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课件(通用8篇)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l)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范进的境况:
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为什么?预备官员)
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补充第四回有关内容
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 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小议: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 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首先,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如果范进能“京报连登黄甲”,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考不上进士,当个“大挑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先谢罪,尔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高手。
作者安排这场拜访,形象地显示出范进中举等于一步登天。一只“癞虾蟆”,一旦中了举,就俨然成了“天鹅”——人本身的价值已经抽空了,代之以“中举”的价值、金钱权势的价值,这就是科举制度形成的价值观。其实,发疯的不只范进一人,他也不只是疯了那么短的一段时间。人们围绕着“科举”团团转,转得如醉如痴,丧失了人性、人格、良知,这个社会不是陷入了“疯”状吗?
讨论并归纳: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3. 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4.提问: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奎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5.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6.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赏析本文写作艺术,师生共同讨论: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和夸张的?对比和夸张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中两个小问题联系得比较紧密,我们可以从“艺术效果”入手,进行综合分析。
1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 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语言行动前倨后恭的表现分析见一中的1题。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3.除此对比外,作品还运用了大量的夸张,请找出来,说说其效果。
如: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哩。”(夸张) 如“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
4.本文大量的描写在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很大作用,试找出几例分析:
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1)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
(2)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地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
(1)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
(2)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做“课堂练习”7;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三)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四)作业
作者吴敬梓 (1701~1754年) , 字敏轩, 号粒民, 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 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世家, 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 共出了六名进士, 包括一名榜眼, 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 他少时曾热衷于科举, 早年入学为秀才, 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 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后来又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 饱尝了世态炎凉, 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 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这部取材于封建科举考试的小说问世以来得到世人极高的赞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敬梓《儒林外史》出, 乃秉持公心, 指谪时弊, 机锋所向, 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有足称讽刺之书。”作者吴敬梓以极尽嘲讽之妙笔、辛辣刚劲的语言刻画了一大批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儒林群丑, 抨击了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而节选自《儒林外史》第3回的《范进中举》则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 穷形尽相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 对各类市侩小人, 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该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曲径通幽的故事情节展现出独特的形象。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3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故事情节虽是着眼于平凡小事, 但由于作者巧妙的安排, 竟具有一波三折的特点。基本情节如下:范进进学, 岳丈祝贺—→借钱遭骂, 范进偷试—→范进卖鸡, 捷报到家—→范进发疯, 屠户治病—→乡绅造访, 馈银赠屋—→范进送银, 屠户回家。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逐步体现出来。出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亲身体验和满腔痛恨, 吴敬梓以其独运匠心的情节设置与性格刻画, 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范进这个集百丑于一“疯”的典型形象以及前倨后恭、恬不知耻的胡屠户和圆滑世故、谎话连篇的张乡绅等形象, 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对社会风气的败坏, 让人在闹剧中认清社会, 有曲径通幽之妙。
2. 别具匠心的讽刺手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 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强化了讽刺效果。例如:中举前, 范进饥寒交迫, 受尽人间白眼和嘲讽, 然而中举后一切天翻地覆:醒来后的范进对平日惧怕的岳父胡屠户也不怕了, 由先前称其“岳父”改呼为“老爹”;时常嘲弄他的众邻居、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都来套近乎了, 房子、田产、金钱、奴仆, 不招即来。这样, 通过前后生活境遇和心态的强烈对比, 把范进腐儒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2) 通过对典型细节的夸张描写, 突现人物性格的本质。最精彩的莫过于“中举发疯”和“胡屠受赠”。且看: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 把拳头舒过来”, 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 “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 往腰里揣”, “千恩万谢”之后, “低着头, 笑迷迷地去了”。用“攥”“舒”“缩”“揣”四字, 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
(3) 戚而能谐, 笑声中含有极端的憎恶, 增强了作品讽刺的力量。胡屠户在小说中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前倨后恭”。当范进穷困潦倒的时候, 他觉得把女儿嫁给这么一个穷鬼, 简直是倒了一辈子的运。可当范进中举后送给他银子, 他立即吹牛说:“我的这个贤婿, 才学又高, 品貌又好……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今日果然不错……”这些话引起了众人的哄笑, 他自己也洋洋自得。正是在笑声中让人感受了胡屠户的卑劣可笑、范进的悲哀和世风的低下。
3.纯熟的白话式语言使人物“现身纸上, 声态并作”。作品以纯熟的古代白话写成, 几乎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 语言简练、浑厚, 有真意, 少做作, 少粉饰, 不卖弄, 没有浮泛语。小说还用了不少方言口语、俚语、歇后语, 对于表现各阶层人物的声态起了很好的作用, 这些语言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 作者也正是以这样高超的语言艺术, 来达到高度的讽刺效果的, 正因为如此, 这部作品在五四时期被人称为绝好的国语文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独特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作品主题。
2. 理解别具匠心的讽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 体会纯熟的古代白话文的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 欣赏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在写作中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教学流程:
一. 对联激趣, 走向举人范进。
对联导入 (课件展示) :回忆去岁饥荒, 五六七月间, 柴米尽枯竭, 贫无一寸铁, 赊不得, 欠不得, 虽有近亲远戚, 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 一二三场内, 文章皆合式, 中了五经魁, 名也香, 姓也香, 不拘张三李四, 都来锦上添花!
