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政治学复习资料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一政治学复习资料(共7篇)

大一政治学复习资料 篇1

1、有明确、具体的政纲,即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

2、有定型的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

3、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各级领导人。

4、有约束党员行为规范的纪律。

5、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各种活动,广泛争取非党群众的支持,竭力争取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自己的政纲。

利益集团是

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

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

在中国,各种政治社团也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既向党和政府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使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又向本社团成员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其次,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最后,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三权分立,通过民主选举完成权力在主要政治集团之间的转换

1.氏族是按血缘划分的,国家是按地域划分.2.国家设有法庭,军队,监狱,官僚机构.氏族没有.联系:①在性质上,两者都是一种政治组织形式;

②在时间上,国家是由氏族演变而成的;

区别:①在性质上,氏族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国家是以民族形式聚居;

②在时间上,氏族存在于原始社会,只有奴隶社会才产生国家;

③在形式上,国家比氏族更先进。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

国家权力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国家的强制力来源于行使权力的人(国家官吏)和实现权力的强制机关。这种特殊的社会权力是国家机器的核心。

第二,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主权就是统治权,它的归属问题,是由国家本质决定的。什么阶级掌握统治权,主权就属于那个阶级。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权力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第三,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通常情况下,统治阶级总是通过它所掌握的国家权力,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使之规范化、条文化,成为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① 任用制度。文官的任用有两层含义 :一是将非文官录用为文官 ;二是录用的同时或录用后授予其一定的职务。主要有4种形式:选任制、考任制、委任制、聘任制。每个国家根据本国情况,往往采用1种或同时采用几种形式。②文官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方面,主要有身份保障权和工资、退休金、抚恤金的领取权;义务方面,主要有执行职务、服从命令、严守秘密、对国家忠实、遵守法令、保持“政治中立”等项义务。③职位分类。将各种职位制出职级规范,作为考试、任用、升迁、工资、考核及人事行政管理的依据,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美国的“ 职务分类”,二是英国的品位分类。前者以“事”为中心,后者以“人”为中心。④考绩奖惩制度。定期对文官的考勤和工作成绩进行评定,成绩优秀者奖励,工作成绩不良者,给予教育、训诫或调动工作、降低职务,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和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⑤报酬福利制度。各国都规定文官享有工资、退休金、抚恤金的领取权。⑥培训进修制度。目的在于提高文官的素质和能力。⑦人事管理机构。各国都有专门人事机构,负责管理人事行政事宜。分为部外制、部内制和折衷制3种类型。

政治学上讲的守夜人主要是针对政府职能而言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2.政府职能的属性

(l)公共性。政府职能涉及到国家大量日常公共事务的处理,根本目的是为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提供普遍的、公平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2)法定性。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指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一国政府职能的边界,使公共行政有法可循。

(3)执行性。政府作为贯彻和执行国家意志的机关,其职能具有明显的执行性。(4)强制性。政府职能的强制性是指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行政相对人不得阻碍政府职能的正常行使。

(5)动态性。政府职能始终是变化的,取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力量对比以及政府与自然界的关系演变。

(6)扩张性。政府职能的扩张性是指随着现代社会中公共事务、公共问题日益增多且日益复杂,公众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并逐渐扩展至社会各层面。

3.政府职能的地位

政府职能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

(1)政府职能满足了公共行政的根本要求。政府职能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实质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即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其主要内容是国家规定最低的住房、医疗、工资和教育等标准,通过高税收缩小贫富差距,最大限度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等。

1.善于治理;好好治理。2.犹善政。

善治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五个:(1)合法性(legitimacy),即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2)透明性(transparency),即政治信息的公开。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公民都有权获得,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3)责任性(accountability),它指的是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4)法治(ruleoflaw),其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的直接目标是规范公民的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但其最终目标在于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及其他基本政治权利。法治与人治相对立,法治既规范公民的行为,但更制约政府的行为。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程序,就没有善治。(5)回应(responsiveness),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实际上是责任性的延伸。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6)有效性(effectiveness)。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他有两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管理机制结构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

(1).妥善的法则。(2).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3).良好的政绩。(4).泛指良好的管理。

善治模式的特征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政治参与是近代的政治概念,是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它的具体参与方式:

(1)执政,是执政党和公务员对公共事务和关系的直接管理,是执行者;

(2)议政,是非执政党和公众对管理公共事务和关系的提议(执政党提议或其他的提议)进行讨论后是否由执政党去执行的行为,常见的议政方法有:代表集中议政或分散议政,公众的集中议论或分散议政,通过媒体等;

(3)政治选举,由区域民众选举出代表

(4)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各政党(含执政党)和议事机构(国外的议会和我国的代表大会)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传统、民族特性、现实条件和时代要求,决定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参与模式,必须走渐进式的继承和发展的中国道路。

1.夯实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 2.加强对公民的政治教育,增强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意识

3.根据社会发展情况,适时拓展和建立新的政治参与的渠道,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的需要,并纳入有序运行的轨道。

4.推进市民社会建设,构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环境和条件。5.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

除了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外,还应重点健全和完善以下一些制度:

一是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

二是健全和完善听证制度。

三是完善公民对立法的参与制度。

四是健全完善公民旁听制度。

五是健全和完善公民陪审制度,发展和扩大公民的公益诉讼制度。

中国慈善事业虽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存在的问题更多。首先,行政机构插足慈善事业本身就是很让人费解的事,比如两年前中国福彩买游艇“迎奥运”,就是行政权力引发的闹剧。其次,慈善事业管理混乱,信息不透明,许多善款并未送到需要的人手里,升至直接进了地方财政的腰包。

(二)、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现状 ①我国现代慈善事业起步较晚

① 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且具有不透明化

红十字会在郭美美事件中的尴尬,从一个方面暴露了我国慈善事业立法方面的困境。随着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现行的慈善法规已不能适应现实要求,慈善法律缺失阻碍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② 我国慈善捐赠水平低,且组织数量少

一、解决我国慈善事业所存在问题的办法

(一)、由于我国慈善事业起步较晚,公民普遍慈善意识不高,因此就需要我们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慈善意识,通过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和志愿活动,只有全民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我国的慈善事业才能长期蓬勃发展。

(二)、我国的慈善捐赠水平较低,且慈善组织数量也较少。因此政府因对慈善行为给予一定的优待,在税收及财政政策上对慈善事业有所倾斜,利用税收杠杆,通过对慈善公益捐赠减免税收,以实现对公益事业参与者的税收照顾和优惠,从而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此项事业。

(三)、加快立法和制度建设步伐,保证慈善事业的规范性。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应规范自己的行为,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现占、挪用慈善基金会民间捐款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应当坚决制止,并引以为戒。

(四)、提高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在慈善信息上采取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捐款统计的透明化,捐款去处的透明化。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系统在网上查询善款的流向,知道用到什么地方,落实到什么项目。推动建立透明度高和公信力高地慈善组织,厘清政府责任与民间慈善、慈善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四、我眼中的慈善

善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可能出于各种目的从事慈善,过多地纠缠动机,我个人认为没有太大的意义。前段时间许多人对于“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进行了猛烈地批评。可我却觉得,尽管他或许是出于某种意图来参加慈善事业,但他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个中国企业家,他尽到了他所应该尽得责任。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属于他的一份爱心。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讲中国的企业家与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外国企业家进行相比,他们觉得企业家应该进行“裸捐”,但我认为企业家可以有多种方式回馈社会,我们不应以“裸捐”作为道德标准。

或许慈善的确不能像陈光标似的一味“高调”,一味“暴力”,作为一项山居,需奥扎扎实施推进,需要照顾受捐者的感受和尊严,需要很多人无私奉献,但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陈氏“高调”视乎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他的做法唤醒了公众对慈善的关注,也湿使得一些企业家和慈善人士感受到压力。

无论从外国还是国内经验来说,良性的慈善运作需要一套严格的程序和制度,需要一支专业的慈善团队去打理,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慈善制度,慈善意识高的公民,和有效执行的政府,强有力的监督,那么我相信我国的慈善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一个领导干部,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突出或者强调某件事情或者某项工作,通过媒体发表一些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讲话,做出一些能够传递某种重要公共信息的动作,往往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从道德上说,所有官员都应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解民众的愿望和需求,“作秀”自然就是“到群众中去”的一个途径。但一个专业化服务人员好过一个多面手,民众欢迎那些踏踏实实提供公共服务的官员,而不会真心喜欢那些把公共服务表演化的人。

事实上,“作秀”体现政治的价值理想,而一般官员的公共服务必须强调“依法行政”。一般官员的职责当然不是宣扬价值观,他们能够严格依法办事,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既不短斤缺两也不乱作为,这就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

新中国成立后,选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成为发展民主政治的基本任务与重要形式。1953年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对全国与地方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与原则作了具体的规定。

一、选举权的普遍性的切实落实

二、选举权的平等性的逐步贯彻

三、秘密投票原则的广泛运用

四、代表候选人提名权的发展

五、选民的罢免权的充分行使

1、罢免代表的条件 罢免的依据主要包括:(1)违反宪法行为;(2)违反法律行为;(3)决策失误;(4)品质恶劣;(5)以权谋私等。1995年修改的选举法中没有具体规定罢免条件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如果条件太具体很容易限制罢免权的行使,不利于提高罢免的社会效果。

大一政治学复习资料 篇2

一、《史记》体例结构所表现的大一统政治观

从《史记》的体例结构来看, 《史记》是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构成。《史记》的五体结构完备严密, 自成体系。作为一种不同于《尚书》、《春秋》的历史编纂方法, 它集中表达了司马迁的大一统历史观, 成为后世史家的典范之作, 无出其右。

第一, 本纪。本纪乃帝王之传记, 唐张守节释曰“:本者, 系其本系, 故曰本;纪者, 理也, 统理众事, 系之年月, 名之曰纪。”唐刘知几云“:盖纪者, 纲纪庶品, 网罗万物, 论篇目之大者, 其莫过于此乎!”又说“:盖纪之为体者, 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 书君上以显国统”。故《史记正义》云“:天子曰本纪, 诸侯曰世家。”本纪实际上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以帝王活动为全书记叙的中心, 按年编排, 以事为体, 而对一般人及事则采取忽略的态度, 这集中反映出帝王大一统的思想[1]46。

与此同时, 本纪篇数共有十二, 包括《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以及《项羽本纪》等。如果要对本纪的内容进行分类的话, 那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 集中反映的是周代以来“以德配天, 以德统一天下”的思想;第二类为《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 集中反映的是秦以来通过武力统一天下的过程, 但也总结了秦以武力治理天下失败的教训;第三类为《高祖本纪》及余下五篇, 集中反映的是以武力统一天下和以德治治理天下的必要性, 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汉代统治者作借鉴。

第二, 年表。《史记》共十表, 大致可以分为古、近、今三代, 五个时期。其中, 《三代世表》所记起始时间为黄帝到西周共和元年, 展现的是以德治一统天下的时代, 对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是个完美的注脚。而《十二诸侯年表》则记录了从西周共和元年到孔子卒年, 这个时期反映了周王室的衰落以及春秋时期诸侯分裂割据的动乱, 表明天下一统的重要政治意义。因而, 这两个年表所记录的历史时期可视为古代。《六国年表》起始时间为周元王元年到秦亡, 这个时期反映了从诸侯纷争再到秦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过程。《秦楚之际月表》记录的是从陈涉起义到刘邦称帝, 共八年时间, 表现从秦末农民起义到汉代一统过程。这两份年表则可以称之为近代。汉兴以来六表则可视之为当代, 主要记录汉王朝不断通过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局面的过程。

