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
---评 析《 白 鹿 原 》
内容提要: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作者陈忠实以“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句巴尔扎克名言做为小说的题记,表达出其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宏愿与艺术追求。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整部小说充满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人物形象丰富饱满,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字里行间融透着对民族民运的深入思考,能够真实的反映那一时期,渭河平原历史变迁的曲折过程。本文将从《白鹿原》的创作背景,地域文化和复杂多变,命运多舛的人物,这三个方面来评析《白鹿原》。
关键字:
白鹿原创作背景地域文化人物
一《白鹿原》的创作背景及地域文化特色
知识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人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过程的产物”。《白鹿原》作为一部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同样如此。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说,“所有悲剧的发生,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复壮过程中的必然,这是一个生活演变的过程,也是历史演进的过程。”陈忠实会有如此理念,这与当代社会是分不开的。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转型时期。在经济上,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市场经济的兴盛带来了某些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不和谐因素,如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及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它冲击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家园。在文化上,中华民族在政治反思之后走向更为深沉的文化反思。而长篇小说《白鹿原》就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潮流中的重要作品。
朱寨称《白鹿原》为“扛鼎之作”,鼎乃国之重器,扛鼎,誉其举重的神力。朱寨,是当代文学批评界公认的德高望重的前辈,他有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参照。因而,他的这个评价就颇有权威性。另外,王仲生提到“作家是站在一个现代的立足点上来进行创作的,处于这一创作的中心的,始终是人的命运。”因此,他指出了《白鹿原》中更为根本的,更为要害的民族生存问题—民族生存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既是《白鹿原》创作的出发点,又是《白鹿原》创作的最终归宿点。然而陈忠实在其作品《白鹿原》中,恰恰反映了“民族生存的反(3)(2)(1)
思”,“民族生存的文化反思”,“民族生存的生命的反思”,这三个方面。
在陈忠实作品《白鹿原》中的古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是白、鹿两大家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寄托了作家某种象征意蕴的载体,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在作品中,作家叙述过关于白鹿的渺远的传说“很久以前,人们看到一只雪白的鹿从原上漂过,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疠廓清,毒虫灭绝,万家康乐„„”。然而,白鹿原是一个具体的地理存在,但白鹿的传说是一种文化,两者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呢?浓郁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白鹿原》中,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首先,两者的结合并非是一种偶合,而是一种必然。浓郁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作品中的体现,最根本的是来自作家如何处理这个特殊的题材,来自他在作品中所描写的物象。以环境而论,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包括歌谣礼俗等。但是对于小说这样的长篇叙事性作品来说,更重要的是人物性格的描写,尤其是人物性格的栩栩如生的刻画。在《白鹿原》的人物画廊里,如主要人物白嘉轩、鹿子霖,智者朱先生,长工鹿三和他的儿子黑娃,医人冷先生,甚至刚烈而又苦命的田小娥,都无不间接或直接的反映着地域文化特色的气息。
其次,两者的结合是一种有机的互助。浓郁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作品中的体现,也来自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自身。“小说,作为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虚构的产物,必然会打上他自己的精神印记”而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它的存在,一但形成一种传统,其对于人的性格、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和熏陶,都是巨大的。象陈忠实这样的作家,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无不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由此可见,“民族的秘史”其实也同时是一部被外化了的作家自己心灵的秘史,也是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展示的长幅画卷。
二复杂多变,命运多舛的人物
白嘉轩是读者翻开《白鹿原》所碰到的第一个人物,也是塑造的最成功、最丰富的人物。白嘉轩是白鹿村白姓一家的家长,又是白鹿两姓组成的白鹿家族的一族之长,是一个身上浸润着浓厚的封建文化情致的族长。同时,他也是一个既有着对生活的特殊见解又有着关中汉子惯有的坚毅与朴实的乡坤,一个终生不脱离生产劳动有着小生产者思维的农人,一个散发着勃勃生命力的血性男儿。在他身上无不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白嘉轩同时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关中汉子,具有农家天性淳良、兢兢业业等诸多美德,在他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秉性和品质。他真诚的称长工鹿三为三哥,两人之间有的是诚挚的感情,而无世俗的主仆辈分;出钱出粮节济周寡妇度过难关,修祠堂、办学堂;公布《乡约》,惩治赌博、吸食鸦片的族人,整饬族事人事。无一不显示出他的精明能干,正直仁义。仁、义、礼、智、信是他的人格支柱。无论是治家,还是治族。他都刚正不阿、树德务滋。但他身上也具有狡诈、贪婪等诸多缺点,有着传统文化的许多负质,他为了人财两旺,自己的子孙多福,不惜用计将长有根部似白鹿草的鹿子霖家的坡地换成自己的。在他自己导演的这场戏中,充分表现了他的狡诈。先是卖地,中间才是换地。卖地是为娶亲,换地是为面子。在当时的情形下,这些都是正当的、无可非议的理由。而他的真实目的却无人知晓。而且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他甚至不惜背上败家子的罪名。在这场戏中,说白嘉轩是一个阴谋家,也许并不过分。他的手段和智谋为人叹服。为了牟取暴利,他又第一个在白鹿原种植起鸦片,他并不考虑种植鸦片带来的后果,虽然他深知鸦片的危害,深恶痛绝吸食鸦片的人,但为了家族的生存和发展,可谓躬身劳作。
与白嘉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奸诈、阴毒、淫乱而又懦弱的鹿子霖。鹿子霖是鹿家在白鹿原上的代表,他同样是一家之长,同样受到了封建文化的毒害。但是,与白嘉轩坚决维护不同,他对待封建文化的态度不是那么的坚决,而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道士。一方面他也和白嘉轩一样主持正义公道,维护仁义白鹿原的美誉;另一方面,他又干的尽是些见不的人的勾当。他想巧取豪夺李寡妇的土地,他粗暴干涉儿子的婚姻,诱奸田小娥,设计害死了白兴儿,又把白孝文拖入了罪恶的深渊,他整死了贺老大,为谋得一官半职,他又残酷的报复了农协运动,极尽摇尾乞怜之能事。用白嘉轩的话说:“人行事不在旁人知不知道,而在自家知不知道;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都抹不掉的;其实天知道地也知道,记在天上刻在地上,也是抹不掉的”。不过这里要指出的是作者描写的这一个人虽然敲榨剥削乡民,私饱中囊嗜私舞弊,但他们在人格上也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其重义轻利的闪光点。修建祠堂、办学校,首先支持两个孩子到城里上学,鹿子霖不但表现出他非常的组织才能,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英明和大度,他同样是白鹿原上受人尊敬的乡约。
