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疆布尔津县初级中学 肖明英 836600 手机: *** 邮箱1489033721@qq.com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不仅专业学识要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实践过程,反思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实际,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感情的共鸣。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为什么引起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语言睿智,善于设问,充分调起了听众的胃口!同样的道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老师的课堂讲解没有激情,死气沉沉、昏昏欲睡,那如何要求学生饱含热情的投入学习之中。所以用语言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
二、准确利用历史材料
我认为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中国的英国兵船》。这些直观的画面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持久的热情,使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期待,饶有趣味地的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直观的印象。历史学科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不可复制性。它的学习不同与理科类学科,可以通过实验讲解分析,所以历史学习的情景创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产生感情的共鸣,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在讲解某些知识时,可以选取一些与该知识有关的物品带进教室,让学生明白历史不是空洞的,其实它是离我们很近,明白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三、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索和总结,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充实自己,提高课堂教学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侧重于讲述国共合作抗日的史实,纠正“扬共贬国”的评价倾向,而对学生中存在的错误认识视而不见,显然无法最大程度地实践历史教育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基本理念,自然也不利于正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习惯。因此,要在“两个战场”教学中既避免“不讲历史的真实”、妄下“空泛的、教条的结论或概念”的流弊,又遵循新课标的要求,不纠缠于“中流砥柱”的论争,同时又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他们易困惑的认识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以上述三种错误认识为突破口,有效开展“两个战场”教学。
一、向学生讲清战时国共两党的地位及力量的不同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国民党直面强敌,中共躲在敌后”的错误认识,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当时国共两党的地位及力量的不同,用现在中共执政党的地位来要求当时的中共,并有意无意将国共力量对等了。实际上,当时二者的地位及力量悬殊非常大。
国民政府作为当时中国形式上的唯一合法政府,拥有绝对的资源优势。比如国民政府掌握了体现全国军事力量的政府军,控制着中国绝大多数的物力、财力和地区。因此,作为一个中央政府,它有义务在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军队的进攻。事实上,国民党在抗战前期确实是积极抗战的,如组织了淞沪、忻口、南京、徐州、武汉等几次较大的会战,消灭了大量的日军;但在后期,国民政府的抗战是消极的。
就中共而言,在西安事变之前一直处于非法地位,所领导的工农红军属于“非法”武装,一直处于蒋介石的围剿之中,生存都难以保障。西安事变之后,中共虽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与国民党相比,仍然处于在野的位置;再加上当时红军刚结束长征,所剩人员不足3万,且武器装备非常简陋,不用说飞机、坦克、大炮这些重型装备,就连步枪、手榴弹都非常匮乏。此种情形的描述,也常见诸当时日伪当局出版的报刊中,称中共军队的境遇异常艰苦,“武器、弹药在接济断绝的情况之下,显得异样的缺乏;被服、装具,在重重封锁之下阻断了来源,也就破烂不堪。除去了单纯的残缺的武器之外便一无所有。”[3]所以,和国民党200万[4]正规军相比,当时的中共军队只不过是九牛一毛,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蒋介石都不会希望也不会允许中共“喧宾夺主”的。
虽然蒋介石不允许中共发挥主要作用,但中共却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九一八”事变后两天的9月20日,中共即发表声明,旗帜鲜明地提出抗日的主张,并付诸行动。例如,在上海、北平争取国民党的下级军官和动员各界人士进行抗日;组织东北抗联,把一些不肯走的东北军将士和爱国群众组织起来继续抗战;等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中共又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打击和牵制了大量的日伪军队。
二、引导学生认识国共两党战术的不同
抗战时期,国共所采取的不同战术,也影响了对“两个战场”的评价。“国民党打大仗,慷慨悲歌;中共打小仗,乏善可陈。”这种以国民党正面战场所发动的战役的规模和国民党所牺牲的将领数目,来说明国民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的观点,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国共战术的不同。因此,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就需要联系实际,具体分析国共两党战术的特点及各自所发挥的作用。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域内划分若干战区,通过大兵团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方式在正面阻击日军的进攻。不可否认,在抗战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是把国民党作为主要的作战对象,正面战场是抗战的重心和主战场。在抗战初期,在敌强我弱、日军处于战略进攻的态势下,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并非朝夕之功,国民党正面战场所采取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正面防御方针符合当时的形势,它打破了日本殖民者“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吸引了日军主力,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广大官兵与装备精良的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表现了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单纯依靠正规军队、对日防御过于消极、军队指挥系统紊乱等原因,这一时期的正面战场未能反攻制胜,反而损失巨大,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国民党就损失军队逾百万人,丧失13个省的大部国土,沦陷人口近两亿。