第三, 八书。《史记》八书包括:《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及《平準》。这八书主要是记载典章制度及社会文化, 从中体现出的是国家政权在典章制度及社会文化方面的统一, 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大一统的政治观。因为, 国家的统一后, 必然会在乐制、历法、礼法等方面进行统一, 这样才能彰显皇权的合法性, 同时也便于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第四, 世家。世家是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唐刘知几在《史通·世家》和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一中均对世家作出经典阐释, 认为世家是对王侯及其子孙世袭繁衍的记载。然而, 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史记》中“世家”之原意。《太史公自序》则云:“二十八宿环北辰, 三十辐共一毂, 运行无穷,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忠信行道, 以奉主上, 作三十世家。”由此可见“, 世家”的范围实际上并不仅仅局限于王侯, 而且也包括其他平民出身之人, 如陈涉、孔子等。既然如此, 司马迁选择世家的标准当然不主要是身份和地位, 而是以“辅拂股肱之臣”和“以奉主上”为标准, 即那些对天下统一有功之人可列入世家。比如, 陈涉虽是农民起义领袖, 但是对暴秦统治的摧毁有着不朽的功绩, 因而将其列入世家。

第五, 列传。列传共七十, 主要用来记录皇帝以外的事迹。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列传者, 谓列叙人臣事迹, 令可传于后世。”张守节《史记》正义云“:其人行迎可序列, 故云列传。”

一言以蔽之, 从《史记》的体例结构来看, 都反映出了司马迁的大一统政治观。在这种政治观的指导下, 历史叙述也充满了大一统的影子, 在体例结构安排上就充分表现出来了这一点。《史记》的体例结构打破了传统史书的结构安排, 而是围绕大一统思想, 有选择性地记录史料, 并不局限于民族和区域的范围, 而只要是符合封建政权和疆域大一统的史实都纳入其中。若作进一步剖析的话, 《史记》的体例结构应该是以“本纪”为中心, 以“世家”及“列传”为辅, 穿之以年表及八书, 而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大一统政治观[2]117。

二、《史记》内容安排所表现的大一统政治观

从内容上来看, 《史记》记载起于黄帝, 十二本纪中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纪》。司马迁之所以如此安排, 极有可能是受到当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轩辕之时, 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 暴虐百姓, 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 以征不享, 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 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 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 治五气, 艺五种, 抚万民, 度四方, 教熊罴貔貅豸区虎,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 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 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 与尤战于涿鹿之野, 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代神农氏, 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 黄帝从而征之, 平者去之, 披山通道, 未尝宁居。”据历史学家考证, 轩辕黄帝所处的时期应该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在这一个时期, 部落联盟逐渐取代原始部落, 各部落之间纷乱频繁, 战争不断。在黄帝通过一系列的战争之后, 才完成了社会的统一。司马迁以此为史的开端, 是想表明最初的状态是大一统的, 这也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期”。并且, 他在书中还认为黄帝乃中华之始祖, 匈奴、东越、闽越、西南夷等少数民族均发源于此, 从种族根源上予以了肯定, 解决了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所以, 凡天下之大, 均同根而生。这也为天下之大一统解决了历史根源的上的困惑, 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虽然, 我们今天来看, 司马迁的民族大一统可能并不符合后世经过科学论证后的结论, 但是,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 它是春秋战国以来大一统要求的反映, 将这一思想集中表现在《史记》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 虽然纷争不断, 战火连天,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基础。一直到秦汉时期, 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日益增强, 并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 中原地区的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不断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在经济层面, 更多的是在思想文化层面。另一方面, 政治制度方面的输出, 也极大地促进了大一统。正如《左传·定公四年》“:启以商政, 疆以周索”“;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杜预注“:大原近戎而寒, 不与中国同, 故自以戎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由于晋地属于戎狄等游牧民族居住之地, 故应该以戎法治之, 而不能采用鲁卫之地的礼法。由此可见, 为了维护这种大一统的局面, 周代统治者采取了“因地制宜, 分而治之”的方式来进行治理, 逐渐以礼法制度来统御蛮荒之地。正因为这种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与交流, 使得秦汉以来在政治上的统一局面形成, 并且需要相应的思想和文化。司马迁的《史记》从内容安排上恰好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 司马迁在内容安排上选择为匈奴等周边民族立传, 也体现出了他的大一统政治观。在七十列传中, 司马迁将周边少数民族视为汉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 等列为汉之臣属[3]91。这也正好是民族大一统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史记》思想阐述所表现的大一统政治观

从思想阐述层面来看, 司马迁在《史记》各卷之中阐述了大一统政治观, 而且这也是大一统政治观表现最为突出的部分, 司马迁将他的大一统思想观糅合在史实之中, 并进行了集中的表述。

首先, 黄帝通过战争统一天下的经过, 司马迁将其表述为“:虞、夏之兴, 积德累功数十年, 德洽百姓, 摄行政事, 考之于天, 然后在位。汤、武之王, 乃由契、后稷修行仁义十余世, 不期而会盟津八百诸侯, 犹以为未可, 其后乃放弑。”再如, 春秋战国时期, 秦扫六合, 一统天下的经过, 司马迁将其表述为“:秦起襄公, 章于文缪、献孝之后, 稍以蚕食六国, 百有余载, 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 用力若此, 盖一统若斯之难也。”从上述的两段表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 司马迁为后人粗线条地勾勒出了中国历史初期逐渐走向大一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的, 并不是一蹴而就, 轻而易举, 而是历经了漫长的过程, 充斥着战乱与纷争。

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是如此的艰难, 以至于司马迁在评价秦之功过时表现出了一种双重性。在《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之中, 司马迁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抑秦与褒秦。应该说, 司马迁的这种态度正是史家所应具备的, 是一种客观的历史态度。首先, 在“抑秦”上, 司马迁认为秦统一后坚持以暴政来治理国家, 而不采取德治, 使得国家在实现统一之后又走向了分裂。其次, 在“褒秦”上, 司马迁认为, 秦通过武力统一中国, 并且在制度文化上也进行了统一, 如“书同文, 车同轨”等。这些都是秦为大一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司马迁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故《史记·礼书》云“:秦有天下, 悉内六国礼仪, 采择其善, 虽不合圣制, 其尊君抑臣, 朝廷济济, 依古以来。至于高祖, 光有四海, 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 大抵皆袭秦政。自天子号称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 少有变改。”因此, 他认为汉代的统治者应该推行德治, 在通过暴力实现大一统之后, 应该采取德治来维持大一统的局面。汉代统治者也采纳这一思想, 在政治上真正实现了中央集权下的民族大一统。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史记》正好是汉代大一统政治观的注脚。

综上所述, 为了探讨司马迁的大一统政治观, 本文分别从《史记》的体例结构、内容安排、思想阐述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史记》的体例结构是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构成。通过分析, 这五体正好表现出了大一统政治观, 构成了一个以本纪为中心, 世家、列传为辅助, 年表、八书为线条的体例结构。《史记》的内容安排也反映了这一点。在内容安排上, 司马迁为少数民族等立传, 并将其放入列传之中, 表现出了民族大一统的思想。最后, 在思想阐述上, 司马迁也是反映了这一大一统政治观, 特别表现在对待秦的态度上。因此, 本文认为, 司马迁的大一统政治观也是顺应了秦汉以来的时代潮流, 是对当时历史形势的集中反映。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2]汪高鑫.司马迁大一统思想析论[J].淮北煤师院学报, 2001 (10) .

如何做好政治复习 篇3

中学思想政治复习课量大、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选择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然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复习方法名目繁多,选择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能切实有效呢?在此,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面、线、点”的复习法做一简要探讨。

一、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夯实基础

所谓“面”,即全面复习,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目的是通过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双基内容,夯实基础,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

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繁多,各知识点之间又相互联系,要达到全面、系统掌握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必须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双基知识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排查,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网络,而后进行巩固训练,夯实复习的基础具体做法是: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目标要求,让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各章节有个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如:教材共有几课?每课共有几节?每节共有几框?每框需要理解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容易相混?等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依次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即知识结构)。这样,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形成了知识网络,更加系统化、序列化。这一环节师生可共同进行,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

再次,强化训练,巩固运用。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练习的面要广,量要大,题型要多;第二阶段着重突出重点、难点和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要精心设计和筛选,要注意层次性和灵活性。

训练形式可分为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两种。在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训练要有计划性,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具体地说,每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以及后期的综合训练,练什么、怎么练和训练时间都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精心设计。

2.训练要遵循“狠抓基础,突出重点,辨别比较,联系实际,活跃思路,分析综合”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强化训练。

3.训练要规范化。教师要讲清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规范化训练,以纠正答题中出现的诸如概念模糊、要点不全面、审题抓不住本质、不按格式回答等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答题规范化的好习惯。

二、归类连线,综合训练,强化巩固

所谓“线”,即归类连线。也就是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而后进行归类综合训练。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具体做法是:

首先,指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有关“标志”、“原因”、“表现”、“意义”、“作用”、“区别”、“关键”、“本质”、“关系”等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知识线。然后根据归类整理的知识线设计练习题,进行综合训练,可选用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训练。

其次,归类综合训练还可以把所学知识按题型分类进行综合训练。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说明题、阅读分析题等题型训练。训练内容既抓住基础知识,还要突出重点、难点。

在题型归类训练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应向学生讲清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

如:有些学生对于阅读理解题、判断说明题、理解说明题审题拿不准,答题没有把握。这就要提醒学生开拓思路,尽可能把与本题目相关的内容都列举出来,然后加以适当选择,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

第二,教师还要讲清题型变化特点,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其灵活变通的能力。近几年来,政治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变化为多种题型。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可用填空、选择、简答、理解说明、阅读分析、判断说明等多种题型来考查:“变多题为一题”,即把几个问题联系起来变成一个综合运用题。如:“有人认为既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就不必讲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就是以下三个问题的综合:一是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决不能动摇?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什么?三是如何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如果学生熟悉掌握了这些题型变化特点及解题思路,原来那些望而生畏的难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三、重点复习,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所谓“点”,即重点复习。也就是进一步突出强化重点、难点,并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分析认识当今一些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搞好复习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的,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选准重点和难点。教师对每课中的重点难点要选准,并在复习过程中反复强调和训练,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如:教材中共有哪些重点?哪些难点?都要让学生心中有数。

其次,对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坚决反对死记硬背。如:在分析“我国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问题时,我运用比较和列图表的方式进行逐步分析讲解,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宪法和普通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得出了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结论。

再次,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还要让学生多关心了解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诱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某些“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现象严重,贪图享受,不愿艰苦奋斗”等现象,我设计了这样几种题型:

一、案例分析题:1993年8月27日,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窝藏、妨害公务、行贿罪等数罪并罚,判处原大邱庄致富带头人禹作敏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A、这一事实表明了我国公民享有哪项权利?

B、这项权利的含义是什么?

