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推荐8篇)
1、病人接收剂量更小;
2、时间分辨力明显提高,省略了把成像板送到读取器然后扫描这一步骤,仅仅数秒种就能像是图像;3.具有更高的动态范围,使后处理图像的层次更加丰富;
4、较成像板的寿命明显提高。第二章 呼吸系统 空洞X线表现:空洞是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透亮区。X线上分3种:
1、虫蚀样空洞,又称无壁空洞,为大片致密阴影中多发的边缘不规则的虫蚀状透亮区,最常见与干酪性肺炎。
2、薄壁空洞,洞壁厚度≤3mm,洞壁为薄层纤维组织和肉芽组织等,内壁多光整,多见于肺结核,有时可见于肺脓肿及肺转移瘤。
3、厚壁空洞:洞壁厚度>3mm,可见于肺结核、周围型肺癌及肺脓肿,后者常有液平面。根据支气管扩张的形态可分为3型: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囊状型支气管扩张、曲张型支气管 扩张。以上类型可以混合存在。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在CT表现为“轨道征”或“戒指征”。
肺炎根据发炎的部位可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简述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及CT表现? 大叶性肺炎为细菌引起的急性肺部疾病,是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临床上起病急,以突然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为临床特征。CT表现:
1、充血期:可发现病变区呈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其内血管隐约可见。
2、实变期:呈肺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阴影。
3、消散期:随着病变的吸收,实变阴影密度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阴影。支气管肺炎亦称小叶性肺炎。结核病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型肺 外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CT呈现“三均匀”特点,即病灶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密度均匀。
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表现为胸腔积液征象。肺癌的X线典型的横“S”征,即右肺上叶肺不张时凹面向下的下缘与肺门区肺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形成横置的“S”征。周围型肺癌CT表现:边缘征象、内部征象、邻近结构征象、肿块增强特征。前纵膈肿瘤中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纵隔上部;胸腺瘤和畸胎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中纵膈肿瘤以淋巴瘤常见,位于中纵膈的上部;支气管囊肿位于气管、主支气管附近,相当于中纵膈的上中部;心包囊肿紧贴心包,多数位于心膈角区,相当于中纵膈的下部。后纵膈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为多见。
第三章 心脏与大血管 心胸比率:心脏横径(T+T)与胸廓横径(Th)之比即为心胸比率(CTR)。正常≤0.5。最
12大不超过
0.52。先天性心脏病分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
法洛四联症4种畸形: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狭窄性心包炎主要为心包积液吸收不彻底,引起心包脏、壁层肥厚黏连、钙化,逐渐发展而成。主动脉夹层主要原因为高血压使主动脉腔内的高血压灌入中膜形成血肿,并使血肿在动脉壁内不断扩展延伸,形成“双腔主动脉”。
第四章 消化系统 为什么钡剂造影技术是消化道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以清晰地显示消化道黏膜的改变,全面观察消化道的轮廓及病变的形态,尤其对于一些细微结构的观察比较理想,还可提供有关功能,张力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是消化道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胃的形状可分为4型:钩型胃、牛角型胃、瀑布型胃、长型胃。
龛影:亦称之为壁龛,是由于胃肠道壁上的溃烂缺损,达到一定深度,造影是被钡剂填充,当X线呈切线位投影时,形成一突出腔外的影像。充盈缺损:是指消化道管腔内的隆起病变以致钡剂不能在该处充盈。食管癌X线表现:
1、早期:粘膜皱襞的改变;小溃疡;局限性小的充盈缺损;管壁局限性僵硬,扩张受限,蠕动减弱。
2、中晚期:髓质型、蕈散型、溃疡型、狭窄型。龛影是胃溃疡的直接征象,多见于胃小弯侧胃角附近。胃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 良性 恶性 龛影位置 胃轮廓之外 胃轮廓之内 龛影形状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 不规则,扁平状、半月形 龛影口部 可见粘膜线、项圈征及狭颈征等 可见指压切迹和裂隙征 龛影周围 黏膜皱襞呈均匀性纠集,越近龛影越可见环堤征,黏膜皱襞呈不均匀性纠集,细,可直达龛影口部 可见破坏、中断现象 邻近胃壁 柔软,有蠕动波 僵硬,蠕动消失 进展期胃癌的钡餐造影表现:I型:限局限性的充盈缺损,形态不规则可呈蕈伞状、巨块状、息肉状或结节状,基底较宽,表面不光滑可有小的糜烂和溃疡,与邻近胃壁界限清楚。II型:主要表现为癌性龛影。切线位上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多呈不规则的盘状或月牙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可见指压切迹和裂隙征,周围绕以宽窄不一的透亮带,及环堤征。龛影周围可有黏膜纠集,但至环堤征边缘呈杵状增粗或中断。腔内半月形龛影及其周围透亮的环堤,统称为半月综合征。III型:与II型相似,但其环堤外缘呈斜坡状,宽窄不均且有破坏,与正常胃壁界限不清。IV型:分局限型和弥漫型。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僵硬,胃腔狭窄,边缘不整,蠕动消失,形态固定。弥漫型者呈典型的皮革胃。肝血管瘤的CT表现:平扫显示低密度肿块,偶可见钙化灶。肝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不连续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可见强化灶互相融合,病逐渐向肿瘤中心扩散,密度逐渐降低但仍高于正常肝组织。整个对比剂增强过程表现为“快进慢出”的特征。MRI表现为“灯泡征”。肝细胞癌病理上分3型: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此外,<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
直径之和≤3cm的肝细胞癌称为小肝癌。简述肝细胞癌的临床表现?(论述题)
1、平扫时巨块型和结节型肝癌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缘模糊或清楚,多数为低密度。有时较大肿块可发生中央坏死显示为更低密度区;有时肿块周围出现小的结节灶,称为子灶。弥漫型肝癌则可见广泛分布、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小结节。
2、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肿瘤迅速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而正常肝组织尚未强化;门静脉期间门静脉和肝实质明显增强,而肿瘤的强化密度迅速下降;平衡期肝实质继续保持高密度强化,肿瘤密度持续下降则显示为低密度病灶。整个对比剂增强过程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征。
3、静脉内癌栓表现为血管扩张,增强后出现充盈缺损;侵犯胆道可引起胆道扩张。急性胆囊炎分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主要是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增厚和钙化,胆囊缩小,或因积水而增大。胆囊功能受损。CT表现:平扫表现胆囊壁普遍性增厚,均匀或不均匀增厚,可见胆囊壁钙化;可伴有胆囊高密度结石。增强扫描可见增厚的胆囊壁均匀性强化。胆结石可分为:胆固醇性、胆色素性、混合性胆结石。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CT表现:主要表现为胰腺弥漫性增大,轮廓模糊,密度明显降低。胰周脂肪间隙模糊消失,胰周积液,肾前筋膜(Jess韧带)。胰腺癌病理上90%的为导管细胞腺癌,为少血管性肿瘤。CT是诊断本病首选的检查方法。肿瘤侵犯胰管、胆总管引起阻塞时,可见主胰管或胆总管扩张,两者同时受累并扩张使形成“双管征”。脾梗死梗死灶形态多呈锥状,底部位于被膜面,尖端指向脾门。脾动脉造影(DSA)可见显示脾内动脉分支的闭塞不通。气腹征象:站立位检查可见双侧或一侧膈下游离气体,表现为隔下弧形或新月形透亮影,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第五章 泌尿与生殖系统 肾与脊柱之间形成的角度为肾脊角,正常为15°~25°。肾盂X线表现可分为常见型、分支型、壶腹型。
尿路造影时,由于肾盂肾盏内压力过高,对比剂进入肾盂肾盏以为部位称肾脏回流,又称反流或逆流。回流有肾窦回流、肾小管回流、淋巴管回流、血管回流。
输尿管有三个生理狭窄区,即与肾盂相连处、跨越髂血管及小骨盆边缘处、进入膀胱处。
马蹄肾是一种常见的肾融合畸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当肾脏尚未升出骨盆以前,两侧肾脏的下极已融合在一起,形态似马蹄而得名。结石由多种化学成分构成,包括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盐、胱氨酸盐等。
肾自截:肾结核干酪化病灶可发生钙化,甚至全肾钙化。排泄性尿路造影:
1、肾结核:肾小盏杯口边缘不整,如虫蚀状。实质空洞与肾小盏想通时,可见肾小盏外侧有一团对比剂与之相连,边缘不整。
2、输尿管结核:管腔不规则,粗细不均、僵直,或形成不规则狭窄与扩张,呈串珠样改变。
3、膀胱结核:早期造影表现为膀胱轮廓模糊不清,边缘不整齐,容量减少。肾癌尿路造影呈“手握球”状,“蜘蛛足”样改变。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肿瘤内含脂肪,肾细胞癌中极少有脂肪成分。简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表现? CT表现:肾实质内混杂密度肿块,境界清楚,密度不均,可呈多房分隔缺损表现,其内可见脂肪性低密度灶。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不均,血管性结构发生较明显强化,脂肪组织和坏死区不强化。并发急性出血时,肿块周围可见高密度出血灶。MRI表现:为肾实质内不均匀肿块。脂肪在TWI上呈高信号,TWI呈中等信号,其内可有
2分隔。脂肪抑制序列成像,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随之下降,具有特征性。多囊肾为较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平片表现为双侧肾影增大,边缘呈波浪状,有时可见囊壁钙化。呈“蜘蛛足”样改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多为良性,约有10%为恶性。约10%肿瘤位于肾上腺以外。约10%发生在双侧或多发。CT表现:平扫为肾上腺去较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肿瘤较小时密度均匀,较大肿瘤可因出血、坏死和囊变而密度不均。增强检查,肿瘤明显强化,低密度区无强化。囊腺瘤包括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
第六章 骨与关节系统 由于骨与软组织的CT值相差很大,所以观察骨关节CT图像时,可分别用骨窗(400:1500)及软组织窗(60:300)。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为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通常表明有病变存在。骨折的愈合两种方式: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
骨折愈合的阶段:肉芽组织修复期、骨痂形成期、骨痂连接期、骨痂塑形期。
骨折愈合的观察:骨折1周内形成的纤维骨痂及骨样骨痂X线不显示;约2~3周后,形成骨性骨痂。疲劳性骨折好发于跖骨和胫腓骨,也见于肋骨、股骨干和股骨颈等处。柯莱斯骨折:为最常见的骨折,是指桡骨远端距离远端关节面2.5cm以内的骨折。常伴远侧断段向背侧移位和向掌侧成角,使手呈银叉状畸形。反柯莱斯骨折或史密斯骨折:使桡骨远侧断段想掌侧移位和向背侧成角,这种骨折少见。脊椎结核主要X线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椎旁脓肿、砂粒状死骨、继发畸形。
