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问题解答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问题解答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问题解答 篇1

【问题一】在我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中,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转户居民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分别可以参加哪些社会养老保险?

答:根据市人力社保局、市公安局、市国土房管局等市级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重庆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渝人社发〔2010〕182号),我市转户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分三类人群,分别适用不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类:2010年8月1日以后,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

这类人员,在城镇用人单位工作的,由用人单位为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无用人单位的,可从转户之月起,在户籍所在地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其中,成户转为城镇居民并退出宅基地的转户人员,还可从领取宅基地退出补偿费之月起,自愿选择参加退地农转城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第二类:1982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各类建设已用地失地农民应转未转人员和1982年1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期间已完工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失地农村移民未作调地安置并居住在城(集)镇的人员中,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

这类人员在完善征地审批及农转非手续后,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重庆市2007年12月31日以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规定,自愿申请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不选择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可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三类: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7月31日前已征(占)用地未转非人员和2008年10月1日至2010年7月31日前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失地农村移民中,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

这类人员在完善征地审批及农转非手续后,按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重庆市2008年1月1日以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及其相关规定,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问题二】转户居民根据自身不同情况,选择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各有什么优点?

答:转户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三种制度可以选择:一是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二是参加退地农转城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或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三是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选择第一种制度参保,即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优点是养老待遇水平较高,2010年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水平为1411元。可随单位参保的或年龄较小、能够缴足最低15年缴费年限的转户居民,可以选择这一制度参加养老保险,今后享受较高的养老待遇。

选择第二种制度参保,即参加退地农转城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或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优点是可以一次性缴费或补建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关系,且缴费标准较低,待遇水平较高,目前最低养老金标准为500元/月。老年人员、“4050”人员等年龄偏大的人员,若符合参保条件,建议选择这一办法参加养老保险。

选择第三种制度参保,即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优点是缴费标准低,60岁以下的年缴费标准为100、200、400、600、900元五个档次。60岁以上的不缴费即可按月领取最低80元的养老金,但其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应当同时参保;若选择缴费,最高可领取190元/月的养老金。若转户居民没有条件按照第一、第二种制度参加养老保险,可选择按这个办法参保。

【问题三】转户居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是多少?个人承担多少?

答:转户居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用人单位的,以本人工资收入为基数(低于上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60%为基数),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个人缴费比例为8%,按月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用人单位的,由个人按上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至100%之间选定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为20%,按月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2010年每月最低缴费309元)。

【问题四】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转户居民,何时开始领取养老待遇?标准是多少?

答: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计算养老待遇。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以个人身份延迟缴费直至15年时,按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计算养老待遇。

【问题五】已被征(占)地的应转未转失地农民、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失地农村移民以及成户转为城镇居民并退出宅基地、自愿选择参加退地农转城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一次性缴费标准是多少?个人承担多少?

答:

(一)已被征(占)地的应转未转失地农民、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失地农村移民以2010年7月31日为时点,成户转为城镇居民并退出宅基地的转户人员以领取宅基地退出补偿费之月为时点,按各年龄段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具体标准为:

1.老年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的):年满75周岁以上的,每人按15000元的标准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不满75周岁的,在15000元的基础上,再按其不足75周岁的年限,每相差1年(不足1年的,按1年计算)增加1300元的标准,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2.“4050”人员(男年满50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40周岁不满55周岁的):每人按41000元的标准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3.中青年人员(男年满16周岁不满50周岁、女满16周岁不满40周岁的):缴费基数×费率(20%)×本人应缴费年限。

缴费基数:按2006我市城镇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215元的60%确定。

本人应缴费年限:年满16周岁不满17周岁的缴纳1年;年满17周岁不满18周岁的缴纳2年;年满18周岁不满19周岁的缴纳3年;年满19周岁不满20周岁的缴纳4年;男年满20周岁不满40周岁、女年满20周岁不满30周岁的缴纳5年;男年满40周岁不满50周岁、女年满30周岁不满40周岁的缴纳10年。

(二)已被征(占)地的应转未转失地农民、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失地农村移民按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的规定,按比例承担个人缴费部分;成户转为城镇居民并退出宅基地的转户人员参加退地农转城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所需资金由个人全额缴纳。

【问题六】已被征(占)地的应转未转失地农民参保并完清缴费后,何时开始领取养老待遇?标准是多少?

答:征(占)地应转未转失地农民中,在2010年7月31日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员,从2010年8月1日起,按已领取养老待遇的原征地农转非老龄人员最低待遇标准(以下简称“对低待遇标准”)按月领取养老待遇,目前最低标准为500元/月。同时,按规定享受高龄增发养老金待遇(70岁以上的,每月增发50元,75岁以上每月再增发50元)、之后的养老待遇调整政策以及死亡丧葬待遇(2000元丧葬费+15个月本人养老金标准的一次性救济金)。

在2010年7月31日前男年满50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40周岁不满55周岁的人员,从本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即男60周岁、女55周岁)的次月起:未接续参保缴费的按最低待遇标准按月领取养老待遇;接续参保不足5年的,在按最低待遇标准按月领取养老待遇的基础上,每缴费1个月增发最低待遇标准的1%;接续参保超过5年(含5年)的,原一次性缴费计算为15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与接续参保年限合并后,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计算养老待遇。

在2010年7月31日前男年满16周岁不满50周岁、女满16周岁不满40周岁的人员,接续参保后累计缴费年限达到15年及其以上的,从本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次月起,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计算养老待遇。

【问题七】成户转为城镇居民、退出宅基地并自愿选择参加退地农转城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参保并完清缴费后,何时开始领取养老待遇?标准是多少?

答:领取宅基地退出补偿费之月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员,从所在地社会保障服务所正式受理其参保申报之月起,6个月之内完清缴费的,从参保地社会保障服务所正式受理之月起,按最低待遇标准按月领取养老待遇,目前最低标准为500元/月。同时,按规定享受高龄增发养老金待遇(70岁以上的,每月增发50元,75岁以上每月再增发50元)、之后的养老待遇调整政策以及死亡丧葬待遇(2000元丧葬费+15个月本人养老金标准的一次性救济金)。

领取宅基地退出补偿费之月男年满50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40周岁不满55周岁的人员,从本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即男60周岁、女55周岁)的次月起:未接续参保缴费的,按最低待遇标准按月领取养老待遇;接续参保不足5年的,在按最低待遇标准按月领取养老待遇的基础上,每缴费1个月增发最低待遇标准的1%;接续参保超过5年(含5年)的,原一次性缴费计算为15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与接续参保年限合并后,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计算养老待遇。

领取宅基地退出补偿费之月男年满16周岁不满50周岁、女满16周岁不满40周岁的人员,接续参保后累计缴费年限达到15年及其以上的,从本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次月起,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计算养老待遇。

【问题八】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怎么办理参保手续?

答:在办理完农转非手续后1个月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近期1寸免冠登记照4张等资料,到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障服务所进行申报办理,申报后3个月内完清缴费。

【问题九】参加退地农转城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怎么办理参保手续?

答:持公安机关出具的《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确认书》、退出宅基地领取补偿费相关手续和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3个月内向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障服务所申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申报后6个月内完清缴费,逾期不再办理。

【问题十】已经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转户后还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退地农转城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吗?其个人缴费怎么处理?老年人员待遇怎么享受?

答:原已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转户后,可以按规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退地农转城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其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暂时予以封存,待国家出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转移衔接办法后,按其规定执行。

老年人员不能重复享受养老待遇。若转户后参加了退地农转城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在领取退地农转城人员养老待遇的同时,停发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问题十一】转户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具体缴费标准是多少?个人承担多少?

答:转户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有用人单位的,以本人工资为基数,用人单位缴9%(近两年降为7%),个人缴2%,按月缴纳医疗保险费;无用人单位的,可以个人身份参保,设两个档次,分别按上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5%或11%(近两年降为9%)按月缴纳医疗保险费。按2010年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965元测算,每月需缴费129元或284元(近两年降两个点为232元)。

【问题十二】如果单位不为转户职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甚至要因此而辞退转户职工,该怎么办?