经过一番推敲、分析,学生很快回答出这一材料表明了“公民享有平等权,即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进而准确地解释这一权利的含义。

二、判断说明题:“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没有必要提倡艰苦奋斗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提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能做到判断正确,说理全面,要点明确,结论扣题自然。

由于题材既紧扣教材,又联系社会实际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重点、难点,并且学会了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同时相应地提高了思想觉悟,真正达到了知识、能力、觉悟的同步提高。

大一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篇4

微观经济是研究稀缺资源的一门科学,稀缺是相对于人的无穷欲望而言。影响商品供给数量的因素:1商品的自身价格2生产的成本3生产的技术水品4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需求量的变动(点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线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1对于Ed>1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例:薄利多销)2对于Ed<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例:谷贱伤农)3对于Ed=1的单位弹性商品,降低价格会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Ec>0替代关系,Ec<0互补关系,Ec=0无关)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的反应程度。(Em>0正常品,Em<0劣等品)最高限价也称限制价格,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最高限价下的供不应求会导致消费者排队抢购和黑市交易盛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加。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MU1/P1=MU2/P2差异曲线的基本特征:1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2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完全替代品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预算线的变动:P1,P2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是预算线会平移,下降时向右上方变动。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生产周期。关于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厂商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关于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厂商应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花费在每一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当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经济利润(超额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Why是U形: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上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即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即规模不经济。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AVC

大一政治学复习资料 篇5

葛洪义主编的版本

一、名词解释

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13、法律解释:在法律的运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含义进行理解、阐明进而实现运用目的活动。

14、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的基本性原理和重要准则的综合体。

15、法律规则: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设置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16、法律概念: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17、法律实施:法律实施,亦称法的实施,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地贯彻施行。

18、执法:亦称法的执行,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19、司法:亦称法的适用,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0、法律关系: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的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21、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22、法系:由若干国家和特定地区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体系的总称。

23、判例法:所谓判例法一般是指高级法院的判决,或者说一个判决中所含有的法律原则或规则,对其他法院(甚至对本院)以后的审判来说,具有作为一种先例的约束力或说服力。

24、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由于实施了违法、违约行为或出现了某些法律事实而使责任主体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

25、法律制裁: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体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26、违法:违法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组织或个人违反法律规定,不履行法定义务或滥用权利,给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二、简答题和论述题

1、法律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答: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法在现象上所具有的四个独特属性:国家创制性、特殊规范性、普遍适用性和国家强制性。

国家创制性,即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主要是由法律规范所构成的,法律规范有自己特殊的逻辑结构,这种完整的逻辑结构是其他社会规范所没有的。首先,法律规范是一种行为规范,它通过对人们的行为提出模式化要求,进而实现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其次,法律规范有着独特的、严密的逻辑结构。法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作为一个整体在本国主权范围内或法所规范的界限内,具有使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一体遵行的法律效力。国家强制性即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

法的本质概括为:国家意志性、阶级性、物质制约性。

从初级本质上看,法有国家意志性,即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从二级本质上看,法有阶级性,即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从终极本质上看,法有物质制约性,即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该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2、法律消极作用产生的根源以及法律作用的限度

答:法律消极作用或负面作用产生的根源大体上有以下方面:一是立法者和执法者的偏私性。二是立法者和执法者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三是法律自身所固有的缺陷。

法律作用的限度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只能调整人的外部行为,而不应涉及人的思想。

(二)法律只能调整人的某些行为,而非全部行为。

(三)法律尤其固有的不周延性。

(四)法律不可能平等地保护每一种利益。

(五)法律追求形式合理性,可能牺牲实质合理性。

(六)法律的运行需要辅助条件。

3、法律与道德的差异以及法律与政策的差异

答:法律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

1、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原始氏族制度的解体和私有制与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道德这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表现,它的产生是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的。

2、形成的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人们通过“自觉”的方式创制的。道德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地形成的,统治者难以像创制法律那样积极地创造出道德。

3、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明确的内容,因此,它通常表现为宪法、法律、法规、条例等规范性法律文件。道德则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表现出来。

4、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的调整范围要比法律广泛得多。法律只调整那些对建立正常社会秩序具有比较重要意义的社会关系,而道德几乎涉及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5、作用的侧重点不同。法律主要作用与人的外部行为。道德则主要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

6、实施的方式不同。法律在实施上具有国家强制性,它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道德在实施上也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没有国家强制性,它主要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等力量来获得实施。

法律与政策的区别:

1、两者的意志属性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政策是政党意志的体现,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2、两者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法律的内容一般比较明确、具体,规范性较强;在形式上表现为宪法、法律、法规等特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政策的内容一般比较原则、抽象,具有号召性和指导性;在形式上表现为纲领、宣言、决议、决定、声明、通知、报告、纪要等党内文件。

3、两者的调整范围不同。法律和政策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范围上是交叉的。大多数社会关系既要法律来调整,也要由政策来调整。但是,也有一些社会关系只由法律和政策中的一种来调整。

4、两者的稳定性程度不同。法律的稳定性较强,它一旦制定出来,就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而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动。至于政策的稳定性问题,则应视情况而定。

5、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对于违法行为,有关的国家机关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直至给与法律制裁。政策在实施上也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没有国家强制性。对于仅仅违反政策的行为,只能由党组织给予党内纪律处分,不能由国家机关给与法律制裁。

4、两大法系基本特征的区别

答:

(一)法律渊源方面的差异。在民法法系国家,制定法是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法律渊源。

(二)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异。民法法系(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被分为公法(宪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和私法(民法、商法)。普通法法系(英美法系)并无公法和私法之分,有普通法与衡平法之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之分。

(三)法典化方面的差异。在民法法系(大陆法系)国家,法典一直是制定法的重心。在普通法法系(英美法系)国家,传统上不实行法典化。

(四)法律概念、术语上的差异。英国法律概念术语是由法官们在司法实践中独创的,在民法法系和其他法系中很难找到精确的对应词语。

(五)使用法律技术方面的差异。民法法系(大陆法系)为演绎推理。普通法法系(英美法系)为归纳推理。

(六)法律发展方式上的差异。民法法系(大陆法系),法官只有适用立法机构所颁布的法律的义务,而没有创制法律的权力,创制法律的权力属于国家立法机构。普通法法系(英美法系),法官在法律创制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普通法被称为“法官法”。

(七)诉讼程序的差异。民法法系(大陆法系)采用的是纠问制诉讼。普通法法系(英美法系)采用的则是对抗制诉讼。民法法系(大陆法系)中,法官一般处于主导地位。普通法法系(英美法系),法官的作用则相对消极,处于中立的仲裁人地位。

5、当代中国的主要法律渊源

答: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整个国家法律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与普通法律相比,宪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

(三)具有特殊的制定主体和制定程序。

(四)宪法有特殊的修改程序。

二、法律。这里的法律特指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按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宪法。狭义上的法律依其制定主体、调整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法律和除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一)基本法律、(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也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法的渊源,其法律地位低于宪法和法律。国务院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利机关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行政决定和命令。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国务院所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凡是有规范性内容和性质的也属于法的渊源,与行政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四、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中央军委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也是我国法的渊源之一。2003年4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军事法规军事规章条例》,该条例以《宪法》、《立法法》和《国防法》的有关规定为依据,明确了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了制定、修改和废止军事规章的原则,划分了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和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制定军事规章的原则,划分了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和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制定军事规章的权限,还对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适用与解释、体例格式等作了统一规定和要求。

五、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在我国法的渊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指一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法制定的适用于该地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它主要涉及地方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事务。

六、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是规定本地区实行民族自治的基本原则、机构设置、自治机关的组织、职权和工作制度以及其他各种重大问题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单行条例是根据本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针对某一方面具体问题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自治区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七、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为执行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八、特别行政区法。特别行政区法是指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或认可的,在特别行政区内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九、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国际条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的关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相互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它是国际法律的重要形式。国际条约的名称有很多,除条约外还有公约、议定书、宪章、盟约、换文和联合宣言等。

6、当代中国的主要法律部门

(一)宪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主要国家机关组织法。

2、选举法和代表法。

3、民主区域自治法。

4、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5、立法法。

6、授权法。

7、国籍法和其他公民权利法。

8、法官法和检察官法。

9、其他附属法律规范和规范性法律文件。

(二)行政法。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政法之分。

(三)民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

1、民事基本法。

2、单行民事法律。

(四)商法。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或商事行为的法律。

(五)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六)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自然资源法是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八)军事法。军事法是有关军事管理和国防建设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九)刑法。刑法是关于犯罪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法律部门。

(十)诉讼法。诉讼法是有关各种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

答:资本主义法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存在和运行的,它的总体特征就是按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法治的国家。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法的基本原则中。

(一)确认是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维护以剥削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维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法律最本质的特征,是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核心。

(二)维护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的原则。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不同于以往剥削阶级政治统治之处主要在于:资产阶级建立了代议制的基本政治制度,并通过自己的政党掌握国家政权。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度是资产阶级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确认和维护资产阶级人权的原则。资产阶级提出的人权原则,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法律表现,其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学说。资本主义法承认一切人都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并保障人们进行商品交换及参与竞争的平等和自由。

(四)确立资产阶级法治的原则。资产阶级法治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有法律依据,不得侵犯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国家不能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制他做的事,也不禁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的事。政府应该按照体现民主原则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法治原则成为资本主义发的基本原则。

8、西方国家法治的生成条件

答:

(一)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市场)经济倾向于要求平等和规范,这一点恰能为以“法律至上”为形式要件的法治所满足;反过来也一样,具有“形式合理性”的法治也仅为商品(市场)经济所必需。商品(市场)经济与法治之间的这种内在的互相关系以及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法治最初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东方。

(二)“市民社会”的发育。西方政治思想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元结构。根据这种理念,“市民社会”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维度,“政治国家”从“市民社会”中产生并受“市民社会”的规则;在两者的关系上,不是国家决定和制约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和制约国家。法律应当反映市民社会的普遍理性,法律的目的即在于保护市民社会的权利(民权)、限制政治国家的权力(政权)。这就为法治所要求的“法律至上”和“限制权力”提供了一种理论佐证。

(三)多元、民主政体的存在。与东方社会单一的专制主义政体不同,西方社会自古就存在着多种政体并立的局面。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多元政体的并存,缺少了不同政体之间优劣的比较,法治的优长之处也不会较早显现。更为重要的是,西方特有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在本质上能够容忍这种比较,并能通过公共选择的过程最终使法治优化而出。这也是法治思想诞生于西方而不是东方的一个原因。

(四)“自然法”观念的建立。在西方法治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中,“自然法”的思想观念是其一以贯之的一根主线。自然法思想在古希腊产生之初就奠定了西方法治的理念基础;经罗马人的身体力行,自然法思想更成为催生法治的时间力量;在中世纪,是自然法思想与基督教神学的结合保存了西方法治的种子;而在人类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又是自然法思想使西方法治得以再次复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自然法观念广泛深入的传播,就没有今日西方法治的发达。

(五)法律的相对独立发展。这种相对独立发展主要表现为法律与宗教及政治相分离、职业法律家的存在和法律教育的勃兴。在这种独立化的过程中,法律也逐渐摆脱政治权力的束缚,其现实体现就是职业法律家群体的形成和扩大。一个独立而有实力的职业法律家群体的存在,能够使法律成为一个外化于政治并与政治相抗衡的自在的社会系统,从而使社会摆脱了政治的一元控制。正是职业法律家所具有的这种独特地位和法律的自治特性,助长了法律教育的勃兴。法律与宗教及政治的分离使法律成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而一个职业法律家阶层的存在则使这支力量得以巩固,最后,繁荣的法律教育使这支力量得以不断延续。法律、职业法律家和法律教育生存与发展的不同环境及空间,在东西方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而这个差异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便构成了法治社会与非法治社会的分野。

9、法治实现的驱动模式

答:

(一)“政府主导型”:为了尽快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国家,应当充分借助东方国家特有的中央集权优势,从外部摧毁传统的东方社会结构,促使其向法治型社会转化。

这种法治驱动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运用已有的权威、按照既定的目标、快速推进法治化进程,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而其不足之处是:一方面,在快速推进法治化的过程中,强大的政府权力极易失控,会因决策失误而给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灾难或人们难以承受的剧烈震荡;另一方面,在强权推动下的社会转型虽然快捷却难以生根,一俟社会条件变化,又会出现反复或变异。