中共则开辟了敌后战场,在日军占领区域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作战方式主要采取了以游击战为主的小规模伏击战。八路军、新四军政治素质高、战斗力强,但力量弱,补给困难。这种客观条件决定了八路军、新四军难以长久地与日军进行阵地战;而采取全民游击战术———将部队分散于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敌后地区,组织、发动群众,扰乱、钳制日军,使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却是八路军、新四军的优势所在。
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共的游击战术在与日军的较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略防御阶段,游击战术牵制了部分侵华日军的主力,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尤其在国民党的阵地战失利后,游击战术的威力和作用更加显现出来。以华北战场为例,国民党正规军队作战总是大军云集,队伍平行摆开,有时还“把战斗力低劣的队伍配置在第一线,把战斗力较强的队伍放在第二线。日军凭借其优势的武器,以迂回和中央突破的战术,击破一点,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多是一触即溃,望风而逃。于是华北大片国土沦亡,政权瓦解,百姓涂炭,悲观失望的情绪弥漫在朝野之间。正是在这危急时刻,八路军以游击战术插入敌后”,把日本占领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变成了战场,“使日军不得不回过头面对无时不在的大大小小的挑战,从而陷入了类似两线作战的窘境”。[5]可以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基本上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而把主要力量转向敌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三、帮助学生客观分析中共的发展壮大
学生对“中共的发展、壮大”的疑惑,主要聚焦在根据地面积拓展及中共军队数量增多两个方面。对这两方面的内容,人教版、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都有涉及。例如,关于中共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及抗战胜利后军队数量的增多,人教版教材叙述最为详细,称长征到达陕北时中共军队不足3万人,解放战争爆发时增至130万人。当我们讲述重庆谈判国共所聚焦的人民军队、解放区问题和解放战争中共实力消长等问题时,“中共力量壮大”这一内容无可回避,不然学生会人云亦云,想当然将中共的发展壮大归结为是“游而不击”,是借国民党与日军作战之机壮大起来的。。
首先,关于根据地面积扩大问题。有的学生误认为中共的根据地是抗战期间从国民党统治区域里抢夺来的。实际上,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共的根据地大都在敌后,这些根据地大部分是国民党军队战败后被日军占领,是中共从日军手中收复而建的;还有一部分是国民党政权溃散后变为了无政府的真空地带,中共进入后建立。而那些未经日军冲击或占领的国民党的辖区,中共碍于统一战线划界抗战的约定是不敢随便进入的。[6]在抗战期间,“敌后根据地军民经过英勇作战,从日寇手中夺回失地一百零五万平方公里,约占国民党军丢失国土的三分之二,解放人口一亿二干多万,占国民党军丢失人口两亿六千万的二分之一。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冀热辽、晋冀豫、晋鲁豫、山东、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中、浙江、广东、琼崖、湘鄂赣、鄂豫皖、河南等十九个解放区,遍及全国十九个省”。[7]反观国民党,“除在日军主动撤退时收复广西外,没有用战斗手段收复国土和解放人口”。[8]当然,从日军手里收复土地并非易事,根据地夺取后往往伴随而至的是日伪军队的反击与报复。所以,中共能从日军手里收复土地并巩固扩大根据地,是中共抗击日军的最好证明。而所谓“游而不击”“共产党捣乱”,实际上都是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国共摩擦时污蔑中共的政治宣传。
其次,关于中共军队数量增多的问题。抗战时期军队数量增多的并非只有中共,国民党的军队数量在抗战期间也有很大的增长。见下表。
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如果从军队净增加的绝对值上,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增加的军队数量比中共还要多。另外,中共军队数量的增长是在所控制的国土面积与人口数量相应增长基础上的一种正比例增长,国民党军队的增长则恰恰相反。而且,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两党的军队都是中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抗击日军而壮大力量都应看做是中国整体国防力量的增强,而不应戴着有色眼镜“扬国抑共”。
总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涉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问题时,应以客观事实为论据,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在本课中,我们既要遵循新课标的相关规定,又不能回避对“两个战场”的评价,针对目前学生中存在的否定敌后抗战作用的一些错误认识,更要把“两个战场”各自的特点及所起的作用放入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对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评价时,注意区分其前期的积极抗战与后期消极抗战的不同;分析敌后战场地位与作用时,要把中共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使学生认识到中共以弱小的力量与在野的地位,实际发挥了与其自身条件不相称的重要作用,这些就是我们评价“两个战场”应坚持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306.
[2]薛伟强.有关“抗日战争”的比较分析[J].历史教学, 2008 (11) .
[3]武克.“中共”军内幕之分析 (4) [J].文友, 1943, 1 (8) .
[4]刘庭华.论抗日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J].求是, 2005 (17) .
[5]魏宏运.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15.