骨肿瘤病变部位:骨肉瘤的好发部位多为长骨的干骺端;骨巨细胞瘤则好发于长骨之骨端;尤文肉瘤则好发于骨干;软骨母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常在骨骺;颅骨和脊椎者是骨髓瘤的好发骨骼。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良性 恶性 生长情况 生长缓慢,不侵及邻近组织,但可引生长迅速,以侵及邻近组织、器起压迫移位;无转移 官,可有转移 局部骨质变化 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与正常骨界限清呈浸润性骨破坏,病变区与正常晰,边缘锐利,骨皮质变薄,膨胀,骨界限模糊,边缘不齐 保持其连续性 一般无骨膜增生,病理骨折后可有少可出现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且多骨膜增生 量骨膜增生,骨膜新生骨不被破坏 不成熟,并可被肿瘤侵犯破坏 多无脓肿或肿块影,如有脓肿,其边长入软组织形成肿块,与周围组周围软组织变化 缘清楚 织分界不清 骨瘤是一种成骨良性肿瘤,起源于膜内成骨,多见于膜内化骨的骨骼。骨瘤以构成大量成熟板层骨或编织骨为特点。疏松型骨瘤较少见,可不突出于骨表面,常位于颅面骨内。骨瘤好发于颅骨,其次为颌骨,多见于颅骨外板和鼻窦壁。骨软骨瘤又名外生骨疣。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骨肿瘤。骨软骨瘤可发生于任何软骨内化骨的骨,长骨干骺端为好发部位,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常见。骨血管瘤病灶内残存的粗大骨小梁呈纵行排列似栅栏状。骨肉瘤亦称成骨肉瘤或骨生肉瘤,是指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的恶性肿瘤。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基本X线表现:
1、骨质破坏:多始于干骺端中央,松质骨出现虫蚀样或小斑片状骨质破坏,继而出现骨皮质边缘破坏区,在皮质内表现为哈氏管扩张而呈筛孔状破坏。
2、肿瘤骨:肿瘤细胞形成的骨组织“肿瘤骨”,也是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
3、骨膜增生和Codman三角。
4、软组织肿块:表示肿瘤已侵犯骨外软组织。骨转移瘤可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第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CT平扫时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首选的检查方法,对急性脑出血的敏感性很高。MRA属无创伤检查,已经成为脑血管疾病的筛选检查方法。
颅骨内非病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侧脑室脉络丛钙化。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1、硬膜下血肿呈新月形,而硬膜外血肿呈梭形;
2、硬膜下血肿范围较广泛,硬膜外血肿较局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校2007级医学影像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甲班30名、乙班32名。
1.2 方法
将两班学生分别随机分别分成两组, 1组多媒体加胶片组31人, 2组多媒体加胶片与病例讨论结合组31人。首先由带教教师将见习内容以多媒体幻灯片的形式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 (2学时) , 然后1组学生自行观察或分组讨论教学片, 教师辅导 (2学时) ;2组学生自行观察教学片, 教师辅导 (1学时) , 再让学生分别或分组轮流观察本次课需掌握的重点内容的典型病例片3~5份 (X片、CT片或MRI片均有, 包括同一病人多种检查片, 并提供全面的临床相关资料) , 10 min后依次讨论每份片影像征象, 由一名学生代表总结发言, 包括病变征象、影像诊断、鉴别诊断及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 并且可对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带教教师适当加以启发和引导。学生依据医院影像科的阅片程序书写诊断报告书。
1.3 考核与问卷调查
按呼吸、循环、骨关节、中枢五官及腹部各系统, 于结束节见习课对所有学生分别进行理论及阅片测试;后者为每名学生对提供的2个病例书写诊断报告, 由2、3名副教授以上教师从影像征象描写、报告条理性、逻辑性、鉴别诊断征象、最终诊断等方面, 按规范的评阅标准对报告进行评阅, 量化计分。记录各组学生理论及阅片考核成绩。期末召开座谈会, 就两种见习教学模式效果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包括总体满意度、学习兴趣满意度、对老师的满意度并进行理论测试, 主要考核影像检查技术、成像原理、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等方面的内容, 记录总结考核成绩。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成绩数据进行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
2 结果
2.1 见习考核结果
5次理论及诊断报告书写测试成绩显示, 多媒体加胶片与病例讨论结合组各次成绩均高于多媒体加胶片组,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见表1。
2.2 问卷调查及期末理论成绩结果
期末召开座谈会, 就两种见习模式效果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总结期末考试成绩。见表2。
3 讨论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院疾病诊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于专业学生,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除了理论知识外, 重要的是为进入临床实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技能基础。见习课是学生巩固、理解及记忆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将来实习和从事影像诊断工作前的重要衔接阶段[3]。
3.1 医学影像诊断学见习模式评价
胶片加观片灯的传统见习模式应用于临床教学时间较长, 学生可以跟随带教教师阅片, 与今后的临床工作接近。但其胶片需求量大且易老化, 保存困难;CT和MRI片图像幅数多且小, 不利于细微病变的观察;见习环境较暗, 易形成视觉疲劳, 不适于长时间学习。此种单一见习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发展与教学需要, 现已被多媒体加胶片模式取代[1,4]。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 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 远远大于单看和单听的记忆率。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 教学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和形式多样、声文图像并茂、动静结合等特点, 且信息量大, 参与性强, 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耳目一新、形象直观, 这种多重刺激, 恰到好处地打破了时空限制, 展现了宏观和微观世界, 把抽象问题形象化、明白化, 敏捷高效, 能较好地解决医学影像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尤其适用于以图像为主要诊断依据或信息来源的医学影像诊断学见习教学。其便于大量教学资料的存储;可以根据需要对病例图像进行复制、放大或删剪, 有利于病变细微征象的显示和观察;可以运用动态效果对器官运动进行显示;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感性认识, 提高掌握知识的主动性, 使教学形式及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从而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不足是只能观察到荧光屏上的影像, 对实物胶片图像缺乏感性认识使理论与实践间存在一定的差距[5,6]。多媒体加胶片的见习模式, 即本组1组采用的模式, 克服了上述两种模式的缺点和不足, 充分结合发挥了两者的优势,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成为近阶段医学影像诊断学主要见习模式。
病例讨论是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工作必不可少的过程, 见习中的病例讨论有利于学生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图片分析相结合, 巩固所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熟悉医学成像原理、方法, 掌握诊断疾病的要点, 并掌握阅片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带教教师的讲解, 可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规范的影像诊断思维, 加强理论与影像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 抓住主要矛盾, 透过现象看本质, 共性与个性等影像诊断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提前熟悉临床影像诊断工作流程, 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实践技能基础[7,8,9,10]。当然, 讨论中, 必须注意选择典型的病例, 尽量提供全面的临床相关资料, 这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是值得的。本组2组采用的多媒体加胶片与病例讨论结合见习模式将三种方法有机联合在了一起,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及联合应用功效,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 现正逐渐被各教学医院应用于教学实践, 必将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多媒体加胶片与病例讨论结合与多媒体加胶片见习模式效果比较
多媒体加胶片与病例讨论结合法, 学生独立思考、判断是主导, 教师适当加以启发和引导,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指导者[10,11]。本研究中, 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骨关节系统、中枢五官系统及腹部各系统 (包括消化腺、胆道、食管、胃肠道及泌尿系统) 5个章节见习结束时进行了5次理论及诊断报告书写测试。甲乙两班1组与2组理论成绩及阅片成绩分别进行的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表明, 多媒体加胶片与病例讨论结合组各次理论及阅片测试成绩均高于多媒体加胶片组, 两组成绩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本组期末召开全体学生座谈会, 就两种见习模式效果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总体满意度、对学习兴趣的满意度、对老师的满意度。对期末理论考试成绩统计了合格率和优秀率, 结果表明2组各项均高于1组。也充分证实多媒体加胶片与病例讨论结合的见习教学法, 在保证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临床专业实践技能, 更适合于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医学影像诊断学的见习教学。本组期末理论考试总成绩合格率及优秀率均高于见习各系统, 与平时学生课业较多, 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系统复习, 而期末进行集中全面复习, 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透彻有关。
总之, 随着临床医学对影像医学的依赖性不断增加, 现阶段普遍应用的多媒体加胶片的医学影像学见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必须重视医学影像学见习教学, 重视见习报告的书写, 改革见习教学理念、方法, 优化资源配置, 全面推进多媒体加胶片与病例讨论结合的见习教学法, 创新教学模式, 构造见习教学新体系。提高学生科学性、客观性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为高素质创新医学影像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1,12]。
摘要:目的 探讨影像专业本科医学影像诊断学最佳见习教学模式。方法 该校2007级医学影像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甲、乙两班共62名, 每班随机分成多媒体加胶片见习组 (1组) 、多媒体加胶片与病例讨论结合见习组 (2组) , 两组合计各31人。分别带教见习, 每系统结束课时共进行5次理论及阅片测试;期末问卷调查1次, 综合理论测试1次。结果 2组5次理论及阅片测试成绩均高于1组, 组间差异有显着性 (P<0.05) 。总体满意度、兴趣满意度、老师满意度及期末理论成绩合格率、优秀率, 2组均高于1组。结论 多媒体加胶片与病例讨论结合法, 是医学影像诊断学最佳的见习教学模式。
