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教后反思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数乘小数》教后反思(通用16篇)

《小数乘小数》教后反思 篇1

小数乘小数是第一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识到了这节课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我有以下几点启发:

1、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课堂教学我们追求预设生成,但是当非预设生成出现的时候,该怎么办?为什么我们还是习惯于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地教学思路上?在生成的课堂中,教师是否善于倾听,是否善于发现学生言行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闪光点,是否能很快地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挖掘和提炼,是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此,以“教是为了促进学”这样的思想应该是落到实处的。作为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更要有换位意识,以学生的眼光,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表现和发展。

2、设计例题教学时片面追求创设生活情境,不能忽略了习题内容的实际价值。

这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求让学生通过“探索”,自

主地发现规律。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回答“是不是?”“对不对?”之类对思维很低要求的问题,一旦遇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一类需要将他们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出来的问题,就显得手足无措了。

《小数乘小数》教后反思 篇2

一、第一次执教片段

(一) 复习铺垫

口算3×4 6×11 4×8 8×3

30×4 6×110 400×8 80×3

师:每一组下面一题都是怎样算的?

生:算出上一题的积, 再在积的末尾添一个零。

师:为什么要在积的末尾添一个零呢?

生1:以第一题为例, 30×4就代表3个十乘4, 就是12个十, 即120。

生2:30比3扩大了10倍, 积也要扩大10倍。

(二) 探索新知

出示情景:西瓜每千克0.8元, 买3千克多少钱? (学生列式0.8×3)

师:根据刚才整数乘法的知识, 你会算0.8×3这样的算式吗?

生:0.8×3=2.4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

(三) 反馈交流

生1:8×3=24, 0.8×3=2.4。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全班一人举手)

生2:8乘3等于24, 8缩小10倍变成0.8, 24也要缩小10倍变成2.4。

……

(四) 反思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经历主动构建算法的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笔者设计了几十或几百乘几与其对应的表内乘法口诀, 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回忆最简洁的算法, 从而自觉迁移到今天的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看似绝大多数学生会算0.8×3, 但事实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只是形式上的迁移, 经过反思, 笔者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其一:旧知识的铺垫反而人为地设置了一道狭隘的思维通道, 导致学生算法的探究较单一, 这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不利的;其二, 跨越如0.8×3可以想成0.8+0.8+0.8或把0.8元转化成8角这些基础的算法及生活经验的想法并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算理。针对暴露出的问题, 笔者重新设计了这一环节, 进行了第二次试教。

二、第二次执教片段

(一) 探索新知

师:出示情景: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同季节的水果店看看!

师:西瓜每千克0.8元, 买3千克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生:0.8×3=2.4 (元) 。 (大多数学生能直接报出得数)

这道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对, 这就是我们要共同探讨的———小数乘整数。0.8×3到底是不是2.4元呢, 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答案吗?

(小组讨论)

(二) 反馈交流

生1:连加法:0.8×3就表示0.8+0.8+0.8 (利用乘法的意义)

生2:把元转化成角。0.8元是8角。8×3=24 (角) , 24角=2元4角, 2元4角=2.4元

生3:0.8看成8个十分之一, 8个十分之一乘3就是24个十分之一, 即2.4。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说明吗?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3个0.8, 即2.4)

……

师:看来, 0.8×3可以怎样算就很快算出得数?

生:先想8×3=24, 0.8×3=2.4。

师:其他的小数乘整数,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想呢?

……

(三) 反思

与第一次试教相比, 虽然同样是“学生自主构建算法的过程”的学习过程, 但可以看到, 第二次的探究算法的过程是在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的, 因此是有效的构建。两次执教经历又引发笔者的进一步思考。

1.计算教学中, 算法需要复习铺垫吗?

计算教学中, 算法需要复习铺垫吗?在第一次试教中, 为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法, 在学习新知前利用整数乘法作了铺垫和准备, 导致学生“直奔主题”, 限制了思维的拓展与延伸, 对新知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计算课是否需要复习, 笔者认为要看学生在完成新的算法构建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是否有关联。

2.学生会算了, 还要去明晰算理吗?

在两次试教中, 学生大都能算出0.8×3的得数, 很多老师认为, 既然学生会算了, 何必再去讲解其他一些“低级算法”呢?于是总结最优化算法, 加强练习, 短时内计算正确率也许还不错, 但学生真的明白其中的算理了吗?其潜能和思考能力能得到发展吗?答案不言而喻, 算法的构建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的。

3.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需要有机结合吗?

《小数乘小数》微课程教学设计 篇3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三课时(第4页)“小数乘小数”中的例3,是小数乘小数(不需添0占位)。这是学生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本节课设计分为三个环节:①复习旧知,铺垫新知。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复习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运算。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很快地掌握新知识。②探究算法,明白算理。利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使学生了解计算的算理。③总结方法,拓展思考。此部分是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总结,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是本节课知识的结束,而是新知识的开始,长期的训练能培养学生们深入思考的习惯。

学情分析

第一,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知识铺垫。

第二,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类推理能力,他们能在做题过程中,借助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自主探索,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运算。

第三,五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会运用多种感官来接受外部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不需添0占位),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发现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环境与准备

在计算机上安装播放器;建立班级QQ群;在“一起作业网”上建立网上班级,每位学生拥有一个账号和对应的密码。

教学过程

1.巧妙创境,激趣引入

我们利用我国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唐僧师徒四人创设了一个情境,即在21世纪,唐僧为了使徒弟们更快地适应新生活,特意开办了“三藏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动画人物导入本课,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很快进入到对知识的学习中。

2.找准起点,复习引入

出示“43×58”,复习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小数乘小数是基于整数乘整数的学习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因此,可以先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以便其更好地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3.探究算法,明白算理

(后续以师徒四人为主线抛出的几个学习任务,被放在一个故事情境中,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兴趣浓厚,接受起来也更容易一些。)

①唐僧出示例题:“一斤桃子0.8元,要买2.4斤,为师要付多少钱?”