[6]抗战期间国民党军五大丑闻, http://bbs.tiexue.net/post2_4006621_1.html
[7]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 (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08-01
初中新课标中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谓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较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堂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注重课堂师生互动,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历史教师营造更好的历史课堂学习氛围,通过师生互动,使得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理解和信任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会更高。为此,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应该热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心目中确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地位。此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讲授“九一八事迹”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营造一种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融入教师的课堂教课中,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利用合作性学习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合作性教学,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互合作,通过相互交流完成学习目标。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初中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此外,合作学习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改变传统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讲授“五四运动”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五四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并以小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加深了对五四运动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和记忆,避免了死记硬背带来的学习压力。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还必须注意综合使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是枯燥乏味的,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大都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往往因此而将历史作为必学的科目应付性地进行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好。然而,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在课堂上结合使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掌方法,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大都需要记忆大量的历史时间、人物和事件,这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项十分枯燥的学习任务。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对比分析教学、视频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法,缓和历史课堂的学习气氛,减轻学生的记忆压力。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通过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安排各种课堂活动。比如游戏、竞赛、唱歌、猜谜语、画画等,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历史教师应该注意将活动的形式与教掌目标相结合,通过趣味性的活动设计,吸引学生学习。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忽视了课堂内容重点,就会导致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活动上,对于教学内容毫无理解,历史学习的质量也会因此而降低。
当我们教学时,我们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当我们讲课时,也不应该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学会某些东西,或者正在学会某些东西。讲述不是教学,讲座不是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有害的教学方法。研究表明,只有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二十的聪明学生可以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轻松地吸收和理解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年龄小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特别需要教师认真的讲解和解释,然后在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他们自己的概念。
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不料,我自信的话语还未落地,学生中出现了一个声音:“我会!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嘘!老师看你呢!”同桌捅了这位同学制止他往下背。随后,又有七八个同样的声音:“我也已经会了!”并摇头晃脑地背起来。我一时不知所措,愣住了。几秒钟后,我稍稍镇定,说道“既然会了,我就请一位同学来背背”,孩子们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那你们都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 我柔声问道,一位被叫起的同学不很流畅地说出了意思,看来不少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我以此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每人数出喜欢的6个学具,通过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编出了6的口诀,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7、8、9的乘法口诀。新《课程标准》也呼唤课堂上民主、平等的氛围,呼唤教师转变角色,走下讲台到孩子中去,俯下身来与孩子双眸对视,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孩子们灵感涌动的空间。为此,课堂教学中还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目前,班上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学生不多,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倾听,不善于倾听。针对现有情况,我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现将学习的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体会: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愿说
当小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学习效果就非同一般。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调动起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
1、设疑导趣。学生会因认识上的冲突产生求知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如《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既是一则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篇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看吧。这段话留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根据这段话设计相关训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小鸟飞走以后,青蛙有没有跳出来呢?如果跳出来的话,它会看到些什么呢?问题无疑成了指引学生思维的导火索,激发起他们“说”的强烈愿望。
2、表演引趣。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根据这个特点,把说话训练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妙趣横生的课堂表演成为孩子们愿说的动力。如学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让孩子们戴头饰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口语交际兴趣。
3、比赛激趣。开展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如课前三分钟开展“课前一句”、“课前一段”、“一分钟自由说”比赛。活动内容可以是报刊上读到的消息,课文中学到的优美片断,广播里听到新闻,电视里看到的镜头,街头巷尾碰到的新鲜事等等。比赛给孩子搭建了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舞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兴趣更浓了。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能说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然而,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不善于捕捉话题,虽有“说”的兴趣,却苦于无话可说。为此,教师要在课堂内外创设生动逼真、形式多样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地找到口语交际的源头和内容。
1、自我介绍。让学生介绍自己,介绍自己家庭情况。说说自己的姓名、年龄、性格、爱好、就读学校及班级、自己喜爱的人或事;说说自己家住何处、家里有几口人,分别是谁,各在哪里工作和学习。
2、口述见闻。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听到的事情加以整理,从中选出一两条自己最喜欢的,抓住中心,按一定的顺序简单地讲给大家听。由于讲述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因而内容丰富、感情自然。
3、工作汇报。让学生去完成教师特意布置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打扫环境卫生、整理班级图书、出黑板报等。然后要求把完成情况向老师和同学汇报,并接受大家咨询。
