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绩效评价办法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绩效评价办法(推荐8篇)

财政绩效评价办法 篇1

一、工作原则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遵循以下原则:

(一)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原则。即把财政支出行为及其过程情况,通过对其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比较和评价分析,判断支出的行为和执行的业绩、效果优劣。经济性、效率性与有效性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整体。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定量分析建立在支出项目的财务数据采集分析上,定性分析通过对项目支出全面、综合因素分析,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与定量分析共同评价支出项目的效果,以更加合理、准确地反映支出的实际绩效。

(三)真实性、科学性、规范性原则。真实性是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客观公正的基础,科学性是以项目的实际情况为主,兼顾国家、国际比较标准,将预算标准和实际标准相结合,普通适用和个别选择相结合,充分考虑财政支出的特点和运作过程,以真实反映和衡量不同资金使用单位(部门)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能力,规范性是评价行为和结果始终贯穿和反映财政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强化、规范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的选项、审批、监管、审核功能,增强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责任制,使绩效评价对公共支出的预算管理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二、基本方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包括:

(一)成本——效益比较法。针对财政支出确定的目标,在目标效益额相同的情况下,对支出项目中发生的各种正常开支、额外开支和特殊费用等进行比较,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为优。

(二)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通过比较财政支出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三)摊提计算法。研究某项支出通过盈余得以回收的时限,计算投资回收期或投资风险。摊提时间越短,风险越小。

(四)最低成本法。在某项公共支出不易观测或计算其效益大小的情况下,可采取比较多个功能和目的相近的方案,评价和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

(五)因素分析法。通过列举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

(六)历史动态比较法。将历史上各时期的公共支出按一定原则和类别分类排列,分析比较,确定公共支出效率变化的情况。

(七)横向比较法。将相同或近似的支出项目通过比较其在不同地区间的实施执行情况来分析判断支出的绩效。

(八)专家评议与问卷调查法(公众评判法)。通过若干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分析,同时,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发给一定数量人员填写,最后汇总分析各方意见进行评价判断。

(九)上级财政部门制定的其它方法。

三、指标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通用)指标,一类是个性(选定)指标。基本指标包括基本财务指标、国家(国际)通行指标、公众关注指标等应用在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个性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目标来设置(选定)的特定指标。个性指标包括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绩效指标根据财政支出的不同功能和类型,同时兼顾绩效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分为九大类:一是财政基本建设支出,二是行政管理支出,三是财政支农支出,四是财政教育支出,五是财政科技支出,六是财政卫生支出,七是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八是政府采购支出,九是财政补贴支出。对每类设立支出类型评价“指标库”,针对不同项目的绩效评价内容选取一定比例的指标。为满足评价工作的要求,还可以结合具体需要临时设置一些补充指标。

财政绩效评价办法 篇2

一、当前财政绩效评价模式的绩效分析

1. 基本做法

从我国绩效评价实践发展看,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0年前, 由财政部门组织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结束后开展绩效自评工作, 财政部门再核实, 评价工作基本上是流于形式, 各地开展的积极性也不高;二是2010年以后, 为了缓解财政收支尖锐矛盾, 各地逐步将绩效评价工作前移, 覆盖到预算编制环节, 并且增加了绩效目标申报和批复。在资金使用结束后, 采用标准的评价方法, 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按照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评打分, 希望借此来达到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的目的。即预算单位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 除了以往的部门预算申报计划外, 还要向财政部门报送绩效目标, 财政部门批复后与预算指标一起下达作为最后绩效评价的考核目标。预算执行结束后, 先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表格做绩效自评, 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职能部门再设计一整套指标根据预定的绩效评价规程对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 重点评价产出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评价指标包括一、二、三级指标及权重。预算单位也要根据自评项目特点, 在三级指标下增加四级指标, 特别要在“社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三级指标下增设个性化四级指标, 并明确指标含义及评分标准, 财政部门据此再聘请专家打分, 评出不同等级。此模式可描述为:

2. 该评价模式的绩效分析

财政部门要评价预算单位资金绩效, 首先要求评价工作要有绩效, 如果自身评价工作都缺乏绩效, 试问如何评价预算单位资金绩效, 更谈不上以评价来提升资金绩效了。我们姑且先不讨论该模式和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仅从其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入手来分析其绩效水平。从实际看, 该模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难以克服的难题:

(1) 难题一:指标设定难题。由于该评价模式的核心是设定指标体系, 再按照相应指标评价打分, 最后按照分值判断绩效高低, 评出优良中差等级。但在设计指标时, 评价者会发现, 很多财政支出项目根本无法找到指标来衡量, 因为政府部门产出不能交易出售且无法用金钱衡量价值, 难以量化;其次, 由于设定三级甚至四级指标体系, 各分项指标在合成总指标时需设置权重, 而权重的确定并无科学依据, 只是评价者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确定, 因此难以做到吻合事情本身的规律, 评价结果难以反映项目的实际绩效。而且这种操作模式很容易让预算单位产生“项目绩效取决于指标设计和权重选取”的认识误区, 因为根据不同的指标体系和权重评价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假使这样, 那就说明绩效取决于评价者, 而使用资金的单位的责任和作用反倒无足轻重了, 从常理看, 这显然是荒谬的。

(2) 难题二:目标考核难题。该评价模式除了设计指标体系外, 也运用了管理学的成果, 引入了目标管理, 即在预算申报时由预算单位申报绩效目标并细化为量化指标, 资金使用结束后根据量化指标进行目标考核, 绩效目标考核作为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上看, 目标申报容易, 实际考核也容易, 即在预算申报时要求预算单位申报绩效目标并予以量化, 资金使用后通过指标的实现程度评价绩效即可。但实际操作时评价者会发现目标考核时难以实现预定设想:一是评价者会发现政府部门的目标往往具有抽象性和笼统性, 难以通过量化的指标值体现;二是预算单位在申报目标时主观上肯定会申报低于最能体现花钱办事效果的目标, 而财政部门无力判断目标的合适程度, 即使借助专家力量能够判断出来, 并要求预算单位提高目标值, 但在目标考核时预算单位会以“这是财政部门给我定的目标, 不能反映工作实际”为理由推卸责任, 而一旦由预算单位来选定考核指标, 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指标来反映自身某方面的工作成绩, 其结果就是财政部门绩效目标考核意图的落空。因此, 在该模式绩效评价中, 目标考核成为一个两难选择:目标定得低, 考核失去意义, 绩效无法实现。目标定得高, 预算单位会消极应付, 绩效目标没达到时会找万般理由推卸责任, 导致目标管理和考核的努力失效。

