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推荐11篇)
贪污贿赂犯罪
1、贪污罪
2、挪用公款罪
3、受贿罪
4、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5、单位受贿罪
6、行贿罪
7、对单位行贿罪
8、介绍贿赂罪
9、单位行贿罪
10、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11、隐瞒境外存款罪
12、私分国有资产罪
13、私分罚没财物罪
渎职罪
14、滥用职权罪
15、玩忽职守罪
16、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17、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
18、徇私枉法罪
19、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20、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
21、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
22、枉法仲裁罪
23、私放在押人员罪
24、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
25、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
26、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27、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罪
28、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
29、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罪30、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
3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32、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
33、环境监管失职罪
34、食品监管渎职罪
35、传染病防治失职罪
36、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
37、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
38、放纵走私罪
39、商检徇私舞弊罪40、商检失职罪
41、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
42、动植物检疫失职罪
43、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
44、办理偷越国(边)境人员出入境证件罪
45、放行偷越国(边)境人员罪
46、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
47、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
48、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49、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50、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51、非法拘禁罪
52、非法搜查罪
53、刑讯逼供罪
54、暴力取证罪
55、虐待被监管人罪
56、报复陷害罪
(一) 《民事诉讼法》关于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案件受理的规定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关于检察监督案件受理的规定不多, 主要体现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和第二百零九条, 以上两个法条分别规定了检察机关有权监督法院的民事诉讼活动, 以及检察监督案件受理的条件和程序, 即当事人先向法院提出再审。
(二) 《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 (试行) 》关于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案件受理的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民事诉讼监督规则关于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案件受理的规定比较具体、详细,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案件受理的总体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分别规定了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案件的来源、对生效判决裁定案件、审判人员违法活动及执行活动申请监督检察的情形、申请民事检察监督应该提交的相关材料和手续。 (2) 关于案件应当受理的规定。第三十条规定了当事人申请符合相关条件, 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案件。条件包括符合第二十四至第二十六条的法律规定, 且受案的单位有管辖权, 且案件不具有本规则规定的不予受理的情形。 (3) 关于案件不予受理的规定。第三十一条至第三十三条分别规定了检察机关不予受理案件的情形, 主要包括当事人未提出上诉的案件;当事人未到同级法院进行再审申请的案件;当事人未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或者执行违法行为提出异议或者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的案件;法院正在进行再审申请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已经审查终结的案件。
以上规定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检察机关受理民事监督案件, 必须有当事人到法院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异议的前置程序, 即法院自纠在先、检察监督在后的原则。这一原则也是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大意旨, 能够将矛盾化解在同一部门、同一系统内, 节约司法资源, 体现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二、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案件受理活动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一) 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案件受理遇到的主要问题
1. 部分法院不受理或变相不受理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异议申请, 造成检察监督案件受理大幅减少
有些地方的法院因为抵触同级检察机关对其审判活动、执行活动进行监督, 为了使得民事案件无法进入到检察监督程序, 这些地方的立案部门、审判监督部门达成默契, 对当事人提出的再审申请请求不予受理或者在六个月期限内予以搁置, 不予出具书面手续, 使得案件当事人失去了自己的诉讼权利期限, 不能够申请检察监督, 从而造成了检察机关受案的一个渠道被阻止。
2. 省级、市级检察机关受案数量大幅增多, 办案压力较大
由于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必须进行上诉或者提出异议, 使得生效的案件大部分发生在二审阶段, 也就是当事人必须到省级、市级检察机关才能够申请检察监督, 大大增加了这两级检察机关的办案压力和负担, 也对案件质量产生了影响。
