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思维创新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中的思维创新(通用8篇)

生物教学中的思维创新 篇1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换言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具体教学中,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一、巧设问题,激活想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那么这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想象。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 1

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在解读《涉江采芙蓉》时,我并未先提出“悬想”这一概念,只是让学生去想象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是“思妇”?是“游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畅谈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如果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是“思妇”那么“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又该如何解读呢?“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提出这些问题后,我又点出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这一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通过再现想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知识牵引的能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二、架设桥梁,引发想象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在这中间架

设心灵的桥梁,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例如在讲授《小狗包弟》时,由于“文革”距现在的学生已非常遥远,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出“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很明显,作者的作用是引出话题;从思想内容说,二者形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悲壮,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悲哀,是心灵的一种悲痛,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除此之外,我还想告诉学生的是,这其实还是作者的一种深切自责,一种深深的忏悔。艺术家放弃小狗,是在他完全无法选择的情况之下,而作者放弃小狗,则是在个人的主观意愿。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主观意愿?罪恶的根源则是“文革”。“文革”到底有多么可怕?多残酷?作者则通过对小狗包弟的叙述给了我们答案。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文革时期连狗都不放过,何况于人?试想一下,一只血统不纯正的外国小狗在文革时期面临的只有死亡,那么人呢?是不是一个人只要有在国外有留学的经历,只要有一丝一毫的西方思想等待我的结局就是死亡呢?狗尚如此,何况于人?通过一步步地引导,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了解了文革的荒唐和恐怖。通过架设桥梁,让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的作品之中。

三、利用教材,拓展想象

现有的教材都是编写者精心挑选,编排的结果,不仅是学生系统知识传授的依据,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现有教材,挖掘其中的价值,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扩写、续写、插叙、补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以拓展学生的想象,为他们的大脑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时,我在启发学生充分领悟该词所抒发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后,要求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教完《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这几篇人物传记之后,我让学生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写法,也为这几个古代的人物写一写颁奖词。这些训练方式,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生物教学中的思维创新 篇2

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

1.保护好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 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的人对于新奇事物总要主动去探究, 提出各种问题, 发现内在规律。好奇心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 反复思考的强大动力。好奇心、求知欲如果得不到保护和扶持, 也会衰退的。因此, 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保护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1.1引入新课时, 教师设计的导言是是否能产生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展开思维的翅膀, 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例如:在学习“人与生物圈”这节内容时, 我采用了如下案例引课:1906年, 美国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茏, 生机勃勃, 林中大约有4000只鹿, 所以总有许多狼在找机会对鹿下手。为了保护鹿, 人类打狼的枪声响了25年, 共打了6000多只狼。没有了天敌之后, 鹿飞快的繁殖起来了。总数超过10万只。但是没过多久, 植被被吃光了, 饥荒来临了, 疾病也跟着蔓延。仅经过两个冬天就饿死、冻死了6万头鹿, 到1942年, 凯巴伯森林就只有8000只鹿, 这个真实的故事给同学们什么启发?通过这个例子, 把原本说教性较多的内容赋予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想去揭示这种现象的欲望。

1.2在教学中, 采用启发式教学,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思维动机。例如在学习“基因的表达”这节课时, 在引入基因的概念时, 为了把这个看不到, 摸不着的结构是如何控制性状的这个问题搞明白, 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的性状有多少个?学生回答:上万个, 我又问:一个细胞的细胞核中有多少条DNA?学生回答46条 (间期) 分裂期有92条, 那DNA这样少, 而性状这样多, DNA又是如何控制性状的呢?于是学生就大胆的猜测, 可能没条DNA上还有控制性状的更小单位吧。于是基因的概念顺理成章的的提出来了, 并很好理解了。

1.3在实验课上, 给学生形成问题的机会, 并将激起的兴趣探索到底。如在做“还原糖鉴定”的实验时, 有的同学最后的实验现象出现砖红色沉淀, 而另一些同学则出现绛红色、或黑色沉淀, 于是, 一些同学就在沉思起来, 这是什么原因呢?发黑的物质是什么呢?当他们思考后, 再做一次后, 就彻底搞明白了————斐林试剂使用方法不得当, 最终形成的是氧化铜, 而不是铜。