(3) 难题三:评价结果应用难题。评价结果应用难题实际上就是上述两大难题的必然结果, 连评价者都一直在表示要设计出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 而且最佳效果的绩效目标根本难以确定, 即使确定了目标值, 预算单位也难以认同和接受。而财政部门只是资金分配和管理部门, 并不具备像审计和纪检监察等机构具备的行政强制力, 评价结果自然难以对预算单位产生约束力。所以该模式绩效评价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建立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 从操作模式和方法上看, 其评价结果无法对预算单位形成约束力, 而如果强行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分配挂钩, 在目前部门切割财力的背景下, 立即会遭到预算单位的强烈反对而使财政部门面临众多预算单位及其分管领导的巨大压力。

因此, 操作中绕不开的三大难题决定了该模式评价工作的效果非常有限, 表现为:虽然做了大量的评价工作, 评价了大量的项目, 但是评价工作的开展对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收效甚微, 根本无法对预算单位的资金膨胀和浪费产生任何实际性作用, “从单个项目看评价效果非常好, 但从整体上看效果为零”就是对现有评价工作绩效的最真实写照。

二、绩效评价工作绩效低的原因分析

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准确评价财政资金的绩效, 并找出影响财政资金绩效存在的问题, 促使预算单位改进并提升, 从而推动资金绩效的不断提升。因此, 要实现绩效评价工作的这个目标, 就必须从思维上取决于是否知道财政资金绩效的来源, 从行为上则取决于是否根据绩效产生的内在要求设计科学的绩效评价流程和方法, 两者的统一才能实现评价的预定目标, 而现有的绩效评价恰恰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到位, 致使绩效评价缺乏明确的目标, 绩效自然无从实现。

1. 从思维上没有认识到绩效的来源, 评价模式缺乏科学性

(1) 没有认识到绩效产生于主体的实践。绩效产生于实践, 这是不言而喻的。绩效不是指结果本身, 而是从起点开始通过主体的努力最终实现目标的全过程的总称, 绩效不是已经存在的结果, 而是要通过实践将来要实现的结果。好的结果和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人努力去实践才能实现的。因此, 绩效评价无法直接评结果, 评价的不是已有成就, 而是通过评价提升主体绩效能力去实现更多更好的目标。就单项资金来说, 评价的不是过去的结果, 而是预算单位申报资金后努力要实现的预定目标, 而评价过去的结果根本不是绩效评价, 只是主体基于主体预先设定的指标进行的某种测度水平评价, 这个水平可能是绩效的水平测度, 但并不是绩效本身。因为过去的结果已经不可改变, 而未来的结果还不存在, 需要努力去实现, 去获取。

从财政绩效角度看, 花钱是为了办事, 花钱的效果直接取决于办事的效果, 办事的效果不佳, 花钱就自然不可能有绩效。如果财政部门没有认识到财政绩效是产生于预算单位的实践, 仅仅是定目标定指标的评价方法, 不触及到预算单位的花钱办事的行为和能力, 不通过评价帮助资金使用者提升花钱办事行为的效果, 提高资金绩效只能说是“镜中花水中月”, 白忙活一场。

(2) 没有认识到绩效就是解决问题。财政绩效看起来似乎很深奥, 通俗讲, 绩效就是解决问题。现有财政资金绩效低, 是由于不科学的分配方式造成财政资金被部门单位严重切割和固化, 预算单位根本没有履行花钱办事该负的责任, 要钱的目的不是为了办好事, 而是为了获取部门利益。财力被切割和固化问题的解决, 直接关系到资金绩效能否提高。但现有绩效评价模式着眼的是如何设计指标进行评价, 但恰恰是定量化的评价指标虚化了预算单位花钱的责任, 忽视了预算单位的努力程度。一旦在结果上被财政部门评定为绩效不高, 预算单位会想尽办法与财政部门开展博弈, 费尽心思找理由推卸责任, 根本不会去反思自身花钱办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 如果绩效评价不去想办法解决造成资金低绩效的责任虚化问题, 不落实预算单位花钱办事的责任问题和提升其努力程度, 再好的指标体系设计, 再好的目标设定, 都是徒劳的。

2. 从行为上没有按照科学的评价模式设定有效的评价方法

财政绩效来源于预算单位花钱办事的效率, 由于评价模式的不科学导致评价方法的不科学, 使得评价完全偏离了财政绩效的轨道。科学的评价一定是通过促进管理来落实预算单位花钱的责任, 激发其办好事的能动性, 这种绩效评价应该是提升管理水平的评价, 本文将其命名为“作为管理的评价”, 而把与之对应的目前开展的绩效评价称之为“作为评价的评价”, 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1) 评价主体不同。评价主体是绩效评价的首要因素, 主体直接决定评价目的。“作为管理的评价”的主体是政府和财政部门, 因为它们是财政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作为评价的评价”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个人和组织, 只要这个主体愿意开展某项评价。从当前财政绩效评价模式和方法看, 首先财政部门把主体身份混淆了, 本应是“作为管理的评价”的主体, 通过评价来促进管理, 而事实上却演变成了设计指标进行结果评价, 绩效评价结果只是财政部门基于指标设计的一个绩效测度结果, 既不反映预算单位的工作努力结果, 也无法通过促进管理来提升预算单位的工作水平, 根本无法为预算单位所接受, 也就无法转化为预算单位努力追求高绩效的内生行为追求。这也是为什么此种模式的绩效评价自始至终要强调“强化评价结果运用”难题的由来。

(2) 评价目的不同。评价主体不同, 目的就会不同。“作为评价的评价”中, 由于主体的任意性, 其评价是基于自己的某种目的, 从自己关注的角度设定指标对某项事物进行绩效测量, 获取自身想要的信息, 或者提供给关注该事物的其他主体, 其绩效测度的结果自然不需要得到被评价主体的认可。而财政部门作为财政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 开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资金使用效果。而资金使用效果并不取决于财政部门, 而是取决于预算单位花钱办事的行为。因此, 财政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以评价为手段来强化预算单位花钱的责任, 促使预算单位做好事情。根据该逻辑, 绩效评价真正评价的是预算单位花钱办事的绩效能力和努力程度, 而不是其绩效水平。因为即使以评价测量出了资金绩效低, 但如果不能通过评价改变预算单位花钱办事非绩效的思维和行为, 资金的绩效还是无法得到提高, 就目的来说, 无论多么精准的测评结果都是无价值和无意义的。

(3) 评价方法不同。“作为管理的评价”, 其主体性和目的性决定了评价的方法是通过对预算单位花钱办事努力程度的评价, 找出影响绩效目标实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从而提升其努力的有效性。“作为评价的评价”的方法只是根据评价者自身的某种目的设计评价指标打分, 得到自己关注的结果也就实现了目的。

