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精选8篇)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 篇1

公司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由总经理负总责,安全生产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安全管理部具体实施。

一、监督检查主要内容

(一)监督检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情况。

1.监督检查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制定明确的各岗位安全工作职责,并上墙公布。

2.监督检查公司与各职能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状,与驾驶员签订道路行车安全生产责任书,与经营者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3.监督检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和配备必要的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情况。

4.监督检查安全生产经费的投入情况。

5.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目标奖惩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检查、驾驶人员和车辆安全生产管理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进行认真落实的情况。

(二)监督检查从业驾驶人员的资质

1.监督检查驾驶人员的聘用审核和安全生产管理情况,检查驾驶员管理基础档案实行“一人一档”情况,检查对违章和事故驾驶员处理情况。

2.监督检查驾驶员的记分管理情况,要对情节严重、素质差,安全意识不强经常出事故的驾驶人员进行解聘,优化驾驶人员队伍,提高驾驶员整体素质。

3.监督检查建立行业自律,完善“黑名单”制度,禁止少数素质低下、信用不良的从业人员再次进入本行业经营的情况。

4.监督检查对于超速、超载、疲劳、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驾驶人员予 1

以解聘的情况。

(三)监督检查车辆安全生产管理情况,1、监督检查营运车辆技术状况。

2、监督检查营运车辆“一车一档”制度的落实。

3、监督检查车辆二级维护、技术评定、交警年审、承运人责任险的投保工作。

(四)监督检查GPS车载终端的应用和管理情况,1、监督做好车载终端的运行监控管理,严禁经营者、驾驶员恶意关闭、覆盖、破坏或私接开关控制车载终端的行为。

2、监督检查GPS运行监控管理人员利用电话或短信方式,及时警示和纠正车辆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对恶劣天气、道路险情、自然灾害等相关安全情况,要通过群发短信警示或告知本公司所属车辆驾驶员注意避险或暂停营运,按规定做好《GPS监控值班日志》。

(五)监督检查生产安全的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理情况,监督做好经营者、驾驶员违反道路运输安全生产行为的记录情况;对被公安交警部门查实的超员、超速50%以上等严重道路交通违法的驾驶人员,进行调离岗位或解聘处理的情况。

(六)监督检查安全基础工作及宣传教育培训情况。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和生产一线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以及安全宣传、劳动组织、用工等情况。

(七)监督检查对事故按照“四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情况;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落实防范措施,加强安全事故教育的情况。

(八)监督检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的落实情况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统计分析和报送情况。

(九)监督检查应急机构和应急队伍建设情况;建立和完善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预警、预报应急机制情况。

(十)监督检查企业安定稳定情况和防火、防爆、防毒、防尘、防盗等治安安全情况。

2010-5-

31培训安全管理制度

为加强安全工作,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杜绝和减少教练车事故,保证正常驾驶教学和驾驶培训,特制定本制度。

一、安全组织:

1、学校建立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谢强、王荣副组长:邹哓世、雷福平

安全员:彭清

成员: 姜肃怡李绍民令狐毕青赵康杨陈平各小组组长。

2、安全领导小组的职责

负责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实施

3、安全员工作职责

(1)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2)负责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

(3)处理训练事故;

(4)组织实施安全方案。

二、安全教育

1、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教练车队和教练员应提高对教练安全工作的认识。学校每年进行两次安全教育,每月进行一次安全学习。

2、安全教育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内容包括:

(1)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安全文件;

(2)交通、公安部门关于安全训练的有关规定;

(3)安全训练知识;

(4)教练事故及典型案例分析;

三、安全措施

1、按国家规定对教练车进行维护和检测;

2、按规定对教练车进行报废和更新,报废车辆不得做教练车;

3、教练车上的副制动踏板要齐全有效;

4、每台车配备一个灭火器,要定期检查和更新;

5、训练期间每台车选一名学员为本车安全员,协助教练员做好安全工作;

