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学反思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学反思(精选6篇)

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学反思 篇1

1.教学效果(思效)

转化文本,二次创作。

备课时,我发现《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学生了解了胡夫金字塔的雄伟壮观以及当时古埃及悠久文明。我想:学生毕竟是刚刚接触非连续性文本,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了非连续性文本、掌握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内化,我让学生把这篇短文转换成连续性文本,以《金字塔和它的文明》为题,进行二次创作,加入自己的思考,如:为什么胡夫的金字塔最高?这种墓葬方式与中国的“入土为安”有什么不同?学生写好后,让学生自己修改,互读互评,效果显著。

2.教学收获(思得)

对比阅读,体会作家的情感。

教学穆青的《金字塔夕照》结束以后,我从网上找来了通讯稿全文,让学生与短文对比阅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手笔是巧妙的。我让学生在短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出情感,然后在通讯稿中找出另一段话,体会作者的另一种情感。学生体会到,作家情感交织,寄情于景,比如:短文中“在金色的夕阳下……”体现了金字塔的庄严肃穆,而通讯稿后面的“一群肮脏的孩子……”,则又体现了作家的悲哀,两种画面,两种情感,令人印象深刻。

3.不足之处(思失)

反观整堂课教学,仍有一些遗憾:

课后批阅学生作业,我发现课堂虽然很热闹,但是效率还是很低。如习题“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最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说明了什么,学生有的填“金字塔高”,有的竟填的是“宏伟”,如此张冠李戴,说明他们对其中的从属关系根本就没有搞清,说明课堂缺少让学生静下来深入思考的不多。以后,改变这样的课堂现状,刻不容缓。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如下环节需要改正:

(1)板书时,板书为:金字塔:重230万块——2.5吨,这是不对的。第一,只能说埃及金字塔的石块重,而不能说金字塔重;另外,2.5吨不是总重,而是每块的重量,所以,可以纠正为:230万块×2.5吨。

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学反思 篇2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 篇3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主要是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了解了他们以前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把握的进行备课。

这节课的安排是先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的回忆,引出折线统计图。先出示条形统计图,向孩子们提问“这份统计图记录的是什么?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提这一问题目的,为了让学生在分析统计图时要先注意统计图所记录的内容是什么?再让孩子们交流从统计图上所了解的数学信息。边说边演示(只演示了一个), 假如我将每个月的平均温度不用直线表示,用点表示,再依次连接,也就成了一种统计图,告诉学生们这叫折线统计图。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们答的不是很好,回答的过程当中又穿插重复了好多的内容。这一内容弄完后,接着问学生“这个地区20xx年的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和问题“让学生指出1月到2月间的平均气温的变化是哪段?2月到3月的平均气温的变化是哪段?”。这些问题处理完后解决“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升得最快?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降得最快?”学生自己想,交流重点是交流找的方法。还按排着一个内容是“在生活中哪些情况适用折线统计图?”这一问题只是轻微的处理了一下处理的并不深入,时间不够第二个草莓题没有处理。

这节课是顺利的上下来了,孩子们在课堂上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能跟着老师的问题积极的思考,思维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提问“哪两个月间的平均气温升得最快?说说你怎么看出来的?”有个学生说“我从这两个月之间线段的幅度看出来的”孩子回答说的不严密,但我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给予了及时的纠正。还有一个孩子说“我拿尺子比出来的。”他解释不清楚,就让这个学生进行了演示。可见孩子们各有各得法,都动脑筋了。在这个地方我要是加上一句,“我们看、量都会有误差的。最准确的是算一算,只有算才会让我们得到准却的答案。但是我却强调了一句,用计算来辅助,这样就使孩子们误认为,我只要能看出来就可以不算,从而忽略算得重要性。在分析折线统计图时又将重点的总结内容落下了,“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的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课后想到在分析折线统计图(完成书上的议一议)时,可以直接将问题出示,让学生思考回答,就会节约很长的时间。还有一遗憾,在导入中使用了属于无效语言的,“今天我们在将统计的知识扩大一些行不行?”不能因导而导。孩子们对问题的回答有偏差怎么办?如“你从这一条型统计图了解到那些信息?”学生回答“上面的书都是小数”这一数学信息对与这道题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我就没有处理,应该进行处理要不孩子不会明白自己找的不对,也可以在孩子说出后让孩子读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这样孩子会更明白看些什么内容,而不是只看数字。在这节课中我明白了在上课时,一定要牢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该完成的就好,不要太深也不能少完成了。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2

今天上完《猴王出世》这篇课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容量过大,导致前松后紧。只解决了两个问题,课堂的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2、对于略读课文的教法不是很明确。虽然理论上知道略读课文学生要运用在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但是具体运用什么方法,精读课文交给学生的方法本来就不是很具体,导致课堂不知道如何操作。

3、方法的运用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实际所得很少。本课交给学生抓重点的词句来讲故事的方法事实在前面的精读课文里,特别是《草船借箭》里已经让学生学到了方法,但是在这课中,老师还是没放开让学生自己运用方法讲。在本课还交给了学生积累语言的表达,这个方法面太广,学生知道但是在实际的的读书过程中,学生真的会应用吗?实际所得很少。