2.发展直觉思维

2.1创造思维既包括逻辑思维, 也包括直觉思维。通常大多数教学形式、内容都是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而对直觉思维的训练几乎是空白。直觉思维是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 就是对突然出现的新事物的敏锐而深入的探索, 直接理解其本质的过程。直接思维有助于人们从纷繁乱杂的矛盾中捕捉到关键。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知觉, 一旦有灵感, 就立即记录下来。

知觉思维是在没有明确的思考步骤, 没有明确思考意识一般表现为知所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怎样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这是一件值得教师思考的事。在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提出假设, 对某事物或某一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作出一种大致的估量与预测。即使这种假设不一定正确, 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行为也不要去压抑。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 最后得出结论。如在学习“生长素发现”时, 我引导学生对“切除尖端和保留尖端的胚芽鞘在单侧光下生长情况”进行预测。学生预测的结果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 保留尖端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 去尖端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保留尖端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3) 去不去尖端的胚芽鞘都弯向光源生长。经过前面的学习和实验研究, 同学们都能猜出, 保留尖端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但对去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则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我及时的要求他们用手头上的玉米、小麦的种子进行实验, 检验实验结果符合哪种猜测, 通过多次训练, 同学们终于敢凭知觉说出自己的想法, 从而使创新活动迈出了第一步。

2.2发展想象力, 进行远距离联想

创造力越是高的人, 越能进行远距离联想。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因此, 培养一个人的远距离联想的能力, 有助于其创造力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 我给出了牛、羊、虎狮、让他们去远距离联想捕食、竞争、及草原生态系统等, 创造了一幕幕或鸟语花香, 或雷电交加的景 (下转第13页) (上接第10页)

色。有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培养。

2.3培养创造个性和创造性人格

个体创造力的高低不仅跟智力因素有关, 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等非智力有关。独立、勤奋、细致、好进取、谦虚、自信、有恒心、好探究均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如在做“还原糖鉴定”的实验时, 第一步, 取1支试管向试管中加2毫升苹果组织液, 第2步向试管中注入2毫升刚配制的斐林试剂, 第3步, 将这支试管放进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 用酒精灯加热煮沸2分钟左右。对试管加热煮沸的过程中, 观察试管中溶液中颜色变化。正常情况下, 应呈砖红色沉淀, 但冬季12月份水浴加热的时间需要10分钟左右, 甲同学为了找到加快实验进程的方法, 将第2步和第3步的顺序倒换了, 即先将苹果液加热2分钟, 然后, 再加入斐林试剂, 接着再加热, 马上出现砖红色沉淀, 他将这一新发现报告了我, 我及时的在全班表扬了他这一创举, 并鼓励其他同学也要大胆创新。并强调对于有些具有极大潜在危险的实验, 必须依照实验要求来完成甲同学由于受到表扬, 自信心大增, 在此后的学习中, 逐渐养成了爱动脑筋, 爱动手的好习惯了。形成了独特的学习风格了。

2.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提倡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品格, 有利于提高创造能力, 而以来、盲从、胆怯过度谦虚则不利于提高创造力的发展。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3

一、创设自由环境

学生的作文要出成绩,有所创新,离不开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施展。鼓励学生养成拖沓的习惯,只是希望学生在一种平和、轻松的心情下去完成作文,给学生观察、收集、整理信息的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心理调节,如鼓励、谈心等方式,让学生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选择学生有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心”,这样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们只有鼓励学生敢于说真话、讲实话,才能够创新。因为只有学生把作文当作一种需要,把写作当成自己的情感宣泄、真情流露、价值体现、理想放飞、表达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舞台时,学生的内驱力才能够调动起来,其智力潜能才会涌现,创造性才会充分发挥。

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说真话、讲实话,为孩子营造一个说真话、抒真情的氛围,让作文真正成为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张扬个性的平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尊重学生个性

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个性和创新是从来不分离的,他们是一对孪生弟兄,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个性是创新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加上各种阅历的差别,因此,学生的表达必然会千差万别,这就说明作文本身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说空话、大话,这是对作文的起码要求,而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变枯燥乏味的作文课为活泼有灵气的作文课。这就需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让作文课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

