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苏教版(精选7篇)
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读书做笔记,二是学会使用工具书
读书做笔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我目前也在使用,它可以起到博闻强识的作用。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做读书笔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写读后感,二是做读书摘抄。我平时给学生做的摘抄比较多,一般是先阅读后摘抄的再复习运用的。
我感觉引导学生做摘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摘抄与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的紧密结合性。不能平时摘抄归摘抄,语文学习归语文学习,这样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要让学生的语文摘抄直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2、注重对学生摘抄的评价。学生辛苦做了摘抄教师该如何评价?首先要确立评价的目的,那是引导学生感受摘抄的妙处的。所以,评价要注重启发引导的功能!
读后感教师可以与课外阅读辅导结合起来搞,让学生真正能够读透书本。
学会使用工具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那么多的工具书,然后开展一些查字典的比赛。记得我初中时候老师开展了一次查字典比赛到今天我还记得。
第一单元,围绕“园丁之歌”这一主题选入了3篇课文。《师恩难忘》以平实的语言传递了浓浓的师生情,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陶校长的演讲》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陶行知校长对同学们的关怀和爱护,也由此认识了陶行知这样一位关心学生、热爱教育的好校长;习作----写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师,可以写他在某些方面(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等)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自己的一两件事。
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会有意识地感念教师对自己的教诲,学会感恩。
、《师恩难忘》
一、教材解读
《师恩难忘》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以平实的语言传递着浓浓的师生情。课文记述了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孩子成长的往事,体现出他巧妙的教学方法,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了“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学校的概况:
1、“我”入学时还“不满六周岁”,懵懵懂懂,暗示教师对“我”的成长有决定的影响。
2、田老师任教的学校“设在一座庙内”,一个老师“教四个年级”。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田老师却能井井有条地安排好复式班四个年级学生的学习,说明田老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3、田老师是“私塾出身”,十七岁就开始教书了。这样的学历背景,为什么能“口才、文笔都很好”呢?显然是刻苦自学的结果。这部分课文告诉我们,“我”在不晓事的情形下,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且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记叙田老师上课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田老师的神情、行为、言语,而是写“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情,一是学兄带学弟描红摹纸,可以想见,为了组织好四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田老师颇费心思。二是田老师讲山村故事,故事情节那么清楚,足见给“我”印象之深。三是我听了这个故事后的反应。“入了迷”“身临其境”“发呆”“惊醒”几个词语,说明田老师的故事内容非常生动,讲得非常传神。侧面描写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
第七自然段中有这样两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这篇的关键句。四年中“我”听了上千个故事,有如心田得到点点春雨,这“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在“我”心中培育起了文学的幼芽,使自己走上成才的道路。由此想开去,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每一年、每一课都是这样,兢兢业业,又富有创造力。一个有着如此文学才华的人,从十七岁起,就把自己的青春和大部分生命贡献给了孩子,真是“师恩”深广!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我”遇到田老师,“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向田老师行礼,同样是“恭恭敬敬”地行礼,四十年前纯粹出于对老师的“恭敬”;四十年后“我”已经是著名作家,用过来人的眼光再看田老师,是满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行礼的。
当我感念田老师的恩德时,田老师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田老师的话发人深思。我们可以理解为田老师是出于谦虚,不想把作者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归功于自己;更可以理解为田老师确实是“无心插柳”,因为他并没有特别偏爱某一个孩子,他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地那么工作。无论怎样,都反映了田老师人格的高尚。
最后一段是的中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第一个“树”可以理解为种植、培植,第二个“树”是培育起来的意思。作者引用这个成语说明培养人才非常不容易,赞颂了教师“树人”的功德——“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我终生难忘”一句,作者尊师、敬师、感念师恩的深情跃然纸上。
刘绍棠的作品,语言清新淳朴,富有泥土气息。本文体现了作者的一贯风格,没有大肆渲染,没有大段抒情,甚至没有细致的人物描写,但是读者仍然仿佛能看到田老师可亲的形象,听到田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少许几处议论,是“我”长大后,用成人的眼光回味品评老师的教学而发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刘绍棠,河北通县人,生于1936年2月。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二、教学设计《抓关键句,体会师恩》
(一)直奔中心,突出师恩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回忆40年前的一件事。这件事都过去40年了,可作者对田老师仍然记忆犹新。这沉淀了他多少深沉的思念,多少厚重的情谊!这40年来,我最想对田老师说的是什么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二)抓关键句,体会师恩
出示关键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理解“编”和“引人入胜”:用心
辛苦
才华横溢
2、从哪里看出来田老师编的故事引人入胜?学习第6自然段。理解“身临其境”。(推荐讲故事)
3、理解“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让我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快乐,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所以,在我的心中,田老师的故事好像是什么?
(2)还记得那句描写春雨的小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上千个故事,就像是文学的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从此,作者喜欢上了文学,是田老师在作者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过渡:这就是田老师,一个把自己的一片心血化成个个故事,点点春雨的老师,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四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在村边遇到了恩师,久别重逢,那是多么动人的情景啊!
4、引导学生抓住“恭恭敬敬”“深深感谢”等词语体会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出示作者简介:从这份简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引读:然而,这位大文豪在面对田老师时,却仍然——。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名人都非常尊师重教,留下了许多佳话。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毛主席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这样对他的老师徐特立说的:
出示:“我再怎么样,终究是你的学生。”
——毛泽东
我们也把这句话献给那些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们!
2、的确,老师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老师帮我们打开了心灵之窗,是老师帮我们展开了腾飞之翼。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热爱一起感谢老师!配乐朗诵诗歌《感谢您》。
附:诗歌《感谢您》
感谢您,用善良的心灵牵引我们去迈步,感谢您,用渊博的知识教导我们去学习,感谢您,用开阔的胸襟包容我们的过错,感谢您,用理想的信念引导我们去创新,感谢您……
2、《陶校长的演讲》
一、教材解读
《陶校长的演讲》,是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应该说对于人的终身成长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这么说,这篇演讲稿是我国现代终身教育的典范。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全心全意办教育,他对待学生、对待教育真可以称得上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这篇演讲稿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陶行知校长对我们同学的关怀和爱护,也由此认识了陶行知这样一位关心学生、热爱教育的好校长。
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齐,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教学重点是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演讲稿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这次演讲的主题,希望大家做到“每天四问”。
第2至5自然段,对“每天四问”进行具体的解释,分别要求大家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并分别阐述了为什么要这样问。
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每天四问”的好习惯,争取在各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第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希望你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
【欣赏】
陶校长在这一段的演讲中,要求我们要有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观念,自觉持久地锻炼,科学合理地生活作息。讲得很朴实,很能打动我们的心,尤其是他把我们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很让我们感动。我们确实要好好锻炼,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另外,这一段演讲的语言非常口语化,几乎都是短小的句子,也没有什么深奥的词语,读着,就仿佛在听着一个人在对你讲话一样,句句入耳。
演讲,是在群众集会或者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说明道理、发表讲话。
演讲往往具有真实性和鼓动性两个特点。
真实性,就是说演讲的内容贴近生活,说的是实在话。比如《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谈的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语言非常朴实,听众很能够接受。
鼓动性,就是说演讲者必须带有强烈的感情,使演讲具备强大的感召力,使听众听了能够受到鼓舞或者触动。
二、教学设计
(一)精读课文,自主学习、自由阅读课文第二段。比较一下,每一问的内容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
(先提出“问什么”;回答“为什么问”;最后“提希望”)
2、导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
(2)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3)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3、扶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设疑:如果说一个人身体健康应排在第一位,那么让你们在后面的“三问”中选一个排到第二位,该是哪个呢?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找到句子:“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体会)同时理解: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二)抓住重点,列表学习、请学生阅读《陶校长的演讲》,请学生说说陶校长重点告诉大家什么。
2、请学生自学课文后填表。如下:
方面
为什么
怎么做
健康
生命之本
持久的锻炼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
学问
前进源泉
专心致志坚韧不拔
工作
打牢基础
认真负责
道德
做人根本
公德私德
学生在填表格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用上这样的比喻:“我们人的健康犹如大树的根部,是大树的生命之本,学问就像雨水养料一样帮助大树健壮的成长,而大树不光吸取养料,还能给人们遮阳,净化环境,就像我们的工作一样要有责任感。”
3、《古诗两首》
(一)《访隐者不遇》
一、教材解读
《访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所写,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他曾题诗说自己是“四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里虽然有夸张的意思,却说明贾岛作诗确实是耗费了不少心血。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里,我们不难看出贾岛对这位隐者的羡慕和崇敬,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众生,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二、教学建议、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2、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这个居住在青松之畔,采药于白云之中的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隐者呢?随着作者怅惘失落的目光,我们仿佛看见了一袭布衣的传奇身影,他是那样具有朦胧之美,美得超凡脱俗,美得让我们领悟在功名和红尘之外,还有一种清风白云、古松兰草一样的潇洒人生!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访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二)、《所见》
一、教材解读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的画面。
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生活情趣盎然,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但毕竟古诗写作年代久远,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诗情、体会诗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二、教学设计
《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
2、读中悟情,感受捕蝉意趣。
(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第三版块:拓展延伸,跳出文本
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
单元实践活动:、搜集一些关于赞颂老师的语句。
2、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一、萃取:当下单元的内容与要求
语文五年级上册二单元的主题为“自然奥秘”, 安排了这些内容:
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开启大自然之门, 领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文题蕴涵丰富而又明快生动, 召唤学生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营养。在文本诵读中, 培养学生观察的热情,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主要叙述了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一是他独自寻找“纺织娘”, 到傍晚忘记了回家;二是放鸭子时, 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 父亲的责骂并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虽然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样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 但正是由于他对昆虫具有浓厚的兴趣, 并养成了耐心观察的好习惯, 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教学这篇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 体会要打开自然课本、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 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