(二)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 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对基层检察院民行部门受理案件产生的影响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规定了基层检察院民行部门受理案件的前置程序。基层检察院要想受理当事人对同级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申请检察监督案件, 此案必须经过法院再审程序, 检察机关才能受理。这就对基层检察院来说, 由于部分法院的审判监督部门不受理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或者即使受理, 也不给出具书面手续, 导致了基层检察院根本受理不到同级法院判决的一审生效判决裁定案件。使得受理一审案件数量大大减少, 甚至为零。
2. 民事申请检察监督程序繁琐、审查期限较长
一审生效案件若想进入检察监督程序, 当事人必须先到同级法院或者上级法院申请再审, 待法院驳回申请或者审查终结后, 当事人才能到检察机关申请检察监督, 基层检察院的检察监督也有三个月的审查期间, 若支持当事人申请, 提请上级院抗诉, 上级院还有三个月的审查期间, 大大延长了当事人申请的时间, 耗费了当事人的精力。
3. 检察机关内部沟通不畅, 受审部门配合不力
新的民事诉讼法施行以后, 部分基层检察机关的案件受理部门控申科、案件管理办公室与案件审理部门民行科的配合不力, 使得很多来检察院举报中心、案管中心申诉、咨询、举报的案件当事人被受理部门人员挡在门外, 没有及时与民行部门沟通案件能够受理, 大大减少了民行案件的来源。
4. 检察监督的宣传不够, 民行检察工作影响力小
有些来检察机关申请监督的案件, 由于同级法院对检察建议的不予采纳或者上级院没有支持基础检察机关的提抗请求, 使得案件没有得到改判或者执行, 当事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也就对检察机关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造成检察监督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不是很强, 也就很少有慕名而来申请检察监督的当事人。
三、基层检察院应如何做好检察监督案件的受理工作
(一) 呼吁立法方面的改革, 取得法律上的支持
当前对基层检察院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案件受理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的前置程序, 要想使得基层检察院发挥其有利优势、多办案、办好案, 畅通案源渠道, 要考虑修改或者变更这一法律规定。加强对法院不受理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监督条件和限制, 以及增加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方式, 切实维护当事人再审申请的权利。
(二) 创新案件协办机制, 增加基础检察院办案数量
基层检察院可以通过协助上级院办理二审案件或者交办的其他案件, 减轻省市级检察机关案件压力, 增加本级院民事案件的数量, 也有利于办案人员调阅案卷、取证工作, 了解当地案件的实际情况, 利于与当地法院的沟通和交流, 容易化解本地区法律矛盾、减少因案件产生的上访等问题, 从而达到合理分配司法资源的目的。
(三) 加强沟通与协作, 增加受案数量, 提高案件质量
1. 加强本院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与配合
通过加强与控申、案管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 对来源申诉、控告的民事案件当事人由民行部门人员进行接待和解答, 符合民事检察监督受理条件的案件, 及时由相关部门受理, 避免大量符合条件的案件被拒之门外。同时, 发现审判人员有职务犯罪线索时, 要及时与本院相关职能部门沟通, 将案件线索移送自侦部门, 形成法律监督合力, 真正体现检察监督效果。
2. 加强与上级院的沟通和请示
对基层检察院办理的提请抗诉的案件, 加强与上级院沟通, 取得支持抗诉, 增加支抗率。对疑难问题, 及时请示上级院, 避免错误认识产生的麻烦。例如, 在我们向同级法院发出检察建议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时, 要积极向上级院汇报案件情况, 取得上级院的支持, 由上级院出面与法院的上级部门进行沟通, 切实使得民行监督案件得到不断地跟进监督, 体现检察机关的监督效果[1]。
3. 加强与同级法院的沟通和交流
与法院的立案部门、审判监督部门达成共识, 形成工作机制, 畅通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渠道和增加检察建议案件的法院采纳率、改判率。
(四) 加大民事检察监督宣传力度, 扩大检察监督影响力
通过提高办理民事检察监督案件的质量, 使得案件得到改判和执行, 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体现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让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民行职能进一步认识和了解, 从而扩大民行检察知名度和公信力, 使得人民群众在不服法院的民事判决、裁定或者认为法院审判活动、执行活动存在违法行为时, 能够首先想到检察机关的民行部门, 主动来到检察机关寻求法律途径解决自己的案件问题。
摘要:民事诉讼法修改后, 对检察机关受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的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包括应当受理的范围和不予受理的范围, 以及设定了一些前置程序等新要求。本文分析了新民诉法对基层民行检察监督案件受理工作的主要影响, 并提出基层检察院在应对新民诉法实施中的建议。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检察监督案件,受理
参考文献
一、受理支持起诉申请的原则
检察机关民行科负责办理支持起诉案件,但从民行科的办案数量上看,支持起诉案件仅占民行检察的很小一部分,因而最高检察院根据每年全国基层检察机关上报的办案统计数据将支持起诉案件作为业务创新模式来对待,这说明该类案件尚处于大力推广阶段。为此,各基层检察机关在受理支持起诉案件时,要本着发展新业务、推广创新办案模式的思想来受理审查当事人提出的支持起诉申请,坚持“有所为”原则,即检察机关要为受理支持起诉提供方便和便利条件,积极对待当事人提出的申请,尽量不要为支持起诉案件的受理设置过高的门槛,否则必定会使支持起诉的受理受到阻碍而影响案件的办理。
二、支持起诉案件的受理条件
检察机关对支持起诉案件的受理,顾名思义是指检察机关接受当事人提出支持起诉的申请,然后经过初步审查,并上报检察长由检察长批准后,决定接受当事人的申请以支持起诉的方式办理案件的一个程序性环节。前文已述,由于目前检察机关办理支持起诉案件尚处于推广阶段,因而实践中对支持起诉案件受理条件的把握应“易宽不易严”,不应设置过多的条件。笔者认为,只要符合两个条件既可以按照支持起诉案件来办理:
1、通过检察机关的初步审查。检察机关对支持起诉案件是否符合受理条件的审查其内容如何,这在实践中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该审查是实质性审查,要对案件内容及法律关系进行仔细审查后认为有胜诉可能性的才予以受理;还有人认为,该审查是形式性审查,不针对具体内容,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的基本要求就应当先行受理。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这样有利于拓展支持起诉案件的受案范围。
2、通过检察长的批准。检察机关民行部门办理案件必须经过检察长的批准后放可办理,不能私自办理。但是由于法律没有具体规定,对于检察长的审批期限实践中依然是不容易掌握的问题。在《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中,有检察机关受理抗诉案件审查期限的表述,第十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立案。”参照该规定,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受理支持起诉案件的初步审查环节与检察长的审批环节,加在一起控制在三十日以内比较合适,有特殊情况的,可以适当延长。
三、检察机关决定是否受理支持起诉的审查内容
前文已述,检察机关受理支持起诉案件时的审查是形式审查而非实质审查,具体而言即是对“三性”的审查。
1、合法性。所谓合法性是指,形式上的合法而非实质意义上的合法,即当事人提出的支持起诉申请在形式上符合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例如:属于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当事人适格、授权明确、管辖权无冲突等。只要形式合法,检察机关即可以认定当事人支持起诉的申请具有合法性。
