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作文(精选15篇)
我们身为独生子女,其实有很多的烦恼,别人常说独生子女是在蜜罐中宠大的,我认为别人并不了解我们独生子女的心事。别人又常说,独生子女的东西没有人抢。其实我们很孤独,很希望有人陪我们玩耍,聊天。比如说我,我的父母都有工作,常加班。有时间,他们去做家务,玩电脑,织毛衣……。有时想和他们说说话,他们认为太幼稚了,我只好与娃娃做伴,还有看电视,电视广告又多,我只好和娃娃说话,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要干什么。别人说家是温暖的,我认为家冷清清的,只有在学校里才快乐,和同学们玩耍时把一些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现在正放寒假,我都把心思专在写作业上,一天8个作业,写完作业后,我只好看电视,认为这样的生活太枯燥无味了。我希望有成群的伙伴,我们在一起无忧无虑地玩耍。孤独离我越远越好,不要再来烦我,可是这一切太遥远了,和我们相隔十万八千里。
所有的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我们开发区的作文教学中有一大特色, 那就是外来务工子女和本地学生相融合的作文教学。如何教好这一群孩子的作文, 无疑是对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的挑战。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积跬步, 致千里。从基础训练开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能力中, 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是基础能力, 也是重要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善于抓住时机, 利用日常生活事件, 同时结合词、句、段循序渐进的进程进行训练。其中扩句训练是一种极好的方式。我们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件, 比如扫地。从单个的词“扫地”开始, 先造句, 形成句子, 然后对句子进行扩写。可以加入时间、地点、人物, 扫地时人物的动作、神态, 层层加入, 那句子就形成了段落。另外, 在写作上还可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先进行片段的专项训练, 再组合成文章, 既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同时也缓解了孩子的畏难心理。在训练形式上, 除了用写的形式, 在训练一段时间后可以采用口头作文的方式, 可以纠正他们的方言发音问题, 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很多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都带有浓重的方言, 还会渗透到作文的语言中。以上的训练可谓是一举两得, 既提高了写的能力又提高了说的能力。对于经常出现的典型病句, 可以通过课堂上病句修改的知识讲解并辅助一定的课外练习强化来解决。其实, 一旦表达能力和文字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后, 病句就自然的减少了。
相融合, 促灵感。外来务工子女见识少, 视野窄, 但是生活的阅历其实要比城市的孩子多。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间, 比城市孩子更容易亲近大自然, 可以引导孩子挖掘大自然的生活气息, 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 而不仅是书写眼前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喧嚣的城市生活, 而是从他们熟悉的环境书写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停。”引导他们用心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那就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其次, 可以让他们和本班的城镇孩子相互交流, 在交流中激发写作灵感, 在交流中讲述不同的生活情境, 这样的不同点就是写作很好的题材。而且, 写出来的文章各具特色, 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呈现在作文中让我们感受生活的多姿多采, 扩大了全班同学的视野。写作素材除来源于生活到, 在就是广泛阅读, 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吸取营养。广泛阅读, 引导学生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章, 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 用心去领悟, 并将所悟的东西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从学生进入初中起, 我们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天进行10到20分钟的课外阅读, 可读名家名篇, 也可读同龄人的优秀习作, 涉猎的范围要广, 以弥补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欠缺。
写真事, 抒真情。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有丰富情感生活的个体而存在。这时, 作文本身就可成为一种情感的宣泄。外来务工子女大多父母不在身边, 长期和祖辈生活在一起, 而祖辈受教育的程度低, 教育方法简单, 不懂得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得不到解决, 成长中的烦恼找不到人倾诉。长此以往, 学生的性格就变得异常脆弱、敏感就不会轻易的吐露真情。在写作中就体现为随大流, 敷衍了事。作为一名教师, 面对这样的学生更要投入更多的爱, 用教学行动做到真正关爱学生。在作文课堂中, 我们要给孩子宽松的学习氛围, 鼓励他们放下包袱, 增强自尊。让孩子消除顾虑打开心扉, 写真事, 写出的真事就是真情的载体。其实, 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的情感要比其他学生更丰富, 只是隐藏得更深些, 那一旦给其设置了宽松信任的环境后, 先引导其愿意说, 接下来就是怎么说更吸引人, 感情更丰富。让原生态的感情在笔下更丰富, 就要使语言形象生动。学会用大量的修辞手法, 在细微之处对环境、人物进行描写。在写真事, 抒真情的基础上, 学生的作文中会出现学习中、成长中的苦恼, 会说到自己的一些秘密, 这时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 并正确运用评语和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会觉得教师是自己的知心人, 他会更加信任教师。从这点上说, 作文对教学不又是一种帮助和促进吗?让学生学会说真心话、抒真感情, 在作文的写与评中让教师和学生的心贴得更近, 使作文成为师生间一条感情的通道, 情感的纽带。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写作教学;策略;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47-1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接触的文字量小,所以写作是一大难题。纵观目前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尽人意。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写作能力普遍低于标准水平。研究发现,这些流动的花朵自信心普遍较低。基于以上因素,唯有抓住这些群体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才能让他们写好作文。