(二)“社会演进型”:法治社会的生成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仓促地从外部强制性地移入西方的法治架构,只能得其形而失其真,反而欲速则不达。要想真正有效地向法治型社会转化,必须首先潜心培育法治社会生成的若干社会条件,随着各项条件的渐次成熟,再水到渠成地走向法治化。这种法治驱动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按照社会演进的内在规律、潜心培育法治化所需的各项社会条件,依托社会自身的发展力量步步为营地迈向法治化的既定目标,因而其作用和效果就更扎实持久,整个法治化的进程也较为缓和。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这种稳扎稳打的法治驱动模式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和相对平稳的国内国际环境,并且要有一种能够保障法治化目标和政策连续性不致偏离和中断的机制,这些社会政治条件在现实中很难完全达到;另一方面,在法治化的初期,稚嫩的社会(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力量很难与强大的国家力量相抗衡,因此,完全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推进法治化,这在传统的非法治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政府社会互动型”:这是对上述两种主张的折中建议。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筑在缺乏必要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道德以及相应的历史传统的基础上的,所以选择采用借鉴移植西方的法治经验和制度这种法治外生型模式就成为理论界的主流观点。在为达到法治的理想做相应的驱动模式和路径选择时,从各国推进法治的实际情况来看,单独采用“政治主导型”法治驱动模式或“社会演进型”法治驱动模式,对法治化进程都不是最有利的。较为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兼采二者之长、以免二者之短。即在法治化的初期,可以“政府主导型”为主,但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权威资源、推进法治化的同时,不忘培育社会力量;随着法治化进程的深入,应当逐步转向“社会演进型”,但在发动社会力量的同时,政府仍保持适度强制的国家力量,对于保障法治化进程的顺利实施也是十分必要的。

10、法律解释的体制

答:

(一)立法解释。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凡属(1)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2)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是为立法解释。

(二)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权分属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称为审判解释;凡属于检察院检查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称为检查解释。二者合成为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如果有原则性的分歧,则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

(三)行政解释。不属于审判和检查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其他主管部门进行解释,这归为行政解释。

(四)其他解释。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凡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11、法律原则的作用

答:法律原则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律原则维护着法律体系的协调一致。法律原则是法律的灵魂,是整个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各项法律原则就如同一条条纽带,把众多的法律规则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从而基本上保证了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第二,法律原则指导人们正确适用法律和遵守法律。法律原则反映了法律的目的,构成了正确理解法律的指南。对于一般的社会主体而言,正确把握法律原则,才能理解法律的精神实质,进而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第三,法律原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漏洞。任何国家的法律都存在不周延性,加之立法的不健全,法律漏洞是无法根除的现象。对于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执法者和司法者只能根据法律原则进行处理。而对守法者来说,当法律缺乏对某一事项的具体规定时,应该把法律原则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

12、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

答:从生产方式上看,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在于它的国家创制性,即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以外的其他社会规范都不是由国家创制的。

从内部结构上看,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在于它的特殊规范性。法律主要是由法律规范所构成的,法律规范有自己特殊的逻辑结构,这种完整的逻辑结构是其他社会规范所没有的。

从适用范围上看,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在于它的普遍适用性。由于法律是以国家名义制定或认可的,它代表着国家意志,因此,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从实施方式上看,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在于它的国家强制性,即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

其他的社会规范在贯彻事实上也都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这些社会规范的强制性都仅仅是一般的强制性,而非国家强制性。

14、法律权利的特征

答:

第一,权利的本质是法律规范所决定的,具有合法性,得到国家的保护。

第二,权利具有一定的界限,一旦超出这一界限便不再是权利,不具有权利的属性。第三,权利是权利主题依据自己的意志来决定是否实施行为以及实施何种行为,因此,权利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第四,权利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而采取的法律手段。

第五,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权利总是伴随着义务,没有义务人对义务的履行,权利就难以得到很好的实现,因而没有义务也就没有权利,反之亦然。

15、法律关系运行的条件

答:一是由于法律规范的规定; 二是由于权利义务主体的存在; 三是由于法律事实的出现。

★法的效力的概念:广义,指法的约束里和强制力,即凡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法律,都对人的行为具有一种普遍性的法律上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这是规范性法律檔的效力。狭义,仅指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檔的效力。

★法律体系的概念:是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律部门的概念: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各个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有机结合,便成为一国的法律体系。

★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义务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法律责任的概念: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关系所产生的对于相关主体所应当承担的法定强制的不利后果。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的概念: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法律责任的各种必须具备的条件或必须符合的标准,它是国家机关要求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时进行分析判断的标准。

★法律关系的概念: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

★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的概念:1过错责任、是以存在主观过错为必要条件的法律责任,换言之,即承担责任以其行为有主观过错为前提的一种责任。2无过错责任、是不以主观过错的存在为必要条件而认定的责任,换言之,即承担这种责任不必考虑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过错。3公平责任、法无明文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但适用过错责任又显失公平,因而不以行为人有过错为前提并由当事人合理分担的一种特殊责任。

★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负有义务的人,通常称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

★权利能力的概念:权利能力是由法律所确认的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资格,是参加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不具有权利能力,就意味着没有资格享有权利,甚至也没有资格承担义务。

★行为能力的概念:行为能力是法律所承认的,由法律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具有行为能力首先意味着法律允许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独立地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法律关系,行使自己的权利或履行自己的义务。

★法律创制的概念:法的创制是指有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法典编纂的概念: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类的或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审查、补充、修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一部新的系统化法典的法的创制活动。

★法的遵守的概念:法的遵守通常简称为“守法”,是指各国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政党、团体等)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物和行为的活动。

★法的执行的概念: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广义:指一切执行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谓之为“行政执法”。

★法的适用的概念:法的适用,通常简称为“司法”,是法的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法律监督的概念: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这是广义的法律监督。狭义的法律监督专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职权和法定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法律解释的概念: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法律的字义和目的所进行的阐释。

★法律推理的概念: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法律程序的概念:指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

★诉讼结构的概念:指诉讼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方式和关系,即诉

讼主体行为的安排、组织和关系所构成的诉讼关系模式。

★诉讼程序的概念:指司法机关和案件当事人在其他参与人的配合下为解决案件争议依法定程序所进行的全部活动。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阶级分析法,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2价值分析法,马克思主义法学在运用价值分析法的时候必须遵循生产力标准和人道主义标准,必须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和历史主义原则。

3实证分析法,特点是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来建立和检验的理论命题。以及,比较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语义分析方法。

★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质的外化,是区别于其它事物和现象的征象和标志所在。

★法的要素区分为3类:规则、原则、概念。1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法律中明确赋予一种事实状态以法律定义的一般性规定。2法律原则是可以作为众多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则和准则。3法律概念是在法律上对各种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法律规则的种类:

一、权利规则、义务规则和复合规则。权利规则又称授权性规则,是规定人们可以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则。义务规则是规定人们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则。复合规则又称权利义务复合规则,是兼具授予权利和设定义务的双重属性的法律规则。

二、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强行性规则又叫强制性规则。指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具有绝对肯定形式,不允许当事人之间相互协议或任何一方任意予以变更的法律规则。任意性规则是指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具有相对肯定形式,允许当事人之间相互协议或单方面予以变更的法律规则。

三、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确定性规则是明确的规定了行为规则的内容,无须再援用其他规则来确定本规则内容的法律规则。委任性规则是没有明确地规定了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授权某一机构加以具体规定的法律规则。准用性规则是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但明确指出可以援引其他规则来使本规则的内容得以明确的法律规则。

四、调整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调整性规则是对已经存在的各种行为方式进行评价,并通过授予权利或设定义务来调整相关行为的法律规则。构成性规则是以本规则的产生为基础而导致某些行为方式的出现,并对其加以调整的法律规则。

★法律原则的功能:

1法律原则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倾向。2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重要保障。3法律原则对法制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当代中国的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法律、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和规章、国际条例和国际惯例等等。

★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形式:法律汇编、法律编纂、法律清理。

1法律汇编是指将规范性法律檔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进行排列汇编成册的一项规范性法律檔系统化的整理归类活动。

2法律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类的或某一部分法的全部规范性法律檔进行整理、审查、补充、修改,或者在此基础上编制一部新的系统化的法律的法律创制活动。

3法律清理是指有关国家立法机关或授权机关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或法律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进行审查、清理、整理等,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律的特殊分类:1公法和私法、2普通法和平衡法、3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法律效力的层次:是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各种法的渊源中,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时间、适用范围等不同,各种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

★法的效力层次的一般规则;是指不同等级的主体制定的法有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级高的主体的法,效力自然高于等级低的主体的法。

★法的效力层次的特殊规则:

1特别法效力优于一般法。2新法优于旧法。

3法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

★ 法的对象效力的范围有哪些?

★ 1属人主义

2属地主义

3保护主义

4结合主义

★ ★法的空间效力范围有哪些?

1全国性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是国家主权及主权所及的范围。2地区性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是地区性法律的管辖空间。3有的法律、不但在国内有效,在特定条件下其效力。

4国际条约和协定的空间效力范围、及于该条约和协定的缔结国和参加国,但缔结国和参加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法的时间效力范围有哪些?

1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根据法律的具体性质和实际需要来决定。

2法的终止效力,即法律通过明令被废止或被默契废止的形式,而终止其效力。

3法的溯及力,又称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则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不具有溯及力。

★法律体系的特点:

1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2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3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4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相近概念的区分:

1法律体系和法制体系:法律体系是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而法制体系则是指法制运转机制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法律体系着重说明的是呈静态状的法律本身的体系构成,而法制体系则既包括静态的法律规范,更着重说明的是呈动态状的法制运转机制系统。法制体系包容着法律体系,而法律体系则组合在法制体系中。

2法律体系同法学体系:

a法学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有关法律的学科体系,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具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属性;而法律体系则是指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体系。属于社会规范体系范畴。b由于法学体系属于思想范畴,而法律体系属于规范范畴,因而法学体系的内容和范围就比法律体系的内容和范围要大的多。c法律体系具有属国性,即它一般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表现形式,在该主权范围内发生效力;而法学体系则具有跨国性,多个不同的国家可能在法学体系方面具有相同性或相通性。

3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

a立法体系的组成要素是法的渊源即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不同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系;而法律体系的组成要素则是法律部门,以法律部门的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b立法体系是以各法律规范的制定机关在整个国家法律创制中的地位及与此相联系的法律规范效力范围和效力等级为分类组合标准,而法律体系则是按照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和不同调整方法作为划分该体系的组成要素——法律部门的标准。c立法体系侧重于法的调整的外部形式,而法律体系侧重于法的调整的内在内容。

4法律体系与法系:法系是指由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相同法的结构和法的表现形式(法的渊源)的一种法的类型,而法律体系则指的是一国内的由现行法律规范所组合而成的法律部门的统一整体。

★法律部门的特点:

1法律部门既是一个法学概念,也是组成法律体系的一种客观的基本要素。

2在某一法律部门中,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子部门,这些子部门是法律部门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在法律部门中具有相对独立性。

3法律部门是构成法律体系的基本要素,而构成法律部门和子部门的基本要素则是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同一法律制度可能由一个或几个法律部门中的具有相同或相近调整属性的法律法规所组成。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1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2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

★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1整体性原则、即以整个法律体系为划分对象,划分结果必须囊括

一国现行法律的全部内容,使法律体系中的所有法律都归属于某一法律部门。2均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考虑各法律部门之间法律规范的规模或数量之间保持大体上的均衡,不能使某些法律部门的内容(既规范)特别多,而有些法律部门的内容就特别少。3以现行法律为主,兼顾即将制定的法律。

