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推荐10篇)
颍上县慎城镇第三小学
蔡庆丽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问题情境是教学中一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其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科知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用一个个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学会质疑、释疑、解惑,增强思维辨别能力、批判能力,把单向的灌输式传授知识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现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试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与同仁们共商。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活动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新的摇篮。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到“三角形稳定性”这一部分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停放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为什么起脊房的屋樑用人字樑?为什么斜拉索桥的斜拉索与桥要构成三角形?为什么起重机采用三角形吊臂?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釆用三条腿支撑?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再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模型来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广泛应用,再提出问题:“你能从生活中再举出二、三个例子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应用吗?留为家庭作业,下节课我来检查。”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第二天检查结果:窗户掛上斜拉钩就不会晃了;自行车的几个梁形成3角支撑;电视塔钢架由很多三角形构成„„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根据小学生好动手实践操作的特点,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实物操作,将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某居民小区停车场有长方形的停车位和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它们虽然形状不一,但面积相同。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两种停车位的面积哪个大?”有几位同学争先恐后举手想回答,我指定一位同学回答,他说:“因为情景图上的停车位铺有方砖,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每个停车位有多少块方砖,再进行比较。”这时,我给这位同学点赞:“你的观察能力真強!方法也正确。”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平行四边形草坪图。问:“这块草坪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如果不能,那你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呢?”通过这两个问题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抓住时机,再提出问题:同学们数一数这两个停车位的边长和高各有几块方砖铺成?若知每块方砖是边长15cm的正方形,请计算这两个停车位面积。再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边长、高存在什么关系?
通过让学生用数一数、说一说、算一算来建立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联想,大胆猜测的能力,也为下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供思路。
转化思想是数学一重要思想,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渗透“转化”思想。告诉学生猜测并不代表结论。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呢?然后,教师介绍什么是割补法,演示怎样通过割补法进行等积变換。再引导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进行小组交流剪、拼的过程。学生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将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同学剪、拼的过程。展示之后问:“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呢?”使学生明白只有沿着高剪,才能拼成长方形。通过割补得到长方形,学生会自然地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继续追问:“今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需要割补成长方形吗?如一块草坪不能割补怎么办?根据刚才转化的过程你能发现什么?”这样一系列地追问会使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关系。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S=ah。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会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过程,了解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新知,也学会获得新知方法,增強学习能力。
三、编拟童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轻重”这一节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了小兔搬家的有趣情境:小白兔要搬家了,兔妈妈收拾了3个包袱,小熊、小猴、小松鼠都来帮忙,它们各自背哪个包袱最合适?(三只小动物分别由3个小朋友扮演)教师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包袱。小熊身体壮应背最重的包袱,小松鼠的身体小,应背最轻的包袱。但是哪个包袱最重,哪个包袱最轻呢?小熊和小松鼠,正为此事犯愁,小猴也正考虑背哪个包袱合适?三只小动物抓耳挠腮,走来走去,一幅着急的样子,同学们个个捧腹大笑,在熟悉而又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了问题:小熊、小猴、小松鼠到底该背哪个包袱呢?该怎样比较这三个包袱的轻重呢?通过有趣的小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学习“比较轻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臵身于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四、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意图之一,游戏中创设问题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我在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时,釆用猜图形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呈現一个信封,从信封里露出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出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同学们积极踴跃参加猜图片游戏。我指定一位同学猜,他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纸片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直角三角形。上一个三角形移出后,信封又露出一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我指定另外一位同学猜,他仍然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纸片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钝角三角形。上一个三角形移出后,信封又露出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我又指定一位同学猜,他仍然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锐角三角形,他猜对了。重复上面操作,让信封露出三角形纸片的直角部分或钝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同学都猜对了。同学们在猜游戏中通过思考、分析进行总结:只知三角形中一个角是锐角无法判断三角形形状,若只知三角形中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就可以判断三角形形状。通过猜图形游戏使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形状特征。