4、讨论问题。让学生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老师提出涉及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展开讨论,这种与学生紧密相关的话题,容易使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讲。
5、主持会议。让学生当班会、队会的主持人,要求学生说出会议名称、会议目的、会议议程、会议小结等,让“与会者”明白会议的有关问题及如何实施会议的决定。
6、交易商谈。让学生去商店购买文具,了解文具的种类、样子、颜色、用途等,并让学生有意识地与售货员进行交际,听一听售货员是怎样推销自己的商品的。然后,让学生有的扮演“小顾客”、有的扮演“售货员”进行表演。
7、看图说话。让学生按课本中的画面或老师提供画面的内容进行说话练习。
8、巧妙布置作业,创设交际情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一方面,提醒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的口语交际训练,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及时纠正孩子口语的毛病。另一方面,布置一些口语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了《小熊住山洞》后,请孩子们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母亲节到了,做张爱心卡,并说几句祝福的话给妈妈听。班级新转来一位小朋友,把他介绍给爸爸妈妈认识。这样的作业,学生乐做,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树立信心,让学生敢说
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缺乏自信心、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学生虽然有了说话的愿望和说话的内容,但因缺乏说话的勇气,往往不敢在课堂上开口,害怕说错了被别人笑话。为此,教师要消其忧、练其胆、给其“机”,帮助他们树立起说话的信心,打破开口难的问题。
1、消其忧。教师踏进课堂时笑容可掬的面孔、得体的身体语言、幽默的话语等,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不适感和消极心理。教师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多给学生一份关爱、一份理解、一份信任,让学生敢说而无后顾之忧。
2、练其胆。教师要给予性格内向的同学更多的鼓励和关注,要走进他们的课余生活,与他们交谈、聊天。同时,让他们与口语交际能力较强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在玩中增加说话的机会,锻炼说话的能力。
四、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说
“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方法,是素质教育基本要求。为了克服学生语无伦次、无头无尾、啰唆重复的语病,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使其掌握基本句式、构段形式和表达方法,让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义,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1、教给观察方法,让学生言之有物。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了解事物的具体特点,才能把内容说得完整、具体。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时有顺序,能抓住事物的特点。
2、教给基本句式,让学生言之有序。教师要教给学生六种基本句式:“谁(什么)干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是什么”。指导基本句式加强语言的规范训练,使学生表达达到语言的完整性。同时,让学生把基本句式扩一扩或变一变,使所说的句意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感情。
3、教给学生构段形式,让学生言之有序。在口语交际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段式结构,掌握组旬成段的规律,使学生能把话说得通顺连贯。要求在说话时,注意说话的连贯性,同时态度要和蔼、热情。
五、加强训练,让学生善说
摘要: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最高追求是有效性教学。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探索应该从研究教法、目标简明、课堂有效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几个方面去进行,使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效地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研究教材 有效课堂 培养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时期新课改给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有效”这个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一些探索。主要是围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这一教师关注的问题,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教法、目标简明、课堂有效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总结出实践教学中的一些看法,提出个人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看法。
一、深入钻研文本,研究教法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清,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泛泛而谈,“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执教语文多年,但每教学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基础上,再着手撰写教案,而且是一气呵成。教师对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执教,在教学中自然知道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做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二、目标简洁明确
教师精选教学的内容是构建简约有效语文课堂的灵魂。教师要善于对教学任务进行优化。要善于深度解读教材,挖掘出教材的核心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教学的策略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通盘考虑知识的巩固与拓展,技能的形成与转化,教学目标还要体现出层次性,以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首先,设置目标任务要简约。教师要善于从教材的整体把握教学目标,要胸中有对教材的宏观理解和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微观把握。教师要善于在相应的活动和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选择或确定一个恰当的问题,这个问题应具有典型的意义和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既能达到重现新知识的目的,又有一定的智力坡度,问题的指向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己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获取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其次,实践操作要求要简约。语文课堂教学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语文的实践活动,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策略方法指导,方法要求要明确简约,便于学生操作和实践,使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目标和方向,在关键点做好提示与点拨,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后,避免目标的虚化与泛化。教学目标的虚化与泛化是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弊病,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对每个学段目标的具体要求,只有教师明确了课标的要求,目标才会清晰明确,才不会虚化,才不会出现“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之类的普通话。
三、有效的教学实施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育的做法,摒弃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师的独角戏,让每个学生都善于思考,敢于提问。为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就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
1、教学氛围要平等:教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就是对话交流的两个主体,而既然是对话那么就应该是一种平等轻松地氛围,才能够达到好的.效果,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存在感,尊重学生,平等交流。第二,教师要让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自主学习,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不要让学生有压力。一个平等的氛围更加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2、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兴趣,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乐于学习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有学习的兴趣。第一,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营造一个欢乐有趣的课堂氛围。孩子的天性是游戏,通过游戏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知识并认知世界。第二,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需要正确的引导。避免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要让学生明白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但不能因此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第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定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加以鼓励,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
