,对建筑及房地产业的依赖性依然很强,没有新的大的税源支撑,第一季度,我县房地产市场仍然低迷,据统计,1-3月份商 1 品房销售同比下降5%,契税完成同比下降40%。由此可以反映出房地产销售不景气,房地产税收已呈现出下降趋势。

4、征管还不是很到位。今年部分税种下降明显,如: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等情况,下降不符合发展规律,从数据分析来看,存在征管漏洞。

三、当前收入形势研判

与其他税种相比,主体税种收入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是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较大、稳定并且具有持续性。只有主体税种的稳定增长才能形成有效的财政收入,保证财政支出的需要。小税种是由于税源小,收入少存在不稳定性。因此,应加强对主体税种的管控。

1、“营改增”直接影响地方税收收入。一是外地企业在我县施工,税票由企业所在地开据,税款缴入当国库;二是税率(及征收方式的改变)的变化也影响了税收的增长;三是基本杜绝了引税情况的发生。

2、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税收下降严重。近日,经不完全统计,我县约四分之一的企业已经倒闭停产,近一半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正常经营生产的仅占全县企业的四分之一产,但也出现产品滞销的情况,无法实现全负荷生产。

3、受经济放缓的普遍影响,主体税种下降严重。主体税种产生的税收下降与全国经济普遍放缓有关,财政部日前 2 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税收收入情况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前3个月出现主体税种收入增速普遍回落现象,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5.4%、7.6%和20.5%,比去年同期增速分别回落17.8、18.7和17.4个百分点。我县2015年以来主体税种比例的下降严重。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1、强化责任意识,自我加压奋进。面对当前收入工作面临的不利形势,财税部门要自加压力,克服畏难情绪,全面正确认识当前全县经济形势,进一步强化收入任务意识、岗位责任意识、序时进度意识和争先进位意识,积极研究解决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完成收入任务的信心和决心。结合当前实际,对照企业和项目税收入库情况,深挖细排税源,并加强分析研究,查找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财税收入足额及时入库,做到“颗粒入仓”。

2、协调部门联动,加强综合治税。应强化国税局、地税局税收征管主体责任,切实发挥好主体、纽带作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员,积极协助配合税务部门开展税收工作,切实履行好综合治税的各项职责,协调联动,凝聚税费征管合力。牢固树立综合治税理念,坚持财税联席会议制度,根据每个行业、每个税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征收措施,管好重点税源、管住一般税源、管严零散税源,加强分析,牢牢把握收入工作主动权。协调联动,凝聚税费征管合力,清理各种漏征漏管户,对清查出的偷漏税户依法从严查处,坚决做到以查促管、以查促收,堵塞各种“跑冒滴漏”。保证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3、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一是立足工业发展,积极支持主导产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做大做强现有税源。二是强化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积极落实财税支持经济发展各项优惠政策,依靠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培植新税源。三是创新财源建设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抓财源建设和争取项目资金的积极性。

4、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要进一步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完善奖惩措施,保证奖惩效果。既要奖得让人心动,又要奖得让人心服。严格实行日通报、月考核制度,对收入排名后两位的乡镇或部门,实行党政一把手约谈制度。督促各乡镇各部门更加积极地组织收入,深入企业挖潜增收,对重大项目实行一对一服务跟踪管理,确保服务到位、税收到位。

下一步工作中,应正确认识目前的收入形势,按照“向内挖潜,向外拓展”的基本思路,更加积极地组织收入,培植壮大税源,做大财政蛋糕,从而确保我县2017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篇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既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公平的问题,这已严重挫伤了广大劳动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地区、行业、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剧了经济社会和改革开放的不稳定性。因而,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改革方向,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公平,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要努力实现“两个同步”,不断提高“两个比重”,切实保障要素投入者的公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这“两个同步”和“两个比重”都是更多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2、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就业是增加劳动收入的先决条件,各级政府要为劳动者创造平等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提供良好的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社会发展环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3、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落实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强化监管措施,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度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保护存款人权益。严格规范银行收费行为。丰富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基金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拓宽居民租金、股息、红利等增收渠道。

4、加大再分配力度,增加政府转移性支出,有效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再分配的功能主要在于弥补市场失灵,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凝聚力。我们必须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增加对落后地区及农村居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阶层的支持力度

5、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全面公开“三公”经费使用情况。

季度居民收入 篇7

经济参考报报道,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11月1日在京发布《2012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预计全年粮食在高起点、高基数上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今年前三季度,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778元, 实际增长12.3%。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有望接近10%。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77∶1缩小到2.72∶1, 为近年来同期最低, 并连续三年呈缩小态势。报告还指出, 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 农业政策效应递减,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势头难度加大。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成本时代, 而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 抑制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的增长。