创新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1 篇4

在当今社会,教育是一个国家一项必不可少的国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是很重要的。美术教育是对学生的基础性教育,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我们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但是应该更注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审美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有用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1、思维

2、发散思维

3、创新思维

4、审美想象

素质教育作为21世纪的创新,不单单强调形式的创新,更是内容的创新,更多的是创新思维的开拓。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今天的学生,是中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今天的教育,应在各门学科中,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上,更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意识的教育,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可能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 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学生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得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是一事无成的人。

(1)情感是想象的动力

审美想象的培养是创造的前提。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嘲笑,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是在批改作业时,不要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要看谁的作品不落俗套,有独到之处,体现自己的个性,谁的作业才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先调动其情绪,事实说明:越是学生熟悉的,喜欢的事物,学生越能积极参与,情感不仅激发学生创造的愿望,而且学生还会将极大的热情再现在作品之中。

(2)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在绘画中,习惯性的思维程序往往会束缚人,使思路闭塞,思想僵化。因此,我所上的每一节美术课,都告诉学生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而是先围绕题目,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山水写生这一节课,我要求每个学生画草图,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个,有的画出三、四个,而有的学生按部就班的照抄了教材上的作品,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毫无顾忌的画所想、所见、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在对于画面着色的这一部分,我引导学生从光学的角度看,告诉他们 不只是看到什么颜色就画什么颜色,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和存疑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作为美术教师的我更要从课本的内容中挖掘出具有创新倾向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时间,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在石膏像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感受因人而异,加进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去画自己的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样。共性中有个性,艺术大师潘天寿说过:“艺术不同于自然,”在谈到艺术特征事,鲁迅曾说过:“人物的模样也一样(指文学中描写),没有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的起来的角色。”(鲁迅全集第四卷394页)有的同学用结构方法表现;有的用明暗。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去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象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石膏像写生课,要求学生会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启发自己的思维,“思”即思考。给学生留一个空间,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等方法去讨论、去探索、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画自己头脑中真正理解的东西,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练”即练操作、练技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头脑中想做的事物。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美术创作的源泉是生活,美术形象自然也大多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的反映。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大胆的去尝试他们想要表现的东西,并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加以鼓励,把他们看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表现出很崇拜他们,树立他们敢于创新的自信心,让他们放下一切“包袱”来开启创新的大门。无数事实说明:美术课上单一临摹,长期反复,只能使学生成为知识积累型的人才,不能让他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所以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敢想敢做。

三、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果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坚持以大纲为指导,遵循教学的实践性、直观性、艺术性、创造性的学科特点,我们就可以做到,培养有审美情趣、积极向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材。

(1)坚持写生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静物写生,石膏写生,人物写生,使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了解了景、物、人 的自然形态、结构、比例、透视,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能够准确地、敏锐的、快速的记下事物的典型特征。不少学生反映,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在生物课、地理课、几何课上占据优势。

(2)坚持临摹与创作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人的想象力培养是多种途径的,美术课上形象思维的创作活动,使学生积极的想,主动的想,培养了勇于探求的精神。比如,前一阵我给学生上了一节古代山水画的临摹,虽然是临摹课,但是我要求学生重新组合画面山水的位置,自己拟一张草图,上交的草图我全部看了一遍,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是照抄原稿,没有任何改动,而有的学生只把山水的位置互换了一下,最让我吃惊的是,有一名学生居然把山水画倒过来的影像表现在了草图上,这让我很是震撼,而这名同学是平常在美术课上表现不是很积极的一位,通过这堂课这说明,学生的艺术思维不只是在学生中能够表现不来,其实临摹是很能够表现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的锻炼的。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传统美术在学生心里的根深蒂固,要想全面的打破原有的艺术形态,还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在业务水品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提高。