“作为评价的评价”通过设定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公平性进行结果评价, 似乎是对预算单位绩效的准确评价, 实际上评价并不科学:一是指标是固定的, 静态的, 而预算单位使用资金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却是动态的, 而现有绩效评价只是按照静态固定的指标体系进行, 无法对不同地方和不同条件做出相应反映, 评价变成了机械的指标套用, 仅从这点看, 评价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科学性;二是预算申报时, 预算单位必须向财政部门申报目的, 这个目的的实现程度就是其使用资金的绩效水平。评价资金使用绩效确实需要用量化指标来体现, 但这个指标只能是针对预算单位预算申请的目的目标量化考核, 而不是按照所谓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等角度进行测度, 这样的测度结果只是评价者根据主观设定的指标进行测度的结果, 并不是预算单位的实际绩效水平, 预算单位自然不会认可和接受, 相反会找各种理由回避自身的责任。

“作为管理的评价”的方法是评价预算单位按照预算计划和承诺目标所进行的努力程度及实现程度, 也就是以预算环节科学的资金使用计划、预算执行方案和目标承诺为基础, 评价预算单位努力程度与结果实现的程度, 并根据目标实现程度逆向查找影响目标实现的问题, 并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不断提升预算单位获取绩效的能力。这样的评价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一是评价预算单位承诺目标的实现程度预算单位必须要认可, 因为这个目标是其申请预算时向财政部门承诺的, 预算下达时, 不仅赋予了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权利, 也赋予了预算单位实现承诺目标的责任和义务。如果预算单位不认可, 财政部门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对其展开绩效问责;二是因为这样的评价充分考虑预算单位面临的环境和条件, 准确充分地评价预算单位的努力程度和结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更通过引入专家智能提升预算单位花钱办事的能动性, 因此预算单位主观上更愿意接受和认可, 结果上也实现了促使预算单位在今后花钱办事更有绩效的管理目的。因此, 以“作为管理的评价”的评价方法就能一举解决原有绩效评价模式所造成的三大难题, 指标的设定直接体现预算单位承诺目标的实现程度, 因而将目标考核与绩效指标设定融为了一体, 而且指标的设定直接与预算单位申报预算的目的相关联, 指向明确, 指标个数也不用太多, 也容易量化。由于是评价预算单位承诺的目标实现程度, 并且通过查找问题内化到预算单位花钱办事的管理行为并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这样的指标设定和目标考核从责任机制设计上和预算单位的接受态度上既具有可行性, 也具有可持续性。

绩效评价低绩效问题的实质在于混淆了“作为管理的评价”和“作为评价的评价”的不同, 人为降低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本身的绩效, 导致绩效评价的三大难题的形成。如果不实现评价模式的转变, 这三大难题都难以得到解决, 绩效评价工作的绩效就难以提高。

三、提升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绩效的思路

要提升绩效评价工作的绩效, 必须针对造成问题的原因, 从“作为评价的评价”转变为“作为管理的评价”模式, 提升预算单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进而实现提升资金绩效的目的。

1. 实现评价模式的根本转变

(1) 以“作为管理的评价”模式落实预算单位的花钱责任。“作为管理的评价”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责任能力评价, 此种评价模式评价的主要不是目标, 而是责任, 是以项目评价为手段, 落实花钱的责任, 责任落实了, 提升办事能力才有了基础和底线标准, 绩效的获取才有可能。因此, “作为管理的评价”的责任考核是要求预算单位先申报绩效预算, 然后以预算环节科学的资金使用计划、资金计划和目标承诺为基础, 再通过资金使用结束后对目标实现的程度、计划的执行和控制是否按照预算进行, 通过前后对比来检验预算单位是否履行责任。

(2) 以“作为管理的评价”模式激发预算单位办好事的能动性。绩效的实现需要主体根据既定的条件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甚至更高的目标。但是, 仅仅落实预算单位的花钱责任还不够, 还需要激发预算单位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管理的评价”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引入专家专业智能对预算环节的资金使用计划、资金计划和目标进行专业判断, 找出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 从而提升花钱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这样不仅为资金绩效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 预算单位由于工作能力的提升而激发了工作能动性。由于评价的是预算单位努力的结果, 预算单位攻坚克难的努力结果得到了承认和肯定, 从工作态度上也激发了预算单位的主观能动性, 责任落实了, 办事的能动性出来了, 绩效也就出来了。

2. 设计有效的评价方法促进绩效管理, 提升资金绩效

按照预算资金分配流程, 以“作为管理的评价”的有效方法覆盖预算申报到预算资金使用结束的全过程, 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落实预算单位责任, 激发能动性, 解决预算申报和执行中的问题, 进而达到提升预算单位的绩效能力, 能力强了, 根据环境和条件实现既定目标, 甚至超越更高目标就具有了可能性。具体来说, 评价方法的设计如下:

(1) 预算环节的评价:以评价检验资金使用计划和绩效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预算环节的评价首先要求预算申报标准的创新, 即从过去简单的预算申报报告转为申报四项内容: (1) 依据; (2) 实施方案, 即申报单位为此必须完成此项工作的实施计划或者是可行性报告; (3) 绩效目标; (4) 预算的详实安排。绩效预算的四项申报内容就是为了使预算单位的花钱责任清晰呈现出来。在细化的四项预算申报要素基础上, 引入专家智能重点评价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绩效目标的合理性, 提出实施计划和方案以及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帮助部门单位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这样就把专家掌握的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转化运用到了具体的管理当中, 不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而且还提高了预算单位履行责任的能力。

(2) 资金拨付后:以评价检验资金使用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否得到严格遵照执行。资金拨付后, 通过国库支付、政府采购、预算监督等实现即时控制, 通过绩效评价的延时控制转化为下一次的预先控制, 即预防同类错误的减少, 不断监督其落实方案的进度和资金使用状况, 形成自我纠错机制, 通过预算执行过程的严格控制, 使得预算执行能够在实现目标的轨道上不至于发生偏离, 绩效目标的实现有了坚实的保障。

(3) 资金使用结束后:以评价检验落实预算环节的各项承诺遵守程度和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资金使用完毕后, 专家针对绩效预算申报的四个要素, 发挥专业智能开展绩效评价, 评价并查找预算单位在预算时制定的执行方案以及承诺的绩效目标的程度, 并查找存在问题, 并反馈到部门单位, 跟踪改进效果, 落实预算单位花钱责任, 促使预算单位改进自己的工作, 进一步提高花钱办事水平。如果有少数不遵守绩效评价工作做事的预算单位, 继续通过绩效问责乃至绩效审计, 把资金使用效果、支出的合法合规性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出来, 并联合政府职能部门组成问责小组, 进一步强化部门单位的用款责任, 以外部约束机制促进部门单位用财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 实现“盯住做事”, 从而持续强化部门单位的工作行为能力, 并能以这种行为能力生产出符合政策决策要求的结果。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篇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行为的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分析、评价和报告,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本文通过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探索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促进我国尽快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

实践证明,要想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发挥其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将财政支出管理做到法律化、制度化。比如新西兰政府分别在1989年和1994年颁布了《公共财政法》和《财政责任法》,这两部法律的主要内容就是明确国家公共资源使用的责任范围,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起到约束和监督的作用,进而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率。就我国财政的发展而言,虽然我国对国家财政拨款的项目实行全程的管理,针对项目的财务支出实行绩效评价,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专门针对财务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使政府财务支出一直处于没有法律约束和监督的状态,得不到法律的基本保障。