猪八戒抢答:“师父,这个简单,我会用竖式计算。2.4×0.8,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因为24×8=192,所以192的小数点与乘数的小数点对齐,结果是19.2。师父,快表扬我吧。”

(反例是纠正错误的常用方法,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特别是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适时选用反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其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在这里,借助猪八戒“粗心”的人物特点出示一个学生在此知识的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反例,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带着审视、批判的思想,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和掌握。)

②悟空发言:“哈哈,过了这么多年,你还是不爱认真思考。不用师父教你,俺老孙来给你说说。把2.4看成24,它扩大了10倍;把0.8看成8,它也扩大了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了100倍,所以应当把24×8的积缩小100倍才对。2.4×0.8的积应当是1.92。师弟们,懂了没?”

(利用“悟空”聪明的人物特点来纠正猪八戒的错误,这样既能给学生以正确方法的示范,也能让在前期发现猪八戒的错误的学生,对自己予以肯定,认为和悟空一样聪明,可谓“一举两得”。)

然后师徒四人一起来观察这个竖式,发现“2.4是一个一位小数,0.8也是一个一位小数,那么它们相乘的积是两位小数”。

③沙僧:“猴哥,俺懂了,让我来说说‘1.92×0.9’这道题吧。先把1.92扩大100倍,看作192;把0.9扩大10倍,看作9。192×9等于1728,它是1.92×0.9扩大1000倍后的结果,所以要把1728缩小1000倍,就是1.728。”

悟空:“完全正确。八戒,你懂了吗?”

(此环节中,利用沙僧“勤学、踏实”的人物性格来再次帮助学生巩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以便他们消化新知识。)

最后师徒四人再一起来观察竖式,发现“1.92是一个两位小数,0.9是一个一位小数,那么它们的积的小数位数应该是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因此,积应该为三位小数”。

(两次对竖式中小数位数的观察,是对难点的突破。)

4.总结方法,拓展思考

①猪八戒总结小数乘小数的方法:第一步,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上小数点。第二步,点小数点时,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只要细心、肯学,及时纠正之前的错误,同样还能成为优秀的学生。这也是对平常爱犯些小错误的学生给予心理暗示,告诉他们不要灰心,不要放弃。)

②总结小数乘小数的儿歌:小数乘法很简单,先看整数乘整数。乘数小数共几位,积中小数与之同。(儿歌朗朗上口,便于学生对小数乘小数方法的记忆。)

③如果我们在积上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点,该怎么办呢?(学习应该是开放互通的,所以此处设疑是为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更好地进行后续学习。)

5.巩固训练,提升技能

学生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之后,进入“一起作业网”完成测试题,以检测学习效果。学生不仅能及时看到自己的做题情况,而且遇到错题时还可以点击查看错题解析,以便及时纠正错误思路。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计算机在线生成的全面分析数据对学生的完成效果和成绩进行及时的评价,以帮助学生及时地消灭知识薄弱点。

设计亮点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微视频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载体,它具备了时间短、问题聚焦、主题突出、易传播、可反复观看等特点。利用它,可以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本节课制作的微视频,基于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旨在帮助学生快乐自学,突破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1.正误对比,凸显重点

在微视频制作中,针对2.4×0.8=,我们呈现了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正确的计算方式,另一种是学生易犯的错误形式。受到“用竖式计算小数点加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知识的负迁移的影响,在用竖式计算时,学生往往会把积的小数点与乘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样得到的积是19.2。这一错误的计算形式与正确的计算形式形成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其对本节课重点的了解。

2.及时总结,突破难点

当正确的竖式方法被写出来后,学生及时对算式进行观察总结:一个乘数是一位小数,另一个乘数也是一位小数,那么它们的积就是两位小数;一个乘数是两位小数,另一个乘数是一位小数,那么它们的积就是三位小数。同时,我们也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进行了总结。这样从两方面实现了对难点的突破。

3.儿歌助力,提高效率

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相对于枯燥的文字叙述来说,学生对儿歌更容易理解并记忆。因此,我们编写了一首儿歌:小数乘法很简单,先看整数乘整数。乘数小数共几位,积中小数与之同。朗朗上口的语言节奏,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4.巧妙留白,引发思考

此次微视频针对的是小数乘小数(不需添0占位)制作的。如果最后的结尾只是总结新知识,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所以在视频的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积上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点,该怎么办呢?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时刻延伸的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5.表现丰富,引人吸睛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篇4

1.出示课本例题7的小明房间和外面阳台的平面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小明的房间面积是多少?阳台面积是多少?

生成:房间面积和阳台面积一共是多少?房间面积比阳台面积多多少?

【反思】:学生生成的两个加减问题,在课堂中没有解决,那么意味着学生说出来的这两个问题是无效的。我可以直接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吗?

2.求小明的房间面积,怎样列式?

预设:3.8×3.2=小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让学生说一说准备怎么算。

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学生板演(正确的),展示另一个学生的算法(错误的)。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计算的想法。

师:两位同学都想到要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算出积是1216,不同的地方在于点小数点,哪位同学说的更有道理?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来估计一下3.8×3.2的积?