正确认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 篇8

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

改革前均等化程度高。改革开放前,虽然我国也存在着不平等问题,但总的看来,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均等化程度很高的社会。在改革之初,中国收入差距程度比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低。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没有系统的分配理论,但从古至今在影响巨大的分配思想中,却无处不体现着一个"均"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对收入分配的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

改革后收入差距趋于扩大。改革开放后,我国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改革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遗憾的是,共同贫穷的帽子我们虽然已经摘掉了,但共同富裕的目标还依然离我们很远。尤其是今天,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已经成了深深困扰政府和社会的难题,也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关注。

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原因

国内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农民内部的阶层分化和收入差距、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同行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等等。

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分不开的。具体来说,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竞争机会也就不均等,从而导致了收入水平也不均等。这种不均等虽然并非都出自个人原因,但从财产差别的角度来看,各种家庭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不同,每个人所能继承的财产也就不一样,这就使他们的竞争地位不公平,进而导致个人受教育程度和发挥才能的机会也相差甚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人天赋和人力资本的形成。因此,有的人会处于较有利的竞争地位,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此外,在竞争社会中,优胜劣汰是竞争的一般原则,但这一原则运用于个人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却是不适当的。因此,收入分配不公平已经被视为完善市场经济的天然缺陷。因此,居民的收入不能完全取决于市场分配机制,其中还应包含伦理和道德因素。

政府调节手段不健全。首先是财政体制不健全。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较小,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较低,削弱了从财政方面解决脱贫致富问题的能力。某些企业占有和使用比较优越的国有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获得高额收入,而国家财政又未能有效地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这种收入,导致某些行业收入高,尤其是垄断性行业的企业,其个人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它行业和企业,造成行业和企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

其次是税收体制不完善。表现为个人综合收入相等、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其税收负担往往不同;最高税率较低,不能有力地调节过高收入和抑制暴富;没有建立健全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度、个人财产登记稽查制度,个人收入的透明度很差,容易逃避纳税;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很不完善,依法纳税意识淡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很不平衡,使税收制度无法发挥调节过高收入的作用。

第三是政府对合法财产和合法收入的保护制度不完善。这一问题在农民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谁都能"巧立名目"向农民伸手收取财物,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受到追究。因此,尽管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但农民负担年年喊减,实际上年年加码。另外,有的政府部门和执法组织乱用职权,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乱创收,成了经久难治的顽疾。对合法财产的保护制度的欠缺,最让人痛心的例子就是公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这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一部分人通过不法手段暴富,从而拉大了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性。在经济转轨时期,收入差距的扩大经常是不可避免的,对我国而言,以下几个因素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有重要影响。

第一,改革力度的非均衡性。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改革的各个阶段,其侧重点和具体政策有所区别,对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性质企业的改革力度,包括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平衡的。这是形成城乡居民之间、地区居民之间、不同所有制成员之间个人收入差别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很不完善。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各类市场发育滞后,部门和地区的市场封锁与分割长期存在。市场主体、市场运行和市场调节的规则与制度很不完善,市场法规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状况难以避免。

第三,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企业的收入分配体制和运行机制很不完善。许多国有企业尚未完全摆脱行政机构的束缚,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机制,抑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有的国有企业虽然具有了一定的分配自主权,但自我约束机制不完善,企业内部分配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此外,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国企业经营者和承包者,利用企业经营机制的不完善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采取各种手段蚕食国有资产,侵吞企业利润。通过内部人控制而使企业经营者获得高额收入,是形成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还没有形成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出资的筹措渠道;享受社会保障的机遇不均等;体系不完善,保障效果不明显;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保障立法滞后等等。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制约了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功效和力度,主要是影响城乡生活困难居民的收入,不能从保障低收入方面来缩小高低收入之间的不合理差距。

第五,经济政策及其变化影响着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同原有体制下的"政策惯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是原有体制下的一种政策产物。改革以来一些政策有所松动和改变,但离根本性改变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对策