你能从这副对联中读出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 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 初步感受课堂的主体内容。
二. 讲述情节, 走近举人范进。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故事情节。
学生根据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概括文章情节。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 一是培养学生感知课文、概括情节的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为把握作品的主题作铺垫。
三. 精读课文, 走进举人范进。
学生精读文章, 思考:1.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2.范进的悲剧体现在哪里?3.刻画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意图是什么? (课件展示)
(学生精读课文——小组内讨论——师生交流)
范进中举后发疯原因: (1) 社会原因。一旦中举, 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 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请看范进中举前, 家里穷得两三天揭不开锅, 中举当天他还抱了鸡到集市叫卖好换米回家, 左邻右舍没有人关心他。再看他中举后, 众邻居都来恭维, 有拿鸡蛋来的, 有拿白酒来的, 有背了米来的, 也有提两只鸡来的;连举人出身做过知县的张乡绅也赶来拜会, 拉关系, 套近乎, 还赠银送房, 极尽拉拢;胡屠户对中举前后的女婿的态度截然不同:中举前, 胡屠户可以大骂范进;中举后, 胡屠户称范进为“老爷”, 是“天上的星宿”。 (2) 个人原因:小说写范进在20岁的时候开始应考, 他在小说中一出场, 年纪已经是54岁了, 经过十几场科举考试, 整整考了35年时间, 屡试不第, 心理变得十分脆弱。一旦功名到手大喜过望, 以至发疯癫狂。
范进的悲剧:范进跟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一样, 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 沉溺在不断的追逐和拼搏乃至一次次落第的惨痛之中。科举成为他生活的唯一目标, 融入他的生命之中, 这样近乎疯狂的执著, 必然带来悲剧性的结果。作者塑造了范进这个典型形象, 让人们思考,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 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的漫漫长途上;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的心灵、他们的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
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形象意义:文中的胡屠户是个欺贫爱富、自私虚伪、趋炎附势的市侩;张乡绅老谋深算、老奸巨猾, 他构建了一张庞大的官僚网络, 网罗着每一个靠近官位的人, 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可以说, 胡屠户张乡绅等人就是范进生活的社会环境, 这些社会环境共同制造了范进式人物的悲剧。
【设计意图】精读课文, 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可以逐步触摸文章跳动的脉搏, 把握作品主题——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弊害和虚伪。
四. 感受魅力, 远离举人范进。
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接近三百年, 我们似乎已经远离了范进式的悲剧, 可是为什么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 只要翻开课本, 我们就似乎能见到范进、胡屠户?