生:把3.8看成4,3.2看成3,3.8×3.2≈4×3=12平方米。

【反思】:教材中先要求学生用三种估算的方法,体会房间面积的大小范围。而根据实际经验,学生其实潜意识里觉得估算就是四舍五入法,其余两种估算他们是很难想到的,那么我势必要在这里花较多的时间教授估算的问题,这与本课的重点不符。于是我便把估算设计到了后面,让学生明确通过估算可以初步确定哪个积才是合理的。但是评课的沈老师觉得我这是没有认真解读教材。当然他说的.我没有让学生自己来判断121.6与12.16哪个正确的方法,如果估算放在前面教学,让学生结合刚才的估算就自然而然会判断了。实际上我在之前教学五年级的时候,试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回答完全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他们基本不会把估算和计算结果联系起来判断。在平时的计算中,学生往往都是直接计算,而不会先估计,所以我此次设计想让学生在计算的结果上,养成用估算方法初步判断结果正确与否。当然,沈老师说我后面的计算全都没有提到估算,我承认确实是这样,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估算意识,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估算意识。

3.求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独立列式,展示学生的作业。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反思 篇5

上完小数乘小数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识到了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课堂教学我们追求预设生成,但是当非预设生成出现的时候,该怎么办?为什么我们还是习惯于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地教学思路上?

在生成的课堂中,教师是否善于倾听,是否善于发现学生言行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闪光点,是否能很快地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挖掘和提炼,是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其实,在课堂中有一个学生在介绍自己思路时,就在读书本上的小数乘法计算法则。我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战机”,将手中的“球”再传给学生:“他的思路既清晰又明了,和编书的教授不谋而合啊。下面我们一起打开数学书来自学这段话,等会儿,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解释给大家,或者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提问啊。”这样,不是可以顺理成章的切入主题了吗?

因此,以“教是为了促进学”这样的思想应该是落到实处的。作为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并思考相应的对策。

更要有换位意识,以学生的眼光,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表现和发展。2.没有认真研究学生,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

因为这是个刚组建的班级,我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了解不够充分,把所有的学生都想象成一张白纸,没有考虑到部分学生在奥数、对有些方法法则已提前接触的现实,把自己的预设建立在学生知识经验全部为零的基础上,而没有考虑有的学生已经会运用方法法则的情况。从这方面反思,如果课这样设计:

A.课始的整理表格归纳积不变规律放手给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归纳,师不必逐题要求,参与。

小数的认识的教后反思 篇6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设计到了小数的教学,根据人教版的设计,这部分知识事实上是小数的初步接触,到了四年级还要系统的学习。

今天这节课设计到了:小数的.读写法,小数在现实情境下的实际意义,如3.56元表示3元5角6分。 利用米尺教学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存在着长度单位之间的转化与小数含义的内容,属于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的要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现实意义之下理解小数的含义,根据上课的效果,课后反思,我觉得可能这样处理会更好:

一: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课时,把一课时的内容分成两课时,即小数的读写法于现实情境下的实际意义。

二:利用米尺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米尺,发现

1/10=0.1

2/10=0.2

3/10=0.3

4/10=0.4

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一位小数可以表示十分之几的分数。

为突破难点,继续让学生观察米尺,通过数数,得到:

5/10=0.5

6/10=0.6

7/10=0.7

8/10=0.8

9/10=0.9

10/10=1.0

老师继续追问,再给加一分米,是多长呢?

11/10=1.1

为后面学生写出1米30厘米的小数表示做好铺垫

《小数乘小数》微课程教学设计 篇7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三课时 (第4页) “小数乘小数”中的例3, 是小数乘小数 (不需添0占位) 。这是学生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本节课设计分为三个环节: (1) 复习旧知, 铺垫新知。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复习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运算。此环节的设置, 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很快地掌握新知识。 (2) 探究算法, 明白算理。利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 使学生了解计算的算理。 (3) 总结方法, 拓展思考。此部分是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总结, 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一节课的结束, 并不是本节课知识的结束, 而是新知识的开始, 长期的训练能培养学生们深入思考的习惯。

学情分析

第一, 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有了知识铺垫。

第二,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类推理能力, 他们能在做题过程中, 借助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 自主探索, 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运算。

第三, 五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 会运用多种感官来接受外部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索, 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 (不需添0占位) , 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法, 发现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并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环境与准备

在计算机上安装播放器;建立班级QQ群;在“一起作业网”上建立网上班级, 每位学生拥有一个账号和对应的密码。

教学过程

1.巧妙创境, 激趣引入

我们利用我国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唐僧师徒四人创设了一个情境, 即在21世纪, 唐僧为了使徒弟们更快地适应新生活, 特意开办了“三藏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用动画人物导入本课, 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使其很快进入到对知识的学习中。

2.找准起点, 复习引入

出示“43×58”, 复习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小数乘小数是基于整数乘整数的学习而进行的学习活动, 因此, 可以先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复习, 以便其更好地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3.探究算法, 明白算理

(后续以师徒四人为主线抛出的几个学习任务, 被放在一个故事情境中,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兴趣浓厚, 接受起来也更容易一些。)

(1) 唐僧出示例题:“一斤桃子0.8元, 要买2.4斤, 为师要付多少钱?”

猪八戒抢答:“师父, 这个简单, 我会用竖式计算。2.4×0.8, 列竖式时, 小数点对齐。因为24×8=192, 所以192的小数点与乘数的小数点对齐, 结果是19.2。师父, 快表扬我吧。”

(反例是纠正错误的常用方法, 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特别是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适时选用反例,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加深其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在这里, 借助猪八戒“粗心”的人物特点出示一个学生在此知识的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反例,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带着审视、批判的思想, 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和掌握。)

(2) 悟空发言:“哈哈, 过了这么多年, 你还是不爱认真思考。不用师父教你, 俺老孙来给你说说。把2.4看成24, 它扩大了10倍;把0.8看成8, 它也扩大了10倍, 它们的积就扩大了100倍, 所以应当把24×8的积缩小100倍才对。2.4×0.8的积应当是1.92。师弟们, 懂了没?”