一、关爱每个学生,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打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结是走向成功写作的首要步骤。这些流动的花朵大多是被迫跟着父母进城,但由于诸多原因,流动花朵的学习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即使部分父母有时间引导其学习,但终因自身的受教育水平有限而收效甚微。与城市孩子相比,流动的花朵倍感压力,感觉自身没有任何优势,因而自卑心理在流动花朵身上悄然升起。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只听,但不敢轻易发表看法。这对写作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针对这些流动花朵的特点,对其进行赏识教育和实施关爱策略势在必行。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1》的教学为例。本次习作是是关于人物撰写的的,以记录事例为主。开始之前,我先设法走进学生心灵,以柔和的语气问:“小朋友们,在幼儿园或者小学中有没有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老师呢?”“有”。此时我听到一个特别响亮的声音。我立马让这位学生描述一下这位教师。“请问这个老师在哪个方面令你感动呢?”学生在我的提问式的诱导下,说出了这位老师令他感动之处。总之,关爱学生,让学生开口表达,并抓住亮点,进行赏识教育是写作教学良策之一。
二、打牢写作基础,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1.从听入手,打好写作根基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写作底子薄,因此,教师可以从听入手,打好写作根基。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2》为例。这一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描写小动物。课前,我从互联网中搜集与描写动物相关的文章,精选一些典型的句子,并以猜谜语的形式描述给学生,让学生猜猜所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如有一种动物黑眼圈特别严重,耳朵是毛茸茸的,身子胖嘟嘟的,请问这是什么动物呢?学生回想着自己所知道的的动物,有个学生回答出是大熊猫,因为大熊猫有黑眼圈。接着,我继续描述小鸡、小狗、鸟等动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这些动物是最熟悉不过的。我所用的描述句子中饱含动物的写作手法。因此,以听入手,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出描述动物的方法和语句。
2.以说理思路,拓宽写作思维
从说中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写作也是建立在说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写作前,应让学生先表达,理清写作思路。学生只要敢于说、愿意说,思维就会越来越宽。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3》的教学为例。课堂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对秋天的感受。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长期生活在农村,对秋天田野间、树林间的变化有着清晰的印象。流动的花朵开始沉思在家乡的秋天当中,并说出家乡的秋天是如何的,如树叶慢慢变黄了,开始掉落。树木的枝干开始光秃秃的,有点冷清的感觉。因此,抓住学生熟知事物的特点,引导开口,可以快速理清写作思路。
3.以练来检验,提高写作水平
经过听、说阶段的训练,教师可以提供练习机会检验写作效果如何。除了完成课堂上的写作,我还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记录身边生活的点滴,以促使其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实践开始阶段,由于这些学生见识较少,脑海中可能没有事件进行记录。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自己来到城市上学内心的变化,或者与农村相比在城市上学有什么优势,甚至是在城市所看到的的新奇事物等等。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脑海中的东西越来越多,写作思路越来越宽阔。因此,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构建评价体系,促使学生爱上写作
评价对于学生写好作文也是大有帮助的。教师可以以两种方式评价学生作文。首先,学生写作完成后,让对方帮助点评作文,创新评价方式。在点评环节,学生阅读不同的文章,体会多姿多彩的写作风格。此外,针对文章,还能充当“小老师”,给出批注。其次,教师依据学生的小批注,再次进行评价。对待这些流动的花朵,需要教师语言的鼓励。因此,教师应从习作中发现“闪光点”。每一次写作,学生都注入了自己的思路、感情,渴望写作得到赏识与认可。评价能让学生切身感受被及时关注的感觉,以驱动其真正爱上写作。当然,对于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应委婉提出,但应以流动花朵易于接受的方式提出,并给出建议。
独生子女的烦恼王昊快乐与烦恼是一对反义词,但他们却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那就是独生子女的童年中,也就是我们的童年中。快乐与烦恼这两种感情不断地交错着流进我的心田,还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真有些措手不及。
我是独生子,在家里我如同一个尊贵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辈们都宠着我,护着我,爱着我……每当爸爸妈妈陪我一起学琴、训练羽毛球、带我去郊游时,我总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尤其是我生病时,他们更是百般呵护,那时我幸福得很,从小没有谁跟我争夺爸爸妈妈的爱。有时候我想:如果有兄弟姐妹的话,爸爸妈妈会不会偏爱他们而使我得不到同样的关爱和爱护呢?所以,我庆幸自己是个独生子。
但我有时也觉得有许多烦恼,我们的生活太单调了。每天就像一个机器人似的,早上起床吃饭,便去上学,下午放学,再去羽毛球馆训练,最后回家做作业,每天就这样持续着,几乎没有变化。到了晚上七点多,我做完了作业,便处于闲暇状态,偶尔看一会儿电视,玩一玩电脑,剩下的.时间就是看课外书,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总感到有些没劲,死气沉沉的,没有新意。我多想有一个弟弟妹妹啊!
这样,就不会有孤独感了,我的童年生活也会更加充实而丰富多彩。但是,现在家里只有我一个小孩,爸爸妈妈很重视我,把所有的希望给予了我,我感到很大的压力。这时,我想如果有一个兄弟姐妹帮我承担一部分压力的话,该有多好啊!
有一次,我问妈妈,您能不能再生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给我做伴呀!
可妈妈没有回答,只是对我笑了笑,我好孤独啊!