★主要的法律部门:

1宪法法律部门,它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中心的、占主导作用的地位。

2行政法法律部门,是指有关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3民商法法律部门,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与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以及商是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经济法法律部门:是指调整国家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和各种经济组织的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5劳动法法律部门: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6自然资源法和环境法法律部门:是指有关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以及其他防止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7刑法法律部门:是指有关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诉讼法法律部门:是指有关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9军事法法律部门:是指关于军事管理和国防建设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0国际法法律部门:是一个“特殊的”法律部门。

★权利和义务在法中的地位:

1权利和义务是从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再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构成要素。2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一切部门。

3权利和义务通贯法的运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4权利和义务全面地表现和实现法的价值。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权利和义务二者是互相关联的,即对立统一的。

2数量上的等值关系:权利和义务在数量上是等值的。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是以权利和义务双重机制来指引人们的行为,调动社会关系的,并且是在权利和义务的互动中运行的。

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从结构视角,任何类型的法(法律制度)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法律行为释义:法律行为作为实体是从一般行为中分化出来的特殊行为,作为范畴是一个组合概念,“法律”是对“行为”的命定。

★法律行为的特征:

1社会性,a、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人的行为是社会的产物,即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并且是从社会习得的。而不仅是自然的禀赋。

b、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行为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c、人的行为是社会互动行为,即引起他人行为的行为 d、法律行为是其他社会行为的形式或一个方面。e、受社会规范的制约。

2法律性,是法律行为区别于一般社会性为的根本特征。

a、法律行为是由法律规定的行为。b、法律行为是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c法律行为是法律现象的组成部分。

3可控性,法律行为都是可以控制的行为,既可以收到法律的控制,又能够受到个人的自我控制。

a、法律意义上的行为都是有规律的。b、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

4价值性,a、法律行为是基于行为人对该行为的意义的评价而作出的。b、法律行为是以需要为机制的,由行为人的需要所推动或引发。c、法律行为是一种对象性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内在方面。1动机、2目的、3认知能力。

二、外在方面、1行动、2手段、3结果。

★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要式行为是必须具备特定形式或必须遵守特定程序始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非要式行为则是无需具备特定形式或程序就能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意志行为与事实行为:意志行为是行为者基于自己的意志取向而作出的、客观效果与其意志取向一致的行为。事实行为的特点是,其法律效果是出于行为者的期望和预想之外的。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

1主体、即责任主体,指违法主体或者承担法律责任主体。2过错、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者过失。

3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存在两种情况下的关系,一是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没有违法行为就没有法律责任,这是两者关系的一般情形或多数情形;另一种情况是,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而是以法律规定为构成条件。

4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生的、财产的、对精神的(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损失和伤害。5因果关系。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

★归责原则包括:1责任法定原则。2因果联系原则。3责任相称原则。4责任自负原则。

★法律关系的特征:1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环境。2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主体、客体、权利与义务。

★自然人和法人的区别:自然人是指有生命并具有法律人格的个人,是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最基本的形态。法人是自然人的对称,指具有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团体。

★法律关系客体的主要典型形态:

1物、法律上说的物包括一切可以成为财产权利对象的自然之物和人造之物。

2行为、在法律关系客体的意义上,行为指的是权利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主体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作为或不作为。

3智力结果、作为客体的智力成果指的是人们在智力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它是知识产权所指向的对象。

4人身权利、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是人格权和身份权的客体。

★法律事实的种类的常见划分方法:

1事件和行为、事件又称法律事件,指的是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事实;行为又称法律行为,指的是与当事人意志有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作为和不作为。

2确认式法律事实和排除式法律事实、确认式法律事实指的是只有当该事物得到确认之后,才能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排除式法律事实,指的是只有该事实被排除之后,才能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

3单一的法律事实和事实构成、单一的法律事实是无需其他事实出现就能单独引起某种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事实构成是法律事实的复数存在形式,是由数个事实同时出现才能引起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

★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2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4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规章。

5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6在我国现行立法体制中,还应包括一种特殊类型的立法,即特别行政区立法。

★立法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立法首先应体现科学性原则。

2适时性原则、是指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必须不断地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及时地、适时地根据这种变化,去创制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

3民主化原则、在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中,贯彻民主化原则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意义。4合宪性原则、是指在法的创制过程中,必须同宪法相符合。

★我国立法的基本程序:1法律议案的提出。2法律草案审议。3法律议案的通过。4法律的公布。

★守法的主体:从法的应然角度讲,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所有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律拟制人)都应该成为守法的主体。

★守法的条件:1良好的法律的存在。2守法主体良好的法律意识。3良好的法律环境。

★执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法治原则、是法治原则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亦称“依法行政”的原则。2公平合理原则。是现代法治社会对行政执法提出的一个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对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3效率原则、是现代社会对行政执法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

★法的适用的特点:

1职权法定性;在我国具体就是指法官和检察官,他们才是有资格享有和行使司法权的人员。2程序法定性。3裁决权威性。

★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

1司法法治原则、指在法的适用的过程中,要严格依法司法。依法司法既指依实体法司法,也要依程序法司法。

2司法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法律平等原则在司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3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指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司法权。4司法责任原则、指司法人员和司法人员在行使司法权过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而应承担的一种责任制度。

★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源自法律的局限性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制定法具有抽象性或原则性,社会生活是具体的、灵活的,法律解释是解决原则与灵活、一般与具体之间矛盾的方法,也是处理法律自身稳定统一与社会生活变化发展之间关系的调整器;那么法律解释则是这两方面之间的媒介。

★法律解释的意义:

1是克服制定法抽象,遗漏和滞后等弊端的主要方法。2法律解释是连接立法历史背景与司法现实条件的桥梁,因此它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与保持法律统一适用的需要。

3法律解释是连接立法意图与司法目的的纽带。

4法律解释的实质还可以从立法者与法官的权利关系进行阐述——法律解释是平衡和协调立法权与司法权的重要机制。

★辨证推理的特点:

1辨证推理是法官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矛盾的命题时所进行的选择过程。2辨证推理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解决因法律规定的复杂性所引起的疑难问题。

★法律程序的意义:

1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利平等的前提。2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利制衡的机制。3正当的法律程序是解纷效率的保证。4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利实现的手段。5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法律权威的保障。

★诉讼结构的特点:

1诉讼结构的主题主要是指控、辩解、裁判三方。

2诉讼结构的内容是控、辩、判三方程序权利和义务。3诉讼结构主要存在于起诉和审理两个环节。

4诉讼结构体现并受制于一定的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

《法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划分标准是(A)

A.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B.是否合法 C.法律是否予以调整 D.是否具有社会性

2.根据法律效力强弱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B)

A.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B.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C.确定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D.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3.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称为(B)

A.法的拘束力 B.法的溯及力 C.法的继承性 D.法的统一性

4.《刑法》第109第2款规定:“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这一条规则属于(D)

A.授权性规则 B.任意性规则 C.委任性规则 D.准用性规则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一国的法在其主权实际管辖的那部分陆地有效

B.一国民事、经济等法的效力,一般也及于在本国领域外的本国公民

C.一国的法律只在国内有效

D.只有刑事法律才可能在本国领域外生效

6.现代各国一般均确认(B)为法有无溯及力的原则。

A.从新兼从轻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轻原则

7.根据相对应的主体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权利分为(C)

A.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 B.公权利和私权利 C.绝对权利和相对权利 D.人权和公民权

8.《刑事诉讼法》第11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对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而言,该条法律规定显示了法的(B)

A.确定的指引作用 B.有选择的指引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9.王某夫妇雇用了一保姆临时在家照看孩子,事后付给保姆酬劳500元。关于王某夫妇与保姆之间的法律关系的客体,下列选项正确的是(D)

A.孩子 B.孩子的安全、健康 C.保姆 D.照看孩子的劳务和500元报酬

10.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属于法律客体的哪一种类?(C)

A.物 B.人身 C.精神财富 D.行为结果

11.按照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凡关于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C)

A.由最高人民法院解释B.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解释C.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D。由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解释

12.下列哪种行为在我国法律实施的法律监督体系中,属于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D)

A.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检察院和法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B.纪检、监察部门对某法官的违纪行为进行审查

C.法院对某检察官的犯罪行为进行审理

D.检察院对某公司经理的贪污犯罪行为起诉后,向该公司提出司法建议

A.文义解释B.历史解释C.体系解释D.目的解释

13.我国《公司法》规定,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公司股票可以到境外上市,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作出特别规定。该规则属于(D)

A.义务性规则 B.准用性规则 C.确定性规则 D.委任性规则

14.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种义务属于(B)

A.绝对义务 B.相对义务 C.基本义务 D.集体义务

15.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根本区别是(C)

A.合法性 B.物质制约性 C.意志性 D.强制性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选项是符台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有关法的本质的表述正确的是(ACD)

A.法的本质是与法的现象相对而言的一个范畴

B.中外的思想家提出各种各样的法的本质的学说,因此,法的本质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答案

C.法的本质是通过法的现象逐渐认识的

D.法的本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主客观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2.马克思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说法有(ABD)

A.法律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并不关心行为主体的思想

B.法律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来调整社会关系

C.对法律而言,行为主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行为才是唯一的标准

D.法律作用的直接对象是人们的行为

3.法律具有国家性,这意味着(ABC)

A.法是以国家名义创制的,代表的是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B.法律在一国主权所及范围内普遍有效

C.法律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

D.法律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4.下列有关法律部门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BCD)

A.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就是一个部门法

B.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包括不同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

C.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其规范的性质,可以归属于不同的法律部门

D.《刑法》是“刑法”这一部门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5.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说法是(AB)

A.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在普通法法系国家是不适用的

B.公认的国际习惯或国际惯例在我国可以是一个法的渊源

C.法律编纂指立法机关审查、整理和重新确认一定范围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效力的活动

D.法律汇编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同时它也是立法活动的组成部分

6.下列属于法律关系的内容的有(ABCD)

A.权利人可以自主决定作出一定行为的权利

B.权利人要求他人履行一定法定义务的权利

C.法律义务

D.权利人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保护的权利

7.一般而言,下列法律文件中属于公法的有(AD)

A.《引渡法》B.《担保法》C.《收养法》D.《刑法》

8.下列属于法律事件的是(ABCD)

A.社会革命B.战争C.人的生老病老D.自然灾害

9.根据法的不同分类,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法属于(ACD)

A.成文法B.实体法C.国内法D.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对应)

10.下列有关法与自由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自由是法所体现或促进和实现的价值之一

B.法是保障自由和实现自由的重要的社会条件

C.法既要保护和实现自由,又要对自由作出合理的限制 D.法律对自由的限制没有任何标准可以遵循

三、名词解释

1、法学体系

是指法学分科的体系,即由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判例法

是指法院对于诉讼案件所作判决之成例,它对以后法院审理类似案件具有普遍约束力。判例法是以判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规范,并不具有规范的成文法形式,故而属于不成文法。

3、法律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类的或某一部门的法的全部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补充、修改,或在此基础上编制一部新的系统化的法律的立法活动。

4、法律行为就是法律所调整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与主体的权利义务有关的有意思的活动。

5、法律程序是指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步骤和方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

四、简答题

1、法律程序设定的原则有哪些?

(一)控权性原则

(二)平等性原则

(三)公开性原则

(四)效率性原则

(五)科学性原则

(六)文明性原则

2、简述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一)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

(二)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三)法律还要受自身条件的制约。

综上所述,重视法治建设并不表明法律万能,也不代表社会生活的全面国家化。法治意味着秩序,要避免出现法律太多,法治太少的局面。

3、法律对自由的限制原则有哪些?