6、教练车应集中停放,关好门窗锁好车门;

7、训练中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保证安全训练;

8、坚持教练车训练前、训练中和训练后的三检制度,严禁带故障训练;

9、禁止教练员酒后执教和学员酒后训练;

10、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教练场。

四、安全检查

1、安全教育和安全预防事故制度落实情况;

2、按百分之十的比例抽查教练车,重点检查转向、制动等装置;

3、学员使用安全带情况;

4、有无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

5、有无酒后训练情况;

6、教练车安装的安全附属装置是否有效;

7、教练车是否按规定的时间和路线在道路上训练;

8、有无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教练场,检查时发现问题,要求责任人立即整改,一时整改不了的应停训,调整训练车辆。

五、事故处理、事故划分、赔偿

1、无论是在训练场或是否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后,都应保护现场,抢救受伤人员,并立即向学校、公安交通部门和急救中心报告;

2、接受事故调查,如实反映事故发生的经过,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发生的经过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笔录。

3、协助有关人员处理事故现场。

4、必要时要留下现场见证人的姓名和联络电话。

5、与其他人发生事故责任,训练事故分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事故责任人应负的责任以交通公安部门认定为准。

6、独立事故责任,独立事故教练员应负全部责任,有根据证明学员故意造成的事故可以减轻或免除教练员责任。

7、训练中发生事故,在确定责任的基础上,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超过保险公司赔偿范围或保险公司免赔部分,先由学校统一支付,而后按安全责任书要求向教练员追偿应承担的部分。

六、重大事故报告

1、重大事故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的事故。具体指标为死亡1人、重伤2人或轻伤5人。财产直接损失在3万元以上的。

2、发生重大事故后,教练员必须立即报告学校安全应急小组,小组组长应在接到事故通知后,一个小时以内向驾驶培训主管部门报告。

七、安全应急预案

为做好我校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工作,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与教练有关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驾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务院《关于特大

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上级部门有关规定,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预案。

1、成立安全应急小组

2、安全应急预案包括、突然出现异常气候、车辆发生机械故障、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时伤员抢救和调整训练车辆、其他危及安全情况的处理。

3、应急措施

(1)技安部门配备应急车辆随时待命,听从安排。

(2)道路训练时,突然出现异常气候,如特大暴雨、冰雹、山洪、泥石流、大雾等天气,教练员首先应想办法保证学员的安全,疏散学员到达安全地点,情况严重时立即通知车队、技安科、应急小组及时进行救援。

(3)在训练过程中,发生机械故障危及行车安全的,教练员应立即停车进行维修。如无法修理的应立即通知车队、技安科、维修车间,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应急车辆,以最大努力保证学员继续训练。

(4)教练中发生交通事故,在场人员(包括教练员、学员)首先要保护好现场,及时抢救伤员。同时将所发生的事故情况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案并报告学校技安科,还应该根据需要通知急救、医疗、消防等部门参与现场救护。学校技安科、车队有关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无条件赶赴现场进行处理,同时应急教练车也一同前往出事地点将学员转移到应急教练车上。

(5)发生其他危及安全的情况,当事人须立即报告应急小组,应急小组在得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处理,保证紧急情况能得到及时处理并通知有关主管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 篇2

(一) 国际上关于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相关规定

国际上关于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立法主要集中在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的国际公约。国际原子能机构 (以下简称IAEA) 是国际原子能 (核能) 领域的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组织, 同时兼管地区原子安全及测量检查, 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IAEA通过并且我国签署的关于核能安全检查的国际公约包括《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援助公约》等。

IAEA的国际公约制定了有关核安全的国际标准, 对各国核能安全的立法有很大的帮助。而且IAEA对各国的核能发展事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国际合作的机会, 对核事故或辐射提供援助, 如日本在福岛核事故中就向IAEA发出了援助申请, 也得到了IAEA的援助。这些公约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缔约国在核事故发生时的及时通报义务, 有关国家和IAEA有知情权;第二、缔约国在核事故发生时有提供迅速援助和合作的义务;第三、缔约国有义务保证核能利用的安全, 开展提高核安全的技术合作, 保护个人、社会、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伤害;第四、缔约国有义务保证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安全。IAEA通过的这些公约多是鼓励性质的, 也就是说缺乏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它们需要通过缔约国的国内立法来得以实现。