第六课《变色龙》采用叙事的方式, 巧妙地展示了变色龙三个方面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看、问、试验等方法进行观察, 描写了变色龙的静态、动态的主要特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 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多种方式观察动物的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七课《金蝉脱壳》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蝉儿脱壳前后的颜色变化以及动作过程, 不仅是因为观察仔细, 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持久的跟踪观察, 并通过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表达观察内容, 让学生领悟跟踪观察的方法和有序生动的表达效果,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以上的四篇课文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知识点“学习观察”而构架安排的, 主要聚焦“动物”。“慧眼细察出佳作”, 习作2是写一个小动物。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写出动物外形或动作的主要特点。巩固过渡句的使用, 使文章前后段之间更紧密, 从而有条有理地表达观察的内容, 形成观察能力。
练习2的内容也突出了“学习观察”这个核心知识点, 其中两个部分与观察有直接的联系。一是“诵读与积累”, 内容是三位名人有关“观察”的名言, 从不同方面强调了观察的意义与价值。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 深刻感悟观察对于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写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二是“想想说说”, 这是口语交际训练, 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话, 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注意前后联系, 发挥想象, 合理推想。这样的训练除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外, 还注重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协同发展。
可见, 这一单元围绕核心知识“学习观察”系统地编排了教学内容。观察是人类与自然、社会乃至自身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探索大自然奥秘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视野中的“观察”与培养学生的“说”“写”等能力是分不开的, 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丰富自己的感受, 更能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提升表达水平。本单元在第三学段的开始, 既要注意与前面学习的联系, 又要注意区别, 突出本学段的重点, 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溯源:前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一、二学段中, 围绕“观察自然”的课文很多, 包括观察植物、动物、景物的, 还有观察的小故事、实验文章等。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之前, 学生对观察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知晓一些观察方面的知识, 如观察要有目的, 由上而下、由远而近, 由整体到部分等观察顺序;初步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通过看、听、闻等手段进行自然观察、实验观察、跟踪观察、对比观察等。在习作上, 一、二学段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书中图画、自然界植物、生活中景点等, 让学生积累素材, 写出图意或事物特点, 适当展开想象。另外, 口语交际训练、综合性学习也注意训练观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 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一、二学学段中, 与本单元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着紧密联系, 教学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有这些内容:
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通过介绍达尔文对海洋中小岛上昆虫的观察从而感悟道理, 培养学生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这与《装满昆虫的衣袋》都是介绍名人观察的故事, 以榜样感召学生观察大自然, 培养热爱观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二年级下册《蚕姑娘》一课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这与本单元第七课《金蝉脱壳》有相似之处, 两位作者都采用的是同一方法, 即跟踪观察的方法。但在表达观察的结果时, 前者是粗细条勾勒, 后者是细描刻画, 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这种安排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
四年级上册“培养学习习惯”中将“留心观察事物”作为教学内容, 在指导学生看图表达内容时, 初步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留心观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 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不仅对语文学习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十分重要, 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初步让学生知道观察静态事物时应注意以下四点:要按一定顺序观察;有重点观察;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养成留心观察、合理想象、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四年级下册一单元的《燕子》这篇写景散文描写了燕子外形、飞行和休息的情景, 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作者通过看、听等两种方式仔细观察, 既描写静态、又描写动态, 而且语言准确生动。这与本单元第六课《变色龙》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有些类似, 但这两篇课文的文体显然不同。
三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的新发现”。教学前先布置学生到校外去有目的地观察, 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而且要写得有意思。通过例文, 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力求有新的发现。例文就是通过小作者细心的观察、简洁的描述, 展现了一个表面静悄悄、实则活生生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新发现”, 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新发现, 具体地写出来。通过这次作文训练, 使学生明白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四年级下册习作5写“一两种植物”, 要求学生先确定观察对象, 对选择的对象进行仔细观察, 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最后把观察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些习作的练习为五年级上册习作2“写动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延展:后续学习的巩固与提升
第三学段中除了这一单元外, 与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关的课文不多, 在教学这一单元时, 我们要利用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继续巩固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表达观察, 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讲了作者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 生动具体地描写鸟儿归林与栖息的壮观场面, 表达了作者爱鸟的心情并赞扬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全文情真意切、情理贯通, 让学生体会作者有顺序、有重点、有感情地观察, 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观察内容。
六年级下册四单元《夜晚的实验》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实验, 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 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的科学精神。这一课很好地回应了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
学生平时观察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看后印象不深, 笔下写不来。这是学生普遍的问题。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这篇文章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观察要有顺序, 否则观察显得乱七八糟、杂乱无章。观察时, 在对事物有了比较清晰的全貌了解之后, 要抓住重点进行再观察, 否则观察的主次不清。只有突出重点、细致观察, 才能使文章主次分明、惟妙惟肖。在观察过程中, 边观察边想象,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 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 这是因为写作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 还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会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基础。课标在第三学段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这样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强调要引导学生“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 要求学生的观察目的更明确、方法更具体, 观察与积累、想象等相结合, 提高表达水平。
五年级下册习作1“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后写一篇习作”。观察一种自然现象, 把它的特点写出来。训练学生仔细观察与跟踪观察相结合, 写好习作。六年级下册习作4“记一次实验”。习作要求就是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或自己边实验、边观察, 做好记录, 养成勤于观察、多动手, 多动脑的良好习惯。这些习作训练都是对本单元教学后的巩固与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负数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将其安排在五年级上册,通过以下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编排的独具匠心。
(一)生活经验的切入点
由于当前大量媒体的介入,在生活中,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他们已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这一生活经验,五年级的学生已相当熟悉,由此展开负数的教学时机已经成熟,此“时”此“境”引入负数,更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由此可见,借助温度引入负数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对于“海拔”的概念,学生相对来讲有点陌生。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三年级上册“认数”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已3次接触到了“海拔”一词,分别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青海湖湖面的海拔高度,新藏公路的海拔高度。在当时的教学中虽然不要求教师一定要介绍“海拔”一词的词义,但学生多少能领悟到“海拔”一词的含义,这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也经常接触到诸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升高、降低等相反意义的量,这些生活中的知识为学生认识负数构建了平台。
(二)知识储备的生长点
一至四年级的数学教材里,“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这些数都是自然数,学生已能熟练地利用这些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这些数随着负数的出现,学生对整数认识范围的扩展,自然地变成了正数(0除外),实现了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将为学生在七年级系统学习有理数,做好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二是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本单元在教材安排上没有出现负分数,只出现了一个表示温度的负小数(-88.3℃),其目的是消除学生以为负数只有负整数的错觉,帮助其建立完整的有理数的感知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必要再补充类似认识负小数的练习,教学的重点仍然要集中在认识负整数上。
(三)认知能力的支撑点
应该说,经过四年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数学视野得到了很好的扩展,思考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心有了较大提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认识整数,初步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中,已能准确而又熟练地利用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本册教科书在第一单元便安排了负数的教学,让学生对数的认识“豁然开朗”。考虑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并没有过多地呈现抽象的数学结论,而是重点帮助学生遵循知识发展的过程来构建知识,教学内容编排得清晰而有层次。先以学生最为熟悉的温度知识切入教学,利用+4℃和-4℃的巧妙对比,有力地强化了“0刻度”和“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一对相反方向的量。之后,以直观形象的海拔高度作为例1教学的支撑,顺势直观地描述了正数和负数,简明扼要。例3、例4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正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加深对正数、负数具体含义的理解。但两个例题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例3强调的是,定义正数、负数一般约定俗成的规则。例4则强调的是依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自主定义规则。之后的“试一试”,教材呈现了抽象的数轴,但却并不出现数轴的名称,强化直观,巧妙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真可谓“到位”而不“越位”。这种有梯度、有层次的内容编排,便于设置适宜的教学坡度,使教学内容富有挑战性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实施策略
从本单元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不难看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因此,例1、例2的教学应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相反方向上的量”这一关键,借助提供图片的形象直观,适度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对比分析中自主认识正负数的意义。例3、例4的教学要明确:合理定义生活中正负数的规则是前提,依据规则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对正负数作出合理的解释是重点。特别是例4的教学,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体会本题情境与问题的开放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从而初步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教学的实践来看,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为:一是认识温度计,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特别是零下温度。二是认识数轴,能正确填出数轴上所缺的数,并予以简单分析。整合教材呈现的资源,做一个仿真温度计,对于这两个难点的突破大有裨益。水银柱的上升与下降,动态地呈现出温度的变化过程,有力地强调了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方向性”。温度计本身就是数轴的模型,教学中,可以把仿真温度计横放在黑板上,先让学生找到0刻度的位置,然后再找出几个不同的温度,顺势画一个带箭头直线,自然地生成数轴。之后,再引导学生填出数轴上的数便水到渠成了。下面将结合教学片断,具体阐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片断一:
1.教师出示一幅北京冰天雪地的图片。
师: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感觉?请你猜一猜当时的温度可能是多少?