现在社会上少子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大多数的父母因为赚钱不容易,通常只生一个就不再生了,所以许多家庭出现了“独生子”和“独生女”。
我就是个幸运的独生子,一个人独享爸爸妈妈全部的爱,我常常心存感激,让非常谢谢老天爷让我诞生在这么棒的家庭里。
身为独生子,没有人可以跟我抢爸爸妈妈给的.东西,除了小狗以外,我就是老大。每次想要拥有的东西,妈妈都会尽量答应。要出去玩,也会先问我的意见。对我呵护备置,才一个小感冒,就会紧张兮兮的立刻带我去看医生。
虽然能拥有所有幸福,却也要面对爸爸妈妈“全部”的要求,光是地上的小垃圾,如果在地上放了一个星期,就准备被轰,甚至有可能踢出家门,爸爸妈妈对我的管教是很严格的,一点也没有因为我是独生子就溺爱我。
虽然我没有兄弟姐妹,但邻居的小孩都是我的玩伴,所以我一点也不孤单,我也发现这些朋友在父母面前很乖,私底下疯的连房子屋顶都会拆了。
独生子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人会告状,在地上学狗爬,或偷偷在家里玩遥控坦克,就算在家裸奔也没有人会去爸爸妈妈面前嚼舌根。
有一个地方总能给予我们温暖,那就是我们的家。我的家,就在美丽的云霄。
我有一个温暖的家,里面的成员有我的爸爸、妈妈,还有我,由我们三个人组成一个家,一个温馨的家,一个美满、幸福的独生子女家庭。
云霄,一个美丽、和谐的地方,我们的村庄也是一个幽美宜居之地。我们一家三口住在一幢二层半的楼房里,一层半是今年刚刚建造上去的,装修得蛮漂亮。楼房前面有一个不小的庭院,种满了花草,我周末常常在院子里的石桌上读书写字。院子里有一棵玉兰树,每到开花的季节,我们的房间里都充满着浓郁的玉兰花香,让人不禁陶醉其间。
自从进入初中,我觉得我懂事多了,不再像小学那时候,常闹些小情绪。在家里经常帮妈妈做做家务,烧饭洗衣拖地板,听爸妈的话,可是一个乖乖女哦。堂姐到漳州工作,见面也少了,平时就用手机、QQ相互联系。以前我们两姐妹常常玩闹争执,现在不会那么幼稚了,见面的机会也少,会互相让着对方,堂姐也经常从漳州网购一些东西寄给我。
我有一个爱我的妈妈,她长得不高,有点胖。不过,她为了这个家所付出的.汗水并不比爸爸少。她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有时会早点回来,但这样的情况不多。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急匆匆来学校而忘记了拿伞,隔天雨下得很大,我没有雨伞,在学校寄宿不是很方便。这时,一通电话打来了,是妈妈。她跟我说,她还在忙着,叫人帮我把雨伞拿来了。那一刻,我的心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我想,这应该就是母爱了吧。
我还有一个疼我的爸爸,他很高,天塌下来有他顶着。爸爸很疼爱我,把我当做家里的小公主,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他就是这样的疼我,所以我老是喜欢“老爸、老爸”的叫着。
因为学校宿舍还没有安装热水器,我比较怕冷,所以让我爸买一个热水瓶给我。我以为爸爸会隔天再送来给我,可是我那天下午打电话给他,晚上爸爸就把热水瓶买来给我了。有这样一个疼你的爸爸,你说能不幸福吗?
我现在还在读书,还是个拖油瓶。但我非常爱我的爸妈,周末回家,我总会给爸妈讲些有趣的事和笑话,让他们暂时忘却工作的辛苦,能更好地休息放松一下。等我长大后,我会用心照顾我的爸爸妈妈,回报每个爱我的人,因为有他们的关爱、支持,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幸福。
我爱你,我的家。这是一个只有我们三人独享的家!
我爱你们,我的家人,亲爱的爸爸妈妈,让我们把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幸福。
师生年龄差距小, 和学生几乎无话不说。这些年轻教师和学生的年龄差距不足十岁, 他们会和学生在QQ上聊天, 很多面对面不好说的话, 通过网络交流往往可以得到孩子们最真实的表达。他们很容易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面对新一代的“小皇帝”“小公主”, 同样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能以大朋友的身份和他们接近, 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他们综合素质较高, 知识理念新, 接受能力强。这些刚走上讲台的“80后”教师充满了朝气, 他们精力充沛, 知识、理念新, 接受和学习能力强, 他们能给学校和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同时, 他们的职业定位更明晰。“我喜欢、我选择”———这句特像某广告词的话语代表了目前许多“80后”年轻人选择职业的态度, “80后”教师也不例外。他们在谈及当初选择教师岗位的理由时说, 做老师并不完全是养家糊口的手段, 或是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他们对这一职业的理解是:“通过你的工作让更多孩子和家庭变得更快乐。”甚至认为, 当老师不是一种职业, 而是“感受自己生命的一个过程”。
然而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庭里没有年龄相近的伙伴, 从小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交往的经历, 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心理较脆弱, 很难承受挫折与失败带来的压力。长期以自我为中心, 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 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处理不当关系, 尤其是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上。现举两个最显著的例子加以说明。
一、当与家长的意见不一致时
现在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大多数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他们从小受到了过多的关心和爱护, 性格相对任性, 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遇到与他们想法不一致的时候, 常常会难以接受, 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是非常妥当, 这是独生子女教师常见的弊端。具体来说, 年轻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 有时候家长会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些意见, 当双方想法不能统一的时候, 有些青年教师就不能沉住气, 不能冷静处理这些问题。又或者有的老师去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里访问的时候, 家长会提出自己孩子成绩不好是老师的责任, 是老师没有教好, 青年教师就会强调家长的配合辅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时分歧又出现了, 独生子女教师性格中任性的一面也显现出来了。由于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认识和知识层面都不同, 即使老师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家长可能会在不理解的同时产生抵触心理。我们建议老师可以把问题带回来进行“专家会诊”, 让资深的老教师给青年教师支招, 再进一步解决问题。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在青年教师进校的时候开展一个培训, 教育他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学会忍耐, 并且了解人际交往的艺术。