4、课堂评价语单调,没有激励性。

5、课堂问题设计过多。反思自己,这节课应该有主要的问题和次要的问题,对于次要的问题应该略讲,讲故事是本节课的主要问题,而其他的都是略讲的,课堂的主次不分,导致没有重点,也没有将课堂的重难点进行突破。

6、放的不够。老师总是害怕自己预设的知识点没讲到,课堂容量过大,问题设计不太合理时就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失去自主性。

今后改进的措施:

1、简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施展自如。每节课应该有主要的核心问题,直奔课堂的重难点,这个问题也应该是学生急需要解决的,依据学情,让学生学的轻松,真有所学。

2、精读课文让学生要在课堂上有所得,“一课一得”。依据课标,单元目标要求,特别在解读文本上下功夫,让学生在精读课文中真正得法,在略读课文中运用,在课外阅读中巩固方法。

3、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课堂上学生的评价,阅读方法的渗透,新理念的学习实践,自己的思考力和反思力的提升等。都需要在教学中学习摸索。

希望在每次的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提升自身的素养。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3

《大师画我也画》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通过对画家凡·高和毕加索作品的欣赏感悟,进一步学习画家的创新精神以及他们艺术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方法,感悟艺术的多元化。教材结合前一课选编了5幅学生模仿凡·高表现手法画的作品,选编了毕加索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帮助感悟立体派造型特点,感受大师绘画鲜明的风格,模仿大师表现方法创作一幅作品,提高、丰富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结合前一课《画家凡·高》的学习,在这节课教学设计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回忆,谈谈自己喜欢的画家展开教学,回忆凡·高——认识毕加索——特点分析——模仿创作——课堂展示——拓展延伸的步骤完成教学任务,感受艺术的多元化特点,感受创新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艺术认识欣赏能力和模仿表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凡·高和毕加索两位大师的绘画风格,并尝试模仿大师的绘画特点进行再创作绘画活动。通过对我这节课教学过程设计的分析,特做如下反思:

1、欣赏不仅仅是为了看画,我对凡·高和毕加索的作品风格做了一些分析,学生能感受其独特的绘画风格,教师在教学时,把两者的绘画作品同时展示,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分析他们在绘画造型上、色彩上包括表现方法或绘画技巧上的一些区别。因此一节课不是教师在讲谁谁的画怎么怎么样,更多的是学生深刻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感悟更深刻,调动学生的思维。

2、学生作业练习教师合理指导,方法、策略比较丰富。我在指导学生创作作业时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本课虽是模仿学习大师的绘画风格,但在了然其特点之后,学生的作业表现形式确是极其丰富的。艺术的学习应该是创造的学习,如何合理指导学生带有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关键是教师善于为学生设计梯子。

在作业练习时我提出,学生模仿凡高绘画风格时,内容可以是自己喜欢的、造型可以略简洁一些的,笔触上尽量接近凡·高的方法而色彩可以让学生选择和凡·高不一样的来完成创作,我作了一些必要的演示,尽可能让学生的作业面貌更加多样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注意美术教学资源开发、整理、利用和这些资源如何呈现、何时呈现,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同时,在学生辅导上尽可能把工作做实做细,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4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并且凭借自我的力量,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异常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进取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

教师是促进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5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课堂: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尊重教师的个性创造、目标落实有效、学生持续发展。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发现不足,从而改进教学设计。最近教研室开展了“一课同上,同课异构”活动,作为青年教师的我经历了两周的精心准备,并进行了多次的的课堂实践之后,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并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美好的预设≠理想的课堂

找次品这节课属于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从3个零件中找一个偏重的次品,再从5瓶口香糖中找一个轻一点的次品,让学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着再来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用12个零件进行验证,最后设计的巩固练习是:有15箱饼干,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轻一点。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把它找出来?该怎么分?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做一做(称的过程),然后同桌说一说(怎样称的)。看着学生们动手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预设后的课堂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生机勃勃。在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在验证时发现12个零件不用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3个3个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我随即问道:“有没有比平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学生:“没有。”“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平均分成3份去称,次数一定是最少的。”我仓促的进行了小结。40分钟的课堂就这样结束了,带着遗憾,带着疑问下了课。

二、精雕细琢,和学生一起收获着

课后我又反复解读教材,回忆着课堂上的一个个镜头,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和建议,我重新备课,又进行了第二次上课。

这次我是这样预设的.,把3个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3给以最优策略的暗示,5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师生结合共同研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个零件是研究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研究,找出最优方案,并体会最优方案的道理。将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这种方法,在第一次称时,能确定合格品的个数最多。无论天平是否平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将第二次称的范围缩小到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这次我把原来的巩固练习换成了有趣的小游戏——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个、81个、243个待测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实现思维的跨越,并从中发现规律,如果待测物品个数×3,那么找次品称的次数会加1。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交流想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进行优化思维的渗透。