五、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悬念是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疑惑不解又想解决产生的一种心理趋向。悬念问题情境对人的大恼皮层有強烈而持续刺激作用,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我在引入“年、月、日”教学课题时,提出一个问题:“畅畅的爷爷今年2月29日已经过28个生日,请大家猜一猜,畅畅的爷爷今年有几岁?”有几位学生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脱口回答:“畅畅的爷爷今年28岁!”我含笑又问这几位同学:“畅畅的爸爸今年几岁?有28岁就抱孙子的爷爷吗?”这几位位同学脸红了没吱声,其它同学听了哈哈大笑,那有28岁就抱孙子的爷爷?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疑惑不解,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慢条斯理地说:“要想解决畅畅的爷爷今年几岁的问题,我们学习年、月、日这节课就自然会回答了。”导入课题――年、月、日。这样创设悬念进行心理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六、在实际应用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适时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唯一或是有多种解法或是多种可能性,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现个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精神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例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这一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家里谁当家,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想不想当家?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这个愿望,让你们来当家,好不好?那现在我们就去超市自己购物(出示例题图)。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都很兴奋,都用好奇的目光望着老师,似乎感到很新鲜。老师先让同学说说超市里都卖些什么东西,每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在活跃的气氛中,老师适时提出问题:“现在,老师要给你们30元钱,看看你们都可以买些什么?找回多少钱?”于是,每个同学都积极选购自己认为合适的物品。在你说我答,甚至你争我辩的活跃气氛中,多种答案就出来了。正是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 师既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又例如,在复习行程问题解法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问题情境:甲、乙两人骑着电瓶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沿着筆直公路相向匀速行驶,甲速为10m/s,乙速为15m/s,若A、B两地相距600m,试问经几秒后他们相距100m?问题展示后,先让每位同学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我进行巡视。最后让各小组组长宣布他们答案,没想到全是20s。我面帶微笑说:“你们的答案对吗?”同学们感到惊奇,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小声嘀咕:“没计算錯呀!”我慢条斯理地说:“请再认真审题。”同学们又沉于思考中,结果一位同学举手回答:“答案应是20s或28s。”同学们惊奇看着他。我没有表态是否对错,问他:“为什么?”“这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相遇前相距100m,一种是相遇后相距100m。”同学们用羡慕眼光注视着他。我也点赞:“讲的完全正确,你真棒!请继续努力。”让这位同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问题情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 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 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 “问题”不可以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 否则就不能成为问题, 当然, 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 是学生通过探索能获得解决方法的。其次才是“情境”, 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 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心理机能, 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加教学效果而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环境, 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以境生情”,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饶有兴味, 并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那么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怎样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
1. 问题要具体明确
这是问题情境设计最基本的原则。提出的问题必须目的明确,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而且要非常具体。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 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2. 问题要有可及性
跳一跳, 够得到。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 包括学生的认知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历及环境、个性、爱好及基本心理状况等。
3. 问题要有新意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 必须选择新颖的问题。
4. 问题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标, 设计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产生矛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5. 问题要有开放性
问题富有层次感, 入手容易, 开放性强, 解决方案多, 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
二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方法
1. 通过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 设置问题情境
教材中有些定理和公式往往直接提出, 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学了有什么用, 而且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他们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构建教学情境, 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使数学理论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 北大附中张思明老师在教基本不等式a2+b2≥2ab和2a+b≥ab时, 设如下问题情境:
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 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 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 第二次打p折销售。
a+b
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 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2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 引出基本不等式。
2. 通过实验, 设置问题情境
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 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易被学生发现时, 教师可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 探索规律、提出猜想, 然后通过逻辑论证得到定理和公式。
例如:在教“球的体积”时, 先做一个实验:取一个半径为R的半球容器, 再取半径和高都是R的圆桶和圆锥各一个。把圆锥放入圆桶内, 再将半球容器装满细沙, 然后把半球容器内的细沙倒入圆桶内, 发现圆桶恰好被细沙装满。可以得v=v1-v2=πR3-31πR3=32πR3, 于是v=34πR3由此导入球的体积公式, 尔后进一步加以证明。