《白鹿原》中,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一直贯穿全书的始终,这样一对正义与邪恶的矛盾对立体,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又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为自己的儿女而痛苦,鹿兆鹏的拒婚,参加共产党;白孝文的堕落,白玲的叛逆,使这两位家长在精神上都受到巨大的打击,正是因为他们子女的反叛,使他们在白鹿原上演绎着悲剧的人生。而最后,当白嘉轩看到疯癫的鹿子霖的时候而老泪纵横的时候,他既是为鹿子霖的悲剧命运,同样也是为自己的悲剧命运流泪。至此,这两个生命都完成了他们悲剧人生的历程。
然而,在陈忠实作品《白鹿原》中,作者又着重塑造了两个叛逆者——田小娥和黑娃。黑娃是长工鹿三的儿子,一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的善良、勤劳、质朴的性格;另一方面他却与父亲鹿三有着根本的区别,他从小倔强、执着、反叛、生性好动而不安分守己。这一(4)
切,就决定了他必然与白鹿原上等级森严、贵贱分明的宗法社会格格不入,并且不断发生摩擦、碰撞,以至最后走向反抗。他参加“风搅雪”式的农民运动,遥遥地与他企求美好生活与向往平等自由的心理目标相联系。大革命浪潮席卷而来,黑娃本性中受压抑的能量找到了渲泻的突破口,他把婚姻上的反叛和政治的、阶级的反抗不自觉地结合起来,怀着对富人和祠堂的憎恨,投身大革命,打土豪、办农协,砸宗祠里的石碑。他一生集土匪、国、共、儒家信徒等等身份于一身,从不安分的雇农到农协运动领袖到红军战士到聚众山林的土匪二头目,国民党保安团营长,共产党副县长,新政权的死囚被处决。走完了他悲剧性的人生历程。
而叛逆女性田小娥,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态度表现出前后的不一致。前期的田小娥是一个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渴望平等的女性形象。为了爱情和自尊,宁愿抛弃郭举人家安定饱暖的生活,甘愿和黑娃过着靠打零工来维持的窘迫生活。作品中黑娃与小娥交欢时酣畅淋沥的刻划,使人们看到了作者对小娥追求爱情,向往自由的肯定。但如果把她塑造成反传统的自由女神形象,和黑娃在那孔破窑中过着“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的浪漫爱情生活,就与传统道德文化,与白鹿精魂构成强烈的冲突和矛盾。当作者发现这个矛盾时,就只能笔锋一转,将这个美丽而富有反抗精神的不幸女性引向“女人是祸水”的死亡深渊。于是后期的田小娥,在黑娃被迫逃走之后,她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勇气忽然烟消云散。她依附于他“大”鹿子霖,是为了解救黑娃,同时也是为了无奈的活着:她以色相要挟继任族长白孝文是为了报复,但报复之后却没有丝毫快乐可言;反而在尿了她大鹿子霖一脸尿之后愤懑的心情才得以宣泄,害人的自责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脱。这其中包含了对黑娃的爱和念,对白孝文的怜悯和歉意,也有对族长白嘉轩的畏惧和怨恨,又有对伪君子鹿子霖的愤恨和无奈,同时也有为苟延残喘的活下去而卖身的屈辱。这正是田小娥这个人物形象复杂的一面。她想过美好的生活,有过美好的追求,想得到族人的承认和尊重。但这些基本的要求她都不能得到,由于她违背了千百年来“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在封建制度的挤压下,她只能是畸形的形象。
正是基于这种屈辱和无奈,她的公爹鹿三在田小娥无限惊异、哀怨、凄婉的眼神中结束了她的生命。作者让鹿三在亲情和封建道德之间终于选择了封建道德这把杀人利剑,更深刻的揭示了封建道德、宗法制度对田小娥、对整个封建社会妇女的残忍和虚伪。但作者并没有让田小娥就此消失,而是用三秦文学较为传统的鬼神附体的手法让旧社会千百万妇女的代言人田小娥又一次进行了宣泄—-借鹿三之口喊出了她活者永远不敢吐出的郁闷,对封建社会禁锢人性、奴役人性的伪道德进行了彻底的鞭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封建道德思想禁锢下的女性追求个人性解放的内心世界,无情的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现实。
作者曾自道,这部小说是自己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来展示“这个民族生存的历史和人的这种生命体验的。”纵观全书,我们会发现制约和影响白鹿原这块土地人物行为的文化因素还有以下几项:宗法观念、性、权势、谶兆预言。
宗法观念。这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沉积于民间构成的稳定的社会心理结构。其主要内涵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核的行为规范。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文明禁忌。其不仅在长期的民族文化生活中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巨大作用;而且,久而久之对社会心理产生一种威压与禁锢;性。小说中描写性的文字颇多,可以看出近年来以性的角度审视社会人生的文学倾向对作者的影响。白嘉轩连娶七房老婆,是想向世人证明传宗接代的使命感。“无后为大”成为白嘉轩的道德律令,不仅自己墨守蹈距,而且现实一旦与此律令发生冲突;血缘的纯洁性,对宗法观念坚守也即显得微不足道;权势。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对权势的热衷和执着不仅构成小说或明或暗的线索,也是白鹿两家赖以生存的心理动因。白嘉轩迁坟换地,机心深匿是由于白家权势的需要;鹿子霖居心叵测,陷白孝文于淫乱同样出自对权势的欲望。白孝文审时变势,翻然投机革命,终于将“革命功臣”黑娃送进法场,潜在原因仍是对权势的向往和维护。鹿子霖出狱后发现祖宗坟上有狗屎,所发感慨及继任乡约仍是权势的作用;谶兆预言。这是常有神秘色彩的文化因素。集中表现于白鹿原上的智者圣者朱先生的行为言语之中。朱先生既是宗法家族观念的维护者,又是充满禅机妙心的社会文化危机的预言家,也是伦理道德观念的美质的象征。每当白鹿原陷入生存的劫难危机,他却以少有的精英姿态化解之。劝张督督退兵是大壮举,使白鹿原免遭生灵涂炭;窥透人性、阶级斗争本相,送田福贤一车银元,救鹿兆鹏于水深火热更显大智非凡。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陈忠实引用这句巴尔扎克名言作为《白鹿原》的题记,可以看出是别有匠心的。小说不仅在文化视角上,而且在人物塑造、叙述方法等方面都是有很大创新和突破的。
参考资料:
(1)[美]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3年第1版P477
(2)陈忠实《〈白鹿原〉》创作漫谈》《当代作家评论》当代作
家评论杂志社 1993年第4期P22~24
(3)王仲生《民族秘史的扣询和构筑》
随着伊犁师范学院毕业生的陆续离校, 对2012届毕业论文的整理工作也告一段落。本届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有163篇毕业论文, 笔者将通过对这些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的写作、论文写作质量及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借此考查目前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一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论文的选题
汉语言文字专业论文选题大体上分为语言、文学两个方面, 但长期以来, 文学类的论文比例明显高于语言类, 2012届的毕业论文也不例外, 语言类的论文仅18篇:现代汉语方向10篇, 古代汉语方向8篇;文学类的论文达113篇:现当代文学方向28篇, 中国古代文学方向40篇, 外国文学方向34篇, 文艺学方向11篇;语文教学论方向的论文32篇。从学生的选题方向来看, 存在着两个不平衡:语言类的论文大大低于文学类;而在文学类内部, 文艺学方向的论文明显低于文学文本研究。此外, 中教法研究方向的论文明显偏多。这些不平衡不仅在本届如此, 近五年来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都存在这种情况。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1)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均为专业基础课, 但由于语言本身的枯燥使学生不感兴趣。 (2) 之所以会出现第二种不平衡, 主要原因在于:理论本身的难度大, 学生对理论文章的理解和阐释都非常吃力, 更谈不上提出原创性的观点。 (3) 造成很多学生选择中教法研究方向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就业的方向是中学教师, 出于对将来工作以及特岗考试面试的需要, 很多学生会选择这个捷径。
就选题的内容而言, 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选题过于重复。很多学生的选题非常接近, 如《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这两篇论文的选题几乎一致, 还有很多选题相似度很高, 如《论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和《论中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成语学习》《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情结》和《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审美解读》等。指导老师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是造成选题重复的主要原因, 每个老师关起门来指导自己的学生, 到小组答辩时才发现选题重复, 但为时已晚。
第二, 选题的陈旧性。在163篇论文选题中, 大多数选题都集中在已成定论的那些大作家身上, 选择的角度也缺乏新意, 诸如“陶渊明诗歌的哲学意蕴”、“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的词探其人生态度”、“论陆游、辛弃疾诗词的悲壮美”、“论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探析”等。大家、名家资料丰富翔实, 查找起来非常方便, 很多学生图省事, 随便找一些资料拼凑完事。
