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年度馆藏分析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图书馆年度馆藏分析(精选8篇)

图书馆年度馆藏分析 篇1

1 元结构

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兼具地方性、民族性两大突出特征,因此,地方文献结构态、民族文献结构态是其元结构(即最基础结构)的两大支点。

从理论上讲,地方文献专指以任何载体形式记录有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各方面知识信息的文献。但在现实的文献资源建设中,地方版文献、地方人士著述一般也纳入广义地方文献范畴。其结构关系如图1。

民族文献的结构形态与地方文献有些类似。一般说,凡是记录有关于一民族的某种知识信息的文献均可视为民族文献,而不论其作者、文献类型、语种等,但在现实的文献资源建设中,一民族常用或多民族共用特殊文字版文献,民族人士著述也被纳入广义民族文献范畴。其结构关系类似于图1,故从略。这里仅设定其标识代码:M――广义民族文献,M1――狭义民族文献,M2――民族文字版文献,M3――民族人士著述。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总是与一种甚至多种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社会中,仍有很多民族保持着一定的宗教信仰,如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民族的伊斯兰教信仰,藏族、白族、蒙古族等的藏传佛教信仰等。因此,记录有关某一民族地区知识信息的宗教类文献也一直是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重点之一,亦当视为其元结构的另一大支点。这里我们将宗教文献设定标识代码为Z,将宗教性民族地方文献设定标识代码为Z1。

图书馆年度馆藏分析 篇2

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现有的经费难以应付上涨的出版物价格和不断增长的用户信息需求, 图书馆正面临着纸质、电子类馆藏资源缺乏的困扰, 面对这种局面, 图书馆需要寻找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文献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 它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具体手段, 可以通过图书馆联合体中的共享资源来弥补本馆馆藏资源的不足, 有效地满足读者需求。

一、农业高校图书馆馆藏现状分析

1.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现状:

⑴外文纸本刊: (1) 现刊400多种 (2) 过刊1000余种 (3) 有不少外文期刊是从创刊就订购的没有间断。在这些期刊中生物科学中的植物学 (Q94) 、生物化学 (Q5) 、昆虫学 (Q96) 、遗传学 (Q3) 、生物工程 (Q81) 、生理学 (Q4) 等以及农业科学中的园艺 (S6) 、畜牧、动物医学 (S8) 、植物保护 (S4) 、农作物 (S5) 、农学 (S3) 等文献馆藏最为丰富, 此外还包括:食品工业 (TS) 、环境科学 (X) 、自然科学 (N) 、经济 (F) 、医药卫生 (R) 等馆藏。⑵电子资源: (1) 全文电子期刊有:Elsevier、Wiley-Blackwell、Nature系列、Springer LINK, (2) 全文数据库有:EBSCO host、proQuest等, 这些期刊和数据库涵盖了1.6万种外文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作为CALIS农学中心馆自2004年6月起至2010年1月为全国各农业高校完成文献传递7135篇, 特别是从2007年至2009年,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先后为全国近30所的农业高校图书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提供了近5000篇文献。

2. 其他农业高校图书馆的馆藏:

每个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各有特色:有的图书馆以热带、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生物科学文献为主, 有的是以昆虫类文献为主, 有的是农业生物技术文献为最为丰富, 还有的是以农林学科文献为主等。虽然馆藏各有侧重但有共同特点:主要是以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的馆藏为主, 在文献申请中也是反映出对这两大学科的需求量远高于其他学科文献的需求。

3. 我馆馆藏不足之处。

本文随机从CALIS馆际互借信息管理系统中抽取从2008年到2010年1月的各农业大学图书馆向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提交的文献请求1034篇。 (1) 科学院系统 (NSTL) 图书馆满足242篇, 占总满足文献 (1019) 23.75%;其他高校图书馆满足113篇, 占总满足文献 (1019) 11.09%。由于NSTL系统满足的文献与其他高校满足的文献都是PDF格式以邮件形式发来无法统计, 发来的文献来源:是由纸本期刊扫描还是原本是电子版期刊直接发来的, 没有进行纸本刊还是电子期刊的统计。由外馆满足文献335篇, 占被满足文献34.84%。 (2) 无馆藏 (无馆藏文献:是指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和其他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以及NSTL系统图书馆都没有收藏的文献) 文献15篇, 占总文献 (1034) 1.45%。向CALIS农学中心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提交的1034篇文献请求来自于19个学科, 说明这些农业高校图书馆相关学科文献缺乏, 需要通过文献传递方式由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提供文献保障。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虽然能满足1019篇文献中的664篇文献但355篇文献是由外馆文献保障, 说明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还是存在馆藏不足。农业院校图书馆文献传递请求中各学科馆藏统计的需求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 外馆满足高的学科文献:医药卫生 (R) 、数理科学和化学 (O) 、天文科学 (P) 、化学工业 (TQ) ,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相对薄弱, 外馆满足的文献高于本馆满足量, 还有5个学科的文献虽然申请量少, 但是百分之百由外馆满足的文献, 本馆没有馆藏。 (2) 环境 (X) 、数理科学与化学 (O) 这两个学科的文献, 由本馆满足与外馆满足的量很接近, 说明这两个学科内的不同种类文献馆藏不完全或者有间断, 丢失情况。1034篇文献需求量比较大的学科:生物科学 (Q) 、农业科学 (S) , 学科的文献中具体需要的各类文献的数量和在各个学科中所占的百分比, 作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 从中了解各馆学科需求的具体方向, 做好馆藏建设, 提供更有效的文献保障。