总之, 让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结合教材实际, 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学生感兴趣的, 能体现时代气息, 又密切结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 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变“苦学”为“乐学”, 变“学会”为“会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真正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在行动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 数学教学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72-01
一、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创设直观或实验情境
对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让学生学习,学生可能不知从何开始,这时教师可提供直观的材料,或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来研究具体的问题,这样学生探究问题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从而很直观牢固地学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又如,火车从车头开始通过一座大桥问题,讲解此题往往是“纸上谈兵”,一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不易理解题意,故难点不好突破。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演示这段“火车”过“大桥”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将关键时刻的位置绘制成图形,就能较容易列出正确的方程。
三、用故事创设情境
讲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结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使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用故事创设情境,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可以在课的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心理,激发求知的欲望,引起学生对即将要学教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留下了悬念,不仅让学生回味无穷,为下节课的讲授作了铺垫。
2.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在创新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关切与渴望。通过探究使学生在积极而自信的状态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还能把自己发现的结论作为学习的动力,如讲“等腰三角形”一节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玻璃板被弄破了,只留下底边和一角,怎样才能把这块玻璃配好?”一时间,学生的热情高涨,给出了许多答案,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创设竞争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我们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做练习时,我们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竞争:把竞争带入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情境的创设要为新旧知识的衔接创造条件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新的数学知识之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这个结构往往距新知还有一段距离,即或就是一步之差,教学也要要求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恰当的内容,充当新旧知识链结的“亚目标”,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这个“亚目标”叫做学生学习的“最近区”。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知识的有效链接创造条件,为实现新知的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为知识的过渡给人以顺利的美感。数学知识前后连接紧密,无理方程要去掉根号化为有理方程;有理方程中的分式方程要去掉分母化为整式方程;整式方程中的高次方程要降次为一次方程或二次方程;多元方程要消元化为一元方程。
朱义兵,体育学院
摘 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体育课中适当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让体育教学充满活力,培养学生对上体育课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思维能力,最终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情境创设就成了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然而在现实体育教学中情境创设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本文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在新课标下为体育教学情境创设所提供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设情境;重要性及有效性;问题及策略;健康第一
前 言
新课程标准提出“体育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征.在平时进行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创设情境,使原本单一枯燥的练习变得具有趣味性,适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使课堂教学变的生计盎然.”因此,体育教学要改变那种机械式的灌输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愉快宽松的学习情境.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却存在着许多困惑。例如:如何组织体育教学中的技术传授、如何改变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其他教师在课改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分析认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应更趋向开放性,技术教学不易过重。体育教学的重点应在于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它的教学内容更精彩,课堂组织更活泼,设计教学更流畅。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呢?那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
所谓的情境教学是指在《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中,根据教材内容,提供假设与预臵环境,启发角色的自我投入,发挥想象与创造能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常是借助于一定故事情节、环境氛围或动作表演等,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然而在运用中,大多数体育教师运用得较为死板,设计的情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创设情境教学时存在着许多问题。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从而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下面将针对此课题谈谈本人的看法。创设体育教学情境的重大意义 我们所说的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是特别适应儿童完整身心地其中的教育环境。具有一定的亲和性、审美性和体验性。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足以说明情境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趣味教学,并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达到: 1.1 激发兴趣,寓教于乐的目的