1.2 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

在许多西方国家都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国家财务支出绩效评价。澳大利亚为例,负责公共财务支出绩效评价的部门是澳大利亚联邦财务部,其主要职责就是对财务支出评价体系的设计和监督。相反,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都是分散到各管理部门。由于每个部门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的差异,导致不同部门对于财务支出评价的标准不一致,这样形成的评价体系必然没有统一性,并且造成财务支出评价的数据不具备公平、公正、可靠的属性,而且对于数据的真实性也有待进一步核实。

1.3 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及合理的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各部门的财务支出评价都是依据自身的财务情况、项目概况、工程管理指标等进行的,大多数的评价依据都是各部门自己制定的,或者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值作为评价指标,这导致每个部门对财务支出评价的数据没有统一的指标作对比,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对财务支出绩效评价缺乏统一、科学的评价指标,同时也没有合理的评价方法,这严重影响了财务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4 评价内容不全面

目前,我国处于应用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初级阶段,对于财务评价所包含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和具体。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经济效益也是财务评价中重要的环节,很多部门进行财务支出评价就是为了体现财务支出的合理性,从而证明项目的每一笔投入资金都得到了合理、合规的使用,过于片面地认为财务支出评价就是体现资金流向的合理,而忽视了对项目经济效益的评价;其次,很多国家投资的项目对于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比较重视,但是项目负责的部门在做财务评价的时候却忽视了这一点,没有考虑到项目在未来长远的发展中对社会带来的效益、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对当地就业的推动作用,正因为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中缺少对这些内容评价,导致整个评价工作不能宏观地反映政府投资该项目的最终目的和积极意义。

2 构建我国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2.1 规范的制度作保障

在我国,法律是约束人行为的主要依据,正因为有法律的保障,人们的生活才能安定、太平。同样,在财务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必须拥有相关法律条款做保障,才能有效促进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此,国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必须将制定关于财务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可以在之前颁布的相关法律如《预算法》《审计法》中增加关于绩效管理的内容,通过强化财务绩效管理的法律地位达到约束和监督的目的;第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年都会对政府财政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查,审查的内容主要有财政支出是否合理、合法、合规,但是很多时候太过于重视过程却忽视了结果。虽然政府投资的项目大多是为公众而服务的,但是有些项目也是盈利性质的,所以经济效益也是财务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三,对于使用政府资金的单位、财务审计部门、相关监督单位等,要指定适合于自身的工作制度,约束相关工作者的行为,使其严格遵守制度要求,明确自身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2.2 建立统一的财务支出绩效评价指标

在财务支出管理中,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财务支出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是用来评价财务使用效率和使用方向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中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使评价结果更具公平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在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中所涉及的评价指标有三种: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部门绩效评价指标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时,要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通过清晰的分类确定准确的评价指标,最终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准确的评价指标,促进财务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选择合适的财务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在财务管理中,对于财务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根据评价对象、评价目的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财务支出绩效评价方法。通常而言,目前的财务支出绩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专家评议法,也就是聘请与评价对象相关的专家来对项目的所有财务资料进行综合的评价,当然要聘请多位专家,最终通过专家的意见得出评价结果;第二,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很好理解,就是设置相关的问题,之后向多人发放,拿到问卷的人根据自身理解填写答案,之后进行汇总得出评价结果,但是这种方法容易受到被访人员差异的原因而影响评价结果;第三,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一般在衡量政府支出效益时使用,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将项目每种方案的成本和效益都列举出来,之后进行分析和对比,选择成本低且效益良好的方案。

2.4 财务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首先,对于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一个项目在投入使用之前就做好了经济效益的预测工作,项目使用中期是其经济效益体现最准确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发现经济方面存在问题,要马上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其次,对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部门绩效评价结果可以直观反映本部门的绩效情况,有助于领导全面了解部门内部财务情况,同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问题提出建议,有助于国家资金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最后,对综合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可以作为一个时期内财务支出情况的衡量指标,有助于国家了解财政支出的具体流向,同时明确财务的利用率,通过分析综合绩效评价结果找到更加高效利用资金的办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无限的价值。

3 结语

从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来,还没有构建出系统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了我国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进程。因此,我国必须要开创构建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新思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收稿日期:2016-07-12

财政绩效评价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合理配置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判。

第三条 绩效评价的主体是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

预算单位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含省级派驻外省及境外办事机构)、政党组织、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第四条 绩效评价的对象包括预算单位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

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支出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 绩效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类组织原则。绩效评价工作接受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由各级财政部门、预算单位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评价应当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做到客观公正,标准统一,依据真实,程序规范,方法科学。

第六条 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各级政府制订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三)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

(四)预算单位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或目标;

(五)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六)预算安排、申请和分配财政资金的相关文件,包括预算批复、项目或财政资金申报书、立项评估报告及批复等文件;

(七)预算执行或决算报告、其他财务会计资料;

(八)项目报告、竣工验收报告;

(九)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十)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管理与组织实施

第七条 绩效评价工作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财政部门、预算单位根据资金性质、级次、行业和项目特点分级、分类组织实施。

第八条 绩效评价工作是政府管理行为,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明确相应的绩效评价工作机构。绩效评价机构组织绩效评价不得向评价对象收取评价费用,实施绩效评价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

第九条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绩效评价规章制度,确定评价项目,指导、监督、检查各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并根据需要对预算单位支出绩效实施评价。

第十条 预算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的规章制度和财政部门的有关要求,负责制定本部门绩效评价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指导、监督、检查所属单位的绩效自评工作,向财政部门报送绩效评价报告。

第十一条 资金使用单位按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规定及要求制订绩效目标,对本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自我评价,并向主管部门报送绩效评价报告。

第十二条 根据工作需要,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可聘请专家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

第三章绩效目标

第十三条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根据不同情况由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分别或共同设定。

第十四条绩效目标应编入部门预算。

第十五条绩效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时效目标、成本目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

(二)达到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资源;

(三)支出的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四)衡量或评估每一项目活动的相关产出、服务水平和结果的考核指标。

第十六条绩效目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指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

(二)具体细化。绩效目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

(三)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要经过科学预测和调查研究,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

第四章 绩效评价内容和指标选择

第十七条 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及其实现程度,财政支出所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

第十八条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为周期,对跨的重大(重点)项目可根据项目或支出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十九条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应当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正确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重要性原则。应当优先选择最具预算单位或行业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三)经济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数据的获得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实行评价。

(四)可比性原则。对绩效目的相似的评价项目应选取相同的绩效评价指标,以保障评价结果的相互可比性。

第二十条 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性指标是为考核基本绩效状况而设置的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指标。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设置的适用于不同部门的指标。绩效评价指标由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分别或共同制定。