3、提问形式多样化: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将问题创设一个特殊情境,让学生进入情景去思考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图片或音乐等带入课堂,巧妙的通过直观的物体来提问,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然后,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答案的开拓思维的问题,让学生积极谈论,主动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通过提出具有新旧知识比较特点的比较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在对新知识的探索热情中自主的且愉快的学习新的知识。可见,提问形式的多样化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是有利的。
4、新颖的教学设计:对于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新颖的教学设计将使课堂焕然一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进行教学设计,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平等交流。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且综合全面。教学活动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设计中尽量让课程丰富多彩。将各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文本内容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上。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语文学习的观念正确树立,不要将知识学习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将有效学习渗入课堂。让学生们在新颖的教学设计中体会文本的含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5、教学评价模式多样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师通过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增强自身教学水平,同时不断地改进课堂,师生共同发展进步。
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发挥语文教学优势。首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选择趣味性浓厚的知识内容,在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激发其好奇心。在此基础上,为小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和知识性较强的问题,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可顺利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价值信息,并对学生加强教育。例如:在《谈读书》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中的最后一句话为学生呈现,使学生明确:年轻人做学问,只是为了洁净自身的心灵和收获人生钥匙,开启人生每一道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传授语文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小学生人生哲学方面的培养。如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更具有效性。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鉴于此,为了进一步的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做了如上尝试,并进行了相关总结,希望本文提出的相关教学实践策略能给你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胡华杰.奏响有效教学的旋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2):67-68.[2]胡欢.有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xx,(5):184.[3]刘月梅.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xx,(29):137-138
一、要明确教和学的目标
无论是教和学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才能避免盲目地教与学,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标的制定有两点:一要务实, 也就是说要立足于考试内容。作为教师, 确立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 要符合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的要求, 切合学生的实际, 并且把要求明确给学生, 描述语句具有测量性。例如:在备“大众传媒的变迁”这一课的时候首先明确“了解报刊, 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 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及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是这一课的课标要求。各个知识点的学习目标要层次明确, 分类准确 (哪些是了解, 哪些是理解, 哪些是认识) 。作为学生, 立足于学习后课标要求的是否能够达到, 自己的认识水平是否能得到提高。因此, 学生要做好预习, 将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作好标记以便向老师提问。这样, 学生的听课就具有目的性, 课堂效率会提高。二要立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书育人”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不但教给知识还要教会做人。例如“大众传媒的变迁”这一课, 培养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历史学习将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作为教师要认真备好课
备课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备教材, 所确立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的要求。充分阅读教材, 分析教材, 按照科学的分类, 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分析,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整体, 例如必修二介绍了经济生活: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其次, 各专题整体把握也就使各单元。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明确这一专题的主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在学习中要充分利用地图, 通过历史时空联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再次, 具体到每课内容。根据课程标准, 各个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和分类, 分析教材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除了教材外, 教师还必须查阅相关的史料和各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观点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 熟悉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般情况下要求了解的知识属于基础知识, 课前学生预习时已经掌握, 课堂上少花一些时间, 着力于理解和认识的部分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同时将学生分层进行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要求, 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只有弄清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吸收能力, 才能弄清自己怎么教。
三、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让学生充分参与, 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 多给学生时间思考, 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 让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参与学习过程, 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 才能跨越模仿, 提高效率, 发挥个性, 走上创造之路。同时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积极主动学习。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挥能力的巨大动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式刺激学生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深刻印象。通过还可以通过趣味性的一些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还有, 让学生享受成功, 感受自信, 进行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个体差异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及时进行表扬,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给他们感受成功的体验, 是他们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收获。但是, 又不轻易给学生打满分, 要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 从而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在肯定和期待中学习与成长。
四、根据教学目的适时检测、评讲、小结
在新课结束后, 留出一定的时间检测和小结本课学习, 检测的内容要涵盖本节课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练习的选择在精, 而不在多。要让学生出题海, 教师必须尽题海。教师才充分做题后, 第一步, 归纳每个知识点会从哪些角度进行考察;第二步, 精选具有典型性、难易适中题目, 让学生每做一道题就有收获。坚决不用现有资料, 进行备课组合作重新编资料, 发挥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做必有评。练习的讲评要具有针对性, 选择错误率较高, 根据练习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剖析。重点进行解题方法的讲解和培训。同时培养学生整理错题的习惯, 做好错题分类 (哪些是记忆错题, 哪些是理解错题, 哪些是粗心错题) , 及时总结。同时, 教师还需要做好课堂小结, 再次强调重点, 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梳理,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规律, 从而提高能力。作为学生, 就必须问自己:这一节课学到了什么, 从而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印象。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 使课堂充满朝气和活力, 让学生乐学好学, 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双赢。