法律对自由的限制原则有:(1)伤害原则。仅当为了防止和控制一个人对他人造成利益损失时,限制一个人的自由才是可以确证的。(2)亲缘主义原则。当一个人的行为严重伤害自己,或者他的行为将使他丧失重大利益时,限制他的自由可以得到确证。(3)立法伦理主义。法律应该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限制。(4)冒犯原则。冒犯行为主要是指出版或传播色情淫秽物品的行为。

4、简述法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第一,引导作用 第二,促进作用

第三,保障作用

第四,制约作用

第五,协调作用

五、论述题

1、试述我国法律解释的一般原则

在我国,法律解释的一般原则可概括为如下几个原则:

(一)合法有效原则:根据这项原则,要求法律解释要做到:(1)权限合法。即各种法律解释主体必须严格恪守各自的权限,决不允许超越解释权限,越权解释和代替解释都是不合法的、无效的。(2)内容合法。法律解释必须完整地、准确地体现和表述立法指导思想,在符合立法原意和不改变现行立法的内容的基础上,对法律作出解释。(3)程序合法。法定解释从提出草案、讨论草案到通过、批准和公布法定解释都必须经过法定程序。(4)对低位阶法律的解释不得抵触高位阶的法律。(5)对法律概念和规则的解释与法律原则必须保持一致。

(二)公正合理原则:法律解释的内容不仅应是合法的,还必须是公正合理的。要保证法律解释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必须做到:(1)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坚持尊重公序良俗。(2)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按照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法应当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效益和个人自由,促进和保障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3)要符合社会公理。符合社会现实。(4)顺应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尊重科学。(5)要以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为指导。

(三)法制统一原则:为了保证法制统一,必须坚持协调一致原则。其基本要求是:(1)同一法律解释的前后内容必须协调,统一于同一立法指导思想之上,决不能前后矛盾。(2)法律解释必须与所解释的法律的内容协调一致。不能相矛盾,更不能相抵触。(3)法律解释不仅要依据被解释的法律,还要结合考虑其他有关的法律规定,力求与相关的法律内容协调一致。以免作出片面的、不准确的解释。(4)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司法解释等各类法律解释之间也必须协调,不能相互矛盾。

(四)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任何法律法规都有自己制定时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包括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政治关系、某一历史事件等。法律解释需要结合法律制定时的历史背景,深入了解立法意图,把握立法原意。但是,仅仅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立法当时的法律意图,应该说是不够的。因为,对法律的解释是为法律在现实中的运用服务的。这就要求法律解释工作要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既考虑法律制定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其中,现实的需要是两者统一的基础。事实上,由于解释者总是从自己所属的特殊视角看问题,他与法律的制定者一样,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所以,要求他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的法律制定者持相同的立场和观点,客观上是很难做到的,主观上也是不必要、不合适的。这当然不是说,可以不顾法律的文字含义任意解释法律,而是说法律解释应该立足于法律实践的现实性。

2、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请综合运用法理学的理论分析。

2002年8月18日晚11时许,延安市宝塔公安分局万花派出所民警称接群众举报,新婚夫妻张某夫妇在位于宝塔区万花山乡的一所诊所中播放黄碟。三名民警称从后面的窗子看到里面确实有人在放黄碟。即以看病为由敲门,住在前屋的张某父亲开门后,警察即直奔张某夫妻住屋,“一边掀被子,一边说,有人举报你们看黄碟,快将东西交出来”,并试图扣押收缴黄碟和VCD机、电视机,张某阻挡,双方发生争执,张某抡起一根木棍将警察的手打伤。警察随之将其制服,并将张某带回派出所留置,同时扣押收缴了黄碟、VCD机和电视机。第二天,在家人向派出所交了1000元暂扣款后张某被放回。

10月21日,即事发两个月以后,宝塔公安分局以涉嫌“妨碍公务”为由刑事拘留了张某。10月28日,警方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张某;11月4日,检察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退回补充侦查;11月5日,张某被取保候审;11月6日,张某在医院被诊断为:“多处软组织挫伤(头、颈、两肩、胸壁、双膝),并拌有精神障碍”;12月5日,宝塔公安分局决定撤销此案;12月31日,张某夫妇及其律师与宝塔公安分局达成补偿协议,协议规定:宝塔公安分局一次性补偿张某29137元;公安宝塔分局有关领导向张某夫妇赔礼道歉;处分有关责任人。

法理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公民个人私权利和国家公共权力之间的冲突的案例,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张某夫妇是否具有在家看黄碟的自由。我们知道,自由是公民重要的法律权利,更是人权的重要内容。自由在与公共权力的比较中,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逻辑顺序上,都具有先在性的意义,是权利得以存在的非常重要的正当性理由。因此,各国宪法、法律都对公民的自由权予以切实地确认与保障。我国公民更是在政治、社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享有广泛的自由。由于行文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法律不可能通过列举的方式一一确认公民应该享有的各种自由,而是根据情势的需要,对有些暂时无法行使的自由加以限制,这样,在法治国家中,人们在涉及公民自由的问题上就普遍坚持了法未禁止即自由的原则。联系本案,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都未禁止公民在家看黄碟的行为;如此看来,张某夫妇的行为未有任何违法性可言。尽管警方有关人员认为,看黄碟的地点不是家,而是诊所(公共场所)。对此,我们认为,法律上的家,不仅包括公民日常生活起居的场所,也包括临时居所(如租住的旅馆的房间)。本案中的地点,居办合一,居办有分,而且下班后就仅仅是居所。故此说不能成立。至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在本案发生以前,张某夫妇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行为违法而与公权力发生冲突,从而给公权力介入提供口实。

其次,张某夫妇在行使自由权时是否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之中,每个人在享有自己的自由时,都会与他人的自由发生交叉甚至冲突。为了避免冲突或矛盾的发生,法律就在事前对自由的界限作出规定,以确保自由只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这正象波斯纳概括密尔的表述,“你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那么,张某夫妇的行为是否“冲撞”了他人的权利呢?从案件事实看,律师特意澄清说当时拉有双层红水绒窗帘,且这一对并未患有露阴癖的新婚夫妇已经上床,拉上窗帘是可以合理想见的人之常情。显然,影像不可能跳出窗外去影响他人。

复次,执法人员的主体资格值得质疑。我们知道,执法活动只能由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正式的工作人员代表国家进行。警察的行政执法作为一种较重要,较特殊的权力,其行使更有严格的要求。连50元以下罚款,警告这样较轻的治安处罚若由非公安人员进行时,也要经过严格委托程序。而本案中进入张某家中的三名“警察”的身份到底如何呢?按警方的说法是:“当时他们去了三个人,都穿了警服,但由于没有授衔,确实没有警号。”如果不是“陌生于执法”,陌生于警察这一执法队伍的建设情况,就不能不知道,全国在编的正式警察,每个人都有一个在全国独一无二的警号。因为设置警号的主导思想之一就是让广大公民通过警号来监督警察的行为。所以,只要是正式警察,就必然会有警号。而警衔则是根据警察的从警年限、职务、职称等因素授予正式警察的等级标志。取得警衔并不是取得警号的原因,相反,要有警衔,必须得有警号。这种情况,宝塔分局副局长魏世平告诉记者,“其中两人虽然不是正式的公安民警,但属于地方公安编制,(是否类似于保安,作者注)……另外一名干警已经在去年通过人民警察录用考试,并且已经被陕西省公安厅批复录用为正式的民警,只是现在还没有办理手续,所有没有授衔。”可见,后一名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成为正式警察,前两名压根就不是警察。如此三人去执法,有何合法性可言!尽管在与张某发生冲突后,派出所长贺宏亮(可能是正式警察吧)赶到现场,但他能够使三人的此前行为合法化吗,能够证明张某此前的阻挡甚至打人的行为是阻碍执行公务吗?

总之,在民主与法治的社会中,公民住宅不受侵犯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正像一句西谚所言,everyman’shouseishiscastle(各人的家就是他的堡垒)。主人尽可以在其“堡垒”中从事各种无害于他人的活动;而对于公权力而言,则坚持权力制约,坚持法未授权即禁止的原则,主张权力应该服务与权利,反对官本位,权(力)本位。本案中无论张某夫妇在家看黄碟的行为是否触及了他人的“鼻尖”,任何没有执法权的人都无权私闯他们的堡垒而对他们执法,因为法律之治更强调的就是程序之治;即使是警察进入他们的住宅,也不能毫无法律根据地扣押电视机、影碟机等物品。更不能在被媒体曝光以后,恼羞成怒,像个别警察说的,“不信就治不了他”,而将治安案件上升为刑事案件,以彰显权力的威严,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试题及答案 2010-01-17 21:14:03 阅读2588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

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对象 B.法律书籍 C.法律条文 D.法律现象 2.下列不属于封建制法的有()。

A.萨利克法典 B.唐律 C.教会法大全 D.法国民法典 3.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是()。A.商品的交换 B.国家的形成 C.阶级的出现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4.划分部门法的主要标准是()。

A.法律的调整对象 B.法律调整的方法 C.法律的制定主体 D.法律的效力

5.大陆法系是以古代()为基础和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罗马法 B.日耳曼法 C.印度法 D.中国法 6.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主要表现形式是()。

A.法律 B.政策 C.习惯 D.命令 7.法律规范属于()。

A.技术规范 B.社会规范 C.道德规范 D.团体规范 8.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有权制定()。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单行条例 D.行政规章 9.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是依据()来对法律规范进行的分类。A.法律调整方式的不同 B.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进行C.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 D.法律规则内容是否确定 10.下列哪项不属于法的正式解释。()。

A.任意解释 B.立法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不选都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1.法律事实分为()。

A.法律后果

B.法律动机 C.法律行为

D.法律事件 2.法的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法的实现 B.法的创制 C.法学研究 D.法律现实 3.法的适用的法律文件包括()。A.契约 B.判决书 C.裁定书 D.决定书

4.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法律规范的制定 B.法律继承 C.法律移植 D.法律规范的认可 5.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

A.假定 B.处理 C.制定 D.制裁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法的体系

2.法律制裁 3.法律寂的权利

4.法系

5.法的创制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法的产生的标志。

2.简述法律规范的概念和特

3.简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4.简述违法构成的概念及要件。

五、论述题

试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法理学 》参考答案

一、1.D 2.D 3.B 4.A 5.A 6.C 7.B 8.D 9.B 10.A

二、1.CD 2.A 3.BCD 4.AD 5.ABD

三、1.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体依其所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

性或保护性强制措施。3.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证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4.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

5.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

法律规范的活动。四

1.简述法的产生的标志。

答:法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标志主要有两点:

(1)国家的最终形成标志着法的形成;

(2)只有当人们有了选择行为的自由,出现了授权性规范,才意味着有了权利

和义务的划分,从而产生了法。2.简述法律规范的概念和特征。

答: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则。特征:(1)国家意志性;(2)规范性;(3)同一性;

(4)逻辑性。

3.简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答: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特征:

(一)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二)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社会关系;

(三)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四)法律关系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4.简述违法构成的概念及要件。

答:违法的构成,是指法律规定的构成违法所必须具备的各个要件(事实)的总和。这些要件包括:

违法的客体,这是指法律所保护而为违法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违法的客观方面,这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违法的主体,这是指违法行为的实施者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者

单位、国家机关。

(4)违法的主观方面,这是指违反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违反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所

抱的故意或过失的心里状态。

五、1.试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答: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方式,对已经制度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归纳和加工,使其系统化的活动。