(利用“悟空”聪明的人物特点来纠正猪八戒的错误, 这样既能给学生以正确方法的示范, 也能让在前期发现猪八戒的错误的学生, 对自己予以肯定, 认为和悟空一样聪明, 可谓“一举两得”。)

然后师徒四人一起来观察这个竖式, 发现“2.4是一个一位小数, 0.8也是一个一位小数, 那么它们相乘的积是两位小数”。

(3) 沙僧:“猴哥, 俺懂了, 让我来说说‘1.92×0.9’这道题吧。先把1.92扩大100倍, 看作192;把0.9扩大10倍, 看作9。192×9等于1728, 它是1.92×0.9扩大1000倍后的结果, 所以要把1728缩小1000倍, 就是1.728。”

悟空:“完全正确。八戒, 你懂了吗?”

(此环节中, 利用沙僧“勤学、踏实”的人物性格来再次帮助学生巩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以便他们消化新知识。)

最后师徒四人再一起来观察竖式, 发现“1.92是一个两位小数, 0.9是一个一位小数, 那么它们的积的小数位数应该是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因此, 积应该为三位小数”。

(两次对竖式中小数位数的观察, 是对难点的突破。)

4.总结方法, 拓展思考

(1) 猪八戒总结小数乘小数的方法:第一步, 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 再点上小数点。第二步, 点小数点时, 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 点上小数点。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只要细心、肯学, 及时纠正之前的错误, 同样还能成为优秀的学生。这也是对平常爱犯些小错误的学生给予心理暗示, 告诉他们不要灰心, 不要放弃。)

(2) 总结小数乘小数的儿歌:小数乘法很简单, 先看整数乘整数。乘数小数共几位, 积中小数与之同。 (儿歌朗朗上口, 便于学生对小数乘小数方法的记忆。)

(3) 如果我们在积上点小数点时, 位数不够点, 该怎么办呢? (学习应该是开放互通的, 所以此处设疑是为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激发他们更好地进行后续学习。)

5.巩固训练, 提升技能

学生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之后, 进入“一起作业网”完成测试题, 以检测学习效果。学生不仅能及时看到自己的做题情况, 而且遇到错题时还可以点击查看错题解析, 以便及时纠正错误思路。同时, 教师也可以根据计算机在线生成的全面分析数据对学生的完成效果和成绩进行及时的评价, 以帮助学生及时地消灭知识薄弱点。

设计亮点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微视频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载体, 它具备了时间短、问题聚焦、主题突出、易传播、可反复观看等特点。利用它, 可以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 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本节课制作的微视频, 基于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旨在帮助学生快乐自学, 突破重难点, 提高学习效率。

1.正误对比, 凸显重点

在微视频制作中, 针对2.4×0.8=, 我们呈现了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正确的计算方式, 另一种是学生易犯的错误形式。受到“用竖式计算小数点加减时, 要把小数点对齐”知识的负迁移的影响, 在用竖式计算时, 学生往往会把积的小数点与乘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样得到的积是19.2。这一错误的计算形式与正确的计算形式形成对比,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深其对本节课重点的了解。

2.及时总结, 突破难点

当正确的竖式方法被写出来后, 学生及时对算式进行观察总结:一个乘数是一位小数, 另一个乘数也是一位小数, 那么它们的积就是两位小数;一个乘数是两位小数, 另一个乘数是一位小数, 那么它们的积就是三位小数。同时, 我们也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进行了总结。这样从两方面实现了对难点的突破。

3.儿歌助力, 提高效率

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相对于枯燥的文字叙述来说, 学生对儿歌更容易理解并记忆。因此, 我们编写了一首儿歌:小数乘法很简单, 先看整数乘整数。乘数小数共几位, 积中小数与之同。朗朗上口的语言节奏, 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4.巧妙留白, 引发思考

此次微视频针对的是小数乘小数 (不需添0占位) 制作的。如果最后的结尾只是总结新知识, 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所以在视频的最后, 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积上点小数点时, 位数不够点, 该怎么办呢?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时刻延伸的状态, 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5.表现丰富, 引人吸睛

“小数的性质”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8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动物王国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老师录下精彩比赛的一个场面,想看吗?(课件播放三只小乌龟比赛情景)比赛规则:在一分钟内谁跑得远,谁就获胜。

一分钟后裁判员记录的成绩分别是:1号选手3分米;2号选手30厘米;3号选手300毫米。谁将夺冠呢?

生(争先恐后地):它们跑得同样快,比赛未决出胜负。

师(故作惊讶):怎么会呢?它们跑的路程分别是3、30、300。

生:计算速度的“单位”不相同,但是它们的速度是一样的,即3分米=30厘米=300毫米。

师:那么,根据小数的意义,谁能用同一个单位名称把上面等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讨論片刻,达成共识:0.3米=0.30米=0.300米

课件演示:裁判员用学生尺分别测量出0.3米、0.30米、0.300米的长度并叠放在一起,完全重合。

师:像0.3,0.30,0.300这样的小数虽然写法不同,可是数值的大小完全相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小数的性质”。

片段二:动手实践,理解“小数性质”

1.活动:验证小数性质的普遍性。

师:用大小相同,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的纸片,验证写法虽然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小数。

(1)涂一涂,填一填,比一比。

(2)汇报。

生1:我发现:0.2=0.20

生2:我发现:0.5=0.50

生3:我发现:0.6=0.60

(3)概括小数的性质。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并与0.3米=0.30米=0.300米比较,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从左往右看,在小数部分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2: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3:我同意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在“小数部分”添上0说得不准确(说着举起手中的三张卡片),如0.7=0.70,但0.7≠0.07。

师:下面各数中哪些“0”是小数末尾的“0”?

0.0500.2030030.0000

(学生思考后指出:三个小数末尾分别有1个0、2个0及4个0。)

生4: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是呀,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发现?