关键词: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专业,本科,见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WANG PY, QIN DJ, LI YJ, et al.Exploration of Internship teachingmodels in medical imageologyteachingfor medical imageologyspecialty[J].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 2008, 16 (4) :175-176.Chinese
[2]LI LC, ZHANG YS, LI ZH, et al.Some measures in optimization ofmedical imaging equipment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9, 19 (16) :2551-2552, 2556.Chinese
[3]LIAO WJ, TANG Z.Teaching experience summary of medical imaging[J].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2010, 28 (5) :92-93.Chinese
[4]ZHANG XL, WANG Q, DONG FR.Initial discussion on teaching re-formofmedical imaging[J].Chinese Journal ofHealth Care, 2009, 17 (9) :272-273.Chinese
[5]ZHANG YJ, ZHANG JB.Multimedia applications and optimized emis-sion diagnostics classroom instruction[J].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alScience, 2009 (5) :55-56.Chinese
[6]MCGRTATT C, COMFORT MB, LUO Y, et al.Applicationof an inter-active computer program to manage a problem based dental curricalum[J].J Dent Educ, 2006, 70 (4) :38-397.
[7]DINGY, LI ZW.Application oflearningmethod that problem-the basicin teaching of viral hepatiti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9, 19 (1) :158-160.Chinese
[8]FERNANDEZR, PARKER D, KALUSJS, et al.Usinga human patientsimulation mannequinto teach interdisciplinary team skills to pharmacystudents[J].AmJ PharmEduc, 2007, 71 (3) :51-51.
[9]SHI HS, WANG YJ, WAMG XY, et al.Application of the image-in-ductive teaching method in diagnostic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J].Chinese Journal ofMedical Education, 2009, 4 (2) :87-88, 97.Chinese
[10]JAHNKE C, ELSASSERE A, HEINRICHS G.Striking a new path inmedical education.Campus, an interactive, case-based training sys-tem[J].Med Klin (Munich) , 2006, 101 (5) :365-372.
[11]ZHUYS, SHI HB, HONGXN.Exploration ofreformof medical imag-ing exper iment teaching[J].Resear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 2009 (10) :1276-1278.Chinese
[摘要]文章对影像技术专业的影像诊断学相关教材的特点以及“影像诊断学课程”综合化的必要性及其趋势进行了分析论述。试图通过分析课程综合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医学影像特点,来积极探索开展“影像诊断学课程”综合化改革的一些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影像技术 影像诊断学 职业教育 课程综合化 改革
[作者简介]辛春(1962-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影像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江苏盐城224006)程永润(1970- ),男,盐城高等师范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教学。(江苏盐城22400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129-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迎接新时期的挑战,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将开展积极的改革,由于任何教育形式的改革最终都要依托具体的课程形态来保证受教育者达到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程改革成为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所面临的主要发展瓶颈为专业体系中有相当部分的课程是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内容,故而尽管高职院校的学科门类较为齐全,课程体系也非常严谨,但却没有充分体现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突出的是实用性、多向性的专门行业的动手能力。各分化学科虽然有助于深化人类对自然界领域各方面的认识,但同时又容易造成高等职业技术专业的学生知识学习系统性不强的问题,所以作为课程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课程综合化改革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一、课程综合化的内涵
“课程综合化”译自“Curriculum Integration”,也有人将其译为“课程一体化”或“课程整合”,翻译方式尚无定论。其中“综合”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以期达到整体和统一的目的;另一方面从逻辑学意义上讲,“综合”与“分析”相对,是把事物的各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考察的方法。区别于统一的思维方法,课程综合化的直接基础是学科的分化,学科的分化造成了分析性知识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化”融合了其本身固有的两层含义,准确地表达了“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应有之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综合化则是根据培养专业人才的规格、专业要求来分析、沟通和探索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较为侧重于科技成果快速地进行实用性转化,从而更好地解决新兴科学技术、社会需求和职业之间的矛盾。
二、“影像诊断学”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医学影像学由传统的X线成像,发展到包含CT、DSA、MRI、USG、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等内容,子内容之间都有一定的促进和依赖关系,并且随着“大影像”的概念越来越被认可,很多医院都将相关的影像科室整合成影像中心。临床影像分支科室的综合,能使影像医师更好地熟悉各种影像学的检查特点,对各种影像检查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价,这比较利于提高医师的影像诊断素质。许多卫生职业院校的影像专业也把普通放射诊断学教研室、CT诊断学教研室、MRI诊断学教研室、超声诊断学教研室合并成影像诊断教研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把影像分支科目的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医学影像学科综合化成为必然趋势。
高中后三年制影像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主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影像技术职业技能。因此,其课程体系设置既不能沿用初中后五年制影像诊断专业和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式,也不能套用影像专业本科的教育模式,而应该根据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建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设置课程的指导原则。
目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高中起点三年制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特点主要表现为:(1)学生必须在两年短暂的在校时间内,锻炼出较强的影像技术专业适应能力。因此,专业课教学任务较重,课程容量非常大。(2)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为学生打下宽泛的专业基础,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而不是传统的终结式教育。(3)教学的另一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步入社会时的择业能力,这要求他们必须既要有扎实的职业能力基础,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受到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影像技术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形势的需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亟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大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力度,勇于打破现有的课程结构,积极推行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教育,促进专业课程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使得教学内容间能够相互融合。
三、对“影像诊断学”课程教材的分析
我院从四年制的中等专业教育体制发展到五年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再转化为高中后三年制的高等专科教育体制,选用了不同的影像诊断学教材,由原来的“X线诊断学”“放射诊断学”(含CT),发展到最近的“影像诊断学”。
“X线诊断学”这本教材虽然只介绍了X线成像的相关基础知识,但全书系统性较强,内容比较详尽,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也很大,我院编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之相匹配的课时有390~430学时。随着CT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放射专业逐渐演变成影像专业,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增开“CT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专业课程。为了节省课时,提高教学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笔者于2001年主编校本教材《X线诊断学(含CT)》,其中把普通放射和CT等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共计370学时,内容简明扼要,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2001年以后医疗机构中MRI迅速普及,医学院校影像专业本科生直接使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材,其中以2001年由天津医科大学吴恩慧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材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以成像技术为纲,分别介绍各个系统的影像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各论中又以系统为纲,介绍每一种疾病的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内容比较精练,如获得性心脏大血管病变只讲4种疾病,其他骨感染性疾病只介绍了骨梅毒和骨麻风病两种。但其对应的教学过程比较烦琐,如讲“骨骼”时既要涉及总论中的骨骼知识点,又要涉及各论中的骨骼内容,需要前后反复翻查,较为费时。此外,由于本科教材容量较大,不太适合职业技术教育,为了满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等职业教育,2003年云南省昆明卫校赵汉英等以检查方法为纲主编了《影像诊断学》,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但教材内容重复的现象仍然存在,如支气管扩张症在X线检查、胸部CT、胸部MRI中重复介绍,先天性心脏病在X线检查、循环系统CT和循环系统MRI中也存在重复。
