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初探(共8篇)
枣强职教中心 李卫民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宗旨对中职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对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分析了校企合作模式下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旨在探讨在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中职英语教学进行改革的具体做法,增强中职英语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以满足社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关键词:校企结合中职教育英语教学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此,对于中职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建教合作,能有效推进教育改革的步伐,形成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2008年8月,我们枣强职教中心与摩托罗拉电子材料(天津)有限公司,就校企合作中的课程开发等问题进行交流,并签署协议,成立建教合作班。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定向培养摩托罗拉所需的机械电子方面的技能人才。为了探索新形势下职教发展模式,学校非常重视,成立建教合作项目组,由教务科长任项目组负责人,进行各科教学改革试点。其中英语教学工作由我担任。经过两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年学生到摩托罗拉公司顶岗实习时,受到该公司的肯定。总结一年来的英语教学工作,有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我们中专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因此,中专英语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必须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本人认为中专英语教学模式,应注重突出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增强中职英语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以满足社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英语的兴趣,训练学生学英语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下面本人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是1.生源素质差,英语底子薄,中职学生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思想道德素质与过去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英语水平更是差:其成绩很少有60分的,大部分是介于10~50分之间,有的甚至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2.厌学现象普遍存在,目前的中职学生在中学时文化基础
水平偏低,到职业学校学习无非是为了混张文凭以便就业。并且,在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状态差的情况下,常把埋怨自己基础差挂在嘴边。实际上,他们是不愿下工夫,更谈不上吃苦,归根结底,厌学是主要问题。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因此,英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就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教唱英文歌曲,看英文原版电影等,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直接因素。“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学生往往由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为此,我在开学的最初一个月里,分别找一些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在精神上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因此同学们在每天的英语值日制里谈感想时,常谈到自己喜欢上了英语课。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在课堂内外多采用启发式,通过机械和模仿的语言技能训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课堂上,我还利用小组活动或各种竞赛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检查学生课外学习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成就感。常开展的课堂竞赛有背诵,朗诵比赛,听写抢答竞赛,两人结队对话比赛,单词拼读比赛等。我还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游戏式、竞赛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等,把教与学搞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语言的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是指为学生在课外进行有序语言实践活动提供环境和指导。第二课堂建设对英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生能够把课上所学用于实践,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实践中的问题反过来指导和激励学生课上学习,学与用互相加强、互为动力。英语课程还应充分利用英语学习的灵活多样性,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各种场合中去,建立英语活动中心,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特点鲜明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挖掘潜能,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我还利用课内课外的时间,与个别学生利用QQ的闲聊,e—mail、甚至手机短信的方式广泛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英语学习。
三.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实行分层英语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次教学是坚持因材、因人施教原则,使教学工作真正面向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是适应近年来生源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出来的,体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也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和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和水平。
根据南亚班新生在入学时参加的英语摸底考试成绩进行分班,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编为A班,基础较差的学生编为B班,两级进行教学,使用相同的教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让各层次的学生树立各自的奋斗目标。经过近两学期的分层次教学实践,各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 改革传统教材,重视专业学习
到目前为止,中职学校还没有一套真正适应中职教学实际需要的英语教材。现行的教材不是过于老套,学生不感兴趣,就是内容太多,中职学生根本接受不了,没有完全适应于中职特点的基础英语教材和专业英语教材。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层次不一,所以比较难找到非常适合中职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再加上老师又过分拘泥于教材,备课总是围绕着教材转,而没有真正地做到备学生,备学生的现状。
而教学目标实现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教材的选择。因此我就选择一些具有应用性、针对性内容的教材,如:产品简介,操作说明,维修指南,英文招聘,广告,简历,求职信等,这些都极大地帮助学生借助教材掌握一定的实用性的英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摩托公司是外资企业,他们的机器大都是美国进口的,所以我就把摩托公司带来的专业用书上的所有电器元件及线路的专业词汇的英文名称打印出来,作为学生教材的补充。另外,我又结合专业学习,教学生怎样下载怎样安装英文版的CAD,EDA软件。对于一些较难的专业英语词汇,我把它们编入对话里让学生记忆。