(3)坚持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艺术学科的教学中,作业也好,作品也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也不因智商高低而决定优劣,正是具有这种优势,促进了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发散性思维使人思维活跃,浮想联翩,心脑开阔,情绪乐观,在这种思维活动中,伴随着创造奇迹的出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是以一系列 独特的教育手段触及人的情感的深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我们坚持用发散思维的手段训练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责任,使学生再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感情,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要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一定先尝试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既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预见和设计。除此,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深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新精神,不仅能搏得学生深深佩服,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五、改革评价方法

为了改变学生仅想要有个好分数的思想,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总结出了一套适于美术课的作业评价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他们走出了分数的误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方法是:摒弃分数,采用等级制及评语法,特别是运用一些积极的有感情色彩的评语特受学生们的欢迎。其实美术作业原本就浸透了学生的各种情感,有些想象的和抽象的作业可能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但也可能是学生构图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的因素使然,教师必须用孩子的眼光,才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看似幼稚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特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该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与学生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学生也会更好的改正一些错误,因为他感到老师是关切帮助他和尊重欣赏他的。

六、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另外,作为美术教师,创新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是分层次地因材施教而不再是单一标准的统一要求。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也就不会有一样的两个学生,分层次教学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目标,这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水平有较全面地了解,并指定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如我在设计作业的要求里规定:“最 好是自己的创意作品,可以借鉴和改造别人的作品,起码要有自己的想法或观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一标准造成的弊端,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每一节课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创新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因此只有教师认清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才能落实到行动,从而在课堂上进行适应新形式的创新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评价人才的最高标准,要让学生适应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为新时代的人才,就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做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第四卷 394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把心灵献给儿童》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红旗出版社译著

生物教学中的思维创新 篇5

目前,在电子商务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在校企合作中,主要是双方主体缺少沟通与认识,双方的合作力度不够,企业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其次,在电子商务的教学中,校企双方的热忱不高,高校主动追求合作火伴,仅停留在捐助教学装备以及提供实习基处所面,没法实现整合高校教学资源的目的。再次,对于于校企合作,没有政府方面的监督以及支撑,没法有效地维护高校教学的利益,从而减少了对于教学创业指点方面工作的施行力度。最后,因为部份教师思想后进,缺少立异精神,并且知识更新速度慢,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法子单1,没法知足目前现代教育的需要,与学生缺少互动,教学内容抽象而枯燥,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致。

2、电子商务教学中的立异思惟

在电子商务的教学中,运用立异思惟方式,能使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掌握到新的知识技巧,扩宽学生的思惟模式,为学生的就业渠道打开1扇新的大门,在教学中运用立异的教育法子培育学生的立异思惟,引导其创业思惟,激起学生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兴致,也能加深学生对于电商技术的认识。当前,电子商务的创业的现状无比的惨然,而电子商务专业的创业动态更是暗淡无光。有良多高校针对于学生创业给予了良多的扶持,然而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对于学生创业的激励政策少之又少,即便有的学校有相干的规划,但因为学校的现实状态,比如资金、管理、师源等问题,规划都被搁置。在电子商务的教学中,立异教学法子,培育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充沛应用计算机通讯软件,在教学中,通过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可以对于学生展开创业指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到实际运用能力的对于接,学校到社会的对于接。

3、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创业指点

在电子商务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展开创业指点,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的重要任务就要打破现有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知识技巧,晋升专业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老师是人材培育产业链中的出发点,老师抉择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只有提高老师的知识技巧,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培育人材,并释放每一位学生的豪情以及活气,使他们建立创业精神。

一、构建电子商务创业实践体系

高校在对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教学进程中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培育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晋升学生的专业技巧。先是从认识电子商务,在摹拟电子商务软件系统中学习电子商务的操作程序,然后再到企业内部参加实习工作进行实际的操作,以提高他们电子商务的创业观念。在电子商务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子,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与技术能力,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增添学生的实践经验。以实践教学模式,采取创业项目带动教学的法子,使学生完成电子商务的运用,引导学生全面学习电子商务项目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创业指点下,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人材展开课堂授课,让学生增添对于实际工作与企业人材的了解。而且高校还可以尽量地应用校报、网络电视、播送等方式,对于学生进行创业知识灌输,提高学生的创业信念。在教学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综合培育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和知识技巧,实现教学目的。