第三, 选题贪大求全。科学研究的问题分属于学科历史、基本理论、实践应用等不同的层次, 也就存在着大小难易的差别, 一些同学的选题贪大求难, 失之于笼统, 如《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审美解读》《试论苏轼的诗歌意象》《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 这一类选题涵盖范围广。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中, 所谓的“小”和“易”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是针对所掌握的学识而做出的这种区分。一般情况下, 小题目易做, 大题目繁难。关键是大小适度、难易适中, 如果没有老师适当的引导, 学生在选题时就很难驾驭, 写作时难免迷失方向。
2. 文献综述的写作
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文献的基础上, 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 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的前景进行系统的叙述和评论,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找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 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予以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一篇好的文献综述, 不仅可以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能够帮助写作者确定选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文献综述写作中, 我院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点:
第一, 没有中心、缺乏层次的材料堆砌。很多学生的文献综述不是围绕相关选题有目的地展开阐述, 不去注意寻找文献资料中相互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 只是把相关文献一一罗列出来, 而是将每一篇文献中的中心论点简单复述一遍, 诸如“某某在文章中提出……”, 使文献综述变成一个没有中心思想的大拼盘。
文献综述的写作缺乏层次感,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写到什么程度, 如何突出中心, 前后如何呼应等, 对这些问题, 没有统一的构思。以《试论赵树理五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局限性》为例, 在这篇综述中, 作者首先花了大量篇幅介绍赵树理的生平和小说创作, 然后逐一介绍对其思想和创作的评价, 在介绍的过程中, 不分轻重、主次, 更没有体现出时间的延续性, 读后令人不知所云。
第二, 缺乏自己对文献资料的阐述和评价。文献综述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评述性, 所谓评述性, 是指专门、全面、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 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反映写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综述必须具有写作者自己的观点, 写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对相关文献资料加以归纳总结, 作出相应的评价,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 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 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从学生的文献综述来看, 一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献资料予以阐述, 如《浅析“大陆新武侠”的女性意识》一文, 作者不仅详细地阐述了有关“大陆新武侠”的女性意识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 而且还在阐述的过程中适当加进了自己的理解。但明显缺乏对文献资料的评价, 只有“述”, 没有“评”, 对所研究的课题, 研究者们分别从哪些方面展开的研究, 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 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又有哪些观点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哪些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还留有哪些可继续研究的空间等等, 对这一系列的问题, 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做出全面的评价。而大多数的综述仅仅停留在对文献资料的介绍, 甚至很难做到用自己的话解释作者的观点, 造成综述的质量很差。
第三, 选择性地探讨文献。许多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往往希望查到与自己的题目直接相关甚至可以直接应用的文献。但实际上如果这样的文献非常多, 说明这类论题已经比较成熟, 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较少, 而很多有研究价值的题目往往不具备这个特点, 需要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并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 而此时学生会觉得力不从心。因此, 在文献综述中投机取巧, 选择一两篇能直接应用的文献, 概括主要观点, 遇到观点相悖的文献, 只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 舍弃不认同的观点, 这样写出来的综述缺乏价值。
第四, 文献本身质量不高。部分学生在检索参考文献时, 忽视了文献本身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 所阅读和选择文献资料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很多学生的参考文献一栏里填的大部分是教育学院学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专科学校学报等层次较低的刊物, 很难体现出该选题学术的前沿性和代表性。
3. 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纵观今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63篇毕业论文, 总体质量较去年没有明显提高, 即使是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 也很难达到在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水平。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缺乏创新、普遍抄袭。创新不仅是指提出新的观点, 也可以指从一个新的角度论证已有的观点。对于本科生而言, 提出新的观点显然不现实, 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论证已有的观点。学生对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比较、鉴别的过程,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 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对这个领域有哪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 对于同样的观点, 不同的文章怎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证, 这些都需要仔细揣摩, 加以学习。但是从本届学生的论文来看, 几乎很难看到视角有新意的文章, 大部分学生都是东拼西凑, 稍微好一些的论文尚能做到段落之间衔接自然, 差一些的论文连衔接都很难做到, 有的甚至干脆把整个分论点都原封不动地复制下来, 以至于在答辩时漏洞百出。摘要是学生唯一无处可抄、必须要自己写的部分, 没有指导老师的帮助, 很多学生根本写不出能够简要概括中心论点的摘要, 勉强写出来, 也有诸多病句, 如:“《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这部小说以‘功名富贵’为中心, 知识分子在对待功名富贵的考验时, 呈现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官僚的徇私舞弊, 豪绅的狡诈无理, 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 举业人的利欲熏心, 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在这些人物形象演进的过程中, 让我们看到了造成知识分子命运的最直接、最深远的因素便是八股文化, 也从不同的方面来探讨八股制度对整个社会人的影响的原因。”在这段不足200字的摘要中, 语句明显不通, 只要稍微多读几遍, 即可发现问题, 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