师生归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或”与“末尾”的含意。)

2.判断。(学生仔细倾听、判断,用手势表示对错。)

(1)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两句话的意义相同。(说明理由。)

片段三:巩固深化,应用规律

师:我们学了“小数的性质”,你认为“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

(让学生看第59页内容后回答。)

生1:根据“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化简小数。

生2:运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

1.化简小数。

(1)下面小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0.70 105.0900 30.00 10.2000

(2)将上面的小数化简。

2.改写小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3。(教师巡视指导。)

3.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性质”。

甲、乙两商店对同样的钢笔标价分别为5.8元和5.80元,它们各表示多少钱?哪种标价更科学合理?

反思:“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对此,数学教学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对单位名称的改写已有一定的认知经验。那么,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是直接出示对0.3米=0.30米=0.300米的大小验证,还是从具体情境中引入?笔者认为,后者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起点,更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性质,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教学中开展让学生对正方形纸片“涂一涂,填一填,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寻找共同特征中经历“操作、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交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自主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都相等”的特性千真万确,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内化“小数的性质”中,为避免人云亦云,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判断结果,深入体会数学概念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养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为学习小数性质的应用作了充分的“铺垫”。

教学,有时不完全在于教,而在于悟。学生悟出来的“道道”,远比灌输的“条条”富有魅力。为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达成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

师宗县丹凤镇中心学校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是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第一课时,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并熟练运用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的知识准备是整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及小数的意义。本节课主要是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小数和整数相乘积的小数点点在哪儿,从而解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人上此节课时先导入,出示场景列式0.8×3和2.35×3,问与以前学的乘法有什么区别,很容易引出了新课,小数乘整数。而后着重解决0.8×3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想一想根据以前的方法计算出结果,方法一根据乘法的意义,得出是3个0.8相加,从而可以加出2.4,方法二把0.8元化成8角去计算,然后再换算回来,也是2.4(元)。然后提出每次这样算都太麻烦,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用乘法竖式计算,竖式的计算结果肯定是2.4,至于为什么计算结果是2.4,教科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算理,只是根据上述的两种方法证明了结果是2.4,而老教材的算理是把0.8扩大10倍,然后再把积缩小10倍。于是我找了一些录像资料,都是根据小数的意义来计算的,即:0.8是8个0.1,乘3就是24个0.1,所以就是2.4。这样很明确。于是模仿之,也这样做了。所以也就产生了如此的疑惑,不知究竟是否需要这样的算理,是否把此段省掉就直接进入2.35×8,然后进入下一个进程,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

课没上完就下课了,现在回想,真是不应该啊。现在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二:其一是让学生说算理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说得时间太多,听完他们的发言后我明白他们说得是什么并且也知道他们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其他人不一定听得懂),而且这种情况延续了好几个同学。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以前自己在学生时代学的数学公式已经所剩无几了,当时学习时是会的,不然考试也不会考好。记忆中有一个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真正理解的东西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而我现在忘记了,那就是当时没能真正的理解。其中有一些公式虽然忘记了,但是自己却能推倒出来,这也许就是真正的理解了吧!新课标上说要延长学生的非形式化的语言,以便让学生真正的充分的理解而非人云亦云似的不理解的记忆、运用,然而这样在课堂上确是很花时间的,不知这种非形式化的语言所用时间占多大比例为宜(小班化那是最好不过了);其二是自己设计的问题不够精炼,这一点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此次不顺也许就是未能充分的吃透教材导致的。

再有,就是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比如学生在说0.8×3方法二(把0.8元化成8角去计算,然后在换算回来,也是2.4)时,他直接说把0.8看成8来算的,而教师需要的是他说把看成0.8角来算的。由于未能考虑到如此的情形,就硬生生的把他的说法改成8角。专业成长是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只是这个时间能否短点呢?

《小数乘小数》教后反思 篇10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的两种表示方法,会判断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抽象概括能力及自学能力。

3、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渗透集合思想,进行“对立统一”观点和爱国教育。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怎样判断除得的商是循环小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做个拍手游戏好吗?

(1)先听老师拍手:“啪啪”,你们会按照这个节奏“依次不断的重复”拍下去吗?

提问:拍下去能拍完吗

(2)再听老师拍手:“啪啪,啪”,你们能接着拍吗?

提问;这样依次不断的拍下去,能拍完吗?再拍下去,还是出现什么节奏? 教师边板书便叙述:“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也就是“循环”出现、(3)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循环”现象、师:看来生活中这种循环现象还是很多的。其实,数学中也存在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你们想知道吗?好,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示例

7、例8

例7 73÷3 例8 9.4÷11

师:请左边两排同学完成例7,右边两排同学完成例8,看哪排同学完成的快又好。

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

(1)从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计算73÷3时,商的小数部分重复出现“3”,余数重复出现“1” 师追问: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3”呢?(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

生2:计算9.4÷11时,商的小数部分重复出现“54”,余数重复出现5和6 教师追问:商又为什么重复出现“54”呢?(因为余数重复出现5和6,所以商就重复出现“54”)

(2)这两个算式能除尽吗?再继续除下去会怎样?(商还是不断地 重复出现“3”或“27”)

(3)73÷3的商重复出现“3”,表示商中有多少个“3”?(无数个)那么73÷3的商应该怎样表示呢?(用省略号)

板书:73÷3=24.33„„

(4)9.4÷11的商重复出现“54”,说明什么?(商中有无数个“54”)那么,9.4÷11的商应该怎样表示呢?

板书:9.4÷11=0.85454„„

2、归纳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 提问:

(1)谁能照样子说一个类似的小数 如:0.61555„„2.558558„„

(2)看上面的几个小数,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在小数的那一部分了?