本节课所研究的待测物品个数都比较特殊,都是3的倍数,刚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我准备第二课时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数如8个、10个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我们习惯性的反应就是“难”,可经过这次磨练,我才发现不是教材难,而是自己太“懒”,不愿意去学习,不愿意去思索,其实方法总比困难多。有效的课堂需要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课堂需要不断反思。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6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猴子,这只猴子每天快乐地在林间生活。一日,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的特点。

一、教学效果

(一)抓重点问题,自读自悟。

抓住“石猴怎样出”和“怎样称为猴王”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种读法并用,人文交流。

由于本文是古代白话文,语言很精辟,长短句结合多,读起来比较拗口。我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充分读文,实现作者与文本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愿望。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课文时,抓住“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意思,发现其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且长短句结合的文法,感受语言的精练优美、节奏感强,激起阅读的兴趣,提高赏析、审美的能力。在让学生学习“石猴怎样成为猴王”时,抓住石猴的语言“大造化!大造化!”“我进去!我进去!”“没水!没水!”等等,让学生品读,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感受优秀作品语言简练、明快、干脆、富有感召力的特点,感悟石猴的聪明、机敏、勇敢的特点,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起续读的愿望。

三、不足之处

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字词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教学过程中各步骤都能运筹帷幄,美中不足的是仍旧觉得难以真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精读自己认为优美的部分,感受语言的精美,修辞的灵活运用,所刻画人物的栩栩如生。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不拖泥带水,应该告诉学生的就要直接说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七绕八拐的去所谓的启发。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7

《春雨蒙蒙地下》这首歌曲的曲调既抒情又形象,其中运用了具有动感的多种切分节奏和弱起节奏,使旋律更加舒情优美,两声部三度音程的运用加强了春雨和声的效果,很好地体现了春雨的美。在教这首歌曲之前,我想:学生唱这首歌一定会很好听。教过之后,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左思右想,难道是导入时没引导好,学生没能进入歌曲情境?原先的导入是这样的: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种天气的现象,天气不可能是永远“春光明媚”的日子。

于是我重新设计了“导入”,苏霍姆林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创设“春天”这一情景,提供给学生具体生动可联想的音乐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因此我将关于春天的各种自然景观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在黑板上画了柳枝、春雨、小草、小鸟、小花等,并配上《渴望春天》的音乐,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山明水秀的大自然昂扬旺盛的生机所吸引,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上课开始,我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了,大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朵朵鲜花竞相开放,这一切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通过亲切的话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再配合多媒体动画,自然过渡到让学生欣赏春雨,使学生被绵绵的春雨所吸引。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有关春雨的小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诗句,学生完全沉浸在春雨的意境中,这时让学生说春雨的感觉,便不知不觉引入了新课,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从而为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践之后,我觉得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歌唱时也更富有感情。但不足的是,这样的导入所占的时间稍多了一点,以至于后面的歌曲教学显得有点参促。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8

让学生在活动与交流中学习

分数的意义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端,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分数初步知识及及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点拨引导,以图、数结合,排列整齐的板书,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能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要依据,采取启发引导自主探索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知识,在教学把单个物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要少讲,而采取学生自己边分学具边说出相应的分数的形式启发学生自己去创造学习,而教学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是教学内容是新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攻克这一难点。首先以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分4支粉笔,理解分数的意义,以此为认识起点进行大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分6个学具说分数,分5个桃子说分数,分8个泥人说分数。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这一节课和以后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在这一节课中分数的意义内涵较丰富,且比较抽象,这就要通过练习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智能。首先将整节课设计成实践操作性的练习形式,既使学习新知也是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平均分一种物品后总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的分数。巩固新知的练习,围绕重点内容既有基本题、变式题,又有综合题和发展题,题型新颖而灵活,不仅能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在练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多向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新的课堂要具有三个特点:

学习背景化就是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有意义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从集体合作到个别创新;

学习活动化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在课堂上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并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

过程交往化就是通过对话进行教学,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尊重学生与教师不同的交谈互动方式,尽多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交流;确保这种交谈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机会。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我认为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应该是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动(观察、操作、实验、书写等),平等的交流(让学生在平等中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充分表达学习过程中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生成知识、方法和智慧) ,还要有精当的练习(内容要精、形式要活、思维价值要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还要有积极的参与热情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我就是寻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生态的理想课堂的。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六个方面入手组织学生学习分数: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教学活动的平台,有利于激起兴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经验、形成思路策略,引发自主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或知识顺应情境。课堂上我通过调查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分数。

二、在观察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平均分一个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中说出分数唤醒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新作准备。

三、在实践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采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师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本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数,这是对原有分数的拓展和扩充,这时就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活动,在我组织的操作活动中体现了活动、主动、开放的有机融合:分4支粉笔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后来的活动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习。

四、在交流中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阅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探究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出现了矛盾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教师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我还十分重视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课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 这节课我是把它安排在学生探索活动之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用经典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深化。

五、在练习中发展

知识和技能依然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课堂上我很注重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我整合教材内容,优选练习题,采用不同形式练习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展(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进积极的情感)