关键词:精心命题;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师为主导生为主体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在命题的技巧上,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1、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資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2、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
3、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
总之,课堂中实施了课堂讨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2)“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3)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4)在讨论出现高潮,特别是发生争论时,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冲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跳跃性的提高。(5)课堂讨论的收获,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形成了“兴趣——用功——提高”的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开展谈论还是十分必要的。
中华民族是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民族,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但在如今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种种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对初中古诗文有效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首先,古诗文教学在学生心目中市场并不大,因为好多诗文距今年代久远,且语言晦涩,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一些诗文的主题思想和今天孩子们的意识相去甚远;而且考试时,古诗文题目丢分较多,所以学生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对古诗文教学也有许多说不出的“痛”:学生兴趣不高,教材钻研费力,教学效率不高等等。因此,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普遍现象:(1)教师上公开课尽力回避古诗文,(2)古诗文教学避重就轻,避繁就简。可见,古诗文教学在教师这一端也是不给力。
再次,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存在一些问题。如古诗文比例偏少,与台湾和香港等地区的国语教材古诗文占百分之五十相比,我们的教材在古诗文的选编比例上,仅近百分之三十;教材教学对文化传承要求不高等。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1、传承文化
中华民族浩浩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珍宝,这些都值得炎黄子孙世代相传。不论我们的社会如何进步,经济如何发展,文化如何创新,我们的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还是零零后,都正在或将要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对于老祖宗的东西,我们不能忘本。
在中学阶段加强古诗文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朱自清先生曾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 1
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们的孩子们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文化知识,这就有赖于我们中学古诗文的有效教学了。
“从历史发展看 ,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延伸。”英格尔斯这样阐释道,我们的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年了,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世界有目共睹,但在这三十余年里,我们的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要迎头赶上,除了各个文化领域的大繁荣、大发展外,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突出文化也至关重要。
李政道先生曾说过:“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不会发展的 ,但是 ,一个抛弃祖先文化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不断努力,我们的孩子们将成为一代又一代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他们传授文化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有责任传承中国古文化,我们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做好古诗文有效教学。
2、文学熏陶
今天的孩子们对“文学”一词已经极不感冒了,对诗歌、散文还有点点兴趣的是凤毛麟角,对矛盾、鲁迅、莫泊桑有兴趣的少之又少。而充斥他们心灵的是暴力、血腥文学,穿越、玄幻文学,网络、游戏文学„„而这些,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多大影响,那是不言而喻的。
而学习古代文学经典,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温润阅读者的情怀,借鉴其中的笔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提升文学素养的纯度和热度。
3、提升语感
阅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途径多种多样,其中,引导学生阅读古诗文就是很好的方法。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则明确规定了古诗文阅读目标: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学生在吟咏之中,能够被古诗文的语言所触动,能够被古诗文的意境所熏陶,能够被古代先贤的思想感情所感染。
二、如何做好初中古诗文有效教学
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许多老师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工作,渐渐摸索出一套古诗文教学方法,我把它概括为“五读教学法”。
(一)一读——读通
读通文章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教学任何一篇古诗文的第一步。要做到音准句顺,语气正确,也就是日常教学中都在强调的字音、句读和语气。
首先是字音。比如《陈涉世家》一文中,字音就有好几种情况,生僻字、多音字、异读字等。“罾(zēng)、柘(zhè)”这些字日常很少用到,“上使外将(jiàng)兵”和“陈胜少(shào)时”这些句中都有多音字,“阳夏(jiǎ)人也”和“陈胜王(wàng)”等句中存在异读字。这也是多数古诗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一读”中需要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一一掌握。
其次是句读,也就是停顿断句。同样是《陈涉世家》,其中有“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这样的长句,学生不仅读起来费劲,如果停顿不当,意思理解也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点拨,授予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用“/”标注,即“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第三,是正确把握语气。尤其是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要根据语境揣摩语气。《陈涉世家》就是以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要仔细揣摩陈胜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说话语气。与人佣耕时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同吴广一起谋划起义之事时的“等死,死国可乎”,召令徒属时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复诵读,要指导学生读出那个味儿来。
(二)二读——读懂
这里的懂主要是懂字面意思,也就是疏通文意。利用好注释、工具书(指字典、词典,而非五花八门的参考书),指导学生同桌或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对难点加以点拨,从而读懂全文。学生对“苟富贵,无相忘”的理解通常会存在两种情况:
1、如果(我们中有人)富贵了,一定不要相互忘记;
2、如果(我)富贵了,一定不会忘了(你们)。前者这样理解主要是一个“相”字的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为相互,自然想到古人常有的盟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联系后文的“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其正确理解应该是第二种。像这种句子,就需要教师点拨分析,让学生都能正确理解。
(三)三读——读透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就该着眼于对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了。有些语文教师在教读古诗文时,往往就止步于第二读,而未深入文章本身,就是浅尝辄止,以木代林了。
《陈涉世家》一文,作为经典之作,第三读至少要梳理起义这个事件的经过,分析陈胜这一人物形像。梳理事件经过要弄清起义的根源和导火线、时局分析、舆论制造、起义步骤等。对陈胜这一人物形像分析时,可以用说话训练“在我心中,陈胜是一个„„”来进行,如:陈胜是最牛的草根,是有远大理想的农夫,是知悉时局的戍卒,是精湛的演说家„„
再如《公输》,需要在理清墨子“止楚攻宋”的过程的基础上,分析文中的三个人物之形像——墨子、公输盘和楚王,反面人物公输盘和楚王虚伪、狡诈、顽固、阴险,正面角色墨子则心怀百姓、有勇有谋、机智镇定。
(四)四读——研读
研读是在理解文章内容、主题的基础上,上升到对文章写作特色、艺术价值的分析,对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中汲取写作上的知识。
《陈涉世家》一文的研读就可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1、文章为什么详写起义前的准备而略写起义经过,了解《史记》精于裁剪的特点,并学会在作文中恰当处理详略。
2、文章是如何刻画陈胜这个人物形像的,学习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3、结合《史记·陈涉世家》末尾部分(人教版“研讨与练习”三)对陈胜的人物形像有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再探讨将陈胜归入“世家”的原因,把握《史记》的历史观。《唐雎不辱使命》的研读则可以让学生一起探讨故事的真实性,通过寻找“破绽”来审视文章。学生则会积极探讨,找出诸如故事情节不合情理、人物形像不符合历史真实、细节严重失实等证据,来证明这只是士人虚拟的故事罢了,让学生的思维和论证能力都得到训练。《公输》的研读则可放在探讨墨子的语言技巧上。