(一) 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
(1) 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强化了讽刺效果。例如在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时, 作品主要是通过他两次“贺喜”的对比, 就轻松地、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胡屠户庸俗势利的市侩小人嘴脸。
(2) 通过对典型细节的夸张描写, 突现人物的本质。除了最精彩的“中举发疯”和“胡屠受赠”两处细节外, 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描写, 如范进中举前的逆来顺受、中举后胡屠一路为他扯平衣衫等。作者用工笔描摹, 穷形尽相的刻画了科举制度下的众生丑态。
(3) 戚而能谐, 笑声中含有极端的憎恶, 增强了作品讽刺的力量。比如文章对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丑态描写, 对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刻画, 对张乡绅肉麻之极的语言描写都能体现这一特点。
(二) 纯熟的白话式语言的运用。
小组内分角色对话, 研析。
吴敬梓娴熟的运用白话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胡屠户的粗俗就让他粗俗到底, 骂范进长相是“尖嘴猴腮”, 想去考举人是“癞蛤蟆想吃天鹅屁”, 骂儿子是“短命的杀才”等。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增强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讽刺艺术的意识。
总结延伸:《范进中举》以描写和揭露科举考试制度为中心, 但它的意义不局限于描写科举制度和知识分子。实际上, 它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用一把锋利的“解剖刀”, 将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腐烂的肌体解剖给众人看。而在《儒林外史》中, 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还很多, 如体现作者价值取向的“嵌崎磊落”的王冕、“离经叛道”的杜少卿, 还有周进、王惠、严监生、匡超人、王玉辉等封建社会群丑人物, 请同学抽空认真阅读《儒林外史》原著。
《范进中举》中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很多,最精彩的就是范进中了举人后的一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都是认为这段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范进中举后的疯态,刻画出了范进对功名的热衷和执着,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身心戕害。孙绍振教授说:“人物的心理不是平面的,人物的语言也不是平面的。人的语言也像人的意识和人的感知一样有表层和深层的不同。”本次教学,在备课时笔者认真研读了本段文字中范进的两句话:“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觉得很有意趣,值得玩味。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这两句话的内容只有一字之差,第一句中多了一个“了”。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话,体会一下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所表现的人物内心是否一样?把“了”音稍微读长一点,有什么感觉?
生:我认为两句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是不一样的。
师:其他同学呢?——好,看来大家的观点比较一致。言为心声,语言能表现出当时说话人的心理。我们先来品味第一句话:“噫!好了!我中了。”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生1:我从“好了”这词中读出了范进的宽慰(欣慰)之情。小说中写范进从20岁到54岁一直参加科举考试,整整考了35年的时间。在这35年中,他经历了十几场的考试,曾经有过一次次的痛苦和绝望,经过漫长的挣扎和等待,今日终于考中了,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所以,心中感到无限的宽慰。
师:很好,你读出了范进由于实现了自己的仕进之梦的“欣慰”心理。同学们,我们可以想想,在这一过程中范进忍受了怎样的屈辱与煎熬?
生2:我觉得,“好了”这个词,表达出了范进不用再忍受别人的歧视、冷嘲热讽而宽慰。范进中举前(考上了秀才后),老丈人胡屠户骂他是“现世宝”,是一个“烂忠厚没有用的人”,是“癞蛤蟆”,是“尖嘴猴腮”。我想,范进考上秀才之前,肯定比这更惨,遭受到的奚落、指责和打击更大。还有邻居对他的态度也是如此,当他的邻居找到范进说他中举时,范进认为邻居“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可以看出,以往他肯定也是经常遭到邻居们的冷嘲热讽。
生3:还有,由于不用再忍受贫苦而宽慰。范进中举前,住在茅草棚的屋子里,一家人连饭也吃不饱,正如胡屠户所说,“女儿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呢?”范进乡试回来,家里已饿了两三天;报录人要喜钱,也拿不出。可是现在,范进知道,从今以后,他的家庭境况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4:还可看出范进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的轻松之情:过去的痛苦人生此时将画上一个句号,从今往后就可以昂首挺胸,做“人上人”了!
师:很好,同学们能结合小说的具体情境,透过语言文字读出范进的内心,这是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时很重要的意识与方法。下面,我们来接着看看“我中了”这句话。
生:我觉得,“我中了”,可以说成“我终于中了!”因为范进中举非常不易,这个过程不同寻常,前面的品读中我们都看到了这一点。
师:很好!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范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请同学们体会一下“看”“念”“拍”“笑”几个字。
生:是在确认自己确实是中举了之后所说的。
师:很好,他初始不敢相信,后来他“确信”了。几十年的忍受,几十年的盼望,几十年的努力,今日终于实现,回想以前的种种,内心除了“宽慰”“欣喜”之外,他心里还会有什么呢?