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中,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我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室、网络课堂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和趣味性。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任务的完成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结合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任务,用项目导向或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通过两学期的努力,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专业词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去年到摩托顶岗实习的学生到了公司发信息给我讲:他们现在可以看懂好多美国进口机器的说明书并能熟练地操作进口机器了。
五.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加强学生合作学习
刚进校时,学生很少与他人合作学习,不能在与他人积极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解决自身的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并非知识获得的唯一源泉,要逐渐克服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鼓励学生要有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努力营造和谐、合作的学习气氛。为此我就划分学习小组:我首先考虑到学生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的差异,而且力求平衡每个组成员的基础,以免学习小组成员出现学习上的两极分化。每个小组都有组长。对于组长的人选一般由成绩较好,平时积极发言,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的学生担任。另外,组长也是记录员,记录每次活动中各个成员的工作安排及所获的评价。实践表明,学生愿意进行小组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如:我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小品,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小品并推荐一位同学谈谈创作的过程及体会。结果有的小组表演的英语小品很精彩,并合理运用课文里的词汇、短语等,配合形象的动作、惟妙惟肖的模仿,大获成功,深受同学好评。又如:机电班49人,只有7个女生,41个男生,我把他们分成7个学习小组,每组组长是个女生,这样,男同学不好意思不听,而且每个女生学习工作都很
认真.我每周给组长下达学习任务,组长给每个组员下达学习任务卡。如:本周任务是背诵10个专业词汇;10个常用词汇,一个对话,一篇课文,一个语法点等。任务十分明确,而且有的组长还在小纸卡上加了一些鼓励的话语及图案,如: 加油!!努力!!谢谢合作!!争当小组第一!!每一小组的卡片都做得很精致。组员们也很珍惜组长的劳动成果,都很认真地执行每周的学习任务。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英语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们不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更加充满了信心,学习成绩明显得到提高。
六.改革学习机制,提高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仍是沿用期中期末试卷定终身的做法。由于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缺失,也导致英语教学缺乏改革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改进考试与考核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教改中,应该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重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形成性评价就是以过程为主的评价。它更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此,学生不必担心考试所带来的压力和紧张心理,能把学习的注意力转向学习过程,更积极地投入到平时的学习中去。比如学生学习评定的范围,权重,方式。为此,我就采用以下考试与考核方法:考核内容:1.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由3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和上课发言,学习态度和课堂出勤率,单元小测。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本学期总成绩的60%(包括平时作业、学习态度和课堂出勤率、单元测验、听说);期中期末考试卷面占40%。考试考核改革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平时多读、多看、多听、多练,也使考核结果更加真实、准确、全面。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教师平时教学的主动权和责任心。
七.培训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
学生对学习策略了解的不多,不知道什么是学习策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是遵循多年来形成的学习习惯。国内外的研究和实验证明,重视学习策略的研究,可以大面积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特别是能促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效地学习;可以促进老师改进教学,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通过学习策略提高教学和训练的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策略,学到终身有用的东西,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学习策略的构成为:(1)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制策略和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指的是对认知的认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和意志管理)。其中,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习策略是可以学会的,具有可教性,学习策略是鉴别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学生从小习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角色,让他们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给学生的自由度可以从小到大,直到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应该做些什么。因此我就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
1)做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在英语学习时的做法。
2)鼓励学生记录反省自己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定期写下自己的学习感受,写下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并分析原因。定期让学生写学习总结和考试小结,包括谈学习上的收获和仍存在的困难,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以及对老师教学的建议。
3)每个星期,每个月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包括打分数和写评语。每个学生都可看到自己一周,一个月以来的评价成绩单,包括平时任务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努力程度和出勤情况,以便对自己的表现实行不断地监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纪录帮助其分析情况并提出合理建议。
4)鼓励学生自己找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对教材进行评估,从而使教师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学习好或取得突出进步的学生向全班介绍学习方法。在学习方法交流会上,每个人针对自己的强项向大家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结束语
总之,校企合作下中专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更新思想,树立新的观念,锐意改革,勇于实践,以实用性英语教学为目标,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Anderson, N.J.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TESL Journal.April.2002.2.Benson, P.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Pearson Educational Limited.2001.3.Brown,H_D.2001.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 d Research Press.
4.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Pergamon Press.1981.5.O’Malley, J.M.& Chamot, A.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6.程晓堂, 郑敏: 语言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刘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J].职业教育研究,2005.