二、引导学生构成电商认知

现在电子商务行业中发展的比较快的企业的业务都触及到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在进行创业指点时可以引入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企业的胜利途径和创业情势做案例分析,可使学生对于整个行业有更多深刻的认识,增添学生的管理理念,构成本身的经营技巧。电子商务的实践教学,能够创造出大量的电商人材,从而知足社会的需要。高校还应当为学生创造1个优良的实践环境,从基础专业、深化理论、训练摹拟以及实战创业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的提高学生创业的能力,理论联络实际,4个方面互相配合,相辅相成,不断的学习、实践、然后再学习、再实践、从而构成1个优良的循环系统,不断提高学生电子商务的创业能力。

三、强化学生创业思惟

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 篇6

摘要:我国的美术学习路线经常以一种固有模式呈现,局限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于人文艺术方向缺失,滞留了美术创造力的提高。本课题将如何提高青少年创新思维进行分析研究,对于人们能重新审视教育方法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有重要意义和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美术;灵感;教育;学习;创新思维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

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这门极具创造性的学科就是教会我们发现美,创造美的,一旦被忽略,我们的创新思维自主能动性学习自然会减少,当再有机会接触艺术领域,由于长期缺乏训练和关注,很难再去打破常规教育条规下的审美观念,更谈不上自发性的创造力了。有幸的是我选择了这门极具创新性的学科作为自己专业,在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对创新思维训练这门课程的选修中有一些想法,故而成文。

美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身是创新性的学科,在我们学习美术中,更是需要创新思维。我国普遍的美术教育模式是让学生不断去模仿,久而久之便忽视了学生独立创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形式化的美术教育模式更容易让学生走进应试教育的误区。因此作为拥有师范类高校学生和幼儿美术家教两重身份的我,希望教师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作为学生自己又该如何提升创新精神,也有一番思考。研究意义

在美术教育和学习领域,更多的是让学生模仿,学生也偏向按部就班,从而忽视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要修补当前我国美术中教育学习中的缺失项,关键问题是探讨应该怎样脱离现今形式化的教育模式,着重回归到人文艺术传统以及从大众文化当中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只重视理性知识技法以及模仿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学生利用直觉促进艺术创作的能力,这无疑是在扼杀学生创造能力。如何启发学生创造能力成为了现今教育当中最广泛讨论的问题。大多数年轻人很有创造力,但如果被人们所忽视,而不是培育和发展,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在知识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就是希望在美术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让美术之花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绽放无限芳华。(在研究背景和意义中要表明你为啥对选题有兴趣,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创新基石:在厚重的文化沃土中绽放绚丽的美术之花

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人文艺术的深刻底蕴做支撑。美术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重要的文化传播活动,是人类传达信息,表现情感满足欲望的一个重要载体。结合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传承需要,我们的美术学习应当回归到人文艺术当中。上面提到,我国应试教育的误区另到大部分青少年容易迷失,追溯原因,这是由于我国的美术教育人文导向标还不是很明确的原因,新型的文化品格尚未真正得到确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越来越显得苍白。事实上文化的力量是深不可测的,我们除了要重视应试和技能上的侧重,还应该注重文化修养的炼成,文化的肥沃土壤是我们美术创新的坚实土壤。

一、美术学习中文化缺失严重

如今,在金钱至上的当代社会,美术学习容易走向形式和技巧两个极端,美术和文化联系的断层使得艺术本身超越语言特质的价值所在也逐渐消失,久而久之,技能化和形式化便成了美术学习主流中的必然趋势。回归人文艺术当中的进行美术创作,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思想源泉。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它是大规模的社会文化的缩影,所以它的发展受环境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能引导大众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在社会的转型阶段中,高速发展带来了文化与现实脱轨的现象,这种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标准,使得工具技能成为优先拔得头筹,占有了优先位置。美术学习在这种文化底气不足和混乱的大前提底下,与一直占据主要流派地位的技能型教学理念很快便一拍即合,其肤浅和浮躁的特性,使得艺术真正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以我国传统绘画国画为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用水墨的技法描绘了富春江一带景色,全图布局疏密得当,用墨淡雅,墨色干湿浓淡并用,极富于变化。其技法及画面布局一直备受后人模仿学习,由于受传统美术教育理念的负面影响,我国对于古人绘画临摹方式只注重在格式的规范当中,通过纯理论的背诵记忆,并不能真正领悟到风格流派的精髓。技术上的过多要求遏制了学者对艺术的追求。这样抛弃传统精髓的所谓创新恐怕没有什么意义。掌握一点技法不等于获得了美术修养,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法学习,还要掌握艺术发展历史,具有欣赏作品和评价艺术魅力的层次上了。文化应当在教育当中普及开来,才会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不能只是追求技巧而忘了根本啊!