(二) 我国核能安全立法

我国的核能安全立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立法进程缓慢, 下表是我国关于核能安全的法律法规:

二、我国对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

核能安全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 核能安全立法应当体现强烈的社会法本位的价值取向, 所以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也应当以社会性为其主要特征, 保障核能利用过程中的生态安全,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核能生态安全立法的社会本位立法价值取向又包涵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安全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防治污染法》 (以下简称《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体现着“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严格管理, 安全第一”的原则, 这鲜明的表达着我国对核能生态安全的态度, 安全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安全保障下利用才能实现。该法第二十条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第二十一条的“三同时”制度就是保证核能生态安全的重要制度的体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使得核设施营运单位要取得许可证和批准文件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环境报告书中就能很好的起到对生态安全检查监督作用。“三同时”指的是与核设施相配套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 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 是核能生态安全检查制度的具体体现之一, 也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核能安全不仅是技术上的安全也包括管理上的安全。技术上要与时俱进, 管理上要严格遵守。法律的制定要综合融合核能技术本身, 也就是法律本身要包含科技成分, 要走法律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路线。

(二) 科学性

核能生态安全的检查监督制度的建立要讲究科学性。检查监督要形成统一而系统的体系。核能立法本身就是科技和法律的结合, 核能生态安全的检查监督制度要以核能科学技术为支撑, 指定具体的技术量化标准。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要贯彻到底, 在核能源的利用上做到未雨绸缪, 遇到危机情形时有应急措施。中央与地方要相互监督, 形成统一的体系,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 按照职责分工, 各负其责, 互通信息, 密切配合, 对核设施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 做到科学性。

(三) 经济性

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建立也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效益。核能的利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在能源上的不足, 对我国的生活生产都有很大的影响。核设备的检查监督制度的建立则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对于核能源的放射性污染的治理同样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核污染的治理与防治需要一定的技术与经济。核能安全检查监督制度就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对核设施进行严格管理与检查以减少核污染。核能安全检查监督制度规定核能的使用上严格按照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 又采取了许可登记制度对核能设施进行的统一监督管理, 中央与各地方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

三、我国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立法的主要缺陷

由于日本福岛核泄露事件的影响, 国务院暂停了核电新项目的审批, 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放弃了发展核电事业。据报道, 核电新建项目审批将在今年上半年重启, 这预示了我国的核电能源将再次起步, 在利用核电造福人民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核能利用存在的问题, 集中精力预防和解决好这些问题,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核电能源的安全发展, 否则将得不偿失。结合表1和我国核能生态安全立法价值取向可以看出我国核能生态安全立法的主要缺陷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 缺乏专门的基本法规范

我国至今没有《核能法》或《原子能法》作为核能安全的基本法, 虽然我国的核能源立法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 但是立法进程缓慢, 唯一出台的一部法律就是2003年6月颁布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其次全部都是行政法规和政府部门规章, 这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法律位阶较低, 而且相当散乱, 不成体系, 缺乏整体性, 加上立法陈旧, 最早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规定, 而核能技术是不断创新的, 这些对于核能安全的规制都相当不利。

(二) 缺乏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 监督不力

例如, 根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其他有关部门, 对本行政区域内核技术利用、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这就可能出现权责不统一, 权力交叉, 互相推诿的情况。

(三) 核能生态安全的检查监督制度不完善

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利用核能的过程中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核原料的巨大破坏性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使得一旦发生核能生态安全事故后果将极其严重, 影响的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所以, 在发展利用核能的同时应当注重防患于未然, 建立以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为辅的检查监督制度。虽然我国现行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一些相关的部门规章对核能安全利用的检查监督制度作出了一些规定, 但是其中有不少需要完善改进之处。我们应当在总结我国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工作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借鉴他国有益的立法经验, 完善我国的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