8.戴立黎,邱瑞年.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2010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 据预测我国高等教育到2015年毛入学率将达到36%, 届时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3年, 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教育水平持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长期以来多数高职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学历型”的人才而不是“实践型”的人才, 致使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工作能力差、可塑性差等问题, 明显不适应我国当前应对建设创新型社会、小康型社会及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1]。建设具有应用性质的高职教育, 以及加大对创新能力和更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会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重要改革目标之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培养路径, 它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距甚远, 国家为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实行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思想以及加强此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虽然有益, 却无益于学生尽快适应具体工作岗位。虽然当前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寻求与企业进行合作, 校企合作的理念也逐渐完善, 但在实际中却步履维艰, 由于学校自身环境、专业设置、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有一定的距离, 各种形式校企合作的形式、层次、内容、途径及深度等方面也存在其特殊之处, 这就体现在校企之间虽然签订了相关合作办学协议, 但真正意义上实现合作的学校却比较少, 况且此类协议多数是意愿性质的, 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模式[2]。如何深入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对开展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学校主动服务企业、企业主动服务学校、双向服务的高水平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制定和完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模式、兴办校办企业或企业专办职院[2]。校企合作的开展是符合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各自发展的基本规律的。首先, 通过这条合作的途径, 高职院校可以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学习提供与之相应的实践支持环境,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合理使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和学习企业的生产管理经验, 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更一线的实习机会[3]。其次, 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够获得高职院校在人才、知识等方面的支持, 尤其是在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能够获得支持, 此外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项目研发等方面的合作, 可以藉此进行企业形象公关, 提高自身竞争力。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处于“派出学生短期实习”等低层次水平, 在培养人才方面作用十分有限。
三、现实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这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 同时还是外界环境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 对此相关各界早已达成共识。而当前校企合作发展的形式仍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或是早期阶段, 其合作的深度远未达到高级阶段[4]。政策层面上国家目前还未制定鼓励企业加入校企合作的相关激励机制, 欠缺对企业利益的保护。当前很多地区建立了职教集团和职教产业, 开展了一定程度上的试点, 但与之配套的制度、规定和标准并未完善, 相关职业教育部门也没有制定对应的配套课程[5], 更没有建立第三方的协调机构, 来进行相应矛盾的处理。大多数在协调企业上级单位、教育相关部门和劳动监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上出现问题。劳动监管负责的是制定市场准入, 而实践中只能控制的是行业的进出口关隘, 但很多实际的落实工作却无法切实做到。校企合作中没有从整体的观点来通盘考虑, 统筹运作, 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未构成一个有效的整体, 企业的运作和办学诸要素之间不能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此外细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当学校现行制度与校企合作产生冲突时, 只能让位于前者。此外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层次不高, 深度不足, 尤其是缺乏开发性质的合作。高职院校办学越向深发展, 真正培养出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人才, 就越要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多方面紧密结合[4]。此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间、学校运作机制与企业运作机制没有有机融合, 存在一定的差异。多数企业还未形成成熟的校企合作的理念。现阶段国内很多中小企业出于生产实践和自身发展利益等因素的考虑, 企业更多关注的是人才的招聘和使用, 而忽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这也就是所谓企业的人才使用的短期性, 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 他们将培养人才的责任推给社会和学校。甚至部分企业在生产旺季时, 和学校签订某种协议把学生以正式员工的身份招收进来, 每天从事重复性的长时间强制加班劳动, 把学生当成主要劳动力来使用, 而生产淡季又将学生交还学校。此外由于学校管理人员在接受校企合作上还有存在一定的过程, 学校行政人员也有不愿找麻烦的心态, 客观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同时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 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
四、解决方案和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 以国内目前的情况, 加强校企合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克服, 因此这就需要在现有的大环境下建立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5]。
1.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多学习先进国家高职教育的经验, 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专门机构等手段, 充分做好组织、协调、监督、验收等工作, 积极发挥自身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 加大力度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新型教育方式, 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但与此同时还应注意一定的实际, 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支持形式, 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自身功能。
2. 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 可以在人力、财力、物资和资讯等方面全面地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例如可以参与教育投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 甚至可以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目前行业认证的推行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此外, 企业还可以参与高职院校的订单式招生、科研开发、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体系的认证建立等方面。
3. 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不应该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而应该对自身专业进行准确定位, 从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出发, 积极联系所在区域内有影响力、有责任心、口碑好的企业, 使企业能多方面参与教学、科研、实习实训, 从而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方便。积极协调和配合政府教育部门, 出台相关的政策、方法和意见, 引导政府与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工作中来, 想方设法克服当前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1]熊伟.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M].2006.