学生纷纷猜测当时的温度是零下多少度。
师:同学们猜出了许多不同的温度,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所猜答案中有一点是相同的。
生:都是零下温度。
2.是啊,我们怎么用数来表示零下温度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说明:课始,巧妙地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冰天雪地的画面,营造出了浓浓的“负数氛围”,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怎样用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的思考,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先入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片断二:
1.出示上海、南京和北京的相关图片及温度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具体温度,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等相关信息。
2.认识温度计。
师: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的气温呢?能谈谈你是怎样认识温度计的吗?
学生交流后,教师简单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
追问:你认为看温度计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先找到“0刻度”,零上温度要从“0刻度”往上看,零下温度要从“0刻度”往下看,方向正好相反。
师:(出示温度计)现在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零摄氏度。
师:谁能在这个基础上,拨出上海的温度零上4摄氏度?
学生小心翼翼地拨出零上4摄氏度。
追问:请谈谈在拨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生:一个小格表示1摄氏度,从0往上拨4个小格。
师:让它再回到4摄氏度,谁能拨出北京的温度零下4摄氏度?
生拨出温度后,仍然追问上一问题。
生:从0往下拨4个小格。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生:不一样,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
生:一个在0上面4个小格,一个在0下面4个小格。
师:是啊,他们的方向正好相反,我们怎么用数来表示这一相反方向上的量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得出: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顺势教学它们的读法和写法。
师:+4可以写成4,-4也可以写成4吗?
生:不能,这样就分不清谁是正四,谁是负四了。
[说明:生活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量:标量与矢量。而负数的引入正是为了清楚地表明量的方向性。课堂上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借助温度计教具,“放慢镜头”教学温度计的认识,有意识地安排了+4℃和4℃的对比,既直观形象地强调了量的“方向性”,又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同时,在对比中,学生加深了对“0刻度”这一分界点的认识,为教学正、负数和0的大小比较打下基础。]
片断三:
1.教师出示例2海拔示意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略。
师: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预设一:学生能回答出,和海平面相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记作+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
预设二:如果学生感觉困难,课件出示例2海拔示意图,先闪动表示海平面的虚线,然后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相反意义的量。之后,以练习一的1、2题作为巩固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呢?
生:是用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
生:还有表示海拔高度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提供数据中不含0)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得出两种分法。
2.直观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3.师:(同时出示温度计图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刻度”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观察图片,你发现刚才我们用正数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零上温度和比海平面高的高度。
师:用负数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零下温度和比海平面低的高度。
师:观察图片,你认为正数和0有什么关系,负数和0有什么关系呢?请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师:(单独出示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图)南京的温度是零摄氏度,那么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说明:借助生活经验认识正、负数及0的意义,知道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教师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现,直观形象而又突出本质,让学生再一次亲身感受相反意义的量。之后顺势迁移引出对数的分类。在分类时,教师有意将“0”排除,以避免对学生不必要的干扰,而将对“0”的处理放在正负数和“0”的大小比较之后,更有利于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也便于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看,“认识负数”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巧妙地定位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以下两点应予以关注。
(一)关注课程资源的优选、整合
“认识负数”这一单元,以其丰富的信息量,新颖而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明确而又具体的教学要求与实施策略,为教材使用者提供了方便。但在课堂教学教程中,我们还应合理地开发一些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1,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精选了3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作为切入点。但是,教材所呈现的温度计与实际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到的温度计有所不同。因此,从“数学化”、“生活化”的角度来看,教师应以生活中的温度计为原型,设计一个仿真温度计作为教具,对教材提供的资源予以补充。
2.作为例1的支撑,例2呈现了有关“海拔高度”的问题。对于“海拔高度”的相关知识,学生并不熟悉,教师也不一定非常详细地讲解相关知识,但作为课程资源,教师应该了解:(1)海拔高度是指以海平面为标准的高度,海拔的起点叫做海拔零点或水位零点。1956年起。我国的海拔零点统一为青岛零点。(2)1981年国-家测汇局公布,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市东南30千米处的艾丁湖湖底的海拔高度为154.566米,并建议用-155米作为我国陆上最低点的标高。(3)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汇局公布,珠穆朗玛峰顶岩石面的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到温度计,有的学生会马上想到“体温计”。因为“温度计”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却很少有学生见过或者亲自用过。而“体温计”,大多数学生不仅见过而且用过,也有认识“体温计”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会提出“体温计上有没有负数”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这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却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练习课上也可以就“体温计”上的刻度范围组织讨论,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许能起到“此时无‘负’胜有‘负”’的效果。
(二)关注“生活化”、“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认识负数”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这一点在素材的选择、呈现的方式等方面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教程中,不能过度地关注“生活化”。因为,生活中的数学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水平上。还应让学生在“数学”的层面上体验负数的魅力,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典型习题
为巩固所学知识,教材提供了适量的练习,习题的呈现方式不同,练习目标各异,内容直指例题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上面。在充分使用教材练习的基础上,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以精选一些练习作为教材的补充。例如,在
例1教学之后安排如下练习:用温度计分别显示出吐鲁番盆地某日的最低气温(-7℃),最高气温(25℃),让学生先说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并写下来,之后组织学生谈一谈感受。接着教师谈话:“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对这一奇异现象的生动描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关系。随之出示例2图片。本题的设计,既及时有效地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自然地过渡到例2的教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作为机动。考虑小学阶段,不再安排有关负数知识的教学,因此可以增加一课时的综合练习课,而练习目标则主要定位在“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与“数轴”的复习上。
案例分析:
(一)基本练习
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数量。
(1)如果青年路小学今年预计招收新生320人,记作+320,毕业学生280人,就记作()人。
(2)世界最高的淡水湖在南美洲,高于海平面3812米,记作( )米。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死海,水平面低于海平面396米,记作( )米。
(3)明明的父亲收入3800元记作+3800元,那么,你认为1600元可以表示( )。
2.按照生活习惯用正负数表示下面各数。
(1)河水上涨5厘米记作( )厘米,下降3厘米则可记作()厘米。
(2)从同一港口出发,甲船向南航行60千米可记作( )千米,乙船向北航行80千米可记作( )。
(3)小亮玩电脑游戏,得了46分可记作( )分,输了38分则可记作( )分。
(二)变式练习:小华的位置
1.按照自己的理解,有顺序地读一读上面的数。
2.如果小华从0点向东走2米,记作+2米,那么向西行2米可记作()米。
3.如果小华的位置是+4米,说明他是从0点向( )走( )米。如果小华的位置是一4米,说明他是从O点向( )走( )米。
4.如果小华的位置是-6米,猜猜看,他有可能是怎么走的呢?仔细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有惊喜的发现。
(三)拓展练习:生活中的“体温计”
1.观察“体温计”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为什么“体温计”上这样设置刻度范围呢?你能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吗?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记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作记号,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记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一排用书夹夹好的书。(约15本左右,并分成三至四类摆放)
四、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的关于书籍的名言一定不少吧,谁想来说说?
教师补充: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确实,一部好的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叫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更何况书也有好书和坏书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板书课题:读书要有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书籍。
五、指导学生选择图书
1、了解选择图书的渠道
(1)过渡:从哪儿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图书呢?
(2)指导学生看第1页上面的插图,说说这些同学在哪儿选择图书。
你们平时又是怎样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的呢?(指名说)
2、指导学生应如何选择图书
(1)过渡:应该如何选择图书呢?我们来看第1页最上面的图,这位同学是根据什么选择图书的呢?
(2)教师讲述:为了方便读者选择图书,图书馆(室)或书店的图书都是分类摆放的,比如《学生辞海》就是‚字典、辞典‛类的,《故事大王》就是‚故事‛类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科学‛类的。我们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书,首先要确定是属于哪一类,然后在书架上按类查找。
(3)过渡:确定好自己所需图书是哪一类后,又应该怎样在书架上查找我们自己所需要的书呢?
(4)教师出示一排用书夹夹好的书,从中轻轻抽出一本书,边指边讲述:哪儿是封面,哪儿是书脊,书脊告诉了我们书名,我们可以通过看书脊上的书名确定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书,不必一本本拿下来看封面上的书名。
(5)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第1页上面的圆形特写图。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以后,应该怎样拿书?怎样放回去?为什么要这样拿书呢?(指名说)
小结: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后,要从书架上轻轻抽出来,也要轻轻放回去,防止图书卷角,保持图书整洁。
(6)指导学生观察第1页下面的图。
谁来说说图上这位同学在干什么?(指名说)
小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以后,还要打开看一看内容提要或者大致浏览一下内容,以便最后确定是否购买或借阅,如果不合适可以重新选择。
(7)教师示范。
教师按刚才讲述的方法,示范从讲台上的一排书中选取一本书。
(8)学生练习。
教师提出要求,点名让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图书。
六、总结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补充。
七、作业
课后,去书店或图书馆选择自己需要的书。
八、板书
读书要有选择
一、确定自己需要的书
二、到图书馆借阅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作记号,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
三、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该如何选择图书。读书不但要有选择,而且要认真读,怎样认真读书呢?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边读边思考,还要边读边做记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板书课题:读书要做记号)
四、训练姿势
1、请同学们看第3页上面的图,说说这位女同学在干什么,这位同学是怎样坐的,怎样拿笔的,书摆放在什么位臵,文具盒放在什么地方。(指名说)
小结:读书做记号的坐姿、执笔、放书的位臵与写字时的姿势完全相同,读书做记号要有正确的姿势。
2、指导观察圆形特写图。
教师讲述:这是一位同学在一边读报一边做记号,谁来说说这位同学是怎样握笔的,左手在干什么?(指名说)
3、请同学们拿起笔和语文书,翻到第3页,我们一起来向这位同学学习,像她那样有正确的读书(报)做记号的姿势。
学生摆姿势,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姿势。
五、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
1、过渡:读书时为什么要做记号呢?