六、在游戏中延伸

常见的数学游戏往往是用于调节课堂气氛,我认为好的数学游戏还应溶知识性、思维性和创造性于趣味之中,我设计了个游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9

这一模块地的内容是异分母分数的通分,知道什么叫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打下基础。在讲课时要进行找最小公倍数方法的练习。

首先,出示第2页中的堆放垃圾与填埋垃圾的问题,让学生比较题中的两个分数:七分之三和三十五分二。学生由于没有学习过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所以会想解决的办法,这时,可以让学生想办法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引出通分的方法。并通过几个例子让学生总结出通分的概念: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学生学习过通分后,再进行通分的练习。再练习时要强调找公分母的方法,一定要找几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10

在这堂课上,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浓,个个爱想、敢说、愿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兴趣、激活思维、鼓励求异,竭力体现老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课才是学生爱上的课。

1、本课教学情味浓厚:

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的悲愤之间的强烈对比,小女孩之情,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合而为一,这是课堂的主线。教者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⑴音乐课件渲染、营造氛围,打下情感基调;

⑵读中感悟、理解、表现情感,运用了画出句子,概括理解、指读、角色读、齐读等方式;

⑶拓展深化情感,想象、比较、对比等多种方法运用。

2、在大胆设想中培养创新个性:

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述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畅谈自己的想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想象,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面教学片断中,我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在教育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应多用鼓励和表扬,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把学生的长处和亮点用爱去“筛选”,加以肯定并且“发扬光大”,犹如播种希望,将会收获一个金灿灿的秋季;循序渐进的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改实践中,使课改下的学生真正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11

小学的《品德和社会》课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核心,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涉及到了中国的许多历史知识,它们以散点式呈现,为相关的主题服务。作为品德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历史资源,使历史成为德育的“激活因子”,在引领学生回顾历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一、情景描述:

(一)从“清朝政府”到“中华民国”,从“旧中国”到“新中国”。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上我先由一幅趣味漫画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引出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的资料。“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但是为中国社会的民主和进步做出了贡献。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情感进行强化,“自己的国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听别人的话,都让别人指挥,你自己不能做主,你们的心情会怎样?”这样就将历史的情景与现实相融合,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接着我出示了清朝时期的一些受外国人欺负与新中国当家作主的图片展示给大家。通过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达到了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之目的。

(二)从“辛亥革命”到“南昌起义”;从“红军万里长征”到“新中国的成立”。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富强,生发爱国之情,我通过多媒体显示旧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播放视频屈辱历史的见证“圆明园的毁灭”,激发了学生对列强的愤恨之情。教师深情地讲述更让学生了解了旧中国的苦难,清楚旧中国人民受欺负的真正原因。为了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我提前让学生向身边的老人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课上进行交流。学生谈到“我的爷爷在抓壮丁时,躲到山头亲戚家七天没敢下来。”“我外婆那时吃的是番薯,还经常吃不到。”“听奶奶说那时我们没有房子住,就住在草棚里。”……在平等交流中,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旧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到那段历史就在身边,就发生在昨天。最后我课件演示了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图片。在强烈对比中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感受祖国的富强,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三)现状分析,指导生活。

《品德与社会》强调课堂教学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不能出现课堂里群情激昂,下了课就抛之脑后的现象。因此,教师一定要将情感转化为品行,指导学生的生活。根据这一理念,我出示调查表,结合调查表使学生清楚、真实的感受到中国孩子的体质正在迅速下降,前景令人担忧。老师一声声质问“我们中国人还想给外国人欺负吗?我们还要做亡国奴吗?你们还想做东亚病夫吗?”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立志努力强健自己的体魄。接下来介绍我省的“阳光体育工程”,号召学生不做东亚病夫,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强调这其实就是爱国的一种表现。最后填写“阳光体育计划——2+1活动”,选出2+1活动的监督员,使学生的体育锻炼能有效、持久的坚持下去。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情感的能动作用,利用“阳光体育计划——2+1活动”达到“情感指导行为”的目的,真正作到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指导学生过有意义、健康、快乐的生活。

二、教学反思: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一节把品德教育与历史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比较难以把握的课文。执教完这一课后,感到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这方面自己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下面简单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1.反复对比,激发爱国情感.。教学中我从“清朝政府”到“中华民国”,“旧中国”到“新中国”;从“辛亥革命”到“南昌起义”,“红军长征”到“新中国成立”的情况对比,拿旧中国的苦难与新中国的辉煌成就对比。对比中,悲愤的历史事件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强国之心。祖国的强盛又让他们喜笑颜开,身为新中国主人的自豪情感在学生心间荡漾。学生从现实走向沉重的历史,从历史又回到愉悦的现实,历史与现实的大门被充分开启。