一定的收入差距是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的重要杠杆。但是,如果不加限制地任其发展,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也有可能发展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平均主义是分配不公,差距过大也是分配不公。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确处理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差距过大的根本措施。当前我国的各种利益矛盾、收入差距,都是源于落后的生产力,根源于国家还不富裕。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收入差距,是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差距,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国家早日富强,人民早日富裕,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才能更加有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才能为缩小或解决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是解决区域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的战略举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是解决区域经济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的战略举措,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巩固国防的客观要求。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一定能够推进西部大开发。同时,加快中东部地区发展,提高中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治本之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新的世纪,要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特别要推进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和其它面向农民征收的一切行政性收费,切实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同时,有计划地转移农村人口,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总之,要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让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税收制度的改革,是解决行业、职业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要充分发挥税收作为社会收入分配的杠杆作用,尽快出台遗产税法,修改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法,提高个人收入的透明度,加大代扣代缴的法律责任,加快银行货币电子化,切实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同时,要运用多税种来调节垄断行业的利润水平,加大收入的源头控制,理顺收入分配,规范初次分配秩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现存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历史和现实多种原因作用的结果,既有"先天不足"的因素,也有"后天失调"的因素;既有体制和政策的因素,也有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决不能把问题都推给改革开放。

居民收入分配调查报告 篇9

一、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居民增收工作,全面制定和落实“惠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在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从近十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增速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从收入总量看,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41元,同比增长12%,是20的 1.97倍,是年的4.21倍;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45元,同比增长12.4%,是2015年的1.99倍,是2015年的3.93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9837元,是2015年的2.55倍,是2015年的5.98倍。图1:2015-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图略)

从收入增长速度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在2015年最低为8.73%,2015年最高为21.9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在2015年最低为5%,2015年最高为26.15%。十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波动较大,形成一条“低-高-低的∧形” 曲线,基本与我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曲线拟合较好,这说明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基本随经济增长变化而变化,且多数年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图 2:2015-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对比情况(图略)

(二)收入总量排位靠前,增速相对靠后。从全区层面看,近五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位次稳定在第4位,低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但增速排到第5位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总量位次稳定在第1位,增速在4—7位之间,2015年列第4位。从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的20个地级市看,201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列第2位,低于鄂尔多斯,增速列第9位;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列第1位,增速列18位。从统计的西部地区51个主要城市看,201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列第6位,增速列第29位;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列第1位,增速列23位。

(三)收入结构趋向优化,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农区居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主导地位。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15年的81.9%下降为2015年的72.8%,是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由2015年的3.9%提高为2015年的8.2%,且经营性收入的增速在70%的年份高于总收入的增速;转移性收入的总量大幅增长,2015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是2015年的6.2倍;财产性收入的增速波动较大,比重相对较低。图 3:2015年与2015年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结构对比图(略)

农区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15年的87.9%下降为2015年的64.6%,且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家庭经营收入增速受市场因素影响波动较大,个别年份呈负增长;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由2015年的9.4%上升为2015年的23.1%,且基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由 2015年的1.9%上升为2015年的9.1%,且2015年转移性收入总量是2015年的14.2倍;财产性收入的增速波动较大,比重相对较低。图 4:2015年与2015年农区居民家庭总收入结构对比图(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下降。从全社会总水平看,全社会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64.4%下降到2015年的32%,降低了 32.4个百分点;2015年全社会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降至十年来最低为25.1%。从占全市常住人口近1/5的单位从业人员看,其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15.2%下降到2015年的9.8%,降低了5.4个百分点。表3:2015-2015年全市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情况表(略)

从gdp的收入法分析,我们认为在社会总财富中,因劳动报酬总额在gdp中比重下降所引起的居民收入相对减少的部分,转移为政府税收相对增加和企业利润的增加,而政府税收的增加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企业利润的增加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

二是收入的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差距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绝对量,由2015年的2550元拉大为2015年的 10496元,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差距指数基本保持在2—2.2倍范围内,处于基本安全区域。表4:2015-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表(略)

2015年我市采矿、金融、电力三个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位居各行业前三位,分别为41986元、39190元、36087元,分别是全市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7倍、1.28倍和1.17倍;而最低的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两个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仅为全市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 58.2%和50.6%。同时,通过对XX区10家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两个行业的商户调研了解到,绝大多数打工人员因工作流动性大,未参加任何保险,这部分人员的转移性收入很难提高。

三是低收入群体增收困难。将城镇居民收入调查数据按从低到高排序分成九组,每组占全部调查户的10%,其中,2015年最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7991.73元,是最高收入组的五分之一;“十一五”期间最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90.8%,低于平均增速6.2个百分点。低收入家庭不仅收入水平低,而且增长速度慢。此外,我市有低保户2.35万人,需要政府大力扶持;还有处于低保边缘群体(低保标准360元以上,最低工资标准900元以下)3.36万人,这一群体收入少且来源不稳定,得到政府的救助相对有限。