学生在欢乐的情境中会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能激发他们活动兴趣,学生在乏味、压抑甚至紧张的气氛中会表现出低沉忧郁的情感和消极情绪,所以让学生在欢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精神等心理品质。比如: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在教学模仿不同动物走时,创设小动物找家、开火车等情境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1.2 动之以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达到动之以情,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比如:学生在体育活动比赛中取得了胜利,我就利用语言创设一种情境,孩子们你们想象一下,当一支队伍在打胜仗回来的时候,他们的首长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那老师现在就和那些首长的心情是一样的,你们想知道老师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吗?我就及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自己内心的情感。让孩子们也随之而动情,感到老师以他们为荣,进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3 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和个性等方面施以鼓励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思想、教学作风和教学技巧的一种独特表现。通过激励可以巧妙地为学生营造一种兴奋的心态和强烈的氛围,从而诱发其内部的“能源”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跳上成跪撑这个动作时,教师让学生先观看多媒体呈现的各个组成动作,再加上教师用优美的语言解说与鼓励,以及通过直观的图形创设情境,即利用场地设施器材和特别的教具等,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想象,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最终解决了各种惧怕心理的矛盾。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体育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已被广大小学教师所认同,而且情境教学也正主宰着小学体育课堂的主流。然而在教学工作中情境教学受到一定客观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定问题,使得情境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1 情境教学变成了一种人为的“形式教学”,教师的教学缺乏亲和力 情境教学作为教学互动的环境,教师缺乏亲和力,学生就会缺少主动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情境教学就仅仅是创设了形式上的情境没有达到创设的目的。“入境始于亲”要使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就要让学生入境动情。那么,本身就要有一定的亲和力,或者说是与学生之间的一种默契。如:游戏《老鹰捉小鸡》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游戏,各种角色和规则是多变的,这样使简单的游戏妙趣横生,学生也会在其中兴趣倍增,体验快乐。但在有些课堂中,教师总是以指挥者自居,用命令的口气去指挥,强加一些特定的环境,使得游戏变样了。小鸡(学生)在母鸡妈妈(教师)的怀里没有被保护的感觉。老鹰在鸡妈妈面前就不能奋勇“捕捉”了。原因是师生已没有了和谐、融洽的关系。学生也不会自然而然的入境。2.2 情境的创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年龄特点
情境教学中的“境”是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它来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但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发现,有些情境的创设存在形式主义,没有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脱离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导致创设的情境模棱两可。如在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教学中,教师以“探险”为主题展开学习,分别让学生攀登“九华山、天柱山、黄山”来感受攀登的乐趣。在活动中,学生能勇敢的参与,但是没有从情境中得到激励,并以此作为主动参与的动力。学生已失去了练习的兴趣。这样的情境教学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因为学生我们的孩子意识中还没有建立“高山”的概念。长此以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学,他们会慢慢的失去参与学习的动力。2.3 教学内容与情境脱节
创设情境是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服务的,在一节课中情境与教学主题不能有机结合,那么创设的情境就会变成“病毒”。其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无尽的“杀机”。
2.4 创设的情境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很多情境教学中,体育教师常常创设一些“军人”“战斗场面”等为主题的教学过程,或者以“动物”为主题的情境,也有部分教师已经将音乐和故事情节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而且大多数教师在以学习和借鉴优秀体育课的做法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借鉴过程中,继承的多,开发的较少,缺乏创新。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课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与策略
从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少年儿童喜欢生动的情境,有趣的活动,易于接受主观形象事物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会增强学生练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体育情感,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1 运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语言描述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当我们在教学田径某项运动时,可以特定相近的运动现象来说明学习中的某个问题,通过旁征博引,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如:做体操的支撑跳跃时,学生往往推手慢。要求学生迅速有力的推离器械,可以把器械比喻成一块烫手的铁板,手碰到后必须马上推开。从而建立快速有力推手的概念,提高练习效果。
3.2 教学内容和创设情境的有机统一
教学的内容必须通过一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讲解又是教师传授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基本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使学生建立正确技术概念的基本途径。所以讲解的内容必须正确,具有科学性。用最精练的语言(术语)、最短的时间,把技术动作的概念、要领,直观形象地讲明白,把各种活动办法有层次地说清楚。使学生一听就懂,便于理解、记忆。运用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如:“小侦察兵”的情境,按规定目标路线,动作和教师的口令进行,听到“上山”的口令,学生做高抬腿练习,听到“下山”的口令,学生做小步跑练习,等等,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运用语言功能。3.3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直观的教具,例如:投影、电视、录音、图片、挂图等工具创设情境,能增强学习效果,当教学比较复杂抽象的技术动作时,观看多媒体课件后使学生形象直接感受技术要点。可以弥补示范不足和增加讲解的失效性。还有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具体情况,让掌握技术动作较好的同学进行示范练习,然后加以分析,必要时教师可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加以对比,这样,正确的技术动作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3.4 运用仿生物的声形动作创设情境
模仿动物的声形创设情境,能达到人景动情,寓教于学的目的,如:学习跳远时,可创设“小兔子过河”的情境,又可以让学生去联想森林中的草地有许多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有的在吃草,有的在玩耍,让大家把小兔子玩耍时蹦蹦跳跳时的动作模仿下来,这样孩子们都开动自己的大脑去想,在这个时候,孩子们都想显示出自己所谓的“才能”。教学任务在孩子们愉快的心境不知不觉的完成了。3.5 运用在大自然中的娱乐创设情境
学生都喜欢玩,创设一个在大自然中娱乐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动中有趣,动中有情,动中有练,通过意境情绪的驱使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学习短跑时可创设“穿过小树林”“支援全线”“移棒接力”等情境。3.6 创设游戏情境,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小学生活动目标性差,静止时间短,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兴奋,活泼好动,想象丰富,善于模仿。因此,教学中利用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自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根据学生的容易兴奋,好胜心强,爱比高低的心理,可设计“抓尾巴”“斗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的游戏情境。3.7 音乐相伴要大旱逢甘露