二、独生子女家长不买青年教师的账
新一代独生子女教师在学生中受到普遍欢迎, 但一些家长在面对这么年轻的老师时总是不放心, 对于他们教学经验的不足非常介意。现在不仅学校里独生子女教师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学生家长是独生子女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有时就常常会碰到同样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和老师面对面的情况, 因为彼此都了解自身的性格特征, 同时有些家长自身的学历层次和学问水平并不比老师差, 对于教育他们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们往往会对年轻老师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怀疑和不信任, 担心自己的孩子交给这个老师后不能被教好。
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年轻老师能够做的就只有加强自身学习, 同时也多向家长取经。不能因得不到家长的信任就灰心丧气, 经验是要靠时间来积累的, 我们的年轻教师光得到学生的喜爱是不够的, 也要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 让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适当地结合在一起。
长江后浪推前浪, 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这批独生子女教师无疑将成为祖国未来教育事业的主力军。作为学校能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 比如前沿的教育心理学;能否为这些参加工作不足三年的年轻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师傅”, 指引正确的方向;能否为他们创造接触社会和实际生活的机会, 让他们不要失去创新能力和创造感。而社会是不是能够给他们更多的包容和鼓励, 既让他们明白自己不再是父母娇宠的孩子了, 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和重担, 也能够感受到“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的崇高和伟大。
编剧:李亚玲
主演:童瑶、李健、刘一含、曹征、彭玉、许娣
播出时间:2013年2月14日
播出平台:北京卫视
从计划生育到鼓励独生子女生二胎,这代表着我国的国情在发生变化,同样也意味着这些独生子女所肩负赡养老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有些年轻家庭甚至要承担父母乃至父母的父母的赡养问题。越来越多的“倒金字塔”机构家庭出现在我们身边。面对这样的家庭环境,身处其内的家庭成员会遇到何种困难,又该如何化解矛盾,电视剧《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照样板。
李小曼毕业后进了成都一家报社当记者,与开包子铺的母亲相依为命,由于忙于工作成了“剩女”,屡屡相亲未果;公务员舒一乐的爷爷奶奶即将搬来与他们同住,而外公外婆的生活也依赖一乐的母亲,老人的负担让患有“恐老症”的女孩不敢与一乐交往。相似的经历让小曼与一乐相互理解,很快结婚,但是两人的结合却将两个问题多多的家庭联系在了一起。为控制小俩口大手大脚的花钱,老人们对小俩口进行了“经济管制”,结果引发了一场“私房钱暗战”;为了弥补对女儿的亏欠,小曼的父亲支持女婿在工作上不断进取,本期望一乐事业上能有大发展,却弄巧成拙。两个年轻人周旋在一群老人之中,问题不断,矛盾重重。最终,小曼与一乐有了自己的孩子,也荣升为“父母大人”,他们深刻认识到了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意义和复杂滋味,让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父母将儿女告上公堂,因为子女对其关心不够。这种善意诉求,之所以会发展到动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就是因为现实社会状况所造成,独生子女以一对多的养老形态已经向我们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诸如此类取自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现状都将在《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中被还原,引发观众的共鸣。不再像同类型剧中那样以洒狗血的形式夸大表现家庭伦理的阴暗面,真实反映现状,以解决、处理问题的积极态度带动观众一起思考是该剧的看点之一,作为当代社会名副其实的80后一代人,甚至更为年轻的90后家庭,或许能从李小曼、舒一乐一家人身上寻求赡养“婆婆妈妈”的合理方案。
独家专访
李健 首演现代戏,如临期末考试
演惯了硬汉角色的李健,在《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中变身成为了一位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八口蜗居在一套两居室里的尷尬80后。此番首次尝试都市情感剧的李健,也让他着实体会了一把现代戏的轻松愉悦,与年代戏、战争戏相比,演现代戏要轻松多了,不仅服装干净得体,更让他觉得度月如日,不像年代戏与战争戏那般度月如年,李健直言“三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还没拍够。”
电视指南:同样作为80后的独生子女,舒一乐这个角色与你本人有相似的地方吗?
李健:有相似的地方,舒一乐和我一样都挺乐观的,而且我们在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上比较善良,这不是夸我自己啊(笑),比较没有坏心眼,对家里人比较孝顺,我觉得他能代表一种正能量。这个戏是一乐跟小曼从相识到结婚到,有了孩子,有了房子,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一系列矛盾,特别巧合的是,在拍这戏的时候,我妻子也怀孕了,也遇到了一些像剧中这样那样的问题。
电视指南:对于剧中所提到的“恐老症”,你是如何理解的?
李健:我觉得,这肯定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赡养老人是一种义务。我的观念是把三个小家庭变成一个大家庭,这样问题会好处理一些。三个家庭之间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肯定会发生碰撞,应该可以保持一点小小的距离,尽量的多组织活动,变成一个大家庭,这样就可能互相分担一些身上的压力吧。
电视指南:都说80后是“尴尬的一代”,面对房子问题、养老问题压力山大,关于2:6的家庭模式,怎么做才能得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舒一乐在剧中是怎么做的呢?