(五)五读——拓读
拓读就是拓展延伸,现学现用,阅读类似的文章。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授之以渔”,学以致用,拓读就是试金石,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能否用教师教的方法捕到“鱼”。
教学了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后,我指导学生对比阅读了另外一首《山坡羊·骊山怀古》。到了高年级,拓展阅读就可以适当加大难度,如在教学了《唐雎不辱使命》后,我指导学生阅读了《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让学生走近战国时期的“士”,进一步了解《战国策》的特点和语言风格。教学了《公输》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非攻》,对墨子的形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区别《墨子》和《故事新编》各自的写作意图。
这样既巩固了阅读方法,又加大了阅读量,拓宽了知识面。
古诗文“五读” 教学法是一个系统,当然不同文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关键重在方法的归纳和训练的落实,我相信经过三年的训练,学生应该都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们的高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开启了当代中国历史新时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二是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促进了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
三、推进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实现了由高度集权向民主法治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实践探索,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各项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改革开放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成为全国上下共识,我国已进入民主法治的历史新时期。
四、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历程,是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二是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
五、扩大了对外交往与合作,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六、推动了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一、教师应正确理解新时代下的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对包括为增进全民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以及有利于形成和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能力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
新时代下,科技迅猛发展,各国军事能力都在大大加强,国防投入也大幅度增加,军事竞赛、军事扩张时有发生。国防教育尤为重要,已成为国家防务根本性、全局性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国防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更是历史教师必须担负的神圣任务。
新时代下,国防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涉及到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范围非常广泛。国防建设的整体性决定国防教育内容,现代国防不仅仅是指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以及战场和战略要地的建设,而且同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状况、民族心理、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
二、教师应充分把握历史教学中的国防教育内容
历史教学和国防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既表现为两者的内容和目的基本相似,又表现为历史教学在国防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国防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学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国防是一个综合体,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常见现象,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自从出现了国家,也就出现了国防,出现了军事制度、国防意识、防备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叱咤风云、惊心动魄的国防史。因此,国防史不仅和人类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有看密切的联系,而且也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历史教学独有的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故事性和感染性强,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相融、观点和材料相一致,感情培养和方法指导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在国防教育中比其它学科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历史教学中卓有成效地进行国防教育,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思维主动性,培养学生某些优秀心理素质,更能使学生居安思危,保持清醒政治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显增强国防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国防、卫国和建国的自觉性。
中学历史课本中有大量的国防教育内容,教师只有充分地把握它们,才能通过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国防教育。如讲解中国思想史时通过讲述各阶级各阶层力量面对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探索救国之道,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自由、不畏强暴、勇于斗争、追求真理并坚持奋斗的伟大民族,从而激发他们发扬为祖国自由、独立、富强而学习甚至献身的精神。
三、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课具有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一致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寓国防教育于所传授的历史知识之中。那么进行国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呢?根据本人的教育实践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紧抓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阵地,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围绕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如通过介绍我军的发展历史、建军原则、典型战例和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以及我国国防的现状等,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国防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看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使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同时综合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等现实的国际斗争形势,通过忆往抚今,使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发展壮大;没有共产党就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代青年人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弱点,这就是自我意识强、处处以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而国防教育在这方面却恰恰具有它独到的教育功效。无论是它的教育内容还是其组织形式,无论是实施教育的环境条件还是其方法措施,都对学生们树立高度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课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防思想。这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因其具有很强的直观教育性,在国防思想教育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历史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如组织学生听国防报告会、看国防影片、进行国防演讲比赛、参观革命博物馆等,使学生对国防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之中。教育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在假期里积极参加一些夏令营之类的活动,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练自己的意志,拥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如果有机会的话,最好组织学生参加军训,亲自感受一下绿色国防的魅力,让他们拥有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
3.要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知识和心理特征。