从生物学科中文献馆藏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⑴外馆满足率高的学科文献:动物学 (Q95) 、细胞生物学 (Q2) 、普通生物学 (Q1) 。⑵植物学 (Q94) 、生物化学 (Q5) 、生物科学理论方法 (Q-) 三个学科中的期刊国内收藏不连续、有间断, 有的期刊不能满足, 出现无馆藏现象。农业科学内文献来源分析可得出:⑴植物保护 (S4) 、农业科学研究理论 (S-) 两个学科文献本馆满足与外馆满足的数量相近。⑵林业 (S7) 类文献很薄弱, 需要外馆补充馆藏的量比较大。

二、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文献保障情况及问题分析

1. 文献总体保障分析。

由图1-1可以得出:由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纸本期刊满足文献452篇, 占满足文献 (1019) 44.36%,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电子期刊满足文献212篇, 占总文献 (1019) 20.80%, 中国农业大学本馆馆藏满足文献664篇, 占文献总申请量65.2%。

2. 各个学科的文献保障分析。

本馆满足高的学科文献:生物科学类 (Q) 、农业科学 (S) 类、食品工业 (TS) 、自然 (N) 文献的馆藏比较丰富, 满足率在67%以上。由表1-2可以得出:本馆满足率高的学科文献是:植物学 (Q94) 、生物化学 (Q5) 、昆虫学 (Q96) 、遗传学 (Q3) 、生物工程 (Q81) 、生理学 (Q4) 等, 占文献总量的67%以上。园艺 (S6) 、畜牧、动医 (S8) 等学科的文献满足率高于68%。

3.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对文献保障的情况。

⑴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本馆对生物科学 (Q) 中满足率高的是:植物学 (Q94) 、生物化学 (Q5) 、昆虫学 (Q96) 、遗传学 (Q3) 、生物工程 (Q81) 、生理学 (Q4) 等, 占文献总量的67%以上。⑵由表2-1中可以得出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本馆对农业科学 (S) 中满足率高的是:水产、渔业 (S9) 、园艺、畜牧动医 (S8) 、农学 (S3) 等学科的文献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满足率在68%以上。

4. 存在问题。

(1) 生物科学文献缺乏的原因的分析。 (1) 有些农业大学图书馆需要的文献是与地域和研究方向、植物品种都有很强的相关性, 例如热带和亚热带植物, 比较适合中国南方种植, 中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学也同样适合南方农业大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因地处北方, 对南方植物研究较少, 这方面馆藏相对薄弱。 (2) 有些期刊, 虽然订购但不连续、中间有间断, 期刊在流通过程中有丢失现象。这些原因造成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满足文献中有一部分由外馆文献补充馆藏。

(2) 林业科学 (S) 文献缺乏的原因分析。 (1) 林业不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主要学科, 本校读者对这类文献需求很少, 馆藏相对很少。 (2) 有一些基础学科的期刊中间有间断或者期刊丢失, 文献由外馆满足。

(3) 图书馆馆藏缺藏原因分析。 (1) 经费不充足。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同其他农业高校图书馆相比较有丰富的馆藏, 有大量的外文期刊纸本刊和涵盖了1.6万种外文全文电子期刊, 但是这些资源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各学科的发展尤其是主流学科和重点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读者对这类学科文献的需求, 如果经费充足, 就可以满足各学科发展所需文献资源需求。 (2) 学科发展地位。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购入的外文期刊和资源, 首先是保障中国农业大学的各学科发展的需求, 其次才是用来满足各农业院校的学科发展的需求。每个农业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所设置的专业, 研究的方向不同, 有些农业大学图书馆的所需的文献是中国农业大学的薄弱学科, 相对馆藏也薄弱。这需由外馆馆藏来满足文献的需求。 (3) 学科薄弱。有一些学科是各农业大学的薄弱学科, 中国农业大学同样也是薄弱的学科, 这个学科的发展慢, 文献需求量少, 用途范围窄、费用高的外文文献需要以文献传递方式由外馆馆藏来补充。 (4) 管理因素。有些学科期刊的订购缺乏完整性, 中间有间断现象, 还有些期刊管理上有欠缺, 有丢失现象, 造成由外馆补充馆藏。

三、改善措施

一是增加原版全文电子期刊数量:外文电子期刊不但方便本校读者使用, 还可以方便、快捷为其他农业高校读者提供文献, 方便文献传递。二是加强对生物科学 (Q) 中薄弱学科:动物学 (Q95) 、生物科学理论方法 (Q-) 、细胞生物学 (Q7) 的关注, 通过订购外文期刊或者以文献传递方式来满足学科发展和丰富馆藏。三是加强对农业科学 (S) 中薄弱学科, 如林业 (S9) 和农业科学理论 (S-) 的外文期刊的关注, 通过订购外文期刊或者以文献传递方式来满足学科发展和丰富馆藏。四是加强对医学 (R) 学科, 环境学科 (X) , 经济学科 (F) , 数理科学和化学 (O) 与天文科学 (P) 等学科外文期刊的关注, 这些学科虽然不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主流学科和重点学科, 但随着科研的发展, 学科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一学科发展, 而是多学科交叉的发展, 各种知识和信息是相互交融的, 所以这些学科的文献资源和馆藏的建设应当引起图书馆的关注。五是减少利用率低费用又高的期刊订购, 如果有需求可以通过文献传递满足。六是保持中国农业大学的主流学科与重点学科期刊订购的持续性。七是经常根据外文期刊的利用率进行期刊订购的微调。

参考文献

[1]尚文娟.农业高校文献传递与馆藏建设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10.