教师讲述:读书做记号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字内容,突出理解重点,增强记忆效果,还便于今后查找、运用有关知识。
2、应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怎样做记号呢?我们一起来观察第2页的文字插图。
(1)谁来说说是在什么地方做记号的,是什么样的记号?指名把做记号的地方读一读。
(2)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邻讨论)
指名说,教师加以适当点拨。
3、小结学法:刚才我们观察了第2页《‚东方之珠‛》这篇课文的文字和记号,围绕‚在什么地方做记号,做了哪些记号,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把做记号的地方朗读了一遍。下面我们四人一组,按照刚才的方法来观察第2页的背景文字和第3页下面的文字画面。
4、分组讨论,指名说,指名朗读做记号的地方。
5、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读书做记号的方法。但读书时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常用的记号有哪些,我们将在第16课学习这些知识。读书做记号时,除了要注意有正确的读写姿势外,在书上做记号落笔要轻,要保持书页整洁,如果不是自己的书,就不要在上面做记号。
六、按要求阅读《语文补充阅读》中的文章,并作一定的记号
1、学生练习做记号,教师巡视,纠正错误姿势。
2、交流。
七、板书
什么地方
读书要做记号怎样做
什么样的记号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吗?聪聪的爸爸对他说:‚不仅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而且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要留心观察事物。(板书课题)
四、学习观察静态物体的方法
1、我们一起来看第5页下面的图,谁愿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校园这一角有些什么景物?(指名说)
2、图上的同学观察得十分认真,留心观察事物有什么益处呢?(指名说,教师相机补充)
3、总结观察静态物体的方法。
校园一角的景物是静态的,应该怎样留心观察静物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教师小结。
观察静物要注意以下四点:(板书)
1、要按一定顺序
2、要有重点
3、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
4、观察以后要动笔
4、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一起来留心观察图中校园的一角,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3)评议。
5、(1)过渡:刚才我们观察这幅插图是老师带领、指导同学观察事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观察方法自己留心观察事物。
(2)我们来看第4页下面和第5页上面的图,想一想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观察的。
①指名说。
②评议。
五、学习观察动态事物的方法
1、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观察静态事物的方法,那么,动态的物体又该怎样观察呢?
2、我们一起来看第4页最上面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谁是观察者,谁是被观察者?(指名说)
3、过渡:应该怎样观察动态事物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小结。
4、假如你现在也在这个操场,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仔细观察,谁愿意告诉老师你的观察结果?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评议。
5、(1)请同学们看第4页中间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2)如果你的家里也养了金鱼,回家后可以对它仔细观察一番,明天把你的观察结果告诉老师或同学。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应该怎样留心观察事物,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七、作业写观察日记。
八、板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读书要有选择
读书要做记号
留心观察事物
教学反思:
1、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是谁传授给我们知识,是谁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是老师)同学们发自内心地对教过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您好!‛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对天下所有的老师再道一声‚老师,您好!‛板书课题老师,您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整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3、找两名同学分别读诗歌中的两个小节,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看书,想一想这首诗歌写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什么?
(老师工作很辛苦……)
2、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都是的辛劳!‛看出来的。)
3、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看看这两句中哪些词更能说明老师的辛苦?
4、学生齐读。
(心血、辛劳)
5、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哪个人的成长都有老师的心血、辛劳,因为……)
6、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读读。
7、生齐读。
8、老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发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重读了一个词,知道是哪个词吗?我们再来试试,9、生再读。
(是‚哪个人‛、‚哪一项‛。)
10、不错。‚哪个人‛指谁?
(每个人。)
11、‚哪一项‛呢?
(每一项。)
12、噢,那我们试着把这句话改一改,用上‚每个人‛、‚每一项‛。
13、生齐读。每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应该把‚不‛改成‚都‛)
14、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试试。
15、学生再读。
16、你们觉得这样一改,有什么不同?
17、我们把两种句子对比读一读,好不好?女生读改了的句子,男生读原文。
学生对比读。
(我发现了,课文中的原句感情强烈些……更能突出教师的……辛劳。)
18、是啊,原文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的事业是多么……
(崇高伟大神圣)。
19、好,我们再读这两句,好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20、指名读。小组赛读。
21、同学们读得真好,看看第一节,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教师事业的崇高?为什么呢?
(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因为教师的事业连接了过去和未来)
22、老师要为你们鼓掌,说得太好了,是啊,这里的‚大道‛、‚金桥‛都指教师的事业。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师指课题)生齐读:老师,您好!
23、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知道为什么吗?
24、我们齐读这一段,好好体会,想想老师为什么会感动?
25、生齐读第一段。
(我体会到了,这里面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尊敬、热爱……)
26、说得好,谢谢同学们,你能试着用每当……就说句话吗
27、让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的老师吧!
28、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第二小节
1、同学们,刚才我们融入课文中读,联系上下文想,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我们就很好地体会文中的内涵,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合作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小组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
(1)从‚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体会到诗
人为什么赞美教师的事业多美好
(出示: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2)指导朗读
出示:‚春晖‛、‚朝霞‛分别指什么?(春天温暖的阳光、早晨的霞光,这里把老师的智慧比作春晖、朝霞般光明美好。)_
(3)从‚春蚕编织丝线,甘露撒向新苗。‛中体会到教师的工作塑造了人才,美化了心灵,所以说,教师的事业是多么的美好!老师讲课的话语,对我们的谆谆教导,语重心长,苦口婆心。也知道了老师是如何培养人才,关爱我们的出示:从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笔尖飞舞‛、‚笑语盈盈‛这几个词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4、引读:教师的事业是美好的,更是辛苦的,我们除了赞美老师,还应对老师有什么情感?(理解:‚衷心‛:发自内心。)
5、指导朗读第2小节
二、、放录音《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背诵全文。
1、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们,给能背诵的同学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动画片配音,这动画片中还配有《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动听的音乐呢!
2、指名背、齐背
三、拓展阅读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个小故事呢: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还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呀?‛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礼记别话——谦谦的君子之风
路从先生
《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之与言,则趋而退。
这是多么敦厚的一道人世风景。你看,跟着老师一起走路,即使遇见了熟人,也不可与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师。在路上遇见了老师,就恭敬地和老师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着给老师让路。如果老师跟你说话,你就礼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说话,就恭敬地用眼光送着他走远。这是君子的风范。
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师重教。
君子登堂
《礼记》: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这里说的是君子坦荡。君子出游,拜师访友,要做到走路有脚步声,决不可鬼鬼祟祟。一是说明君子心胸没有邪念;二是提醒室内的人,有客人到了。主人如有不想让外人看到的事,可以防备一下。
还有君子登堂,内室门外有两双鞋,听得到谈话声,才可以入室拜会;听不见说话声,就不能乱闯。门外有两双鞋,则室内一定有三个人(主人与二个客人,古时候客人把鞋脱在门外,到室内席地而坐),三人内室谈话,外面听不见声音,则是密谈,所以君子要避开。
所以古人登堂的礼节,那种君子坦荡的风度,是可以让我们现在借鉴的。
四、指导小练笔
1、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学生阅读。同时播放歌曲《老师你好》(课件出示)
(老师,您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幼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教育成能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好似和煦的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呵护让我们健康成长,在金秋时节结出累累硕果!
您辛苦了,无畏艰难辛勤工作的老师!
您辛苦了,无私奉献着青春的老师!
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老师,您辛苦了!
老师,我想对您说
您是蓝天,我就是白云,在您宽阔的胸怀畅游。
您是安全的港湾。
我就是一直扬帆的小船,在您平静的碧波里荡漾。
您是一首动人的乐曲,我就是乐谱上跳动的音符,在您充满爱的旋律中跳跃。
您是火红的太阳,我就是土坡刚萌芽的小苗,在您温暖的怀抱中成长。
老师!
您多么伟大,多么慈祥,您用自己的一生,培育了多少国家栋梁!
2、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一段话,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崇敬和赞美呢。
3、学生练笔。
4、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五、小结
是啊,不是白银胜似白银,不是黄金胜似黄金的就是老师那颗高贵的心,既如慈母又似严父的老师永远是每一位学生最爱戴的人,让我们再一次衷心问候天下所有的老师们(课件出示)(师生齐声祝愿):老师,您好!老师您辛苦了!
板书设计
老师,您好!
崇高
教师的事业
美好
工作的辛苦
教学反思:
2、但愿人长久
一、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3、交流、了解苏轼: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生字、词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指导朗读
作业布臵: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联系课题,鼓励提问:
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师归纳: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三)、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四)、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五)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三、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课件展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出示课件: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
教学反思:
4、秋天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二、教学重点: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二、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欣赏短片,看完短片后告诉老师,短片为我们所呈现的是哪一个季节?