[2]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左家奇.“三重融合”下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
[4]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09:24-25.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特别是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新时代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没有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势必会存在着较大的危机。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一部分高职院校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如何构建稳定、长效的合作保障机制,如何使校企合作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等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由于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对于各方而言,校企合作的价值各有不同。对学校而言,其价值在于培育高技能型人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借鸡生蛋”,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很大程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对企业而言,其价值在于可以提前锁定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高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其价值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就业的渠道更加畅通;对社会而言,其价值在于能够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理念问题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它决定了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遗憾的是,从现有的合作模式来看,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将校企合作定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上,也就是在就业阶段的合作,这说明一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着校企合作理念上的问题。另外还存在认识肤浅的意识问题。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决策还只是从表面上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其中的深意,不能从行为决策上去做决断,以致影响到校企合作的质量。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政策问题
政策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等各个层面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点工作。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指导手册。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来负责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作,以致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支持。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经济问题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是动力的局限性。如果面对没有利益驱动的合作,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是很难接受校企合作条件的。其次,是能力的局限性。在校企合作的能力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所具备的能力非常有限,很难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企业不欢迎学校对校企合作所做的一些方式与策略。第三,是制度的局限性。原来在校企合作方面已有的成功经验没有很好的留传下来,更不用说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然后向其他高职院校进行有效宣传和指导。由于尚无完整的合作制度,再加上缺乏合作的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与企业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单项合作或者只停留在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基地、培训员工等合作层面的现象,最终所谓的合作也只是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难以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无法实现。
三、校企合作的对策思考
1.统一思想认识,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高职院校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主动与政府、社会团体取得联系,争取广泛的支持,采取灵活的政策,让企业一方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积极接受校企合作的模式,让他们了解到,他们与学校一方都是校企合作的大赢家。二是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原有的校办产业(企业)、行业(企业)办学、校企股份合作等成功模式,研究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2.拓宽合作领域,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是成立由学校、企业、行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有关团体等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专职负责校企合作的运行;要制定合作章程,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机构中的权利与义务,校企合作运行中的作为与不作为,以及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二是高职院校要严格贯彻“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工学交替为手段、企业参与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模式。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三是通过校企的合作,高职院校应采取“冠名办班”、“互动介入”、“社会培训”、“校企共融开发”、“模块化教学”、“基地培养”、“政府搭台”、“送来返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群建设,将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以及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努力创建“校内有企、企内有校、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办学模式。四是实现校内教学场地企业化、企业生产经营场地教学化,即“厂中有校,校中有厂”。
3.创建考评标准,促进校企合作规范有序
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各个行业(如电力、冶金、煤炭、交通、电信行业等)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参考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构成的质量标准体系嘲。根据这个标准体系,学校不会再单纯凭一张纸卷的成绩来考核学生的能力,而是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到考核中来,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考核学生的能力,最终体现了考核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凸显高职院校特色,推动高职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政府、学校、企业各方利益共享的一种先进的办学模式。
一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家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无利可图”,利益驱动不大。因此,在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而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则明显偏少。
二是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虽然我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从国务院到教育部乃至地方教育部门,都积极引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但相关配套政策仍没有到位。国家至今未出台对企业实行校企合作的奖励机制,尤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
三是作为校企合作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自身的产学研结合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学校的技术与人才资源,学校只有发挥服务功能,才能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大多由过去的中专改制而成,师资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对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帮助不大。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多数专业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距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四是合作层次较低。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
影响我国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因素固然有企业、政府方面的,但作为合作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客观分析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作出探索性思考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自觉树立市场意识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主,突出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校企合作是平等的合作,因而学校必然要增强自身的合作能力,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要从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准确定位,才能不断提高为企业和行业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满足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为此,高职教育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专业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专业定位的失误会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实训机会,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聘用。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找准专业定位,专业教研室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如相关专业在行业中的需求程度、专业人才的供需状况等,从而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设置相关课程,谋求专业发展的空间。要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及教学建设诸方面,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及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
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思路,创新和丰富办学形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结合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规格、规模、时间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入行业和企业,开展缜密的调查研究,把握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规律,以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实际为依据,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制宜,推行和实施“订单培养”、“合作办学”、“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提供单项或特殊技能项目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采用切实可行的多样化培养模式,为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不同需求。 加强学生责任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和能力对合作办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对相关企业的调查,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实习生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缺乏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不对,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一心想当主管、坐办公室,眼高手低,动不动就擅自离职,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责任心、职业道德、价值观教育,应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高职院校在送学生实习前,应当开设实习指导课,介绍企业的文化、规章,在企业做人、做事的正确规范,以及待遇、保险、食宿、交通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应将学生的实习成绩和鉴定纳入学籍管理。
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方面服务的教师与科研人员队伍纵观国内知名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高校中有不少教师为企业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技术攻关问题,为企业创造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与企业形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目前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缺乏很强的科研能力,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全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应从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通过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通过构建办学质量监督机制,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总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环境下,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妥善处理各种关系,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争取通过利益纽带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工学结合的长久、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喻忠恩.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J].职教论坛,,(4):52-54.