答:依法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应尽的法定义务。若单位不为转户职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甚至要因此而辞退转户职工,转户职工可依法向当地人力社保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

人力社保部门将加强宣传,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督促用人单位为转户职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因转户而辞退职工的,将从重处罚,切实维护转户职工的合法权益。

区委法建办、区人力社保局、区司法局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问题解答 篇2

关键词: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1 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 是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 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世界各国的户籍管理往往具有人口登记、身份证明、人口迁徙、人口统计等基本功能。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在巩固新生政权、稳定社会秩序、应对国际国内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保证计划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下, 建立起了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现行户籍体制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影响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妨碍公民基本权利实现等弊端日益凸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全国各地先后进行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大规模成建制“农转非”、蓝印户口和居住证等类城市户口制度、实行统一的身份证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探索, 推动户籍管理制度艰难破冰。

1.1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矛盾是农民工户籍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城乡二元户籍体制催生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改革农民工户籍制度势在必行。一是解决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每年农民工“候鸟”式大迁徙对社会管理造成巨大压力, 农民工福利待遇与城市居民存在明显差异造成社会不公, 农民工老弱病残后回归农村阻碍城镇化进程。二是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工作部署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 “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指出, “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三是适应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特殊市情的需要。重庆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50万人, 转移人口比重全国最高。重庆肩负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历史使命, 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改革试验的突破口, 可在全国发挥先导性、示范性作用。

1.2 新阶段推进农民工户籍改革具有五大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实现“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同步、城市扩张与耕地增加同步。二是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既带动农民工城市消费, 又增加城市有效投资。三是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贫富差距, 既通过直接减少农村人口带动人均产出水平增加, 又通过承包地、林地有偿流转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还保障转户农民工城市权益。四是有利于保持“人口红利”, 聚集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 促进区域内人口资源优化配置, 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优势。五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既缓解“候鸟”式大迁徙问题, 减轻社会管理和农民工求职成本, 又保证农民工真正享受到同工同权、同等市民待遇, 更加体面地劳动、更有尊严地生活。

2 转户的规模、分布及时序

户籍制度改革, 必须立足于防止转户居民流离失所, 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 在对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承载能力进行审慎评估的基础上, 积极稳妥推进。

2.1 转户规模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相适应

一是就业容量。到2020年, 重庆工业销售值将由目前的1万亿元增长到5万亿元, 按人均每年创造80万元销售值测算, 至少可新增就业岗位500万个。加上按1:1测算的为工业配套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岗位500万个, 累计可创造1000万个就业岗位。二是住房保障。重庆率先构建政府保障与市场配置的“双轨制”住房供给体系, 通过三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 保障200万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通过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使主城区双职工家庭6—7年能购买一套普通商品房。农民工在转户时可住上公租房, 几年后可购买普通商品房。三是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由于农民工及新生代实际已经占有城市资源, 加之“五个重庆”建设成效显现, 城镇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增强, 转户人口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冲击可控。四是转户条件。根据就业容量, 到2020年, 转户规模设定为1000万人。转户条件设定为在城市务工经商一定年限和具有合法稳定居所。

2.2 人口分布与城市体系层级相适应

应充分考虑当前农民工分布格局, 结合未来城市发展规划, 科学设定转户门槛, 引导转户居民在主城、区县城、乡镇分别集聚40%、30%、30%。一是放宽主城入户条件。主要对象是在主城区务工经商5年以上或购买成套商品住房或投资兴办实业纳税达到一定额度的本市户籍农民工及家属。二是鼓励向区县城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转户。随着区县城对人口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应进一步放开区县城落户条件, 并低于主城准入条件。三是合理引导向乡镇转户。在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工作地转户的基础上, 全面放开乡镇准入条件, 让在集镇有务工经商活动的农民自愿转户。

2.3 转户时序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

按照循序渐进原则, 分阶段推进改革。第一步, 消化存量。打一场2—3年的“攻坚战”, 推动过去积累的300多万“三类群体”转户, 包括在城镇有稳定收入和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新生代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和退役士兵、征地未转非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人群。第二步, 吸纳增量。2012年后转入常态化转户, 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 每年转户70万左右, 包括50万新增符合转户条件的农民工、20万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到2020年, 累计实现转户1000万人, 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0%以上, 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的差距缩小到10个百分点以内。这将成为重庆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标志。

3 农民工户籍改革的价值取向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要在体现加快城市化、扩大内需、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增强城市活力等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把实现农民工权益的理性回归作为核心, 牢固确立“以农民工为本”的价值取向。

3.1 保护转户居民的自由选择权

自由权是公民最起码、最基本的权利。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 遵循农民意愿都是重要的原则之一, 农民工户籍改革也不能例外。尊重农民的意愿, 赢得农民的支持, 成为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石。一是坚持农民转户自愿。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 应允许个人转户或整户转户或继续保持农村户籍, 不能搞“一刀切”, 不能强制转户。二是坚持转户农民自愿选择社会保障方式。允许其自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既可自购商品房, 也可选择租住公租房;既可选择自主创业, 也可申请公益性就业岗位。三是坚持农民财产处置自愿。其农村土地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自愿退出。退出后所获收益自愿处置, 或用于住房购租, 或购买社会保险, 或自主创业等。

3.2 保护转户居民的平等权

平等权是指公民同等地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农民工转户进城后不应当逐步享有或者部分享有城市权益, 而应与城镇居民享有完全同等的权利和福利, 保证他们养老、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等“城市保障”一步到位、一视同仁, 真正体现“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这不是城市对转户居民的恩惠, 也不是农民工对城市的索取, 而是农民工在城市创造社会财富的应有所得。就业保障, 重点建立促进就业和保障劳动权益的长效机制, 实现同工同酬、同等待遇、充分就业。养老和医疗保障, 必须保证同一用工单位同等待遇, 对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应享受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优惠政策。住房保障, 鼓励购买普通商品房或二手房、租住公租房、兴建城镇规划区转户小区、工业园区宿舍、农民工公寓“五措并举”。教育保障, 建立完善平等接受公平教育的体制机制, 与现有城镇学生同等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健全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 在主城区、区县城、城镇加快新建一批幼儿园、中小学、中职学校。

3.3 保护转户居民的农村土地用益物权

用益物权, 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权利。按照《物权法》, 承包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都属于用益物权。农民工户籍改革, 必须确保转户居民的用益物权不受损害, 应建立农村土地自愿、有偿、弹性退出机制。一是坚持自愿退出。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 既可以退出, 也可以不退出;既可以全部退出, 也可以部分退出;既可以退出收益权和经营权, 也可以保留收益权、流转经营权, 决不能把退出农房和土地作为转户的前提条件。二是设置弹性退出期。设立3—5年的土地退出过渡期, 让转户居民充分适应城市生活和离土离乡的环境。在过渡期内允许农民“两个保留”, 即保留在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 保留与农民身份相关的计划生育、与土地相关的种粮直补等权益, 并允许错位错时退出。三是实行有偿退出。应采取市场化方式, 对宅基地退出应依托“地票”交易机制, 实现宅基地退耕与城市增加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土地增值部分扣除成本后, 85%以上应归农民所有, 即85%的收益归使用权人, 15%的收益归所有权人。对承包地退出按照土地流转市场价, 对本轮承包期余年权益给予一次性补助。同时, 应建立土地退出周转金机制。以宅基地退出12万元/亩、耕地退出1.4万元/亩测算, 每年滚动实施5万亩宅基地、5万亩耕地, 大致需要设立100亿元左右的周转金。

4 农民工户籍改革的成本分析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需要付出巨额改革成本, 准确分析可能产生的社会成本, 对改革的进度把握、风险评估以及具体的推进方式, 具有重要意义。

4.1 改革成本模型

由“城市保障成本”和“农村土地退出成本”构成, 前者包括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就业、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成本, 后者包括宅基地、承包地退出成本。

4.2 改革成本测算

根据成本模型评估和测算, 到2012年, 如果全市符合转户条件的300多万农民工全部整户转移、全部退出土地, 总资金需求2290亿元, 人均6.7万元。其中, 获得城市保障所需资金1530亿元, 包括就业10亿元、养老710亿元、住房490亿元、医疗290亿元、教育30亿元;退出农村土地所需资金760亿元, 包括宅基地及农房退出补偿540亿元、承包地退出补助220亿元。