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

(1)法规清理,又称法规整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2)法规汇编,又称法律汇编,是指在不改变法规内容的前提下,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问题的性质或按发布时间的先后顺序予以排列,汇编成册;(3)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部门法的全部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补充,并编制新的系统化的法典的活动。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试题及答案 2010-01-17 21:14:03 阅读2588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对象 B.法律书籍 C.法律条文 D.法律现象 2.下列不属于封建制法的有()。

A.萨利克法典 B.唐律 C.教会法大全 D.法国民法典 3.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是()。

A.商品的交换 B.国家的形成 C.阶级的出现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4.划分部门法的主要标准是()。

A.法律的调整对象 B.法律调整的方法 C.法律的制定主体 D.法律的效力

5.大陆法系是以古代()为基础和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

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罗马法 B.日耳曼法 C.印度法 D.中国法 6.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主要表现形式是()。

A.法律 B.政策 C.习惯 D.命令

7.法律规范属于()。

A.技术规范 B.社会规范 C.道德规范 D.团体规范 8.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有权制定()。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单行条例 D.行政规章 9.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是依据()来对法律规范进行的分类。A.法律调整方式的不同 B.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进行 C.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 D.法律规则内容是否确定 10.下列哪项不属于法的正式解释。()。

A.任意解释 B.立法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不选都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1.法律事实分为()。

A.法律后果

B.法律动机 C.法律行为

D.法律事件

2.法的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法的实现 B.法的创制 C.法学研究 D.法律现实 3.法的适用的法律文件包括()。

A.契约 B.判决书 C.裁定书 D.决定书

4.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法律规范的制定 B.法律继承 C.法律移植 D.法律规范的认可

5.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

A.假定 B.处理 C.制定 D.制裁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法的体系

2.法律制裁

3.法律寂的权利

4.法系 5.法的创制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法的产生的标志。

2.简述法律规范的概念和特征。3.简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4.简述违法构成的概念及要件。

五、论述题

试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法理学 》参考答案

一、1.D 2.D 3.B 4.A 5.A 6.C 7.B 8.D 9.B 10.A

二、1.CD 2.A 3.BCD 4.AD 5.ABD 三

1.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2.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体依其所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

性或保护性强制措施。3.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

4.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

5.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

法律规范的活动。

四、1.简述法的产生的标志。

答:法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标志主要有两点:

(1)国家的最终形成标志着法的形成;

(2)只有当人们有了选择行为的自由,出现了授权性规范,才意味着有了权利

和义务的划分,从而产生了法。2.简述法律规范的概念和特征。

答: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则。特征:(1)国家意志性;(2)规范性;(3)同一性;

(4)逻辑性。

3.简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答: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特征:

(一)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二)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社会关系;

(三)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四)法律关系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4.简述违法构成的概念及要件。

答:违法的构成,是指法律规定的构成违法所必须具备的各个要件(事实)的总和。这些要件包括:

违法的客体,这是指法律所保护而为违法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违法的客观方面,这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违法的主体,这是指违法行为的实施者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者

单位、国家机关。

(4)违法的主观方面,这是指违反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违反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所

抱的故意或过失的心里状态。

五、1.试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答: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方式,对已经制度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归纳和加工,使其系统化的活动。

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

(1)法规清理,又称法规整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2)法规汇编,又称法律汇编,是指在不改变法规内容的前提下,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问题的性质或按发布时间的先后顺序予以排列,汇编成册;(3)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部门法的全部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补充,并编制新的系统化的法典的活动。

下面是本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刑法。刑法的理论核心是犯罪(行为)论,而犯罪论的重点是犯罪构成理论,其内容几乎贯穿整个刑法体系,其他许多内容不过是犯罪构成问题的具体应用、修正或者补充,比如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等,讲的是犯罪构成某方面要件的特殊问题。考试中成为难点的问题,如区分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只要检索一下其客观要件(行为)或者主观要件(自愿与否),问题就解决了。整个刑法分则也不过是犯罪构成在具体犯罪上的展开:但有一部分是以分则的犯罪考总则的知识,对一般犯罪,凭借上述理论就可以解决;对于某些特殊性的规定,稍微记忆一下,也不是难点。因此,学通了犯罪构成就等于学通了刑法,要舍得在这一部分下工夫。我学刑法是将一多半的力量用在了犯罪构成上面,先反复读了几遍,后来将其中要点摘要抄写了下来,背诵下来。刑罚论理论不多,只要看看要点即可。

刑法分则主要集中在几种犯罪上面,即所谓“常见性、多发性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国防利益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几乎可以不看,因为出题的概率小、分值低,出大分题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对于其他犯罪,重点把握财产犯罪(侵犯财产罪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和职务犯罪(贪污贿赂罪和渎职罪)。其中要特别注意区别近似犯罪。

民法。学习民法要以民事法律关系为线索,整个民法多是民事法律关系各要件的具体展开。法律规范是建立民事法律行为的前提,法律事实尤其是建立民事法律行为的关键。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它蕴含了民法意思自治的理念,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多与此有关。如行为因欺诈、胁迫而无效,就在于意思表示不真实。不论复习还是考试,只要抓住这根线索,将各个知识点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位置搞清,很多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了。比如案例分析题目,好象很复杂,其实只要找出其中的民事法律行为,答案就出来了。

法理学。首先应该注意基本概念,如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法系等。其次,应该关注热点问题,如依法治国,法律与经济、政策、道德的关系。但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不必过于关心,除非总书记有专门论述或者写入十六大报告。如司法独立和司法权的性质,只要记住一句“司法是判断”就行了,作者对司法十大特点等等的长篇大论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不必理会它。

宪法。重点是宪法基本理论、国家机构和基本权利。基本理论和基本权利主要考概念和宪法条文。国家机构主要考条文,最好熟悉宪法条文。宪法考论述题可能性不大,因为重大法律问题往往同时是宪法问题与法理学问题,在一张试卷中不可能重复考。宪法的热点,因为刑讯逼供严重和人身损害赔偿问题,应当重视人身自由;因为宪法诉讼,应当重视宪法监督,特别是对外国制度的介绍;因为人大换届在即,应当重视选举制度。

中国法制史。中华法系几千年,内容太多,又没有理论体系,复习似乎很难。其实,领会了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重点就突出了。学习目的有二:第一,是为了了解中国法制曾经有过的辉煌,树立民族自豪感,坚定建立法治国家的信心,为此要关注中国法制史上的成就,如法经、唐律等立法,“五听”、三司会审、马锡五审判等司法方法等;另外一个目的是批判历史糟粕,肃清封建遗毒,如“七出”、论心定罪、八议等。对于一般性的规定,不必浪费力气。

大一国际贸易复习题 篇6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请将√或×填在题前的括号内。)

()

1、统计世界贸易额的方法是把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进出口总额相加。()

2、来料加工是同时进行的一笔交易,进料加工是分别进行的两笔或多笔交易。

()

3、从关税的有效保护率看,名义关税税率越高越能达到保护的目的。()

4、最惠国税是优惠程度最高的一种关税。

()

5、进口替代是指用外国的进口制成品替代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

()

6、WTO规定,某种商品在出口国出口时如享受出口退税待遇,进口国可对其征收反补贴税。

()

7、WB、IMF、WTO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

8、牙膏、肥皂等价值低,购买频率高的日用消费品的销售应采取独家分销的方式。

()

9、对于组成关税同盟的成员国来说,其国境大于关境。

()

10、经营保税货物须经海关批准,保税货物的储存、加工、装配等业务活动也须限定在“海关监管区”内。

()1.从有效关税角度考察,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越高越好。()2.在古罗马时代,西方国际贸易的中心是西欧。

()3.目前关税收入在我国财政总收入中占很大比重,因此我国征收关税的主要目的是财政性的。

()4.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技术贸易壁垒不是一回事。

()5.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同时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其标志是三大地理发现。

()6.当代国际贸易的三大中心是北美、西欧和东亚。

()7.次贷危机发生于美国,现在已经演变为近50年来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8.2005年1月1日,根据WTO《纺织品与服装协定》,世界范围内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可以完全不受他国的进口配额限制了,中国纺织业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9.国际贸易总额即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10.港澳台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与港澳台之间的贸易属于国内贸易的范畴。

二、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2005年某国进口总额6400亿美元,出口总额为5300亿美元,则该国当年贸易差额是()A.逆差1100亿美元

B.顺差110亿美元 C.逆差11700亿美元

D.顺差11700亿美元 2.我国电视机经过香港商人卖到印度,香港商人的这种交易行为是()A.间接贸易

B.转口贸易 C.过境贸易

D.中间贸易 3.下列关于总贸易体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总贸易体系是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方法 B.总贸易体系是以一国关境作为统计界限 C.总贸易体系是以一国的国境作为统计界限 D.我国采用的不是总贸易体系

4.提出比较成本学说的经济学家是()A.俄林

B.里昂惕夫 C.李斯特

D.李嘉图 5.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A.《域际与国际贸易》

B.《国富论》 C.《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D.《投入—产出经济学》 6.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把贸易量加进来进行计算的贸易条件是()A.收入贸易条件

B.商品贸易条件 C.单项因素贸易条件

D.双项因素贸易条件 7.以下经济一体化形式中,贸易壁垒撤销程度最低的是()A.共同市场

B.关税同盟 C.自由贸易区

D.优惠的贸易安排

8.区域内成员间的所有经济部门均纳入一体化的范畴之内,这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A.全盘经济一体化

B.部门经济一体化 C.水平经济一体化

D.垂直经济一体化

9.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90年为基期是100,2004年出口价格指数为80,进口价格指数为100,则该国2004年的净贸易条件为()A.75 B.80 C.100 D.125 10.下列不属于对外间接投资中的借贷资本输出的是()...A.政府援助贷款

B.出口信贷 C.收购

D.国际金融市场贷款 11.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开发期应选择()A.技术转让战略

B.商品出口战略

C.海外直接投资战略

D.海外间接投资战略 12.按照进口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计征的一定比率的关税是()A.混合税

B.选择税 C.从量税

D.从价税 13.下列措施中不属于非关税壁垒措施的是()...A.财政关税

B.关税配额 C.自主配额

D.外汇管制 14.当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高于所用的进口原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有效关税保护率()A.等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

B.小于零 C.大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

D.小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

15.下列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是()A.进口押金制

B.外汇管制 C.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

D.进口许可证制 16.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焦点是()A.军火

B.毒品 C.纺织品

D.农产品

17.《洛美协定》规定欧盟对参加协定的发展中国家所提供的进口关税是()A.普惠税

B.差价税 C.最惠国税

D.特惠税 18.综合商社在其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是()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巴西 19.以下不适用国民待遇条款的是()...A.外国产品所应缴纳的国内税捐 B.船舶在港口的待遇 C.沿海航行权

D.利用铁路运输和转口过境的条件 20.下列不属于欧洲共同市场为实现关税同盟而采取的措施是()...A.取消内部关税

C.禁止与数量限制具有同等效力的措施

A.5000 C.15000()

A.逆差900亿美元 C.顺差900亿美元 A.海默

C.弗农

B.逆差15900亿美元 D.顺差15900亿美元 B.邓宁 D.巴克莱

B.10000 D.20000

B.统一对外关税率

D.数量限制

1.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达()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2.2007年某国进口总额为8400亿美元,出口总额为7500亿美元,则该国当年贸易差额是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创立者是()

4.最早在美国提出并进行幼稚工业保护是()

A.弗里的里希.李斯特 C.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A.船舶运输

C.国际保险

B.亚当.斯密 D.亚伯拉罕.林肯

B.钢铁出口 D.出国旅游 5.不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是()...6.香港地区每年的外贸逆差很大,但外汇储备却很充足,主要原因是()

A.大陆对香港的支援 B.香港的人均GDP很高 C.香港服务贸易发达 D.香港制造业发达,技术先进 7.欧盟目前有()成员国。

A.12 C.27

B.15 D.28 8.今年的APEC领导人峰会在()举行。

A.美国

C.新加坡 B.秘鲁

D.巴西

B.取消政府干预 9.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是()

A.大幅度削减关税

C.奖出限入

D.取消特权公司

10.当前,除了美元外,()也都是外贸结算中的主要货币。

A.日元、加元、港元、德国马克

B.日元、加元、港元、英镑 C.日元、港元、英镑、法国法郎 A.购买美国政府国债

D.日元、加元、港元、荷兰盾

11.对外间接投资的方式不包括()...