做准备运动时,教师可以运用棒操、球操、沙包操以及一些舞蹈动作来代替,可以选《加伏特舞曲》、《PARA PARA SAKURA》等舞曲,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有兴趣。如:基本部分进行400米教学时,此时可放一曲《中国功夫》学生往往精神振奋,当《运动员进行曲》回荡在操场上空时,学生们步幅轻盈地跑完了全程。在做游戏的时候,选节奏感强的音乐,可以减少被外界事物的干扰,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胜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用一个唱游来代替,选轻松愉快的音乐,如《红星闪闪》等儿歌,既可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又能使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束语
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情境教学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感,加强学生的表现力,使体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时刻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确保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的宗旨,不断创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健康发展,增强体质。总之,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帮助体育教师适应新课程,驾驭新课程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为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而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发育有很大促进作用。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中数学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及学生都很重视数学。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育的需求,要想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只能应用新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应运而生。通过情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效率。情景教学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开始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人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促使人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同样,学习一门知识也需要学生对这门课程充满好奇心。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师根据课本知识制作教学提纲,并根据提纲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可言,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讲解同样的知识也会感觉到很无趣,更何况在讲台下听讲的学生了。这样的数学课堂毫无效率可言。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小学生不断思考,而在这种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小学生的思维不会活跃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慢慢地学生会感觉听不懂,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课堂失去兴趣。情景课堂中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对各种情景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不但不会感觉到枯燥,还会感到很有趣,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好奇心有了,学生就会自觉的去探索学习数学,数学课堂的效率会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例如,在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部分《乘法》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在课堂上向小学生展示动画,站成六排四列的学生除了可以用6+6+6+6的方法计算人数之外,还可以用6*4来计算,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有些加法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就会感到好奇有趣,认识到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共通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二、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仅取决于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配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数学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指导。情景教学可以有效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可以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情景比较感兴趣,积极采纳学生的建议,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可以加强师生间的联系。教师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将小学生的想法融入其中,在课堂上进行情景表演时,学生发现自己的观点被教师采纳,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到情景课堂中,学生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也会得到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会更加亲密。通过情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师生间的共同问题,师生间的互动也会越来越多,共同创设高效课堂。例如,在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部分《认识钟表》部分的教学中,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是要帮助小学生认识钟表的各部分,数学教师可以拿着一个钟表向小学生提问,“钟表有几个指针?”“钟表的每个指针分别是什么意思”。小学生的表现能力都比较强,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会争先恐后的踊跃回答,这个互动过程既锻炼了小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帮助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增强了师生感情,活跃了课堂氛围。由于小学生的能力有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进行指导,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意识。
三、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突出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不感兴趣,原因在于很多学生不知道数学的用途,当教师通过创设现实情景,突出数学的用途时,学生自然会对数学感兴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小到平时的买东西购物,大到航天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小学阶段设计情景主要突出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应用就可以了。简单的加减乘除在我们生活中基本天天都可以用到,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买东西的情景,并且告诉学生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样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作用之后,就会更加努力学习数学。数学教师根据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小学生的听课效率也会更高。数学是一门研究性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抓住数学的应用性特点可以更高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数学课。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部分《加与减(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日常生活情景,如在超市中,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通过计算顾客购买商品的总价钱来帮助教学。