[2]范丽莉.对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探讨[D].武汉大学, 2004.

[3]赵晖.对高校图书馆传递服务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35) .

西部地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分析 篇3

关键词:文献资源建设 少数民族文献 西部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2-0027-04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publication, col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orthwest minority nationalities document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collection policy making,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minority nationality literature.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storage and archives application should be highly cooperated with long-term and medium-term policy design by the cultivation of library administrator, appl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docu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tensive reading resources while the recognition of variety of reading materials could be enhanced.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e library is labeled by the medium of adop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adaption of current national culture.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documental resources; minority nationalities literature; the library in Northwest China

馆藏发展政策是图书馆规划馆藏发展、合理安排经费的基本依据,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符合读者需求的适当的馆藏[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馆藏发展政策也都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需求不同而各有不同。迈入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文献出版形式日趋多元,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深入人心和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推进,无论是载体形态还是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理念,都有着不同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新变化。据此,各个图书馆都根据自身的馆藏发展目标,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源建设方案。

从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来看,特色化与协调性是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原则,协调性是指图书馆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图书馆间的分工合作,特色化则是对单个图书馆入藏文献主题的有意限制,以使其藏书在内容与结构上最大限度地接近本馆读者的真正需求。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各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献资源,为西部各级各类图书馆特色化馆藏资源建设提供了重要内容。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少数民族文献数量繁杂,类型多样,各图书馆对其地位作用的认识又各有不同,造成在这一类型文献资源在馆藏体系中不同程度的缺失或错位。基于上述理由,本文在分析西部图书馆地域文化传承和文献资源建设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探讨了基于特色馆藏构建的西部地区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策略。

1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馆藏沿革

地域文化因素在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目前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世代居住在西部地区,这些民族大多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与其他民族融合,并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目前全国共有5个民族自治区,全部分布在西部;共有地市级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数77个,其中74个在西部;县级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数698个,其中637个在西部[2]。截止2010年底,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1.85亿人,其中少数民族8814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7.6%[3]。西部地区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造就了多彩多姿的西部文化。这些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是与西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以及悠久历史、生存环境紧密相联的,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西部地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中表现明显,一些图书馆自建馆之日起,就将民族文献的收藏纳入馆藏范畴,积极采访搜求,并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馆藏发展政策,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献收藏体系。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是中国藏有少数民族文字图书资料版本最为丰富的公共图书馆之一,现有馆藏210万册(件),包含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蒙文、锡伯文等文献,形成了以少数民族文献及新疆地方文献为特色的藏书体系[4]。西藏图书馆虽然1996年才建成开放,但馆藏藏文古籍达1.8万余函、12万余册,其中善本有1.5万余册[5]。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以民族学和藏学文献为特色馆藏,建有“藏学文献情报资料中心”,收藏藏学图书5万余册,藏有德格版《藏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对勘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等珍贵典籍,同时,自建有“藏学专题数据库”、“藏学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等多个特色资源数据库。一些省市级图书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尤其是民族院校图书馆还设置了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室)或民族文献中心,如新疆大学维吾尔族文献中心、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开辟了民族地方文献阅览室,有的还建立了民族文化博物馆。这些民族文献中心、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室)、民族文化博物馆,已成为研究、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献的重要基地。

nlc202309040715

2 少数民族文献传承的社会环境分析

作为记录、传播其知识的载体,少数民族文献的传承,对推进各民族的相互认知、民族文化研究以及整个民族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民族文化构建的重要基石。因此,关注少数民族出版物的生存状况,分析其社会影响力,探寻图书馆在民族文献传承中的作用,对促进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事业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2.1 出版状况

目前,我国有38家民族出版机构,分布在14个省、市、自治区,共出版23种少数民族文字图书。按照出版社的业务范围,大致有四种:综合性出版社,如民族出版社,是我国少数民族读物的权威出版机构;高校附属出版社,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专门领域出版社,如中国藏学出版社;民族文字版教材出版社,如蒙古教育出版社、新疆教育出版社等。

据统计,2010年,全国共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7593种,4925万册;期刊207种,850万册;报纸82种,19846万份,出版数量比2009年降低11%[3]。从地域分布上看,出版物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新疆、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名列前茅,分别达2691、1578种,中央级出版社中,民族出版社一支独秀,共出版992种[3]。

简单地以出版物的绝对数量看,其数量与民族人口的比例不相协调。相关数字显示,我国2011年出版图书已达36.95万种77亿多册[2]。对比之下,反映出当前少数民族出版物的出版总量偏少,普及率低,社会公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认知有限。据调查,在近几年出版的民族类图书中,教材的比例超过50%,其余的大多为整理和抢救民族文化类图书,普及科学技术的图书和日常生活实用类图书都十分稀少[6]。民族图书产出与受众需求脱节,出版成本高、发行少,市场呈现一定程度的萎缩。