4.3 改革成本分摊机制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政府并非承担无限责任, 而重在制定规则, 政策引导, 借助市场力量, 撬动社会各方面共同分担, 让巨额改革成本“化整为零”。企业承担转户农民工的养老、医疗、住房以及购买“地票”、获得流转土地等成本1460亿元。转户农民个人缴纳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费用500亿元。政府用于转户农民养老保险补助、教育培训、公共卫生和公租房、学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330亿元。由于户籍改革时空跨度较大, 养老、医疗等相当部分成本无需当期支付, 改革成本长期分摊、总体可控。

5 风险评估及建议

户籍制度改革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 必须充分估计改革带来的连锁反应, 前瞻性提出防范措施。

5.1 坚持以农民工为转户主体, 防止大量纯农村居民转户

必须严把转户准入关, 转户进入主城必须务工经商五年以上, 转户进入区县城必须务工经商三年以上, 决不能为了完成转户“指标”而把大量纯农村居民转户到乡镇, 特别是要防范一些家庭只转老年人以及大量不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转户进城等问题, 否则会给城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带来巨大负担, 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2 坚持农民自愿原则, 防止强制农民转户或退地

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必须坚持农民自愿转户、自愿退地、自愿处置退地收益。必须严禁下达转户指标, 严禁与当事人利益挂钩, 严禁强迫农民转户, 严禁强迫农民退地, 严禁以转户作为招收或辞退农民工的依据。必须加强工作监督、社会监督和劳动执法监督, 保障农民自愿原则落到实处。否则, 改革就会失去群众基础, 就会与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5.3 坚持转户居民合法权益一步到位, 防止各项保障成为“空中楼阁”

把获得城市保障与退出农村土地分离为两个独立的系统, 做到不以农民的土地换城市户口, 不以农民的土地换城市保障, 不以农民的土地换城市待遇, 确保“五大城市保障”一步到位, 农村土地按照本人自愿和市场化的原则逐步、有偿退出。借鉴先进国家经验, 拓展农村土地交易所的路子, 可探索组建农村土地银行。为增强社保基金保障能力, 可组建重庆社保基金理事会 (运营中心) 。必须加强行政执法, 督促企业为转户居民缴足各类保险, 推动农村土地自愿有序退出, 保证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实现改革承诺, 真正取信于民。

5.4 坚持以主城和区县城作为承接人口的主要区域, 防止转户人口“一窝蜂”涌入主城核心区或过度集中在乡镇

各区县城特别是主城区, 必须下大力气, 引导农民工在工作地就地转户, 而不是在户籍所在地转户, 形成以主城和区县城为主、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布的格局, 防止“一窝蜂”涌入主城核心区或过度集中在乡镇这两种极端。

5.5 坚持以企业和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人口的主要载体, 防止转户责任主体“虚化”

由于农民工转户以实现就业为前提, 依照劳动法律法规, 理应把农民工的就业单位和就业地作为主要转户载体。国有、民营、内资、外资等企业, 都有责任和义务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户进城问题落实好, 特别是国有企业必须率先垂范, 决不能发生为减少企业用工成本让重庆籍农民工下岗等情况, 一经发现依法严肃处理。各园区管委会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同时, 建议相关部门研究针对性扶持政策, 提高企业推动农民工转户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雷:《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人民公安出版社, 2009年6月第1版

[2]扈立家:《中国户籍制度创新与农村城市化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第1版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问题解答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工作;制度改革;保险基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十八大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要更好地体现制度的公平性,实现城乡各类群体的全覆盖,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要更好地适应人员跨城乡、跨地区、跨就业形态流动的形势,稳步提高各险种的统筹层次,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推进社会保障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要更加注重制度的长期稳定可持续运行,通过做实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等途径,夯实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

1.站在保稳定、促和谐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责任感

近年来,国家为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先后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重要制度,颁布实施了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覆盖人群迅速扩大,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筹措配套资金,确保政府补贴、经费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各种基础社会保障金不拖一天、不欠一分。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社会保障领域倾斜,推动实现人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遵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根据城乡、区域不平衡的特点和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和待遇标准。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根据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共济能力,使社会保障覆盖人数达到最大规模。

2.适应时代要求,扎实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有许多体制性、制度性的重大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首先,管理体制分割。城乡医疗保险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制度、机制间缺乏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参保和政府重复补贴、机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其次,待遇差别较大。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不同群体内部和之间相互攀比,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今后,要统筹推进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在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要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这两项基本制度上的平等和管理资源上的共享。要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更好地体现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相结合的制度要求,在确保当期养老金发放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实个人账户,探索新的筹资来源,完善做实的办法。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进一步统一规范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围内顺畅转移接续,更好地发挥社会统筹的调节作用,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和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

3.建立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确定正常调整机制

研究合理确定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科学方法,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实现社会保障待遇的正常调整,使保障水平持续、有序、合理增长,但地区间差异不要太大,以免引起新的矛盾。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坚持和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机制。在全面实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并向高龄老人适当倾斜。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推进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医疗费用统筹,逐步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保障范围,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同时,要合理界定各类群体的待遇差距,发挥社会保障调节社会分配的功能,逐步形成各类人员社会保险待遇的合理关系。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坚持以缴费型社会保险制度为主体、以非缴费型福利项目为补充,建立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缴费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和鼓励劳动者积极就业,多劳多得,早缴费、多缴费、连续缴费、长期缴费。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坚持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坚持试点先行,及时总结经验,由点及面,渐次推进改革,充分考虑促进事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4.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50年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影响巨大,将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逐步扩大,制度运行有隐患。目前,结余积累的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投资渠道很窄,保值增值比较困难。今后,要扩大和开辟新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进一步充实已经建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平衡。社会保险基金关系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是参保人员的养命钱和保命钱,既要确保各项待遇当期支付和基金安全,切实加强基金监督,又要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探索新的基金投资运营方式,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5.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和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问题解答 篇4

转载日期:2012-7-18 22:52:00 来源:互联网

首先我们必须要对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究竟要面对些什么问题要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然后面对问题对症下药出对策。下面我就根据我曾经策划而引起国家改变部分《三峡移民安置条例》和国家对三峡库区搬迁城市进行库岸治理的经验,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谈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供政府参考。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肯定有很多不妥的地方,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必须面对解决的核心问题

必须理解城乡统筹的内涵“城乡统筹,容易理解‘城’字和‘乡’字结合,肯定是把城市要做大做强,然后把乡带动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的。目前的问题就是到底怎样才能把城市做大做强,然后把乡带动发展壮大,要面对那些必须面对解决的核心问题。

1、必须解决增加进城人口的居住就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问题。达到“城乡统筹”的目的起码要有70%以上的城市人口,根据重庆目前的3200万人口中,现在大约有1200万人已经在城里居住,还有2000多万在农村,以后大约还要让1000万人进城成为城市人,首先必须解决这1000多万人进城的居住就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同时还要解决他们的户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等问题。

2、必须发展壮大城市的产业问题。解决增加1000多万人进城的居住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等问题。必须要有稳定的产业来支撑,只要能解决农民进城有稳定的就业并在城里有钱挣,农民是自然愿意进城的。千方百计发展好产业是“城乡统筹”成功的关键,必须要让农民“能进城、稳得住、能自富”。

3、必须解决好农村问题。必须要解决好还剩余30%大约1000万左右农村人口的一切问题,包括农业技术、教育、卫生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没有进城的农民肯定经济条件是很差的群体,多数人进了城这少数的人在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维护使用上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解决这个问题有可能出现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更大。在同一个试验区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太大也直接影响试验区的整体效果。

4、必须解决三峡库区经济落后的问题。三峡库区总共有19个县,1400多万人口。重庆的比例很大按照60%计算应该有800万左右,这部分人口经济基础差文化也很低,解决这部分人口发展问题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但是,又必须解决好这一难题,国家给这个试验区的政策很可能考虑到三峡库区经济落后的问题,可以说三峡库区的问题直接影响试验区的质量。