超市购物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个场景,这种场景不仅会使小学生产生亲切感,而且还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四、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提高教师的挑战性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必然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已经很成熟了,在当今教育模式下,要改变教学方法必然要付出很多,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小学教师的水平有限,要想突破自身的教学情景必然面对诸多困难,教师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必然会不断学习,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教师对于创设情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只有不断挑战才能创造新的辉煌。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有一课为《认识图形》,在学习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常见的图形,长方形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图形,教师可以引用课桌作为工具进行教学,问学生,“课桌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长方形”,教师问:“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长方形每个边都是九十度”。通过情景教学可以让教师发现生活中的事物,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五、结语
一、情境故事化,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情境活动化,创设开放性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情境生活化,让数学与生活结合,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四、情境问题化,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然而有些数学教师把情境创设当成新时代、新课堂的一种时尚,根本不考虑教学中需不需要创设这种情境,只顾情境创设下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热闹的场面,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看了热闹,做了情境创设下的一个又一个的活动,缺少对数学知识与内涵的深层次挖掘等,40分钟时间里搞得手忙脚乱,而数学知识一无所获,浪费了宝贵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由此也引发了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问题: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数学课堂焕发新的生机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关注情境,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一、引进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融于生活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了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
二、制造氛围,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问”。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问,答错了允许学生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对于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的问题,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会问”。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才会积极地思考,才会发现问题;学生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实践、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采用竞赛、猜谜、讲故事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发问。
(3)指导提问方法,使学生“善问”。教学中学生往往不知从哪里提问,不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即使提出了问题很多质量也并不高。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提问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①引发联想,在新知的“产生点”上提出问题。在课堂中启发学生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帮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发现新规律、新方法,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师要善于选择新知的发生、发展处,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②引发猜测,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猜测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想象及预测,大胆提出问题假设,然后对猜测结果进行推理、实践和验证。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情况,在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创设启发问题的情境,恰当地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③引发质疑,在“不懂”处提出问题。学习中,孩子头脑中会存在着很多疑问,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疑问,引导学生用怀疑的目光去看待事物,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真理。
三、设计游戏,“玩”中求知
“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和理解,让学生在玩中质疑、在玩中释疑、在玩中获取知识,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发他们去探索。
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一课时,我在上课之初为学生设计了摸彩球游戏,先在盒中放进各色小球让学生挨个去摸,并且统计出结果,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学生们激烈地讨论,在动手实践和讨论中自然而然地获取了知识。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运用故事、游戏、动画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力求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吨的认识”这节课里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牛、熊、羊、象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当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它们能过桥吗?”由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在学生学习吨的知识后引导他们再来解决问题,设计过桥方案。这样的情境既体现了趣味性,又展示了其中的数学味,达到做数学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培养数学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问题巧设成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展开讨论,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上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首先出示某超市的购物情境,出示一组商品的价格分别是85.50元、106.00元、8.05元……然后提出两个思考题:①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②像85.50元、106.00元、8.05元等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全体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回答第①题,而第②题则引起了争论。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如85.50元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是85.5元;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了,如8.05元表示8元零5分,而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变成8元5角了。