2.巧设情境,陶冶爱国情感.。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例,让他们畅谈自己调查了解以前的事例------“我的爷爷在抓壮丁时,躲到山头亲戚家七天没敢下来。”“我外婆那时吃的是番薯,还经常吃不到。”……在平等交流中,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旧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到那段历史就在身边,就发生在昨天。让学生设身体会到旧中国人民的苦难。令人愤怒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视频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这些真实而艺术化的画面镜头以境感人、以情育人,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从而取得了,陶冶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效果。

3.开展活动,增进爱国情感。“回归生活”是我们这门课程所追寻的理念。教学中我结合当前的热点,设计了“阳光体育计划---2+1活动”,将爱国情转化为学生具体的活动,指导学生过有意义、健康、快乐的生活。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具体的流露。作为一名中年教师,从事品德教学的时间尚短,还处在学习探索阶段。因此,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虚心听取同行教师的意见、建议,刻苦磨练,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全面,水平全面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培养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小组观察计划的设计,学会一些观察研究星座的方法。认识星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在夜间持之以恒的观察星座和星空。

能力目标: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证据。学情分析:本课与上学期的《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以及17颗《夏季星空》一起,共同组成了四季星空的长期研究活动,本课主要是研究春季星空的星座变化,了解春季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星空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猎户座的具体位置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星座变化是有规律的。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春季星空》图片、录像。

2、学生准备:学生的观察记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教学引入

残雪消融,枝头绽绿,斗转星移。转眼间,春天到了,在秋季和冬季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有没有变化?北斗七星和冬季其他星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同学们进行交流,回答

教师播放春季星空的录象。

提问: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再结合刚才观看的录象,你有什么发现?

展示课题:春季星空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对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分析:从冬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内”和“从东到春”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

说出自己对星空的认识,说说北斗七星在夏季和秋季、春季的位置变化。

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同学们在上学期学习了秋冬星空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天上的几个主要星座从冬天到春天都有什么变化,为后面的学习准备好事实资料。

重点认识北斗七星在春季时的位置。

自主观察

交流总结

一、方案制定

经过我们的观察猎户座一天之中有变化吗?从冬季到春季星座又有什么变化呢?

同学们能不能画出北斗七星的形状吗?画出冬季和春季的北斗七星的形状。

大家都有了自己猜测,有的觉得星座是在自西向东动,有的觉得星座自东向西动,有的觉的星座在围绕某个点在动但是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该怎么办呢?

观察星座需要一些工具,你们都需要什么工具呢?望远镜?还是用自己的双眼。

共同交流完善方案。

二、观察实施

1、整理去年以来对秋季和夏季星空的观察记录。

2、让我们小组合作一起动手完成1月5日、4月15日、10月15日晚9:00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图像的绘制。

3、仔细观察四季中北斗七星以及猎户座的形态和位置,你们能不能发现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4、师小结: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三、认识狮子座

1、展示狮子座挂图

2、狮子座在北斗七星的什么方向啊?

观察狮子座的形状。特点:

师提示:镰刀形、尾巴向东,由三颗星组成一个三角形。

四、我们来寻找北极星

展示挂图

(利用北斗七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

1、各小组绘制找星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利用自制学具演示北斗七星、仙后座与北极星的关系

3、教师小结:利用北极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并下发北极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图片,供小组练习。

4、各小组汇报找星方法结论

5、师总结:要找到北极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北斗七星。从北斗七星勺子上的最外第2星沿直线向外延伸5倍距离。看到的这颗亮星就是北极星。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寻找北极星的活动。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然后坚持观察北极星,知道晚上如何运用北极星寻找北方。

2、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进行评价。

3、继续观测北斗七星,为学习下一课夏季星空做好事实资料的准备。

板书设计:

春季星空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北极星狮子座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学生在进行了长期的秋季星空与冬季星空观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春节星空的变化,了解了春节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了星空变化的规律。

2我鼓励学生对星空进行长期的观测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记录,提示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为课堂交流观察资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中。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13

穿过时空隧道,我们觅见十九世纪大洋彼岸美国的一位残疾女意,正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孜孜不倦的态度,触摸盲文,敲击情感之弦。她,就是后来被大学破格录取的海伦·凯勒。从此,海伦的名字就与战胜自我连在一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每每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的脸上总是流露出惊讶的神情。海伦,不仅成了美国人心中的一座强者女性的丰碑,而且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战胜自我的楷模。当今,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感召下,执教《海伦·凯勒》,更令人反思多多。

一、目标定位

《海伦·凯勒》讲的是一位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美国残疾儿童战胜自我、刻苦攻读的故事。在老师悉心指导下,海伦凭着顽强的毅力,如饥似渴学习盲文。居然考上了大学,创造了动人的奇迹。学习本文,无论是对学生品格的砥砺,还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海伦的事迹昭示人们:对自己有信心,是所有“信心”中最重要的部分。缺少了它,精神生活就会颓废,生命就会瘫痪。因此,本文的情感目标应定位于战胜自我和刻苦攻读方面。

二、情感导引

海伦战胜自我,百折不挠,刻苦学习的精神源于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视,对目标的执著追求。这里,有家庭对孩子的厚爱,有家教沙利文不倦的教诲,有学校老师萨勒的科学导引。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14