四、完善我国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 制定《原子能法》

1989年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于保障核能生态安全提供了一些法律依据,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核安全领域的专项立法工作, 包括制定《原子能法》目前我国核能安全立法缺乏一部基本法, 多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法律效力低而且散乱无章、不成体系。要完善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 就要以一部基本法为依托, 作为核能安全基本法的一部分进行更加完善的规定, 形成一个整体的体系, 与其他制度相结合, 使核能生态安全贯穿于核电站的选址、建造、运行、退役、核废料的处理等各个环节, 这样才能保障核能利用中的生态安全。

(二) 建立专门的检查监督机构

国家核安全管理司 (辐射安全管理司) (简称核安全司) 负责核安全和核辐射安全的监督管理, 它隶属于国家环保部, 内设有多个不同职能分工的机构, 但是没有细化出专门的检查监督机构, 虽然在核电厂的选址、建造、运行现场派驻监督组 (员) , 履行监督任务, 但是这种监督也没有形成制度化。应当针对监督制度进行完善, 建立专门的检查监督机构, 负责包括核能生态安全在内的检查监督工作, 可以形成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制度。定期检查监督可以派驻的监督组 (员) 进行, 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处理。

(三) 建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听证制度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 篇3

食品安全管理思路需要更新

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单单显露出生产经营者道德的滑坡、市场管理者管理方式的滞后,还反映出一个重大的问题:消费者作为与生产经营者相对应的市场主体还未充分发挥其独立的社会监督功能。

因此,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候,各国便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尤其是信息披露制度予以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和运用。这搭建起了一条能够有效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评价与信息反馈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消费者权利诉求的渠道,保障消费者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不被虚置和弱化。

欧盟的《食品安全白皮书》、美国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和日本的《食品安全基本法》等都是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而制定监管办法,我国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法》也引入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理念。

对食品溯源制度的借鉴和建立

我国已具备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立法雏形和实践基础。立法上,《农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已规定了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雏形——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机制。而《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试行)》在2010年和2011年分两批确定了实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的试点城市,并对部分试点城市拨付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实践中,部分省、市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极运用的“食用农副产品安全信息条形码”、电子标签和二维码等可追溯技术有力地提高了监管水平,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规定,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食品生产环节以及经营者采购环节要做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信息记录查验制度有助于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在发现问题食品时按记录查找追溯相关责任人,也有助于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迅速将问题食品召回,缩小问题食品的危害范围,减少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

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现行规定,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仅在食品行业内部保存,仅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起到一个备查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标签依附于食品上供广大消费者查询。这种食品信息记录的做法尚属食品行业内部监管的范畴,并未通过一种强制性的披露手段向社会公众公开,还未真正过渡到社会监督领域。

目前这种面向食品行业内部的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会导致责任追溯成本高。食品生产、流通环节颇多,消费者不能及时查出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真正源头,延误了对责任人的追诉时限。一方面,容易使责任人闻讯后逃之夭夭,另一方面,对处在信息资源更加落后的地区,会致使问题食品造成的危害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

奶粉安全事件使我们再一次反思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和溯源的问题。当发现奶粉出现质量问题时,整个供应链中都有被污染的可能,从奶源到生产,到运输,到仓储再到货品上架等。试想,如果奶粉包装袋上有一个食品安全质量可追溯标签,政府管理部门有关于奶粉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数据库,在发现第一批问题奶粉后,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立即根据可追溯标签和信息库探查究竟是奶场、奶厂还是运输、储存环节出现了问题,及时将缺陷产品召回,及时追究当事人责任,就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完善食品安全溯源制度十分必要