[2]叶伟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51-52.
[3]邹林斌.政府、行业在高职教育办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及关系分析[J].教育与职业,,7(21):18-20.
[4]熊荣生.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存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5):37-38.
[5]丁金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层面的思考及示范院校建设的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16-20.
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有种种表征。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虽然在思想上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尽管高职院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然而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付诸实施。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合作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企业希望通过合作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人员培训,未将合作的重点放在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上。目前,校企合作尚无明确的法律保障和具体的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合作尚处于松散状态。此外,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校企合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实效性不强。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困境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困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对“矛盾”,一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合作双方的种种差异和不一致;二是校企合作决策与执行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国家出台了若干相关法规政策,而地方政府未制定具体条例付诸实施。
2.1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是造成校企合作困境的内在原因
校企合作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然而,由于合作双方之间的利益取向不一致、拥有资源不对等,导致合作中容易引发矛盾与冲突。一是合作双方利益取向的不一致。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希望获得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希望得到企业的支持。企业虽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强调服务社会,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之上的经济价值观。当与高职院校合作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这种合作是否有利于增加自己的利润,降低自己的成本。当合作与盈利相矛盾的时候,企业就可能拒绝合作。高职学生到企业中实习或实训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行,或者涉及企业生产的机密与知识产权问题,企业不愿意牺牲经济利益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缺乏义务感和紧迫感。二是合作双方拥有资源的不对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拥有的资源不对等。高职院校所掌握的资源是人才培养的资源,主要是师资、教学资源等,其突出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或培训上。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主要是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等,其突出的优势是技术、设备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以及对经济发展、市场变化、人才需求最直接的反应能力。双方资源有一定的`互补性,但更多是不对等。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较低,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和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而企业在技术难题的解决方面更信赖更高层次的技术力量,导致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2.2校企合作决策与执行之间的“矛盾”是造成校企合作困境的外在原因
校企合作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支持是释放高职院校和企业能量的有力保证,也是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家出台了若干有关校企合作法规政策,但由于地方政府未能制订相应的具体条例付诸实施,导致校企合作陷入了困境。这种决策与执行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校企合作缺乏具体的实施条例。在国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等法规政策之后,地方政府并未在这些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订具体的校企合作实施条例,对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到目前为止,校企合作主要是由高职院校积极推动的,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此外,由于人才选择的市场化,企业更依赖从市场上获得所需技术和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订具体实施办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例如,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并支付报酬的企业,可以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但具体按什么规定、享受什么优惠政策,必须要有明确的实施准则。这对于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相当重要。二是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缺失。地方政府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来建立、维系,缺乏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研讨和自由实践阶段,虽然不排除个别高职院校、企业或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从总体上来看,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尚处于真空状态。仅有教育主管部门而无地方政府的参与无法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项目合作提供便利。
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出路
由于上述两对“矛盾”的存在,我国高职教育尚未建立起校企合作良性运行机制。因此,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要走出困境必须在化解这两对“矛盾”的基础上,建立高职院校、企业、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机制。
3.1明确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定位
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企业三方转变观念,对各自承担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明确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建立高职院校、企业、地方政府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机制的前提。教育是公益性事业,从产品属性上看,教育既不是纯粹的私人产品,也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而是同时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特征的准公共产品。因此单凭市场机制无法达到教育领域中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十分需要政府的协调和支持。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实训资源,人才培养的成本较高。地方政府在对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方面,需对高职教育投人更多的实训资源,如建立实训室,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源投入高职教育等。高职院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高职院校要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校企合作能力,在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到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中去。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领域拓展等的战略意义。要意识到企业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开展校企合作也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对高职教育的投资也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3]。企业要把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要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共建专业、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和经济实体,或组建职教集团,在校企合作中共享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2建立高职院校、企业、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机制