2、真实性。所谓真实性是指,当事人提出自己难以完成诉讼要求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原因真实可靠,对于这一点而言,检察机关须要做适当的调查走访,确认当事人确实无法独立完成诉讼的,可以认定其申请具备真实性,否则检察机关不能受理当事人提出的申请。
3、必要性。所谓必要性是指,检察机关必须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例如:当事人的经济状况、案件的实际难度、案件的社会影响力等综合因素,来判断检察机关是否有必要支持当事人完成诉讼,如不必要的,则不应受理当事人的申请,毕竟公权介入司法程序也是应当有限度的。
四、受理支持起诉申请的限制
虽然检察机关对于支持起诉的申请应当采取“有所为”的政策,但是坚持“有所不为”原则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也是理所应当的,主要有两类案件:
1、不属于民事诉讼范畴的案件。目前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案件均发生在民事诉讼领域,在行政诉讼领域内尚未发生支持起诉的先例,原因在于《民事诉讼法》中有关于支持起诉的规定,而《行政诉讼法》中却没有,所以不属于民事诉讼的案件检察机关不能支持起诉。
2、不宜或暂时不宜以支持起诉方式办理的案件。例如:劳动纠纷案件实行仲裁前置,若当事人没有申请仲裁而是直接向检察机关提出支持起诉申请的,此时检察机关可以告知当事人暂时不能受理其提出的支持起诉申请,当事人应当先行向劳动仲裁机关提出仲裁申请,待仲裁机关作出生效裁决书后,检察机关方可受理。
综上所述,“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是检察机关在受理支持起诉案件时均须要坚持的原则,只要坚持这样的原则,即可把好案件办理的第一道关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法发【2009】19号,以下简称《纪要》)对于法院不予受理涉及金融不良资产转让的案件做出了列举式的规定。不予受理的涉及金融不良资产的案件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银行就政策性金融资产转让协议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不予受理。政策性金融资产转让协议主要是指1999年、2000年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国家统一安排下通过再贷款或者财政担保的商业票据形式支付收购成本从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收购不良债权而签订的金融资产转让协议,此类转让协议发生纠纷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二)债权人向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债务人主张清偿债务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在关闭破产时已经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做出了相应的处理,债权人不能再次主张债权。(三)债权人向已列入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总体规划并拟实施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债务人主张清偿债务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按照破产还债方面法律的规定,已列入总体规划并拟实施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的所有债务应在企业破产时一起处理。(四)《纪要》发布前,受让人与国有企业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已经履行完毕,优先购买权人或国有企业债务人提起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无效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为金融不良债权转让国有银行执行的是国家有关处理金融不良债权的政策,人民法院必须维护国家政策的实施。(五)受让人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不良债权后,以不良债权存在瑕疵为由起诉原国有银行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不良债权转让是一揽子转让,不涉及具体债权是否存在瑕疵问题,所以人民法院对具体债权的瑕疵问题不予审查。(六)国有银行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享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政策的国有森工企业不良债权而引发受让人向森工企业主张债权的(具体详见《天然林资源保护区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免除申请表》名录),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国家已经免除享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政策的国有森工企业的金融债务,不能再主张偿还。(七)在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无效之诉中,国有企业债务人不能提供相应担保或者优先购买权人放弃优先购买权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不存在上述情形,人民法院应该受理涉及金融不良资产的案件债权人的起诉。
一、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受理条件及《纪要》有关规定精神涉及的此类案件,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受理条件是指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规定。符合《纪要》有关规定精神是指除上述明文规定不受理的以外均应受理。
二、不良债权已经剥离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又被转让给受让人后,国有企业债务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良债权已经转让而仍向原国有银行清偿的,不得对抗受让人对其提起的追索之诉,国有企业债务人在对受让人清偿后向原国有银行提起返还不当得利之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受让人对国有企业债务人提起债务追索之诉,国有企业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国有银行债权已经转让的情况下,虽然已经偿还了贷款,但仍应按照受让人的债权凭证载明的债权数额履行还款义务,已经归还国有银行的部分可以起诉国有银行要求返还不当得利。
三、国有企业债务人不知道不良债权已经转让而向原国有银行清偿的,可以对抗受让人对其提起的追索之诉,受让人向国有银行提起返还不当得利之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国有银行转让不良债权在未通知国有企业债务人的情况下,其转让债权的行为对国有企业债务人不发生法律效力。不良债权受让人可以起诉国有银行要求返还不当得利。
四、受让人在对国有企业债务人的追索诉讼中,主张追加原国有银行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该项规定与《合同法解释
(一)》的规定不同,即不能追加债权人为第三人,这样规定的目的是考虑到不良债权转让的特殊性。在追索诉讼在受让人一般不是从国有银行直接取得的债权,而是经过几次转让最后才到行使追索诉讼的受让人手中,所以以不追加国有银行参加诉讼为宜。