2.2 存藏与利用状况

2011年,我们曾对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少数民族文献情况的进行过调研,内容涵盖收藏情况、提供读者利用情况、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文献整理出版(含二、三次文献)情况等诸多方面,令人遗憾的是回收问卷数量少,不足以支持数据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从反馈的部分信息和现有公开资料看,我国的少数民族文献收藏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公共图书馆和民族院校图书馆,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等,其它市县一级图书馆的收藏都较为有限。

多年来,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的利用,提高社会认知度,一些图书馆、文献研发机构采取了多种形式来宣传、推广民族文献。如《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编委会编的《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2000年5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黔东南民族师专图书馆编制的《馆藏地方民族文献目录》、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张海惠等编纂的《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分布及研究成果——国际性书目之书目》等,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更多的图书馆则是通过建立机读目录和专题数据库的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早期成果如四川省高校图工委建立的《四川省高校图书馆馆藏西南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研制开发的《蒙文书目机读目录数据库》,新疆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民文书目数据库》(多语种检索),西南民族学院图书馆编制完成的《羌族文献信息数据库》等等。目前的应用则以专业的民族文献图书馆管理系统下的专题数据库建设与应用为主。据2010年7月15日内蒙古大学主办的“蒙古文文献管理系统”馆长论坛提供的资料显示,内蒙古大学自2001年即开始蒙文数字化尝试,已完成馆藏1.6万种,7万册普通蒙文图书的数据录制工作,建成了蒙古文图书全文数据库、蒙古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甘珠尔经数据库等。其研发的“耶里巴”蒙文图书管理系统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赤峰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医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党校图书馆、鄂尔多斯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成功应用,其开发并建设的中国蒙古学信息网是蒙古学信息资源整合库,是目前最大的蒙古学学科信息门户网。

3 基于传承与利用的特色化馆藏发展政策

分析少数民族文献的出版发行与利用现状,不难看出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状况:一方面是众多少数民族人口的繁衍生存,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另一方面则是少数民族文献传承与利用的相对滞后。究其原因,除了经济政治、地域等其它的社会因素之外,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功能无疑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表现为相关馆藏有限、所提供的服务呈点状特征、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规模体系等。作为图书馆的四大传统职能之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是其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而少数民族文献因其使用人群有限,受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传承更为不易。西部地区各级图书馆有责任在当前馆藏发展政策的调整中,进一步认识少数民族文献的重要意义,以特色化馆藏体系建设为目标,安排合理的经费与人力,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采集与建设工作,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扩大受益群体。

3.1 短期目标

少数民族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要引起西部各图书馆及其它文献收藏单位的高度重视,对其保护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有正确认识。就短期目标而言,其制定的基本原则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可操作性强。首先,是要确定少数民族文献收集的范围、种类、收集的方式和方法,如对少数民族文献范围的界定,学术界就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需在馆藏采选方针中予以明确;同时,还需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准确定位,集中优势,对重点特色资源尽可能收集齐全,保证其系统性、新颖性和权威性,形成自己的特色馆藏,并通过特色馆藏的联合建设来消除文献重复和短缺并存的状况,使文献资源的布局更趋合理。其次,应列入年度图书采购计划,对少数民族文献的采购分配一定的购书经费比例,形成制度化采购模式。在经费的使用上,应考虑文种、载体形态的合理配置。同时,制定带有鼓励性质的捐赠与交换政策,鼓励个人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图书馆的特色化馆藏建设。尤其是要完善地方出版物呈缴制度,以法规的形式确保各类民族文献能够被指定的图书馆(一般为省级图书馆)所收藏。第三,有条件的图书馆应成立少数民族文献部,开办少数民族文献专题阅览室,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和研究者利用馆藏。 3.2 中长期发展规划

nlc202309040715

中长期发展规划是馆藏发展政策的延伸和深化,事关少数民族文献的传承与弘扬,包括文献宣传、文献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要充分考虑数字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的新特点,考虑到当前民族文献出版市场的实际状况与当前民族交流中出现的新局面,恪守图书馆的社会责任,避免某一具体时期中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

(1)推动民族文献的网格化资源建设,为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平台。民族文献对于及时宣传贯彻国家大政方针,指导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图书馆丰厚的民族文献馆藏则可为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提供最好的素材。每年一度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月,以及读书会、演讲比赛、征文、讲座、展览等,都是经过实践证明最佳的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因此,一旦将民族文献确定为馆藏组成部分,系统性、连续性都要成为基本要求而以一贯之。

面上来说,满足社会公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阅读需求是发挥西部地区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期间不仅要解决好由于数字鸿沟、语言文字障碍而造成的信息不平衡等问题,更需要通过一个网格化的服务体系来提供完备的实用信息和学习条件。各级、各类型图书馆需要通过分工协作,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内通外联的服务网络,并利用专业知识指导阅读,提供面向特定社会群体的阅读服务。这个服务网络的建立,要考虑到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与服务能力,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考虑到老、中、青、幼等各个阶段对象,要与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尤其是要结合网络时代的阅读特点,开展基于互联网及新媒体的阅读活动模式,积极参与网络阅读指导工作,正确引导网络阅读,为每一个少数民族公民获取各种社会信息资源提供保障性的服务支持。因此,服务网络建设的基础要素是对个体图书馆资源的统筹协调,是个体图书馆馆藏政策和区域文献保障的有效统一。