李健:剧里是一个开放式的剧情,剧中三代人住在一起产生了碰撞,年轻一代跟父母有隔阂,跟爷爷奶奶有隔阂,连生活习惯都会相互影响,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舒一乐在外面贷款买了一套房,想与家人保持点距离,保持一点自由。有个桥段是这样的,舒一乐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分别住在两个城市,舒一乐每个月会寄钱给他们,但依然还是被舒一乐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告上了法庭,告他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其实陪伴老人不光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要精神上和时间上的陪伴,这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但是最尴尬的是现在年轻人压力又很大,工作上要付出很多的时间,这个挺矛盾。
电视指南:能说这是一部很“闹心”的剧吗?
李健:是挺纠结的,但是挺热闹,舒一乐面对老婆生孩子,但是工作又离不开,爷爷奶奶又病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挺严峻的挑战,上有老下有小,两边都需要你照顾的时候你怎么办,这个挺闹心的。
电视指南:抛开剧本,你个人对于80、90后的独生子女在面对各式各样的“老人问题”时,你会怎么做?
李健: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工作,但我一有时间回家看看,就陪着老人,或者是在一个风景好的地方拍戏把老人都接过来玩一圈,我是这样处理的。还有一个尴尬的是,面对年轻夫妻,那要陪妻子过二人世界,又要陪父母,所以有时候我就把大家都叫一块儿,一起家庭团出去旅游,跟夫妻的二人世界也有了,陪父母的时间也有了。
电视指南:其实近几年相类似的生活剧、家庭剧很多,你觉得《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的最大亮点在哪呢?
李健:剧中有两条线是并行的,一条是舒一乐这边家庭条件一般的,面临的是一般家庭的问题,另一条线是富二代,富裕家庭面对独生子女和父母的问题,两条线有个对比和交叉。我觉得这是同一时期里现实社会不同阶层面对父母和家庭的问题。里边有一个最经典的桥段,我算是穷屌丝吧,另一个高富帅,我俩分别追两个女孩,这两个女孩是同一个单位的,他开着宝马在单位外边等,我骑着自行车在楼下等,他手里抱着一捧玫瑰,我手里抱着一捆芹菜。(为什么是芹菜?)因为他是经济适用男嘛,觉得芹菜比较实用一些,他也有浪漫的地方,但他的浪漫也都是特别经济的,比如他结婚,他没有请婚车,他蹬着人力三轮车,找了一堆朋友骑电动摩托车,拴着气球,他就不像另一个高富帅,用钻戒、宝马、鲜花来追求女孩。这两条线是一个对比,也是一个亮点。这个戏的矛盾比较多,一个接一个,节奏非常快,家庭事件和矛盾会一个接一个出现,来推进这个故事的发展。
电视指南:片子出来的时候自己看了吗?
李健:还没看呢,我其实特别紧张,我不知道呈现出来的效果会是什么样,感觉就像是一次期末考试来临了,试卷已经答完就等成绩了。(你希望能得多少分?)我当然希望得一百分了,我觉得这部戏也具备高分的品质,因为导演和演员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很努力很认真地完成一部作品,而且大家都在细节和桥段上找突破,相信它也是一个能够跟之前现代戏不同的一个电视剧。
电视指南:开始拍现代戏是不希望自己被之前的年代戏、战争戏给类型化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所有的孩子知道的。我们每个孩子都有母爱,也有个幸福的家庭。但10岁的张鸣鸣却并没有那样温暖,那样幸福的家庭。
9岁时的鸣鸣还拥有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对她很好,还有一只非常喜欢的宠物--毛毛。然而,爸爸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去世了,妈妈因为伤心过度而重病缠身。家里只剩下身患重病的母亲和幼小的鸣鸣生活着。新学期开学拉,班上只有鸣鸣一个人没有交学费。由于爸爸去世拉,家里断掉了经济来源,妈妈治病又用去了很多钱,所以家里变得贫穷起来。鸣鸣回家跟妈妈说了,妈妈说要再过几天才能交学费,要鸣鸣叫老师推迟几天。当天晚上,鸣鸣拿出自己所有的零花钱,在床上数拉一遍又一变。第二天一早,就把它当做学费交给老师拉。
由于爸爸死去拉,鸣鸣非常想念爸爸,但又不敢跟妈妈说,怕妈妈伤心过度而发病,于是鸣鸣用写日记与爸爸说话。可最终日记被妈妈发现拉,妈妈看拉后伤心的哭拉。鸣鸣为了不再让妈妈伤心,就把日记一张一张的烧掉拉。
在一个风狂雨骤、电闪雷鸣的晚上,鸣鸣妈妈的病发拉。鸣鸣看到后,马上拿起氧气带,穿着一件薄睡衣跑出去了。外面雷雨交加,鸣鸣那身子怎能承受住暴风雨的吹打呢?可她管不了那么多了,她一心只想着快点救妈妈。来到医院,鸣鸣让护士赶紧帮她装氧气。多么孝顺的孩子呀!为了妈妈的安危,把自己都抛到脑后了。鸣鸣不光要认真照顾妈妈,自己还要学习。每天晚上都要熬到半夜才睡觉。经过努力,鸣鸣考试中考了双百分。妈妈知道后,心里很高兴,觉得自己总算没有连累鸣鸣了。一天,鸣鸣放学回家,发现妈妈不在家里,于是快速地朝医院跑去。到了医院,医院的护士告诉鸣鸣,她的妈妈正在抢救室里抢救。鸣鸣说什么也要去看看妈妈,可是护士死也不准。本来鸣鸣妈妈的`心跳已经停了,经过医生的奋力抢救,把鸣鸣的妈妈从鬼门关边救了回来,鸣鸣的妈妈又活了过来。鸣鸣望着醒了的妈妈高兴极了。
看完这部片子,我被片子里的鸣鸣的精神给打动了。我知道了每一个孩子都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就想鸣鸣爱妈妈一样,不管是有钱的家庭,还是贫穷的家庭。他们爱父母、爱孩子的精神永远不会改变的。
看《一个独生女的故事》有感作文800字
我坐在考场里咬着笔杆在精神上对领导人千恩万谢的同时,有感觉自己被一股交杂着孤独感和羡慕嫉妒的洪流淹没。
我记得美国的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这样写道:“孤独感是恐惧的来源。因为当一个人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达成某种统一的话,人就会在孤独中走向恐惧的边缘,最后演变为疯狂。”当然,这一说法不能完全被套用在我们独生子女的身上,但在一定程度上却解释了我们独生一代身上出现的某些通病和独生一代社会中出现的某些疯狂行为。