2、板书课题:秋天
3、看完之后你又怎样的感受?或者谈一谈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你想到了哪些关于秋天的词语)
预设答案:秋天秋风秋雨秋收
师再启发诱导:秋天的景色叫——秋色
秋天的风光叫——秋光
对秋天的怀念叫——秋思
秋天的果实叫——秋实
板书:秋风秋实秋光秋思
设计意图:组词导入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正是在这样随意亲切的氛围里,学生没有畏难情绪。组词和猜词活动既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又为理清课文的主线:秋风——秋实——秋光——秋思埋下伏笔。
4、秋天是个非常美丽的季节,秋高气爽,秋水长天,让人们感觉非常的舒服;同时,她也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实累累,秋桂飘香,让人们体味到收获后的喜庆。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也非常喜欢秋天,下面我们将要走进课本,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到底是怎样的。
{二}、整理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请教一下字典老师,并且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象和丰收景象)
2、出示生字。
A、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内容的?)
B、脚印儿稻穗儿蝉声儿牛儿羊儿红着脸儿(指导读好儿化音)
C、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路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理解‚羊肠小路‛‚柔韧‛‚井井有条‛的意思)
3、请同学们带着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走进诗歌中,想一想
划一划,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4、(指名读诗歌)解决刚刚提出的问题。
5、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些什么?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老师也诗性大发,想在这里吟诵几句。
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们看到金黄的稻穗……
你们觉得老师创作的怎样?
2、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诗歌,谈谈你的感受。
3、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情趣,饱含深情,我们就是通过这么美丽的语言理会到的文章的美,秋天的美。
四、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朗读
2、我们知道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富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在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得整段内容充满生命力。
3、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高粱------这些能让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香,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因此这两个字就概括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五、学习生字词,描红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二、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积淀情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二)、学习第二节,感受秋风的调皮可爱。
导入: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都去过哪些地方,他们在那儿干什么?请同学们读第二节诗,读后请填空。
秋风来到,在那里。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说说这一节诗歌里,你觉得那些文字最出彩?为什
么?
预设答案:打滚、奔跑、抓一把、轻轻涂掉
师:讨论一下好在哪里?
预设:作者用了拟人手法,把秋风当成一个孩子来写,让我们感觉秋风好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
师小结:‚打滚‛、‚奔跑‛、‚轻轻涂掉‛这些词原本是描写人动作的词语,作者却用它们来描写秋风,这样一来就把虚的东西写实了,把静止的东西写活了。这就是动词拟人化的作用。读着这些句子似乎秋风也有了可爱的个性,让我们忍不住产生了对秋风的喜爱之情。拟人化的动词让描写秋风的文字有了鲜活的生命活力,这就是拟人修辞手法的魔力。
下面,让我们学着诗人王宜振的样子,用拟人化的动词写一写秋风吗?
秋风飘到,在那里。
预设答案:球风飘到草地上,在那里给小草染发。秋风飘到枫林里,给枫林披上一袭红艳艳的长袍等等。
设计意图:精当的评讲,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本节课的作业写一首春天的诗歌打下基础。
三、自学第三节。
导入:秋风姑娘吹一口气,秋天向我们呈上丰收的果实(指板书——秋实)。让我们跟着秋姑娘的脚步,走进田野,走进果园,去看一看,闻一闻吧!
1、调动脸上的表情,用美妙的声音朗读3——5节。
2、圈出你认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词语。然后在旁边批注上从这个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3、交流。
预设:
(1)富含生命活力的词语。‚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
(2)‚嚷着‛写出了苹果和葡萄的惹人怜爱的感觉。‚穿红袄‛、‚披紫袍‛写出了果园丰收的景象,也蕴藏着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再次带着表情感情朗读。
5、学着写一节秋天的果实的诗歌,用上拟人手法。
设计意图: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秋风一节是精讲,已经教会学生通过品析动词来感受事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秋实‛一节感觉上和‚秋风‛一样,所以放手让学生实践。
四、自读秋光一节,提出不懂的问题。
导入,同学们用诗人的眼睛,用诗人的心灵把秋天的果实尝得有滋有味。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田野。一起去欣赏美丽的秋光吧!
1、默读第六节。说说你碰到的难题是什么?
预设:为什么说田野是井井有条的?‚为什么说秋风如果柔韧的梳子‛?为什么说汗珠还‚闪耀‛?
2、引导启发
(1)柔韧的词典上的意思。
(2)师讲解:秋风不知疲倦的轻轻吹拂,不停止地吹,昨天轻轻吹,今天柔柔地吹,明天轻轻地吹,后天还要继续柔柔的吹,吹来吹去,把果实吹熟了,把庄稼也吹熟了,所以说秋风很柔韧。
(3)说说井井有条的词典上的意思。
(4)再看幻灯片,说说田野里的庄稼果实所长的空间位臵,感受田野的井井有条。然后说说你曾看到过那些地方也有井井有条的感觉。
(5)发亮的汗珠是谁流下的?从‚闪耀‛一词里你能体会庄稼收获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吗?(虽然辛苦,却又幸福而自豪。)
(6)小结:诗歌里的文字之所以富含生命活力,那是因为蕴含了作者的一片深情,我们读诗就是要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声。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顺学而导,解疑与感悟相结合,展开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自不待言。
五、学习秋思。
导入:作者把对秋天的千般情,万般爱,都写进了最后一节里,那就是秋天的思绪——秋思。那么是什么东西才可以承载作者的秋思呢?
1、读第七节,划出最能表现作者感情的一句话。
预设:
拣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会永远向我们微笑。
2、再从这句话里找一找最能浓缩作者情思的一个词。
预设:珍藏
3、比较珍藏和收藏的异同。
从情感上说,珍藏含有收藏人非常珍惜,非常喜爱,视为宝贵的意味。而收藏,只含有保存,保管的意思,没有更多的情感在里边。
4、作者珍藏的是什么?(黄叶)为什么珍藏黄叶?
因为黄叶是秋天的象征。
5、从作者珍藏黄叶你悟出了什么?
师小结: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美丽的黄叶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依恋。
设计意图:秋思是对秋的总结,也是作者表达整篇文章思想感情的点睛之笔。因此,在读的时候找到诗眼,就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六、回归全文。
秋天里,更红更娇的秋阳,调皮可爱的秋风,累累的果实,美丽的秋光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意盎然的图画,让我们一起再次欣赏这美丽的图画吧。请大家站起来朗诵这首诗歌。
七、作业布臵:
1、读一读王宜振的其它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2、用拟人的手法写一首关于春天或其他季节的诗歌。
《春天》写作指导:首先像《秋天》这首诗一样拉出一条线。比如:春风——春雨——春草——春花——春光。然后,把春天当成最亲切最可爱的人来写,用上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词语,使你的诗歌充满诗意。
设计意图: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诗歌,在朗读感悟中欣赏了诗意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学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对于学习本节课来说是巩固也是提高。而且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会得到有效打消。让每个孩子都有成为诗人的可能,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板书设计
秋
天
风景优美
果实累累
教学反思:
习作1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重点: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难点: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具体。
教学准备:师生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师: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2)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
(1)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学生为节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节日当天的特殊活动)
C、节日设立的意义。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1)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
(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3)指名说,集体评议。(强调‚听‛,围绕上述几点评议,修改)
(4)教师读范文《快乐的体育节》,学生听后谈收获。(*要把想象的过节时的情景说具体。)
(5)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第二课时
一、理清条理,练习写。
1、师:我们把自己想要设立的节日说出来了,下一步,咱们就要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回忆一下,你认为想写好这篇习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补充。
(1)写出设立什么节日,设立的原因,过节时的情景,以及节日带来的意义。
(2)由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
(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第三课
一、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1、请写得快的学生念自己的习作草稿,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评议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2、学生修改习作。
3、誊写 教学反思:
练习一
教学要求]
1.处处留心,了解水獭的正确读音,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2.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3.朗读背诵名人名言。
4.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分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几个动物标牌,懂得我们‚只要处处留心,随时都能学习语文。‛
2、学习修改日记片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主动识字、语言表达等多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2、懂得生活处处皆语文。细心观察,处处留心,随时都能学习语文。
三、教学准备:创设情景、出示插图。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星期天,我们来到动物园游玩。小芳和她的爸爸也来了。
(2)听小芳和她的爸爸在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练读‚爸爸‛和‚小芳‛的对话。
(3)‚爸爸‛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自由交流)
(4)听了‚爸爸‛的话,让学生猜猜小芳以后会怎样做的?
(在生活中处处留心,随时都可以学习语文。)
(5)学生自己说说自己以后的打算。
2、教学第二部分。
(1)离开了观察水獭的河边,我们继续往前走。啊!这儿的动物可真多啊!这些动物你们都认识吗?