生:还有痛苦、凄楚。
师:是啊,他怎能忘记曾经有过的磨难,他怎能忘记曾经忍受的欺侮,他怎能忘记几十年的灯下苦读的艰辛呢?痛苦、悲哀、宽慰,惊异,所有这些,此时一齐涌上心头。这种复杂的情感集中体现在了一个叹词 “噫!”上。也正因如此,说完这句话后,他就“往后一交跌倒”,不省人事。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这句话,要读出范进复杂的情感,要读出里面复杂的感情来,——对,语调要显得沉重些!(生朗读)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第二句话:“噫!好!我中了!”
生1:“好!”表明范进说的是以后的一切生活都将很好!封建的科举考试就像龙门一样,“鲤鱼跃龙门”,你跃过它,就改变了命运,社会地位、家庭状况,一切都将改变,等待自己的将是一条金光大道。从小说对范进中举后乡邻、胡屠户对他的态度的转变就可看出,连乡绅也给他送钱、送房子,这就是现实。一个“好”体现了范进的无比喜悦之情。
师:一个“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喜不自禁、扬眉吐气的范进。
生2:“好!”还表明范进对自己的前途更加充满信心。范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能中举人,以后一定能走得更远,还能做大官。我从《儒林外史》中了解到,范进后来不仅中了进士,还做了山东的学道。
生3:我认为一切的“好!”都是由于范进中举而改变的。所以,“我中了!”有强调“中了”的意思,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生4:说这句话时是在范进不省人事又醒后所说的,并且是“拍着手大笑”,而且当时他“笑着往门外飞跑”,因为,他此时的狂喜是抑制不住的,他想将这天大的喜讯告诉大家,让所有乡邻都知道。这种狂喜的心情集中体现在一个叹词“噫!”上。
师:确实,本句中的“噫!”真切地再现出了范进内心的狂喜之情。
师:刚才我们品析了范进的语言,这两句话,语言简洁,但我们却看到了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范进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会忍耐的人。能忍受生活的贫困,忍受亲人和乡邻的嘲讽。
生2:对前途不放弃的人。
生3:热衷功名的人。我们说“放弃也是一种美丽”,他的生活那么贫苦,仕途之路又那么艰难,他完全可以放弃科举,去干点别的事,来改变生活现状。
……
师:很好!一个立体的范进站在我们面前了。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欣赏小说要抓住人物“语言”,尤其是主人公语言这一根本点不放,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感受、领悟和理解。“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大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下内心感受的一种表达。抓住人物的语言,顺着人物语言之瓜去寻找与瓜相连的情境之藤,可以读出作品中人物瞬时微妙的情绪变动,读懂人物在特殊语境中的心思。上述的教学片断,就是抓住了范进中举的那一瞬时的人物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引导学生去“玩味”,从而揣摩出人物当时心理脉搏、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的一种尝试。
还是需要引导的,以清闲斋老人的评价为引”此书以功名富贵为主心骨,有心羡功名富贵者而媚人下人者……”你认为他属于哪一种?进而文中找依据,那种长期科场失意而压在心头的屈辱感,并因此形成的卑怯猥琐的性格就水到渠成了。——行为是可笑的,灵魂是丑恶的)。
这节课的缺憾也是很多的。
比如,分析范进为什么会发疯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甘肃省镇原县三岔中学虎仪宏74451
2【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字词,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4.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
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学习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初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课堂预习】
1、借用工具书查找不会的字词。
2、了解作者以及作品
3、了解故事情节,并找出范进喜极发疯的文段,细细品赏。
4、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搞笑的文段或句子,仔细阅读
5、找出对范进描写的句子,看人物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试分析人物形象。
【点拨精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成名于天下。“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平步青云,也有的人为科举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看看范进的命运如何?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作揖()带挈()星宿()相()公避讳()兀()自荼毒()解()元
绾()了头发细丝锭()子醉醺醺()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
3、整体感知
(1)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2)课文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3)作者是对文中的人物持什么样的态度?