(2)制定少数民族文献保护计划,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古籍的开发利用。此项工作,既是对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的补充完善,也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长期任务。我国少数民族文献古籍存量巨大,除图书馆之外,各级各类博物馆、档案馆、宗教寺院、私人机构都有珍贵文献存世。如藏文古籍,在西藏自治区各大寺院及档案部门存有4.6万多函,甘肃省甘南州拉卜楞寺藏经卷6万多部,青海省塔尔寺除《甘珠尔》、《丹珠尔》外,另有藏文古籍3 341函,编为2.55万多条书目;敦煌莫高窟则出土有数量不菲的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粟特文等多种古代民族文献,分藏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中(专文另述);此外,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古籍也非常丰富。汉文古籍中也保留大量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文献,总数约在7 000种左右。据记载,保留下来的民族古籍有30个文种。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民族文字文献共有26个文种10多万册件[7]。与当前正在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一样,这些存世的少数民族珍贵文献,亦需要通过实施由各级文化部门牵头的惠民文化工程,藉行政手段,举全社会之力,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通过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文献保护措施,为传承后世和社会公众研究利用提供方便。

(3)培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馆藏政策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得力,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人才的作用十分关键。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有其特殊性, 无论是采访编目,还是推广利用,都对从业人员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如少数民族口碑文献、历史文献,都必须由懂得少数民族语文的专业人员去搜集、编目、整理。馆藏少数民族古籍的研究开发,必须由历史学、图书馆学、文献学背景且少数民族语言功底扎实的专业人员去收集、整理和研究。而此类专业人员在图书馆内还十分缺乏。因此,西部图书馆要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制定培养计划,形成区域范围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培训的社会教育中心,还要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同时,也可以联合高等院校培养一批专业水平过硬、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

4 结语

倡导文化多样性是我国一以贯之的文化政策,少数民族文献鲜明的民族性特征非常符合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服务社会的目标。在当前经济建设如火如荼,民生环境日趋改善的大背景下,强化少数民族文献利用率,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建立学习型、阅读型社会的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西部地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的着眼点与落脚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蔡筱青.法国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及其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0,(12):84-87.

[2]中国统计年鉴(201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概况[EB/OL].[2013-12-27].http://www.xjlib.org/index.html.

[5]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概况[EB/OL].[2013-12-20].http://www.tibetlib.com/.

[6]中国出版年鉴(2012)[Z].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12.

[7]包和平.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探讨[J]. 图书馆建设,2003,(4):28-29.

作者简介:陈军(1969-),男,甘肃省图书馆研究馆员;党燕妮(1970-),女,博士,甘肃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陈萍(1966-),女,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篇4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特点,阐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加强特色馆藏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高职院校特色馆藏建设的主要内容.

作 者:杨思范 YANG Si-fan 作者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112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200919(5)分类号:G258.6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特色馆藏

图书馆年度馆藏分析 篇5

尽管图书馆的书目管理已经进人了电子化、数字化时代,但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文献更新和录人还在不断地进行,回溯建库仍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其对完善和维护馆藏书目数据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前期的回溯建库工作初见成效,成绩斐然,但目前我馆仍面临着外国文学、古籍和佛学等馆藏的回溯建库。因此,为进一步完善和保障今后的回溯建库,以及同行之间的相互借鉴,回顾总结我馆前期馆藏书目的回溯建库是很有必要的。

1回溯建库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新书录人和回溯建库这两项工作。而仅靠编目新书所录人的数据,还不能全面反映馆藏,还须进行回溯建库,才能全面、准确地揭示馆藏内容的深度与准确度,完善和维护馆藏书目数据库。所以,回溯建库是馆藏数据库的必要组成部分和补充,它将传统卡片目录转化成机读目录的数字化信息和数字化馆藏索引,为读者提供自动化的书目检索,使传统手工借阅变为自动化借阅。只有做好这项工作,馆藏资源才具有更广泛的使用价值,才能使高校图书馆的纸本馆藏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并存,逐步建立数字化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化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首要和必要条件,而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化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回溯建库。回溯建库是高校图书馆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工作,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好坏程度,是评价一个图书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数字化的回溯建库是必要的。

2回溯建库的作用

2.1数字化馆藏书目

对于传统馆藏书目,读者查找藏书需要依次翻阅卡片目录,找到卡片目录的索书号,再通过馆员手工借阅藏书。而对于数字化馆藏书目,读者不需要逐一查找卡片目录,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检索借阅藏书。利用计算机或手机网络检索,扩大了检索点和检索途径,提高了检准率,如输人书名、分类号、作者或关键词等,读者就可获悉所需藏书信息并可下载全文。此外,还可以利用Wi-Fi手机联网查找馆藏资源、阅读电子图书。总之,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既方便了读者,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服务水平。