第五章 绩效评价标准和绩效评价方法

第二十一条绩效评价标准是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四)其他标准。

第二十二条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对基本支出预算的绩效评价以预算为评价期,实施评价。专项支出预算的绩效评价以项目建设期为评价期,实施全程评价。项目规划期间,应进行必要的绩效预评估;项目建设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预算或建设中期为评价期,实施评价和阶段性评价。

第二十三条 绩效评价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分析具体反映财政支出效益的大小,定性分析反映财政支出与产出的因果关系以及同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对有关内容制定量化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并做出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全面评价。

第二十四条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一)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绩效结果、历史情况和实际执行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二)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三)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成本、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评价。

(四)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公共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支出的绩效评价。

(五)公众评价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项目绩效评价。

(六)其它评价方法。

第二十五条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

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第六章 评价工作程序

第二十六条 绩效评价工作程序是指从确定评价对象至完成整个评价工作的过程,一般分为准备、实施、撰写与提交评价报告、工作总结四个阶段。

第二十七条 绩效评价工作准备阶段。

(一)确定绩效评价对象。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根据政府工作目标和预算管理要求及有关实际情况,确定评价对象。

(二)下达绩效评价通知书。在绩效评价对象确定后,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等评价组织机构下达评价通知书。评价通知书应载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任务、评价依据、评价实施机构、评价时间和有关要求等事项。

(三)确定绩效评价工作实施方式,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等绩效评价组织机构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以及其它情况,决定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方式,或按有关规定选择确定、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或成立评价工作组及专家组开展绩效评价。

(四)制订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绩效评价组织实施机构根据有关规定和评价对象的特点,拟定详细的评价工作方案,报经评价组织机构批准后实施。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工作的时间安排、拟采用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依据的提供、有关工作条件等。

第二十八条 绩效评价的实施阶段。

(一)资料收集和初审。评价工作组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全面收集基础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审查和分析。基础资料包括被评价预算单位的基本概况、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自我绩效报告等。

(二)现场考查。评价工作组根据具体情况到现场勘察、询查,核实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资料。

(三)综合评价。评价工作组根据工作方案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绩效情况进行全面的定量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结论。

第二十九条 撰写与提交评价报告。

(一)撰写报告。评价工作组根据被评价预算单位的绩效报告及相关资料,对其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绩效考核,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绩效评价报告应当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绩效评价报告的具体格式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二)提交报告。评价报告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委托单位、评价组织机构和上级有关预算单位,并将评价结论通知评价对象。

第三十条 工作总结。

评价工作组应进行绩效评价工作总结,将工作背景、时间地点、基本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工作建议等形成书面材料,上报评价委托机构或评价组织机构备案或确认。评价实施机构还应妥善保管工作底稿和评价报告等有关资料,建立绩效评价档案。

第七章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第三十一条 绩效评价结果是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编制部门预算和安排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应当及时整理、归纳、分析绩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被评价预算单位。

第三十三条 财政部门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主要包括:

(一)根据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措施、建议,并督促有关预算单位落实,或根据需要提请有关部门进行重点审计。

(二)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今后同类项目的预算安排、立项审批的依据。对于跨的重点支出项目,财政部门可根据评价结果向同级政府报告,对后续资金拨付提出处理意见,按规定程序批准调整支出预算。

(三)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奖惩机制,对绩效好的部门和项目,对其以后申报的同类预算资金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对决策不科学、管理混乱、绩效水平低下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的部门和项目,在编制部门预算或制定项目资金计划时对同类支出给予必要的控制。

(四)采取适当方式,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预算单位予以表扬,对绩效评价结果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并责令改正。

第三十四条 被评价预算单位应当根据相关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本预算单位以后财政资金支出方向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十五条 被评价预算单位应当对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报评价部门备案,并根据评价结果和评价部门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十六条 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被评价预算单位对其所提供的评价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三十八条 被评价预算单位无故拒绝或拖延提供与绩效评价事项有关资料,拒绝、阻碍绩效评价工作正常开展的,由同级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财政部门依法对其开展财政检查或提交审计机关进行审计。

第三十九条 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参与绩效评价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清正廉洁和客观公正,严格遵守保密纪律;未经评价工作组织单位批准同意,不得擅自对外透露评价结果;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对其他参与绩效评价的专家或中介机构,如发现有违反工作纪律或国家有关职业行为规范的,由评价工作组织单位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并取消其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资格;有违法违规行为的,由评价工作组织单位建议该专家或中介机构的相关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或处罚;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绩效评价中若发现被评价预算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违规行为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或处罚;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财政绩效评价办法 篇5

发布日期:2009-06-15

浙财绩效字〔2009〕5号

各市、县(市、区)财政局(宁波不发),省级各部门:

为进一步推进全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91号)精神,结合近年来绩效评价工作实际,我们对《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意见》(浙财绩效字〔2006〕2号)进行修订后制定了《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或建议,请及时反馈。

浙江省财政厅

二○○九年六月十一日

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91号)精神,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设置、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全过程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第三条 绩效评价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

(一)统一领导原则。绩效评价工作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组织,部门(单位)具体实施。

(二)分类管理原则。绩效评价工作由部门(单位)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三)客观公正原则。绩效评价工作要坚持客观、公正,从评价对象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四)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评价以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为出发点,按照规范的程序,科学、准确地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第四条 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政府制订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三)政府和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与工作规范;

(四)部门(单位)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

(五)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六)预算申报的相关材料和财政部门的预算批复;

(七)部门(单位)年度决算报告;

(八)其他。

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第五条 绩效评价的对象为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并以项目支出为重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部门(单位)整体财政支出实施绩效评价。

第六条 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完成程度;

(二)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水平;

(三)项目实施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

(四)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与使用情况等;

(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评价的其他内容。

第七条 绩效评价的基本方法包括:目标比较法、成本效益法、历史比较法、横向比较法、专家评议法、问卷调查法等,在具体实施评价时,可同时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第八条 绩效评价按实施阶段的不同,可分为预算申报(事前)评价、实施过程(事中)评价和完成结果(事后)评价三种类型。预算申报(事前)评价是指对项目资金申报情况的评价;实施过程(事中)评价是指对项目支出实施过程执行情况的评价;完成结果(事后)评价是指项目支出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第九条 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年度为周期实施,对跨年度的重大(重点)项目,可根据项目支出预期与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三章 绩效目标

第十条 绩效目标是部门(单位)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是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一般以量化的数值或比率来表示。部门(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明确项目绩效目标,并尽量予以细化。

第十一条 绩效目标的主要内容:

(一)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时效目标、成本目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等;

(二)项目支出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可持续性影响等。

第十二条 绩效目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方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方向,并与财政支出范围、方向及效果紧密相关。

(二)细化量化。绩效目标应从数量、质量、时效和成本等方面进行细化,并尽量以量化为主。不能量化的,可采取定性方式分级分档设置。

(三)科学合理。绩效目标的制定,要经过科学论证和调查研究,且又要符合客观实际。

第四章 绩效评价指标与标准

第十三条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绩效的载体。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以评价对象和相关规定及内容为基础,并考虑系统性、重要性等多种因素确定。