B.创建海外子公司

C.对外政府贷款 D.购买外国企业股票 12.2007年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

A.欧盟

C.日本

B.美国 D.东盟

B.水平经济一体化 13.由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A.垂直经济一体化 C.部门经济一体化

D.全盘经济一体化

14.假设美国对布鞋的进口征收从量税,税率是每双40美分,若某笔交易的商品数量为10000双,商品总值为45000美元,则该笔交易的从量税额是()

A.1000美元

C.4000美元

A.全球配额

C.协议配额

B.4500美元 D.9000美元

B.“自动”出口配额 D.自主配额 B.国际贸易结构 D.国际贸易比价 15.由进口国家单方面强制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从某个国家进口某种商品的配额称为()

16.用来衡量货物、服务在一国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指标是()

A.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C.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A.贸易创造 C.贸易转移 A.总理事会

C.专门委员会

17.下列不属于关税同盟静态效果的是()

B.贸易递减 D.贸易扩大 B.秘书处

D.部长会议 18.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19.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威廉·斯塔福 C.托马斯·孟

A.进口替代型 C.出口导向型

B.约翰·穆勒

D.梅纳德·凯恩斯

20.亚洲四小龙在工业化过程中选择的()对外贸易政策证明是成功的。

B.自由贸易型 D.保护贸易型

三、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A.发展外贸是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B.发展外贸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 C.发展外贸是参与国际分工的需要 D.发展外贸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E.发展外贸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

2.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企业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必须同时具备

()A.所有权优势

B.自然资源优势 C.区位优势

D.成本优势 E.内部化优势

3.下列商品价格中,属于国际贸易实际成交价格的有()A.外贸统计价格

B.交易所价格 C.拍卖价格

D.开标价格 E.参考价格

4.以收购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优点包括()A.容易进行价值评估

B.可以廉价购买资产 C.可以迅速扩大产品种类

D.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对目标市场的进入

E.可以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分销渠道

5.外汇管制的方式一般可分为()A.选择性外汇管制

B.政策性外汇管制 C.成本性外汇管制

D.混合性外汇管制 E.数量性外汇管制

6.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可称之为()A.贸易顺差 B.贸易逆差 C.贸易赤字 D.出超 E.入超

7.技术贸易的主要标的物有()A.土地使用权 B.专利 C.知识 D.商标 E.专有技术

8.进口附加税的征收目的主要有()A.应付国际收支危机 B.维持进出口平衡

C.防止外国商品低价倾销 D.对他国实行歧视或报复 E.增加财政收入

9.按照乌拉圭回合修订的《海关估价协议》所规定的新估价法,海关估价可以采用()A.进口商品在出口国国内的零售价格 B.进口商品在进口国国内的零售价格 C.进口商品的成交价格 D.相同商品的成交价格 E.类似商品的成交价格

10.普惠制的主要原则包括()A.对等原则

B.普遍性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公平贸易原则 E.非互惠原则

1.关税按征收标准可分为()

A.从价税 C.差价税

B.从量税 D.选择税

E.进口税 F.附加税 2.一般来说,一国货币升值会导致该国()

A.出口扩大

B.进口增加

C.出口商品价格上升 A.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C.废除关税限制

D.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B.废除数量限制

D.对非成员国实行共同的关税壁垒 3.在关税同盟条件下,成员国之间()

E.对非成员国实行独立的关税壁垒

4.一般说来,大多数国家进口关税结构是()

A.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关税较高 B.半制成品的进口关税次之 C.半制成品的进口关税较高

D.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关税次之

E.原料的进口关税最低甚至免税

5.晚期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有()

A.禁止进口奢侈品 B.重要原材料禁止出口 C.出口征税 D.出口补贴 E.出口退税 6.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是()

A.WTO B.WB C.UN D.APEC E.IMF F.EU 7.凯恩斯认为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是()

A.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B.资本边际效率/报酬递减规律。C.规模经济规律。D.灵活偏好规律。E.供求规律。8.普惠制(GSP)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A.普遍性 B.非歧视性

C.可贸易性 D.非互惠性 E.对称性 9.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

A.最惠国待遇原则 B.国民待遇原则 C.数量限制原则 D.公平贸易原则 E.非关税保护原则 F.公平解决争端的原则 10.“海关估价”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A.成交价格 C.类似货物成交价格

B.相同货物成交价格 D.倒扣价格

E.平均价格 F.任意价格

四、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转口贸易 2.外贸依存度

3.Most—Favored Nation Treatment 4.“自动”出口配额制 5.GSP

1.转移价格 2.外贸依存度 3.经济特区 4.外汇倾销 5.进口替代战略

五、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外汇倾销的概念及其条件。

2、简述非关税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3、简述要素禀赋学说的主要结论。

4.简述“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

1.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哪几种形式?

2.WTO《反倾销措施协议》规定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基本条件有哪几条? 3.李斯特在幼稚工业保护论中将国家划分成哪五个经济发展阶段? 4.超贸易保护政策区别于李斯特的传统保护贸易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六、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比较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的优、缺点。你认为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应如何选择其贸易政策?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国际需求的强劲带动下,中国2007年2月的贸易顺差比2006年同期激增10倍,创下了历史高位,达237.6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市场普遍预期的72亿美元。而2006年2月,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只是25亿美元,2006年全年的贸易顺差激增74%,达1775亿美元。据业内人士测算,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高达2300亿美元。

这一消息再次刺激了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神经,再拿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做文章。一些美国国会议员认为,中国政府人为将人民币汇率压低30%至40%,以获取不公平的贸易利益。不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一年一度中国“两会”记者会上回答提问时暗示,中国政府不会让人民币加速升值来作为缓解贸易不平衡问题的主要手段。

与此同时,一贯商业雄辩的***部长再次展现了他的个人风采。当《人民日报》记者提问到关于美国议员2006年动议对中国实施27.5%的惩罚性关税时,***语带讥讽地说,一提到27.5%,他就“比较兴奋”,并抨击美国议员的提案如果实现,“就不仅是贸易保护主义,而且是贸易霸权主义。” 他说,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是“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他说,中外贸易顺差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的规模高达1888亿美元,而中外加工贸易多数为在华外资企业的业务,此外中外货物贸易中一般性贸易的顺差,半数以上也是由外资企业实现。他指出,中美贸易存在内在合理性,完全是一方愿买一方愿卖的关系,完全不存在强买强卖的问题。他说:“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美国商界的智商,如果和中国的生意做得不合算,他们是不会继续下去的。”

中美贸易顺差2006年越过1400亿美元大关。但***提醒道,2006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生产产品在华的销售总值,以及这些企业从中国出口到其他地方的销售总值是1100亿美元,如果加上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他认为“中美之间在贸易利益上的关系是平衡的。”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造成中美有形贸易不平衡的原因。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2007年爆发在美国次贷危机2008 年以来没有出现任何缓和的迹象。美国部分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困境,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而且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与出口相关的产业,而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刺激出口,保持经济增长。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严峻。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统计,截止到2006年10月,我国共遭受国外贸易保护调查案件815起,涉案金额约230亿美元,发起国家或地区38个,其中反倾销712起,金额172亿美元,反补贴4起,金额5000万美元,保障措施74起,金额21.5亿美元,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特保)25起,金额36亿美元。

另据WTO统计,1995-2005年,WTO成员方共发起贸易保护调查案件2840起,反倾销案我国469起,占16.4%,对华贸易反倾销案件数量逐年增长,其中2004年,我国遭受52起,占24.5%,2005年57起,占29.8%。而2006年前三季度,已达到70起。

高中政治复习方法 篇7

一、重视知识量的积累

在政治考试中,基础知识比较重要。正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任何一种能力的考查,都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在高中政治复习中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与巩固。做好知识重组,展开立体复习,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同时要将着眼点放在主干知识上,切忌简单地对基础知识进行机械的重复。如复习到国家一节,就应该要掌握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国体与政体、国家政权与政党制度等,同时也应掌握国家政策,即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对外政策等,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组合与联系,加强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近几年高考,可以发现试卷在遵循考纲的前提下,对知识点的考查很宽泛,不仅考教材上的知识要点,还考学生对要点的具体理解;不仅考教材正文宋体字内容,还考辅助文字解释性内容,甚至还会在教材设置的“议一议”、“想一想”等小栏目上做文章。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全面复习,又要突出重点;既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又要让学生学会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所学的政治、经济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话,每一次复习便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进而让学生不断有新的收获。

二、重视解题的方法

贵州省高考政治的选择题从分值上看占试卷总分的48%,且每小题4分,答错一个或两个就相当于一道大题。因此,如何做好高考政治选择题,是复习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扎实的知识功底的确重要,但娴熟的解题技巧也必不可少。选择题有很多类型,各有不同特点。如表述型,是选择题中最简单且使用较多的一种题型;因果型,顾名思义考查的是各类政治、经济生活现象的原因和结果;最佳型,它的最大特点是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之间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逆向型,逆向型选择题要求从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这类题中,学生经常会出错,因为很多考生不注意看问题,粗心引发了错误;计算型,政治选择题中也会涉及一定的计算,文科班学生通常都怕计算题,因此要从复习时开始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分析型,它的最大的特点是着眼于“为什么”,由于它的题干和备选项的表述都完全摆脱了教材原有的束缚,因此常常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材料型,材料型选择题是把材料解析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延伸的结果;组合型,它的答案由几个选项组合而成,其容量比其他选择题大得多,它相当于原来的不定项选择题,但又比其简单一些。对各种选择题加以了解且辅以适当的练习,会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

其次是主观题的答题技巧。在做主观题时要先判断材料所包含的知识点,然后根据知识体系中原理和方法的固定搭配得出基本原理。判断方法最主要的依据是材料中的重点语句,对重点语句进行范畴归属判断极为重要。同时,审题时应注意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并由此得出知识体系的大致范围。书写答案的基本步骤是先回答基本原理,再回答方法论要求,同时把方法论细化成几个方面,与材料层次对接,用材料替代原理,一一对应,力求正确表达,写出满意答案。

三、重视综合训练,促进质的飞跃

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分章节复习之后,应该进行综合训练。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要有重点地进行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班级和学生,选择难度适中的题目。同时练习也要精练,不可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的负担。在练习中要充分利用高考试题,模拟训练,加强对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同时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和复习的进度,在课堂上穿插讲解经典高考试题,帮助学生熟悉高考试题的命题风格、答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当然,如果事先布置学生做有关题目,然后再集中讲评,效果会更好。通过在复习中精选一些高质量试题、试卷,限时解答、临场演练,强化训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这些好题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提高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针对各种题型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并及时归纳总结,以掌握解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上一篇:900字高二读后感:《名人传》下一篇:流泪的花季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