5、必须解决好老龄人口和弱势群体问题。据介绍,重庆市于1994年底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早了5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排名第六。目前,重庆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近430万人,占总人口的13.84%,并以年均3.86%的速度增长,每年净增老年人10万左右。重庆市老龄委预测,到2009年,重庆市老年人口将超过500万。据全国的统计比例弱势群体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5%-6%,重庆大约有150万弱势群体人口,重庆的老年人口和弱势群体人口比例达到了总人口的20%,不解决好他们的问题也会影响改革试验的成果。

二、破解题难的对策和建议

解决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在“改革试验”上做文章,要深度理解“试验” 二字。我理解“试验”是可以争取国家很多特殊的政策(所以又叫“特区”),所以我的意思是深度理解利用“试验” 二字来争取特殊政策,让“试验”出更好的成果。下面我就如何争取“特殊政策”更好的解决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面对的问题提出几不成熟的对策。

1、解决增加进城人口的居住就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问题。达到“城乡统筹” 根据重庆目前的3200万人口将来要达到70%以上的城市人口,首先必须解决新增加大约1000多万人进城的居住就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同时还要解决他们的户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等问题。

解决这个大问题,奇帆市长算了笔账。他表示,抛开基础设施不算,第二、三产业带动一个人正常就业需要投资30万,而15年来我们重庆工业、商业各方面产业估计有3万亿,很自然能带动千万人就业。今年6月,重庆“1小时经济圈”发展规划将出台。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王青在参加“1小时经济圈发展策略”专题报告会上说,到2010年,圈内将扶持100个重点镇,发展特色产业,以转移就业,让农民变市民。

目前政府对解决新增加大约1000多万人进城的居住就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策略,主要是即将出台的“1小时经济圈”和核心产业区。根据 “1小时经济圈”和核心产业区的发展策略很有希望解决增加进城人口的居住就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问题。我觉得为了更加有保障让“改革试验区”出成果,还应该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2小时经济圈”或者“3小时经济圈”,“核心产业区”主要是现有的市民,“1小时经济圈”主要是新增加大约1000多万进城的人口。“核心产业区”和“1小时经济圈”可能样基本达到70%的城市人口,只要解决了70%的城市人口的居住就业问题,就很有保障的能带动30%的农村人口,这70%的城市人口所需要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副产品,完全能够带动30%的农村人口富裕。所以,我觉得应该规划“2小时经济圈”或者“3小时经济圈”,把30%的农村人口聚集到“2小时经济圈”或者“3小时经济圈”为70%的城市人口提供生活资料供应,很自然能带动千万农村人口共同富裕起来。

具体措施就是需要争取特殊政策。这里就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和农村承包林地以及房子变现流转的问题,这里就最好争取《物权法》原来准备实施农村农民房子可能同城市一样可以抵押买卖的政策。《物权法》最终审定时没有通过这个条款,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农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到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肯定还是要启动这个条款。按照重庆城乡统筹达到70%的城市人口完全能够带动30%的农村人口富裕起来,国家很有可能同意先作为“试验”,只要解决了农民的土地和农村承包林地以及房子变现流转的问题农民进城的问题就好解决。

2、必须发展壮大城市的产业。只有发展好城市的产业才能解决增加1000多万人进城的居住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等问题。必须要有稳定的产业来支撑,只要能解决农民进城有稳定的就业并在城里有钱挣,农民是自然愿意进城的。千方百计发展好产业是“城乡统筹”的成功的关键,必须要让农民“能进城、稳得住、能自富”。

根据“1小时经济圈发展策略”对产业发展有了很高水平的发展策略。如:江北、渝北、北部新区等三北地带将形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东部的茶园片区则形成装备制造、会展等产业集群。南湖片区、鱼洞等地将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食品、机械加工产业。沙坪坝、西永、西彭等西部片区则以软件、铝加工等作为主要产业支撑。

“核心区外的其它区域,将围绕成渝、渝黔、遂渝、渝武等4条高速路,形成汽摩,天然气、石油化工,综合性装备,材料产业,高新技术,综合性轻纺等6大产业集群。根据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王青在“1小时经济圈发展策略”会上透露,从2007年到2010年,我市将围绕“城乡统筹实验区”,完成投资1万亿元,并依托江河、交通、坪谷、资源集聚等4特征,扶持100个重点镇,发展特色产业。“借助重点镇特色产业壮大,以培训、转移就业等方式,让农村劳动力逐渐到镇、城就业,农村则以粮油、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现代集群农业为主。

有了以上高起点的规划对发展产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目前就是怎样落实发展好的问题。产业发展主要是人才和资金问题,解决人才问题我建议多以知识参股来吸引人才,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让高科技人才用知识直接到企业参股,让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为企业的股东。

解决资金问题重庆政府在这方面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担保公司和引进国际金融机构在重庆安家,政府并且提出把重庆建设成为“金融中心”,这给企业奠定很好的融资平台,特别是奇帆市长提出“企业重庆”的理念,政府有这样的理念是企业发展的精神粮食。企业更好稳定的发挥效益主要是要有强大的资金来源和人才队伍,我建议政府是否提倡企业在吸收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为企业股东的同时吸收员工也到企业参股,这样企业才有了自己稳定的人力资源和资金保障。目前有很大一批企业员工通过多年的打工有了一定的资金积蓄,他们也正需要发展,如果加强引导他们是肯定愿意成为企业的主人的。一个企业如果有30%的发起人股份,另外吸收30%的员工股份就增加了企业的自有资金,增加资金是一方面,主要还是企业有了自己稳定的员工队伍,将来企业多了,企业员工有可能很紧张,目前沿海一带的企业已经严重出现员工紧缺的状况,因此我们的企业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

我觉得高科技人才和员工成为企业的股东政府应该出台保障政策和措施,专门对员工参股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和监督管理,对员工参股企业,要给于更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目前是解决就业,将来解决了就业就要解决员工富裕的问题,其实这样对企业也有好处,特别是要对员工股份的保护,如果企业出现破产等问题要优先保护员工股份的利益。另外,就是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要把一切对员工不利的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

政府要积极领导帮助企业上市在股票市场上融资,企业要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只有通过股票市场,有很大一批企业有了基础,但是重庆的企业很多不重视股票市场融资。目前,浙江、广东的政府很重视这项工作,在积极引导企业到海外和中小企业版上市。浙江、广东都提出“证券”强省的战略,相信重庆政府对此也是很重视的。

企业上市我建议最好通过香港创业板上市,香港创业板的市场特色与现有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具有以下特色:

(1).以高增长公司为目标,注重公司增长潜力及业务前景;市场参与者须自律及自发地履行其责任;买者风险自负:适合有风险容量的投资者;以信息披露为本的监管理念;要求保荐人具有高度专业水平及诚信。

(2).香港创业板的市场潜力,是以有增长潜力公司为目标,行业及规模不限。创业板的主要目标是为在香港及内地营运的大量有增长潜质的企业,提供方便而有效的渠道来筹集资金,以扩展业务。

(3).创业板市场的交易与运作创业板将采用一套先进的交易系统及电子信息发布系统,以减低参与者的成本,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及家庭电脑直接进入联交所的交易系统进行买卖,直接落盘。买卖实行竞投单一价,交易分段进行,每一时间段采用集合竞价的方式,决定成交价格和成交委托,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平有效的交易方式。

3、必须要解决好还剩余30%大约10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问题,包括农业技术、教育、卫生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没有进城的农民肯定是经济条件很差的群体,少数的人在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和维护使用上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解决这个问题有可能出现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更大。如果在同一个试验区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太大也直接影响试验区的整体效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大问题。我觉得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在“新农村建设”上下功夫,把新农村规划建设好为农村人口的富裕打下基础,把偏远山区规划成为野生植物、药材、林业等项目,农民用土地和林地承包权与有资金的人参股成立企业经营。在国外农场是人人向往的地方,特别是农场场主是很多城市人羡慕的人。到一定的时期城市有钱的都愿意去农村发展,吸收农村的新鲜空气享受田野风光,当前政府应该重视规划好农村的发展,同时制定好相应的配套政策等待城市有资金的人去农村发展。

只要解决了70%的城市人口,就很有保障能带动30%的农村人口,这70%的城市人口所需要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副产品,完全能够带动30%的农村人口富裕。所以,我在前面建议该规划“2小时经济圈”或者“3小时经济圈”,把30%的农村人口聚集到“2小时经济圈”或者“3小时经济圈”为70%的城市人口提供生活资料供应,很自然的能带动千万农村人口共同富裕起来。