小学数学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有用图画来揭示概念,有用描述的方法来揭示概念。“含有末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根据方程定义的需要,教学中先教学等式,再教学方程的意义。而所有的教学都离不开天平图,离不开天平平衡的具体情境,这是联系学生数学与生活的纽带。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课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由具体到抽象感受、理解,构建方程的意义。

课后反馈:

与马科长席谈,令我获益匪浅。马科长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并对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发言感到欣喜,对我班学生的小组合作习惯成效,训练有素甚是高兴。(说实在,一直在寻找小组合作的良方,上学期作了些尝试,不过技艺尚不够纯熟、多样),然而提出的以下三点更是让我深思。

1、充分利用“组合拳”。比如说、写、动手操作等等。特写是写,不要满足于学生口头表达正确,其实有时写起来错误百出。是啊,举个小例子:有些汉字我们认识但一写起来,无从下笔,还有课堂上总归能得到正确答案,(不然老师不会放过)但它不表示,人人都知道正确答案,我们时常评讲过一个练习,或让学生重新订正完一份试卷,收上来一看,结果却差强人意,想必原因与此同理。我们的课上应让每个孩子动起来,让他们展示,小黑板、实物投影,十八般武艺,能用尽用上,而不是仅限于口说正确完毕。

2、书本的运用。现在的课堂有一趋势,依赖课件多多,自主发挥创新多多,我也不例外。虽然新课标希望教师用自己的思考解读课本,但课本舍弃不得,它毕竟是优秀的学者的心血之作。是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挖掘教材价值,不放过一丁点的利用价值,特别到高年级,可借助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啊。今后的教学,我定会多多注意。

3、细节的处理还可再斟酌。比如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学。此环节什么时候出现?怎样出现?为什么出现?显然我的教学明显操之过急,其实,我也知道,只是上得兴起,太投入了,不自觉的就冒出来了,其实应该在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时讨论才好,并适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二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现在想起略显遗憾,好在我倒也淡定,因为此生遗憾的事太多了。不过我也要提醒自己:对教材,对学生,千万多思三个“W”即“what、when、why”。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15

我所执教的《徐霞客游记》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组的第一篇主体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的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明确地将这节课进行了定位:一是通过阅读理解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让学生知道他的一生为中国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是在阅读理解中帮学生体会徐霞客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卓尔不群”等词语,领悟“阅读大地”的含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本课教学时,我借学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提出了有一定的难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和开放性的问题:从哪能看出徐霞客是一位 “奇”人?让学生在一个问题的引领下展开自主学习,之后,在全班交流的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顺学而导,一步一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处。学生在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批注后,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内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学生自然融入其中。一节课学生始终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头脑是清楚的,学习思路是清晰的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再精彩,环节再精细,如果离开学生对课文的熟练掌握也谈不出独到的理解,读不出味道。所以,设计有目的的朗读,有层次的朗读和多样的读书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不然,学生一切的回答都将是夸夸其谈,都将是空洞的说大话。离开文字本身谈感受,任何话语将缺少力度,所以,只有在熟练读书、读句子的基础上,再去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想要传达出的思想,那时的理解和体会才是最准确的,最有价值的。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我设计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式,如默读、指名读、想象读、配乐读、抓重点词语体会读……试图通过多样的读书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真正走进徐霞客的内心世界。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4

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以下几点:

(1)在讲解3到9段的时候,老师的引导语有些碎,有些多,浪费了一些时间,以至于第三个大环节没能充分进行就下课了,自然后面的说话环节也就没能如时进行。

(2)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教学时我让学生说说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事,可能是我在布置预习时没有说清,我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跟自己的长辈了解当时地震的情况,毕竟他们都是7.28的亲历者,而学生在课上回答的仅仅是一些查阅的相关资料,少了人性化,更没有了感受文中丈夫情感的体验。在这部分播放一段相关录像也是不错的教学环节。

(3)在讲到第4-6自然段的时候,这里应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教学时忽略了这一点。

(4)在讲课的时候,为了理解重点段落,我用到的大问题是: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大问题太泛泛,虽然在后面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还是侧重于对这个过程的理解,但是学生在最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显得稍微感到有些突兀。所以我也觉得这里的问题应该再斟酌一下会更好。

从细节的角度讲,经过领导和同事的评课,结合大家的建议,我也觉得教学设计中的几个地方还是需要再修改,比如:

第一、在分析第3到9段的时候,问题应该可以这样设计:小组讨论我为什么对这两张剪纸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差异?放手给学生。

第二、文章的第六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丈夫收到剪纸的场面,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如果老师能及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会让学生觉得条理更加清晰。并且在讲完五到八段,让学生感情读文的时候就可以出示课件上的图片,这样学生的感觉一定会更直观,感受也会更深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教学时,我结合“试一试”中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如3/4的倒数是3/4,5/2和2/5互为倒数……二是求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分数除法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二

教学反思:

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

分数除法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注意充分利用这幅主题图,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孤立解决问题。反馈时,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适时引导,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