在这里独生一代已经不仅仅是指独生子女,而是囊括了当代形式上或者内心真正奉行独立独行,追求独特独到的人群。每年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和“药八刀”魔鬼人物的出现,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源于独生一代的身份的尴尬性。一方面,人们拼命地希望在这个同一化的社会中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拼命想摆脱社会、家庭、学校对个体的束缚,于是在内心里,这些人认为自己快要成功远离那些同一、束缚和管制,而另一方面,也正是生活的悲剧性所在,人永远也无法脱离矛盾的普遍性而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于是愤怒、仇富、厌世、大批高考制度成了这些人树立“独立”人格的方式之一,最终却难以避免走上被同化的道路。
他们在“欲独立”而“被独立”中挣扎。你无法想象在“愤青”批量化生产的年代里,真正的独立到底被置于什么地位。可是现实的残酷之处在于,我们背得滚瓜烂熟的“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轻易击破了这个问题。真正的独立应该建立在共生的基础上,换言之,一个融入社会,懂得团队合作,善于与外界事物和谐相处的人,才具备了独立人格的基础。我们生于“独生”年代,作为独生子女,时刻受着“独处,独行,独享,独立”思想的影响,在本质上却不能松开“统一”这根救命稻草,否则在社会历史的洪流里,你会因为找不到那么一点细微的归属感而孤独以至疯狂、消逝。
由于家庭的溺爱,每个人都有其明显的性格特点。有的特别好强,无论在哪方面都要显示出自己的能力;有的特别任性,无论老师怎样开导和教育,他都听不进去;还有的性格特别怪异,不仅仅是老师,就是同学也很难与他沟通。这一系列的表现给班主任老师提出了班级管理的新课题,班主任老师必须与时俱进,采取新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根据自己多年的班主任管理经验,我想谈谈几点体会。
一、整体管理,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
班级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必须要有良好的风气,才能保证班级所有人在这个大环境里快乐地成长。班主任老师要确立好整个班级的奋斗目标,号召每个人为之不停地努力、共同来实现这个目标。独生子女在家里虽然都被父母所溺爱,很多人娇生惯养,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有很强的上进心的。并且大多独生子女智力比较好,只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发挥他们的潜能,他们做事情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我们班原来在整个年级的位置不是很靠前的,特别是学习成绩总比兄弟班级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整体提高班级的学习成绩,我在学期初的工作计划里明确了班级的奋斗目标,并且在班会上宣读我的工作计划,让大家展开讨论,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加油鼓劲,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在学期末的考试中,我们班的成绩终于赶了上来。
二、个别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培养“小太阳”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时下, 有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 会不会劳动无所谓。”由每天接送孩子上学的“车龙”, 帮学校义务打扫的家长“值日生”便可见一斑。我在家访时, 更是发现“小太阳”们在家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家长们越俎代庖地包办了一切, 千方百计地不让孩子劳动, 例如穿衣吃饭, 惟恐弄脏了其手, 累坏了其身。试想一下, 一个只会学习、不会劳动的孩子, 长大以后能经历什么人生的风雨、事业的艰难?我们能包他们一时, 能包他们一世吗?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 不必饿其体肤了, 但劳其筋骨则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劳动可以培养人许多好的品质, 如集体主义精神, 互助互爱, 关心体贴他人等。
因此, 我们不能娇纵“小太阳”们, 不能轻视劳动。溺爱不是爱而是害, 我们应培养“小太阳”们从小就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上世纪40年代初, 一位在哈佛大学医院工作的学者, 领导研究人员做了一项实验, 对456名年龄为10周岁的男孩进行长期观察和了解。在他们长到25、31、47岁时, 分别对他们专门采访一次, 将他们的智力、健康记录等与少年时期情况加以比较, 进而发现:不管他们的智力、家庭收入、民族背景和受教育的程度如何, 那些少年时期参加劳动 (哪怕是简单的家务活) 的人, 生活幸福, 经济富裕, 婚姻理想, 和子女关系亲密, 健康状况较好, 活得时间长。相反, 少年时很少劳动 (甚至是不劳动) 的人, 后来被捕者很多, 精神病者比参加劳动较多的孩子多9倍, 已经死去的比参加劳动较多的孩子多5倍。
再如, 我在刚教目前所带的班级时, 开学不久的一天放学后, 我发现班上有一位家长在打扫教室, 原来今天轮到她的小孙女值日, 她的小孙女在家从没有拿过笤帚, 至于扫地那就更不用谈了, 老奶奶还说:“我苦一点不要紧, 不能苦了孩子。”事后, 我发现那位小女孩很自私、任性。为了培养她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我告诉她劳动的重要性, 教育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第二周又轮到她值日时, 她没让奶奶来, 自己和同学们一起把教室打扫干净了。我表扬了她, 还把她的名字写在了表扬栏上, 她开心极了。趁热打铁, 我又让她把哈佛大学医院学者实证研究的那篇文章拿回去给奶奶看, 让她和奶奶一起制定一份劳动计划。其间, 我还不时抽时间去实地考察。在一次考察中, 她奶奶乐呵呵地告诉我:“陈老师, 多亏了你, 我家的孩子懂事多了, 我家孩子放在你班上, 我一千个放心, 因为她不仅能从你这儿学到知识, 还能从你这儿学到生存的本领。”