绩效评价指标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业务指标主要包括:目标设定情况、目标完成程度、组织管理水平、项目实施效益等;财务指标主要包括: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与使用等。

绩效评价指标根据适用对象不同,可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财政支出的评价指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个性指标是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而设置的指标,由部门(单位)和财政部门或受托中介机构共同研究确定。

第十四条 在组织实施绩效评价时,要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以定量为主的原则,设置、选择一定数量且能衡量财政支出实际绩效的具体指标,设置时可参考“浙江省项目支出评价指标一览表”(详见附2)。在设定具体指标的基础上,应对具体指标设置一定的分值(权重)。

第十五条 绩效评价标准是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的标尺和准绳,其基本类型有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和经验标准等。

第十六条 绩效评价标准应对照具体评价指标来确定。在评价对象和具体评价指标确定后,应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

第五章 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第十七条 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循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一般分为:前期准备、实施评价、撰写报告和结果应用等四个阶段。

第十八条 前期准备

(一)确定评价对象。绩效评价对象由部门(单位)根据绩效评价工作重点及预算管理要求确定。

(二)成立评价工作组。评价对象确定后,部门(单位)应成立评价工作组,负责确定评价机构、制订或审定评价方案、审核评价报告等。

(三)确定评价机构。评价机构由评价工作组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主要负责制订评价方案、实施具体评价等工作。评价机构可以是受托的中介机构,也可以是评价工作组。

(四)制订评价方案。评价机构根据评价对象特点制订评价方案,内容包括:评价依据、评价人员、评价指标与标准及评价时间等,并报评价工作组审定。

(五)下达评价通知。部门(单位)在实施具体评价工作前,应下达评价通知,内容包括评价方案和有关评价要求等。

第十九条 实施评价

(一)资料收集与审核。评价机构要收集与被评项目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并进行审核与分析。

(二)现场与非现场评价。现场评价是指评价机构到现场采取勘察、询查、复核等方式,对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并将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提出评价意见。非现场评价是指评价机构在听取被评价项目单位汇报或介绍后,对所提交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并提出评价意见。

(三)综合评价。评价机构在现场与非现场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照评价方案中设置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对项目绩效情况进行综合性评判。

第二十条 撰写报告

(一)撰写报告。评价机构按照规范的文本格式撰写绩效评价报告(详见附1),经征求被评价单位意见后,提交评价工作组审核。绩效评价报告必须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客观公正。

(二)提交报告。评价机构应在规定时间内将评价报告提交评价工作组。

第二十一条 结果应用

(一)评价工作组对评价报告反映的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并将项目实际绩效、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按规定要求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单位),并限期落实整改。

(二)评价工作组要根据评价结果情况,提出相关意见或建议并随附评价报告及时报送预算编制部门,作为下年度预算编制与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绩效评价组织与实施

第二十二条 绩效评价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管理,部门(单位)具体组织实施。

财政部门负责统一制定绩效评价各项政策制度,指导、监督和检查部门(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

部门(单位)负责制订本部门绩效评价工作具体操作办法,建立绩效评价工作协调小组和联络员制度,并明确专人负责绩效评价工作,同时指导和检查所属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十三条 绩效评价组织方式包括:部门(单位)绩效自评和财政部门组织评价。

第二十四条 部门(单位)绩效自评实施范围由同级政府或财政部门确定。省级部门绩效自评范围为年度预算安排300万元以上的项目支出(含项目所有承担单位)。

部门(单位)每年应在自评范围内选取一定数量的项目进行绩效自评,并填写年度项目评价计划表(详见附3)报财政部门。省级部门(单位)应于每年2月底前将该表报送省财政厅。市、县(市、区)的部门(单位)绩效自评范围及评价计划表报送时间,由各地自行确定。

第二十五条 部门(单位)应按规定组织开展绩效自评工作,及时提交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包括:项目基本概况、项目支出明细情况、项目绩效情况等(详见附1)。省级部门(单位)应于每年8月底前对本部门(含所属单位)绩效自评情况进行汇总,并填写年度项目评价完成情况表(详见附4),随附评价报告一式2份报省财政厅。

第二十六条 财政部门每年根据评价工作重点和预算管理要求,会同有关部门,遴选部分重点项目(特别是民生项目)组织评价。对被列入财政部门年度评价计划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积极提供有关资料,配合做好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本地区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各市财政局应于每年1月底前填写上年度项目评价完成情况表(含各县、市、区,详见附6)报省财政厅;于每年3月底前填写本年度项目评价计划情况表(含各县、市、区,详见附5)报省财政厅。上述均以电子文档报送。

第二十八条 在具体实施评价时,委托中介机构评价的,应在全省绩效评价中介机构库中选择或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如需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的,可在各级绩效评价专家库中选聘。

第二十九条 参与评价人员应严格按规定要求进行评价,不得在规定程序之外施加倾向性影响,不得谋取不正当利益,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评价工作质量。

第七章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第三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建立与预算相结合,多渠道应用评价结果的有效机制。

第三十一条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评价结果在项目申报和预算编制中的有效应用。

财政部门要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对评价结果优秀并绩效突出的,在安排预算时给予优先考虑;对评价结果不合格的,在安排预算时应从紧考虑或不予安排;项目单位未按规定报送绩效目标或评价报告的,特别是对跨年度项目,财政部门可暂缓拨付(或支付)财政资金。

部门(单位)应将评价结果作为编报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整改。

第三十二条 建立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机制。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的部门(单位)、财政部门应将评价项目绩效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反馈给被评价单位,并督促其落实整改。被评价单位要针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认真整改,并将落实整改情况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第三十三条 建立评价信息报告制度。财政部门要将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及重点评价项目绩效情况等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对部门(单位)绩效自评完成进度、完成质量、以及组织开展等情况,可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民生项目支出绩效情况,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通过新闻媒介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操作办法。

财政绩效评价办法 篇6

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布部门: 山东省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威政办发„2009‟93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财政支出管理,规范财政支出行为,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根据财政部、省财政厅关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市财政部门和其他市直部门、单位(以下简称市直部门),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设置、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原则,对财政支出运行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的管理行为。

第三条 绩效评价的范围为纳入市政府财政管理的所有资金,包括财政一般预算资金、基金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其他财政性资金。

第四条 绩效评价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由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负责管理的原则;

(二)由点及面、逐步推进的原则;

(三)以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为重点,采取项目单位自行评价、市直部门评价以及市财政部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市财政局是我市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市直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条 绩效评价既可对市直部门的全部财政支出实施,也可单独对项目支出实施。市直部门在申请项目支出预算时,应当明确项目支出达到的预期绩效目标。

绩效评价项目包括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重大项目是指资金数额大、社会影响广,具有明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项目。