五、在《纪要》发布前已经终审或者根据《纪要》做出终审的,当事人根据《纪要》认为生效裁判存在错误而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样规定主要考虑法律对颁布前的行为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纪要》列专章规定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受理的意义在于,不良资产处置涉及面广,影响大,涉及的问题较多,一些法院在国家相关政策未出台前采取了慎重的态度,出台一些“暂缓受理、暂缓审理和暂缓执行”或者“中止受理、中止审理和中止执行”的文件,《纪要》颁布实施已经对此类债权转让案件的受理问题有了明确的的规范,因此,各级法院应按照《纪要》规定的精神,废止此类的“三暂缓”、“三中止”的规定,凡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受理条件及《纪要》有关规定精神涉及的此类案件,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及规范化审理问题的研究
驰名商标是指我国境内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商标。我国商标法第十四条规定了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的考虑因素。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出台的司法解释规定法院在审理商标案件中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作出认定。2009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确立了涉及驰名商标案件应个案认定、因需认定、事实认定的基本制度,同时规定了认定条件、适用范围和认定标准。
一、全区涉及驰名商标认定案件的基本情况
我区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5年受理原告河南安阳振动器有限公司诉被告安阳县宏翔纺织有限公司、苗玲商标侵权纠纷一案后,对涉案商标“ANZHEN”依法作出已事实上驰名的认定,并据此判断被控侵权人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该案成为我区第一例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的案例。之后全区各中级人民法院陆续受理了涉及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案件,至2009年3月全区法院司法认定驰名商标共110件。其中呼和浩特市中级法院4件、赤峰市中级法院9件、锡林郭勒盟中级法院6件、包头市中级法院7件、阿拉善盟中级法院11件、兴安盟中级法院4件、通辽市中级法院4件、鄂尔多斯市中级法院7件、巴彦淖尔市中级法院2件、乌兰察布市中级法院4件,而呼伦贝尔市中级法院共司法认定驰名商标52件,成为我区法院中认定数额最多的法院。
二、全区涉及驰名商标认定案件的特点
(一)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社会效果较好。呼和浩特市中级法院在(2006)呼民初字第12号原告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诉被告董建军、安阳白雪公主乳业公司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纠纷一案中,司法认定未注册“酸酸乳”商标为事实上的驰名商标,并据此制止被控侵权人的商标侵权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二)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案件数量较多,案件主要集中在锡盟、阿盟、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我区对涉及驰名商标案件的受理时间较晚,但已认定的涉及驰名商标案件的相对数量较多。其中锡盟、阿盟、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司法认定92件驰名商标,占全区已认定驰名商标的83%。
(三)已认定的驰名商标中自治区内商标较少,而外省区商标占多数。已认定110件驰名商标案件中,涉及自治区内商标的案件只有8件,即“酸酸乳”、“小尾羊及图”、“蒙古王”、“骆驼”、“龙驹”、“乌珠穆沁”、“大民”“蒙佳”,仅占已认定驰名商标的7%;而其余102件涉及驰名商标案件的涉案商标权利人均是外省区民事主体,且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福建等沿海省市。
(四)当事人均以涉案商标已驰名为事实根据提出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个案、因需”认定涉案商标为事实上的驰名商标时,对“因需”情形主要依据权利人的事
实理由是否涉及对涉案商标事实上驰名的主张进行判断。上述涉及驰名商标的已认定案件均不同程度的满足“个案、因需”认定的必要前提。
三、涉及驰名商标认定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1、对涉案商标驰名事实的认定标准不统一。一是各审理法院或法官对涉案商标认定驰名的法律规定理解和适用不统一。如对于涉案商标驰名事实的范围是中国境内还是中国部分省市的问题,认识不同。二是因涉案商标的类别及核定使用产品不同,法官审查商标认知度的标准也不一致。如对与公众生活消费相关的涉案商标产品的认知度、宣传覆盖面的认定和对工业产品的认知度、宣传覆盖面的认定差异较大。
2、对涉案商标认定驰名的必要性和被控侵权产品的来源审查不严。一是上述案件虽然客观上存在认定驰名商标的必要性,但在一些裁判文书中,对司法认定必要性的论述不详尽或未论述;有的裁判文书则认定侵权的论述在先,认定驰名商标的论述在后,从而客观上忽略了案件“因需”认定涉案商标为驰名商标的必要事实。二是上述案件对被控侵权行为的真实性审查不严,且在庭审调查中对被控侵权人销售的被控侵权产品的来源调查不深不透。
3、裁判文书的制作不规范。一是裁判文书主文中制止被控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时,未标注涉案商标的具体信息,如涉案商标的注册号及核定使用类别等信息。二是个别裁判文书对案件的查明事实部分论述不详尽,认定事实的说理部分也不够充分。三是一些法院裁判文书在判决主文中写入“认定涉案商标为驰名商标”。
四、原因分析
1、过去涉及驰名商标案件的管辖法院分散,各中级法院均有权受理该类案件。各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因法律背景和审判经验的不同而对相关法律规定的理解和适用不尽相同,在审理过程中对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案件的具体考虑因素和认定标准也把握不一致。而这些情形在该类案件的审理中主要表现为各法院或法官对该类案件的裁判和法律文书制作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一些当事人也更倾向于选择地域偏远或认定标准相对宽松的法院进行诉讼而出现了涉及驰名商标案件过分集中在某一中级法院的现象。
2、“神化”和“异化” 驰名商标现象成为该类案件迅速上升的外部因素。由于各种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出现了“神化”和“异化”驰名商标的现象,“一些当事人试图通过司法认定驰名商标达到其不正当的商业目的,使驰名商标司法保护非正常承载了其他的意义”。权利人不正当地将驰名商标认定当作单纯追逐荣誉称号和竞争优势的手段,导致一段时间内涉及驰名商标案件急骤上升。
3、对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的一些问题,当事人、社会公众存在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当事人、社会公众对驰名商标法律制度设立的目的认识不清、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范围、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和保护范围的标准和尺度认识不统一而盲目启动涉及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案件的司法程序。
五、涉及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案件的规范化审理对策