数学与生活

(粉刷墙壁)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发展学生实际调查问题的能力。并启发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其它的情况,我们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折叠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并流,得出结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主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体积与容积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直观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两土豆的“大小”问题,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明白体积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随后揭示体积概念。

体积单位

教学反思:

1、通过学生由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的认识,引出体积单位,学生了解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鼓励学生先说,从而让学生感受升的实际意义,并且知道1升就是1分米3,理解了升、毫升的实际意义。

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几次活动,比较,感知长方体二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为进一步自己操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实际操作模型,认识和理解厘米3和分米3之间的进率。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效果较好。

有趣的测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分数混合计算

(一)课后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来解决的问题。教材在安排分数混合运算时,遵循了本套教材的特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进行运算的必要性。

分数混合运算

(二)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给学生以自己独特的凡是理解题意的机会,如打比方、特殊化、画线段图、借助实物操作等,一旦学生能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表述题意,则离解决问题就不远啦!

分数混合运算

(三)课后反思:

在教学时,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较复杂的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利用线段图了分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六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利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等。为加强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分析:

学生从生活中已经对百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教材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从接触百分数起,就建立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自然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提供了很多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合格率、出勤率、成活率以及计算这个月家庭的支出情况,鼓励学生分析问题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并尝试进行解决,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能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互化。

4.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利用方程解决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百分数的认识

课后反思:

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合格率

经过讨论,学生将体会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先把分数花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也可以把分子分母同乘一个数将其化成一百分之几的数,再写成百分数。

蛋白质含量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以及百分数所表示得意义。由于学生在分数乘法单元中,已经解决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因此应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问题。

估计费用

课后反思: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探索多种估算策略,也要把握好度,不宜为了追求策略多样化而人为造出许多策略,需要时学生明确应跟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策略。

购物策略

课后反思: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学生逐步发现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商家,体会学术时帮助人们做为判断和进行决策的工具

包装的学问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需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本课的试讲过程中,我对陶行之先生的这句话感触很深。

本课在探究把四盒磁带进行包装,哪种方法最节省包装纸内容时,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产生了两种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6个大面重叠”的方法最节省包装纸;另一部分学生认为

“4个大面、4个中面重叠”的方法最好。面对学生的争论,我阻拦了学生的发言,要求全体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个争论。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执行我的“令”,有两个男孩子不听指挥,仍在摆弄手中的磁带盒,我几次有意识的提示他们算一算,但他们置之不理……

待大多数学生完成计算后,我故意先请刚才的两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他们说:“我们发现把大面重叠的四盒磁带组成的新长方体的左面是由原来的四个中面组成的,它们面积的大小与一个大面的面积很接近,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四盒磁带在包装时,6个大面重叠的方法比4个大面、4个中面重叠的方法更省包装纸”学生摆放的方法:通过这次试讲,不仅让我看到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更让我意识到动手操作对于小学生研究几何知识的重要性。依据教学内容,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是教师的责任。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方式上,分三个层次,对于两盒磁带的包装方法,在学生思考的前提下,以个人独立操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三盒磁带的包装,以同桌两个同学交流的方式进行;对于难度最大的四盒相同长方体的包装,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要摆放出包装方案,还要对这些包装方案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找到最优策略。

总之,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扇形统计图

课后反思:

教材呈现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主要是让学生读懂统计图。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从这来年功夫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与作用。

体会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奥运会

课后反思:

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能明显地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上能更明显的刊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扇形统计图能刊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中位数和众数

课后反思:

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学反思 篇6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聊聊热门话题”, 凡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都可以聊, 聊的范围不受限制, 内容具有广泛性。习作, 也是一次不限定内容的自主、自由习作, 学生可以舒展心灵, 各显神通。从表面上来看, 学生对此次口语交际和习作都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 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受信息来源的制约, 农村学生所聊话题可能面不广, 或偏向于家事, 或正面话题说得多, 反面话题说得少。自由习作可能出现“炒冷饭”, 随便应付的情况, 学生未能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之中, 达不到习作的目的。因此, 笔者提出两方面的教学建议:一是要拓宽话题的广度, 培养学生关注问题的习惯;二是要提升表达的效度, 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一、关于口语交际“聊聊热门话题”的教学建议

教科书上提示有助于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学时, 要把充分预设与灵动生成有机结合起来。

1. 明确话题要求, 做好课前准备。

此次口语交际训练对话题范围不作严格限制, 学生选择的话题可能形形色色、杂乱无章, 也可能指向单一, 涉及面小。又由于农村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非常少, 对国事、天下事关注不够, 话题可能大部分集中在家里或校园内, 所以, 在口语交际之前, 应该让学生做好相关准备。比如课前设计表格, 让学生分类 (学校里、家庭中、社会上或国内、国际) 填写各自最感兴趣的、最想说的话题, 也可以把相同话题的人组合成一个小组, 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尽可能多地搜集与此话题有关的材料, 保证交流时充分有序、翔实可靠。话题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来收集, 可以是历史话题, 也可以是现实问题, 还可以是自己亲历的未解问题。除做好话题分类准备外, 还应要求学生做好话题的甄别与取舍, 杜绝谈论不健康、不科学、不实际的话题。