食品质量的信任品特性面临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相较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处于信息资源的弱势地位。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各项记录并未全程向食品产业链终端——消费者公开,消费者只是在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或疑问时,才有可能启动这种责任追溯程序。目前,除少数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试点的地区外,我国多数城乡集贸市场的蔬菜产品质量监管问题堪忧,消费者看不到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一切信息,更看不到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物质残留量。当出现食物中毒等食品卫生问题时,除了向菜市场追责,对源头责任人的追溯几乎无从着手。食品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食品安全溯源机制,要求食品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披露有关产品特点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消费者或下游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管应渗入社会监督的因素。继三鹿奶粉事件使国家食品免检制度废止之后,“国家免检”、“名优产品”和“驰名商标”等标识的认定制度的存在意义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企业声誉机制建立的前提是企业产品服务质量与消费者的购买、认可等市场反馈信号的重复博弈,而不应是管理机构的权威认定。应向社会公众尤其是消费者公开,强化社会力量对于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作用。

食品安全溯源制度亟待完善

完善监管制度

在监管方式上,应该由传统的单纯面向生产过程和产品标准的封闭性管制逐步过渡到对食品质量信息的动态监控。在监管内容上,在食品监管部门建立食品行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数据库,起到一个管理备查的作用。

完善关键技术

在食品行业中先推广使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详细记载标签,再逐步推广二维码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技术。可以在各大超市、生鲜市场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终端,供消费者查询相关信息。在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还要通过建立配套法规来保护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其中,食品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技术问题是关键。我国当前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新技术采用意愿较低,对可追溯技术的应用造成了较大障碍。再加上农户分散经营,地域分布广,产品多种多样,这就对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可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整个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信息资源短缺、分散,尚不能满足管理机构、消费者以及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在研究开发食品追溯信息收集和传送技术的基础上,组建全国性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共享和发布的平台,在网络以及新闻媒体上定期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保护商业秘密

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将导致食品安全隐患,消费者迫切需要了解食品生产、加工的各环节的信息,但这也涉及到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养殖信息、食品原材料来源地和食品生产加工方法等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的保护问题,这就需要在立法上和管理实践中找出一个既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又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利益平衡点。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管理制度 篇4

一、为规范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依据《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的主要目的是督促生产经营部门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各项规定,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落实主体责任,纠正违法行为,排除事故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三、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

四、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在每次监督检查时,地点、内容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负责人签字。

五、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业或者停业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或使用。责令暂时停业或停止使用和恢复生产经营或使用,监督检查人员应事先向分管领导汇报,经同意后实施。

六、各职能部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列入公司考核内容。

七、本管理制度与国家相关法规如有不一致之处,以国家相关法规为准,并及时进行修订。

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篇5

为了落实《煤矿安全规程》关于煤矿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的规定,强化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促进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实现矿井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特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机构

1、矿井安全检查领导组

组长:矿长 党总支书记

常务副组长:安全副矿长

副组长:其它副矿级领导

成员:安全检查科、生产技术科、机电技术科、调度室、地质测量科、通风区、洗煤厂负责人及各单位分管安全负责人;人力资源科科长、计划财务科科长、企业管理科科长、物资装备科科长、办公室主任、政工科科长、保卫科科长、工会分管副主席等。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检查科。办公室主任由安全检查科科长兼,办公室是安全检查领导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安全大检查及日常安全检查的组织安排;负责当月各类安全检查资料的收集汇总;负责事故隐患的下发及复查落实工作;负责组织召开安全检查工作例会,通报安全情况;负责对各被检单位进行考核等。

2、各专业(系统)、各单位都要成立以安全第一责任者为组长的领导组,制定建立本专业(系统)、本单位的安全检查制度,按时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安全大检查及日常安全检查工作,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二、安全检查种类

(一)经常性安全检查

1、安全检查科每天要对矿井(包括井下、地面)生产现场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并将所查问题以“三定表”形式下发各责任单位限期整改。

2、日常安全检查可与各种安全检查合并进行。

(二)重点性安全检查

1、安全检查科对近期井上、下作业现场安全条件恶劣的地点、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安全隐患多发地点进行重点检查,切实把好现场安全关。