(2)学生根据拼音,认读动物标牌。
(3)指名交流,集体认读。
(4)小结:平时要随时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和主动识字的能力。
3、教学第三部分。
(1)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有趣!回家后,小芳写了一篇日记。
(2)学生自由读一读小芳写懂得日记。
(3)请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读起来不顺口。
(4)学生试着修改。
(5)改好后再读一读。
(语病:语句罗嗦,用了太多的‚这些小象‛,只要用‚它们‛或去掉。)
板书设计:
认识动物标牌
细心观察
处处留心
学习语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好钢笔字
2、熟记八个成语。
3、熟记古诗《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老师的点拨讲解相结合,在大体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教学准备:有关成语、相关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学写钢笔字)
1、学生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练钢笔字的重点。
2、老师指导。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次‛、‚吟‛、‚珍‛。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比较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次‛、‚吟‛、‚珍‛都是左右结构;三个字的右边都是撇、捺。
(3)示范描写‚次‛,提醒学生每个字的右边都有撇和捺,撇要收一点。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写得好要注意什么。
(2)对写得不够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1)学生背背学过的成语。
(2)请学生说说性怎样学习成语。
(3)指名汇报学习成果,老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大致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联系每排两个成语在意义上的联系。
(难理解的学生查字典,再不理解老师讲解)
(4)部分理解:
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于前人。
后继有人:后面继续跟上来,后来继续前头。
(5)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背诵古诗《风》
(1)出示古诗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试读,及时纠正读音。
(3)理解诗句的意思。
a、学生再读知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当风吹过时,会出现什么情景呢?
b、结合插图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c、全班交流,老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大意。
(4)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5)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
(6)拓展练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风的诗,没有搜集的,课后收集
三、作业:
1、抄写成语。
2、背诵成语和《风》
板书设计:
文思敏捷
聪明过人
青出于蓝
一鸣惊人
桃李争妍
后继有人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感谢。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学会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引入:我们同学在学校一起学习、生活了多年,大家相处非常愉快。当同学为你解决疑难问题时,你是否想过向他们感谢呢?如果还没来得及感谢,老师现在就给你们一个机会,想办法向他当面感谢。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帮助、关心等等。
(2)想想应该怎样感谢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真诚之心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感谢呢?
(3)分小组练说,互动共享。
(4)每组选代表到讲台上说。
3、反馈。
(1)请两位同学表演。
(借给对方学习用品的)
(2)另一小组也请两个同学表演。
(同学摔倒,同学扶他起来的)
(3)自己创设情景表演。
4、老师对同学的表演、对话进行点评,并让学生明白,感谢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感谢。
板书设计:
学会感谢
表达感情
礼貌真诚
导读:教学目标:,结合平时的教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1、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图,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打好语文基础,第一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园丁之歌”这一主题选编了3篇课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练习1的语文与生活主要是积累有关“风”的诗句,培养良好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
高年级优秀作业若干。每人准备好读书笔记和卡片。准备一些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
2、故事:从前,有人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两人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
3、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明白了什么。
4、引导学生谈谈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5、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图。
上面一幅图上的同学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
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圆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
第2页上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第2页和第3页的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①摘抄。②编写提纲。③写读后感。
三、引导学生谈谈收获。怎样做读书笔记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主要是这样四种方式:
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如果学理工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这样便可备你不时之需。
提要式。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如,历奥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心得式。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
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心得也可以是礼记、体会。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写这类笔记,要特别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自修理工科则应注意抓住学习研究中所碰到的难点和问题。有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由一个简单的疑问开始,经过冥思苦想或从某一点上受到启示的。对任何一点良好的思索。那怕是一丁点都不应放过,并把它及时记下来,很可能成为你作出成就的关键。
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素引,便可顺手拈来。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
上述四种与笔记的方法,可视各人的爱好、条件而定。至于书与格式,记在笔记本、活页张、卡片、纸条上均可。如果是自己的课本、书刊,那么写在天头、地脚、篇末、段尾都行。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总之,各种方式均有所长。但从使用价值来看,采取做资料卡片的形式更好些。做卡片请你注意几点:
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第二课时
一、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2、启发: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
1、先观察P4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告诉: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选择,借阅图书时应保持安静。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找到后,将要的工具书从书柜或书架上轻轻抽出来。
3、观察P5上部的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老师点拨:有礼貌,讲文明。
6、观察P5下部的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7、讨论,总结: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不理解“温馨”这个词,用上了工具书,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并在书上摘抄了这个词的解释。
5、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
第三课时
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1、展示优秀读书笔记若干份,让学生仔细观摩。
2、告诉:这些都是读书笔记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引导尝试。
1、打开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要求:⑴认真阅读材料。⑵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⑶要求不必太高。摘抄的内容只要是有代表性的词句即可。编写的提纲只要能抓住大体意思就行。写读后感不必写评论性质的长文章,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三言两语,4
四行五行都可以。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
6、小结,鼓励。
三、训练使用工具书。
1、拿出自备的《新华字典》。
2、出示“浩han”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han”的字形,怎么查?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3、出示“洋溢”这个词语,“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查的?
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
5、总结评比。
四、全课总结,勉励鞭策。
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本学期,我班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4、工具书,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会给你带来很多便利。
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园丁之歌”这一主题选编了3篇课文。
《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述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书法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陶校长的演讲 》是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古诗两首 》之《寻隐者不遇》记述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见这件事。《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虫图。
练习1的语文与生活主要是积累有关“风”的诗句。;“诵读与积累”则要求学生诵读古诗,学着了解古诗内容。导读:第一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园丁之歌”这一主题选编了3篇课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练习1的语文与生活主要是积累有关“风”的诗句,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二、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平时的教学,3、学会本单元2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园丁之歌”的单元主题,三、单元教学重点:,本单元课文的教学要注重理解课文,四、单元教学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四行五行都可以。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
6、小结,鼓励。
三、训练使用工具书。
1、拿出自备的《新华字典》。
2、出示“浩han”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han”的字形,怎么查?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3、出示“洋溢”这个词语,“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查的?
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
5、总结评比。
四、全课总结,勉励鞭策。
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本学期,我班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4、工具书,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会给你带来很多便利。
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园丁之歌”这一主题选编了3篇课文。
《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述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书法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陶校长的演讲 》是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古诗两首 》之《寻隐者不遇》记述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见这件事。《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虫图。
练习1的语文与生活主要是积累有关“风”的诗句。;“诵读与积累”则要求学生诵读古诗,学着了解古诗内容。
习作1是描写人物的事迹。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通过记观察日记,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单元2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 4个字要求会认读。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会运用关联词“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
5、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学习课文,感受“园丁之歌”的单元主题。
6、观察社会,学会在不同场合的请教方式。
7、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点,能抓住一两件事情来描写人物。并恰当使用过渡句,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三、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课文的教学要注重理解课文,能完成课后思考。《师恩难忘》重点研究感悟“师恩难忘”,表达尊师感情。《陶校长的演讲 》了解“总——分——总”的文章结构方式。《古诗两首 》之《寻隐者不遇》寓问与答,平白如话的写作特点。
四、单元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3、《古诗两首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4、习作1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五、单元教学准备:
1、教师应有有相关知识的准备,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学生视野,增长知识。
2、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内容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会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做好课内外知识的迁移与吸收。
3、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如进行演讲,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六、课时安排
1、师恩难忘?2课时
2、陶校长的演讲???2课时
3、古诗两首?2课时
习作1 ?2课时 练习1 ?3课时
1、师恩难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重点:
1、练习画出自己的问题,学做批注笔记。
2、仿照田老师编故事学语文的方法,给古诗编故事,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学习语文。
3、学写摘录笔记。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学生:卡纸、预习课文、搜集材料。老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8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超市 ◆、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板书: 1师恩难忘
师 口才好 文笔好 生 难忘师恩 编故事 娓娓动听 如春雨滋润
2、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导读: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体会句子间的联系,教学准备:搜集陶行知的有关资料(用以扩大预习范围,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经验,(设计2)
一、导入新课,揭示教学内容,1、默读思考:陶校长的第一问是什么?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2、集体交流:A、指名,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2、将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超市 ◆、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板书: 1师恩难忘
师 口才好 文笔好 生 难忘师恩 编故事 娓娓动听 如春雨滋润
2、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搜集陶行知的有关资料(用以扩大预习范围,降低难点、激发兴趣、了解背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后改名陶行知。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2)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3)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读正音(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3)填充概括段意
一(1)开门见山提出了()
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争取在()取得()。
4、引读全文
5、质疑留疑
四、学字词
1、讨论书写要点。
2、归类写字: 左右结构:演、锻、稳
3、比较组词:
陶()炼()彼()葡()练()履()
4、完成习字册。
5、抄写词语。(设计2)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演讲?
2、板书课题,揭示教学内容。
3、学生根据资料介绍“陶校长”
4、说说你想从这可了解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正音:锻炼 堡垒 稳定 激励 鞭策 专心致志 韧性 指导书写:锻炼 堡垒 激励等
3、分段朗读。学生评议。
4、从这篇文章当中,你看出演讲有什么特点?
5、陶校长的演讲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5’
1、默读思考:陶校长的第一问是什么?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2、集体交流: A、指名回答。
B、出示关联词语“因为??才??否则??”朗读。C、说说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D、从这段你还明白了什么? E、朗读体会。
3、总结:
健康是如此重要,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4、理清层次:
这段话是怎样来说明这个问题的?(先说了什么?在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5、齐读本段。
四、课堂练习
1、熟读课文。
2、将陶校长的第一问复述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大意。
相机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 健康是生命之本 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1)问什么?(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五、作业:填空(课后4)板书:
2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有没有进步? 生命之本
学问有没有进步? 前进源泉
工作有没有进步? 打牢基础 道德有没有进步? 做人根本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难点:
导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在本单元第一课《师恩难忘》中,他教学方法独特,五、板书设计:,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五、作业:填空(课后4)板书:
2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有没有进步? 生命之本
学问有没有进步? 前进源泉
工作有没有进步? 打牢基础 道德有没有进步? 做人根本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寻隐者不遇》中诗人的心情变化以及隐者形象的理解,《所见》中儿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形象以及夏天美好意境的理解。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师生同时准备)课下收集的相关的资料(诗人的、创作背景)。教师准备: 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醒体验,激发情感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读古诗——知作者——解题意——懂诗意——悟感情
2、出示古诗,初读诗歌。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3、释题质疑:
(1)题目是文章的题眼,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怎么找的?为什么没遇到?