一是要建立基于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高职院校与企业都是利益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取企业的资助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获得真实的现场教育环境,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培训员工,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知名度。地方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协调校企合作双方的种种利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二是要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合作双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只有激发地方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展的需求,才会形成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地方政府要把高职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要建立基于规范校企合作的约束机制。有激励就有约束,有约束才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校企合作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没有符合法律要求的约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地方政府法律约束的框架下,高职院校与企业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
四是要建立基于提高工学结合质量的质量保证机制。质量保证机制是提高工学结合质量的核心,也是促进工学结合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和企业要特别重视工学结合的过程管理,完善工学结合的基本文件,健全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确保工学结合各环节顺利开展。地方政府要对工学结合的质量保证进行明确的职权划分,制订有关工学结合质量评估的条款、规定、程序和规范,保证工学结合有统一的标准;要遴选经验丰富的专家(包括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组成专门的、独立的评估小组,定期对工学结合各个环节进行评估;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机制收集反馈信息,定期对工学结合毕业生的职业成就进行调查,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
3.3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构
校企合作的推动固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机制,但机制的运行需要依托一定的机构来实现。因此,地方政府要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负责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实施细则,统一组织、领导、协调和监控各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进展情况,做好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认定工作,制订绩效考核办法,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对校企合作工作做得好的高职院校和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要重点督查各高职院校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以及相关优惠政策落实等情况,把开展校企合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要与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信息共亨,使高职院校可以了解到企业的需求信息,包括技术需求和人才培训需求信息,企业也可以了解到高职院校所提供的信息,包括相关专业的实验设备、师资和毕业生等信息,双方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相互寻找合作伙伴。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目的和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国今后人才培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职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想法和做法,为以后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打下基础。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而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实业和学业相结合的学习,利用工学结合的发展教育模式培养后一代,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开展高校与企业合作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说都是互利共赢的选择,学校和企业合作可以帮助学校进行人才的社会化培养,对于人才的养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和学校合作可以帮助企业增强专业性,为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校企合作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以后增加就业砝码。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在法律方面的缺陷
(一)法律条文不明确
翻阅有关高职院校校企合租的法律条文,在高职教育改革初期制定以后就没有进行过修订和增补,导致很多法律条文不明确,概念模糊,影响到双方合作的着重点和法律上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权利。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双方在教育学生上的合作模式,而这些涉及到法律的合同,很大程度上没有法律依据的保障,法律法规存在严重缺失,无法有效建立两者的责任关系情况。另一方面,有些规定仅仅是原则上的义务规定,没有法律的保障,也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进行落实,运用模糊的词藻如“鼓励”,“可以”等话语掩盖“应该”,没有确切的法律约束力,在贯彻落实方面存在问题,这将变得与道德约束无异。
(二)地方规定有失偏颇
在我国有些地区,为了支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提升的教育,出台了一些有关支持高校校企合作的法律条文。比如《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案例》等条文,这些条文是否具有推动力可以有效助力校企合作暂且有待观察中。比如宁波市教育局制定的关于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中,为当地提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做了有关保障和完善了相关法律条文,然而它并未在条例中明确当双方中有关一方发生违约时,应该如何判定违规责任和相应的处罚。条例本身无法确定双方应尽的义务和权利,仅仅说明奖励政策却没有考虑到实际财政部门的支撑情况是否允许,双方的合作仍然存在一定法律缺陷的问题。地方规定有失偏颇,企业的最高目标不是慈善机构而是盈利,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增强自身的信誉度和提高威望,为企业本身的内在软实力打下基础,而高校让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锻炼,企业和高校两者必须进行自由协商,并自愿签订合作协议,而不能以非双方的自由意志来进行合作。
三、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模式的问题
(一)当事双方合作时法律关系的明确
从有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合同上来说,学校和企业之间签订的合作协议属于民事合同法律,即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具有平等自愿的原则,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达,对于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校企合作的合同主要是指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将双方的意愿书面表达为文字,并落实在协议书上。而校企双方涉及到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比如说受教育的学生,以及维护秩序的政府均不是合同的主体。这样,作为校企合作的最重要的推动者:政府就有可能完全不理会此合同存在的意义,而将校企双方的合作看成是学校的责任。学校和企业从法律意义上来说签订的是合作伙伴的协议,双方当事人以协议为基础,依据合同法的原理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而企业,作为民办企业,不具有为学校承担教育责任的义务,所以这也就是说,企业完全可以掌握主导权,在协议中增加有利于己方的合同要求,而这一系列的`要求无非就是一些免责条款,这样的不平等合约会让校方无故承担较大的风险和法律责任,双方合作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从实际情况看校企双方合作现状