二、培养“小太阳”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 “小太阳”们的生活越来越富有, 滋长了不少青少年追求享受、生活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性。一本新本子、一块新橡皮, 用不了几天就扔了, 文具之类的东西丢了从不寻找, 还振振有词:“旧的不去, 新的不来。”唐代诗人李商隐说过:“历览前贤国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不仅关系到“小太阳”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兴衰, 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存亡, 国家的前途。因此,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小太阳”们意识到这些东西来之不易, 不能弃之不惜, 应勤俭节约, 珍爱劳动成果, 不能铺张浪费, 贪图享受, 要将钱花在刀刃上, 要让钱花得有意义, 有价值。
我班有一位小女孩, 一支铅笔用得还剩一点点了, 还不扔, 同学都叫她“小气鬼”。可在一次“手拉手献爱心”捐款活动中, 她一下子就捐了26元, 这对于她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可捐的时候她却毫不犹豫, 我大力表扬了她。并且针对这一事件, 我召开了一次“零用钱如何花”的主题队会。从此, 我班勤俭节约的学生多了, 在前不久向灾区小朋友“捐款献爱心”活动中, 我班学生捐款十分踊跃, 受到了学校的表扬。
三、培养“小太阳”适应逆境的能力
自从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进行了夏令营的比较后, 国人发现, 日本孩子能经受苦难的磨炼, 遇到困难能克服困难, 战胜困难;而中国的孩子受到一点苦就忍受不了, 遇到一点困难就束手无策。强烈的反差, 使我们不得不陷入沉思, 因此, 我们应给“小太阳”们制造一些挫折, 让他们在逆境中磨炼成长。磨难是青少年成长中一笔可观的财富。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不幸是最好的大学。”逆境造人才, “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是啊, 不经历磨难, 怎么能成大器,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才。
古今中外, 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很多, 有在旧社会苦苦挣扎的盲人阿炳, 有被放逐的屈原, 有身残志坚的张海迪, 有受尽苦难的梵高等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作家、大画家、大音乐家, 与他们所经历的磨难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我班有一位男孩, 他是学校的一名篮球队员。自从他参加一次篮球比赛后, 就一直情绪低落、神思恍惚, 上课不认真听, 作业不认真做, 成绩也下降了。我赶紧把他找来谈心, 问他原因, 他说:“那次篮球比赛都怪我, 如果不是我失手输了几个球, 我们队肯定能赢, 我今后再也不打球了。”我听后告诉他:“球输了不要紧, 可不能输了志气, 要经受得住输球的磨炼。如果你真的喜欢篮球, 你就总结一下输球的原因, 今后多刻苦训练, 争取在以后的篮球比赛中打出好成绩。”我还给他讲了在逆境中成才的张海迪、梵高、贝多芬的故事, 他听后深受震动。从此, 他一有时间就去刻苦训练, 经常参加各种篮球比赛, 现在他比以前更出色了, 已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经常受到教练的表扬, 是队员们学习的榜样。
当“独生”成为一个年代的代名词,我们明白总有一些新的苗子正在探头探脑,同时也可能成为划破整个时代夜幕的一道燃烧着的星火。
我可能无法代表独生之人的心声,但我却无法被这样一个时代排除在外。我或许是站在时代的边缘,探头望一局正在进行的棋赛,我也或许是主观臆断地认为独生子女的娇惯与任性,甚至有恃无恐。但是无可否认,我们不同,或好或坏。
还记得在空荡的公车车厢里,坐着一对老人和他们的孙子,孙子因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像个负气包,对老人们的劝导与关怀横眉冷对,甚至对着老人的手臂就是一顿猛打,最后一片紫红。旁边一位女子好言相劝,而老人只是无奈地说着,这是唯一的孙子。于是默然无语。或许那时老人只是碍于面子,不动声色,然而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残忍与痛心。这样的一个“独生”,把老一辈的尊严和我们内心的敬重都一并抹杀了,或许那个孩子只是不谙世事,不通人情,但这样一块“心头肉”,于我而言却完全丧失了价值,如徒有其表的美食,却食之无味。
自然,面对事物本身,我们应该当辩证地去看待,并不是以偏概全。我得知独生之人所得到的宠爱是不处于那个环境之下的人所无法体会的。而相比于拥有姐妹弟兄的我,他们又显得苦寂、孤独。他们生活在一个必须去适应的独处的空间里,缺少同龄人互吐心声似的倾诉,在一个幽闭的自我世界里,然后他们试着学会独立坚强。这是“大人”,他们生活的世界有远异于你我的精彩绝伦,也有我们无法体会的辛酸与承担。一个独生子被寄予的殷切的期望,一个家族所拥有的使命与责任感,正如宫闱之内,那个独居高位的孤家寡人,或许只恨生在帝王家,个中滋味,唯其能尝。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是爸爸的心肝,是妈妈的宝贝。爸爸妈妈一不在家,我就是家中的霸主,像一只自由的`鸟,可以任意飞翔。当独生子的好处很多,但是坏处也不少。
当独生子,可以独享爸爸买的新玩具,也可以尽情享受好吃的东西。吃饭时不用跟兄弟姐妹抢菜,可以穿漂亮的新衣,还可以拿到很多零用钱。这都是因为我是独生子。
但是,独生子坏处也很多。当爸爸妈妈出门时,我只能一个人留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当风吹进屋内,我就觉得毛骨悚然,好像有怪物出现。玩游戏时,我也只能自己一个人玩, 尤其是玩大富翁的时候,每一次都是身兼三四人,自导自演的很没意思;家里大扫除时,身为独生子的我,没有兄弟姐妹帮忙,要包办很多工作,如倒垃圾、清厕 所、擦玻璃等。每一次扫除完毕,我都累得趴倒在床上。你该知道我有多累了吧?