第二, 缺乏论文写作的基本功。中心明确, 论证充分, 脉络清楚, 语言流畅, 是对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评价, 但不少学生明显无法达到这一水平。虽然, 从大一开始, 每门课程都会留几篇小论文作为考查作业, 但学生不够重视, 随便从网上找一篇敷衍了事, 老师也无法一一核对。近几年, 有不少任课老师为防止学生的抄袭行为, 干脆不让学生写论文, 改用其他的考查方式。平时缺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到毕业时, 学生也就很难写出合格的论文。
第三, 论文格式不规范。自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后, 人文学院参照学术论文的一般规范, 拟定了详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 从论文字数、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到各级标题的书写、参考文献的格式, 甚至字号的大小、行距的多少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 今年的毕业论文中, 完全符合格式的不足三分之一。如果说论文内容的好坏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有关, 那么格式的不规范则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
1. 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考核制度是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早在2004年以前, 我院就制定了《伊犁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条例》, 后来又有相关的补充规定, 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期的检查、毕业论文的答辩以及指导老师的责任, 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监督管理, 导致对《工作条例》中的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 而是对毕业生放宽要求。多年来, 本专业从来没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及格的情况, 这并不是因为论文的质量高, 而是已经形成了习惯:无论多差的论文都能及格。而且, 毕业论文的成绩与学生平时成绩绩点不挂钩, “优秀”与“及格”没有区别, 长此以往, 学生对毕业论文不予重视, 这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无法提高的根本原因。
因此,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管理, 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建立完整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 对论文考核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尽量予以量化, 如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应当不少于多少字, 论文中引用他人的字数不得超过多少、什么样的情况不可以答辩等。标准量化, 既有利于对学生提出实际的要求, 也有利于实施监管。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切实保证。首先应当将论文成绩与学生绩点挂钩, 以引起学生对论文的足够重视。其次是实施导师负责制。考核制度, 不仅要考核学生, 也要考核指导老师。过去, 我们往往把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 其实, 指导老师不愿意得罪即将毕业的学生, 对学生要求不严格, 给学生评分过高, 也是造成论文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考核制度中要明确师生双方的职责, 如选题陈旧、偏离本专业、论文格式不规范等等, 都应当追究指导老师的责任。最后, 应当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范围, 消除学生的过度依赖心理。让学生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确定选题, 给学生讲解撰写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 帮助学生修改论文提纲、调整论文框架, 而不是帮助学生写论文, 让学生明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毕业论文。
2. 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奖惩制度, 引进激励机制
答辩结束之后, 在由指导老师推荐、对论文进行公平合理评价的基础上, 评选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指导老师, 学校颁发荣誉证书, 并推荐给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同时, 在全院范围内召开优秀毕业论文公开答辩会, 组织低年级的学生观摩, 为他们将来的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必要的时候, 也可以送往其他本科院校进行盲审, 寻找差距, 以便于提高。
奖惩并重对于保证论文质量必不可少。毕业论文质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独创性, 而抄袭严重是本科毕业论文的通病, 互联网的普及在为学生查找资料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给学生抄袭大开方便之门, 指导老师在网上逐篇查找, 工作量很大。目前, 包括我院学报在内的很多编辑部都已使用学术论文打假防伪软件, 我院也可将此软件应用于学生的毕业论文, 对疑似剽窃、抄袭的论文进行鉴定。对抄袭他人成果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论文不能给予“及格”。这样, 不但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的依赖心理,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 为他们将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
将文献检索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 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文献检索教学应当把对信息资源选择和鉴别能力的训练放到重要的位置, 使学生能够从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电子资源中鉴别各类信息源并找到准确的入口。同时, 教师在专业课的讲授中也要有意识地把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当中, 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层次的信息素养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这样既节省了教育资源, 又能实现良好的培养效果。
综上所述, 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学校的监督管理、学生的认真态度及指导老师的严格要求这三个方面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5)
[2]王小亚.对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工作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S2)
【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下接35页)
(上接38页)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作者单位:陕西榆林市第八小学)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姚玲,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2010(2).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人文色彩
余秋雨的散文,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他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1
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2、余秋雨散文的人格精神
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3、秋雨散文的美学特色
(1)一方面,其散文的美学蕴藉非常丰厚,譬如,他深刻地批
判过封建社会的“贬官文化”、“隐逸文化”与“夜航船文化”(见《柳侯祠》、《文化苦旅》、《霜冷长河》、《余秋雨的背影》、《夜航船》);他由衷地崇敬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愤怒其继承者的昏聩无能(《一个王朝的背影》);他惊讶、赞叹中国文化的异质因素“商业文化”的崛起,又满怀惋惜地勾勒了这种文化的没落、灰飞烟灭(《江南小镇》、《抱愧山西》);他思考过“美”这种似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在人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柳侯祠》、《夜雨诗意》);等等。但在另一方面,余秋雨散文的主题似乎又并不复杂,他给我们的一个总体印象是,这是一个对于中外古今一切优秀的人文遗产都曾经作过全方位地、深入地体察与辨识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学者对整个中国