板书:小数部分

(4)请同学们认真的观察以上几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它们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从小数部分的第几位起的?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什么?重复出现的数字各有几个?

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可能从小数部分的第四位起、第五位起依次不断地重复一个或者几个数字呢?(有)

(5)那么,“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数字”到底是从小数部分的哪一位起呢?谁能用三个字概括?(某一位)

板书: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

(6)重复出现的数字有一个的,两个的,三个的,还有多个的,那么我们就概括成“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板书)

(7)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中的循环现象了,那么,数学中的这种循环现象发生在什么数中呢? 板书:小数

(8)谁能根据以上小数的特征,给这些小数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板书:循环小数

(9)谁能把教师的板书连起来读一下?(教师边板书边补写“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像085454„„ 24.333„„等都是循环小数

3、理解概念 提问:

(!)你怎样理解“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2)你能再说一个循环小数吗?

(3)判断:下面哪个数是循环小数?那个不是循环小数?为什么?(出示)4.近似数:

3.444„„保留两位小数 3.44看小数部分第三位,2.75353„„2.75

5、循环小数的简写

(1)师:如果每个循环小数都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想法吗?(想简写)

(2)介绍“循环节”

师: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3)问:3.444„„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几?(4)2.75353„„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几?(53)它们的循环节各是多少?(4或53)

(4)请同学们说出翻板上几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5)介绍简写方法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不循环的部分照写下来,循环的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尾的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小圆点。

如;3.444„„写作 2.75353„„写作(6)练习,用简便形式写出下面的循环小数

1.746746„„0.105353„„312.222„„

四、综合练习

1保留小数位数(出示).1、判断对错

(1)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2)9.4747是循环小数()(3)0.2357是循环小数()

五、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齐读循环小数概念)。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上课一开始我就用拍手游戏让学生感知循环现象。知道 “不断重复”,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数学上叫“循环”。

在探究循环小数特征时,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充分感知数学中的循环现象。教学时我先引出出示73÷3,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试题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计算后我让学生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并想一想商如何表示?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在学生弄明白了循环小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接着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引出循环小数、循环节、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做相关练习,巩固新知识。

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做得较好的:

1、注重创设情景,提高学习兴趣。这节课是概念课,大多数学生都对此不感兴趣。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故事,找朋友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2、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算出73÷3这道算式后,给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尽量多给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但一节课后我也感觉有许多不足之处:

1、本节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观察的材料较少,针对循环小数的重点“依次不断重复”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再出几道练习题,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

2、对于商是循环小数的竖式计算,有些学生往往不知道该除到哪一步就不用继续再除,这也是今后教学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

师 评 课。

1、冯老师:

在导入部分胡老师用拍手游戏引入。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动手计算,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计算,让学生自主发现题中的循环现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在这一环节他加入了一些判断题,使学生认识到“小数部分”、“某一位起”、“依次不断重复”几个词的重要,使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概念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2、仙老师:

胡老师在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在这一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重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学生遇到障碍时,适时引导,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3、孔老师:

本节课,胡老师为了上好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他和他的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像胡老师一样,用心钻研,精益求精,一定能打造出完美课堂。

4、宋老师: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以课堂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为主。另外,“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思考,常有创新。教师本着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的原则,趁者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之际,设计了一组计算比赛,73÷3 9.4÷11 学生比赛求胜心切,计算中却偏偏遇到麻烦,商总也除不尽,怎么办?疑从中而生,学生自然要举手问老师:“老师,我们小组计算的这道题商总也除不尽怎么办?”。学生能提出疑问就是伟大的发现,于是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当商除不尽时用省略号表示。比赛得以继续进行。再通过说出省略号表示的意思,启发引导“你们发现了数学中的循环现象了吗”?引出循环小数的意义。

5、贾老师:

循环小数是有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但老师却能抓住教材重点,突破难点,出色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就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方面加以简评:

首先教师的教法:新课开始,采用故事情境法,用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设计一个分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比赛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循环小数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初步的知识概念。然后采用讨论法,小组讨论解决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循环小数与有限小数的区别,再采用练习法,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小数乘小数》教后反思 篇11

关注教学深度难度, 切实利用微课程实现基于目标的教学

如何在微课程中确定教学目标, 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 这不仅是三维目标完整度的问题, 更是教学目标完成程度的问题, 即我们常说的教师要“教到什么程度”, 以及“能教到什么程度”。邯郸市复兴区前进小学的教学目标较为细致和具体, 但对算理和算法的课程深度分析还显得不够。而南京市小行小学的目标设计相对简单些, 这样在后期微课程实施过程中较容易实现, 但在课程内容实施的整体性和完整度上稍显欠缺。

关注教学过程性的探究, 结合新技术手段彰显设计创新

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都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创新特点, 但在教学设计的过程和媒体技术的选择上具有各自的特点:

1.利用媒体技术, 实现重难点突破, 彰显创新设计

邯郸市复兴区前进小学的西游记情境设计, 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难点, 还能通过“一起作业网”等网络学习平台解决课后的巩固练习。而南京市小行小学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微课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难点的突破, 并在此基础上, 依托思维导图软件, 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的知识体系, 从而真正完成学生“算理”和“学力”的提升这一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以自主探究活动为导向,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设计

5.1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篇12

定远县民族小学

闫其安

成功之处:

1.以生活为依托,创设情境。

由于计算教学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所以学生对计算内容的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对计算的练习也倍感枯燥。因此,提高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更显重要。在教学时,我就利用教材的主题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借助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探究用新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理解与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注重开展自主练习。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在进行例题教学时采用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主题图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的习惯。在后面的活动中,积极为学生主动尝试、交流、讨论等创造了条件,提供充分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中发展自己,猜想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并把计算器引进课堂,分别算出“试一试”中的三道题,然后在小组里验证猜想,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不足之处:

小数乘小数 篇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86—87页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五1—3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本课时的计算限定在乘积大于1的范围内。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同样运用转化的策略将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整数来计算,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出计算方法。例题呈现的是小明房间连同阳台的平面图,要求计算房间的面积。教材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列出乘法算式后先估算,再计算,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方法。让学生明白可以把算式中的两个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试一试”让学生继续利用例题的情境,求平面图中的阳台面积。教材通过直观的图示继续呈现思考的过程,但把其中的关键步骤留给学生填空,让学生在填空的基础上完成计算,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例题和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将小数乘整数与小数乘小数整合,进行整体建构,更全面地认识小数乘法。“试一试”的计算过程,发现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乘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初步抽象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

1、通过主动探索,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课件呈现:在乘法王国里,住着这样的一家(12×4=48)这两个是因数宝宝,妈妈就是这两个宝宝的乘积,积妈妈是多少呢?因数宝宝非常调皮,经常把小数点搬来搬去,积妈妈可头疼了!

①看这个宝宝(12变成1.2)积妈妈应该变成多少才能使等式成立呢?谁来帮帮她?为什么?

②再看(4变成0.4),现在积妈妈怎么变?

③又变了(12变成1.2,同时4变成0.4)因数宝宝是怎么变的?积妈妈呢?为什么?一个因数缩小10倍,另一个因数也缩小10倍,积就缩小10×10=100倍。大家帮助积妈妈解决了问题,积妈妈很感谢同学们,她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感悟因数的变化与积的变化之间的联系。当两个因数都变成一位小数时,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为本节课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算理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掌握算法。

1、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

我们一起来参观因数宝宝的房间吧!(电脑出示房间图:长3.6米,宽2.8米)(1)提出数学问题。

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你会提一个数学问题吗?怎样列式?

(预设:若学生提问和周长相关的问题,教师就问学生:会算吗?这个计算学过了,比较简单,还可以提什么问题?怎么列式?)(2)进行合理估算。

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你们先估一估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估算并汇报。(3)探索算理算法。

通过刚才的估算,我们已经知道了积大概在6—12之间左右。那么实际的结果是多少呢?我们还应该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你们会做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交流汇报。随着学生的汇报,在电脑上展示计算的思考过程:把3.6看作36,把2.8看作28,变成整数乘整数来计算,这样积就被扩大了100倍,还要把算出的积缩小100倍。

刚才我们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跟它接近吗?

真不简单,自己探究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课件演示,你们的理解是不是更深入了一点?把思考过程和同座位再交流交流!

学生再次汇报,板书。

【设计意图:教师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小数乘小数这一核心内容,通过对3.6×2.8得数的估算,让学生对积的范围有一个大致把握。学生已经学过整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并且探索如何确定积是几位小数的理性支撑。最后教师还通过引导全班学生对计算过程的回顾,让他们从整体上来再次认识计算方法。】

2、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1)学生尝试。

会算阳台的面积吗?(电脑出示与房间相连的阳台图)怎么列式?2.8是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你们列竖式算一算!(2.8×1.14)

竖式怎么列?学生列竖式。

比较这两种列式方法优劣。

学生可能会出现(2)全班交流。,让学生纠错并说一说为什么要末位对齐。

你怎么算的?为什么积是三位小数?

(3)比较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联系。

比较两道算式,想一想:我们在做小数乘小数时,怎样很快地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他说得有道理吗?我们再来看一看刚才的这两道算式!

都是看成整数乘整数,为什么第一道最后要将积从右边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而第二题最后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教材中关于阳台面积列式为1.15×2.8,而我在此处将数据进行了小小的变动,将1.15改成了1.14。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学习了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计算算理还没有得到深化,计算方法还没有得到提炼。这时候需要排除干扰,放手让学生尝试竖式计算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可以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算理,感悟方法,继续让学生感悟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很快根据这一关系初步判断出积的小数位数。这样将积的末尾乘出0的情况分散到下面的环节,便于比较,起到了突出重点的效果。】

三、实际练习,内化理解。

1、老师这儿有几道题目,你能很快判断出积是几位小数吗?用手势回答!

0.8×2.1 3.42×2.7 2.3×0.42 200.1×91

2、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8.7 72.9 16.5 ×0.9 ×0.04 × 0.6 7 8 3 2 9 16 9 90 评讲后,质疑:你们有困惑吗?

老师有一个困惑,第三题第一个因数16.5是一位小数,第二个因数0.6也是一位小数,积应该是两位小数,而9.9是一位小数,这不是有点矛盾吗?谁来解释一下?

3、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46×1.2 1.8×4.5 10.4×2.5 9.45+8.7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纠错。

4、纠错练习。

9.4 5 + 8.7 1.0 3 2

5、解决问题。

每千克香蕉4.8元,妈妈买了3.9千克,20元钱够吗?

【设计意图:练习环节依照:“手势判断积的小数位数(积的末尾不会乘出0)——快速给积点出小数点(包含积的末尾会乘出0的情况)——计算练习以及纠错——之前的加法与之对比纠错——解决问题”这样的顺序使学生逐渐加深对小数乘小数的认识。练习的设计既注重层次性,还注重参与度(让学生举手势集体完成,让学生独立计算),更注重实效性(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纠错),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用小数乘小数进行计算,也可以进行估算来解决,不但用估算检验了计算,而且能够体会到估算的作用。】

四、思维训练,完善体系。

1、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乘小数,你们能用所学的本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这是一道整数乘法算式!31×37=1147,如果将积变成11.47,要使等式成立,因数应该怎么变?