此外,熟悉的问题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巩固、运用所学知识,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四(1)班学生去春游,共62人,需乘车才行。现有两种车可以选择,大车每次限坐10人,每次108元;小车每次限坐4人,每次52元。”鼓励学生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设计乘车方案,并预计哪种方案花费最少。
三、利用实际操作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这对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顺应了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愉快地、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宽与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计算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再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题:“有2个长方形,长都是4分米,宽都是2分米,拼成一个新的图形,求它的周长。”教师可让学生用这样的长方形实物进行操作,先把周长指给同桌看,再算一算。
四、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研究者和开发者。教师的任务就是为他们创设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运用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环,问:“谁能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呢?”生1:“把铁丝剪断后拉直,用直尺测量出它的周长。”我又出示一张CD唱片,问:“那么,要求这张唱片的周长,用切断、展开的方法行吗?那该怎么办呢?”生2:“在唱片的边沿做上记号,然后将唱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能量出它的周长了;还可以用一根绳子绕唱片一周,然后量一量绳子的长就可以了。”我继续问:“用一根细绳系一小球,在空中甩动,小球的运动轨迹形成一个圆,我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这时学生面面相觑,一时没有好的方法。“看来,用剪断、拉直测量、滚动法、绕绳法虽然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索出圆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呢?”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如何,都该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迸发出鲜活的生机。
(责编 杜 华)
摘要: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是提高小学课堂的有效性。“有效课堂”的实现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自发的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性;创设;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这就给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这一课时,教师从玩拼图入手,给出一个不完整的姚明的拼图,教师问:“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位体育明星呢?”学生回答:“姚明。”教师继续问:“那我们应该选哪一块拼图拼上去呢?”学生们选了一块正确的。教师追问:“为什么不选另一块?”生:“因为要没有缝隙。”教师提出我们在玩拼图时要做到“无空隙”。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提出“不重叠”这个概念,为引入“密铺”做了铺垫。这样,学生兴致高涨,学习就变成自己的兴趣。贴近我们生活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进入课堂,乐于接受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给出有效的问题情境后,学生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使思维活动由潜在状态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应用题教学中,在揭示数量关系时采用问题情境呈现的方式。总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一、“问题情境”的概念 语文中存在着“情境教学”,数学同样需要“问题情境教学”。离开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良好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那么何为“问题情境”呢?下面我们就从“问题情境”的概念入手,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探讨。要弄清什么是”问题情境“,有必要先考察一下什么是“问题”。目前,大多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赞同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 Simon)对“问题”所下的定义:“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显然,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它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情境,是一种与缺乏、困惑、矛盾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状态。依据这一点,我认为“问题情境”可以这样理解:它是这样一种“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孩子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求,对课堂的激情,对数学的热爱。要达到这种课堂效果,那些不需经过思考、单凭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显然不能当作真正的问题情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现在,广大教师已经意识到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去构造悬念。有的教师课前绞尽脑汁设计一个问题情境,但却并没有为“有效课堂”提供帮助,结果反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起了反效果。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下面我就一些教学案例谈一谈这几个原则:
(一)一定的新颖性
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个数”教学片段
教学中,教师安排了如下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边说边演示课件)一群鸭妈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就想请大家帮她们做一件事。她们呀,一不小心把各自生的蛋给搞糊涂了,你们能帮助她们分清楚吗?
屏幕上出现了写着得数的6只鸭蛋和6个算式。教师开始指名回答。
这时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什么游戏,一点都没有趣。
教师创设情境,想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好的倾向。但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些教师往往是盲目的,他们习惯性地套用前人们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照搬照抄,直接拿来就用,一点创新也没有,多年教学下来就那么几个老套的问题情境换来换去反复用。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不可能产生兴趣,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一定的新颖性原则,不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明确的目的性
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伴随京剧唱腔,出示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窦耳墩、包拯、张飞)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个脸谱在图案设计上与众不同?为什么? 生:包拯的脸谱设计不对称(额头,鼻梁上的花纹)。师:(教师就此引出课题)对称和不对称都能让人产生美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对称有关的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这位教师将对称图形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脸谱结合起来,而且教师所提的问题明确,没有问无关的问题,直接让学生通过比较引入对称这个概念,遵循“明确的目的性”这一原则,学生回答踊跃,而且又是教师想要的答案。
(三)灵活的技巧
如教学 “分一分”一课的教学片断:
(多媒体演示情境:两只猴子要分8个桃子)
师:你认为它们会怎么分呢?请你用学具桃子帮它们分一分,好吗?
生1(马上喊道):我不用分就知道了!
(教师一愣,随即镇定下来)
师:啊,你真棒!你怎么会不用分就知道呢?
生1(自豪地):我是在脑子里分的,因为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8可以分成几和几了。(其他学生点头附和)
师:那你们喜欢用学具分一分,还是喜欢在脑子里分呢?
生:在脑子里分!