二、美术史的学习

美术史的学习,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创新未来,才会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学习艺术史并不是为了纯粹为了记住哪些画家有哪些名作,而是通过艺术史知识的学习,真正了解到古代大家的精髓所在,领略真正的艺术精神。文化是人类长久以来的心血结晶,是人类从事一切有意义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以此套用于现代美术学习当中也是如此,创新也是发展的、传递的。在美术史的学习中更应该注重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深入体会大师创作时候的社会环境、心理状态,一些灵感迸发的瞬间,深入理解大师们的作品才可能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寻找美术精灵,创新也就有了可能。既要培养技术能力,又要培养传统人文意识品质,只有两者真正融合,在普及美术教育同时普及文化深度,以此将传统与美术,美术与创新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一脉相连。

技能训练十分有必要,但是离开了文化为背景的学习,是可悲的。在美术学习当中,除了技能训练外,还应保持实践以及探索历史的能力,还有对传统艺术史的了解和修养。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创造出新文化。如今美术也在全方位渗透在各行各业之中,比如城市规划设计、商品包装、计算机前端等。由此看来,普及美术史教育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只注重技能知识的培养,因为所有创新意识都是来源于文化底蕴的沉淀,不学习历史何来文化底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从传统当中承前启后

传统不等于守旧,我们不可以因为它不是新思想而去摒弃它,毕竟这些文化知识都是我们祖先世代流传下来的鲜血结晶;我们更不能因为它是经典就不去发展它。在传统的基石下去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新一代青年的使命,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

美术学习从知情意行四字入手。行动在于阅览博大书籍,广泛利用美术资源,直面作品,并对其进行分析,加强对美术史的了解和鉴赏感受能力;参观图书、博物馆、展览现场等,了解经典的含义以及文化博大精深的奥妙之处,培养自己对于作品的鉴赏以及辨别能力。另外要培养情感方面的积极主动性,领悟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社会文化的沉淀气息。美术学习目的并不是主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是通过对生活的真切感悟,结合自身技能,文化知识,通过创作进行传递。

第二章创新之路:绘画创作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全面体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有机结合。所谓发散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流畅是指智力活动的迅速敏捷,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较多的概念,它是发展思维的量的指标;变通,指思考触类旁通,不受程式的局限约束,能产生超常的构思和概念;独特,指从新观念,新角度反映事物,表现超常的见解,它代表了发散思维的本质。流畅、变通和独特是相互联系的。能流畅才能变通,才有可能出现独特的观念。培养发散思维应从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入手,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对同一物象或事物进行思考。聚合思维,是把事物与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这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创新诸项能力。因此培养创新思维应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其实施途径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基础知识、基本技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是掌握绘画语言的阶梯,是提高绘画能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源泉。为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的学习。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并适度给予训练。在学习中,我们第一次接收新知识新概念,会产生新鲜感,此时通过感官来感知,充分理解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理解的过程中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法的掌握提高。在绘画实践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巩固熟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可以提高基本技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举例达芬奇画鸡蛋,大师的基本功)

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美术创新思维的前提,兴趣是一种倾向,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无法谈创新思维,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可以谈谈自己在兴趣的促使下坚持学习绘画,把教育幼儿绘画当作很开心的事情在做)