2.2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回溯建库的书目数据库,保证了数据库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奠定了文献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和丰厚的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的回溯建库若由一个有代表性的文理兼容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来编制完成,其他高校图书馆就可通过互联网传输得到该资源信息,即可在远距离计算机终端检索到该馆的馆藏文献,达到远程共享和远程控制的目的。目前,我馆已建好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可远距离传送给各高校图书馆,也就是说,各高校图书馆可以查到我馆的馆藏文献。近年来,CALIS文献保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使得馆际互借成为现实,实现了真正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3回溯建库的方式

高校图书馆回溯建库,就是将图书馆纸本藏书的原始卡片目录转换成由计算机读取识别的机读目录,建立并完善书目数据库的过程,从而使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电子化。而我馆采用书卡核对、ILAS编目系统的回溯建库方式,遵循《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KARK),先编辑出标准的回溯建库规范档,使其书目数据库统一化和规范化;将纸本藏书以规范格式录人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ILAS编目系统,以ILAS软件编目系统所具有的自动化功能,统一整理、重新组合;编目程序从010字段开始,在各相应的字段上著录相关的信息,诸如作者、出版年、版本项、主题、分类号、价格等信息的著录;在完全著录后再扫条码,回溯建库的书目数据库就会自动进入中央数据库,供读者检索、流通借阅,为数字化图书馆打下基础。

4回溯建库中存在的问题

4.1同书异号或异书同号

由于我馆与4所院校图书馆合并,以及新旧书目分类法的多样性,如有的采用中图法、有的采用科图法、有的采用人大法,以及著录格式的不同等原因,存在同书异号或不同版本的同书异号和异书同号等问题。一种是完全一样的书目,只是版本或作者不同,但分类号却不同,造成同书异号错误;另一种是完全不同的书目,分类号却相同,造成异书同号错误。

4.2书号不一致

旧书一般都缺乏国际标准书号ISBN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的图书,除了4所院校合并之前的旧书和不同年代旧书分类法的各不相同外,也有无书卡、无分类号只有登记号或财产流水号的藏书;80年代前后的藏书大多数只有国家统一书号但没有国际标准书号;90年代前后的藏书,虽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号,但标志不一致,有的标在封底,有的标在书名页,甚至同一种书目有两个ISBN号,导致回溯建库时先进行中图法分类编目工作,然后才能统一著录。

4.3著录不统一和误录

团体单位、地名等著录不统一,如“北京师范大学”著为“北京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著为“中医大、医科大”,而“嵩山”著为“高山”等。同时,因疏忽错输个别数字,如“6”输成“9”,“210”录成“201、102”;子字段标识符@的遗漏;分类号大小写不分,著录字段残缺等,致使著录不统一、不规范,从而影响数据库的质量。4.4书目排版欠规范

对于无书目卡片或卡片目录不齐全的藏书,在对照原书回溯建库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书目排版不一致,给建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大部分旧书封面、封底与书名页目录不一致,如书名、作者或出版时间有的排在封面或封底,有的却排在书名页,均无统一的位置。建库时不能流水对照原书的固定页面,而是需要来回翻阅藏书,既费时、繁琐、效率低,又影响建库人员的情绪,从而导致出错。

5回溯建库问题的解决方略

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回溯建库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编目数据库的质量、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程度,针对以上问题,我馆专门派人监督验收,以保证馆藏书目数据库的质量。

5.1规范统一文献著录

我馆先将所有的藏书贴上条形码,对不同分类法的藏书统一执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号;对于无卡片无分类号的旧书,先按中图法分类编目;对同一种类不同版本或作者的藏书,都标引一个标准的中图分类号,然后分门别类地利用假期进行回溯建库。当时我馆藏书共90余万册,我们负责南校区馆藏书目的回溯建库,南校区属于文科,仅旧书就有20余万册。我们两人一组在相应的阅览室建库,按照我馆制定的规范档进行统一著录和完整著录数据。著录数据项目完备,达到了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目的,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也保障了数据库的使用价值和永久性。

(1)唯一的书目数据。我馆依照中图法规则,先对照原书所标引的分类号是否能准确反映书目的学科内容,然后对原有的书目数据进行审校、补充。对著录不正确、不齐全的字段进行改编、补全,对原书卡片目录上缺少的信息,如主题名、副题名、分辑号、作者或出版年等逐一核实添补,对异书同号的重新进行分类、标引,标著在690@字段;对同书异号的先核对原书校正,并在905@f字段著录同种书的索取号,便于读者借阅。对同名不同版本的书目,将统一著录在字段205@a项来说明该书是第几版;对同名不同作者的书目,在701@a字段显示其不同的作者,使之形成一条书目数据,从而避免了同书异号和同号异书问题。

(2)统一书号。为了标准规范著录,先认真检查其书号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对无国际标准书号和书号不一致的新旧图书,统一改编为国际标准书号ISBN号。根据规范档在书目数据010@字段著录国际标准书号ISBN号,对多卷册丛书采用集中著录在“225@”字段自动生成“461@丛书名”的方法,从而保证了同种馆藏书目数据的一致性。