1、规范涉及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案件的集中管辖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及驰名商标认定的民事纠纷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精神,我院已明确自2009年4月1日起,涉及驰名商标认定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由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其他盟市中级人民法院不再受理此类案件。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审理过4件涉及驰名商标的案件,认定标准严格,程序规范,案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较好。故由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集中管辖全区涉及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的案件,能够统一执法标准,对该类案件的规定化审理奠定较好的基础。
2、规范立案审查机制。立案审查人员应当在收到立案材料后,依据权利人的事实根据先行区分涉及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的案件,并交由知识产权审判庭进行形式审查,决定是否立案。审判庭主要应对涉案商标认定的必要性及被控侵权行为的真实性等事实进行初步审查,以防止那些“异化”的涉及驰名商标案件进入审理程序。对诉讼请求及理由陈述不符合要求,基础证据不充分的涉及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案件,应劝告权利人撤回立案材料。
3、规范适用“个案、因需、事实”认定的原则。对于当事人以涉案商标驰名作为事实根据提出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应严格把握涉及驰名商标案件的具体范围,对不符合认定范围的案件一律不予审查涉案商标是否驰名的事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和第十三条规定“在下列民事纠纷案件中,当事人以商标驰名作为事实根据,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认为确有必要的,对所涉商标是否驰名作出认定
(一)以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为由,提起的侵犯商标权诉讼;
(二)以企业名称与其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为由,提起的侵犯商标权或者不正当竞争诉讼;
(三)符合本解释第六条规定的抗辩或者反诉的诉讼。”;“在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中,人民法院对于商标驰名的认定,仅作为案件事实和判决理由,不写入判决主文;以调解方式审结的,在调解书中对商标驰名的事实不予认定。”。据此,经审理,当事人主张的涉案商标已事实上驰名的事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本院认为部分写入“认定涉案商标为驰名商标的事实”,但不写入判决主文。
4、规范判前审核和备案制度。对涉及驰名商标认定案件的判前审核和判决备案是对该类案件进行判前和判后所实施的必要监督。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驰名商标司法保护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严格全区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案件的判前审核和备案工作。2009年上半年,民三庭已制定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涉及驰名商标认定的案件判前审核办法》,(以下简称《判前审核办法》)对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案件认定的必要性、认定标准及被告涉嫌侵权行为的真实性审查等方面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对规范审理涉及驰名商标认定案件进行了必要的尝试。该《判前审核办法》规定,(一)对于认定驰名商标的必要性问题,应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案件事实是否符合第二条中所列的三种案件类型进行审查;
(二)对于涉案商标是否已驰名的事实认定问题,应结合涉案商标产品的销售量、销售收入、市场份额、销售区域、利税及在同行业中是否位居前列的情况、涉案商标持续使用时间、涉案商标的宣传或者促销活动形式、持续时间、涉案商标或相关产品是否有省级以上相关部门评不定为著名商标和授予的荣誉证书等事实,依法综合认定;
(三)对于被控侵权行为的真实性问题,应结合被控侵权人的法律状态和被控侵权人对商标的侵权使用方式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判前审核办法》虽然作为本院判前审核涉及驰名商标案件的参照规范,但《判前审核办法》已印发给审理该类案件的中级人民法院,故该类案件的审理法院可参照该办法审核涉案商标是否驰名事实。
5、加强对有该类案件有管辖权的呼和浩特中级法院的专门监督和指导。利用可能的学习提
高机会,尽可能指派专门法官参加涉及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案件的研讨会和培训班,提高法官的专业审判能力。同时,通过就地调研的方式广泛听取审理法院的建议和意见,还需及时就地解决该类案件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最新的涉及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案件的司法动态,参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驰名商标认定工作细则》的相关规定,保持行政认定和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标准的相对统一。
2001年8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87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1〕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若干规定》已于2001年8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8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1年9月18日起施行。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已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及我国参加和批准的有关国际公约,参照国际习惯作法,在总结我国海事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现将海事法院的收案范围规定如下:
一、海事侵权纠纷案件
1.船舶碰撞损害赔偿案件,包括浪损等间接碰撞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2.船舶触碰海上、通海水域、港口及其岸上的设施或者其他财产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其中包括船舶触碰码头、防波堤、栈桥、船闸、桥梁以及触碰航标等助航设施和其他海上设施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3.船舶损坏在空中架设或者在海底、通海水域水下敷设的设施或者其他财产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4.船舶排放、泄漏、倾倒油类、污水或者其他有害物质,造成水域污染或者他船、货物及其他财产损失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5.海上或者通海水域的航运、生产、作业或者船舶建造、修理、拆解或者港口作业、建设,造成水域污染、滩涂污染或者他船、货物及其他财产损失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6.船舶的航行或者作业损害捕捞、养殖设施、水产养殖物的赔偿纠纷案件。7.航道中的沉船沉物及其残骸、废弃物,海上或者通海水域的临时或者永久性设施、装置不当,影响船舶航行,造成船舶、货物及其他财产损失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8.船舶在海上或者通海水域进行航运、作业,或者港口作业过程中的人身伤亡事故引起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9.非法留置船舶、船载货物和船舶物料、备品纠纷案件。
10.其他海事侵权纠纷案件。
二、海商合同纠纷案件