2、重点检查可单独派专人检查,也可与经常性检查及各种安全检查合并进行。

(三)专业性大检查。

主要业务科室要按照《单位部门责任制》落实各自分管范围内的安全检查职责,建立健

全本专业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制度,针对本系统、本专业进行安全检查。如“一通三防”大检查、运输专项检查等。

(四)定期安全检查

1、普遍性安全大检查。如:、季度、月度大检查。

2、季节性大检查。如:雨季“三防”、冬季“四防”。

(五)各类小分队安全检查

矿各科室按《各专业安全小分队管理规定》执行,制定具体的各类安全小分队检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生产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并进行考核,以促进现场安全生产。

(六)特殊性检查

指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针对性安全检查。如当矿井安全状况不好或发生重大事故(有时是其它单位发生重大事故)后进行的带有防止事故重复发生性质的大检查。

(七)监督性的安全检查

由国家安全监察机关或行业领导机关组织的安全检查活动或由工会组织的职代会代表、群众代表的安全检查活动。

三、检查内容

1、主要是查思想、查制度、查安全设施、查事故隐患、查事故处理。

2、检查生产过程中劳动条件、作业环境、生产设备以及相应的安全设施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项目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篇6

#### 技术改造项目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大安全检查、整改、复查的力度,建立日常安全检查秩序,实现###技术改造项目安全生产的本质安全,根据###技术改造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技术改造项目各工程开展的安全检查。

第二章

职责

第三条 建设单位负责每月逢一(每月1号、11号、21号)的安全文明施工大检查。

第四条

施工单位负责组织本单位的各项安全文明施工检查活动。

第五条

监理单位负责施工现场日巡查和定期开展安全文明施工检查活动。

第三章

内容及要求

第六条

实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三级安全检查制度。

第七条 安全检查内容主要围绕本项目执行的各项安全、文明施

####技术改造项目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楼梯口、电梯井口)的检查活动。对重要工序、重大施工项目、重要部位、危险作业区、交叉作业,要进行重点监督、检查、防范,连续作业要跟踪监督检查。

(三)监理工程师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安全管理不力,整改不及时的问题时,要签发监理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整改仍然不及时,要及时向建设单位汇报并给予停工或处罚。

(四)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安全及质量负责应不定时深入现场进行认真细致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

第十一条 专项检查:

建设单位开展的专项检查,可采取制定检查方案及检查大纲,明确检查时间、范围、内容及检查要求,以及采取不打招呼,突击检查方式进行。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求施工单位制定整改计划及时整改,并提出防止重复发生的防范措施,实现闭环。

第十二条

每次安全检查均应作好记录,并建立安全检查台帐,做到资料齐全。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 篇7

忻州市多为丘陵山区, 果业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涉及的树种有苹果、梨、葡萄、杏、海红。近年来通过以下方式推进果业标准化管理示范工作:

1.1 果园

按照水果标准化生产要求, 我们选择远离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无污染的果园与生产管理水平较高, 园主思想解放并具较强经济实力的作为示范园。

1.2 技术指导者

选择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实践经验丰富, 且能吃苦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者。

1.3 技术方案

按照水果标准化生产建设方案的要求, 结合该果园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该果园的技术方案, 按照方案严格实施。

1.4 监督规程制度

为了加大果品质量安全力度, 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 技术人员定点定员全年监督各示范园喷施农肥种类、方式, 进行详细资料及果树整体管理情况备案。并以忻州市地方农业标准发布《优质苹果生产技术规程》、《优质梨生产技术规程》、《优质葡萄生产技术规程》、《优质杏生产技术规程》, 在全市大范围推广。