5.2规范统一名称著录

我馆为建设标准规范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先制定了规范档。而规范档就是将著录规则、著录字段、每个著录字段的著录内容,按照自动化编目软件ILAS生成的著录标准,加以标志并印发给每个建库馆员。馆员再按照这个规范档’逐条进行每一字段的回溯建库。对于无记录的书目,在著录时进行新增;对于有记录但不标准的书目,进行字段的修改,如在馆藏书目数据的010@d字段统一了其价格“CNY”的标著,取缔了诸如?、$或?等的标著,以保证标引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以及检索的准确率和巳率。

5.3规范统一排版

为提高馆藏书目数字化回溯建库的工程进度与工作效率,在为读者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同时,也为了方便馆员一目了然地了解回溯建库,建议将书目信息集中排版在书名页。如果把最基本的书目信息、索引条件统一集中排列在书名页,将必须输人的书名、作者、分类号或出版时间全部标明于同一书名页上,对照原书回溯建库就较为方便,也便于读者检索数字化的馆藏与纸本馆藏对接。

6结语

图书馆年度馆藏分析 篇6

开发名士馆藏资源有助于提升东北文化内涵,加快东北文化建设进程。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或者地域民气的重要表现。孔子说:“里仁为美,居不择仁,焉得知?”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选择道德文化水平高的地区居住;二是对居住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仁义充满道德的人文环境。而后者即是开发名士馆藏资源的重大意义所在。良性的人文环境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抢救、搜集、系统开发东北名士馆藏资源亟待提上日程。

开发名士馆藏资源有助于促进东北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是东北地区文化兴省、文化强省的必要途径,承载着中华历史文化精髓和审美理念,是我国文化产业长期发展的根基和养料。将名士资源与文化产业建设有机结合,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形式宣传文化资源,并将这种资源以电视、电影、音乐、服装、旅游、饮食等艺术方式表现出来,成为增值性产品。而这种文化收益反过来也能为古籍文献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浅析图书馆馆藏古籍的保护 篇7

一、从思想上认识到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1. 充分认识古籍保护的重要性。

在馆内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国家下发的各类关于古籍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 从思想上提高馆内工作人员对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识。古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见证,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 有效保护图书馆内珍藏的古籍, 是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义务, 及时通过馆内例会、培训, 将这样的思想认识传达给馆内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从思想上加强对古籍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保证在后续工作中落到实处。

2. 将思想落实到逐步推行古籍保护工作行动中。

通过馆内学习和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古籍保护培训班, 从思想上增强工作人员古籍保护工作方面的业务素质, 使其能熟悉古籍修复和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方法, 了解古籍普查标准, 切实掌握古籍保护工作中所需的各种工作技能, 更好地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二、从硬件设施入手, 加强古籍保护工作

由于现存绝大多数古籍都以纸和丝织品为载体, 容易受水火、虫霉等各种污染的损害。因此, 古籍保护要求较高, 需要良好的保存条件和严格的保护措施。根据文化部2006年颁布实施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 古籍书库应单独设置, 并自成一区;有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 以保证书库温度控制在16~22℃, 湿度控制在45~60%范围内;设置防火、防水、防盗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装置、电视监控装置等。如我馆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按有关规范办事, 在古籍书库、善本书库门口装有摄像监视、门磁报警系统。管理人员24小时值班, 日夜监控, 非工作时间内进出古籍书库会自动报警。

三、从技术环节着眼, 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1. 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古籍保护。

随着科学的进步, 在图书馆建设中也开始逐渐引入计算机管理, 建立数字图书馆, 将古籍数字化是古籍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利用经费购置新版数字古籍, 并在图书馆内设置读者计算机, 设置古籍特藏阅览室, 将新版数字古籍置入其中, 供读者阅览。众所周知, 古籍的破损, 有较大原因来自于对原版古籍的阅读及使用, 不可避免地会对古籍造成磨损, 当我们引进新版数字古籍以后, 当需要查阅古籍时, 读者首先查阅新版数字古籍, 从而减少对古籍原版的使用, 有效地保护古籍原件。

2. 利用缩微技术开展古籍保护。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型数字资源的不断涌现, 作为传统信息载体的缩微胶片以及缩微技术, 渐渐被人们忽略和冷落。公共图书馆应充分认识缩微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优越性, 采用缩微技术复制、抢救古籍, 将一些即使修复也很难恢复原状的古籍立即拍摄成缩微胶片, 以保护它的文献价值。一些民国早期的文献, 纸质脆化、字迹漫漶, 亟待拍摄成缩微胶片作抢救性保护。随着时间的延宕, 文献的残损程度会不断加大, 建议国家和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就此发布一些指导性意见, 使馆藏珍贵古籍能得到更好地保护。

参考文献

[1] .叶艳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潮中的区级图书馆——杭州市区级图书馆建设探讨.图书馆建设, 2009.7

[2] .李东来.城市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 篇8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馆藏;发展

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虽然都在积极推广电子资源的利用,重视馆藏资源建设,但对馆藏发展观念和相关的政策支持似乎有些欠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图书馆的馆藏不仅要重视馆藏资源的采购,更要关注读者的潜在需求,维护好馆藏,更好的为读者做好信息服务。