四是就业工作仍需加强。2015年全市需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约8000人,而可提供就业岗位约3500个,缺口很大,且这部分失业人员大多是 “4050”就业困难群体。创业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创业带动就业成效不明显,就业实训基地不足且设备简陋。就业、农牧、扶贫、住建、工会、妇联等部门均有涉及就业培训的资金,目前仍然分散独立使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五是部分样本户存在收入项目漏统现象。漏统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三、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一)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夯实城乡居民增收基础

1.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完善的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及职业培训,定期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各类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身就业意向。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要了解、掌握就业需求,收集、发布就业信息,积极动员组织辖区内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协助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其实现就业。

2.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切实落实XX市政府《关于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乌海政发〔2015〕71号)和XX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市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乌海政办发〔2015〕44号)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人员积极创业,设立创业基金,完善创业信用担保体系。优先、重点引导和扶持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棚户区搬迁、农区失地居民、高校毕业生、计划生育家庭、“两后生(高中后、初中后)”等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市区两级政府为其提供信用担保资金和贴息资金。对创业人员初创企业,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并自其在工商部门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十二五”期间,确保城镇每年新增就业9000人,力争突破10000人,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数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20%以上。

3.切实抓好就业援助和就业培训。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每年最低保持在1000个,公益性岗位主要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其工资标准不低于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公益性岗位的运转资金要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的就业招聘活动中,安排就业困难对象专场招聘会。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困难户结对帮扶方式要逐步由钱物扶持向就业技能、致富项目扶持转变。推行市场需求为主导,就业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协会和企业参与的就业联合培训模式,行业主管部门、协会要对培训后就业对象给予就业推介,保证就业对象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0%。着力整合就业、农牧、扶贫、住建、工会、妇联等部门的专项培训资金,切实提高各类培训补贴资金使用效率。依据就业对象培训后与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平均年限的长短,给予培训机构差别化的财政补贴,对培训后创业带动能力强的受训人员和培训机构予以一定奖励。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每年一次免费就业培训,如其参加国家规定实行准入制度的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其参加鉴定的种类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4.着力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用于引导和扶持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每年增长10%以上。优先发展物流、住宿、餐饮、旅游、商贸、房地产等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制定出台并落实鼓励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好服务业重点项目,全力推动通用时代广场、维多利财富广场、金裕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综合性项目尽早建成并投入运营。合理调整并逐步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用地结构,优先满足服务业发展用地需求。到2015年确保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力争达到70%。

5.保持工业就业规模随工业经济的增长稳步扩大。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传统工业就业规模稳定在9-10万人之间。在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确保城镇工业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力争达到11万人。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多渠道促进农区居民增收

6.稳步提高农区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出台鼓励蔬菜种植的优惠政策,到“十二五”末蔬菜种植面积3万亩。在人口较为聚集的区域规划建设若干农产品零售市场,促进农区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加快变现,提高资金周转率。推行大型超市面向农户直购农产品试点。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10个集农产品种植、采摘、品尝、生态观光、农家乐设施及加工为一体的综合试点项目,开辟农区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新途径。农牧业经济组织覆盖农户率达100%。稳步推进农区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善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扩大农区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引导和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7.着力提高农区居民工资性收入。加快促进农区居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制定鼓励企业优先雇佣农区转移劳动力的优惠政策和农牧业龙头企业优先雇佣农区居民的优惠政策,确保农区转移劳动力100%实现城镇就业。将进城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农区转移劳动力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享受免费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给予小额贷款担保等政策扶持。

8.努力提高农区居民转移性收入。在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由财政支持逐年提高补贴标准,使各项补贴标准高于国家和自治区水平。优先将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的农区转移劳动力纳入工伤保险,实现农区居民生育保险全覆盖。农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标准保持高于国家和自治区平均水平。对农区居民子女优先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全免费。

9.加快提高农区居民财产性收入。鼓励和规范土地流转,继续完善农区土地合作经营、农区土地转包经营、农区土地折价入股等多种流转模式,确保农区居民获得可靠的财产性收入。鼓励农区居民购置各类动产和不动产用于增加财产性收入。