11.海上、通海水域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其中包括远洋运输、含有海运区段的国际多式联运、沿海和内河运输,以及水水联运、水陆联运等水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
12.海上、通海水域旅客和行李运输合同纠纷案件。
13.船舶经营管理合同纠纷案件。
14.船舶的建造、买卖、修理、改建和拆解合同纠纷案件。
15.船舶抵押合同纠纷案件。
16.船舶租用合同纠纷案件,其中包括光船租赁(含租购)、定期租船、航次租船合同纠纷案件。
17.船舶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
18.沿海、通海水域的运输船舶的承包合同纠纷案件。
19.渔船承包合同纠纷案件。
20.船舶属具和海运集装箱租赁、保管合同纠纷案件。
21.港口货物保管合同纠纷案件。
22.船舶代理合同纠纷案件。
23.与海上或者通海水域的船舶运输有关的货运代理合同纠纷案件。
24.船舶物料、备品供应合同纠纷案件。
25.船员劳务合同纠纷案件。
26.海难救助、海上打捞合同纠纷案件。
27.拖航合同纠纷案件。
28.海上保险、保赔合同纠纷案件,其中包括水运货物保险、船舶保险、油污和其他保赔责任险、人身保险、海上设施保险、集装箱保险等合同纠纷案件。
29.海上、通海水域运输联营合同纠纷案件。
30.与船舶营运有关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件。
31.海事担保合同纠纷案件。
32.其他海商合同纠纷案件。
三、其他海事海商纠纷案件
33.在海上或者通海水域、港口的运输、作业(含捕捞作业)中发生的重大责任事故引起的赔偿纠纷案件。
34.港口作业纠纷案件。
35.共同海损纠纷案件。
36.海洋开发利用纠纷案件,其中包括对大陆架的开发和利用(如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水下工程、海洋科学考察等纠纷案件。
37.从事海上或者通海水域运输、渔业生产的船舶共有人之间的经营、收益、分配和财产分割纠纷案件。
38.船舶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抵押权、留置权和优先权的纠纷案件。
39.海运欺诈纠纷案件。
40.海事行政案件。
41.海事行政赔偿案件。
42.申请认定海事仲裁协议效力的案件。
43.申请撤销海事仲裁裁决案件。
44.申请认定海上或者通海水域财产无主的案件。
45.申请无因管理海上、通海水域财产的案件。
46.申请因海事事故宣告死亡的案件。
47.海事请求保全案件,包括海事请求权人为保障其海事请求权的实现,在诉讼前申请扣押船舶、船载货物、船用物料及备品、船用燃油的案件,以及在诉讼前申请冻结、查封财产的案件。
48.因申请海事请求保全错误或者请求担保数额过高引起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49.海事强制令案件。
50.海事证据保全案件。
51.因错误申请海事强制令、海事证据保全引起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52.海事支付令案件。
53.海事公示催告案件。
54.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案件。
55.海事债权登记、受偿案件。
56.与海事债权登记相关的确权诉讼案件。
57.船舶优先权催告案件。
58.法律规定由海事法院受理的和上级人民法院交办的其他案件。
四、海事执行案件
59.申请执行海事法院及其上诉审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就海事请求作出的生效法律文书的案件。
60.海洋、通海水域行政主管机关依法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
61.依据一九五八年《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规定,申请承认、执行外国仲裁机构海事仲裁裁决的案件。
62.申请执行公证机关确认的与船舶和船舶营运有关的债权文书的案件。63.依照我国与外国签订的司法协助协定,或者按照互惠原则申请承认和协助执行外国法院裁决的海事海商案件。
五、其他规定
64.海事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其上诉审由分管海事海商案件的审判庭审理。65.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1989年5月13日法(交)发〔1989〕6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海事法院收案范围的规定〉的通知》、1989年12月23日法(交)发〔1989〕39号《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海事法院收案范围的通知》同时废止。
为了充分保障公民获得法律救济,我国法律特别规定了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和免交,最高法院也制定了关于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实施法律救助的规定。
所谓缓交,是指当事人经济上确有困难,暂时无力交纳诉讼费用,向人民法院申请延缓交纳诉讼费的一段时间后再交纳。
所谓减交,是指当事人经济上确有困难,无力交纳全部诉讼费用,经申请后,人民法院准予适当减少应交纳的诉讼费用。
所谓免交,是指当事人经济上确有困难,无力交纳诉讼费用,经申请后,人民法院准予不交纳诉讼费用。
对于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和免交,当事人应在通知的七日交费期限内向受理案件的法院提交书面申请书,并写明理由,同时应当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若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上诉案件的费用,还应附上一审判决书,上诉书和交纳上诉费通知书。
需要提醒您的是:
1、您应注明您的联系方式,以便人民法院能及时通知您审批的结果。
2、人民法院决定对申请人司法救助,对方当事人败诉的,诉讼费用由对方当事人交纳;拒不交纳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
3、申请人骗取司法救助的,人民法院会责令其补交诉讼费用;拒不补交的,以妨害诉讼行为论处。
免交或不预交案件受理费的情形
1、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免交案件受理费。
2、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79条第1款(一)项的规定申请再审,人民法院经审查决定再审的案件,当事人应当交纳诉讼费用;当事人对第一审裁判未提出上诉,裁判生效后又提出申请再审,人民法院经审查后决定再审的案件,当事人应当交纳诉讼费用;其他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再审的案件,免交案件受理费。
3、发回重审的案件预交的上诉费不予退还,重审后,原上诉过的一方当事人对重审后的裁判不服提出上诉的,不再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没有上诉过的一方当事人,对重审后的裁判不服提出上诉的,仍需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
一、基层法院管辖的案件
(一)基层法院管辖下列一审经济、民事案件:
1、普通经济、民事案件,另有规定的除外;
2、不服区、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的劳动争议案件;
3、经由上级法院依法指定或移送的民事、经济纠纷案件。
(二)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
(三)支付令案件。
(四)公示催告案件。
(五)区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业、公司的破产案件。
注:基层法院对涉外经济案件不享有管辖权
二、中级法院管辖的案件
(一)中级法院管辖下列一审民事、经济纠纷案件:
1、争议金额在50万元以上不满8000万元的涉外、涉港、澳、台民事案件;
2、争议金额在500万以上不满1亿元的房地产案件;
3、争议金额在250万元以上不满1亿元的其他民事案件;
4、争议金额在500万元以上不满8000万元的涉外、涉港、澳、台的经济纠纷案件;
5、争议金额在500万元以上不满1亿元的其他经济纠纷案件;
6、不服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的劳动争议案件;
7、经由上级法院依法指定或移送的民事、经济纠纷案件;