第七条 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一)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

(二)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财政支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

(三)为完成绩效目标安排的财政性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等;

(四)为完成绩效目标而采取的管理办法、措施等;

(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评价内容。

第八条 绩效评价可以采取市财政部门评价、市直部门评价、聘请专家评价、委托中介机构评价等多种形式。其中,涉及国家机密的项目,应当由市财政部门实施评价。

第九条 绩效评价主要采取下列方法:

(一)目标比较法。是指对财政支出产生的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进行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方法。

(二)成本效益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对比,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方法。

(三)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影响目标、结果及成本的内外因素,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方法。

(四)历史比较法。是指将相同或类似的财政支出在不同时期产生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绩效的评价方法。

(五)横向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相同或类似的财政支出在不同地区或者不同部门、单位间产生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绩效的评价方法。

(六)问卷调查法。是指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调查问卷,在一定范围内发放并收集、分析,综合判断绩效的方法。

(七)市财政部门、市直部门确定的其他评价方法。

第十条 绩效评价应当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绩效评价时,既可采用一种评价方法,也可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第十一条 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年度为周期实施年度评价。对于跨年度的项目,市财政部门可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三章 绩效评价的指标和标准

第十二条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载体。根据评价内容和设置要求,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市直部门或者项目的指标,主要包括: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预算执行情况、产生的综合效益情况等。共性指标由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个性指标是根据不同绩效评价对象的特点设定的指标,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直部门确定。

第十三条 绩效评价的标准主要有: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以同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为样本,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和制定出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以本地区、本部门或者单位、类似部门或者单位绩效评价指标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出的各类指标平均历史水平。

(四)经验标准。是指由专家学者根据财政运行规律和实践经验,经过分析研究后得出的评价标准。

第十四条 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确定后,市财政部门、市直部门应当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选择的评价标准应当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第四章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第十五条 绩效评价工作一般分为准备、实施、撰写和提交报告三个阶段。

第十六条 绩效评价准备阶段:

(一)确定评价对象。由市财政部门、市直部门根据绩效评价工作重点及预算管理要求确定绩效评价对象。

(二)成立评价工作组。按照“谁评价,谁确定”的原则成立评价工作组,负责制定评价实施方案、选择评价机构和审核评价报告等。

(三)下达评价通知。主要内容包括评价的目的、内容、任务、依据、评价机构、评价时间和需提供的资料等。

第十七条 绩效评价实施阶段:

(一)资料审核。由市直部门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

(二)现场和非现场评价。现场评价是指通过到现场采取勘察、复核等方式,对有关情况进行核实,采集相关基础数据资料,并对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提出评价意见;非现场评价是指在对提交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意见。

(三)综合评价。评价机构在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评价方法对绩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结论。

第十八条 撰写和提交报告阶段:

(一)撰写绩效评价报告。按照规范的文本格式和要求撰写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报告应当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

(二)提交绩效评价报告。将绩效评价报告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评价工作组,经评价工作组审定后,将评价结果通知被评价者。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评价工作组提出,由评价工作组作出解释或者进行相应处理。

(三)归档存查。评价工作结束后,组织实施评价的市财政部门、市直部门应当及时将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通知书和实施方案等相关资料归档存查。

第五章 绩效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第十九条 市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绩效评价办法和操作规范,统筹组织安排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十条 市直部门负责会同市财政部门确定本部门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十一条 市财政部门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者组织专家组实施,必要时可邀请市人大、政协、纪委等参加。

对一般项目的绩效评价,可由相关部门、单位自行组织实施,也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者组织专家组实施。

第二十二条 市直部门应当将本部门的绩效评价结果于绩效评价结束后一个月内报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可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检查。第二十三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建立绩效评价资料数据库,归集和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绩效评价报告和评价数据等有关资料。

第二十四条 评价机构和参与评价的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以下行为规范:

(一)对项目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业务文件等要严格保密;

(二)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客观、公正;

(三)不得在规定的程序之外,对评价工作施加导向性影响;

(四)不得干预和影响项目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

(五)不得谋取不正当利益。第六章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二十五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对项目支出的绩效目标进行评价。对绩效目标优良的项目,予以优先考虑;对绩效目标一般的项目, 予以适度考虑;对绩效目标较差的项目,不予考虑。对于跨年度的重大项目,市财政部门应当依据阶段性评价结果,提出后续资金安排或者拨付的意见,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后执行。

市财政部门应当将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绩效评价优良的项目,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在以后年度预算安排中予以优先考虑;对绩效评价较差的项目,进行通报批评,并在以后年度减少预算安排或者不再安排同类项目。

第二十六条 市直部门应当对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完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并及时将改进意见及整改结果反馈给市财政部门。

第二十七条 市财政部门、市直部门应当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采取适当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可参照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威海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篇7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评价指标,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加强财政资金规范管理的需要,是加强公众监督、廉洁从政的需要,是财政支出管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包括财政支出评价数据、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实施过程等内容,是个系统工程。其中财政支出评价指标是以财政统计报表为依据,运用数学分析手段,对政府的财政支出状况进行评价和剖析,反映地方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为改进财政支出管理工作和优化决策提供重要信息的一系列指标。财政支出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全面性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有效性的核心内容。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现状

我国从2001年开始在湖北、湖南等地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试点,2002年在中央级教科文部门进行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并逐步推广到行政、农业、经济建设、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领域。目前一些地方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按照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一与专门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建立了财政支出对教育、农业、卫生等部门的分类支出评价指标体系。如对高等教育支出,分设教育支出增长率(%),教育人员支出占教育支出比重(%),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重(%)等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也逐步应用于各地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对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加强财政收支预测、加强财政收支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面临的问题

财政支出内容的复杂性、支出对象的层次性、支出效益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可扩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面临一些问题:

1. 评价指标的体系性不强

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财政支出对教育、农业、卫生等部门的分类支出评价指标体系,但总体上指标体系设置不全面,如在对教育支出的绩效评价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的主要目标是不一样的,评价指标的设置需要分类进行。如对科技项目评价,面向基础性科学研究和面向应用型技术研究的主要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评价指标的设置也有较大差别。因此目前按教育、农业、卫生等部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还不适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需要,需要继续细化。

2. 评价指标的称谓需要规范

目前评价指标的称谓比较多,如有的称为“评估要点”、“评估要素”,有的称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有的称为“基本指标”、“专用指标”等。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涉及中央、省、市、县、乡多级财政支出单位,涉及各行各业的很多支出项目,因此需要规范评价指标的称谓,促进绩效评价科研成果的交流分享,促进绩效评价实践经验的推广应用。

3. 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需要加强

目前一些评价指标在设置的过程中,缺少对被评估者、社会公众意见的综合和借鉴,指标设置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评价指标需要不断完善,有的评价指标需要新增,部分原来设置的评价指标需要修改。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科学性的关键和核心。