4、结合课文感知以下问题。
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10段):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1~结束):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5.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嗷’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6.本段描写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的内容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写范进的文字属于正面描写。写其他人的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对范进的疯态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2)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3)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强调,细节描写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致特征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这种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艺术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
3.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
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4提问“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反馈练习】
一填空题。
1.《儒林外史》是一部体长篇 _____小说。作者 _____,字 _____,安徽省全椒县人,__代小说家。
2.《范进中举》一文的中心事件是 _____。小说极力描绘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揭露了 _____。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2006年,各大媒体曾纷纷转载报道一位农民考研“英雄”花了整整16年的时间来考研,终于在40岁考上研究生的事迹。故事主人公动情地说,如果没有妻子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他,从不嫌弃他这个“穷书生”,他不可能成功-------
1、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他和范进一样吗?
2、你听了之后,想对他说些什么?
课后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阅读古代名著,掌握基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感情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关键。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讽刺写法。
【课堂预习】
1、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有哪些变化?试分析人物形象
2、众乡邻、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反映了怎样的众生相。
3、找出文中你认为搞笑的句子、文段,体会本文的讽刺艺术。
【点拨精讲】
1.提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l)从语言描写:
中举前,胡屠户可以任意辱骂范进,说他是“现世宝”“因我积了甚什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并训斥他“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骂他“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因去乡试设有盘缠,向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啤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失了你的时”“癞虾蟆想吃天鹅肉”说他中相公是宗师看见他老.不过舍与他的,骂他长相“尖嘴猴腮”,骂他野心“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到城里乡试,家里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
中举后,大家请胡屠户“治疯”,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称范进是“贤婿老爷”夸范进“我的这个贤婚,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说他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2)从动作描写:
中举前,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喜,吃到日西时分,吃得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向他商议到城里去乡试的盘缠,被他一口阵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中举后,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前来贺喜。众人请他“治疯”,胡屠户“作难”,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凶神似的走到范进跟前广个嘴巴打将去,心里到底还是伯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打完不觉得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想一想,更疼得很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胡屠户跟着范进回家时,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看见张乡绅来拜见,他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范进给他两锭银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假装推脱。听了范进的话,他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提问: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讨论并归纳:张静斋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拉扰,开口“亲切的世弟兄”,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了50两银子,一所“三进三间”的房子。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场知县,来巩固和
扩大自己的权势。3.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4.提问: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奎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
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5、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的种种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
6.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仔细探究课文的讽刺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课文的讽刺手法有:
(1)夸张手法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可信的。理由是,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得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2)对比手法
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例如,写范进的疯态: ……“!”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又如,写胡屠户的贪婪相: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5、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反馈练习】
1、在众人都对范进刮目相看的时候,报录人又来到范进家,原来是弄错了,中举的是邻村的范进。发挥你的想象,范进、胡屠夫、众乡邻,张乡绅又会怎么样?写不少于200字的小片段
2、续写:范进中举以后又会怎么样呢?
任选一题,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发挥你的想象,张扬你的个性,写出你的见解。