通过十多年实施标准化管理, 忻州市果品产量、质量及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2012年全市水果产量19.0019万t, 比2000年净增4.5049万t, 增幅31%;2012年全市优质果率50%~60%, 达到70%, 比2000年上升10%;从经济效益来看, 2000年1.3347亿元, 2012年全市果品总产值达到6.103亿元, 比2000年净增4.7683亿元, 增幅357.3%。从2012年全市实施标准化管理与普通果园的每667m2产量及产值来看, 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果园平均每667m2产1763kg, 每667m2产值4315.8元。较一般园每667m2增产763kg, 增收1835.8元。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果园, 在提高产量、质量、经济效益的同时, 果品质量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2 果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忻州市通过实施果园标准化管理, 在保障果品质量安全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部分果农对果品质量安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忻州市果园面积较小, 果业专业化程度低, 对多数果农来说, 果业只是一个辅助产业。这就导致部分果农对果园管理不精细, 对果品质量安全不重视。下乡中经常发现, 国家限制果树上使用的农药, 部分果园还作为常规农药多次超浓度使用。

2.2 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果园面积少, 标准化程度低

全市5.3万hm2果园中, 实施标准化管理的仅仅6666.7hm2左右, 约占全市果园的12.5%。另外, 标准化程度也很低, 标准化果园较之一般果园管理稍微好些, 距离真正的标准化要求还有差距。

2.3 监管、追溯管理工作对果品质量安全作用有待提升

对于果业投入品 (化肥、农药、激素等) 的监管、果品质量的监测、质量安全的追溯管理工作, 忻州市由于起步较晚, 加之机构不健全, 设备不配套, 对果业投入品的监管、果品质量监测和果品质量安全追溯, 没有稳固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 对实现生产优质、安全果品之目的发挥作用急需提高。

3 加强果品质量安全应采取的措施

3.1 继续实施标准化管理

以忻州市地方农业标准进行发布的五种生产管理技术规程在全市推广应用后, 为市县乡技术人员推广果园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 市果业工作者加强学习、加大对果农的培训力度。另外, 要设法提高果园标准化管理程度, 严格按标准实施果园规范化技术管理, 争取实效。

3.2 加大对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 健全质量监测制度

农委应责成土肥、植保、农业执法, 建立健全对全市肥料、农药、激素、和果品加工保鲜剂等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制度。完善标签、标识等监管手段, 依法对果业投入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 坚决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果业投入品行为。鼓励采用连锁店经营形式, 提高优质投入品的市场占有率。应加快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肥料速度, 大力普及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剂等果业投入品的安全知识, 指导果农科学施肥, 合理用药。

3.3 建立健全果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市县区农委食品安全监测中心, 应对本县市区主要果品生产基地、重点果园、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建立健全档案。对果品生产基地和重点果园所产果品, 在果实采收前进行检测, 对农药残留不超标的安全果品发放可采销的安全证明。对农药残留超标的果品, 不仅不能发放可采收证明, 而且要将超标情况, 检测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杜绝流向市场。

3.4 建立果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强化果品质量安全管理

结合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基地建设, 加强果品生产档案登记制度, 详细记录好生产过程中使用果业投入品种名称、产地、有效成分、喷 (施) 时间、浓度 (量) 、次数等。逐步实现在果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及销售等各环节建立起完备的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果品标签管理制度, 把产品标签与果品认证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等结合起来, 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

通过以上措施, 从而提高果农生产优质安全果品的自觉性和消费者自觉抵制不安全果品的主动性。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促进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摘要:果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加强果品质量安全管理, 是加快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果品的的首要举措。抓好果园标准化管理, 建立健全对果业投入品的监管、果品质量的监测和果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是确保果品质量安全的根本。

浅析我国的法律监督制度 篇8

关键词:管理;法律监督;司法程序

从古至今,腐败之风就从未消除过,也根本消除不了。每个时代都有他们的身影。将这种不正之风深深打压下去,需要多方面的帮助,注重要的是法律监督的作用。那我们就来谈谈法律监督的重要性是如何体现的。