(2)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结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比如《庐山》、《贵池滩》与《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模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文化品位与文化贡献。
(3)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掩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面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历史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
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的轨迹则不多见。
总之,余秋雨的散文以他的思想作后盾,以他的才华作支撑,对这些众多的文化现象、文明现象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思考,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需求和必然。如果没有余秋雨呢?那么会不会也有别的人来代替和弥补这个空缺?我不知道。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是可能的,是存在的,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余秋雨出现了,实在也是一种文化的必然。因为他刚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适合了这样的需要,做出了这样的成绩,因此无论什么人反对他都无法回避他的存在了。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整体精神的张扬。
参考文献:
(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2)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花城出版社2000年
(3)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年
(4)余秋雨《山居笔记》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
渡边淳一作品《化身》中女性觉醒
酱缸文化影响下的社会舆论倾向
先秦寓言的艺术审美特征
追寻心中的风筝
程朱理学对徽文化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酒人生
汤显祖戏剧创作中“至情论”与《红楼梦》情论之比较由《源氏物语》浅谈封建时代日本女性
比较《喧哗与骚动》与《追忆似水年华》作品中的时间观探析英语缩略语对现代汉语的渗透
“三言”婚姻爱情观解读
汉赋和汉朝酒文化的关系及流变——以乐为本冯氏电影中的平民意识
浅析《文心雕龙》中的修辞格
“三言”、“二拍”的商贾文化
诗中有画——浅谈王维诗歌的优美意境
简析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倾向
中国官办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相互推进和引导希腊文明与奥运会
自拟1:反义词分类的逻辑基础
自拟2:取名艺术
自拟3:精神分析与作家
探究那些藏在“疯女人”背后的——《简•爱》中柏森•梅莎形象研究《红楼梦》中谶语与人物命运探究
余华小说创作中的分裂
西方文学中吸血鬼形象的魅力
路遥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对比
中国古典诗歌的悲苦情怀
现代汉语中同音词与一词多义
《西游记》的现实探究
从教学角度来说,语文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浅谈悲剧性童话中的大爱
从《第二性》窥探女性觉醒意识
论汪曾祺“风俗体”小说的日常化叙述
金庸武侠小说中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冲突下的复杂人格
从中国神话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
朱淑真诗词研究
王、孟山水田园诗比较
《红楼梦》中史湘云形象分析
自拟1: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中多鹤与小环形象管窥
自拟2:浅谈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透析古典诗词与中国风歌曲
论波德莱尔作品中美与丑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研究
《山海经》艺术形象的原型意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自拟1: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的形象
自拟2:谈《余震》中元妮的选择
浅析《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
浅谈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希望-等待-幻灭:《等待戈多》与《车站》之比较
《鲁豫有约》、《艺术人生》、《非常静距离》等访谈节目与中国传统说话的渊源
新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从王梵志诗看他的个性思想
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大观园与陶渊明的桃花源世界之比较
自拟1:爱不尽的奇女子——浅探《聊斋志异》中的女子形象及其觉醒意识
自拟2:成长的滋味——浅析曹文轩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和精神世界《红楼梦》中女性形象与植物意象分析
《老子》新解——对误读的纠正
网络语言的特征
论红楼梦中丫鬟形象
《儒林外史》中的全椒方言
从《虞美人》看李煜的“亡国之痛”
由“杭嘉和”透视白嘉轩的人格品质
注定的悲剧——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现代汉语中两类修饰语语义指向辨明
论李白的诗与酒
论文选题
《论三毛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之冲突》
《论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沈从文的都市小说》
《论李煜词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曹操与傅玄乐府诗的比较》
《论王维诗的美学特征》
《论《孟子》中的比喻艺术》
《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婚姻观》
《论日本人的白居易情节》
《论钱钟书《围城》里的语言讽刺艺术》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艺术形象》
《论《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浅谈余华小说的死亡修辞》
《论《四世同堂》祁瑞宣人物形象与觉新之比较》
《论荷西对三毛创作风格的影响》
《李清照词中女性形象研究》
《李商隐诗歌研究》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从社会时代背景分析罗密欧与茱丽叶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分析张爱玲的小说》
《崔莺莺的性格心理及其爱情追求》
《论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
《论老舍小说中虎妞形象与张爱玲小说中曹七巧的形象爱情悲剧》 《论流行歌曲与唐诗中游子的故乡情节》
《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宗教对唐诗的影响》
《论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
《分析佛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红与黑》中玛娣儿特人物形象探析》
《论《三国演义》中术士的形象》
《论《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性格》
《论《简爱》的反叛性格及时代意义》
《论张恨水《夜深沉》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悲剧》
《浅析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郁达夫小说感伤抒情特色成因》
《论废都的艺术特色---围城、红楼梦、金瓶梅的完美结合》 《论老舍笔下的北京印象》
《论《野草》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论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
《论卢新华的伤痕小说》
《柳永慢词研究》
《论卡夫卡的小说艺术魅力》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几年大学,匆匆而逝。刚入校门的我意气风发,激昂文字,指点江山,回想起来宛若昨日。如今要与学生时代作别,每想及就业,便难以自持,心中生出颇多感慨。自知才疏学浅,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决非易事,但向以“乐天派”自耀的我怎甘就此认输,遂做毛遂自荐。