4、近几年来,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的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从2001年开始,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先后会同农业部编制三峡库区柑橘产业、草食畜牧业、水产养殖规划,与国家旅游局等6部委联合编制了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规划,2004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但这些规划主要是由部门组织实施的,作为区域规划,缺少了一个统一协调实施的地方主体这一关键环节,规划的效用大打了折扣,分属不同行政区划的三峡库区竞相分食项目和资金蛋糕,由于资源的趋同性,更容易形成产业雷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布局、产业链发展和规模效益难以落到实处。

根据以上情况看出国家对三峡库区是很重视的,大家都知道成立重庆直辖的目的是很清楚的,如果没有“三峡工程”也不一定有重庆直辖,这次批准重庆成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应该与三峡库区有关系。所以,我觉得解决好三峡库区的问题非同小可。三峡库区总共有19个县,1400多万人口。重庆的比例很大按照60%计算应该有800万左右,这部分人口经济基础差文化也很低,解决这部分人口发展问题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但是,又必须解决好这一难题,三峡库区的问题可以说直接影响试验区的质量。三峡库区的人口经济基础差和文化相对比较低,在这次农民进城的机会中可能有很大一批靠主动进城的可能性没有其他地方大,我们必须做好三峡库区经济发展规划。重庆政府最近也专门请了王治刚策划大师对发展三峡旅游业做了高起点的策划,我相信对三峡库区发展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我首先在赞成王治刚策划大师观点的前提下对三峡旅游业提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三峡”是已经有了国际品牌的旅游景区,名气有了,现在就是差人气,如何把游客吸收到三峡来旅游、如何让游客把钱用在三峡、如何让游客玩得高兴、如何让游客来了还想来,这就需要大胆策划。现在很多旅游景点都是以打造美食、美景、美女来吸引游客,能旅游的人都是基本有钱的人,他们的对美食、美女、基本没有兴趣了,现在只有美景对他们还有一定兴趣,美景也只有那么多地方有钱的人也看过了不少,所以我觉得要具有刺激的项目才能让有钱人感兴趣。

目前三峡旅游业在宣传上都各自为政,缺乏对三峡统一包装宣传,没有把三峡看成一个整体,应该由宜昌和重庆把三峡旅游业整体包装宣传,每年应该在三峡库区举办一些国际性的大型比赛项目,例如:重庆每年的三峡旅游节都举办得不错。但是这个三峡旅游节就缺乏整体性,这样的节如果在三峡库区各旅游景区开展分会场,与旅游景区实行互动肯定能增加旅游收入和人气,有了人气还可以考虑象“黄山景区”一样收门票。对吸引旅游三峡的人气我有个大胆的想法,这个想法可能让很多人觉得我是疯子,我在学策划时听老师讲策划人就是疯子,按照老师的说法我就提点大胆的想法。为了支持三峡库区的发展,国务院是否能给一个特殊政策,把澳门的“博彩”业政策应用到三峡,在三峡库区旅游景点开展一些有“博彩”性质的竞赛项目,或者在三峡库区部分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船上适当的开放“博彩”业,只允许国外或者外地有钱人的参与。

三峡库区是否可以利用三峡库区发展水产业,这个也需要争取特殊政策,因为考虑三峡库区的水质问题,目前基本上是不允许在三峡库区发展水产业。我想了一个办法可以发展水产可能不影响水质,同时对三峡水库还有利,三峡库区有很多支流小河可以发展水产业,可以把很多不通船的支流小河用石料抛江筑堤在堤内发展水产业,(云阳的支流小河很多)用石料抛江筑堤,水可以和堤外相通不影响库区蓄水,反之还可以把泥沙和漂浮物挡在堤内,(可以参照万州的天仙湖)这样可以减少三峡库区的漂浮物污染和流失的泥沙威胁三峡大坝。(这个项目还有可能争取国家大量的资金,例如:三峡库区云阳最先争取库岸治理资金,引发国家拨了大量的资金对三峡库区的地质进行治理。当初也是我大胆提出并且参与了策划)这样“山上发展旅游业,水下发展水产业”这就真正达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目的,三峡库区的人民就能很快能过上幸福富裕的日子。

5、重庆市于1994年底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早了5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排名第六。目前,重庆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近430万人,占总人口的13.84%,并以年均3.86%的速度增长,每年净增老年人10万左右。重庆市老龄委预测,到2009年,重庆市老年人口将超过500万。弱势群体包括城乡低收入人员。这部分人员包括没有正式工作的、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据全国的统计比例约占人口总数的5%-6%;较早退休的人员,因其当初退休时工资水平非常低,加上各种补助也不过两三百元,只够吃饭,没有缴纳医疗等社会保险;及收入较低的贫困农民,到目前仍不能解决温饱,贫困农民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仍为3%左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病致困的人口。由于受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往往是一人患重大疾病,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全家人生活水平一下子跌进贫困线之下。家有长期患病的病人和老人,医疗负担更重,这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

据了解,“十五”期间,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迅速。在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方面,24万城市特困老年人进入了城市低保系统,12万农村“三无”和“五保”老人的供养标准逐年提高,105万农村老人签订了“家庭赡养协议书”;在老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5年来,政府共投入资金3.67亿元,建起了1001个“星光老年之家”。目前,全市已建起城乡镇老年活动中心、活动站、活动室4500多个,各类养老床位6万余张;为保证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重庆市有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近1200所,在校和结业的学员约30万人,而据不完全统计,经常参加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城市老年人已超过100万人。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重庆政府已经高度的重视老龄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很关心弱势群体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不光重庆存在,目前也是我国普遍存在的大问题,我们作为改革试验区应该带头解决好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我想为了更好支持帮助这部分群体最好集中扶持,我建议在主城周围建设一个专门的园区来集中扶持。我目前正在策划一个全国性的老龄事业发展方案,有很多投资人感兴趣。这次改革试验是否可以探索运用,也许对我们国家解决老年人问题发挥作用。

(1)、主要依托新农村建设和老龄事业的相关配套政策。以社会福利社会化为导向,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参与建设新型的慈善老龄综合功能的连锁服务网络,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携手爱心护理基金合作开展,连锁服务网络建设的管理及项目的资本化商业运作,通过开发连锁综合项目带动连锁养老服务商业化品牌营销和特许经营项目,以其收入支撑连锁养老中心的运作,收入用以偿付连锁养老中心建设成本和持续发展的资金。

(2)、“连锁养老中心”作为老年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又离不开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只有把慈善精神和市场运作机制结合起来,才能使之顺利长久地向前推进。所以,我们的连锁养老中心运作方针确定为:“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支持包括新农村建设和老

龄事业的相关配套政策、资金两个方面,更主要的还是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政策上的支持。在动员社会力量方面,主要还是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和民间的资金力量,为老龄事业服务。千方百计用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老龄办等十部门支持发展为老龄人服务的政策,民政部下发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机构的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

(3)、本项目提出的连锁养老中心,即除老龄公寓等专用设施外,加强发展一些可以对社会开放的商业和娱乐网点特许经营设施,一方面向中心老人群体提供优质优惠的多元化服务,一方面给农村农民提供了服务就业和农产品销售收入。据测算,这些收入不但足以偿还连锁养老中建设资金,还可以支撑农村和老龄事业可持续发展。这种新型的老龄综合功能中心,是以综合商业项目开发为导向,集老年公寓专用设施和服务中心商业配套设施为一体的,并具有承办爱心护理基金举办各种慈善活动功能的综合性工程。中心建设资金除地方政府给予的基本配套资金外,还可以申请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爱心护理基金筹款解决一部分,其余全部由民间资本和投资商解决。

(4)、由国家老龄委、爱心护理基金及投资人发起成立 “中国连锁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作为项目法定机构,成立后由“中国连锁养老服务中心”统一指导、统一规划下,具体实施并完成各中心项目的建设和后期的营运工作。