4、介绍作者及写作特点,让作者的形象活起来
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对于贾岛,你搜集了他的那些资料或你知道的情况有哪些?
指名学生介绍,然后集体补充(唐朝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当过和尚,被称为苦吟诗人。)
二、诗画并赏 理解诗句,1、引导学生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
2、引导学生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指名说说这些字词的意思: 14
隐者: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 寻:访问 不遇:没有遇到。言:回答,说。隐者:隐居在山中的人。只: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本诗中指隐士就在这座山中 云深:山深云雾浓 处:去处)
3、从刚才对诗人的了解中我们知道贾岛写诗时注重字的斟酌。其实他写诗不仅体现在用字的斟酌上,在谋篇的构思上也独具匠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出示: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图文结合读诗句,请想想诗句的意思。
5、边读边想这首诗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遍。(激励语:“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感悟,感悟人物形象,体悟情感
1、本诗写诗人去寻访一位隐者,没能遇到,却碰到了一个童子,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呢?(“言师采药去”得知,隐者是童子的老师)
2、交流: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白如话,简洁易懂。但这首诗的特点不止这些,贾岛还有一个巧妙的谋篇构思是:他是用什么方法把寻隐者不遇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的呢?同学们再读,看看能发现诗中什么奥妙。问答式(一问三答),谁问谁答? 三次回答的问题内容是什么?指名回答。其实是三问三答,作者寓问于答,构思巧妙。
2、平白易懂的语言和寓问于答的构思充分体现了贾岛写技的高超,这首诗最妙的还在于抒情的含蓄。
作者要寻访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3、作者对隐者的感情从哪里可看出来?再读。体会作者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松下问童子——(心情愉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心情跌落,感到失望)只在此山中——(又萌生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无可奈何,更添了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4、再读诗句,想想作者要寻访怎样的人?
(1)、关于隐者:品德高洁,不肯做官,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这首诗的隐者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采药为生,济世救人,品格高尚)
(2)作者通过什么来表现隐者的高洁呢?(让生回想开始看图找到的景物联想诗人居住的环境从而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松下——“岁寒三友”之一,品格高洁,刚毅 采药——济世救人,品格高洁 此山——远离世俗,世外高人 云深——云雾飘渺,神圣高洁
交流:诗的抒情借助艺术形象,挺拔的青松,飘渺的白云,与云山深处的隐者的身份相符,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隐者的崇拜仰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品格和志向。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四、学以致用 读写结合
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本单元第一课《师恩难忘》中,田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学方法独特,每讲一首诗都要编一个故事,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既有人,又有物,既有景,又有情,你能把这首诗也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吗?
2、先同位说说,在动笔写下来。
3、同位交流、补充
4、集体简评,及时激励。
五、板书设计:
寻 隐 者 不 遇
贾 岛
松下问童子,(问 师父呢)言师采药去。(在何处? 不遇)只在此山中,(何处采药? 能遇)云深不知处。(山中的何处? 难遇)
六、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以图激趣,释题。
(1)观察课文插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大家?(指名说)
(2)“所见”是什么意思?(夏季的一天,诗人走出家门,来到树林里。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阵阵凉风迎面吹拂,好不惬意。作者心情高兴,于是将自己看见的情境,即兴创造了一首诗——《所见》)。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2、介绍作者:(指名介绍,教师补充)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袁枚)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2、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组词。
出示:骑、振、蝉(A: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闭:谁能为他找个朋友?立:说反义词,做动作。B: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的边感悟诗意。(比赛读 齐读等)
3、学生描红。
4、朗读古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鸣:“叫”的意思。捕:“捉”的意思。导读:
1、品读体悟第一、二句,鼓励说得好的)
五、板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难点:在写事的过程中,教学准备:例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3课时,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2、教学第二部分,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以图激趣,释题。(1)观察课文插图,从这幅图中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以图激趣,释题。
(1)观察课文插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大家?(指名说)
(2)“所见”是什么意思?(夏季的一天,诗人走出家门,来到树林里。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阵阵凉风迎面吹拂,好不惬意。作者心情高兴,于是将自己看见的情境,即兴创造了一首诗——《所见》)。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2、介绍作者:(指名介绍,教师补充)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袁枚)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2、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组词。
出示:骑、振、蝉(A: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闭:谁能为他找个朋友?立:说反义词,做动作。B: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的边感悟诗意。(比赛读 齐读等)
3、学生描红。
4、朗读古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鸣:“叫”的意思。捕:“捉”的意思。
5、谁结合插图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品读体悟第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牧童骑黄牛——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歌声振林樾——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象: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A)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想像的当时的情景。
过度: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2、品读体悟第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牧童的行为、面部表情 理解:欲 捕 闭口 立)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试着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吧?(多种形式读个人读、齐读、小组读等。)
3、齐读诗句,想象画面。(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1)引导学生根据图文结合背诵。
(2)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背)
四、说写结合 扩展思维
借助这首诗的意思,想象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可同位互说,指名说,鼓励说得好的)
五、板书设计:
所 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牧童—唱歌,心情愉悦)意欲捕鸣灿,(牧童—机灵、活泼、顽皮)
忽然闭口立。习作1
教学目标:
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断,回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回忆一位老师关心自己的一件小事,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难点:在写事的过程中,把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写清楚、写细腻。教学准备:例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自读例文,想一想: 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分小组讨论、交流。
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入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
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
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来再写下来。
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生动具体 拟题,完成初稿。组织修改。
第二课时 誊写作文。
练习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
模仿续写关于“风”的诗句,背诵带有“风”的古诗,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古诗。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学生自由续写。
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二、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分小组交流理解。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Màn( )不经心 心不在yān( ) 根深dì( )固 祈( )祷
2.请从下列名人中,任选一个作简要介绍
伽利略 莎士比亚 贝多芬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一旦产生小的灵感, , 。
(2)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 (推算、推断)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3)这种狂妄行为必须加以 (制止、制裁)--为了大家的声名,也为了有益于他的灵魂。
(4)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 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 (压制、压抑)。
4.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有四处语病,请选择其中的两处加以改正。
①爱因斯坦是最杰出的20世纪科学家。②他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作为一位可以同牛顿相媲美科学巨匠,③他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内作出了重大贡献,④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相对论。英国大物理学家汤姆生激动地宣称:⑤爱因斯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921年,⑥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第 处,改为
第 处,改为
5.阅读《斜塔上的实验》节选文字,完成练习。
教学之余,伽利略又忙于实验。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学生们听了他的讲课,不客气地嘲笑他。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他居然把亚里士多德的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锡块、杠杆,圆形的、多角形的、平面的这样那样滑稽的玩意儿。不是吗,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玩具,是不可以作为严肃地研究宇宙秘密的工具的。制止这种胡闹!他们威胁说,否则,他们将给他一顿教训,叫他永远不会忘记。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着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在地上。
(1)选文叙写了伽利略的两大发现之一:
(2)文中写学生和有些教授对伽利略采取嘲笑、反对的态度,对表现伽利略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3)画出文中的描写句,并说明描
描写在记叙中的作用。
(4)伽利略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请结合语段或你对他的了解,谈谈伽利略特殊的勇气表现在哪里?