在校期间自甘寂寞,潜伏浩瀚之学海,追索学业之精湛,上下求索以实现理想抱负。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在专业知识及个人能力等方面都获益匪浅。积极投稿,参加自考,制作网页,在学习中养成了严谨、务实的作风,在思辩中求严密,于理性中求自身之成熟。求知之余积极加入学生社团,多次主持、参加文艺演出,进行社会实践,使自己有了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十年寒窗,已欠父母太多太多,报恩之切,自立之须,我当早日走向社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和大量的社会工作,形成了我冷静自信的性格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勇气,这将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望。由此,我有理由相信,除了专业,我还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性
语文教育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汉语言文学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教育制度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并没有对汉语言加以重视,我国的应试色彩过于严重,重在应对考试,更多精力放在汉语言文学研究方面,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语言综合能力的人才, 各大院校应该做好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综合素质。
一、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对接的优势
(一 )整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
各大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更好地适应社会。汉语言文学是在语文教育基础上进行延伸,它更注重通过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综合运用,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综合运用,从而实现二者的整合。
(二 )提升语言能力
传统道德语文教学模式是在应试教育下开展的, 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语文教育是传授学生对语言应用的学科,而且是日常交际工具。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进行对接,将汉语言文学渗透到语文教育中, 因为汉语言文学可以转变对语文教育的教学观念,以开放式的思维传授学生知识,从而不仅应对考试中的各种问题, 而且在实际语言应用中将汉语言文学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 养
汉语言文学具有艺术性, 同时它肩负着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责任,对语言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入研究,改变对语文教学的模式,可以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性。而关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陶冶学生的情操,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重大的意义。
二、对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 视
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还停留在此基础上, 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没有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对接[1]。各大院校由于长时间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 特别注重对语文理论基础的学习,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应该加强在文学素养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因而没有把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点,更无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良好对接。
(二 )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少
汉语言文学主要是通过实践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运用,而各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比较少,课程安排比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少很多,实践内容也少之又少。本身汉语言文学是开发性的学科,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理论学科,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花时间探讨。比如一些诗词歌赋的创作, 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通过长时间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少,是制约汉语言文学开展的关键。
(三 )汉语言文学教育普及范围不广
汉语言文学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分支, 是语文教学的实践内容。大学阶段对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会比中小学的多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普及范围很有限,而且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在中小学阶段只是对汉语言文学有初步的了解,只是重视对语文方面的学习, 步入大学才会对汉语言文学有进一步的了解, 但是中间很多时间, 没有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学习,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
三、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策略
(一 )加大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度
语文教育不能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好地对接, 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不够。为了实现二者之间的对接,必须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度 [2]。首先是增加汉语言文学课程,加大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力度,重新学习汉语言在断层阶段的知识,而且注重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力度,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二 )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多媒体, 搜集更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素材, 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汉语言文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 对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开展是建立在语文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做铺垫,汉语言文学教育就无法深入展开。以古代文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汉语文文学中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有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这些代表作都属于哪个风格,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尤其是古代一些词语的含义, 需要学生学习。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创造格式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相同点, 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需要掌握。只有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才能多角度地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缺乏学生自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课程环节的合理设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拘泥于理论教学,而是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可以采用戏剧性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 多开展诗歌朗诵等活动,同时在校园内学习优秀学生的文学作品,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 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的对接。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