2006年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出版了高职高专系列教材。其中的《影像诊断学》由蒋烈夫主编,作为全国卫生院校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实验教材,供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精练,将对每种疾病病理的扼要讲解和临床、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等与影像学相关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到一起。该书图文并茂,运用新兴的比较影像学方法编写而成。然而,该教材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使用则内容偏浅;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内容又偏深。如果能根据专业的不同,针对性地丰富和精简内容,出版适合不同专业的《影像诊断学》教材则能更好地支持实践教学。目前,针对我院影像专业具体情况而言,比较适用的是蒋烈夫主编的《影像诊断学》教材。但必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更多相关参考资料,如作者编著了《临床实用影像解剖彩色图谱》,将作为教学辅助材料,用图解的方式帮助学生解读各种影像形成原理,形象生动,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四、“影像诊断学”课程综合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问题。目前相关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影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尽管有统一教材,但很多学校的“影像诊断学”的教学课时安排存在较大差异,教学容量和深浅度也难以保持一致,如中国医科大学高中后三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射方向)2002年10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开设了94学时的“X线诊断学”,无“影像解剖学”“超声诊断学”“CT诊断学”课程;浙江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中后三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08年2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215学时的“医学影像诊断学”,67学时的“超声诊断学”;我院的高中后三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07年10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168学时“影像解剖学”和236学时的“影像诊断学”。
2.师资问题。课程综合化后的“影像诊断学”要求一名教师同时承担过去的X线诊断学、CT诊断学、MRI诊断学、超声诊断学内容的讲解,难度较大。此外,尽管临床上很多医院都成立了影像中心,可是在影像中心内仍然分设普放、CT、MRI、DSA、超声、介入各个科室,而医生较少轮转,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因此很难聘请到合适的教师来任教。
3.实训问题。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在我院的教学过程中一个章节通常要涉及几个影像科目的内容,比如“正常消化腺的影像表现”,实训内容包括消化腺CT表现、MRI表现、超声表现、腹腔干动脉造影等。因此,带教人员既要示教、指导腹部CT、MRI、腹腔干动脉DSA内容,又要亲自演示腹部超声查法及正常表现。尽管我院有完善的校企合作建的实训中心,但每年却有4个班(每个班55人左右)的学生,学生总数较大,然而,影像诊断学专职教师仅有4位,聘请医院医生任兼职教师,一个实验至少要请两位兼职教师,还要派专职实验员负责师生之间的组织协调。所以,影像诊断学的课程综合化大大加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五、“影像诊断学”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1.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院通过总结2005年级、2006年级和2007年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经验,请教务处、基础部、医学技术系和临床医师共同参加修订工作,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过程滚动进行,进而把2007年级人才培养方案发给相关兄弟院校讨论、修改,修订出博采众长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确保此措施的落实效果,笔者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命令手段,委派一家院校牵头,组织相同专业的院校共同参与集体调研,依靠集体智慧来提升办学质量。
2.以市场需求为准绳,编写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影像诊断学》教材。现有的《影像诊断学》教材编写都是以某种检查技术为主线,然后讲解疾病的表现,比如CT检查要讲到肝硬化,而超声检查也要讲到肝硬化,到了MRI检查还要讲到肝硬化。如果分科教学更糟糕,X线诊断学、CT诊断学、MRI诊断学、超声诊断学里讲解这些疾病时都要先讲该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内容重复讲解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课程综合化不是随意地将内容拼凑和组合在一起,而是要先结合现状,有目的地确定综合化原则。(1)整体优化。即调整影像诊断学的课程门类及结构,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形成模块式的综合化课程结构。(2)交叉融合。即淡化系统界限,注重课程内容融合和课程结构的综合化。(3)一线到底。以疾病为主线,叙述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表现(X线、CT、超声、MRI、DSA等),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丰富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专业教师培训力度,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像诊断学涉及的内容面广量大,因此,必须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应具有丰富而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就是说综合化改革以后的“影像诊断学”的教学质量要由“双师型”教师队伍来保障,其最直接有效的做法是积极创造条件安排青年教师到医院从事与影像诊断学相关的各个科室的实践工作,轮转学习,以此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
4.搭建数字化网络平台,增强师生动手能力。我院在影像系实训中心筹建了一个数字化读片室,一个模拟CT室,以便充分发挥网络海量信息的作用。一方面,教师首先要能熟练利用网络来查找和下载所需的影像资料,以便“图、文、声”并茂地解决“影像诊断学”中知识难点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利用网络来拓展“影像诊断学”的相关知识,又要在课外时间加强对网络实验室开放时间的控制及管理,并将青年教师下实验室进行指导的任务纳入年终考核范围。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综合化改革,是当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所需应对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具体开展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应该达成以下共识:第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出发点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技能的提高;第二,课程综合化改革涉及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需求以及学校教学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且不断优化的旋进过程;第三,课程的综合化改革无固定模式可循,每个学校应该根据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来选择具体的做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王红,刘颖.高等教育课程综合化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4(2).
[3]唐瑞海.对专门课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通讯,1998(7).
[4]黄亚东.关于高职班专门课课程综合化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5]王溱.X线诊断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6]吴恩慧.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赵汉英.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8]蒋烈夫.影像诊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李超任.高职课程改革要做到“五注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10]徐秋儿.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材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数为240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为1:1,即理论授课116学时,实验116学时,分两个学期授课。四
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吴恩惠,2版,2006年 正文 第一章 总论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X线、CT及MRI的成像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各种疾病应选择哪种影像学检查;讲述X线、CT及MRI的图像特点,让学生知道不同灰阶所表示的意义。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医学影像学100多年的发展使,近况及最新进展。
(二)了解X线成像原理,掌握X线的特性和检查方法。
(三)熟悉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组成。1 II
(四)熟悉X线的产生、特性。X线及CT成像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五)掌握普通X线、CT、MRI的图像特点,不同灰阶所表示的意义。分析病变要点。
(六)了解数字X线、图像存挡与传输系统(PACS)及DSA的原理、临床应用等。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论(X线的发现、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史、医学影像学内容)。