学生思考、汇报。

(2)比较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0.31×37=11.47 31×0.37=11.47 3.1×3.7=11.47(3)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填法呢?比如把31变成310,要使等式成立,应该填多少?310×0.037=11.47 这样,积不就是三位小数了吗?310末尾有一个0,乘得的积的末尾也会有一个0,从积的右边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划去0之后就是两位小数了。

还有别的方法吗?能填多少种?你们课后研究研究!

2、全课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2)怎么计算小数乘小数?

(3)小数乘小数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课后反思 篇14

一、自己满意的地方

根据地方实际, 改编了应用题,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1开斋节到了, 妈妈准备煎“酥馓”, 煎一把“酥馓”要用0.85千克面粉, 家里有7.65千克面粉, 这些面粉可以煎几把“酥馓”?

根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 设计问题, 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例2 10月26日中午放学后, 我校学生抢了路边摆摊的妇女的一批价值十元钱的打火机, 每个打火机0.50元, 该妇女告到学校, 说学校的学生是土匪……

讨论一:这批打火机、土匪、三甲集小学师生的名誉之间有什么关系?

各组讨论如下:

(1) 20个打火机等于土匪; (2) 20个打火机损害了三甲集小学1500多名学生的名誉; (3) 就是抢一个打火机也会损害三甲集小学的名誉; (4) 就是用金子做的打火机也不应该抢……

讨论二: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1) 遇到这种情况要制止, 并向老师汇报; (2) 该学生要向摆摊人道歉, 把打火机还给她; (3) 从我做起, 不做有损学校名誉的事, 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4) 提议该学生向全校师生说一声对不起, 我错了……

1.突出了新课改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充分参与, 以生活实际为例, 引发学生思考, 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掌握了如何把是小数的除数转化成整数的方法, 突破了教学难点。

3.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4.课本中的两道例题都是生活中的数学, 尤其例2,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要正确引导, 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进而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有待改进的地方

1.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稍有差距, 应在学生完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说出:a怎样把是小数的除数转化为整数?b被除数数位不够怎么办?

2.整体效果不够理想, 10%的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3.教具几乎没有使用。本来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 因时间安排不合理最终这一环节被取消。

4.教师的基本功还不过硬, 驾驭课堂的能力不高, 需要进一步提高。

5.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讲课过程中出现底气不足、知识透支的现象。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重视课前准备工作。

2.经常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失, 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4.设计的问题难度适宜, 重视优等生的同时, 要更加关照差生。

5.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应精心选择。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篇15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1

听了曹老师《小数乘小数》一课,感受颇多。

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

老师课堂一开始设计了让学生帮助老师计算老师家里各房间面积,学生非常乐意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并且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复习整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为学习新知做铺垫。而设计的最后两个问题就是小数乘小数,自然过渡到本课所学新知。整个环节自然清晰,学生参与性强、参与面广。我觉得这样的一种让学生帮助老师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建构新知,值得提倡。

二、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

在计算老师家阳台面积时,教师板书的算式为2.8×1.15,可能正是这样的一个细节,学生在自主尝试计算时,部分学生就按照老师板书时数的顺序列竖式计算了,因此出现了用三步计算的情况,而老师恰好又喊了这样的一名学生去板书。老师看到学生的板书后,并没有评价学生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用1.15×2.8进行竖式计算,因为这样只需要两步。我觉得在面对一个计算问题时,解决计算结果的策略可以是多样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这里学生的计算是正确的,思路也是清晰的,应该值得肯定。最好能让学生说说他是怎么算得,让学生明确这样的方法需要三步,而另一种方法只需要两步。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哪种方法更简便,真正体现算法多样化,并在多样化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形成算法优化。

三、练习也应强调应用

计算教学历来不是公开教学的“宠儿”。它枯燥无味、不易出彩。这都是因为以往的计算教学忽视了计算的现实背景,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不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数学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是有价值的,计算教学也应“服务”于应用。本课在练习设计上比较注重学生计算方法的强化,强调算法、算理。而在数学应用、练习设计的趣味性方面略显不足。这让我想起了05年到徐州参加苏教版教材培训时听徐斌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徐老师在练习中创设和提供了去商店购物等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既体会到计算的价值,又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2

小数乘小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的仍是利用转化的策略,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

近期,听了丁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她的课有以下特色:

一、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方法的习得很重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统计,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和从事数学教育的占1%,使用数学的人占29%,基本上不用数学的占70%。那么为什么还要全民学习数学?那是因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极少地使用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而更多地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并贯穿一生。由此可以看出,教数学关键是要教数学思想、学数学核心是在学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数学思想方法对人的一生是有着重大影响的.。

丁老师的这节课,不管是转化策略的运用还是猜想——验证方法的实施,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方法的成长。

二、随学而教不若随学而导——引导的时机很重要

丁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现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对算理有了初步的感悟。而在交流例题的算法时适时地追问一句:“你是怎样地用整数的方法计算小数乘小数的?”然后把两种算法进行对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这两者的联系,接着再问:“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得以解决。导在重点处,导在难点时,比起形式化说算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真正的内化,让学生真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对本节课的一点个人想法:

小数乘小数,虽然是新知识,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独立进行计算。原因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又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所以,我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算,再来说说怎样算的就很好。而本节课的学案安排的“猜想——验证”有点形式化,可略去。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篇16

东路镇蛟塘小学

陈华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勤于验算的好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3、培养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能力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用卡片出示口答题:

3.4×15

23×1.48

0. 78×32 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个问题:

(1)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2)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行板演。、二、自主探索

改变问题:如果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小组分享自学成果,归纳达成共识。全班交流。

谁来说说3.6×2.8是怎样估算的?又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展示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继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继续交流:计算2.8×0.15时,在积里是怎样点小数点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理进行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行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0.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较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尝试、交流,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2.完成“做一做”第2题。请三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习。反馈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上一篇:2023年秋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落实情况汇报下一篇:学习像班长那样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