师:好,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帮猴子分这8个桃子。
(学生高兴地闭上眼睛,“分”了起来„„)
在上述片断中,教师原来的设计是想根据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创设分学具的操作情境,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并在比较中得出“平均分”这一概念。可在课堂实践中,却发现学生已经能根据自身的已有经验抽象出各种分法,而且在学优生的牵引和教师的激励下,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操作情境不感兴趣。于是教师改变原有设计,顺应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生成“在脑子里分桃子”的模拟操作的问题情境,进而开展有效的学习。教师遵循“灵活的技巧性”这一原则,并没有只走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的感变了原有的设计,形成了新的问题情境。
(四)适度的障碍性
例如:(案例来自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王国元教师)他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情境一:为给市民营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市政府自去年起实施了绿化工程。在河两岸种了一批大树,A公司承包了一号路段,成活了23棵树;B公司承包了二号路段,成活了19棵树;C公司承包了三号路段,成活了47棵树。今年将要实施新的绿化工程。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你作为城市的市民,你会选择哪家公司?为什么?”结果出现了两种意见:甲方学生认为应该选择C公司,因为C公司树成活的棵数最多;乙方学生认为无法确定,因为三家公司种树的棵数不知道。经辩论,甲方学生赞同乙方的意见,应该以“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的多少作为选择的依据。
情境二:教师随即给出了数据,A公司种了25棵、B公司种了20棵、C公司种了50棵。学生们立刻动起笔算,经过讨论,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都认为应该选择B公司。
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适度的矛盾,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不满足感,他们想马上得知答案。因此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探知究竟。
结语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的美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作为刚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我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继续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避免出现现在普遍存在的弊端,遵循原则,让孩子们在我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爱上数学这门课。
参考文献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出发点,创设出适合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让孩子们都饶有兴趣,越战越勇的真实情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认识。
一、注意教学情境的特点
1、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
就数学学科而言,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就是要紧扣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情境的设计的针对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真钻研,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其核心和关键提出有关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的把握,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可以根据生活的“合并”,“求剩余”的活动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并理解加、减运算的实际意义;教学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也可以先设计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解决问题,再
根据操作过程抽象出有关的算法。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并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2、教学情境要有目的性。
在大家都投身于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落实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都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开始变得活泼,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多提高。同时,也要冷静思考,分析,反思一下课堂教学情境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对于目前课堂教学滥设情境这一现状,顾汝佐先生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
3、教学情境要有挑战性。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技能,而在于技法,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必须有挑战性,教师要处理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向学生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指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要通过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既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4、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
我曾经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孩子们,今天聪聪、明明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愿意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一节课下来,从兴高采烈到无精打采,课件呈现:首先是聪聪头像的复习题,其次是明明头像的例题,再次是聪聪头像的巩固练习,最后还是明明头像的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聪聪和明明的头像。
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十分“不买账”,这个情境脱离了数学课堂的实际需要,成了一种形式,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5、教学情境要有真实性。
用什么样的情境来呈现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却有着整体上的一致性。一般来说,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颖”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对“有用、又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尽量于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相适应。另外,还应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二、把握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情境,引人入胜。
小学生都是故事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一年级“比一比”时,可以这样设计:在音乐中讲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分别显示小兔、小猪盖房子的画面景物,然后请学生观察美丽的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想把什么和什么比一比?学生的注意力被动听的故事、美丽的画面所吸引,兴致盎然。
2、悬念情境,激发好奇。
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索的心里倾向,是小学生的重要心里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3、操作情境,引导探索。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索、寻找规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45页“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最少要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用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正方形?”我让学生拿出学具袋里的小棒,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再引导学生想想“最少”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想出来方法,用小棒把三角形连起来摆放,可以做到最少,并且掌握了规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用10根小棒摆出了3个正方形。
4、游戏情境,妙趣横生。
数学游戏是把学生引入“乐学”大门的好形式。如:教学课本“小动物回家”的练习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分别是小鹿队、小兔队、小狗队、小熊队,老师在四个队各放了一些不同答案的算式,各队队长带着动物头饰(头饰上有号码),带领小队成员分别到四个小组中寻找和头饰上号码向对应的算式,小队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
【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中自然有效的情境创设教案06-0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06-2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7-15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07-04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几点思考06-1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12-09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景创设06-09
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12-21
小学科学教学怎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论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