相比于语文教育来说,我们不难发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教学内容是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而这些内容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二者本应该是一个相互补充的统一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汉语言文学被割裂出去成为了一门单独的专业性课程。这种方式固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性能力,但是却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对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
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由于语文教育是贯穿整个教育阶段的,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不同的教育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因此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一直有着不同看法,笔者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认为现阶段的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区别于其它自然学科的人文性;二是很强的实践性;三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生活性;四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性。而先阶段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偏重知识点的教育却忽略了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导致很多学生掌握了知识,却无助于自身素质上的提高。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相比于语文教育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更侧重于写作、语言学、文学等方面的教育,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语文教师,可以说在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二者之间,汉语言文学教育处于一个“龙头”地位,因为它关乎到语文教育的习惯和质量。但是我国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缺少实践课程。教师虽然掌握了文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却由于教师经验不足,缺少实践,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可能性
从上文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补性关系,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因其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对语文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是可行的,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育目的上的对接。不论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发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者在教育目的上是有着共通之处的,因此欲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育目的上的对接,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能力,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
(二)教育内容上的对接。在教育内容上,一直以来语文教育主要侧重于对整个语文知识体系的了解,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则侧重于对学生的专业性教育,但是二者的教育内容有一个共性就是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并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而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语文教师,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思想教学,只有先使教师具有一个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传递给学生,笔者坚信在未来思想教育将会成为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一个桥梁。
(三)教育方式上的对接。在现代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进入了我国教育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文学教学,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与网络的融合,再现当时诗人的写作情境和背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当下社会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将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有机的对接起来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虽然目前我国在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教育制度改革不断进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一定会实现完美的对接,进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语文知识体系,而国家的社会主要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华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對接性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1)
[2]钟鹏举.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天地,2013(05)
姓名:朱世建 学号: 201107011007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工作单位:诸城市昌城镇小学
内容摘要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其浓厚的悲剧色彩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他勇武超群、人品出众、义薄云天。他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 :关羽 ; 忠 ;义; 悲剧;命运。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许多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英雄孤胆,无所畏惧。单刀赴东吴,更是他无畏胆略的极致 1
表现。当然,关羽的无所畏惧并不是蛮勇、肓勇。绝伦超群的武功是他藐视一切敌手的实力,“一身忠义”的浩然正气更是他超人胆量的源泉。
关羽的刚毅,常为世人称道。就连蜀汉的对立面孙权、曹操,以及他们手下的部将也是公认的。周瑜说他是“熊虎之将”,陆逊说他是“当世雄杰”,正是如此,刘备才放心让关羽留守荆州,独当一面。关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胆识过人、不畏艰难痛苦的英雄。