(二)X线的产生和特性
(三)X线的成像原理。
(四)X线图像特点
(五)X线的分析与诊断
(六)数字X线成像CR、DR、DF。
(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概念、临床应用)。
(八)计算机体层成像(CT)。前言、CT的成像原理、CT设备、CT进展、CT图像特点、CT 值、窗宽和窗位、CT的阅片与诊断、CT的临床应用。
(九)磁共振成像(MRI)。概念、磁共振成像装置组成、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特点、磁共振的特殊成像技术、磁共振检查适应证、临床应用。第二章 呼吸系统 一 教学目的 呼吸系统主要用X线检查及CT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呼吸系统正常和异常影像
学表现,以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胸部病变的检查方法。
(二)熟悉胸部正侧位X线片上的解剖结构。
(三)掌握肺门、肺纹理及叶间裂的形态分布特点,肺叶的解剖分布。
(四)掌握正常胸部CT横断面解剖,重点是纵隔窗及肺窗是的各个代表层面所显示的解 剖结构
(五)掌握基本病变的病理基础或病变形成的原因、影像学表现、常见于哪些疾病。
(六)掌握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肺转移瘤、纵隔肿瘤、肺挫裂伤的影像学表现、诊断 与鉴别诊断,熟悉各种疾病的影像学特点。
(七)了解类风湿肺、肺淀粉样变、肺泡蛋白沉积症、肺泡微石症、肺出血、肺梗塞的影 像表 现。
(八)了解MRI在胸部的应用。
三
教学内容
(一)检查方法
(二)正常X线及CT表现 胸廓软组织及骨骼、胸膜、膈肌、肺、纵隔。
(三)基本病变表现,X线及CT表现为主,支气管阻塞及其后果(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 张)、肺部病变(渗出性病变与肺实变、增殖性病变、纤维性病变、钙化、结节与肿块、空洞与 空腔、肺间质病变)、胸膜病变(胸腔积液、气胸及液气胸、胸膜肥厚、粘连、钙化、胸膜肿块)、纵隔病变(纵隔增宽、纵隔移位)。
(四)肺部疾病诊断:支气管异物、肺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化脓性肺炎、间质性肺炎、2
过敏性肺炎、放射性肺炎、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炎性假瘤)、肺脓肿、先天性支气管囊
肿、气管、支气管异物、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肿瘤(中心型肺癌、周围型肺
癌、弥漫型肺癌、肺转移瘤、肺良性肿瘤)、肺霉菌病、艾滋病的肺部感染、结缔组织疾病(系
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肺病)肺血循环障碍性疾病(肺水肿、肺栓塞、肺梗死、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肺出血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肾综合征)、结节病、特发性肺间 质纤维化、韦氏肉芽肿、肺淀粉样变、肺泡蛋白沉积症、肺泡微石症、尘肺。
(五)纵隔疾病诊断:纵隔肿瘤、纵隔感染(纵隔炎、纵隔脓肿)纵隔血肿、纵隔气肿。
(六)胸部外伤:骨折、肺挫裂伤、气管支气管断裂、气胸及液气胸、纵隔气肿、胸壁皮下气肿、外伤性膈疝、膈下脏器损伤等。
(七)胸膜及横膈病变:胸膜间皮瘤。第三章
循环系统 一
教学目的 循环系统主要讲X线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循环系统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的X线
表现,以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循环系统的检查方法。
(二)掌握心脏、大血管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掌握心脏各房室增大、肺血流异常和大血管异常的X线表现及常见于哪些疾病。
(四)掌握先天和后天性心脏病、心包疾病的X线诊断。
(五)熟悉MRI及CT在心脏大血管中应用。三 教学内容
(一)循环系统的检查方法:X线检查(透视、摄片、心血管造影)、超声成像、CT、MRI。
(二)正常X线表现:正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
(三)基本病变表现:心脏横径增大、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增大、右心房增大、肺充血、肺淤血、肺缺血、肺静脉高压、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肺动脉高压。
(四)心脏、大血管疾病的X线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辨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
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肌病、心包疾病(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房 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Fallot四联症)、大血管疾病(主动脉 瘤、主动脉夹层、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肺静脉异位引流、腔静脉异位引流)。第四章 骨关节系统 一 教学目的 骨关节主要用X线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骨关节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以
达到对常见的骨关节外伤和骨病进行诊断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骨关节的检查方法。
(二)掌握骨关节正常X线表现及其变异。3
(三)掌握骨关节基本病变的定义、X线表现及常见于哪些疾病。
(四)熟悉骨折及关节脱位的X线诊断以及骨折愈合过程。
(五)掌握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结核、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软骨炎、佝 偻病的X表现特点、诊断要点。
(六)掌握关节结核与化脓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七)了解骨的发育与代谢。
(八)了解MRI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三 教学内容
(一)检查技术:平片、CT、MRI
(二)骨关节正常X线表现:骨的解剖、生理与发育、关节的解剖和生理、四肢骨关节X线解剖、正常CT表现(躯干和四肢骨、关节、软组织)、正常MRI表现(骨髓、皮质、骨膜和关节软骨、滑膜结构、纤维软骨、肌腱和韧带、肌肉等在T1WI 和T2WI上的信号强度)
(三)骨关节基本病变表现(异常表现):骨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
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骨质坏死、软骨钙化、骨内矿物质沉积、骨骼变形),关节病
变的基本X线表现(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强直、关节脱位),软组织基本
病变X线表现(软组织肿胀、软组织肿块、软组织内钙化、骨化、软组织内气体、肌肉萎缩),异常CT表现,异常MRI表现。
(四)疾病诊断:骨与关节创伤(骨折、关节创伤),骨关节发育畸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脊
柱畸形、脊椎裂、半椎体及矢状椎体裂、腰椎骶化、脊柱侧弯、椎弓峡部不连、软骨发育不全、成骨不全、粘多糖病),骨坏死和骨软骨病,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骨骺干骺端结核、骨干结核、扁骨结核、滑膜型关节结核、骨型关节结核、脊柱结核)骨肿瘤
(骨肿瘤的分类、影像诊断要求、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骨样骨瘤、骨肉瘤、骨软骨瘤、软
骨瘤、尤文肉瘤、骨髓瘤、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肉瘤、骨巨细胞瘤),骨肿瘤样病变(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代谢及营养障碍性疾病(骨质
疏松、维生素D缺乏症即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内分泌性骨病(肢端肥大症、甲旁亢),网状内
皮细胞增生症(嗜酸细胞肉芽肿、黄色瘤、勒-雪病),关节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
炎、痛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骨关节病等)。第五章 消化系统 一 教学目的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及肝胆胰脾等。消化道疾病以X线钡剂检查为主,肝胰脾等实质性器官疾病以超声、CT及MRI检查为主,重点是CT及MRI,急腹症检查以腹部平片为主。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消化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表现,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 的。二 教学要求(一)熟悉消化道检查方法,了解磁共振、B超在肝胆胰脾中的应用。(二)了解肝、胆、胰、脾的检查方法。(三)掌握胃肠道各种基本病变的造影表现。(四)掌握食道病变的X线表现。(五)掌握肠梗阻、胃十二指肠溃疡、食道及胃肠道癌的X线造影表现。(六)掌握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诊断。4
(七)了解CT、磁共振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八)熟悉肝胆疾病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应首选B超,其次CT,最后MRI)。(九)熟悉肝、胆、胰、脾的正常影像解剖(CT、MRI为主)。(十)掌握肝、胆、胰、脾疾病的CT和MRI诊断。三 教学内容(一)胃肠道检查技术。普通X线检查、X线造影检查、CT、MRI。(二)胃肠道正常表现:腹部平片表现,X线造影表现(食管、胃、十二指肠、空、回肠的鉴别、回盲部、大肠),消化道管壁CT正常厚度。(三)各种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消化道轮廓的改变(龛影、憩室、充盈缺损),粘膜皱襞改变(破
坏、平坦、增宽、迂曲、纠集),管腔大小的改变(狭窄、扩张),位置及移动度的改变(旋转不良、转位等),功能性改变(张力、蠕动、运动力或排空能力),分泌功能等。(四)异常CT表现:消化道管壁增厚、肿块、周围脂肪层改变、邻近脏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 隔脏器转移。(五)消化道疾病诊断:消化道异物,食管静脉曲张,贲门失弛缓症,食管闭锁与食管气管瘘、食 管裂孔疝,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肠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 窄,消化道憩室,胃炎,肠结核,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大肠息肉,胃肠 道穿孔,肠梗阻,肠套迭,先天性巨结肠。
(六)肝、胆、胰、脾的检查方法。胆系造影(PTC、ERCP、T管造影)、血管造影、CT(常规平扫描+增强)、MRI、USG。(七)肝、胆、胰、脾的正常CT及MRI表现。
(八)肝胆胰脾异常CT表现:肝脏异常:局限性密度减低、普遍密度减低、局限性密增高、肝脏 缩小、肝脏形态异常、肝叶比例失常。胰腺异常:胰腺弥漫性增大、胰腺缩小、胰腺局限性增大、胰管扩张、胰腺钙化、胰周渗出。胆系异常:胆管扩张、胆囊、胆管低密度影、胆囊、胆管腔内高密度影、胆囊壁钙化、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渗出。脾脏异常:脾脏增大、脾脏密度异常。腹水。(九)肝、胆、胰、脾疾病诊断: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脓肿、肝囊肿、肝海绵状血管瘤、肝 脏局限性病变CT鉴别诊断、肝硬化、脂肪肝、胆系结石、胆囊炎、胆系肿瘤、(胆囊癌、胆
管癌)、胆道梗阻(梗阻性黄疸)、先天性胆管囊肿、胰腺癌、胰腺炎、脾破裂、脾肿瘤。第六章
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间隙 一 教学目的 泌尿生殖系统影像检查包括超声、腹部平片、尿路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CT及MRI等。腹膜后间隙检查疾病以超声、CT及MRI检查为主。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泌尿生殖系统正
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表现,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二 教学要求(一)熟悉尿路造影的方法。(二)熟悉肾脏、膀胱、子宫的正常CT及MRI表现。(三)掌握泌尿系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的正常表现。(四)掌握泌尿系结石的平片及静脉肾盂造影表现。(五)掌握泌尿系结核、肾癌、肾囊肿的X线及CT表现。(六)熟悉膀胱癌、前列腺肥大、子宫肌瘤及卵巢肿瘤的CT及MRI表现。5