2. 营造聊天氛围, 平等参与交流。

既然是“聊聊”, 教师就要创设聊天的氛围, 座位形式可做一些变化, 或是“餐桌形”, 或是“马蹄形”, 或是“风车形”, 还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内适宜的环境中上课。教师走下讲台, 走进学生中, 当好“聊聊热门话题”的组织者、指导者。对学生有争议的看法与观点,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去, 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同时, 教师还应该全面关注学生, 克服小组中出现的“一言堂”现象, 当好“平等中的首席”———课堂动态生成的参与者和调控者。如果课堂上要聊多个话题, 应先在组内说, 再推荐在全班交流。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事情的内容说具体, 把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说清楚。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抓住要点, 听后表述自己的看法。

3. 适度拓展话题, 充实学生见闻。

学生选择的话题大多数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关, 对国际上的争端问题和世界面临的严峻形势, 以及身边潜在的危机很少去关注。教师应适当拓展话题, 增加话题“热度”。诸如世界之间的和平问题, 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出现的腐败现象, “打工热”与就业难形成的“读书无用论”等。还可围绕当前与师生密切相关的“校车安全”问题展开讨论, 就“如何安全上学”制订行动计划, 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预见性。教师在拓展学生话题时, 一定要把握好度, 有些虽然是国际国内的大问题, 但远离学生生活, 他们不感兴趣, 讲多了适得其反。教师应尽量就学生熟悉的话题作补充, 保证学生在交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 养成良好习惯, 关注身边问题。

虽然说是聊热门话题, 学生选择的空间很大, 但仍然有学生找不到话题, 无话可谈。教师平时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不断丰富自己的见闻。如在每节课前, 可留给学生2~3分钟时间, 轮流汇报自己在家庭里、学校中发现的新鲜事。根据交流情况每周或每月评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师还应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天性, 推荐一些栏目, 让他们平时多关注。比如“新闻综合”频道里的“新闻30分”、“新闻联播”;“少儿频道”里的“新闻袋袋库”、“芝麻开门”;“科教频道”里的“走进科学”、“探索与发现”、“经典人文地理”等, 既可以满足学生娱乐需要, 又丰富了他们的见闻。

二、关于“自由习作”的教学建议

到了中高年级, 教科书几乎每册都安排一次自主式习作, 看似雷同, 其实变化很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年级的升高, 他们在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各方面都相应地得到了增长。教师要从每次自由作文中的相同之处看到不同点, 要根据学段要求对每一次自由作文提出明确的要求。

1. 自由习作要有重点, 避免简单重复。

虽说是自由习作, 但教师需做重点引导, 让学生联系各自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选择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结合本单元中各具特色的异域风情来介绍自己熟悉的地方, 也可以就“口语交际”中的某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是自由习作, 内容和范围都不限, 有些学生可能照抄写过的作文, 这便失去了本次习作的意义。所以在写之前, 教师一定要拓宽学生的思路, 选择合适的素材, 力求做到与自己过去的习作不一样, 鼓励学生在文章的立意、内容的选择、叙述顺序的安排和语言的使用上有新的突破, 不走老路, 能与他人有所不同, 有点新意。

2. 表达方法要有选择, 力求学以致用。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许多表达方法, 有了一定的习作技能, 但在运用方面并非得心应手, 教师应当做适当指导。

写景:自然风光和风云雨雪, 可以按观察顺序、时间顺序或方位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 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还要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写事: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 先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再写清楚事情发展的经过。如果事情比较复杂、人物比较多, 要注意把时间、地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主要人物的活动要详写, 次要人物的活动可根据文章的需要来略写, 最后写事情的结果及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写人: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写, 并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状物:应通过对事物特点的描写, 表达自己对“物”的喜爱之情。

写感受: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内心世界, 分为两部分来写, 第一部分简写引起自己丰富感情变化或联想的原因, 第二部分详写自己内心世界, 情感变化, 各种感受。

编故事:既要有趣, 又要合乎情理, 注意把故事中蕴涵的意义表现出来。

3. 修改能力需有提高, 达到文通句顺。

自由习作既是学生放飞心灵、流露童真的舞台, 也是学生接受检验、自我反思的机会。一些学生可能离开题目漫无边际地发挥, 内容与主题脱节, 因此认真修改成为此次习作能否出彩的关键。从拟题立意到谋篇布局, 从表达方法到语言的运用都需要学生反复斟酌, 方能达到“内容要具体, 感情要真实, 语句要通顺”的要求。修改可分为自己修改, 同桌修改, 组员修改几个层次, 在不同层次的修改中, 学生的习作会得到不同的滋润。当然, 教师也应当参与到学生习作修改之中, 解决学生互改中可能因片面造成的修改错误。

4. 习作评价标准要多元化,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切忌千篇一律。

上一篇:疫情防控先进事迹学习心得800字下一篇:调度台交接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