三、氛围是产生多种思维的条件

氛围环境是事物产生、发展的条件和沃土。因此营造多种思维的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美术课堂中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让思维活跃,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写生课是培养学生眼、脑、手的有机结合即观察思维和表现思维的结合,不管是素描写生的黑、白、灰调子,色彩写生中的冷暖色彩调子等,一种画法就是一种思路,就是思维的一个方向,利用这一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创作课是以培养检阅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思维及创作技法为目的的教学。可以利用命题创作或根据自身熟悉的素材随意进行创作,各种美术创作都是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途径。

课堂良好的氛围会给我们基本技能提供好的平台,而大自然这种浑然天成的氛围则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素材。张洪亮老师作品《东平渔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画中船只停靠岸边,通过主观处理画面,使充满装饰意味,将客观的色彩提升到主观的颜色处理层面上,画中充满宁静感觉,带着一些朦胧的诗情画意之美。只有对大自然有如此真切感受,才会画出如诗如画的这般美景。不用局限于坐在教室里画,偶尔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当中去感受和领悟,再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进行创作,这也是一件人间快事呀!

四、结合实践活动来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事物由感性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多种思维的途径。比如剪纸教学、装潢设计,环境设计教学等,都可以用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检验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

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的机会,可以使思维更具体、更形象、更实际。我们学校经常举行文艺晚会,就可以把剪纸知识和技法运用到实践中去,由买拉花彩练等装饰,变成自制拉花彩练等装饰物,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自制的装饰品也许比不上买来的美丽迷人,可那是自己的辛劳设计,会有一种别样的成就感。如今圣诞新年来临之际同学之间互赠贺卡的习惯,买又费钱且没有特色,我们可以自制贺年卡,既能让自己思维活跃,发挥调动自己聪明才智,又可创出不同风格的自制贺卡。这样赠送亲友的贺年卡不但省钱而且意义深刻,即使精美不足也是诚意满满啊!学校举办艺术节同样可自己考虑设计节徽标志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从中检验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多种思维。总之,有心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就会开出创意之花。

除此之外,经常性的自我总结,了解各类物品的构成,懂得画面上如何表达才能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打破常规,还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

学习美术它是比较自由的,也是比较放松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厚重的文化基石下进行随心所欲的创作会是一件畅快淋漓的事情。人文知识与技法相融合,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将会延绵开来,一股强大的艺术文化力量将会伴随人们的认识,熟知而传承开来。

(然后我大致帮你弄了一下基本结构吧,第一章基石部分感觉有点啰嗦,你可以按自己喜好删选。结论也可以自己再加上几句。有的文字段落或者用你自己话去改改吧,参考文献自己注意格式搞搞吧选几篇就好对了冬至快乐!)

参考文献:

[1]盛忠兴.《现代教育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林化君, 张武强, 李兆群等著.《语文教育学教程》 [3]邵守义主编.《演讲与口才》

[4]沈长华, 梁星初著.《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

【5】张法,吴琼,王旭晓艺术哲学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康德,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 陈丹青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汝伦思考与批判上海三联书店

美列维史密斯著滑明达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 扈海鹏解读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诺埃尔卡洛尔著,严忠志译大众艺术哲学论纲商务印书馆 许江人文艺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美艾弗兰著,智玉琴译艺术与认知湖南美术出版社 马菁汝罗恩菲德与艾斯纳的告诫湖南美术出版社 张洪亮道法自然一艺术创作散论美术观察

冯晓阳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与传统湖南人民出版社

奥施洛塞尔等著,张平等译维也纳美术史学派北京大学出版社 汪晓曙绘画语言论江西美术出版社 张洪亮创造作品的形式美美术观察

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 张洪亮水彩画教程中国电力出版社

张洪亮色彩风景写生教程中国电力出版社 王肇民画语拾零湖南美术出版社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7

创新思维是运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它是想象与推理的统一,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统一。

1.历史学科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 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分析、综合历史事实的能力, 阐述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等。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 历史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

发散思维是一种非线性思维, 它的思维活动是分散的、辐射的, 主要是形象思维;而收敛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他的思维方法是集中的、聚敛的, 主要是逻辑思维。