(三)完善城镇居民收入增收机制,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10.推进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正常增长。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开展由上级工会组织、企业工会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参与的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试点工作。适度降低中小企业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税率,由政府聘请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定期对中小企业薪酬支付情况进行审查,保证中小企业因降低赋税所获得的收益大部分用于提高职工工资。建立企业职工加薪媒体公布制度,引导优秀劳动力向有加薪计划的企业流动,逐步构建企业主动提高职工薪酬良好氛围。在建筑领域全面推行工资保障金制度,不缴纳或不足额缴纳工资保证金的建筑企业,住建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将工资保障金制度向更多行业推广。依据国家和自治区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物价上涨等情况,定期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科学合理评估,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探索制定行业岗位工资指导标准,重点、优先在餐饮、住宿、商贸、物业、家政服务等低收入服务行业进行试点。适当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津贴补贴标准,优先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提高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干部工资标准。

11.保障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落实好城乡一体化征迁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和残疾人、精神病人、民政优抚人员养老保险政策,制定出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依照国家、自治区政策,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逐步提高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适度扩大支付项目、提高报销比例、提高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降低起付标准。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门诊统筹。逐步将周边地区的重点医院纳入我市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探索建立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缴费年限互通办法,实现全体参保人员在保障体系中自由衔接和转移。建立失业保险标准提高与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同步机制。扩大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标准保持高于国家和自治区平均水平,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保持高于国家和自治区平均水平。

12.推动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作担保,地方金融机构提高在职职工个人信贷额度用于投资,增加房屋出租收入、股息收入和红利收入。引导居民投资理财,提高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为居民入股典当行、担保公司、投资公司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适当放宽行政事业单位科级(含科级)干部职工创业增收的政策限制,允许其在除房地产开发、特殊管理行业和职权管辖范围外的三产企业入股,鼓励干部职工到企业任职。鼓励企业设立职工股、技术股、管理股,扩大职工参与企业利润分红范围。地方政府债券可部分面向城镇居民发行。

13.促进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逐步增长。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切实落实税费减免、贷款贴息、技术服务等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就业容量大、工资水平高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壮大。进一步降低个体工商户税费,将个体工商户营业税的起征点由目前的5000元提高到10000元,今后国家营业税起征点如再有调整,我市将执行最高限额。鼓励在职职工家庭,特别是单职工家庭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个体工商生产经营活动。

(四)进一步加强以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建设

14.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职能作用。公共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支出比重要达到60%以上,重点用于教育、社保、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特困人群救助、农牧林水等方面的补助补贴。管好用好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推广、扶贫开发、农牧业产业化、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困难地区落实规范津贴补贴政策和增加民生方面支出。

1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市区两级政府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收安排时,要把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作为重点,逐年扩大社保资金规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要逐步由制度覆盖向人口覆盖转变。完善监察执法机制,加大工业、建筑业、服务业企业的劳动用工监管力度,使劳动者社保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16.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临时救助资金保障机制。加快老年社会福利院、残疾人综合福利院、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步伐。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确保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制定出台“低保边缘群体”救助制度,对“低保边缘群体”在医疗、子女教育、冬季采暖等方面给予实际帮助。进一步强化组织、民政、扶贫办、红十字会等部门扶贫帮困工作力度。

17.建立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和经济适用房供应、住房公积金筹集和住房补贴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及相关住房保障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廉租房实物配租比例,采取以实物配租为主要方式,结合发放租赁补贴的办法,努力提高保障水平。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增加经济适用住房有效供给,进一步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和销售行为,有条件的地区可变暗补为明补,确保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提高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和标准,单位缴存比例提高到15%,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将应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企业职工纳入覆盖范围。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投资,加快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制度

18.加强城乡居民劳动收入统计工作,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各级统计调查部门要认真界定城乡居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收入范围,进一步强化工资统计和城乡住户调查工作,重点加强对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工资和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统计;严格执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农牧民和城镇就业人员工资统计方法,严格统计数据审核评估制度,确保源头数据质量。

19.加大城乡劳动力和住户调查工作的保障力度,确保调查统计工作顺利开展。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提高城乡住户调查记账户的补贴标准政策,充分调动全市城乡住户记账户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统计法》,支持统计调查机构和工作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职能。各级统计调查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律意识,确保统计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加强组织领导

20.强化实绩考核。在对三区党委、政府班子的年度实绩考核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考核内容的权重。加强监管,严肃纪律,对拖欠干部职工工资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行为,对在城乡居民收入指标上虚报浮夸、弄虚作假等行为,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

21.加强协调配合。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发改委、财政、民政、住建、农牧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统计调查、扶贫、工会等相关部门参与,每年召开一次协调联系会议,围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通报情况,查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上一篇:用成语吹毛求疵怎么造句下一篇:关于小学母爱作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