课后记:了解人物描写的手法,让学生活学活用,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述]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小说语言,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味小说语言,进一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洗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经初步形成,具较强的探究欲望。
2、学生对于阅读兴趣很高,能根据提示仿、续或创编写故事,并乐于表达。[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查找资料,谈对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了解。2.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分析。
(1)从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其自身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及世态人情。
(2)范进喜极而疯片断赏析。(3)胡屠户形象分析。
(4)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讽刺手法。
3.教师推荐《儒林外史》精彩片断,师生共同赏析。4.范进与孔乙己比较阅读,教师点拨,[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二)整体感知 《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小说中的精品,所以在一开始应予以介绍并鼓励课外阅读,这也能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人物主题的认识。而后分析课文内容,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主人公范进的遭遇及性格。
(三)教学过程
1.作家、作品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
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2.听课文范读录音,要求
(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3.范进形象分析
(1)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2)中举后 投影,放范进发疯的画面,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上集。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4.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二、课后练习五第2小题。
(四)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3.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4.《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二)整体感知 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三)教学过程
1.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 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贤婿老爷”。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 “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小题。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2.学生讨论,比较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教师提示:可以从人物性格,人物的遭遇,人物与作品中其他的人关系几方面着手。范进逆来顺受,甘受屈辱,孔乙己自视清高、孤芳自赏;范进世故虚伪,孔乙己迂腐善良;范进中举之后成为统治阶级,享受荣化富贵,孔乙己连秀才也没考上,最后被打折了腿死路一条;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巴结奉承,送钱送银子,孔乙己一生遭人嘲笑,掌柜最后记得他还是因为他欠了酒钱。作者的态度:吴敬梓对范进以批判为主,鲁迅对孔乙已有批判,也有同情。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八、总结与评价
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同样,除了范进与孔乙己,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示例1 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
教学过程中如果很好 的抓住“送”这个字,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吴敬梓的言语智慧会有很大的帮助。
张乡绅的送———急于拉拢。送的这些人中出手最大方的是张乡绅,两人见面一阵寒暄之后,即刻拿过一封五十两的银子,让范进权且收着。出手就是五十两,眼见范进“华居实在住不得”又送了三进三间的房子。张乡绅第一时间前去贺喜,主动和一个穷书生叙“世好”,说明他急于结交范进的动机,更是为了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扩大权势的目的。
邻居的送———人情冷暖。再看众邻居的送,中举之后“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中举之前有谁肯送去一粒米呢?就连一句关心的话也没有。邻居们是一幅群像图,也是大的社会背景的写照。中举后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有权有势人的极力巴结,对穷苦落魄者的冷漠无情,一朝高中又送酒又送米,恰恰更显世态炎凉。
报录人的送———推波助澜。文中还有报录人的送,报录时一个“闯”字形象的写出了这些人的出场气势,在下层人民面前趾高气扬。而且人数众多,一报之后还有二报、三报,难怪说“一举成名天下知”,也就是因为报录人送的信,才让范进喜极而疯。报录人不仅送了信,在范进发疯之后还送了一个主意,让范进害怕的人吓他一下就明白了,这才有了胡屠户后来的可笑表现,对文章情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郎中的送———小中见大。行行色色的送中还有一个不太显眼的郎中的送,郎中在《范进中举》中的送有四次。郎中的这四次送都是在范进中举之后。他的送相对比较含蓄,分别是“借、讨、借、拿”,如果说前三次是范进和胡屠户向郎中“借”或是“讨”,看起来郎中都不是主动的,而第四次拿茶来吃的“拿”则非常主动。想一想作为郎中在范进发疯时不去治病,冷眼旁观,只在病人清醒后拿茶来吃,完全是讨好的姿态。这个人物着墨不多,却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一类特殊人群———“手艺人”,连医生这个受人尊敬的行业也难免与人同流合污,含蓄的体现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人情冷暖。
胡屠户的送——前倨后恭。胡屠户是范进的岳父,也是范进最亲近的人,他是这篇文章着力描写的人物。与其他人不同的是胡屠户中举前已经在送了,只是送的内容不同。中举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那个时代的市民嫌贫爱富、前倨后恭的真实反映。除了物品,精神上的对比更是鲜明。中举前把范进骂个狗血喷头,“现世宝”、“癞蛤蟆”等,极尽那些侮辱性的词语,骂得范进摸门不着;中举后变成了“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同样的一个人,在胡屠户眼里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者送“骂”后者送“赞”,一骂一赞之中人物品性立显。
周进的送———深层揭示。胡屠户辱骂范进时有这样一句话:“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你老,不过意舍于你的。”这句话当中还提到了一个人---宗师,一个“舍”字充分说明了范进的相公也是别人送的。当时的宗师周进从范进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病相怜才多加关注。选文之前所写周进为参加考试而晕死、不停的哭和范进的发疯何其相似,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到了何等地步。
范进的送———似喜实悲。最后看范进的送。范进发疯的时候说了三句话,这三句话送出了一个醉心功名的读书人的全部内心。虽然只说了三句话,却各有内涵。范进送给世人的是这场喜极而疯的闹剧,送给世人的是深受科举毒害的底层文人的可悲面目。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同时也使及第者飞黄腾达,它任意摆弄一个个知识分子的命运,造就了一大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物;毒化了整个社会,扭曲了人们的灵魂,对于整个社会是一出似喜实悲的闹剧。
师: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在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几个人物形象最具有讽刺的意味?
生:范进和胡屠户。
师:范进是本文所要看重点表现的一个形象,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文章的哪个片段,让我们在笑声中体会到作者辛辣的讽刺?