(七)了解子宫输卵管结核、输卵管积水、输卵管梗阻的造影表现。三
教学内容
(一)泌尿系统检查方法。腹部平片(KUB平片),排泄性尿路造影(静脉肾盂造影IVP),尿道造影,肾动脉造影,超声成像(USG),CT,MRI。(二)泌尿系统平片及造影表现。肾脏形态,输尿管的三个生理狭窄,膀胱形态。(三)泌尿系统正常CT及MRI表现。
(四)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尿路梗阻,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泌尿系肿瘤(肾癌、肾盂肿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膀胱癌、膀胱平滑肌瘤),肾脏囊性病变(单纯性肾囊肿,出血性肾 囊肿,肾盂旁囊肿,多囊肾等)、先天性发育异常(一侧肾缺如、异位肾、肾旋转不良、马
蹄肾、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输尿管囊肿),肾外伤(肾周血肿、肾包膜下血肿、肾撕裂伤),肾上腺疾病(肿瘤、增生、萎缩、结核)。(五)生殖系统检查方法:USG,子宫输卵管造影,CT,MRI。(六)生殖系统正常表现:前列腺,精囊,子宫输卵管。(七)生殖系统疾病诊断: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子宫先天性畸形,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腺
肌瘤),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卵巢癌,卵巢囊性病变(卵巢囊肿、卵巢囊腺瘤及囊腺癌、畸胎瘤),输卵管梗阻。第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一 教学目的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颅脑及脊髓,主要讲解CT检查及MRI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
识颅脑、脊髓正常CT、MRI表现及基本病变表现,以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方法,特别是CT及MRI检查
(二)熟悉颅脑的横断面解剖及其在CT及MRI上的正常表现(三)掌握颅内占位性病变及脑积水的CT表现(四)掌握各种颅内基本病变的CT及MRI表现。(五)掌握脑肿瘤、颅脑损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的CT及MRI表现及其诊断;(六)熟悉颅脑先天性畸形及发育障碍。(七)掌握椎管及脊髓的正常解剖(包括造影、CT及MRI)(八)掌握椎间盘脱出的CT诊断(九)熟悉髓内、髓外硬膜内及硬膜外肿瘤的造影、CT及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三 教学内容
(一)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二)颅脑的横断面解剖及其在CT及MRI上的正常表现
(三)颅内病变的基本表现: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定位征象、定性征象、其它征象
(四)颅内疾病诊断:脑肿瘤:脑内外肿瘤的判别、神经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脑膜瘤、垂体肿瘤、颅咽管瘤、松果体瘤、听神经瘤、脑转移瘤;颅
脑损伤:脑挫裂伤、弥漫性脑损伤、颅骨骨折、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硬膜下积液、脑外伤后遗症;颅内感染: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动脉瘤、血管畸形; 6
(五)颅脑先天性畸形及发育障碍:先天性脑积水、第四脑室中侧孔先天性闭塞、脑裂、脑沟和
脑回发育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蛛网膜囊肿、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脑萎缩。
(六)椎管病变的影像学表现(MRI为主):椎管与脊髓的解剖、检查方法、正常脊髓造影表现。正常CT及MRI表现及椎管及脊髓病变:椎管内肿瘤造影表现及鉴别诊断、椎间盘(髓核)脱
出、椎管狭窄症。脊髓外伤、脊髓空洞症。
第八章 面颈部(眼、耳、鼻、咽、喉)一
教学目的 面颈部包括眼和眼眶、鼻和鼻窦、咽部、喉部、耳部、口腔颌面部和颈部。主要讲解X线及CT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眼、耳、鼻、咽、喉的正常X线、CT表现,掌握一些常见疾病影像诊断。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眼及眶部解剖及正常影像学表现。(二)掌握眼及眶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三)熟悉眼及眶部X线检查位置。(四)了解眼及眶部X线、CT及USG检查技术。(五)熟悉耳部正常X线及CT表现。(六)掌握中耳乳突疾病的X线及CT表现。(七)了解耳部X线检查位置及操作技术。(八)熟悉鼻、咽、喉部正常影像学表现。(九)掌握鼻、咽、喉部疾病的影学表现。(十)熟悉鼻、咽、喉部检查方法。
(十一)熟悉颈部解剖及病变
(十二)了解鼻、咽、喉体层摄影及造影检查技术。三 教学内容(一)眶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MRI、超声。(二)眼及眶部的局部解剖及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眼及眶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炎性假瘤、眼部异物、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眶和视神经管骨
折、甲状腺性眼球突出)(四)鼻和鼻窦的检查方法和正常表现。X线、CT、MRI。
(五)鼻和鼻窦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化脓性鼻窦炎、炎性肉芽肿、粘液囊肿、鼻及鼻窦息肉、鼻
和鼻窦恶性肿瘤)。(六)咽部的解剖复习。(七)咽部检查方法和正常表现。X线、CT、MRI。(八)咽部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咽后及咽旁脓肿、鼻咽部纤维血管瘤、鼻咽癌)。
(九)喉部检查方法和正常表现。
(十)喉恶性肿瘤——喉癌的影像学诊断。
(十一)耳部的解剖
(十二)耳部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正常X线表现。
(十三)耳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中耳乳突胆 脂瘤)。7
(十四)口腔颌面部:口腔颌面部的范围,影像学检查及正常表现。
(十五)口腔颌面部常见病影像学诊断:牙源性囊肿,齿釉细胞瘤,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腮
腺肿瘤。(十六)颈部解剖结构,影像学检查及正常表现
(十七)颈部疾病诊断:颈部神经鞘瘤,颈部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瘤。III 教学组织与方法一
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影像学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讲课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30-40人/实验室),教师示教教学片30分钟左右,然后由学生集体或独立阅片。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65%,实验考试占25%,平时成绩占10%。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讲课内容 教学手段 时数 实验内容 时数 类型 总论 CAI 8 X线、CT、MRI图像 8 综合型 呼吸系统 CAI 28 1.正常胸部X线及CT表现 28 综合型 2.呼吸系统基本病变表现 3.呼吸系统疾病诊断 正常心脏大血管及各房室增大循环系统 CAI 8 8 综合型 的X线表现,风心病,心包病变 1.正常及基本病变 骨关节系统 CAI 16 16 综合型 2.骨关节病变 1.食道、胃肠道的的正常X线消化系统(包括食CAI 20 20 综合型 及基本病变 道、胃肠道、肝、2.食道、胃肠道病变 胆、胰、脾)3.肝胆胰脾正常表现 4.肝胆胰脾病变 1.正常腹部平片、泌尿系造影、泌尿生殖系统 CAI 8 8 综合型 子宫输卵管造影像、CT、MRI 8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 CAI 14 1.正常颅脑CT及MRI表现 14 综合型 2.颅脑疾病诊断 3.椎管内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1.眼正常及眶部疾病的表现。面颈部 CAI 14 14 综合型 2.鼻和鼻窦的正常和异常表现。3.咽部正常和异常表现。4.喉部正常和异常表现。5.耳部正常及异常表现。
合计
3.X线的应用:X线透视,X线摄影,特殊检查(体层摄影,软X线摄影,高电压摄影),造影检查
4.X线机的构造:X线管装置,高压发生装置,控制装置,透视用影像装置,机械辅助装置。
5.X线透视与摄片的优缺点 :透视的主要优点是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方向进行观察。检查费用较低。透视的主要缺点有:荧屏亮度较低,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别较少的器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
X线摄影: 与透视的优缺点正好相反,其优点是:能使人体较厚、较薄的部位清晰地显示在X线照片上 ;病人所受的X线辐射剂量要小于透视、低于CT检查。X线摄影的缺点是:不能动态观察,检查费用高于透视。
6.CR与DR优缺点(CR是数字X线摄影DR是计算机X线摄影)
:CR优点是可与床边机配合进行诊室床边摄影;缺点是工作效率低,增加摄影成本,对影像的分辨力及清晰度提高不多。
DR优点是成像速度快,有高的空间分辨力及密度分辨力;缺点是部分产品相对较贵。7.摄片基本要求:骨盆正位片,一侧桡、尺骨正位片及同侧胫、腓骨正、侧位片;必要时加摄胸部和腰椎正位片。摄片质量要求:摄片位置准确,对比度良好,直接曝光区呈黑色,软组织是灰色,层次分明,皮质和骨小梁显示清晰。
8.儿童的骨骼特点:骨骼最初以软骨的形式出现,软骨必须经过钙化才能成为坚硬的骨骼 :长骨骨端有骨垢,为了生长发育,一个是红骨髓含量高,处于造血活跃期
9.儿童骨折包括:靑枝骨折,肱骨髁上骨折。
10.骨折: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骨质疏松 :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均减少,而比例仍正常。
11.骨折愈合的标志:以骨痂多少及骨折线是否清晰为标准,如果骨折线模糊,有骨痂生长了就开始愈合了。
12.脊椎骨折的特点: 脊椎骨折不需要较大外力作用即可发生,60~70岁患者发病率最高,可发生在一个或多个椎体,主要发生在胸腰椎。脊椎骨折X线表现为椎体水平骨小梁减少,椎体前缘皮质厚度减低,终板厚度改变,呈双凹形或楔形改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疼,包括腰背及四肢关节酸痛、乏力等
13.关节脱位包括: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
15.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1)生长情况 : 良性是生长缓慢,不侵及邻近组织,但可引起压迫移位;无转移 ;恶性是生长迅速,易侵及邻近组织、器官可有转移。
(2)局部骨质变化 :良性是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与正常骨界限清晰,边缘锐利,骨皮质变薄,膨胀,保持其连续性 ;恶性是呈侵润性骨破坏,病变区与正常骨界限模糊,边缘不整。
(3)骨膜增生 :良性是一般无骨膜增生,病理骨折后可有少量骨膜增生,骨膜新生骨不被破坏;恶性是可出现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且多不成熟,并可被肿瘤侵犯破坏。
(4)周围软组织变化 :良性是多无肿胀或肿块影,如有肿块,其边缘清楚;恶性是长入软组织形成肿快,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16.转移性骨肿瘤:主要通过血液途径转移。
(1)成骨型 X线表现:病变为高密度影,居骨松质内,呈斑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均匀一致,骨皮质多完整,多发生在腰椎与骨盆。常多发,境界不清。椎体不压缩、变扁。
(2)溶骨型X线表现:
骨松质中多发或单发小的虫蚀状骨质破坏。病变发展,破坏融合扩大,形成大片溶骨性骨质破坏区,骨皮质也被破坏,但一般无骨膜增生。
17.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特点:类风湿性关节炎可累及全身任何能活动的关节以四肢关节尤以双手和双足小关节为主最常受累的是近端指间或趾间关节和掌指或庶趾关节其次腕、肘、膝、肩、踝、胸锁、髋、寰枢椎关节也可被累及。此外额颌关节、环构关节及其他颈椎偶可受累。18.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表现:骶髋关节的改变,脊柱的改变,周围关节的改变