一、独生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
1. 养老收入来源少。
我国贫富差距较大, 一些独生子女父母有退休金等生活来源, 不用依靠子女就可以维持基本生活。但还有很多老人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 需要子女定期提供生活费用, 当子女无能力赡养老人时, 就要依靠政府补助。而政府的补助金通常十分有限, 不可能顾及每一个收入微薄的老人, 由此产生了养老困难问题。
2. 生活照料不周全。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增加, 更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对于有多个子女的家庭, 可以轮流照顾老人, 但独生子女家庭需一人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现实中, 独生子女不可能日日夜夜守在病床边, 因此需要雇佣护工之类的人员来照顾父母, 由此会产生一些额外费用, 增加其生活负担。与此同时, 作为父母, 没有子女从旁作伴, 每天与不熟悉的陌生护工相处, 也会产生不良情绪, 从而影响其身体康复与心理健康。
3. 精神生活缺保障。
现实中, 独生子女常因工作繁忙不能时常伴随父母身边;加上年轻人崇尚独立, 多与父母分开居住;此外, 城市亦不同于农村, 居民长期住在高楼之上, 邻居之间平时并无太多来往和交流, 导致老年人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再加上老年生活不似年轻人丰富多彩, 对新兴电子产品和网络社会亦了解甚少, 精神生活缺乏保障, 极易感到孤独。倘若长期处于这类孤独环境中, 很可能由于内心苦闷而造成身体与心理上的各种疾病。
二、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完善养老制度。
首要建立养老保障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时, 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 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投入, 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保障差距。
2. 设立专项养老基金。
专项养老资金主要来源于:一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工作时期按照一定的比例, 从工资中抽取的养老资金;二是有财富积累的民营企业对需要经济帮助的老人进行捐献, 形成一定规模的社会养老基金, 但这类基金通常是无偿性的;三是在福利彩票的收入中抽取部分资金, 其中一部分投入各地区养老院, 供养老院的建设和日常开销, 另一部分直接捐献给有需要的独生子女父母, 直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养老基金的设立、制度的制定等问题不应等到自己失去劳动工作能力, 真正到了养老的年龄时再行考虑, 应提早准备养老资金, 以保证基本的老年生活。
3. 社区提供必要精神慰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社区的作用不容忽视, 社区养老是未来养老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政府应为社区提供更多的财政与技术支持, 使社区养老工作有效开展。比如:照顾老人生活, 定期给老人送去人文关怀, 提供精神慰藉等。另外, 要利用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和鼓励社会团体, 如学校、机关单位等轮流举行看望社区孤寡老人的活动, 组织青年学生为老人“送温暖”。
4. 大力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养老产业首先应遵循“五位一体, 两元式管理”的方式。五位一体, 就是政策、开发、金融、运营、技术结合在一起, 进行养老产业的运营以及整体开发。两元式管理, 则是企业自身管理体系和政府参与相结合。同时, 政府应主动实施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更多投资者及机构将资金投入到养老产业当中, 促进老年人服务产业的长期发展。例如, 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 培训专业的助老工作人员, 根据每一地区居民收入实际水平来收取服务费用;也可设立不同档次的服务机构, 增加养老类型, 让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老有所选, 老有所娱。
三、结语
经济发展固然重要, 但如果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将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国民难获真正幸福。综上, 政府应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 制定相关补助政策, 鼓励养老产业发展, 探索多种养老方式, 引导子女养老储备, 全面帮助独生子女家庭解决养老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月荣.小组工作在空巢老人互助网络建构中的应用[D].长春:吉林大学, 2012.
[2]赵灿.社区照顾视角下失独父母养老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3.
[3]石燕.城市独生子女空巢家庭的阶段划分与特征[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
【独生子女的作文】推荐阅读:
独生子女证申领09-29
独生子女退休奖励政策10-30
双方独生子女审批表06-23
独生子女溺爱问题分析案例07-13
《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10-20
浅析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