“中国连锁养老服务中心”的职能主要是:(1)、指导农民利用新农村建设配套建设中心的房屋,利用承包耕地种植合适老人吃的蔬菜水果。(2)、成立专门的客户网络机构负责联系客源(3)、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负责培训服务人员和服务工作,协调并联合海内外知名人士筹措建设资金。(4)、依托各地方老龄委负责协调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系,包括地方的政策支持、土地、规划、等方面的支持。

根据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45亿,占总人口的11%,按照这个标准决定养老中心的建设规模,首批在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近郊区选一个村庄作为试点,然后在各省、市、县城市近郊区选一个村。按照所在城市总人口的多少决定养老中心的建设规模,初步计划省会城市按照1万人,市级城市按照5千,县级城市按照2千人的规模。项目可以利用农民现有房屋包装和新建两种模式,试点运作成熟后再进行推广。

重庆梁平_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篇5

重庆梁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走出了一条合理统筹城乡综合配置的新路。

“乐胜范本”——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有益探索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的重要载体,也是梁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自2008年正式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以来,梁平共启动34个集居区规划建设,建房户1573户,建筑面积25.69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5.24万平方米,居住人口4990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龙门镇乐胜集中居住区是梁平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典型范本,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北京大学城乡一体化课题组曾经对其作了专门的采访和调研。

乐胜农民集中居住区位于龙门镇乐胜村1组,紧邻原拱桥乡场镇,一期规划占地面积55亩,设计入住250户1000余人,绿化占地1.05万m,建筑密度36.4%,绿化率27.3%,容积率1.28,建成后将达到宜居社区标准。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建设,集居区已初具规模,路、电、水基础设施齐备,公厕、垃圾站、综合门诊、公共服务中心、休闲娱乐广场、农贸市场等正在规划建设之中,还争取引进民办幼儿园和超市一个。已签订入住协议的农户有150余户600多人,80%以上房屋主体工程完工,60多户已迁入新居。

“乐胜范本”作为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有益探索,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准确把握定位,合理规划。龙门镇打造乐胜农民集中居住区,旨在将集居区与原拱桥乡场镇紧密结合,成为原有场镇的重要功能区,并最终将这个片区建设成龙门镇的经济副中心。由于目标明确,乐胜集居区的建设土地转让思路清晰、规划合理。

二是打破地域限制,科学选址。乐胜集居区选址于乐胜村、河龙村、沙井村、拱桥村的结合部,可方便四个村的群众入住;当地周围为环形浅丘,集居区位于小盆地中央位置,农民入住、耕作两相宜;借助原拱桥场镇的“余威”,还可辐射周边的明达镇尖峰村、城北乡大长村、文化镇齐发村,可谓一举多得。

三是充分发动群众,有效造势。乐胜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过程中,镇、村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就同不同意建、怎么建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阐明建设集居区的好处,形成一致共识。规划形成后,及时向群众公布,并在龙门场镇、拱桥场镇、集居区建设工地等醒目位置,制作大型规划效果图,让村民提前看到未来家园的样子。由于工作到位,措施及时有力,乐胜社区建设实施一年多来,无一户村民上访。

四是补偿地力级差,合理置换。乐胜村同乐胜村1组签订协议,通过土地置换、适当补偿获得集中建设用地。对乐胜1组因建设用地而重新调配土地的农户(宅基地复垦后的土地)按每亩1.5万元予以地差等级补偿;对因经商或外出务工等其它原因不愿承包耕地的,则在其向集体经济组织出具书面放弃承包耕地承诺书后,一次性给予每亩2.5万元的资金补助。

五是多种方式并用,建设创新。在乐胜集居区建设土地转让中,创造性地同时运用了多种建设方式,如:镇村联建、村村联建、村组联建等。

六是各方主动参与,全面扶持。乐胜集居区规划建设进程中,县委办公室、县发改委(统 1 2

筹办)、县建委、梁平供电分局等单位主动参与、积极奔走,大力扶持。龙门镇党委、政府实行“一套班子、一把尺子、一个声音说话”,将乐胜集居区建设确定为“一号工程”,成立了乐胜集居区建设领导小组,直接代表镇党委、政府协调国土村建、派出所和相关村委会工作,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七是确保占补平衡,积极复垦。复垦是集居区建设的扫尾工程、硬骨头工程,也是集居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工程。为此,镇、村两级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复垦。凡入住社区的居民必须与乐胜村委签订原宅基地复垦协议,明确复垦时间和面积。由于方法得当,措施有力,目前龙门镇已规划复耕130余亩,实现复耕35亩。

八是增强后续动能,产业联动。龙门镇按照“一个好的产业带动,一个好的承包大户,一个好的利益分配机制,一个好的栽植队伍,一个好土地转让的管护制度”的思路,加大竹产业的发展力度,组建了竹产业专业合作社,争取在两年内将乐胜集居区建成梁平最大的竹制品交易市场。同时,还将乐胜集居区定位为龙门镇农副产品交易副中心,积极争取项目扶持社区居民规模养殖水产、水禽等。

屏锦路径——创新镇、村两级土地流转联动模式

与“乐胜范本”相映成辉的是在土地流转联动模式方面卓有成效的屏锦路径。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镇建设,梁平县的屏锦镇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创新镇、村两级土地流转“超市+连锁店”的联动模式,在镇里设立土地流转超市,在村里设土地流转连锁店,搭建起了土地流转中介平台,为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找到了一条路径。

具体做法是:设立镇、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在镇里设立土地流转超市,在村里设立土地流转连锁店,两级服务组织都建立专门的办公场所,在管理和服务中不收取任何费用。镇土地流转超市的主要服务内容是建立流转信息档案,发布供求信息,组织转出和接入方洽谈以及合同的签订,建立土地流转台帐和合同备案制,监督双方履行合同,协调解决土地流转纠纷。为预控土地流转风险和规范流转程序,特别强化土地流转的制度建设,制定了《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土地流转风险预防保障制度》和《土地流转登记备案管理制度》,以规定严格的土地流转程序,即:土地转出方(供方)与土地承租方(需方)分别在镇土地流转超市登记,发布供需信息,如面积、位置、用途、年限、使用方式等,然后镇土地流转超市根据掌握的信息,按照尊重双方意愿,坚持有偿原则,安排双方到服务大厅见面洽谈;若双方能够达成一致,并按相关程序,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对此备案。镇土地流转超市负责监督村土地流转连锁店,到村土地流转连锁店登记的土地流转供需方必须到镇土地流转超市办理相关手续。

村土地流转中心则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内的土地流转,具体服务内容是:登记供求双方信息,并根据信息召集双方见面,若双方有意愿,便带领双方到镇土地流转中心,按照土地流转相关程序,办理相关手续。目前,屏锦镇已在万年、新和、腰塘、四方、龙河5个村建立了村级土地流转连锁店,办公地点设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由村支书、主任、文书负责。

屏锦镇镇、村两级土地流转“超市+连锁店土地转让”的联动模式,受到全镇老百姓的欢迎。业主熊涪平以22.8万元取得了龙河村3000亩土地20年的使用权,他准备把1000

亩土地用来栽竹子,把2000亩土地用来搞旅游开发。万年村村民唐信凡则把2亩的土地流转给业主,集中发展100亩蔬菜产业。

现在很多农民在保留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乐意交出土地的使用权,让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进行规模化经营,自己则靠地租和务工来增加收入。屏锦推行“超市+连锁店”的方式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是对农村土地流转一次较好的尝试,到目前为止,已成功流转耕地、林地1.4万亩,全镇土地流转率达到18%,逐步实现了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效益,从而实现了供需双赢。下一步屏锦镇准备在19个村设立土地流转连锁店,力争2010年,全镇土地流转率达到40%。

梯度转移——大观镇与蟠龙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民间自发梯度转让

大观镇与蟠龙镇毗邻,但两者地势条件相差较大,农户的民间自发梯度转移自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出现,目前,由大观镇迁至蟠龙镇老林村的农户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方式