中学生大多数是十六、七岁的青少年,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但没有形成系统;对人和事有了一定的看法,但还不成熟;抽象思维有很大发展,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认识经验作支持。因而,历史教学要具体而形象生动地向学生讲述历史知识以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去体会,启发学生思维,领悟蕴含其中的道理和启示,从而达到渗透国防的目的。国防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永恒问题,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国防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内容是国防主义教育最生动的话题。我们应该牢记无数先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邱少云、江姐、董存瑞等先烈的名字将永远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二万五千里长征,更让世人见证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牢固树立国防主义思想,增强国防意识。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经逐渐成为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作为历史学科的老师,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培养新形势下新一代的接班人,是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实施国防主义教育,也是当前做好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体现。为迎接全球化挑战,历史学科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国防主义、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开放精神、全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重任;肩负起培养学生的国防主义,引导学生将国防主义与科学素养相结合,增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性
0 引言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关键, 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所以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并加大力气去研究去实践。
1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
伴随着一体化课程的步步深入, 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改善和优化, 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语文课堂教学中曾经也出现了与课程改革不相和谐的声音, 有些课堂教学看似热热闹闹, 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 暴露了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下面列举一些:
问题一:重形式, 轻实质
在大多数的观摩课上, 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或一些娱乐性的文学活动。小组讨论中, 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 问题不统一, 话题分散;有的小组个别学生唱“独角戏”, 明显是老师提前布置和安排好的……。这样的“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 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想尽办法把课上成活动化的课, 但有活动却没有体验, 看上去热热闹闹, 实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摄入量十分有限, 学得浮躁, 学得模糊, 学得低效。
问题二:重过程, 轻结果
语文课上, 老师们常常为了一个句子的讲解、一个故事的由来、甚至是一个典故的揭示, 绞尽脑汁设计活动, 精心铺垫, 层层深入, 围绕一个已被确认无疑的结论, 反复讨论, 逐步验证, 俨然把每个学生当作文学家, 而对于结论的理解和应用涉及得很少。这样低效的课, 有的老师还认为是一堂成功的课改课, 理由是充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孰不知这种课已偏离了新课程的要求, 这种做法是与新课程是背道而驰的。
问题三:重主体, 轻主导
探究式教学通过彰显学习方式的措施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容易使从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走过来的教师产生一种误解――教师已经让位于学生, 过去是以教师为中心, 现在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不重要了, 新课堂不欢迎教师。这种误解极易走极端———过分强调学生主体, 走“热热闹闹的花架子”之路, 使课堂论为“表演”的平台, 而忽视教者自身的组织指导作用。课堂上如果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自发、自动、高效而有序地开展, 教师这个职业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可以这样说, 探究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背后, 都离不开教师的设计、启动、指导、调控和推进。在这里, 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被削弱, 而且因为学生的选择有空间, 教学的方案有弹性等这些因素的存在, 而以另一种形式被加强了。那些“放羊式”的教学, 以突出学生主体为名, 而图自在轻松之“福”, 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语文课堂实施有效性教学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获得阅读、听话、说话及表达方面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任务, 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
观念的更新是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是全方面的发展;教师要关注教学效率。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有效性, 保证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成果。
2.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 双方情感的协调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 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 教学要民主。课堂设计中教师要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要注重师生互动设计,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 发表不同意见, 与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积极交流。 (2) 注重教学评价, 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学习结论给予肯定, 并且积极引导启发学生。 (3) 提高业务素质, 优化教学艺术。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教师更应在学生有困难时加以点拨、帮助。
3. 创设简单有效的问题情境
简单有效的问题情境是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简单有效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就像一个“磁场”, 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研究的语文世界。
4. 注重教材的整合, 精心选择例题和训练
在教学的内容上, 在不超越学生现有思维水平又不低于现有最低水平的情况下, 要适当调整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 整合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识链。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精心挑选出难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如“荷塘月色”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学, 教师重点讲解。
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遵循典型性、层次性、延伸性、发展性。要根据教学内容, 学生的情况, 精心研究例题, 同时选择那些既典型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做例题, 选择能训练思维的习题作为学生的练习题, 练习题要由简单到复杂,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思维。
5. 要有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 (1) 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同时, 教师不但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更是一个服务者。教师有效的引导, 能确保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意义, 更为有效, 为学生学习服务好。 (2) 要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自己驾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 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3) 要综合应用教学方法。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 贵在得法, 重在用活。师生要及时总结, 积极探索, 重视教法的创新, 形成一套富有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结语
一体化课程强调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应边实践边反思深入研究, 达到预期效果, 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巨波.开展有效性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J].甘肃教育, 2011, (07) .
[2]王宝虎.目标引领下的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9) .
[3]毛志军, 何志宏.谈课堂练习的有效性[J].职业时空, 2012, (02) 29.
【谈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浅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09-22
提高历史常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19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07-17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7-05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13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论文12-11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07-2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11-25
谈谈低段识字教学的策略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