8、中级法院认为有必要由本院受理的下级法院管辖的案件或下级法院报请移送的案件;
(二)北京市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业、公司的破产案件。
(三)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案件和申请仲裁条款无效的案件。
注:中级法院不再管辖一审劳动争议案件
三、高级法院管辖的案件
高级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经济纠纷案件:
1、争议金额在1亿元以上的民事纠纷案件;
2、争议金额在8000万元以上的涉外、涉港、澳、台民事纠纷案件;
全年受理上述两项案件总数不得超过10件;
3、争议金额在1亿元以上的经济纠纷案件;
4、争议金额在8000万元以上的涉外、涉港、澳、台经济纠纷案件;
5、经由最高法院指定审理的民事、经济纠纷案件;
××××(赔偿请求人姓名或名称):
你(或你单位)因……(申请赔偿的案由)申请……(赔偿义务机关名称)赔偿一案,……(写明不服××××机关×字×第号决定,或者向××××赔偿义务机关申请,××××逾期未作决定,或者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出决定等情况)向本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经审查,你(或你单位)的早请符合法定立案条件,本院赔偿委员会决定立案审理。(如有事项需通知当事人,写明“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年××月××日
转眼我到单位工作已经半个多月了。由于初来乍到,对单位、对业务等各方面情况很陌生,再加上远离家乡,一开始思想上也曾产生过波动,但是,在单位领导十分的关怀下,很好地解决了我的个人生活方面的困难,并分配我到了民行科工作。同时,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也在方方面面关心我、教育我、鼓励我、支持我,使我倍受感动,同时也更加感觉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只有好好工作,认真学习,尽快适应工作要求,才无愧于各位领导各位同事的期望,才无愧于服务人民的这份检察职业。回顾起这一段的工作生活,收获颇丰。
一、在思想方面我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保持自己在思想上和党保持一致性,强化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认真领会学习唐山检察精神,向先进同志看齐。在业务学习方面,我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尽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工作之余,抓紧研读民事审判监督方面等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案例、政策,积累自己的业务知识。二、在工作方面,在民行科工作的这段时间,本着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虚心向各位领导和同事请教,结合工作实际,努力学习各项业务知识,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我在尽快熟悉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已经基本能够协助同事完成科室的各项日常性工作,并积极学习,努力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基础性和临时性工作。
三、在学习、生活方面在工作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性,一是向书本学习,坚持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广泛汲取各种“营养”;
二是向周围的同志学习,工作中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主动向领导、同事们请教,学习他们任劳任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三是向实践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提高自己,防止和克服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的倾向。生活上勤俭节朴,宽以待人;工作中严以律己,忠于职守,防微杜渐。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维护法律权威,公正执法,积极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四、在纪律、执法方面平时坚持按时上下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遵守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五条禁令”,不做任何违法违纪的事情。服从领导、尊重同志、顾全大局。我本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原则,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尊重同志,乐于助人,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一切工作以大局为重、以全局利益为重,坚决贯彻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高标准地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据省市院关于在连云港地区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试点工作的要求,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检察院自2014年9月1日起开始承担灌云县、灌南县、东海县以及连云区范围内环境资源案件的集中审查起诉工作。
环境资源类案件属于新类型的案件,在很多理论问题上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对于具体案件的办理也处在探索阶段,加之可供借鉴参考的经验不多,使得此类案件的审查起诉工作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笔者试以海州区检察院对环境资源类案件的办理情况以及办案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蓝本,谈一谈如何应对。
一、办理环境资源类案件的现状
2014年9月1日至今,海州区检察院共受理环境资源类案件16件34人,分别为非法占用农用地2件2人、非法采矿4件7人、滥伐林木4件15人、污染环境6件10人。目前,已提起公诉11件12人,同意公安机关撤回1件3人,收到判决4件8人,其他均为未结案件。
由于集中办理连云港市辖区内三县两区的环境资源类案件,2015年至今,海州区检察院的案件受理数远远超过了历年各辖区分别受理的案件总数,但受理案件未结件数、人数分别占57.1%和60%,反映出了对环境资源类案件的办理进度慢、效率低。
二、环境资源类案件在司法办案中遇到的困境
一是立案取证难。跨县区管辖导致司法机关与其他县区的行政执法部门的协作不够通畅,如侦查部门对补充侦查案件难以迅速地进行证据的有效补充。此外,破坏环境资源类犯罪专业性较强,相关鉴别和鉴定程序复杂,执法人员及侦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法律知识欠缺,对证据的收集与固定、罪与非罪认定把握不准,导致定案证据不足,案件难以突破。如该院受理的颜某、江某污染环境一案中,某化工厂负责人颜某、江某指使员工私设蓝色暗管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丙烯腈成分的废水偷排至该公司围墙外侧的园区明沟内。但侦查人员未提取、检测废水,未保存样本,导致该项证据不能使用。