生:喜极发疯
师:速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发疯的过程:(生介绍,师板书:昏厥→疯跑→跌倒→疯走)
师:疯得跌荡起伏、疯得劲头十足、疯得丑态百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普遍吗?这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在这些夸张的描写中,你印象中最深的是什么?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进的动作“踹”,可见疯的劲头有多大。
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进的外形,“披头散发”,鞋不知道掉在哪里,而且浑身是污泥。一个中举的举人竟是如此一副丑态,真是又可笑又可悲。可见作者对范进是讽刺、批判的态度。
师:仅仅是讽刺、批判范进吗?
生3:我觉得不仅仅是讽刺、批判范进,我觉得更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
师:你思考的很深刻。的确,无论是孔乙己还是范进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作者正是借这一些典型的人物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的科举制度!还有吗?
生4: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进的语言:“噢,好了,中了”并且反复出现,说明人疯心不疯,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极度热衷于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
师问:噢,你发现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探究。人在疯狂的状态下仍然知道中举带给自己的是“好”!你们觉得文中有写到这些“好”吗?
生5:有,在文章第6段。“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的,有拿酒的,还有的背了斗米来的,也有的提了两只鸡来的”。而中举前范进的家里没米没面,老母亲都饿的两眼发昏,却没有人过问。可以看出,“好”在他家的经济可以迅速改善。
生6:文章第11段,写到张乡绅一听说范进中举,马上带着钱财亲热地套近乎,“好”在地位可以快速提高,荣华富贵自动送上门来。
师:一个“好”字,却言简意赅通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心态,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所以说好文章需要“咬”文“嚼”字的。你看,这就是夸张的力量,在夸张的描写中,人物的丑态毕露无遗。虽无一贬词,但却使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笑可悲可鄙。从而不露声色地鞭挞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
师:范进中举,冲击的何止是范进一个人!细心的我们会发现中举后,范进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所有的对比中,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生答胡屠户)。好,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封建市侩的嘴脸。
师:通过寻读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待同一个事物,人物前后的表现是多么的不同。下面我们就利用对联的形式让人物原形毕露。我先示例一下:上联是“盘缠不借骂一通”,下联是“喝酒壮胆治疯病”,横批是“贫欺富惧”。注意我们在拟写时可以从称呼、态度、礼品、相貌的评价、才学的评价、嫁女的解释等等角度去考虑。好,下面请小组合作拟写,视本组的能力而定,越多越好。
生1:我的上联是“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下联是“方面大耳相貌堂堂”。横批是“厚颜无耻”。
生2:我的上联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下联是“文曲星下凡做大官”,横批是“前倨后恭”。
生3:我的上联是“可怜女儿没福气”,下联是“嫁个老爷真幸运”,我的横批也是“前倨后恭”。
生4:我的上联是“一副大肠一瓶酒”,下联是“数斤猪肉数斗钱”,横批是“有利可图”。
生5:我的上联是“遇见蛤蟆今生真倒霉”,下联是“有了贤婿后世有靠头”,横批是“趋炎附势”。
生6:我的上联是“边啐边骂腆肚去”,下联是“又奉又扯低头来”,横批是“媚态十足”。
师:看来,大家集体的智慧就是大,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横批概括得也是极为一针见血。
师:在夸张、对比中,我们体会了讽刺的魅力,那么结合本节课的分析,你们是否有深入的发现!请以“通过____________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社会”的句式来写出自己对文章独到的感悟。
生1:通过范进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一旦中举,便会飞黄腾达的社会。
生2:通过范进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社会。
生3:通过张乡绅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官官相护、拉帮结派的社会。
生4:通过胡屠户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社会。
生5:通过乡邻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世态炎凉的社会。
生6:通过胡屠户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对不幸者冷酷,对权势者敬畏的社会。
师:是的,通过范进中举这个小小的窗口,我们不仅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无情批判,而且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认清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我们才能感受到今天新社会的生活的美好,更加明智地建设我们的新生活!
【《范进中举》教学课件】推荐阅读:
范进中举读书心得10-19
《范进中举》的教案设计06-09
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11-17
改写范进中举作文800字02-11
范进中举 导学案 第二课时八年级下册07-06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读后感1000字09-22
数学教学中举反例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