4. 评价指标的可测性问题

评价指标较少,评价过程会比较容易,但存在综合性太强的问题,容易导致绩效评价的结果缺乏真实性,影响绩效评价的科学性。评价指标越多,评价结果反映得越全面。但评价指标较多,评价数据获取难度会加大,评价指标的可测性降低。因此把握评价指标的合理层级和数量设置,对于增强评价指标的可测性有重要作用。

三、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策略

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对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有重要作用。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主要策略有:

1. 完善评价指标的体系性

为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总体分类相适应,根据财政支出的性质、范围、功能,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体和客体,将评价指标分为4个层次的指标: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基层预算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和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在各自分层的基础上,结合财政支出功能分类和对象分类的多样性,可以在每一层次的指标体系中设定二级分类评价指标,如按资金的使用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教育支出、科学事业支出、文化事业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公检法司支出、农口事业支出和其他支出。在二级分类指标的基础上,可以划分为通用指标、专用指标和补充指标3类:通用指标反映同一财政支出层面上,不同类别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共用指标;专用指标反映评价不同类别财政支出特有的效果、效率及有效性的个性指标;补充指标是根据财政支出评价工作对象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设置的可选性评价指标。

2. 规范评价指标的称谓

目前评价指标体系的称谓比较多,主要是因为评价主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时,对指标的称谓不一样。如绩效评价中应用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法),主要原理是先计算出各DMU的相对效率,并使用包络(envelope)观念将所有DMU的投入及产出项投射到超平面(hyper-plane)的空间中,以寻找出最高产出或最低投入的边界。DEA法需要确定被评价对象的相关投入项和产出项。一般把具体评价时应用的指标称为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

如绩效评价中应用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主要原理是把问题层次化,按问题性质和总目标将此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结合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权值,最后确定被评价对象的相对优劣次序。AHP法把具体评价时应用的指标称为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措施层。具体如图1所示。

在规范评价指标称谓的过程中,要以基本指标、专用指标的分类为基础和核心,各个评价方法中的称谓只能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具体应用时的表现形式,促使评价指标的规范应用。

3. 加强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

在设置和完善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要逐步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对进入指标库的评价指标,在广泛征求被评价单位、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数据进行考核比对,如通过“同一地域”、“不同地域”、“同类项目”、“不同类项目”等进行分析比对,确定比较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如对于一级政府财政的整体绩效评价,“转移支付收入占预算内一般财政支出的比例”和“转移支付占预算内一般财政收入的比例”均可以作为评价指标,但由于部分省和直辖市的转移支付收入要大于预算内一般财政收入,所以“转移支付占预算内一般财政收入的比例”这个指标对实际计算结果会有较大影响,所以选用“转移支付收入占预算内一般财政支出的比例”,这一指标反映了地方财政的自给率,该指标越大,说明地方越依赖于上级的转移支付,其财政自给率越小;该指标越小,说明其财政自给率越高。

4. 保证评价指标的可测性

在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从评价数据的获取、评价数据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评估评价指标的可测性,尽量选用评价数据易于获取的评价指标,保证评价指标的可测性。

目前我国财政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各地财政部门均建立了覆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行政办公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积累了多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数据,在确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要与财政信息化建设密切结合,提高绩效评价的易实施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3]28号)[Z].2003.

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 篇8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对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必然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是指教育部门在教育经费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它反映了政府教育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教育的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

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按照教育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财政支出的行为过程、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估,使教育财政资金得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多方面的控制。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重点在于研究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贯穿于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是对教育财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投入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我国在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但是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教育财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评价,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有必要推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评价意识。开展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规范教育财政支出,依法管理教育经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与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获取有效的信息,使政府决策者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及短期行为,节约财政资金,缓解供求矛盾,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重点项目建设,促进项目管理,增强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的责任感。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领导应树立绩效评价的意识,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大力支持,有效推动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2.设立评价机构。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是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工作主体,为使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真正形成对计划、决策、管理的监督和制约,应在教育部门设立专门的绩效评价机构,对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统一管理。成员有教育部门领导、有关科室人员、财政部门人员、本级人大相关人员、有关专家成员等。同时必须赋予工作机构及相关人员以必要的职权,如在信息查询、资料获取、独立取证以及行政处罚建议等方面给予一些特定的权力。

3.设置评价指标。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一与专门指标相结合、项目绩效监督与宏观绩效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从教育部门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确立如下绩效评价指标:教育资源投入(经费收支部分:包括经常性收支和建设性收支);教育产出与结果(包括毕业生情况、素质教育、入学率和完成率、课程水平测试、社会效果测定);教育发展能力(包括基本情况、教育条件、班级与课程、在校生、教师、设备和设施利用率)。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专家意见对每项指标给予相应的权重或分值。

4.制定评价标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是以一定量有效样本数据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进行预测和分析而得出的标准样本数据,用来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的绩效水平。评价标准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评价工作的基本准绳和标尺,是最后进行评价计分的依据,它决定了评价目标能否实现以及评价结果是否公平准确。财政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结合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具体目标、评价对象的类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从而根据标准样本数据能够具体将评价对象的好坏、优劣、强弱等特征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量度。

5.编制绩效预算。目前教育经费的管理主要采用“零基预算”,实行定员定额管理。要实行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需实现由“零基预算”向“绩效预算”的转变。绩效预算作为一种公共支出预算模式,是由绩、效和预算三个要素构成的。“绩”是指财政支出所要达到的目标;“效”是指具体考评完成目标情况和取得的成绩;“预算”是指为实现支出目标提供的财政资金数额。绩效预算是绩效评价的前提与基础,绩效评价贯穿于教育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在教育经费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首先要进行绩效预算编制,要对影响支出绩效的因素进行定义、识别、衡量和预测,并对要实现的目标进行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支出计划。同时要建立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跟踪检查制度,在预算执行的中期报告中要对比资金的使用与绩效,在决算时要报告最终的资金绩效情况,为以后支出决策提供依据。

6.创新评价方法。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是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目前理论界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生产函数法、模糊数学法、方案比较法、历史动态比较法、目标评价法、公众评判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法已应用到实践中。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内容是社会效益评价,在评价方法上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创新,如采取公众评判法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满意度调查等等。

7.注重结果应用。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用以分析判断单位内部的管理问题和部门的主要政绩水平,还可以判断财政资金配置的合理性。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下年度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良好的单位或项目通报表扬,在下年度的该单位的资金或同类项目资金优先安排,以控制财政风险。组织、人事、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可以把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各自的管理视角,引入问责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重点支出项目经过综合绩效评价,可根据评价结果,对后续资金拨付提出处理意见,经上级批准调整支出预算。通过建立绩效评价的应用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年初预算安排的正向激励相结合,与预算执行中期评价、决算评价分析相结合,与财務管理的核算评价相结合。

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共同配合。通过开展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使我们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市卢湾区

教育系统会计服务中心)

上一篇: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下一篇:正确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