一、教材编写体系的比较
1. 教材的框架体例
“人教版”教材主要有两个部分:课文和语文园地。该册书共安排了40篇课文, 其中精读24篇, 略读8篇, 选读8篇。语文园地有四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和“读读背背”, 八个机动栏目:“读读认认”、“展示台”、“我会填”、“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读读记记”、“连连认认”, 每个栏目在各单元中平均出现两次。教材后的生字表 (一) 有200个生字, 带有拼音, 要求认识;生字表 (二) 有300个生字, 没有拼音, 要求会写;词语表里共有341个词语, 没作具体要求, 教师可自主安排。
“苏教版”教材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教材共有24篇课文, 不分精读和略读。不同的是, “苏教版”将“习作”从单元综合练习中抽出来自成体系, 突出了“习作”的重要性。单元练习共有五个固定栏目:“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写好毛笔字”, 没有安排其他机动栏目。教材只有生字表, 共安排生字378个, 全部带有拼音, 要求会写的233个, 并用不同的字号做出区分。
从总体要求上看, 人教版的教材生字的总量比苏教版多122个, 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比苏教版多67个, 而且有341个词汇需要学生了解。可见人教版教材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苏教版。
2. 单元的组合方式
“人教版”教材的32篇课文 (精读和略读) , 每个单元都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课文共分为八个单元, 以专题组织, 即每个单元都是由相近或相似的课文组成。“苏教版”教材24篇课文也分为八个单元, 除了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 最后一单元有两篇课文, 其他单元都由三篇课文组成。单纯从课文的数量来看, 人教版教材比苏教版教材多8篇。
二、课文内容的选编
1. 时间与空间范围
两版教材在所选择课文内容的时间跨度上略有不同。详见下表。
(注:表中的百分比是指反映该时代内容的课文篇数与其教材阅读总篇数的比率)
上表反映出:“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很重视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 同时又特别强调注重发扬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 体现了教材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世界。
两版教材的选文在空间领域方面, 其中“人教版”教材国外的选文共有9篇, 分别来自苏联、英、美、法、荷兰和印度;“苏教版”教材国外选文共有3篇, 来自英、美、法三国。由此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选文的空间范围较广泛, 不仅有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 还有来自亚洲的优秀作品, 体现了教材面向世界, 关注人类, 理解和尊重多样化的特点。“苏教版”教材的选文范围则显得较狭窄, 数量也相对较少。当然,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材选文的总量也有一定的关系。教材的选文如果空间范围广阔的话, 这样对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2. 选文的体裁与难度
两版教材的选文在体裁上主要包括故事、散文、诗歌童谣、寓言动画、神话传说、科技小品。体裁上都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典型性的特点, 使儿童不仅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情感上也受到良好的熏陶。
关于选文的难度, 我们无法将每篇课文进行一一对照, 为了便于同质比较, 本文将两版教材相同的一课《掌声》作为比较选文难度的一个切入点。《掌声》一文在两版教材的编排位置上没有太大差别, 都安排在课本的后两个单元 (人教版为29课, 苏教版为21课) , 但全文字数、段落、拼音生字有很大差别:“人教版”的《掌声》全文共有558个字, 分为五个段落;“苏教版”的《掌声》全文共有464个字, 比“人教版”少了近百字, 划分为七个段落, 这样每个段落的字数相对减少很多, 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此外, “人教版”课文中出现的拼音字多达19个, 而“苏教版”的只有2个。对此,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 有教师认为:拼音生字的减少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障碍和理解上的困难,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内容表达上, 以第一段为例, “人教版”这样写道:“上小学的时候, 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 总是默 (mò) 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 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 下课后, 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 (má) 痹 (bì) 症 (zhèng) , 腿脚落 (lào) 下了残疾 (jí) , 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shí) 。”而“苏教版”这样描述:“在我上小学的时候, 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小时候生病, 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苏教版”教材对课文进行了删减, 并将难写、难读的字、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小儿麻痹症”改说成“生病”, “姿势”改为“样子”。但一些教师对此有不同观点:有些教师认为, “苏教版”教材内容的表达既简单易懂, 又说明了意思, 降低了内容在认知和理解上的难度;也有教师认为, 如“小儿麻痹症”之类的词语, 学生可能不明白, 但他们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弄懂它的意思, 且丰富了知识。此外, 句子结构也有所调整。如最后一句话, “人教版”将主语代词“她”放在句首, 而“苏教版”将其置于句中, 就使句子的中心意思更明确, 且突出了事情的因果关系。这反映出苏教版教材比较注重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与涵义的理解与掌握。
三、课后练习设计和部分单元练习设计的比较
1. 课后练习设计的比较
“练习题不能是简单复述教材内容, 它在综合运用知识时,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两版教材的练习设计不仅注重培养儿童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加强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课文朗读、背诵的训练;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在具体的内容设计和要求上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1) 词、句、段的要求不同
“苏教版”侧重词的掌握。如“苏教版”课后练习把第三题作为固定栏目, 要求学生读词、写词、说说带点词的意思、用带点词语造句、说话等。“人教版”侧重于句、段的积累, 几乎每课后都安排句、段抄写的练习。对于这一不同的侧重点, 一些教师认为:加强“词”的读、写、说能力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而且将词语理解得更深透, 运用得更灵活。也有些教师认为: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写作, 抄写优美的句子和自然段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语言, 培养其良好的写作思维。
(2) 课文朗读、背诵和指导语的不同
“人教版”教材要求直接背诵的有四首古诗, 间接背诵 (本文指不指定背诵内容) 有五处, 要求是儿童喜爱的句子、段落, 并以学习小伙伴的口吻引导儿童朗读、背诵。教材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 读出自己的生活, 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调、韵味、意趣。“苏教版”教材突出了课文的背诵和复述。该册书要求直接背诵的课文有9篇, 3首古诗, 6篇课文;间接背诵2处, 要求儿童背诵优美的句子和段落。课文多处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复述故事, 意在通过大量的课文背诵、复述, 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3) 两版教材称谓不同, 强调的学习方式也不同
“人教版”教材每课练习前都有三个卡通小朋友在一起愉快地讨论的漫画, 以学习小伙伴的口吻“我”、“我们”提出问题, 引导儿童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如第七课:“读了课文后, 我有一些感想, 想和大家交流交流。”“苏教版”教材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如第九课:“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 会怎么样?”“苏教版”教材力图营造一种各抒己见的氛围, 让学生从自身的经历、感受出发, 去思考问题, 作出选择, 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4) 习题序号标写的不同
“苏教版”仍沿用传统的阿拉伯数字“1、2、3……”作为习题的序号;而“人教版”采用“卡通物”标写习题序号。如朗读课文, 用“卡通书”作标号;讨论交流用“卡通话筒”作标志;抄写句子、段落用“卡通笔”作为题号。这种“卡通式”的标号方式贴近儿童的生活, 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使学生仿佛进入快乐的“卡通世界”, 不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部分单元练习设计的比较
(1) 口语交际的比较
两版教材都比较重视口语交际的内容, 都设计了相应的八个单元。人教版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讲名人故事、秋天的故事、观察中的变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风景优美的地方、动脑筋解决问题、夸夸我的同学;而苏教版这八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小小读书交流会、当有人敲门时、学会求救、学会写留言条、说笑话、介绍我的小制作、小小展销会、学写请假条。
其中笔者将“苏教版”第四、八单元的“说说写写”也作为了“口语交际”的内容。
可以说, 两版教材“口语交际”的内容都很丰富, 题材广泛。不同的是, “人教版”的“口语交际”主要围绕单元专题同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设置话题, 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苏教版”的“口语交际”则注重交际活动的情景性, 如“当有人敲门时”;交际内容的实用性, 如“学会求救”、“学写留言条”;交际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如“说笑话”、“介绍我的小制作”、“小小展销会”, 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 习作的比较
在习作的内容方面, “人教版”的习作围绕课文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配合进行, 共安排了八次, 分别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写一幅秋天的图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中华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编写童话故事”、“自由写作”;“苏教版”的习作内容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和想象世界, 也组织了八项:“自由写作”、“我的自画像”、“写迷人的秋景”、“为喜爱的小动物设计名片”、“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用玩具编写童话故事”、“写关于诗句学习的感受”。从内容上看, 两版教材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审美能力;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体验中发掘写作的材料, 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并且力求少写命题作文, 给学生适当的发挥空间, 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不同的是, “苏教版”教材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安排习作内容。如第一单元“习作”就是“自由写作”, 告诉学生“写什么都可以, 让人看明白就行了”, 从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在形式和要求的比较方面, “人教版”教材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和评价。如“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 可以交流交流”、“写完以后, 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 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等, 将写和说、听、评联系在一起,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材还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和思维方式。如“先想一想打算怎样写, 写他的哪件事, 把这件事想清楚, 再动笔写。”
“苏教版”教材注重习作的过程, 注意引导、扶助学生逐步学会习作。为了克服学生“习作难”的畏惧心理, 每次习作都安排同龄小朋友的习作例文, 供学生参考、模仿。学生可以通过“例文”掌握一些习作方法和技巧, 从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教材还穿插了有关习作和例文的图画, 通过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 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和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如“什么都可以写, 不过, 要先打草稿, 然后念一念、改一改, 直到自己满意了, 再誊写到习作簿上。”
四、价值取向的比较
1. 都注重培养学生“爱”的精神
如“苏教版”的《小露珠》通过描述小露珠的旅程, 向学生展现了大自然中草叶、花朵、禾苗、青蛙、蟋蟀等动植物的可爱、美好, 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教育学生怎样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自然友好相处。“人教版”的《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富饶的西沙群岛》以及“苏教版”的《西湖》、《“东方之珠”》, 都展现了祖国古代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及现代的风景胜地等, 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
2. 都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 但倾向有所不同
例如, “人教版”《我不能失信》告诉学生怎样做个“守信”的人。《孔子拜师》通过孔子拜大师老子为师的故事, 教育学生要勤学好问, 学无止境。“苏教版”《第八次》通过布鲁斯王子的战绩, 培养学生不惧挫折、失败的精神。《军神》表达的是刘伯承将军顽强的意志力, 以此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
“人教版”教材特别重视学生情感的体味。如练习设计经常有这样的提示:“这个故事真感人, 我要好好读一读。”“我要把课文最后一句话抄下来, 再好好体会体会。”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认真的抄写等形式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苏教版”注重个性化的感悟。如第四课的课后练习:“假如你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 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类似的问题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和感受。
3. 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语文标准》特别注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两版教材在练习设计中均有体现。不同的是:“人教版”教材较侧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几乎每次课后和单元练习设计都出现如“让我们来讨论讨论”、“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等类似的指导语, 使学生善于集思广益, 乐于合作, 与同学交流、分享意见,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交往性。“苏教版”教材较侧重自主学习。练习设计多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利用各种方法查找和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信息等。如“读一读, 再照样子连线。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如果还有困难, 就请你查查资料……”通过鼓励学生独立动手、动脑,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看, 两版教材虽然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有异同, 但都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不仅强调了“双基”, 同时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于教材的选择, 各地区、学校可根据各自具体的情况和需要而定。新教材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因此“教师不应注意教材本身, 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作为为人生奠定基础的教育, 旨在使学生获得人生应有的与必不可少的普通教育, 这才是教材选择的基本标准”。
(注:本文所选择的两版教材分别为: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等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 (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苏教版】推荐阅读: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12-23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06-10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10-31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补充习题答案06-19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06-30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09-15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06-08
第一单元--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