1.馆藏的发展

1.1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发展

馆藏发展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可是眼下国内文献中使用并不多,一般以“藏书建设”来代替,并且认为藏书建设是指符合图书馆任务与读者需求,系统的建立、发展、规划、组织藏书体系的全过程。其活动内容包括藏书基础模式的确立、藏书体系规划、藏书补充、藏书组织管理等。这一方面反映了图书馆员工接受了人们将目光从个别的新资料转向现代的馆藏全体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图书馆员工强烈地意识到图书的馆藏不但是指图书,而且也应该是指任何形式的记录资料。所以,馆藏发展不在偏重采购,而是要求馆员学会鉴别和检索用户所需信息。应当指出,在向数字图书馆转变过渡的阶段,不可过早选择抛弃选书这个环节,但这一实事将被逐步接受,也是将成为馆藏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更重要的将会是整个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社会角色的再定位。

1.2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

数字图书馆也叫“电子图书馆”,相对传统图书馆而言,它管理和珍藏的不是纸质的图书,而是数字化的“电子图书”,所以数字图书馆是存储和管理大量数字图书,并为人们提供网络检索和阅读服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数字图书馆是“虚拟图书馆”,不需要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和一排排的书架,只需几台服务器和网络即可。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收集要掌握好科学上的平衡、信息形式的平衡、指导工具与研究工具的平衡、读者不同需求的平衡。要及时做好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要做到及时获取广泛的信息,信息之间能相互连接,达到无时间、空间的障碍,能便利、及时、快速存取,做到资源共享,便于存档、更新的、保存。

1.3影响馆藏发展的主要因素

数字图书馆馆藏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对于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馆藏发展,我们应根据数字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发现、识别、评价、选择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将其融入到数字图书馆的整体馆藏与服务当中,为了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数字化信息馆藏体系,在建立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中应考虑到以下影响因素。一是用户的需求性和资源的权威性。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在推进馆藏建设时缺乏适当的馆藏发展政策,似乎也未能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规划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收藏和利用,有的图书馆虽然购置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但不是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受到读的喜爱。二是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使用的方便性。所选资源应该是虚拟馆藏在相应的主题范围内完整无缺,应考虑到当前用户的需求内容范围是否全面,主题是否有一定深度,是否具备有能提供有关主题的任何信息和其它补充信息。信息资源的组织与设计是否合理,界面是否易用,是否具备有较完整的检索功能,检索途径是否多样,检索方式是否灵活,是否具备有较高级别的查询,以及信息资料的传递方式是否全面、多样。三是信息资源的使用和运行环境。要考虑到软硬件环境的建设,硬件环境就是机器设备、网络环境软件要求等枝术条件,即检索终端、服务器、打印机等设备与网络是否连接。软件环境是指数字化信息服务和人员情况,包括枝术管理人员、参考咨询馆员、用户教育与培训人员等。四是成本效益与后续服务。成本效益是数字化化资源选择的重要因素,主要考虑数据费、通信费以及其它设备费等。很多互联网资源虽然说是免费,但共潜在的维护、存取、检索价格必须要考虑进去。对于后续服务必须要考虑到数据的生产商、代理商是否可靠,是否是商业化运作,其提供数据更新或新版本的持续能力和售后服务如何。

2.馆藏的维护

数字图书馆的馆很容易被分解成多个互不依存的独立成分,这使我们很难使数字化馆藏的各个方面信息同时完整地再现。因此,数字图书馆馆藏维护的首要任务必须是组成该资源的各方面信息能同时完整准确的再现。

2.1馆藏维护的主要内容

传流图书馆的馆藏维护所考虑的是图书馆信息的收集、组织、流通、排架、剔旧、装订等问题,这些措施都是针对印刷型馆而设的,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既有现实馆藏,也有虚拟馆藏,其维护应主要把握以下内容:一是信息载体维护,主要是对信息载体的保存和备份。二是技术维护,目前信息化资源的格式往往随供应商而异,不同的供应商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互转,即使是同一家供应商,经过计算机系统的几代更新后,原有的格式也已无法使用,因此技术维护是长久保存数字化馆藏最难解决的问题。三是内容维护,数字化信息资源特色之一是内容易修改、更新,这也造成使用及内容维护上对资料正确性及权威性识别的困难,资料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被部分遗失,也可能遭人恶意或善意的修改,从而造成内容的失真。因此要想使信息资源得以长久使用与保存,数字图书馆“馆藏”维护必须具备有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储存功能和存取功能。

2.2馆藏维护的基本要求

将馆藏确定为一个离散的整体加以保存和维护。传统书刊资料各方面信息之都是以密不可分的整体形式存在的,这使保存对象都具有了明显可辩的边界。数字图书馆馆藏的边界不是清晰的,特别是当它们由不同媒体聚集成复合对象,或连接着网上资源而形成复杂对象时,就更是摸不着边界了。因此,为完整真实地保存数字文献,必须将其作为一个离散的整体加以对待。

2.3保存电子馆藏的功能性

电子馆藏对象具有远远超支传统纸质文献的功能性,它可以包含多媒本成分,也可以以超文本格式存在,还可以含有数字存储器自动产生的动态成分,另外它具备有守航功能。这些都截然不同于传统文献的功能性,应当完整地保存下来。[科]

【参考文献】

[1]罗春荣,曹树金.电子馆藏及其发展政策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02).

[2]王晓波,姚乐野.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05(03).

上一篇:后进生期末评语下一篇: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