2.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 发散思维的提出者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 我们看到了创造性席位的最明显的标志。爱迪生发明电灯, 他试验了几千次, 试用各种材料做灯丝, 这是发散思维的过程;他反复试验论证采用炭化了的物质做成灯丝, 创造出第一代电灯, 这用的是集中的收敛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时, 首先从原因上看:从英国的角度上看, 是由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以后, 为了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而对外殖民扩张的产物;从中国的角度看, 从乾隆后期开始, 清王朝经济衰退、政治腐败。同样是从爆发的原因上进行分析, 思考角度不同, 结论也不同。

3.再从影响上看, 鸦片战争既是中国丧失主权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的市场,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又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商品经济发展,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开端, 也是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赢得民族解放,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同样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由于思考角度不同, 结论就不一致。关于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 思考层面不同, 结论也不同。从主观原因上讲, 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客观原因上讲,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加紧对外扩张。从根本原因上讲, 是腐烂了的封建主义决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关于收敛思维, 主要是指历史逻辑思维。他的形式主要有史事的分析与综合, 较与概括, 归纳与演绎等等。下面就分析综合这一对看似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维过程作一下介绍。分析是将一种现象或物分成几个简单的组成部分, 各种属性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反映历史全貌。从析的角度看,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对外政策等方面去考虑。再如中国近代史的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从分析的角度看, 可以从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去考虑。《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是将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的变化等方面综合起来之后得出的结论。有人将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比作成修理钟表。分析是将钟表的机件都一一拆下来, 修理好;综合是将它一一还原, 整装成一个完好的钟表。这是比较形象易懂的理解。

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是未知——探知——己知—深知的逻辑思维过程。

4.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教材的不同内容, 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 辅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尽量拓宽, 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陈至力曾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我觉得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刻不容缓。所以, 我们必须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突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 去培养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而拼搏奋进,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1].李星驰主编.《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穿越时空的智慧》.

[2].温寒江撰写.《全面深入改革传统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3].韩文莲撰写.《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8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新势下,广大中学教师也在不断地尝试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新思路。那么如何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让中学生学会创新呢? 我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运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想象与推理的统一,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统一。

1.历史学科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分析、综合历史事实的能力,阐述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等。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历史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

发散思维是一种非线性思维,它的思维活动是分散的、辐射的,主要是形象思维;而收敛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他的思维方法是集中的、聚敛的,主要是逻辑思维。

2.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散思维的提出者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席位的最明显的标志。爱迪生发明电灯,他试验了几千次,试用各种材料做灯丝,这是发散思维的过程;他反复试验论证采用炭化了的物质做成灯丝,创造出第一代电灯,这用的是集中的收敛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时,首先从原因上看:从英国的角度上看,是由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以后,为了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而对外殖民扩张的产物;从中国的角度看,从乾隆后期开始,清王朝经济衰退、政治腐败。同样是从爆发的原因上进行分析,思考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

3.再从影响上看,鸦片战争既是中国丧失主权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的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赢得民族解放,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同样是鸦片战争的影响,由于思考角度不同,结论就不一致。关于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思考层面不同,结论也不同。从主观原因上讲,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客观原因上讲,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加紧对外扩张。从根本原因上讲,是腐烂了的封建主义决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关于收敛思维,主要是指历史逻辑思维。他的形式主要有史事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等。下面就分析与综合这一对看似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思维过程作一下介绍。分析是将一种现象或事物分成几个简单的组成部分,各种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反映历史全貌。从分析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对外政策等方面去考虑。再如中国近代史的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从分析的角度看,可以从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去考虑。《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是将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的变化等方面综合起来之后得出的结论。有人将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比作成修理钟表。分析是将钟表的机件都一一拆下来,修理好;综合是将它一一还原,整装成一个完好的钟表。这是比较形象易懂的理解。

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是未知——探知——己知—深知的逻辑思维过程。

4.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辅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尽量拓宽,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陈至力曾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我觉得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刻不容缓。所以,我们必须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去培养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而拼搏奋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书或论文:

1.李星驰主编.《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穿越时空的智慧》.

2.温寒江撰写.《全面深入改革传统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3.韩文莲撰写.《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4.赵恒烈主编.《历史思维能力研究》.

上一篇:中外合资公司注册流程下一篇:餐饮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