历史上的“刮骨疗毒”足能显示其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胆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尝为流矢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 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公这一壮举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艺术上,作者善于层层蓄势,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情节显得起伏跌宕,并且运用衬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用众将士的“皆掩面失色”来衬托关羽的“全无痛苦之色,举棋自若”。使得关羽坚忍性格更加生色。华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疗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关羽这样的奇人,三奇相结合,相映成趣,共同演义了一场小说史上的佳话。
关羽的智勇双全足智多谋在他镇守荆州时发动的襄樊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关羽选择了十分有利的战机:
(一)刘备刚得到汉中,又攻占了上庸等地,蜀汉士气正盛;
(二)前不久孙权在东方进攻合肥,关羽可与孙权遥相呼应;
(三)七八月间正是雨季,便于发挥关羽水军的优势。其次,关羽在进攻襄樊时,对孙权可能从后方偷袭,是有准备的,在后方留有相当多的军队,以备不测。第三,他指挥得当,机智勇猛。襄阳、襄樊两地隔汉江水相对,互为犄角,是曹军抗拒南方军的战略要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在这场战役里,关羽的勇猛、机智、锐利的眼光、卓绝的军事领导才能一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 “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曹操为了收买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虽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礼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又放曹操。当初若不是这样,可
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另一个性格特点是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这是造成其败走麦城,惨遭杀害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关羽是刘备政权中一名重要成员,五虎上将之首,他历尽坎坷,身经百战,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刘备尽忠尽义,可谓一代忠臣良将。然而关羽自身“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性格弱点却断送了蜀国大好河山。如同在蜀汉这局棋中,关羽这一子走错,兵败麦城,便落得个满盘皆输的结局。分析关羽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自身原因:创业时身经百战未尝做过别人的手下败将,唯一的一次失败还不是由于自己的武艺不如别人,还博得曹操的折节招降曲意相待,这何尝不是自己骄傲的资本?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刘备等人也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蜀汉版图节节扩张,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国,将荆州的防守大任交给关羽。关羽如此的受重用,于是他的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便慢慢滋生开来。
第二,外在因素:刘备定益州时,马超从汉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欲与马超比武,诸葛亮知关羽好胜,故回信说:“梦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琼,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驾争先,犹未及髯公之绝伦逸群。”关羽得书后很高兴,像个孩子得家长夸奖般将信遍传给宾客们观看。诸葛亮的这个举措固然平息了事端,但无形中也进一步滋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
关羽高傲自负,还表现在唯我是大,目中无人。无论对友,还是对敌都是如此。刘备攻取益州,汉中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刘备派费诗将封关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线时,关羽竟看不起黄忠,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烈!”不肯接受印绥。高傲自负自然容易麻痹轻敌,孙权大将吕蒙正是利用关羽的这一性格弱点设下圈套。夺取了荆州。关羽见此势,只得带领残兵败卒向西退守麦城,后在麦城突围后,依然一意孤行,不听谋士的劝谏,走小路最终被生擒,惨遭杀害,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关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是本书中难得的有性格形成过程的人物,我们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形成过程来看她最终悲剧的原因。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性格的悲剧性,首先在于他带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关羽自幼熟读兵书,识书知理,且武艺超群。忠心的希望能够作一个上报国家、下报黎庶的人,然而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却使他被迫杀了仗势欺人的权贵,“逃亡江湖五六载”郁郁不得志。后遇上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后,虽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寝,但是在诸侯割据、群雄角逐中
由于刘备没有地盘,只好寄人篱下,看着别人的眼色过日。关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尽受豪门士族的白眼,受尽侮辱。“温酒斩华雄”是常为后人称赞不已的情节,透过“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的疾呼,透过袁术“量一笑弓夫,安敢乱言,与我打出”的无理呵斥,透过“如不胜,请斩某头”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和“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一系列的情节描述,与其说是表现了关羽过人的武艺和勇敢,不如说是表现了其不愿甘于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篱下的悲剧处境。可以说,关羽前期一直随刘备过着沉于下僚,奔波劳碌的生活。
由此可见,由于关羽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不能良好执行诸葛亮嘱咐的联吴抗曹的政策,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同时,由于他高傲自大,不能很好地团结部将共同抗敌,致使吕蒙的离间之计得逞,自己也妄送了性命。
综上所述,对于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毫不掩饰地描述了他对蜀汉集团灭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他武艺超群,勇武忠义,忠肝义胆的正面形象,反而在悲剧的结局中使英雄人物的人格进一步升华,从而让亿万读者为之潸然泪下,产生无比同情和崇敬之情。关羽是当时时代下的悲剧英雄,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他的死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是因为在他的悲剧结局中,被否定的只是他性格的片面性,而他的义贯古今,英雄豪杰之气,永远会在历史英雄人物画廊之中熠熠发光。
参考文献:1罗贯中 《三国演义》 巴蜀书社 1998《<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 1991 巴蜀书社,.《三国演义学刊》 1986年第二期陈寿 《三国志》中华书局 1959.毛宗岗 《三国志读法》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6周思源 《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 中华书局 2006年8
【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推荐阅读: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07-10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1-02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要求10-28
汉语言文学范文05-27
汉语言文学专业简历12-08
汉语言文学 就业前景06-02
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11-01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目12-15
汉语言文学(秘书)个人简历09-09
《汉语言文学·专业》模拟试题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