一、房地同时流转。蟠龙镇老林8组的颜春燕,一家三口,从事个体运输,因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全家户口迁出本村,原一楼一底砖混结构房屋空置(通水通电话)。大观镇建丰村5组的尹祖国,一家6口,因居住于山坡,且不通水不通公路,生产生活十分不便,早有迁出大观镇的意愿。经亲戚介绍,尹祖国与颜春燕达成协议,于2003年以3.28万元购买其住房(含园场地和承包地),由颜春燕负责办理房屋过户手续、与村组协调土地承包权转让等相关事宜。颜向村里交了2000元,向组里交了600元,由村、组牵头组织全组社员集体讨论,80%以上的村民签字、盖章同意尹家3人入户,承包原颜家的土地(5分田/人,3分土/人),其余3人户口迁至蟠龙镇街道,房屋过户手续也于2004年顺利办理。尹以1200元卖掉了原大观的房屋,所有承包地交回集体,全家迁入老林8组。入住后,尹家与邻里关系融洽。

方式

二、仅承包土地,并划拨宅基地。大观镇安乐村2组刘瑞国,一家5口,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迁入蟠龙镇老林村12组。刘向12组集体经济组织上交了15000元入户费,组长召集全组社员民主表决并获多数通过,同意土地转让3人落户迁入本组,因有机动地,村里按当时人均土地承包面积拨付了承包地。刘用部分承包地私下与村民置换作为宅基地,自费修建了住房,并办理了相关手续。现刘家经商,生活条件较为宽裕。

方式

三、仅落户。大观镇张光强,1家3口,于2003年落户老林10组。向组里面交了15000元,仅办理了落户,因第二轮土地承包刚结束,未获得土地,未修建房屋。村组承诺,若土地进行调整,必优先考虑张家,现全家外出打工。

综上所述,重庆梁平县以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范本突破,镇、村两级土地流转联动模式创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民间自发梯度转让为方法拓展,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与较为典型的示范作用。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问题解答 篇6

国务院1月26日发市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于意见》。意见指出,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是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提供示范的需要,是形成沿海与内陆联动开发开放新格局的需要,是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

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尤其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将解决当前困难与谋求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着力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居民住房,库区移民、扶贫开发等重要民生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重庆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努力把重庆市改革发展推向新阶段。

意见提出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推进社会 事业发展,着力做好库区移民和扶贫开发工作,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新格局和竞争新优势。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重庆统筹城乡改革问题的协整分析 篇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 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失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障碍。为此, 2007年6月, 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 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王骏 (2008) 论述了试验区面临的超越法律、综合配套的缺失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1~2]。孙超英、贾舒、高波等就成都实验区及四川省级试点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情况以及试点中初步显现的如相关试点的统筹协调问题等作了初步研究[3]。林文棋从二元经济结构三个来源视角分析研究了城乡统筹的模式选择。许鲜苗、宋福忠等研究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 各地区应依据一定的原则,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发展模式[4~5]。王梦奎、厉以宁、孔祥敏等认为,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6~8]。张红宇认为, 城乡统筹必须触动传统经济社会的体制根基, 大胆进行制度创新[9]。张苒、季洁对成渝两地三农问题作了比较研究, 分析了两地三农问题难点和重点, 探讨了解决成渝两地三农问题的途径[10]。

总体看来, 学术界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大多局限于定性的分析与描述, 定量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从统筹城乡核心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切入, 构建二元经济理论模型, 在此基础上利用重庆1985—2008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将回归结果和理论模型对比, 进而深入探讨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问题, 以期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有所裨益。

一、理论模型

假设一个经济社会从生产角度分为两个部门, 即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农业部门总人口为P1、非农业部门总人口为P2, P=P1+P2, P是该经济社会总人口。农业部门劳动力为N1、非农业部门劳动力为N2, N=N1+N2, N为全社会劳动力总数。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只有土地和劳动力, 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只有资本和劳动力。假设两部门的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从而有人均形式的生产函数。

1.农业部门的生产函数

其中, E是土地, e是人均土地。

2.非农业部门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 K是资本, k是人均资本。

3.农业部门的工资率是w1, 非劳动部门的工资率是w2

假设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 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只从事非农业生产。y1-w1为土地收益, 其归属取决于土地所有制度。y2-w2为资本的收益, 归资本所有者[11]。

为了反映二元经济发展特征和叙述表达的方便, 我们先定义如下比率:

1.劳动力负荷系数

其中, P表示劳动力所供养的人口数, N表示劳动力人数。

2.城乡劳动力负荷比。

3.二元对比系数

二元对比系数Rru主要反映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力的差异。

4.劳动力转移系数

其中, N1是农业部门的总劳动力, L1是N1中在农业部门劳动力, N1-L1是农业部门中转移出去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 该指标反映了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程度, 也反映了非农业部门对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5.城镇化水平

其中, p2表示非农业人口总数, P表示全社会人口总数。

6.农民的人均收入

该指标是农民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收入加上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工资收入除以农村人口。

7.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

该指标是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除以城镇人口。

8.城乡收入比

城乡收入差距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表示。

由式 (3) 通过变形可得:

对式 (4) 两边进行对数变换, 得:

把用一阶泰勒展式近似表达代入 (5) 式可得:

用Ru表示城市化程度, 则上式为:

式 (7) 刻画了二元经济环境下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 是本文分析的理论模型。

(1) RLb, 即城乡劳动力负荷比, 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

(2) Rru, 即二元对比系数, 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

(3) RLt, 即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系数, 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

(4) Ru反映了城市化程度, 该项系数的符号与符号有关, 而符号与城市化的y2 (N1-L1) y2 (N1-L1) 模式有关。当城市化是市场主导型模式的城市化路径时, 农业劳动力转移人数 (N1-L1) >0, 从而系数为负, 城市化程度与城乡收入负相关;当城市化是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路径时, 系数为正, 此时, 城市化程度与城乡收入比正相关。

二、计量分析

(一) 计量结果

由理论模型 (4) , 我们设定计量分析模型为

两边取对数, 线性化后得

其中, α1是城乡劳动力负荷比的弹性系数, α2是二元对比系数的弹性系数, α3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系数的弹性系数, α4是城市化程度的弹性系数。

样本为重庆1985—2008年数据, 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历年年鉴, 个别缺失数据采用了插值法进行插补。

对lnRI、lnRLb、lnRru、lnRLt、lnRu用eviews5.0, 根据AIC最小值原则选择滞后期进行平稳性检验, 原序列是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 不存在单位根, 可以认为经过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即lnRI、lnRLb、lnRru、lnRLt、lnRu是一阶单整序列。

为确定变量间是否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 还需进行协整检验。对多变量协整检验, 选用Johansen检验[12]。结果如下:

(二) 结果分析及改革问题探析

回归结果与现实情况的解读:

1.为什么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比呈正影响?回归结果中, 农业劳动力转移系数为正, 与二元经济理论和理论模型不一致。其原因是, 中国实际经济环境不满足二元经济理论假设条件。二元经济理论假定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劳动力同质, 并且能达到均衡工资率。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 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以及城乡差别的教育投入, 结果导致城乡人力资本差异, 并非同质, 城乡劳动力在城市就业中机会不均等, 工作中待遇不公平[14]。上述制度因素的存在, 又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只能在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 经常出现“同工不同酬”现象。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使得农村劳动力收入低于城市劳动力收入。农民工在提高自己收入的同时, 也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收入, 结果是非但没能缩小、反而是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2.为什么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比呈正影响?由回归模型知, 城市化弹性系数为正, 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相关, 城市化的发展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按照刘易斯的设想, 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 剩下的农村劳动力由于人均拥有土地增多, 实现规模化经营, 劳动生产率将会相应提高。但是, 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阻碍了土地依法自由流转, 大量土地闲置或者只耕种一期, 无法向种田大户集中, 走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同时刘易斯还认为城市化会带来城乡人力资本的调整, 当城乡劳动生产率出现过大差距时, 乡村低生产率的劳动力会自由流向城镇, 从而缩小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但是, 现有户籍制度由于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从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回归结果表明城市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但不能仅凭此就否定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经济政策。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模式必然是扩大城乡差距, 我们要转变现行城市化模式, 构建以市场机制为主, 政府管理为辅的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模式, 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推进城市化进程, 缩小城乡差距。

3.其他弹性系数的影响力分析。回归方程中, 系数最大的是二元对比系数, 符号为负, 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二元对比系数反映了城乡相对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越大, 表明农村劳动生产率与城市劳动生产率差距越小, 城乡收入差距越小。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可以缩小城乡差距。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问题解答 篇8