二是证据鉴定难。2013年出台的《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第十一条规定,对案件所涉环境污染专门性问题难以确定的,由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或者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指定的机构出具检验报告。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所属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数据,经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认可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然而江苏省内有权出具鉴定意见的司法鉴定机构少,且鉴定周期漫长、费用高昂,甚至一个案件需花费数月时间、几十万元鉴定费,导致司法成本过高,诉讼效率过低。如杨某环境污染案中,有资质鉴定污染物苯甲醛的机构,全国仅在上海有3家,鉴定费用均在20至40万元之间。而鉴定报告需要通过江苏省科学学会进行认定转化才能作为证据使用,此项费用又高达19万元。
三是事实认定难。刑法规定的环境资源类犯罪一般要求产生严重的危害结果,并需证明此后果与破坏环境资源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对于危害结果,只有通过司法机关予以量化后才能作为评断依据,但目前并不明确这项工作由哪个有权部门负责,且产生的费用由谁承担。司法机关负有证明危害结果与不法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责任,但在认定上也面临难题。如排放污水、废气等长期持续行为造成的危害,很显然不是在短时间内、以较为明确的方式就可见的,因此如何证明环境的污染与上述行为有关联,就显得尤为困难。另外,在因果认定方面还存在其他问题,如环保专项资金没有按规定专款专用,而是用于建办公楼、购置车辆等行政支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由于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监管不到位,致使相关单位没有将环保专项资金用于环保项目,而是用于生产经营等其他用途的,是否可以认定为直接经济损失;犯罪嫌疑人造成的“公私财产损失”如何认定等。
四是法律适用难。我国关于环境资源类犯罪的立法偏向于对受损权益的保护,未将修复受损环境状态作为立法保护的核心,没有规定对受损的环境资源予以恢复或补救的内容。此外,刑法之间、刑法与其他行政法之间、各领域行政法之间对有些问题的规定不能衔接,甚至互相矛盾。刑法中有些规定可操作性不高,实际运用中自由裁量权过高。如刘某非法采矿案涉案金额238万余元,按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规定,违法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或者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案界定为情节严重还是情节特别严重,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规定。
五是裁判认定难。除了上述几个难题以外,实践中还广泛存在着各地判决不一的现状。由于没有统一的审判量刑依据,各法院在办理此类案件时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如类似案件,在并处罚金一项,连云港市内不同法院可能做出罚金60万元或罚金100万元这两种区别较大的处罚。对类似案件,判处实刑或缓刑也存在着差异,“同案不同判”在法律实践中仍有发生。
三、解决办理环境资源类案件困境的对策分析
1、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一是建立行政执法部门联动机制,环境资源类案件往往涉及到多个行政执法部门,仅由某一个行政主体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的问题。因此要加强林业、农业、环保、国土等多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联动机制,在案件线索、行政处罚结果、法律文件、数据统计等方面信息共享,定期通报行政处罚、案件移送、立案侦查和逮捕、起诉、判决等有关情况。二是建立司法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协作机制,完善“两法衔接”平台,就证据收集、固定、罪名认定、罪与非罪、专业环保知识等方面信息互通,司法机关与有关部门建立相关行政调查案件的通报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部门调查处理的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案件情况,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案件,及时介入行政调查,把行政调查和刑事侦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建议设立市级层面的环境资源类案件综合协调机构,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形成各县区横向的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司法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综合联络机制。
2、加强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意识。一是司法机关会同环保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宣传行动,强化司法机关的社会责任,针对普通民众将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相结合,通过对常见典型案例进行媒体宣传、送法下乡等手段,使得环境资源类案件的办理不仅具有法律效果,更有社会效果;二是环保部门召集辖区内企业负责人开展保护环境相关知识专题培训班,明确环境资源保护的有权主体、责任主体,并细化企业在相关行业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签订责任书,强化企业环保责任意识和法制理念,自觉守法、依法、廉洁办事,三是建立环保监督网络平台,方便民众举报线索、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依法监督,构建普通民众、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互联互通的环保监督体系。
3、加强对公益诉讼的有益探索。环境资源类案件存在无特定受害主体的情况,或者受害主体为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对此,检察机关应当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本着有限参与的原则、最后与最佳救济原则,把握诉与不诉的尺度,通过提起公益诉讼的方式,在环境保护领域合理行使法律监督权,有效维护环境资源类案件受害群体利益。对司法办案中出现的诸如司法鉴定复杂、诉讼成本高、事实认定难等问题,建议上级院加强对基层院的指导和帮助,切实提高诉讼质效。
4、完善细化相关规定。建议地方人大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法律适用方面的实施办法,或授权有关部门处理环境资源案件办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是侧重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对犯罪行为的惩处、对受损后果的恢复,明确罚金的标准和数额。二是增设履行社区劳动、清除污染物、恢复环境原状、撤销从事某项活动执照、公开犯罪记录等方式,不仅起到了惩罚犯罪的作用,还有效的弥补损失,强化了法制教育。三是提高生态环境资源违法成本,在法律法规范围内细化执行执法处罚力度,并呼吁适当提高该类刑事案件量刑幅度,增强刑法威慑力。
【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推荐阅读:
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副处长竞职的演讲稿05-27
关于2月检察院的工作总结09-08
副检察长在全市民行检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2-11
县检察院副检察长述职报告12-29
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述职述廉报告10-12
在检察院机构改革竞争上岗动员大会上的讲话07-06
对基层检察院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09-09
检察院调研分析07-10
检察院党建论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