高职院校选择和企业合作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专业技能,而民商法规制下的校企双方合作的法律关系,存在很多缺陷,导致在实际情况的合作中,出现了很多流于形式的空洞实习。从实质上看,政府在其中没有做好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学校因为社会角色的原因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费用,导致两者的合作一直处于一个强势、一个弱势的地位。企业让学生到他这来实习,往往只是让专业的学生做做下手,常常被用来当作廉价劳动力,学校不仅要和企业沟通,希望企业能给出实习机会给学生,另一方面,学校有时还要支付人头费用,如此一来,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深度和广度也往往流于表面无法深入,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相悖,也与真正的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四、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
(一)确立校企合作的基本法律原则
通过将政府主体纳入到双方合作的基础上来,用政策作为推动力,尽力完善有关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规范。明确企业和院校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订立相关基本原则和主要思想,引导企业往教育方面去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合作原则,达成有效推行职业教育社会锻炼的目的。
(二)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实行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需要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明确当事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建立有关法律关系,规范立法的程序,从而让校企合作的模式成为一种标准可实行的操作方法,构成法律模式健全、完整统一并且有序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体系。比如,在实际情况中,一方面修改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将校企合作模式纳入其中。当涉及有关校企合作的具体描述时,做明确的法律条文的表达,鼓励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和推广,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对政府、受教育者和企业的责任人进行统一的规范和指导,建立长期有效的法律合作机制。
(三)明确实际可操作性
任何的法律条文和规范文件都离不开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在进行法律完善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和授权的行业组织的支持作用。他们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可以保障双方的利益和权利,在组织上面进行有关监督和考核,从而达到双方公平合作,合作共赢的局面。由于学校和企业两者的目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合作时需要互相协调和配合,光靠他们自身的努力无法做到完全配合好,必须通过政府进行中间的协调和整合,双方在有关问题上做出让步,有效地沟通,最终完成合作。
五、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在法律层次上进行有关缺陷的剖析,提出有关建议和解决措施,不但能够推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事业,还能够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应林.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王君,高建中,卢侠.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缺陷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3:45-47.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强烈趋势
1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 紧跟科技的脚步, 长江工院也引来了发展的好机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 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结构合理、形式多样, 灵活开放、自主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高校要发张, 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在实际的教学和培养中扎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 为快速培养高技能性人才摸索出了一条可行之道。
2 校企合作的强烈趋势
(1)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培养适应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人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大体有三种途径:三方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教育机构、企业) 、项目驱动式、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等。其实这三种模式都有弊端。
(2) 满足现代化企业的需求社会在发展, 科技在进步, 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企业和工厂都是先进的设备, 需要先进的人才来操控设备;但是矛盾在企业员工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快的接受设备, 而学校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由于平时接触到的是学校的实验设备, 无法全面开展实际的实践教学, 所以学校必须选择与企业的合作, 是学生在真实的实战环境中实习, 实现校企合作能实现互赢。
3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 水利示范性高职院校, 简述我校实亲身实战几种校企合作校模式。
3.1 高职院校、培训机构、实践企业) 校企合作模式模式
此种模式以学校为主导地位, 企业处于辅助角色, 中间相关的教育机构参与监管。如我校多年传统发电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发电行业一般是大中型电企, 不是一般的企业有这种实力可以办合作办学, 这种模式中, 人才的培养目标由企业提出和制定, 实施计划由具体的学校制定, 在学校招生期间就可以和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这也是个现状问题, 家长认为大学不能白上, 入学就签订就业合同, 给学生和家长定心丸) 并承担绝大部分引导性培养任务。归根结底是为签约的企业培养人才, 利用企业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企业派技术专家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 学习专业知识走了捷径, 省时省力, 效果较好。目前, 国内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基本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3.2 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
企业以主人方式直接参与学校办学过程。
(1) 企业职工入校学习。经调查研究表明, 企业中很多在职职工由于文化水平的欠缺, 导致专业知识跟不上, 学校可采用灵活多变方式为企业提供这项服务, 如:周末班、夜校班、寒暑假等。进修式既不耽误职工上班, 又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多年来, 我校与长江委、武汉武警后勤总部、、武汉高铁乘务、新疆水电站等开展多方位合作, 对他们在职职工的给予职业技能培训、专业资格证培训培训等交流, 获得了双赢。
(2) 定单式委培:学校在招生教育时就可以做引导式宣传, 负责向企业推荐学生, 经企业确认后, 由双方共同商议和制定实施性教学方案, 培养相应专业和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 学校独立组建开班, 负责日常教学管理;企业派部分专业专家进行授课, 并提供专业的实习场所、实习环境、实习设备。理论学习主要在学校, 顶岗实习在单位, 相互合作, 分工明确, 目的统一, 学生完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深受企业的好评。
(3) 个别方式:企业和高校的灵活合作。企业和学校在学生入学初期就鉴定校企合作协议:在合作协议中备注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和资质, 学校实施学生的培养计划。只要学校按照合作协议培养出了合格人才, 企业就要无条件的接受, 一举多得:学校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 企业不费多大力气就获取了满意的人才, 再次实现双方的互赢。
3.3“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共同实施, 共同培养优秀人才。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 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 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 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 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 甚至合作的目的就是推荐 (安置) 毕业生就业, 而企业在履行基本的社会义务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外, 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实施部分培养任务, 这也是我校的办学模式之一。