关键词:医疗保障;统筹发展;衔接机制;筹资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52-02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医疗保障制度,呈现出嵌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特征。因此,从党的十八大“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出发,建立健全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让全体社会成员同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成果,并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理论界和政策研究者对其给予密切的关注,尤其在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研究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文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对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做一个盘点、梳理以及总结,以期促进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理论研究

1.研究现状

城乡医疗保障统筹体系的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规划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极为丰富,牵涉面也比较广。目前学界对于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面临的障碍方面,已经基本形成共识;而对于如何具体运作等问题,不少地区也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学者们的观点还有不小的分歧,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探阶段。此外,对于政府责任、衔接时机、资金筹集、运营机制、管理体制等这些关键问题,目前大多只是解释清楚了概念,而并没有对内在机理进行阐述。没有对内在机理的深挖,则相关的建议就难说具有科学性,更难以将其作为政策选择的依据。需要指出的是,学者们还就模式和路径进行了探讨,如“医疗保险券”模式、渐进式三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及其三步走战略等,这些都为具体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涉及操作层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1]。

2.衔接机制

在“制度—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下研究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机制,可以发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嵌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特征、城乡居民基于经济联结和社会资本的行为选择,需要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在筹资、管理、支付、服务和环境方面的统筹衔接和路径设计,以构建国民健康责任分担、健康管理参与和健康受益平等的绩效治理体系[2]。

3.筹资机制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稳定的筹资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偿付机制,以达到筹资公平、受益均等和健康平等的目标。然而,目前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着筹资方式较单一、筹资结构不合理、筹资来源非持续、筹资水平缺乏动态增长等筹资风险,不符合筹资机制合作信任、公平分担、稳定持续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多方筹资、合理分摊、财政补贴、动态增长”的筹资机制[3]。

二、实践探索

1.采取不同调研方法

在医疗保障统筹发展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调研方法:一是通过访谈方式了解当地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政策和运行状况;二是通过对各个地区的城乡参保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进而考察参保居民对现有医疗保险的满意度以及参与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意愿[4]。

2.着重实地调查分析

首先,成都的经验是:建立和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积极的财政投入,医保管理系统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医疗待遇差距[5]。

其次,从西安实地调研来看,医疗保障逐步覆盖城乡,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运行渐趋平稳。然而,由于人群特征的不同,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健康状况和医疗需求具有了差异性,进而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利益诉求各异,造成三项制度竞争日益凸显。这就需要从偿付机制着手,设计符合人群利益诉求的偿付平台,构建“公平、正义、共享”的受益平衡机制,统筹整合城乡医疗保障制度[6]。

最后,江苏省太仓市早在2007年就打破城乡户籍限制,将城镇和农村居民统一纳入居民医疗保险,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需要指出的是,太仓市之所以能够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与其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不开的。因此,太仓模式对于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此外,尽管太仓市的医疗保障体系解决了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但单独为失地农民建立医疗保险的做法仍是值得商榷。与其单独为某个群体开辟新制度,不如将其整合纳入现有制度[7]。

3.发现与结论

通过实地调研城乡居民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对医疗保障制度整合的态度及制度整合后的运行情况后,分析发现:第一,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呈现出以下规律:制度的统筹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尤其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当地政府的理念创新与积极的财政投入是制度统筹发展的需求动力与保障;参保居民的支持是制度统筹的群众基础;统一医疗保障经办管理以及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确保了制度统筹发展的顺利推进。第二,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产生了以下影响:消除了参保居民在这方面的身份差异,实现了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医疗保障的权利;医疗保障的相关管理体制得以理顺;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更加稳健;促进了劳动力合理流动。第三,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应注意以下问题:制度的整合不能使任何群体的利益受损;群众的缴费意愿也是需要考虑的一项因素[8]。

三、经验借鉴

尽管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各项制度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针对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过度膨胀、医疗资源浪费日益严重和医疗服务质量不断降低等问题,发达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增加税收和医疗保险费收入,如法国1991年起开征的“社会共同救济税”,一方面靠扩大税收征收范围,另一方面提高税率。第二,提高病人自付医疗费用的比重,如英国自1979年起要求对配戴眼镜和牙科治疗实施自付费用。第三,加强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的监管。为了控制药品的过度使用,荷兰规定治疗慢性病所使用的处方药品不得超过一个月的药物量;葡萄牙则制定了只允许在住院时才能使用的2400种药物的清单;德国更是从2000年开始,根据法定医疗保险的要求建立了医药处方管理机构,制定了允许在医疗保险机构报销的药物目录,并规定凡是没有列在目录上的药物必须由患者本人支付费用;此外,为了降低医疗费用,美国兴起了由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签订合同,日本实施了严格的第三方审查制度。第四,社会保险机构自己办医院。因形势所迫,南美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险机构采取自己设立医疗单位,为被保险人服务。如墨西哥就是把医疗服务和经费集中统一管理最彻底的国家,因此被国际称为“南美模式”[8]。

2.卫生体系的建设

加拿大与古巴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尤其具有借鉴意义。首先,加拿大选择了适度发展的模式。加拿大的医疗保障制度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具有体系完善、项目齐全等特点,它不但特别注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对相关机构进行科学严谨的管理[9]。其次,古巴选择了激进改革的模式。古巴的医疗卫生体系既是一个包含四个互促互制的子系统的繁杂系统,同时也是整个计划经济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古巴还是从思想上和政治上一次性突破了既得利益者的层层阻力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并利用国家对资源的集中调动能力来保障旧体系打破之后新体系的迅速组建。可以说,古巴激进的医疗体制改革避免了渐进式改革不彻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并使之无需在不停地修补中克服路径依赖的影响[10]。

3.医疗保险的筹资机制

从世界各国医疗保险的筹资主体来看,医疗保险筹资机制主要可分为:以英国为代表的以国家税收为筹资来源的“福利型模式”、以德国、韩国和我国台湾等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保险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私人缴费为主的“储蓄模式”。然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同属于“社会保险模式”的德国、韩国和我国台湾在筹资机制上表现出:追求参保主体的筹资公平、发挥社会分担与互助作用、重视政府筹资补助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这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持续的筹资机制提供了经验借鉴:一是在筹资机制的目标选择上,强调维护社会公平和健康权利;二是在筹资机制的契约治理上,重视筹资主体的分权制衡和多元参与,明确筹资主体的权益关系,构建筹资主体多元的治理体制;三是在筹资机制的绩效上,追求较低的医疗负担与较高的健康改善结果[11]。

四、政策建议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核心在于公平筹资和均等受益;统筹发展方向是分阶段、有步骤地化异趋同,最终实现构建城乡居民健康保障体系的目标;统筹发展的政策路径可从制度框架、筹资机制、统筹层次、经办资源、管理体制、转移接续等方面展开。有鉴于此,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第一,在一个制度框架下建立多档次的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第二,整合经办资源,构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第三,改变部门分割管理,实现行政管理体制的统一化;第四,建立不同医保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机制,方便参保人员流动和选择;第五,提高统筹层次,发挥制度效应;第六,确定稳定的筹资机制和财政补贴机制[12]。

参考文献:

[1]梅丽萍,仇雨临.统筹城乡医疗保险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经济,2009,(8).

[2]翟绍果,仇雨临.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机制研究[J].天府新论,2010,(1).

[3]仇雨临,翟绍果.完善全民医保筹资机制的理性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10,(5).

[4]仇雨临,郝佳.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东莞、太仓、成都和西安的实地调研[J].人口与经济,2011,(4).

[5]仇雨临,郝佳,龚文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模式与思考—以太仓、成都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2010,(3).

[6]翟绍果,仇雨临.西安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路径[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12).

[7]郝佳,仇雨临,梅丽萍.太仓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措施与运行效果[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12).

[8]仇雨临.国外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问题与改革[J].卫生经济研究,2002,(5).

[9]仇雨临.加拿大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

[10]刘潇,仇雨临.古巴医疗卫生体系再审视:运行机制与经验借鉴[J].拉丁美洲研究,2010,(6).

[11]仇雨临,翟绍果.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筹资机制的海外经验[J].中国医疗保险,2011,(3).

上一篇: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案设计下一篇:第四个字为“山”字的成语及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