19.退行性变与骨质增生的区别:骨质增生是退行性改变的表现之一。骨质增生: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质数量增多,变致密的现象而言。是骨的基本影像学表现。
一、毕业实习目的及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所学理论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牢固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医疗道德和工作作风,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卫生技术人才。
二、实习科室及时间安排: 毕业实习目自年月日开始,至年月日结束,共40 周。X线投照:10周 影像诊断:12周 超声诊断:8周 内科:5周 外科:5周
三、组织领导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由学校统一领导。由主管副校长主管,实习就业处负责组织实施。各实习组要在实习医院主管院长、护理部、各处室主任直接领导下,依据实习计划和医院的具体情况,统一组织安排实习。各处室的实习工作要在处室主任及指导教师、护土长的直接领导下进行。
各实习点由实习小组长负责实习全面工作,协助医院搞好
实习分组轮换,掌握同学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定期向医院领导和学校领导汇报实习情况,请示工作。医院相关处室是学生实习和生活的基地,实习生必须服从领导,参加处室内政治学习、劳动、卫生等一切活动,并进行
考勤登记。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成绩,操行表现及出勤情况,要定期填入《毕业实习考核手册》,各处室实习结束,个人做出小结,请带教教师给予鉴定,实习全部结束时,写出个人实习总结和小组鉴定后,请医院主管处室鉴定签章,填入《毕业实习考核手册》,由实习组长交学校实习就业处审核。
四、实习生守则
(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养良好医德医风,讲文明、讲礼
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热爱所学专业,端正实习态度,尊敬实习单位的各类人员,团结同志、同学,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努力完成上级领导交办各项任务。
(三)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不迟到,不早退,工作时间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按要求着装。
(四)严格执行实习计划,不擅自变动实习计划和实习时间,确需调整的,必须经实习单位主管部门和学校实习就业处同意。
(五)加强岗前培训和学习,了解实习单位的性质和工作
特点,熟悉行风行规,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实习环境,努力搞好医患、护患关系,实习学生不擅自解释病情,不独立出具诊断报告。
(六)严格请销假制度,实习期间一般不准请事假,特殊情况需请假者,必须办理请假手续。无特殊情况不得用信件、电话、短信等方式请假,更不准让他人捎假。请假后必须按时返岗,及时销假。
(七)学习勤奋刻苦,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发生医疗差错和工作失误。
(八)遵守社会公德,注重自身修养,生活俭朴,衣着大方,无不良嗜好,不参与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保守实习单位的商业机密,不做有损于实习单位和学校形象的事情。
(九)遇有特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实习学生要坚守岗位,服从实习单位安排,并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未经学校或实习单位同意,实习生不得擅自行动。
根据以上要求,制定实习学生德育考查评分标准如下:
1.政治思想表现:满分20分; 2.实习、工作态度:满分20分;
3.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满分20分; 4.劳动纪律及考勤:满分20分;
5.执行实习计划及操作规程:满分20分;
本标准附加一张表格,由各科室如实填写在学生《毕业实习考核手册》上。如出现事故或严重违纪现象,按不及格处理,该成绩不及格者不准毕业。
五、对各实习医院的几点建议
毕业实习是全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步骤,为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我们建议各实习医院:
(一)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委派专人兼管实习工作。指导实习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管理。
(二)各科室负责指导实习生的医生,经常监督检查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对实习生严格要求,结合临床给予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各科实习结束时,对每个实习生的思想表现、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给予鉴定.实习全部结束时,由医院对每个同学给予全面鉴定.将鉴定意见填人实习考核手册内,并加盖公章。
(三)为有利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组织实习生参加相关科室的业务活动,如会诊、学术讨论、差错事故检查、死亡病例讨论等。
六、各科实习的内容及要求
(一)影像诊断:
1、呼吸系统:熟悉并掌握X线表现与变异,胸部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胸部常见疾病的病理基础,演变过程,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常见病包括:气管支气管病变、肺炎、肺结核、肺脓肿、肺癌、胞膜疾病、纵隔肿瘤、膈肌疾病、尘肺。了解胸部手术后的X线表现及并发症等。
2、循环系统:较熟悉地阅读各种心脏,大血管的X线片。
掌握正常心脏大血管的X线表现心胸比率,心表面积测量方法,房室增大的X线表现,心脏增大的类型、心脏大血管病变是肺血管的改变。能掌握循环系统常见病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常见病包括: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联合瓣膜病,高血肝端肥大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佝偻病、骨软化症、骨软骨瘤、骨巨细胞瘤、孤立性骨囊肿、骨肉瘤、软骨肉瘤、骨髓瘤、骨转移瘤以及良恶性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5、泌尿系统:掌握排泄性、逆行性肾盂造影检查方法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放、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鲁氏四联症,心包、心肌病变。
3、消化系统:掌握消化系统常规X线检查方法,熟悉双重造影及低张造影的方法和优点,掌握消化系统正常解剖和X线表现,基本病变和征象的X线表现,腹部平片和急腹症X线表现。掌握消化系统常见病的X线表现,重点掌握下列疾病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食管癌,贲门失弛缓症、胃及十二指肠、胃癌、慢性胃炎、胃扭转、二二指肠肿、腹腔结核、先天性指肠肛门畸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消化道穿孔、肠梗阻、肠扭转、肠套迭及胃肠道术后X线表现。掌握胆系造影的正常X线片、手术后“T”形管造影及各种胆道疾病的X线片,重点掌握胆结石、胆囊炎的X线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胰腺肿瘤对胃肠的压迫征象及胰胆管造影的正常及异常线表现。
4、骨与关节系统:掌握骨与关节正常X线表现,基本病 变的X线表现,能独立阅读骨与关节疾病的X线片。重点掌握 下列疾病的诊断要点:骨折与脱位、骨髓炎与化脓性关节瘤、骨与关节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股骨头软 骨病、胫骨结节骨软骨病、先天性髋脱位、脊椎滑脱、软骨发 育不全、多发性外生骨疣、软骨发育异常、骨纤维结构不良、及优缺点,泌尿系统正常X线表现,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常见病的X线诊断、鉴别诊断尿路结石,尿路梗阻,肾盂积水,泌尿系统结核病、泌尿系肿瘤。、女性生殖系统:掌握骨盆的解剖,发育类型及测量方法,妊娠、胎儿、胎盘的X线诊断,计划生育的节育器的检查方法、绝育术的X线检查,乳腺疾病的X线检查方法和各种良恶性疾患的X线特征。熟悉女性生殖系的常见病的X线表现如先天畸形、结核、肿瘤等。、五官系统:掌握眼、耳、鼻、咽喉及口腔颌面部平片正常及异常X线表现(造影部分为了解内容)。掌握五官科下列疾病的X线诊断:眶内囊肿及肿瘤,眶壁及眶周病变侵入眶内,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鼻窦粘液囊肿、鼻腔肿瘤、鼻窦瘤及鼻窦癌,咽后壁脓肿、鼻咽部恶性肿瘤、颌面部骨折、颌骨骨髓炎,颞颌关节脱位及关节强直。、中枢神经系统:掌握头颅正常X线表现,颅骨疾病诊断的分析颅内病变平片X线诊断(如颅内压增高、颅内肿瘤定位片,结核性脑膜炎钙化)。熟悉颈动脉造影正常X线表现,大脑半球占位病变的血管变形、移位及颅内肿瘤定性诊断。掌握颅脑损伤平片X线诊断,锥管内肿瘤平片及脊髓造影诊断、髓核突出造影诊断。熟悉颅脑发育异常中的先天
678
性脑积水、脑畸形、颅裂及脑膜膨出、颅底畸形、颅底凹陷的X线诊断。
(二)X线摄影
根据医院情况可安排常规位置摄影6周,造影及特殊检查2周,暗室2周。
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在掌握X线摄影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将原理应用于具体工作中,熟练掌握人体常见部位的投照方法,常用的造影及特殊检查,明了暗室工作原理和技术,达到学习结束后能够在一般综合医院放射科独立进行常规投照技术操作的目的。
(三)内科病房:
目的要求:
熟悉内科病房工作程序。掌握问诊、查体、病历和各种记录、申请单的书写。熟悉内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要求,了解其处理原则。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常用的内科诊疗技术操作。(四)外科病房:目的要求:
熟悉外科病房工作程序。掌握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查体、病历及各种记录单书写。熟悉外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要点。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了解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室工作基本程序和术后处理。掌握换药、打结、缝合、止血、折线、切开引流、包扎等技术。
关键词:口腔本科生,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口腔医学专业必修课程, 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 以研究口腔颌面放射生物学, 口腔放射防护,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以及颌面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为主要内容[1]。口腔医学五年制本科生能否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口腔颌面医学影像相关技术和知识对其以后口腔临床医学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特点
1.1 知识面广, 设计多个学科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 包括医学、生物医学、口腔解剖学、口腔病理学及口腔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学习本门课程, 解剖是基础, 病理是关键, 临床是参考, 影像解剖是纽带[2]。所以对于口腔医学本科生而言, 只有在学好口腔基础医学的基础上才能学好本门课程。
1.2 内容枯燥、抽象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大量基础医学知识, 且需要阅读大量X线、CT片等, 对于医学基础知识本就薄弱且尚未接触临床医学的大学生来说, 教学内容多显得枯燥、抽象,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枯燥而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
2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方法