一、古代监督机制

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由来已久,实际上,有官就有察官,有官就有考课。监察、考课是逐渐连在一起的,但是,作为一种监察制度,是从战国时期才开始确立的。战国以前,还是贵族政治。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出现,皇帝任免官员。监察官的制度、名称,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产生的。

明朝的时候,是巡按御史发达时期。明朝很重视监察机关,改革叫都察院。御史巡按地方,不管定不定期,至少要半年。“回道”后,要详细奏报。清朝大体上延续明朝制度。清朝的监察官的法典、依据的法律,是《钦定台规》,已达到了法典的高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任务在于,一方面维持国家纲纪,就是专制制度的政治体制;其次是官僚机构之间的一个权力制衡的机制,能保持权力的平衡;再者,能够纠正官邪,保持官僚队伍的廉洁素质,弹劾贪官污吏。御史出巡,巡按地方,确实对地方腐败起到了作用。

以明朝为例,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皇帝连续几十年不上朝的情况下,官僚队伍还能维持,国家纲纪还能保持,地方上不敢为非作歹,其中监察制度起了很大作用。

明朝时期已经严重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官员之间的权力滥用,加强了皇权的力度。但是这在一定程度却使得下层官员的无能。他们虽然有心为人民服务,但是却没有实在的权力。也起不到监督的作用。古代监察官的选任条件非常严格,第一要品格清正廉洁。明朝谏官杨继盛就因为弹劾严嵩父子,被反诬入狱,临刑前写了一首诗叫《言志诗》:“饮酒读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是青天。男儿欲上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这就表现了监察御史的品格。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像杨继盛、海瑞这样正直刚毅、敢于谏言的御史官员。第二要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必须科举出身。第三要有地方实政经验,明朝就规定,御史一定要有两任地方县令的经验。

二、解析当今的法律监督机制

反腐败立法,近年来,我国比较注重反腐败法律的立法工作,除了宪法外,还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批有关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可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反腐败法律监督制度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应急性多,稳定性少,惩罚性规定多,预防性规定少,原则性强、操作性弱,滞后于反腐败的实践需要。某些专门法律、法规,如《监督法》、《政务公开法》等仍然没有出台,还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操作性强、强有力的反腐败法律监督的制度体系。

设立反腐败机构,中国监督机制由纪检监督、检查监督、司法检查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人民政协监督、群众团体监督、人民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组成。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有相应的反腐败监督机构,但是由于国情不同,这些机构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我国,监督机构还是蛮多的,而且监督职能也是比较分明的。纪检监察机关主要监督各级领导和公务员依法行政,保持政令畅通,没有官僚主义之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清正廉洁,不浪费,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司法检察机关主要监督各级领导和公务人员,司法人员不贪污腐化,不徇私枉法。但是,由于检举机制不完善,腐败行为难以暴露、无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引咎制度等原因。使得腐败犯罪的低成本、低风险状况的情况存在。腐败犯罪在客观上起到了不少的不良作用。客观的讲,我们的反腐败效果不是很令人满意,当然原因很复杂,按照现行的领导体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够深入。权力运行缺乏法律化、科学化和政务不够公开等。存在着众多的缺点和不足。在发达的法治国家,权力运作法制化、规范化很高。

三、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

完善反腐败法律监督机制,其目的在于保证国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权力,防止腐败,维护公平正义。虽然现在国家都有反腐败监督机制,但监督制约力量却并不一致,当然效果也不一样。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对腐败行为形成有效的制约,而一个本身有漏洞的机制是不可能完全制止和监督腐败的,只有建设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监督职能

通过对古今法律监督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监督机构都有它的时代特殊性,凡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总存在一些缺陷。这就需要司法监督人员用自己清晰的头脑、敏锐的洞察能力去寻找社会的歪风。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同时,如今的社会是法律上宣传人人平等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利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光光司法工作人员要遵循法律规则。每个公民也要懂法守法。从自身做起,反对腐败,反对贪污!

上一篇:未来的手机作文下一篇:写景状物的作文800字