3.4“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运作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要充分提高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使其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 是当前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从学校的角度看,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运作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就业形式一片良好; (1) 校企合作可以很好的解决企业招工难这个问题, 在企业经过短期实习, 毕业后可以直接去企业上班, 缩短培训周期, 提高效率。 (2) 企业通过学校培训可以不断提高职工素质, 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3) 企业通过学校的合作, 提高知名度, 使更多的毕业生了解贵公司, 树立企业了形象。 (4) 学生在企业定岗实习, 接触到先行性设备, 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 为后备力量注入提供条件。
4 总结
通过实践证明, 通过不断深化合作内涵的校企合作模式, 是培养优秀职业人才的最好模式。提升办学的模式,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学校和企业签订实质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 积极取得公司的支持, 根据实际需要开设专业, 或参与联合办学。职业院校只有把这校企合作当做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 稳住实干, 真正实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型模式[J].职教论坛, 2003 (10) .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关键词: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 多元化
职业教育只有依托企业和行业才能获得发展,“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模式。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迈进,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品加工和技术服务的智能化需求不断扩大,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定位越来越高,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只有把好了企业技术型人才所需技能的脉象,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民办高职本身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高职教育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现状是,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以教为主”的学科本位式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制定部分占据主体地位,实践课程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制定中颇显尴尬,原因不是民办高职院校不知“实践本位”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性,而是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民办高职院校社会地位不高、办学资金有限、办学经验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且整体水平不高、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大等导致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形同虚设或是含金量不高。在日渐成熟的高职教育专业体系及办学经验下,年轻的民办高职院校如何在老大哥公办高职院校办学领域中占一席之地,需把稳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脉,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上需独辟蹊径。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定向的实现形式,如何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制定一套既适应市场需求的又适合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成熟的、校企双赢的课程开发体系,是现今各大民办高职院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们以湖南都市职业学院为例,浅探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体系研究。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课程开发团队理论基础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软件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一流的教师队伍可以为学校发展带来无限生机。近年来,湖南都市职业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1 创新教师的培训机制,探寻教师发展的多种途径。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取资格证书的方式提高教师本身教学质量;制定职业教师入职标准,建立在职教师学位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教学比武,学院设立奖励机制举办教学比武,设奖“优质课”、“创新课”,组织教师向获奖教师观摩其授课形式;专业教师带薪定期到对口企业单位实习、挂职锻炼。这些培训形式有效的推进了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培训走向社会化。
1.2 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市场接轨的新型教师。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教师队伍力量不强是目前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专业教师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湖南都市职业学院针对每个专业,任命一至两名专业带头人,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引进或聘用企业或行业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对系部骨干教师提出“下得企业、上得课堂”、需具备一至两个行业资格证书的双重要求,主要从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2 坚持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
新环境下的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就业导向四因素的整合,故课程开发需突破传统性的单一模式,转向多元模式发展。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就航空服务类课程开发团队的组建,融合了航空服务类专业教师4名为主体、机场相关部门在职人员3名为辅助的课程开发团队,合理引入了企业课程资源,并将其整合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与此同时,吸纳了由3位机场中高层领导组建的行业指导委员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加入到课程开发活动,成功编制了2本适合企业订单培养的主干专业课教材,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增强了学生就业力。
3 以就业学生工作适应性的反馈信息为依据、调整课程设置
为了使学生在学校受教的知识更好的接轨到就业领域,避免学生学习的东西不够用、用不上,要用的东西没学过等现象,湖南都市职业学院成立了“211”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平台,每2年必须举办1次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参与的企业回访和1次深入的市场调研。并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把所需知识内容及技能培训及时的融合到课程开发中,以增强专业化的程度,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市场价值。
总之,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多元化的课程共建模式是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就业学生信息反馈是理论与实践接洽程度的试金石。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体系的建立,为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为企业提供了一批优秀技术型人才的同时,为学院本身在高职办学领域也争得了一席之地,使湖南都市职业学院成为了湖南省航空服务专业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周扬莉.浅谈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文秘专业秘书事务所的组织与管理——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绿叶秘书事务所建设为例[J].价值工程,2011(12).
[2]王珂.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取向——基于股份合作制的校企合作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