2.1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利用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属于形态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改革, 文字、图片、动画等组合应用,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直观, 让学生的视野始终保持吸引在银屏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及思维能力, 使学习、理解变得更容易。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师可以把大量的病例、X线、CT资料等大量资料存放于电脑, 使用方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播放且节约时间, 尤其适用于对形象化要求较高的学科, 辅以多媒体教学, 信息量大、图文并茂, 学生看后印象深刻, 使课堂内容更充实、饱满, 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 提高了授课效率, 也减轻了授课教室的课堂负担, 必将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3]。
2.2 实验课的改进
多媒体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实验课教学, 传统教学的瓶颈在于牙片太小, 数量有限, 学生不便观察, 教学质量较差。多媒体教学学生看到的是真实的放大适度的高质量影像片, 而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阅片”, 学生在理论课的基础上, 通过颌面影像片的“阅读”, 掌握X线、MRI、CT等影像图片的观察方法、分析方法, 培养和建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尽可能的识别颌面医学影像图片中所包含的信息,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鉴定基础。
2.3 注重病例讨论
根据本科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完成所有理论课的学习后, 可介绍一些临床常见的病例供学生讨论, 可培养学生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 每个小组讨论后组长代表发言, 对不理解的地方可提出疑问。最后带教老师总结并进行点评。
2.4 加强临床见习、实习工作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的实践环节, 在其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我们这个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 此目的最终需要通过临床见习、实习来实现, 否则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掌握诊断疾病这一过程的基本程序、基本思路、基本方法。
总之, 口腔医学本科生必须加强对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的重视和学习, 为毕业实习和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绪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丁红忠, 徐江.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多媒体教学[J].农垦医学, 2008, 30 (4) :343-345.
【关键词】 医学影像;规范化;临床诊断
临床医学影像技术诊断规范化是为了让医学影像临床诊断达到一个全新的标准,通过合理、有效的运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水平做进一步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要求检查项目要根据现有设备和仪器条件合理的进行开展,在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短时间达到相应的水平,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率,杜绝漏诊、误诊现象的发生,对患者的需求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但就目前我国广泛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各地区医疗设备不完善,导致在不同地域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在水平和设备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所医院也存在这多种型号设备搭配使用的情形。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且易懂、易理解的诊断依据,对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诊断建设加强就刻不容缓了。
1 岳普湖适时提高医学影像操作人员素质
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也在不断的淘陈出新,且更新的周期也明显缩短了,医学影像学作为高新影像学设备中的一员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设备的不断更新其运用知识范围涵盖的面积也就会随之增加。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其性能、工作原理会涉及到许多广博的计算机领域知识和工程学领域的知识。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要将开放的、多元化的医技理念融入传统的工作模式当中去。
新的医技理念的树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运用一切工作闲暇时间对自身英语的写、读、听、说、翻译能力进行稳步而快速提升。医学影像数字化设备的操作使用提示、部位选择、界面显示和投照方式加上后期的处理内容无一例外都是以英文显示为主,英语既作为一门基础也是医学影像规范化操作的工具,此外,随着我国的医学事业与国外的接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会愈发的频繁,技术与设备的更新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只有坚持不懈的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才能做好图像处理功能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和开发,科学、高有效的发挥新设备的作用。
1.2 增加自身学习知识领域,对一些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IT网络的专业和通俗刊物进行筛选性的学习和阅读,了解一定的网络的运作模式,对医学影响技术中图像的摄取、删除、处理、传递、储存和打印等相关概念要做到彻底的掌握,并在与网络和编程工程师合作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2 医疗影像系统的组建
医疗影像科作为医院的医技科室,将患者和临床科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可简单的理解为病人和影像室检查报告单的回复和临床科室申请单的请求。影响工作室从接收到申请到反馈检查结果报告单是要经历一个有序的过程。
建立和临床应用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有效进行,既可将患者的病历进行数据化储存,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诊断水平,从而减少医患纠纷,将公开、透明的理念渗透到就诊顺序中,使就诊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进一步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提高,对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医学影像网路的建立使医疗信息共享真正的实现,让病人在不同医院所拍摄的X线平片、螺旋CT及核磁共振图像和诊断报告通过远程转诊或会诊到其他的医院进行咨询、诊断或治疗时仍可作为有效参考,不用对病人重复进行检查,既可以对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数字化的进程大大减少了患者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时间,将以往的二十四小时缩减到如今的二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但是逐渐增长的工作量也是现在各个医院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尽可能的缩减患者的医疗诊断等待时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能落实这一点,应尽量将现有设备的优势发挥出来,科学的将各个环节的耗时缩减到最小,利用信息的高效传递性,让每个环节运作流畅显得尤为重要。
3 规范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3.1 规范基本程序 医疗文件中相对重要的就是患者的影像诊断报告,是主治医师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一项重要根据。高质量的诊断报告既能充分体现科室的诊断水平,也能对整个科室的水平和发展程度进行代表。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的操作人员要通过阅读病历,前面了解病情,进而实施观察,系统分析再结合临床进行對病情的鉴别、对照,综合得出报告作出结论。
3.2 规范基本格式 医学影像学中的诊断报告书的书写格式是一种固有模式,其内容必须能将符合质量要求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充分进行反映。当前国内业界的诊断报告书写形式种类繁多,长短与简单复杂程度也不统一。但是从质量的保证和控制的角度出发,医学影像的诊断报告书应有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即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部分;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的署名签字即一般资料部分;医学影像学诊断或印象部分;医学影像学表现或讨论部分和一般资料部分。
3.3 规范基本要求 为了能使报告的内容简单明了,要对书写进行基本的规范。将重要的内容或部分尽量靠前,并回答临床医师的各种要求;影像检查要进行征象的比较及必要的鉴别诊断;灶要进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态影响特征现象描述;而后得出影像检查的结果,常规项目的一般项目不能缺失,有顺序的进行描述,分开主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医师描述部分与临床诊断的结论一致。另外,字迹要工整,无语法语病,专业术语规范。
4 总 结
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医学影像学的主流发展方向,其紧迫程度需要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达成目标。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设备需求,调高临床医学影像的准确性,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为广大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1] 李晨,杨德民,苗壮,等.超声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12):1078-1080.
[2] 少银,蔡国祥,叶锋,等.关于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书写规范化的讨论[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0,(1):90-91.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推荐阅读:
医学影像诊断学试题及答案10-25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11-23
2024级口腔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试卷03-25
医学影像诊断学——X线平片病例篇01-22
医学影像学诊断专业实习大纲07-18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复习知识点(骨关节)09-28
医学影像和医学影像技术03-25
影像诊断规培小结07-19
医学影像科职责11-21
医学影像技术进展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